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作业辅导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5:59

作业辅导总结

作业辅导总结第1篇

一、日常工作

1、常规管理:大二学生随着年级、年龄与社会阅历的增长,学校和老师的权威性在他们心目中慢慢地下降,他们往往对学校和老师布置的许多学习任务和学生工作视为耳旁风。甚至很多学生拿生病和找工作(或提前实习)作幌子为自己逃课和违纪开脱责任。对于几类学生我分别加强教育。

2、做好部分特殊学生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贫困生,我要求他们更要学好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找份好工作做准备,从而减轻家里的负担;心理怪僻的同学,我帮他们做好疏导工作,调整好心态去适应学习、生活及就业;成绩差的同学要争取顺利毕业;对那些有违纪前科的同学决不放松平时的教育。

3、学生干部及党员培养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辅导员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骨干,精心挑选,让学生干部多参与各种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学生党员培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为了加强学生一支部的党建工作,从一开学就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充分的摸底,建立学生党员发展情况统计表。同时向学生积极分子进行了入党知识教育。

二、毕业生工作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我深知责任重大。怎样在毕业生离校之前为他们站好最后一道岗,为社会把好最后一道关,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人生理想,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

由于毕业班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双重压力,且临近毕业往往有浮躁情绪出现,结合这些情况我充分发挥班委、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在保证每个宿舍都有班委及党员分管负责的前提下,确保宿舍学生思想稳定,安全有序。 另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孤僻、就业困难等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定期谈话,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求职需求等情况。确保了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了班级的稳定发展。

(二)工作上,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1、认真完成毕业班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毕业生学位申报,毕业生信息核对,毕业生档案整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各项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发挥班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协助我顺利完成了以上各项工作任务,且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2、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我院毕业班学生实际情况,从落实摸底入手,对每一个毕业生进行逐一落实,认真核实学生档案、户口和生源所在地、制作详细的毕业生花名册。

及时招聘信息,保证招聘信息资源的畅通。并定期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准确了解学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观念。

配合院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就业指导讲座,使每个毕业生都受到了就业指导机会。

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支援西部、选调生、特岗等各类报名,多方面增加就业渠道。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搞好毕业派遣工作。

三、存在的不足

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1、理论知识不够深。导致和学生谈话不深刻、教育学生说服力不够;

2、由于毕业班工作事务繁琐,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以至于无法细致深入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甚至是力不从心。

3、深入学生不够。毕业班学生事情比较多,有的找工作,有的复习考研,总是想着怕耽误学生的时间,不愿意去打扰他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后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

学习与时俱进的政治理论;在业务,在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2、开拓创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勤观察、勤思考,坚持写工作日记,以便学期末写工作总结,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全心全意做好教育管理各项工作。

3、明确定位。要先明确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定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作业辅导总结第2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科研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unselors' comprehensive attention,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is also very important.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 counselor research capacity, how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 and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lev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important issues put in front of us.

Key words counselor; research capacity; path

1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1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从政策上明确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和工作要求,辅导员既是教师,是干部,也是研究者。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同时也是教育科研的承担者。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结合学生工作规律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型人才,而且要向专家型方向发展。一系列文件、通知如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等都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在刚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根据等级对辅导员科研能力也做出具体规定。

1.2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风云突变,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加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使得辅导员工作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专业化要求也日渐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科学研究,重新梳理教育理念,把握新的工作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工作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形成成果。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联系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要把出现的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把已有的经验上升为总结的理论。而形成的理论研究反过来指导实践可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3 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所谓的“人生导师”是指辅导员要有“领先一步”、“高人一筹”的能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去,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扩大在学生心目中作为有学问的教师的影响力。辅导员科研能力可以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它的提升也会伴随着管理、研究以及教学的长足进步,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和认同感,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前面也提到了在辅导员所应具备的众多能力中,其科研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辅导员要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最为重要。2002年杨世传首次使用了“研究型高校政治辅导员”一词,把“研究”作为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正式提出。现阶段辅导员科研素质研究也成了比较热门和新兴的研究方向,辅导员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2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

2.1 科研时间不足

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包括心理咨询、安全教育、资困助学、就业指导、班级管理、党团建设等八项主要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工作都和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受各部处、各机构、各系室的多头领导,扮演着上传下达的办事员角色,是学生的“马大姐”,实行一肩挑。坊间流行一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辅导员工作是白加黑、五加二,这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事情多、时间长、强度大、责任重。辅导员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性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应作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2.2 科研意识淡薄

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辅导员要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并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索研究的意识。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表明,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淡薄,很多科研论文、成果是为了评职称的“功利”需要。很多辅导员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好学生,而科研的事情应交于专业课教师,也就是经常提到的“重管理、轻学术”思想。部分辅导员习惯于简单套用现成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恰恰没有意识到提高科研能力能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也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3 科研能力不强

