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2:14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1篇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于勒是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保留题目”。

这道题目,不但难倒了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并且难倒了许多的语文专家和学者。他们对这题目的答案,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法达成一致。

远的且不说,我们先从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来找答案,看看各位的观点。在“有关资料”一节中,张志公、臧玉书两位先生都肯定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张志公只下了一个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但没有说具体的理由何在。

臧玉书先生说:“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作者是把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来写的。”他在叙述了于勒的受害和失败后,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他的结论是“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菲力普夫妇”。他的看法是,于勒是主人公,是“太阳”,菲力普夫妇,是“卫星”,是围绕着“于勒”这个恒星运转的。于勒既然是“主人公”,菲力普夫妇当然是“陪客”,“我”及“姐姐、姐夫”,便是“众星捧月”。

王富仁教授的文章中说:“于勒这个人物的设置,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提示出我们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秘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莫泊桑的匠心所在。借助于勒,揭开了覆盖在我们心灵发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扭曲和腐蚀。”

以上,可以说是主张于勒是小说主人公的理论根据。张志公先生是语文界的权威人物。他只是给于勒戴上了“主人公”的桂冠,下了一个判断,惜乎没有说具体的理由。而王富仁教授虽没有给于勒加冕,却说出了于勒应是“主人公”的理论根据。臧玉书先生可以说既有论点,也有论据和论证。

那么,卢昆先生否定于勒是“主人公”,主张文章的“主人公”是菲力普夫妇,他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卢昆先生说:“小说题目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身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五十生丁’‘上帝保佑你,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是‘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描写”。卢昆先生否定于勒是“主人公”的理由,小说有明线、暗线之分,虚写、略写之别。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的《语文》(九年级上),也保留着这样的一个题目: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那么主人公是于勒吗?为什么?

该书附录的答案是:“不是。于勒只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于勒的命运轨迹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教辅只是拾卢昆先生的牙慧。

综上所述,谁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两种互为对立的观点。他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谁也不能当学术裁判,拟个“红头文件”,定与一尊;谁也不能当“首席法官”,(张志公是语文界的老前辈,权威人物,他也不能当“首席法官”。若能当“首席法官”应以他的判断标准为准,承认于勒的“主人公”地位,)来个“终审判决”。社会科学,只能搞百家争鸣,谈自己的学术意见,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让化学家去测试他们的化学成分,给出分子结构式,让数学家去计算他们所占比例的多少,然后作出定论。这样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答案可以商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可以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意见。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多选题,它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多选,还可以是全选,甚至还可增选(比方“我”――约瑟夫,以下论及)。

这里,我想起了时下的某些电视连续剧(电影也如此)的人物表,某些电视剧在介绍人物时,有什么“领衔主演”“主演”之分。在介绍“领衔主演”时,有的电视剧只有那么一两位著名影星,有的“来的都是客”,是一长串的“群星”。至于“主演”也是如此。演员在上字幕时,“领衔主演”“主演”的区分,有什么标准,有什么理论根据吗?我看没有人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要把《我的叔叔于勒》拍摄成电视剧,谁有资格当“领衔主演”,谁来当“主演”呢?我想,如果条件放宽点的话,不但扮演于勒、菲力普夫妇的演员,可以算是“领衔主演”。即或作品中的“我”――约瑟夫,也有资格充当“领衔主演”。为什么?“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如此看来,“我”――约瑟夫也是个重量级人物啊!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2篇

这一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用已有的文本记忆代替对选文的感知;二是对似曾相识的题目定性思维;三是对新题目缺少自主思考。下面让我们结合例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用已有文本记忆代替对选文的感知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精读篇目通常情况下都会分析得很全面,从内容的把握到写作手法的分析,从词句的表达作用到中心主旨的归纳。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程度就不及教师的分析深度,而教师对文本过度的剖析会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和思考的体验,慢慢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在具体做题目的过程中就不会去阅读选文,更不会去仔细揣摩内容,就直接用课堂上讲过的与之相类似的知识来回答。

例如,2009年的“平江中学初三零模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藤野先生和三味书屋的先生都是鲁迅尊敬的师长,阅读这两段文字后谈谈在鲁迅先生心目中这两位老师的可敬之处。

甲文: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选自《藤野先生》)

乙文: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合上了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试卷上给出了《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文,可是很多学生根本不去阅读试卷上的选文,读完题目就直接用老师上课时对这两位先生形象的分析来作答――藤野先生是一个教学严谨、热爱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的老师。

这个题目问的是两段文字所表现出的两位先生的可敬之处,而不是问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老师,因此是不能照搬老师上课时的分析的。《藤野先生》的选文选择的是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和向“我”了解中国人裹脚两件事,“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选文中的这一细节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我”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反而给了来自弱国的“我”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才是藤野先生令人敬佩之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文选择的是“我”向先生询问“怪哉”一虫之事,“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些句子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三味书屋先生的可敬之处。

二、对似曾相识的题目定性思维

学生在做非中考试卷的过程中还容易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这时他们就会放弃辨析和思考,直接回忆做过题目的答案,定性思维,生搬硬套。

例如,《2010常熟市初三调研测试试卷》选取了《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片段,出了一道题目:“‘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三个分句的顺序能不能换,为什么?”

