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理论学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3:30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第1篇

内容预览: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在全国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广大基层,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总体部署,认真学习,热烈讨论。通过座谈会、领导谈心、个别访谈等方法,多种形式广泛地、认真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找出了自己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的进行剖析。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不……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 点此注册 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 点此登录 吧!

理论学习第2篇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

“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

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

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

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科学、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内容

“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

“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

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

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三、“研究性学习”之实施要义

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一学习理念。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学习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

2、达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内省式学习——即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的、要我学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我要学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3、“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在于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4、“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漫游环境:不经意发现问题深入环境: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返回环境:验证结论、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即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6、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高效学习环境的营造,其核心即各种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科学(符合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理论、学科结构理论等)配置。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所谓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两部分。

(一)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生活环境,即学习者日常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存环境。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发现各种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才可能对自己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一现实生活环境,包括:

1、课堂:学习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生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3、社会:学习者从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课外:学习者从课外读书或其他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自我:学习者对自我在身体、健康,以及成长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有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网络给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究、成果的理想场所。

1、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核心和关键在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这又包括学习资料资源(媒体资源)和远程协作学习资源(人际资源)两大部分。

2、学习资料资源的建设,即网站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3、远程(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协作学习资源,包括:某一课题的共同兴趣者,某一课题的合作研究者。这里没有指导者和教师(没有权威),有的仅仅是平等的商讨(研究)伙伴;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有的仅仅是略为高明的思路;没有“教”——不必听别人的;只有“学”——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来拓展、印证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从而超越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

五、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防止的偏差和误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关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而审慎,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延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研究性学习”也概莫能外。

1、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十分强调“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却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不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吗?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了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画蛇添足了。

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的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志于开拓教育市场的企业,以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理论学习第3篇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政治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不能经常化。以前自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只注意主要观点的学习,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不能主动的、经常的、系统的去认真学习和研读,注重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淡化了政治理论学习,有时还把政治理论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认为是占了自己的时间。往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工作一忙起来,就把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没能把政治理论学习同自己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的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用理论去指导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遇到问题有时无从下手或者工作结果与付出的努力有一定差距。

2、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特别是解放后已经彻底消灭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又死灰复燃。在党内政令不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部分地区和部门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使我对党能否消除腐败有些担心。二、对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总以为自己是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但没从思想深处去想。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国际反动势力把新疆作为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目标,公开支持新疆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自从目睹了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种种表现和危害后,我才认识到这场斗争是多么复杂,必须坚持长期斗争。三、对“法轮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党中央英明果断地做出的“关于取缔法轮功非法组织的决定"是深得人心的。以前我不知道“法轮功"是什么,初闻时,认为练练功有什么问题。通过学习才知道李洪志及其“法轮功"是什么货色,逐步认清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及“法轮大法"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反动本质及危害。我才认识到这场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急于求进的情绪。一是接到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存在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导致工作缺乏耐心,产生急躁情绪,影响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少,工作方法简单,致使工作效果不佳。

4、公仆意识淡漠,群众观念减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近几年,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追求现实,随大流,对工作的热情降低了。以致于公仆意识淡薄、群众观念减退。没有密切联系实际,关心群众疾苦,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主动性和自觉性远远不够。如对窗口的同志,一般电脑有问题,都是他们找上门来了,才去处理,缺乏主动到窗口去找问题,发现问题,缺乏自觉到窗口去帮助同志学习电脑知识。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论修养不够,在学习中自觉性稍差,不能挤出时间学习,重视不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自己为什么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出现一些新问题时,产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疑虑,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忧虑呢?为什么在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政治斗争中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呢?其根本实质就是马列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没有很好学习,是理论上不成熟的表现,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不具有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自己注重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学习,对邓小平理论学习只满足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使理论学习浮在表面上。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2、工作作风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没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缺少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精神,怕出力不讨好,甚至出错,反映出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遇到对外、对上方面的工作,有推的现象,推给主管领导;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等的现象,等问题解决了再说;还有看的思想,总是幻想着也许有一天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全心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树立的不牢固,工作不深入,群众观念淡漠,群众工作经验不丰富。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与群众同甘共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而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上。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这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会。通过查找剖析,使我找准了问题和不足,认识到这些问题给我的工作和自身造成的危害,抓住了产生的根源,更加认清了今后努力方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为落脚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头脑,特别要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花大力气,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2)除重点参加好党组织布置的政治学习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争取在一段时间后,使自己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有一个提高。

