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校医务室医生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3:30

学校医务室医生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1篇

关键词:高校;医务室;管理;改革

1 当前医务室管理工作的缺点和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相对较薄弱,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1],因此,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到当前医务室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医务室管理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相应的规章制度不齐全

由于医务室本身规模很小,人员非常少,设备等都较简易,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未能像正规医疗卫生机构那样设置文字性的规章制度[2],对各项操作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及规范,使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麻痹大意,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1.2 校医务室在相关人员的配备上并不齐全

医务室形式普遍太小,导致医护人员配置完善,致使医护人员的专长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都不想到医务室工作,造成医务室人员流失,专业人才缺少。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展,普通高校的医务所人员根本不能满足在校师生对医疗及保健的需求。

1.3 用药及管理的不规范及隐患

在药品管理上, 很多高校医务室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药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并不是很严格,特别是药品招标、入库、储存、有效期管理等问题,并没有没完全按规定进行[3]。

高校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

就目前而言,高校医护所的工作人员工资是相对低的,还比不上乡一级的卫生院水平的待遇,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及工作热情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高校医务人员出外学习机会少,技能培养方面能不到重视。

高校医务人员由于整日忙碌于几个狭小的医务室,和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多,常此以往会导致医学知识逐渐陈旧,跟不上现在校园医务的新趋势,再加上高校医务所是附属于高校,领导层只重教学而轻保健,所以相关的医务人员得不到充分重视[4]。

2 高校医务室管理与措施

2.1 规范高校医务室的工作职能

高校医务室的职能如不明确,就会影响了医务室功能的发挥,因此,规范高校医务室的工作职能是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就医务室职能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健康宣传。协助相关部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选修课或必修课) ; 定时组织健康教育相关讲座,增强学生保健卫生意识; 利用橱窗、网络、广播及多媒体,做好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和青春期卫生常识的宣传工作。

二是做好健康检查。负责监测学院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组织安排新生入学健康检查; 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对各类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对患病体弱学生实施医疗照顾,对因病不能坚持学习者,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提出休、退学处理意见。

三是及时救治。临时就诊,加强晚间值班,应急对校内危重病例的处理,实施抢救。不能处理的病例,及时转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四是卫生预防。加强对食堂卫生的监督,加强对校内卫生环境的检查,提供卫生防疫的建议。

2.2 在规章制度方面的一些小建议

值班制度:坚持值班制度,保证24 小时有人在岗,全天候有人值班,包括节假日值班、夜间值班。

药品管理制度:严格的按药品要求实施管理,要做到进出药品登记记录,定时核对药品数量,定时检查药品是否过期。

用药制度:严格使用药品,每一次药品用了都要做详细的登记。

考勤制度:严格上下班制度和请假制度,规范化管理。

奖惩制度。对完成任务出色、又能全勤、专业全面的医护人员实拖适当奖励,鼓舞志气,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对那些工作拖拉的人员要进行教育,对犯有严重医疗事故、延误治疗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2.3 学校应充分重视医务室人员的待遇问题,并改善医务室人员配置,提高高校医务室人员素质。

一是医务室人员是学校医疗卫生保健的第一线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就没有师生的健康保障,因此,校方应该把这类人员的薪资管理分好类别,充分重视,有效地提高,这样既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又能给他们自信和自豪感,为他们能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打下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在提高工资的基础上,引入优秀医学人才,根据学校规模配置相应的医疗人员,设置相应岗位,同时对专业要求也应适当提高,打造出一支水平及层次高的医务队伍。

2.4 增加医务人员出外进修学习的机会,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医护水平。

一是要充重相关的医疗部门的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定时地委派校内的相关医务人员出外学习,以及医务人员自我的资历文凭提高的学习,学校都应该以补助一定费用的形式对医务人员给予相关支持。

二是与兄弟院校的医务所进行定期交流,进行互补式的探讨,并以互助互帮的形式相互促进各自的医务水平。

2.5 改变校医务室运行模式

职院校医务室有自管式、托管式、联合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自管式,这种模式比较单一,设备比较简陋,已不太适应当今职校发展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医务室能够相互联合,上规模,上档次,是今后高职院校医务室改革的重要方向,即几所毗邻院校在新校区联合共建一家医疗机构。

一是资源共享。集中大家的有限资金和设备,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医院,可以减少浪费。

二是技术保证。集大家智慧,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对吸引专业人才大有帮助。

结语:目前高校医务室管理还存着着很多弊端,各学校不能只重教学而不重视师生的健康保健问题,应该早日把医务室管理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为更好的培养下一代的良好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丽梅.高校医务室药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医,2010; 24( 7):538,541

