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8 15:55:31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2013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运用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贷资金的合理增长;要把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确保物价水平平稳和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与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处境要轻松很多,不但中国目前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定的监管要求已经可以覆盖《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而且多数银行已经满足了这些要求。2010年中报数据显示,中国大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8%以上,平均拨备覆盖率则是超过150%。因此,商业银行应借力当前良好的信贷业务发展环境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信贷投向、规模、条件、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并借机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1.借力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信贷规模与投向

存款准备金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当前国家实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预期达到如下效果:一是货币供应量。因为即使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幅度很小,也会因为信贷资金基数庞大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幅增加;反之,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幅减少。所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对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二是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都是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基础的,如存贷款基准利率一般会随着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而做适当的调整;三是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降低也会产生影响信贷结构变化的效果;四是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较松的货币政策,它会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

总之,作为具有国民经济命脉地位并以盈利目的的商业银行,准确把握央行货币政策信息,结合银行自身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及时对信贷规模、投向和结构做出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针对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的预期,商业银行应认准“放松信贷规模”政策的风向标,提高非生产领域信贷在信贷总量中的比例,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和挖掘境内市场潜在需求。为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还需要及时强化信用评级体系,严格信贷审查审批机制,完善不良贷款监控监管制度,做好信贷对象选择、信贷工具运用、信贷规模确定等准备工作,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2.借力贷款损失准备政策,优选贷款行业,调整信贷结构和对象

根据财政部和税务主管部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税前扣除政策,正确选择贷款行业与贷款项目,合理分配信贷资金,增加小额涉农、助学等信贷投放和提高其信贷比例。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行业、领域或项目的转变,对信贷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适度增加对这些国家扶持、税收支持行业企业、项目的信用放贷和提升其信贷结构,不仅可以分享到国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减免税政策所带来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还能够增加这些优势行业企业、项目的筹资来源,缓解其因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发展与繁荣。当然,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企业,还包括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商业银行。

另外,借力下调存贷基准利率政策,积极培植目标客户激活银行信贷存量需求。一要抓住当前对经济结构调整契机,努力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同时还要积极跟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二要努力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企业的信贷供给,谨慎支持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信贷需求,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性贷款规模与信贷结构,防范“次贷”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要努力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企业中长期融资渠道。下调存贷基准利率,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国债发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

3.借力放松信贷规模政策,努力拓展贷款对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放松信贷规模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目标而事先确定的控制银行对外贷款规模的指标,包括一定时点上的贷款总余额(也就是贷款存量)和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量。这里所讲的信贷规模主要是就一定时点上的贷款存量而言的,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为了促进经济和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的增长,央行可能采取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施有限度地放开放宽,在总量、定向投放额度和季度投放规模上不再严格控制,适度放松信贷管控,但对贷款投向上仍然保有的指导作用。

目前,因为政府投资高峰逐渐降低或变小,民间借贷和私人投资刚刚启动或在试行当中,房地产市场因二手房交易所得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繁荣能否持续还是个问号,再加上宽松的信贷政策对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和信贷结构合理化是正影响、正能量的,所以商业银行借用当前宽松的信贷规模政策,寻找探索新的贷款客户、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根据《巴塞尔协议》,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短期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工具是商业银行二级准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在范围和深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票据业务为例,贴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而普通商业票据银行并不能进行承兑和贴现。对银行而言,实现“存量”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只是解决了“流”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调整好“源”的问题——“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增量”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上——增量信贷资产结构优化是资金运用或投资资产的选择的条件。对于增量信贷资产结构优化问题,必须弄清楚可投资产的范围和如何投资两个问题。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拓展。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主要有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三种。在我国出于满足资产结构调整与资金余缺调剂需求的任何努力,必须借助于企业债券市场的拉动。其次,股票市场的拓展。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外部竞争压力,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竞争优势,必然会促使国内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开放。因此,银行股之间互动创新,将有力地支持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

4.借力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信贷资产收益,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据2013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

借力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就是综合运用或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贴现和再贴现率政策等货币政策,以及结合涉农小额贷款损失核销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单凭某一方面或某个政策的运用力度与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综合运用效果才好。比如,针对我国银行信贷地区分配存在的市场失灵的现象,银行除主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投入,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信贷支持外,利用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契机腾出更多的银行可用资金,用来增加对中西部信贷资金的供给数量,同时,利用降低再贴现率政策,增加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再贷款,适当扩大短期信贷业务范围和资金支持力度,适度减少对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比例,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调整优化银行信贷期限结构的目的。另外,也要做足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的功课,比如表内信贷资产占比要下降,收益则要上升;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占比要增加,并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增加;充分发挥资金价格杠杆作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约束力;强化信贷结构调整导向作用——信贷资源与资金配置适应、资金流动性与风险控制适应。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2013-03-05.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2篇

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153%;余额比年初增加2.8337万亿元,同比少增42193376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52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333万亿元,同比少增4989387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559153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67.6445亿美元,同比多增93.2598亿美元。

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四季度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价高位平稳回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消费者物价指数也是稳中有落。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总体而言,银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处于上升态势,这是有助于银行业的发展的。下面将分别从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四个方面,分别作简单的叙述。 各大产业的增长情况如下表。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到合理区间

2004年,随着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和落实,货币供应量增速呈逐步减缓趋势,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4%,处于全年最高水平,之后逐步回落,8月至12月M2增速连续5个月处于13%~15%这一比较合理的区间,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200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5.1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 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722亿元,比上年少投放746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随着国家对今年过热的宏观经济的调控措施的贯彻和落实,经济逐渐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的先行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今年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中,政策效果的突出表现,就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幅度得到了控制。从年初的53.0%,逐渐回归到十二月份的正常水平25.8%。在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变化的时间趋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回落的轨迹。

(三)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强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因素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固定投资由上分析,在四季度增长走缓,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美元加速贬值,虽然人民币汇率实行与美元盯住,美元的贬值相当于人民币贬值,因此在收入增长和汇率贬值的双重冲击下,出口突然 发力,消费不断走热,引致了四季度该季度GDP增长加速,全年GDP增长9.5%,超过市场预期。这里是有关的统计数据和相关图表。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下表)。进出口相抵,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

(四)消费品物价指数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综合CPI与CGPI的环比数据,我们注意到,消费品物价在经历了10月、11月下跌后,再度成上升趋势。而CGPI中投资品涨幅趋缓,12月环比值下降到0.1%。当月成品油出厂价格的下调、固定投资放缓带动钢铁、建筑材料等价格的回落是主要原因。 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如下表:

二、银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加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1.加息的具体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货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货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 ~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具体调整项目如下。

2.本次加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是:

