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少儿保险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5:13

少儿保险论文

少儿保险论文第1篇

一、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研究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家庭迁移成为人口流动新的趋势,大批适龄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流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学术界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详实地描述流动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外,还深入地探讨了流动儿童在教育、社会融合、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些数量庞大的研究,主要都是“问题取向”的(deficit-orientation),也即是将流动儿童本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提出,无论是研究者、实践者还是社会政策制定者将注意力大多放在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上。“问题取向”视角影响下的流动儿童研究大都聚焦于儿童及其家庭的劣势,与此相对应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焦点也在于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解决他们的问题,缓解其不足。无论采取何种模式(社会捐助或者政府帮扶),“问题取向”下的实践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做法都是期望透过他者的救助,来实现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这种实践和政策干预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补缺型和补救型的1994年和1995年,《天津教育》和《中国教育报》率先刊发了两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这激发了教育部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的调研,也为1998年联合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供了现实依据。其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条例,以及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组织投入到流动儿童社会服务,均是在将流动儿童视为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政府或社会作为流动儿童条件改善的关键性力量而不断地得到强化。

(二)是分散化和孤立化的补缺型和补救型的特点,注定“问题取向”的干预和实践的分散化和孤立化。笔者以“社会工作”和“流动儿童”为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的5篇论文,主题分别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流动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回应、流动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对社会工作的启示。这些干预实践明显呈现分散化和孤立化倾向,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这导致仅仅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方法,单纯强调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在流动儿童服务中的应用,从而陷入了“方法为本”和“工作者为本”的陷阱中。①

(三)儿童主体性缺乏如前文所述,问题取向的干预实践和社会政策特别强调外界的介入,如: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学校等,往往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导致干预动力不足,造成很多干预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这使得我们一方面质疑政府政策和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流动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没有缓解。所以,本文认为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干预实践和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是不可持续性的。儿童抗逆力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新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取向下的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

二、儿童抗逆力与社会工作实践

(一)儿童抗逆力:儿童研究从问题取向到优势视角的转型抗逆力(resilience,又翻译为弹性、复原力、心理韧性)研究的兴起与学者对风险(risk)的关注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研究中,风险用以形容表现不符合主流价值规范的学生,如:失学、犯罪、疾病等。早期的研究者主要采用“问题取向”的分析范式,关注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认为部分儿童在风险中所展示出的良好适应模式是非典型的,因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取向研究范式受到了学者的批判,认为由于聚焦到儿童及其环境的消极因素,容易造成问题化倾向,对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有学者指出将儿童标签化为“精神分裂症儿童”比其行为偏差本身还要严重。①正是因为问题取向研究范式的不足,抗逆力理论由于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引导研究者关注风险中个体的资源或优势,从而实现了范式的转换,激发了预防和干预的全新理念。对有抗逆力的儿童的研究也随后展开,如:加梅齐和鲁特(Garmezy&Rutter)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儿童,尽管生活在高危的环境中,仍然发展为健康的,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年轻人②;韦尔内和史密斯(Werner&Smith)认为大多数儿童具有自我矫正的倾向(self-rightingtendency),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发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顾等技能。③儿童抗逆力成为困境儿童研究和干预的新范式。儿童抗逆力概念在四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也发生了演变。儿童抗逆力最初被视为个体抵抗逆境的固定品质,主要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提升其适应高危环境的成功的适应力。④但有学者认为抗逆力并不是一种要么有,要么没有的固定品质,儿童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抗逆力。⑤鉴于此,有学者将儿童抗逆力视为儿童成功适应的结果⑥或者是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相互博弈的过程。⑦虽然抗逆力的概念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其核心始终包括三个部分:暴露在困境中;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的出现;展示积极适应结果。⑧所以,本文认为儿童抗逆力是指儿童在逆境中依靠自身和环境系统的资源或优势,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并且在儿童生命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式。

