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5:23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1篇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此时的物理知识体系还相对较为简单,毕竟事情都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但对于刚刚迈进初中门槛的学生而言,难以专心参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初中物理知识被固定在薄薄的基本教材之中,这就决定了这些知识是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然而事实上,物理知识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教材中所记载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的。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课本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努力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课堂教学完全植入生活之中,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为此,教师可以把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大多来源于生活,但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凝练的,是在众多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得出的,与一般的生活经验有着一定的区别。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筛选。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1、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无论是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抑或是教师主持下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修养。这些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性。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性作用,及时向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课外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此外教师还要肩负起纠错和监管的职能,及时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纠正。

2、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具有目的性以及创新性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是基于学生难于吸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现状,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的插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因此,课外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随意嵌入的;课外实践活动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为此,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的选材方面,一定要独具慧眼,富有创新性,不能一成不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诸多形式

1、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

初中物理教材在编订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理知识的实验性,在很多知识点之后同时也配备了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知识;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使他们对课本中的这些小实验、小制作都充满了兴趣,因此,把这些内容及时加入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来,就会直接激发学生对物理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如,学生在结束学习物体的稳定平衡知识之后,就可以积极开展“不倒翁”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在家中,取一枚鸡蛋,在鸡蛋的小头一端,开出一口,把蛋清和蛋黄去除干净之后,沿着小孔放进一重物,把蛋壳的另外一头作为底部,然后把蜡烛油滴进去,大约等到蜡烛油是整个蛋壳的四分之一时停止,之后,把蛋壳推倒,蛋壳可以自己站立起来,这就是不倒翁的实验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初中物理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验证。如,学生在结束学习《能源与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能源使用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开展调查,做出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报告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解决建议。

3、积极挖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学习 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巧设教学疑问,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很多中学生在多年的生活中都已经积累和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一些生活经验中蕴含的物理原理。因此,在教师可以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师在讲解《什么是声音》相关知识时,可以在提前一天向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品,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进行发声展示,并要求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不断激发了探究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理解和掌握了物理知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讲话时触摸自己的喉咙,观察说话时喉咙是否发生振动,从而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积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二、紧密结合教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内容来源于初中物理教材,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时,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效果。同时,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越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就越少。在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探究学习的指导尺度。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时,应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由浅入深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巧设教学疑问

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和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索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巧设教学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滑动摩擦力大小受接触面粗糙程度影响吗”、“滑动摩擦力大小受压力大小影响吗”以及“物体运动速度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吗”等教学疑问,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相关物理知识,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教学时,学生的思维通常会受到生活经验的障碍,误认为物体的质量、体积以及密度等因素是物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为了转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使一艘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自由通行,而有时候一块小小的石头也会下沉到水底呢?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若想探究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当怎样设置试验呢?通过在探究式学习中巧设教学疑问,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四、结语

目前,新课标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紧密结合教材开展探究式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疑问,提升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波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7),19。

[2]陈常准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式能力的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0),44-45。

[3]李宗海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32,(3),57-58。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3篇

自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整合成一本颁布,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加强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沿袭小学和初中独立建校的做法,这种办学模式事实上造成了小学(第一、二学段)与初中(第三学段)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割裂,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不利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和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把初中数学起始年级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作为视角,首先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哪些障碍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小学高年级教师了解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与小学有关的学习障碍,然后重点分析如何使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即将结束小学生涯的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逐步与初中接轨,为升入初中打好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材和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尤其是代数思想、变量思想和推理思想的大量引入,使得初中数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思维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初中数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基础,返璞归真

小学数学知识以算术为主,初中数学知识以代数和几何为主。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从算术到代数,从常量到变量,从直观形象的实验几何到抽象逻辑推理的论证几何的过渡和转变过程。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更强,思维方式上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初中数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2.创设了比较复杂的现实情境,加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编写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各部分内容均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实验教科书改变了原教科书先集中讲概念和解法,最后讲应用的处理办法。实验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将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利用这种数学模型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注意对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并能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各部分内容的展开应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转化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转化的思想方法,给予了充分重视,多处体现转化的思想。例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与原教科书相比,实验教科书特别强调了将二元化为一元的消元(转化)的思想。这不仅体现在以“消元”为节名,更体现在寻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过程中。再比如,在研究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中,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等。

4.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说起,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和定理,教科书大多是通过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性活动,归纳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说明或论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如前所述,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和教育目标,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初中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初中数学的特点及初中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使小学生打好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升入初中后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根据上文的分析及笔者的思考,现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宜采取的几个策略,供教师们参考。

1.教学目标应以双基目标为主线

数学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无论是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还是四基目标、总目标的四个方面,都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是基础、是主线,其他目标要在这个目标基础上实现,并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在小学阶段,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概念、法则、公式、定律外,还要重点掌握在初中阶段学习所必需的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四则混合运算的训练。初中数学无论是数与代数领域,还是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是通过代数式的运算和几何推理证明来解决问题,其中运算占主要部分。根据对近年来部分省市数学中考题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涉及运算的题目占70%以上,推理证明不足30%。与教科书中涉及运算内容和涉及推理证明内容的分布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了运算的重要性。初中一年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有理数的运算,这是初中阶段学习整式、分式、二次根式、方程、函数等代数式运算的基础。而有理数的运算,主要是在小学学习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和乘方的运算。也就是说,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来自小学的四则运算。因此,在小学打好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学生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面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达到较高的正确率。

