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纤维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6:24

纤维艺术论文

纤维艺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中国发展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纤维艺术的取材

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

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

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

2.“纺织纤维”的分类

①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②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

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蚕丝做纺织材料的国家。两汉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更加复杂的缂丝。由于缂丝工艺多为皇亲贵族的奢侈品,所以只追求工艺的精美绝伦而很少考虑人工成本。宋代母子经缂法的运用使缂丝艺术品纹丝的均匀性胜过当时的工笔绘画作品。当时用缂丝技法临摹书画原作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缂丝采用的编织材料和欧洲壁毯不同,但通经断纬的编织技法却是相通的。清代缂丝的中心转移到了苏州一带,这时使用的彩色纬线已有六千多种颜色。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批青年艺术家揭竿而起,切入纤维艺术语言的探索,塑造了一些纤维感较强的艺术形象。”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习欧洲高比林的编织技法,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独立的纤维艺术创作。一批采用高比林编织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山高水长》《秋水长天》等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

纤维艺术的手工编织的特性使得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独具民族文化的特性。只有当一门技艺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常开不败。

1.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

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大都市上海集中展示,为世界范围内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纤维艺术提供了展示空间和研讨殿堂。这本身就是一件促进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展现中国纤维艺术文化的大事件。

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12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生机。

2.中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开展

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纷纷获奖。林乐成教授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他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和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

中国的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速地发展着。纤维艺术不断与国际交流,吸取着欧美纤维艺术观念的开放性思潮,保留发扬着我国古老而独有的情怀和含蓄深远的意趣,也基本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和政治环境十分稳定下,在不断与世界的交流学习中,在国内纤维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人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中,一定会开拓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纤维艺术论文第2篇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miniature”在法语中的原意为中世纪手稿中,章节开头的彩饰文字或微缩的模型、影像。在现代纤维设计领域则被转译为各种形式多样、小巧精致的艺术品。其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将各种现成材料通过一定的设计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具有很强的空间装饰性。迷你软雕塑以其小巧可爱的尺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而受到许多女性朋友的欢迎。

纤维艺术论文第3篇

波斯地毯的编织工艺是采用打结的方式,因此做工好坏的判断标准就是每平方厘米的结数,一般70道已经是很好的,超过100道自然是大师之作。今天的波斯地毯几乎只是融入了些许现代的图案,其所用的材质和工艺是多年一直被延续的,传统的工艺制作过程也成为了艺术。图1波斯地毯Fig.1Persiancarpet1.2现代纤维艺术工艺的创新科技是诱发改变的最大动力和支持。不少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者渴求能通过纤维艺术的创作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欲望和理念,渴望与参观者交流来实现最终的完成。美国纤维艺术家列奥库克(LiaCook)创作的“联想的空间”就充分地利用了科技带来的优势(图2)。传统编织采用的经纬编制方法,是保持经线为骨骼,以纬线的缠绕变化来实现的,因而在编织完成后,经线是被隐藏在其中的。LiaCook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了以经线为主的尝试,作品里起伏多变的经线如金属浮雕般迷人,有意处理的水纹形态和纤维材料本身的柔软感相得益彰,让人联想到浑然天成般的节奏与韵律。借助科技发现材料的肌理美并加以深掘,日益成为现代纤维艺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革新工艺后产生的肌理已是成功激发、引领人们探究一件艺术作品的动因之一。