(二)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20世纪80年代,儿童抗逆力研究者开始尝试将研究成果用于推动高危儿童或青少年的干预和预防计划,如:抗逆力在学校教育和精神健康服务传递中的应用等。有学者就提出抗逆力研究是对教育、青少年服务和以优势为本的社会工作的真正回馈,它给那些为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的工作者提供了以研究为本的答案:找出能够促使青少年的保护性因素,即可以促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不利和创伤之时健康和成功发展的发展性支持和机会。⑨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具有不同以往的干预理念、干预系统和干预原则。首先,在实践理念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寻找困境儿童内在能力和系统优势。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抗逆力的核心理念是:高危青少年可以做得到、所有的个人都有内在的抗逆力、人和地方可以创造差异、言传身教胜于一切、所有的工作都是以我们对内在能力的信念开始的。①这种对儿童自身能力、资产的关注,直接回应了儿童时期的发展性任务,这同减少儿童暴露在逆境中的危险一样,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发展中的挑战。其次,在干预系统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系统为儿童生活的所有系统。早期的儿童抗逆力提升实务计划,很多干预计划都在学校推行。因为儿童在学校呆的时间很长,所以学校是实施支持儿童和协助儿童克服环境压力的干预计划的极佳场所。在学校推行抗逆力干预计划,能够有效地推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并取得明显的效果。②随着抗逆力研究从个体取向逐步向系统取向转变,有学者就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单个的系统或者实践能够推动儿童抗逆力的成长,成功的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实践地点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整合传递系统。③这种整合性的服务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儿童所处的系统出发,从多个层面———学校、家庭、社区———实施干预;二是儿童抗逆力提升实践应该与现有的儿童服务相整合(如: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再次,在干预原则方面,儿童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遵循综合的行动原则。儿童抗逆力理论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遵守以下原则:在干预基础方面,关注与儿童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证据,强调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结合;在干预方法方面,认为儿童发展面临的消极因素的减少和积极因素的提升同样重要;在干预目标设定方面,关注干预儿童所处环境的影响,将干预目标和儿童的背景有效地整合;在干预手段方面,提供整合的而不是碎片似的服务,提升干预的可持续性。④#p#分页标题#e#

三、“抗逆小童星”:一项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项目简介

“抗逆小童星”是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与南京市建邺区民政局共同合作的“增强儿童抗逆力实务项目”,服务时间为2010年10月—2011年10月。1.项目实施社区基本情况南京市建邺区HY社区,现有居民4015户,10562人,该社区主要是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HY社区内有一所外来工子弟小学,兴办于1999年,校舍在HY社区居委会楼上,共两层楼,整个学校没有操场、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只有一间活动室,供学生课间休息使用。该校共有学生600名,教师11人。由于南京市建邺区2005年逐步实施“将流动儿童纳入公办教育”的规定,该校规模不断缩小,且将于2012年上半年停办。所以,对于在这一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而言,他们面临的困境更突出,选取该校作为抗逆力提升实务项目的实施地,比较合适。2.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抗逆小童星”项目组通过前期评估,选取其中100名流动儿童参加“抗逆小童星”抗逆力提升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占64.0%,女生占36.0%;平均年龄为12岁;农村户口占84.2%,非农户口为15.8%;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在高中及以上的分别为19.1%,8.5%;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比较好或者好的仅占16.1%;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等级相对较低,大多数都是非正式就业,职业类型主要是卖菜、清洁工、卸货工等。

(二)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社会工作实践:理念、评估和干预策略

1.理念:生态系统理论与优势视角结合下的整合型社会工作20世纪70年代,社会工作领域中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得到广泛应用,其对个体和环境系统双重聚焦的整合视角,挑战了传统社会工作实践中个体心理聚焦的视角。生态系统理论是强调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一种思考和组织的知识系统,其认为人类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而是个体与社会、物理环境、阶层和文化环境连续交换的产物,并且依赖于服务使用者的参与和分享。①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共分为四个部分: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acro-system)。②生态系统理论对系统之间互动的强调,使得“人在环境中”的核心概念得以复苏,为整合型的、通用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领域中优势视角成为新的范式,其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福利、家庭和老年人服务中。优势视角聚焦于服务对象的资产(asset)或优势,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互协作,而不是社会工作者作为专家的角色来主导干预活动,同时干预任务也转变为协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增强他们潜在的能力,从而在逆境中成功地获得发展。③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之一,自然也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将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整合在一起,越来越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主流模式④,此时期兴起的抗逆力提升实践,就是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结合的产物。受这一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的启发,本文将流动儿童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予以审视,将流动儿童抗逆力视为特定环境中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图1反映的是优势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生态系统:一方面流动儿童抗逆力直接受到微观系统中家庭、学校和邻里的影响,宏系统中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外系统中社会服务组织、基层政府、社工高校也会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另一方面流动儿童抗逆力还是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如:系统之间的互动,或者是系统内部的互动。无论是系统本身还是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的互动,均包含影响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优势/劣势)。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结合下的整合型社会工作包括两方面的整合:一是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宏系统、外系统、中系统和微观系统对流动儿童的影响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优势/劣势,发掘流动儿童及其环境系统的主体性;二是方法整合,从流动儿童及其系统的优势/劣势出发,综合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而不是专注于外部干预,割裂地考虑哪些适合个案工作,哪些适合小组工作,哪些适合社区工作。