(1)银行存贷利差扩大。银行普遍存在着“短借长贷”的现象,负债主要为短期存款,由于此次短期存款利率基本没有变化,资金的实际成本上升幅度较小;而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比例相对要高,贷款利率全面上调后,贷款收益率则得到相对于资金成本更大的提升。

(2)国债投资缩水上市银行虽然在积极调整国债投资组合,但其仍持有大量长期债券,日期也较 长。此次利率调整对国债投资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a.投资组合市值下跌风险加大。虽然国债市场的前期下跌已经部分反映了升息预期,但如果市场认为本次小幅加息只是加息周期的开始,国债投资将继续面临市值缩水风险,银行调低组合久期的难度也会加大。b.长期债券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在没有严重流动性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银行虽然可以持有债券获取利息收入而不实现亏损,但这部分资金本来在加息后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机会成本会有所上升。银行必须通过未来的存款增量买入利率高的债券,以动态地调整其债券组合的收益率。

3.加息的象征意义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后,各个行业将要逐渐开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者,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必须经过市场化的历练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生存之地,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近年国内银行牌照的稀缺性将逐步降低:2006 年底国内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具有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有可能获得全国性经营许可。因此,利率上调并且逐渐放开,有利于国内的各大银行早日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适应生存。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二)加强对信托业的监管、信息披露和证券业务监管

在2004年底,也即12月22日和23日两天内下达了四个关于规范信托业发展的通知,《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和信托专用资金账户有关问题的通知》。此次通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信息披露和证券业务监管。

1.关于信息披露

一是在经营概况中对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的披露。银监会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及时披露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控制政策、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产生风险的业务活动等情况。这其中包括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三类风险的技术分析和控制策略。除此以外,对于信托投资公司应披露其他可能对公司、客户和相关利益人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风险,并说明公司对该类风险的管理策略。

其次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信息披露。监管层要求信托公司定期披露年度内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履行职责;监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履行职责、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以及内部控制情况。

三是重大关联交易应当逐笔披露,包括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方式、交易金额及报告期内逾期没有偿还的有关情况等。关联交易方是信托投资公司股东的,还应披露该股东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持股金额和持股比例。

2.关于证券业务的监管

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挪用资金问题和证券行业的重新洗牌,信托业涉入其中的例子越来越多,银监会为了控制其中的风险,对于信托资金经营证券业务作了很多规定。信托公司固有资金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股票、企业债和证券投 资基金的日均市值总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已从事的证券投资业务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应当于12月31日前认真规范完毕。要求信托投资公司运用信 托资金从事证券投资时,必须将信托资金与固有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将不同委托人交付的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信托投资公司要依法为信托资金在商业银行开设信托财产专户,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或深圳分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资金账户;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辖内信托投资公司所从事证券业务的监管,发现问题严重的,可以暂停信托投资公司从事证券业务。具体内容包括:

(1)信托投资公司运用信托资金从事证券投资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将信托资金与固有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交付的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同时,根据《关于信托投资公司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和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03〕232号)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和信托专用资金账户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6 1号),为信托资金在商业银行开设信托财产专户,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或深圳分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资金账户。委托人约定信托投资公司单独管理、运用信托资金的,信托投资公司应按一个信托文件设置一个账户的原则,为该信托资金开立单独账户。委托人约定信托投 资公司按某一集合信托计划管理运用信托资金的,信托投资公司应按一个计划设置一个账户的原则,为该计划开立单独账户。信托投资公司应当将开立专户的情况及时向委托人、受益人进行披露,并将开立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和信托专用资金账户的情况,向直接监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原证券业务逾期未开立专户的,应当报告未开立的原因和事由。

(2)信托投资公司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切实防止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干预,提高证券投资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形成证券投资的科学决策机制和长效机制。

(3)信托投资公司运用固有资金或者信托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遵循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则,并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银监发〔2004〕46号)等规定,必须事先制定投资比例和投资策略,确立风险止损点。

(4)信托投资公司运用固有资金从事证券投资时,其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股票、 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日均市值总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含)。

(5)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辖内信托投资公司所从事证券业务的监管。 对未按本通知和有关法规要求从事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责令改正,并限制其开办新的证券业务;情节严重的,暂停其证券投资业务。这些规定为信托业远离高的投资风险构筑了一道风险隔离墙,将为以后信托业获得大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制度基础。

银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余额比年初增加3.37万亿元,同比少增3376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33万亿元,同比少增387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53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4.5亿美元,同比多增59.8 亿美元。

同时,我们对感兴趣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短期贷款余额、中长期贷款余额,各做了相应的时间趋势分析,它斜率就是各自的变化率。从下图中发现,存款的增速明显变缓,特别是第四季度;贷款的增速在年中开始下降,并且在四季度延续;贷款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短期贷款余额在5月份后开始下降,并且在四季度基本保持水平,没有变化,而中长期贷款却增长迅速。

(一)新增存款增速,在2004年特别是在第四季度下降

一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还在为持续七年的居民储蓄加速增长而担忧,8次降息均未能为“超储蓄”消肿:一年之后,居民储蓄存款却奇迹般地连续12个月增速减缓,划下了罕见的下行抛物线。银行业普遍面临着一个存款短缺,储蓄存款持续少增给银行资金的运转、头寸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储蓄存款的减少,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却依然增加,银行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然而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迅猛。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统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居民的储蓄存款的少增。我们分析有如下因素导致了储蓄存款的分流。一是基金和国债发行比较快,吸收了部分资金,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有所调整, 基金和国债持有的数量增多,使得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幅度逐渐下降。二是消费稳中趋旺。据央行统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0.2%,证实居民在物价上涨的时候保持了比以往更高的消费热情,大量的资金进入了消费领域。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保持了快速上涨态势,比去年同月上涨3.6%,7月更上涨至5.3%。根据以往的经验,物价如果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利率就会上去。 实际上确实如此,中国人民银行于四季度中期了升息的通知,升息的主要是贷款而非存款,这实际上意味着居民如果提前在银行取得消费贷款或按揭贷款,可能将少支付部分利息。而且,人们普遍有种追涨不追跌的心理,看到物价上涨,直接的反应就是减少储蓄,购买更多的商品,特别是按揭贷款的消费品。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也刺激了居民购买汽车的欲望,因此升息的预期和实际上的升息的政策,直接引发了消费的稳中趋旺的态势,从而导致了银行存款的分流给消费领域。

(二)银行贷款增速在年中下降,并且在四季度延续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贷款迅猛增长持续到今年4月,宏观调控力度也随之加大。从5月起,贷款增速得到了控制,5~8月新增贷款规模比2002年、2003年同期明显下降。1~8月累计新增贷款不到1.6万亿元,低于去年同期2.2万亿元的水平。同时,从上表和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季度新增贷款有点反弹,但是幅度很小了。总体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目标。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过热的情况。