原文: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不少学生看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就不去仔细地读题目了,以为与老师上课时讲的这个题目相似:“‘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反应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拿起笔就这样作答:这三个分句的顺序不能换,因为它们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这个答案虽然不全错,可是没有把两个题目区别开来。前者侧重考察三个分句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我”的心理,后者只侧重考察“我”近距离观察于勒叔叔后的心理世界。因此,思考时应该揣摩“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个句子的不同之处,“我的叔叔”表明于勒是我的亲人,反映了“我”对于勒叔叔遭遇的同情,“父亲的弟弟”表明于勒是父亲的兄弟,写出了“我”对父母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不理解,“我的亲叔叔”除了重复“我的叔叔”一句外,还多了一个“亲”字,在意思上就更进一层了,三句之间构成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情感上也加深了一层,充满讽刺意味。因此,仅仅照搬老师上课时分析的“我”的心理来答题是不全面的。

三、对新题目缺少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热衷于细致地分析、讲解课文。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失去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养成惰性和依赖性,遇到新题目时总是想着老师课上有没有讲过,是怎样讲的,努力回想答案。即使想不起来也不愿意去主动探究,反而还会担心自己思考的结果与教师课上的讲解不相符合。

还以学生解答“2009年常熟初三调研测试试卷”中的《我的叔叔于勒》阅读题目为例,要回答的问题是:小说中有些语言文字,看似平常,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试以语段中“我”的表现为例作分析。

原文: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此题要求以选段中“我”的表现来分析小说的语言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一特点。解题时先要从选段中找到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然后筛选出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的句子,最后加以分析就行了。但是,很多学生解题时就缺少这样的思考过程,一看到题目中有“我”的表现这一熟悉的字眼,马上就想到老师上课有讲过“我”是一个对于勒叔叔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父母的做法感到困惑和不满的孩子。能直接突出“我”这一形象的句子是“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很多学生就继续在此句上下功夫,选择了这个句子来分析。

其实,这句话只是“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后的内心独白,分析时不能脱离使“我”产生那样心理的语言环境。于勒叔叔的手满是皱纹,脸又老又穷苦,满是愁容,狼狈不堪,即使他不是“我”的叔叔,见了这样的水手,作为孩子的“我”也会产生同情心,何况眼前这个人还是“我”的叔叔呢。于是心里不止一遍地念“这是我的叔叔”,第二次还加了个“亲”字,包含了讽刺和无耐的意味。所以,应该把这些句子都摘录下来进行分析,答案才会更符合题目的要求。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3篇

这道题目,不但难倒了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并且难倒了许多的语文专家和学者。他们对这题目的答案,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法达成一致。

远的且不说,我们先从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来找答案,看看各位的观点。在“有关资料”一节中,张志公、臧玉书两位先生都肯定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张志公只下了一个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但没有说具体的理由何在。

臧玉书先生说:“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作者是把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来写的。”他在叙述了于勒的受害和失败后,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他的结论是“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菲力普夫妇”。他的看法是,于勒是主人公,是“太阳”,菲力普夫妇,是“卫星”,是围绕着“于勒”这个恒星运转的。于勒既然是“主人公”,菲力普夫妇当然是“陪客”,“我”及“姐姐、姐夫”,便是“众星捧月”。

王富仁教授的文章中说:“于勒这个人物的设置,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提示出我们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秘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莫泊桑的匠心所在。借助于勒,揭开了覆盖在我们心灵发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扭曲和腐蚀。”

以上,可以说是主张于勒是小说主人公的理论根据。张志公先生是语文界的权威人物。他只是给于勒戴上了“主人公”的桂冠,下了一个判断,惜乎没有说具体的理由。而王富仁教授虽没有给于勒加冕,却说出了于勒应是“主人公”的理论根据。臧玉书先生可以说既有论点,也有论据和论证。

那么,卢昆先生否定于勒是“主人公”,主张文章的“主人公”是菲力普夫妇,他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卢昆先生说:“小说题目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身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五十生丁’‘上帝保佑你,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是‘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描写”。卢昆先生否定于勒是“主人公”的理由,小说有明线、暗线之分,虚写、略写之别。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的《语文》(九年级上),也保留着这样的一个题目: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那么主人公是于勒吗?为什么?