随着辅导员准入门槛的提高,现阶段辅导员大多是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博士。可是说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较高,其科研能力不可小视。然而众多辅导员并非专业出身,理论基础不扎实,其研究多数是对某一现象的描述,理论性、学术性不强。由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所以在处理问题、分析资料时不能用专业知识加以指导,未能把个人工作和科学研究进行很好的结合。同时“辅导员出口多元,发展自主”的流动性也让众多辅导员在考虑年龄大后的分流问题,为自己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岗位作准备,更多关注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4 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分散,加之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一起讨论的更多是实际问题。在辅导员的各类培训中,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对辅导员科研上的培训、指导和规划明显不足。从学校层面说学校未把辅导员作为学校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题立项申报、成果评定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倾向性不够,辅导员科研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目前,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自发、散养的状态,这样的氛围直接导致辅导员科研意识的缺乏,科研成效不高。

3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在工作中学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辅导员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要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也要涉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同时还要对所带学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要跨领域学习,进行多领域知识融汇整合。辅导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入情入理地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等,通过培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为辅导员相互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兴趣,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实力。现阶段从国家到学校为辅导员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也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辅导员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有选择性地攻读相关学位,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3.2 在学习中总结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辅导员要弯下腰多深入学生中去,要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深入细致的指导。辅导员要注重积累,及时做出工作总结,通过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要把积累的材料分类归纳总结,也就是要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对于日常工作要多思考,对于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要多观察,要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性规律,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每学期要注重总结,分析得失,要制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3.3 在总结中提升

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首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如何将这些资料归纳总结后运用学科意识和专业理论思维,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是每位辅导员应考虑的。辅导员要将所掌握的资料分类归纳,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其共性规律,并以此为点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升理论。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反过来指导新情况新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就现阶段辅导员从事科研现状来说,大多以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居多,理论性研究和文献性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文件是理论研究的成果。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学会研读文件,在多读多看多学习中总结提升。再次,辅导员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不仅可以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研究热点问题,更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带学生专业相结合,实现交叉学科的研究。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辅导员都可以在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升高度,深入探讨,理论研究。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实现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长军,牟茁.浅析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J].科学教育,2009(2).

[2] 柏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透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0(2).

[3] 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作业辅导总结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校归属感;对策

一、归属感的定义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个体把自己归入某个群体,以及由个体和群体所组成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群体成员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彩,包括对群体的认同、投入、喜爱和依恋以及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落实感。“学校归属感”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受社会学“共同体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界就已开始关注学校共同体感,其后人们对学校共同体感的结构与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归属感的一般概念可以将辅导员的归属感看作是辅导员对于学校这个大团体的归属感,辅导员作为学校团体的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都与学校息息相关,只有当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大团体并被团体所接纳时,他们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

“大理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46名,其中本科生14382名,硕士研究生764名;有教职员工1283人,其中辅导员56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3%。这56名专职辅导员中,男性9人,占总数的16.1% ,女性47人,占总数的 83.9 %。职称结构如下:讲师10人,占总数的17.9%,助教46人,占总数的82.1%。学历结构如下:本科 6人,占总数的10.4%,硕士 40人,占总数的 71.4%。年龄结构如下:30-40岁27人,占总数的48.2%,20-30岁29人,占总数的51.8 %。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年限结构如下:工作5-10年的有5人,占总数的8.9%,工作5年以下的有51人,占总数的91.1%。目前这56名专职辅导员共带学生14382名,平均每人带257名学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理学院辅导员有以下几个特点:男女比例失调,女性辅导员明显多于男辅导员;辅导员工作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状态,工作年限短;辅导员职称问题凸显,56名辅导员没有副高以上职称,大多数辅导员依旧是初级职称。

辅导员接受的管理部门多、工作涉及面广、自身角色定位不明、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往往使其疲于应付,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在对大理学院56名辅导员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25%(14人)表示对学校极度没有归属感,30.3%(17人)表示没有归属感,32.1%(18人)表示有归属感但是不强烈,12.5%(7人)表示有很强的学校归属感。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理学院辅导员缺乏学校归属感。在对辅导员进行走访时,大多数辅导员都存在几个共性问题:1、认为自己属于学院的最底层,感觉不到学院的关心和重视,对自己供职的学院普遍缺乏归属感;2、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工作角色模糊,更多的像是在打杂;3、思想不稳定,总想着换工作岗位,或者考博,或者辞职

三、影响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一)辅导员社会角色模糊,职业出路迷茫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辅导员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里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可以用“杂、累、淡”三个字来概括,职责范围宽泛含糊,事务繁杂琐碎,工作中心不突出,工作绩效难以评价,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很容易被忽视,更多强调的则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也很容易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同。甚至一些领导认为辅导员不是以一种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辅导员朝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就是空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极不利于的专业成长,加上很难获得专业教师的同等身份和待遇,造成大多数辅导员心理上无归属感,工作上无成就感。据走访调查,大理学院70%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现在的岗位只是一个过渡,是通向管理岗位的干部身份或是通向教学岗位的教师身份的一个跳板,希望有一天可以顺利转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都极大的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辅导员工作负荷大,低成就感

