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32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1篇

1.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若要获得长足发展,除了要提升办学质量外,还要提高办学条件,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增加与办学条件的改善均会面临经费不足现状,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滞后。

2.后勤管理欠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多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意识不健全。再加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结构层次不一,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使得后勤管理工作并没有取得实效。

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最早出现于1959年,由马森·海尔瑞首次提出“生命周期”这一观点,他认为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对于组织发展来说同样适用,组织发展进程中会伴随着停滞、消亡等现象存在,换言之,管理方面存在的滞后因素(局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而后,该观点被用于企业组织的成长、经营产品的更新、技术变迁以及产业更替等与企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多种现象中。就企业发展而言,有学者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以及精细阶段四个方面,且各个阶段之间按照次序是逐层递进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发展全过程。首先是创业阶段:企业(组织)发展之初时,难点和重点问题就在于产品生产后如何立足于市场,因此,创业者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随着员工数量增多,技术向导、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企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企业发展;其次是集体化阶段:发展危机得解后,组织中的部门便会出现严重的工作分派、权力分级以及劳动分工等现象,此时的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当领导者职责与对组织的美好愿景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便会出现自危机现象,此时便要寻求协调和控制路径;再次是规范化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等,对中层管理者(或以下)构成束缚,官僚化色彩稍显浓厚;最后是精细阶段:组织中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易进入衰退期,此时的组织需要活力。组织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对管理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管理者会自主研究管理策略,故而,有必要应用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管理

参照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阶段划分,再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需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阶段?二是认清高职院校所处的阶段后,其发展特征及制约瓶颈因素包含哪些?现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纳入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该院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中专类学校,2001年升级为高职院校,学院现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由老校区与新校区构成。暂将2001年后的后勤管理工作定为创业阶段,后勤管理工作难点在于:在卫生、生活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为该校的规模扩大提供必要的保障。此时,新任院领导为该院的后勤管理寻求改革之路,有效解除了危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2.2008年,该院后勤管理实现了全部门层级分级、职责岗位明确分工,并开展了一系列员工组织培训工作,主要通过播放短片、讲授讨论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质量意识,帮助员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规范化管理雏形出现,但尚未形成体系,进入集体化阶段。

3.2008年至今,该院为提高后勤物资管理水平,后勤管理部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如固定资产登记入库(操作流程为:网上下载《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按要求填写《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持采购申请报告、合同、发票与填写好的《固定资产入库登记表格》等材料至后勤处办理相关手续)、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食堂仓库管理制度、水电安装管理办法、清扫工具领用记录、物品保养维修档案、设备采购记录、物资挂失与借用记录、后勤处等,各项制度与工作流程制定后所发挥的效益是值得肯定的。

4.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后勤管理工作会日臻完善,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后勤管理工作便会步入精细阶段,后勤管理部门会划分出多部门,以保障灵活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逐渐细化为综合管理办、国有资产管理办、计生办、老校区管理办、物业中心、维修、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多种部门,多部门共同协调下的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内容更具精细化,主要承担学院的教学、办公、科研、学生住宿等用房用地的统一调配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物业绿化与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饮食服务工作、物资采购工作、全院大小型设备维修工作、水电供应及通讯服务工作以及综合性事务协调与管理等工作。

四、结语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2篇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普遍应用于自动化工程设计,电子档案逐渐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是档案管理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由此引起的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电子档案能缩小档案保存空间,快速传递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时代接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1.电子文件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从本质的角度上讲,所有的档案均具备原始记录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档案内容和档案形式。正是因为档案这一本质特征的存在,使其与图书、资料有所区别,也使档案具备了法律凭证的作用。就电子文件而言,其与传统档案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形成方式的不同,计算机是电子文件形成的重要载体,由于在计算机上能够对电子文件进行随意修改或复制,从而使得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及其凭证作用是否具备法律作用,成为目前档案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成为电子文件是否能够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之所在,其对档案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2.电子文件对档案来源的影响

档案的来源一直都是档案管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而在电子文件出现后,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究其根本原因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再对应机关、组织和机构,而是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对文件信息进行修改和重新组合,故此档案来源的确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条件上,而是要阐明档案的原始联系,并了解档案在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组合变化,逐步对档案的来源原则进行丰富和完善。可见,电子文件的出现,改变了档案来源的研究方向,其对档案的来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电子文件对档案现代化研究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档案现代化已经成为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为支撑。可以说电子文件是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档案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档案的研究内容。为此,除了要对原有的档案内容加强研究之外,还应当不断加大对各种支撑技术的研究力度,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缩技术等等,尤其是要加强对信息安全和通信技术的研究以及各种新技术在档案中的应用研究,这对于档案的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电子文件对档案保护技术的影响

对档案进行保护与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的档案保护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此,要在不断加大对传统档案载体保护技术研究力度的同时,深入研究电子文件档案的保护技术,如新型档案载体、保存环境、档案原始性及完整性的保护措施等等。由此可见,电子文件的出现,不仅使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而且也增大了研究难度,这给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启示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指导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确定、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等方面,以保证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受到严密的控制。即对电子文件进行全程管理,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管理,包括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其销毁或永久保存这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要达到有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就要建立电子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则,而建立相关准则,必须关注文件从孕育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每一个阶段。其中,在文件的孕育阶段,选择适当的阅读软件是影响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因为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阅读软件的生命周期影响电子文件的品质。在文件的概念设计阶段,按照“前端控制”思想的精髓把电子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放在概念阶段予以考虑。例如,在概念阶段要及时采集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以证实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可靠性;事先确定归档范围,判定保存价值,确定采集时间和采集方式,以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事先设定某些方面的技术指标,如记录载体、记录格式等,以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可利用性。总之,对电子文件管理要从信息系统源头做起,在概念阶段即考虑作为档案保管、利用的要求,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如果待系统应用后再作改动往往既费钱又复杂,而且有时不可能实现。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档案部门人员应协助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设计,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各个过程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使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统筹兼顾,强调各项管理内容和要求无缝连接、系统整合和总体效应。

