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8:29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现实生活;方法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的平均智商不断提升,然而社会调查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起以往并没有很大的改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深处的现实生活相去较远,教师执教过程中没能做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做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有些时候还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当做自身教学的绊脚石,在课堂上费力加以纠正。这样的情况,在以“已过去”为基础的高中国历史课堂上尤为突出。但一旦社会,学生走出学校面对的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反倒成为了“鸡肋”。为了扭转这样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正在为高中历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做着不懈的努力。以下,本文将以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意义为切入点,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 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原来的技术过硬提升到现在的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而历史学科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过往的经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熟练国际交流。换句话说,高中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和应用,因此,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赋予历史在新的社会下的鲜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历史学习成果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是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必由之路。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将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现今,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目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历史教学应当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当今面对的问题和将来应走的道路,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过程有初步的系统了解,增强自身的历史荣辱感和使命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历史教育必须做到使学生看到现实生活的真正面目,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时要付出的艰辛,使他们对将来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和要付出的努力做好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的课堂上学到真正对他们的生存发展有用的知识,才能充分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功能,达到高中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1]

2、将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才能赋予历史教学生命

社会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能在生活真真切切感知到的和对自己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帮助的知识,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照着书本讲述学生听说或没听说过的年号和历史事件,就事论事,远离现实,而后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历史甚至整个文科类学科的兴趣,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死气沉沉。然而,历史是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讲述人类的过去,反映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的学科,其本质要求其教学是有生命的,这就注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相结合,融入多元化、快节奏的现实生活。[2]

二、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具体方法

1、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具体情境

符合现实生活经验的具体情境,在任何课堂上都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适当的情境将抽象、枯燥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达到传统教学中达不到的新的高度。

2、代入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照顾自己照顾家人层面的生存技能,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学生的处事方式和独立人格,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在于所介绍的内容,都来自于真实发生过,有些现在还留有痕迹的事件或曾生存过的不可磨灭的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讲故事和互动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使得学生获得历史智慧,对人生产生深入思考完全可行。这样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代入历史教学,是使得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有效方法。

素质教育体系的蓬勃发展,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中历史课堂的新形势,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用课堂上培养出的慧眼去观察生活,观察自己,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程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8-02

一、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中的学科理论进行充分利用,适当作些合理的处理,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再加上历史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我们就是生活在历史中,学习历史,就是学习我们先辈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学习历史不能使学生们感觉到跟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大的距离和空间,要使学生们能够历与历史产生共鸣,使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历史,所以说,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对学生学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是实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让老师在历史课堂中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接受知识、学到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例如,老师在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学生对于“计划经济”这一历史概念往往难于理解,我们就可以从“逛超市”这一生活细节出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逛超市时有什么感受?你们想过自己的爷爷奶奶年轻时买东西的感受吗?为什么那时有钱买不到东西,有钱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设问使学生很快理解了计划经济的特质。此外我们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历史事件中人们的生活面貌,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时,就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当时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情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近代化之艰难,更让学生体会当今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社会活动组织的生活化

开展课外的社会活动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组织与历史相关的社会活动时,也应从生活中挖掘可以开展的素材。如在学习古代史时,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当地民间故事和历史沿革;在学习近代革命史时,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下当地的革命遗迹;在学习现代经济生活变迁时,就应鼓励学生去走访当地亲历这段历史的老人。开展社会活动时,还应与新课程下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因为校本课程大多从校情出发、从本地生活中已有资源出发设置课题。因此,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不失为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历史的有效途径,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以当地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址为依托,开展了《基于青墩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学生在研究中既为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感到骄傲,又积累了研究乡土历史文化的方法和经验。

