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6:04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为促进沿边金融、跨境金融、地方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人民币周边区域化,提升云南、广西两省区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沿边开放实现新突破,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人民银行等11个部委办联合印发《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为认真贯彻《总体方案》,用足用好国务院给予云南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2013年12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了试验区建设要坚持“创新突破、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稳步推进”的原则,力争实现1年全面启动实施、2年重点突破、3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工作目标。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10项主要任务,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推进的重点任务36项,要求制定实施细则的任务分解28项,突出2014年重点突破任务40项,并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云南省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刘莹介绍,为进一步做好《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和云南省外汇管理局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及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推进建设云南省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统领全省人民银行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各项工作,有效加强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二是迅速召开了推进建设云南省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全省人民银行扎实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三是对《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认真研究梳理,将由人民银行负责推动的工作整理为39项,形成《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细分了各项工作任务,明确了相关的工作责任,有效确保了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四是组成多个调研组分别奔赴德宏、红河、普洱、文山、临沧等沿边州市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准确掌握沿边州市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研究并确定沿边州市经济金融发展急需、近期能够突破的政策措施,提出具体实施办法,确定了全省人民银行2014年创新农村互助担保机制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探索开展跨境个人人民币结算试点、简化外债登记程序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程序等10项重点工作,争取《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能够开好头、起好步。五是针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任务分工,结合云南实际各项逐一研究制定了对应的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应取得的成效,拟定《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关于推进云南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5年规划》,为推进云南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悉,为加快推进步伐,人行昆明中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稳步促进跨境金融合作。拟制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办法、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管理办法,推动境内银行为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畅通现钞出入境通道,并稳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跨境使用。推动试验区金融机构柜台挂牌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汇率的直接挂牌,逐步实现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跨境金融合作成效。

二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边金融服务水平。完善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跨境支付体系,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渠道。加强与周边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合作,积极支持银行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办理跨境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拓宽支付结算渠道。稳步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沿边地区的使用。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创新支付服务手段,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是大力推进服务便利化,提升市场参与度。围绕“优化政策环境、推进服务便利、提升服务效率”的原则,简化手续,减少审批,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积极支持和满足云南省工程承包、技术合作企业的境外账户开立、资金境外存放、外币现钞提取、携带出境等需求,同时,为境内外个人合法资金的汇入、汇出提供便利化服务。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关键词】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开发

一、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风暴席卷全球,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发达国家市场陷入低迷,中国进出口受到巨大冲击,沿海中小型企业大量倒闭,这似乎在警示中国贸易市场多元化势在必行。

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9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9.96%,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市场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再次暗示着东盟将是中国贸易市场多元的首选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行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重大战略。云南地处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连接点,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路上通道。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理应承担沿边开放的重任,积极探索开放的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沿边开放提供经验。

二、文献综述

关于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和沿边地区开放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在于中缅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双方政府在谋求双边贸易关系的积极态度也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沿边开放远远落后于沿海开放和沿江开放,云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沿边开发的需求,结合云南以及瑞丽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地区现状的开放模式是中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基础。

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张丽君(2006年)通过分析中国与外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区域经合作现状,提出沿边开放中,边境城市与毗邻过边境城市的功能互动是区域经济互利共赢的关键。全洪涛(2012年)等通过深入分析德宏三十多年沿边开放的历史,系统回答跨境经济合作概念、特点、作用等问题,并结合德宏实际情况,提出中缅跨境经济合作的具体战略和措施。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边境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L.Alan Winters和Maurice Schiff(2002年)提出毗邻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过程中,会受到相关国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边境的地理环境、邻国的法律和政策以及信任状况等,各种因素共同影响毗邻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文将在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上,以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例,主要采用2012年6~12月瑞丽口岸的数据,分析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对沿边地区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三、中国与缅贸易概况

中国与缅甸共同边境线长达1997公里,缅甸拥有丰富的林业和矿产等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中国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缅甸既是云南省边境贸易的第一伙伴,又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第一伙伴,双边贸易发展基本良好。2005~2011年间,中国与缅甸进口和出口量呈持续上涨趋势,2009~2011年上涨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达到650140万美元,约为2005年的5.38倍。随着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继续建设,中缅贸易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很容易发现在中缅贸易中缅甸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并且从2009年开始贸易逆差额以更快速度增长,暗示着随着中缅贸易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可能性。

四、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概况

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西北、西南和东南三面与缅甸相连,拥有两个部级口岸(瑞丽、畹町口岸),是我国最大的对缅贸易陆路口岸。

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瑞丽成为沿边开放城市,1995年瑞丽边贸额迅速提升至157960.19万元,为1985年的35.2倍。2000年,瑞丽市姐告边境贸易区被批准实施“境内关外”管理模式,同年瑞丽市进出口总额达到8.5亿元。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经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应积极推动云南瑞丽等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建成沿边开放的桥头堡。2011年5月11日,国务院在《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同年仅瑞丽港口净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百亿元,瑞丽市实现招商引资立项批复81项,协议资金合计达357.65亿元。

五、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对延边地区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2012年6~12月瑞丽口岸的数据,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对沿边地区经济的影响。

瑞丽公路口岸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告经济开发区,197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开放,与缅甸木姐口岸对接。东有瑞丽市畹町公路口岸,西有章风等二类口岸,距木姐中心区仅500米,是目前所有中缅边境口岸中人员、交通工具、货物流量最大的口岸。

(一)进出口总量分析

2011年5月瑞丽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考虑到政策发挥效用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选取2011年6~12月为基期,2012年6~12月为报告期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同比增长率为报告期增加额占基期的百分比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净出口增加额/GDP增加额)*100%,GDP增加额为2012年瑞丽全年GDP总额与2011年相比的增加额。

表1 2012年瑞丽口岸进出口货物基本情况统计表

月份

进出口额(亿美元)货运量(吨)

合计同比增长率%进口出口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同比增长率%

61.6015.700.251.401.1534.7410.705.30

71.5015.100.201.301.1033.237.60-4.10

81.407.100.171.201.0331.126.66-11.10

91.50-6.700.181.401.2236.867.60-14.60

101.4019.000.161.201.0431.426.5024.20

111.8025.900.281.501.2236.8910.3034.00

122.00-0.400.371.661.2938.9715.432.10

数据来源:《瑞丽口岸贸易统计分析》2012年6~12月数据整理而来,瑞丽市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瑞丽海关。

从表1可以看出,除9月和12月外,瑞丽口岸进出口总额均比2011年增加,其中6、7、10和我11月同比增长率超过15%,11月环比增长率接近30%。进出口总额增加归因与瑞丽市经济的增长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2012年瑞丽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87995万元,同比增长17.3%,同时农业和金融业稳步发展,旅游业较快发展,从而带动瑞丽贸易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瑞丽市外贸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2012年6~12月,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30%,因此2012年瑞丽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贸的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瑞丽口岸进出口货运量55.3万吨,同比增长24.6%,进出口总值达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0%。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极大地拉动了瑞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打造国际口岸中心城市”是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行先行先试战略的重要内容,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展的个人外币兑换及人民币与缅币兑换业务试点,以及过境贸易和跨境运输等交流合作和姐告“境内关外”的贸易模式,使得瑞丽口岸成为云南沿边开放最活跃的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先行先试区。另外,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也带动了瑞丽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瑞丽国际医院、国际物流仓储区和弄莫湖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已进入实质行操作和施工阶段,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所带来的乘数效应能够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增长。

(二)进出口结构分析

表2 2012年瑞丽口岸进出口货物结构统计表

月份进口商品前四位(按贸易值排序)出口商品前四位(按贸易值排序)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6红木原木电力玉石毛料柚木锯材摩托车牵引车手机石油管道

7电力红木原木锡矿砂柚木锯材摩托车手机挖掘机牵引车

8电力红木原木锡矿砂柚木锯材摩托车手机牵引车DVD播放机

9红木原木电力芝麻锡矿砂摩托车手机牵引车DVD播放机

10红木原木电力柚木锯材锡矿砂摩托车手机牵引车太阳能电池

11红木原木电力烟胶片技术分类橡胶摩托车手机其他未分类商品太阳能电池

12烟胶片电力红木原木锡矿砂摩托车手机牵引车柴油客车

数据来源:《瑞丽口岸贸易统计分析》2012年6~12月数据整理而来,瑞丽市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瑞丽海关。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6~12月瑞丽口岸进口商品前四位几乎为初级产品,且其中大部分为红木原木等原材料物资;出口商品前四位几乎被工业制成品占据,其中大部分为摩托车等机电产品和手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结合表1中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很容易发现进出口货物中工业制成品数量远远多于初级产品。

据统计,2012年瑞丽口岸进出口货物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1:32.17,瑞丽口岸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出口结构,原因有三个:第一,出口中原材料物资占大部分因为缅甸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同时由于自身工业基础较薄弱,缅甸对牵引车等机电产品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第二,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降低了在缅加工企业运输成本,改空运为经过瑞丽口岸的陆路运输,提高了进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第三,2012年国家相应出台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贸易政策,作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瑞丽则更加迅速地将政策贯彻落实。对瑞丽和云南省来说,优化的贸易结构能够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商品向劳动密集型商品转移,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延边地区生产技术的革新。