三、电子档案管理的对策

1.归档的电子文档进行规范整理

首先,有选择地保留具有利用价值的电子文档,对于事务性的电子文档,使用完毕即可删除;对需要保留的电子文档采用电子鉴定法,通过制订电子文档鉴定标准、开发电子文档鉴定软件等方法,对电子文档进行批量鉴定,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并保持鉴定标准的统一。其次,对电子文档的分类整理可借用国家归档文件的整理。第三,对同一组织机构、同一保管期限、同一级别的电子文档按文件编号的大小进行排列。

2.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首先,采用电子通信网络系统中“双密钥码”的方法进行加密。其次,做好文档的开放与控制上网的界定工作。凡是属于公开的文档都可上网,对在保密期限的文档,可根据其时效陆续解密上网。三是保障文档的凭证作用。电子文档的凭证作用在于其原始性,要维护电子文档的原始性就要加强对电子文档的安全审理,保证电子文档不被修改和删除,其一,要重点解决对电子文档非法的访问、拷贝和打印等问题,通过设置入口密码、口令、注册登录等措施控制非法用户的访问,并通过特殊的服务措施控制用户对文件的拷贝、下载打印等行为。其二,电子文档制发单位在机内输入隐形条码,以防止电子文档被修改或删除。其三,做好防火墙的防护工作。只有符合事先制定的网络安全规定的信息才被允许通过,不符合的就要拒之墙外,以保护网上电子文档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其四,做好光盘、软盘、磁盘等电子文档的保护和安全工作,购置专门装具,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快电子文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档案管理新模式。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并掌握电子文件档案管

理软件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并对软件的各种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如前端控制功能、全程管理功能等等。同时,还应针对用户认证、电子签名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在保证档案管理软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探索最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工作模式。其次,加强档案信息网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电子文件形成、传输、归档、整理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再次,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落实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采取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生命周期,内部控制,要点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遵循法律法规等的一个管理过程。它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控制方法,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沿着生命周期的轨迹不断发生变化,从一个阶段转化到另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遵从特定的行为模式。企业应随着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不断调整内部控制,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在初创期,客户不稳定,销量少,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资金,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风险很高,随时都在为生存而战,许多决策史无前例,企业总在危机中徘徊,灵活性和适应力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及时化解危机。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发展企业管理论文,业务活动少,资金短缺,迫使企业内部无明确的分工和制度,这样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使企业更加灵活,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浪费大量时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庞大的组织机构,会超过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不但浪费资金,而且丢弃了灵活性和适应力,会使初创期的企业大伤元气。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暂时不建立。如果企业急需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可以通过更小的成本从企业外部咨询取得。

但是,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授权批准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在初创期,创业者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能否度过创业期,成功进入成长期,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的智慧和魄力。企业刚刚建立,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非常脆弱,随时会陷入危机。因此,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应尽快建立授权审批制度,使创业者掌握控制权,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行为。企业内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 、程序和责任。另外,初创期的企业,要先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规定凭证取得、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等程序、方法和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按要求编制、投递和保管会计报告。

二、企业成长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企业进入成长期,产品已为市场接受,但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仍然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风险主要与产品的市场份额能否保持并增长有关,战略目标是确立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进入成长期后,企业适合采用成长型战略,即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导向,致力于使企业在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增长。成长期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包括资产的规模和人员的规模,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组织机构,引入责任结构和规章制度。为此,企业在成长期初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成长期末期基本建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完善授权批准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管理论文,创业者开始逐渐授权。企业在初创期领导独占了有关营销、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力,职权是个人化的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得过于复杂,个人有限的精力难以应对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成长超出了创业者能够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求创业者在适当时机准确无误地授权,创业者要开始划分责任,逐渐淡化个人职权。企业必须要注意授权之前,要完善相应的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在缺乏控制制度下,创业者试图授权的结果就是过渡分权,最终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使企业无序运营。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成长期的企业规模增大,业务增多,应该逐渐完善信息系统,以保证企业正确搜集、识别、交流各种摘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迅速高效。

(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

进入成长期,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应从主要关注外部市场转向开始关注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大规模的资产和人员,企业需要重新确定各种职能和责任,探索创建政策、规章、标准和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因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和存货控制。

(四)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控制、内部报告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等。

三、企业成熟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巅峰。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具有较高、较稳定的市场份额,大量的销售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富裕且比较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成熟期比较困难,留住成熟期更加困难。企业最高的挑战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长成熟期。企业在成熟期适合采用稳定型战略,即企业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为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的修整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快发展。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对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剪和完善,以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企业在成长期制定的某些内部控制制度,有些经过检验标明是无效的,有些已不适应变化的企业,有些尚不够明晰,因此,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修剪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论文,清理与企业效能无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整合为能起作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企业衰退期的内部控制要点

