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20:33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体系;艺术设计;多维实践;立体教学

市场检验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学生能不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品来评判教学体系的好与坏,合理与否。与其它专业相比,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疑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是即刻加入岗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因此要求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完善的多维实践型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具备开阔的设计思路,与社会接轨的实践能力,并将自己对设计问题的构想通过可行性极强的作品展现出来。要完成上述问题的改善,必须要强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从多维度、多层次打造实践型的教学体系。

一、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打造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在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的剧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设计学科的敏锐性。当下高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与时代不符的老旧课程,与市场脱节的技法课程等。在实践型课程体系完善与打造中必须淘汰与时代不符的,与实际脱节的课程,更新使之成为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淘汰旧课程的同时要保留传统、更新具有深远价值的课程,国际化的目光可以让我们及时引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围绕市场方向去挖掘,用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设置课程,创设新的课程体系。同时,作为时代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评判标准也需要不断推进,作品考核标准也应与时俱进。用新的评判标准去考察,考核过程里面应该引入一种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强调,并非单方面去衡量它,应以多维度的形式去考核。

二、实践型教学意识的渗透以及过程的严格执行

要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多维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转变传统以理论式教学为主的观念。以社会实际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强化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意识,改脱离市场实际的教学为实践型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市场分析教学等等。所有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链条式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实践型教学意识的渗透。不同课程的每位教师在具体执行实践型教学过程中,通力协作严格按照多维度的方式去实施,摒弃现在高校教师的单打独斗的场面。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必须在教学阶段就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紧密联系起来。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要转变以往以理论式、技法类教学为主的思想,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适当的融入一些实践环节。例如,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界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就可与社会上的新媒体企业建立合作。借助企业开发新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设计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好的创意应用于项目中,同时也充分释放学生在其它课程中所学的设计知识与技能。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整个界面设计的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另一个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设计团队的协作力量以及群智慧对于设计项目的影响,学习到相关的协作经验,反馈过来成为增强学生学好艺术设计专业的动力。

三、具有实践型素质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梯队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课程效果的不理想,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艺术设计教师与高素质的教工梯队的完美结合,导致其实践教学深入不足,无法完成最后的一个环节。由此,高校需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及教工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实验室教工队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并协调好教师与教工的协作关系。艺术设计类的一线教师都应拥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并定期下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其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不仅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最新用人标准,从而能够在教学中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实验室中的教工,应重视其人员配置问题,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背景,能辅导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操作,多维实践型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人员具有实际的执行力。另外,邀请国外优秀的艺术设计师到校讲课,将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与教师、教工队伍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制定一个项目合作以工作室的课程形式来打造实践型的多维教学。总之通过从不同的渠道对教师梯队进行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学队伍,并通过具体的课程直接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接轨市场的实验室和工作室