六、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增加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够带动延边地区的发展。同时试验区的建立有利于瑞丽和云南贸易结构的优化,加快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工业化的进程。对瑞丽和云南来说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规划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

合理的规划是试验区建立的保证,只有根据瑞丽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规划,并保证有效实施和责任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时间经验不断改进才能实现试验区的科学发展。据2011年建立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立已接近两年,遇到了困难也积累了经验。在建立两周年之际这,瑞丽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力量尽快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考核,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改进规划并制定下一步的实施细则,为科学、有序推进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为对外贸易奠定基础

目前,瑞丽进出口结构相对优化,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积极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推进进出口商品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的转变。同时,积极发展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拉动本地的工业化。另外,中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比重很小,这暗示着在服务贸易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企业应当抓住机遇。简而言之,以境内产业发展为外贸提供基础,同时以外贸带动境内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三)积极推动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

从中缅相关贸易数据可以看出缅甸始终处于逆差地位,因此中国必须正视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要实现贸易中的互利共赢,加强双边谈判和合作势在必行,而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2009年开始,德宏州政府一直积极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2012年云南省德宏州政府与缅甸木姐地区政府举行座谈会探讨跨境经济合作区问题。然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方案仍然未获国际批准立项。相关方应当积极努力推动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为中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广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全洪涛、杨寿禄、龙汝林、李全民.沿边开放的战略选择: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邢静.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发展战略初步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2.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竣工验收 环境监测

1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是环境监测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的一项工作。其工作的内容是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及其效果、“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排放、环境管理等情况的全面检查与测试。主要包括对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及管理情况的检查、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度和排放总量等)达标排放测试。

近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批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海西的呼声日高。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必将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流经城市的河段遭受污染,造成城市空气严重污染,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将开始呈现,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后果将不可避免。

环境保护审批工作,是依据环评导则和项目性质在审批中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项目的建设规定出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为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是对项目审批中的环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所做出的客观评价。建设单位是否执行了环评审批的要求,项目建成后环保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建设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二者缺一不可。

当前体制下,企业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不顾自然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大计。企业为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得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旦成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保护设备和验收检测等费用,千方百计以各种理由进行逃避,违反国家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推脱环境保护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导致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其结果是将污染问题推向了社会。

建设项目竣工后,要组织验收。在验收过程中,进行环境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力度,加强竣工验收监测技术的研究,提高验收监测的技术水平,提升环境监测对项目竣工验收的支持作用,切实预防和严控新上项目的环境污染,事关建设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国务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家环保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国家环保总局第335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等,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使环保业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监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保监测必须由具有环境质量监测计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负责。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并对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议,提出验收组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环评单位和监测单位应参与全程验收工作。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目的,一是检查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效果,二是检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和污染防治的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服务。如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有关规定,可以满足一般的工作要求。由于有些管理规定的内容比较原则,以及建设项目行业(或工艺)的差异性、复杂性和技术人员的经验所限等原因,在实际竣工验收监测中,具体到某些监测细节时常遇到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现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加以探讨。

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范围

在不断深化环境管理的新形势下,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更改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意味着拓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内涵,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应从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向非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拓展;从单个建设项目向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拓展;从有组织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向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拓展;从常规污染物监测向特定污染物监测拓展。

应该加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试生产等各个阶段的环境管理,把验收监测涵盖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全过程,而不应局限于建设项目环境治理设施末端的测试。要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测试、检查和评价,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排放总量、环境质量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3 污染源及污染治理设施监测

3.1 监测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应能反映真实排污情况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转效果,使工作量最少化,监测点位布设应符合标准与规定。

污染源、废气监测,应在废气排入大气环节前的排气管道的适当位置开设采样孔,并设置适当数量的采样点进行监测;废水监测应在废水进入厂区外环境之前排水管道的适当位置布设采样点;噪声监测,应在声源最强的厂界外布设监测点,并根据噪声起伏程度布设适当数量的监测点;固体废弃物监测,应根据堆场面积均匀布设3~5个监测点,在其表层下100~200毫米处取样。

污染治理设施净化效果:废气和废水应在污染物进入和排出治理设施的管道的适当位置布设采样点。

3.2 监测项目

根据生产工艺过程中污染源排放特征,对其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排放量进行监测,并监测计算出总量控制指标。

对污染总量设施的净化效率或净化效果进行测定。

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中确定需要监测的因子,并结合建设项目试运行后实际产生的污染因子,严格按照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监测方案所提出的项目进行监测。

4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内容

根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书(表)的批复意见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核对所有应建的环保设施是否按设计要求建成竣工并检查这些设施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设计规定建设;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工程中应取消的厂内、厂际和区域内的污染源是否已经拆除或停工,应治理的老污染是否与新污染一并治理;对污染防治设施的改动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专人管理;环保设施的投入是否充足;环境管理机构是否健全;环保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恢复;相应配置的流量计量装置、污水排口标志、监测设施、监测孔和监测平台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各种堆放场的建设情况及其相应的各种标志设置等。

5 报告书的编写内容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报告书编写力求准确、科学、简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法律文书,应该做到引用法律法规准确,监测方法数据科学可靠,监测结论简洁明了。另外,监测报告不能仅仅局限于陈述监测数据和资料,还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围绕建设项目中的疑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为建设单位污染物排放净化设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科学实用的数据。监测报告结论不应只关注达标率,应反映工程全面系统性评价内容。一般监测报告结论中往往只注重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率和设施处理效率,而忽视了现场运行记录、成本核算、排污总量等监测背景材料。有的建设单位为了使治理设施能达标,私自在验收监测过程中改变工况,如加大药剂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延长停留时间等,产生了验收时的效果优于正常管理时的效果,而运行费用也大于正常运行状况的现象。这样在验收监测时,就需记录生产和处理设施的运行工况,在报告中说明验收监测时的工况与处理费用等监测条件,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负荷正常,工况稳定”。

5.2 废水处理设施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重要参数。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须充分考虑停留时间,不能简单地进、出水同时取样;对进水不稳定的企业,可以增加监测频次。对环评批复中实行总量控制,增产不增污的项目,应在报告中反映排污总量,有些企业废水没有完全进入设施,在对处理设施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应监测直排水,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所列附录计算排污总量。

5.3 处理效率的监测是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初步设计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的批复中都明确了某些处理设施需达到的效率要求。

但在实际验收监测中,处理效率的不真实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应充分重视处理效率监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就是说,监测时的处理效率虽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时的处理效率相同,甚至更好,但实际效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为比较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竣工验收监测时只有这些条件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中的条件相同,由此得出的处理效率才与环评报告、初步设计中的效率具有可比性。

5.4 编写监测报告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都应在验收监测报告中说明;二是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及其应用要合理;三是验收监测的结果评价准确;四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核算;五是环境管理检查结果详细、公正;六是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效益分析

环保设施的建设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不能使之有效地运行起来,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时,有必要也有责任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环保设施运行的效益分析。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使环境治理设施真正有效、长期地发挥作用。效益分析主要内容应包括治理技术、工艺或清洁生产技术、环保设施选型;建设项目总投资、环保投资、环保设施投资及占总投资的比例;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污染物治理过程中回收的有用物料或产生的有用副产品的价值等。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环境效益较高、适中或较低的结论。

参考文献: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Abstract】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corrosion, China's annual loss of steel production, equivalent to RMB up to hundreds of billions.

【关键词】钢铁材料;大气腐蚀;数据共享网络;研究建设

【Keywords】 iron and steel material; atmospheric corrosion; data sharing network; research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84-02

1 项目研究成果简介

1.1 钢铁材料大气环境腐蚀研究的试验基地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相对复杂的国家,南北区域分别在七个不同的气候带上,共有工业、沙漠、城市、农村、热带雨林、高原及海洋七种特点鲜明的大气环境。不同的大气环境给钢铁材料造成的腐蚀率也不同,少则相差数倍,多则相差数十倍。基于此,大气环境条件下的钢铁腐蚀数据的积累以及腐蚀规律的研究,必须经过科研人员的长期努力和反复试验。

建设大气腐蚀试验站,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南北气候差异、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大气环境情况、沙漠戈壁与热带雨林等特殊环境的气候特点、工业污染、农村、城市、海洋等特点各异的气候类型。2004年,我国建立的大气腐蚀试验站共有14个,而且相对完善,已经被当作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有9。它们已经是钢铁材料大气环境腐蚀研究的试验基地,为我国的国防单位、大型钢铁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足够的钢铁材在大气环境条件下的耐蚀性能研究数据。

2002年、2003年两年,我国分别进行了1339片钢铁试样的补充投式工作,其中包括不锈钢、低合金钢、耐候钢、碳钢、纯净钢等十种黑色金属。2006年,我国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中实施了新一轮的钢铁材料投式工作,共计试样3460片,包括三十种涂镀层制品和十九种黑色金属。

