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比喻教学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2:09

比喻教学法论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概述的介绍了何为比喻教学法,然后指出了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运用比喻教学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讲述如何运用比喻教学法把课程中相对抽象的知识讲授变得浅显易懂。

1. 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常情况,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的影子,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2. 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群体是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一部分同学尽管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些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网络还很缺乏,就更不用说对一些网络技术的操作了。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比喻教学,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转化得生动、浅显易懂,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比喻法”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可以便于学生记住一些烦琐的操作。

3. 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组织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这节课程,用于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

首先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电脑,然后针对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先认识显示器、鼠标、键盘、耳麦、摄像头,这被称作“设备”。主机箱内包括的所有硬件的集合被称为“主机”,“主机+外设” 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计算机。在此用一个FLASH演示主机的内部构成(如图),可引导学生去学习每个硬件有那些功能。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机的核心器件,它就好比人类的思维与控制中枢,正是CPU控制着计算机的一切行为举止。CPU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这个运算器就有这样的功能,而我们的大脑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CPU的控制器就有这样的功能。接着还会给学生展示单核的CPU和双核的CPU,讲到双核CPU的时候,我会说:如果我们人类又有两个大脑是不是会变的更聪明啊!是不是运算的速度会变快,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两个大脑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又想唱歌又想说话,这在一个CPU的时代是不能完成的,而到了现在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比喻就是想说明双核CPU是可以把同时完成需要占用同一资源的两件事情。

存储器Memory:人脑除了有思维的功能,还有存储的功能。电脑也不例外,在电脑中存储器主要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存储器,这就是电脑中的内存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我们记不住的东西储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这就像为什么我们要有自己的书房,而这个硬盘就好比我们自己的书房。当手中的资料无法满足我们所需要的资料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去公共的图书馆借书,这个公共的图书管,就好比光盘、U盘、软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I/O: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电脑和人脑加以类比,但实际上更确切的类比应该是把电脑比作一个完成的人。电脑有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装置,人类有听声音和说话的能力,电脑也有。音箱就好比人的嘴巴,麦克就好比人的耳朵,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只有数字信号,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是模拟信号,这样就需要一个设备能够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的转换,这个设备就是声卡。人类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可以通过说话,还可以通过写字来表达,计算机则可以通过现实器和打印机来完成书写的功能,可是计算机并不能识别文字和图像,这需要显卡来完成数字信号和图像信息进行转换。

主板Motherboard:主板是微机的核心链接部件。微机的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主板是一块较大的集成电路板,电路板上配以必须的电子元件、接口插座和插槽。结合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详细讲解主板上的芯片和插座与插槽,其中插座与插槽就好比人类的关节,人的很多骨骼都是通过关节链结起来的;而芯片则是一座架起各个插槽之间数据传递的桥梁。

连接线:主板要和硬件连接必须有电源线和数据线,这就好比人的血管和神经。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2篇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课堂运用;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Metaphor Teaching Method Used in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Wang Dongbing

(Jiangyin Nanhua Secondary School,Jiangyin 214443,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with students teaching operation,but highly specializ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puter learning,college students in a relatively weak cultural foundation on the show was more difficult,than the theory of teaching is often boring incomprehensible to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omputer teachers teaching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task set is very easy to fall into the kind of spoon-feeding or over Tangguan teaching.Ana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of a computer classroom theory,can well inspire vocation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more easily grasp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puter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alogy also can quickly enhance their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aspect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 metaphor in teach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Analogy teaching;Classroom use;Teacher quality

一、比喻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

“比喻”就是打比方,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摹事物,可使其形象更为生动鲜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用比喻法来解读学生眼中“枯燥”的计算机理论,往往能使得艰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恰当地使用比喻方法,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变得生机勃发,兴致盎然。

二、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理论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比喻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能够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比喻法的优势显得尤为明显。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用事实不断地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们的运用是必须要灵活适度的。

