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0 17:30:22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第1篇

户外运动勇气可嘉安全隐患不客忽视

推进创业教育,优化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家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叛逃”

成校助推大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网上招暑期工?小心骗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现状及完善的建议

讳言“剑桥毕业”折射就业理性回归

德清县校企合作助推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

湖北恩施某高中为考上清华学生竖雕像

“生本”理念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0年间500余北大保安成为本科生、研究生

浅议职教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民床单”走红“怀旧文化”盛行

职业学校流生现象的心理原因与教育对策

提防身份证复印件新骗术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异地高考“蝗虫论”不只是小家子气

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

学校取消长跑,究竟该不该

张玉琴:职教“幸福派”的掌门人

淘宝刷信用兼职,当心被骗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延伸与变革

“动车组客运乘务员”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话题: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被嘲笑的技能也会发光

“导生制”在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搭建职校生与青工同场竞技擂台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主要功能

精彩“女生节”,自信美丽亮出来

对职高生进行孝德教育途径的探索

当虚拟照进现实网络虚拟家居设计梦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微博招聘,你“尝鲜”了吗

中职数学活动课的有效评价实施策略

感恩的心——受资助学生采访实录

合作学习在维修电工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全职太太们创业创富的故事

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

穷小子的发迹从拦驾汇源老总开始

谈基于卫星导航产业需求的中职人才培养定位

走出校门,感受家乡美景

试论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

杭州首家会计类专业博物馆在杭州中策职校开馆

“引导文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职校开设“技师讲坛”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草鞋富姐”的致富经

职业教育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治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非凡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重,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重,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非凡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非凡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熟悉,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熟悉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非凡性熟悉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非凡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治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治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治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把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熟悉。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熟悉,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职业教育第3篇

2.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团研究 孙健,Sun Jian

3.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沈有禄,Shen Youlu

4.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刘凤云,王书润,Liu Fengyun,Wang Shurun

5.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黄胜,邹立君,Huang Sheng,Zou lijun

6.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 史文生,Shi Wensheng

7.知识竞争力视阈下大学价值链探究 赵一强,赵一标,Zhao Yiqiang,Zhao Yibiao

8."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劲松,Yang Jinsong

9.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张有根,Zhang Yougen

10.高职教育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黄政艳,Huang Zhengyan

11.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研究 易兰华,林国安

12.构建与杭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教体系的路径研究 周鸣阳

13.试论"全面素质质量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严东强

14.关于推进新时期普通高校战略管理的构想 兰俊丽,贾志雄

15.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尚亚民

16.论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建构 黄超,陈文彬

17.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叶海,陈荣明

18.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赵观石

19.论社会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社区管理 黄丹

20.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法理探讨 李丽萍,王灏

21.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王杰法

22.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培养及评聘 强桂凤,查志刚

23.21世纪初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新论 徐杰

24.构建创新型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盛冬梅

25.论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及途径 叶发锦

26.论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郑秀红

27.论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着力点 李福生,江帆,邱冠文

28.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新 宁晓明

29.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徐左平

30.金融危机的人文省思 麻富游

31.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内涵、特征及途径 朱春英,李品玉

3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创新研究 侯俊

33.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初探 刘建龙

34.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 李秀茹

35.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曹大生,陈鸿雁,王鑫

36.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与培养 张玉新

37.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赵驰轩

38.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生辅导工作中的应用 陈军,高伟,孟小欣

39.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与调适策略 袁成钢,熊艳

40.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 王军,范桂荣,蔡丽娅

4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探索 李青

42."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研究 赵艳杰,刘道文

4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12345"教学模式的建构 田广东

4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型"教学模式研究 王红梅

45.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李早旸

46.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张德智,王琨

47.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刘永宽,郑宏飞,郑志韡

48.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柳长青,庞家主,胡优玄

49.工艺性专业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明远,朱光俊,吕俊杰

50.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药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王建梅,向敏

