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学课程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1:16

数学课程总结

数学课程总结第1篇

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首要任务是做好课程改革的学习,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全组的数学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我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指导为依据,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实际,确定本校数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课改的具体计划,实施方案。

二、由派到省里学习的课改人员、参加市里课程改革学习培训的教师,参加市、地培训的各骨干教师带回课改的指导理论、材料、方法获得课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理念,指导、示范课改工作。

三、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星期组织实施一次课改公开示范课检验实践课改研究成果,提出改进方案和形成成果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得到和一手的课改评价认识。

四、通过请教师进修学校、局里的中教股等各方面的数学课改骨干教师来我检查数学课改情况以得到指导和改进,也可以由我校数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到市一中、二中以及其他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交流数学课改成果。

数学课程总结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学习经验,有效方式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秦丽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6):158-159.

数学课程总结第3篇

一、改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寻求与新课标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这是新课标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务必要选择那西能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发现的方法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失败的反思。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

多让空间给学生去思考的理念指导下吧一堂课的时间原则上按3∶1∶1分配。内容按学生自主研究基础素材――问题引导生生合作――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以形成共识进行安排。这种模式由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锻炼。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由此看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要立体化多方位去思考教学设计。选择较为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对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再认识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自主学习只是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独自的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探究学习是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的,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概念的表象是多方面的、能否要让学生在建构过程中对知识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方法、形成认知技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双边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妨碍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做和用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大胆实践,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营造一个思维活跃,气氛民主,秩序井然,紧张愉快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有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丰富的教学功底、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语言艺术等;还有赖于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乐于思考。

2.应该是一个互动型的课堂,有学生感兴趣乐参与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要避免单调死板,应多样化。可以是个体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学生优化组合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要非常重视各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要让学生自然地动起来。

3.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习得为载体的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有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处理好两个关系:①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关系,一般选择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去尝试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

数学课程总结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课堂小结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升级,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学科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开展有效的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总结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课堂小结,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强化学习薄弱点,夯实学习效果和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小结方法和操作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足,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局,同时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缘由。本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教学问题,阐释作用意义,进而探讨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

一、课堂小结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在各个知识结构中具有较大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总结,学生应当学会对知识举一反三,并掌握好知识的运用方式。在课堂小结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将其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结的学习,主要就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存在着很多疏漏和盲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习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模型,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效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反映的规律产生一定的认知,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掌握知识内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方程进行解题期间,课堂小结中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如对消元、转化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不仅能了解主要的数学逻辑体系,还能明确学科的整体脉络。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生本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小结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发挥课堂小结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保证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就要考虑到课程小结的重点所在。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为了使学生的记忆力明显增强,就要认识到记忆的主要规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做出知识总结,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

举例来说,在“不等式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在阶段学习过后,教师就要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家能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对于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讨论,随后进行及时总结,其中包括联系点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利用去分母、去括号、化简等方法学会转换,并将其存在的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等式进行解题期间,要明确出不等号的正确方向。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进行有效总结,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堂小结中的问题分析

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都认识到了课堂小结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指导,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课堂小结一般都排在课堂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不好,课堂小结的时间也经常受到“挤压”;第二,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小结的作用具有潜在性,教学效果并不像教授新的知识点那样明显,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忽略了课堂小结过程,造成了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第三,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设计中,课堂小结都没有被摆到重要的位置,相比于导入新课和强化习题等教学环节,课程小结往往受到“冷遇”,@也造成了课堂小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四,课堂小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思考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也就容易导致课堂小结形式的单一,甚至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

四、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探析

经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意义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后,就要深入探析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在现代教学体系中,课堂小结的实施存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整体的教学进行分析,不仅要选择出合适的课堂小结方法,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些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进行研究,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1.总结归纳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众多课堂小结方法中,总结归纳法是最常规、最常用,也是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总结归纳法就是指在整节课最后,利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将本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汇总,在众多实例和习题中,将知识理论进行有效地提升和归纳,通过表格、摘要等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展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行之有效的总结办法。

举例来说,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汇总罗列,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知识延展小结法

在课堂小结教学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延伸,并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并扩展其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通过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角,用a、b、c表示三条边,进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构成和基本特征的思考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下位概念进行联想,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3.灵活展示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进行课堂小结,还需要展示小结运用的多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但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成效率化学习,还需要教师增加课堂小结的趣味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知识总结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其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智力问答、小组合作总结等多种形式,都可以提升课堂小结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看分析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当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带入感,通过让学生自主画线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直观性,通过发现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n(n-1)/2的结论,强化学生印象,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4.差异比较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可以利用比较法来实现,并利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的方式来解决,实现知识体现的构建和贯通,通过对不同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总结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对数学方法和体系的理解掌握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菱形的性质及判定”一课的时候,在进行教学总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课堂小结的方法,将矩形引入其中,通过对这两种相似图形的比较,采取表格及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认出判断菱形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菱形具有几点特征,它的四条边是对应平行且相等的,另外,两条对角线互相是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的。

五、结语

在“生本理念”指引下,强化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小结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具体实施期间,要认真总结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并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课堂小结是教师主要研究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下的具体要求,促进课堂小结的多样性,并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佑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174-175.

