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2 15:05:28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1篇

我是个爱读书的女孩,,自三年级以来,我还养成了勤读报的好习惯。

每天傍晚,我做完家作,都会拿着报纸在灯光下津津有味地阅读。我爱读《语文报》,从中不仅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读《数学报》,让我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思维更灵活;读《张家港日报》,让我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为自己是个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员而自豪……毫无疑问,报纸是我的良师益友,它让我的心灵与大千世界息息相通,大家都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小博士”。

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得了腮腺炎,不能来上课了。我知道后,马上想起了《少年科学报》上看到的一个小秘方:只需一张蛤蟆皮,将它均匀地贴附在腮帮肿胀处,待它干掉后,将它轻轻撕下即可。这样重复使用几天,效果一定很好。于是,我立即打电话,把这个好方法告诉她。在她爸爸的帮助下,果然,三天后她的肿胀处就完全消失了,免除了打针、吃药的痛苦,也节省了钱财。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报让我尝到了甜头,我的写作水平也因为知识广博而提高很快。报纸——我的良师益友,将会伴我成长的每一天,引领我走向成功的人生路!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2篇

【关键词】指导;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等。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4.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①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②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④摘录批注法。此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气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是一家人共同的事情。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在家里,书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要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三、阅读习惯养成尤为重要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以至人的工作学习都会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学校,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3篇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要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主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手拿钥匙,来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课堂才会成为真正热闹的课堂。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贯穿于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做到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的习惯

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做到听说读写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首先,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讲规范的普通话,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环境。也可以组织各种适宜他们施展口才的活动,如普通话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渐渐地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年读2-3部名著,阅读量达80万字,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要培养课外阅读习惯首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便会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有益的书籍、报刊,绝不能接触暴力、凶杀、色情等有害健康的书籍。引导他们既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历史名著,又要阅读各种科普读物、科幻书籍。不但要读报纸杂志,还要“读”一些现代高科技作品——电脑网络的相关信息。引导他们选择课外书籍时,要让他们在有益的课外读物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有了好的书籍,教师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哪些内容应该精读,哪些文章应该泛读,以及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等。

四、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写作的习惯

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写作练习量。作为农村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是关键。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在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将一些他们特别感兴趣的片断摘抄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其次,帮助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鼓励他们及时把每天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开始可以非常简单,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对于写得好的,教师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要在班内交流展览,推荐到学校校刊上发表,甚至向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投稿。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逐步提高,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笔头越写越活泛,表达越来越流畅,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技巧丰富了,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4篇

一、准确理解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然而,从目前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看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书本,很少涉及教材以外的文章、段落;语文老师习惯在有限的语文课上教完薄薄的一本教材,很少去补充或推荐相关的文章、段落供学生作延伸阅读;学生习惯跟着老师学教材,学完了书本就以为学好了语文,完成了语文学习的全部任务,不懂得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去锻炼和巩固自己的语文能力,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语文教学的过程仍然局限于课堂,很少在课堂以外的地方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如在阅览室中或网络上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在大自然中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在生活中进行运用语文的实践活动等。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局限于让学生学懂书上的几十篇课文,较少去重视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情感熏陶、方法指导等。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源于课内,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太重视从书本以外的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去获取知识。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舍本逐末,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一学期几十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更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会从课堂以外的地方、书本以外的渠道获取知识,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比课本知识更为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往往追求急功近利,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二、当前学生读书现状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外阅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因为它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让学生大量地接触语文材料,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科学常识,又可以从阅读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学生当前读书状况如何呢?

根据本人在这方面了解到的情况看,真正喜欢读书的学生还不到三分之一。一方面由于他们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对读书缺乏兴趣,不爱读,也读不进去。另一方面,缺少读书的时间。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时间全被作业和套题填满,整天疲于奔命似的忙碌,没有用于读书的时间。即使读也是看看教科书。大部分家长和一部分语文教师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让孩子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心无旁骛地进行所谓的学习。孩子不读课外书,不读报刊杂志,不看电视,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割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封闭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阔的渠道,正是语文素养差、语文能力低的根本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的学生究竟读了多少?有多少学生喜欢上了课外阅读?又有多少学生在坚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质量又如何?我们的工作实在是任重而道远。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阔学生的眼界,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会学生读书策略的思考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等。其中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母语教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十分注重积累和熏陶感染,只有在与大量语文材料接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老师要凭借有限的语文教材,以开放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有限的语文课中精讲多练;把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当作自己的份内之责,在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向课前、课后延伸,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多鼓励,勤交流,促提高,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中提高。语文教学也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跨学科学习;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5篇

一、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养成。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读书,或者,每天临睡前留出一刻钟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读报读书。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当然,从现在开始做也不困难。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因为孩子本身的身心特点发展有过程,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动、自主性差,所以他们能够自主持续读书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学习地点要固定;养成默读的习惯。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考过程。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孩子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有预习的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等。但在高年级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在低年级和中年级那些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良好习惯。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为教而教,而应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是教师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构建。要让学生主动预习,自觉学习,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通读或浏览课文,遇上生词难字,亲自动手去翻查字词典,把疑难问题圈记下来,在上课时与老师和同学共同

探讨。

如高年级语文预习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提出疑难问题之外,还应让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谋篇布局和作顺序做出思考。预习中让学生关注这些问题,读后想一想,做一做,试着在书上的空白处有针对性地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二、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