51.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王学东

52.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邓云川

53."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李津花

54.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双语教学 邢佳,张飞,刘建东

55.CAT技术与翻译教学漫谈 钟晓峰

56.关于在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 陈国龙

57.高师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杨兆丰,李燕

58.把美融入高职大学数学教学中 赵童娟,张宁

59."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邢洁

60.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吕良燕

61.基于网络环境下"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探讨 黄海平

62.试析复变函数课程教学改革 张必山

63.人文视野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刍议 陈向俊

6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郭开宇

65.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包秀敏

66.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实践及反思 辛燕

67.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行"弹性时间制"教学的理论研究 郭阳

68.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张荣华,张立峰

69.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牛英群

70.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取舍与兼容问题研究 吴晓红

7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行机制的规律研究 杨江民,詹宏伟

72.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徐飞,罗二平,陈金香

73.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吕秀娥,张海晓,徐海芝

74.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 冯永谦

75.EDA实践教学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 朱小龙

76.专业性视角下高教多媒体课件的现状与制作开发策略 黄振菊

77.在"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黄晓洲

78.产学研合作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高秋萍

79.数字化时代中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比较 牛淑会

80.浅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雷剑

81.关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曹武军

82.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 欧华

83.高职高专会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常庆彬

84.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 岳红星

85.从视觉形象的角度透视名校品牌建设 洪缨,罗萍嘉

86.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刘云兰

87.英语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刘亚婷,罗银生

88.新教学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调查 张恩秀

89.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弱化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刘国红

1.关于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王良青,Wang Liangqing

2.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朱朝霞,Zhu Zhaoxia

3.我国高职院校与南洋理工学院(NYP)办学特色差异比较研究 王强,Wang Qiang

4.论蓝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 于永芳,刘常青,Yu Yongfang,Liu Changqing

5.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问题探究 丁翠玲,Ding Cuiling

6.基于职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毛宇锋,Mao Yufeng

7.对中职教育"工具主义"的反思 王东,Wang Dong

8.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刘永福,Liu Yongfu

9.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 黄柏江,林娟,Huang Baijiang,Lin Juan

10.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吴家礼,许芳奎,Wu Jiali,Xu Fangkui

1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崔玉平

12.高校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侯东喜,乔长水

1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探究 吴峻青,胡宝征,吴鲁智

14.对高职院校做好校友工作的思考 黄道平,项建斌

15.大学生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 许紫岳,王珺 ,张玉倩

16.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蒋新革,王韶清

17.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平

18.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刘艳芹,陈效新

19.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的改革与实践 王永福

20.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途径探究 裴中岐

21.基于知识型员工特点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欧金荣,明庭庆,陈何芳

2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的探析 李建,向月波,邓勇

23.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及其培养 曹国杰

24.论教育实践视野下高职教师的教育科研理念 郭健

25.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体系的构建 赵惠琳,肖利才

26.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 糜志雄

27.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 江洪,王国明

28.大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田华

29.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 杜传喜,王乙淇,孙建伟

30.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 胡玉东

31.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刘中胜,蒋礼文

32.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于振梅

3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潘陆益

34.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三大件"的资源性思考 陈智慧

35.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 张爱梅

36.道德教学哲学化与高职德育课教学 薛燕

37.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论 贾孟喜,申文明,伍少霞

38.对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思考 黄永坚

39.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 凌霞,黄韫慧

40.应用型高校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 李斌

41.女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及预防措施 常辉

42.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朱芳,梁柱

43.试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解决的六个重要问题 郑陈荣

44.浅议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周凌云

45."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 丁静,刘宁

46.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 孙昊

47.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邢戈,付景远

48.对中职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 邵宗乾,赵立允,乔兴朝

49.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三维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杨育宏,王红艳

50.论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理念与途径 薛新红

51.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工学坊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张小纲,吕晓萌

5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心理词汇及教学模式探讨 陆瑛

53.动态顺应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陶恒

54.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夏宏芳,段世秀

55.浅析心理训练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 靳淑玫

56.综合大学美术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初探 冯葳

57.教育范式转型下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研究 丁洪江,李龙正

58.试论PCK视角下师范生获得小学语文教学论知识的途径 陈萍

59.关于本科教育中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几个问题的探讨 李尧,左治江,杨俊杰

60.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初探 韦胜强

61.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现代工业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 王晓琳,任海兵

62.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王菁,谢凌江

63.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看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 乔春华

64."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 张华东

65.浅谈单片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新刚,余洁

66."山特产品加工与检测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刘玉兵,李凤玉,陈秀丽

67.钢琴教学法的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蔡韧

68.浅论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教学 倪宏伟

6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卢敏

70.实训教学在本科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邓峰

7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探析 王京菊,王健

7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张丽,贺彦凤

73.关于改进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赵晓芬

74.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和优化实验教学 商霞

75.俄语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兰巧玲

76.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SWOT分析 刘英

77.动态网页技术深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改研究与实践 包空军,曹瑞

78.基于嵌入式开发课程体系的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吉雪芸

79.略论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崔清源

80.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党建 尹乃军

81.高校共青团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朱冬梅

82.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李宁

83."以人为本"构建班级情感文化 姜苹,孙微微

84.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数字教学模式研究 覃京燕,邓袁圆

85.高校班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张彦

86.用营销理念指导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 余伟,王令芬

87.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双语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丛伟丽

