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2:14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1篇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2篇

河南省各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设置中,本科层次主要有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在250人以内,毕业去向主要包括考研、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以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几乎没有人进入乡镇医疗单位;专科层次的院校中,除了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之外,漯河医专、南阳医专、商丘医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也设有检验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600人左右。三年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专)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血站等检验单位。但近两年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很少能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就业,一方面由于检验专业岗位可以是终身职业,人员更替较慢,在职培训也能提高原有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再者检验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对检验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了、数量要求少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推到了一个必须思索、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境地。

2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优势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近30年的医学专科教育,师资力量充足,积淀着丰厚的医疗文化底蕴,探索形成了“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该校现开设有9个专业共20个专业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从2002年开始的,在同类院校中开设该专业时间最长,已经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遍布全省的各级医学检验岗位,建立了较好的口碑。该校检验系现有教职工34人,高级职称7人,硕士20人,博士2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专职任课教师均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50%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系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还是校附院检验科主任,正着手推行“系科合一”的教学方式。系科合一的教学中既能发挥专职授课教师优秀的“教”的能力,又能发挥检验科教师指导“技能”的能力,系科教师间做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检验专业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经常派检验专业技能课教师参与附院检验工作,每学期还聘请2~3位检验行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授课,使专业教师能走出去,又能引进来。多年的检验专业教学中,该校系不断查找不足,改革教学,总结经验,完善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近5a来,检验系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申报或完成的教学课题有:省级的2项、厅级的5项、校级的4项,发表省级以上教学论文25篇。该校不仅有医学检验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优势,还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该校地处省会郑州的龙湖教育宜居园(南龙湖),南接郑州航空港区,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检察官职业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为邻,交通便利,教育氛围浓厚。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南龙湖作为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区域之一,已逐渐成为中原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在新形势下,该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抓内涵建设是检验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3.1完善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再是遵守纪律的生产线工人,而是有主见、独立的公民。在对技能的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对常规及非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的需求降低,而对非常规分析和交往能力的需求增加。教学中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通俗的理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所以,检验专业技能课教学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于一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以培养检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医疗检验过程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一个团队完成,有时候还需要医疗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协调才能完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完成检验工作的保证。因此在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坚持以市场需求、能力本位、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检验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注重检验基本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检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胜任科技化的检验技术,交流沟通顺利,团结协作,做一个能动性、独立性、主动创新的检验人才,这样检验专业也就有了吸引力。

3.2提高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建立人才市场调研制度,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掌握检验专业人才需求,面向检验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设置专业方向,从而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如果盲目地开设专业方向,生源不足,就业去向狭窄、有限,那么这样的专业方向“生”了,也会“自灭”。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和专业市场调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形成与时俱进、切合实际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环境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要制定具有重实践、多方向特色的教学计划,突出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和临床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具有检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拓展提供保证。形成真抓实效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采取多种形式,构建多方监督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新生录取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方面。通过重课程、建制度、完善体制、抓效益,培养适合检验工作岗位的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医学检验队伍的壮大。

3.3提高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检验专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和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的兼职聘任,让校外专家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改善检验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对检验专业任课教师的培养,如教师参加进修、学术交流、研讨等。尤其是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专业带头人,为专业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学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引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能力,如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学信息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努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检验人才。

3.4合理配置和运用教学资源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检验专业的角度来看,很难扩大检验专业的招生规模,今后检验专业要向“做精”、“做细”,强化专业外延、紧抓内涵建设。

①完善多媒体教室设施,如全方位铺设建立校园教学网络、开通电视闭路线,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校园网络教学,发挥师生共主体的教学能力,真正提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②调整校内实验实训室,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小班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师能力到位、人员到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增加实验动手机会。