(三)贷款结构发生逆转,中长期贷款增长迅猛。

从200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情况来看,虽然贷款的总体增加速度在下降, 但是贷款的结构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短期贷款增长更为缓慢,而中长期贷款却增势迅猛,而且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中,流动资金贷款一直独领,占有较大比重。然而,这种情况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逆转。2004年全国不少地方流动资金贷款增长乏力,在新增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中长期贷款扶摇直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在未来的经营中将面临着流动性的问题,银行存在“短借长占”的资金问题。值得肯定的另一个方面是,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机制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近年来,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质量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将之作为检验改革成败和核心竞争力升降的关键因素。各家银行普遍推出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如抬高了信贷准入“门槛”,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加大不良贷款和“亚健康”贷款清收力度等。这些措施无不对流动资金贷款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资质不够好、规模不够大、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企业,成为银行收缩贷款的主要对象。抽回贷款,最好办的是流动资金到期收回,不再发放。而中长期贷款则比较难以收回,有的已经成了企业铺垫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严格贷款审批,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的“门槛”之外。如某市工商银行2003 年增加流动资金贷款3亿多元,其中70%是中小企业贷款。2004年在开展清收不良贷款“决战年”活动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又重新被挤 出该行的贷款企业名单。由于规范信贷管理,一些贷款从流动资金账本划到中长期贷款账本上,也是 2004年流动资金贷款锐减、中长期贷款上升的一个原因。过去,一些银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以流动资金名义发放了一些实际上作为中长期使用的贷款。当信贷管理规范和严格之后,这些贷款得以还其本来面目。因此从这个方面说,银行中长期贷款上升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必须防范在其中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不良贷款的时间趋势

作为经营性企业的商业银行,其最主要的目标有二:安全性和盈利性。其中,安全性保证了银行的生存,盈利性决定了银行的发展。下面主要分析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一)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变化情况:

全年下降,但是有反弹的迹象。截至2004年12月底,银行业总体不良资产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1%。其中次级贷款为3075亿元,次级贷款率为2.36%;可疑贷款余额为8899亿元,可疑贷款率为6.84%;损失贷款为5202 亿元,损失贷款率为4.%。在机构分类上,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1%。都比上个季度有所降低。 银监会最新公告显示:据初步统计,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这是不良贷款继2002年、2003年后的连续第三年“双下降”。下表反映的是不良贷款率在今年的时间变化趋势。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各个季度不良贷款的具体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我们把2004年度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但是,如果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剥离的因素不包括在内,情况就不是这样了。2004年6月份,通过剥离和核销手段,中行、建行和交行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合计为4364 亿元,超过了2004年不良贷款减少的3946亿元。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良贷款余额反而增加了418亿元,结束了过去两年持续下降的趋势。从上面的时间变化趋势图看来,不良贷款率减少缓慢,甚至有反弹的迹象。其原因有以下三条。

(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原因

1.为了应付各个监管机构的检查,商业银行有操纵不良贷款的迹象。

国内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对银行业绩、利润率、不良贷款率的操纵早已不满足于账面上了,而且在实体层面上来操纵。如每到年终或银行的结算前夕, 银行就会要求企业在贷款与存款方面来与银行配合。或增加存款,或增加贷款,让银行的账面做得更加好看。而且银行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哪个部门来查都是查不出来的。正因为一些企业能够协助银行渡过难关,因此,银行与企业的特殊关系也在这过程中建立。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民间信贷市场十分活跃的地方,不少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不是用这些贷款从事什么投资,而是再放贷给其他企业。 企业成了“二银行”,本来是银行可获的利偏偏要让企业做。如果银行与企业合谋来操纵银行不良贷款之变化更是易如反掌。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也说明了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仍然存在。

2.宏观调控的影响。

宏观调控也会使一些本身比较好的公司面临来自银行的偿债压力,其资产价值也随流动性降低而缩水,一旦公司流动性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同时,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项目受到清理,可能让一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项目被撤销、停建或缓建,从而形成新增不良贷款。这方面的不良贷款,2005年会逐渐显示出来。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会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而大量暴露出来。 预计2005年银行逾期贷款增长有个反弹的趋势。

3.商业银行贷款严重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分散性较差。

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繁荣,国内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不良贷款“双下降”的目标,一方面在最大限度的扩贷款规模,增大分母,另一方面尽量延长贷款之周期。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国内银行贷长、贷大、贷给政府项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比如,2004年新增比2003年少增近7000亿元,但其中少增多是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等,而长期贷款增长下降幅度有限。也就是说,目前国内一些银行正在把风险推向将来。这不仅导致了银行贷款结构严重扭曲(即存短贷长),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而且使得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金融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17万亿元,其房地产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信贷加起来约2.6万亿元。尽管从绝对值来看,房地产业所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还不算高,但在总17万亿元贷款中,超过50%以上的贷款都是以房产作抵押的。也就是说,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高低,完全由房地产市场的兴衰来维系。国内房地产市场一旦发生逆转,房价向下回落,那么银行就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无论是房地产业的贷款,还是以房子为抵押的贷款都会如此。目前房地产行业有些地方价格已经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因此,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处于严重的风险暴露之中。

(三)政策风险:个人信贷凸现政策风险,高法司法解释导致银行紧缩个人信贷

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司法解释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 同时规定,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

这条司法解释,未能严格保护债权人――银行的权利,这可能影响到一部分债务人的还款意向,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债务人产生不良企图,利用新司法解释给债务人带来的保护权益,借故逃避还款义务。早在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前,各商业银行的按揭贷款基本上都以第一套住房作抵押,这样的抵押实际上在执行中已经失去作用,一旦借款人失去还款能力,贷款就将形成风险。至2004年10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高达1.71万亿元,目前不良贷款率为0.12%,属于商业银行质量最好的资产。但《规定》相关条款的模糊和不清晰将对这1.71万亿元巨额贷款以及未来新增住房贷款的安全性产生极大隐患。《规定》出台以后,由于缺乏房产担保变现的保障,各大银行纷纷提高了首付比例,降低了按揭成数,反而提高了老百姓买房的难度,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片“涨声”中,各大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却在紧急收缩。

上海、深圳、重庆的多家银行正在大幅抬高个人房贷门槛,首付比例最高提至五至六成,而北京也在紧张制定针对个人房贷的更严格的规定。

因此,新的司法解释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近1.71万亿元的个人住房贷款成为了心病,使得原本最优良的一块银行资产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风险,甚至引发个人的道德风险。