88.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张祖梅

89.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 魏瑜芬

职业教育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大约五年前,我国一些教育专家和高层领导肯定了“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此话一出,职教界尤其是高职教育界的同仁们欣喜万分,既然认可了“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尽管当下暂时还是没有允许“升本”,但起码在学理上没有封死“升本”的后路,将来总有一天可以升,现在可以和http://需要抓紧时机,打好基础,一旦“松绑”即可跳出专科,涌入本科了。

其实,“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这句话只有前半句是准确的、有意义的,因为职业教育确实不只是一个层次,可以有由低到高的多个层次;后半句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它没有点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是从哪个角度、何种意义上而言的,没有揭示职业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类型,也即没有说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质的规定性,没有说出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并且,世界大千事物,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说从不同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比如人,按性别分类可分为男人和女人,按年龄(或曰成长成熟程度)分类,可分为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等。教育从层次上分类可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也各自都可以说是一种类型。难怪不赞成高职“升本”的专家和领导称:不要抓住“类型”还是“层次”做文章,因为类型中间有层次,层次中间有类型。

而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不是什么?这是研究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任务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完成这一构建任务,也就是要在明确职业教育是什么,对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作出科学分类的前提下,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有哪些,并确认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以及它们与非职业教育之间、它们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所以可以说,追问并弄清职业教育是什么,对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作出科学分类,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乃至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由上可见,职业教育是什么,如何对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作出科学的分类,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真实问题。追问和弄清这一问题,既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

二、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

社会学创始人涂干和莫斯认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他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①可知,第一,分类的目的是使划分的对象“各有归属”,以便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它们;第二,分类的要求是要确定对象(事物、事件、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关系(某种事物归属于哪一类事物)和排斥关系(同一类事物之中并列的不同种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就是要在“教育”这个大类事物中分出“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在这里,“职业教育”“非职业教育”都归属于“教育”,是包含关系,是“教育”包含了“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则是并列于“教育”之下的两种教育,从概念逻辑的角度讲是排斥关系。至于这两种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关系,正是需要将这两种教育的概念加以区分之后才能展开探讨和论说的问题。只有科学地将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才能科学地认识、研究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进而引导它们科学发展。

这里,关键是要找出或设定分类依据(也即分类标准)。当人们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时,他所使用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呢?(此前往往漠视或回避这一追问)也即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琢磨,认为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标准和依据是教育与职业的关联度(或称相关性),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谓之职业教育,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谓之非职业教育。从教育与职业的关联度的角度,即以教育为从业服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作为标准和依据,可以将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非职业教育是间接为从业服务的教育。

以上表述蕴涵了一个前提性观点,即一切教育都是要为从业服务的。这样的观点表述在目前的学界不多见,需要作一点阐述和论证。早年黄炎培先生就说过: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笔者认为:为人们的从业服务是一切教育的基本属性。我国《辞海》对教育的释义是“起源于劳动,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需要,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②《现代汉语辞海》对教育的定义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③这里最关键、最核心的词是“培养人”,为什么要“培养人”呢?“培养人”之后有什么用呢?从教育价值论和社会学的角度看,答案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让受培养(受教育)的人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施展才能,创造财富,更好地实现其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受培养(受教育)的人更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作出贡献,实现其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那人的生存、发展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载体是什么呢?个人为社会服务、贡献及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载体又是什么呢?恰恰就是人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在线辞海查询”对职业的解释是“指个人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应该说,职业工作是一个人对己谋生、为群服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讲,职业工作是一个人“从事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主要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的有机构架的最初始的基础。所以,不管对教育的内涵定义、目的意义、功能作用等作何种诠释,可以确定的是教育是为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服务的。而教育的分化和分类,正是由于教育所服务的职业工作的分化和分类(如分为农林牧渔、工程、医卫、师范、管理、法律、新闻、艺术等)以及这种服务的方式的不同直接抑或间接而产生的。

三、什么是职业教育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什么”,这两个追问的着眼点是有差异的。“职业教育是什么”的回答要求揭示职业教育的内涵,即揭示所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回答要求列举职业教育的外延,即列举具有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的具体对象。