(一)比喻教学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恰当使用。计算机理论教学专业性强,教师必须深入把握具体教学内容,找准本体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盲目随意地使用比喻法,否则将画虎不成反成犬。例如:在讲解指令的地址寻址方式时,教师就可以把操作数比喻成为学生个人信息,把操作数地址比喻成为花名册。那立即寻址相就当于在花名册中直接具体提供学生信息,直接寻址相当于花名册只提供每个学生信息的存放位置,根据存放位置到档案室中找到某学生信息;间接寻址相当于花名册和学生信息都存放在档案室中,班主任拥有花名册的存放位置,根据存放位置找到花名册,再根据花名册找到学生信息等。通过比喻,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各种寻址方式之间的差异,并能进一步分析各种寻址方式的优缺点。比喻教学法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比喻教学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使用。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适当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比喻,就能更好的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反之,即使再贴切、再科学的比喻,若是不对学生的“胃口”,也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模糊的浅显认识,教学效果也就适得其反。例如:对于OSI/RM各层的功能以及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如果教师用公司各个部门的关系来比喻,虽然也很贴切,但是多数学生对公司运行状况不很了解,比喻法教学可能更容易导致学生不理解这一知识,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利用学生目前较为熟悉的网络邮件作比喻,让学生讨论邮件的传输过程,进而联系到与此相似的OSI/RM。学生通过比较,得到感性的认识,加深对这一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比喻教学法要根据教师的特点实际使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比喻教学方法的使用。我们不否认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基础和教育管理水平,教师更要注重对自身教学特点的准确把握,也就是说在运用比喻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自身的“实力”,要根据自己能力恰当使用熟悉的比喻对象,保证知识讲解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教师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将直接影响比喻教学法的运用。因此,客观准确地给自己的教学特点定位也是运用比喻教学法的原则之一。

三、比喻教学法要求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是否使用比喻法,一方面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取决于教师驾御语言的能力。比喻教学法中喻体的选择,相当程度来自于教师眼界与视角。因此要有效运用比喻教学法,教师应当具备以下教学素养。

(一)比喻教学法要求教师要博学多闻。教学方法的使用,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理论学习。而比喻法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并对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为广泛的涉猎。“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广博丰厚的知识积累,高超智慧的教学艺术,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创业的风向标、指明灯。

(二)比喻教学法呼唤教师要有职业理想。比喻教学法是将看似枯燥复杂的计算机理论转变为灵动的感性形象,因此,运用比喻教学法的教师必须是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老师。没有对生活的蓬勃热情,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的教师,是无法寻找和运用好比喻教学法的。积极的期待可以让麻雀变凤凰,教师对中职教育坚定的职业信念必然可以让沉闷乏味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灵动。

参考文献: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3篇

关键词:隐喻理论;英语词汇教学;词义拓展

1、引言

词汇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现了很多词汇教学方法,如词根词缀教学法、循环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典型例句法等。这些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对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等项技能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容易产生概念不流利的问题。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却仍以母语的认知结构思维,所以就会造成外语表达中的不地道现象。大多数学生词汇量不够,常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单词。

隐喻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方法。外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隐喻认知理论理解词义,并进行推理,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扩大词汇量。

2、隐喻理论与外语词汇教学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概念隐喻实质就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隐喻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对外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Littlemore认为外语学习者遇到的大多数词汇均具有隐喻化拓展意义,并指出了这类词汇的学习过程:从基本意思的理解到内涵意思的理解所经历的隐喻性思维过程,即在具体的语境下,通过联想和类比推理,强化理解词汇的隐喻性内涵。(陈朗,2013)王寅和李弘(2004)、陈朗(2010)探讨了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姜亚军、张辉(2003)指出隐喻与词汇教学最容易结合,强调外语教学必须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

3、外语教学中词汇意义的隐喻化拓展

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那究竟应该如何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词汇教学中Cameron(1999)对于如何应用隐喻理论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方法框架。层面1是理论层面,包括隐喻的辨别和分类,以及制作、解释一些隐喻的目标和逻辑。层面2是处理层面,在个体同他们的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时,一个特定的隐喻是怎样被解释,怎样被使用以及怎样被迁移的。层面3是神经层面。基于此方法框架,笔者提出了一些词汇意义的隐喻化拓展方案。