投式材料的数据上报格式不仅制定了统一标准,而且还有完善的数据上报、汇总、入库管理条例,这是国内第一次实现集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于一体的管理,总共完成的环境数据、历史腐蚀数据的整编、数字化共计四十万个以上,新一轮投式试样的腐蚀图谱、环境数据、测试数据的采集与数字化完成度为100%。在国内成立了首个自然环境材料腐蚀试样库,将具有研究价值的腐蚀试样保存于此,集中回收黑色金属材料试样并拍下照片,总共积累的腐蚀形貌图片数据超过一万张,包括照片与文字在内总共8.3GB容量,把照片系统化之后,制作成钢铁材料大气腐蚀图谱集。

1.2 建立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试验规范与标准体系

制定了钢铁材料大气环境腐蚀的标准及规范,为建设钢铁材料大气腐蚀试验站网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已经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钢铁材料环境腐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标准体系,参与制定、修订的国军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超过三十项:兵器工业59所报批的有关《军用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方法》国军标共有十七项;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制定、修订了十五项有关《金属覆盖层》、《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等标准条例。

1.3 热轧带钢产品与钢铁材料大气腐蚀行为规律的试验研究

根据耐候钢、碳钢等诸多钢铁材料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气环境中的长时间、广范围、大规模地暴露腐蚀的试验研究,更加证实了低合金钢、碳钢在中国典型的大气环境中发生腐蚀的幂函数规律。第一次获得我国西部干旱地区、中部工业区、东部沿海区域等大气环境中耐候钢、碳钢大气腐蚀发展的幂函数变化规律模型里的常数值范围。在研究耐候钢、碳钢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实验的前提下,实验室又进行了微量腐蚀气体发生装置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温湿度、CO2、SO2的浓度对耐候钢、碳钢腐蚀影响规律依然具有幂函数规律,可利用早期幂函数规律模型里的常数来表示大气腐蚀的未来发展趋势。

板带质量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是热轧带钢的耐蚀性以及它的表面质量,尤其是对汽车用钢而言更加重要,试验项目针对产品储存、运输过程中,热轧带钢存在的锈蚀问题进行研究,总共开展了十种不同的热轧带钢产品及去除氧化皮的试样分别在北京、江津、青岛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试验研究,研究所用的试样来自六个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项目中包含了国内、国外的热轧大纲产品在中国典型的大气环境下的腐蚀数据,并与热轧带钢的电化学测试、组织结构分析与室内加速试验等诸多研究方法相结合,所提供的热轧带钢产品锈蚀原因及其生产工艺的改进依据均具有可靠性与科学性。

1.4 完成了中国最完善的钢铁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共享及应用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

国内十四个大气腐蚀试验站环境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汇报格式的规范化、腐蚀测试数据的数字化全部实现,由此构建起中国最完善的钢铁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站的计算机网络。项目自主设计并研发了集钢铁材料环境腐蚀特点的管理计算、审核、数据上报于一体的系统,通过该系统,各个试验站根据标准数据格式经网络实现数据的统一汇总上报。网站数据管理部门通过计算机对汇总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经过形式审查的汇总数据在入库之前又会上交给技术专家再次审核,最终审核无误的数据会被储存于中心数据库。应用服务网络和钢铁材料环境腐蚀数据共享来处理、分析原始数据,建设共享服务数据库,为钢铁材料的生产、应用部门、国家的重点项目研究、工程建设提供钢铁材料环境腐蚀数据服务。

2 项目的推广

在我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的施工工艺、防护材料、施工规范、质量监管等诸多项目中广泛应用,已经获得三峡地区钢铁材料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数据及其规律。在永久船闸、临时船闸、安全门、大坝永久船闸主体段锚杆、压力钢管、检修门、安全门等三峡建设工程中用到的设施设备中获得了广泛推广。

平台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京珠高速公路武汉军山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勘探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厦门公铁大桥、舟山连岛工程、中交公路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青岛海湾大桥以及杭州湾大桥等跨海公路桥建设工程中广泛应用。

在我国的国防建设方面同样提供了数据共享服务,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中国人民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设备研究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等诸多国防单位提供了钢铁材料环境腐蚀行为预测功能、数据共享、评价功能以及防护咨询决策系统。

3 结语

钢铁材料大气腐蚀科学研究与数据共享网络的建设是一项艰苦卓越的工作,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研究。历经二十年,我国已建设并完善的大气腐蚀站网共有十四个,均由部级野外科学研究试验站组成。经过坚持不懈地进行钢铁材料曝晒试验,积累了在中国典型大气环境下的钢铁材料及制品的大气腐蚀数据,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热轧带钢产品、钢铁材料在大气环境中腐蚀规律的研究,为我国钢铁材料腐蚀科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关键词]边境贸易;经济增长;新疆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48-03

作者简介:刘东旭(1984-),河南信阳人,新疆财经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外经贸。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边境贸易(Border Trade)是一国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毗邻国家之间特有的一种贸易形式。边境贸易为边境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经济及边贸发展概况

(一)新疆经济发展概况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或毗邻,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向中亚、南亚各国开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新疆在构筑“两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大力实施“打造新疆在中南亚经济圈重心地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经济社会取得迅猛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5418.81亿元。比2009年增长10.6%。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1078.61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同时,全区人均生产总值24842元,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3670美元。

(二)新疆边境贸易发展概况

新疆在发展边境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新疆现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16个,其中陆路口岸14个,航空口岸2个;二类开放口岸11个。新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等方面都非常接近,双方开展边境贸易的条件十分优越。

新疆边贸出口以轻工产品为主,70%以上为工业制成品。通过新疆边贸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由东中部省区的民营企业生产。1988年的边贸进出口额仅为3599万美元,占自治区当年对外边贸进出口额的8.8%。进入九十年代,新疆边境贸易已由1991年的9436万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100.42亿美元,连续多年占据新疆外贸的“半壁江山”,成为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点。随着陆桥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新疆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新疆与中亚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入,新疆依托陆桥口岸,发展边贸前景广阔。

二、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本文数据选自新疆1995—2010年统计数据,共16个样本,如表1所示,用地区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水平,考察边境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为了消除统计数据波动和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变换,用LNGDP、LNBT表示取对数后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边境贸易额。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其中数据单位都以当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汇率进行换算。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6.0。

如图1所示,从1995—2010年,新疆GDP、边境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额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GDP增长幅度较大,而边境贸易总额增长幅度则相对较小。从长期来看,边境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即边境贸易的增长带给GDP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需要进一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ADF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有效性和最佳性,在对各个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传统的OLS分析之前,必须要进行ADF检验,证明模型分析所用序列的平稳性,该检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n次差分的办法将非平稳性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具体方法是估计回归方程式:

Xt=α0+α1+α2+Xt-1+ki=1βt-iXt-i+μt

公式中α0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k为最优滞后项,μt为残差项。该检验的零假设H0:α2=0;备择假设H1:α2≠0。如果α2的ADF小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说明{Xt}是I(0),即它是平稳序列。否则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序列,需要进一步检验,直至确认它是d阶单整,即I(d)序列。

对LNGDP和LNBT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为不平稳序列,对其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再单位根检验,得出LNGDP和LNBT在临界值5%的情况下,都是平稳序列(见表2)。由此说明它们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以下需要进一步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运用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通过特征值轨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来判别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如表3和表4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明显小于其临界,从而拒绝H0,表明残差μ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LNGDP和LNBT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经济关系发挥作用的时间差和滞后效应,根据经济变量各自的前期指标相互在解释、影响对方指标中的显著程度,来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和方向。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并不表明相互之间因果关系。所以,下面需要就LNBT与LNGDP 之间是否分别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因果检验。

从表5中可以得出,边境贸易和新疆国民经济是互为因果关系,即边境贸易是新疆国民经济的Granger原因,同时国民经济也是边境贸易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见,新疆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边境贸易的增长表现为高度一致性,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性经济循环态势。

三、结论及措施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协整关系看,新疆国内生产总值与新疆边境贸易额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协整关系,即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边境贸易与新疆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边境贸易额的增加使得新疆的经济处于上升状态。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新疆的边境贸易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原序列与一阶序列平稳,而且它们的二阶差分是平稳并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新疆边境贸易就是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这说明,边境贸易在新疆经济增长中的“导向性作用”比较明显。

(二)措施建议

1.政府层面

(1)改善边境贸易经营环境。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保证边贸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有效实施。改善边贸经营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口岸硬件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中央要向新疆下放必要的权力,包括外贸计划审批权,以及进出口商品的范围、额度、数量和成交价格的确定;三是实行有利于发展边贸和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配套政策,以利于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自;四是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使边贸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和市场变化趋势;五是在某些具有战略地位的边境口岸辟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和出口产品加工区等,放宽政策,为边贸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制定长期稳定的税收政策。结合新疆边境地区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边境贸易税收政策中,有必要继续保留和改进诸如“边境贸易进口税收双减半”等优惠政策,使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税收实惠;同时应出台配套措施,使边境贸易企业享受到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政策,提高经营者积极性;进一步积极完善其他相关保险政策、管理政策、信贷政策以及交通运输、检验检疫、纠纷解决等政策法规。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疆是典型的资源型省区,目前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很多产业领域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这也正是一些投资国和内地企业努力寻觅的商机。新疆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在具体投资项目上,目前新疆还缺乏品位高、附加值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嫁接,对于提高出口新疆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疆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关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加大特色产业的引资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企业层面

(1)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为加快边境贸易的发展,新疆在产业的选择上,应实施出口产业升级战略,产品要面向国际市场,以优质原料为基础,采用先进技术,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边境出口商品逐步从初级产品为主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高档商品转变。例如,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另外,要广泛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监管,即从出口产品开发、设计到生产制造、装配、包装、储存、运输、商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套健全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以提高边境贸易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应有步骤地扩大国内稀缺资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优化配置国内资源服务。

(2)加强外贸企业专门人才培训。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涉外知识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新疆各级政府及外贸企业应加大对外贸人员的培训力度,把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作为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出台系列引智政策,通过大力引进域外优秀人才,为新疆外贸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毅.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贸易[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清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胡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发展的演变轨迹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4]刘春云.新疆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195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1—2011.