意识工艺的延续

创作与欣赏主体的态度风格的更替在时装中体现得更明显一些,探究轮回般的流行趋势,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文化。纤维作品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实际需要解决后,就必然开始关注心理的需求。意识工艺强调的就是纤维艺术形式革命背后的文化。艺术构造的事实瓦解日常理性秩序的现象在艺术创作中频频发生,充分说明客观事实已不再是创作的唯一灵感来源。在构思一件纤维艺术作品时,首先确定的可能是想要表达的想法,然后再来寻找实现这种想法的客观载体。就像可以被构思的事实一样,表现的情节也不需要是合理的。如LiaCook在2011年的创作“Su-BrainTracts”中,脑电波的影像以一种可视的方式表现出来(图3)。作品中出现的形象元素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并行出现的,艺术家以大胆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构造其所需要的客观实在,构思的事件的合理性不再作为考量的依据。由此,一些现代纤维艺术开始利用软材料围绕性的张力特点,创造了具有雕塑感的立体作品,从而影响了整体空间。主体情感的强调如同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纤维艺术作品也总是在努力地表现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当下文化消融于经济和经济消融于文化的特别消费文化现象的出现,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再如图3所示的这系列纤维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其对神经系统科学的探究上,将概念布料通过实践、接触和记忆来表现其感官体验。在这块用数码织机编织嵌入图像结构的布上,数字像素成为线程,并且与另一个成为交错的形象并置在同一空间内。作品饱含着创作者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并把情感通过触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共同来传达,从而给欣赏者带来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思想方式事实都可以通过艺术来构造,时间和空间自然不会再以常理存在于创作中,各种融合和并置体现了创作者的奇思妙想。这样的纤维艺术引导欣赏者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既保留着对一个空间的记忆,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维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拟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2]。现代纤维艺术家在创作中利用纤维材料的特点来充分发挥多维空间的特征,在动静、虚实的空间形态的表现中创造非凡的感应效果。其随机性创造出巧妙和谐的意境,可以用来分割室内空间,营造出新的空间。

意识工艺下的纤维艺术创作内容和方法

意识工艺下的纤维艺术创作内容强调以意识为主的纤维艺术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强调以意识为主体。即把艺术从“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化道路转向了为社会现实生活而艺术的功能性道路上,即“生活的艺术化”[3]。纤维艺术的创作往往是先选择题材,然后再根据题材的需要来选择最适合表现题材的手段。在这种手段的运用中,不过多地考虑其原本所既定的规则,只要它能够更好地让人们去表现。艺术界、观众、社会等的外界因素对于一个形象符号的认可和理解,往往直接关系到了这幅作品或者这位艺术家的成败。充分体现了受众的认可与参与在当代纤维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如瑞典的纤维艺术家奥利卡•博格的“生命之舞”系列作品,试图通过静止的装置来表现活泼和生气,一共十二余朵花,可以放在室内各个角落任其舞蹈(图4)。奥利卡•博格的灵感源自漫步森林或在水中游泳时发现的小细节:树叶进化、草木荣枯、光在水里、从水下面看到的外面,原始形式的线条是那么的美,像生活中的谜一般,只能用情感来回应。为了表现这种感动的情绪,创作者开始选择表现的手段,选择用混纺纤维的结构来表现这抽象的转瞬之间。这部表达美、情感和变化的作品,所考虑的不只是传统的花边技术,还有空间如透明度、光线和阴影,并最终在受众的参与中实现最终的完成。艺术融入生活人类的观念、思想、语言有多丰富,观念艺术的手段、媒介和表现方式就有多丰富。现在的纤维艺术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转向对语言、文字行为、过程等非造型因素的探究。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更多的想要追求一种感性至上的生活,艺术和生活之间并不存在界限,生活充满着审美体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拥趸者是欣欣然悠游于生活中的主体,沃尔夫冈•韦尔施把他们戏称为“美学人”,是“身体、灵魂和心智”都具有“时尚设计”,但却“抛弃了寻根问底的幻想,潇潇洒洒站在一边,享受着生活的一切机遇”的“自恋主义”者[4]。放大符号的象征性创作的元素就如同符号体系,在纤维艺术中人们对符号的使用也相当普遍,这一符号体系必须以内在的而不是以超验的意义来解释[5]。可以通过材料或色彩进行意义的传达。正如叔本华所说:寓言是一种艺术作品,它表面指向一种东西但其实质却意指另一种东西,因此通过寓言,一定会有一种观念被表现出来。结果欣赏者的心智会从已经表现出来的可以明确感受[6]。如芭芭拉•海勒(BarbaraHeller)著名的“隐藏”系列纤维艺术作品,试图使所使用的元素具有符号式的隐喻性,创造出一种模糊的空间(图5)。作品中的这个女人站在棕榈树前,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姿势盯着前方,“掩盖”的衣服和服装暗示努力的寻找线索、个性和交流,并提出了思考:在缺乏表情交流的世界,人们如何通过寻找其他线索来确定被掩盖的身份?作品中的人物直直地看着人们,一股莫名的紧张感产生,力求使眼神接触。为了进一步混淆视听,她故意使人物的身体语言合乎正常,从而增加判断的难度。这名妇女被看做是一个象征的符号,提示在危险的时候或是在安全的时代,人们能够“仅凭封面判断一本书”么?让一刹那的直觉来决定是否是朋友抑或敌人?在观看的时候,她希望观众的挫败假设能引导他们多花几秒钟、停止了一会儿,从而启发对话。图5芭芭拉•海勒的“贝多因妇女”Fig.5“BedouinWomen”ofBarbaraHeller这件作品是纯手工的,创作者有意放弃了使用织机为主的框架,在手工进行的经纬编织过程中,不断尝试建立或发现原有的意义,探讨内心的思考,目的不是讲故事、宣讲或者召唤,求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条件,一个洞察深入自己、确认自己的意向性符号,一个使欣赏者能明确感受和领会的符号。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语言传统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壁挂艺术对经纬结构的张力把握始终是均衡不变的,因为它的肌理是匀密细腻的,多以平织表现精致复杂的图地关系。现代的纤维艺术打破了这一常规,借用常用的形式手段来达到非常规的效果。比如重复可以使形态出现一定数量上的序列,从而创造形式与内涵都很丰富的新形象。就好像一个大厅既可被墙上巨大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装饰得气派豪华,也可被渲染得轻柔优美一样。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主要表现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这也是一件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作品的形式可以是非常态的,挪用常态的元素也不是对原文本的简单篡改,而是通过这一解构过程对原文本的意义进行消解,从而播撒出新的意义。目的在于转变原作意象的身份,把“过去”转化到一种新的语境之中。希望综合叠置所有能够汇集到的意义、风格、技巧及历史,然后从中组织出一个整体,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

