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19:46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1篇

下午好!XX乡是我市的农业大乡,存在工业产值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但同时也有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区位优势突出的长处。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给我乡广大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邢家社乡党委、政府从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确定XX、XX两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和第三方设计公司沟通,按照“以村为主、发动群众、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产业规划”的工作思路逐步打造环境宜居、村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其中,XX村建设乡村公园、田园景观和相关附属设施;XX村依托本村特点,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墙、古村落原貌恢复和休闲场所建设,两个村预计总投资95万元。下一阶段两个村将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上出力,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基地已初具规模,关头村也将把智能大棚建设、水果种植采摘项目抓紧落地,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在此过程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让群众自觉认知“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两个村申报农村“一事一议”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宣传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人轶事,打造邢家社乡“农村名片”。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夯实人员责任,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分步有序推进。经乡农经站调查研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邢家社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方式对全乡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解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背景、方法和意义;乡产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各村进行现场督导,实行“一对一”具体指导改革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向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完成改革程序,明晰存在问题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我乡自2019年初以来,按照“依法依规、公平合理、民主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稳步推进产改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矛盾问题较为集中的成员身份确认流程中,采取“法律政策为依据、村规民约为参照、民主决策为兜底”的办法,针对性解决各村存在问题,充分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清产核资共计确认15个行政村账面资产19501054.14元,集体土地112879.03亩。

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过程中,我乡按照“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工作方针,实行“一村一策”,严格执行民主程序,要求各村按照“3表2书1办法”(3表:成员登记表、确认表、股民清册;2书:股民清册意见书、成员身份确认办法意见书;1办法:成员身份确认办法)履行成员身份确认规程并完善档案资料。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全乡共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63户、12472人,折算集体资产股份17358.8股。截止2020年8月18日,15个行政村都已完成民主选举并挂牌成立经济联合社。

2、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个别村因历史原因造成款项的原始凭证缺失,导致乡农经站、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在确认往来账款时较为困难。乡政府农经站要求各村在确认往来账款时“以账为准、实事求是”,对各村账目逐笔核对,账实相符的登记填表;账实不符的要实际确认并作账务处理后再填报,同时对村级档案资料整理提出规范意见,定期监督检查。

城镇化率提升、城乡差异明显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人员结构复杂,身份确认工作难度加大。受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制约,村民对“外嫁女”、“空挂户”、企业务工转为非农户籍人员等疑难人群的身份确认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对此,乡党委、政府本着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防止多数人侵占少数人权益等原则,杜绝“两头占、两头空”,向广大群众解读政策、统一认识,引导村集体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商定成员身份确认结果。

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占地补偿,在下一阶段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工作后的市场化运作将面临困难。我乡农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可供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资源仍然有限,区位优势不强;部分村虽然通过土地流转开始逐步探索农民增收途径,但是开发利用结构单一,仍然局限于农产品传统种植、购销,缺乏网络运营、产品深加工等新型产业模式。对此,乡党委、政府借助2019年古交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了龙子村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南沟村写生基地、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园三项龙头产业;开展撂荒地整治,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太原“后花园”,带动各村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依法依规引导市场运作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古交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总结探索出以下有效推动产改工作的方法:

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认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把准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尊重农民意愿,把握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坚持法律和政策并用原则,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民主决策原则,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以法律为准绳、政策为依据,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2篇

材料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是广东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区域文化。保护好我们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材料二: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广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 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建设幸福广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幸福广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自觉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人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并为岭南人民所共享的精神根基。

2.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精神,传承科技精神,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岭南文化孕广东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5.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化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6.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又反映了广东人鲜明精神物质的区域文化。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神,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才能实现。

6.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村、古镇、古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家园,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据此回答1-2题。

1. 古村、古镇、古城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只有古建筑才有文化的认同感

③古文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古村、古镇、古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好仅存的古村、古镇、古城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①它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镇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的“乱作为”。这就要求

A.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B. 依法行政,保证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 公正司法,审慎行使权力

D. 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首位

4.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粤方言演唱的剧种。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成为在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这给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只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发展

B. 只有运用方言才能有竞争力

C.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 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

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容《乡愁》让人读了无不对故乡产生牵挂。这表明优秀文化

A. 是现实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C. 在塑造着人,也决定着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实现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已的区域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 从早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到新时期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广东省新时期提炼和培育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广东的文化名片,其既延续岭南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广东精神

A.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决定我省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是全国的盛事。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北方是以吃饺子、逛庙会等方式来欢庆,而南方则是以吃汤圆、逛花市来欢度。这体现了

A.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9.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必须迎合人们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

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某校高二学生为开展主题“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综合探究,收集、整理当前有关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的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其中进行研究: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并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它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普通话。以粤语为载体的广东文化也曾红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粤语需要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二: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粤语保护的重要性。

(2)关于粤语保护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履职,方言就能得到保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

12.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则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二:广东省某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历史渊源,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挖掘、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摒弃落后的习俗,彰显特色民俗;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3)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C 8. C 9. C 10. B