[2]李 欣.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4(5):70.

[3]马强利.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的必要性[J].南北桥,2013(11):26.

[4]陈建芳.初中笛Ы萄е锌翁眯〗岢S玫募钢址椒ㄌ轿[J].才智,2014(23):24-24,26.

[5]王伟微.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的总结与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130-131.

[6]佟艳侠.课堂小结让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J].读与写(上,下旬刊),2014(23):244.

[7]王淑娟.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5(39):52.

[8]李 勇.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常用方法的总结回顾[J].科学导报, 2015(14):355.

数学课程总结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总结;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时的主体是小学生,由于小学生有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在一整堂课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的讲课上,所以在课堂讲解完时进行课堂总结是对学生的二次讲解,并且由于课堂将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大都比较集中,所以这个时候教师推出漂亮的总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温习过程中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利用回顾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总结

回顾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课堂总结方法,利用回顾法引导学生反观课堂所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总结过程中查漏补缺。

首先,利用知识回顾法实施课堂总结。知识回顾,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小学生对课堂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归纳与概括新知识,梳理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明确数学课堂的学习重点,促进学生巩固记忆,强化理解。在知识回顾活动中,教师一般会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节课都学了什么知识?”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快速回顾知识点。

如在讲解“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总结中说一说自己对于“倍”这个数学概念的理解。在小学阶段,教师会利用多种实例帮助小学生简化数学概念,在总结环节,有学生说:“在课堂中,老师掌握了两根胡萝卜和三组两根水萝卜的图片,水萝卜的概数就是胡萝卜概数的两倍。”m然小学生没能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总结知识点,但这样的回顾能够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同时也证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倍”的数学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总结环节一起尝试用抽象语言去回顾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逐渐养成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利用过程回顾法优化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中新知的探究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结束关头理清个人思路,检验个人数学学习成果。重视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鼓励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总结

利用鼓励法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总结,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积极学习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与概念具有抽象性,很多小学生会产生负面学习情绪,甚至产生厌学与弃学思想。要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保持下去,教师要利用课堂总结的机会帮助小学生消除不良学习情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一位学生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尽相同的困难。利用鼓励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于让教师在学生心理脆弱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与支撑,燃起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如讲解“小数乘法”知识时,一些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越学越烦躁。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要利用鼓励式的方法与鼓励式的语言,组织大家一起解决难题。让已经理解的小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解决思路,以学生互相帮助的方式完成课堂总结,有益于小学数学教学实效的提升。当有小学生说:“我是这样记的,小数乘法先把小数点去掉,按整数乘法算。两位乘数的小数点后共有几位数,就在乘积从右向左数几位,将小数点放在那个位置就可以。”小学生说出的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有利于小学生解决数学学习难题。在总结环节,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大胆说出疑问,发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升。

三、利用游戏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总结

游戏活动对小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利用游戏活动优化课堂总结环节,不仅能够唤醒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能让小学生对未来的数学课堂学习充满期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游戏回顾所学知识点,也可以利用游戏帮助学生消化重难点知识,将寓教于乐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与传统的总结方法相比,游戏总结法的趣味性更强,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在讲解“百分数”时,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化是本部分的学习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总结环节,先与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方法,再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综合实力平均的竞赛小组,每一个小组轮流派出代表参赛。在参赛前,小组内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各小组同参赛者一起到黑板上完成教师预设的题目,每人三道题。教师要为学生规定时间,三道题最多用时一分钟。哪一个小组所用题目正确率最高,哪一个小组取得胜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有效方法,而应用则是检验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利用游戏活动,给小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平台,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总结兴趣,还能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发现个人漏洞,为了在游戏中取胜快速弥补,于小组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总结第6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让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高效课堂的构建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本文中先阐述了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接着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措施,以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做好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意义

在中小学教学中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各个学科在已经取得成果,根据自己在教学实际来进行教学,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学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数学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为了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取得更好地成绩,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的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为此,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性作用。

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激趣导入的环节的创设。

在小学数学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都需要在教学的开始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环节的设计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导入环节做的不好的话,学生就会失去对整节课的兴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也会感觉有一定的困难,从而会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职中需要注意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为了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师需要认真设计导入环节,使得导入环节的设定能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深入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意识到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从教学环节入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新颖的教学环节,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导入环节的设定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2.创新教学模式、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高效课堂就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取得更好地成绩,为了能够成功的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向课堂的45分钟要质量。在各种措施中比较有效的就是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展,课堂的气氛比较死板,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受限制,学生在课堂的发言权利也比较少。为此,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更多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个性,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额喜悦,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3.增强课堂的训练力度。