谢切诺夫曾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朗读和背诵是加深记忆的重要途径。从语文教学来讲,学生熟读和背诵的诗文越多,语感就越强,在阅读时对句子含义的直觉理解能力及句子的拓展趋向的预测能力会得以相应提升。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要培养他们好读书的习惯,引导他们读好书,使其读有所获。我们可以在班上制订一些阅读制度,调动班干部和优生的带头作用,狠抓晨读时间,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让他们在学中读,读中记,边读边想,做好读书笔记,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是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议理的载体,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在培养学生写日记习惯方面,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垂先示范,做好表率,要求学生养成的习惯,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无论教学任务多繁重,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批改,给他们写上几句鼓励和赞扬的评语,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和信心。此外,发现学生有写得好的日记就将其作为班级写作范文,并指导其加以修改后抄写在学习角上,给学生以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其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可以使他们积累更多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其立意、选材、组材能力,还能使其学会对山川风景、社会人生进行观察和思辨,道德品质修养得以加强。

四、培养学生读书看报、动笔的好习惯

书本是知识的海洋,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看报可以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所以学习离不开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读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可见,要学好语文,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是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向外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见识,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教师除了教授教材内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和报刊,使其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充分调动其各种感官,让他们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扩大其知识面。

总而言之,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掌握好策略,坚持不懈,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争取让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7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古语曰:“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教师,如果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每篇课文后面都有“思考练习”。首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初读。勾画出生字词,注上拼音,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参阅自己订购的一些教学辅助用书(如词语手册、一点通等),写词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课文,记下疑惑之处。

二、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所谓认真听课,就是在课堂上要达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要达到这四个要求,就必须边读,边思考,边做记号(圈、点、画)。及时做记号是促使学生读、听、思结合的好方法,也是学生达到“四到”的重要表现,它是伴随着阅读认识的展开而展开的。

(一)课堂反馈。课堂反馈的目的就是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包括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内知识交流。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反馈,都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汇报成果。即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第二,质疑问难。即有什么不懂。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质疑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揭题质疑。在初读课文后,便可问学生:“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其次,初读质疑。在初读课文后,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对课文中字词的读音及含义向学生提出疑问。再次,细读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重点、难点处提出疑问。最后,总结质疑。在全文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后,在课内解决。

(二)点拨释疑。在这里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汇报成果时,所说内容不全或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指正、点拨、归纳、总结。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做到边读边记、边读边说、边读边想。对文中重点词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圈、点、画的形式先记录下来;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或班内集体讨论的方式,边读边议,互相交流;最后,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相应位置。如此一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形成一定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培养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内容。学生如果养成了这个好习惯,那么他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帮助的。字典,人们都称它为“不会说话的老师”。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便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在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习惯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每次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或写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时,我都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醒他们自己先动手查字典,然后再拿着字典来问我,到了高年级,学到的词语逐渐多了,字典已经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于是,我鼓励学生再带上一本词典(如成语词典),经常拿出来读读,遇到不懂的词语时,可以直接查到它的含义。对于常带字词典,常使用字词典的学生给予表扬。就这样,久而久之,字词典成了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成了他们的好朋友,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也就渐渐养成了。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要想学得好,与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的玩性比较强,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是少之又少,为此我想了以下办法,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首先,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爱读书的典型事例,以及一些优秀的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书籍(如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然后,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好处。接着,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把好词好句摘抄到自己的小册子上。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如“评比故事大王”、“诗歌朗诵会”、“文艺节目小会演”、“好词好句大比拼”及出黑板报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在阅读中,词汇增多了,知识增长了,眼界开阔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8篇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四种好习惯,即博览群书的习惯 、勤于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持之以恒的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博览群书的阅读习惯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博览群书呢?首先要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1.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开展“讲故事”、“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2.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差。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就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通过列举伟人读书的事迹,鼓励学生多读书。如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每天早上9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又作摘录,又写笔记,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马克思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尽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常年累月的磨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印。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浓厚的读书氛围是关键,教师还应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如张贴名人名言,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开展读书笔记展示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读书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和学生要一起读书,交流心得、体会,用教师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带动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读书的内驱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师生都能像伟人那样博览群书。

二、培养小学生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

1.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人对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于是可让学生自备一本专用阅读笔记本,把在阅读时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记下来,并注明出处。还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来,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语言适当地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如马克思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

2.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及时批注的好习惯。平时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时,要让学生动笔边读边勾划,动笔把写得妙的好词句用曲线或者符号标注出来。开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可在旁边简单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并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即便非常简单,也要记录,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

4.让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刚开始可以非常简单,几个字、一句话都行,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用符号来代替;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要求学生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的文章,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学生的聪明智慧。

三、培养小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能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

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放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

2.掌握三种查字典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其使用速度。

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我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四、培养小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第9篇

一、重视普通话运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书面表达。由于受方言环境影响,平常生活中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部分教师课堂上也未用普通话,因而提高普通话运用习惯与能力是教师,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现实任务。教师应坚持从我做起,带头营造普通话交流的氛围,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项基本功。听,教师可利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故事、听报告、听讲座、演讲、朗诵、听课文范读录音。读,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量,可利用每天安排学生轮流读报或读自己看到的某篇好文章、某段精美语段或名言给大家听。说,教师每周可安排一到两次说话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趣事,也可谈某次活动的感受,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收获,供大家交流并允许讨论。写,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三、加强信息处理、语汇积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语汇手册。将语汇分类编册,可将语汇分为:词汇(含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名言、格言、精美句段等。也可分为:写人物、写事物、写景物等类型,并编目录分页记录积累。每天积累、运用的词汇三、五个为宜,句段一至两个为宜。还可将运用得好的词句、段落读给大家听,或利用墙报搞一个专题张贴栏,一是激励做得好的学生,二是供他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