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原有的产品已在市场上逐渐萎缩,不能持续地给企业带来盈利,销量、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企业衰退是由于企业未能及时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整合,可以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的理想结果。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销量下降,被市场淘汰,可以通过外部整合,重新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市场范围,激发创新精神。企业不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内部缺乏协调,企业分裂,失去稳定状态。为了使企业内部重新统一,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合,以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和控制方法进行调整,适应企业战略要求,以创建支持企业成功运营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标杆瞄准。如果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只采用内部标准,各责任中心为了不低于预算,尽量定低预算目标。因为目标定得越低,就越容易完成。预算即不是企业真实能力的反应,也不是真正市场机会的反应。解决方法是在预算标准中引入标杆瞄准,从企业外部建立标准,使预算管理目标与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先进水平比较,以消除内部标准的低效。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8,116,366,393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 2008.1-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09,522,525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4篇

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盈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导致企业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上做出不同的决策。

(一)起步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处于起步期阶段的企业由于消费者和市场对于企业的认知度较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核心与信誉,导致企业在此阶段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方面为维持企业的经营需大量的资金,另为在未来确立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需在构建厂房、购置设备、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这都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认知度较低,导致企业所面对的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同时企业在和上下游厂商竞争时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较大,而经营负债的规模较小,为维持较大规模的经营资产,需企业大量资金投入,而经营负债的较小规模说明企业在此阶段较少占用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进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较为有利的信息,进而吸收投资者增加对企业的投入。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传递利好信息,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信号,从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此阶段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及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等。提前确认收入即把尚未实现的收入通过提前开具销售发票、收款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时以及提供的劳务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即予以确认;延迟确认费用即将本属于本期的费用不在本期确认或不在本期全部确认、本属于本期的一次性费用作为待摊费用分批确认;扩大费用资本化即把本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予以资本化,从而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人为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进而增加了当期的利润。

(二)成长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进入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迅速扩大,行业内部厂商数量的增加及总供给的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行业内部大多数厂商都可实现较快增长,原有厂商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但为满足进一步扩大的市场需求,厂商需进一步增加经营资金的投放,为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活动亦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此阶段企业经营亏损逐渐收窄,并逐渐转为盈利;由于企业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经营资产虽增加速度较快,但已落后于经营负债的增长速度,表明企业在此阶段已大大增加对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的使用,导致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增加,并快于现金流出增长的速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此阶段逐渐由负值转为正值。基于成长阶段的特点,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维持利润的平稳增长,增加外源融资。具体方式选择上往往通过增加债务资金的筹集或寻求上市来解决投入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企业在此阶段已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通过负债方式筹集资金变得相对容易了,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债权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利用负债资金为所有者创造更多收益;另外在此阶段企业在权益资金筹集上大多采用争取上市及配股增发的方式,由于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及配股增发都有严格的限制,企业达不到连续盈利等要求是不能上市及配股增发的,因此企业为实现上市及配股增发的目的,便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另由于此阶段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企业就有了在利润较高年份储备利润,即所谓的“甜饼盒储备”,而在利润较低年份将储备的利润释放,以平滑利润。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通过关联交易、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等进行盈余管理。

(三)成熟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对内投资已基本完成,并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地位进一步强化,经营活动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正值。由于此阶段企业能更充分的利用上下游厂商的无成本的资金,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进一步缩小,经营负债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加之长期资产等非经营性项目摊销的影响,导致在此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在规模上超过企业的利润,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均处于最佳状态。企业长期资产的规模相对稳定,对内投资逐渐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开始超过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企业开始更多的寻求对外投资的机会。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考虑是尽可能调低当期利润,以减轻税负压力,逃避政府监管。另企业往往在此阶段把当期部分超高利润隐藏起来,待利润降低时将隐藏的甜饼盒储备释放出来,以实现平滑利润的目的,坚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此阶段盈余管理在方式选择上更多的采用提前确认费用、通过关联交易、改变折旧摊销政策等对利润进行调解。(四)衰退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衰退期企业的市场迅速缩小,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发生改变,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好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企业的利润开始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也掉头下行。一些企业开始转让、变卖厂房设备或转变发展战略,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等多元化经营。此阶段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面临退市的威胁。此阶段企业为走出困境,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更加明显。企业为避免退市的威胁,往往采取措施调高利润。此时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一般有两个方向:调增盈余与调减盈余。调减盈余即是企业通过提前计提各项费用,进行费用的“大洗澡”,为未来扭亏为盈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处理,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结论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研究内容

[分类号]G201

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信息作为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同样具有有机生命体的典型特征,其生命周期过程经历生产、、加工、利用和处置等不同管理阶段。因此著名信息资源管理专家Horton等提出,信息是有生命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此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或理论;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与数字资源快速增长,海量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促使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日益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却始终难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量基础性理论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解决,例如:何谓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有何异同,信息生命周期阶段如何划分,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怎样测度等。因此,要真正实现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必须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与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1 信息生命周期概念辨析

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自产生到消亡整个过程中运动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因此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信息也必然持续运动并表现出周期性与阶段性特征。基于此,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必须首先透彻把握其概念内涵,从而为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由于以往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往往只是基于信息管理活动进行简单的流程描述或阶段划分,并未深入反映与揭示信息自身的内在运动与变化规律,因此还必须明确区别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信息自身运动变化与管理活动变化两个概念。