(2)加强代数思想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小学阶段,运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在初中阶段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实际问题更为复杂,运用传统的算术方法很难解决,方程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与初中进行衔接,打好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应把列方程作为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3)渗透推理证明的意识。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直观和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和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培养空间观念。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几何是实验几何,很难在演绎推理证明方面有所渗透。同时,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对于部分初中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又是学习中的难点。所以,在小学高年级,就可进行演绎推理思想的渗透,从而使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有演绎推理的初步经验。

(4)渗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在小学阶段,有关数的性质和计算范围仅限于非负数,而且往往不考虑0的特殊情况,如有关整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内容往往不考虑0,这种思维定势带到了初中,形成了负迁移。在初中,学习有关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时,常常要考虑0的存在。如此反差使初一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障碍。有些学生会出现如下比较低级的错误判断: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a”一定是一个负数、任何有理数的平方都是正数等。又如右下图,平面上有任意三点,过任意两点连一条直线,一共可以连几条?在小学一般不太考虑三点共线的情况。而在初中,就必须考虑任意三点的位置关系,分为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再分别解决问题。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严密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小学高年级教师应有长远眼光,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现实比较残酷的是中考和高考都是独立考试,因而合作学习在初中不可能像小学那样广泛应用。因此,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运用得较多,这样做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将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

3.培养高年级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前所述,刚升入初中的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较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由于初中数学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大、难度大,学生只凭一堂课的时间很难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些学生甚至还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初中数学提倡“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动笔。因此,小学教师要注意培养高年级小学生,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逐步掌握“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提醒学生每天进行预习,在教学中应控制讲授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做习题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有自主看书、自主思维、自主练习的机会。教师应精讲、选讲,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认识巩固和复习的重要性

根据心理学记忆的遗忘规律,学习的新知识在一周内会保持较高的记忆百分率,一个月以后会遗忘较多(见下图)。

因此,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适时适量的科学的巩固练习和复习是必要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学习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和规律等知识,大部分在初中会进一步直接运用或加以拓展后再运用。然而,初中生对小学相关知识有所遗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在日常教学中的每堂数学课的最后留有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同时练习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二是应在单元教学之后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复习,保证所学的新知识在一个月内得到及时的梳理和巩固,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练习和考试进行反馈,找出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中等偏下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强的题目,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在小学结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进行总复习时,首先应把小学所学的主要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然后了解初中数学中有哪些知识需要小学数学知识作基础,适当加以准备和练习。如前文所述,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各种数量关系式(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简单的推理等等。

5.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据悉,即将颁布的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教育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因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应贯穿于小学和初中,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同时,也能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符号化思想、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模型思想等。

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篇幅所限,本文不详细阐述,只提如下几点建议:

(1)比较系统地研究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按照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范围进行分类和归纳整理。小学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如果忽视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深造,很可能导致数学知识的退化,更谈不上达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较高境界。教师只有自己熟练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在各知识领域的应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进入小学数学的自由王国。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4篇

关键词:解决办法;深入学习;数学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发现有些学生小学时数学成绩突出,到初中后成绩下降或者感觉学数学吃力。面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使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安全“着陆”,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

首先,中学数学和小学数学在知识内容上紧密关联,中学数学的知识是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并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例如,在四年级学习观察物体,而在初中要学习三视图;在五年级学习认识正负数,进入初中要学习有理数;在四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初中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并且学习代数式的相关运算等知识;四年级学习平行与相交、三角形的认识,初中学习平面基本图形;五年级学习简易方程,而在初一开始正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解法和应用;小学阶段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而初中要学习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上面列举的知识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相关知识,小学阶段只是要求浅层次地感知即可,而中学阶段则要求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不少习惯于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就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甚至觉得学习跟不上。所以,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要告诉这些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学习要有自学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否则学习上会出现很多的困难,让学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

其次,进入初中之后,学生要学习的学科增多了。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完成的纸面作业只有四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进入初中之后,除了学习上述四门学科之外,还增加了历史、思想品德、地理和生物四个学科,而这些学科也都是需要完成书面作业。因此,一些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感到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分配学习时间,怎样去学,成绩也不够理想。因此,中学教师要告诉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后总结、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和完成作业等,让学生明白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边听、边看、边想、边记。

再次,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从小学到初中教学的过渡。

初一学生的思维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面对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在教法上教师应注意做好衔接。研究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做好教学方式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实现数学学习的平稳过渡。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关注语速

中学教师要学习小学教师的语速,在说话速度上应该略慢一些,接近六年级教师的语速,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获得熟悉感,从而能够实现听话能力上的平稳过渡,能够听懂教师说的话。

