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1 16:34:03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1篇

关键词:沟通;班主任;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不断有学者研究和讨论哪些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揭水平、韩曼如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班主任的表述差异是胜任力的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之一;海安教育局的张怀明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论证出沟通与协调是班主任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之上,依照人际沟通的原理,清晰描述职业院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学生、任课教师、家长三个沟通对象的特征,分析现沟通信息的类型和沟通渠道的优劣,最后给出班主任和学生、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协调基本策略。

一、职业院校班主任沟通现状

沟通的接受者是指获得信息的人。接受者必须从事信息解码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他所能了解的想法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受到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才能、个人素质以及对信息输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校里,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是班主任沟通的三个重要接受者。班主任是信息的来源,他(她)必须在充分了解接受者的特点和沟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以利于他们的理解。

(一)中高职学生的特点

1、缺乏学习主动性。原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因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高职学生的中考成绩仅仅达到及格水平,中职学生的成绩更是仅有总分的45%左右。因此,学生整体基础知识薄弱,根基不牢固,又对学习失去兴趣,理解力和记忆力不强,这对教与学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二是外因来自社会上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偏见,这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

2、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差。目前,在校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长辈们的长期溺爱,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

3、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个性畸形发展,导致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难以融洽相处,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4、“非正式群体组织”现象存在。笔者认为,在校的学生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姑且称之为“非正式群体组织”。当班级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班集体目标相冲突时,则会对班集体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那些不积极、不健康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因为误导而凝聚在一起,形成抗衡班级管理的反面力量,无形中加大班级建设的难度,不利于班集体成员的正常成长。

(二)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障碍。这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少家长那里,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是“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有关情况的想法。这不仅与国际惯例不符,与儿童教育的规律特征也是相悖的。目前,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2、沟通不当。一方面尽管不少班主任已经意识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方法、沟通形式,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技巧。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限”,与家长“各负其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在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而把责任、罪过推给老师,怨恨老师。特别是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双方就容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加之双方缺乏正确、合理的沟通方式、方法,有可能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无限拓展了学生的社会空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多。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学校,他们对学生的可控信息在其全部信息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学校与家长协同实现有效沟通,加强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需要和迫切过。那么,如何改善家校的沟通与合作呢?这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

(三)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归根到底是共同进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法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班主任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任课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因此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在于侧重“成人”还是“成才”。

任课老师与班主任沟通的主要信息有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积极性、学习能力、课堂组织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氛围、教学质量、教材使用情况等具体表现,班主任通过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学生管理和班级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离不开班主任的帮助,而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和时间远多于任课教师,将学生的性格特征、动手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在同学中的美誉度等信息传达给任课教师。但是,职业院校中任课教师有部分外聘教师,联系方式不为班主任所知,即便是在校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也难达成一致,沟通时间难以保证。此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沟通的时间和次数并没有被严格规定,所以这种沟通限于班主任的意识和责任信,沟通的效果难以估计。

二、影响班主任有效沟通的深层根源剖析

(一)受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双方通过有效沟通以加强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束缚人,一方面一些教师至今未能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仍然根据这种角色形象指导自己的言行,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这就很难与学生、家长平等沟通,极易产生沟通障碍;另一方面是学生多为“90后”一代,叛逆、追求平等,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班主任的尊重程度远不及“80后”;家长又深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束缚,加上来自含蓄、内敛型文化的内在约束,许多人还不习惯、不愿与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从这个意义讲,沟通意识不强,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它实质上是一个深层的文化特性问题。

(二)班主任对学生个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造成沟通困难,而沟通渠道的闭塞、单纯在客观上不利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如上所述,由于教育场所、教育时空的不同,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在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了针对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就在客观上给班主任的沟通造成困难。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才使得沟通成为必不可少。

(三)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沟通主体在个性、兴趣、气质、能力方面的差异,沟通时的情绪与态度所构成的气氛,都会导致沟通障碍的产生。年龄差异、阅历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等等。

三、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沟通、协调的基本策略

(一)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情,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是班主任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点内容。

1、做到地位平等与真心关爱。爱是水之源、木之本、师生关系之根。班主任要做到热爱关心学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根本方法是深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学生;班主任还要能够换位思考,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常做到心理位置交换,体验、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刻地理解学生。

2、注意心理沟通方法。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拉近彼此的距离,使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起温暖、友善、和蔼与相互沟通的关系。班主任同时倾听学生语言及非语言的信息,同时利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基本倾听行为反应,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在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之后,当面指出其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阻碍他自我了解或阻碍他从事积极行为的矛盾与冲突,并不在于学生说错了什么话或做错了什么事,不是指出错误而是反射矛盾。前者的重心落在纠正错误上;后者的重心则落在讨论问题、帮助当事人上。

(二)与家长的协调与沟通

1、家境研究是班主任的必修课。学生的成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家境研究。如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对学生家庭成员的特点、文化层次、经济收入、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以及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随着“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大幅度出现,隔代教育带来的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性越发突出,社会转型期的激荡也使非正常家庭给孩子成长带来障碍和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家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家长沟通注意事项。其一,以理解宽容赢得家长支持。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要注意把握分寸。面对学生所犯错误,班主任不要把怨气撒到家长身上,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要用商量、征询的口气与家长沟通,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学生问题;其二,平等对待学生家长。由于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况不同,班主任不能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碰到处理学生问题涉及双方家长时,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应一视同仁;其三,增强沟通的目的性。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要充分考虑谈论话题、切入点、谈话要点,在时间安排上要尊重家长。

(三)与科任教师的协调与沟通。班级教师集体的产生取决于班级全体教师在教育上是否持有共同的目标,这是班级教师集体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班主任要善于与科任教师进行协调与沟通,形成有效的育人团队。班主任在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中要努力做到:使班级全体教师形成共同的目标;要通过各种方式树立科任教师的形象;要与科任教师定期沟通思想,经常交换意见及时化解矛盾,增强班级教师集体的凝聚力;协调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作者单位: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揭水平,马红宇,周宗奎,陈继文.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2篇

摘 要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家园合作共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拟对社会互动论、信息传播论、人际沟通论等具代表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研习这些理论,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实现家园共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幼儿教师与家长 沟通 理论基础 启示