(3)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要坚持利用琐碎时间弥补和更新业务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理论学习第4篇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RichardE•Mayer)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正确性和科学性。迈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基于此认识,迈耶研究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和多媒体认知模型,并且提出了多媒体设计的七个原则。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

(1)双通道假设。指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都有相应的信息加工通道。

(2)容量有限假设。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每个信息加工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也有限的。

(3)主动加工假设。是指人们为了对呈现的材料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整合。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

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也代表信息加工系统,该模型形象的反应了人类进行多媒体学习时的学习原理;以语词和画面呈现的多媒体材料,分别通过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进入到人的感觉记忆中心,需要指出的是以文本呈现的语词材料,是由眼睛感觉通过视觉通道进入感觉记忆中心的,进入到感觉记忆中心的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能作短暂停留,之后需要进行选择,视觉和听觉表象的选择是基于容量有限假设,在感觉记忆中心在相应的通道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中心。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以及中,在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下,工作记忆被用于暂时性地贮存知识和操作加工知识,工作记忆是以双通道为基础的,因此在完成相应通道中信息的信息模型建构后,还需要在两种通道之间建立关联,即将有关联的听觉表象和视觉表象进行转换,比如当听到“狗”这个单词时,你可能在脑海中会浮想出一只狗的图像;最后需要提取长时记忆中的先前知识,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与先前知识进行整合,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网络课程多媒体设计的启示

2多媒体设计

本文中多媒体主要指用于表征的知识和信息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的传播载体;而不是课本、投影机、计算机、录音机等物化形态媒体;同时双重编码理论和双通道学习理论都倾向于认为,人类进行认知加工时用于表征和呈现知识信息的媒体主要是语词和画面,如理查德•E•迈耶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把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共同来呈现材料”。需要特别指出的这里的语词包括发声语词和文本语词,即我们进行言语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词和用文本呈现的由视觉通道进入认知加工系统的语词。

多媒体设计主要探讨遵照多媒体设计的原则,以何种媒体恰当地表征信息、研究媒体的优化组合,以设计出符合人类心理认知方式的网络课程。

3.1多媒体认知原则

网络课程中语词和画面组成的呈现将比只有语词呈现的学习效果好,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在网络课程中最好是图文结合,特别是要描述那些复杂的关系或某些事物复杂的原理时,当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习者学习时将减少认知资源消耗,比较容易形成语言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3.2时空接近原则

网页上相关联的语词和画面应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具体来说空间接近就是要求文本的相关插图不能离的太远,应在一个屏幕上能显示出来,时间接近就是要求在相应的语词和画面要同时呈现,例如在用声音加画面说明某一事物时,对应的画面和解说需要同时呈现;时空接近使得学习者更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如果不是同时呈现,学习者需要消耗相应的认知资源来形成语词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的有关联系。因此,网络课程中多媒体信息在位置和时间上尽量接近是必要的;比如,将与图有关的文字整合到图中,尽量将相关内容用一个屏幕显示,使声画同步,采用同步交流等。

3.3通道原则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指出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呈现比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能使学习者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在网络课程中,和图像共同呈现的语词用声音的形式比用文本的形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这是因为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是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将会增加视觉通道的认知负荷,而听觉通道的认知负荷处于闲置状态,认知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当语词材料以声音的形式呈现时,人们可以在视觉通道加工图像信息,同时可以在听觉通道加工语词信息,认知资源尽可能得到了利用。当前我国很多的网络课程都是单纯的视频,基于通道原则,在这种网络课程中的解说主张用声音形式解说,而不是文本形式的解说。