[2]赵崇月.不可忽视学校医务室药品安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 8):63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2篇

一、县、乡学校校医室的建设与管理现状

学校是各种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干预的重点场所,也是进行国民健康教育宣传的主阵地。可是,现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校医室建设和校医队伍的配备,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不少学校既无校医室又无校医;有的学校虽有校医,但无工作室;有的学校有人有室,但建设与管理滞后,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县、乡学校校医室的建设与管理是目前现代学校建设中比较薄弱的一项。

以笔者所在的武定县为例,该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部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27万余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1所,在校学生4万多人,教职员工近3 000人,规模在6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有19所。但是,目前配备有校医并建有校医室的只有武定一中、武定民族中学和县幼儿园,而包括县直属的近城小学和县职业中学在内的其他学校都没有配备校医。位于农村乡镇的13所规模在6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从未配备过专职校医,学校公共卫生工作多半由总务处或德育室负责。

已配备有校医的3所学校校医室建设也不尽如人意。武定民族中学拥有2 700多名在校学生,在世界宣明会的资助下,于2008年才建起了现有的3间砖混结构的校医室,但里面的医疗器械和药品配备少而简单,全校也只有一名校医。而武定一中的校医室还是由上世纪50年代就建盖的教室改造而成的。并且,两所学校的校医在传染病监控、学生常见病的应急处理等校园卫生及保健环节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等现象。

二、加强县、乡学校校医室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要加强县乡学校校医室建设与管理,必须做到政策落实到位、管理措施到位、经费投入到位。

1 政策落实到位

(1)国务院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学生人数的600:1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保健教师”。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各级人民政府争取校医专职人员编制。各级人事编制机构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关注民生,对规模在600人以上的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专职校医,不足600人规模的个别特殊学校至少也要配备保健人员。

(2)学校校医室也是一个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要求,须经当地县级卫生行政机构登记,并核发医疗机构许可证,由具备医师资格的校医在本机构注册登记后,开展相应的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为学校校医室核办医疗机构许可证,为专职校医的培训、进修以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晋升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3)各级发改、财政、住建和教育等部门要把校医室硬件建设列入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和现代学校建设内容之一。

(4)学校校医室的医疗器械设备等的配置应列为教育发展规划项目,并按规范化、标准化配置。

2 管理措施到位

(1)学校校医室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应当把它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使校医不仅有岗位,还要有事可做。不能把学校校医室当做是摆设,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甚至把校医当做学校勤杂工来使用。学校校医室主要是为学生服务,在开展医疗卫生救治和保健业务时,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2)卫生主管部门要把学校校医室和校医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业务管理范围,经常深入学校加强对校医室的督查和指导,加强对专职校医人员的培训、进修提高和职称晋升的管理和服务,使专职校医人员有盼头有奔头,不要使校医功能逐步萎缩。

(3)健全校医工作和管理体制,使之成为学校卫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校医的主要职责除了承担学校日常的寻医问药职能外,更重要的是负责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登记,做好因患传染病休退学学生的记录和档案。校医室每年都要为在校学生建立完整的《学校卫生档案》,并上交卫生、教育部门,还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3篇

一、样本与资料

(一)样本设计

在江宁大学城分别选取了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三所高校的200位大学生来作为被调查者,其中中国药科大学80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0人,南京工程学院60人。

调查对象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在校园内选取被调查者。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将医务室使用划分为四个维度:时间管理、硬件设施、医务人员、收费相关。调查中,将大学生对医务室使用满意程度操作化为下列六个变量:开放时间和排队等候时间;医务室的环境和设备药物;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医务人员就医专业水平;收费状况;付费方式。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资料收集采取“填答问卷,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填答问卷的时间为5-6分钟,问卷在同一天内完成。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其中,男生71人,女生118人。大一学生94人,大二47人,大三32人,大四16人,研究生0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开放时间和排队等候时间

从时间管理方面来看,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医务室开放、排队等候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医务室作为学校公共开放场所,其时间安排对于课业繁忙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决定到能否便利学生就医、就医效率如何等问题。

189个被调查者中占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为大多数。由此观之,他们在医务室的治疗过程中获得了便利,使其对就医经历较为满意。而占少数对医务室时间管理不满意的大学生,也真实填答了他们对医务室的态度。通过对个别态度较强烈的被调查者的追问,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满是由于就诊时间和医务室开放时间不对等、医生换班班次不协调、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等。