11.(1)(1)①文化是由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粤语是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在秦汉时期传播,与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才产生的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保护粤语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粤语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是人们语言沟通的主导方言,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加强保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和合作。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对粤语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本地区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答案一:赞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言便能得到保护和推广,既看到政府的职能,也看到政府的的责任。

答案二:不赞同。方言保护首选立法机关必须健全法律,使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公民对方言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观点只看到政府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作用。

(3)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加快文化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12.(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古村落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特殊的意义。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滋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有利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古村落,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3篇

生态困境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瓶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因深受西方“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而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与经济代价,它是直接导致中国“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与危害正向农村转移。当前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场改头换面的“乡村美化运动”,这种模仿城市的美化行为导致大量的本土建筑被毁,河流小溪被硬化,古树遭砍伐,乡土文化因失去环境依托而快速消失,生态困境日益严重。对此,主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让居民望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值得警醒与反思。同时这种“乡村美化运动”也导致了审美误区:一是农民热衷于外表华丽、内涵空虚的“高大上”楼房建筑与欧陆风格,这些建筑并非农村土生土长,与乡土环境格格不入,与中国农村的田园风光极不协调。

例如在农村经常能见到“金碧辉煌”的罗马柱式建筑中堆放着中国传统农具,而且在其华丽的外表内部,功能空乏闲置,大而空的室内往往用于堆放粮食与其它杂物等,几乎没有室内装饰,环境内外反差强烈,让人感到怪异且啼笑皆非。另外高昂的建造成本耗尽了农民的心血,降低了生活质量;二是住区布局与建筑风格散乱,要么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房屋犬牙交错,极不美观,要么整齐划一的楼房与冷漠的金属栅栏,生硬的道路与活动广场,“水土不服”的外来植被景观等,整体环境毫无地域特色,“千村一貌”现象日益严重;三是外来的城市人热衷于“乌托邦”式乡村美化与改造,试图构建“田园牧歌”式精神家园,如云南、安徽等传统村落有许多艺术家进驻,收购老房子,改造成所谓的“艺术村”或“艺术酒吧”,但他们往往忽视农民的现实需求,对新乡土中国的农村农民缺乏了解。他们的审美行为与古代不事生产的士大夫们并无本质区别,这种脱离乡村现实的改造行为更像是一场艺术家们独自表演的“乡村艺术秀”,除了打破乡村的宁静外,对乡村的发展影响甚微。

二当代乡土审美语境内涵分析与拓展

当代乡土审美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它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文化,既想超脱乡土,又想回归乡愁的一种飘忽不定的审美文化语境,它是当下新农村审美文化的现实写照,它反映当代农民的精神诉求与愿景,是指导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美学依据。传统乡土审美语境因空间环境(新乡土)与审美主体(新农民)的改变而不合时宜,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构,拓展审美内涵,增添新的美学形态:生态美、低碳美与技术美等。生态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观,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新的审美理念。生态美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它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因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美,欣赏质朴、简洁,反对刻意雕凿[3]。生态美的内涵丰富,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社会生活等审美内容,生态美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意义重大。低碳美主要指通过减少碳的排放量来实现环境的优化与美化,目的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来实现低碳设计理念,其丰富的水资源、充足的阳光、茂盛的植被与自然通风是城市难以企及的。技术美是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新的审美形式,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应用性强,其核心内涵是改善并美化生活。“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比如房屋建造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燃气管道与沼气技术、自来水系统与太阳能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农村一直处于原始农耕技术模式,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落后的农耕文化却被不事生产的文人墨客等士大夫所歌颂,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折射出文人墨客的“乌托邦“式审美理念,反映他们对农民现实处境视而不见,是一种娇揉与虚伪的“小脚主义”美学[4]。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我国农村并没有全面实现农耕技术现代化,技术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长期研究乡土中国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挡住我们正视现实[5]。他所讲的现实就是指20世纪40年代西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试图启智当时的乡土中国,他的观点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

三当代乡土审美语境中的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一)村居规划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

当今农村人居环境规划混乱,选址随意,布局散乱,基本背离了聚居模式,同时铲山填塘,滥砍树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这样既不利于农村基础建设,也不利于邻里关系构建。反观传统村落选址规划一般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保持地域特色,追求“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比如安徽宏村(古村)选址布局巧妙结合地形地貌,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村落依族群聚居,空间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建筑精美,文风昌盛,地域特色鲜明,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画里的村庄”。宏村早已开发成全国著名旅游观光景区,其开发模式比较成功,值得借鉴。宏村采用新旧分区规划发展模式,原旧区作为核心景区维持其原生态特点,一砖一瓦均不得随意改动,新区与旧区隔河相望,新区主要为游客及原住民的生活区,这样可以缓解因生活压力对景区造成的影响与破坏。又比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山脚清澈见底的小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于河流东北侧的两个坡地上,苗族先民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迷人景观。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宏村类似,采用核心景区与生活新区分开的方式,新区主要沿山脚水河两岸展开,避免对山坡上的核心景区造成破坏,同时通过拓宽水河水面,分段跌级筑坝形成相对静态的水流景观,与两岸鳞次栉比吊脚楼建筑形成对比与映衬,实现视觉景观上的变化与美感。