实践能力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要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市场有关的项目。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室和工作室,一般只具有实验的一些性质和功能,并不具备真正的接轨市场的运作能力。因此,需要在建设相应的艺术设计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教师带实际的项目介入实验室使其成为接轨市场的前沿阵地。教师可以在整个的实验室范围内建立自己独立的创意场地或者工作室,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技法,脑手配合完成课程的推进。另一方面,在硬件方面学校要加大对艺术设计实验室的投入,配置最新的相关设备,不断更新实验器材。在管理层面的软件方面,应该不断提高实验室与工作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使用频率,鼓励创新探索的实验项目。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有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性,要求我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型为核心,打造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并举的切实可用的教学体系,以保障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实时对接上当下社会的需求并体现设计教学的价值意义。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型的教学体系是需要各个方面协同运作才能起到最后的效果作用,任何的单一的、片面的做法都是没法完成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打造,也就没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打造一个多维实践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势在必行,也是我们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林峰 姜钰莹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周鑫,严斌,汤小胤等.多维实践平台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美术界,2015,(12):67.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05).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2篇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史中,横向比较其他学科门类,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学生从设计概念的提出,到自身设计方法的形成全部都来自课程的梳理。“包豪斯”的力量持续影响着艺术教育,它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具有启发性的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科艺”的融合在国外艺术院校教学中的充分应用,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整个艺术教学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实验室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完成设计创作。前几年前往德国国立斯图加特造型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入学时,会在实验室制订三周的学习计划,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技术的训练,会有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逐渐对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对设计艺术学科的初步认知。学校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的第一线,进一步掌握技术技能。国外院校通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他们的规模及教学方法与我们有较大差异,是在多年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我们可以从中剖析、借鉴,取长补短,不可盲目照搬。在目前的艺术设计学科设置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具有必要性,部分高校已进行探索,共性课程对于整个本科阶段实验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让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实验的目的在于把设计“纸上谈兵”的状态转向“劳作上手”的必要性上,在课程中真正解决设计流于形式的弊端,迈向实用、舒适、现代的设计教学理念。从手艺传承角度审视实验技术传承,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设计感悟能力和现代的设计视野,而且还为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构建学生自身的实验研究能力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共享实验平台,在低段就能够让学生认知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方法、运用实验技术,这也是现阶段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本质。从当前现有的资料检索发现,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开发较少,我们的基础实验课程实践也可作为研究发展的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开设实验课程的意义,关键是教学主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设计思考的主动形成,全方位地去认知艺术设计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敏感度是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实行两段式教学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基础实验教学是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在课程设计上要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递进的教学环节做好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是本科实验教学的基础课程,目前国内艺术院校普遍实行“两段式”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基础教学具有共性。在一年级基础教学的同时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目的在于设计思维与视野的培养,培养设计思考、动手的能力,在低年级具备一定的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能力的拓展打好基础,符合现代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通过实验课程解决实验技术认知的过程可分为;①对材料的认知:各种材料的基本特性、类别,材料与设计创作的关系;②对实验技术的认知:传统工艺、现代制造技术、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材料是创作的载体,实验技术是创意表达的途径。

1.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设计

通过材料的认知来设计实验课程:木材认知、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的认知是实验教学过程的根本,材料是造物的基础,通过每种材料不同的特性、肌理,设计合理的课程方法。按材料的划分,就可根据公共课程的特性设计课程体系。木材与金属的不同物理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木材肌理的认知,根据不同木材特有的肌理组成,完成谱系研究。在木材连接单元,材料的组合连接是材料特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基础的榫卯结构学习,利用木材可塑性,完成单个及整体的连接方式,全面认知木材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木材的特性打好基础。

2.公共基础实验教学方法

基于实验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区别于设计艺术理论教学模式的,实验技术的分类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中传统手艺的认知,传统手工区别于现代加工方式,注重加工过程中的手艺传承。机械加工应用“车、钳、刨、铣”的方式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数字化科技的应用,在教学技术上特别体现在基于切割的精雕技术、激光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在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为后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近几年的课程中,推动3D打印在三维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学生的认知与创作手段都随着新技术的介入发生本质改变。公共基础实验课程逐渐向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方式上来。