在高校,由于近年来功利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蔓延,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被简化为学生事务管理,本应成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辅导员甚至感觉成为了学生的“保姆”。由于辅导员工作范围和职责划分不明,辅导员往往在正常工作时间里疲于应付各部门交代的事务性工作,而与学生的谈心、下宿舍和团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只能占用辅导员的业余时间。单一的提高工作要求,却不具体分析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方式,管理体制不顺的高校甚至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交给辅导员去处理,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这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成就感。另外,任课教师的绩效可以采用量化的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来评价,行政人员绩效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岗位任务来评价,而高校辅导员是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年树人,百年树人”,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辅导员工作成效,

(三)职业倦怠

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在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素质局限的情况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深入的大环境中,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对工作失去热情,缺乏动力; 自身职业发展遭遇困惑,心理负担过重;职业的厌恶感加重,工作不安心等等都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

四、提高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对策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向上一层次的需要发展,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建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只有为辅导员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加强归属感,才能使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发挥体制优势,注重人文关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二十四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更多的是从事事务性的琐碎工作,如各类评优评奖、学生资助工作、学生活动等等,二级学院不能总是给予工作和管理上的重压,要及时发现和处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调查中发现,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绝大部分辅导员都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与关心”,还有不少辅导员反映,学院领导的态度对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的归属感影响也相当大。所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及管理方面还应以人性关怀为宗旨。

(二)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建立评价机制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划定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将辅导员从大量行政工作中分离出来,回归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才能将辅导员这一职业真正做到职业化专业化。因此,一方面,不断改善辅导员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关注辅导员福利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把解决辅导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与辅导员的情感交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舞台,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实际工作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考核,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提升思政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其提高。

(三)建立职业共同体,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

“建立一个辅导员行业协会或组织,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协会或组织应当兼具学术研讨、合作交流、娱乐互助等功能” ,其职责是维护和争取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组织辅导员来共同讨论专业发展,营造适合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氛围,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快乐可以分享、有烦恼可以排解、有问题可以探讨、有麻烦可以解决,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开展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通过了解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使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完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学校归属感。

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本文为“大理学院2011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影影,《民办高校辅导员归属感现状分析》[J],高校论坛,2014.2

[2] 陆佳宇,《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2.5

作业辅导总结第4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 去个性化 高职辅导员

[作者简介]张莉(1963-),女,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重庆 4100052)廖全明(1968-),男,四川营山人,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庆 4081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75-03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0。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而且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由于角色定位模糊、工作压力过大、学生素质普遍较低以及高职院校民主管理意识的缺失等原因,高职教师成为职业倦怠问题的高发群体。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会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拟分析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特点及其差异,为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管理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对象。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其中男性100人,女性145人;未婚的158人,已婚的87人;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学历的分别为3人、115人、127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有113人,中级职称的有111人,高级职称的有21人;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为90人,文科为57人,教育学类的为78人,艺体类的为20人;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的有82人,3~5年的有77人,6~10年的有56人,10年以上的有30人。所选被试平均年龄29.26±5.12岁。

2 研究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两个部分。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年龄等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该问卷包括22个项目,分别测查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形式,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从表1可知,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均分分别为2.42、2.46、2.10、2.60。得分在1~3分之间表示不严重,3~4分之间表示较为严重,4分以上表示非常严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并不严重。

对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3个维度均分的检出率分析显示,职业倦怠总均分高于3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2%,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高于3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9.4%、15.5%、25.3%,由此可见,仍有相当比例的辅导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分析。分别以职业倦怠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婚否、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个体特征为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个体特征变量对职业倦怠的预测力,结果见表2。其中,B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相关系数。

从表2可知,性别对职业倦怠总均分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对个人成就感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力,而对性情衰竭、去个性化无明显的预测力;婚姻状况对去个f生化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力,职称与专业对去个性化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而对职业倦怠总均分、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均没有显著的预测力;学历情况、工作年限对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均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为了了解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情况,我们对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职称以及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上的均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女性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得分明显高于男性辅导员,而两者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已婚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情绪衰竭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未婚辅导员,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极其明显地高于未婚辅导员,而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没有明显差异;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呈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呈极显著差异。初级职称的辅导员无论是职业倦怠总水平上,还是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辅导员,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呈显著差异,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不仅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上明显低于理工科、文科专业的辅导员,而且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也明显低于理工科、文科和教育类专业的辅导员(p<0.05)。这说明艺体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要好于其他专业毕业的辅导员。

三、结论与讨论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并不严重,但也有相当比例的高职辅导员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说,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职业倦怠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高职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高职院校办学大环境的不良影响。高职教育虽然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不足、缺少双师型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此外,社会对高职的认识存在偏见,加上高职教育本身在招生、升学、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又加深了社会对高职的偏见。这种办学环境容易使高职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较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普遍较低,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的问题行为与一般学生相比更为明显,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再加上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较为普遍。这无疑加大了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第三,高职辅导员工作负担沉重。一方面,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内容十分繁杂,包括学生党团工作。班级管理、就业指导、勤工助学、

社会实践、形势政策教育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实施多头管理,使得辅导员常感到疲于奔命、负担沉重。

