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6 16:02:1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1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他们说也许在这条路上时间够长的时间会更看到明显的效果。

不是实际上身处其中的我们,应该掌握命运的方向盘。更换一首新的旋律,而掌握自己故事发展的方向。

也许这一切咋将来看起来会更留心的力和致命的魅力吧。

只不过现在的我们依旧沉迷于享乐之中,只是看到了现在的欢喜。

很久以前我们就喜欢在这样的歌声当中,去畅想未来的样子,就好像我曾经也想过某坐我身上有一种山神存在着,他们有着非常美丽的容颜,有着非常善良的心地。

我觉得在这样一种神话传说当中能够看到更多才是最好的面貌。

可是当我们从那种工程故事当中跳脱出来的时候,才会终于觉得原来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种漫无边际的想象而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2篇

1、无近忧必有远虑指的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2、《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这样解释: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是要人目光远大,考虑长远。

(来源:文章屋网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3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若联系当下,如若联系自己这一二十年、甚至就是三五年的日子,恐怕很多人、很多人都在后悔,为什么我当初没有买房子?我可以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我却不能不为没有买房子而后悔。当时没有想到、或者想到而没有做到,就叫做没有远虑,于是就有了近忧。

以前没有琢磨过“远虑”之虑,在这一个意义上,就有了切身的体会:远虑之虑就是机会,所谓远虑就是对机会的把握,谁把握好了,谁就有了机会,普通人一生寻寻觅觅的也就是机会,所谓幸福,也就是把握机会的得意,所谓一唱三叹,也就是机会的擦肩而过。股市大鳄指点迷津,指点的就是机会的稍纵即逝。

只是机会不等同于福利,不等同于勤奋,不可能人人皆有,人人有之就不叫机会。虽然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失去了机会人与人就不再平等;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在很普遍的价值意义上,就是把握机会的成功。于是每一个人都在寻找机会,都在为机会而努力;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酒逢千杯,称兄道弟,如鱼得水……与其说是图远虑,不如说是解近忧,近忧才是更多人、更多人的难题,如果没有了近忧,也就不需要远虑;如果不需要去想健康的问题,读书的问题,职业长久的问题,房子涨价的问题……人真的就没有远虑了,人没有了远虑,也就没有了近忧,更不会因为远虑不成而焦虑。

如果没有了远虑,人是否还会有兴致去众里寻他千百度?人没有了远虑,才会有远方,人没有了近忧,才会有平和的心,才会有诗意。所谓远方,所谓诗意,那就是按照一个人的兴趣去生活,不需要考虑我的兴趣是否具有当下的经济价值,不需要考虑我的志向是否会有职业的未来。就像诗人海子写的那样: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甚至,人们可以不热爱父母,不热爱自己,不关心哲学,算术和天文,也可以不管风向,水土和地理,但没法不让他想起远方。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家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4篇

思虑虚幻之事,必生忧愁之果。虑,使人成了忧天的杞人;忧,让人成了愁眠的伯虑人。忧虑是虚的刀,但伤害却是血淋淋的:它可以让下午的乌云,遮蔽清晨的阳光;它也能用明天的坟墓,埋葬今日的生活。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位太太请人给她画像,她要画师给她画上项链、耳环、珠宝等等,还说画得越多越好,可实际上她并没戴这些东西。画师觉得奇怪,就问道:“干吗要这样呢?”太太说:“我感觉时日不多了,如果我比丈夫死得早,他的新女人看到这幅画后,肯定会跟他讨要这些宝贝的。看他这个吝啬鬼还敢在我死后拈花惹草不?”

这位太太目光如此长远,如此“高瞻远瞩”,生前就想到了死后的事,恐怕她的生活只会是整天戚戚惶惶,焦虑烦躁,不神经衰弱才怪呢。

武侠奇才温瑞安在小说《伤心小箭》里写道:“忧虑是什么?那是对未来发生和降临的事怀有一种疑惧。大多数的忧虑其实都不会发生,如果你把你过去所忧虑会发生的事做一统计,基本上有九成都是杞人忧天,白担心一场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不朽之作《爱弥儿》中写道:“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