一、社会互动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中,符号互动论、社会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对于理解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是人际互动的特征,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例如,微笑可以作为友好、心情愉快的符号;手机铃声可以作为有人来电的符号。文字、声音、语言、图片、表情、动作、姿态等都是符号。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Blumer)等人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3)意义是随互动的背景和情境,以及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4)互动过程中,人们通过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依此为根据指导自己的行为;(5)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符号互动论是从符号作为媒介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沟通双方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以幼儿园班级家长会为例,在家长会上,教师除了利用口头语言与家长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利用书面语言来增进沟通,如利用展板来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一日生活情况、幼儿园教育计划、卫生消毒工作等信息,利用横幅来突出会议的主题或表达对家长到来的欢迎;另外,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教师热情微笑的接待、轻松幽默的交流,都能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对他们来访的欢迎,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良好沟通。不论利用哪种符号进行沟通,都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

其次,沟通者要善于运用符号促进沟通,有意识地运用正面积极的符号进行相互沟通,有利于沟通对象做出积极的反馈,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在讨论幼儿的情况时,以爱孩子、促进孩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赞扬鼓励为主,委婉地提出幼儿需要提高的方面;对于对方发出的信息也要积极作出反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始终单方面的积极沟通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三,沟通双方还需深刻分析彼此行为所隐含的思想和观念,加深相互理解。教师应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和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家长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其性格、教育思想和观念;家长也应在接触教师、参与幼儿园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了解其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达成更好的家园合作。

(二)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来理解社会行为的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密切。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所倡导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别人角色、预测别人反应的能力。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没有另一方的参与,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角色行为。

社会角色理论是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互动双方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并理解他人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了解自身,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也要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教师在遭到家长的误解或产生矛盾时,作为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保持冷静,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家长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对他的重视。教师要与家长互换角色,理解家长的感受,主动反思,妥善处理。双方只有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并能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实现良性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H·海曼等人构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即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比较作用,即个体往往把参照群体作为评价自我、他人的比较性标准。

参照群体理论从个体与其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反映了群体观点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所带来的启示是,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群体沟通的时机,例如召开家长会时,与家长集体探讨如何家园沟通或家园合作的话题,达成对家园沟通合作的共识;树立“好家长”的楷模,在家长会上称赞和感谢积极主动支持班级工作的家长,使每位家长明确如何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具备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不同,幼儿园管理者应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交流,在集体学习和教师经验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二、信息传播理论及其启示

传统的传播模型是直线化即单向的,是指传播者将讯息通过媒介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经过不断的演变修正,传播理论和模型更加趋于深入和完善,其中施拉姆循环模式和丹斯螺旋模式理论为理解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传递方式具有启示意义。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反馈要素,修正了简单和直线化的传统理论模式。“反馈”是指传递者获知关于其预期的接受者是否和如何真正接受了讯息的过程,并用这种信息修正当前和未来的行为。该模式的特点表现在:是一个高度循环模式(如图);关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行为;行动的各方是对等的,都具有编码、释码和译码的功能。但这种模式同传统模式一样是静止的,关心的仍是讯息接受的程度问题。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关注信息流通过程以及最终各行为者接受的程度,强调沟通中双方是对等和相互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在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双方信息传递的责任是同等的,信息交换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出于工作需要主动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也应积极与教师交流,双方积极反馈,努力形成双向信息交换和反馈方式。并且通过双向的、周而复始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可能的隔阂。另一方面,教师应将一些单向的沟通方式努力改进为双向的沟通方式,例如目前以展现式为主的家长园地、教师讲述为主的家长会方面,教师应在形式上创设家长参与的机会,提供家长参与的平台,在观念上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与教师沟通上的责任和地位是同等的,形成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使沟通成为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丹斯的螺旋模式

丹斯的螺旋模式(如图)强调传播过程的动态性,信息传递过程中会演绎出诸多的新生意义,意义的生成和构建主要发生在沟通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自我经验参与解读的过程,在解读的过程中,人既是接受者又是理解者和解释者。该理论的特点:一是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即传播过程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包含了各种不断变化着的要素、关系和环境,螺旋形模式就是描述这种过程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动的。二是可以用来解释信息沟以及知识往往创造更多知识的命题。丹斯让传播者在行为中变得更为积极和主动,富有创造性并能储存信息。

丹斯螺旋模式理论关注信息传播的动态性,信息的生成和建构主要与沟通者的信息选择和自我经验有关,因此,在沟通中,一方面应注意沟通参与者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尤其注意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接受者的需要,例如幼儿园网站和家长园地是否能吸引家长,主要在于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沟通应因人而异,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信息时,自我具有经验参与作用。因此,对于不同的家长,例如祖辈家长、挑剔的家长、积极支持的家长和消极被动的家长,应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沟通效果,避免产生隔阂、发生误解。

三、人际沟通理论及其启示

(一)自我观理论

美国人际沟通学家库什曼和卡恩等人所倡导的自我观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和关系满意感是下列三者的产物:已感知肯定性自我观支持、自我观准确性和互动处理技巧,这三者也是衡量人际关系沟通环境良好程度的标准。其中肯定性自我观支持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自我表现和想要建立关系的行为的肯定性反馈;自我观准确性是以准确和现实的方式理解他人,而且能以这种方式塑造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互动处理技巧是通常的人际互动技巧,如倾听、暗示和谈判技巧等。

自我观理论从自我观的形成和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的角度来解释人际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要多给予对方肯定性的支持,少批评指责,获得肯定的自我观支持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其次,双方应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对方并使对方了解自己,教师应通过家长的言语和行为深入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且也应通过一些方式展示自己,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以利于双方达成教育共识,但也应允许和尊重差异的存在;最后,沟通双方尤其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具备互动处理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应提高倾听的能力,做到真倾听并且用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进行反馈,以准确理解对方,避免误解。

(二)沟通合理性理论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3篇

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幼教服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幼教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建立多渠道、宽平台的家园沟通模式等方法,改变传统的沟通模式,可以有效化解家园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促进家园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信息不对称 家园沟通 对策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某些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即一方拥有对另一方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被对方观察不到的相关隐蔽行动而使得对方受到损失的行为。

幼教服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例如,幼儿园(教师)拥有幼儿学生无法完全观察到的隐瞒信息。幼儿园的这种信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内容上的信息优势。在决定“教什么”问题上,幼儿园比学生、家长通常更有发言权,教学内容安排也主要是由园方做出决定。二是教育教学方式上的信息优势。在“如何教”的问题上,园方也同样占优势。学校可以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与家长很难确切了解教育服务过程中会采取哪些服务方式。三是教育服务质量上的信息优势。幼儿教育具有差异性的特征,缺乏一个公认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就很难对服务本身做出评价。因此,幼儿与家长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幼教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幼儿家长出于降低信息劣势而带来的更大的潜在风险.往往寻求在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上接受教育服务,而学校则以更低的教育服务质量来回应家长的选择,导致整个幼教市场平均服务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学校隐蔽信息的存在使得学校能够轻易地减少服务提供数量或者降低服务质量的方式来谋求信息租金。学校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来谋求信息租金,结果只能是减少学生消费教育服务的数量或者降低其消费的教育服务质量,从而损害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利益。