1.1 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Levitan在1981年指出,信息或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具体包括信息的生产、组织、维护、增长和分配。――的“特殊商品”。Taylor在1982年提出了包含数据、信息、告知的知识、生产性知识和实际行动5个阶段的信息生命周期过程。1985年Ho~on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据此定义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信息生命周期:一是基于信息利用和管理需求的信息生命周期,由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7个阶段组成;二是基于信息载体与信息交流的信息生命周期,包括创造、交流、利用、维护、恢复、再利用、再包装、再交流、降低使用等级、处置10个阶段。然而,信息生命周期真正进入主流视野还是源于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于2000年10月召开的伦敦年会,会议通过的405号决议建议将ISO/TC46“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的一个分委员会改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该决议称“信息无论是以物理形式还是数字形式管理,其信息生命周期均包括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此后,EMC、Legato、StorageTek、IDC等存储服务商也纷纷基于组织管理需求与数据服务层级变化,提出面向企业级数据/信息存储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并推出了基于该理念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解决力案。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者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认识可分为三类:①基于信息运动的信息生命周期,从信息运动角度出发,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信息自身内在运动的一种循环往复过程与规律性特征;②基于信息管理的信息生命周期,从管理的视角,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一种管理过程或一系列信息处理程序的组合;③信息存储服务商提出的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从组织成本收益的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一种实现组织数据/信息存储管理优化与价值最大化的工具。鉴于第三种概念主要作为信息存储产品存在于各种商业报道宣传中,并未进入主流学术视野,因此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前两种理解,即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生命周期两类认识。

1.2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Taylor和Ho~on等学者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以来,围绕着信息生命周期学界纷纷开展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管理周期、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等。然而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发现,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深入研究。

以信息生命周期和infoiTnation lifecycle为关键词,利用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EBSCO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和Spring Link电子伞文期刊检索系统等数据库,共检索出外文文献200多篇,中文文献160多篇,其发表时间集中在2003年以后,可见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往往绕过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理论内核,直接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理论前提应用于分阶段或分层次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之巾,而专门针对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大量文献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等同使用甚至混为一谈,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运动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抽象运动而非物理运动,同时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使得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运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正是缘于此,研究者往往将信息管理作为切入点,从管理角度考察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操作与措施,并借助信息在生命周期中实施的管理流程来间接反映其生命周期运动阶段与规律特征。诚然,将具体的信息管理过程作为研究抽象的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角度和策略未尝不可,然而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当前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两者的混淆,进而导致信息生命周期研究中重视应用性管理研究、忽视基础性理论研究的误区。

实际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着根本差异:①研究目的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运动状态、阶段与特征,其研究目的是要对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运动的本质及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信息生

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对信息进行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帮助组织以最小的整体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②研究性质不同。顾名思义,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内容是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特征与规律,属于理论研究范畴;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型,是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阶段性管理措施,以保证信息在完整生命周期中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属于应用研究范畴。③研究角度与对象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从信息运动的视角,考察这一客观运动的自身规律,具体研究对象是信息本身,通过对信息客体运动特征的定量化描述与测度来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视角,研究如何在信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适当的操作与策略对其进行主动管理,具体研究对象既包括信息自身,也包括信息机构、信息用户、信息环境等信息主体与环境。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之间不仅存在区别,而且也有着密切联系。从理论角度讲,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则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实施的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贯穿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主动管理过程和策略。从实践角度讲,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归根结底是为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以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反之,通过针对信息生命周期中各管理阶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信息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规律,从而丰富完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认识

信息是物质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关于信息运动,许多学者已从不同方面开展研究,如Coren将信息作为运动主体,考察了信息的自组织运动。McLuhan将信息视为知识客体,考察信息载体的时空运动。皮亚杰将信息作为主客关系,在人类个体或群体认知过程中考察信息运动。Boisot等将信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与组织架构中考察信息运动。实际上,信息运动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极其复杂的,它由信息内在价值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决定,并具有抽象性、多样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2.1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是指信息运动更多地是一种抽象运动而非具体的载体形式变化或物理空间改变,因此无法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信息运动,而只能通过信息运动过程中一些外部特征的变化间接对其进行研究。例如,承载信息的图书、期刊从甲地被移动到乙地,此时信息只是随载体介质发生了物理位移,其内容及所包含的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并未发生运动;而如果图书、期刊所包含的内容被阅读、参考与引用,则认为信息发生了运动。

2.2 信息运动的多样性

虽然目前还无法完整地解释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运动轨迹,但从本质上讲,信息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运动是一种客观状态。在实际信息活动中,这一抽象运动过程又表现为载体变化、空间移动、价值衰减等多种具体形式。因此,通过考察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多样化运动方式,可以分析出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运动规律。

2.3 信息运动的周期性

信息生命周期之所以被称为“周期”,在于它并非单向单次运动,而是一个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信息自创建到传播再到利用直至处置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其价值始终随着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该趋势应当是一个价值逐渐衰减的过程,但此种规律性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处于生命周期晚期价值已严重衰减的信息随时有可能随着某一学科领域甚至某一知识点的突破创新而在极短时间内重新跃迁至活跃期,从而开始一轮新的生命周期循环。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深入,这一现象在数字资源中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信息生命周期,就必须动态地看待信息运动,将其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周期性循环过程。

