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理学科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4:34

物理学科学论文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1篇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2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以下简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标准》和我们熟悉的教学大纲相比,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倡导的基本理念不同,致使从内容、形式到编写的体例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标准》的内容上看,不仅有知识点,还有科学探究;从内容出现的形式上看,各知识点不像《大纲》那样以条目的形式出现,而是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还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这些变化使得读懂《标准》不易,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核心,《标准》的领会与执行是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本人就《标准》的学习与理解谈几点体会,以求和实施者取得共识。

《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四个部分分别是:⑴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⑵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⑶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内容);⑷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一个附录是: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

一、关于前言

《标准》在这一部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整个前言部分突出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理念。

《标准》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首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物理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即“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第二,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提出“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科学探究,既能体现科学的本质,又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为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标准》提出要“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有所更新。让学生体会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第五、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观念,建立能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应当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关于课程目标

物理课程目标是《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但“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要求。《标准》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并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对总目标的认识

《标准》对课程总目标用五个自然段加以阐述,体现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第一、要重新认识学习兴趣。过去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把学习兴趣当作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物理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初中物理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赫尔已特讲:“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第二、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要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五、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以物理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2、对具体目标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可理解为物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一定的层次。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共有6条要求。其中,1—4条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要求。5—6条规定了“技能”的内容要求。其中第4条要求是关于三个主题内容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它隐含在内容标准的三个主题之中。第5条要求是技能要求中较低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实验。它在内容标准中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第6条要求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中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能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一些重要环节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要求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能力”它在内容标准中也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

第二个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物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能力。《标准》在这个部分制定了六条具体目标。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折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情感、乐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对自身价值的感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意识领域,不能直接通过某种内容或方式去实现,它需要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标准》制定的7条具体目标中,第1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所学物理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第2条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对科学的热爱。第3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的培养。第4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的养成。第5条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第6条是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社会(STS)意识。第7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形成的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循环。在每一个教学循环中,过程与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实施新课程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一关键,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实现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它规定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经历的过程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的作用相当于《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教学要求。《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1、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⑴什么是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组成。

⑵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实现两个转化。即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⑶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标准》虽然把内容标准分成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两个部分,但这两个部分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生通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获得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⑷科学探究具体的能力要求

《标准》把探究的七大要素作为一级目标,而后逐个进行了细化,提出了35个子目标,即对应各探究能力要素的基本能力要求。这些要求明确具体,有较强的操作性。这些基本要求中,使用了,“认识”、“能”、“尝试”、“会”、“有”、“经历”等行为动词。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词语的含义,《标准》在附录中对这些行为动词作了进一步的解说和界定。

2、对科学内容的认识

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体系突破了《大纲》“力、热、声、光、电、原”的链条结构。代之以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板块结构,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三大板块的内容,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结构。这是对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陈述的突破。反映了课程目标的立足点,体现了《标准》的时代精神。

科学内容共有三个一级主题,一级主题下面有14个二级主题、67个三级主题。层级分明,结构感强。虽然这种结构、层级、次序并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但它有利于我们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科学内容。从整体上看,这些主题的目标要求全面、准确,并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条款,给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从《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知识面较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增多,严密的公式和定律减少,直接给出科学结论的内容减少,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内容增多。

⑴《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特点

①内容标准的结构体现了课程目标纵横交织的特点。知识技能目标为纵向目标,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为横向目标。例如:内容标准表述:“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其中,纵向目标是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横向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和亲身感受与体验。使横向目标更为突出、立体化。作为纵向目标的知识便成为探究的载体。

②《标准》中的科学内容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了知识目标。例如: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技术,并了解它们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等。

③《标准》与《大纲》相比,科学内容的要求明显降低。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的平衡条件、压强的概念等许多重要内容都从“理解”的层次降为“知道”的层次。而液体的压强干脆删除了。这体现了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的理念。

④科学内容的选择更贴近生活。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都提高了要求。对原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或者删除或者降低了要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⑵《标准》中科学内容知识技能教学要求的层次划分。

知识标准从低到高,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

①“了解”层次中所用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在这个层次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该做到:再认或回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这个层次的要求与大纲中的知道层次基本相同。

②“认识”层次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认识层次除了要达到了解的水平外,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能适当的区分和扩展。

③“理解”层次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和计算。这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该做到:第一,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二,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第三,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第四,提供证据、收集信息。这些要求比“了解”的要求明显提高,这些内容就是科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

④技能标准水平是“独立操作”描述的行为动词有:测量、会、学会。这部分内容与传统大纲中“会”的要求相同,但许多测量的工具并不强调必须是常用工具。例如:《大纲》中要求“会用刻度尺测长度”而标准中表述为“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只要你能选出某一种测量工具正确测量就行,体现了内容标准的开放性。