一、信息不对称在家园沟通中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信息不对称综合体现在家园沟通的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教育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局面:提供教育服务的是幼儿园,得到服务的是家长,本来市场交易是一方缴费一方提供服务,前提条件是买卖双方都能对服务的“认同”,能够评估服务到底是多少、值多少钱。可是家长将孩子入园之后,没法亲自观察、监督、判断幼儿园的服务好不好,他们只能通过询问孩子来评价幼儿园的服务质量,但是幼儿年龄小,不能清楚的表达他在园的感受、所得到的教育如何,所以,就出现了提供教育的、得到教育的、为教育付钱的是完全不同的三方,而三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并且难以互相信任或沟通;于是家长无法知道付的学费到底值不值,而老师又觉得做得再好也没人知道,反正幼儿没法判断,也没法给父母讲清楚。

2.幼儿家长的教育旨趣、教育意向通过市场中介成为影响幼儿园各方面运行的重要因素,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期待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对幼儿园服务价值的评价,与此同时未接受过正规幼儿教育的幼儿家长涉足、谈论、评价幼儿教育活动,并提出自己关于幼儿教育见解的现象,将随着幼教市场进一步开放,愈演愈烈。幼儿家长的这种“客串”无需太多的教育理论支持,大多源于自己的主观判断与经验,但是这种“客串”会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活动对幼儿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并潜在地改变幼儿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这种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预期与实际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3.现如今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祖辈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幼儿园的通知、宣传板报、家长园地宣传栏等。在幼儿教师主动与其沟通的时候,教师对家长的要求、希望等信息不能直接与幼儿的父母沟通,只能通过祖辈这个媒介,然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极易失真,老人传达幼儿园的信息可能是内容不详,甚至不传达,孩子的父母不能及时、真实地掌握幼儿园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等。祖辈家长一般比较固执,溺爱孩子,对孙辈有过度隔代亲现象,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易加入感彩,使信息扭曲。以上原因使得家园信息沟通不畅,形成信息的不对称。

二、家园沟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了研究清楚在家园沟通中是如何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我们利用数学家申农及其助手韦佛在提出的沟通模型,如下图:

图一:申农沟通模型

申农沟通模型中提出了噪音概念。正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噪音,使得发出的信息和接受者收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

图二 家园信息不对称(虚线代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

由上图分析我们得出,由于在家园信息传递中存在着噪音,使得家园的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噪音一:家长和教师之间有没有进行有效的直接沟通。首先从沟通主观因素分析,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沟通意识是沟通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对于沟通的必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交流意识的缺乏影响了沟通的效果。家长和教师都存在沟通前准备不足,在表达之际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本意,在现实中表现出言不达意,沟通目的不明确。除此之外,教师与家长之间互不信任、教育观念不同、角色不同、沟通方式等因素也导致沟通不畅。其次,从客观因素分析,幼儿园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沟通发生的地方,对沟通产生重大的影响,可是幼儿园对于平时沟通时间、地点通常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走廊里,教师除了要一边照看幼儿,一边与家长沟通,还受到喧闹环境的打扰,限制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效果。通常家长都是双职工,他们迫于工作生活压力和日程上的安排,而很少有时间和教师沟通。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家园沟通。

噪音二: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学生年龄太小,根本不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而教育服务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性,使得幼儿无法将教育服务“成果”供他人检验。家长无法对孩子在校受到的教育做出合理的判断,加之孩子禀赋不同导致学习能力有差异,当家长检查幼儿学习及询问在校情况时,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家长可能会怀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照顾不周”,教师对别的孩子“开小灶”,这样会引起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不信任甚至矛盾。

噪音三:研究表明,家庭规模越小,家庭在教育上则越占优势,其父母在参与子女教育、配合学校工作上所表现的热情就相对更高。与核心家庭相比,大家庭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和控制较难把握,配合教师工作的力度较低。目前来看,在幼儿阶段,核心家庭偏少,而大家庭较多,很多幼儿由祖辈家长看护。教师和祖辈家长之间的沟通常常会因为祖辈家长的身体状况、陈旧教育观念,和教师缺乏对于祖辈家长的理解,而产生隔阂,影响沟通。

幼儿教育想要取得成功,需幼儿园、家庭与幼儿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如何消除家园沟通中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家园关系和谐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消除家园沟通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研究

1.家长与园方应加强直接沟通。首先,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双方要形成共同的责任均等的权利意识。家长要认识到参与子女的教育是自己的义务,热心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明确自身的义务,消除各种顾虑。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让家长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这样不仅有助于家长摆正自己的角色,明确职责,而且还能学会如何互相合作,理解和尊重对方,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其次,园方应营造良好沟通环境,进一步拓宽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渠道。除了传统的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外,通过网络的即时性、敏捷性、协作互动性等特征,建立育儿论坛和建设、及时更新幼儿园网站,教师和家长通过QQ或者MSN等方式沟通。最后,教师加强自身素质、转变态度及沟通方式。教师的自身素质如何影响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视家长为重要的教育伙伴,而且教师要尊重家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和文化,接受不同的教养方式,主动寻求与家长沟通的机会。教师应直接与家长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直接保持联系,尽量减少信息在其他环节的失真问题。

2.合理处理家长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期待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更可以成为提高家园沟通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有研究发现,家长和教师在儿童观、教育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构建家园沟通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园方可以通过进行家长调研、举办“家长主题”座谈会、建立与及时更新幼儿园网站等方式构建多渠道的沟通平台。

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应该有目的、有范围地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去,组织家长不定期观摩幼儿园的教学,甚至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老师的辛苦,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专业性的了解。建立这种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可以化解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为家园沟通及合作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3.在处理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呼吁祖辈家长群体主动与学生父母、园方沟通。祖辈家长普遍与教师、园方沟通较少,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在一天的忙碌之后不可能体察到每一位祖辈家长的每一个想法和需求,祖辈家长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时与教师交流,同时祖辈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父母沟通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园方与孩子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样对于双方、孩子都是有益的。(2)园方应建立一个以“老”带“新”的互助团队。新任的教师在入园伊始,在处理与祖辈家长沟通的问题上往往经验不足。幼儿园领导可以不定期举办教师经验交流会,对“怎样与祖辈家长沟通”这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经验交流,建立一种一对一,以“老”带“新”的帮扶机制,帮助新入园教师快速成长。(3)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需要耐心,并且注重沟通方式。与祖辈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对家长及幼儿的主动付出,只有教师主动付出才能与祖辈家长建立牢固的信任感。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夯实了专业知识才能在祖辈家长在育儿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科学、可行的建议,祖辈家长也就在感情上逐渐信服教师。

参考文献

[1]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2.