③增加投资,完善实训软件及设备,打造检验专业重点实验室(如建立校内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与免疫学检验等重点实验室),给教师提供科研的空间,以科研促进教学。合理化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检验专业特色建设。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各医药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所院校相继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1]。而对于医学本科层次是否需要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这一问题,虽然目前各方面的观点不一,但是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尝试。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已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逐步被某些院校选择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空前繁荣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产出,及其蕴含的重大生命奥秘的揭示,将决定现代生命科技和医药产业研发的高度,决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也将对主导生物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注释、分析全过程,解决生命密码的关键手段———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从而掌握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来检索和获取生物信息数据,并选择和使用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数据。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非常必要。我校从2010年开始将生物信息学设置为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从2013年开始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选修课,自2015年开始转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能够为该专业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素质积累提供必要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在医学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设课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几乎将原来医学检验专业前八个学期(最后两个学期为实习阶段)课程压缩到六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我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课程的课时数都比医学检验专业有所减少。但生物信息学并未改变,仍然为16学时。为了在较短的学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们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实践课不占学时。理论课主要介绍基本的生物信息学理论、资源和数据的获取、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实践课则通过布置作业,课后上机操作来解决问题。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导论、DNA测序技术、序列的获取、双序列比对、多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共计六个专题。实践课主要内容包括:cDNA及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获取;常见序列格式的释义与转换;双序列比对(局部比对);多序列比对(全局比对);蛋白质综合信息查询;蛋白质基本性质、疏水区、亚细胞定位、信号肽、跨膜区、模体及结构域分析与二级结构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在理论课实施过程中,注重将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引入理论知识讲授中,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能够进一步认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和课程的价值,追踪前沿学科的动态,开拓视野。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生物信息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交叉性强,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好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手段关系密切,除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需要革新乃至创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经验,由授课教师独创的授课———实践———演示(Teaching-Practicing-Showing,TPS)教学模式已应用于教学。TPS教学模式着力于以实际问题为引线,将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步介绍生物数据分析的各项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以真正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具体实例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Nucleotide、UniProt、PDB等)时,通过给出检索某个人类疾病基因数据的例子来学习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课堂上教学实例的设计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学实践表明,与医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手段也应该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充分使用图片、动画等元素。其次,举例分析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现场演示,比如讲解检索Unigene数据库时可以一边上网演示一边解释说明。

四、考核方式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作为选修课,既要遵循学校相关的考试制度,也要通过对考试方式的变革来提高考试效果。我们将理论考核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课外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开卷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在课程中安排一次课外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并提交书面分析报告,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20%。具体内容为自行选择一个人类细胞外功能蛋白:1.利用ClustalX对各物种参考蛋白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输出PS格式结果);2.分析分子量、等电点、分子式、稳定性、亲疏水性及亚细胞定位;3.预测二级结构并模拟三维结构。课程结束后进行开卷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尽量采取灵活的出题方式,并控制题量,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80%。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评定的方式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展望

实践表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和精髓,做到严谨和切合实际,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医学特色,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本课程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作者:伦永志 单位:大连大学

参考文献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4篇

1.教学内容多样化

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单一按照临床检验与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病原微生物学四个子学科进行组合教学的计划安排,重新按照语言学习规律,以教授医学词汇、专业词汇为前提;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标;着重从内容上注重新颖性、知识性和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医学词汇的讲解;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将“立足实用、强化能力”的口语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国外HealthReport、NatureMedicine等主流医学资讯媒体选取,从网络搜取国外大学的公开课程有声课件、国际大会会议录像。截取编辑一些医务短剧的片断,如美国的《ER》、《HouseM.D.》、《Grey’sAnatomy》等,这些资料和片段的截取都注重和专业结合,如新的检测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方法的介绍,床旁诊断的推广,仪器原理及检测流程,实验室介绍等。充分挖掘身边教材,寓教于乐。

2.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不定期进行随机课堂小练习,进行同学间自评与互评,强化学习动力,每次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另外,针对实用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操作说明书、试剂说明书、项目检测原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翻译作为考点,突出实用性。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原版教材,浏览英文网站,阅读英文报摘,看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从而达到专业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目的和要求。

3.到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现场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作为检验专业的专业英语必须和检验专业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安排开展实验室现场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验科,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的检验医学中心,由检验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现场讲解检验仪器,重点介绍常用检验仪器的英文操作界面及检验仪器中常见的生词,如检验项目、参数设置、系统维护和质量控制等。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互动,同时邀请国外留学生在必修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时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围绕课堂内容,让学生表达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口语表达中的自信。