(二)医务室的环境和设备药物

从硬件设施这一维度来看,所有被调查者都回答了“您觉得医务室的设备/药物完备与否”和“您觉得医务室环境是否干净整洁”等问题。总的来看,大学生对校医务室的满意度与医务室的硬件设施水平成正比。

(三)医务人员服务态度

从医务人员这一维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医务室的使用满意程度,还有一大部分来源于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我们在问卷设计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这一问题间接体现了对医务室整体满意度。

近一多半的大学生认为医务室服务态度尚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对医务室的整体满意度可判定为正向关系。可想而知,作为面向广大就医学生的门面,医务人员的态度好坏是评判医务室的决定性指标之一。个别认为遭受到较差待遇的大学生,理所应当在对医务室整体满意度的标目中选择了差评。

(四)医务人员就医专业水平

与上一个变量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则是大学生对医务人员就医专业水平的看法。依旧是从医务人员这一维度来看,我们询问被调查者:您认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如何?大多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选择了“水平一般”,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则相对选择更加平均。诚然,医学专业学生在面对身体问题时比非医学专业学生更加从容,但他们对医务室的专业程度要求是一致的,即都希望本校医务室的专业水平较高,医务人员医学知识丰富。

(五)收费状况

依旧在收费相关这个维度来看,与上一个问题相互承接,我们向每个被调查者提出另一问题:您觉得医务室收费是否合理?反馈的信息大同小异。若想提高对医务室的使用满意程度,在费用的收取方面也需要考虑学生经济状况,毕竟,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获取个人收入,因此医务室的收费指标也应适度调整,真正做到便利、实惠,令大学生普遍易于接受。

(六)付费方式

在收费相关这个维度来看,大学生支付医药费用的方式间接体现了医务室效率水平的高低,是医保制度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志。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去医务室就医后付费使用较多的是现金和校园卡(个别学校校园卡与医保卡绑定现象暂且不谈),而医保卡的使用比率只有30.2%,在此多选题中所占比率较少。针对这一现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特意加入了一个相倚问题,即“如果不使用医保卡,原因是什么?”

就医时忘记带医保卡的占多数,仍有少部分人感觉没有必要携带或根本不知道有医保卡,这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医保使用效率。大学生医保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与现实的磨合时期,所以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189名来自不同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医务室使用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探讨大学医务室使用情况及大学医保制度的完善。研究结果表明:

(一)多数人对医务室的时间管理持中等及其以上态度,少部分人对此存在不满。我们认为医务室的管理应更趋向规范化,充分考虑大学生课业安排状况,适当延长就诊时间,增加值班人员班次。

(二)大学生对校医务室的整体满意度与医务室的硬件设施水平成正比。要想提高W生对医务室的总体满意程度,则需在环境卫生、药房管理、医疗设备等多方面对医务室进行改进和休整。

(三)医务人员的行医态度便与医务室今后改进方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医务人员需加强责任心及服务意识,树立工作人员的主人公意识,养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不论是医学专业学生还是非医学专业学生,都希望本校医务室的专业水平较高,医务人员医学知识丰富,而这则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对业务能力的学习。

(五)费用收取方面,要考虑到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获取个人收入,因此医务室的收费指标也应适度调整,真正做到便利、实惠,令大学生普遍易于接受。

(六)扩大医保宣传,加强健康教育。改进和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医保卡的使用效率,避免形成新的医保空白地带。

就上述研究结果来看,要重视或正确认识上述因素是提高医务室管理水平的关键。这也给了我们当代大学生一些借鉴: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4篇

学生校内紧急情况是指学生发生在校内的伤害事故,急病、危病等有关情况。

危重情况:休克、晕厥、骨折、大出血等情况者,第一发现者应立即送医院,同时通知校长室、学生服务中心、医务室、班主任,并由班主任联系家长、同时赶往医院,处理相关事宜。

学生到学校医务室后,经医务室老师判断为危重情况者,由医务室老师直接送医院,同时立即向学生服务中心、校长室、班主任,并由班主任联系家长、同时赶往医院,处理相关事宜。

一般情况

教学时间内,本市户籍学生患病需去医院诊疗者,由医务室开具证明单,按规程由班主任通知家长,处理学生就诊事宜。

教学时间内,外省市学生患病需去医院诊疗者,由医务室开具证明单,按规程由班主任协同年级部,安排人员陪同就诊,如遇病情复杂者,由医务室老师和医生协商诊疗方案。

晚自修时间内,学生患病需去医院诊疗者,由医务室开具证明单,按规程由值班老师联系家长,处理学生就诊事宜。如联系不到家长,按规程由总值班老师安排值班老师陪同就诊。

夜间突发事件,由总值班老师安排生活老师陪同医院就诊,同时联系家长赶赴医院。

操作流程:

紧急情况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半小时),医务室、学生服务中心、年级主任应及时将发生的情况和处理措施向校长汇报;之后,有关人员应与校长保持联系,及时汇报新的情况。

发生重大紧急情况,校长(校长外出由副校长或副书记),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医院,探望学生并做好家长慰问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内向区教育局办公室、区疾控中心、镇教委等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一般情况下,学生经医院救治确认没有危险并可以出院后,班主任或陪护老师应将学生送到家长手里,方可离去。

发生紧急情况、意外伤害事故后,年级部必须按下列要求做好有关记录工作:

(1)、情况发现者关于紧急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责任的书面报告。

(2)、紧急情况处理过程(包括护送、抢救、老师探望、慰问等)

(3)、医院的救治意见、救治费用。

(4)、报告有关部门(局、镇等)的记录。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5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基层医院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1]。当前,国家医改的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强基层”是主战场,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主战场、面向基层[2]。作为主要为基层医院输送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以培养出符合基层医院需要的合格人才。毕业评价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业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学校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应具备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等的评价。2010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发表了题为《教育医师-号召医学院校和住院医师教育改革》的专著,指出医学生应是为多方面角色、责任、知识、技能的整合[3]。为此,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遵循“医德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从“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着手,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历时一年多的综合评价,以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架和遵循原则

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该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方面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嘉兴学院已有64年医学办学历史,2003年开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十余年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毕业评价”一直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经过对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的调研,学校认为“毕业评价”应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规格,遵循“综合性、过程性”的原则。综合性是指评价的内容应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设计包括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项目。过程性是指评价应从学生进医院实习前就开始进行,历时一年多,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有重点。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1. 医德医风的评价

从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就着手医德医风的教育,并通过大一主题为“医院-医生与患者”专业认识实践、大二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大三的医院暑期集中见习等活动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意识和践行良好医疗行业风气的医德医风理念。在学生实习前动员会和进医院实习的第一天,学校和医院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同时,医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实习生导师,导师掌握自己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当学生轮转完一临床科室出科时,导师均要联系该科室的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医德医风进行联合评价。

2. 理论知识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外、妇、儿科的临床课程理论综合考试,以1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期间,学生有2次机会参加内、外、妇、儿科的出科理论考试,取成绩高者作为出科理论成绩,亦以10%~2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再组织上述四科的理论考试,并以70%~80%的比例计入毕业理论知识评价。

3. 临床思维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以PBL和CBL形式的临床思维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思维评价,并将各科室的平均评价计为毕业临床思维评价。

4. 操作技能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科、外科、护理、急救等常用操作的临床技能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评价,并以2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进技能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组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开设包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使用标准化病人)、影像读片、心电图诊断、急救技能、护理技能和外科手术技能等共十二站的临床操作技能多站式考试,并以8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技能评价。

5.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

在实习的一年中学生有两周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内容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沟通能力。由社区的兼职教师负责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在组织的OSCE中引入相关内容的考核,使用标准化病人,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组织保障

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嘉兴学院每年划拨教学专项经费给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院长均被聘为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副院长,对本院的教学工作负责。各附属医院设有教学办公室,其业务接受嘉兴学院医学院教务办公室领导。为使毕业综合评价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将学生全部安排在所在地的各附属医院实习。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联合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成立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组长由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负责协调和督查工作。附属医院负责遴选并培训临床医生作为实习生导师,每一位导师负责1~2名学生,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和评价;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置教学秘书,负责轮转学生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评价。理论知识评价和OSCE由医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负责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学校还委托医学院牵头与学校所在地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培训社区医生成为兼职教师。

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监控与反馈

1. 以“学评教”为依据做好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遴选

自2012年开始嘉兴学院在各附属医院实行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制度,逐步完善导师和秘书的职责。之后每年6月,即学生进医院实习前,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会组织上一年实习的学生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进行评价,召开会议,评出优秀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并将学生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各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根据学生的评价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作调整。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要求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在学生开始实习后一个月内,组织导师-学生结对见面会,并发放聘书。