⑶《标准》中科学内容教学的灵活性。

灵活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要求上。内容标准给出的是教学中的最低要求,这些要求较原《大纲》明显降低,但上不封顶。其次表现在探究的内容上。《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探究内容的设置和确定,教师可从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选用,也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学校的设备等,自行设计与确定。探究的方式以及探究要素的确定也是灵活的。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有七个基本要素。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方案去执行,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来设置教学方案。过去教学是重教材、轻大纲。现在应当重标准、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标准的内容自己选择教学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只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行。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应当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重点贯彻与落实的问题。

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主体发展的欲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主体发展的潜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要求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的确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⑵找准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课程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标准》把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目标又作为教学策略列入内容标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重视和加强科学探究是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重视和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善于激发、培养每个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探究活动的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吸引和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有七个基本要素,在这七个要素的各个环节中,其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科学探究的学习也应该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更应该从简单的探究活动入手,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安排,突出不同要素和环节,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各个击破,最终达到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再次,要重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合作与交流。学会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评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的探究活动都要进行评估。二是要引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并将评估的意见写到探究报告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探究活动最好以协作性的小组形式进行,组内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强调角色间的相互转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对探究报告,要求既能用书面语言也能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⑶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物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标准的理念难以落实,目标难以实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之下,我们理解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和教辅用书。特别是教材,多年以来一直是全国统一,严格按教学大纲编写的,是对应付考试有绝对权威的教学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直是我们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标准》只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留有相当大余地。《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只提出了几条原则性的建议,给教材的编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并且认为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材并存,要求每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的权威性有所下降。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授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取新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把教材当作唯一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开发和利用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3篇

现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中学物理学科对于完成这些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科学态度教育在现代教育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为学校的教育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应反映科学素质的综合结构,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促使教师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造就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整体性原则。

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为载体,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要以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没有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也就无所谓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态度教育既有相对独立的施教方式和方法,又是相融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之中。

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包括教师具有的和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方面。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应对师生的科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是从科学素养的诸多因素中突出一些主要因素,各项内容客观具体,使评价者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依据各项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1、科学态度。

(1)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带任何先验成分去探求事物的规律,不弄虚作假。可让学生做“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看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就是9.8m/s2.

(2)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容上来反映。是否不仅问习题,而且经常问及课本或其他书籍中的某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等。

(3)宽容与合作。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和在一起,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精神实质在于:不仅对他人的观点予以承认的权利,而且还要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已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科学和人的本性决定的。相互协作是现代生存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中表现为是否团结他人,是否谦虚谨慎,是否愿意或乐于与成绩差异大的同学合作。

(4)独立性和独创性。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由于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科学把对独创性的热爱作为独立性的标志,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独创性。对学生反映在作业中是否独立完成,有问题是否敢于独自找老师甚至其他老师帮助解答,能否独立地探求新的知识。

(5)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成功不自满,能承受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6)热情自信,有高度的责任感,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2、科学的方法。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物理学丰富多采,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有意识地对缤纷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提炼和复制,透过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如用两手拉一测力计与将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另一端,将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结合。这是纠正错误“经验”的有效方法。

此项的评价可通过对学生实验的观察和实验报告等材料来评价。

①实验的态度和兴趣,在实验之前是否具有亲手去做、亲身去体验的意向。

②实验是否有计划,计划是否符合操作要求?

③实验器材使用是否正确、熟练?

④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如何?

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概括和应用能力如何?

(2)思维方法。

①辨证思维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到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的结论。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分析和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和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离开了综合的分析也不是科学的分析。

②直觉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具有突发性的思维方法,难以捉摸和驾驭,直觉类似灵感、顿悟、奇妙启示等,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的产生,是人们以探索者的身份去探索、去求证。比如查德威克对中子的直觉思维。对于学生在物理解题思维的创新性、开拓性、突破性,主要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例:如图均匀带正电的无限长导线,其中ABC段是

半径为R的半圆形,O为半圆的圆心,求O点

的电场强度。凭直觉判断,O点电场应为零,

有了这样的目标,对问题的求证无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对这些思维方式的评价以通过解答相应测验题的方法最有效。

(3)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理想模型。为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一些条件,把特定的物质运动加以抽象,确定理性模型,从而形成概念,提取规律。如“质点”、“刚体”、“理性气体”、“点电荷”、“原子核的模型”等。

②等效替代法。

③类比推理法。

④理想实验法。

⑤控制变量法。

要评价对研究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应尽量将各种研究方法的问题抽出来,进行测验,然后将每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即可达到评价的目的。

(4)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解决问题“习惯”的评价可从以下几项来评议。

①在选择“从何入手的要点上”是否果断?

②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较少注意那些与问题无关的方面?

③是否有主动而有力的探索精神?是否凭印象办事?