2.评估:流动儿童抗逆力及其危险/保护因素的评估在抗逆力研究和干预过程中,对服务对象及其环境系统危险/保护因素的界定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流动儿童宏系统作为其成长和发展的背景,基于个体维度的抗逆力—易感性(vulnerability),系统维度的危险—保护因素两个维度,评估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外系统、中系统、微观系统的优势和劣势。①具体结论如下:

(1)个体抗逆力—易感性方面。流动儿童在面对风险时具备一定程度的抗逆力,但是54.3%的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较低,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流动儿童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易感性。具体而言,流动儿童的乐观感明显好于归属感和效能感,低水平乐观感的流动儿童占9.1%,而归属感的低水平率为26.8%,效能感为34.8%。这说明流动儿童对自我和周围现状积极的认知能力,明显高于其对环境的归属感,而流动儿童对自我生活的管理能力是最差的。

(2)系统危险—保护因素方面。流动儿童生活系统中保护因素较少,危险因素较多。流动儿童生活系统中无论是危险因素还是保护因素主要集中于微观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的作用不够明显,系统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也较少,这更恶化了流动儿童的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可知,直接的保护因素包括:连续的家庭照顾、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较好的父母关系、较高的学业期待、较高的班干部担任率、良好的同辈关系;直接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校合作较少、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居住方式、粗暴的教育方式、较少鼓励子女能力发展、较少参与子女生活、家庭文化氛围不足等;潜在的保护因素有:社会服务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高校;潜在的危险因素有:社会支持因素缺乏等。

3.策略:危险聚焦/资产聚焦/过程聚焦流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面临的危险因素较大,保护因素不能很好地调节危险因素的影响,则儿童有可能出现情绪失调、行为失范、行为等问题;相反,如果儿童具有的保护因素能够有效地调节危险因素,则儿童即使是在逆境下,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适应结果。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儿童个体和系统的保护因素、减轻儿童个体和系统的危险因素。抗逆力为本的儿童干预实践,提供了一个干预的替代性框架,聚焦到儿童生活系统中的资源或者优势,通过建立儿童的保护网络和提升儿童能力,最大化儿童良性发展的可能。抗逆力提升综合起来有三种干预策略:危险聚焦策略(risk-focusedstrategies)、资产聚焦策略(Asset-focusedstrategies)、过程聚焦策略(process-focusedstrategies)。①本项目综合应用了这三种策略,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如图2所示。#p#分页标题#e#

(1)危险聚焦策略,聚焦到减少或预防危险因素及其影响,主要涉及微观系统的干预。这是指减少儿童暴露在危险中的经验,针对流动儿童而言,主要是减少流动儿童家庭危险因素(亲子关系链接不够、父母投入子女生活较少等)、流动儿童学校和社区危险因素(较低的学业成就、单一的成就来源、社会支持缺乏等)。本项目采取的干预方法有:针对家庭危险因素,实施的方法有推动儿童亲密关系的建立、增加父母投入子女生活的机会,比如: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子女和父母共同完成;在结束和开始时举办庆典,邀请家长参加,共同见证子女的成长;针对学校和社区危险因素,则是增加儿童的学业成就,扩大其成就来源,比如:让儿童加入英语课外学习班、增加儿童上台表演的机会、扩大其资源网络。

少儿保险论文第2篇

1、少儿医疗保险或者重疾险。孩子年纪小,抵抗力相对来说也比较查,患病的机率要更大一些。不论是医疗保险还是重疾险都可以在孩子患病的时候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2、少儿意外险。小孩子是处在一个对世界非常好奇的阶段,常常无法快速对身边的伤害作出反应。意外险能够在发生意外的时候为孩子提供保险金,以保障意外之后的治疗。

3、少儿教育金保险。根据不保守估计,我国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是非常高昂的。教育金保险能够保障在家庭经济不济的状况下,孩子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少儿保险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 民生人寿保险公司 投资 富贵今生险