[6]段秀芳.基于新疆竞争优势的中亚市场商品需求情况分析[J].新疆财经,2009(4).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很多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通过贸易、FDI和技术转移等媒介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根本性的威胁。其中,大气污染的全球效应是最为明显的,包括酸雨(主要成分为)、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所做的评估,每年有200多万的过早死亡可能是由城市室外空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燃烧固体燃料)造成的,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承受着这类疾病负担的一半以上。①近年来,人们开始从关注环境污染本身转向关注引发环境污染的各种原因与机制,其中资本流动与环境的关系就是当前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为降低实施较高环保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与费用,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污染产业或夕阳产业通过外国直接投资(FDI)转移到环境管制标准与污染治理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显著恶化了东道国的环境福利,这就是著名的“污染天堂假说”,它最早由Chichilnisky、Copeland和Taylor等提出。②在此基础上。Esty和Geradin、Dua和Esty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政府有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或放松环保规制以吸引外资的动机,③从而导致了国际环境条件的两极分化。Ropke、Daly和Goodland甚至指出,这种“竞争到底线”的引资行为会令某些国家的环境标准面临崩溃。④如果这些假说成立,那么FDI的流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污染产业的转移,而且更会埋下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险种子。

本文认为上述观点未必成立。首先,环保成本因素并不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及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唯一决定因素。根据Dunning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包括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简称“OLI范式”),⑤区位因素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的地理选择。这时环保规制条件只是跨国公司考虑的因素之一,其在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时还将综合考虑政治与经济制度、要素禀赋与价格、基础设施条件、教育与研发、文化伦理、政府干预与激励措施等多种因素。Eastin和Zeng利用中国1996—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FDI流入的因素,发现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吸引FDI的根本原因是较低的环保标准,“污染天堂效应”不过是一个直觉上的假象。⑥其次,较高的环保标准本身对企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技术升级会起到催化作用,企业可通过结构调整和研究开发等方式适应日趋增强的环保需要,并不一定通过资本与产业转移方式来降低环境成本。Nidumolu、Prahalad和 Rangaswami的研究表明,环境友好型的企业能够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益,并塑造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⑦最后,即使发达国家为降低环保成本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也未必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条件恶化。这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会同时伴随着对东道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 FDI的“示范效应”和东道国的“学习效应”反而会促进东道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Wheeler的实证研究指出,那些吸引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如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其城市空气污染水平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⑧

那么,FDI到底会如何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呢?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是多种效应的集合,而不能仅从外资政策和环境政策的角度加以解释。结合Grossman和Krueger所提出的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作用机制,⑨我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机制也应从这三种效应来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本文试图在构建FDI影响东道国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工业行业实际情况进行经验检验,以求揭开长期为人们所争论的问题的面纱。

已有文献中深入分析FDI对我国环境污染作用与机制的经验研究并不很多。例如,He采用中国29个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估计模型,检验了外商投资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外商投资每增加1%会造成污染排放增加约0.1%。⑩而Eastin和Zeng则指出,跨国公司面对竞争压力和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的觉醒,将会通过FDI将其国内先进的环保战略、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引入发展中国家。(11)他们对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支持了FDI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论点。此外,Liang则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认为外商投资进入可以挤出部分低效率的国内企业,进而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提高中国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12)其对我国260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证明了这一假说。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都是以省际和地区面板数据为对象,分析了外商投资对中国环境污染的总效应,而未以行业和部门面板数据为基础深入剖析外商投资对污染排放的细分效应与作用机制,因此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揭示FDI与环境的关系。此外,包群等虽然根据2001—2006年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从部门层面进行了FDI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经验研究,(13)但他们仅是从总体效应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并未对其内在作用机理做出逻辑解释与细化分解,且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因此,本文试图完成以下几点贡献:第一,在理论上,将技术因素引入Copeland和Taylor的经典贸易与环境模型考察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将FDI对污染的总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个作用机制,特别是着重分析了FDI对东道国污染治理技术的引入与溢出作用,将技术效应从FDI对环境的总效应中剥离出来,从而深入诠释了FDI改善中国环境质量的真正原因。第二,在数据上,与绝大多数文献使用的省份或城市样本不同,本文采用2001-2009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这充分考虑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以及大部分污染排放也来源于工业部门的现实。此外,行业面板数据还可以反映出地区面板数据中所无法反映的信息,如政府对行业的引资导向与环境规制等。第三,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与理论模型紧密相连的结构型回归方程,而非简约型设定,同时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来消除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并与其他计量检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还对不同的污染排放物进行了敏感性检验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第三部分为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数据来源说明以及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为计量检验的估计结果和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启示。

二、理论模型

本文在借鉴Copeland和Taylor模型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包含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管制政策因素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排放的影响,(14)并将总效应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该模型的特点:一是引入了对污染有重要影响的生产与管理技术因素,并充分考虑了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与溢出效应;二是在现阶段我国缺少成熟的污染许可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分析外生的污染税费对企业污染排放的成本的影响。

(一)基本设定

假设经济系统中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清洁产品,用Y表示;另一种为污染产品,用X表示,x生产的同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Z,Z的排放量同x的产量正相关。 X和Y两种产品的规模收益不变,且相对于产品Y而言,产品X是资本密集型的。由于污染物Z将对社会中其他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带来负的外部效应,因此Z的生产具有社会成本,在相关的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时,企业就必须为其所排放的污染支付相应的机会成本τ,在现实中τ可以看做是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环境税,或污染费,或购买的排污许可权。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发现任意排放污染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从而将一部分资源(生产要素)用于减少污染排放量。使用θ∈[0,1]表示企业的污染治理强度,θ表示企业用于治理污染的资源占所有资源的比例。当θ=0时,企业完全不对污染进行治理,此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为企业的潜在产量F(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当企业使用了θ部分的资源用于治理污染时,企业只能生产实际产量(1-θ)F和污染排放量Z,即X=(1-θ)F,Z=Ψ(θ)F,Ψ(θ)是关于θ的污染排放函数,它是θ的减函数。将Ψ(θ)的具体形式设定为:

(5)式表明产品X可视为由污染排放Z和潜在产出F两种要素投入所生产,且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α代表污染要素投入占生产总成本的份额。

(二)成本最小化决策

根据生产函数式(5),企业在生产产品X时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可以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环节进行:依据外生的资本成本w和劳动力工资r,选择合适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使得生产单位潜在产出F的成本最小;企业在给定污染排放成本τ和生产单位潜在产出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污染排放量Z和潜在产出F的组合,使得生产单位产品X的生产成本最小。上述两步决策可表述为:

(三)污染排放的决定

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的净利润为0,则有:

其中s=S/L,表示人均产出。从上式可以看出,人均污染排放量z由规模因素 s、结构因素x以及污染排放强度e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将(10)式代入(11)式后两边取对数得到:

2.技术水平A。发展中国家环保技术进步与升级的途径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创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其中,对于后两者,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往往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15)从而激励其他企业的技术模仿与跟随,乃至发生技术“蛙跳”,(16)以实现新的趋近于国际的环境标准。因此,将技术函数写为:(17)

(四)FDI对人均污染排放的影响

接下来在(15)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由于模型中假定研发水平rd、污染税率τ以及资本价格r和工资水平w均为外生变量,依据(15)式,两边对FDI求导,并乘以FDI可得到:

在不考虑FDI对国内资本的挤入或挤出效应的前提下,设dK/dFDI=1,可以将(16)式进一步转化为:

(17)式中,左边为污染排放对FDI的反应弹性,=(dS/dK)(K/S)为资本的产出弹性,fdi=FDI/K。(17)式表明FDI对人均污染排放的弹性可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这三个效应的系数的符号及大小共同决定了FDI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总效应。首先,FDI流入将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由于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正(>0),因此FDI对污染排放的规模效应为正;其次,FDI流入将提高东道国的资本密集度,依据雷布津斯基定理,将导致资本密集型的污染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其他产品生产减少,故FDI对污染排放的结构效应为正(>0);最后,如果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与效率,同时发挥技术示范与溢出效应,那么FDI的流入将有助于东道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改进与提升,则FDI对环境的技术效应为负。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技术效应上外资进入程度(fdi)与污染排放对外资的反应弹性之间呈U型关系,即:当外资进入程度较低时,FDI对降低污染的边际作用较小,因为其技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当外资进入程度较高时,FDI对降低污染的边际效应也较小,因为其技术作用发挥的空间已经有限;而当外资进入程度在某个门槛值时,FDI对降低污染的作用最大。可见,上述三个效应的分解可以使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回答FDI为什么会对东道国的环境污染造成影响的问题。(18)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待经验检验的命题:

命题:FDI对东道国人均污染排放的影响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渠道实现。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的符号取决于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与溢出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来说,FDI对污染排放具有负向的技术效应。FDI对东道国环境质量的总效应最终取决于三个效应之间的强弱关系。

三、计量模型、变量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根据(15)式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实证研究的样本为中国工业36个行业2001—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我们的样本企业选定为工业行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并剔除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将行业数目调整为36个。(19)

自变量污染排放在现实中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废物污染、声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一个综合性单一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整体水平,国内外的已有研究尚未给出满意的答案。因此,更多的相关研究普遍采用多元化的具体污染指标。在基础模型的估计中我们选取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来代表环境污染的水平,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第一,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与特征。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二氧化硫排放最多的国家,其排放的90%来自燃煤。(20)第二,二氧化硫会带来酸雨、硫酸雾等其他污染问题,从而对自然与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其排放往往受到各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计划减排目标中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之一就是二氧化硫。第三,相对其他污染排放而言,我国的公开统计数据中提供了较为详尽与可靠的排放数据,可以保证实证研究的数据可获得性和结果的可信性。本文选取人均二氧化硫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对模型的估计,行业排放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行业从业人员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对计量模型中自变量的指标设定和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1.工业行业的产出规模(scale)。选取人均工业增加值来表示该变量。其中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行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FDI进入会增加我国的工业行业产出规模,从而在规模效应上增加污染排放,因此其对因变量的预期影响符号为正。

2.工业行业的人均资本存量(k1)。采用工业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来表示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全行业从业年平均人数来表示劳动力人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依据雷布津斯基定理,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将导致资本密集型的工业行业的产出提高,从而增加排放,因此其对因变量的预期影响符号也为正。

3.工业行业的外资进入程度(fdi)。由于公开的统计年鉴中未能提供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额,所以无法以FDI占资本存量或FDI占GDP的比重来测度外资进入程度,必须采用其他替代指标。综合已有的经验文献,其他衡量外资进入程度的指标构造方法主要包括外资企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和外资企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21)本文采用外资企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工业行业外资实际进入的程度,其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结合前文的理论模型分析,它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为负。

4.研发强度(rd)。选取工业行业的科研创新经费支出占全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来衡量该指标,研发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研发投入越多代表该行业的科研创新投入越大,包括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购置更有利于环境清洁的中间设备和原材料等,从而降低污染排放,其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为负。

5.税率(tax)。目前我国尚未征收污染税或环境税,政府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行政处罚(如对污染企业进行重点和随机稽查、罚金、责令停业或限期整顿等)和经济杠杆(如征收排污费和资源税、发放排污许可证、调节出口退税率等),它们构成了企业的排污成本。由于从公开的统计来源中无法获得全面的与污染有关的税费信息,且考虑到目前许多环境政策是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实施的,因此本文将采用估计的行业应缴税率(行业应缴税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作为环境税率的一个变量,(22)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我国与环境相关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等措施的规制程度。(23)其中行业应缴税收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总利润获得,(24)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政府对污染排放征收较高的税收会导致企业生产污染产品的成本增加,因此会对一国环境质量起到改善作用,其对因变量的预期符号为负。

表1是对经验检验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统计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工业行业在样本期内的排放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离散系数高达2.7。外资进入程度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离散系数为0.67。

图1—4分别描绘了样本期内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四个主要自变量——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资本存量、外资进入程度和行业税率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趋势分析表明:经济规模对工业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见图1);资本密集度的提高由于改变了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工业排放显著增加(见图2);行业外资进入程度越高,相应的污染排放就明显越低(见图3);行业的税率对污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图4)。虽然上述观察得到的结论与我们前文的理论预期基本一致,但FDI影响排放的因素与机制是复杂的,包括影响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溢出三个效应的作用方向与强度。这些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通过下文的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得到进一步研究。

图1 排放与人均工业增加值的散点图

图2 排放与人均资本存量的散点图

图3 排放与外资进入程度的散点图

图4 排放与行业税率的散点图

四、估计结果及分析

计量检验首先估计三个核心变量(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资本存量和外资进入程度)对人均工业排放的回归系数,作为分析FDI对环境污染的效应的基础。其次,根据回归模型的估计参数,对FDI影响污染的三个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分解测算,并重点分析总效应和技术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结合各工业行业的外资进入程度进一步研究样本中36个工业行业外资对排放影响的情况。最后,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还对其他四种污染物排放的变量进行了敏感性检验。

(一)基础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污染本身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FDI的流入水平(25)因此解释变量可能会与随机扰动项存在相关性,从而造成对的估计是有偏和无效的。所以我们在计量检验时首先要考虑解决内生性问题。已有研究中解决内生性的传统方法是工具变量法,然而从模型外部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的难度很大,比较常用的方法往往是选取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但Arellano和Bond以及Arellano和Bover认为,这种处理方法还是会忽视相当一部分信息,(26)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能极大地增加模型使用信息量的差分广义矩估计方法(即different GMM估计,简称为DIFGMM)。在此基础上,Blundell和Bond认为标准的DIFGMM估计方法可能存在自变量滞后项和自变量差分滞后项的相关性不高从而导致弱工具变量的问题。(27)如果把自变量差分项的滞后项作为水平方程的工具变量,并且它和自变量当期项的相关性更高,则会得到更有效的工具变量。因此,同时利用这两类工具变量能够显著提高模型估计的有效性,也就是将差分矩阵和水平矩阵结合的GMM系统估计法(即system GMM,简称为SYSGMM) 。与普通工具变量法相比,SYSGMM法还可在GMM估计中通过 AR(1)检验剔除模型误差项自相关的影响。此外,由于GMM估计放松了对经典假设的严格限制,使得误差项的异方差问题不会对估计结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检验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对计量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计量模型中主要变量完全外生的假定,因此采用上述 SYSGMM方法处理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列于表2。Sargan检验和Hansen检验的估计结果均表明,GMM估计的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28)同时,为了考虑 SYSGMM估计中的一阶自相关问题,方程(4)和方程(5)还分别报告了误差项不存在以及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的估计结果。此外,为了便于比较,表2中还报告了混合OLS、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为了检验所有上述回归中的多元共线性问题,计算了多元方差膨胀因子=3.75,根据一般经验<10即认为不存在影响估计结果有效性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我们还针对(1)—(3)进行了怀特异方差检验,并报告了回归系数的异方差稳健标准差,列于表2中。(29)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方程(4)和方程(5)SYSGMM的估计系数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稳健性。根据AR(1)检验结果拒绝了扰动项非自相关的原假设,因此采用方程(5)中考虑一阶自相关的SYSGMM方法更为科学。同时,方程(5)的三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估计系数的符号和理论的预期完全一致。因此,本文将采用SYSGMM估计的方程(5)作为对基础模型的回归结果。具体来说,行业的经济规模扩大和资本密集度的增加将导致工业排放量增加,从而恶化我国环境质量;相反,外资进入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我国环境污染的改善。此外,还应注意到税率的政策变量对污染排放的显著负向影响作用,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的成立。

(二)FDI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

根据前文理论推导的(15)式,可将FDI对污染排放的弹性影响分解为如(19)式所示的三种效应。其中,fdi可由实际统计数据获得;三个系数由表2中的SYSGMM方程(5)估计得到;资本的产出弹性(或资本收入占产出的份额)可通过测算获得,在已有的研究中,由于固定资产存量的测算方法不同,得到的值也略有差异,但大部分估算的数值接近0.6。(30)

我们将利用不同回归方法估计的系数值代入(19)式得到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列于表3。从定性角度考察,三种效应测算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影响符号完全一致。从定量角度考察,按照SYSGMM方程(5)估计的结果,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有利于我国工业排放量减少约0.87%,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分别使排放增加0.1%和0.17%,而技术效应则使排放减少约1.15%。这一经验结论证明了FDI的“污染天堂效应”在中国并不存在,外资的进入并未在总体上造成我国环境的恶化,其根本原因在于FDI对环境影响的积极的技术效应超过了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进一步说,FDI对降低污染排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外资企业一般更为普遍地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与管理技术,特别是包括更为先进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更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以及更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和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外商投资通过“示范效应”促使绿色环保技术与经验得到“外溢”,并通过东道国企业的“学习与模仿效应”提高产出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这一结论也与Eastin和Zeng采用中国省际数据以及Liang采用中国城市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31)

接下来我们聚焦于FDI对污染排放的两个核心效应——技术效应和总效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根据(19)式,技术效应和总效应的表达式分别为:。对fdi从0—1给予不同的模拟连续赋值,并将所对应的技术效应与总效应数值描绘在图5中。不难看出,外资进入水平对工业排放影响(弹性)的总效应和技术效应均呈现U型,且技术效应曲线位于总效应曲线的下方。总效应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间:(1)环境友好加强区间:该区间为最优环境效应点(即弹性的绝对值最大)A点(fdi值为0.39)的左侧,这段区间内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对环境的积极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原因在于减少排放的技术效应相对于增加排放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持续扩大;(2)环境友好削弱区间:该区间位于A点至D点之间,D点为FDI进入程度对环境影响的临界点(超过该点则将会对环境产生负的总效应,fdi值为0.78),该区间内随着FDI进入程度的继续提高,技术效应的积极作用逐步减弱,最终被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所抵消;(3)环境恶化区间:该区间为 D点的右侧部分,当外资进入程度超过D点后,外资的继续流入将大大增强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从而造成污染排放的总效应由负变正,并不断恶化。因此,图5完整地展示了FDI进入变化对污染排放的模拟动态影响。