纤维艺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57-02

本文针对于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一是,分析了材料在纤维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研究了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脉络,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崛起和发展。三是,探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特点,通过对我国纤维艺术特点的分析,进而了解如何推动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材料对于纤维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赖于对材料的运用,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材料利用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发展。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的潮流,并且将传统的工艺融入到艺术当中。纤维艺术在材料方面的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纤维艺术对材料之所以有如此的重要作用,主要就是由于通过纤维材料能够表现出纤维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在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材料不仅本身可以成为作品,并且可以将纤维材料经过反复的加工成为艺术品。由此可见,材料在纤维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纤维艺术家们需要在不断的艺术创作中,寻找更好的纤维材料,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另外,伴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逐渐的应用到纤维艺术当中,并且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纤维材料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现代纤维艺术之所以对纤维材料如此的重视,主要就是通过纤维材料的视角能够不断的诠释纤维的艺术,进而全面的打破传统的纤维艺术概念,促进纤维艺术的发展。

二、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

从我国的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早期。我国纤维艺术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纤维艺术的起源是一样的,都是以壁毯工艺为主的传统纤维艺术。最初的纤维艺术追求写实的艺术效果,所以利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手法仿制一些绘画和摄影作品。最早期的纤维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很有限,因为材料和制作工具的局限使其作品不免有些粗陋和单调。二是中期。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中期大致的时间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际背景来看,我国的纤维艺术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时我国的纤维艺术正在处于一个崛起的时期,需要运用新的艺术理念去不断的冲破传统工艺的束缚,并且需要以全新的艺术创作与国际的纤维艺术竞争,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在这个时期的纤维技术,是比较注重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其独特性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可比拟的。因为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由简到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调走向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是纤维艺术进步的具体表现。三是后期。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后期在时间上应该在本世纪初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纤维艺术逐渐走向的成熟,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二是,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要求纤维艺术需要不断的发展,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客观上督促纤维艺术家们不断的进行更好的创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在这个时代的纤维艺术更加倾向于广义上的纤维艺术,兼具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纤维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元化的取材,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可谓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从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就是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稚嫩走向了成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纤维艺术是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强的。