[3]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4]朱琳琳.接送幼儿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交流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史大胜.与家长言语沟通的策略[J].幼儿教育,2005(6)

[6]杨海丽.沟通家园同步教育的关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7]戈柔.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障碍的成因剖析[Jl.学前教育研究,2003(2)

[8]刘小蕊等.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来自美国学前教育法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

[9]张师辰的祖辈家长等.祖辈家长谈家教[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11).

[10]李平.如何走出家园合作的误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4篇

顶岗实习教师在实习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普遍无沟通。笔者对石家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顶岗实习的70名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58.3%的顶岗实习教师表示自己从未与学生家长进行过沟通。第二,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效果欠佳。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效果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顶岗实习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紧密程度;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效果。沟通后,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紧密度方面,只有13.3%的顶岗实习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的关系亲近了许多,66.7%的顶岗实习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的关系略有改善,还有20%的顶岗实习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的关系变化不明显。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沟通后,仅有6.7%的顶岗实习教师认为有明显改善,86.7%的顶岗实习教师认为略有改善,6.6%的顶岗实习教师认为没有改善。长此以往,既不利于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改善,也不利于顶岗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

现代教育需要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双方达成一致,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顶岗实习教师往往重视与学生的直接沟通,而忽视与家长的间接沟通。但家庭作为学生成长及性格养成必不可少的环境之一,其影响不容小觑,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沟通有利于提高顶岗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职前实践,与学生家长沟通是顶岗实习教师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也是顶岗实习教师是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试金石,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存在的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一、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1.沟通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实际调查中发现,顶岗实习教师、学生家长、师范院校、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均没有对这一问题予以重视。

首先,家长不重视。家长普遍不重视与顶岗实习教师的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而且他们多在外地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不够,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城镇学生家长仍将实习教师当作学生对待,并未认可顶岗实习教师的教师身份,从而也就谈不上重视与顶岗实习教师的沟通了。

其次,顶岗实习教师自己不重视。在“顶岗实习教师对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价值认识”这一问题上,有63.9%的师范生认为与家长沟通非常重要,有33.3%的师范生认为与家长沟通比较重要,有2.8%的师范生认为家长沟通一般重要。这说明师范生普遍能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从调查中也发现,师范生本身平时非常喜欢与人沟通的只占11.1%,比较喜欢与人沟通的也只有27.8%。这说明师范生能意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有的师范生本身性格却不喜欢与人沟通,那么就更不用说与家长沟通了。并且,在对部分顶岗实习教师的随机访谈中发现,多数顶岗实习教师都没有担任班主任,他们认为与家长进行沟通是班主任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是自己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从而也就没有对此给予充分重视。

再次,顶岗实习教师所在师范院校及其实习带队教师不重视。目前,师范学校的教师技能培训课开设不足,一般只开设了教师口语、书法、演讲与口才、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技能课程,而没有开设沟通技能培养与训练这一专门的课程。而实习带队教师多是高校一线教师,他们一般没有中小学工作的直接经验,因此不能为实习教师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建议。

最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也不重视。他们有的会安排实习教师担任小学科或音、体、美教师,有的安排实习教师分担自己的教学任务,但他们很少会安排实习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语、数、外学科教师。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受重视的大环境下,指导教师仍旧把顶岗实习教师当作学生看待,并未对其委以重任,从而也就忽视了对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这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手段传统

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找家长办事等。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分别占到了34.9%和37.8%。这说明顶岗实习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内容方面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学生出现了问题才找家长”的做法,此种沟通偏重于“治理”而不是“预防”,并且此种情况下找家长沟通,容易造成家长的焦虑,进而影响沟通效果。

与此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其沟通手段也比较传统(见图1)。

进行沟通时,有47.4%的顶岗实习教师 选择了“当面交谈”,这是比例最高的沟通手段。其次,另外两种手段,即“开家长会”、“打电话、QQ等多媒体形式”,也是顶岗实习教师较为常用的沟通手段。而其他的手段,如“书面形式”和“家访”,却只有15.6%的顶岗实习教师会采用。这说明顶岗实习教师的沟通手段仍以口头沟通为主。在实习期间,一些顶岗实习教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但这些沟通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真情交谈的水平。在顶岗实习教师中,也有极少数的人会采用书面沟通与家访的手段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由此可见,师范生的沟通手段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更新,但是其所占比重还不大。总体来看,其沟通手段仍相对传统。

3.理论知识不足,实际沟通训练欠缺

师范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教学实践的指导。良好的沟通技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系统训练才能逐渐形成。顶岗实习教师获得沟通技能知识的渠道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两种(其学习情况见表1)。

统计数据表明,在课堂讲授方面,专业教师对沟通技能知识的讲授很少,只有10.75%的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沟通技能知识。在学生课外自学方面,有55%的师范生会“经常”或“有时”通过课程安排或自主阅读沟通技能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而45%的学生“偶尔”或“从不”学习沟通技能知识。可见,顶岗实习教师在学习沟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因此也不注重对这一技能的自我学习。虽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会较为主动地学习与沟通技能相关的一些知识,但其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十分有限。与此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也不够,并且,很多师范学校并没有开设沟通方面的专业课程。这就使得大部分顶岗实习教师在实习前既没有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沟通进行过系统学习,因此最终导致沟通存在问题。

教学实践是培养师范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学前两年,师范院校一般会每学期为师范生安排1~2周的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中,师范生很少被安排教学任务和班级事务,其更多的是在观摩教学,师范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几乎为零,他们并没有实际锻炼的时间。而顶岗实习一般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学期或6~8周,除去实习刚开始时第一周的准备时间以及实习结束时最后一周的总结时间,师范生实际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并不多。在实习中,实习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负责一个或几个班的教学工作,而其指导教师因为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班级事务及其他事情需要处理,所以对实习教师的实际指导较少。因此,在短短的顶岗实习时间里,顶岗实习教师既要认真学习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协助指导教师处理班级里的零碎事情。那么,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和时间。

总而言之,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既没有充分的技能准备,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家访、参与家长会或者与学生家长进行其他沟通,这就直接导致了顶岗实习教师与家长“无沟通”或沟通效果欠佳的局面。