三、银行业收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中间业务发展迅猛

如果说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维持生存的最低要求,那么银行的盈利则是保证银行发展的基本条件。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和中间业务的收费。而很遗憾的是,中国的银行业的利润,大部分是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导致的利息收入。而国际上,银行的利润来源却刚刚相反,大部分是来自于中间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动用自身资金的情况下,凭其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机构网点、信息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替客户办理收、付、担保、咨询等委托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金融服务项目。中间业务以其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大业务支柱。从经营中间业务的收入来看,国外商业银行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40%甚至2/3。如1991年,瑞士信贷银行的 资产业务净收入28.08亿瑞士法郎,中间业务净收入23.08亿瑞士法郎;1992和1993年,瑞士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占其总盈利的60%和70%;德国商业银行在1992年通过中间业务就获利340万亿马克,占总盈利的65%。随着WTO里面关于中国的银行业开放时间表的逐渐临近,中国银行业必须在中间业务上有所创新才能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所幸的是,国内的各大银行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地取得进步。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2004年工商银行境内中间业务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多收入36 亿元,增长了46%。中间业务收入占存贷利差收入之比达到14%,比上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成为了工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2004年该行信用卡业务利润实现大幅增长。截至去年末,牡丹卡总发卡量较年初增长16%,其中信用卡新发卡量同比增长12%。牡丹卡消费额比上年增长63%,其中信用卡消费额比上年 增长58%,较2002年翻一番。信用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1%,经营利润增长39%。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透支率控制在3%。中国工商银行决定,从2005年起,工行计划将全行的资源配置优先向中间业务倾斜和集中,其中个人理财产品将是一个“拳头产品”,在全行实施中间业务重 点发展战略、创新战略、品种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综合营销战略和精品战略等“五 大战略”,建立个人理财等7大战略产品线,以战略性产品带动全行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力争用2~3年时间实现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翻一番,三年确保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27亿元,力争585亿元;2007年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确保实现211亿 元,力争实现24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工行计划将全行的资源配置,优先向中间业务倾斜和集中,调动全行发展该业务的积极性,按照每类中间业务对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及增长的贡献,实行有区别的考核激励政策,引导各行重点发展战略性业务,共同培育中间业务和新品牌,进一步提高该行中间业务对市场、对行业标准的影响力。

(二)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

今年年初以来,中行中间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结算、基金代销和托管、 银行卡和业务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虽然中行中间业务收入仍主要来源于国际结算、外汇资金、信用卡等一些传统优势业务,但由于近年来中行将中间业务作为发展的一个重点,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如基金托管业务,并改善代客资金业务功能等,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了大幅攀升,使全行的收入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

国际结算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结算保持上升趋势。上半年,中行境内行完成国际贸易结算量11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6亿美元,增幅为35.4%,增量和增幅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国际保理业务量5.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2.23%;国内保理业务量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9%。1~5月,外汇保函新增1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人民币保函新增6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4%。

中行海外国际结算同比增加177.5亿美元,上升20%。由于结算及其它中间业务增长,海外机构手续费收入增长显著,净手续费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比18.6%,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除中银香港外,海外机构净手续费收入比重已达30.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由中行代销的基金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基金托管业务稳步增长。上半年,市场 新发行的基金有11只,其中中行代销3只,数量最多;代销总金额约24亿元,实现手续费收入约为2400万元。新增托管基金2只,新增托管份额34.46亿单位,比年初增长24%,市场占有率比年初上升近2个百分点;实现托管费收入1529万元。中行银行卡业务平稳增长。截至6月末,国际卡新增发卡量7.2万张;外卡收单38.17亿元。中行调整工作重心,加大了人民币卡的促销和推广力度,使银行卡业务实现总体收入3.6亿元,超额完成了半年目标。此外,中行业务总体发展势头较好。上半年,中行个人外汇交易额一路攀升,6月末达320.4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借记卡、保险手续费已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

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各类银行的生存态势比较

政策取向是引发银行业竞争态势发生倾斜变化的重要砝码。2000 年中央银行曾推出支持股份制银行发展的政策(如取消股份制银行每年新设分支机构的额度限制,鼓励股份制银行上市融资等),有力推动了股份制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新的市场主体的培育,为银行体系带来了活力,也迫使国有银行在竞争压力下加快改革。现阶段,金融改革的重心明确落在了国有银行,因为拥有全国银行体系资产近70%的国有银行的改革成功与否,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如今,政府表明了将承担国有银行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国有银行将轻装上阵。 如果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等财务指标迅速得到改善后,国有银行通过上市在改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的同时获得了发展需要的新的资金,其客户和资金实力、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将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同时会对上市股份制银行造成的潜在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营方面,轻装上阵后的国有银行竞争力将得到发挥,股份制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无疑将会加大。二是从股票供给来看,证监会有鼓励“代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倾向,如果国有独资银行A 股上市,将改变银行股供给的稀缺性。而且,单一国有银行占国内银行业资产的市场份额均在15%~20%,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高于市场份额仅有1%的股份制银行。如果国有银行低价进入市场,对现有的上市银行估值也会形成压力。

各主要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一、中国工商银行

(一)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业绩喜人

1.利润和不良贷款情况

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经营利润较上年增长约20%,至人民币747 亿元,其中700多亿元已被用于冲销坏账或作为潜在损失的准备金。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工行2004至2006年工行预计1500亿元拨备的一半。2004年该行减少不良贷款人民币150亿元,不良贷款率降低2个多百分点,至19.1%,而在2003 年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1.74%。

2.资产情况

工行2004年新增贷款总额为人民币2889亿元,较上年增长9%,2004年资产总额增加人民币4300 亿元。工商银行外汇总资产达495.3亿美元,比2003年底增加54.3亿美元;境内外各项外汇储蓄存款达200.8亿美元;外汇对公存款余额达108.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6.9%;各项外汇贷款余额达283.7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3.收入情况

2004工行全年总收入较上年增加人民币145亿元,至人民币1316亿元;其中来自存贷利差的收入为人民币823亿元,占收入总额的62.6%。据工行一份内部研究报告显示,工行正在效仿汇丰银行,着力推进中间业务。2004年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46%,至人民币115亿元,成为内地首家中间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中,中国工商银行境内分行共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9%,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工行中间业务收入新的增长点。而此时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工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了快速增长:2002年1.9亿元,同比增长近20倍;2003年4.82亿元,同比增长153%;2004年突破10亿元,为工行加快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同时2004年该行国际业务经营效益显著,全行共实现外汇账面利润3.64亿美元,实现外汇中间业务收入31.26亿人民币。