从国际方面来看,我国的纤维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得到了多个国家纤维艺术家的一致认可,也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迈向更高的阶段。国际上每2年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我国有200多位艺术家参加,并且将我国的纤维艺术带到国际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扬,这也表明了,我国的纤维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逐渐的加强,并且也标志了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纪元。另外,伴随着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我国也已经成为了纤维艺术发展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这个宽广的大舞台而焕发了勃勃生机。至今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已不计其数,这样的国际交流机会给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滋养着中国的纤维艺术家们,让中国纤维艺术在世界的瞩目下不断的稳步前进着。

三、我国纤维艺术的特点分析

我国的纤维艺术有自身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我国的纤维艺术团队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水平已经有可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相继的开设纤维艺术的研究室,并且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研究生专业,专门对我国的纤维艺术进行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二是,我国纤维艺术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纤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我国纤维艺术的理论体系的成熟推动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并且使其逐渐的走向国际,让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所承认和认可。三是,我国纤维艺术的作品水平在逐渐的提高,从我国近些年来纤维艺术作品在国际上艺术展中的得奖情况来看,我国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

当然,在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解决,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我国的纤维艺术与国外的纤维艺术的发展相比,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较晚,并且纤维艺术作为我国的高校的独立学科的历程也很短暂且发展缓慢。因为纤维艺术课程大多设置于高校的专业学院中,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探讨较多,但是就普通人而言,对于我国的纤维艺术了解的非常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纤维艺术的发展,纤维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感观魅力的艺术,尤其实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的触觉不再那么的敏感,很多人对于自然的情况已经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淹没,而纤维艺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的一个机会,一个与大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进而将纤维艺术变成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不断的促进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

要想让我国的纤维艺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进行纤维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纤维艺术家们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并且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另外,在进行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大自然资源,并且从资源资源中寻找灵感,有利于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提高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二是,可以组织相关的民间艺术团体,并且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纤维艺术知识的讲授,能够提高纤维艺术在民间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三是,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民族根基是中国纤维艺术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舞台上的资本,找到自己的根就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纤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不断的完善的地方,因此,纤维艺术家们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并且进行精神创造,才能够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促进纤维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俊.绽放的当代纤维艺术――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J].大众文艺.2013(17).

[2]姜,张胜春.南希・科兹考斯基的纤维世界[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白蕊.浅谈现代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特点――有感于“从洛桑到北京”第四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J].美与时代.2007(09).

[4]任光辉.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兴起及其人文价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0).

[5]第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苏州展年[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6]刘高峰.师法传统 锐意创新――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纤维艺术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吴敬.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论纤维艺术的创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纤维艺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线上学习平台

前言

纤维艺术因其对材料、表现手法、艺术领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承古博今。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市场洞察力、培养学生创作思维、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大手段。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尤为迅猛,近百所高校紧追时代潮流开创纤维艺术专业,有教学就会有教学问题。我国针对纤维艺术课程问题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和探索,国内各高校的纤维艺术创新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纤维艺术课程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了解并分析学者对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此为研究目的,笔者综述纤维艺术教育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便本研究为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研究背景及现状

中国纤维艺术在万曼、袁运甫、林乐成等纤维艺术家们的带领下迅速发展。以林乐成教授为带头人发起的“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更是直接将中国推向国际纤维艺术中心舞台。在林乐成教授的带领下,一百多所高校纷纷开设纤维艺术专业或课程。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过20多年,除了以清华美院代表的几所高校设置了独立的纤维艺术系和纤维艺术专业以外,大部分高校的纤维艺术课程偏向于设计方向,融合其中,并未独立,从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纤维艺术与其他学科极高的包容性与共生性。