首先,应该结合实例系统讲解隐喻理论,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老师应该结合实例向学生介绍关于隐喻一些基本知识,比如隐喻的定义、特点和工作机制,隐喻相似的本质和创造性,先讲解最容易理解的方位隐喻,再讲解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如,TIME IS MONEY.You’re wasting my time.You need to budget your time.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这些表达都是基于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是从一个易于理解的源域(money)到一个较难理解的靶域(time)的映射,之所以源域和靶域之间能建立起对应关系,就是因为隐喻的相似性作用。通过“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概念隐喻可以引导学生在英语表达中用waste、budget、spend等这些常与金钱搭配的词和时间搭配,即可以用金钱的概念来理解时间,用对待金钱的方式对待时间。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隐喻,引导学生通过概念隐喻把零散的语言现象组织起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语义网络,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其次,要优先讲解词汇的基本意义,引导学生从核心义向引申义拓展。有些多义词的词义很丰富,教师在教授了词汇的基本意义之后,要从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扩展方向讲解一些重要的语义,其他的可要求学生按照语义扩展模式去推测、总结。例如,关于cold的各种用法中,有表示“不友好是冷”的义项,如cold fish,cold-war,有表示“灰心失望是冷”的义项,如,pour cold water on,还有表示“害怕是冷”“不被理睬是冷”“不具感染力是冷”等义项。

再次,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教学,重视隐喻的文化差异。Lakoff(1993)指出,隐喻投射在普遍性中存在着差异性,有些似乎是普遍的,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任何的民族文化都有共性和个性,隐喻也亦然。在词汇教学中,先讲汉语和英语中相同的隐喻,易学易记,这样学生可以用已有的汉语知识帮助学习英语知识,形成正迁移。如,dead silence,black market。但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能够比较英汉词汇隐喻意义的差异,为学生详尽地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以便他们能正确地运用词汇。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自古以来航海业比较发达,因此在表达中就有一些与海、船、鱼相关的习语和谚语。drink like a fish(牛饮),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我国在历史上是个农业国,很多隐喻都与农作物相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最后,要鼓励学生收集隐喻表达,利用隐喻概念进行词汇总结。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引导学生总结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如,基于MONEY IS WATER,把水的概念映射到货币这个概念域,用描绘水的一系列词汇来描绘货币这个概念的相关方面。学生对于与水相关的词汇很熟悉,通过这个概念隐喻,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很轻松地掌握有关货币各方面的词汇,从而能更准确地选词表意。

4、结语

认知隐喻学是一门解释性语言学科,立足于认知层面对语言现象寻求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案,对词义规律做出深层次的探求。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词汇习得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把语言中的隐喻解读给学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自己分析,帮助他们掌握隐喻理论,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比较在使用隐喻时母语和目的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Lakoff and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Cameron,L.& Low,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

[4]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

[5]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石磊,刘振前.隐喻能力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2010.

[7]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设喻教学 特点 作用 方式

(一)设喻教学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有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能较形象生动地讲清楚,讲课的过程也是这样,教师要把有关课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师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设喻来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十分形象的驳论结构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干巴巴的介绍来要好得多,同时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形象的东西常常是容易记住的。

比喻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性。对于有的道理,一用上比喻就很通俗了。就如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鲁迅在批驳论据时用了归谬法: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断的不能成立。归谬法批驳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怎么个"厉害"?如果用一般的文字抽象说明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一定能使人很通俗地理解。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必定是先收紧拳头,然后再打出去,这样的拳头是很厉害的;归谬法就是收进来再打出去的拳头。这样说学生对归谬法作用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二)设喻教学的作用

1、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有严格的科学性,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想象能力。

(三)设喻的方式

设喻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想从整体设喻和局部设喻两方面来谈谈。

1、整体设喻

这种设喻方式适合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的结构分析;再如课文《汉堡港的变奏》的结构分析也适用。《汉堡港的变奏》可分为三大部分,其间的分界线是自成段落的两个过渡句。前一句是"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一个句是"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开头提到:"汉堡港是一支古曲",是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使得这支古曲发生了变奏。这便是课文提供的现成的设喻材料。这样三部分可分别作如下概括:"变奏的序曲"、"变奏的旋律"和"变奏的尾声",而第二部分"变奏的旋律"又可分为:"重奏"、"主调"、"插曲"、"合奏"等四个部分。

当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完这一动人的变奏后,学生一定会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他们在为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而深深地感动的同时,也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艺术结构而喝彩。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往往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因为它总是要抛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而进行概括,而设喻教学就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还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