为了更好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加练习习题的力度,在教学过程中专门留时间为做习题,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做练习题时集中反映出一些问题,说明教师对这些知识点没有讲解清楚,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叫教学实际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以便让学生及时的巩固知识。要注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以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为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习题的练习时间,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加做习题的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4.注意归纳总结。

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进程中除了要利用上述提到的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将知识点给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让学掌握对数学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这两种数学知识的引导,特别是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要对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但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对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自己在总结知识点的同时就是再学习的过程,从而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提上了日程。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首先需要在导入环节下工夫,通过创设新颖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要将更多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还要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

作者:张中伟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葛盼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225.

[2]朱发华,罗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02-104.

数学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06-02

[作者简介]王中仙(1980—),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苏省常州民族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数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索与思考,从数学课堂切入,探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提升措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最终在保障学生基本应试能力提升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的拓展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虽然仍以基础知识教学为重点,但是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已得到了有效的深化,课程基础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结合程度更高,课程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做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仍然只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不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无法深化,教学效果也就不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就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着手,以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拓展化来带动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利用教材中的数据进行简单测算的教学方法,以班级学生身高测量、校内学生近视眼统计等数据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这种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测算等都有了切实的体会,整个章节的知识就都能被有效地吸收应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以开放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受应试教育的压力及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机械化讲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虽然可以保持教学的稳定性,保障学生能够按着教师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但是其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来说是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切入,以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保障学生的充分学习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讲,教师应当将尝试教学法与课堂问题引导教学结合起来。以学生初次接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不但指导了学生的预习,还能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为课程的有效参与做好准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如用一元一次方程所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解的检验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同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及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预习阶段的问题来进行有目的的提问与探究。这样,整个初中数学课堂就转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个性化生成的平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以保障。

三、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仍然不成熟,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及学习方法,以保障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得综合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当积极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问题探究、随堂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应用,教师需要扮演好指引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并在课堂上推动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以保障学生互助学习、数学知识探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创新课程总结方法,以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的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总结是维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传统的课程总结往往只是简单地采用教师梳理的形式,整个总结只能保障教学要求的再次巩固,无法对学生实际的知识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整理。因此,现阶段在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创新课程总结方法,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课程讨论环节及同学观点进行点评,以此来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进行总结,保障教学重点的再次展示。最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得到巩固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了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水平的提升及逻辑思维的锻炼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善、学生探究工作指导的强化及课程总结工作的创新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数学课堂教学,进而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巩固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姚兴明.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新课程,2013(5).

数学课程总结第8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课程;数学资源;建设

“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计算机课程之一,教学包括数据库理论、数据库技术与数据库的应用实践三个部分,可全面提高学生对数据库的了解以及应用水平。就目前来看,教W过程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阻碍较大。因此,建设教学资源成为了“数据库原理”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数据库原理”课程简介

1.“数据库原理”课程内容

“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技术性较强,理论知识无法通过语言详细讲解,因此教师通常采用PPT进行教学,这样效率相对较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直观,理解也更加深入。除理论教学外,该课程还包括实践部分,实践教学通常采用上机操作的方法完成,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对数据库加以维护,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的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但却具有对教学资源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力度不足的问题。微课及网络教学是信息化技术下两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用于多种类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优势显著。当前“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学生的学习途径较少,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因为缺乏练习,影响学习效果。在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对上述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已经变得极为必要。

二、“数据库原理”课程数学资源建设

1.数学资源的整合

(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以数据库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师需将教学内容以电子教案的形式,到互联网上供学生学习。以“数据库原理”第一章为例,电子教案中需包括数据库管理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发展形式三项内容,教师需将每一项教学内容细化,系统地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参照电子教案自学知识。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以学生的上机操作为主。对此,学校可建立相应练习平台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等,使学生的操作水平在系统中得到提升。与传统的机房上机操作相比,上述方法拓展了练习的空间与时间,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

(3)视频资源的制作与。教师可综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制作视频资源,并将其到互联网平台中,使学生可通过对视频资源的观看,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了解操作过程,降低学习难度。视频资源可采用微课模式下视频的制作方法加以制作,要控制每一段视频的时间,避免视频内容冗长繁杂,影响学生的观看兴趣。

2.教学资源的建设

(1)软件与硬件支持。由于教学资源需要以视频的方式,因此需具有录像及录音设备,硬件应包括摄像头、话筒、电脑等。软件可以以Camtasia Studio系列为主。

(2)具体建设过程。①启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入到教学资源录制程序中。②打开PPT课件并播放,根据需求,调整显示区域大小。③点击Camera,进入视频录制状态。④点击Audio按钮,完成声音测试。⑤点击REC,正式录制。⑥录制完成后,保存文件。⑦可点击屏幕右上角预览键,观看效果。⑧如视频资源不存在问题,则可以。