④进行问题探索时是否仔细有条理?

⑤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充满了信心?

⑥在按某一条推理的思路受阻时,能否很快转换思维“路径”?

三、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科学思想,能开阔人的心胸,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和趋向价值。

1、科学的信念价值。

①初步确定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②树立相信科学的信念,反对迷信,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③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确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观点。

④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初步懂得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

⑤了解人类必须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奋斗。

2、科学的取向价值。

①初步认识科学在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的伟大作用与贡献。

②确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③了解科学发展的负效应,认识社会的发展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正确对待科学发展成果,反对利用科学成果危害人类社会。

⑤逐步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扶真驱谬,弘扬科学精神。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4篇

鉴于引力能技术和发明产品原本就无现有理论支持,可目前网上搜索到的引力能发明产品有多种多样,所以质疑声也多样化,显然什么是真正的引力能发明?引力能的本质和物理定位是什么?它必要有自己的基础科学理论的支撑,才可区别象水位差、重力差之类的自然已存在能量直接转换能源也称为引力能的混淆一体,澄清事实,并建立一种无现有理论支持的全新学科,才是当务之急。

所以据本人对引力能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与提升为本文集,并确认为宏观高能物理学科,暂以章节题目注解形式公开供探讨后,再择机完善章节内容后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文集刊出。因此文中错误与不足望批评指正。

第一章、宏观高能物理

1.1、宏观高能物理的提出

公知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聚合与分裂变化为主体的学科,学科内高能量产生的规律是绝对不属能量守恒定律范围,特别是原子核的分裂反应中发射中子击发铀原子后,则全部是自行链式裂变释放能量,这也正是低能效物理与高能物理的本质区别,宏观高能则是相对微观高能而言。

1.2、现实中的宏观高能物理

公知现实风、龙卷风、雷电、地震它们释放能量的级别决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只可惜人类无能力控制利用其能量!这只是人类科技有限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制或限定在已有的某一点科学认识之内,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只用于低能效物理,但套用于高能效物理的探索,则是人类科技的悲哀。

1.3、宏观高能物理的范围

公知现高能物理只有核物理,而宏观高能物理是建立在用能量守恒定律限定范围之外的基础上,即机械能效小于100%类型为低能物理,那么宏观高能物理则必定首先要突破此低能范围,凡超出低能效物理范围的宏观高能效物理则都属宏观高能物理范围。

第二章、球能效应原理

2.1、球能效应原理基础

公知球体易自位移,但其中本质原因是什么?经研究其本质原因为:“凡球体都因体形原因已将自身总重量悬空形成位能特征,又因球体重心线(即支点)两侧重力对称平衡稳度极小,可有一半的重力位能形成自位移能量。”其自位移能量大小E=mgsina,即球体总质量m与重力加速度g和球体与地平面斜度正弦夹角a的大小正比关系。重要的是此重力位能在位移滚动时,无论那一半下降和另一半上升,它们的动能都与外作用力或外能量无关,这就是悬空位能和平衡稳度极小两个物理量在球体上的效应,而当第三个与外能量无关的物理量a角大小参与悬空位能互动,其球体自位移的动能效应则更大,这是任何几何形状物体都不具有的效应原理。

2.2、球能效应的基本规律

从其效应原理可知,它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球体的几何形状,也就是说本基础研究对象的重点是物体运动与物体几何形状的关系,这就从起点跳出了牛顿力学研究对象重点是物体运动与外作用力关系的范围,其研究的突破点即为将物体运动与它本身的几何形状建立关系,从而揭示总结其相互关系的规律和特征。

所以,球能效应的基本规律则是证实了运动物体的主因素并不只限于与外作用力有关,而与外作用力无关的主因素还存在与物体几何形状有关的超能量守恒之运动物体规律,虽球体结构可自然形成,则更可人为制造,这也正是当今机械制造为什么广泛应用球体结构省力节能的真正原因。

2.3、球体易自位移与摩擦力

在论证球体自位移现象时,必然会涉及到球体滚动是因它摩擦力小的原因?然而在物理学中,有关滚动摩擦力为什么小则没有明确解释,反之则只是自相矛盾的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和摩擦材料系数正比关系,与摩擦面积大小无关。”而滚动区别于不滚动正是因摩擦面积小,显然运动物体的几何形状不同反而可决定摩擦阻力大小,反而证实球体自位移除了悬空位能外还可减少摩擦能耗,说明研究运动物体的几何形状与能效关系,将会给现能效与摩擦阻力理论带来无限生机。