(二)应用新技术,树立新观念,实现农村低碳建设目标

农村传统建设模式因技术水平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贯彻低碳建设理念,应用新技术,更新审美观。新技术应用主要是利用太阳能、风能与沼气技术改善农村能源供给。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能源优势,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缓解能源压力。能源的利用也要因地制宜,比如高原或山区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平原地区也适合利用风能与沼气。当然,农村网络信息技术也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有可能成为农村未来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新技术应用属于技术美的范畴,能充分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另外,改变审美观念也可以促进低碳建设。当前农民因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陷入审美误区,多喜欢华丽的景观与生硬光亮的建筑材料,摒弃质朴自然的乡土景观与本土材料。其实乡土景观及本土材料有一种迷人的闲野之美,与当地文脉环境相协调,具有年代感与亲和力。遍布乡村的闲花野草,既能保护水土,协调生态,又能营造乡土情调,且不需要刻意维护,让人倍觉亲切。闲花野草应纳入农村环境艺术设计范围,其顽强的生命力与低成本的维护是人工种植的奇花异草所不能比拟的,符合低碳美学理念。

(三)提炼乡土文脉,拓展设计元素,传承乡土精神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乡土精神根深蒂固,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本应是一种发展优势,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农村人居环境呈现与城市同质化的发展趋势而失去自身特色。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模式,正视农村的变化,表现当代审美语境,拓展设计元素,传承乡土精神。

1、乡土文脉的提炼。在笔者主持的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对该村的乡土文脉进行了挖掘与拓展。高原村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家族宗祠与古树),该宗祠依坡面塘、古树相依,民居建筑均以此为核心进行分布,符合古人的村居风水理念,自然与人文环境基础良好。在高原村环境规划中首先是对宗祠与古树进行保护性维护,力争恢复原建筑风貌,保留历史文脉,传承乡土精神。同时对宗祠建筑构件与装饰元素进行提炼,形成新的设计元素运用在周边新建筑中,以维持整体风格的统一与协调。

2、乡土材料的应用。所谓的乡土材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农村环境,符合乡土文脉的材料,如竹木、土石、砖瓦与鹅卵石等,其粗糙的肌理质感,沧桑低沉与朴实的色彩,蕴含的审美内涵让人倍觉亲切,是冷漠的瓷砖、水泥与金属等材料无法替代的。乡土材料最能体现乡村的历史文脉与建筑肌理,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乡土材料的应用在云南丽江与束河古镇的人居环境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乡土植物的配置。乡土植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代表着地区植被文化与风貌,乡土植被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维护方便,能充分体现乡村生态环境的特色。比如在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中遍布樟、松、杉、柳等树木,围绕房前屋后的是菜园、果树与荷花,池塘小溪中水草丰茂,荷香阵阵,呈现一派祥和安宁的生活美,满足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4、地域色彩的体现。乡村人居环境在自然山水的映衬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其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色彩的丰富性令人沉醉。但当前农村建筑色彩过于“斑斓艳丽”,浮华粗俗,与乡土环境格格不入。而传统民居建筑呈现灰色的色调,与乡土环境非常吻合,常通过青砖灰瓦、清水墙、青石板、麻石板等材料来表现建筑色彩。因此当前的农村建筑可以适度借鉴传统建筑的色彩智慧,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色彩进行提炼,增强色彩的对比度与明度,改善传统建筑色彩的低沉与灰暗感,这样既可以突出建筑的主体性,又可以与乡土环境相协调。

(四)以当代农民为审美主体,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城市人热衷于乡愁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属旁观者的理想主义审美客体。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生活是现实的,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坚定了农民改变或逃离农村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作为审美主体的农民不可能自觉维护所谓的乡土审美文化。同时,在全球化影响下,当代中国农村已不再闭塞,农民的物质生活也大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需求日渐丰富,主观上他们也希望家乡是美丽的,这就构成了城乡人们的共同需求。在此愿景下,以农民为审美主体,尊重其物质与精神诉求,体现乡愁的生产力作用,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豪感,并通过推行生产美学与低碳美学理念,让农民在新技术生产与低成本投入中获得审美教育与生活体验,从而实现和谐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笔者在衡南县洪山镇高原村的新农村环境规划项目中,贯彻了以农民为审美主体的设计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该项目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家乡建设的主体意识很强,有超过85%的村民赞同美丽乡村建设,并强烈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与生活质量。高原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且存留有乡土精神象征的宗祠建筑,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兼顾乡村休闲观光。我们的设计策略如下:

1、村落环境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高原村为典型丘陵地貌,村落建筑均依山而建,道路纵横相连,期间池塘密布,小河、小溪与水渠蜿蜒流淌,具有聚散结合、动静相宜、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空间形式美。所以该村的环境规划设计基本维持原始格局,避免大拆大建,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如美化道路、设置路灯、垃圾站、公厕等),整洁村容村貌,提升环境品质。