二、结语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5篇

作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起就开设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已完成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医学检验导论校本教材(第二版)以及课件、习题集、病例资料等教辅资料的编写。在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已发表《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文,对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本文主要就该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也为同类院校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1.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1.1  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医院检验科、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剩与人才需求变小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由于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及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医学独立实验室为主的医学检验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发生重大转变。因企业人员需求量巨大,且发展空间广阔,成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为满足行业的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既适应医院临床检验岗位需求又适应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岗位”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是“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体现该课程明确指出传统的以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单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紧跟行业步伐,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双岗位”人才培养而进行。该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规划自身学习、提髙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1.2 是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院临床检验岗位相关课程、企业相关岗位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面向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宏观层面了解到医学检验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增长能力,具备“双岗位”人才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矛盾,已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拋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就业观。作者所在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学生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90%以上的学生仍把医院检验科作为自己首选就业方向,选择企业的不足10%。基于以上情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满足国内就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传输全新就业理念,改变传统就业观,使更多的学生认同企业并选择企业就业,以适应企业巨大的需求,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及知识递进规律优化课程,结合大学生基本素质及人文修养,并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标准,形成由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2.2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一年是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是专业课程(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的学习。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由绪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等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选取上既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延续,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桥梁和纽带。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成效

为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做好课程改革,课题组对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55名学生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问卷调査,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后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学生均赞同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认为通过课程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信心。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前,只有27%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52%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2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属于学习主动型学生,4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属于随波逐流型学生,11%的学生无学习需求,属于混日子型学生。.学习后,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从27%提高到78%,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从52%下降到22%,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学生为零;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从43%上升到78%,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46%下降到17%,混日子学生从11%下降到5%。可见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2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前,因多数同学对专业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学习后,学生们的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明显好转,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由第一学期的75.5分提高到第二学期的80.2分,提高了近5%,这些均表明该课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显著的。

3.3 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对2013〜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80.1%,企业就业比例为12.1%,其他就业比例为7.8%;2014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2.3%,企业就业比例为20.6%,其他就业比例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1%,企业就业比例为25.4%,其他就业比例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比例连续三年上升,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后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选择医院就业人数仍在70%以上,选择企业就业人数不足3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故改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大量的工作。

3.4 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肯定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价值的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课时从32学时调整到16学时、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加临床见习以及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关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研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査、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性开展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结果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对于学生早期了解专业,提髙专业学习兴趣很重要,大家一致建议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该课程。但因调研范围较窄,调研数量不够,说服力不强,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要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仍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指导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4.2 尽早明确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虽然已经制订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也选取了课程内容,但由于调研局限、能力有限,选取的内容能否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仍是未知数,该课程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置的教学内容,还需通过调研来确定。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调研,以尽早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6篇

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改革方式

(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当前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范围和地位的变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学科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检验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掌握的只是理论,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和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性、边缘性、创新性学科课程少都有关系。

(二)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依据是(1)新课改对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医院发展对检验工作人才的要求。(2)国家确定的卫生专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提纲对检验工作人员标准的要求(3)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关于思想、方针以及教学质量做出的要求。(4)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学成功的经验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运用。(5)很多医院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三)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式

(1)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定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2)学校可以组织检验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业教师及医院检验科的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3)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放问卷和向相关专家及有工作经验的检验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反馈。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具体方式

(一)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检验专业、文化社科五个课程群。

(1)前两个学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社科、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群为主,把涉及到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初期的教学综合了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在三到四学期之间主要是以学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临床医学概要主要学习医学的内外科、诊断学、儿科、妇产科以及传染病学,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医院中面临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新兴学科融入到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满足当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改革的标准。

(3)最后将四至六学期设计为实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实习时间为四十八周,主要是在临床医院检验科实习的同时,进行临床检验、医学技能培训和做一些毕业论文,这一阶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对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做了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比例,一般达到一比一,甚至实践教学比例更高。同时对临床实习和基础实验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 加强了临床检验和实习的技能训练。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高专院校增加了临床见习课时的比例,增加了与临床医师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并多了参与临床检查、咨询、病情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为将来就业时的临床经验奠定基础;高职高专院校还应整合检验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临床岗位和检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根据在学习期间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自己毕业论文;改革检验技能的训练内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在各个专业零散的检验知识进行组合,制定相应检验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如各种形态学检查,不断加深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理论和专业技能;改革检验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基础的实验方法,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经过检验实验教学多年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全程监督,以及训练、考核的标准化。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各大医院检验科主任及行业专家参与修订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形成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的“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后的检验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分为三类,包括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果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大陆;台湾地区

