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10:10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1篇

关键词:感染病;传染病;见习教学;模式

感染病学是集预防、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在任何临床科室,感染都是既常见又棘手的临床问题。学习掌握感染性疾病相关知识,是我国传染病学科接轨国际,走向感染病学的一种体现。临床见习教学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当前转型期,"感染病学"或"传染病学"的见习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制定和实施见习教学模式,是感染病学教师丞待探索及解决的问题。

1感染病学当前特点

我国传染病学科正适应新时期特点及发展方向,走向感染病学。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不断进化,细菌耐药的问题突出 ,医院内细菌感染亦成为棘手问题[1];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许多经典传染性疾病病例数急剧下降,并将逐年减少,天花、白喉早已绝迹,百日咳、流脑、麻疹等也得到有效控制[2-3];自然条件的变化、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一些新发传染病应运而生:如AIDS、SARS、埃博拉病、疯牛病、军团病、莱姆病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并使某些旧传染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如曾有效控制的梅毒、结核等再度泛滥,使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社会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4-5];由于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发病年龄上移[6];现代交通的便捷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快速传播。新时期感染病特点致使我们面临着新、老感染病的双重威胁[7]。

2感染病学见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临床见习教学是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是感染病教学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感染病疾病谱的变迁、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等,使感染病学习教学步入困境,教学难度越来越大。①现有教学不少内容属"纸上谈兵":在见习教学和实习期间能为学生提供的常见病例除肝炎、结核、AIDS、乙脑等少数几种外,几乎见不到其他经典病种,加上受许多传染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影响,致使有病难寻,教、学脱节。②学生缺乏重视:由于学生对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恐惧,见习或实习期间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不愿进入病房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更不愿主动选择该专业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对感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③师资力量年轻化:随着新时期感染病疾病谱的变迁,年轻教员真正诊治过的感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现有教科书及有关参考书籍很难全面反映新发传染病的实际情况等,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亦是目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因此,面对新时期感染病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感染病学见习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探索见习教学新模式。

3感染病学见习教学模式探讨

感染病尤其是传染病受时间、空间、安全性等的限制,造成了寻找合适示教病例困难,使我们应该注重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8]。首先需制定切合实际的见习手册。见习内容要求紧贴传染病见纲要求,力求尽可能包含全部大课内容,突出现阶段重点病种。对经典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重点讲授,比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AIDS等疾病;淡化少见传染病,采用自学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新发传染病,将有关权威杂志的研究进展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临床见习中。并根据不同感染性疾病采用不同的见习教学模式以达到见习目的。

3.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解答问题为动力,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9-10]。能培养学生在见习中发现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塑造缜密的临床思维。可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扎实掌握传染病学理论知识与临床。近年来迅速在各国推广,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eam-Based Learning,TBL),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11]。

3.2"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Study,CBS)教学是指给出典型案例,通过回顾、复习和学习课本或理论课讲授的相关知识,应用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12]。在临床见习中,针对多发、典型病例如肝炎、结核、AIDS等,可应用CBS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态度,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及理解,提高临床分析能力。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2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363-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染病教学正面临着示教病例越来越少的挑战与困境,建设系统的、全面的见习教学资源库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1 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1 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疯牛病以及埃博拉出血热等特殊疾病。最近10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中国是深受新发传染病影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至少10余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并造成流行。如2008年,截止2月底,我国已确诊禽流感患者3例,均已死亡。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传入的可能。而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由于这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局部地区引起恐慌,一旦爆发流行,其社会危害性极大,需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对这类传染病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此类疾病的蔓延和流行,有着积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象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疾病等在我国尚未发现病例,学生根本就见不到此类患者,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但在教学的不同时点和位点上,学生却未必能见到相应的患者,或因传染性过于强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不便直接让学生见习。

1.2 传染病有季节性特点: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乙型脑炎等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 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这些都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生见习的时间不能挑选,要让他们在较短的见习时间内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传染病都见到是不可能,目前要见到1O种以上的传染病已经非常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见到 5~6种,甚至更少。

1.3 老的传染性疾病:如HIV、结核等,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地方性规定或具体情况,如我市HIV患者集中到传染病医院进行诊治,我院肺结核主要由呼吸科收治,这给各大教学医院传染科的见习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除部分学生可通过积极联系到相应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见习外,由于见习学生太多,更多的时候需结合挂图、照片、文献资料等进行补充教学。有时我们使用的部分材料如艾滋病录像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的资料,给学生的印象感觉该病离我们很遥远,关系不大。