3.4冗余原则

这里所说的冗余指信息的冗余,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指出,学习者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的解说和屏幕文本所呈现的是同样的语词信息;当然也有新闻传播理论认为字幕和解说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观看视频时既可以看字幕又可以听解说,而且当解说出现发音不准、讲得太快等问题而影响观看学习时,可以通过观看字幕获得清晰的解释;但是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从原理上解释了人类学习多媒体材料的过程,双通道假设和容量有限假设可以科学解释动画加解说加屏幕文本的不合理性,其不合理性表现在增加了视觉通道的负荷,影响了视觉通道对画面图像的加工;抛开认知理论的解释,常识也能感觉到:当你观看那些画面加解说加屏幕文本的节目或教学视频时,你可能会觉得你不是在看画面,而是在看屏幕文本。所以对于那些纯视频的网络课程或者教学视频,在有解说的情况下,不主张用字幕。

3.5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与教学的一致性,它要求在网络课程中剔除无关的文本、画面、和声音;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为无关的信息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干扰信息的加工。网络课程中有一个误区是对网页设计美感的过分追求,以为设计的越好看的网络课程越体现网络课程的质量,这违背了与教学一致性的设计原则,对于设计的非常漂亮的网络课程,学习者可能沉浸于其美的艺术之中而无暇顾及教学信息了;更重要的是,网络课程中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应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能促进学习者的认知、有利于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

4结语

网络课程是利用多媒体来表现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从学习机理上解释了人类学习多媒体材料的过程,网络课程中利用多媒体学习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设计,对于设计有利于学习者信息加工、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网络课程具有莫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

理论学习第5篇

论文关键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强调主导一主体相结合。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得越充分,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结构;第二,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混合式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又要重视客观事物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刺激。

理论学习第6篇

党不断探索不通过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加强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为期两年的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学教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形成了一整套激励干部学习理论的规范机制,这也是学教活动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首先,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激励机制。农村学教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带着问题学,边学习边对照检查,边学习边征求意见,边学习边整改提高,效果很好。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经常接受教育,是我们共产党人生存、发展和做好工作的需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社会发展、为群众谋利益的需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党员干部参加学教活动就有了原动力,履行相关制度就有了自觉性。同时,有的地方以严格考试敦促学习,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学习成绩,并和干部的晋升奖惩挂钩等,也使学习这个“软任务”转变成“硬指标”。

其次,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工作推进机制。这是整个学教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主要任务是引导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督查制度认真落实,保证教育取得实效。学教活动开始时,各地就按照中央的要求组建了开展学教活动的领导体制,即党委书记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负责牵头,纪检、宣传、行政等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设立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具体领导、指导和协调日常工作。实践中,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普遍树立了不抓学教活动是失职、不抓好学教活动是不称职的观念,形成了短期措施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一系列工作手段,主要表现为“五抓”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抓责任制。各地普遍建立并落实了党委主要领导干部抓理论教育活动的责任制,把责任目标要求,按类分解后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头上,使定性的内容量度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笼统的内容精细化,保证了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抓联系点。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建立了联系点制度,把功夫花在点上,把成果运用到面上;把问题解决在点上,把要求提到面上;把措施落实在点上,把经验推广到面上。三抓督查。学教活动中对督点、内容、方式和组织领导作了明确规定,强调了督查要注重质量,特别是暗访的形式,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四抓载体。学教活动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即与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联系起来,提升学教活动“三级联创”的标准和实效,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五抓复查。学教活动采取“回头看”、“回访复查”等方式,对有问题的进行补课,走过场的重新进行。

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措施,保证农民群众切实行使对农村基层干部学教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评价权,把评估绩效的权力交给群众。有的地方规定群众评议通不过的干部对照检查材料,要退回修改或重写。对学习绩效要做出正确评估,就要改变只对领导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不良状况,关键是群众能充分行使发言权。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是一次考试,干部是考生,群众是考官!”