二、改善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学生家长沟通对师范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师范院校、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以及顶岗实习教师自己都应重视顶岗实习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找出有效途径和方法,促使师范生在与家长沟通方面的能力培养能逐步走向有效化、规范化、科学化。

1.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加强实习教师岗前培训

对某一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着对这一事物的态度与行为。与学生家长沟通是师范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师范院校以及在校教师应该对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予以重视。师范专业可以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在校师范生了解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沟通技能;其次,邀请中小学教师进入高校课堂向师范生介绍班主任沟通经验,以实际案例引导师范生去讨论和思考,激发师范生的兴趣。

顶岗实习教师的职前培训主要包括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增加师范生的沟通实践。在理论知识准备方面,学校在岗前培训的课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沟通理论的课程,使师范生能更好地理解沟通的意义,并掌握沟通的方法。在实践准备方面,沟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课程学习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师范院校应增加师范生的实践环节。在每次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前,应做好实习教师的动员工作,使他们在实习中有意识地与家长沟通。同时,师范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教师技能竞赛或通过模拟班级等形式来引起师范生的注意,鼓励师范生参加这些课外活动来提高自身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2.丰富沟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顶岗实习教师自己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沟通技能成为自我学习的迫切需求。在大学期间,师范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阅读相关书籍,积极参加与家长沟通方面相关的课程学习。同时,在平时的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中,师范生应积极地向指导教师请教与学生家长沟通的经验、内容和方法。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师范生要对他们的话语内容进行了解、思考、理解,并做出必要反馈,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可一味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负面信息。

同时,顶岗实习教师与学生家长良好的沟通离不开自身与他人平时沟通的经验和训练。师范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晚会、舞会、演讲赛、辩论赛、名师讲座、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活动既能丰富自身阅历,为良好的人际沟通储备材料,也能锻炼自身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师范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做一些教学工作或家教等兼职活动,增加自身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

3.抓住实习时机,在锻炼和反思中成长

顶岗实习教师在实习前,学校应该做好对实习基地的调研,提前了解实习基地各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硬件情况、教师缺额情况、教师学历、上课方式以及学生情况等,以便师范生对自己的实习做好规划。在分配好岗位后,实习带队教师应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做好沟通,提出实习要求和注意事项,以便提高实习效 果。

在实际的实习中,顶岗实习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顶岗实习教师一般会担任某些科目的教师,因此顶岗实习教师要抓住这一宝贵契机,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时间,积极配合指导老师做好各项工作。首先,顶岗实习教师应该将自己融入班集体,和所有教师一样认真了解、交流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虚心请教日常沟通及开家长会、家访等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良好沟通的准备;然后,根据学生或班级事务需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协助班主任教师组织好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在沟通时,不要有畏惧心理,应与家长彼此信任,并建立目标一致的信念,得体大方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再次,顶岗实习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后,应及时反思总结自己沟通中的得与失,并主动地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交流沟通心得,同时还要学会熟练使用各种沟通方式,以使自己更快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2014-2-26.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5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沟通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班级管理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需要每位班级管理者用心去把握、体会。面对众多的班级管理的问题,班级管理者都在努力寻找能尽可能解决所有管理问题的方法,也试图用更多的理论来指导班级管理实践,因此在如今,班级管理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科学。但做为一名班级管理人员,总会出现如下问题:个别学生性格内向,在某一天突然没来上课,整天消失;学生出现问题,学生家长总认为班主任或学校所做的工作不够;任课老师认为班级管理者应该承担更多的班级管理责任,他们只负责上课,而其他的问题不关他们的事等等。出现了这几个典型问题的关键在于班级管理中,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没有做到有效沟通。

现在许多著作都在讲要进行有效沟通,沟通理论做为解决组织问题的一大重要理论已经被运用到很多组织当中。而班级做为一种形式最为简单的组织,如果能将组织理论很好的运用到班级管理实践中,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沟通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理论

1.1沟通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它的表达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而沟通之于组织,就好比血液循环之于生命有机体。沟通是确保组织内各部门,各个人获得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并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

1.2有效沟通

针对以上所述,要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1)在信息传送方面:沟通的环境气氛要宁静;(2)组织庞大的机构应定期举行聚会,以达到上下沟通,水溶交融的地步;(3)语言方面:尽量使用对方容易理解的简明语言,增加传播内容的可接纳性,尽量用具体化的语言;(4)行为与心理方面:采取肯定明确的态度,使沟通有效,被动和消极的态度都是无效的。

综上可以看出,有效沟通的定义是集体持续探讨日常经验及人们视为当然的事务。任何沟通都是“双方”之间的一种沟通和联络,人际间的沟通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报和信息、的沟通,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思想和观念的沟通。但由于信息传送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个人的性格、知识、经验水平的差距对信息沟通会造成众多的障碍,而导致不能实现有效沟通。

1.3有效沟通基本模型

在中国著名管理学者余世维在其所写的《完美沟通成就完美结果:有效沟通》中提到,要实现有效沟通,必须在三个方向努力,即往上沟通、往下沟通、水平沟通。综合各种关于沟通的著作,我们可以将有效沟通的基本模型按其方向或维度给以形象化,如图所示:

2 沟通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验证将沟通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中的效果,从2007年开始接手管理高会计0703班开始,就开始注重沟通理论的应用。按照有效沟通的基本模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的沟通理论实践。

2.1管理好向下沟通――师生间沟通处理

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人类有教育活动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交流、沟通便没有停止过。而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师生间沟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处理好了与学生的之间的沟通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班级管理沟通中的最主要的部分。

2.1.1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沟通

班委干部作为班级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作为班主任的左右手,是沟通对象的一主要对象。但是,在接手的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干部在心态和行为等方面与班主任教师存在诸多隔阂,沟通有一定的难度,从而给班级管理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应经常与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直到他们制订工作计划,制订班级工作总目标,弄清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办法;给每个班干部发放一个工作记录本,让他们记录在工作的失误与心得,每逢班委集会,就进行共同交流;同时还将由班主任说了算的单向决策机制变成由班主任和班干部共同决策的机制,只要是涉及班级集体利益的问题都由班主任和班干部共同决策商议决定。

2.1.2学习各种沟通技巧,解决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处理好与班干部的沟通关系后,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与班上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沟通的方式可分为正面直接沟通和侧面间接沟通。正面沟通是师生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如日常性礼貌问候、短暂的关心式的询问(有关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心情、思想等)、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以正确的方式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及整个过程、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帮助、鼓励学生等等。而侧面间接沟通主要是指在正面直接沟通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其他形式、手段,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2)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综合时间、地点、环境、氛围等要素选择适当的时机。时机的选择包括时间选择、地点选择和环境选择三个方面。当一个学生犯错时,选择在下课之后,在教室以外与其进行单独沟通,以尊重他的自尊心;但如果一次沟通完以后其没有任何改进,再选择在公共场所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他所犯的错误。