1.4 某些特殊疾病:如黑热病等,为地方疫源性疾病,在教学医院所在地区,可能不存在该病的流行,而医院在1年、2年或更长时间才可能偶尔收到1例“输入性”病例,见习的同学中绝大部分都看不到此类少见的病例,见习就只能利用一些出院的旧病例。这种见习,学生感觉十分单调、枯燥,内容空洞、乏味,见习完后,印象就是“云里来、雾里去”,一片茫然[1]。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传染病如肝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有些科室已长时间收不到类似的病例,这对传染病的见习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许多年轻的带教老师也未见过相应的病例,单靠见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就显得十分单调和乏味。

1.6 高等院校近年来大规模扩招,传染病学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比如有临床专业的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成人本科、成人专科、全科医学本科以及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等。每个系的学生多,需分多个批次才能完成见习,过多学生进入病房,轮番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检,势必影响到病人的情绪,病人不合作也直接影响见习教学的质量。

2 传染病见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解决临床见习教学中病例“难求”、“难找”的难题,又要让学生见习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除充分利用原有的挂图、照片、旧病历等传统工具外,临床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典型病例进行录音、录像,对典型体征拍照整理并归类保存,构建多媒体见习资源库就显得尤其重要。

2.1 针对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新发特殊传染病,平常教学中根本见不到此类病例,临床工作中若遇流行,应积极作多媒体准备,比如2003年全国的非典流行期间,教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典型的SARS患者,则可以对病史询问、查体、治疗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录音,对病例基本资料如病例号、病人联系电话等进行登记存档,如本地区没有相应的病例,可委托兄弟院校进行录像、录音准备,以备今后教学时使用。必要时,见习时还可邀请病人现场回忆病史。再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近几年全球大面积出现禽传染人的病例并致死亡,我国2008年的前两个月内即有3例确诊并死亡的病例,这些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可及时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将流行期间相关的新闻报道收集整理成图片、录音、录像资料,以便见习时向学生展示。对上述资料,应每1~2年及时进行更新,以使资料能及时反映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最新流行特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针对细菌性痢疾、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有季节性特点,我们于夏季收集细菌性痢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冬季收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入院时将询问病史、查体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录音,对典型体征拍摄照片,并连同病人基本资料予以保存存档。见习时,若该季节不能见到的临床病例,我们可以从病案室调出病历,结合多媒体资料,完整地再展现病人入院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见习时就会象见到真实病人一样感觉形象、生动,也更易接受教学知识点。

2.3 老的传染性疾病,如HIV、结核等,我们应及时更新病例的多媒体资料,最好是本地区、本科室最近收治的最新病人,以增强学生真实感,让他们感到,艾滋病、结核等病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2.4 临床如收治到黑热病等极其罕见的疾病,此时将病人询问病史、查体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录音、录像,并保存病人基本资料,归类存档,为教学作长期的准备。如无类似病人或资料过于陈旧,可委托兄弟院校协助完成,以完善见习病例资料库。

2.5 针对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见习学生多的情况,除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提供临床病例外,我们也可以对每学期第一批次的第一例典型见习病例进行录音、录像,如病人因出院、不愿再配合见习、死亡等因素造成后面的同学不能进行相应典型病例示教时,则可利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同班同学询问病史、查体等全过程。这样,后面见习的同学就像见到真实病人一样,身临其境。伤寒在重庆地区往往是散发病例,我们曾在周末收治“发热待查”的病人,到下周三左右血培养显示“伤寒杆菌”生长,结合典型的稽留热等临床表现,诊断为典型的伤寒,这时星期四或星期五见习的学生就可以见到典型的伤寒病例,但再到下一周见习时,病人往往因住院时间长而坚决要求出院,该周见习学生十分遗憾见不到该病人,这时回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就可清晰地再现前批同学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的过程,看到这些熟悉同学的身影,见习者感到很亲切,若同时加上教师点评,学生就能及时了解到前批同学的优缺点。

3 传染病学见习病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如何提高传染病见习教学的质量,许多教师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实践[1,2],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措施外,利用多媒体进行系统的示教病例资源库建设与储备,是解决新形势下传染病教学所面临困境与挑战最有效的途径。系统而全面的见习教学资源库可解决特殊新发传染病临床完全无病例,但又必须讲解和示教的难题;对少见和罕见传染病临床示教的“再现”,是对临床见习学生太多而示教病例太少的有效补充;它同时也是提高见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相信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传染病见习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柏明,罗光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3):475.