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于抽象,仍要尽量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满堂灌

新升入初一的学生还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只考虑其中的一个结论或是一个条件,容易出现思维上的漏洞。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恰恰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思维上的训练,锻炼学生遇到问题要多考虑、不要轻易下结论的思维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总结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地成长。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读、划、想、算相结合的预习习惯。在学习新知识时,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而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比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时,小学阶段学习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而在初中阶段则要学习如何推理出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上的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要求学生养成脑、手、口、眼并用,认真上课的好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思考,不能开小差;关注老师黑板上做的笔记,自己在课本上做眉批,或在笔记本上做记录;遇到问题,一定要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要弄清楚。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5篇

【关键词】 方法 数学 台阶 衔接 教学进度

初中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小学、初中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注重衔接教学。下面谈几点看法,供同行交流探讨:

1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

我们应树立数学素质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英才数学为大众数学,使学生具有如下数学素质,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能力。因此,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应纳入数学素质教育的范畴,并以数学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1.1 研究教材,抚平台阶。首先,注重小学、初中数学教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小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需做好衔接工作,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其次,立足课程标准,注重课本,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为搞好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应严格按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善于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初中某些“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教师要认真加以研究备课,有些则要按新授课进行教学,以缩小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跨度,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最后,从实际出发,编拟适量习题,抚平小学、初中数学习题的台阶。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用以抚平课本习题的“台阶”,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1.2 研究教法,培养能力。首先,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由于小学学生习惯于较慢的教学进度,但是从初一刚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初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其次,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初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的章节内容教学,可采取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最后,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渗透。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衔接阶段,教师应当注重数学语言的教学,力求语言通俗易通又科学准确。

1.3 研究学生,提高效率。搞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数学管理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首先,初中学生与小学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己钻研,所以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认识事物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批判性。

再次,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从而,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后,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满怀信心,教师不宜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2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注意点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

教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会进行课堂小结,这不仅能使学生们在经过许久听课而疲倦不堪的大脑再次调动起来,还能起到总结整一堂课、梳理一节课所讲知识点的结构并引出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还能在课堂小结中运用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们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并能通过课堂小结了解到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的知识的吸收程度。

一、课堂小结使用得当诚然会有极大的益处,但是若是使用失当则是得不偿失

(一)以课堂小结所使用的方式分类

(1)总结归纳方式的课堂小结。此类课堂小结,是最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最能使学生们的学习得到深化提高的课堂小结之一。教师大多会运用“口诀法”:将课堂重难点编作朗朗上口的口诀,使学生们增强记忆;“结构法”:构建联通知识点的体系结构,能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都分明摆出,使学生们的知识调理而系统;“练习法”:能让学生们复习一遍讲过的内容以加深印象,测验学生们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在讲题目时重复一遍知识点。

(2)交流评价式的课堂总结。此类课堂总结,让学生们在课堂末尾自己积极地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更甚于辩论、互补,然后再由初中数学教师来补充,答辩,并提出更好的建议,让学生们下次再接再厉。而这就十分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和讲课能力,因为只有将整节课的知识点都讲得清楚明白,能使整班的学生都喜欢信服的教师,这种课堂小结,能十分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努力学习、快乐学习,还能增强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等。

(二)以课堂小结所达成的效果分类

(1)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相信我们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初中数学教学,本应是有趣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的,结果一句在课堂末尾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课堂小结,对于学生们的乐趣,学习积极性总有或多或小的打击。并且,也不能得到课堂小结的应有的作用。“不前进就是后退。”我们也可以活用这句话:“没有积极的影响就是有消极的影响。”这样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总是应该遏制它的延续并加以改进它的。

(2)总结归纳式的、交流评价式的等等的课堂小结。这些课堂小结,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极富感染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能让学生们尊敬信服的人格魅力等等。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及时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面性原则、学生本位性原则、紧密性原则、幽默性原则、机动性原则这8大原则来设置课程小结。这样设置出来的课堂小结,比起那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效果要好得多。

二、好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好的课堂小结,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才能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呢

(1)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及时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面性原则、学生本位性原则、紧密性原则、幽默性原则、机动性原则这8大原则来设置课程小结,这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设置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前提。

(2)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读教材,揣测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确定教材重点;需要多与学生们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进度,明白学生们学习的难点;需要从教材、辅导资料中整理并提炼重难点,将它们编成口诀、顺口溜,或者将梳理它们的关联,编写出它们的理论的体系结构或图表。

三、结语

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虽然短小,但不可否认它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小结的地位,好好备课、设置,并且还要秉承其设置原则,将之做到尽善尽美。而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并不仅仅是初中数学教师的个人努力,就能使之地位提高,受到重视的。这应该需要国家、教育局、学校、学者等等的多方人事和机构的多方面努力才能达成的。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还应有系统的指导教材,当然,这同样也需要国家、教育局、学校、学者等等的多方人事和机构的多方面努力才能达成的。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师话语有效性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36-38.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7篇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8篇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第9篇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