1基本情况

大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医检专业)承担,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目前,大陆开设医检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由于医检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故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台湾地区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学及科技大学的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所)(以下简称医检系)承担,旨在培养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地区开设医检系的本科大学有十余所,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参加“考选部”举办的医事检验师考试,通过后向主管单位申请执业登记,方可从事医事检验师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医检系应届毕业生获取毕业证后就有资格参加医事检验师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结合考点讲授知识,学校还举办医事检验师考前培训。

2课程设置

大陆医检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相关选修课和少数公共选修课。台湾地区医检系的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含通识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两岸课程设置后发现,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门数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台湾地区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较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2],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上述领域选择几类课程进行学习。大陆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其中思政类占比较大,这使得大陆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数比台湾地区本科高校课程数少。(2)台湾地区医检系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是分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而大陆医检专业的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验是融合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台湾地区设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而大陆则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程,这使得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数比大陆医检专业课程数多。(3)台湾地区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设置较多生物学相关课程。大陆医检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所以生物学相关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可见,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医检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逐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有实验、见习和实习3种形式。(1)两岸高校均开设专业相关实验,区别在于大陆医检专业的许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2)见习方面两岸差异较小,但在毕业实习时差异明显。大陆本科医检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被安排到实习点进行不少于40周的实习。台湾医检系学生每学年都有在校修课任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医事检验师考试,往往会压缩实习时间(约20周)。总体来说,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比台湾地区高校医检系更注重实践教学,而台湾地区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和应对医事检验师考试。

4英语教学

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学生一般需学习4学期英语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获取相应学分。学生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英语等级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多数高校将专业英语课作为选修课,部分高校的少数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据了解,台湾地区许多医院要求医嘱以英文形式开具,所以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除了要获取英语必修课程学分外,还要通过校外官方英语能力鉴定考试或校内英语能力检测考试。另外,台湾地区本科高校医检系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现象较大陆更为普遍,许多专业课程的考试也以英语出题或要求学生用英语、双语作答。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8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教学;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中国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67-01

检验医学相对于其他临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的医学检验教学往往过多地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对于学生对于实际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截然分开。正是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单纯传授知识,导致检验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不宽、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常常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一、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临床医学对检验医学提出的要求,更是检验专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医学检验的教学,应该进一步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培训以及专业实习,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及其实验课的教学时数,使实验课教学时数达到与理论课相等。而且在学生实习检查时强化要求,返校毕业考试时加试技能操作,促使学生提高专业核心能力。还可以每学期开展检验技能操作大赛,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此外,专业实习时间是提高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阶段,临床检验技能可以得到充分训练,能够逐步形成临床检验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教师应该要求实习生掌握医院检验科各类检验仪器的操作规程,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检验科各项管理的程序和内容,从而促进教学与临床一体化。这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对检验科各相关工作室等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积极思维,以适应新世纪对检验人才的要求,适应临床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见,国家把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检验靠检测数据和结果为临床提供资料,检验是一门综合学科,检测项目繁多,每一项检测都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实事求是,比如交叉配血时,如果粗心大意弄错病人的血型或者没有注意弱的凝集反应,就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强化他们的医德,深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宣传检验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此外,有的学生认为这个专业前途渺茫,教师也要用亲身说法去引导学生对检验医学重要价值的认识。新的技术、自动化仪器、复杂的图表参数等待着新一代检验人员去操作、开发和利用,很多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临床医生也要请教检验人员,检测结果往往指导着临床的治疗。检验已成为医学诊断、治疗、预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就要不断进行敬业爱岗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三、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医患之间建立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促进和谐、互动式的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检验医学工作人员要能够走出实验室,与医护人员合作,与病患沟通,把实验室工作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竭尽全力为病人服务,实现个人价值。他们要能够积极参加临床会诊与查房,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学特点、发病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等信息,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检验项目结果,合理使用检验资源。所以说,检验系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与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创新型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医学检验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为临床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科研型检验人才。以学科前沿课题为依托,训练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独立撰写课程论文,通过书写课程论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提高课程学习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实习期间书写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论文设计、资料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经老师修改并要求达到基本要求,于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论文答辩,使学生了解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医学检验人员不仅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正确分析检验结果,还要具备和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以及合理处理病人投诉的能力要能够,对临床医生及病人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正确地解释。所以说,为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就要优化医学检验教学,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2] 吴晓宁,林发全,李山.临床医学检验课间见习的初步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