[2] 陶 鹏,石小枫,黄 英.浅议如何提高传染病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56.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3篇

关键词:感染科;职业危害;针刺伤;职业压力;防护措施;体会

1 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者(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①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不慎注入含0.00004mlHBV的血液即可使人感染;②经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如传染性非典型肝炎(SARS)等;③其它感染性疾病:经其它传播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护士每日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化学物质危害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1.3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1.4生理因素 感染科工作紧张压力大,护士由于穿隔离衣给洗手、喝水,如厕等带来不便,极易引发泌尿系各种疾病。

1.5社会因素 社会对传染病的岐视,导致对感染科护士工作的岐视。

1.6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感染科收治的患者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心理压力。高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2]。护理工作平凡,繁重的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2 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 ①采取普及性预防措施,要求进科护士必须接种HBV疫苗产生抗体后上岗,以减少HBV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②护士操作中不填被针头刺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0.5%碘伏进消毒。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出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溶器更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果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3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职业安全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医院组织的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性损伤,职业暴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而增加自我防护意识。

2.4生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①鼓励护士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情绪;②关心帮助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

2.5社会支持 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中,有许多方面来自于社会偏见,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支持感染护理工作者。

2.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3 总结

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只有制定相关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4 体会

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重要性出发,根据感染科客观存在的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怡.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体会 [J]. 心理医生,2015(4).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4篇

我院传染科成立于2000年,2006年更名为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在每一个综合性医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科室,但也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久留的地方。作为一名高年资的护理工作人员,并通过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对该科护士的心态做如下分析:

1 各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1.1 恐惧感增加 对每一位没有到过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护士,当听到调她们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恐惧和害怕,她们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传染病,总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刚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其家人总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险,更害怕护士把病菌带回家,传给家人。

1.3 无价值感、自卑感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按科室单独核算,按科室收支节余发放奖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季节性强,病员有限,经济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这样就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们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们总觉得比别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护士自身的思想素质低 有的护士缺乏奉献精神,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又脏又危险,经济收入又低,就产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会不重视与世俗偏见 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对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医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医院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影响很大,因传染病人的特点,造成科室收支节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况下,分配的奖金却相对很少,甚至没有,无形之中打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的无价值感增强。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是一样崇高的,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爱心与奉献,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

3.2 稳定情绪 以我工作的经历看,其实传染病没什么可怕的,首先护士应平稳心态,多掌握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其次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随时戴口罩进入病房,在护理操作时戴好手套,操作完毕认真洗手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5篇

今天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已经成为全国权威性的传染病与感染病疑难重症诊断、治疗、会诊中心,在北京市感染性疾病防治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其所属的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集性病艾滋病科研、临床诊断和治疗一体化的研究机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吴昊主任多年来的默默耕耘。

白衣战士英勇抗击黑色瘟疫

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的第3年,SARS突袭中国,北京成为重灾区。北京佑安医院首家收治了SARS患者,随后成为收治SARS患者的定点医院;而这一任务,无疑需要处理呼吸道传染疾病最有经验的感染科来承担。

作为感染科主任,吴昊负责SARS病房的筹备并主持病房医疗和行政工作, 当时病房传开了“两个100%”的流言――100%要被感染,感染后100%死亡。吴昊身为5个特殊病区的总指挥,看着病人那一双双渴望求生的眼睛,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佑安医院病房和其他医院会诊室之间救治最危险的ICU重症病人,除了亲自给每个病人做好诊疗安排,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位病人及家属做心理工作。为此他24小时开机,一些病人在半夜发病,六神无主,就会给他打电话,他总是细心对待,耐心处理。作为前线总指挥,他找每一位医生、护士谈话,因此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一位退缩,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份光荣职责,也是经受考验的好机会,个个挺身而出。

事实证明,吴昊的坚韧勇敢不仅仅是凭借勇敢的气度,更来自于他对自己医术的自信。工作让他忘我,不管多么忙,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他就会潜心研究治疗方案,他最早总结出SARS诊疗常规及出院标准。

2003年4月9日,大家高兴地看到,从佑安医院走出了北京市第一位治愈的SARS患者。这表明SARS是完全可防控和治愈的。那一时刻,全体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一样,信心重新树立,战斗的士气得到鼓舞,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康复,走出医院,重新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4月29日,佑安医院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吴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5月14日,经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研究决定,将北京佑安医院确定为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综合示范医院。5月29日,北京新收治非典确诊病例首次为零。6月2日,首次出现“三零”。6月25日,佑安医院感染科最后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痊愈出院,这标志着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2003年7月,在抗击SARS战斗中有突出贡献的吴昊,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殊荣。