该书附录的答案是:“不是。于勒只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于勒的命运轨迹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教辅只是拾卢昆先生的牙慧。

综上所述,谁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两种互为对立的观点。他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谁也不能当学术裁判,拟个“红头文件”,定与一尊;谁也不能当“首席法官”,(张志公是语文界的老前辈,权威人物,他也不能当“首席法官”。若能当“首席法官”应以他的判断标准为准,承认于勒的“主人公”地位,)来个“终审判决”。社会科学,只能搞百家争鸣,谈自己的学术意见,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让化学家去测试他们的化学成分,给出分子结构式,让数学家去计算他们所占比例的多少,然后作出定论。这样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答案可以商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可以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意见。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多选题,它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多选,还可以是全选,甚至还可增选(比方“我”――约瑟夫,以下论及)。

这里,我想起了时下的某些电视连续剧(电影也如此)的人物表,某些电视剧在介绍人物时,有什么“领衔主演”“主演”之分。在介绍“领衔主演”时,有的电视剧只有那么一两位著名影星,有的“来的都是客”,是一长串的“群星”。至于“主演”也是如此。演员在上字幕时,“领衔主演”“主演”的区分,有什么标准,有什么理论根据吗?我看没有人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要把《我的叔叔于勒》拍摄成电视剧,谁有资格当“领衔主演”,谁来当“主演”呢?我想,如果条件放宽点的话,不但扮演于勒、菲力普夫妇的演员,可以算是“领衔主演”。即或作品中的“我”――约瑟夫,也有资格充当“领衔主演”。为什么?“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如此看来,“我”――约瑟夫也是个重量级人物啊!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发散性思维 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9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各项事业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潜动力和基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想创新等都源于教育创新。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下面笔者谈一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长期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执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重点学习愚公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愚公的精神确实可佳,但他的这种做法是否是最佳的?”经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愚公不必移山,可以开路打隧道;有的说愚公可以搬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教师有时在课前或课堂调节时来一下“脑筋急转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提问:“地上掉有两张纸币,一张壹佰元,一张拾元,请问你捡哪一张?”“树上有十只小鸟,一枪打死一只小鸟,请问树上还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还可经常与学生谈一谈名人应变的故事,例如,有一次一个外国记者想为难,向总理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请问总理,中国一共有几个厕所?”这样的问题按一般的思维是回答不上来的,但是总理很聪明,巧妙地说:“有两个――男厕和女厕。”总理的妙答记者很尴尬,总理这里就是运用了求异思维。

二、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发散性思维培养。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缜密。

例如,笔者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让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然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结果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于勒叔叔在船上结识了一位富商,在富商的帮助下,三年后于勒叔叔也很富有,衣锦还乡了,帮父亲实现了所有愿望;有的写于勒叔叔三年后成了阔绰的人,但他看不惯“我”父母那种重利薄情的为人,只还了之前多用“我”父母的那部分钱,一个子儿也没多给;有的写“我”父母良心发现,把于勒叔叔接回家一起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很开心。经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明白了答案不是唯一的,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创新能力。

三、注重质疑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要学会质疑,就要从学生多“问”入手,因为思维是从发问开始的,善于发问或发现问题是质疑的前提。首先,从课题中挖掘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直接、常见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看课题并思考,然后提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学习效果更佳。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其次,训练学生对文章开头、结尾提出不同看法。笔者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改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很多学生结合上文的意思写出了很有新意的结尾;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替换文章开头,大多数学生都写得不错,甚至有的学生自信地说他写的开头比原文还好。第三,要重视训练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笔者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对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把地球与火星比作孪生兄弟不恰当,理由是:孪生兄弟是一个母亲生的而且还是双胞胎,相貌很相似,出生时间也很近,而地球与火星是否形成于同一时间无法考究,且地球现在有动物植物生命体,但火星没有动植物生命体,也没有水,曾经是否有还是个谜。所以,题目改为“与地球相似的火星”更合适。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5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33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总结了“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注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和教师的循循善诱。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反映出的主要教学思想是“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 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主要目的是“寻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古今中外的这些教学理论其实都体现了探究教学的思想启蒙。探究教学,又称发现教学,问题教学等。是从问题出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以发现新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与品行的教学。近年来,我国教育新课标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发现 为特征的探究教学最为典型。可见,探究教学在构建教学课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探究教学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对文本内容巧妙善诱地设计问题,有效性地提出问题能促进探究教学和学习,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下面结合《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谈谈巧提问,促探究的尝试与体会。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问得恰到好处