3.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评价

(1)课程前期评价:课程前期准备评价,包含备课笔记、教学大纲的解读、备课完整性、实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2)课程中期评价:教学执行力的评价,包含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学互动——师生之间互动。(3)课程后期评价:成果评价,包含教师总结、作业评分、集体评分、学生互评,或以课程展览形式呈现。总而言之,设计教育的专业界限只有在公共共享平台上才能被融通,我们目前在硬件条件、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较完善。并将全院可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资源统一整合至大平台,公共共享实验平台每学年承担基础实验课程及专业实验课程将近百来门,教学人时数每年递增,目前将近41万人时数/学年。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平台面向各专业师生开放,通过高效有序现代的管理系统,已实现自主化运行模式,教学秩序井然,实验室安全运行。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创新实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生产模式与实验技术的无缝对接。随着教学中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方法,对内涵建设从不松懈,今后结合虚拟仿真的项目实践,更好地开展公共共享基础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3篇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时代步伐的推进,各种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材料以井喷式的强度迅速覆盖到艺术行业的各个领域。众多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学科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各自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素描是最为古老的艺术传达手段之一。也是艺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对素描理解的深度决定着艺术造型研究的层次。通常我们以单色的绘画来定义素描的含义。这种传统的——大多源于苏派的传统而非欧洲的传统——意识如今已深深的烙在了中国艺术院校基础教学的心头。它不仅限制了素描艺术的外延和拓展,更限制了学生绘画工具使用上的自由选择权利,进而导致素描训练中绘画技法与形式表现的枯燥单一。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新的素描理念对比国内传统理念,二者的差异如下:首先,在观察方法上:贾科梅蒂说:“摆脱一切先入之见,只看那些实存的东西。”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纯化。学生在素描过程的起始阶段,将那些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比如学院传统观察的方式,甚至当代艺术中既定创造的最新发明都加以删除,通过直面对象去体验和研究内心的真实情感,正如古人所说的“澄怀味象”。写实性的长期素描训练学生掌握自然主义的深入描绘,甚至可以达到照片般的“完美”,而对形的理解深度则决定画面审美的层次。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我们发现,描绘的对象经过人的内心体验的理解加工,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比自身原型还要多,似乎经验到了一种存在的扩张,被表现的对象因此才真正具有了形象性。因此,经过素描表现的对象不再被简单的看作是它的物性本身,而是由以下三者组成:(1)作为客观物象本身。(2)素描者面对对象所体验的对象的形象。(3)主观意识中所产生的对象。由此可见,传统的苏派素描体系所维系的基本理论,只停留在了第一种——客观物象本身之上。其次,在表现方法上:艺术院校的传统素描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描绘的准确能力、结构的分析能力、线条与明暗的表现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学生抽象分析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正因如此,素描的现代含义及其技巧表现的导入则显得刻不容缓。相比之下,传统与现代两种素描的共同点体现在:对造型基本规律的研究。它包括外形轮廓、空间塑造、解剖结构和调子明暗等。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对形象最具制约力的则是解剖结构,它在古代与现代绘画的两岸架起一座桥梁,唯一的变化体现在现代主义者用画面的结构再造替代了自然结构的原型。变形也由此而产生。绘画的变形是对解剖结构规律性的偏离,而后以创新的形式再造形体的结构。这里的结构不仅仅指的是解剖学和几何学意义上的结构,更包括艺术家思维中所生成之假想物的物化再现,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结构关系。可见现代主义者从观察自然到表现自然,其方式、方法从起始就与传统素描分道扬镳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将人们的眼睛从自然主义者那里拯救出来,并借此重新审视自然。素描则是推动事物形象转化为抽象构成关系的原动力。

二、素描材料的多样化

孔子在《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的便是工具的重要性。素描使用的材料不应仅限于铅笔、钢笔、木炭、水墨等常见的工具,一般被认为是色彩工具的水彩、蜡笔、色粉笔、油彩等也可适当引入画面以丰富视觉效果。在西方现代主义者看来,任何可以在纸张、木板、墙壁或其他表面上以颜色、墨水或染料画出痕迹的物质都可用作素描的绘画材料。材料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对待它们,这将对画者的绘画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无法顺应材料的人,材料则成为一种限制因素。如果发挥不出材料本身固有的巨大潜力,材料就将在画者与纸张之间筑起一道屏障。

三、现代素描教学方法

1.轮廓素描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轮廓素描是通过对物象的形体进行“触感”式的观察,从轮廓外形入手,由局部推出整体,再由整体完善细节的以线条为主的素描。轮廓素描的基本练习方法如下:

1.1盲画轮廓:以线条作画,画笔移动时不看画面,直至明确这一笔与前一笔的关系才能看上一眼,如此完成画作。这是一种培养眼手合一的练习。变形在这里是不可避免的,而这随机的变形却往往产生画面的趣味感,变形也随作画的的次数增加,从无意向有意转化,最终画出富于表现力的素描。