回答“职业教育是什么”,也就是要给职业教育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属+种差”定义法。根据前面所述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和标准可以得出:职业教育的“属”是“教育”,“种差”是“直接为从事职业服务”,职业教育就是直接为就业从业服务的教育。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1)谋个性之发展;(2)为个人谋生之准备;(3)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4)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④

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也就是要给职业教育找外延,相当于回答“职业教育有哪些”。不过,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由于它要求的是列举职业教育的外延,这种列举可以是单个或者部分,也可以是全部。作为语义表达,单个或部分列举和全部列举都是成立的,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对“职业教育”这个类事物加以分析、研究以及指导,那就应力求做到全部列举,即弄清楚“职业教育有哪些”,这样才能减少片面性、盲目性。

应该说,凡是具有“直接为从业服务”这一特性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根据这一原则可以认定,目前我国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所从事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此外,还有大量的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也属于职业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干部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函授部、夜大学、教师进修班、卫星电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专学校、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专自学考试等成人中、初等教育。这些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比较明确的就业面向,目前我国社会是普遍认同将这些教育都归属为职业教育,问题在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仅仅就是如上这些吗?我国现有的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中有没有职业教育呢?如果有,它们要不要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去培养学生呢?

事实上,我国本科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就是直接为从事医师职业或教师职业服务的,这些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这些专业与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也尤为密切。应该说,这些医学类和师范类的本科专业教育是最典型的职业教育。

此外,我国目前本科教育中的工科专业、农林专业、财经专业、艺术专业和应用文科专业等专业,即除了纯理科(数、理、化、天、地、生)和纯文科(文、史、哲)专业之外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也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倾向。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历史上,人们把高等教育看做是使个人生活(从一般意义上说)及为某种职业或专业(从特殊意义上说)做好准备的一种机会。”⑤这段话道出了分专业实施的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至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的人在更大程度上要走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尽管专业设置是按学科设置的,但从本质上讲也是要直接为从业服务的。

以上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然层面作的分析。从应然层面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就提醒“国际、地区、国家和学校各级的决策者”应高度关注“高等教育与职业界”的联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从业创业,指出:“……有鉴于此,高等教育就必须对

转贴于 http://

劳动市场和新的就业领域和形式的出现采取相应的和积极主动的态度。高等教育应该关注主要市场趋势的变化,以便使课程和学习安排适应不断http://变化的环境,并从而确保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个‘学位=工作’这一公式已不再适用的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未来毕业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都要直接为学生的就业从业创业服务,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总要求。而我国目前还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仅仅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而不作为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方针,“理由”是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这样的分类抉择,既不符合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潮流,也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界关系的实际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从纵向上解析,应当包括现在的中职教育、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研究生教育。因为,这些教育尽管层次不同,但是从各自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整个培养过程来看,都是直接为受教育者就业从业服务的。

至此,还需说明一点,作为每个层次(阶段)的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修习职业技能而不能传授修习学科知识,而是由三个板块组成的:一是作为一个一定层次的社会人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一定层次的公共课来承担;二是为掌握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而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主要由一定层次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来承担;三是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主要由专业课来承担。纵览教育,实际的状况是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的,学科知识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终局的。这不仅体现在一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之前,必定有一定层次的学科知识教育阶段作基础,还体现在实施一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阶段内需要实施一定的学科知识教育。这后一种学科知识教育的安排,已经不是从学科知识自身的体系出发,而是从掌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的需要出发。鉴于一定的技术技能总是立基和依附于一定的知识的,越是高层次的技术技能所立基和依附的知识层次也越高,相应的越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所立基和依附的学科知识教育的层次也越高。

四、什么是非职业教育

根据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可以界定,非职业教育是间接为从业(从事职业)服务的教育。本文提出“非职业教育”概念,是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对属于教育且不属于职业教育的其他教育作的一个统称。笔者认为从概念内涵和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在教育中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应的非职业技术教育,应该称之为学科知识教育。也可以从两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角度看,把与职业教育对应的非职业教育称为基础教育。笔者不赞成时下有些人习惯性地把与职业教育对应的非职业教育称为普通教育。为了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的分类,在此我们对这三组对应的概念作一些辨析探讨。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亦称为职业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技术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习惯的教育”⑦。“教育纲要”在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时说:“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⑧学科知识教育也可称为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主要给予学生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教育。