提问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难点提问。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之后,我不失时机地问:“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问题一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借此激发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从而既判断了主人公,又学到了主人公判断的方法;同时很顺畅地引出了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分析,以更好地引导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个性――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所在。

二、提问要有有序性

提问要随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例如,在解决上一问后,才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的答:“于勒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有的答:“菲利普夫妇虽然对于勒的态度在变,但对金钱的追求欲望始终没改变”。在此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已明白了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于是,我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再问:“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都如此冷酷无情,那么,对陌路人呢?对其他的弱者呢?”通过这样的假设提问和讨论,把学生一步步引向了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及作者对纯粹拜金主义人际关系的揭露与批判。这样学生能顿然而悟,无须教师大讲,特讲了。因此,达到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可谓一箭双雕,把学生故事现象引向了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反思( 本质)。从而,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提问要有准确性,思维性

这表现在教师的提问内容要表述准确,答案要明确,忌问题太大太空,更不能产生歧义。如,《我的叔叔于勒》如果问:“于勒到底发过财吗?他是个骗子吗?”我认为是不必要的,虽能激发兴趣,却游离于小说主题之外。又如,若问:“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句说明了什么?就容易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如改问:“这句描写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以此让学生认识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习作时学习运用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

(1)启发性:课本上无现成的答案,须大范围,多章节,大单元的联想和思考,整理知识,或根据提供了资料而没展示结论的问题。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本单元中已经学了《故乡》和《孤独之旅》学生应该有了把握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招半式。因此,在学习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手法上,我只是问 :“文中用哪些技法雕塑其嘴脸揭示性格?”学生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不难地归纳出: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和神态等),侧面烘托和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这样设计问题与解答,可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加深了对小说阅读常识的了解,提升了阅读小说的能力。(2)层次性: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思维的价值,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问题有两个以上的思考层面,缺乏逻辑层次的问题是不能触发学生兴趣的。例如,分析“我”给叔叔于勒十个铜子的细节时,设计的问题是:“母亲吓了一跳,大声说:‘你简直是疯了......’这一细节能删去吗?为什么?”借以引导学生学习反衬手法,加深对主旨的探究理解,而绝非是只问:“我怎么对待于勒,为什么?”这么简单。

五、提问巧用“假设”性

根据课文假设一些特定情境提问,让学生受到开放性的训练。例如,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于勒认出了我们,会是怎样的“热闹”?(2)游轮上,巧遇的是阔绰的于勒,他会是什么态度?(3)菲利普夫妇成了暴发户会正面对待于勒?(4)你会怎么对待自己身边的穷人?问题一出,就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放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假设回答完毕,教师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这样巧妙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

六、把握提问的量力性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6篇

这一次,为了体现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探究学习,我把人物分析的内容交给了学生。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开展试验、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我在教学中,在分析“菲利普”“于勒”及“二姐夫”三个人物时,分别提出疑问,自以为这样更能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一:菲利普真的对自己的亲弟弟怎样

通过读课文,同学们自主探究很快找到了答案:菲利普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教师点拨:菲利普对自己的亲弟弟有没有兄弟情?同学通过探究、合作讨论,找出以下内容:①“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让于勒“大大”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如果没有兄弟情,于勒是不可能占用的。②“(我们家)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文章多次渲染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被迫无奈。③后来他们遇到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不敢相认,因为一旦相认不仅希望会破裂,还要回到以前的境地,生活也许将会更加艰难,而且二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很有可能被扼杀。

由此可见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是有兄弟情的。即使不相认,也是被迫无奈的。

问题二: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很快能找到这些答案:以前,于勒是“全家的恐怖”,称作“坏蛋”“流氓”“无赖”。在船上遇到“穷水手于勒”时,又称他为“贼”“讨饭的”“流氓”。从感彩上说,这些都是贬义词。

教师点拨:于勒真的是“无赖”“流氓”吗?课堂上学生继续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找出答案。①从船长的话:“不过他(于勒)不愿回到他们(菲利普一家)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中可见于勒知道自己错了,愧对哥哥一家;②“(于勒)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乐地过日子。’”于勒发财时,不忘自己的亲哥哥,希望能够补偿菲利普的损失,还要用自己所赚的钱让哥哥一家“快乐地过生活”。由此可见,于勒是个知恩图报的人。③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同学们还发现,于勒再次贫穷时,没有回到哥哥那里,实际上是不愿拖累哥哥一家。更有甚者认为:在船上,于勒已经认出了菲利普一家,没有相认,是无颜面对哥嫂,满怀愧疚之心。足以证明于勒是个明事理的人。