(3)注重选择良好的沟通表达方式。在与学生沟通时,还应重视表达。通过恰当的表情神态、言行举止、语音语调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对老师用意的有准确把握,以清除沟通中的人为障碍。在日常管理中,重视并牢记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说话决不能因一时兴起就随心所欲,不择言辞,而是针对问题,采取真诚的态度来让其明白老师是真心诚意的来与其沟通。

2.2管理好平级沟通――处理好与任课教师沟通问题

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问题主要出现在对学生管理的权责划分问题,很多任课老师认为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而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上好45分钟课就好。会经常出现任课老师来告状某某某的作业没做没交;某某某上课睡觉,说话;某某某顶撞老师了等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会先跟学生进行交谈,同时与任课老师讨论相关内容,让任课老师也参与到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当中来,当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任课老师会自己先处理。同时,为了体现对任课老师的尊重,我会帮助任课老师建立威信,只要是任课老师所获得的成绩,我都将在第一时间向班上同学宣布,使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

2.3管理好向外沟通――处理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与家长精诚协作,发挥他们的参与作用,有不可低估的成效。孩子的进步,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家长,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具体工作中,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家长,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既不伤害其自尊,又较顺利地解决问题。如我班有一学生,总是爱睡觉,上课老迟到甚至出现了好几次旷课。每次找他进行交谈时,他都能答应好好的,态度非常好,但就是形成习惯,很多时候起不来。而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其家长进行沟通,采取我和家长轮流在上课前给他打电话提醒的方式,让他按时起床,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已经不再迟到,形成了早起的良好习惯。

以上三个方向的沟通是解决班级管理沟通问题的主要部分,当然另外的向上沟通的方向――与领导沟通的维度在班级管理中相对比较少,这种沟通主要出现在学生出现重大事故时,向上级汇报,并征求处理意见时才会有。而这种事务的处理只要能按章行事就好,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大。

3实践总结

通过近两年多,将沟通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过程中,整个班级的总体沟通过程是通畅的,对于解决班级管理中的沟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班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经过沟通理论的实践,高会计0703班已经建立起一个团结、有力的班干部队伍。不仅班干部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处理班级事务方面已经成为班主任的真正左右手。达到了只要班主任安排,其在班长和团支书的带领下,就一定圆满完成任务的状态。

(2)班主任与班级所有学生打成一片,很多学生将班主任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无论是关于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各个问题,在其难以选择的时候,都会选择与班主任沟通,让班主任帮助、指导其具体问题。

(3)任课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问题的处理当中来。经过沟通理论的实践,任课老师增强了学生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会先行处理,如果觉得不好处理,才会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一起商量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家长对学生的改进方面,有一定的好评,通过经常与家长沟通,家长不仅能够了解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状况,还可以一起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当中来,让他们觉得有种教育的成就感。

总之,经过以上实践,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班级管理所涉及的沟通问题是很多的,现在我们能够引入的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沟通是否有效,还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效果有点难以界定,因此如何扩大沟通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并如何来衡量理论实践的效果,依然是需再深入研究的问题。

资助项目:株洲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应用项目管理技术实现高职班级管理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ZZYKY0909)、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文化共融下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研究”(ZJGA2009027)

参考文献

[1] 余世维.完美沟通成就完美结果――有效沟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龚春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班主任工作[M].漓江出版社,2000(4).

[3] 李康平.新世纪德育的创新与发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 彼得.德鲁克.顶级经理人的5维管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 孙俊三,谢丽玲.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6篇

一、沟通――创设了温馨、宽容的校园氛围

和谐是现代学校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教师之间的“和”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之间的“和”,会带来整个校园的“和”,包括师生的“和”,家校的“和”,也会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学校,一定要努力创造一种温馨的、宽容的工作、学习、生活气氛,让师生愉悦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2004年2月,湾头小学搬入大闸路,成立江花小学。由于学校正处于扩张时期,每年有部分教师退休和新教师加盟,新加盟的教师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也千差万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产生矛盾,产生误解。而“误解”“矛盾”往往会排斥教师之间的融合。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沟通。有效沟通必须建立在人与人相互真诚、尊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沟通达成理解、形成共识、达成统一,实现双赢。因此,学校通过讲座、录像、讨论等形式向全体教师介绍有效沟通的理念和技巧,提高教师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我平时经常深入教师队伍去与教师交流沟通,关心教师,了解教师的需求;调整教师办公室,把分散的小办公室,合并成3个大办公室,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展各种参观、旅游、运动、学习等有益教师之间沟通的群体活动;建立教师QQ群,增加沟通渠道,赋予教师更多的言语权。努力建立一个开放、民主、人文的沟通体系,为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各种沟通提供条件。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把沟通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内化成广大教师的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作为校长,和教师的良好沟通,不仅排除了执行中的障碍,杜绝了内耗,使价值取向一致,目标统一,校长的执行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沟通还使得我校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渐融合。

二、沟通――提炼出学校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下来的一种学校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因此提炼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是现代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基础任务。

北师大张东娇教授的学术著作《教育沟通论》提出的“教育即沟通”的观点,“现代教育虽然复杂而浩大,但各式各样的沟通,特别是师生间的沟通,却是构成教育运行的最基本的‘细胞’。正是无数种、无数次沟通的有序展开、聚合和积淀,才引发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发展乃至文化积淀和精神成长”。我校在小班化教育改革探索中发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了,其实质在于增加了沟通时间和渠道,师生沟通的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增强,师生关系也和谐了。又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贵和”,和而不同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事事持宽容的态度。我想这就是“和谐”的内涵,这就是“共生”的内涵。因此我们提出了学校的核心理念:“和谐共生”。这种理念尊重“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崇尚多样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教师、家长相互促进、相互沟通,“教学相长”。这个理念得到了全体教师和家长们的认同。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主动沟通”作为校训,作为我校全体师生的行动口号和行动策略。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将打造一个温馨、多元、健康、快乐的人文学校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

三、沟通――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

传统教育有一种“圆满”的心态――不留一丝空间,这种心态主宰着学校教育――教师担忧学生在校园内无事可做,因此用上课、占课、补课、考试等填充学生的每一秒时间和每一寸空间,形成繁忙而无空白的景象。事物繁忙的表象必然产生精神和意义上的枯竭,他直接带来了“学校繁荣,教育精神衰败”的沧桑感。为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必须从文化高度理解学生、影响学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把时空还给学生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抑制下,学校需要有毅力、有恒心去冲破世俗观念的禁锢,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倡导教学要劳逸结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做到不拖课,给学生课间的休息时间;做到不集体补课,给学生有午间活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并不完全属于教师控制,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如何亲历时间和抓紧时间。要求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廊、庭院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让心灵回归自由