第三章、引力能的基本论点

3.1、引力能的定义

公知万有引力是宇宙间物体存在状态的普遍规律,可公知核物理中的核力,即原子核内各核之间的吸引力,它并不是万有引力,暂称为核力,这就是引力内还有特殊性。而宏观引力内同样也有特殊规律性,因为现有理论中的重力位能如水位差(水电站),它的水位能类似煤二次为电能一样,属对自然能量的直接转换,不是真正意义的引力能范围,而宏观特殊规律高能物理范围内的引力能定义:“引力能中的重力位能与外作用力或外能量无关,而是由物理方法将本无能量可言的重力逆变为具有能量性质的重力位能,并与反作用力互动转换为可用能源,它属反引力性质。”因为万有引力意义下的重力本质属无能量性质。

3.2、引力能的范围

一、区别于现有能源的范围

公知现有能源分类即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类,一次为直接利用,二次为由一次能源或能量转换后的能源,而称为可再生的如太阳与风能也应归属二次能源,因为从自然存在性质上它们是相同,只是转换的技术原理上不同而已,所以现有能源的本质是自然存在性质。显然引力能本质不会与现有能源相同,其本质区别也就是范围区别。

二、引力能的本质

当今网上出现的多种引力能发明产品,如重力动力机、磁力发电机等等都称为引力能,其实评价标准只有一条,即是否与外作用力或外能量无关?经本人研究成果认为,为什么引力能无现有理论支持?是因为物理学中早以认定万有引力的性质是摩擦阻力和反作用力的本质,物体质量受重力加速度为重量,重量形成负载,它是消耗能量的主体,重量形成重力位能也只有用能量转换,所以万有引力下的重力本质是无引力能可言的。

显然用物理方法将本无能量性质的重力逆变具有了重力位能,引力能的本质则属反引力性质,称它为引力能是因为将无能量性质逆变为有能量性质后,其重力位能又按万有引力作功或转换为能源,它的反引力性质只限于逆变重力性质,这是本引力能技术的核心。如按一次和二次能源定义,本引力能性质则是三次能源类型,因为重力一次时它本不是能量,重在二次逆变为有能量位能,后再转换为可用能源。用本引力能技术做成的动力产品,其能源输出是由它的负载大小决定,无负载则无输出,其实就是将负载重力逆变为可用能源,所以引力能的本质为反引力性质。

3.3、引力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一、引力能的基础理论,

据引力能的本质为反引力性质,本文重点旨在以理论突破点成立,例如球能效应原理,它就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重力位能效应,重点是它的重力位能绝不是用能量交换产生,而是物体几何形状形成,虽本球能效应原理内容未完善,但球体易自位移也绝不只是滚动阻力小的原因,其悬空位能和稳度极小两个物理量因素完全可仿造于现有能源产品中,同样就将本无位能的重力形成位能,则就逆变了重力的性质。

人类能源消耗的大部分是用于克服重力即引力耗能本质,同理,只有逆变其本质才是解决能源矛盾的唯一出路,而逆变重力本质的突破点正是类似球能法的物理方法位能,所以球能效应原理就是引力能应用的基础科学理论。

二、引力能的应用理论

应用理论即是发明产品的功能原理与制造方法,从对本人三种不同原理的引力能发明产品(已报专利两种)原理总结,其突破点都是建立在物理方法重力位能基础之上,因为它是逆变万有引力本质的重要技术,也就是说所有引力能应用产品都必具有的共同特征,就算水位能发电在转换时属引力性质,但全部靠自然也不行,它也要物理方法拦坝提高水位,可惜它需要水资源支撑,它又回到与外能量有关性质而不能算是引力能技术。可逆变引力本质类型的引力能产品它不依赖任何外能量的支撑,完全靠本身技术转换,如本引力能转换发动机和发电机就是物理方法位能循环作功,特别是发动机核心技术为发明杠杆原理,它将负载重力位能后还可类似核裂变将重力位能重复叠加,其叠加原理参看反重力方程。

因此凡是将物理方法位能应用于杠杆原理中的产品都将遵循本发明杠杆原理方法和方程规律,而逆变引力本质的反引力应用理论则是所有引力能产品的共性理论,凡与反引力无关的自然能量转换产品则不属引力能范围。

第四章、反重力技术

4.1、反重力的提出

据引力能定义中反引力性质,在自然界中万物都是由万有引力控制存在状态,但展示在人类可视可感觉的则是重力特征,移动它们都以重量为计量标准,所以反引力太抽象,其本质应是反重力,而且在描述和论证时,无论理论和计量物理量的变化都简单化了,它也是宏观高能物理的重要内容。