2. 发挥学校教学秘书和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作用

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设有后期教学秘书岗位,该岗位的人员同时也是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成员。后期教学秘书掌握每个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及其导师情况,定期到医院与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检查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工作,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3. 做实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医学院负责管理,每年召开会议,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五位一体”毕业综合评价体系,已有3届学生接受评价。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会得到以下反馈:第一,与以往相比,“五位一体”综合评价对毕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第二,历时1年的过程性评价,严格了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对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有益;第三,“五位一体”既是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重要基础。自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2014年和2015年的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名列省内各医学院校前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

[2] 张新华.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核心问题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97.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4-02

【关键词】 卫生服务研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为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运行中也面监许多新的问题。高校教职工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定点医疗保健机构,高校医院不再是教职工就诊的必选或首选医院。在经济体制转变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发展,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高校的“附属”设施,不可能得到学校的重点投入,设备添置难,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难,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引进难,学校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影响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建设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高等学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规模建设、科室设置、人员队伍配置等内容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上海市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现状,为上海市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出建议,促进高校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上海市高等学校28所,高职高专类学校26所,中等专业学校56所,总体覆盖率为82.1%(高等学校覆盖率为90.3%,高职高专类学校为86.7%,中等专业学校为76.7%)。被调查学校均设有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各校区也均设有分支机构。对选取学校医疗保健设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卫生人员职称构成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卫生机构 由表1可见,各院校在医疗机构设置上大多以门诊部和卫生所为主,科室设置较齐全,除预防保健科和综合门诊室外,主要开设的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口腔科和妇科;高职高专类学校以卫生所和保健站为主,主要以综合门诊的形式提供医疗服务;中等专业学校设为保健站和卫生保健室,提供综合门诊服务的仅占57.1%,所有高校和半数以上的中专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也承担着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2所高校设有住院病床并提供住院服务,其他各校通常提供门急诊服务;但门急诊观察床设置率较低,设置床位数较少,总体设置率为45.5%,3张以上床位设置率仅为13.6%。

表1 上海市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配置及服务情况

组别学校总数内设医疗保健机构12≥3类型综合医院门诊卫生所保健站卫生保健室/医务室服务内容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生指导服务方式门诊急诊住院

高等学校28151031186212828252762228172

高职高专学校262312014183242423221626100

中等专业学校5655100004214523649443245370

合计110931251191062181048897931052106332

【作者简介】 张浩(1983- ),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卫生、卫生经济。

【作者单位】 1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3;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 马进,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3。

2.2 卫生人员 参与调研的学校共有医卫技术人员1144人,其中医师667人,卫技人员477人。医卫人员实配达标校比例为20.9%,但各校在人员配置上也存在失衡现象,有些院校在应配人数和实配人数短缺明显。总体来看,其中全科医师比例基本达到要求;但从学校层面看,达到要求的学校只占41.8%,中专学校医师配备数以1~2人为主,见表2。

调查学校的内设医疗保健机构中,90.9%达到“医卫人员占总在编人员比例80%以上”的要求,且高校、高职高专类学校、中专学校达到要求的比例均在90%以上。总体来看,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62.2%;但从学校层面看,达到要求的学校只占46.4%。见表3。

表2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全科医师比例

组别医师总人数全科医师人数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461131(28.4)12(42.9)

高职高专学校10120(19.8)9(34.6)

中等专业学校10543(41.0)25(44.6)

合计667194(29.1)46(41.8)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表3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中高级职称医卫技术人员比例

组别医卫人员总数中高级职称人数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860558(64.9)15(53.6)

高职高专学校13771(51.8)11(42.3)

中等专业学校14782(55.8)25(44.6)

合计1144711(62.2)51(46.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医师中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占70.3%;各学校达到要求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高校医疗保健机构中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总医师数的75.0%;中专学校达到要求的学校比例较低,为46.4%。见表4。

表4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医师中高级职称比例

组别医师总人数中高级职称医师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461347(75.3)21(75.0)

高职高专学校10158(57.4)15(57.7)

中等专业学校10564(61.0)26(46.4)

合计667469(70.3)62(56.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设置类型有限,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简单;卫生人员分布不均衡,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比例不合理。针对于此,笔者建议如下:(1)学校和政府应在经济上加大投入,政策上给予强化,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重要功能和设置标准应该严格以预防保健和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为主,而非包揽全部医疗任务。(2)以加强学校卫生室认证建设为第一阶段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着重通过人员队伍建设带动工作条件的改善。在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进行功能定位的同时,提高校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要求,并按照全日制学生和教工综述的1.5%左右比例对医疗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定编,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加强对卫生人员的职业培训,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稳定专业思想,更好地实现其为师生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3)明确人员任职资格,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应具备全科医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育人技能,因此,建设双师型(医师、教师)的人员队伍是校内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4)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等同于以服务成人为主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以及医学、预防保健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心理咨询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下,学校卫生工作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还应该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保障的需求而不断探索发展。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基本建设,完善医疗保健人员队伍发展,在社会医疗改革发展中准确定位,进一步细化预防保健工作,扩大健康咨询范围,探索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保证在校师生员工的基本健康需求,保障学校工作的稳定、健康、顺利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张毅.高校医疗保健机构运行中面临的新问题.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69-70.