2 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第一,性别因素。本研究发现女性辅导员在职业倦怠总均分以及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男性辅导员,且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女性辅导员较之男性辅导员表现了较多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表现了更低的个人成就感。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成就要求要少于对男性的成就要求。辅导员职业虽然事务烦琐,但与学生、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整个社会的接触都较多,相较于专业教师来说,辅导员占有的信息资源和社会人际资源较多。这能使社会期望较高、本身也渴望尽快得到发展的男性辅导员产生成就感。但对社会期望较低、个人成就期望也较低的女性辅导员来说,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会使她们感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女性特有的性别特点的影响。女性辅导员具有特殊的性别特点,家庭,子女因素等使得她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再加上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这就使得女性辅导员更容易产生疲于奔命,甚至无法胜任工作的感觉。

第二,婚姻状况因素。婚姻状况因素对高职辅导员的去个性化状况有显著的预测力,已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总体程度、情绪衰竭程度要比未婚辅导员更为严重,去个性化程度更是极其明显地高于未婚辅导员。未婚的辅导员常常是带着热情和期望进入工作状态,他们活泼热情、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对学生充满了期待。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年龄的增长以及进入已婚状态,他们会逐渐产生很多无奈感,例如,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缺少合理的进修提升机制,特别是在他们为学生付出了辛勤劳动后,学生的诸多行为问题却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职业兴趣逐渐降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有的学生甚至具有较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对普通本专科院校学生有效的工作方法对他们不一定有效,特别是已婚的辅导员已经体会到高职学生的诸多缺点和不足,从而就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贴标签,采取冷漠和疏离的态度,也就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问题。

作业辅导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15-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不断扩大,致使他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想传播的路径日益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看,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冲击着校园生活。从国际政治格局看,一些反政府极端力量和一些组织一直在想方设法制造并利用一些校园事件,以达到动摇大学生的理想抱负、政治信念及价值取向的目的。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辅导员所承受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及由此带来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而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又与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基于态度理论的视角,辅导员应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来开展工作。同时,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又制约着他们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掌握和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比较满足,在哪些方面又有较大的不满意,从而有针对地开展一些教育培训工作,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他们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态度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上态度是被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态度是指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目前,被公认为的最好的解释是弗里德曼(Freedman)对态度的解释,他将态度构成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激发态度成分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也就是说,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要素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虽然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当它们处于不协调状态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据主导的地位,决定着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在本研究中,认知和情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强化辅导员的工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

2.工作满意度

Hoppock(1935)认为,可能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疲劳、工作单调、工作条件和领导方式等,他更多的是从工作内容、工作条件等物质属性的角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定义进行维度划分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定义表现出了许多缺陷。后来,Friedlander从社会环境和员工的心理动机的角度出发,认为可将工作满意度划分为社会及技术环境、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等维度。Vroom和Weiss等学者也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构成要素,丰富了工作满意度定义的研究内容。

3.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受到了激励而产生的。本研究涉及的激励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二是麦克莱兰德的成就需要理论;三是归因理论。因此,要想利用激励原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必须围绕教师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等进行。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是重庆市部分高校的专兼职辅导员,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 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86%。从满意度人数及比例上看,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总体满足感上得分较高的辅导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31%、41.56%、48.05%、51.48%。

1.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在职业规划、发展展望及工作成就等方面要比女性更具有倾向性,而女性在工作环境、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上要好于男性。说明女性更容易满足现状,加之受家庭、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更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

2.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年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维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工作年限在5年及以上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这说明,年轻辅导员对工作有激情,认为工作充满挑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辅导员的工作激情逐渐减弱,加之受个人发展、职务晋升、家庭期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越长,越容易出现倦怠感,这是导致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的主要原因。

3.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学历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效果上呈现出的学历差异不明显,但他们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学历差异。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辅导员。这说明本科毕业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更容易获得满足,同时在工作效果上他们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因为对工作具有更好的期望,对社会认同也同样抱有更好的期望,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总感觉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总体满足感上的显著差异。

4.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职称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效果上呈现出的职称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呈现出显著的职称差异。具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这说明具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对工作更容易满足,同时在工作效果上与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没有明显差异。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对工作环境、社会认可具有更好的期望,导致他们在总体满足感上与初级辅导员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5.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年收入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效果上呈现出显著的年收入差异,但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不存在显著的年收入差异。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工作年限较短、年收入在4万元以内的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也明显高于其他辅导员。相反,年收入相对较高的辅导员,由于他们从事该项工作的年限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了他们开展工作的效果。

6.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学生类型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因学生类型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普通高等学校统招学生由于基本素质、社会关系等相对简单,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好做;单独招生学生相对而言基本素质稍差,辅导员要承担的管理工作相对较重;而其他诸如成人学生、职业培训学生等,对他们的管理相对宽松,辅导员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可以说,因学生类型的不同,导致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1. 建立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岗位认同 感

辅导员工作具有要求高、压力大的特点,高校应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辅导员,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在编制、级别待遇、职称评聘、住房、津贴等方面给予辅导员适当的倾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岗位认同感。

2.完善辅导员的培训发展机制,为其铺设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机制,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把岗前和在岗、理论和业务、校内和校外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有计划地推荐优秀辅导员到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学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赴校外学习考察或实践锻炼,开阔辅导员的眼界,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按照“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支持辅导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辅导员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对取得教学、科研成果的辅导员应予以奖励。同时,应按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辅导员的相应职务岗位,结合实际情况,使辅导员能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总之,应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使辅导员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制度,使高校辅导员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参考文献:

[1]张林英. 基于态度理论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探因与激励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11(8):115-117.