理论学习第7篇

【关键词】物理;合作学习方法

1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当然,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作到在能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位,而不是随意性的一带而过,或者将某一次的失误说成是实验条件的不是,这样的话不能说服学生,从而传递给学生一种意识:物理上的规律有时候也是不严格的。

一般来说,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使我们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过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和运算之中,而伤失了对丰富而生动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过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为抽象难懂,更容易使学生伤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与我们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和可能的结果,最后才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去解题。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之后,及在得出关系式前,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这个实验,而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2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3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一般都遵循着这样一个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小到台灯、自行车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4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以类比推理为例。

理论学习第8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内涵;基本理论

【Abstract】Cooperative learn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teaching approaches, is highly creative and productive and has been promoted in many countries. This essay illustrates the connotations, classifications and effects.

【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Connotations; Fundamental theory

0 前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概念最初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十年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教学,其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显著。

1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活动,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对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通过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教师集体讲授,然后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活动完毕后以各小组的集体成绩为测验对象进行评价和奖励。合作学习的教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提升学生的学生技能,还能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如团体合作、户型尊重、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它是一种包容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又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按照实施的重点不同,可以分为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等四中类型。下面,仅就指导型及过程型予以分析。

1)指导型

指导型合作学习强调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发挥提供教学资料、组织、维持纪律、引导学生的作用,使合作学习的活动围绕教学资料,让学生充分理会学习的目标,掌握课堂内容。

2)过程型

过程型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为主要目的,强调小组中每一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合理的任务和组织管理能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型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异质的学生分到各组,然后共同学习,这样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多大作用,要使合作有效,学习小组要满足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依赖关系、个人责任和义务、面对面的促进式交流、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小组交工。

首先,积极的相互依赖要求小组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同成败,共荣辱”。在小组中一个的能力优秀并不能保证整个小组的成功,必须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了制定的任务才算成功。所以,他们要不断调整合作方法,确保和小组成员高效率的合作效果。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集体的共识感,即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荣誉是一致的,小组成员是一个整体,不分你我,共享学习资源,互帮互助,互相鼓励才能成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包括: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资源的相互依赖以及角色的相互依赖。

其次,促进式的交流有一下几个特点: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完成整体任务,实现集体目标互相帮助和鼓励,共享资源材料,互相提供反馈,不断改进合作方法,相互信任。

再次,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肩负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小组任务的完成不能只靠某个或某几个成员的努力。为了使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来,确保要做到一下几点:1)分组时,小组的合理规模应该是3~6人,这样的小组规模能降低英语进行沟通的难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2)合作时,要求小组成员口头向教师或全班汇报所在小组的进展情况;3)在小组中设定一个记录人员,观察并记录下每个成员对小组的贡献情况;4)在小组中设定一个报告员,目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向教师和全班汇报其小组的研究成果以及各成员的分工和贡献情况。

人际交往技能是指组成员在实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信任,及时沟通,并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和冲突。人并非天生就具备高效地的沟通技能,这些技能也不会在我们需要时自动的发生,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小组加工实为对小组合作活动完结之后的一个反思过程,小组成员总结有用经验,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更有效的组织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有两个层次的加工:小组加工和班级加工。前一种加工方式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后一种有教师完成。

2 合作学习的“六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合作学习强调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六观:

1)互动观:互动观可谓合作学习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合作学习把教学参加者之间的互动看做学生提升自我最主要的方式,与传统教学观不同,它不局限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互动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教学参加者之间多向的互动,尤其生生之间互动这一长期以来被低估的互动关系。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科学,可操作性强,且在提高学生成绩和非智力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目标观:合作学习以达到学术目标和合作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忽视了学生在情感和人际技能的培养,而合作学习把人际交往的技能当做一个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和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充满友爱和温情,亦具有竞赛的刺激性,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感,激发了他们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3)师生观: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和唯一的“发言人”,而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不像传统教学中教师既“导”又要“演”,而学生只能跑龙套,充当配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合作学习模式中课堂的主人真正变成了学生,学生有大量时间相互学习和讨论,而且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以前传统课堂上有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们集体去完成。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要扮演好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的角色。

4)形式观:合作学习通过异质分组把性别、学习能力、性格、名族不同的学生分到一组,同时每个小组之间又都是同质的,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合作学习兼顾教学的个别性和集体性,即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各小组的活动为主体。