2.4 信息运动的阶段性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者大多是将信息作为一种具有生命的资源,并从管理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相互关联的阶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则将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划分为创建、采集、编目/鉴别、存储、长期保存、访问6个阶段;此外,EMC等数据存储服务商也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信息管理过程分为搜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监控、访问/共享、迁移/归档、删除/销毁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事实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就内部阶段组成而言,显然是有差异的;但就其周期的时间跨度来说,通常却是一致的。因此,许多人往往将信息管理阶段混同为信息运动阶段。从本质上讲,两者既存在显著差异,又有着一定关联。一方面,信息管理活动的阶段性是由信息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信息的阶段性管理必须依据信息运动的阶段性规律来进行;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运动是客观的,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对信息实施不同管理方式与手段却可以影响信息的运动过程。例如印刷型文献经过数字化加工并通过互联网后,其传播方式、范围、速度均会有所改变。总而言之,信息生命周期考察的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不同运动阶段的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探究的则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与策略。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以及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均存在着相互关联,因此信息运动阶段与信息管理阶段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已被广为接受,许多专家学者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开展了大量管理应用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其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体系,使得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应用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理应成为目前该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1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其核心是对信息从产生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万里鹏《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范式及理论缺失》一文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运动。然而信息运动作为信息存在的表现形式,即信息如何随时间、空间而运动变化,其主体归根结底仍然是信息,因此信息生命周期本质上观察的也仍然是信息。所以笔者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信息运动,也不是信息管理,而就是信息本身。

3.2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

目前来看,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问题主要包括:①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有何异同;②信息生命周期存在哪些阶段;③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递进

与跃迁机理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而是仅仅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具体来讲,信息生命周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

3.2.1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规律研究

信息生命周期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揭示信息运动的内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自产生到消亡生命周期中的内在运动规律、运动轨迹及描述方式等。

3.2.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阶段性理论研究关于信息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论研究始终是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热点问题,Taylor、Horton等相关学者以及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乃至EMC等信息存储服务商均对此有过论述。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及依据、阶段之间的内部关联、阶段递进与跃迁的机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各阶段的异同等。

3.2.3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信息运动的抽象性、多样性特征,目前还无法直接地改变信息的运动轨迹,但却能够利用信息运动的影Ⅱ向因素分析,结合信息利用结果以及信息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联等,分析信息的生命周期运动并通过改变其影响因素间接对其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3.2.4 信息生命周期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然而该领域既是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的关键性难点。如果不能在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领域有所突破,那么相关研究就难以深入开展。既然信息从最初产生到最终消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期,那么该生命期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如何对其进行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3.2.5 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差异性研究信息依-据其内容、载体形式、传播渠道等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不同载体类型信息的运动轨迹有何异同,不同学科领域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何种差异,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区别,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3.2.6 信息生命周期应用领域研究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信息的内在运动规律,为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例如,基于信息生命周期内的运动规律对信息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可以改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状况,从而促进信息的价值实现,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3.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方法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涵盖多种印刷型与数字资源类型,同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老化测度、影响因素分析、信息内在关联的揭示描述等多个领域,因此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推进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具体方法包括:

3.3.1 因素分析法

信息运动及其生命周期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领域范围与发展状况、信息增长与老化规律、信息介质类型、信息管理方式方法、用户利用习惯等。因此,必须借助因素分析方法针对各种纷繁芜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与影响效果展开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的内在机理,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度关联分析法等。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6篇

一、焦点之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中心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文件中心的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本来是档案界大多认可的共识。但近期有学者对此给予否定的回答,甚至得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成为成立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

1的结论。笔者无意逐一论争,仅从三个方面略述浅见。

首先,文件中心的建立目的和理论依据能否等同?有学者认为“经济上的节约原则,是美国政府成立文件中心的主要依据,而不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

2笔者可以简要回顾一下文件中心的产生过程。文件中心最早产生在美国,最初形式是二战期间海军部为集中保存平时不常使用的数量庞大的文件而设立的临时库房。由于这种库房及设施不如档案馆要求高,既适应了战后的经济形势,又能满足各联邦机构的相同需求,因此很快在全美推广开来。1950年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授权设置联邦文件中心,由国家档案与文件局领导,隶属于联邦档案系统。尽管建立文件中心最初的确是“一种政府行为”

3也的确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节约,但这应当是文件中心建立的目的,与其理论依据不能混为一谈。从产生时间看,文件中心先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恰恰是发端于对文件中心这一实践事物的理论解释,后来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最终因客观揭示了文件的运动过程和规律而成为文件管理的核心理论。可见文件中心出现在前、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形成于后,正是对理论源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的有力证明。如果以文件中心产生之时尚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由得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恰恰正是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

其次,文件中心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有无必然联系的关键要看后者能否成为前者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依据文件的不同价值及其作用形式这个完整过程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功用和价值而与管理形式、保存场所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关系”

4它之所以是对文件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关键在于抓住了文件运动的基本动力——价值形态及其规律性的转化。化用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的经典论述,文件具有两种价值形态,即对形成机关的原始价值(第一价值)和对非形成机关的从属价值(第二价值)。这两种价值形态在文件运动过程中不断进行规律性的转化:第一价值逐步递减,第二价值逐步递增,最终实现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转化。

第一价值决定了文件在现行阶段为形成机关服务是首要目的,保存场所应当是机关内部,以满足方便控制和频繁利用的需要。到半现行阶段,文件的第一价值开始衰退,尽管其对形成机关仍具有查考作用,但利用频率大大降低。此时服务对象仍以机关为主,保存场所需具备两项功能,一是继续发挥文件的第一价值,满足形成机关的利用需求;二是检验文件是否具有第二价值,为最终处置,即销毁无价值文件或将具有历史价值的文件移交永久保存机构(档案馆)做好准备。进馆后历史文件的服务对象由形成机关扩展到社会各界。可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紧紧把握价值形态的变化,描述了文件从产生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运动过程;揭示了这一连续过程因价值形态的规律性转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阐明了每一阶段的特定价值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的对应关系。