[2]冼颖妍. 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J].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62.

作业辅导总结第6篇

一、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重要保证,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闭合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带有指导意义的常项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这种队伍的优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考核基础上,通过考核,鼓励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成为学生管理的专家;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实现辅导员队伍动态平衡,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及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辅导员职业定位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考核,能使辅导员工作时主动尽其职责,认真计划其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其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认真检查其工作落实的效果,真正形成责任明确、职能清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局面。辅导员考核工作给辅导员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做学生工作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掌握广博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急与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辅导员考核工作是调动辅导员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通过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辅导员自身也可以通过自我总结、横向比较,明优点找不足,把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动力,焕发出努力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等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的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基本情况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共有辅导员33名,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大致为1:213,其辅导员队伍是由专职人员和部分返聘教师组成。队伍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高素质。本科以上学历占94%,辅导员或是从各大高校招聘的研究生,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开展过大型活动,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或是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并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第二,年龄结构合理。年龄分布呈正态分布,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

但是,目前校区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1)事务性工作偏多,压力较大。(2)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3)很多辅导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只是凭经验开展工作。

三、校区辅导员考核工作

针对校区辅导员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多年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近些年,校区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辅导员考核工作方案体系。

(一)考核原则

辅导员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学院考核与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

(二)考核方法

第一,校区成立辅导员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全体辅导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每年12月进行。

第二,各学院按照辅导员考核内容对本学院辅导员进行日常考核工作。日常考核结果要记载备案。

第三,学生处及各学院对辅导员实施定量考核,定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生对辅导员实施定性考核,定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第四,学生处及各学院依据辅导员考核内容对辅导员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学院量化考核成绩占定量考核成绩的80%,学生处量化考核成绩占定量考核成绩的20%。

第五,学生对辅导员的定性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档次,定性考核成绩最后折合为相应分数。参评学生人数不低于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的1/2。测评工作由学生处负责组织。

(三)考核内容

第一,学院和学生处分别对照考核内容对辅导员对应打分,每项分数由高到低分共分A、B、C三个等级,三个等级按顺序视具体实际执行情况适当降低给出相应分数。

第二,具体考核内容为:从政治指导、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和事务管理等四个大方面,共计13项分别规定定量分数,具体考核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客观表现。

第三,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学院给分细则,学生处根据学生工作动态反映出的数据及平时掌握情况给定分数并进行排序。掌握比例为:A级(85分―96分)辅导员人数占辅导员总人数的30%,B级、C级(84分以下)辅导员人数占辅导员总人数的70%。校区考核领导小组按照综合分数及排序给出定量成绩。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及反馈

第一,校区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定量结果和定性结果,将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确定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第二,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报送校区党政办公室存入本人工作业绩档案。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作为提职晋级、评优奖励、进修学习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辅导员应调离辅导员岗位。对工作不负责任、存在一定问题的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工作予以调整。

第三,及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和反馈。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考核具体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切实解决了辅导员考核中考核目标模糊,方案主观化,考核结果不反馈、不运用等问题,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能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提升个人素养,切实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效力,初步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四、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考核出发点是将“德、能、勤、绩、廉”这五大指标落实在考核程序之中,将考核内容客观与主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各高校必须结合本校工作的实际,制定最佳的考核方案。笔者针对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辅导员考核工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一些经验和启示,对完善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绩有一定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考核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环节,指引辅导员向着明确的目标方向努力,并且为辅导员日后的奖惩措施的施行提供可靠的依据,最终不断鼓励辅导员改进和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保证学校完善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制定针对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考核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二)树立辅导员考核工作的主体意识

辅导员应市考核工作的主体,因此,作为施行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不仅要重视辅导员参与考核工作的主体地位,也要尽快树立起他们主体意识。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树立评价主体意识。首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征求辅导员的意见,激发辅导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要详细介绍考核程序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帮助辅导员来理解自己在考核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辅导员如何正确的面对考核工作,如何利用考核来达到自我发展和提高的目的。其次,通过绩考核结果的反馈,来提高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帮助辅导员全方位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三)辅导员考核应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

在辅导员考核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详细的量化考核指标,也要有对辅导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价,单纯的量化考核只能使考核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短期考核应主要考核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和基本能力等,对于工作成绩等需时间检验的项目应放在长期考核中进行。只有通过对辅导员考核的结果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运用,才能使考核更有价值和意义。

(四)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考核应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应该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前提下制定相对公平的考核方法和量化指标体系,要确定各项分值及加减分值的合理性,不断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及时归纳和总结,不断完善量化指标,避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