一、引言

当今,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保险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一方面,人们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急于寻找能使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另一方面,老龄化和各种重大疾病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带来了养老担忧和生活负担,要求人们提前寻求一种能保障未来的投资方式。因此,各大保险公司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推出了各种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共同创立了储蓄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主要是引用跨时期消费的概念来阐释个人的储蓄与消费行为。其核心是以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边际效用分析来说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以符合理性人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使之产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由此,保险公司为了方便人们的投资储蓄活动,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各种保险产品来代替人们的储蓄行为,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险种的需求,并通过既保障又分红的双重保险作用来吸引广大的消费群众者。

三、 生命周期理论在保险产品的应用

1. 个人生命周期的划分

个人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是制定保险产品的基础。保险产品的核心是根据客户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和所处的年龄来实现客户的需求与目标,既实现投资获利又减少人们对未来财务状况及养老的担忧。

(1) 个人财务生命周期

一个人不同阶段的财务收支构成了个人的财务生命周期,大致可划分为积累阶段、巩固阶段和消耗阶段。在积累阶段,个人刚升职,收入较低,投资仅是为了能够获得孩子的教育金;在巩固阶段,个人已经达到晋升时期,工作稳定,收入较高,投资目标除了可以获得健康的保障,还可以分红;在消耗阶段,个人工作已到了退休年龄,收入水平降低,投资仅仅是为获得养老金。

(2) 家庭生命周期

在确定和分析客户保险需求时,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的分析更为重要,保险产品的选择往往根据整个家庭的情况做出。

在形成阶段:刚刚组成家庭到子女出生阶段,收入一般但负担较重,家庭投资目标为了获得子女教育金及监看保障;在成长阶段:子女上小学,家庭收入稳定,支出去收入同比上升,投资是为了获得教育金,婚嫁金及健康保障;成熟阶段:子女上中大学,收入达巅峰远远大于支出,投资为了获健康保障及分红;衰老阶段:子女成家立于,收入大幅度下降,投资主要为了获得养老金及健康保障。

2. 生命周期理论运用的实例

民生人寿保险公司以生命周期为主线,兼顾客户的实际状况, 将保险产品细分为“ 民生金榜题名少儿教育金两全保险”、“民生幸福360少儿两全险”、“民生如意相伴两全保险”、“富贵今生”和“富贵齐添”五类,在全国较早的推出了和个人生命周期相关联的保险产品。具体来说,这些产品是民生人寿保险公司根据客户在其所属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财务收支情况和投资目标, 结合已有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实施包括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及投资分红等计划在内的一揽子保险服务。对不同保险产品的具体分析见下表:

四、解以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我国保险产品业务的建议

第一、对生命周期理论要从具体事实出发。在设计产品时,为一些特殊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在推荐产品时,要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推荐个性化的险种以适应其特殊需要。

第二、坚持以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保险产品业务。在推荐产品时,首先要了解客户的年龄段和家庭组成情况,以推断其所处的个人财务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从而对客户的保险需求和保险产品的选择进行大致定位。

第三、加大保险产品的宣传以及普及保险意识。保险公司应从不同层次来接近不同的群众,多次进行关于保险产品、保险知识、保险功能等方面的演讲,让群众从基本上了解保险产品,提高保险意识,从而让保险产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美)侯百纳著,孟朝霞译.人寿保险经济学[M].国际金融出版社, 1997.

[2]徐婷.关于西方生命周期的理财理论的文献综述[J].商业文化,2008(2):258

[3]张杰,殷玉平编著.《大师经典: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才学术评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少儿保险论文第4篇

调查显示,在中国城市居民对各项险种的需要程度中,少儿险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健康险和养老险。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少儿商业保险市场持续走热。很多保险企业纷纷踏足这一领域,推出自己的少儿险产品。在这样一个市场背景下,信泰保险也于2013年8月推出了倾力打造的“百万系列”少儿险——百万前程少儿保险计划。

目前的少儿险市场,形势如何?信泰保险司推出的少儿险产品又有什么特色和创新?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与信泰保险分管精算与产品部的助理总裁李俊进行了深度对话。

市场蛋糕持续做大

如今中国0~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数高达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61%,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每个父母对于孩子均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恨不得“捧在手里,护在心里”,对于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均特别重视。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大众保险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储蓄、人身保障产品关注度持续上升,市场前景大好。