图5 FDI对工业排放的总效应和技术效应模拟

我们还特别注意分析了当前我国FDI进入程度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长期动态之间的关系。图5中B点代表了FDI进入程度为样本期(2001—2009)内均值(0.27)时的情况,C点为FDI进入程度为样本期最后一期(2009)水平(0.28)时的情况。显然,B点和C点均位于最优点A点的左侧,这表明鼓励外资流入程度的继续提高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从优化环境与减排的角度看,我国吸引和利用FDI离最优水平还有一定的空间。

图6 中国36个工业行业FDI对排放影响的效应分布图

注:行业代码说明:1.煤炭采选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6.农副食品加工业;7.食品制造业;8.饮料制造业;9.烟草制品业;10.纺织业;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14.家具制造业;15.造纸及纸制品业;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医药制造业;21.化学纤维制造业;22.橡胶制品业;23.塑料制品业;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7.金属制品业;28.通用设备制造业;29.专用设备制造业;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4.电气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5.煤气生产和供应业;36.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三)FDI环境效应的细分行业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工业分行业的FDI环境效应,图6中描绘了36个工业行业在样本期内的总效应与技术效应情况。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对于所有36个工业行业在样本期内FDI都表现出对减少排放具有积极的总效应和技术效应,这再次印证了我国并没有成为外商投资转移污染产业的“天堂”。第二,36个工业行业的FDI对排放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环境起积极作用最明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FDI进入程度中等的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鞋、帽、家具、塑料、金属、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部门,而对环境积极作用较小的行业主要为FDI进入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或者FDI进入程度非常低的行业(如烟草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前者主要是因为FDI进入导致的不利于环境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很大,而后者主要是由于FDI进入导致的有利于环境的技术效应很小。第三,从行业性质与特征看,采掘业(如煤炭、金属采选业等)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如炼焦、钢铁、石化行业等)FDI进入的环境改善效应不明显,而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家具、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外商投资的环境改善作用较为显著,这也与Cole以及Cole、Elliott和Wu的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32)

(四)敏感性分析

二氧化硫只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更准确地检验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我们还选取了其他污染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进一步检测基础模型估计的稳健性。目前《中国环境年鉴》公布的污染指标中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33)本文分别选取水污染中的工业废水(wast)、化学需氧量(cod)和大气污染中的工业废气(gas)、工业烟尘(smoke)作为替代污染指标。表4是上述四类污染物样本期内36个工业行业人均排放量的主要统计量分析。表5还测算了五类污染指标(包括)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简单相关系数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我们将五类污染排放指标利用SYSGMM-AR(1)方法对方程(18)的估计结果列于表6,结果表明这些污染指标的回归系数与前文对二氧化硫的检验符号基本一致,并且绝大多数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们对模型的计量分析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已得到的结论的可靠性。接下来,类似前文,再将表6中的估计系数代入(19)式,得到表7中外商直接投资对其他四类污染排放物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总效应,测算显示三种分解效应的符号与前文相同,从总效应的情况看,除化学需氧量(cod)外,FDI进入都将有利于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引入技术函数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个分析FDI影响东道国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并将这种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结构型计量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利用2001—2009年36个中国工业行业的数据检验了FDI进入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并对三种效应进行了分解估算,不同计量方法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其他污染排放指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文的模型设定与检验结果是稳健与可靠的。本文与以往的文献研究相比不但在经验上科学检验了“FDI能改善中国的环境吗”这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FDI的环境效应的分解(特别是U型关系的技术效应),进一步回答了“FDI为什么会改善中国的环境”这一问题,从而为制定相互有机联系的引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评估判断与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我们的研究测算在经验层面上不支持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和外国资本转移相关产业的“污染天堂”的论点。计量分析表明,FDI的进入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分行业上都减少了我国的工业污染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因此不存在FDI的“污染天堂效应”。以税率作为环境规制的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措施在内的环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环境保护的积极效果,从而否定了针对中国存在的“污染天堂假说”。不能否认在我国一些地方为盲目追求增长速度、解决就业、扩大税收等目标,政府竞相向外国投资者提供政策优惠,甚至放松环境管制,一些外商投资者为逃避监管和降低成本也存在向地方政府进行污染排放的寻租行为,但从总体上来说,FDI的流入并没有系统地威胁到我国的环境安全。

第二,对FDI影响污染排放的效应分解分析揭示了技术效应是FDI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根本原因,这种积极作用超过了外资进入所导致的增加污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它体现在外资企业倾向采用更为先进、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其产生的“外溢和模仿效应”将推动我国企业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排放。这说明,充分发挥FDI在环保方面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校正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技术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应积极鼓励具有环境保护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实现引资和环保的双重目标。我们的经验分析也证明,在中国当前的外资进入程度与以环保为目标的最优水平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第三,对工业行业的细分研究表明FDI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外资进入程度中等的部门的环境优化总效应更为显著,而FDI进入程度较低的采掘业和程度较高的电子通讯制造业等部门的总效应则趋近于零。这体现了外资进入程度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U型关系。因此,对污染密集度较高行业的引资限制和禁止应得到继续的贯彻,除非其能够确实引入世界先进的环保与节能技术;而对当前外资与产出规模较大的制造业应注意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和延伸国内产业链,促进产品和产业的绿色环保技术的升级,从而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录:

为了更加明确和简洁地推导产出结构与资本密集度k的关系,我们将产品X的潜在产出F和产品Y的具体生产函数形式设定为 :

当经济处于均衡时,无论是生产X还是Y的企业,都将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使生产成本最小化。由于产品X和Y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可将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决策进一步看做是求单位产量生产成本最小的过程,即:

感谢罗伟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文责自负。

注释:

①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2009)。

②G. Chichilnisky,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4, no. 4, 1994, pp. 851-874; B. R. Copeland and M. S. Taylor,“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9, no. 3, 1994, pp. 755-787.

③D. C. Esty and D. Geradin, "Market Access, Competitiveness, and Harmo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vol. 21, no. 2, 1997, pp. 265-336; A. Dua and D. C. Esty,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Washington, D. C. :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④ I. Ropke,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Free Trade Dogma, '"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9, 1994, pp. 13-22; H. Daly and R. Goodland, "An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De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under GATT,"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9, no. 1, 1994, pp. 73-92.

⑤J. H. Dun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 Unwin, 1981.

⑥J. Eastin and K. Zeng, Are Foreign Investors Attracted to "Pollution Havens" in China? Mimeo, British Inter-University China Centre, UK, 2009.

⑦R. Nidumolu, C. K. Prahalad and M.R. Rangaswami, "Why Sustainability Is Now the Key Driver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7, no. 9, 2009, pp. 3-10.

⑧D. Wheeler, "Racing to the Bottom?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vol. 10, no. 3,2001, pp. 225-245.

⑨G. M. Grossman and A. B.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no. 2, 1995, pp. 353-377.

⑩J. 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 in Chinese Provin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 60, no. 1, 2006, pp. 228-245.

(11)J. Eastin and K. Zeng, Are Foreign Investors Attracted to "Pollution Havens" in China?

(12)F. Liang,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rm the Host Country's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Mimeo, Hass School of Business, UC Berkeley, 2006.

(13)包群、吕越、陈媛媛:《外商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南开学报》2010年第3期。

(14)B. R. Copeland and M. S. Taylor,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pp.755-787.

(15)虽然不同研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与作用机制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从所搜集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多数关于FDI对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都肯定了FDI的积极作用。例如,Hale和Long列出了10项对中国FDI外溢效应的研究,其中9个报告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这些研究分别从行业、地区和企业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检验。(详见G. Hale and C. Long, “What Determin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Economic Growth Center of Yal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934, 2006 )

(16)详见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章“技术扩散”的论述与证明。

(17)我们将企业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大类,那么技术水平A则是内资企业技术A[,d]和外资企业技术A[,f]的加权平均值,权重分别为(1—fdi)和fdi,fdi表示外资进入程度。外资企业技术A[,f]由自主研发rd决定,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A[,d]不仅取决于rd,还受外资的技术外溢影响,因此加权的技术水平A可表示为:A=(1-fdi)A[,d](fdi,rd)+fdiA[,f](rd)=g(fdi,rd)。

(18)(17)式的结论区别于先前的相关研究:Copeland-Taylor模型是一个分析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模型,并未说明FDI所起的作用,也没有对技术效应加以深入研究;而包群等的研究只是通过对中国的经验分析表明FDI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分行业上都有利于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但并未在理论与实证上诠释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与作用机制,即三个效应分解及其关系,特别是FDI进入程度与技术效应之间的U型关系。

(19)由于本文选取的数据涉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不同来源,为保持行业统计口径的一致,剔除了这些部门。

(20)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关键词 核电厂;本底调查;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63-02