(五)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

作业辅导总结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担负着以下几项职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建设,辅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参与处理涉及大学生的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等。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但是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心理感受以及职业倦怠行为的关注度还不够。辅导员队伍如果出现职业倦怠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将影响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预防职业倦怠的对策,将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提升工作效果。

一、问题提出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先提出倦怠(burnout)的概念,用以描述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是由Maslach提出的,他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体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现象。其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倦怠指标,其特征是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伴有挫折和紧张感,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去个性化是属于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其特点是对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等态度;低成就感属于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特征是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的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下降,这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已有研究(杨国枢,2009)表明,某校近一半的辅导员认为每天的工作繁杂琐碎,在每天的忙碌中没有作为,自感身心疲惫;90%以上的辅导员总在担心学生出事情;59%的辅导员反映自己常常感到烦躁,有一种衰竭、无助感;70%的辅导员认为本职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没有长久性;50%的辅导员认为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在部门的专业没有相关性,自身的学术方面没有可持续发展;85%的辅导员存在或轻或重的工作疲惫感。而另外的研究(汪军,2009)却显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不高,总体状况良好,去个性化程度较轻,个人成就感处于中等偏高程度,以往这些研究的结果存在着不一致。

从总体上看,目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面,只有极个别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测查;对于辅导员倦怠成因的分析也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将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我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9个学院和研究生院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4份,回收3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3份,有效率为97%。

2.调查工具

(1)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主要测量被试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收入以及职业兴趣能力与当前工作岗位是否匹配等。

(2)采用国内学者修订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Educational Survey)。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整个问卷共22道题,分三个量表:情绪衰竭、去个体化、成就感降低。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各维度均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高。

(3)采用清华大学李虹2005年编制的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24个题目组成,分成五个分量表: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

3.调查方法

根据自愿的原则,向辅导员发放问卷,并采用匿名方式填答,及时回收问卷。

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根据表1三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来看,辅导员群体在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这两个维度上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倦怠,在去个体化这一维度上存在轻度倦怠。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转换,得分在0到1之间转换为0,即表示没有倦怠;得分在1.01到2之间转换为1,即表示轻度倦怠;得分在2.01到3之间转换为2,即表示中度倦怠;得分在3.01到4之间转换为3,即表示重度倦怠。各个维度倦怠程度的分布如下: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6.1%的被试报告没有倦怠,15.2%的被试报告有轻度倦怠,72.7%的被试报告有中等程度的倦怠,6.1%的被试报告有重度倦怠。

在去个体化维度上,15.6%的被试报告没有倦怠,56.3%的被试报告有轻度倦怠,25%的被试报告有中度倦怠,3.1%的被试报告有重度倦怠。

在成就感降低的维度上,9.7%的被试报告没有倦怠,16.1%的被试报告有轻度倦怠,71%的被试报告有中度倦怠,3.2%的被试报告有重度倦怠。

由此可见,我校辅导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由重到轻分别是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和去个体化。这意味着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感到中度程度的紧张、疲劳和情绪耗竭状态以及缺少成就感。在辅导员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存在轻度倦怠。

2.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差异

由表9可以看出,认为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与辅导员岗位匹配的与认为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与辅导员岗位不匹配的被试,他们在职业倦怠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是不一致的,以往研究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这可能是本研究被试数量有限的原因,也可能是认为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辅导员,因为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工作努力投入并做出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职业倦怠感。

3.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状况

由表10可以看出,辅导员总的职业压力以及除了工作负荷以外的其他维度,平均分均低于理论中值。只有工作负荷这一维度超过了理论中值,说明工作负荷较大。

以压力得分的理论中值为临界值,将总体工作压力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分为高压力、低压力两类,调查结果显示,从总压力来看,76.7%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另外23.3%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大。从工作压力的几个具体维度来看,在工作保障方面,87.5%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在教学保障方面,69.7%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在人际关系方面,93.9%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在工作乐趣方面,71.9%的被试报告工作压力不大;但在工作负荷方面,有65.6%的被试报告高压力。这表明,总体上看,辅导员的总体压力状况不大,但突出表现为工作负荷很大,每天工作时间很长,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工作上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很高。

4.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由表11可以看出,总体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总体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感越强。

四、调查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校辅导员群体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有72.7%的被调查者存在中等程度的倦怠;在成就感降低这一维度上有71%的被调查者存在中等程度倦怠;在去个体化这一维度上,有56.3%的被调查者有轻度倦怠。在职业压力方面,辅导员总体职业压力不大,但是突出表现为工作负荷大。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分析,我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1)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与辅导员的低成就感存在矛盾。《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必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学校也据此对辅导员提出了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等工作要求。但因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缺少学术上的专业性,工作本身的成就感低,再加上辅导员常感到自己在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于专业教师,使得辅导员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2)辅导员工作负荷较重和承受能力有限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辅导员既是学生学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生涯指导者,又是生活辅导员、心理疏导员、安全保卫员等。角色越多,任务也就越重。另外,辅导员的工作在时空上具有延续性和无边界性。辅导员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经常需要加班,即使下班时间仍要接听无数电话,处理大量学生事务,这样一来辅导员的个人生活空间完全被占据。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这些工作压力超过其个人承受能力时,辅导员就会感到情绪衰竭。