也正因如此,各家保险企业纷纷涉足这一市场,推出各式各样的少儿险产品。然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不足、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市场蛋糕持续做大的重要因素。李俊表示,国内少儿险要想健康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创新。

保险思维决定产品形态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下少儿险市场持续走热,但相较于国外少儿险市场来说,目前中国的少儿险市场,无论是市场需求抑或是产品设计等方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对此,李俊持有不同看法。“不能说我们国内保险市场上的少儿险产品与国外相比有多少的差距,国外成熟市场上的少儿险无非也就是教育储蓄、意外、重疾、医疗保障诸如此类。我认为我们最大的差距存在于保险思维上。”李俊说,“国外的孩子家长在保险消费中,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不受到风险因素的干扰,因此通常会先保父母,而后再考虑孩子的保障;而国内的孩子家长,通常是把保障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希望保障越高越好。”

以日本的家庭为例,基本每个家庭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投保,但他们在选择保险产品之前一定会先看这款少儿险是否有保费豁免功能,以保证父母突然身故或者罹患重疾时,保险公司会继续履行保险合约,守护他们的孩子。其次,他们会关注产品的保障能否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需求,而非盲目追求高保障。这种思维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少儿险产品设计理念及产品形态上的不同。很多险企打着高保障、高回报的名头,把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产品提供给了孩子,其实这些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少儿险产品。

以孩子的保险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创新,并引导孩子家长树立正确的保险理念,这是保险企业的责任,同时也少儿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百万前程,试水少儿险市场

李俊说,信泰保险作为一家起步不久的保险公司,时时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关注公众,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少儿教育方面更是花大力气和精力去推动国学文化的普及,年年举办少儿国学文化节,广受好评。今年的少儿国学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也借着这个机会,在全力打造信泰“百万系列”产品线的整体思路下,推出了“百万前程”保险计划。

百万前程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特别为考入大学的孩子提供本科学习期间的高额人身保障;跟随市场热点需求,为孩子设计了深造留学补助、婚嫁创业补助等,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环节都为其提供支持;公司还将积极寻求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少儿教育服务,使他们能够花更少的钱,让孩子享受高品质教育。

“公司推出这款产品主要以教育金为主约,搭配意外、重疾、津贴等附加选择,外加父母保费豁免这一创新点。”李俊说,“我们对于这款产品的把握在于以少儿教育金为突破口,以其他保障为辅助,将选择权交给客户,由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力求带给客户良好的产品体验。这也是基于目前中国少儿险市场的整体调查和发展趋势来开发的产品,我们注重产品的创新,同样也注重推出新产品时对客户心理的引导,希望普及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

关注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升级

“百万前程是我司投入市场的首款百万系列少儿险产品,因此它的设计理念及市场反应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李俊说,“目前,基于百万前程产品形态的考虑,暂时只是在个险渠道推广;未来,我们将会对其进行改造和简化,像百万身驾一样将其推广到其他销售渠道,保证其在公司其他销售渠道也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李俊还表示,百万前程保险计划的设计开发,包含了很多创新理念,但限于目前的市场环境,部分创新设计尚未在目前推出的保险计划中完全呈现出来。公司还将考虑对该保险计划进行持续的二次开发和升级,逐步完善少儿险在医疗、意外等保障责任的覆盖,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市场感兴趣的第三方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产品体验。

以产品创新引领市场发展

保险,对于中国人来说,从一开始的抵触到逐步接受,有一个过程。对于所有从事保险行业的人来说,就是要推动这个过程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不仅要努力普及保险意识,更要设计贴近市场的产品供客户选择。

少儿保险论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实行小组管理,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等;结果: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频次减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有效减少差错,杜绝事故,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4] 邓开勤.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94

少儿保险论文第6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一般来说,由于儿童患者年龄比较小,对自己的病症不能清楚表述等。这些状况使得儿科护理变得较为复杂,显得比成人护理特殊。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不发生其允许范围以外的医疗事故[1]。在护理中,怎样处理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关注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共接受患儿645例,其中男孩330个,女孩315个,年龄基本区间在30d~9岁,平均年龄为5.5岁。把所有患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进行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340个,男儿童患者175个,女儿童患者165个;对照组患儿305例,男童患者155例,女童患者150例。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两组患儿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对这组儿童进行日常的护理。例如按时进行日常的病情记录、病情检测、静脉注射等,并在诊断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需要药物治疗时安抚患儿情绪,并观察其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外,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入院以后协助患儿家属对患儿情绪进行安抚。注重患儿病房中的卫生、温度等,向患儿家属宣传必要的治疗注意事项、出院后的康复问题等。