从这两种教育的生成发展来看,人类的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态: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形态;偏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形态;学科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的形态。人类教育的第一阶段形态是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形态。教育起源于劳动,它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在古代,教育主要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个人传授技艺方式进行,即使有一定形式的学校教育,由于那时学科知识比较简单,教育传授的主要还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是应用技术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在人类教育的这一漫长阶段,教育本质上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只是当时没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名称。人类教育的第二阶段形态是偏重学科知识教育的形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日益丰富,并分化产生出许多学科。这时便产生了学科知识型教育。进一步发展至现代,由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今天,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知识型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彰显。学科知识型教育将知识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所以应该说,学科知识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但是它也潜藏着一个“危险”,由于这种教育是按照学科知识的体系来设计安排教育的,学习掌握这些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并不直接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因此容易产生学非所用、学用脱节。人类教育的第三阶段形态是正在形成的学科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的形态。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近半个多世纪来又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并应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许多基于科学知识的新技术,相应的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学科知识型教育培养的人又有好多没有适合的工作,于是又呼唤再生职业技术教育,并与学科知识型教育相辅相成、并驾齐驱。这种冠名“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工业化进程相一致,而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移”发展又与各国的信息化进程相一致。⑨从此,人类的教育开始进入了学科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两者并重的阶段,尽管各国有名有实的职业教育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两者相互关系来看,非职业技术教育即学科知识教育是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是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愿景——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书(1999)》特别强调:“随着工作越来越需要较为复杂的技能,必须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教育以作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前提基础。”⑩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应的非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统称为基础教育。它是为升学、最终为进入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打基础、做铺垫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学制设置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与职业高中相对应的普通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中没有明确专业面向的纯文科、纯理科的教育,都可称为基础教育。与“基础”对应的是“应用”,如在科学研究中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基础知识教育对应的教育也可称为“应用技术教育”。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瑞士、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将高中后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称为“应用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根据向阳生涯的专家指出,推动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指导是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市场提供大量的专业的中国职业规划师来共同推进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

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几个不足:

1.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发展(职位-职业-事业)、学生需要的实现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高低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即学生能力越强,事业越成功就越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实施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与方式肯定应有所不同。

2.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就业部门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就业部门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

3.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职业心理测验与职业咨询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搞不好不仅不能帮助人甚至还会害人。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三、推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建议

1.要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特点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

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包括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职业生涯教育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基础教育开始,整体规划实施。教育要与劳动,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协调配合,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职业生涯教育的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职业生涯教育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指导服务处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就业指导服务处也要参与其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将企业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进行整合,各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只靠单一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劳动部门需要关注的,而企业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

职业教育第6篇

一、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

(一)总体概况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就近代来说,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被分流,一部分上普通高中,另一部分上五年制的职业学校;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90年代,由于实行十年制的义务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被分流到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开始出现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也有人翻译为“太福学院”),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中职与高职相互沟通。第三阶段是1990年颁布《职业教育法》之后,TAFE学院快速发展,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并逐渐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出现相互合并的趋势,目前全国共有 TAFE学院约100所左右,教学园区700余个,另有成人和社区培训中心500余个,私人培训机构4000余家,[2]共同构成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职教模式

澳大利亚政府与行业共同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VET),VET是继义务教育之后的一种教育与培训体系,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提供该项经费并提出接受该经费条件的义务,各州政府对VET具有立法责任。VET的教育具体实施系统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学院),学生在 TAFE学院学习可以获得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3]这些证书包括:证书Ⅰ(半技术工人),证书Ⅱ(高级操作员/服务性工人),证书Ⅲ(技术工人),证书Ⅳ(高级技术工人/监工);普通文凭(专业辅助人员/技术员),高级文凭(专业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第一学位(专业人员/经理),高级学位(高级专业人员/经理)。在该证书体系内,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文凭、学位)之间建有衔接关系:学生在取得证书Ⅰ之后,再学习几个模块,即可取得证书Ⅱ;余者类推。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4]。为了制定统一标准和保证质量,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ustralianNational TrainingAuthority,ANTA)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NTF),国家培训框架(NTF)由国家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eationFramework,AQF)、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和培训质量保证框架(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 AQTF)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 TP)是TAFE学院及其他职教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的指南和主要依据[5]。