2、修复宗祠建筑,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强化乡土文化建设,增进村民凝聚力。宗祠是传统乡土精神的象征,寄托老一辈村民的信仰,有必要传承下去。村民活动中心能满足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阅览、上网、跳广场舞、与体育活动等),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同步的时尚文化活动,对恢复乡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3、通过水系改造与整治,为农作物提供灌溉保障,同时兼顾观光需求。水系改造中尽量避免裁弯取直、渠化与硬化,尽量维持其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美,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展水域面积,强化蓄水功能。另外对水塘、水渠、小河小溪的滨水驳岸进行局部处理,丰富跌级层次,满足观光与安全需要。

4、重视室内环境问题,实现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针对农村住房“大而空”的问题,在户型设计方面加以优化与精简,吸收城市住宅的现代化优点,兼顾农村生活习俗与劳作特点,采用人畜分居的科学布局理念,实现空间环境的整体优化。室内装饰吸收传统民居的设计元素,加以提炼,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语境,力求营造乡土文化氛围,传承乡土精神。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阳光充足、自然通风与植被丰茂)来提升环境舒适度,实现内外环境的低碳化与生态美,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四结语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4篇

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为加快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江宁区委农工委按照“档案完整,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服务高效”要求,扎实做好美丽乡村档案管理工作。真实记录村(社区)的发展历史,反映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村级各类组织活动的基本面貌。对于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村务公开和加强民主管理、促进美丽乡村各项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主要做法

1.1 强化组织管理,提高档案意识

为了全面加强村级美丽乡村建设档案工作,村社区高度重视,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档案工作领导力量;明确专人分管,指定专人专职管理,设置专用档案室,同时,从经济投入、人员配备、设备装具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档案室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二是健全制度。健全完善了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档案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复制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查询制度、档案移交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利用和保存制度。三是加强《档案法》宣传,各村社区加大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档案宣传月深入开展《档案法》宣传活动,提高全体村民的档案意识,并把档案工作作为村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使大家形成共识,做到依法治档。

1.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如何将档案资料这一“死资源”变成“活信息”,为“三农”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在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方面,我们严把关口,重视培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我们在确定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将那些政治思想觉悟高、原则性强的人员充实到档案管理员队伍中来,要求每个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还要有谦虚诚恳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持原则,照章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我们每年邀请市档案局的同志结合农村实际分门别类进行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各村档案管理员之间经常开展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能力。这些培训和交流活动,拓宽了村级档案管理员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培养了一批档案业务骨干。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求村级档案管理员必须了解本村的实际情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自已所从事的具体档案业务种类结合起来,对档案进行科学分类,使档案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1.3 树立样板,推进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方面,加强监督指导。村级档案建设与村级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结合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村务公开等工作,强化村级档案归档制度,对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库房装备等提出了统一要求。每年的三月份,集中地点、人员和时间进行年度材料整理工作,各村档案管理员向街道办事处递交案卷目录,经街道办事处档案员检查合格后,立卷才算完成,严把了质量关。同时,邀请市档案局有关专业指导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档案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为了使各村的档案归档同步推进,我委经常派专职档案员下到各村,了解各村进展情况,对村档案管理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熟悉档案业务,提高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树立典型。我委专门组织人员参加谷晨街道周村社区美丽乡村档案管理工作。该社区投入经费添置了档案柜、电脑、数码相机和多功能一体机等硬件设施。按照文书档案、党群类、民主自治类、会计报告类和其它类分别统一进行了规范整理和立卷归档。图片资料包括会议图片、村庄整治前、整治后对比图片、特色产业图片、领导调研、指导图片等等。在区、街道、村三级的努力下,2014年该村成功创建了“美丽乡村示范村”,为推进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作出了表率。

1.4 创新工作方式,切实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好务

在档案室建设上,村社区不在单一地收集文件,将收集范围延伸到多个领域,在政权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农业开发、畜牧业发展、计划生育、财务管理上都有信息记载。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为指导农村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档案利用率一年好过一年。村民协议合同经双方同意,档案室也可代为保管,档案在土地规划勘测、生态建设规划上提供了许多详细可靠依据,及时掌握村里动态,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材料及时收集报送,不仅拓宽了档案收集范围,同时也使档案利用效能得以大大提高。

2 主要成效

2.1 利用档案发挥积极作用

档案室的建立,为查档、阅档、调档提供了快捷、便利、准确的服务,成为了领导决策中有利的助手,也为村级经济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务管理、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5月,结合区完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我们查阅了96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档案资料,为农户补发、换发土地承包权证的数据查询提供了方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户为改善居住条件,移地新建住宅房,村里及时为农户提供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农户选择了合理、合法的宅基地。实践证明,村级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充分发挥了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5篇

一、对比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教材提供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这一图组来对比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主要目的是落实“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的课程标准要求。