[2] 石阶瑶.高校卫生机构在改革中的定位.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4):131-133..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7篇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观念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改革中具有先导的作用,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认识源泉。管理观念创新是由新的管理观念取代陈旧的管理观的过程,管理的观念创新对实验室管理改革起到先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人们的创新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思想观支配,带着头脑中的已有思想观念开始的。在实验管理改革中,管理者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方案和改革实践是构成改革过程的几个个方面。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改革的主人,管理人员的观念影响着改的思维和实践,改革的观念在改革的行动之前,观念创新是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先导性因素和力量。这是为管理观念体现了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验室从新划分是一场思想的革命,创新的思路之一建立可持续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在燕京医学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以前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实验室人、才、物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影响实验室效益的整体发挥;不利于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院校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影响实验室效益的整体发挥;不利于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实验室的主人,应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学院校应建立一个完整的能为大多数学生服务为对象的实验室制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改变以课程或专业为服务对象的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学院建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各系建一个教学实验中心或一个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和一个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建设、集中管理、集中调配,开放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团,是燕京医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两级管理制度方法。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团。加强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应侧重于健全与完善实高校实验室任务观,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工作任务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这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实验室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应侧重于健全与完善实高校实验室任务观,新实验室管理的前提条件。任务观创新是指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具有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实验室工作基本任务的新任务观。

燕京医学院,在过去的一段很长时间里,高实验室管理的任务主要被归结为实验保障,即重点放在为各门实验课程进行准备和保障,重视对课堂理论的验证,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倾向不太重视,仅将实验室视为仪器设备的保管和提供的部门。现在燕京医学院的实验室,其担负的任务虽有所侧重,但基本点是相同的,即要努力发掘实验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具有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验室过于分散,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加上学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室分配极为不均,严重影响到实验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实验经费少,设备不齐。医学院校都建立了实验室,在实验室教学实验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是比较封闭的,只有在上课时才可以打开进人,甚至只针对某一学科进行开放,实验室无法实现开放化,也就更无法实现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学校所投人的经费是不是很多的。由于经费投人少,使得学校很难购置高质量的实验设备,也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实验室比较封闭。很多学校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是比较封闭的。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8篇

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19年9月20日开业以来,至今已营业近三个月,现将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船形山社区,始建于2011年,辖区面积4.06平方公里,目前共有住宅22栋,常住人口2560人。辖区内有北津学院、金奥湘江公馆、和达滨江花园等高校、小区。其中北津学院已经开学,今年下半年在校教职工近6000多人,远期规划教职工17000人。

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落于船形山社区,建筑面积208.77平方米,使用面积180余平方米,于2019年09月20揭牌,《医疗机构卫生许可证》已办理。现已正式营业,目前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2名,二人为正式在编人员,人事关系均挂靠在和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二、设备配备情况

根据党工委、管委会对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整体布局,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按照全国规范化卫生服务站设计建设。区教育文卫局希望以本站的建设带动一批规范化卫生服务站的设立,同时积极促成九华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秉承这一目标,根据《湖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规范化城市卫生服务站的配置要求,船形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具备:

(一)基本功能。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应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是一般疾病的诊疗和配合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工作。

(二)证件要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已办理。部分执业医生、护士、药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已办理。

(三)科室设置。设有全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预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

(四)人员配备。1名全科医生、1名中医医生、1名注册护士。

(五)床位设置。不设病床。设日间观察床2张。

(六)基本药物。常用抢救药品(20种),基本药物(55种)实行零差价销售。

(七)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身高体重计、出诊箱、急救箱、供氧设备、电冰箱、脉诊枕头、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药品柜、档案柜、电脑及打印设备、等通讯设备、健康教育影像设备。

三、业务情况

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我站开展了基本医疗、慢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教育四项基本服务。其中:

(一)基本医疗,以北津学院和吉利职院的学生为主,三个月以来,诊疗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运动外伤)患者90例,并对患者的病情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了电话跟踪回访,均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慢病管理83例,以社区居民为主。配合北津学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次,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次,协助江麓医院妇科专家为社区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市医保局沟通联系开通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事宜。

四、困难和建议

(一)人员不达标,存在明显法律风险。

目前社区卫生站实有人员2人。根据标准至少缺1名中级职称执业医生(全科医生)、1名执业护士。同时还缺少药学工作人员、收费工作人员、保安人员。

现有2人中,一名执业中医,注册范围针灸推拿专业,一名执业药师兼执业护士。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未经注册的医师、超过法定允许的地点执业、超越法定执业类别或范围执业,均属违法。即根据法律规定,现有人员都是超范围执业,是违法行为,一旦产生医疗事故,风险不可估量。

建议:通过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抽调和外聘方式解决。

(二)北津学院缺少专门医务室室,我站无法代替履行学校医务室职能。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条: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据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报告,自杀占第一位,猝死占第二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发生频率在不断提高,根据“黄金抢救四分钟”原则,患者发生危急情况时,在四分钟内做出专业判断,能为患者争取最大的存活机会。而北津学院占地达500亩,从我站到北津学院最近的入口最少需要12分钟,到宿舍、教室时间更长,从理论上丧失了急救的黄金时间。

建议:请领导高位协调,建议北津学院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一定数量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减缓我站压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三、现有消防设施不合格,有灭火设备,无应急灯,安全通道。

建议:尽快安排专业队伍进行消防改造,并申请消防验收。

学校医务室医生第9篇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医学教育思想

土地革命时期是我党医疗卫生工作刚刚成立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不完善,加之大事围剿,战事频繁战斗激烈,必然产生大量的伤病员,对我军的战斗力形成了不小的影响,这样严峻的局势部队急需医疗卫生人员。然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根据地大多处于偏远农村和山区,当地连基本医务人员都很少,医疗卫生机构更是无从谈起。这就迫使我党加快步伐建设我们自己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我们自己的医疗卫生人才。正如当时在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教务主任的陈志方所说的“中国革命武装的红色医务工作是在严峻激烈的革命斗争中诞生的,并在革命战争的连绵岁月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开展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党独具特色的医学教育思想,也为后来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医学教育机构的建立

从早期各军团、各省军区等临时开办的看护训练班到后来正式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医学教育机构是以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过程。红一方面军早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前为了补充医护人员的不足,就开办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看护训练班。1930年11月30日江西省总行动委员会为了看护班的招生工作还专门了通知。1931年2月15日在看护班的基础上,中央苏区还开办了第一所女子看护学校。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临时的看护训练班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办中央红色看护学校,学制六个月,但实际上不到三个月学员就奔赴前线参加救护工作。不久中央红色看护学校进一步升格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学制一年,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全面。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党的医学教育工作,1931年11月开始筹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1月15日学校在于都县城成立。1932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搬迁到兴国县茶岭,办学条件和规模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1933年5月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0月与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规模进一步扩大。红二方面军也非常重视开展医学教育工作,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在南平会师后整编为红二军团在洪湖建立了洪湖医院,为了给部队培养急需的医疗卫生人员,从部队抽调人员开办看护班和医训班。1931年3月红二军团又改编为红三军开辟了鄂西北根据地,并在房县建立后方医院,房县医院开办了看护训练班有100多名学员。1931年10月红三军回到洪湖后相继成立了五个后方医院,总医院即邓家墩医院分别举办军医训练班和看护训练班,以提高卫生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1934年10月红三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会师恢复红二军番号。在此期间红二军进行大规模的转战,但是还是不间断的组织医护讲习班和各种短期训练班,以保证医疗卫生人员的及时供给,从而确保部队的战斗力。红四方面军在部队建立初期基本没有卫生组织,1929年5月在黄安县刘家园建立了鄂豫皖地区的首个红军医院,医院最开始只有两名医生,没有看护人员只能从附近农村招收4名姑娘进行培训。1930年医院从部队招收了20名战士经过短期培养补充医护队伍。1931年8月鄂豫皖军委总医院成立,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院开办红色医务训练班,招收120名学员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工作。同时总医院还重视医务人员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1932年红四军撤离鄂豫皖进入四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二年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改编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1933年总医院分别设立了西医部和中医部,为了培养中医人才还招收了十几名战士举办了中医进修班。1933年6月红四军扩编,红四军总医院将各师的医院也进一步扩编,各级医院为了补充医护人员开办了看护训练班。随后在各级医院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看护学校,后来被命名为卫生学校。同时红四方面军的军师医院还举办了卫生训练班,以满足医院扩编对医务人员的需要。这时期具有条件的军团省军区的卫生机构基本上都开办了自己的医护训练班,比如红三军团总医院的医务政治学校及看护训练班、江西省军区的红色卫生学校、福建军区的红色医务学校、湘赣军区的看护训练班和粤赣军区的看护训练班等,都为所属部队培养了必需的医护人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军团、各省军区建立的这些医学教育机构不仅为我党培养了急需的医疗卫生人才,而且还保障了全体官兵的身体健康,巩固了部队的有效战斗力,为我党的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的招生条件