4.2、反重力技术基础

一、发现成果中的反重力存在

前章球能效应发现成果中因篇幅问题,暂未涉及过多内容,其实反重力因素应是主体因素,因为球体几何形状造就的悬空位能只是前提条件,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球体几何形状也属自然存在,例如地球与行星就属自然形成的自然重力位能,但人为制造的球体则是人为有意识创造,所以在球能效应中没有强调物理方法位能的逆反本质,只有在应用产品中的逆反本质技术才是主体因素。而球能效应是在中心线支点与平面夹角变化时它的效应才开始,简单说支点夹角就是球体重量的反作用力效应因数,公知反作用力本质是耗能性质,但它在球体支点条件下则可参与位能作功,也就是说反作用力也逆变了本质,并与球能互动产生反重力效应,可证实球能效应的主体因素就是反重力效应。

二、发明成果的技术定位

据引力能本质与范围定义和反重力效应因素,本发明的引力能转换发动机和发电机技术,虽从重力和反重力本质上它们都属万有引力内吸引力和斥力两个特性,但在本技术中它们本是一对矛盾的两方确实现了统一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实现了叠加作功,所以本发明技术应属反重力能源技术。

4.3、反重力技术规律方程

参看附图(附在文章最后),从原理图上可明显看出其发明杠杆没有重力臂,只有作用力臂,这主要是将重力点G悬空在支点之上,并以作用线方式与作用力点反向连接,因此悬空重力则与作用力对力臂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支点,据作用与反作用定理,其支点必产生一个与合力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进入力臂的共点叠加,显然合力是基于G=F,在共点上本有一个F力,其叠加效果应是三个F力的叠加,此结果已被实验求证,即叠加值最小时G=F,最大为G=3F,用它们所有实验数据作出了附图2的线性规律图并导出了线性方程:G=2(F-Fsina)+F,本方程就是引力能以杠杆方式应用的基础理论内容,因为杠杆方式的悬空重力点与力点之间在夹角90度之内都是它的应用范围。如本人的引力能转换发动机则是在本线性规律理论中将增力固定在G=1.5F的点上,并实现了输入与输出转速不变条件下,多级杠杆的组合应用,其增力G=(1.5×n)F,n=组合级数,即增量进入函数变量,明显进入高能效物理范围,但为宏观界定,本方程也明显为反重力方程。

第五章、力系叠加

5.1、力系叠加的基础

公知工程力学中的力系定义为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群力(有限个或无限个)的集合。但绝不存在有力系叠加之说,但如果引入力系能效概念则完全不同,在现力学中单个作用力系的能效即G=F,就是牛顿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能效永远小于100%,类推多个力系或多个作用力的集合力系,同样遵循能效小于100%的定律即能量守恒,则无力系叠加存在。

如果称现工程力学理论为无能效或低能效力系说,那么有能效或高能效力系必从单个作用力力系开始的能效必大于100%,例如本发明杠杆单个作用力力系的能效G=1.5F,即能效为150%,显然再在同一个力系内有多个G=1.5F作用力能效,它将是多个G=1.5F的叠加能效,同理,多个发明杠杆单力系组合,它则无质疑地可形成力系叠加能效,所以低能效力系因能量守恒而无力系叠加,高能效力系因不属能量守恒范围而形成力系叠加能效。

5.2、力系叠加能效与高能物理

据高能效力系特性,它必将现工程力学中静力学和运动力学引入力系叠加理论,也就是说宏观高能物理内将有以力系叠加能效的静力学和动力学理论为支撑的重要内容,并可将其理论引入到更广泛的力学应用中去,即它不只是限于引力能产品,其应用价值潜力巨大。

第六章、引力能深层次课题

6.1、加速度问题

以上论点中都未涉及运动加速度问题,是因本人实验力量有限而无法求证,故不得不暂未涉及它的论术。公知牛顿第二定律的物体加速度a=F÷m,即a与物体质量m成反比与作用力F成正比关系,现科技无论低端产品或高端宇航产品,它们都遵循此加速度定律,也就限定了科技的范围。

然而本引力能性质形成的物体运动加速度a将不再与物体质量m成反比,而是正比关系,试想一种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成正比形成的加速度会是怎样?当然这有待引力能产品定型后实用结果来证实,如果再将运动阻力也逆变为动力,它将是超光速物理的突破点和基础。

6.2、飞碟不再神密

从飞碟是由外行星来客假说,因其距离原因它必要具有两种基本技术才有可能,即无能量供应与消耗的能源技术和超光速技术,显然本引力能转换发动机的高端产品就具备飞碟特征的两大主体技术,所以飞碟也就无神密可言。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5篇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追求知识的确凿性。科学探究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共七个方面。而科学探究能力就是指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如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力就是指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重要性。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包括以上七个方面。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不断改革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意义主要在于将探究方法引入课堂,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思想观念,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个过称是一个重过程、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本身也会提出很多问题。这种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教师因回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导致被学生“牵着走”,不知如何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探究活动的核心;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从而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教师对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懂得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来逐步发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来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探讨。