孩子是在自我调适、自我沟通、自我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成长的。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最终将是:学生逐渐变得唯唯诺诺,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能抒发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为此2006年年初,我们开设了《亲近母语经典阅读》指导课和午间自由阅读课,要求全体师生读好书,提出“每生每年读书20本。”“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人与人本的沟通,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让他们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一课程的开设使广大学生爱上了读书,也让他们懂得和书沟通,和自己的心灵对话。阅读课程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次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阅读明星学校”。

(三)用活动充实学习

现代学校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念,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多元智能理论中对人的多种潜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人的特质,尊重人,以人文本,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学校除了规定的国家课程以外,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和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到目前为止,学校设置主题活动周、“江花”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四个板块。详见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安排表: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活动,大大改善了师生、生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校沟通文化的建设。

四、沟通――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

优质的学校,关键是要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教师的自治和个人的主动发展,更加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合作文化和进取精神。教师的主动发展需要学校为他们创设温馨、宽容的工作、学习氛围,如增添生活及办公设备,让教师感到了安全感、归属感,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提高。2008年,为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中开展了基于网络平台的323课例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对话能力、反思能力和合作能力,教研组成员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2008学年语文组被评为区局级党员示范岗,2009年数学组被评为江北区星级教研组。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型的群体活动,如随机分组进行乒乓球、排球、游泳等团体性比赛,分组进行教师厨艺比赛等等,通过活动增进教师间的友谊,促进教师间的沟通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沟通――满足了家校“共生”的需求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我们要求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的真诚沟通,只有畅通全方位、立体化的沟通网络,才能满足师生、家长“共生”的需求。

(一)校园环境促“共生”

走到校门口,稍抬头就可以看到教学楼上一排金黄色的学校发展愿景的铜字,大厅门口上方有变化的电子屏幕,大厅内有“宽容大气 合作进取”的校风宣传牌和师生的发展目标,花园的中心处有握手形状的“主动沟通”校训石雕,每天中餐必经之路上有母子鹿石雕――母子在亲密地沟通,每天进教室必经之路有――带笑脸的师生沟通语录宣传牌。每次上下楼必经之路――照片墙、亲近母语经典阅读书目。一楼长廊都是七彩长廊,每层楼都有学生的平面作品,有折纸社的展示厅,有学校荣誉的陈列柜。班级内的后墙都去掉了黑板,取而代之的是整幅的“沟通生态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学校的走廊、墙壁、庭院、操场等场所都具有教育意义,并且这一切的营造都是围绕学校文化的精神,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校园环境不仅对学生、教师有教育意义,并且我们经常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形式,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浏览,让家长也认同我校的文化,以达到“共生”之目的。

(二)沟通平台促“共生”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学校必须搭建多通道、立体化的家校交流沟通平台。五年来,学校通过温馨服务卡、学校网站、教师OA系统、校讯通、QQ群、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教育议事会、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2006年我校推出了温馨服务卡,把学校教师、校长的联系方式做成一张名片,每学年一次发给全校学生,方便家长和校长、教师之间沟通。今年,学校网站荣获了江北区中小学校园网站评比一等奖,我们认为获得殊荣的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活动都在网站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放到网上,让更多的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动态,让家长感到学校对学生的重视。我校教师始终以真诚、尊重、信任的态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双赢。

(三)沟通活动促“共生”

要有效推行沟通文化,师生、家长的沟通意识和能力要同步、共同提高,因此,学校通过读书、论坛、实践等形式,来提高教师沟通技巧。2009年下半年,学校开设了小学生沟通教育课程,编写校本课程,利用每学期两次的时间,采用小班互动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学习关于沟通的理念、知识、礼仪、技巧,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培养学生从容自信、善于表达、乐于沟通的健康心理品质。学校通过学校文化讲座、发放沟通资料、推荐沟通书籍、专家讲座、家长论坛等形式,提高家长们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校文化活动需要师生参与,也需要学生家长参与,提高学校文化的活力和意义。因此,我校的很多活动都有学生家长的参与,像春游、运动会、文艺演出、学生成果汇报等等。例如,今年的学生社团成果汇报演出,我校邀请了近200名的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学校也利用传统节日积极为学生和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如今年的母亲节前一星期,学校发出了号召全体同学参加“我为妈妈做道菜,传递我的爱”的活动,在5月7日学校举行3-6年级的学生厨艺比赛,活动情况用“妈妈感言、我的作文、照片、视频录像”等方法记录下来,反馈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共享爱的喜悦。活动统计有450位学生参与了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多家长在妈妈感言中表示感谢学校的这次活动,为亲子沟通创造了很好的途径。

五年来,沟通为我校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沟通的理念、策略已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主动沟通”已成为我校师生、家长的行动口号,沟通也已成为我校的一种文化,一种办学特色。但我们认为还是比较肤浅的,要走的路还要很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把沟通文化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钢琴教学 课堂沟通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也是与学生甚至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既是联结教与学的中间环节,也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许多钢琴教师具备优秀的钢琴理论及演奏水平,但教学效果尤其对幼儿教学并不理想,其根源往往在于不善于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沟通。钢琴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问题理应引起钢琴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针对幼儿钢琴教学的课堂沟通问题作简单探讨。 

对于4至6岁的小朋友,还在幼儿园接受朦胧教育,尚未涉足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钢琴也处于初学阶段,音乐和钢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是学生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时候,有效的课堂沟通远比传授高超的技术和深刻的乐曲理解重要。钢琴课堂沟通包括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1. 学生是否明白教师要求什么 

老师要把观点传授给学生,具备过硬的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从学生的角度,尤其是尚未接受系统教育的学前儿童,怎样令他们知道并理解老师的想法才是关键。作为教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理解老师的意思。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判断: 

(1)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弹奏一次。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再弹奏可以知道学生是怎样理解教师刚才那句话的,亦可让教师在第一时间补充学生理解不充分的地方。 

(2)教师分别用正确与错误的方法弹奏,让学生判断哪个才是教师的要求。这种做法更适合于难以让学生一时纠正的地方,可等学生在课堂充分理解正确弹法后再回去慢慢练习改正。 