1.2左手作画:此法对惯用右手的人难度很大。只有集中精力才能从中获得乐趣,其意在培养”触摸“形体的意识。左手作画将产生更为夸张的造型扭曲,而这失控的夸张却常常产生极富表现力的素描。

1.3多角度作画:运用非常规的观察视角——如以昆虫的视角(仰视)或鸟瞰的方式(俯视)——来描绘形体。通过此法可以体验极端透视下所带来的形变的张力,从而丰富塑造形体的造型经验。

1.4复杂的形体:画复杂的形体(如机器或树根等)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细节将带来绘画的乐趣。尽量画出这些形体的全部细节,对于某些有较多重复形体的造型(如打字机等),则以有意识的变形来避免形体的机械单一,画出形体的变化,以产生统一而丰富的效果,直至生动的造型在画面上生成。

2.动态素描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动态素描是一种研究人体运动本质的素描形式。其主张用简约甚至潦草的线条表现模特躯干与四肢的运动,人体重心的变化以及绘画的语言。与涂鸦的自发性、无目的性不同,动态素描旨在表现人体姿态在时间中运动的轨迹。具体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动作的夸张:只有加倍的夸张人体的动态效果,才能获得更加贴近其姿态的运动本质。

2.2动静的转化:在经过一段动态素描的训练后,再转向静态主题的描绘。所选主题可以是常见的静物题材或动物题材。此阶段的意义在于,要保持之前训练中积累起来的无拘无束的自信与手感。

2.3工具的转换:要经常转换习惯使用的工具。例如用小号笔(一般指毛笔或水粉笔)描绘细腻的运动变化,大笔则表现更为粗犷的效果。二者结合使用则会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3.主观素描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主观素描是一种完全凭借主观纯视觉感受而创作的绘画。这种纯视觉感受与客观物象并无外在的联系。作画的形式不再受制于主题或形象,而是专注于线条本体所带来的自觉的表现和造型的创新。创作时并不按事先构思的结果而发展,而是让意识漫无目的的自由移动,把不可见之物表现为可见之物。主观素描的训练形式如下:

3.1信笔涂鸦:相信并依从自己的直觉,主观处于下意识状态,使形象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并成熟。不要将形象强加于画面,而让它自然生成。犹如胚胎的孕育,独立的个体随时间的推移生长、发展、成熟,直至新生。

3.2撕碎重组:将事先画好的作品随机的撕碎,再将其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造型。各碎片仍保有之前画面的某些共性特征,而拼接后的新形象却切断了造型与过去的连续性,使之成为变化的统一。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艺术设计教学互动运用

一、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等各种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更倾向于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中强调的技术着重点不同。教育技术概念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类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它根据教与学的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如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各国教育技术的比较研究。

(3)媒体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包括媒体的分类、媒体的性质、媒体的教学功能以及各种媒体的教学应用等研究。

(4)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包括以“学”为主的设计和以“教”为主的设计;教学系统开发的内容、方法、步骤等。

(5)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发展:包括网络教育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技术等。

(6)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管理、测量与评价。

(7)教育系统最优化,教学环境的设计。

(8)远距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远程教育的模式与理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实践领域常由程序化的模式和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和促进改革作用。教育技术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领域、远程教学领域、企业员工培训领域等三个主要的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环节需完善的地方

一支笔、一张纸、几张范作加教案,这是我们最熟悉、最习惯的艺术设计教学方式。然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已不再是“点缀”了,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

1.师资方面

在一些有传统、有积累的艺术高校里,一些老教师,他们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但他们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不够了解,包括对电脑知识方面的运用。还有一些教设计的老师也往往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对网络里的一些同类教学没有进行比较、借鉴。而且一些相关的教师师资培训还不够,或有些师资培训有些形式化。