3.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要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进步。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老师和学生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所以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绝对的权威,要让学生绝对服从,这样很容易把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不利课堂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从而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例如:在学惯性时提出“生活中那些方面存在着惯性原理?”,在学摩擦力时提出“说说你身边存在的摩擦力”,这些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并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抽象出一些物理原理。而不是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唱了主角”,而学生则成了“观众”。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出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3.2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3.2.1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但传统的教学注重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技巧的学习,而缺乏对物理过程和各种物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科学的热爱。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物理学显得呆板和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摩擦力学习中,让学生通过骑自行车自己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重力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跳伞员在空中降落,苹果从树上落下等自然想象,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3.2.3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也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教师给予表扬;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并肯定其成绩。

3.3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3.1从自然现象中提问

物理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从自然现象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比热容时,可以先讲述自然现象:夏天小刘和小董到海滩去玩,白天他们光脚走在沙滩上,觉得烫脚,所以他们到海里游泳,觉得海水很凉;而到晚上他们发现沙滩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根据这一现象学生提出:为什么白天海水温度低而沙子温度高?晚上海水温度高而沙子温度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指出白天变热是吸热引起的,晚上变凉是放热引起的。这时学生又提出:白天都是在吸热,为什么沙子的温度比海水的温度高?晚上都是在放热,为什么沙子温度比海水温度低?从而引出比热容。这样步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连续问题中进行科学探究。

3.3.2从生活实践中提问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生活实践中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亲身体验到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为什么赛跑中裁判不以听到枪声计时?为什么百米运动员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等。从生活实践中提问,让学生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实践中蕴藏的物理道理,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3.3从物理实验中提问

物理实验中隐含着许多实验现象可以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现象明显的实验进行引导。如在研究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这时教师选择电炉子做实验,学生已经知道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大,通过试验学生观察到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而电炉丝热得发红。从而学生提出: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其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文章从科学探究的含义出发,挖掘其研究的理论依据,论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设计策略,以教学案例为基拙,讨论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新课程中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被公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容标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科学探究的提出在教学方式上本身是一个大的飞跃,而《标准》不仅要求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还要求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

现代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而衡量多元智能的标准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方式的实施充分表现出: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科学素养,它必将在现代教学和新课程改革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探究”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大多数学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能力系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把科学探究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

(二)科学探究的理论基础

1.科学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科学是什么?在国际基础教育中,目前对于“科学的本质”的看法是一个富于色彩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人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教育,它的本质是传承人类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因而呈现出人的发展功能或育人功能。只有将科学寄于探究,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科学教育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复现。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科学探究的理论先驱。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获得知识的提高,必须经历两次心理的自我调节,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我们乒,有序建构的学习观为科学探究提供了理论先导。

3.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系统论为代表,统称系统科学。学习者必须把自己置于一个开放的、有涨落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运用控制论的调控与反馈原理调控探究目标的实施,运用信息论的有序原理对知识进行有序建构,通过吸收、输出、反馈和评价等对信息进行加工,构成一个有序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抓住信息各部分的联系,形成整体结构,发挥整体功能。使教育系统、教学系统乃至学习者个人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涨落的系统,从而达到有序,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尾科学探究中,学生虽然也要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发现“新知识”,但与科学复的科学探究是有区别的:一是科学家探究的问题结论是到知的,学生探究的问题结论对学生虽然是未知的,但相又人类整体而言是已知的;二是科学家探究的目的是发现霎理或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产品,而学生的科7探究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强调探究过程又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三是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一般要经扫复杂曲折,甚至是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则是杆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它对实际的探究过程进千了筛选和重组,成为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典型化、简约仁了的活动过程;四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完全独立的主体,而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美心发展不成熟的制约,使他们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到下才能顺利进行。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和科学家的有所不同,但确几个基本过程是相同的:提出问题一建立猜想与假定一带订计划一获取事实与论据一检验与评价一表达与交流《从这几个要素中我们看到,科学探究过程突出了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多向思维,真正能运用各种能动感官,生动体验,真正提高获得新知的靛力。

三、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关注过程,着眼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探究离不开四个W:WhatWhyHOWWho。教学活动需要产生一种参与愿望强烈、互动性强、不怕困难、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氛围。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既要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点拨,串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珍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巧妙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

(二)关注应用,着眼能力提高

科学探究的开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恰当的问题特别是应用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思考冲动,激发起创新联想,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的顿悟与突破。不仅仅是获得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而且知识迁移、综合能力及数据记录与处理能力、正确运用科学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对结论进行评述和分析能力等都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关注体脸,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科学探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价值内容。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十分有益。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应重视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用科学研究熏陶学生,使学生受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及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四)关注形式,着眼促进成长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经历的猜想、推测、设计、讨论、归纳、交流、评价等等过程,无不充满着发散、合作与取长补短的“景观”,每一次的探究历程,就是一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锤炼,就是一次心智的成长,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切实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漏掉“半数”学生,超越课本,真正带领学生进人探究人类科学知识的境界。

四、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境示例—“蒸发少,教学的引入

第一步:教师用湿毛巾在干净的黑板上写下“学习愉快”四个字,引导学生进人问题情境。

(1)老师送给大家的四个字发生了什么现象?