2、局部设喻

整体设喻因为是对整篇文章设喻,有很多困难,如喻体比较难找,又缺乏灵活性,且重点不能突出。而这些整体设喻的缺点恰恰是局部设喻可以避免的。局部设喻并不要求从整篇文章去考虑设喻,只是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设喻。

(四)设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设喻的喻体有的大量来自日常生活,但也可直接来自课文。直接来自课文的喻体显得自然,学生也感到亲切,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当然,来自课文的喻体还要经过强化,使之更明显。如前面提到的《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课文中仅有"汉堡港是一支古曲"一个比喻句,教师应抓住这一句进行强化设喻:不但"汉堡港"像一支古曲,其实《汉堡港的变奏》一文也像一支古曲,有序曲,有主调,有尾声。这样一强化,才能把课文中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为设喻阅读教学所用。

2、设喻教学中,设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设喻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不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设喻上,而应该着重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只有对课文的内容分析透了,才能设计出贴切、形象的比喻来。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5篇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

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

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7、研究基础

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

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

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

开题报告中文范例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 引言

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 习用性隐语

3.1.2 新生隐喻

3.2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4.1 翻译的标准

4.2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4.4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 直译法

5.2 意译法

5.3 转译法

5.4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4) 参考书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 隐喻认知理论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应用

1.引言

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近年来,隐喻研究已从“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偏离现象’、‘寄生现象’过渡到将其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阐释”。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Hester,1967:35)。在许多师生看来,英语词汇量大,词义变化复杂,可遵循的规律较少,是语言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高效地习得英语词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隐喻认知理论

古希腊的Aristotle最早对隐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他在On Rhetoric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段。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就是从源模式(source model)到目标模式(target model)的映射。源域通常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和人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的事物、动作和事件有关。而目标域对人们来说则是抽象的、不熟悉的,远离了人们的物质世界的日常经验。Lakoff与Johnson在他们所著的将隐喻研究真正纳入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的标志性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与 Johnson将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及实体隐喻。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英语中的up―down,high―low,in―out,front―back,等等,本来是用于区分客观事物之间相对的空间方位,但这种区分常常被应用于抽象领域,表示人的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和事物的优劣、数量等。如“up”在“I am feeling up today.”中,隐喻为“happy”;而“low”在“That was a low trick.”一句中,则意为“bad”。

结构隐喻表达的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描述某一抽象概念的词语用来描述另一概念。如在ARGUMENT IS WAR中,用于描述WAR的词语可以用于ARGUMENT这一概念领域。实体隐喻出现得最晚,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由经验得来的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量,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将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英语词汇学习是很难攻克的堡垒。此外,大学和中学课堂英语教学的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得法。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对词汇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词汇教学的现状却是“费时低效”,即学生花了时间,记忆了大量的词汇,却仅停留在对词汇的浅层次理解和记忆上而不能有效运用。因此如何短时高效地帮助学生储存单词就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词汇教学通常是教师先教读音,然后讲解单词意义和用法;有的教师根据英语词汇的一些特征,如前、后缀,总结一些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但由于英语词汇较多,学生单凭读音、词义、前后缀等方法来学习还远远不够。而且在实际的口语、阅读和写作运用中,面对一个单词有众多的义项和搭配,学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

4.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应用。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其功能体现其对于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语言教师可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以下从英语词汇教学的几个方面体现当代认知隐喻理论在词汇学习中的应用及其指导意义。

4.1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基本词汇意义教学

从认知的观点来看,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和范畴化,若没有对千差万别的现实加以范畴化的能力,人类便无法对经验进行处理、构造和储存。基本范畴词语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用来指代那些与人们有直接关系的、经常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大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的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bird,flower,dog,fox,wolf,lion等比dove,rose,animal隐喻用法多”。

既然大多数新词义或新事物都是在认知基本范畴事物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功能发展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基本范畴事物的词汇。基本范畴词汇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其词汇多是不可分析的稳定词,构成了基本词汇和词的基本概念,成为最常用的词和最基本的意义。因此,注重基本词汇的教学应作为词汇教学的重点,我们让学生了解哪些属基本范畴词汇,其引申意义和具体用法,这对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大、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2隐喻认知理论在词义的延伸及构词中的应用