关于“远虑”,美籍华人作家刘墉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好比爬山,当你攀在悬崖上的时候,一失手就可能粉身碎骨。那危险是‘近忧’,你不能想别的事,只能全神贯注,应付眼前的困难。”

很多人常常对未来做出种种设想,尤其喜欢往坏处想,并且美其名曰“做最坏的打算”,其实当日子真的过到那个份儿上,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禅宗里有个故事:有个人不小心掉下悬崖,幸运的是,他抓住了一根藤;不幸的是,悬崖上边有只狗熊在咬这根藤,下边有只老虎正等着他掉下去。就在此时,他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前面有串鲜嫩的葡萄,如此赏心悦目,令人垂涎。他立刻伸手把它摘下来,美美地享受一番,新鲜美味的葡萄让他片刻间似乎忘了生死。

忧虑未来,是心灵上的荆棘;乐在当下,是心灵上的忘忧草。不被无用的虚幻之事忧虑,只把当下该做的事做好,我们就会笑颜长存。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而现在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如果说人一生中可以有所作为的机会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而许多人却在悔恨过去和担忧未来中浪费了大把大把的好时光。

一味“远虑”,只会让人身心疲惫,一步步把人推上痛苦的悬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只有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避免近忧的困扰和远虑的负担。抛开“远虑”这个包袱,轻装上阵,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像拜伦所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5篇

“连贯”是指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彼此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脉络清晰,衔接紧密,呼应自然,文笔顺畅,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综观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本考点主要有两种命题方式:一、定句排序,二、定位补句。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命题方式,只要牢牢抓住各个句子在意义、结构上的联系和照应,就能快速破解这些难题。

例如: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15题)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这是一道定句排序类的客观题。解答时,我们只要抓住句子内部意义上的联系和外部结构上的照应,就能很快找到“突破口”,运用排除法快速破解。例题1从上下语境分析,应该是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话题,代词“这样”提示我们,横线上填入的应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做法或措施;①、③、④句语意相联,结构相似,应该排列在一起;②、⑥两句因果关系密切,顺序固定,据此可以先排除B和D项;⑤句是对其他句子的总括,理应排在首位,据此再排除A项,就只剩下答案C项了。然后我们再依据⑤句“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来验证①、③、④句的正确顺序为③①④。

我们再来试一试主观题。例如:

2.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2011年全国高考山东卷16题)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通读这六个句子,根据语意、结构的联系和照应,可以将它们分为①③⑤、②⑥、④三组,其中②⑥为观点句,①③⑤为支撑句,④为总结句。再分析组内句间关系,排定语序。从“固然”“不过”看,②是⑥的转折,故应为⑥②顺序;从“有一些远虑”“还有一些远虑”看,⑤应排在小组最后,从“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看,③应该在①后⑤前。故此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

那么,定位补句类的题目又会怎样呢?例如:

3.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6题)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使我们的传统美德。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

从题干得知,整段评论的对象是“感恩教育”。空缺①前后的“质疑”和问号告诉我们①句应该是个针对“感恩教育”的反问句;空缺②后的语句有应该有共同的主语“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或做法)”,所以②句应该领起这个主语;空缺③前的“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和“简单采取”提示我们③句应该是表达一种无视学生个性差异的错误做法;空缺④前有关联词“不但”,需要有“而且”或者“反而”与之呼应,进一步指出错误做法的后果;空缺⑤前的“涉及到很多方面”和代词“它”提示我们,横线上应该填入的是“某几个方面长期合作、共同完成”的意思。这样,基本的答案框架就形成了。再根据字数的限定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就会形成近乎完美的答案了。

附参考答案: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一次脚吗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6篇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群蚂蚁,在齐心协力地将一块糖搬回洞中,蚂蚁就是这样,他们每次采集食物都会留一些以备急用。这让我想起了与蚂蚁截然不同的蝗虫,蝗虫是只顾眼前事从不考虑明日事。也许这就是蝗虫每当遇到食物短缺时就灭亡的原因。蚂蚁则不会,因为它们储存了足够的食物。

蚂蚁不仅仅是辛勤的劳动者,更是谋略家。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蚂蚁也是这样做的,这才使得他们的家族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灭亡。我应该学习蚂蚁这种习性,在做事之前应该考虑到将来,三思而后行!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7篇

我校教研组的一位教师曾上教研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美丽的丹顶鹤》,三次试教,每次对“无忧无虑”这个词语的教学都不尽相同。笔者就以此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谈谈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一次试教】

师:你们知道“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很快乐。

生:就是很自由。

师:那丹顶鹤为什么会在黄海之滨无忧无虑地生活呢?