2004年,工商银行的代客外汇资金业务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累计完成各项代客外汇资金业务量1489.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尽管去年以来股市不景气,使大多数托管银行面对大量赎回压力,但中国工商银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 务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在国内托管银行中处于领先。截至2005年1月25日,该行所托管的证券投资基金达41只、份额突破1300亿元,包括股票型,债券型、保本型、混合型、货币市场基金、LOF、ETF 等,不仅成为品种最齐全的托管银行,而且构建了多品种齐下的托管格局。工行托管基金数占市场总数的37%,托管份额占市场托管总份额的34.67%,较上年度提高近9个百分点。

2004年该行信用卡业务利润实现大幅增长,年末牡丹卡总发卡量较年初增长16%,其中信用卡新发卡量同比增长12%。牡丹卡消费额比上年增长63%,其中信用卡消费额比上年增长58%,较2002年翻一番。信用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 21%,经营利润增长39%。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透支率控制在3%。

(二)中国工商国际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1.第一家由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设立中国工商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的方案,已经率先通过银监会的批准,证监会审核并获得通过,其基金托管行是中国银行,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由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公司。工商基金的模式与此前设立的中银国际基金不同。中银国际基金的控制人是中银国际证券,属于证券公司范畴,中国银行只是间接股东。而工商基金的发起人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子银行中国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拉近了商业银行与基金业务之间的联系,同时将对银行自身以及基金业产生重大影响。

2.对基金业和银行的影响

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可以多得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而以前银行只能进行同业之间的参股投资、债券投资,通过设立基金公司之后,实际上是可以投资于股权了。这对于银行的投资而言,意义是重大的,也符合银行向混业发展的方向。商业银行即将进入基金市场,将对于现有的基金公司产生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在资本额、信誉、还是客户、人才、技术方面,银行业的优势,远远大于现在基金公司背后的股东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基金业的大机构博弈时代即将到来。

二、中国农业银行

(一)中国农业银行债券经纪业务迈出关键步伐

2004年,中国农业银行非自营类债券业务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债市通理财业务为龙头的非自营类债券业务,开始步入快车道,交易量激增,客户数量增加,业务品种日益丰富。2004年农行债市通理财业务实现债券交易量1603亿元,同比增加1052亿元,增幅190.93%,居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家行之首。2004年全年农行债市通开户数达到398家,位列四大行第一位。全年新增客户151家。去年客户质量明显提高,一些优质客户主动要求开展债市通业务,使得客户结构得到极大优化。尽管2004年债市大起大落,多数市场成员被套牢,但农行在正确分析市场后向客户提出缩短债券久期、减少债券放大倍数等建议,使得客户取得了较高收益,在业内形成了良好口碑。其中不断加强服务和进行产品创新是农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为拓展非自营类债券业务,农行对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以及资金量大的客户,开办了债券投资咨询业务,向债券经纪业务迈出了关键一步。目前农行作为中信信托和长信基金的投资顾问,在这两家公司的投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推出“本利丰”人民币理财产品,意在保卫存款

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他们的赢利空间已不大。由于竞争关系,有的银行已将投资年收益率抬至3%以上,令银行的获利空间大幅“缩水”。农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目标意在保卫存款。按照银行业的惯例,岁末年初正是揽储的黄金季节。而几乎每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上市便受热捧的事实证明,它是争夺存款的利器。有关统计显示:从11月起,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便有约百亿元的资金流入了光大、 民生、招商、兴业等中小银行的“口袋”,而管道正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其间,居民从四大银行取出存款去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业内人士曾保守估算,近60%的资金是来自于居民原放在四大银行的存款。国有银行人民币理财产 品的资金来源,将不同于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多是从它行吸存,而国有银行更多的将是“体内循环”。因此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无疑将加大银行吸纳资金的成本,但是,此举却可以起到“保卫存款”的目的。而农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目的也在于此。

(三)中国农业银行和光大永明人寿签署全面合作业务协议。

11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与光大永明人寿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这是光大永明人寿自成立以来,首次与全国性银行签订“总对总”协议,进一步开拓了银保合作领域,加快了与银行合作的进程。根据协议,光大永明与农总行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保险代收代付、协议存款、融资合作、资金清算、银行卡、 电子商务、基金等业务领域,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另外,对于传统的银行代售保险产品业务,在继续以往柜台销售的同时,拟开拓新的理财经理、直邮等营销方式,创新原有的销售模式,为银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车市降价导致农行新增车贷坏账300亿元

10月28日,央行公布的最新一个季度各银行不良信贷的有关数据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和比率“双降”,但近几年车贷业务的疯狂增长,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留下烦恼。据统计,2001年至今年8月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中存量和增量方面,农行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35.09%和38.65%,农行现有超过300亿元的车贷坏账等待清收。10%的贷款利率、最长可延至8年的贷款期限、首期付款额10%等等的优惠规定,使农行顺理成章地坐上了车贷“老大”的位置,同时也为如今艰巨的清收工作埋下了祸根。一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与当初放贷时,贷款数额和个人业绩挂钩相同,如今不良贷款的清收也纳入了综合考评体系。 产生坏账的原因分两类:一类几乎很难收回,如车主失踪或者没有钱;另一类是由于汽车降价速度太快,借贷人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这一部分人有还款能力,属于理性违约。而关键是汽车销售商和商业银行的观念及不法作为,造成今日的 消贷出现高违约率与巨额坏账风险。2004年4月以来,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一直低迷。截至8月底,汽车贷款金额只有1763亿元,到2004年9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下降到1600亿元左右。目前中国私车贷款约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

三、中国银行

(一)各项盈利指标表现很好

1.中行资金业务盈利大增

2004年中国银行资金业务盈利比上年增长50%,超额25%完成全年利润目标。目前中行已能对包括远期、期权、调期等产品在内的多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报价和对冲,使资金业务交易量大幅度上升。

2.银行卡收益稳步增长

中国银行在推进股份制改造工作中,2004年银行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银 行卡收益达1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中行国际卡新增发卡量31万张,累计有效卡量达80 万张;外卡收单交易累计155亿元人民币;准贷记卡发卡累计600万张;10月份中银信用卡正式对外发卡,到年底发卡量达8.8万张。经银监会批准,中行银行卡中心已开始进行全面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合银行卡业务市场运作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即非法人单独核算的金融机构,对银行卡实施产品的垂直化管理。中国银行去年对银行卡中心的组织架构、岗位、职级进行全面梳理,开展员工岗位双向竞聘,银行卡中心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400人。中行与信用卡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行还针对银行卡业务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

3、国际结算业务增速迅猛

2004年前10月,中国银行完成国际贸易结算量2871.82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1.8%,总量大大超过了2003年全年的水平,是2000 年全年结算量的两倍多。截至9月底,中国银行国际贸易结算在国内所有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为31.25%。另外,2004年1~10月,中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同比增幅超过80%;实现融资利息收入超过8亿元人民币。