英语不仅词汇丰富,而且几乎每个单词都有许多词义。打开任何一部词典,几乎每个词条下面都罗列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扩大词汇意义认知与扩大词汇量都是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隐喻的认知理论也为扩大词汇意义认知教学提供了启示。如“head”这个词,最初是用来认知和表达人自身的一个部位,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头(顶)部:head of a match,head of an arrow,head of the parade,或抽象概念:head of the committee,head of the state,等等。

不仅head如此,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通过隐喻发展出新意义,如“back”最初意指人的“后背、脊背”,之后被应用到动物和物体的背,如file back of a horse(马背),the back of a chair(椅背),这些语义延伸的背后实是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在起作用,人体名词和物体名词相结合,在事物某个特征相似性的基础上实现跨概念的隐喻映射。

如前所述,隐喻是语言的再生系统,它不仅是词义扩展和创造的工具,而且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渠道。如新科学的创立必伴随着新概念的定义和命名,新思维的产生和发现也需新词语来表达。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计算机技术中的术语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address(网址),cyberspace(网络空间)等。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应用隐喻认知特性讲解多义词和新词,能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开发生动的隐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义内在机制演变和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形象和正确地理解词语内涵的基础上有效扩大词汇量。

4.3隐喻认知理论在词义文化内涵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种种相似之处,尽管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重合,形成“文化共核”。文化共核反映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上,自然会产生许多相似之处,如都以钢铁比喻坚强,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温顺。再以英汉两种词汇中的成语为例,许多隐喻都类似甚至等同: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

教师可运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使学生深化这些词汇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风俗习惯、历史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对事物的思维、理解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以白(white)这一基本范畴词为例,“white”在英语中或多或少包含好的意味,如“the white collar”,“white lie”,“white wash”,而汉语中的“白”则相反,如“”“白色恐怖”“一穷二白”等。“狗”(dog)这个基本范畴词同样也能体现出两者隐喻意义的文化差异。“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如我们常用“癞皮狗”“走狗”等来描写所厌恶的人。但在英语中dog一词往往是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e top dog”(身居要位),“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old dog(行家里手)”。由此看来,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下,英汉两种词汇具有显著不同的隐喻意义。教师自身应具备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注意词汇隐喻意义的跨文化比较,使学生在词汇学习中能够自觉比较英汉两种词汇隐喻意义的异同,继而正确地运用英语词汇。

5.结语

综上所述,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有深远影响。把认知隐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词汇教学法。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隐喻思考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生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的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Hester.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M].The Hague:Mouton,1967:34-36.

[2]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8-62.

[3]邓素芬.从认知隐喻谈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8,(9):72-74.

[4]范锋.隐喻认知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专题,2008,(4):101-105.

[5]李世琴,李气纠.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3):93-94.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2-48.

[7]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8-81.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7篇

“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

“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由上面解释我们至少可得出两个信息:“讽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讽喻”是用故事的形式说明道理的。

“设喻”一词,无论《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还是《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1年版)均无对“设喻”一词的解释,倒是“百度百科”对此解释为“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这种解释在一些参考资料和论文中也可得到印证。那么,这样解释到底对不对呢?笔者以为,至少未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当然,也说不定以后会被收录。其实“设喻”一定条件下即是“设置比喻或设置讽喻”的简称。比如清代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评价孟子的文章“此亦辨论体也,设喻奇幻,有锋铓。”教学用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课文研讨”部分,教学用书《先秦诸子选读》中“选文解读”部分都可以作如是解释。