探究证明:于勒不仅不是无赖,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穷的时候不想连累哥哥,富的时候希望救济哥哥。

问题三:二姐夫真的是因为钱看上了“我的二姐”么

课本上这样写道:“我总以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定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的信。”固然,钱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二姐夫是“看中的二姐的人”,虽然没有什么钱,但“诚实可靠”。而且,同样是姐姐,“二姐夫”为何没有看上“大姐”呢?可见,二姐夫和二姐之间的除了金钱外,还有真的爱情。

诚然,语文教育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这篇文章主题主要揭示欧洲社会一部分人的贪婪和强烈的拜金欲望这种现象,以及在这个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教授这篇课文,首先要遵照这个原则。要让同学明白:《我的叔叔于勒》充分展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了世态的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裸的金钱关系。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7篇

老爷叔不高兴的时候总说我一个“烦”字。老实讲,我还嫌他烦呢!一句话常常只讲半句,往往把你胃口吊起来了,总归要问个究竟吧,他心情好多讲几句,心情不好就回一句:“你不要那么烦好不好!”讲完就闷头喝茶抽烟。好吧,嫌烦我就不说话。一会儿,他又讲:“哪能啦?搭我屏包(较劲)是伐?小赤佬。”边说边在你脖子上又像打又似撸的一下。你有什么办法?他还对几位老前辈当面开销我:“迭只小赤佬倷要当心,勿小心讲闲话漏出半句,奈么好,不得了!拨伊揪牢子定规要问个明白,缠牢侬定规要讲清爽,勿交代两句定规勿放侬过门,几十年个事体亨不冷统统倒出来,格个实实叫比专案组结棍(厉害)。我是杭着(吃到)了味道。”讲完还笑嘻嘻地问你一句:“小爷叔对伐?我嘸没讲错脱。”我只好老实承认:“是,是,是;对,对,对。”

对他这样一个人,任谁都会熬勿牢问一句:“你怎么会从影的呢?”这个问题平常又不平常。你知道老爷叔怎么回答我?讲出来叫侬厥倒。他说是“被金焰骗了去的!”刘琼年轻的时候,身高与一般国人相比有着姚明般的优势,当年中国人大多矮小瘦弱,“东亚病夫”的帽子掼也掼勿脱,此时体育运动还是比较时髦的洋玩意儿。金焰打篮球少不得要拉刘琼去助阵,常常一部小汽车驶到震旦大学校园,几个人对着刘琼正在上课的教室,不管三七廿一齐声大喊:“长脚出来!”枯坐法学系课堂里的刘琼也就不管三七廿一,一伸长脚从教室窗户跨出,五六个青春少年就硬挤进金焰的小汽车直奔球场出风头去了,堂上的法国神父(教授)也无可奈何。后来金焰对刘琼说:“长脚,侬篮球打得介好拍电影一定嘸没问题,跟阿拉到摄影棚去白相白相(玩玩)。”就此,老爷叔走上了不归路。

我不敢妄加猜测,老金有没有对刘琼摆噱头(哄他):“电影厂里漂亮美眉多来西……”其实这句又不是假话,不过我不敢当面问老爷叔,伊摆起老资格来马上辣一记头搨敲上来(掌后脑勺)。我还想过,大半个世纪以前,男女之间还没有开放到今朝这个态势,谈论起这个问题来总要矜持一点,不会这么直露多粗,应该是多一点朦胧美的。

有次趁他心情好,我把一个积在心里很久的问题问他:“老头子,侬年纪轻格辰光长一码大一码,卖相好来西,交关(许多)女人欢喜侬是伐?”他在兴头上也不以为忤,反而笑嘻嘻对我说:“小爷叔,侬蛮好早点生出来,早点生出来嘛一个一个侪(全)拨侬看见了,今朝倒问也用勿着问我了。”我只好硬挺一记说:“我介(这么)早生出来侬勿怕我搭侬抢女朋友?”老爷叔伸手一记头搨:“小赤佬嘸规嘸矩,格能(此般)搭倷老爷叔讲闲话。”我坚持说:“叉妹妹又勿打枪篱笆(追女孩,男人之间彼此不设障碍)。”他又说:“小祖宗讲闲话越加嘸青头(没规矩,不懂事),流氓切口(黑话)也讲出来了。”我反驳说:“格叫切口?我连强盗贼骨头个闲话也会讲!”现在轮到他来问长问短了,纠缠了一会儿他说:“侬勿要骗我,讲两句拨我听听。”

“拉八连点龙钟来再里见!”我故意说得特别快,一连串勿打搁楞(不间断)讲出来。

“啥么事啥么事?侬勒拉(在)瞎讲点啥?再慢点讲一遍。”

我就一字一顿地说:“拉、八、连、点、龙、钟、来、再、里、见!”