(二)风险管理水平获得国际声誉,不良贷款任务基本完成

1.基本完成不良贷款处置任务

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试点单位的中国银行,经过艰苦努力在实施股改试点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已基本完成了国家注资、不良资产处置和财务重组工作, 资产质量大大改善,资本实力得以增强,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确保了国家注资的保值增值。2004年以来,中行已核销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出售1498亿元可疑类贷款,核销非信贷类资产损失21亿元。通过资产处置,截至9月末,中银集团不良贷款比率降至5.16%,比上年末下降11.13个百分点。为补充附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中行分别于7月7日和10月22日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次级债券,共筹集261亿元资本金,9月末中银集团资本充足率达到8.56%,较上年末提高1.58个百分点。

2.中国银行获得中国内地最佳金融风险管理奖

《亚洲风险》了2004年度亚洲金融风险管理奖评选结果,中国银行获得中国内地最佳金融风险管理奖,是中国内地惟一获得该奖项的银行。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中国银行2003年起组建了全球金融市场部,并在其内部设立了专为企业客户管理金融风险服务的全球营销团队,负责领导中国银行辖内所有机构的客户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使客户理解并有效地防范化解风险,提高了进入衍生产品市场的主动性。在为客户建立起完善的运用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 中国银行还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全球金融市场部采用国际先进的风险监控管理系统,设立了金融衍生产品评审机构,有效 地防范衍生产品给银行本身和客户带来的风险。

四、中国建设银行

(一)收入表现非常不错

1.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4年年末,中国建设银行金融机构客户授信总额达5398 亿元;全年以来,该行机构客户日均存款达3226亿元,比2003年全年日均基数增长143.73亿元,增长率4.7%;实现机构客户中间业务收入1.09亿元,较2003年翻了两番。建行机构业务的发展,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是财政业务不断扩大份额。财政业务是建设银行传统优势业务,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2004年,建设银行61个中央部门及企业集团的财政集中支付,全年支付金额605.45亿元,占财政部所有试点单位的68%。

二是政府客户迈出关键步伐。该行积极跟踪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拓展政府机构税费业务,业务由税务、海关向公安、司法、检疫检验、国土资源、教育、交通执法等部门延伸。与全国产品和服务赋码管理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该中心服务收费业务的首家银行。

三是证券机构业务健康发展。建设银行针对股市低迷、客户行业风险加大的情况,及时调整市场定位,将业务重心逐步转移到证券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资金收付等业务领域,保证了该行证券机构业务的健康发展。建设银行开发了证券客户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系统,成为首家能够提供该项业务的商业银行,并成功争取到南方证券、汉唐证券、闽发证券、富成证券的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业务,客户保证金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是加强银行同业产品创新。全年共与41家资产规模较大的国内银行建立了行关系;为银行客户累计授信4875.86亿元,授信额度范围的资金拆借和票据 贴现业务回收良好。

五是大力开拓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作为首家具有开办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资格的银行,该行与丰田汽车金融公司签署了结算网络协议,成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成立以来的首家结算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已成为该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2.国际结算业务突破千亿美元

2004年,建设银行外汇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国际结算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8%;外汇一般性存款余额达到120多亿美元,是建行开办外汇业务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4年,建行采取了如下 创新:

一是将外汇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之一,在发展政策和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

二是将外汇业务列入全年综合经营计划,搭建了外汇业务考核体系,增强了全行营销外汇业务的主动性。

三是不断推出“汇得盈”等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外汇业务系列新产品,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3篇

2011年10月4日,比利时、法国、卢森堡三国政府联合宣布了对德克夏银行(Dexia)的分拆方案,这家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在遭受2008年袭来的金融危机重挫之后,终于顶不住第二波的欧债危机冲击,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

德克夏银行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总资产从1860亿欧元飞快上升到6046亿欧元,累计增长2.25倍,年均增速达12.5%,保持着西方银行少有的持续扩张,也曾在2010年“财富500强”中排名第49位,经营业绩可谓辉煌。但为何又急速地转为衰败而被分拆呢?这由其经营方式使然。

德克夏银行带着西方银行的基本特征,在其存贷款业务的数据上表现得特别鲜明充分。其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经营指标,在总负债结构中,存款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18%-23%之间;其他负债中,同业拆借占18%-33%,债务凭证占29%-38%,其余有次级债等,除了危机的这几年,各项负债基本稳定在一定的区间里浮动,变动的幅度不大;第二,贷款不少,贷存比极高。从2005年至2010年,贷存款比分别达到197%、195%、191%、322%、293%、283%。这是一个极高的比率,甚至已成倍于西方银行的一般控制额。

截至2010年末,按照该行23%(存款比重)×283%(贷存比)=65%的计算,即该行65%的资金都集中用于贷款业务上。问题在于,该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金并不完全通过存款资金取得匹配平衡,其流动性主要依赖于资金总量的平衡,命运也就系在市场融资上。一旦遭遇金融动荡危机,必定首先冲击同业市场,当各银行纷纷捂紧口袋,借新还旧难以为继,并使资金价格走高,这种高杠杆支撑赢利的经营方式就十分艰难。正是在资金成本高企与流动性缺口双重打击下,德克夏银行风险连连,不得不乞求政府的干预处置。缺乏存款或许正是西方银行流动性脆弱之处。

西方银行在存款缺乏的情况下,依然热衷于贷款,能将银行的贷款功能发挥到极致,这种经营方式源于何种经营机制呢?依中国的银行看,德克夏银行的风险本不该发生,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绝然不同,中国的银行以存定贷、贷存比受限,无论如何生不出这类风险。问题的核心回归到存款,而揭开中西方银行经营差异的钥匙正是存款。

存款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负债之源,决定着经营规模、实力和方向,垒筑起经营的基本平台。在中国,存款有多大银行家的舞台就有多大,也铸就了银行的命运,别无哪项业务敢与其重要性、基础性争高下。进入现代社会的银行,依旧眼巴巴地盯着存款,恭恭敬敬地服务、守候着存款人,何况存款背后牵连着一个数亿国民庞大的社会呢。

可西方银行的经营方式不一样,尽管西方强国财富比我们更多,但西方商业银行存款却不比中国的银行更多,这是症结所在,也是导致经营方式与监管政策差异的根本原因,经营风险与赢利模式就大相径庭。

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是存贷汇,中外银行同宗,大小银行同源,差异不会过大。有人说,西方银行不愿意放贷,以服务为主。这是外行之见,或只从数字上做个想当然的推断,并不了解银行运作之门道与经营本性。