2. 教师是否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对教师的要求百分之百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保证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尽管有时学生已经有那方面的疑惑。由于师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强弱势的关系,孩子在教师面前通常会胆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主动地发现学生是否对某个地方产生了疑问,而又不敢或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知道多提问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知或愚蠢,而是积极好学和聪明而善于发现问题的表现。  

 

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在钢琴课堂中,家长担当的角色绝非仅仅陪孩子来上课,而是引导、辅助孩子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和练琴效果。幼儿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有限,对于课堂上教授的多多少少会有遗漏或理解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具备成年人理解能力的家长就会起到很重要的弥补作用;而且当学生在回家练习过程中,家长从旁督促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虽然师生是钢琴教学的主体,但家长也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课堂的沟通也不容忽视。教师与家长在钢琴课堂上的沟通通常体现在: 

1. 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 

孩子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教师通过家长更能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家练琴的状态,以及对学琴的态度想法,从而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制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常表现得自尊心很强,在钢琴课堂上过于严厉反而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而如果教师能通过家长了解到学生这一性格,在课堂上稍加赞扬,鼓励多于批评,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更容易服从教导。 

2. 教师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钢琴是孩子学弹的,自己没必要懂;加上每节课都有繁多的细节要学习,家长不一定有耐性钻研进去,甚至觉得自己学不来。当家长坐在旁边陪学生上课时,其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如果家长能一起参与到钢琴学习中,学生的投入会大大提高。相反,如果家长感觉事不关己甚至在做其它事情(例如聊天、看书),那么学生会更容易走神,积极性降低。其实钢琴教学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孩子能学会的,家长一定能学会。 

3. 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家长在课堂上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帮助自己孩子学得更好。因此家长应积极把自己的疑问,包括平时练琴遇到的困难提出来,毕竟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也未必有勇气给教师讲。当教师发现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一时难以完全解决时,可以交代给家长回家如何帮助学生练习、要注意的地方。条件允许下家长应多做笔记,课堂录音甚至录影,以便回家重温强化,把课堂的信息流失率降到最低,更高效地指导学生练琴。 

 

三、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前面提过,在课堂上孩子是很在意父母的举动和反应的。尤其面对严厉的父母,当学生弹得不能令老师满意时,会表现得很紧张,害怕被父母责备。作为家长陪伴在课堂时,应该做到积极投入、鼓励为主。当学生不够配合完成教师要求的动作时,应协助教师敦促学生完成;当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或表达不清时,家长应及时充当“代言人”。 

总而言之,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虽然大家角色各异但目标是相同的——令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学好钢琴。充分利用沟通技巧,使三者在课堂上知己知彼、紧密合作,才能将钢琴课堂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渊.中小学音乐课堂沟通障碍及对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5).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沟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幼儿园 教师 家长 沟通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指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语言、文字等多种媒介进行的彼此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行为,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最终实现促进幼儿成长的共同目标。《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同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应加强与幼儿家长沟通,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但从实践来看,一些幼儿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或由于业务水平不高,与家长沟通的自信心不足,或缺乏沟通技巧,不懂得与不善于和家长沟通,或缺乏应对各种冲突的能力等,导致沟通中经常出现困难,甚至引起误解或冲突。因此幼儿教师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除了提高专业水平,还要学会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的基础。

一、树立平等意识,充分尊重家长

沟通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幼儿教师在开展家长工作中,要认识到家长是合作者,是教育伙伴,大家都在为同一目标,即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努力。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家长的价值观,保持平等、合作关系,积极寻求交流合作的机会,创造各种途径主动与家长沟通。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家长是处于双主体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这是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应始终遵循的一项原则。教师不要动辄以教育专家自居,或者在交谈中过多使用专业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真正的专家能够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很容易去理解谈话的内容,保证交流畅通,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沟通目的。树立平等意识,这是建立家园良好关系的重要前提。

二、讲究沟通策略,慎用消极批评语言

家长都希望教师能喜欢、欣赏自己的孩子。虽然教师需要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及时反馈孩子的成绩或问题,但由于沟通不当,结果无形中伤害了家长,事实上,许多家长并不担心孩子犯错,他更在意的是教师对孩子犯错的认识和态度。因此,教师应讲究沟通策略,在与家长交流时,可以先多谈谈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肯定孩子的长处,教师一句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甚至影响对孩子的态度,而家长对孩子的赞赏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教师对孩子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的面对教师。此时,教师再将孩子的不足以期望的语言提出,这样,家长更容易接受。需要注意的是,交流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运用,少用消极批评话语,一些家长自尊心强,易将谈论孩子的缺点视为对自己的批评,并感到压力,另外教师在提要求时不要使用发号施令的语气,如对家长使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字眼,这会令家长反感,影响沟通目的的达致。如果使用“我认为”、“你认为怎样”等这些婉转、带有协商性的词语,则效果要好得多。

三、根据不同家长选择不同表达方式,提高谈话的针对性

与人谈话,要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交流策略,这会让沟通工作更加轻松并富有成效。故了解家长的一般情况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家长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情况、婚姻情况、个性和价值观等。就个性而言,如家长是冲动、偏执型的,沟通时要特别小心,态度要温和、措辞要婉转、留有余地;如家长是活泼开朗、热心快肠之人,教师可主动交流,说话不用转弯抹角,并可让其适时参与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与之分享工作中的苦和乐,增进情感;如家长是安静稳重、情绪不易外露、内涵很深的,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育儿观,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地被教师的交流打动,面对这类家长,教师要做到诚恳待人,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及时肯定对方的选择,逐步沟通情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家长的理解和认同。

四、应用“共情沟通”技术,提升沟通效果

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共情”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授,需要良好的心理认同基础,需讲究“共情”艺术。所谓共情,是一种他向反应,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感情、需要和意图。在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则是指在教师和家长就幼儿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交流的情境中,教师能够恰当理解家长的内心体验和观点,并且能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家长,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要达到深度的共情,幼儿教师要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将自己置于家长的立场,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幼儿教师共情沟通的方法包括:学会换位思考,始终站在家长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家长对老师的意见和看法;学会倾听,幼儿教师在沟通中要善于倾听,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体会对方的心情和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表达尊重,尊重家长的个性及能力,接纳家长的信念,善意理解家长的观点及行为,以恭敬的态度表达与家长不同的观点,不妄加评论家长观点或决定的对错,只求能够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总之,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上述这些沟通方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幼儿教师还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实时播报幼儿活动情况,将幼儿教育的各种信息清楚、快捷地告知家长,使家长对幼儿教育、幼儿活动情况得以及时、全面了解,从而更好地支持与配合幼儿园工作,实现家园共育。

教师与家长沟通论文第9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4] 周显著. 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广西教育: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