老爷叔摇摇头说:“听勿出侬勒讲点啥,外国闲话听勿懂。”

我告诉他,将其中每两个字的头一个字拿掉,就是:八点钟再见。“老头子介便当个事体侬也勿晓得。”

他老老实实说:“解放前头也从来嘸没听见过。”突然,他正颜说:“侬小赤佬做过贼骨头?”

我淡定地回答:“我做过贼骨头么,今朝也勿会坐勒侬门前头。”

他百思不得其解:“格侬哪能会得讲格种闲话?”

“老头子啊,侬老底子一径住勒上只角,当然嘸没听见过。我小辰光敦勒(在)钱家塘,钱家塘侬晓得伐?勒拉啥场化(地方)?”我问他。

他说:“啥人勿晓得,霞飞路(淮海路)后头,南昌路啷,勒拉陕西路搭襄阳路当中。翻译片厂邱岳峰就住勒钱家塘,解放前头里厢白俄多来西……勒拉我面前摆老资格,谈也勿要谈,小瘪三。”

我讲:“小辰光隔壁头住勒一个收旧货格,伊看我一家头(一个人)寄人篱下蛮关心我,就教我讲格种闲话。伊讲将来碰着子人家讲格种闲话侬听得懂,就勿会吃亏……”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又说:“迭格人虽然收旧货,不过是有点文化格。伊问我‘阿读过诗韵?’我老实回答讲‘嘸没’,伊就拨我一本蒲松龄订个《十三辙》,格本《中原音韵》,叫我读熟记牢。然后就将十三个辙嵌进要讲格闲话里,两家头对话当中加进字头‘发、梭、乜、姑、衣、怀、灰、遥、由、言、人、江、中’,比如讲,发八梭点乜钟姑再衣见,也是‘八点钟再见’,更加像外国闲话了,存心叫别人家听勿懂。阿拉还试过拿日文五十音‘阿衣乌唉屋’嵌勒字头上,就更加听勿懂了。格种人穷煞勿会去做贼骨头,要么像孔乙己一样去偷书,格个叫雅贼对伐?”

老爷叔终于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说:“伊总算嘸没拿侬教坏脱。”

接过话题他就讲起解放前对付流氓的事,他说以前的房子门前阴沟里,总有人恶作剧,天天倒上一堆大便。他就起个早开了门边抽烟边留意观察。果然见到一个人拿个痰盂来倒大便,老爷叔就客客气气招他前来,问这个人拿了人家多少钱来做这件事。然后说:“我拨侬加倍格钞票,侬明朝拿格点黄昆山(大便)去倒勒格个人门前头。”自此了了此事。我问他是哪个流氓来寻隙?老爷叔讲是二房东要逼他搬家,恶势做(下三滥作法)!我讲:“侬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比伊还流氓。”老爷叔讲:“啥格?我会得去做流氓?忒失身价了吧,我不过是破财消灾。小赤佬又勒(在)瞎讲!”我条件反射般一缩脖子,他就笑了,格记头搨(掌脑勺)总算逃过。

有一次讲起中电影厂谁谁谁交代自备手枪的事,我就讲:“大字报里厢好像嘸没看见侬该(备有)手枪格事体嘛,侬勿喜欢白相枪?”他就告诉我,当年是跟几个朋友在家里玩过手枪,弄法弄法突然“呯”的一声,隔壁房间里的老马弁(勤务兵)连忙过来问,“你们走火了吧!”事后想想这一枪叫打在地上,如果不巧打在人身上了,不就是人命关天的事吗?所以从此就不再玩手枪了。我听了说:“什么?你有马弁跟着,那你一定是甲胄子弟了。”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才告诉我,他的爸爸是湖南的一个小军阀,下野之后靠从前的学生和老部下接济过日子。他从小是父亲的马弁带大的,这个老马弁就像奶妈一样跟着他,后来终老在他家的。我老茄茄(老气)讲:“老头子,侬倒蛮有良心格。”老爷叔说:“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长了,几十年是有感情的。”

话锋一转,他继续说:“老底子买把手枪勿贵,比张锡林(上影摄影师)买把猎枪要便宜得多。就是买张派司(持枪证)要搞落勿少铜钿。格辰光该(有)自备手枪是派头,啥人啥人格枪里从来勿摆子弹,伊讲万一拨人家一把抢过去倒转来拿自家性命送脱。某某人一把枪撞针坏脱也勿去修,枪根本勿好打,吊勒屁股后头摆摆卖相格。我又勿出去惹事体,该啥个手枪,生怕走出去人家勿认得我是刘琼?”