2.工作环境因素

一是在工作环境方面,辅导员面临教育改革的压力以及学历、职称、论文、职业发展走向等各种压力。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辅导员需要不断充电,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但是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就意味着同时面临着学业、生活和工作三重压力。

二是在职称评定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一项硬性指标,但是辅导员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使其缺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科研。

三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上,只有极少数人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但是对于渴望转向教学岗位的辅导员来讲,却极少有转岗的可能。

四是在工作付出与实际工作收入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3.个人因素

(1)辅导员自我抱负水平的高低与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矛盾。随着辅导员队伍素质层次的提高,有些原本各方面能力较强的辅导员,会因为自身在一些方面的优势而拥有较高的自我抱负水平。但是由于对辅导员工作的困难性认识不够或准备不足,实际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低自我价值感,如果这些挫折感不能有效化解,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2)部分辅导员的职业兴趣与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不匹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对于想进高校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学岗位和行政岗位,往往转而寻求辅导员岗位,并希望今后能够转岗。但是转岗的难度太大,这导致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其实原本不想从事这份工作,工作兴趣的缺失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五、调查结论

第一,我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表现为在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两方面有中度倦怠,在去个体化方面存在轻度倦怠。

第二,我校辅导员的总体职业压力不大,但突出表现为工作负荷大。

第三,我校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越强。

六、思考与建议

1.辅导员方面

(1)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辅导员自身要坚持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处理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2)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在同样的成就水平下,自我抱负和自我价值感是成反比的,即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就更容易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因此,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时,应在正确看待自身成绩的同时,将自我抱负水平调节在适度的范围内。适当的自我抱负水平,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感。

(3)利用时间做学术。虽然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辅导员仍需要克服困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事科研,提高学术能力,增加学术成果。学术成果的增加,可以提高成就感,降低倦怠感。

(4)学习自我调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压力和挑战,情绪也会波动起伏。因此,应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以及情绪调节方法。在工作压力太大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在处于不良情绪时,及时采用多种方式化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5)建立良好支持系统。良好的同事关系带来舒适的心理感觉。在工作中,应积极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工作上的不良情绪,也能够通过同事之间的倾诉得到宣泄。

2.学校方面

(1)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学校应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提供和专业教师同等的工作环境,在职称评定方面,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鼓励辅导员攻读高一级学位,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看到努力方向,对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2)适当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经常是事无巨细,均需亲力亲为,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能给予辅导员一定的自由度,由辅导员培训学生骨干,某些事情由学生骨干来完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3)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辅导员虽然从事着最基础的学生管理工作,但实际上却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容易在工作中产生挫折感。学校应通过定期开展相关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辅导员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辅导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困难,通过集体探讨,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每个辅导员都可能各有所长,通过每个人的经验分享,可使全体受益。总之,通过交流,可以开阔思路,不断学习更好的工作方法并从交流中获得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谢俊荣,胡小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自我效能感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 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张澜,史光达.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其调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作业辅导总结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问题分析

在完成我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过程中,我们对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做出了调研,具体调研方式有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以及文件查阅等。本次调研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6份,回收4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同时,还查阅了关于辅导员工作与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在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之后发现,目前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职业化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我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做好辅导员的选拔与教育培养工作,给予他们和业务学术骨干教师同等的重视程度,以不断提升我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水平。但是,我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在本次调查当中发现,目前我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院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我院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三是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不完善;四是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不科学。

二、我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我院辅导员数量不足。在国家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当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总体师生比例不可以低过1:200,要专门设置一线专职学生辅导员岗位,在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应该设置专职辅导员。”①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院所带学生的师生比平均为1:247,我系4800个学生配备了17个专业辅导员,师生比例达到了1:281,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处理学生班级日常事务,而作为思政辅导员的真正工作宗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成为了次要任务。在日后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必须充实辅导员队伍数量,保证辅导员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2)我院辅导员年龄结构年轻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辅导员占总数的78.4%,年龄在30岁到35岁之间的辅导员占总数的15.1%,年龄在35岁以上的辅导员占总数的6.5%。很多辅导员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尽管本身的朝气与活力较好,同时在工作当中也有一定的干劲,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就直接进入高校,基本上没有实践经验,未能深入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与特征,目前已经成为了影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阻碍。

(3)我院辅导员性别不均衡。我院共有专兼职辅导员45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30人,女性辅导员占了66.7%,有的系别辅导员甚至全是男性或全是女性,这些不平衡极大的阻碍了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

2.我院辅导员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且为中共党员这一点在各校辅导员招聘中均有体现,这是我国高校教育的独特之处。在政治素质上,目前我院的辅导员能够满足要求,全都是党员。但在学历结构及学科背景上还有待强化。我院明确规定,辅导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值得肯定的是, 我院辅导员中研究生有15人,在读研究生有27人,本科学历有3人,博士在读1人,研究生学历占90%。但是学历性质却是良莠不齐,其中有将近一半是通过成人自考、函授、在职获得的学历,和省教育厅的学历要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

