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5:42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1篇

每接手一届初一新生,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我都会跟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的要求:聚精会神,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声音响亮。书面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一丝不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口头作业要求:每天听读英语半小时,熟练朗读直至能流利背诵所教内容,坚持听读新概念英语。在给学生提出要求并经常进行检查督促、表扬先进鞭策不足者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我总是满怀激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努力通过优美的字迹、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染学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许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相当辛苦的,要听、读、背,还要搞懂很多英语语法的东西才能把英语学好。我告诉他们学好英语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并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聋人大学生周婷婷靠观察别人的口型都把英语学好了,成了留美博士,在纯外语环境中接受教育,可想而知她的英语水平已是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准。我们都是健全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一个意志力的养成过程。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我也身先士卒,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是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中师毕业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克服了很多困难,牺牲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靠自学和函授先后获得了英语大专、本科、教育硕士的文凭,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的所作所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学生们都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每一届学生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英语成绩。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我在教牛津英语8BUnit7InternationalCharities时,我问学生Howdoyouspendyourpocketmoney?学生们发言很踊跃,有的说Ilikeeating,soIbuyalotofsnacks.有的说Ibuynewclothes.有的说Ibuyalotoftoys.此时我心情无法平静,现在的孩子在蜜罐里长大,根本不懂有些需要帮助的人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我慢慢地从电脑里打开我早已做好的PPT:一群群因贫穷无法上学的孩子,一批批因缺钱而无法治愈的病人,一只只处于困境中的濒危动物……一张张心酸的图片跃入他们的眼帘,他们呆住了,什么也不说,教室寂静无声。突然有一个学生好似醒悟了,说:Ishouldgiveittothepoorchildrentohelpthemreturntoschool.接着一些学生说道:Ishouldgiveittothepatients.Iwoulduseittohelpthesepooranimals.接着我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国内和国际慈善组织,告诉他们我们可以把零花钱捐给这些慈善组织,使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觉得在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2篇

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这就使得学校必须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各科任教师必须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了思想品德课,各科任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始终。《语文课标》前言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课标》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语文课标》教学建议的部分提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尊定基础。”也就是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是一门工具,它和具体的人、社会历史中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离不开“人”,它富有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离开“人”,语文教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而正是这些富有灵性的、“人性”的东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能让学生深刻认识真、善、美,课外古诗词的背诵让学生在仰慕圣贤之道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名著导读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融洽、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断给学生传递着正能量,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则使学生的素质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内化。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短缺,而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1.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名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得有一桶水”,因此要想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教师必须得是一个“能量团”。当教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积极、乐观的;当教师以消极、悲观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只能是消极、悲观的。2.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还有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来获得。同时,通过阅读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参加学术研讨会或专业组织的活动等途径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更新。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钻研,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生普遍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这门课,从而获得极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师生关系还会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关乎到学生的未来。从本质上讲,师生往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笔者观察了班里与教师交住较好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社交能力,在和教师不断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在进行着社会交往,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着如何交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解除心理障碍之外,还应传授他们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更好地与人沟通。

(三)利用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3篇

教学中应着重关注语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授课内容的真正价值。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要求如下:首先要把教材作

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材料,发现其中的深层内容,找出其价值,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具有人文主义和价值性的活动。其次,鼓励学生阅读

文学作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中必不可杀的一部分,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采用多种形进行教学,可以开名人座谈会,请名人为学生讲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以人为本;人文教育;

21世纪是经济腾飞、追求物质生活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状况、社会文明也不断出现,这时就需要初中生可以准确地区分真假优劣,而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这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应地就要求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但是现在的状况却是,教师忘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品质才是教学的关键,相反地去关注课本内容的传授。在新的标准中,将语文定义为是人类交流的关键,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方面,可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性质,同时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及讲授内容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应加大对内容的研究,探索隐藏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人文价值, 在朗读文章、浅显地探讨文章思想后,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提出了下面几个方法: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研究教材的人文价值,做到人文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这们学科的人文价值主要是用很多篇精彩的文章来表现的。语文书里包含了很多辞藻华丽的精彩文章,学生往往在阅读完后就能产生新的情绪,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像是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详细地描写父亲辛苦地给“我”买橘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无尽的感激,这样的描写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父亲那真实而朴实的背影,更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有沈从文的《边城》,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边城景色,使我们在阅读时好像亲自来到了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小城,感受到了那里的真实、质朴以及人性的美好。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精彩纷呈的文化,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确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在阅读中理解作品

首先,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精彩的作品,里面描写了异彩纷呈的世界和真实的社会。现在语文课堂,要将阅读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人文性教育的一个显著方面。其次,人文性教育还体现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代的诗词歌赋,辞藻华丽,语言精彩,大量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语言更加优美。教师在朗诵诗时感情一定要饱满,这样才能体味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进而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再次,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性这已经是新课程所提出的基础要求之一,因此,课前准备也要为人文性教育做好基础工作。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重视起来,它是人文性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总之,课前准备要充分,课件的制作要精心,选择适合的配乐,制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