抗击SARS的胜利,离不开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和牺牲,全国人民都会牢记在和平时期用汗水甚至生命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白衣战士的付出,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在这场战斗中不仅仅是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健康得到了最大保障。作为第一个收治SARS感染者的定点医院,作为重点收治危重病例的医院,仅在初期对此病缺乏了解时有少数医务人员感染,而所有感染的医务人员经治疗全部康复了,这在抗击SARS战斗中也堪称奇迹。而这一切,离不开感染科深厚的防治传染病的基本功,离不开做为感染科主任的吴昊制定的一系列防护、救治方案和措施,离不开吴昊无数个昼夜的辛勤劳动。当在病房值守的吴昊从报纸上看到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吴悠那篇感动全市人民的《给爸爸的一封信》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了。

2003年感染科经历了SARS的洗礼之后,吴昊和感染科面临着新的一连串的挑战,有禽流感的预备及演习,鼠疫、脊髓灰质炎的防控和演练,北京奥运会的卫生防疫工作……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吴昊带病在重庆参加临床一线救治工作长达一个月……

2009年春,当北美地区新型H1N1流感流行,几个月后疫情席卷全球,感染人数很快突破十万并造成数千人死亡。不过这一次在中国出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之前,吴昊已经带领感染科接受了应对H1N1流感的培训并做好了应急预案。

相比2003年的SARS,感染科在应对这次疫情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首先是接诊患者来源复杂,大多数患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吴昊带领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克服语言障碍,凭借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爱心,耐心为患者诊治并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为感染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涉及外宾患者的医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捍卫医学战线最危险的前沿阵地

和平时期,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敌人是各种疾病,而传染性疾病医生,注定是要站在医学战线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上的。例如在社会上对艾滋病还没有什么了解并处于盲目恐慌阶段时,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便于1990年3月1日收治了第一例中国籍艾滋病患者。感染科克服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艾”心理等重重困难,开展和逐步完善了艾滋病的诊治工作及对患者的关爱工作。在艾滋病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没有完善的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集爱心与智慧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

1999年1月12日,“爱心家园”挂牌、揭牌仪式在感染科举行。联合国规划署的官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秘书长,中国红十字总会领导,北京市卫生局领导,该院领导以及北京市各界关心、支持艾滋病防治的人士出席了仪式。这标志着针对艾滋病,我国已进入了防控和治疗、关爱为一体的新阶段。

吴昊就任感染科主任后,也认识到艾滋病这个“世纪瘟疫”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继续做好艾滋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及爱心家园的关爱工作;不断学习当时诊治艾滋病的新知识、新技术,保持了在这一领域与国外医疗发达地区同步,尽最大可能地保障了感染者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权利。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不断开展艾滋病实验室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HIV及各种性病的实验检测和诊断方面,引进了流氏细胞仪,使医院的免疫学研究跨上了新台阶。多种方法对HIV病毒载量的检测、HIV耐药检测等技术的开展,使感染科艾滋病在诊断、免疫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消化科和内镜室协作开展胃肠镜检测技术、与放射科协作研究艾滋病的影像学特点,使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半个世纪的沧桑,在吴昊带领下,感染科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张病床,年收治患者达1200余人次,门诊量超过20000人次/年的临床科室。其临床诊疗水平亦不断提高,形成以发热待查、各种基础疾病伴发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学科特色。今天的感染病科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条件,扩建后的感染科病房宽敞明亮、宁静温馨,设备先进的重症监护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布局合理、装备一新的感染与免疫研究室,为感染病科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教学打造学科之辉煌

如果说吴昊在临床的耕耘与奉献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体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筑健康之完美”的承诺,那么吴昊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努力,则创造了感染性疾病这一学科的辉煌成绩。

吴昊深知,现代医学要求的不仅仅是临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吴昊就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后,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发展规划,即继续增强医学科技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能力,重点领域要具有全国首创或领先的诊治技术;开展新检测项目,提高实验室诊疗水平;积极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建设更趋合理的学科队伍,培养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摇篮。针对科室中青年医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及途径,加速人才成长。对科内人员一视同仁,形成公平竞争、人尽其才、协调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提高科室整体素质。

感染科本身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所有层次(包括护理中专学生、护理大专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国外访问学者和临床进修医生)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吴昊做为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传染病专业人才。迄今为止,以他为首的感染科共培养统招和在职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北京艾滋病专业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便在此诞生。

吴昊在担任感染科主任后,明确提出研究领域和技术攻关方向是重大疾病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抢占医学科技的制高点;只有选准重点诊疗病种,不断优化方案,才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医疗市场竞争,积极加强国内外临床合作和交流。他带领感染科坚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研究开发通用的临床适宜技术,如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并开展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更新、更优化的诊断技术。