2.学生方面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以来,还有近些年出现的高考艺术热。这都为我们的艺术设计院校输送了大批学生。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差距。学生的班级人数也由以前的10—15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左右。在一些专业性强的学校里,因校园内艺术氛围好,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较好。但在一些综合性院校里,特别是一些艺术专业刚开设不久的学校里,校园艺术氛围不够浓,学生的学习氛围就总体偏弱。3.配套设施方面

教室设施的多媒体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的教室,一些专业教室配置多媒体的可行性还不大。而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中一开始会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面的课堂阶段会叫学生画草图、出方案等。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使用还存在矛盾的方面。

三、良性配合,充分运用

1.由于任何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脚点都在教师身上,所以要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并进行信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使用、选择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偏重传授向课堂师生互动发展,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还要把自己的教学通过网络与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有学习的可选性、可比性。

2.学生的素质组合是多样性的,特别是在一些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的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获得了多渠道学习的机会与学习的自由性,即补偿性、适应性的学习。此外,校方的积极领导也不可忽视。3.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离不开教育媒体和配套软件的支持,因此学校在教学与建设过程中,在不影响政党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下,应将添置教学媒体和软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在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学校和广大师生要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软性力量,组织争取部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基金等的申报,争取经费。对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要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结语

任何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艺术设计教学也是要培养设计领域的适用与创新人才。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21世纪所需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项国雄.教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网络学习时代,2002.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5篇

计算机艺术设计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包括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计算机对设计的最直接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根据计算机结构上的特点,它多用以完成设计的理性分析、信息存储、建模表现等任务,这使设计人员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等方面。计算机可以使设计过程视觉化,图像的生成过程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直接反馈出控制效果,从而消除了传统摄影工具的缺陷。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回到作品创作过程的任何一点,设计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多向反复的。而计算机的引入,代替设计人员去完成大部分理性工作,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人脑无法比拟的,它能很快将设计人员的创作意图转换成可视图形,而且色调、材质、灯光、形体的更改也更方便。

计算机艺术设计重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更重设计艺术的表现,尤重创意意识的培养。我在上计算机艺术设计课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沉迷于电脑技术上的学习,而完全忽视设计艺术的创意。课堂上,学生虽然对电脑设计软件操作得很熟练,而缺乏新形态的创意,也无法表现自己的想法,或许根本就没有想法,没有创意意识。创意是被认为是在设计科学化作业之后的艺术化作业阶段,是使设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视可闻的形象化的点子。老师在教会学生电脑技术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电脑技术去创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新形态或广告设计作品。

二、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软件

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体现了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必将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那么理解设计的常用软件也是重要的。

1.AdobePhotoshop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

2.CorelDraw是目前图形软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图形绘制与图像处理软件,我们用任何选定的创建工具进行基本节点编辑或特件变形;无论是简单的公司标识还是复杂的技术图例、文字版面的编排都不在话下。其增强的易用性、交互性和创造力可用来轻而易举地创作专业级美术作品。

3.FLASH是全球流行的电脑动画设计软件,是一种交互式矢量多媒体技术。二维动画Flash是目前网络动画的事实标准,其文件短小,播放效果好,交互功能强,易学易用,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动画,广告制作,教学课件,互动游戏等方面。

4.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是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5.AutoCAD不但能够用来绘制一般的二维图形,而且能够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用来辅助平面构成教学,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在机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

6.三维动画3DsMAX软件提供了标准集合体的建立命令面板,在建立立方体、球体、椎体等一些标准集合体是非常方便,直接拉伸或输入数值就可完成。软件还提供了强大的材质库,可以进行材质的真实模拟,并可通过系统提供的灯光、动画来多角度地观看自己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思维上的训练,减弱手工操作上的难度。

三、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

计算机设计教学要分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进行,即制作、创意、创造。计算机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制作,例如:如何用软件,如何用计算机排版,拼版,制版。但是学生光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教师应教学生如何进行计算机创意,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计算机生硬、死板等弱点,将计算机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融为一体,转技术为技能,将软件功能组合发挥到尽可能大限度,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再接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形而上”的设计创造。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作了一定尝试,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问题,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想;在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的想法,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最终促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明确、更系统。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要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生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二十一世纪充满了希望和挑战,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它是传统设计的延伸和升华,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为主的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超越学术上的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要。