3.教学资源多样化水平的提高

(1)课程介绍。教师需在制作每一个教学视频前,做好课程介绍,使学生不必长时间观看视频,便能够马上了解此视频中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因此视频观看需求也不同,将课程介绍置于教学前,可使学生及时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程介绍应包括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多方面内容,使学生可全面了解视频的概况。

(2)视频讲座。教师可对答疑解惑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选择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环节,作为视频讲座的主要内容。在视频讲座开始前,教师应搜集大量资源,以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展开讲座,确保学生通过讲座获得更大的进步。

(3)教学内容总结。教师以一章节为一阶段,对教学内容加以总结。以第二章“数据模型”为例,教学内容总结应包括数据模型种类总结、关系代数运算的总结、关系实体及参照完整性的总结等。教学内容总结应本着简洁明了的原则展开,避免赘述,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整个章节的脉络及基础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三、结语

综上,教师应在利用相应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整合为视频资源,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并通过测试及总结教学内容的方法,为学生理清学习脉络,使其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弱点与缺陷,使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全面的提高与改善。

数学课程总结第9篇

 

一、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定的专业人1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培养目标决定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因此培养目标是影响课程设置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置于首项,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区别:一是培养目标过大。一段时期中,我国大多数高樹巴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外大学具有明显区别。在美国,大学本科培养的是一种“毛还”,髙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日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是当“未来商界领导人”;在香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主管级、经理级的未来人才”。

 

本科培养目标定位过髙势必造成在课程设置上的过深过多的倾向,我国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把美国等国在研究生层次上的课程拉入本科课程,与这一定位不无关系。二是培养目标过空。我国许多学校的目标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有的单列陈述,有的在专业介绍中陈述,但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能根据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去向,设计学习计划。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生能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计划通过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融合在一起。

 

二、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当然导致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一)课程设置总量方面

 

课程设置总量指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所需学完的课程和课时总数,反映课程设置总量的基本指标有课时总数和课程总数。在学年制情况下,课时总数一般以总学时数表示,在学分制情况下,则以总学分表示,当然,学分数也可以折算成学时数,课程总数则相同。

 

我国大多数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总量和课时总量高于国外同类院校,课时总量最高时达到3000左右(含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下同),课程门数也高于国外同类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大约要学习45门课程,有的甚至更多。近年来各高校都注意压缩课时,部分学校的课时已经压缩到2600课时以下,但课程总数却未见有相应减少,这与各校主要通过压缩毎门课程的课时数来实现总课时的减少有关。这与国外大学有很大区别: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的学分总量在120—128,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000—2200学时,课程数总量约为32门;日本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许多学校把最低总学分数基本控制在130-140学分左右,折算成学时数约为2200—2400左右,课程总数为35—40门,英国本科教育大都是三年制,且每学期所学课程较少,有的学校每学年才5门课,共需15门课。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

 

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体育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课的比例大,通识教育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的71.45%。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髙达40%—60%。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

 

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毫无目的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与曰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原创力,这也许是曰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

 

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还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髙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致个性化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在美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学校尚未,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程中选择—些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课程的组织方面

 

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大学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育,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是目的,专门教育是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育课程也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所涉及。

 

三、启示与借鉴

 

西方国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发现了我国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的诸多不足,也发现了国外许多成功经验,在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方面,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开拓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的方向,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决定着学生的市场定位。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学校间格式统一、内容雷同,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我们也应像国外那样采取市场机制,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制定具体的、务实的培养目标,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

 

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结构更适合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我国21世纪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其培养的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保证。这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对解决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专业课比重偏大、通识教育课比例偏小,必修课的比重偏大、选修课的比重偏小,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例偏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例偏小的问题和面向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借鉴。

 

(三)适当减少课程设置总量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量偏高,这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学生的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即使在大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没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人才交流会。面对上课和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的矛盾,学生很累,上课的老师很无奈。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外语、数学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相反学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设置较多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大量都是课堂教学,学时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学数学、外语,课堂教学没有效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减少课程设置总量,当然,也不是课程总量越少越好,课程总量应与专业、与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

 

(四)增加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国外许多大学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自由,个性化十分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少设置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各高校办学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地扩招,一味地模仿,造成各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区别。不仅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没有区别,普教、职教、成教、电大、函授、自考等不同类型的办学单位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学校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学生,共同涌向有限的市场。这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择业困难,和我们课程设置的同一化不无关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我国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特色,虽不能像美国那样根据学生要求设置学校不存在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本校工商管理各专业的特色,设置有特色的工商管理课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2]潘耀芳.中外大学课程编制的比较与启示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