(2)生活中你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这一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讨论。

(1)以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发一张湿毛巾,你能提供哪些方法使毛巾变干?实际做一做。

(2)你能将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吗?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方法逐一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空白纸片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归类,进一步提问。

(3)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师的这一系列设问犹如给学生“干枯的思维”下了一场“即时雨”,他们思维探究的火花被迅速点燃。教学活动全过程,学生自组织、自讨论、自实验、自总结、自表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学生心中洋溢的是发现者和创新者的自豪之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探究、创新的强烈冲动。

(二)整体设计示例—“浮力”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示例

1.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让学生把乒乓球投人水中,观察后鼓励学生描述看到的情景,鼓励他们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轮船、气球的情景。然后教师简洁地指出:我们在描述他们时都用到了“浮”字。接着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乒乓球和轮船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为什么还会浮起呢?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有向上托的力”引导他们结合这个力的功效为自己发现的力取一个名字—浮力,使新课引人既简单又自然,又能给学生带来自己发现创造的喜悦。

2.探究小循环一

突破“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思维难点,并发现测浮力的一种方法(F,=一F)

〔提出问题〕学生先观察金属块在水里下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猜想:下沉的金属块也受浮力吗?它受的浮力方向也向上吗?

[探究方案]你能用一杯水、一只弹簧秤、一个金属块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后得出:先称金属块重力,再观察它在水中时弹簧秤拉力F,比较‘和F的大小。

接着,让学生亲历探究实践、分析归纳、交流评价的过程,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思维。

3.探究小循环二

突破浸人深度、物体密度、物体体积等相近因素干扰产生的思维障碍。

〔提出问题〕用手将乒乓球缓缓压入水中,手会有什么感觉?请就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充分猜想讨论后,再确定如下探究方案:

1)用弹簧秤分别提起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测出浸没时二者受到的浮力;

2)用弹簧秤提起一金属块,逐渐增加浸人体积,观察拉力的变化,明确浮力的变化;

学生通过第2)步,突破了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的思维障碍,再引导学生反思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继续探究—控制变量法。

3)用弹簧秤提着金属块在浸没的条件下,改变浸人深度,观察拉力和浮力的变化,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探究小循环三

引导探索研究,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玩一玩:在溢水杯中盛满水,用弹簧秤提起金属块逐渐浸人,让学生注意观察并表达自己的发现;鼓励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探究方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方案,经合作交流和讨论后再确定:在溢水杯中盛满水,用弹簧秤提起金属块测出‘,计算出F,同时用小桶承接排出的水,测出排水,再比较F浮与排水。

同样让学生亲历探究实践、分析归纳、交流评价的过程,形成统一认识:F浮二‘排水,鼓励学生用语言叙述,并拓展得出数学表达式:证明前面研究的浮力决定因素的正确性,使前后呼应起来。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7篇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8篇

第一方面: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生基础差。因部分学生基础差,导致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有很大的困难,导致物理学习中抽象概念、规律的掌握、理解不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为物理提供理解消化必需的基础知识;而数学则提供物理规律应用的必备知识。物理困难生因为语文基础差导致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到位产生错误,或因与物理紧密联系的数学运算能力不够引起运算出错使运算问题失分,影响了物理成绩。

二、极个别学生学习动机不当,主观学习不努力,缺乏学习兴趣,导致物理学习类似于其他学科,出现滑坡退步现象,导致物理学习困难。

三、大多数物理学习困难生是因为不能适应物理学科的抽象性思维,导致理解失误,影响知识的掌握。物理学科十分注重知识的引入、导出、理解、应用;而许多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只记规律、背公式、做习题,不能深入理解公式、规律的要义。不能系统分析掌握公式应用规律,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则不能迅速联系而出现脱节;即使有的勉强靠上,但在准确理解题意上不能到位,有的则因未积累一定的解题思维方法而误入歧途产生失误。

四、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对物理学科存有恐惧、畏惧,缺乏学好物理的信心、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也是影响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有近半数的女生怕学物理,他们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就早有耳闻“物理比较难学”,接触物理学习后因缺乏科学的方法、缺乏深刻的理解、灵活的适用,久而久之出现知识掌握的漏洞而“怕学物理”;物理学习中的反复失败最终导致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的原动力。这种现象在物理“规律篇”教学后即初二第二学期、初三学年尤为普通,这也正是物理学科导致初二第二学期、初三学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方面:教师方面因素。物理教师脱离学生实际偏离大纲、不能因材施教、不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缺乏对后进生关照,缺乏对后进生耐心指导,势必导致出现物理学科学习困难生。