图中信息:图4.12是由乡村景观(A)和城市景观(B)两幅照片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组成,景观照片直观形象,文字说明由居民说出,形式活泼。对比两幅照片可明显看出:乡村的房屋密集度低、高度矮,道路数量少、等级低,商店、学校、医院少,有农田、果园、鱼塘,自然景观改变较小;城市的楼房密集、高度高,道路数量多、等级高,商店、学校、医院多,已经没有农田、果园、鱼塘,自然环境已完全改变。

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已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且图4.12又非常直观,所以利用课件展示表1,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读图4.12比较填写表中内容,认识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锻炼学生相应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聚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建筑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为此,教材提供图4.1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图4.14“团块状聚落”、图4.15“条带状聚落”、图4.16“西亚的民居”、图4.17“东南亚的民居”共五幅图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落实“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4.1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认识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图中信息:提供了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地形条件(平坦)、土壤条件(肥沃)、水源条件(充足)、交通条件(便利)、资源条件(丰富)等信息。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课件展示图4.16,提出导学问题: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说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资源等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用所学知识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实例,如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学校所在的乡镇驻地或城市等,加深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的理解。

2.运用图4.14“团块状聚落”和图4.15“条带状聚落”认识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信息:图4.14呈现的聚落位于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其形态呈团块状;图4.15呈现的聚落位于山区,聚落沿山谷呈条带状分布,聚落数量少、规模小。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利用课件呈现两幅照片, 并呈现下面的导学表格(表2),引导学生填写,理解聚落形态与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4.16“西亚的民居”和图4.17“东南亚的民居”认识聚落的建筑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中信息:这是两幅组合图,图4.16由主图西亚的民居照片与附图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构成,西亚的民居照片提供了西亚民居“墙厚、窗小、平顶”的特点,而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则提供了西亚“降水稀少、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图4.17由主图东南亚的民居照片与附图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构成,东南亚的民居照片提供了东南亚民居“为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置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屋顶坡度大”的特点,而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则提供了东南亚“全年高温,湿季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利用多媒体投影导学表格(表3),引导学生读图4.16和4.17,比较两地民居的外貌特征、两地的气候特征,进而认识:①西亚民居墙厚是为了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②东南亚的民居竹楼或木楼可以通风、散热、透气,应对高温;竹楼或木楼底层空置或放杂物,可以避免多雨带来的潮湿,也防止野兽的伤害。从而理解建筑外貌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提供图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4.19“我国皖南古村落”、图4.20“丽江古城”、图4.21“丽江古城示意”等一组图片结合相应的文字材料,来说明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特别是选取丽江古城的典型案例,突出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落实“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的课程标准要求。

1.运用图4.18“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图4.19“我国皖南古村落”认识聚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图中信息:图4.18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底图是水城威尼斯的全景,可看出整个城市以红色屋顶的矮楼为主;小图是威尼斯的局部风貌,可以看出河多桥多,以船作为主要出行工具。图4.19是我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底图是宏村,小图是西递,白墙黑瓦的古建筑、穿村而过的清流、古朴的石板路都让西递和宏村独具特色。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用“为什么把意大利的威尼斯、我国的西递和宏村等传统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的设问引入,引导学生读图4.18和4.19,分别说出两个传统民居的鲜明特色,认识保护这些传统民居的原因是其具有鲜明的环境特色和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意义。在此还可补充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沿岸的图文资料加以分析说明。

2.运用图4.20“丽江古城”和图4.21“丽江古城示意”及相应文字材料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6篇

村镇办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危房改造工作:村镇办采取入户走访、邻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村上报危房改造贫困户进行调查整理归档,2017年我镇危房改造户共计9户,全部竣工。

二、配合做好美丽乡村各项建设工作:(1)根据上级要求,做好泉沟、枣园等4个美丽乡村节点打造、墙面粉刷、绿化等工作。(2)提升打造栗子园和栖驾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进行了水系打造、广场建设等内容。(3)三个后进村铺设路沿石510米,墙面粉刷6600平方米,垒砌花池70米,栽植槐树1190棵、红叶石楠球1724株,金边黄杨、冬青、红叶石楠等灌木78000株。

三、小城镇建设工作:(1)北外环东延田黄镇段路域环境提升工程。铺设路沿石双向16公里,补栽雪松、黄金槐、法桐、樱花等各类乔木5000多棵,新栽红叶石楠球、小叶女贞球、金边黄杨苗15000平米,安装高炮2处,打造特色节点3处。(2)镇驻地改造提升工程。在镇驻地实施绿化、亮化、美化,栽植雪松、黄金槐等苗木1200余棵,花草组合6000平米,安装路灯300余盏,统一安装沿街门头牌匾;对老镇区朝阳路、卧龙路等4条主要干道铺设沥青道路,人行道进行大理石铺设,对沿街房屋进行立面改造。(3)六和广场工程。建设了总占地面积23余亩的六和广场,分为广场区、水系区和传统文化展示区。

    四、“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录入工作。认真完成我镇51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工作,并且及时将调查结果录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

五、做好卧龙社区棚户区改造前期各项建设工作资料的整理、报送工作,目前已完后才能环评、用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和发改立项文件等。