0引言

按照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要求:在核动力厂厂址首台机组首次装料前,营运单位必须完成环境本底辐射水平的调查,至少应获得最近两年的调查数据。昌江核电厂是海南省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核电厂周围环境辐射本底调查是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的保障条件之一,也是核电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 本底调查的目的、重要性、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和质量保证

1.1本底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

调查目的:1)获得核电厂运行前环境中辐射水平和周围介质放射性水平,为评价核电厂在正常运行期间、事故及事故后对周围环境影响提供充分的本底数据;2)获得运行前环境中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确定生物指示品种,为制定核电厂运行或事故期间环境监测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

依据。

本底调查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1)本底调查是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的保障条件之一;2)在时间进度上,本底调查过程无法复制和重现;3)核电厂装料运行后,环境辐射本底将不复存在;4)本底调查是核电厂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1.2本底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1.2.1 调查内容

1)环境γ辐射水平:陆地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累积剂量;

2)主要环境介质放射性核素浓度:监测环境介质包括陆地环境介质(大气、水、底泥、土壤、陆生动植物)、海洋环境介质(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样品);

3)收集厂址周围的放射性历史数据:现有的辐射或放射源应用情况。

1.2.2 调查范围

1)陆地环境γ辐射:以核岛厂房为中心,半径50km;

2)陆地环境介质:以核岛厂房为中心,半径20~30km(稻米取50km);

大气:气溶胶、大气沉降物、空气中的H-3和C-14;

水:地表水、地下水、降水、饮用水;

底泥:河/塘底泥;

土壤:陆地表层土;

陆生动植物。

3)海洋环境介质:以核电厂总排放口为中心,半径10km

海域。

海水;

海洋沉积物;

海洋生物样品。

1.3本底调查的质量保证

为获得完整、正确、可靠的环境本底数据,质量保证须贯穿于环境本底调查工作的整个过程。本底调查由具备资质的环境放射性监测单位承担,调查单位需建立严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其持续、有效运转。

2 本底调查监督管理

由于本底调查的重要性、紧迫性及不可重现性,又因持续时间长及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即:EPC模式)的特点,使本底调查的实施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本底调查监督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1本底调查时间进度计划

海南昌江核电厂环境辐射本底调查计划于2011年10月开始,于2014年2月结束。其中,实际调查时间为连续调查24个月,其余时间为调查准备、报告编制及报告评审时间。

2.2本底调查监督管理工作计划

为了使本底调查监督工作更有计划性,2011年7月,编制了《昌江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监督工作计划》。

本底调查监督工作计划按照工作时段和工作进度将监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1)本底调查前期准备;2)本底调查实施;3)本底调查最终报告和质量保证总结报告提交。

本底调查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编制技术任务书、外委单位确定、工作大纲和质保大纲评审等工作内容;本底调查实施阶段包括本底调查实施准备(实施计划、人员准备、实验室和测量设备、文件准备)、第一年本底调查实施、中期报告评审、第二年本底调查实施等工作内容;本底调查最终报告和质量保证总结报告提交阶段包括报告编制、报告评审、本底调查成果提交等工作内容。

在本底调查实施前,对外委单位进行开工前实验室检查;本底调查实施阶段,实行全过程跟踪。

2.3本底调查开工前实验室检查

2011年10月初,按照本底调查监督工作计划,对外委单位进行了本底调查实施前的实验室检查。

检查会上,项目总承包方、海南核电及外委单位相关人员就本底调查人员准备、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准备、项目实施计划准备、文件准备、质量保证和关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对项目相关人员资质、实验室认证资质、仪器设备检定证书、实验室作业指导书等相关程序文件进行了检查确认。检查结果表明:外委单位基本满足调查实施的相关条件。

2.4 本底调查实施

通过开工前实验室检查,确认外委方基本满足本底调查实施的条件,2011年10月中旬外委方工作人员进入昌江现场,开始本底调查监测、取样工作。

本底调查按期顺利实施,在时间节点上为昌江核电厂取得装料许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障。

2.5 本底调查过程跟踪与监督

2.5.1现场取样监督

每月对本底调查取样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掌握现场取样情况,定期编制《本底调查现场监督工作月报》,记录现场相关信息,并及时与外委单位进行反馈与沟通,保证现场取样顺利进行。

2.5.2实验室样品分析监督及人员培训

每3个月对本底调查实验室样品分析进行跟踪及人员培训。实验室样品分析等情况编入当月的《本底调查现场监督工作月报》。

2.6 本底调查提交的主要成果

本底调查提交的主要成果有:1)《昌江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大纲》和《质量保证大纲》;2)经业内专家评审的《昌江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中期报告》;3)经业内专家审评、满足装料阶段环评要求的《昌江核电厂申请装料许可证阶段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报告》和《质量保证总结报告》。

3结论

通过现场跟踪监督、实验室检查及人员培训等方式,既可了解本底调查现场取样及实验室样品分析进度,及时与外委单位进行沟通,保证现场取样及实验室样品分析顺利进行;也可让环境管理人员提前熟悉辐射环境监测、野外样品采集、实验室样品分析等工作流程,为核电厂环境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昌江核电厂环境辐射本底调查的按期实施及顺利推进,为申请取得装料许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EPC模式下厂址环境辐射本底调查监督管理的有

效性。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1重点实验室建设

1.1基础建设。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以“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为基础平台进行实验室建设,该舱体造价1000万元,相应配套实验设备360万元,成为本区特殊环境医学研究的主要支撑平台。实验室使用总面积共2793平米,万元设备总数217台(件),设备总金额3927.15万元。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特色研究方向,本实验室建成6个研究室:野战外科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病理生理学研究室、药理学研究室、卫生勤务研究室,并与3所基层医院联合,分别建成代表高原、沙漠、高寒环境的3个现场实验基地。除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拨款支持外,医院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并每年拨款30万元成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根据实验室规定的特殊环境医学的研究方向,选择8~10项具有一定创新和实用性的项目给予资助,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期限为1~2年,每项经费支持额度不超过3万元,为本院和相关单位具备一定科研思路而暂无立项课题的人员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为下一步申请军队、自治区及国家科研基金打下研究基础。1.2人才队伍。本实验室以新疆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临床医学研究所、输血科、药剂科、病理科、检验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等20个科室及相对固定研究人员62人组成,并聘请客座专家10名。实验室组成人员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博士后8人、博士36人、硕士15人、本科19人。其中,8人在全国各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任职,5人在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16人在全军56个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任职,8人在新疆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8人在原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客座专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著名专家1名,国内著名专家3名,疆内知名专家4名。组成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国内野战外科领域著名院士担任。定期邀请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的学术引领作用,在提高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制度建设。为使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达到运行正常化、管理规范化,本实验室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因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在新疆自治区尚属首例,为规范其操作和管理,制定《西北地区特殊环境模拟舱检测规范》(DB65/T3441-2012)和《西北地区特殊自然模拟舱操作管理规范》(DB65/T3663-2014)两个自治区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为重点实验室制定《总则》《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对外开放管理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为了规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利用与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制定《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细则》。各种规范的制定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提供规范和保证[1-2]。

2重点实验室管理

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联合单位,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动物实验中心负责,为了保证有效运行,成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由科技厅任命,并设秘书1名,负责与科技厅和各个组成单位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了克服实验中心固定人员少,研究室多的局面,在管理上采取“六化”管理措施。2.1科室管理精细化。为加大科室管理力度,根据科室点多面广的特点,并结合工作人员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充分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管理意识,本实验室建立“交叉网络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每个人负责一个研究室的相关管理工作,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每周一科务会上各室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由科室主任进行讲评,提出要求并协调各个管理小组之间的工作。此模式一方面锻炼个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管理上不留死角,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上的推诿,使科室运行高效[3]。2.2科学研究团队化。从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始,本实验室以建立研究型团队为主要目标,将科室工作人员从单纯实验保障型向实验保障和研究复合型过渡。利用科室承担的全军及军区课题,将科室人员分成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人均由博士或硕士担任,如一名博士带领一名实验员负责脑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另一名博士带领另一名实验员进行肠道黏膜通道性方面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在读研究生和科室实验员也组成研究小组。将大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由各小组负责实施。在动物实验及取材时通力合作,取材后各小组进行各自所取脏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这样一方面节约科研团队时间和经费,另一个方面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收到很好效果。本团队2015年获批原科研创新团队。2.3人才培养自主化。针对动物实验中心人员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问题,为了加快研究步伐,不能靠等高学历研究人才的引进,本实验室注重现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坚持于每周五上午进行科研课题讨论,并针对每个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要求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国际前沿的读书汇报。针对科室招聘人员学历低的状况,为了适应研究型科室的发展战略,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专业硕士。在此模式下,一名主管技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于2015年7月顺利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另一名实验员也于2015年考取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正参与本课题研究,另外两名实验员于2016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本科2名博士分别获批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并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名博士后顺利出站;重点实验室获批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博士培养点,科室人员在共同的课题攻关中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4]。2.4联合攻关多学科化。重点实验室的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有军内著名的野战外科院士,也有高原医学、航空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家教授。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下,实验室既在军内进行研究合作,同时也在疆内与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内与放疗科、烧伤科、输血科、急诊科、ICU、临床医学研究所、检验科、营养科、心内科等科室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加快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2.5研究方向特色化。因为本实验室具备“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这一特色平台,在科研方向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创伤机制及救治研究为“十一五”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建立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模型,前期研究经科技成果鉴定认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救治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成功建立沙漠干热环境中暑模型,在美国急救医学杂志,并在国内外首次将姜黄素应用于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提示姜黄素有明显的脏器保护作用,以此推测姜黄素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有效药物,其机制7个科研攻关小组正在积极研究中,有多篇文章陆续发表。本实验室已经在沙漠干热环境研究中形成特色优势,但在高原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学科优势。近期拟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联合,以新疆民族医药为突破口,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研究方向,以期在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损伤保护的药物研究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2.6安全管理常态化。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贯彻条令条例,遵章守纪,从军区部队发生的事故问题中汲取教训,逐步加强全科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本科在实验过程除了强调生物安全外,还存在毒麻药品管理的安全、消防安全、消毒锅的压力容器安全、人工实验舱的操作安全等,加上新疆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科实际情况,科室安全工作实行四级负责制(包括各实验室、各组、总值班员、主任)。为了加强安全,启动24小时在岗在位的安全值班,并制定值班制度,明确值班的责任,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5]。