2002年,感染科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批艾滋病临床医师培训基地,为全国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艾滋病专科医师,他们学成后均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及省级师资储备,大大推动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他们至今已举办了20余期艾滋病专科医师进修班,1500余名医师获得结业证书。感染病科也是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已成功地举办了20余期继续教育项目――性病及艾滋病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2006年9月,由吴昊牵头的北京市科委“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重大科研项目启动。市科委要求大力整合北京资源,力求达到建设一个体系(首都艾滋病防控体系),建立两个模式(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急性期管理),搭建三个平台(流行病学、临床学及关键实验技术),建立四个数据库(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检测及标本资源)的目标。这一项目的启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北京市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也为《北京“艾滋病”疾病控制12年中长期科技实施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其中“急性期队列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内外艾滋病研究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英国MRC感染免疫系主席、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Andrew McMichael教授认为,这个“急性期队列”堪称世界第一,将对艾滋病防治、疾病进展及疫苗的研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国际性公共卫生意义。

在原有基础上,感染科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凭借顽强的毅力与执著的信念,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使学科建设蒸蒸日上,并跻身国内外一流的传染病专业学科,将感染科建设成了国内一流,集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科室。

除了带领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吴昊还参与了《西氏内科学》的翻译以及《传染病学》等许多感染性疾病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我国传染病学的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主持参与编写的著作还有《实用SARS学》《SARS影像诊断图谱》《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浅说艾滋病》《婴幼儿及儿童HIV感染处理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临床手册》《生命的长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科普丛书》等,这些著作或作为专业人员各自专业的指导书籍,或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和了解传染病的科普读物,均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年来,感染科科研成果卓著,共获得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资助项目20余项,总资助金额达 6000余万元;主编及参编著作10余部,共发表英文文章 100余篇,SCI 论文逐年增加,仅2014年度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SCI(JBC等杂志)文章就达12篇,影响因子总计9分以上的期刊论文3篇,位居全院之首,也创下了该院的最高纪录。感染科还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长期进行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感染科的科研工作迈向更高的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6篇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种类变化;管理建议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属市重点专科,正在创省重点专科,科室拥有病床92张和设备先进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主要收治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具有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2009~2013年感染科病房设置62张床位,2014年科室设置92张床位。本文对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具有传染性的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各病种病住院患者的人次。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和分析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每年收治的传染病病种变化。对每年各类传染病住院患者的人数进行统计,计算出每种疾病在各时段的住院构成比。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近六年来肝病、肺结核在感染科传染病中分别占前两位;结核性胸膜炎由第三位逐年降至第五位;腮腺炎由第四位逐年降至第九位;手足口由第七位逐年升至第三位;艾滋病逐年升至第五位,见表1。

3讨论

3.1传染病防治刻不容缓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从本科室近6年的传染病收治情况来看,虽然存在未收治的某些传染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以及一直处于低发状态的某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狂犬病、疟疾等,但每年收治的传染病总病例数除2012较2011年稍有下降外,每年曲线呈上升的趋势(图1),故传染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3.2病毒性肝病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主要收治的传染性疾病为病毒性肝病、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艾滋病5种疾病。各种病毒性肝病始终高居感染科住院传染病病种的首位,其中包括甲、乙、丙、戊型病毒性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由此可见,病毒性肝病仍然是威胁德阳市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3.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均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6年来发病总数排名前10位。流行性腮腺炎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常因并发脑膜脑炎、胰腺炎、炎等并发症收治人院;水痘为学龄期好发,且临床过程较轻,大多可自限,不需住院,但婴幼儿或成人水痘临床过程偏重。根据小学和幼儿园儿童高发,因此在此类场所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卫生知识宣教。

3.4手足口病 从我科收治手足口病看2013年39例,2014年101例,手足口病在感染科呈明显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主要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其中1~3岁儿童发病数最高。因此应加大对该类人群的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应加强手足口病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1]。

3.5 AIDS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我市自199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开始,HIV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我院于2009年收治第1例AIDS患者,至今已收治225例次,尤其近两年每年分别收治56、72例次。艾滋病可经性接触传播,故目前性传播性疾病也是防治的重点,对高危人群尤其同性者的宣教有必要加强。

4建议

4.1培训感染专业的专科人才 在感染专科建设的过程中,专科人才是最基本的要素。科室应加强肝病及结核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随着艾滋病的增多,科室应加强艾滋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

4.2加强科室亚专业建设 科室现有肝病、结核、普通感染性疾病三大专业,随着科室病种变化,艾滋病会逐渐增多,亚专业相应再增加艾滋病专业。

4.3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科室充利用分子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提高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和预后评估情况。科室在肝病的诊治上积极开展好人工肝治疗、肝穿、腹水浓缩、部分脾动脉栓塞、肝癌介入及微波治疗等;结核和手足口病的诊断上充分利用好分子生物实验室检查项目。