2教学存在的问题

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化教育日趋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1]。先继承再发扬,是中国学习传承的一贯思维,就像中国武术一般,要想发挥出中国武术强大实力,就得先学会扎马步。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纤维艺术课程都是习惯性地先从学习理论、技艺开始。笔者注意到,从2007年郑怡艳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纤维材料表达的创新能力。然而到了2020年有关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章中提出的课程问题依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创新一直困扰着纤维艺术教师。笔者结合各文献总结得出缺乏创新有几方面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课时数不够,无法在短课时内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会影响学生对纤维艺术的看法和创新。认为纤维艺术是女性艺术,学生进而缺乏学习积极性,通常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只能讲授一到两种比较基础的制作技法,让学生做一些粗浅的尝试[2]。学生对材料的挖掘与感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创作阶段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流于表面,为了达到成果性评价的要求,久而久之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便变为学习一两种编织技法为主,形成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呈现出重技术轻艺术倾向。因此课时不够是众多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高校的难题之一。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或思想观念保守。授课教师个人掌握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同时学术交流机会较少,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缺乏时效性,教师专业视野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狭隘,墨守成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找不到课程兴趣点所在,缺少学习积极性,也会失去创新的动力。三是错误的传统观念,谈到纤维艺术编织技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编织的装饰性,只有观赏作用,实用性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从而萌生出没有学习必要性的想法。这都是对纤维艺术的理解不够导致的。

3解决方法

针对影响纤维艺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郑怡艳2007年在《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初探》中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模式。三个阶段承前启后,从理论到创新,每一步骤都围绕着后期的创作展开。虽没有说明需要多少课时,但提出了纤维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往后2011-2020年发表的有关纤维艺术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关于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有众多,大致分为十四类。a:重视编织技术,在技术中寻找创新;b:与环境空间相联系,提出命题创作;c:课内外教学相结合;d:组织观摩学习交流,以赛促学;e: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f:工作室,校企合作;g:与其他专业相结合;h: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i:强化师资队伍建设;j:重视技术与文化的积累;k:多赏、多看、多感悟;l:增加课时;m:纠正错误观念;n:鼓励材料运用多样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与实习基地是最热门的一个纤维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原因在于工作室与校企合作都能增加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方面有很多益处:一是能弥补学校资源场地不足的缺陷,学校能借助企业的设施设备与丰富资源培养学生;二是企业能持续提供市场最新动向、市场需求,方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了解最新材料,从中学生可以找到发展趋势,为学生创新创作提供一个方向;三是能结合社会的帮助,增强师资力量,其中白雪姣更是新颖地提出要与纤维材料研发人员保持交流,目的也是时刻了解纤维艺术界创作材料最新动向;四是纠正错误传统观念,在企业中学习理论实践业务,能够直观让学生看到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找到未来就业方向。纤维艺术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艺术,闭门造车难以在纤维艺术前沿留存,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市场动向,增加交流机会,恰巧迎合了这一特点。其次是与当地资源、特色相结合。陈鸿伟2019年发表的文章中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引导学生将带有地域特色的元素和图腾纹样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解构、重组,融入纤维艺术。立足于当地民族特色,再进行对外交流,能够让学生有立足点,也有展望处。另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这一部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理论学习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一种是实践学习时采用的措施。2013年黄晓蔓提出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交流学习,并组织市场调研,是线下的常规操作。而到了2019年王锡金为了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将审美与实用达到统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契机,调整课内外时间,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观摩学习或重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基于工作室提供项目的学习下,学生将会获取到深层次的实践技能。2020年袁新林的观点比较符合现代潮流的发展,科技的融入是纤维艺术界应敞开怀抱欢迎的一件事情。利用网上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录播),结合线下面授(解决重难点与共性问题)。一方面能解决课时短问题,一方面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汲取纤维艺术的知识,感受纤维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推行网上学习平台,是当今时代解决课时短造成的抑制创新能力问题的最好方法,学习平台录播的形式可以纳入理论模块与技法传授模块,一来可以将上课的时间用来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利用率;二来学习平台上纤维艺术课程的分享,解决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三来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纤维艺术和纤维材料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个系统的讲解;四来可以保留更多课上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和创作实践;五来对于有兴趣深入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说,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而不需要受到课程的限制。但是笔者查阅过现在比较盛行的大学慕课mooc学习平台、一席平台,以及学生界比较流行的bilibili视频平台,均暂未找到相关纤维艺术教学课程内容。很大原因在于纤维艺术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繁杂庞大,录播纤维艺术课程将会是一门大工程。如若各大高校纤维艺术教师能够合作完成这一宏大项目,相信能够实现林乐成教授提出的让纤维艺术“无门槛”,收获“让人人都能拥有,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改变刻板印象,喜欢上纤维艺术创作。