文件中心的性质和功能能否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找到合理解释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阶段划分来看,文件中心是与文件的半现行阶段相对应建立的一种过渡性保管机构,处在形成机关与档案馆之间的中间位置。它之所以具有过渡性和中间性,是因为半现行文件在文件整个运动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相应要求保管机构既因文件的原始价值继续满足形成机关的利用需求,又因文件的潜在历史价值为历史文件进馆保存做好准备。这决定了文件中心必然具有过渡性,具备满足形成机关利用需要和确保进馆文件质量两项基本功能。可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的文件运动过程和阶段划分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各阶段对应的保存场所在不同国家可能名称各异,但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基本功能。文件中心的现实也充分证明这一点,它在许多国家的名称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始终都是一种过渡性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

再次,如何辩证看待文件中心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如上所述,文件中心是西方国家找到的一条保管半现行文件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探寻文件中心的理论根源起步,逐步扩及文件的整个生命过程和全面管理,最终上升为揭示文件客观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成为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以上分析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无愧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还能为价值形态不同的各阶段文件对应的保存场所提供理论依据,不管它们的名称如何。然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中心的理论基础并不意味着认可这一理论就必然要建立文件中心;也不意味着没有文件中心,这一理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把二者的密切联系仅仅看成是狭隘的依存关系或唯一的对应关系,不免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笔者认为,二者确实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文件中心的建立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但文件中心不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唯一应用对象,不能以文件中心的建立与否作为评价该理论的高低并衡量其适用性的唯一标准。

根据以上评析,笔者的结论是文件中心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存在必然联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源自文件中心实践,并成为文件中心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非国外“专利”。尽管“文件生命周期”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文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其运动过程和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说是西方档案学者总结出的揭示文件客观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中国同样存在探索这一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努力。因此,揭示文件客观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无论在中外冠之何种名称,都是全球档案界共有的理论财富。这也说明我国同样存在建立文件中心的理论基础。

二、焦点之二:中外文件、档案概念的不同能否成为我国建立文件中心的障碍?

对文件、档案概念的理解是文件中心可行性问题理论分歧的另一个焦点。有的学者认为中外文件、档案概念的差异,决定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宜中国化,自然也不宜建立文件中心。5有的学者针锋相对,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完全适用于中国”[6]。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及是否适用于中国,笔者拟另文探讨,这里只想就中外文件、档案概念差异的实质及与文件中心的关系略述浅见。

尽管中外文件、档案概念的表述有多种形式,但差异的实质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角度看,可归结为对文件运动阶段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该理论依据价值形态的转化将文件运动过程大致分为现行、半现行和非现行阶段,从价值变化讲就是第一价值旺盛、第一价值衰退、第一价值丧失/第二价值凸现三个阶段。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文档管理体制的差异,以及学者观察问题角度有别,不同国家和学者可能有各种具体划分方法,仅据有的学者粗略统计就达十数种之多,从二阶段到八阶段都有,划分标准也五花八门,包括利用频率、保存地点、管理程序、作用形式等等[7]。这表明阶段划分不可能也不应当强求一致。与较富代表性的英美国家相比,中外文件、档案划分的异同主要有三:一是对档案阶段的规定存在差异。在上述三阶段中,英美国家多把非现行阶段才视为档案,而我国从半现行、甚至现行阶段后期就视为档案了。二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界限或者说标志存在差异。英美国家多以进馆为转化标志,而我国多强调“归档和集中保存,既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一般程序和条件,又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一般标志和界限”[8]。三是各阶段文件对应的保管场所有同有异。英美国家分别是形成机关、文件中心和档案馆,我国则为形成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以上差异表明我国档案概念的外延大于英美国家,相应带来对文件、档案关系的理解问题。

根据我国传统的狭义文件观,把文件与现行阶段对应、档案与后两个阶段对应,就很难理解档案是文件的一部分,极易得出二者是不同事物的结论。但笔者认为,国外对文件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文件对应的是文件运动全过程的所有阶段,这就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文件”的含义;狭义文件对应的是现行和半现行两个阶段,这就是英美国家通常所提的“文件”概念。据此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可以解释为:档案是广义文件的一部分,档案由狭义文件转化而来,档案与现行、半现行文件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的体现。这样一来,中外文件、档案划分的差异主要就是对文件(狭义)由何阶段转化为档案以及转化依据和标志的不同认识。我国多把文件从业务部门或文书处理部门移交到档案室后称之为档案,表明文件从半现行阶段开始转化,转化依据和标志通常是“归档”。而在英美国家,文件直到非现行阶段进馆保存后才被视为档案,转化依据和标志多是“进馆”。笔者认为文件从哪一阶段转化为档案并不重要,关键应认清引起转化的本质因素。无论是我国的“归档”,还是英美国家的“进馆”,都不足为本质因素。因为这种转化包括存贮形式和本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文件办理完毕后经过立卷归档,由分散流通状态转变为集中存贮状态;后者是指文件由记述和传达现行信息的载体转化为历史记录。归档和进馆都只不过是为安全保管和利用的方便而实行的一种工作制度或程序,只能表现存贮形式的转化,无法完全体现文件与档案的本质区别。只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价值形态的变化,才能全面揭示出文件与档案发生存贮形式和本质作用变化的本质因素。可见,与归档和进馆相比,价值形态转化才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一种更加客观的依据和标志。