六、做好各项环保扬尘治理督查、污水处理报表、房屋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

   在完成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的工作仍有很多不足,如小城镇管理工作不彻底、执法巡查密度低等,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不断改进,认真解决出现的问题,圆满完成明年工作目标。2018年,我们力争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完成镇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指标,在做好本部门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镇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美丽乡村工作战线长、难度大,涉及的建设项目多、内容多,我们将做好督导协助工作,2018年,将对北山、西北山、颜庄等5个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围绕道路硬化、环境治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确保村域整治全覆盖。二是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要求,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大力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实施岔道和空地整理美化。 三是公共场地美化工程。全面硬化村内道路,新建或改建的村内主要交通干道,设计和铺设材料尽可能体现农村风情,全面整治村内沟渠,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整治并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小品,并配套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建成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

    三、继续做好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提升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目标,结合全镇总体规划建设要求,继续提升5个村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工作。

    四、小城镇建设和卧龙社区改造工作。协助卧龙社区做好城镇棚户区建设工程相关手续、资料整理工作,以及镇驻地基础配套设施、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工作。在各项目建设过程中,跟进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做好2018年危房改造工作。将尽量争取危房改造任务指标,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7篇

[关键词] 校外教育空间 乡土教育 资源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社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出台的《中发[2004]8号》和《中办发[2006]4号》、《中青发[2005]28号》,以及浙江省配套出台的《浙江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开展农村中心镇未成年人校外日常活动场所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都强调指出要加快县级和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学生校外日常活动阵地的建设。但是,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整个县级校外教育的现状是:由政府举办的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往往只有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家,而且在中心城区,很多家住偏远的青少年学生因交通不便,很少有机会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位于浙北山区的安吉县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有着“竹乡”的美誉。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使安吉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安吉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的也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安吉根据县情,于2008年开始实施“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闯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专家评价:安吉已经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板。安吉农村由此发生了四大变化: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和谐了。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中所挖掘出的“一村一品”,以及安吉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精神等为我们校外教育提供了许多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安吉竹乐已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民间舞蹈竹叶龙已走出国门、赴法国演出等,来自于大众,以能激发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价值,能让青少年产生丰富的构想。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校外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新颖的方式在艺术熏陶中给青少年以真的启迪,美的享受。挖掘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乡土教育资源,我们可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的空间,构建校外教育新品牌。

一、挖掘乡土教育地方特色资源,拓展校外教育活动空间

1.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寻找我心中的最美”系列活动,通过寻找身边最美的人,最美的事,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以艺术创作、文学写作、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讴歌家乡的美丽,挖掘家乡美的资源。

2.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爱家乡”青少年摄影大赛,通过孩子充满童真的双眸去发现家乡的美丽,达到即景生情、遐想万千的境地,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学习、热爱农村的激情。

3.开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主题的墙体画展,以“我的乡村我来建,我的青春我来秀”为主题的才艺大比拼活动。以艺术美来渲染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气氛。

二、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的自然、人文环境,拓展校外教育基地空间

突破校外艺术教育仅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的技能培训和城市的演出活动,在农村或社团建立青少年艺术基地或青少年艺术社团,将这些基地、社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民间艺术(如竹乐文化、昌硕文化、孝子文化、畲族文化等)结合起来,拓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教育新的领域。

三、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新载体,探索校外教育教学新方法

1.参观访问。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特色环境,选取地点或景点进行参观探究,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增强感受,了解安吉的历史与发展精神,了解安吉的竹文化、生态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想象奠定基础。

2.实践体验。鼓励青少年亲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通过竹编、竹根雕等艺术体验,通过为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演出等实践活动,了解安吉美丽乡村的本土特色与文化背景,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探索、感悟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品德。

3.专题构想。以“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农村变美了,城乡更和谐了”等为主题,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土特色、古朴的民风民俗等为内容,提炼出创作素材创编舞蹈,创作书画,得到发自青少年内心的共鸣。

四、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特色品牌,拓展竹乡特色校教育的品牌空间

1.打造美丽乡村艺术作品。借鉴安吉竹乐、舞蹈《竹叶龙》等民间品牌艺术,创编舞蹈《竹林宝宝》、《笋芽儿》等竹系列的舞蹈、音乐。

2.打造美丽乡村艺术社团。在红舞鞋艺术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笋芽儿合唱团、笋芽儿记者团、笋芽儿书画社等笋芽儿艺术团的建设和扩展。

3.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美丽乡村的山水田园、衣食住行、文化气息、民风民俗,其认识和描绘,在我们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也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发展。通过开展美丽乡村主题活动,来唱响安吉的发展远景,美好的蓝图在青少年的脑海中一一展现。通过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激励他们爱国爱家、奋发图强、投入到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亲手描绘他们美好的明天。

五、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

1.课题研究拖带式。这种方式要求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研究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种方式的活动可以成为系列,其核心思想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利用探究对象所形成的资源,拖带参与体验、社区服务、实践行动、劳动制作、才艺竞赛、交流合作等活动,使资源“活跃”起来,成为有机的组成。