年龄条件:各军团、省军区的医学教育机构招生时年龄要求大致集中在15到30岁这一年龄区间,这个年龄都是年轻人,一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具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速成医疗培训的基本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性别条件:这一时期无论是招收医生学员还是护理学员在性别上并没有特别的要求,男女都招收。但是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细致和耐心,因此在护理上对女性的需求更多。1931年2月赣西南红色总医院就专门建立了女子看护学校,只招录女学员。思想政治条件:由于红军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从成立起思想政治条件就是严格要求,再加上身处战争环境,在入学条件上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许多军团的招生通知上都有明确指示,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两条不能逾越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求“政治上不坚定的人不能入学”。[2]文化条件:由于当时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部队又急缺医护人员,早期对医护学员的文化水平不做要求,只是提出“稍识文字更好”。[3]随着我党医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成立后,对学员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要求学员“具有初等文化水平”。[4]后来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入学时还需进行考试,招考第四期简章中考试科目就包括文化测验。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党医学教育的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医学相关课程和政治教育的有关课程。例如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迁到茶岭后开设的医学业务课程主要有:生理学、解剖学、药物学、细菌学、组织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卫生学、防毒浅说等。[5]通过医学业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们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从而能更好的救护伤员挽救战士的生命。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课的内容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讲阶级,讲地主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农民,讲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6]我党的医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无产阶级的医学教育机构政治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合格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伤员服务的党性宗旨。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就严格规定“政治学习不好,即使技术学得再好也不能升级,更不能毕业”。[7]由于我党的医学教育主要学习的是西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外语也是尤为关键的。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上述两部分之外,还开设了外语课程。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搬至茶岭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后就立即开设了拉丁语,在学校搬迁至瑞金和中央红色学校合并,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又增设了日文和德文医用术语课程。这是随着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学校有了相对稳定的授课环境,我党的医学教育也随之改变了以往应急式的快速培养模式,更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使我党的医学教育模式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学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非常需要稳定的环境,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刚刚建立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红军作战主要以游击运动战为主,部队在作战过程中还经常进行重组和改编,因此我党医学教育机构的建制也随着部队的整合在快速重组中艰难发展。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都极度匮乏,这使得我党的医学教育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教育设施上看,早期的医学教育机构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校舍就席地围坐露天教学,没有教具就以腿为桌,以门板为黑板,用树枝在地上做练习,没有教材就自己印制。晚上,“学员们利用每人5钱灯油,刻苦学习,有时没有了灯油,就在黑暗中独自默诵记忆或相互问答”。[8]在瑞金时的医学教育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合并学校已初具规模,“学校有图书室,藏书约400余册,设有解剖室、动物实验室、标本室、模型室、细菌检查室、培养室、化学实验室和瓦斯预防室。开设了外科手术室、手术前准备室、消毒室、隔离参观台、X光室、理疗室等”。[9]从师资条件上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个根据地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央直接委派的技术干部、被俘的军医和地方参军入伍的医生。贺诚、陈志方、彭真(彭龙伯)、鲍平、王立中,唐义贞等就是中央委派到中央根据地的,苏井观、邵达夫等被委派到鄂豫皖根据地;段志忠、吴清培、陈义厚、姜齐贤、孙仪之等是来自被俘的军队,他们被我党的革命热情感染自愿留下来;著名的傅连暲、戴济民、何复生、李谷生、张典吾等医生就是来自地方。他们的到来对我党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虽然身处战争环境,我党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艰难的开创了我党的医学教育事业。正是这一时期的初步探索使我党的医学教育思想开始形成,为以后我党医学教育思想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善玖.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第一卷[M].北京:出版社,2012.34.

[2][7][8]徐文博等.中国解放区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3.13.11.

[3][4][5][6][10]王冠良,高恩显.中国人民医学教育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5.9.12.13.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