4.4全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本市虽未发生SARS、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疾病,但新发传染病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基因突变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其中一部分成为致病原,或弱毒株变为强毒株[2];其次社会环境变化是新发传染病的外在因素,如人类盲目砍伐森林、全球的温室效应等[3]。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对少见病、罕见病知识的培训,做好应急医疗的准备。

综上所述,随着新发传染病SARS、AIDS的出现,结核、手足口病等经典传染病卷土重来,原有的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时刻警惕严重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基础、临床、防控多部门应加强协作,保证各项疾病防治规划落实到位,提高传染病综合防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伶,姚文清,于伟,等2010年辽宁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1):4-7.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7篇

【关键词】女青年; 人工流产; 妇科感染性疾病;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生殖健康保健知识的欠缺,我国年轻人群的恋爱观和观念的变化,发生婚前的情况逐年上升[1]。因不安全所引发的妇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因此显著升高,且发病人群以青年女性为主[2]。为明确导致这一人群妇科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笔者对516例在我院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术的女青年展开了问卷调查与统计学分析研究。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自愿进行人工流产术的516例25岁以下女青年为观察对象,年龄14~25岁,平均(22.4±3.1)岁。所有入选人员均能自愿完成调查问卷,排除精神障碍性疾病人员。

1.2研究方法

自行拟定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职业、是否为流动人口、初次年龄、是否采用避孕措施、有无妇科感染性疾病史、外阴清洁间隔时间、月经期是否有过等方面的内容。每位调查对象由妇科医生进行常规妇检及标本取材,并给予阴道清洁度、分泌物PH值、滴虫和胺试验检查,采集实验室检查标本。

妇科感染性疾病指患以下任何一种感染:真菌或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感染、淋病、尖锐湿疣、宫颈炎、附件炎及盆腔炎。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5版[3]。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卡方检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2结果

调查显示,516例调查对象中患妇科感染性疾病者284例,发病率为55.04%。其中,56.9%的人患有1种妇科感染性疾病,28.3%的人同时患有2种疾病,14.8%的人患有3种或以上的妇科感染性疾病。

2.1与人工流产后妇科感染性疾病有关的单因素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非流动人口、初次年龄≤18岁、既往有妇科感染性疾病史、既往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女青年患妇科感染性疾病的比例明显增高(详见表1)。同时,不健康的卫生习惯(清洁外阴间隔时间超过2d、月经期间发生)也会使妇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升高,详见表2。

2.2与人工流产后妇科感染性疾病有关的多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初次年龄≤18岁(OR值=0.696,P=0.017)、是否采用避孕措施(OR值=1.358,P=0.001)、外阴清洁间隔时间(OR值=0.375,P=0.002)、妇科感染性疾病史(OR值=1.358,P=0.001)、月经期是否有过(OR值=1.314,P=0.006)是导致妇科感染性疾病主要的影响因素。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青少年发生婚前的情况逐年上升,各种原因导致的意外妊娠已成为临床妇产科门诊的主要就诊因素之一[4,5]。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妊娠流产发生率达38.4%[6],青年女性因意外妊娠后人工流产所引发的妇科感染性疾病也逐渐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妇科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非常高,为55.04%,已成为影响这一人群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此类妇科感染性疾病对年轻女性的身心都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可导致盆腔炎,并引发不孕、异位妊娠[7]。国外有研究显示某些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可增加患者感染HIV的危险度[8]。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年轻女性在患上此类疾病后的认识与处理能力、就医行为均存在较大问题,容易形成慢性感染并引发各种并发症[9]。

多因素分析研究显示,初次年龄过早、未采用避孕措施、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既往有妇科感染性疾病史等因素,是导致妇科感染性疾病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此笔者认为主要的预防措施还在于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健康教育应得到切实的加强。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初次年龄大于18岁的人群患妇科感染性疾病的相对危险性低于年龄小于18岁的研究对象。分析原因,年龄较高者对于流产知识的接触更多,且更为细致,日常生活中对于人工流产的危害实例知晓程度更高[10]。相比之下,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更为薄弱。调查显示[11],我国青少年安全套使用率仅37.2%,自我保护意识弱。在目前城市中,年龄小于18岁的人群大多是学生,而学生的妇科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又高于非学生组[12]。此外本次研究发现非流动人口的妇科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要高于流动人口,笔者分析这也可能与非流动人口中学生所占比例高有关。因此综合各种因素,笔者建议将学校教育作为生殖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

目前我国的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新婚夫妇,学校生理卫生教育中仅有一些简单的生殖系统知识,缺乏对避孕知识、性传播疾病、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的介绍,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13],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基本缺失[14]。因此,要提高女性青年的性健康知识水平,不能仅限于婚前性教育或一些临时性的讲座、宣传资料,而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并将其学习情况纳入学生考试考核范围,把性健康教育的阵地至少前移至初中阶段[15]。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降低人工流产率,进而降低女青年人工流产后妇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黄艺娜,张铭清,江剑平.大学生婚前和性态度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1):19-21.