5)情景观: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境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个人目标的实现和同伴目标的实现是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第二,种情境是个体性的情境,即学生们各自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大家都是独立学习,相安无事,互不关心;第三,中情境是合作性情境,在这样情境中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和小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赖、荣辱与共的关系。合作学习的理论提倡合作性情境,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赢,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

6)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分数排名,班级或全校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能拿到高分,大多数的学生注定是失败者,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合作学习理论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氛围。

3 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3.1 分工协作,各尽其职

合作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工明确,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这不同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模式,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给学生填鸭知识,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变得多元化,教师是司令员,给学生制定任务,同时还有做好组织者、帮助者、监控者、参与者以及评估员的角色,制定活动的原则目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成长。

3.2 激发兴趣,提升素质

兴趣是学习之母,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会更有动力,取得的进步也更明显。合作学习的操作形式丰富多彩,有话剧表演、英语歌唱、英语绕口令、英语猜字谜、游戏、辩论、编写英语剧本、电影配音、野外郊游等,这些活动能极大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合作活动中,原本性格腼腆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变得活泼开朗起来,社交技能得到提升;此外,分工协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3 创新课堂、团队协作

合作学习的模式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能创造性地适用教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灵活地适用教材,而不是像传统课堂那样照本宣科。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想出各种创新活动和表达方式,发挥自身潜力,展现自身的风采。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认知学为基础,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为途径,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次进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陈苏丹.合作性学习手段与大学英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3]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4]牛跃辉,尹丽娜.合作学习:研究生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5.

理论学习第9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其过分强调外界刺激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内部动机的功效,其常见代表人物包括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学习理论的得出借助于科学的实验。巴普洛夫曾通过“狗听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实验,得出要形成条件反射需要进行多次强化;华生通过“婴儿”实验,同样验证了 外界刺激的作用,但这个实验有悖于伦理;桑代克通过“猫开谜笼”的实验证明了动物的学习要经过多次的失误,并提出了经典的“准备律、联系律及效果律”;斯金纳通过“饿鼠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并提出了强化规律。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大抵可以归纳为“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我国传统教学极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行为主义肯定“题海战术”的功效,但练习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过度的练习则会适得其反,同样作业量的布置也要恰当。对于强化规律,反应加强化可以增强反应,反应无强化可以减弱反应,反应加惩罚则会压抑反应。所以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学生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对学生进行奖惩时,尽量多使用正强化而非负强化。同时教师应注意到“重要的刺激发生在反应后,而非反应前”,这给予教学的启示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过程后,给予学生有目的的刺激产生的效果要强于在教学过程实施前给予学生的刺激。教师在获得学生积极的反应之后,要注意用“小步子”原则,不可操之过急,并注意及时强化,最终“自定步调”,降低错误率。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肯定了学生内部条件对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注重学生的内部条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复杂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皮亚杰非常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皮亚杰主张采用活动方法,活动是可以真正释放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对于课程和教材问题,皮亚杰主张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对应不同的教材,但不同教材之间还应有相关联系。布鲁纳提倡认知发现的学习理论,甚至认为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教给他同样的知识,他主导的教学观点便是“发现学习”,认为教育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便是发现学习最好的例证:根现象提出问题,再对问题产生兴趣,经过思考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得出结论,最后分析、验证结论。发现教学极其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其更适合自然学科,而不太适合人文学科,同样,发现教学对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提出要求,这便会使发现教学的应用受限。

奥苏贝尔提倡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这里的有意义学习其实质也属于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将现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自己之前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正如当代教科书的编写,学生会发现教材内容减少了很多,评价内容却没有相应地减少,中间的差距便是发现学习的施展空间,教师应给予学生发现的机会,而非“保姆教育”。加涅主要提出的是信息加工理论,他将学生的认知过程用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认知结构。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包括主动接受信息、执行控制和信息加工。执行控制是一种认知策略,即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以及如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等。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步骤,以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并呈现刺激材料,类似于现代教学中的温故知新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引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及时评价行为。认知学习理论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