不过实事求是讲,的确有一次人家勿认得伊是刘琼。拨乱反正以后,那是在26路无轨电车站头上,有个人热情地走上来对他打招呼,说:“侬是奇梦石是伐?侬最近拍格戏真好,我部部侪(全)要看,有的还看过两三遍……”这下弄得老爷叔有点尴尬,只好点点头笑笑。这位忠实的影迷一直陪他上了电车送到高安路。事后他告诉我此事,我调侃他说:“老头子,还好伊勿认得侬是刘琼,伊晓得子勿要天天陪侬走到弄堂口?”

奇梦石恰好是我的一位远房表姊夫,解放初他在夏衍编剧的《人民巨掌》中扮演一位公安员。一次,摄制组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去体验生活,不料其中一个在押犯事后举报奇梦石,说认出这个人同他在解放前出谋策划过抢银行的事。于是奇梦石被发配去安徽农场劳动改造,吃足苦头。直到冤假错案之后,才同其他一些人回上影厂重新恢复工作。岂料老树逢春重发新枝,他的表演功力犹存,星运一开连着出演主角,如《上海滩大劫案》《上海人家》等,得到好评还获了奖,在影视上红了一阵,怪不得有影迷追捧,还把刘琼当成了奇梦石本人。上海话讲“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不由得你不信,真是咸鱼也有翻身的日脚。这是题外话了。

讲回到刘琼老爷叔打篮球的本事,余生也晚,当然是看不到。不过谁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张碟片《女篮五号》看看。剧中情节是否就是解放前著名的“东华球队”其人其事存疑,因为大导演谢晋是煽情高手,闲时他曾对我讲过,“拍电影抓住了一根心弦就要拼命地弹(奏)。”该片女主角就是老而弥坚的秦怡阿姨,她跟刘琼两人飙戏,瘟而不火。现今戏里男女相撞乱发火光,感情贱卖犹如白送,实在嘸看头。“不瘟不火”是老戏人的行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随手写作温吞水的“温”字,含意截然不同。

我认为老爷叔在电影《海魂》里演得比《女篮五号》好,尽管当时政治需要去捏巴这个角色,甚至连个特写镜头都不给,可是老爷叔还是把这个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培养出来的舰长演得入木三分。比如有场戏:舰长在船舱用自己的一方白手帕替发高烧的水兵(牛犇饰)拭去额上的冷汗,然后回到甲板上时,厌恶地将这方手帕丢入大海,充分表现了英国绅士奉行的“行为理应高尚(Noblesse Oblige)”准则的虚伪做作。当年反面角色都要在鼻子上涂一块白粉,非弄成京剧里的三块瓦不可。可在《海魂》里,任你两位正面英雄人物崔嵬赵丹喊打喊杀,老爷叔演的舰长就是一个范儿,至今无人超越。我颇为不平地对他讲:“老头子要是让你放开手脚演,肯定是大反派第一人,拿到国际影展上想不得奖都难。”老爷叔笑笑谦虚地说:“不能那么讲,《红日》里阿舒(适)演的,还有项堃在《红岩》里演的特务头子,都演得很出彩啊。”

有次不知怎么的,一帮老的拿我跟老爷叔开涮,先是导演强明说:“老刘这么喜欢小杨,怎么就不招他做个女婿?看来又是一个不成功的女婿。”宣发科的姜立桂老师就说:“他吃得消?有个‘顶烦’在。”我连忙辩解说:“狄梵老师待我挺好的,你不要瞎讲。”创作室支部书记汪永根用本地口音讲普通话:“这个样子挺好,实惠。弄了个一本三正经格丈人老头,讲个笑话也勿好讲,现在说说笑笑多开心。”剪接师侯佩珍又讲:“老刘顶喜欢小杨了,勿会对伊板起面孔讲闲话格,开心咯。”老爷叔就回敬他们:“倷格些闲话早点哪能勿讲?现在嘛是日里白讲,夜里黑(瞎)讲。”只有老导演吴永刚在一边咬着烟斗微微笑着一言不发。