1.3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对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之后的两组患者的投诉次数进行比较,记录各类投诉原因。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对所有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和处理,使用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相关统计计量资料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相关计数资料。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通过分组观察分析讨论由于儿科护理过程与成人护理有很大的不同,儿科护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笔者的护理工作经验及日常的经验分析认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儿年龄较小,家长缺乏信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不断增加,导致孩子比较任性,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加。患儿年龄较小,很难把自身的症状清楚的表述,家长表现得更为急躁,对护理人员倍加挑剔,引发医患纠纷[2]。②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对风险认识不足。患儿在发病时速度较快,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以及临床经验欠缺的情况下,没能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延长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③患儿普遍出现哭闹现象,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同时,混乱、嘈杂的医院环境使护理人员极易对其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变得急躁,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失去耐心,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加大了引导患儿配合治疗的工作难度,从而加剧了纠纷。

在儿科治疗的过程中,完善健全儿科护理工作,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高质量的护理,有效地对患儿治疗意义重大,结合上文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提出以下建议。①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素质。医院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定期组织合理人员惊醒培训工作,一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培养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降低工作强度。②对入院患儿及家属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患儿入住医院后,作为护理人员要首先向患儿及家属介绍详细的入院情况,对一些重要的健康教育进行适当宣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③按患儿的特殊性,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由于患儿自身年龄较小的特点,医院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特殊性采取必要的护理保护措施。此外,还必须制定完善相关的医院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而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保证患儿治疗过程的安全、高效。

4 结论

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患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科护理成为医院各科护理中比较复杂困难的工作。为确保儿科护理过程中零风险,杜绝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的建设,同时需要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和谐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少儿保险论文第7篇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当前国家“新农合”提出的两类6种儿童大病重病[1]的经济负担和在上海“少儿住院基金”(简称少儿基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简称居保)两大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中的实际报销水平,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上海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上海三家儿童专科医院2008—2010年两类6种儿童大病重病患者的均次就诊费用资料。6项病种分别为4种先天性心脏病和2种白血病。4种先天性心脏病分别为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2种白血病分别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病例的入选以出院诊断为准。共收集1917例患者的病案资料,从少儿基金获得报销的共1896例,从居保获得报销的共1826例。具体回顾资料包括就医年份、就医医院、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总费用、少儿基金报销的费用以及居保报销的费用。1.2分析方法针对6种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报销费用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这6种疾病的报销比例间有无统计学关系。由于患儿产生的医疗费用和报销费用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均使用非参数检验。其中,对于两配对样本资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于两独立样本资料,使用Mann-WhitneyU检验;对于多个独立样本资料,使用Kruskal-WallisH检验。均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病重病患儿疾病经济负担分析从四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均次医疗费用实际发生情况来看,患者需自己负担相当一部分费用。由于费用数据均呈偏态分布,四种疾病的自付医疗费用中位数能较好地代表人群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动脉导管未闭15818.65元,法乐氏四联症6123.68元,房间隔缺损17901.47元,室间隔缺损10236.56元;2种白血病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自付医疗费用为1979.46元,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为2781.08元(表略)2.2少儿基金和居保报销比例比较分析少儿基金和居保的理论报销比例分别为50%,但上述疾病的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总体上少儿基金报销比例为32.74%,明显低于居保的报销比例(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各种疾病的少儿基金报销比例均显著低于居保报销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略)。从先天性心脏病的费用数据来看,两种保险类型共同报销的比例总和也有很大区别。合计报销比例最高的是法乐氏四联症,为80.85%。

少儿保险论文第8篇

幼儿时期重健康

儿童险是保险公司针对0至15周岁这一特定年龄段的人群提供的一种人身风险保障。由于新生儿死亡几率大,学龄前儿童抵抗能力差,容易得一些流行性疾病,而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险种一般医疗赔付比例不高。保险专家认为,为刚出生的孩子投保时应该优先考虑健康险,尤其是住院医疗补偿型的险种。相对而言,这个时候,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险种赔偿率不高,一般只有在年满4周岁后身故,才能100%拿到身故赔付。