[2]刘欢欢.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道感染状况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7,14 (6):1001.

[3]乐杰. 妇产科学. 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81- 304.

[4]高敬,路苗苗,张媛媛.婚前意外妊娠对青春期女性学生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2011,8(8):125.

[5]蔡晓雯,吴晓璇,邹先梅.社区卫生流动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干预模式的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514-515.

[6]吴小梅.未婚女青年意外妊娠的流产术及风险防范.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79-80.

[7]杨荣志,吴疆,刘路秀.深圳市厂区外来女工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况及药敏分析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41-143.

[8]G ilchrist AC, H annaford PC, Frank P, et al.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and psychiatric morbidity.Br J Psychiatry, 2008, 167 (2):243.

[9]王倩,冯琪,游丽琴.深圳市南山区人工流产女青年性相关知识和调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1(5):281-283.

[10]陈凯清,孙玉春,陈远秀,等.沙井街道外来女工人工流产患者术后保健知识需求程度调查.中国性科学,2013,22(6):32-34.

[11]郭帅军,余小呜,孙玉颖.中国青少年高危的Meta分析.中国性科学,2012,21(10):69-71.

[12]王晓莉,张菊香.不同年级护理学生性态度及调查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50-51.

[13]赵更力,张小松,王临虹,等.城市流动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1):70.

[14]宋逸,季成叶,胡佩瑾,等.我国城、乡高中生发生的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76-381.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8篇

临床上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研究与实践证实,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为多因素造成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是女性生殖道内微生物过度生长引起的,也与患者的个人卫生习惯、外伤、、抵抗力低下、手术以及其他因素有关[1]。在基层医院,因诊疗条件较差,消毒措施不理想,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均会增加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2]。本次研究中,以对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目的,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间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98例,年龄在21-56岁之间,平均(26.2±11.3)岁。98例患者中,妇科感染性疾病者68例,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30例,接受药物治疗者32例,接受手术治疗者66例。患者病情符合诊断标准[3],且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研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相关规定的要求。

1.2 方法

诊断:对患者局部或者是全身性发热情况进行监测,若是患者呈现出局部性感染,则应该通过仔细的观察,对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等病理学变化现象产生进行判断,如果为全身性感染,则大部分患者会有全身发热等一场症状出现,此时患者的体温水平会呈现持续性异常升高状态,造成腹痛症状的出现,经血常规检查可以对感染病变发生的具体原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治疗:首先应该科学的方式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找到感染源,确定感染病灶的具置和严重程度,在进行充分的视诊和触诊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X线、CT扫描、B超、心电图等相关辅助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对所发现的感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针对发生脓肿性感染和局灶性感染的患者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实施引流治疗,对于一些由于感染所导致发生坏死的组织,应该及时进行清除,可疑感染的植入物也应该及时进行清除,微生物污染源同样应该进行严格、系统的控制,从而充分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远离感染源。对患者在感染发生的早期阶段适当应用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针对感染程度严重,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可增加机体抗过敏内毒素,抑制过敏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抗休克作用,对脑水肿状态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和纠正,对感染性休克、高c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等相关并发症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

2.结果

完全治愈41例,好转26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

3.讨论

对于目前我国的一些基层医院而言,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可能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工。具体分析可知,基层医院布局不合理等情况显著,包括产前区、病理区、产后区等划分不是十分明确,从而造成三个区域集中处在一个通道内,产妇、妇科患者会出现交叉感染情况[4]。又因患者的陪护相对较多,探视人员也较多,室内空气不够清洁,从而导致病房空气污浊不堪。环境以及卫生状况不佳的病房,对于患者床单终末消毒呈现被忽视,增加了交叉感染发生率。针对多次重复应用的医疗器械,缺乏集中统一消毒灭菌的情况,无菌操作理念也相对缺乏。并且,医护工作者对无菌观念意识淡薄,在治疗以及护理工作中,未对患者实施彻底清洁、消毒,术前未做好沐浴更衣、皮肤清洁、外阴清洁等工作边进入到产房接受手术之力啊,增加了产妇潜在病菌感染的风险[5]。

本次研究中,以对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目的,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本组98例患者中,完全治愈41例,好转26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6]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在基层医院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对医务工作者无菌意识进行强化,有效降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基层医院应健全以下措施,以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①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方案,实施必要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工作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预防感染应急预案等制度;②明确划分相对独立区,对无菌区、污染区以及清洁区应做好划分工作,并做好标记;③做好消毒隔离管理,所有医护工作者均应完成洗手、更衣、带帽、戴口罩等环节后,才可以进入到手术室。针对无菌操作更应严格遵守。总而言之,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应采取院内预防感染手段,依据医院设备、环境等进行改造。针对前来就医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并且,若是有必要,可对患者展开足量敏感性抗生素注射,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晓华,陆燕红.基层医院剖宫产妇364例院内感染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8):833-834.