和学历一样,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背景也是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我院属新升本院校,情况特殊,大部分辅导员都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综合学科的知识结构,导致在实际工作当中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调查结果显示:15%的辅导员具备管理学专业学科背景;4%的辅导员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背景。事实上,管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是和辅导员工作最为贴近的,然而两者相加却只有19%,由此可见,我院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较低。

3.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不完善

本人所在的湖南省,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4个辅导员研修基地,承担了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化培训和高级研修等方面的任务。调查表明,“一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培训制度有待完善。”②我院对辅导员的培训一是培训时间不够充分,长期是两三天时间完成,培训内容是走马观花,落不到实处;二是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对于大系部至今仍有部分辅导员尚未参加过培训。

4.我院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不科学

所谓的辅导员考评,指的就是在阶段时期内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做出评价,肯定取得的成绩,督促存在的不足。目前来看,我院虽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但多为各系部分开进行,标准不一,而且这些考评指标也过于细化,失去了张力和弹性。在问卷调查过程当中也发现,有70.2%的辅导员认为目前我院的考核标准“不科学、未能体现工作特征”。而这种不合理的考评,直接导致了我院的辅导员被当成“万金油”来使用,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从缴费、保险、户口迁移到班级卫生、纪律、就业等等几乎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区域。同时,几乎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部门如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也都成了辅导员的直接指导者,每天,辅导员整日奔波于各部门和学生的日常琐事中,常常“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我院辅导员当中,我院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并非是自愿担任的,而是被动接受的结果。有20%的辅导员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辅导员职业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找个稳定的工作不容易,所以才选择做辅导员”,有35%的辅导员是在本科毕业之后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的,只是将辅导员工作当成跳板,一旦有机会一有机会就“果断”跳槽或转岗。从而导致辅导员这一职业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加之工作倦怠,对工作的热情度降低,态度消极。在工作状态的调查中,更是有25%的辅导员表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莫名其妙地烦恼”。后顾之忧重,前途渺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滞后,造成整个队伍思想和行为的不稳定。

辅导员是现如今我院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太多人的期许,同时也担负着更大的压力。只有不断地改革制度,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方法,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以及认可,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做好教育培训与个人待遇工作,才能使我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作业辅导总结第9篇

【关键词】辅导员 耐心 爱心 责任心 日常总结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担任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新增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和难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同于其他大学生,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失落感,对自己的能力也进行了否定,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追求一定的独立个性和存在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集体活动失去积极性,对学习生活规划缺乏目标方向感等方面,给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及角色定位

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协助学院完成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技能。

高职辅导员工作缺乏系统性,并且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辅导员工作本来由学生处或者系部直接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保卫处、院办及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每项工作各个部门要求不同,口径不一,导致重复劳动,无形浪费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此外周而复始的工作,高职辅导员也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既然从事了辅导员工作,就要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把当前的困难当成严峻的考验。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抱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并且在琐碎的工作用要进行日常总结,做好日常工作,提升职业素养。

二、三心一总结的实施

(一)对学生有爱心

爱心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讲都是必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事业成功的基石。爱心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及素质修养,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不同的教育群体,爱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针对高职学生,爱心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树立一个明确、正确的大学学习目标,针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经常找到这些同学进行交流沟通,给同学灌输“你能行”的思想,并且鼓励这些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表现自己,让这些同学的特长发挥出来,慢慢的积攒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他们也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主动的参加活动,尝试新的挑战,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2)关心学生的生活,急学生之所需。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7到22岁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处在一个叛逆的年龄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碍于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向家长和辅导员倾诉,本身又有寻求帮助的需求,面临很多令他们自己感到矛盾的事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有可能造成事故,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班委及其他同学口中了解情况。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对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自己的经历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

(二)对学生有耐心

耐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基本要求,高职辅导员管理工作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由于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较多,懒惰且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开导,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辅导员工作本身就有很大的重复性,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耐心处理。辅导员要养成像“唐僧”教育“妖魔”的般耐心。只有耐心的引导教育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走出阴暗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使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更加便于日后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对学生有责任心

作为辅导员一定要责任心明确,明确自身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和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不违反学校纪律,不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麻烦。作为辅导员不能怕学生犯错误,而是正确引导学生应该怎样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大学生活。

(四)日常工作总结

孔子曰:君子日三省吾身。辅导员工作过于琐碎,工作时间长了很多辅导员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上一个问题还没解决,下一个问题来了就把上一个问题忘记了,也就是常说的忘事。作为辅导员要养成总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的习惯。建议辅导员随身携带工作簿,随时记录需要办理的工作。并且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查看工作簿,确定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亟待完成,对成功完成的工作记录工作经验,对没有很好完成的工作,究其原因,并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三、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面临着与日俱增的苦难与挑战。辅导员工作从“三心一总结”出发,不断的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不断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平凡中体现伟大。

参考文献:

[1]付婷.优化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

[2]张辉.高职辅导员角色正确定位[J].时代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