(三)TAFE学院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学院,即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是目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据统计,1998 年澳大利亚有TAFE学院250所,但近几年TAFE学院中出现的相互合并现象,力求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6]目前,澳大利亚有大约100所TAFE学院,有1320个校区,在校学生130万,最大的TAFE学院有5万学生,其中也不乏百年老校[7]。澳大利亚TAFE学院是政府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即是国有的职业教育机构。TAFE学院一般采用学分制和证书制,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学员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短期培训发给学习证明,但是TAFE学院一般不授予学位,受教育者所获得的文凭、证书及学分在各州之间相互得到承认,而且在TAFE学院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大学可以全部或部分得到承认,这就为TAFE学院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取得大学学位创造了条件。TAFE学院的课程是模块式的,学生可以选择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选择在就业后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其实TAFE学院60%-70%的学生是就业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生,通常学生从 TAFE学院毕业后,立即可以上岗工作,因此,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能更好地就业上岗,也会选择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教育。

(四)培训包

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也称培训指南(Training Roadmaps,TR),是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NTF)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澳大利亚国家职教培训制度的重要官方文件。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都是以培训包为依据和标准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澳大利亚于1997年开始引入、实行与推广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并以培训包内容及要求作为职业培训、认定和评估的标准。[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明确规定,由行业根据国家框架体系负责制定本行业的具体能力标准,集成为培训包,各TAFE学院则必须根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实际教学工作,并对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可见培训包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9]。培训包的基本特点是由行业制定全国统一且通用的资格体系和能力标准。截至2004年12月,澳大利亚已经批准和公布的培训包有81个,覆盖了澳大利亚近90%的行业,共101个专业领域。[10]每个培训包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国家认证,这是培训包的主体。第二部分是非国家认证。其中国家认证部分又包括能力标准、国家资格和鉴定指南三个部分;非国家认证部分是对培训包认证部分的补充,是注册培训机构办学的指导性材料,主要由学习方法指导、鉴定材料、教学辅助材料三方面组成。培训包的开发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ANTA)提供资助,委托国家行业培训顾问机构,以及一些其他被认可的行业机构和公司开发的。企业也可以开发培训包,但是必须达到与行业培训包相同的质量标准。目前已经颁布的81个培训包就有近10个是企业单独开发的。

(五)师资队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组成。政府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相当严格,规定教师职业教育要有广泛的生产、生活阅历,合适的学术资格,尤其重要的是具有教师资格。如TAFE学院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和明确: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大学本科文凭(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专业实践工作经验或经过培训,并取得行业四级证书。具体规定会因州和专业不同有些差异,但实践经验、技能证书、教育学习,这三者缺一不可。[12]除此之外,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条件。

二、启示与经验借鉴

通过上文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整体剖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也要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深化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索的方面。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稳固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澳大利亚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三)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澳大利亚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比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颁发的各类证书和文凭就具有法定的到企业应聘所必备的技能与岗位证书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与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四)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都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摘 要:民国时期,在黄炎培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曾经盛极一时。尽管由于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社会环境的极度恶劣,民国职业教育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代表的民国职业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为了使当代职业教育尽快走出误区,我们不妨吸收民国职教思想的精华,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保证当代职业教育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源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 “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早,但步履之艰难却远甚于普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雏形诞生后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社会生产事业极不发达,人民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重视文字教育而轻视技术训练,虽然中央政府屡次颁布兴学条令鼓励职业教育,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清朝灭亡的时候,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校学生的数量还是教育理论上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民国政府建立后,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一批职业教育先驱开始通过实践和理论创新来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在他们的努力下,政府在 1922年制定出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新的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从此作为一个正式名词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随后的数年中掀起了一波职业教育的高潮,达到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最高峰,然而,由于社会环境过于恶劣,这股潮流又很快归于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在排除了重重的艰难险阻后,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对其未来的走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纵览职业教育这一百四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民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中,职业教育形成了它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当时人们的实践,为我们今天职业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很多的经验与教训,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民国职业教育和当代职业教育的探讨来寻求改革如今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情形