那么,“比喻”和“讽喻”又如何区别呢?首先还是明确一下“比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认为“比喻”是“修辞方式,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修辞学》对“比喻”的定义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由此可知,“比喻”的目的是使“表现的事物”更加明白易懂,使文章语言生动。而“讽喻”是用故事的形式说明道理的。通过比较,笔者以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偏重于使事物明白,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一个是通过故事形式使道理明确,往往是为了给对象以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比喻常常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讽喻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像《〈孟子〉选读》中“齐人乞墦”“邻人攘鸡”的故事即为讽喻;而同是《选读》中“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即为比喻。对于《拿来主义》一文中“穷青年得大宅子”的故事笔者以为应是“讽喻”,而下文的“鸦片”“鱼翅”“烟枪”“姨太太”等则可理解为比喻。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比喻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走进校园已有数年载,这些年来,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都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有付出就有收获,不难发现,计算机教师己成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本人工作十年来,在借鉴别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丰富着自己的个人见解,使自己不断成长,摸索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此,本人认为“比喻”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不可缺少。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运用“比喻”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准是有限的,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以学生现有的水平是无法理解的,比如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硬盘分区等,在他们听来都是空洞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这些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呢。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如何巧妙运用“比喻”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软件则不是,它是一种程序,是电脑的灵魂。打个比喻:硬件就好比我们的身体(包括血液和骨骼等各种人体构成),软件就好比我们大脑中复杂的思想。如果没有“硬件”,人体就不存在,“软件”更不用说;那没有“软件”呢?那这人最多也就是一个植物人——没有思想。这样一比输,学生对硬件和软件就有了初步认识,教师顺水推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硬件,软件不复存在。没有软件,电脑充其量只是个裸机。再比如硬盘分区,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什么是分区,通过把硬盘比喻成一个大房间,人们根据需要和使用功能把这大房间分隔成几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发挥不同的功能,这种分隔硬盘的方法我们就叫做分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是不是更容易点了呢?再比如讲到“回收站”时,学生会问,“回收站”是干什么用的呢?回收站里的东西可以还原吗?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打一个比喻,“回收站”就好比一个垃圾箱,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呢?是回收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如果我们发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误扔到垃圾箱了,我们还可以找回我们所需的东西,如果垃圾箱被清空了,那我们只能长叹一声了。言下之意,“回收站”只是临时存放被删除的文件,需要时可以找回,一旦“回收站”清空,文件就被真正删除了。学生可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建“文件夹”呢?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文件夹”就相当于我们每位学生的书包,书包里有文具盒,有书本等等,如果我们需要找某样东西,只要找到书包,再继续寻找,是不是很快就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呢?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是不是浅而易懂呢!

三、“比喻”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一些概念和术语对于学生们来说非常陌生,有时还很抽象、很深奥,如果采用类比喻的方法,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通过比喻教学,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某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以便他们能进一步掌握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原理来分析、解决某些相关的问题。

1.比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电脑课还是比较感兴趣,没有像语数外那样考试压力,也没有大量作业要做,老师也比较友好,上电脑课就是玩玩而已,多轻松啊!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心理定位。在这样状态下,如果教师还是使用死教条的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教师讲得是滔滔不绝,之乎者也,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天书,学生渐渐就会失去了兴趣。

2.比喻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也是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绪反应,随机应变的穿插一些生动活泼的比喻,可以将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悦。学生精神状态好,积极性就高,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课堂,没有时间开小差,课堂效益当然就提高了。

《学论》中说:“君子之教,喻也。”,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作为教师,更该明白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妙用比喻,巧用比喻,多用比喻是今后我们值得研究的长期课题。希望我们所有同仁共同努力,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课堂。

比喻教学法论文第9篇

关键词: 隐喻 认知功能 韩国语词汇教学

一、隐喻理论

近年来,随着韩国语教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改革,最新韩国语系列教材的不断问世,韩国语教学中更加重视、强调对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篇水平上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法、功能法等先进而全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使传统的以语法为纲、词汇为主线的外语教学受到了挑战和冲击,从而使外语教学的重点逐步从知识传授转到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无疑是一重大改革,具有深远意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当今的韩国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词汇教学的形式没有根本性变化的问题。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以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进而着重讨论了隐喻理论对韩国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帮助指导学生高效准确地进行韩国语词汇的学习,从而促进韩国语词汇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Murcia & Rosensweig(1979:242)曾提出这样的看法:“掌握了最低限量的结构,同时也拥有大量词汇的人比掌握几乎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韩国语词汇教学长期以来就是韩国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掌握的词汇量直接关系到韩国语水平的高低。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是语言词汇体系丰富和演变的一种重要手段。事实上,国外不少学者对运用隐喻论进行词汇教学作了实证研究。Boers(2000)的实验研究证实隐喻理论有助于对学习初级词汇学生的教学。国外隐喻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学者对隐喻理论的关注,部分学者已经积极地尝试这一方面的研究,但绝大多数还只是停留于隐喻理论的介绍,将该理论应用于我们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及其国外该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其实等表层层面,只有极少数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习者、特别是在写作时很少使用隐喻性表达,包括使用词汇的隐喻意义。在韩国语教学中引入隐喻认知理论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方面,隐喻是认知机制,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两国之间的不同使用进行发掘,以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韩国语与汉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韩国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层面