本实验室已经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但仍存在基础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科研实力不强,没有形成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等问题。随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多学科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医学的研究特色,促进本院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的研究发展。

作者:刘江伟 是文辉 杨帆 雷权 许永华 张云宏 单位:1.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 2.新疆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参考文献】

[1]房世杰,任红松,李进,等.对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35-38.

[2]田伟,陈吉.疗养院健康管理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22-24.

[3]张洪清,台红祥,郑楠.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42-43.

境外工作经验总结第9篇

1.实验室的会计文化制度建设没有到位

会计实践教学如果仅仅定位于会计业务核算,简单理解为会编制会计分录或登记账簿,那么在实验室与教室完成没有太大的本质差别,但是从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出发,建设类似于企业财务的真实环境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前奏。通过实验室的会计文化制度建设,让学生学到有关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业务流程、岗位设置、财务制度等,接受会计文化的熏陶。(1)需要会计诚信文化的建设。2001年秋,朱镕基同志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既是会计行业立业之本,兴业之道,也是会计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操守。因此,在会计实践环境的建设中应突出会计诚信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对会计这一职业的使命与责任感,提高今后从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2)需要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企业的会计或财务工作都会有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岗位设置与分工、企业的审批与报销的相关制度,而目前的会计实验室,没有一个模拟的环境,让学生感受不到财经纪律的严肃性、财务分工的必要性。因此,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来看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学院实验室建设仅有一个架子,缺少实验室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制度规范。因此,建设一个真实的模拟环境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同时接受诚信、制度等的教育,培养会计工作诚信、严谨的职业情操。

2.会计实践教学组织中岗位与角色意识不够

从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突出了业务核算这一重点,却对于岗位与角色分工重视不够。其实岗位和角色分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比如在基础会计实践分设科长、主办会计和出纳三种基本角色,由科长领导组织科内审核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编制报表等工作。对在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在基础会计的角色设置上可以增设一些具体的岗位如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财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多岗一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尽管进行了角色分工与权限分配,但还是学生一人在扮演全部角色,没有进行岗位之间的合作练习。另外,除了对于企业内部岗位设置与联系不了解外,对于会计岗位与企业外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往来关系更是“云里雾里”,如出纳与银行之间要做哪些工作,企业报税的过程如何等,这些都会导致岗位与角色的意识不强。

3.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够

现在的会计实践教学资料非常多,从基础会计到中级财务会计,还有成本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学生对着印满原始凭证的资料摸不着头脑,不能置身其中去体会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学生拿到手的原始凭证既没有经办人、验收人、审核人,有的外来原始凭证也没有加盖单位公章等。在进行原始凭证审核时,学生不知道从原始凭证的真实性、项目的完整性、手续的完备性等方面如何去进行审核。从完整性方面来讲,一方面单科课程中实践教学项目还存在不完整性,如在会计账簿中总分类账的登记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充)进行登记,常以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来组织教学,但没有给学生展示另外的账务处理程序总账登记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比较,难以对真实完整的过程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从阶段性的单科实验实训到综合的会计模拟实训这个过程还不够,如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方面也没有与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两者处于分离状态。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推进

“工学结合”的理念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工学结合”的理念来指导会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内部挖潜的过程,这既是合理的,也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创建合适的实践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会计岗位分工与角色培养、创设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过程,是推进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建“工学结合”下的实践教学环境

会计的工作环境应该是一个安静、舒适、和谐且富有文化的融洽氛围,除了配备会计人员常用的办公用具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类仿真的原始票据,且原始票据尽量从企业取得,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合理的电脑配置与网络布局,既有可以有适合多数同学学习用的大实验室,也可以建设小财务科的观摩室,最好是将手工实验室与电算化实验室有效结合起来。在实验室的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做到诚信文化、制度文化等的教育与展示,模拟企业将财务科的人员岗位分工、岗位职责、财务室工作制度、财务报销的流程等上墙,学生进到实验室就会接受到会计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纪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细致的职业道德与工作作风,学生到实验室的第一堂课不是急着去做某一项具体工作,而是得到良好文化、制度、财经纪律等的宣讲与教育。

2.加强“工学结合”下会计岗位分工和角色培养

(1)丰富学生对于会计岗位的认知,并逐步培养起角色意识。一是让学生形成会计岗位概念,会计业务的内容丰富,而且大部分的会计实践教学都要求由学生一人来完成整套的业务操作,优点是让学生对业务核算加深了练习,缺点是疏忽了会计岗位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对于工作职责与业务范围不了解。因此,组织分岗位的会计业务实践必不可少,组织方式可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对岗位再行分工并进行有效组合,比如说将出纳填制的收付款凭证与会计人员填制的转账凭证组合到一起,并且有不同的相关人员在审核栏内进行审核签字;又如对账的环节,将出纳分管的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科长(或主管)的总分类账、不同人员分管的明细账进行对账的练习,通过对账,让学生理解岗位职责与分工协作等,通过岗位分工使学生逐步进入角色状态。

(2)加深对会计岗位内涵到外延的认识。除了丰富企业内部岗位的认识外,还需加深企业以外的会计工作联系,这里以两部分的内容为例,一是涉及银行结算的情境模拟,二是涉及纳税环节的情境模拟。从银行的情境模拟来看,涉及到的可能是企业与银行的两个关系人,有时会涉及收款人、付款人和银行三方关系人,如出纳到银行办理提现或将现金存入银行的过程,只涉及到该企业与银行两个部门,而作为涉及三方关系的,付款人填写支票将支票交给收款人,收款人填写银行进账单到银行办理相关业务,经银行审核盖章后将进账单的“回单联”作为收款方登记入账。纳税环节的情境模拟可以将学生分为纳税人、税务机关和银行三方当事人,特别是在情境模拟中突出税务申报与缴纳的时间点与流程,充当纳税人的一方要在规定的时间点之前在纳税申报系统中进行申报,由税务机关负责审核无误后填写缴款书交给纳税人,纳税人持缴款单到银行办理缴税事项或者由银行在纳税人账户上予以代扣,纳税完成后凭“付款人入账联”或“电子缴税凭证”进行会计记录。这些岗位情境再现,加深了学生对于岗位的理解。

(3)聘请企业一线的会计人员来进行岗位串讲。校内教师对于会计理论及业务核算的剖析应该是到位的,但由于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多数老师没有到企业真正从事过会计工作,故对于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和主要职责等缺少经验,因此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会计人员来进行岗位串讲,如出纳、主管或具体岗位的核算人员如成本核算岗位人员来做讲座,丰富学生对于岗位的认识。

3.创设“工学结合”下的业务情境

“工学结合”下的业务核算过程,不是简单地为教而教的过程,用工作状态下的思维去完成学习状态的业务处理流程与任务,应该从“工学结合”下的业务情境模拟入手。

(1)业务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会计的实践教学资料通常会选择工业企业为例,不同阶段的业务情境创设需要与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相吻合,以基础会计为例,这个阶段的业务情境的重点是对于原理的运用,主要目标有账户设置、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置与审核、账簿的启用及登记、报表编制,围绕这几个主体目标来设置业务情境。而在中级财务会计中,随着会计知识的深入和会计岗位进一步细化,创设的业务情境要以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目标,如财产物资核算岗,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涉及到材料的采购入库、材料的领用出库,产成品的入库、产品出售后的成本结转、财产物资的清查等。因此,在业务情境创设时基于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导向,将工作任务下的主要工作内容突出出来,让学生不会将所有的会计实践混为一团,也不会产生凡是会计实践教学就是忙于编制会计分录的片面认识。

(2)业务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真实是会计核算中客观性原则的反映,因此对于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业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以真实性为出发点,真实性涵盖了会计实践资料的选择,包括真实的企业案例、真实的原始凭证等。对于企业的资料要反复阅读,一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真正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来进行工作;二是将各种工作过程和业务流程进行生动模演,剖析工作过程及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之间的协调性和合理性;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实地参观,加深学生的真实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