民国政府成立以后,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厂、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等。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投资银行一时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几年间获得了显著的增长。随后不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几乎都卷入了战争漩涡以至于无暇东顾,不得不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于是中国民族资本又迎来了一个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对工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当时的教育情况却与企业的需要背道而驰,从1912年到1916年,实业学校总数虽然从425所增加到525 所,但是学生数却从31736减少到30099人。与此同时,普通教育又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因此根本不能满足工厂对人才的渴求,于是企业家迫切地希望教育界能够做出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而提到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黄炎培是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在职业教育方面,他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而且赴诸实践。他认为:第一,要确立职业教育之制度;第二,须审择职业之种类与其性质;第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成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最具代表性和前瞻性,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同时,为了实践他对于职业教育的设想,黄炎培还在1917年建立起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人们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在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先行者的推动下,北京政府于1922年颁布了壬戊学制。比起已往的学制来,壬戊学制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它将职业学校、师范学校与普通中学混合成一种“综合中学”,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和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对消除人们轻视职业教育的心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壬戊学制规定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需要做职业教育准备,并且中学也要开设职业科,这样就使学生既能准备升学,又能快速就业。从壬戊学制颁布开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进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壬戊学制的种种美好设想不但不能得到实现,反而对普通中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1932年时,国民政府颁布了1932-1933学制用来代替壬戊学制,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把已经并入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重新独立了出来,这种做法就又回到了从前的老路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加上连年战乱的影响,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始终没有恢复到其鼎盛时期的水平。仔细考察民国时的职业教育,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仍有其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面:第一,当时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满足了社会生产力进步需要;第二,国家重视从立

职业教育第7篇

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学术型教育处于并列关系,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职业教育相比学术型教育总是低人一等。这一世俗的偏见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众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升本”,从而忽视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学校尚且如此,教师和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我国受“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从内心深处轻视甚至鄙视技能型人才。总认为优秀的学生一定要上“本科”,继而读硕、考博,一定要成为研究型人才,由此延伸到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一定是较低层次的教育。认识上的这种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差、教师缺乏事业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从而导致部分从小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好的学生不能到职业院校学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滞后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实,“白领”的优势在于管理,“蓝领”的优势在于落实和创造,“蓝领”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而不是“层次”,允许在这个类别中有不同层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同时,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最终确立起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学术型大学教育前身大都有职业教育的痕迹,许多著名的大学是由中专、大专院校不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在国外早已有之。那么,在我国要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即包括教育、财政、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保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各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起社会上用人政策的协调统一,这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单从教育内部进行体制改革很难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看,必须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立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学历体系,即从中专学历层次到研究生学历层次都要有职业教育。从横向看,要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在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教育部系统教育和人力社保部的教育横向流通机制。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教育。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关系,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实施问题,建议专业衔接按专业大类实施。课程衔接分为理论课的衔接和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衔接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的衔接,建议一开始就要由两校一起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高职都要开设,衔接的思路主要是由浅入深。如计算能力的学习在中职用计算器进行,到高职则用程序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在中职侧重单项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进行操作能力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在进行衔接方案设计时,重点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北京市园林学校合作的园林规划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试点的情况运行良好,两校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有效推进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过程、教育管理与学制等方面的科学对接。

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农业职教集团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团内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构建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在校际、校企间良好的培训互动机制,为职业学校订单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等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集团专业委员会,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创新、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并优先在集团内使用。四是有利于科研成果孵化。在集团内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信息平台,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首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的来看,通过建立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有效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推动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在积极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职业教育第8篇

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企业则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自己的培训机构和发展特殊职业来筹措资金。2000年的一份调查表明,“企业投入职业培训的净花费达 48 亿瑞士法郎,学徒生产产值则达到52亿瑞士法郎,企业因此净赚4亿瑞士法郎。”

3.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中职学校中,学生在校内虽然每周只有1~2天的课程,但是课程并不会因此而减少,通识课程包括德语(或法语、意大利语)、商业学、经济学、体育等课程,还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设计等专业类课程。瑞士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瑞士职业教育专业的发展与转变,主要市场为导向,兼顾企业发展、人口变化及学徒的兴趣。目前,瑞士的职业学校提供了200多个可供选择的职业方向,各产业中都有炙手可热的专业。

4.师资培养要求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三大类:①通识教育教师,主要在校内教授通识、基础课程;②专业课教师,主要在校内或者行会培训中心教授专业知识;③实训教师,主要指企业中指导学生实地操作实践的师傅。各类师资的培养,都必须经过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一是经过大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或从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由SFIVET培养教育学、教学论方面的知识。通识教育教师主要由大学培养,同时必须接受由SFIVET组织至少300个学时的教育培训。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求高职或大学毕业,并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从业经历,通过SFIVET的至少600学时的任职培养。实训教师则要求取得师傅资格并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同时完成100学时的教育学方面的培养。

三、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适时分流,合理选择生源。我国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若继续求学,可以选择普通中学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专业类中学。学生主要依靠学习成绩来确定自己将会如何深造。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将所谓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三校生”和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没有区别对待,教学上采用相同的教材和进度。同时,也没有区分细化高考,仍旧按照高考的成绩来划分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都可以借鉴瑞士的模式。在中等教育阶段不以成绩分流,而是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及市场需求。在高等教育阶段,可采取与瑞士相同的方式录取生源,普通中学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需进行附加考试;反之亦然。这样就能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及人力资源。