2.活动切入式。主题的展开往往可以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在一种活动形式下,可以含盖很多其他内容。比如,地图绘制活动,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者可以自行选择绘制内容,这样,可以选择的内容就非常多,环境的、人文的、道路交通的、生物的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常见的摄影、绘画、形象设计、主题活动设计(比如休闲、交通法规、文明礼仪等)、野外考察等都属于这一方式。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8篇

睁开眼,我看到的是池塘、水沟、河流被塑料袋、牛粪、果皮、纸屑、烂菜叶堆积淤塞,污水横流、浊气熏天;田间地头,焚烧秸秆杂草留下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见;村里村外,滥砍滥伐,开垦荒地,植被遭到破坏,轻则尘土飘飞,扬起漫天尘沙,重则水土流失,酿成家园被毁的惨剧。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源、田园、家园正受到污染、侵蚀和威胁。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不禁要问:美丽乡村梦,梦在何方?

终于,我们盼来了希望。十八大来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了,党的号召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祖国乡村大地,我们的家乡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我们为之感慨、为之自豪。这股清风使我们坚信:美丽乡村梦,就在前方!

“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声春雷唤醒了祖国大山南北这片沉睡的土地,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为乡村带来了一派崭新的气象。看,家园内,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瞧,河道中,清洁水源、疏通水道,治理水塘。望,田野外,清除田间残渣,普及培植技术,推行生态农业。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老百姓从好奇到观望,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变了,杂草清除了,绿树种起来了,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白天大家在农家书屋学习知识,晚上男女老幼在这里载歌载舞一片欢乐;垃圾处理厂建起来了,门前放起了垃圾收纳箱,垃圾像城市里一样,有了专人收集处理了,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堆,门前的道路一下子宽阔起来了;污水处理管道铺设起来了,没有了了四处横流的污水;水泥道路修起来了,没有尘土了漫天的尘土飞扬;门前的菜园围起了篱笆,门口的杂物收拾整齐了,迎着微风,人们能够闻到沁人心脾含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路灯装起来了,村庄亮起来了;墙上画画了,房子变美了;健身器材装起来了,老人们活动起来了;党员活动室建起来了,支部活动更有力了;我们的家变美了。

乡村改变了,变整洁了,变美了。没有了乱七八糟的野广告,墙壁新涂上了洁白的涂料,书写上了鼓足干劲的标语;没有了断壁残垣、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我们再不会行走于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也不会在飞驰的乡间客车里领略漫天的沙尘暴。

乡村改变了,变和谐了,老人们有活动室了,孩子们校园变规范了,农业产业做起来了,乡风文明传起来了,晚辈们变孝顺了,邻里们变和谐了,农民们积极发展产业了,读书声一阵阵传来了。

春天,空气里荡漾着诱人的小草的清香;村外,迎着出生的朝阳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嫩绿的,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春风轻轻地吹来,田地里的麦苗泛起阵阵波浪。夏天,处处绿树成荫,蓝天上,稀疏的点缀着几片淡淡的云朵,透漏出丝丝清雅的美,当空的烈日,也挡不住孩童们欢快的笑声。秋天,美丽的画卷点缀着绚丽多彩,光彩耀人,耕耘了一天的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收工回来,霞光映红了他们黝黑的脸庞。冬天,树上和草地里嬉闹的小鸟,渐渐地安静下来,当落日把最后的一抹霞光带回家时,天地间变成了银灰色,给屋脊、墙头、树木和田野笼罩了一层轻纱,那诗意般的黄昏,令人心醉。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第9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青杠树村

1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中国”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的魂,即不能将村落建设过于现代化而缺乏乡土味,又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使乡村过于沉重。美丽乡村的建设则是在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美丽乡村国内发展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英国等,它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欧美国家早期就制定了乡村景观研究的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土地整治法》在德国的实施,明确规划了自然保护区,使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从只重视农业到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近年来,欧美乡村景观对景观的社会、文化解释以及人的行为研究明显增多,扩大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面对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此后,不同领域学者先后引进了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中国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研究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农田景观、乡村环境以及乡村景观旅游等问题上。

3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红利,青杠树村的乡村建设则是要满足城市人追求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的需求,解决的是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当今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规划缺乏特色,园林景观雷同

由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建设中出现了“批量化”生产的园林景观。导致乡村失去了它本来的个性和乡土性。

4.2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乡土化意识淡薄

由于国家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不断瓦解,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正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趋势。

4.3乡村原有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由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还是初级阶段,存在规划和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得在建设乡村的同时破坏了村落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

4.4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配合性不够

对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导致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配合不协调。

5案例分析

5.1青杠树村的总体概况

三道堰是以岷江河网为脉,以水墨侵染为韵,绘呈古风流韵的天然水乡风情画。三道堰,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典型的绩效地。是导水入渠的古堤堰,是自流灌溉首善区,是川西第一古码头和成都市区的饮水源地。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位于成都市西南,距中心城区17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65农耕1亩,原人均建设用地17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9个组团共9.7万平方米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改善了全村932户225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5.2规划原则