(片刻冷场后,零星的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因为那里的人们很爱护它们。

师:是啊,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也要保护它们,让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第二次试教】

师:无忧无虑,请小朋友们看这个“忧”字和“虑”字,它们都是生字。仔细看看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忧”是竖心旁,“虑”里面也有个“心”字。

师:是啊,看来“忧”和“虑”都与人的心理有关,那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快快查查字典吧。

(学生急忙查字典)

生:“忧”指担忧,“虑”应当也是担忧的意思。

师:理解了字的意思,再来弄懂词语的意思应该就不难了。谁来说说“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生:就是没有忧愁。

师:那丹顶鹤在黄海之滨不必担忧什么呢?

生:不必担忧猎人的捕杀。

生:不必担心天气的严寒。

生:那里是它们的第二故乡,有适合它们生活的天气和环境。

生:它们有食物吃,生活得很快乐。

……

【第三次试教】

(在第二次试教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

师:是啊,无论是黄海之滨的人们,还是那儿的气候、环境,都让丹顶鹤感受到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探访一下它们的生活吧。

(一段舒缓轻柔的音乐响起,一组组丹顶鹤无忧无虑生活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

师:你能用“有的……有的……”描述一下丹顶鹤无忧无虑生活的场景吗?

生: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有的追逐嬉戏,有的休闲散步。

生: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展翅飞翔。

生: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梳理自己的羽毛。

……

师: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啊!谁能读出丹顶鹤的舒适快乐呢?

三次教学,三种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者对教材的解读是越来越深入。

第一次试教,教者对“无忧无虑”的教学只限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理解,于是只有极少数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脑子里是空的,或者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样模糊式的讲解只会让多数学生囫囵吞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

第二次试教,教者抓住“忧”和“虑”这两个生字,从字形到字义,充分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帮助学生先从字的理解入手,再连起来理解词的意思,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生进入二年级,刚刚学会用音序法查字典。指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查字典的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就查字典的好习惯。然而,仅仅满足于词语的“语言意义”是远远不够的,丹顶鹤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究竟在学生脑中呈现着怎样的画面,这是在有字词典中无法显现的。

而第三次试教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丹顶鹤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生活在“真空”中的学生对丹顶鹤的生活习性也不是很了解,教者通过一幅幅美丽的丹顶鹤活动的剪影,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丹顶鹤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教者透过“无忧无虑”这个词,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无字词典”的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我想,在此过程中,这个词以及词语的意境一定会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而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语言的魅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8篇

树立坚定敏锐的政治意识。什么是政治?孙中山先生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同志说,政治就是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树立坚定敏锐的政治意识,必须做到:立场坚定。青松之所以挺拔,是因为咬定大地;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服务人民。所谓立场坚定,就是要坚持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近阶段来讲,立场坚定,就是要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汇集实现“中国梦”正能量,使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执政为民。唐太宗李世民言,君轻民重,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魏征上太宗疏亦言:“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其意均直指执政之要害,执政应为民。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执政者永远的靠山。天高大,宜敬重;地厚重,宜畏惧。权为民赋,权为民用,只要我们心中时刻想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一定会支持、拥护我们,我们的事业也一定会根基厚实,动力充盈。公正清廉。“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清能察物,廉可服人。党员干部,对名利宜有平常心,对法纪宜有敬畏心,对党和人民宜有感恩心,工作上严明公正,作风上清明白守,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创先争优,不断开拓进取,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