中外对文件、档案概念的不同理解应否阻碍文件中心的建立,笔者持否定看法。理由主要有三。首先,尽管中外文档划分存在差异,但都实施了分阶段管理,各阶段均有相应的保管场所和管理形式。这说明中外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尊重文件客观规律采取阶段式管理,使管理最为合理和有效。这种共识就可为我国建立具有诸多优越性、广受西方青睐的文件中心清除理论障碍。其次,文件中心是与半现行文件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因经济高效的优点得以在西方国家普及。无论我国有无半现行文件的提法,这一阶段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有相应的保管机构。但我国已有档案室的现实从理论上讲不应构成建立文件中心的障碍。再次,西方国家对文件、档案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把非现行阶段文件才视为档案,有的认为文件从现行阶段起就已转化为档案,这些具体差异并未妨碍文件中心在这些国家的普遍建立。可见,以中外文档概念不同为由反对建立文件中心的观点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以上评析,笔者的结论是建立文件中心需突破我国传统的狭义文件观,呼唤一种广义的文件观,这也正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反映的文件观。按照这一科学理论,文件概念的外延应包括文件从形成到最终归宿完整运动过程的所有阶段,而不是其中某一特定阶段。我国部分学者所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本不符合我国实际”[9]或“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名不副实”[10]的结论,都是从狭义文件观来考查这一理论的。狭义文件观的严重不足在于过分强调文件各阶段的区别,忽视各阶段的固有联系,因此难以准确反映文件与档案的关系。西方各国尽管对文件的阶段划分以及对各阶段的称谓不完全一致,但它们普遍建立文件中心正是基于对广义文件观的一致认同。可见,假如不能接受广义文件观,就无法真正理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质,也无法辩证看待文件中心的可行性。

总之,笔者认为文件中心的建立在我国不乏理论基础,如果认同广义文件观就能为消除上述理论分歧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注释:

[1]林清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中心没有必然联系》,《山西档案》19996。

[2]同上。

[3]同上。

[4]笔者与韩玉梅共同主编:《外国档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王茂跃:《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宜中国化》,《山西档案》19976。

[6]何嘉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完全适用于中国》,《山西档案》19985。

[7]同上。

[8]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7篇

>> 数据管护生命周期视角下科研过程风险管理方略 WBLL视角下大学英语学习研究现状:基于对期刊论文的分析 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及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财务战略选择分析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期刊论文评价研究 教育游戏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 中国作者北极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调研分析 西安工程大学期刊论文计量分析 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财务战略”模型的改进及其系统视角 基于财务数据视角的企业生命周期判定 嵌入科研工作流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素养能力研究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生命周期视角下税收优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ACSI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管理集成模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6-22.

[8]SEGLEN P.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J].British Medical Journal,Education,2007,314(7079):497.

[9]PECK S.Science suffers when getting a grant becomes the goal[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8,55(7):42.

[10]HEIDORN P B.Shedding light on the dark data in the long tail of science[J].Library Trends,2008,57(2):280-299.

[11]REFINETTI R,CORNRLISSEN G,HALBERG F.Procedure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circadian rhythms[J].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7,38(4):275-325.

[12]丹.数据论文:数据集独立出版与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5-98.

[13]YOUNG N S,IOANNIDIS J P,AIUBAYDLI O,et al.Why current publication practices may distort science[J].PLoS Medicine,2008,5(10):1418-1422.

[14]杨滟,孙建军.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长尾数据管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4):45-50.

[15]DCC Curation Lifecycle Model[EB/OL].http:∥dcc.ac.uk/resoutces/curation-lifecycle-model,2015-04-05.

[16]DCC.What is digital curation?[EB/OL].http:∥doc.ac.uk/digital-curation/what-digital-curation,2013-08-11.

[17]Laughton P.OAIS functional model conformance test:a proposed measurement[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46(3):308-320.

[18]Caplan P.DAITSS,an OAIS-based preservation repos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Roadmap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Workshop,ACM,2010,17.

[19]LaPlant L,Zwaard K.A holistic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content authenticity and maintaining content integrity in a large OAIS repository[C]∥Archiving Conference on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109-113.

[20]Wallis J C.Moving archival practices upstre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ecological sensing data in collaborative field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Curation,2008,3(1):114-126.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8篇

摘要: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矿井机械化程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矿用变压器在煤矿输配电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对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周期和减少煤矿企业的资金浪费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其次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矿井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矿用变压器在矿井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全寿命周期成本;成本模型

0引言

矿用变压器作为矿井中电力供应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煤矿管理人员关心的焦点。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为解决矿用变压器的可靠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自引入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以来,电力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文献[2-5]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工程规划和设备维护等领域的应用;文献[6,7]提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变压器选择的创新方法,但未形成全面的、有效的应用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其次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矿井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矿用变压器在矿井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

受矿井中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矿用变压器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矿井内各种环境的污染而不断老化。当矿用变压器老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变压器的运行便会出现故障,甚至会彻底损坏。矿用变压器的寿命管理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检测手段对矿用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维护、延长矿用变压器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高矿用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实现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成本的最优化。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状态评估;(2)矿井变压器的维护。因此,对矿井变压器的主要部件进行诊断并分析诊断结果也是矿井变压器寿命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出发,全面的对设备或者系统的购置、施工、运行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成本最小的一种管理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旨在实现电气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资源最节省的目的[8]。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具有全过程、全系统、全费用等特点。全过程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到项目最终报销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全系统指将整个项目的不同阶段的成本话费考虑在统筹范围内,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寻求最佳的成本管理方案;全费用指将所考虑到的所有会产生的费用考虑到规划当中,从而在可用率和全费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解决矿井变压器使用寿命周期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实现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目的。因此,建立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对于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