第三方面:农村初中相对落后的实验设施,不能适应现行教材需要,影响了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做中学”受影响。现行华东版教材十分注重实验,知识的导入、引出,大多源于实验,因而实验尤为重要;而目前农村初中简陋的实验场地,不足的实验仪器配备影响了教师实验演示、也影响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到位,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全部通过实验获取巩固知识,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第四方面: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健康发展受阻,导致出现学习困难生。

一、读书费用高,出路窄,造成家长不愿进行子女教育投资,使一些家长放弃让子女走上学谋职之路,因而对子女管教不严,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学习困难生。

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的侵蚀,滋长了部分学生好逸恶劳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新闻传播和书摊中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思想的毒害,也导致部分自控力差、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无心学习、分散了学习精力,严重影响了学习。

四、校园周边环境不佳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生形成的一个原因,校园周遍流动的商贩、周围的桌球室、游戏机房、网吧吸引了一些贪玩的学生,耗费了学生有限的零钱,浪费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分散了学习精力,导致出现了学习困难生。

五、社会上的盲流不时对在籍学生的骚扰和拉拢,也导致部分意志不坚定者无心学习沦为学习困难生。

学习困难生,成了教育的一块心病,不予以转化或转化不好,则影响了全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该学生来说则影响了该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转化每一个学习困难生意义重大。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转化物理学科学习困难生,实践证明,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

一、深入了解学习困难生是转化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定要知人”。要提高学习困难生成绩,首先要了解学生落后的原因。一般造成其落后的原因可概括为:生理因素影响、家庭因素影响、教师因素影响,自身学习习惯不良、方法不当的影响,针对不同学生出现差的原因,做好的针对性工作,这为你的转化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充分尊重学习困难生是转化的基本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有欢乐和苦恼。同情孩子,对每个孩子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与肉”。教师心中更应当时刻装着差生的苦和乐。时刻给差生特殊的照顾。要做到尊重他们,首先要关心热爱后进生,信任后进生。后进生缺点突出的学生,他们往往有受批评训斥的历史,认为老师、同学对他们不公平,看不起自己,爱挑自己的毛病。对别人尤其是老师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态度。他们感受不到一般同学应有的温暖,“春风不度玉门关”,久而久之,心灰意冷,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鸿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是师生互相信任的桥梁,要用“爱”的春风抚慰他们孤独、冷漠的心,医好他们创伤的翅膀,使他们重新和同学们一道展翅飞翔。具体措施:

1、从学习上关心知道。学生的主要任务使学习,从学习上关心后进生才识真心的关心,要对学习困难生倾注多于优生的关心,让他们尽快还清学习上的欠帐、脱离差的队伍,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剖析学科落后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课后指导上多提问引导、辅导指点,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取知识。

2、想上加以鼓励、引导:人要求进步是客观世界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困难生仅因为某些原因而束缚其前进的步伐,影响其学习情绪,甚至有的出现消极情绪,这是矛盾的特殊反映,并非说明他们不要求进步。学习困难生也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表现自己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赞扬。教者要抓住契机,开导启发、鼓励他们向合理的目标奋进,让他们步步登上新台阶。

3、生活上热心照顾,对学习困难生给予更多的关心,让他感受老师的重视,促其内心感触有所转化。

4、允许其反复,力求总体呈上升转化趋势。

三、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转化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学生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应对学习困难生倾注更大的精力,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和热情,要为学习困难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绪背景。教师的言行举止,不要在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在课堂提问时要多考虑到学困生,当他们回答不出时,可在提几个辅问题加以启发,直到答出为止,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应给予肯定加以表扬。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成功感,从而建立自信心。

四、强化学习困难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转化学习困难生的保障。

要教学成功,就要充分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只有通过学习困难生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使学困生学得主动,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心愿、动态、了解学习困难所在,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学习指导,让他们主动看书、动手实验、独立完成作业,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获取知识、积累知识。

五、耐心辅导、持之以恒,是提高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物理学科中形成的学习困难生,只要教育者能高瞻远瞩,把握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各类考题的考查思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保证辅导的到位,就要建立学习困难生的辅导档案,记下待辅导学生的不懂之处,选取突破点,分类型过关。当然辅导工作是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教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对每个学习困难生要逐阶段辅导过关,保证不出现辅导的真空。

六、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转化物理学习困难生的特殊方法。

物理学是门从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习困难生是对实验特别感兴趣,教者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对获取物理知识起到重要作用,组织学习困难生做好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物理学科学论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总之,大家要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尝试运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质,这既是中考热点也是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