(三)教学资源拓宽的生活化

我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能学到最真实的东西,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我们在拓展历史教学资源时,一要关注热点话题,将热点话题引入历史课堂,这些话题不仅指当下的时事政治,也可包括社会中存在的争论议题。例如,在讲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背景时,就可以联系现代社会中人们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规划自己有意义的人生。热点话题的引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还能提升历史学科的社会教化功能。其次,历史教学资源应向从生活中拓展其广度。像我们生活中周围环境、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等各种现象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资源。因此,高中历史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将历史知识融于日常生活,教会学生利用自己一双慧眼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历史知识中,在生活中学会历史知识,利用历史知识理解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国际关系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黄岩岛、问题列举出来,使学生们思考中菲、中日之间的关系,在思考中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要素,进而运用这些认识分析相关历史知识。这些都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的,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历史资源。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注重拓宽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将高中历史教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一定能够提高我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教法,让学生认知生活

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将历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这在现在的教学中是行不通的。比如,教师在讲述一些历史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历史视频、图画片,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用进去,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计量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量化的史学研究更能直观、具体地展示历史的面貌;同时,还应让学生掌握各种史学观点,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将之运用到解读现实社会生活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历史内容组织辩论赛、演讲等形式,使历史教学方式充分生活化,能够促进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历史的讨论中去,并且将历史跟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质量以体现生活化为最终评价标准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应再单纯是以一节课讲多少历史知识作为评价这节课堂质量的标准,而是将这节课堂所运用的生活化比率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生活化在评价课堂质量时是站在最实际的角度去评价的,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利因素。在实际评价中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评价目标具有统一性,评价非常公平;二是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人性的的发展、生活的感知、历史的理解等。只有将生活化作为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标准,就会对历史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学到历史知识,并运用历史知识认识生活,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是与新课程理念暗合的教学模式。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素养综合能力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现象的总结和归纳。而历史知识既是总结过去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记录,又是把握现在和创造未来的向导或参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正确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也就不能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可以说,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我们党在领导革命队伍封建制度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再到与国际接轨实施市场经济的今天,每一个重要举措都十分重视借鉴国内外历史的经验;许多优秀人物在指导立身做人方面,也常常学习运用古人的成功经验。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丰富的宝库,前人的经历、经验是宝贵的教科书。

一、让学生走进历史、对历史产生兴趣

多年来,高中历史课普遍不受学生重视和喜爱,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为历史离我们现实生活过于久远而枯燥无味,传统教育模式的历史课本所讲的历史知识总与我们很远,总像板着面孔的老先生,是高高在上的、古板的坚固堡垒,让人望而生畏;其二是,教育应试教育模式的结果,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应付考试的任务,把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扼杀在单边不对称的教学环境中;其三是教学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扭曲了部分历史真相,加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历史现象不能切合实际地与现代社会现象加以对照分析。没有深入分析的现象就没有继续研究的兴趣,也就没有学习历史的热情。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今天,教育思想已经充分得到开放,各级政府以及学生和家长都对历史知识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有了正确认识,新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纠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为适应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就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只可远观,不可触摸,无法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表面学习现象,缩短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之间的距离感,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现象与现代社会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严肃”、“干瘪”的历史为具有亲和力、触手可及、有益有趣、有生活、有实用价值的历史本身,使学生由触摸历史、找寻历史到对历史产生兴趣,探究历史、学习历史,再到感悟历史、体会生存,最后化为智慧、学会生活、把握自我成长方向。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历史知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触摸历史,再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让知识获得过程与生命提升过程相一致,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有形有色地连接起来。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通过触摸,让历史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触摸,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生存的价值,最后化为智慧、学会生活,形成不同客体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二、将历史教学内容纳入素质教育、学生行为规范体系

在高中的教学体系中,素质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素质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很少甚至没有哪个学校引入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内容。事实上,在历史长河中,各时期都有优秀人物、优秀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古为今用”是有相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吸收历史知识对素质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品德、素质及人生观的教育地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它将影响一个人,影响一个社会,影响一个民族,和谐与不和谐就在这其中微妙地变化。