【摘要】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之际,需要推广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促进艺术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环境设计行业在高校教育模式当中的直接体现,其对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背景下,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这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市场环境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来看,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教学方法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遇到了发展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兴趣不高,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该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生提不起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始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疲劳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始终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发挥。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对实践性要求较高,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随时掌握市场环境的需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人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市场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是使学生能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环境艺术教学的主要方向。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要彻底改变,要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要与社会接轨,就要转变为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所面向的是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可持续发展观与了彩色设计、环保节能理念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科发展观要转变,要朝着学科群方向转变,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为交叉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方面,也要做出改变,由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教育,转变为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环境艺术设计等社会职能方向,进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的设计人才。

2、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科学。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只在课上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市场环境下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将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市场环境的对接,使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否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及,将校内教学与市场需求进行完美对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逐渐的接触到社会,并了解市场环境和需求,学会与各种客户如何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的积极主动,通过实践,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立专业的实训室,如建筑材料工作室、设计车间、灯光效果实验室等,将其作为补充学生课堂不论不足的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真实的认识。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就是寻找创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设计理念、新的造型符号。校方可以定期开设相关内容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使自身的视野更丰富,聘请高级讲师、该领域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语言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表现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简单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和理论原理内容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熟练运用的能力,从而更满足市场环境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以艺术原理发展为基础,建立可以科学表述出产业发展与艺术设计属性关系的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发挥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其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一致性,为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己的教学引导者作用,通过超前的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他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技能提升创造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的环境设计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姚辉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7篇

艺术设计是联系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纽带。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国际交往不断拓展以及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提高生活品味与质量的愿望也不断增强,对艺术设计也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艺术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社会上不少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劳动者,主要教会学生技术技能,文化素质不重要,那是普通教育的任务。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职业院校不是技工学校,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技术技能,还应该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是起基础作用的,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在学生的设计实践中,标志设计赋予的含义,室内设计反映的风格,服装设计融入的时代精神等,不仅包含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艺术设计观。而在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缺乏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史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综合素质偏低,其设计的原创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学生设计作品多从出版物中模仿,作品的创意、形式趋同。有的作品有一定的创意,但其内容与形式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在急于吸收新的设计观念与方法的过程中,部分艺术设计作品不可避免地与时代脱节。针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我们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必须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艺术设计水平。