导演吴永刚老前辈富有才华,极有成就,在电影界辈分比刘琼高。可是打成以后彻底剥夺了创作的权利,在上影厂过着“碰碰(无时不刻)就要批判,弄弄就要检讨”的日脚。拨乱反正以后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一直要到全国帽子一风吹之后,才算舒了口长气。此时,岂料他的儿子又不幸先他而去,老年失子是何等的人生痛苦!当时,他几乎每天下班以后都要去到刘琼家中,将疲惫不堪的身躯往张大旧沙发里一埋,常常是连给他奉上的热茶都没有喝上一口就沉沉入睡了。他坐在那里大家都不敢惊动他,待他睡醒了刘琼夫人狄梵问他要不要吃点晚饭,吴永刚站起身来无言地摆摆手就默然离去。望着他微伛的背影下楼,令人不禁唏嘘。遍尝世态炎凉,经历惊涛骇浪,老友刘琼的家是他那一叶孤舟最安全的港湾。那张老旧沙发让他静心入睡片刻,睏个无梦的囫囵觉,真不知是何等惬意的事呢。

教老爷叔真正烦心的事是有的,那就是拍戏,他对我说:“一个一个单独的固定画面镜头拍摄是有把握的,因为几十年电影拍下来了,这点经验还可以对付。把一个一个镜头串起来就要费点心思,否则接拢来成了一本连环画,那就蹩脚得一塌糊涂。”我说:“这就是考导演的蒙太奇功夫。”他又说:“机器不动演员在镜头画面里的走动、位置变化,就是大家说的场面调度也好理解。就比如在台上演话剧,演员总是要有调度走动,不能一场戏站在台上一动也不动。进一步机器动画面里面的人也要动,这种场面调度就要多加思考了。”我说:“这个在法文里面叫做‘米藏山’,中文怎么翻译我实在想不出,译成‘场面调度’好像还没有真正译透。你是念过法文的。”他说:“我的法文老早还给法国神父了。有时想一场戏、一个镜头真是伤透了脑筋,晚上连觉也睡不好。”

我就劝他,“想勿出就勿要想,侬格毛病就是样样追求完美,活得几化(多少)吃力。”老爷叔就讲:“侬勿想想有点导演几十年嘸没上一部戏,厂里拿迭格本子交拨我,我总归要拍好伊,要么勿要做一桩事体,要做就要做好。”

老爷叔就是格能一个“一点一划”的人,做人忒认真。有段日子物价涨工资不动,领导上每个月加给他一千元特别津贴。老爷叔就问,同他一道被当年港英政府驱赶回来的其他同志有没有?答曰“就你一个”。刘琼当即表示这个津贴我不能拿,婉言谢绝领导照顾。那个年月,千元可是个大数,领导上号召大家争取做个万元户呢。格种戆大事体也只有老头子这种人才做得出的。实际上狄梵对我说,“老刘从来不坐空调公交车,为的是省下一块钱来。”那时公交车分有空调和没空调两种,便宜一块钱。我对狄梵说,“看来七斗八斗将他改造好了,知道柴米贵了。”狄梵是心疼老伴在车站上等得久了,专等没空调的车又老不来,这种车天冷天热挤得厉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8篇

工具/原料

图纸

手绘笔

剪刀

步骤/方法

1.将提供的图纸打印出来。

2.折叠图纸,将蝴蝶图案按照线条均与分配

3.画图,根据图纸勾勒出线稿。

4.剪,用剪刀剪除勾勒线稿中的空隙。

5.展开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以“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主题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初有成效。下面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谈谈教学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尝试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课前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情节结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认为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本文情节有诸多看法,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不等于老师不管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学,而是给学生时间,放开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要针对学习要点,进行恰当点拨,强化其学习效果。

从合作学习的指导看,重点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等。当学生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这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样就使教学活动具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各重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体现主人意识。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讨论:谁是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讨论,学生的看法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菲利普夫妇,因为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菲利普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变化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琢磨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虚伪、冷漠无情。一派认为是于勒,因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写的。于勒有钱时,菲利普夫妇盼他归来,对他赞不绝口,于勒成了正值的人,有良心的人;当于勒没有钱时,菲利普夫妇躲于勒,怕他回来,骂他是个流氓,是个贼。于勒是否有钱决定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于勒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这样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改变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的传统观念,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从探究学习的指导看,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只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上,但小说的主题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因为新课标要求更多关注人情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渗透。当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时,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课堂阅读氛围特别浓厚,学生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又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有的学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体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否则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让父母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但是,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学生认为这些都体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菲利普夫妇的情感变化和文章体现的人性美。当菲利普夫妇在听到于勒没钱的时候,骂于勒是个流氓、无赖、坏蛋,是个贼,当知道他有出息的时候,便称呼是我的弟弟,前后称符不一致,又是为什么?让学生揣摩、思考、讨论、提示,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思维活跃,多数同学认为这种变化让人看到一种的拜金主义观,但在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是宽容的,否则不会让于勒占有自己应得的家产。为了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还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尽到做兄嫂的责任,这是一种人性美。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