三、教师要言传身教,提高自己的能力

课堂的主体就是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这时就要求教师的言行都要合理,这样才会给学生做好印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一个微笑、鼓励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感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更关键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打造美好的生活。新的标准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就要着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因为没有好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是无法给学生做好榜样的。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领导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思考,共同进步上。

四、名人座谈会,请名人为学生讲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人文素养

座谈会要用其真实的体验、全面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人文主义情怀,更好地实现人文主义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手段不只这一个,还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都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自己的人文性,把促进自己的成长作为最终目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深入认识学生,看清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就是一门研究语文知识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学科,而语文教师的职能就是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并更好地使用知识。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它不仅能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品质素养,影响着全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人文性教育是新课标所提出的一项基础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必行之路,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将是我们研究的长久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俊.人文素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中学语文. 2010(33).

[2]邹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广西教育. 2008(35).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4篇

一、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底对不对呢?需要进行验证。在验证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再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见解。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学形势;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建立;结束语

随着创新教育方式倡导,消减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使学生自己要做到“能学”、“想学”、“会学”。同时,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进步与发展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总结调查进行一下论述: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即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育发展简要论述。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为了适应这个新型的正在发展进步的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自主创新。因为,社会要进步与发展只有不停的创新,在不停的创新过程中最后产生最适合的当代教育方法。自主创新教育通过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和以及面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解决。从而形成个人的独有的见解,并逐步生成自身自由个性、自主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按照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精心设计并创设学生的新生活,以创新的理念去引领和启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活动的历程。这便是创新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

三、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新教育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教师是创新的动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创新教育的论述使我们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创新,初中语文的教育才会发展进步,才能为新时代培养出适应性人才。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是必然的,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获得自主创新型人才途径。然而,初中一阶段就像未开的花骨朵,需要人去呵护,需要人去灌输新的学习理念。因此,对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须的。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现状;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结束语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初中素质教育必走的路。

一、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

目前,重点初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使之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二、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一)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

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时,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四)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特别是课外的自由写作和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以及应用文体等,都是学生敢于积极交流、掌握学生策略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具有观察细、立意新、构思巧的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思维的展现合乎语文的规范,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保持思维的积极活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让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我们应立足于未来,教书育人,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学习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也自然会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因素。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反复品读,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去体味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讲析那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1]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买橘子”这一个场景上。我引导着学生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反复品读之后,都被这浓浓的父爱感染了。有些同学还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爱着我,我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他们充满感恩之心。

2.通过朗读体验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对祖国的挚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国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感情虽然不同,可是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2]

比如在欣赏九年级上册著名学者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面。这一首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如果能够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游子思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打造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生命的魅力。打造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探求人性的光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说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或者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的财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比如说通过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让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善良;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丽……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中学生得到人类文明的滋润与洗礼,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强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离不开作文教学。通过作文,能够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特别注意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教师切不可过于武断,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对文本的人文精神进行体验时,更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让中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8篇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诵读、理解以及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体会、运用古诗词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人文品质

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 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 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 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 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教学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劳动,是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特殊劳动。现代,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百花园中的园丁;还有人说教师是培育儿童和青少年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才智和思想品德向青少年传播人类社会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人类社会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的劳动者,是人类思想道德、文化传播的发展的中介人。教师的历史责任就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因此,加强对教师人才素质提高的探讨,已经成为现时代越来越迫切的重要课题。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其实并非很难和高不可攀。我国教育界老前刘佛年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新。”在教学中,应明确告诉同学们:“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或各有千秋,没有唯一不可变更的答案,只有不好,没有错误”。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看法,最终找出最好、最有创意的答案。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可进行相同的训练,如学过《愚公移山》后可问:“愚公真的很愚吗?”“愚公难道不愚吗?”“一搬家就可以解决‘出入之迂’的困境了吗?”还可让同学们讨论“班门弄斧到底有没有好处?”“近墨者就一定黑吗?”“沉默真的是金吗?”“老鼠真的一无是处吗?”等等,或者就某处敏感问题或焦点问题举行答记者问、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就自然有热烈的讨论,论文中观点新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另外,还可通过“图形符号联想”、“奇特联想记忆”、“目标发散思维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际效果明显,以致平时课堂上冷不丁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观

课本对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本教师无法上课,学生也失去了听说读写的依据,但也不能唯本是从。过去我们曾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只靠课本是很难达到目标的。叶圣陶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句话给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仅仅靠课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过是个“例子”。只有让学生多阅读、多背书,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是我们的一条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经验,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吕叔湘先生就强调过学语文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课本教好,而且要辅导学生读好课外书;不仅要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而且要指导他们有选择性的读其他各种读物。

四、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注重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初中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自身阅历不足,对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很难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够不断地向老师学习,从而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庇护下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