素质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打造人一生成长轨迹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历史的经典事件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高学历史课中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价值观,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并用历史某个人物去对照自己、影响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再次,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为树立社会正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家庭稳定与和谐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立足于时展的前沿,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优化教学过程,把素质教育与行为规范有机地融为一体,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4篇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高校;历史教学

杜威是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教学上,杜威主张实用主义思想的教学观,是传统教育的改革者。他的教育观在他的书中都有着体现,如《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与课程》等,他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这一点和当时的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思想相悖,同时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为现实服务等教学观。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校历史教学也应该推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生活经验等教学理念,而这些理念恰好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最为贴近,可以说,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先驱。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杜威的历史教学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古为今用及生活经验。面对现今的历史教学现状,怎样运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则是本文应主要阐述的研究课题。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历史教学观

1.1 古为今用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即教学要为现实服务,解决现实问题。一切没有现实意义的历史问题都是无意义的。杜威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现实问题来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把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现实问题的探讨、深化,而选择相应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并从历史中汲取对现实问题的经验教训。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而以学生为主体,则是要学生提出相关现实问题,再通过运用相应的历史问题来分析和解决,从而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1.2 生活经验

杜威对于经验主义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经验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认知问题,而是完整的、动态的经验结构,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这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即为历史教学内容具备着历史经验,且教师本身也要具备传授经验的经验。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运用历史经验来看问题,并且不断对历史经验进行再造、创新。只有不断将历史经验进行现实性创新,才能不断将历史传承下来。

2 高校历史教学的现状

2.1 与现实脱节

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杜威认为,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如果没有现实意义,那么,历史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个观点正在被一些教师所采用,但还是有大部分教师将讲授重点放在了与现实毫无关系的历史事件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却忽视了历史的真正作用,就是为现实服务。

2.2 教学模式及内容机械化

现如今,高校历史教学往往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表现为单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历史课本大多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教师就简单地按照课本的顺序讲下来,而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顾及讲授的历史事件与现实有什么关系,而考试却大篇幅地考查单纯的历史事件,比如时间、地点等等意义不大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学会了这个历史知识,但却不会运用。

3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3.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特定的问题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这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精髓最为契合。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抛给学生一些当下热点的现实问题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再将问题收集上来,分派给各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运用相关历史知识来解题。实行小组讨论法,是由小组成员汇报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小组讨论是要放到课外来进行,课堂上,教师只是验收成果,再将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依次评价和指导,再由学生进行结果反馈,完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符合杜威的“古为今用”的教育思想,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2 调查法

调查法是与问题教学法的思路截然相反的方法,也是体现出“教育即生活”的教学方法。调查法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具体是指针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与经验教训,学生可以主动去调查找寻与之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从而加以解决整理,这有利于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思维能力的把握。比如,在学习封建社会的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调查现今的中央官制的结构与特点,再与之进行比较,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对现今中央官制的看法,并将调查结果与看法汇报给老师,由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与总结,并对不恰当的观点进行修正。

3.3 串联法

串联法主要是针对教师在传授经验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法。基于高校历史教师有着远高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可以运用自己对历史的经验知识对于历史的讲解呈现体系化、结构化,将历朝历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讲授,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正确的经验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经验不仅是承袭下来的,更是再造的。在历史经验的讨论中,应逐渐确立如何改造自我,如何改造社会的经验思路,增加历史知识的间接经验,并具体落实到生活当中,减少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弯路,确立自己的直接经验。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具体到高校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来体现:问题教学法、调查法、串联法。这三种方法将古为今用、生活经验的思想贯彻到历史教学中,能够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玉,汪亚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2(75).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5篇

关键词:历史是科学 发展性 综合性 过去性 时代性

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学科特点,对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外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历史学科特点形成的几点体会:

一、历史学是科学

历史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非常丰富的,它们全面贯穿于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之中,时刻指导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就是把这些复杂深奥的理论让同学们熟悉和应用。笔者的做法是,先集中讲理论性知识,让正确的认识先入为主,在之后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评价等历史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重点突出理论对历史活动的作用。经过长时间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练等活动,学生逐渐对这些艰涩、深奥的理论不再恐惧。假以时日,学生就会形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具有发展性特点

人类的现实与人类的未来本来是一脉相承、彼此衔接而不可分开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们既是过去历史的发展结果,也受制于时代背景,还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产生影响。基于历史的发展性特点,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把所学内容放在历史长河之中,从而在特定的背景下展开新课的教学,也就成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形成完整的历史时序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把握所学内容,而不至于是零散的、混乱的知识点。也唯有谨记历史的发展性特点,教师无论是在教授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还是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时,才不会抛开历史背景孤立看待历史现象。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又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比如学习中日关系,我们要了解古代部分,是中国文明影响了日本社会的进步,近代主要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与暴行,当代中日关系则是艰难的和解之路为主题。因此,我们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发掘历史现象变化中的本质属性变迁,从看似无关的历史脉络中寻找到前后历史的传承性和发展性。

三、历史具有综合性特点

历者,经历也;史者,记录也。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应忠实地记载于史册,从而使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之浩瀚,研究范围之广博,是其他基础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涉及古今中外的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史料浩如繁星,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背景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知识,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多种学科联系密切。因此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不断强化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强化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立体地、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般素质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为培养目标,为他们人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过去性是历史知识基本特点

过去性即不可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接近历史真相。

历史知识,特别是远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历史知识,学生大都较为陌生,而学生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生活和经验基础上的,历史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历史知识过去性与学生学习现实性之同的矛盾。也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知识,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介绍美国的《1787年宪法》时,往往引进美国当代的总统选举与政党竞争进行比较,从深层面分析,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这实际上是用历史学科的发展性特点解决上述矛盾的,所以准确把握历史学科过去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历史具时代性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含义大概有二,其一历史认识的主体是生活在当代的,对处于久远时间相隔的历史认识客体的事实认知无不打上主体所生活的时代烙印;其二历史本来是发展的,当代史是古代、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史又是近现代历史的源泉。我同意后者,这是历史发展性特点决定的,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现实生活的内容很多,这就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积极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收集和材料挖掘,也需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民主政治多样性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军国主义问题以及其他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等。“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获取其教益”。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对当今人们能产生多少的深刻启示,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与未来的重大问题。未雨绸缪,及早准备,使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能趋利避害,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历史学科特点的总结,目的是从历史学科的本源出发,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历史课不是教学生如何去记忆几个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我们培养的学生决不能整天面对“戏说历史”“演义历史”的影视作品麻木不仁,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培养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迹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6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 生活化 教学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火热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的课程资源,使课程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历史虽已过去,但它是活生生的事实。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体验历史的过程,体验人类过去的生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在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将历史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而感受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学历史推行生活化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观念的生活化

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理念的生活化。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成才观、学生学习历史成就观。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历史人才、专家和工作者,而是通过历史学习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观念上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就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

教学观念的生活化还应认识到教学主体的生活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程的主体,所以历史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 “我教你学”、“我讲你听” 老师包办“垄断”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表现个性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知识、建构生活知识、提炼生活经验,不断积淀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的经验,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则从学生学习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转变成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教学主体的生活化还包括师生的平等关系、互动交流。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教学氛围,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点拔学生的思路,助燃学生的热情。并从学生自身的可接受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不“惟师是从”。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放松的状态,享受学习的快乐。