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通常可以通过工程估算法来进行估算。根据工程经济学理论可先将矿井变压器在各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全部折算到矿用变压器投入运行时的限值,然后对矿用变压器等额年回收成本进行计算。矿用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LCC=IC+OC+FC+DC公式中,LCC表示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IC表示矿用变压器的初初始投入成本;OC表示矿用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成本;FC表示矿用变压器故障成本;DC表示矿用变压器报废处理成本。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矿用变压器检修及退役策略制定流程: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矿用变压器检修决策方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步骤:(1)收集矿用变压器各种实验及在线监测等状态量数据;(2)根据矿用变压器的状态量数据进行各种判断;(3)对矿用变压器的绝缘状态进行状态评估;(4)通过建立各种矿用变压器的评估模型来进制定矿用变压器的检修决策方式;(5)根据矿用变压器检修前后的全寿命周期年成本进行变压器检修决策的制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矿井机械化程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矿用变压器在煤矿输配电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切实做好煤矿企业的降本增效工作,研究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对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周期和减少煤矿企业的资金浪费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建设煤炭经济新常态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宛净,姚建刚,汪觉恒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主变压器选择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4(06):111-116.

[2]帅军庆,贺锡强,张怀宇.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于继来,王成福,张博等.在役电力变压器经济寿命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22(03):86-90.

[4]史京楠,韩红丽,徐涛.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变电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33(09):63-66.

[5]张俊.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变电站建设的决策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7.

[6]郎斌.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

[7]薛玉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的检修成本建立方法[J].华东电力,2008,36(10):87-90.

[8]张媛.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及模型[D].重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8.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第9篇

关键词:范式转换角度; 全生命周期 ;工程造价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address the feasibility paradigm to implement the full project 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in China is discuss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adigm of life-cycle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is expounded, the paradigm of 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is in the form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ject 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our country is entirely feasible, analysis method of implementing the whole 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Keywords: Perspective of paradigm shift; life cycl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在西方国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们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有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以及翻新和拆除期等等阶段,出发去思考造价以及成本上的问题,最关键的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整个周期总造价进行最小化。它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比较先进的思想方法。在建筑、公路、军事等等方面都是很好的应用。

在我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中单纯的只是考虑了建设成本,对后期的运营和维护没有进行控制,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加以改造。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范式的形成条件

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逻辑因素,其新的逻辑空间要比旧的范式要更加宽阔,在能够适应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并且现行的公理性的理论规范比其他的理论或者是观点要更加优越,新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的逻辑系统比原来的系统覆盖的要更加广泛,在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内容上要更加的有效。

在范式形成或者是转化中发生工程造价管理思想体系上的开放性的逻辑层次,因为这个过程是说到工程造价管理之外的知识以及思想形态的作用下,这些产生的影响观念形态主要是在历史时期人们在其他学科上所取得的进展情况,包括有在知识、思想、理论、观点以及方法论上。还有在历史时期中人们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社会道德理念。

在造价过程中利益格局中对范式形成或者是转换的作用包括社会经济中以及学术圈中的利益格局的形成。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

在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中很容易对工程造价管理后期移交之后的运营以及维护成本忽略了,从长远角度来看,工程设施在未来的运行和维护上是比它的建设成本要大很多的,并且在前期中建设成本的多少比未来的运行维护上的影响很大,若是建设成本比较高,相对的在后期中运营中所花费的费用就相对减少,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建设成本还要考虑到未来中运营以及维护成本问题。若是在前期中的建设成本比较少,在后期相应的维护费用就会增多,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从决策开始就需要对建设成本以及未来运营维护成本加以综合性的考虑,最好是取得一个平衡点。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优点

从时间的跨度上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其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以及翻新期和拆除期在内来出发去考虑的造价以及成本问题。其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覆盖,其时间范围要更长,也要更加合理。

在投资决策科学性的角度上来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可以知道人们在工程项目建造成本以及运营维护成本来自觉地、全面地由全生命周期出发。在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好的投资方案,从而对投资决策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

在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性上来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设计者的设计产生影响,主要是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对工程项目建造成本以及运营维护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建筑设计,对建筑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在保证其工程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减低其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总体目标。

在工程项目实施角度上来分析,需要充分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前提下进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以及方法。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工程合同的策划以及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等方面能够更加合理科学。

在环保以及生态的角度上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也是通过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而出发的考虑其造价和成本上的问题,人们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一些节能、节水等等设施和一些符合国家标准的节约型,没有污染的环保型建材,还可以通过对回收物的收集和存储,或者是实施一次性装修的方法、施工中废物的收集处理等等措施,通过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前提来达到环保以及生态的目的,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有效提高。

最后是在几个阶段中,即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运营和维护阶段中进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在招投标阶段中对施工图设计文件、具体施工地点、环境等来确定工程招标文件、承包合同价等,在投标书中包括的技术标以及商务标,其中对商务标的评价就是依据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来进行的。在施工、竣工、运营和维护中都是通过把计划工程控制标准和实际工程标准进行对比来实现工程造价更加科学合理化的。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国已经可以采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其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实行其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是完全可行的,采用其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其我国全工程工程管理模式,而是依照库恩的范式以及范式转换理论,新的理论加上旧范式精华部分,通过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全面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加强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对工程造价的全周期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