二、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文化素质的高低

在艺术设计实践与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师文化素质的深浅,极大地影响着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达芬奇是一位很棒的机械工程学家,他设计过亚诺河水改造工程,担任过军事工程师和桥梁设计师,甚至尝试设计潜水艇和飞行器,对数学、建筑工程学、解剖学、植物学等人类智慧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造就了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优美、精妙,极具表现力,为艺术史上的典范。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天顶所做的壁画,体现了设计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他在绘画和雕塑上的伟大成就,在建筑设计上也颇有建树,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文学造诣很高。美国的保罗兰德、鲍勃康奇等成功地将超现实画派理论与绘画风格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应用在大量的商业广告中,这种广告对推动市场竞争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创意的广告图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乐趣,同样会让人更富有智慧,引发人去思考。这就是文化渗透于图形设计语言的魅力。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全面、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今天的艺术设计是建立在新技术、新观念基础之上。艺术家的工作不是技术性重复而是通过大脑与智慧去创新,从而激活人们的思维,引领社会发展。艺术设计是为提高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质量,为满足有文化层次人群的需要而提供服务的,若设计师本身没有丰厚的文化功底,提供文化服务是难以想象的。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构成课对于造型领域中共同存在的基础性问题的研究,更具综合性、科学性、抽象性,需要学生有视觉心理学、哲学、文艺理论、数学、力学、材料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储备。平面构成中的疏密、重复、渐变、空间对比,与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知白守黑、主次呼应、虚实相生、起收开合如出一辙,同理同源。中国美术理论中重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赋予构成的意象、隐喻、主客体的统一,更切中艺术设计的本质。没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构成的形式就会显得浮浅、表面而呆板,不能发挥启发创意思维的宗旨。构成是一种很务实的造型活动,从发掘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付诸实现的过程当中。造型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审美或者技术活动,它所遇到的问题广泛而复杂,须综合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作严密的计划和执行方能完成。而我们接受造型设计教育的学生往往数学得零分,经济学、艺术理论分数很低,对社会、人文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很弱。在实习单位,茫然无所事事,不知道这里需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毕业生毕业后很长时间都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实际设计任务,或只能做一些简单、琐碎的技术劳动,导致毕业生就业薪水低下。抛开其他原因不谈,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匮乏,确是导致设计能力低下的关键所在。在素描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各学科必备的基础课程。素描要有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安格尔等绘画巨匠,他们对解剖学、透视学的研究将素描推向崭新的境地,是我们学习的范本。有了这些知识,才能让我们深入的研究、理解、认识事物,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观念,分析形体的内部结构、透视规律,去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素描还是一种体现审美感的训练,它需要作画者用自己的悟性和灵感,去感悟现实中的美,体会现实中诸如光与影、动与静、繁与简、线条与空间等诸多矛盾与统一,对立与和谐的因素。学生缺乏相应的艺术素养,素描中审美的表达是难以做到的。设计素描更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需要多方位的地感受自然,多角度地思考和分析自然物象,把千姿百态的具体形态由表及里概括、归纳、抽象为简约的物象组合,打破思维定式,由解构到重构能动的夸张与变化。没有较好的综合文化素质,素描创造性的培养目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8篇

1.校内绘画写生

大部分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都会在低年级课程中设置速写、素描等基础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会安排一部分课时在校内进行,尤其是速写、素描等课程。学生通过对风景的绘画,帮助学生空间架构意识、物体的透视以及阴影的把握等,引导学生打好绘画基础。

2.开展校内画展

在实践性教学中,校内画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习阶段的发展来开展校内画展,能在同一时期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进行了解和比较。同时,也可起到互相观摩的作用。学生可从其他作品中吸收绘画技巧,思考自身的绘画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身不足。

3.校外写生采风

各大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校外写生一般为集中型教学,校外写生是一种直接性的绘画方式,普通的绘画作业是不能成为成品的绘画作品。校外写生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为未来的设计创作收集素材。因此,校外写生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是必要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是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艺术感和实践能力所设定的,在课程安排上突出专业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直观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实践性教学是分配到各个专业课程之中,但是其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课程的积累上,在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结果上可看出直观性,尤其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门基础功课就将这种直观性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来。

3.课程时间的连续性

大段的连续性创作时间是很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时间思考积累上,在课程的安排上一般安排一整个上午的课时,保障时间的完整性。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创作时间,保持连续性的创作,锻炼学生的绘画功底,期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通过课堂实践,发挥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设计技巧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上可从提高人文、自然学科等基础学科教育上入手。实现跨学科教学,引导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入或互动。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应准确定位教学目的,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促使艺术创新和科学逻辑相验证,这也是人文精神与实际物质融合的表现。唐学生在新的知识中探索可否与设计相连接,从而展开一条新的创作之路。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引导意识,有目的的在课堂中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运用更多的实践课程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彰显出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2.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意识可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参与课外活动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是他们快速提高创新意识、设计技能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后应进行一次专业思想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研究,以拓展学生的思想。在发生问题时引导让他们以所学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外实践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让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也能容易使学生接受课外实践活动。

3.深化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是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实行对应的实习课程,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技能训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的不同实习的形式也不一,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它需要将生活参与到工作中,比如:社会的专题调查、艺术采风的创作活动等形式具体的参与到某一活动中去。这一问题就需要学校的支持,找到具有一定实力的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想实践过渡,熟悉市场运作,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走向,将单一的理论学习推向实际,帮助学生尽早定位。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第9篇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状况