据平安保险理财规划师张先生介绍,重大疾病险的赔付,一般是在确诊后即按照保险金额全额给付,保险责任也同时终止。儿童重大疾病险的保费较低,因此应该尽可能将保额买高一些。

而住院医疗保险多为消费型险种,是以一年为保障期限,既有主险,也有附加险。住院医疗费用型险种以住院期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为赔付依据,住院医疗津贴型保险则以住院天数为依据,按合同约定给付住院津贴。

儿童时期保意外

来自多项研究的数据表明,与上百种导致儿童死亡的疾病相比,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儿童致残的首要因素。为自己的宝贝购买一份儿童意外伤害保险,提供一份高额保障,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目前,国内各大中外资寿险公司均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儿童意外伤害保险产品。购买这些产品,儿童由于意外引起的死亡或残疾以及相关的治疗费,都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赔付。

比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推出的友邦阳光儿童综合保障计划,除了涵盖其他同类产品的保险利益以外,还具有一个非常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月度残废保险金利益。

一旦孩子因意外导致一级残废,最高可以获得每月2500元的津贴,长达20年,总计60万元的高额保障。

对于遭遇不幸,经济状况又一般的家庭来说,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还有,当孩子在学校内、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往返学校到家的路上遭受意外伤害,可以获得双倍的赔偿。

少年时期多储蓄

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会花掉多少钱?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很多”。

中国人寿资深人殷红说,孩子就读普通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的学费负担不重,到了初中开始加重。根据广州市物价局近年的数据,孩子12岁-18岁的教育金开支在2.5万-4万元。上了大学以后,每年学费约5000元,4年共2万元。这些只是接受普通教育单纯的学费开支,没有将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等计算在内,也没有旅行、出国深造的预算。仅仅是这样,总共算下来,殷红认为在教育金保险的投入至少应为10万元保额。

如果此时还没有买教育类的保险产品,可以不必局限于少儿险,因为一些针对成人的险种,14岁以上就可以购买。这类险种中,宜选择返还时间间隔短的分红产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育金给付。当然,也可以考虑缴费和支取都非常灵活的万能寿险,这类险种不仅有保障性,还有很高的投资性,大人孩子都可以受益。

投保顺序有讲究

专家指出,儿童保险实际上比成人保险更复杂,购买时要强调购买顺序。

首先,必须保证孩子有一份学平险。学平险的承保对象是在校学生,一般是团体购买,不零售。学平险便宜,保障也不少,每年仅需几十元保费,就涵盖了意外伤害保险、意外门诊、住院医疗等,是孩子投保的第一选择。

买好了学平险,再考虑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目前,少儿伤害险及意外险的价格均不贵,大都在数百元左右,无论是单独购买,还是附加在其他险种上购买,都是必要的。

少儿保险论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扩大内需;基本路径

一、社会保障扩大内需的功能

1.社会保障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首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促进居民当期和长期消费,从而扩大国内需求市场。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项目的支出增加也会刺激居民消费,达到扩大内需的效果。

2.我国通过社会保障扩大内需的基本路径

为了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扩大内需,我国作了许多经验尝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社会保障通过养老、医疗、失业等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稳定就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再生产,使人们避免后顾之忧,增强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国内需求。

在养老保险方面,为了缓解养老压力,2009年6月24日,我国国务院总理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明确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社会保险法》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同年,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

从图一可以看出,截至到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595.1万人,511.9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2009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7277.3万人,达到领取养老金的农民有1335.2万人;2010年,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中,参保人数大幅度提高,达到10276.8万人。

在医疗保险方面,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2011年2月17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明确指出,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在失业保险方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大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企业受到直接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受到牵连。为了应对大规模的失业风险,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鼓励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尽可能不解雇或者少解雇农民工;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各级政府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2010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在总结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式对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待遇标准、领取条件等作规定。

3.社会保障开支本身就是一种扩大内需的方式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鼓励公民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相应地也会带来居民购买能力的提升和消费预期的改变。