4结论

纤维艺术作为艺术的长春花,科技时代的到来只会让它绽放得更加辉煌,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加入,对学校的硬件设备要求更高,对升级师资力量的速率要求更快,对并未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来说,这更加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展,联合培养将会是纤维艺术教育的大势所趋。相信校企合作与线上学习平台的融入,解决了抑制创新能力的问题之后,教师能回归到纤维艺术的创新教学上,将理论与技艺交给平台,与企业共同培养。如今纤维艺术的归属问题仍旧模糊不清,把它归入哪一个专业,纤维艺术的全面性都会有所删减,纤维艺术的创新也会多有偏颇,寻找的合作企业也会有所不同。而它自身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得到的创新成果,也是再某一专业领域中作为一种材料附属,纤维艺术能不能从课程变成专业,或者更好地与其他专业领域融合而不至于失去特性,成为专业附属,还需要更多学者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陈飞峰,郑高杰.将传统手工编织与纤维艺术课堂教学融合的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7(10):43-45.

纤维艺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纤维艺术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98-01

一、引言

纤维艺术,是当今最为绚丽、最具有人类智慧的手工艺术品之一[1]。这门艺术主要是指艺术创作家通过各种纤维质以及类纤维质材料(如羽毛,碎布,树皮等)的收集,对其进行初步的定型处理,然后经过捆绑、缠绕以及打结等多种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纤维艺术最为常见的作品,就是壁挂工艺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经常被当作装饰品表现出居室的品位和格调。我国的纤维艺术最早的雏形,就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结”。为了继续发扬这门艺术,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拓宽广大学生的视野,我国开始了“纤维艺术入课堂”的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些年开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制度的探索。在教育制度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人们广泛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为了符合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教学的普及,提高教学效率,我国教育部门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发展不充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当今社会的热点出发,结合了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介绍了现阶段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并通过分析该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为我国纤维艺术教学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文化教育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二、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互动化、创新化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不完善,无法充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导致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较为严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从而导致建构主义理论只浮于表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学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热情以及独立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当今的学生学习理念出现偏差,普遍的认为成绩决定一切,另外再加上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1.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人性化教学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侧重于对广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从而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依靠学生本身实现独立学习[3]。因此,将该理论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可以有效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化交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沟通中,实现独立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从而推动人性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推动我国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措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现人性化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利于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提高当前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 现阶段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

1.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纤维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教育部门必须通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教师的实岗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为了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有必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保证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保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完善和发展。

五、结语

目前,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并得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4];但是,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刚刚开始研究三十多年,其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再加上该课题所需的专业教育知识水平较高,影响因素较多,而且目前的工作团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先进的技术经验,最重要的是国家政府部门对该项研究工作缺乏重视,资金支持的力度不足,无法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基础。所以,该项研究工作,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研究工作的重视,继续加大对该项工作的人才支持、技术支持与投资力度,努力为该项研究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研究基础,从而加快该项研究工作的研究进程,争取早日探索出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当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保证“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制度的顺利施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荣,管文飞.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 [J]. 黄山学院学报,2013,11(2):26-28.

[2] 马明亮,严子陵,陈利民. 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3,8(4):15-21.

纤维艺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纤维艺术教育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悠久、繁盛的纺织工艺,继承纺织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因表现手法现代化、与装饰空间高度契合的特征,使得纤维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探索。自从198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有壁挂课起始,接下里的30多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相继增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相关课程安排。早期纤维艺术教育多以手工工艺的形式出现,随着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纤维艺术作为独立专业正式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于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

纤维艺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轨迹;现象;推动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贴于

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纤维艺术论文第9篇

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

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

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子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快感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