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孔子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亦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见,忧患意识,古已有之,且于国于民于己皆有益处。党员干部,一定要常怀忧党、忧国、忧民、忧己之心。忧党。同志明确指出党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危险并不可十白,可怕是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茫然不知,则毫无警觉;知之甚少,则难究根源。只有正视党内存在的问题、困难和矛盾,实事求是,认真应对,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扎扎实实处理突出问题,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忧方能取得实效,忧方会成为不忧。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富强需时日,发展路漫漫。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地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忧民。民为国本,本固邦宁。民欢乐即国欢乐,民安宁即国安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非套话,乃实话。民之疾苦,长在心头。莫言说:“作家的创作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为百姓写作,一种是作为百姓写作。”为官者忧民,亦应如此,不仅要为百姓忧,还要作为百姓忧,这样才能更贴切,更实在,更有效。忧己。我辈乃万物之灵,来天地间,不能浑浑噩噩,当有所作为。上不愧乎天,下不愧平地,中不愧乎七尺之躯。德业进否,学业成否,事业兴盛否,人民满意否。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之范围很广,然忧己乃万忧中第一忧。愿我同志,以为准绳,以党的宗旨为追求,终身修之而不改。如此,于国、于民、于己,皆有利也。

树立刻苦钻研的学习意识。学习是立身之要,学习是成事之基。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为民服务之本领。向书本学。“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向书本学习,犹似站在巨人肩上,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快获取成功经验。向实践学。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非学不能探其究,非练不能获其要。向实践学,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天地运转,世事苍茫,悟性高者能得真知,悟性低者亦能得实学。党员干部切莫因为实践很艰辛而不认真探索,须知真学问自此中来。向群众学。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多向群众学习,才能更加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树立深谋远虑的前瞻意识。《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说:“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尼克松说:”领导人这个单词本身的含义就是起向导作用的能力,在为未来筹划时能越过眼前看得更远的能力。”可见,古今中外,人们都强调要有前瞻意识。凡事必先计较,谋定而后动,然后成矣。而培养正确的前瞻意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有高度。要站在全局高度,综合分析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并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形成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事业发展走向的清晰判断和科学预见。有广度。要广泛考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历史发展、现实情况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判断当前形势,实事求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有力度。前瞻的目的是要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准确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并将事物发展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而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在顺势而为,顺势而干。知势而不为、不干,则知亦无意义。干、为要有力度,力度不够,则干、为与不干、不为亦无多少区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光有预见是远远不够的,真正需要的是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9篇

石油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都在急剧上升,能源问题再次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各个国家和全球性的能源企业,无论是消费的,还是供给的,或是中间商,都在思考自己的利益。如果价格继续上升,或者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家经济怎麽发展?企业如何生存?和相关利益者怎样打交道?这是不可回避的全球性“近忧”问题。中国在十多年前实现石油自给,2004年却有一半的石油依赖进口,成了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原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中国经济的成本,暴露了中国能源矛盾的尖锐性和石油能源消费企业管理粗放程度。这些负面积聚将直接影响下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其稳定性。这是中国的“近忧”问题。

近忧引起远虑。在以往的世纪里,占人口15%的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并向后工业时代快速发展。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消耗了全球60%的石油,现在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仍在扩大。另外,85%的人口陆续进入工业化时代,需要更大规模的能源消费。而消费的对象,化石能源和矿物质能源的存量却在逐渐减少。消费和供给形成的规模上的极大反差,将在未来50年里加剧能源消费的强度。这种强度在升温,在向全球挑战,也是在向中国挑战。

远虑是战略问题,各国都有自己的远虑战略。至少在30年前,发达国家就在研究和拟定本国的新时期能源战略。有的国家将自己的油井开发出来,一部分使用,一部分封存。用国外当时可得到的廉价石油进行补给,并在国外设法建立可控制的能源基地作为战略供应链。至今这些国家仍在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自己的能源战略,目的是使本国处于主动地位。中国也有自己的远虑战略。石油战略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见成效。经过几十年的实施,成就辉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急于求成,能源矛盾也逐渐突出。将来的主动程度取决于今天对近忧的认识和对远虑的规划。

过去,中国在依靠煤炭、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基础上忽视增加能源种类,完善能源种类结构的重要性,在矿物质能源、化石能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用其他能源及时进行替代调节。所以,将增加能源供应种类,增加替代调节的灵活性作为远虑问题来考虑。例如,增加天然气的利用比重;稳定地发展核能;积极地利用太阳能。中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当石油成本继续上升,利用太阳能的可能性就逐渐增大。如果从现在开始将其作为远虑性问题进行实施,将来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相反,其他国家搞上去了,中国就更加被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