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的The 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该书上把隐喻被认为是把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结构直接传送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Lakoff & Johnson,1980,Johnson,1987,Turner,1987,Lakoff & Turner,1989,Sweetser,1990,Turner,1991)。而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作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代替了另一种概念,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比较难理解的目的域。通过映射人们的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真和交流的目的。换句话说,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例如,“ ”这个句子就是从较为具体的概念“ .”投射到较为抽象的概念“ ”,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目标域“ ”。

Langacker(1991)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因此在教学多义词时,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引申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如讲解“ ”一词时,首先可告知学生其构词形式是由“”复合而成,而后介绍此词源于“ ”是花朵,而“ ”是蛇,它们结合后的“”附花斑蛇的含义。这是第一层隐喻。随后“ ”便自然而然地把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于不顾,凭自己个人喜好,肆意侵犯他人家庭,直到拆散他人家庭的人。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狐狸精”(意思像狐狸那样迷惑男性的女性)现代人口中的“第三者”的意思,这是第二层隐喻。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却被隐喻一线穿连起来的“ ”有着双重隐喻。如此可以全面介绍词义的同时,可以引入其词义演变、引申的过程。活泼有趣、生动形象的隐喻映射不仅会帮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还能加深对该词的记忆。

(二)交际层面

Lakoff(1980:4)说:“隐喻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Richards(1936:94)则指出:“我们的三句话里就有一句隐喻。”交际言语中出现大量的隐喻表达也是基于我们的隐喻认知机制。一般来说,初、中级阶段的学生首先接触到的都是基本范畴词,对这些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而最终又会影响到词汇量的扩大。遇到基本范畴词,教师务必在教学语境中解释清楚每个词的词汇知识、各种引申意义及其具体用法。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Lakoff & Johnon,1980)在语言中的体现。也就是说,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然后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个词语的现象。例如,“”本来表达的是面对、对面、可直接、清楚、一致、一起、联合、相互或共同等概念,它具有鲜明的对比特征。当人们把这个特征跟“双”的领域中对比时,它便有了“”(双职工)的概念;没有了它原来所有的面对、清楚、一致、互相等语义转化或隐喻化了,便有了等新概念,以及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隐喻的认知基于身体体验,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并且必然受情景的制约(Lakoff & Johnson,1999:468)。例如,“”在特定情境中,“ ”它的意思并不是“对不起”,而是表示打扰到您了。当我们用“”表示打扰对方时,所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而且是一个韩国语所共同认可的交际行为。可见,我们交际中使用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不仅普遍,而且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对外语学习者而言,隐喻化表达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一种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追求词汇量扩大的同时,掌握好韩国语基本词汇范畴是做好交际层面不可忽略的阶段。

(三)文化层面

隐喻受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化思维,理解和创造隐喻化语言。例如, 这个词在韩国语和汉语中都是狐狸,但是在中国这个词的比喻是指狡猾阴险的人,而韩国则把这个词比喻为贤惠、很会持家且美丽的人。由此看来,韩汉词汇包含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韩国语词汇的隐喻现象进行对比,揭示韩汉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韩国语学习和语言运用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对韩国文化的认知方式的了解。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概念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文化制约体验和隐喻思维。隐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产生,随着其发展逐渐消亡。之后,概念隐喻反过来又对文化世界产生影响,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投射到文化世界中,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理解和体验。隐喻是人们对文化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工具(Gibbs,1999)。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文化层面上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韩国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隐喻教授文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促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使学生对文化中所蕴含的个别词带有模糊认识,但教师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隐喻的渗入还有待进步。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Gibbs,Jr.,R.W.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ultural world[A].In R.W.Gibbs,Jr.& G.J.Steen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4]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

[5]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外语学院学报,1994.

[6]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50-53.

[7]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8]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