二战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教育和国防是政府财政支出中最大的项目,尤其是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其他各项中的劳工保障等),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政府开支的50%。与美国相比,我国公共财政对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撑力度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通过社会保障扩大内需的不足之处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虽然一直强调以民生为主,但还是有许多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未涉及到,存在制度空白。以近年来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儿童福利为例,我国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程度的差距。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针对儿童权益进行立法的现代国家,其涉及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十分完备。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儿童福利的领取资格、儿童津贴的发放标准、补贴形式,虐待儿童的情况及惩罚方式等。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由多项政府财政支持制度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构成,包括儿童津贴、儿童信托基金、税收抵免、儿童生活费用津贴、家庭寄养、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儿童服务机构和非盈利机构。日本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经历了由补缺型的、以救助和保护为主的儿童福利逐渐向普惠型的、以自立支援为主的儿童、家庭福利。对象包括所有儿童,旨在为儿童提供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参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纵观我国儿童福利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福利的综合性法律,只是颁布实施了一些设计儿童福利与保护的某些特殊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覆盖范围有限,只保护了特殊领域的儿童,未覆盖到全体儿童。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不仅仅局限于流浪儿童、贫困儿童和孤儿,我国缺少针对所有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专门性组织、机构,并且缺乏指导性,特别是教育、医疗、身心发展与生活福利等方面。在推动儿童福利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效应,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并未与其他社会保护形成统一整体。

2.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但覆盖面依然狭窄,尚未普及到全民参保,现有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是否合适,仍值得探讨。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保障也呈现二元特征,城市的社会保障较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基本缺失,大部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未能参与社会保障。目前参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仅仅是城镇国有企业的职工与少数集体企业的职工以及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城市,非正规就业人员、贫困居民没有被国家设立的养老保障制度所覆盖;在农村,除满足五保供养条件的老年人、部分计划生育户、双女户中年满60岁的老人以及少数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养老保障之外,绝大部分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目前已经设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相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同时,退休金“双轨制”也引起社会强烈不满。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制度设计缺陷,如申请条件苛刻,社保基金收缴不合理,待遇水平低等问题,比如失业保险方面。

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较我国而言较完善。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主要通过组织强制性税收,保障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虽然失业保险费的给付标准较低,但保障了失业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瑞典的就业模式主要依靠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国民收入密切相关,强调积极就业,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影响较大。首先,瑞典政府提供了大比例培训项目。其次,建立了充分协调的雇佣制度,国家将失业、无业人员最低生活水平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克服了雇员对失业的恐惧心理,又避免了“失业陷阱”。再次,建立了全国性劳动力网络和成熟的私人就业中介机构,为劳动力跨地区与跨行业流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完善的工会制度保护了雇员的合法权益。

三、通过社会保障扩大内需的建议

1.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首先,我国政府应广泛关注未被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内的中下层人民,放松参保条件,降低社会救助准入机制,将有需要的各类公民纳入制度体系,实现人人享受基本保障的和谐局面。其次,尽快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和全国统筹,使养老保险随人转移,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再次,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信息库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信息服务系统,简化养老保险收缴程序。最后,强化缴费激励机制。鼓励全民参保,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险,国家应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单位和个人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并积极缴费,保障社会保险的收缴畅通。

2.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扩大内需十大政策中,明确指出“以提高居民收入的方式来促进消费。要逐步提高各级财政对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增强保障能力。”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保者的补贴力度,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内需。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设计。首先,就是制度运行法制化,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助于增强制度实施的可行性,提高社会稳定性,使居民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其次,我国已经实施的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尚不具体,特别是在儿童保护方面,我国应从生存、健康、教育、发展等各方面完善儿童福利,做到普惠性的、贯穿整个儿童阶段的儿童福利,并组织建立指导监督机构,发展非盈利组织,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再次,我国的社会保险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缴费待遇标准,使人民能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档社会保险标准。如在失业保险待遇期限和退休年龄方面,可以适当缩短失业保险待遇期限。实行弹性退休政策,设置最低退休年龄和最高退休年龄,供人们自由选择。

4.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建立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正常投入机制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向社会保障项目转移,鼓励国民参与社会保障,从而扩大社会保障开支,这也是扩大内需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郑秉文.2009金融危机:“社保新政”与扩大内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01).

[2]郑秉文.应对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不断增长的五大政策选择[J].天津社会保险,2010(11).

[3]郑秉文.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增长原因分析及其政策选择——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兼论投资体制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2).

[4]孙永勇,黄腾飞.扩大社会保障开支:刺激内需的一种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0(01).

[5]任海霞.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与扩大内需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9(10).

[6]徐清照.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及对扩大内需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7]裘晓兰.日本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11(07).

[8]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立法与政策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

[9]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福利研究中心.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