2.因材施教,注重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现今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上,而且要负责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知识内容陈旧、技术老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即使找到工作也要重新进行岗前培训。然而,“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合作双方利益驱动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校企合作缺乏长远有效的保障。但要做到因材施教,发展职业教育内涵,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开展校企合作。只有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会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则需加快教材改革,使理论不再空洞地凌驾于过时的技术之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在培训中更快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

3.改变师资力量,充分引入现代师徒制。目前,我国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通识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欠缺的弊端。笔者认为,仿照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是实行二元化的现代师徒制的必经之路。可以将文化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交给大学培养,而师范技能则在取得专业资格后进行集中培训,或者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或从业经历。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集中培训。如此,每类教师的要求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却都可以在岗位发挥最好的效果,将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成“双师型”团队。

参考文献:

[1]楼世洲.高等职业教育研究[Z].

[2]陈利.瑞士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曾凤春.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高静.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及启示[J].江西:职教论坛,2008,(2).

[5]周满生.瑞士、德国职业教育的几个特点与趋势[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职业教育第9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类课程 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28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经过某高职学院就业办公室推荐以及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环节,北京某公司最终聘任该院计算机网络专业2012届毕业生李某某等5人,到公司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起初,学院、用人单位、被聘任的李某某等5人均比较满意,学院认为又有5位毕业生顺利就业,向着年度就业目标的实现又近了一步;公司觉得自己选聘到了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才,感到非常高兴;李某某等人感到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自己能够被一家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均令自己非常满意的公司录用,真的非常幸运。这样一个结果,可谓皆大欢喜,非常和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三个月之后,李某某等5人仅有1人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其余4人均被公司以未能适当履行协议为由而解聘。

李某某等人所就学的学院就业办公室负责人,就该解聘事件与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公司方面认为,当初招聘面试时,对这几位同学的印象较好,着装、基本礼仪、交谈等均较为适当,但是等到了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几位同学不仅专业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其所在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而且在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接人待物、学习提升等方面的表现较差,距一个合格的职业人还有较远的距离,必要的培训公司会做,但是公司的培训不可能从最基本的ABC开始。鉴于此,只能依据协议,予以解聘。

我们衷心建议学校从新生入学时就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把做人的基本原则、规范纳入到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去,不能短期突击,不能快到毕业时再把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一类的培训当作职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来对待。人文教育、人文熏陶一定要有一个渐进的、不断积淀的过程,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决不能做成快餐式。一蹴而就的快餐式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职业技能、人文素养都能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合格的职业人。

该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不是偶然性的。平心而论,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确实普遍存在压缩职业指导课时,以几个课时的专题教育替代职业指导,把职业指导等同于求职面试技巧培训等现象。以上种种均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职业院校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由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生涯规划能力、专业技能、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构成。在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中,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是根本,专业技能是支撑职业素养的关键,生涯规划能力则是助推职业生涯顺畅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生涯规划课堂和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培育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各种专业课的课堂和实践教学则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在职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中的任何一门课程均有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功能,只不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已。

职业院校要找准所开设的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不可失之偏颇。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应落脚于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上,而这方面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较长的教育引导、体验感悟、内化迁移、积淀丰富的系统性过程。因此,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开设,要着眼于时代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开设成纯粹的求职面试技能培训课。如果我们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没有经过潜移默化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体验,没有经过渐进式系统性的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浸润,而仅仅是备一时之需,学会几招面试技巧,既便是通过了用人单位的面试关,被暂时聘用到某职业岗位上,时间一久,恐怕也会因为综合职业素养的单薄而不为用人单位所重视,上面的案例即是此种境况的很好的诠释。

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一个自始至终的过程,从学生跨入校园到毕业离校,职业指导贯穿始终。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应当是一以贯之的,因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从业者,合格的从业者应当具有浓厚的职业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业者浓厚的职业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仅仅靠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开设一门职业指导或生涯规划教育课,然后再培训一些求职面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靠不同的课程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不同的素质教育活动等合力完成。职业院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所组织实施的每一项素质教育活动等,都有职业指导的功能。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要强调不同的课程之间、不同的职业素质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单打独斗,教育主体之间、课程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则不会取得较好的职业指导成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