[2]于春玲.基层医院出生缺陷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33(7):412-414.

[3]黄雪刚.基层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卫生产业,2016,20:129-131.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第9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和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 无菌采集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结果 女性生殖道感染较普遍,病原体复杂,但以混合感染为主。结论 女性生殖道感染从以前的单纯型感染向合并型感染发展。

【关键词】 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威胁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疾病,它是发生在女性从外阴口至子宫这段腔道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阴道炎(念珠菌性、滴虫性、老年性、细菌性阴道病)、淋病、宫颈炎(宫颈糜烂、息肉、纳氏囊肿)、盆腔炎等,是妇女的常见病,几乎每个成年女性和部分少女都曾有过,生殖道感染在已婚妇女中患病率近30%[1]。它不仅给女性自身带来痛苦,影响夫妻性生活的质量,引起女性性交时疼痛,还会通过性交造成对方感染。更为严重的是,生殖道感染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在怀孕期间患生殖道感染,还会引起宫内感染,造成胎死宫内或流产。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生殖道感染及其危害方面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妇女生殖道感染就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的妇女内生殖器(阴道、子宫、子宫附件)和外生殖器的感染,尤以内生殖器官为主。本文对常见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疾病及其相关的病原体加以论述,并主要针对病原体中衣原体和支原体对妇女生殖感染疾病的情况加以分析。

1 观察对象

自愿来广东中医院珠海分院、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不同年龄妇女61例和常规健康体检者10人作为对照。

2 方法

无菌采集女性生殖道分泌物。生殖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分离培养与鉴定。

3 结果

见表1。表1 61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类型

4 讨论[2~11]

在当今社会中,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已成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在进行妇女生殖道感染检查时,不仅需要检测常见病原体(细菌、滴虫、真菌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支原体和衣原体这两种以前不太重视的病原体的检测,将其纳入常规的检查项目中。随着科学的进步,如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检测方法。在对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进行分析时,不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及其相应的主要病原体,还需要关注该疾病的并发症和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通过改变个人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做到早预防、早筛查、早治疗,及时发现无病症的隐性生殖道感染疾病,针对不同病因正确用药,避免盲目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应该定期进行妇科疾病的普查工作,提高诊治水平,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以实现国家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

分析国内不同地区所进行的妇女生殖感染检查,检出率较高的病原体已由原来的真菌类(假丝酵母菌)、细菌类(淋球菌)、滴虫类(毛滴虫)变为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类型也从以前的单纯型感染向合并型感染发展。在近两年,支原体已然成为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衣原体的检出率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究其原因多为:大多数妇女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后,不出现任何症状,容易忽视病情因而延误治疗。当衣原体和支原体侵入体内后,使身体抵抗力下降,这两种病原体上行感染将引起多种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往往导致诸多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崔茜.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局部sIgA含量与菌群失调的关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2):26-27.

2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7.

3 Sobel JD,Vesqusel JA.Symptomatic Valvovaginitis due to 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a albicans in a female who was not 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Clin Infect Dis,1996,22:726.

4 Annie Fehen,Claude Ban-au,Chantal Bizet.Lactobacillus species identification,H2O2 production,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correlation with human clinical status.J Clin Microbiol,1999,37:729-733.

5 康白,李芳,袁杰利,等.对德氏乳杆菌DM8909菌株的微生物学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4):188-180.

6 Hillier SL,Krohn MA,Rabe LK,et al.The normal vaginal flora,H2O2-producing lactobacilli,and bacterial vaginosis in pregnant women.Clin Infect Dis,1993,16(4):273-281.

7 Hillier SL,Krohn MA,Klebanoff SJ,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hydrogen rerosideproducing lactobacilli to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genital microflora in pregnant women.Obstet Gynecol,1992,79:369-373.

8 王振江,吕小玲,董振香.微生态制剂(定君生)在调整阴道菌群失衡的应用.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2):117-119.

9 袁杰利,赵恕,苏显英,等.地衣芽孢杆菌对实验性家兔阴道炎影响的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3):170-17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