从宏观看,不放贷款何以创造货币乘数?何以资产证券化?从微观说,不贷款何以满足客户信贷需求?西方企业同样依赖贷款,信贷让银行获利,并派生存款,只是中外银行创造存款的路径、效果各异罢了。正是存款的种类、数量与比重不同,贷款方式、结构与处置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银行不同的经营方式,业务产品、赢利模式也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风险观亦不同,西方模式下流动性风险最大,尽管对于个别银行经营而言,资金平衡远比存款平衡更容易,它有发达灵活的金融大市场支撑。但是,一旦大危机袭来时,系统性风险的杀伤力更大,一荣俱荣、一败俱败,在美欧金融危机中充分地显现出来,而德克夏银行就是最先崩裂的最薄弱的那一环。

西方银行存款的缺失

经营方式是资本对市场资源与需求做出的选择,就银行而言,存款起着决定性因素。存款的稳定性与结构、存款的规模与期限,赋予银行不同的经营命运,形成银行间经营方式差异的根源。

个别银行存款增量上不去,这是它自身的竞争力问题;当所有银行存款都不多,就是市场方式本身特征。在中国,无论中外资银行都在拼命地追逐存款,否则一切皆空。

不妨比较一下十家国际大银行的存款余额。据披露,截至2011年6月末,工商银行20274亿美元、汇丰银行13190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10487亿美元、美国银行10384亿美元、瑞士银行10024亿美元、巴黎银行9726亿美元、桑坦德银行9569亿美元、花旗银行8663亿美元、富国银行8536亿美元、巴克莱银行7366亿美元。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特征,工行与西方大银行之间的存款余额是一种倍数的关系。

存款增量不多、增速不大,也是西方银行的特征。据对十家欧美大型银行的数据分析,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半数银行的存款年均递增在10%以下,也有负增长的;少数银行在15%-19%间,主要形成于收购并账因素。例如,巴黎银行在2009年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银行,使得当年存款余额增长46%,并一跃成为欧洲存款第一大行。对比之下,中国银行业从2006年至2010年间,存款余额从30.0万亿元增加到73.3万亿元,年均增长28.8%,年递增19.6%,每年都呈现两位数的增幅,直接推动了银行规模的扩张。

西方财富多而银行存款不多,是银行未重视吸收存款,还是客户无意愿存款?这是一个国情问题,更是市场本身的特征:一定是存款被其他金融渠道分流之故,一定是银行利率不能满足存款人需求之故。显然,过大的中西方银行差距表明,不同的资金来源必定形成不同的经营方式,中国银行业负债的扩张由存款引发,而存款少的西方银行业务一定开辟金融市场。

存贷款资产占比不高

我们选择欧美十家国际大银行,对其2011年6月末存款、贷款比重的分析可见,在西方银行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比重普遍不高,一般只占25%-55%左右,而投资、交易类及衍生品资产的占比不低。在西方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比重一般也不高,也只有21%-55%左右。

在存、贷款难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空间一定转向投资交易市场服务领域伸展,从金融衍生品市场寻找出路,其他业务的比重就显著提升。金融衍生品、回购款项、应付债券类业务的比重大,这是西方银行在资本趋利下必然的市场选择,经营也趋向复杂化、多样化。

对比中国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截至2010年末,存款占总负债比重分别为88.2%、90.7%、77.1%、89.8%;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9.2%、46.3%、52.9%、51.1%。这样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中,业务种类自然单纯,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下,银行业务领域及经营模式反倒变得十分简单,经营风险涉及的范围更窄。

应当清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是社会金融需求与金融监管政策的缩影,尽管各家银行有所选择,但在市场规律面前首先是适者生存。对比之下,中西方银行经营范围的差异在存贷业务之外,中国的银行选择经营空间的余地不大,而西方银行全方位介入市场,进入衍生品、证券投资领域,扩大了三分之一的业务市场。这可是个经营大空间,既创造中间业务收益,也形成了各自差异化的经营特征。

存贷比差异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披露,2009年世界银行业的平均贷存比为87.35%,其中,东欧最高为114.58%,西欧98.38%,北美79.45%,亚洲77.61%等,这是美国金融危机泛滥中的数据。而在2008年危机刚露头时,全球平均贷存比更高,达到103.74%,比2009年高出18.76个百分点,其中,西欧121.02%,北美100.29%,东欧111.71%,亚洲85.04%等,更真实地反映出国际银行业中贷款业务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西方银行强烈的贷款欲。

金融危机中北美的银行贷存比下降20.84个百分点,西欧的银行下降22.64个百分点,降幅极为罕见,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必然收缩贷款,引起整个市场货币与信贷的紧缩。

从对欧美十大银行的贷存比分析可见,西方国际大银行贷存比整体较高,尤其欧洲的银行,如桑坦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巴黎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持续都在100%以上,早已固化成一种经营方式。如此高企的贷存比令人咋舌,贷款早已将存款透支殆尽,资金敞口很大。显然,这种经营方式在中国市场上不允许、行不通,在中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贷存比75%的上限,银监部门依法进行严格监管。

其实,贷存比只是一个中国概念,西方国家并无此项监管限制,存款准备金亦不高。银行贷款只需资金的平衡,无需存款的配比,贷款规模不受制于存款,只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等风险内控制度。因此,欧美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贷款自主性,它们更着眼于把握整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信贷市场上更加灵活,并与多种业务贯通起来,没少放贷款,也没少收利息,更带来了其他收益。

贷款的市场切入点差异

简单地从贷款户类别作区分,中国的银行多发放工商企业法人贷款,西方银行多发放个人贷款,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鲜明的反差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市场根源。记得1992年,当我第一次听说花旗银行信用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过半时,大惑不解,诧异得猜不出谜底。那时,中国的贷款姓“公”不姓“私”,没有开办个人贷款,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等同于对企业放贷,教科书也如是说。如今走过了20年改革之路,当中国的银行个人贷款慢慢地提升到二成比重时,人们渐渐地认识了西方银行。

西方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是消费,而中国经济中生产投资驱动力更强,不同的动力源,导致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接入点不同,贷款品种、期限、数额及贷款人各异。从中美大型银行生息资产的对比中可见,2010年度美国大型银行对公司类的贷款只占17.23%,而中国的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只占15.07%,恰恰相反。贷款切入点至关重要,一方面反映了两国银行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功能的差异。

从一般市场原理分析,消费类贷款是启动市场的重要杠杆。当信贷从消费端切入市场,资助了消费者购买商品,使产品得以完成向商品的有效跳跃。其意义,使商店回笼资金,继续向生产企业订单,体现由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组织再生产,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这种由消费决定生产行为的市场模式下,政府总是惯用推动、扩大社会消费来组织推进经济的发展。除了信贷功能,银行还创造信用卡等透支工具来推进国民的消费需求,从中收获到佣金等收入。