青杠树村的规划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它的规划有一下几个原则:(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建设美丽青杠树乡村,人们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原有的自然生态风貌。(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例如当地乡村的蜀绣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在对乡村进行设计中就保留了这些历史宝藏,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3)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青杠树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青杠树村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河流等自然资源都尽可能保留,还在村子居住区,新建了农家乐,市民农耕体验场。

5.3总体定位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5.4规划思路进行五个打造,包括:水乡三道堰打造、创意三道堰打造、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乡肆的三道堰打造。

5.4.1进行水乡三道堰打造河柏条河与徐堰河是成都市区的饮用水源,河流在村子的牛角壕交汇并流,流向成都,同时它也是成都母亲河——府河的源头。因此,青杠树村有成都边上的江南水乡之称,在规划中可构建“古蜀水乡”的别致风情,打造独特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5.4.2进行创意的三道堰打造因为郫县是蜀绣的发源地之一。青杠树村村委会引进的郫县蜀绣公司,搞起了蓉秀坊。鼓励和支持绣娘在蓉秀坊工作,并通过公司大量收购作品来保证每个绣娘的收入。同时,青杠树村还以传统节日为基础,构建以文化体验为主导的节庆活动,例如龙舟比赛、武术比赛等.

5.4.3进行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80后创业者夏静和合伙人秦强在青杠树村按照“互联网+农业”模式,把曾经风靡一时的“QQ农村”一种游戏变为现实版。线下有私家农场,线上有APP。“智慧农场”可以通过手机对地上的农作物进行监控,浇水,施肥,杀虫,还可以通过专职农夫进行收割、采摘、耕地等管理。同时,青杠树村按照农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理念,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

5.4.4进行乡肆的三道堰打造青杠树村还保留了许多本土的乡土树种和草坪地被植物,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植物的景观打造,展现川西林盘原汁原味的乡村面貌。同时,青杠树村保留了老街为核心的川西老乡场传统文化,使人们能体验乡村会展和集市。

5.5具体设计

5.5.1乡村保留了原始的植被,例如:香樟、银杏等,这些植物都是成都市的乡土植物。在青杠树村把这些植物完整的保留基础上,还增加灌木、草花等一些外来观赏品种,例如:波斯菊、鼠尾草等植物。在不破坏生态的环境下增加了美感,并实现生态多样性。

5.5.2青杠树村的石头通过改造本身的形状,大小等,打造出乡土气息重,例如:把当地的石头装进铁笼子来筑坝、建桥和进行一些装饰,来打造生态性强的更科学、合理的景观,使乡村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5.5.3青杠树村还保留了原有的河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了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6设计原则

6.1生态原则

青杠树村的景观规划与乡村生态及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整个乡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较好的乡村环境前提下进行建设的。同时,青杠树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尽可能挖掘各个地区的景观特点,在原有乡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6.2人本原则

青杠树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配合政府引导,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在尊敬自然生态的环境的情况下,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当地修建了以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为主的农家乐,供人民吃饭、喝茶、农事体验、了解当地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建立了生态农业观光区。

6.3景观多样性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涵盖较广,包括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乡村习俗、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青杠树村景观选择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例如:乡土植物银杏、桂花等,以及本土石材、鹅卵石来打造生态景观,并减少经济成本和后期维护。同时,还引用了一些外来植物来打造景观多样性,例如:波斯菊、鼠尾草、芦苇等来打造乡村田园美景。这些植物生长快,观景性强,多年生,节约成本和后期维护。

6.4坚持乡土特色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它的特色,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它的特色挖掘出来。青杠树依靠当地的山水、田园就势,打造山水园林路,突出川西民居与塘提、田园、花草树木的协调配合,同时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大量使用乡土树种,并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及周边的植物,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以蜀水乡文化为主的特色乡村。

7结语

青杠树村积极探索,守好“三个底线”,遵循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激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星、分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优先用211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69亩入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更好的推进。因此,笔者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乡村景观的设计模式:

7.1坚持记得住乡愁,体现地方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园林景观不仅要满足美丽景观的建设,还要满足设计融合乡村,合理运用乡土植物及乡村周边设施,把乡村的地质。地貌、地域、气候、乡土树种等考虑进去,因地制宜才能体现乡村的个性、乡土特色以及乡土情怀,这才是体现乡村园林景观的真正价值。

7.2实现就地取材,突出生态理念

以本地材料为主,外来材料为辅助,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能更好的体现乡土特色,同时简化后期的维护成本。利用特色的乡土植物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效果。

7.3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三道堰,集天府农耕文化、水乡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利用乡村原有的耕地、水源打造“古堰湿地”、“堰桥遗韵水文化体验区”、“青杠树村田园观光区”。利用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惠里特色街区”“农家乐”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7.4注重景观与业态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业态是指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功能和需求创造性布置相关产业。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乡村产业也已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更是突破“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注重景观与业态的结合,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保护•景观设计,2005(4):39.

[2]张剑涛.中国对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的规划管理——以上海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4(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