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历史教学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思想、艺术,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给。历史教学内容的繁杂是由历史发展本身决定的,这是历史固有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剪裁、取舍,大胆地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方设法拉近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以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接受,利于学生开扩视野、加深印象、拓展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加工,把生活经验历史化,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如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将历史内容与现实家庭生活相比较,认识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情境与历史传统的渊源,并从中发现其中的传承和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再如讲“东西方文化交流”时,可联系当前所谓的“日潮韩流”现象。讲到鸦片战争的起因时,可联系当今世界的危害。这样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社会课程资源,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如讲“海峡两岸的来往”,可利用地方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让学生了解闽台两地的“五缘”渊源,进行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政策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讲"洋务运动"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改革潮流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有何区别等。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感悟去解析现实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评判能力。

历史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模式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改变传统讲、听、读、记、练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达到无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的作用。如采用鼓励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教学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等。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对知识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模式还应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45分钟,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创设广阔的学习生活情景。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文物、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以这些形式使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当我们谈及古钱币时,可不按教材上的内容逐一介绍,而是带学生仔细观察当代的钱币特点,让同学们课后做一个“小古董家”,收集不同类型的古币,再利用课余时间师生共同比较研究,帮助学生初步弄清各朝代钱币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讲“日本侵华历史”,可告诉同学们:“日本侵华的史实,在我们家乡既可以找到人证,又可以找到物证。”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去了解这些史实。并在此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调查、采访的过程与感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导向、诊断、促进和激励的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生活化的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化的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与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评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评价,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首先是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生活化。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不能将历史课程的认识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与内容,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使评价内容综合化。应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惟一的评价方式,避免过于注重卷面分数的高低。应选择不同的学习评价方式,如辩论、小制作、小画报、小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还可以用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评价方式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力,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参与教学评价,改变由老师“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

其次是注重评价的个性化。生活化评价应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差异,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上存在着差异,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可通过采取分层次考查的方式,或者采取让学生自选考题、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以避免出现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还吃不饱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人格尊严,注意不要用筛选、甄别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使在学生的学习差异面前,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学会赏识、悦纳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怀,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舞,建立自信,进而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与价值。

第三是注重评价过程。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学习评价不应采用静态的方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看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依次排队。关注学生的努力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使每个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尝试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中学历史教学要在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7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特点 生活化教学

一、概念的界定

从字面解释“生活”是指我们为生存或发展而在日常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它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事情,它是人们为维持生存与发展而不可或缺的必需活动。从教育学角度讲“生活”是一种观念,即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日常活动。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时指出,生活教育的内涵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其具体内涵即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社会生活的情景出发,以一些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此氛围中利用生活现实及生活经验,思考、探究、分析、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连接的基础上,充实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原因

“历史”据《辞海》的解释是指,一切事物过去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简单地说历史是指一切过去了的事物。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高中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有效了解过去的人类发展过程的学科。高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人们的不同历史活动及行为,探究他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结果,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探究其中的发展规律,并以此思考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高中历史教学针对的是一群生理、心理发育日渐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对生活及学习有一定的自我经验,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忽视学生的学习经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基于历史学本身的特点及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气息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以下几点:1.没有合理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把握不准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高中生面临的是高考的巨大压力,唯有大量的知识记忆,才是考学的第一要务,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能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而只是单纯地为教学而教学。2.不能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会适当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但由于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组织不合理,单纯地进行生活材料与信息的堆积,导致教学内容变得索然无味,简单无趣,这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反而使学生产生不好的想法,即历史学习不过是日常生活的重现,而对学习的重难点理解不清,导致思维混乱,基本的逻辑能力得不到培养。3.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及经验理解不清,容易从自身角度思考、理解学生,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一种远离实际与社会生活的情况,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应用的意义及原则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活、做人,让学生在历史中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化教学理解正是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1.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历史是一门既展现过去,又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过去与现在有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提高学生历史洞察力及社会使命感,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2.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将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增强历史学科的情趣,使学生在一种体验生活的轻松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换。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参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互相交流合作,在实践中学习,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生活化的设计,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取,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进行问题探究。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可以缩短教学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2.生活化角色创设,利于学生体验情景,感受教学内容。只有真实体验了历史中的角色,才能对历史事件有更贴实的理解。3.创设生活化的参与情境,让学生真实参与实践情景。在情景参与中,让学生成为历史的真正决策者,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参考文献:

[1]牛利化.“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8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现实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而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此,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应体现和反映人文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价值理性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而由于长时期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背离,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历史学科地位低下。这固然有很多主、客观的因素,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仅局限于对“历史性”知识的传授,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文教育的精神。笔者认为只有把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才能给历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历史“鲜活”起来,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站在现实的角度去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历史课堂教学也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境地,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生命价值的整体提升。

2.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21世纪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行“生命化”和“未来化”的教育,是全身心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树立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观。

教育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只是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出现成的结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综合等能力;教会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实际本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规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时,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也是在强调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因为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据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高中历史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就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实施策略

1.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高中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内容中,关于辛亥革命爆发前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志士投身革命的教学片段时,我这样说: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下面这段短片是老师自己配音制作的: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徐锡麟刺杀两江总督未果,被剖心而死,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林觉民,这位长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现在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静静地听着、看着、思考着,笔者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靠激情和感染力迎来了一阵阵掌声,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陶冶。可见,语言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要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和机械训练式,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成了温顺的、被动的知识容器,而课堂依然是教师“独霸天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中教师“满堂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生活化,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1)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

只有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充满活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求知欲特别强,他们所关注的范围比较广,大到国际国内的时事,小到校园的小事,但是,校园中的学生接触面较小,能够了解的东西往往一知半解,这一点,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发挥用武之地的空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一些时政热点讲述,做好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2)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

高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以学生为本 参与意识 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老师上课往往是满堂灌,从头讲到尾,上课很少提问,课堂气氛沉闷。而学生上课则是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神,昏昏欲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其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历史教学模式必须要打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转变观念,放开手让学生去大胆地实践,最后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和总结。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

历史总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历史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历史可以反射出很多现象,至今也很受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历史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经历相结合,让他们体验到历史就在身边,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历史的影子。比如在讲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节《“蒸汽”的力量》和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时,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在人们外出所选择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其实并不遥远,而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而在思想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产生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和想法。

二、重视将教材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讲解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台湾与祖国的关系和二战中通过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法等内容,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提出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日本制造的事件?美国为什么要向台湾出售武器?等人为什么要搞“”,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对付分子的分裂活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局面对祖国大陆和台湾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岸统一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在此时我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他们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种时事热点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了一个热血青年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情况,但由于受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影响,他们的信息和资料相对闭塞和匮乏,无法及时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正在发生的或者近期发生的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如9·11事件及国际社会的反恐问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欧债危机、中菲黄岩岛事件、索马里海域海盗势力猖獗、伊朗核危机、朝鲜导弹发射失败、利比亚内战、埃及总统大选、日本非法购买问题等,将这些近期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相对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富有时代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历史、关注国家和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的热情。

四、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我国现在推行的一系列惠民的方针政策,如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政策以及当地的特色产业、人口老龄化、乡镇企业、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方式、农民收入状况及环境污染等等一些问题为主题,充分利用我校每月月底放一次假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留一份特殊的历史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家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我把学生们以家庭居住地为单位,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根据小组预先拟定的调查提纲,各个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以观察、访谈、图片资料搜集等形式,在社区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们搜集了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谚语、图片资料、实物用品等,为调查报告准备了翔实、生动和具有说服力的内容。回来以后,同学们先在自己小组内汇报个人在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内容板块,起草调查报告初稿,然后由小组共同讨论报告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写出完整翔实的调查报告。在全班汇报会上,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在历史课堂上讲解本小组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收获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全班同学中,就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内容及调查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等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最后,我对调查活动的开展与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对各小组的调查报告进行点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在调查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体验合作互助的快乐,增强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锻炼自己独立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内容。

各种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特别是那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沉闷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改变学生过去认为历史毫无实际用处的错误看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