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电脑设计既能作出手绘作品又能创作出比手绘更丰富、更具体的艺术形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艺术研究、美术绘画、艺术品制作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影视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品质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由于经济及人才培养方式等许多因素,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当前在教学中对电脑艺术设计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认为电脑只是一种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辅助设计手段的工具,因此对电脑艺术教学重视不够。还有的认为电脑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只要学会电脑就会设计,单纯注意电脑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形式,忽视了对艺术的理解,不能有效的发挥电脑艺术设计的作用。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距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探索与力度。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基础薄弱课时相对较少

高职高专课程较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也相应较少,两三个学期未必能学好的专业,只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匆匆学过。美术基础、计算机技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获得。由于实作条件限制,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这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计算机课程安排较少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艺术设计专业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多,目前开设的相关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是面向所有学习艺术专业学生的,这样就有一些软件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分散了精力。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的逻辑内容,使以文科和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专业学生难以消化,降低了学生对电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电脑教学的效果。

(三)课程实训跟不上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色彩等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由于上机教学学时、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设施等方面跟不上要求,实际操作条件受到限制,使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力量急需加强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实作能力。目前担负艺术设计电脑教学的教师,有的对电脑软件的使用非常熟悉,但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对艺术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有欠缺。有的虽然具有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但计算机技术跟不上课程的要求。这样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以及在艺术设计的表现和表达上,还是会受到这两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五)学习存在偏差缺少创意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脑设计课的过程中,误以为单纯突出电脑画面效果就能吸引人,就能体现设计美感和水平,就能实现设计效果。实际上电脑技术只是众多的设计工具之一,并不能代替设计者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意识。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网上的图片和设计素材,把电脑设计作为单一的手段,在设计中只会借鉴模仿,无法表现作品个性,在艺术设计上出现缺少创意的情况。

(六)硬件设备相对不足

搞好电脑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作保证。由于现有电脑配置、教学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加上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招生人数年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硬件设备一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新形势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一)抓好专业课程的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重要的一点是抓好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这个环节。在实践中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结合手绘进行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还要将不同软件中能够体现创意的部分作为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计算机辅助创意表现的优势,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软件的目的不仅仅是达到逼真的效果,同时是为了创意更好地实现。通过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练习,利用电脑软件尝试不同的创作表现,活跃学生的设计思维,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差异较大,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外在和内涵都十分丰富,要想设计好的作品,无论是知识面还是专业技法都离不开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实际课题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电脑设计软件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密切结合,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也间接地引导着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实际需要。专业教学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软件的应用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上下大功夫,要把美术基础同电脑设计手段结合起来,互取所长相辅相成,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设计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学到设计的精髓。

(三)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计算机技术革新与发展使得教材和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有关知识进行学习和选择,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类学科,涉及面较广,在教学上我们需采用引导、讨论、讲评等多种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使同学们通过勤学苦练达到熟则生巧,从而激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

(四)改革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在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又是技术助理和合作者。使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的灌输,还要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参与改革。在具体教学上,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各种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结构水平。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将单向传授与双向互动教学有机结合,在检验考核上,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创意表现、艺术效果又注意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利用各种时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电脑艺术设计的新知识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强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独自完成设计任务或课题的能力。日常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码产品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造型语言。教师要主动收集艺术设计信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倡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以便择优去劣少走弯路。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实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教改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电脑艺术设计知识更新较快,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熟悉各种设计软件,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此教学改革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多给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通过贴身体验,更多更快的了解电脑艺术设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获得大量的校内环境暂不具备的实践教育信息。同时将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习重点、实践活动等情况与兄弟院校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为进一步顺应毕业生市场需要,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六)完善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注重和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改造和优化现有设施设备,健全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有关实践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七)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方向,而人才培养又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依托,教育与市场密切互动,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对学生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的培养。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要,电脑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改变原来脱离实际需求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适应行业岗位需要,可持续发展,并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