而当银行贷款从生产企业环节切入时,形成了另一种再生产模式。尽管企业向商店销售产品,最终经由消费者购买后,完成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但生产并非直接决定于市场消费。企业得到贷款容易盲目地扩大生产能力,形成产品库存积压,而当政策仍然不断导向银行放贷支持生产时,信贷效率必受影响。

西方银行经营特色

市场有神灵,天无绝人之路。缺少存款的西方银行,贷款业务一样顺风顺水,有滋有味;表面看贷款业务似乎温存,骨子里如虎似狼,显露出银行经营的本性。它们遵循着自己的游戏规则,建立起西方银行特有的经营秩序,几百年传承至今,自有经营之门道。

不是银行存款少吗?监管当局从来不以贷存比设限,也不对信贷规模指标控制,于是,商业银行贷款解脱了存款数量的硬约束,只需把握住银行流动性比率即可。尽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监管,但市场同样创造出资产证券化工具及多种销售渠道,能将贷款转化成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银行随时将过量的贷款销售到金融市场中去。

金融市场有两大服务功能:其一,为融资者服务。提供筹融资过程中的信贷、结算、发债、上市等各种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金融需求。其二,为投资者服务。提供交易平台、渠道、产品和工具等各种金融服务,满足分配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使存款人收获利息,使投资人收获红利,从生产中分得一勺羹,得到财产性收入。

而金融机构也从服务中获取各种利差及服务费收入,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就银行经营而言,前者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提供对客户的贷款类服务;后者是为客户提供存款及资产管理类服务,并贯通信贷、股市、债市、保险、信托及实体公司等投资市场,其产品自然离不开各类虚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只有保障融资者与投资者各得其所,互利共赢,才能保护双方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稳定持续的金融循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繁荣,才有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缺少后者,难有融资;缺少前者,难以分润。

中外经济都依赖银行创造货币,商业银行都在放贷中派生存款。信贷功能从来都是银行基础性核心功能,许多种类的中间业务出自于信用,源于信贷功能延伸出来的服务。因此,尽管西方银行存款少了,银行绝不会冷淡贷款这道主菜。

没有贷存比监管的限制,银行贷款发放的更多。对照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巴黎银行、桑坦德银行和美国银行等欧美贷款大银行,能够得出一个鲜明的结论:它们的存款远不及工行多,但贷款余额都超过工行,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银行更强烈、更旺盛的贷款欲。是什么机制驱动?一方面西方拥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企业离不开强大的信贷杠杆支撑,银行方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场机制中,多元化的投资市场依赖于金融衍生品等交易来维系。只有持续不断地将贷款转化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交易才能繁荣,得以满足各类投资者需要,银行的经营才灵通,作用与功能才灵现。

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径,得以保障贷款业务的持续性。出售贷款或资产证券化是西方银行惯用的、灵活便利的经营技法,也是一条有效减少贷款余额的后门,并有效贯通了银行与金融市场,使其在有限资本下得以不断地放贷。

第一,迫于对资本及风险等监管要求。一旦贷款额超过资本充足率、流动比率等风险监管指标要求,银行可随时将过量的贷款从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抛向金融市场。第二,迫于满足客户新贷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贷款流量,才能稳定留住客户。西方银行崇尚客户至上,尽力地满足客户要求,不轻易说“不”。第三,迫于内控管理的要求。例如,当对某行业授信额度已经用完,但该行业中有重要企业提出贷款需求时,银行一般采取将现有贷款卖出,腾出额度来再发放该行业的新贷款。第四,基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需要。经营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场新机会,当新贷款、新业务的比较收益更高时,自然会卖出老贷款去追逐新机遇,以求良好的财务收益。另外,银行也常采用打包处理贷款资产的办法,将一些期限、质量不适合继续持有的贷款卖出,以改善信贷资产结构。

由于西方银行具有便利的卖出贷款渠道,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资产负债表中贷款余额的数量与比重,据以证实银行对贷款的情绪,更应当查看贷款累计发放额,以及通过资产证券化渠道及卖出贷款的数额。对以上三种因素进行综合统计评价,才能真实地表明一家银行信贷功能的强弱与偏好。

许多银行经营定位于投资与交易类业务,形成它们差异性专业经营的优势。例如,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的投行业务在业界形成品牌特色,它们的交易性和衍生金融资产都占总资产的40%以上,成为各自经营定位的特征。西方银行账户少、存款少,无疑核算量少,银行无需建立庞大的负债业务系统架构,却开辟出丰富多样的业务功能。服务中介使银行与市场的关联度更紧密,在经营中更加关注金融市场,通过投融资等渠道,大力开展企业顾问、资产财富管理等业务。

这种市场敏感度表现在:第一,银行自身的信用评级至关重要。信用等级直接影响其投融资业务交易成本。信用等级高的银行,发债、融资等成本更低、更易,银行衍生品销售价格相对高些,市场更信任而便于销售,而信用等级低的银行却相反;第二,对资金市场波动极为敏感。正因为银行存贷款资金缺口依赖于市场获取平衡,市场资金松紧度及利率浮动幅度,都将直接影响其流动性和经营利润。

这些西方经营的机缘特色,开辟出一个广阔的经营天地,同样的传统银行,却有不一样的灵性。当然,这种经营方式作为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下特定的经营套餐,需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

必须有一个发达而完善的金融市场,市场拥有丰富的产品可供选择、参与者有资格认定、有公平的定价机制、有通畅的交易渠道和灵活的交易系统;有强大的征信评级的体系,能对销售者评信,能公正合理地定价产品,为其进入市场创造基本的条件规则,市场信息透明,保障投资者的基本权益;有资产证券化的工具与路径,只有金融衍生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交易市场,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经营的兴旺市场,使参与者各得其所;有多元化的机构来消纳金融产品,包括各种金融机构、投资渠道、证券基金等,它们既是承载者,也是组织推动者。

当然更离不开严厉的金融监管者,以及律师、会计事务所等咨询服务中介机构,需要严密的制度体系与诚信的市场道德基准。缺少这些基础因素,市场一天都难以维持,这正是西方注重规则与诚信的原因。

中西方经营方式并轨

贷款分为“发起-持有”、“发起-分销”两种经营模式。前者将持有贷款作为服务客户的基础,借以扩展其他的各种金融服务;后者将贷款当做商品,随时可卖出以收取中介服务费。各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文化不同,美国的银行更具有后者的特征,欧洲的银行倾向前者,而中国的银行贷款则是完全持有。

当然,美国的金融危机,正是过度地分销而聚成泡沫。随着新金融监管制度的实施,这种以结构性产品和衍生型产品为主,不断追求高利润率的经营模式也在改变,资产证券化的速度在减缓,信贷流向前者回归。危机的教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产品属于中性的金融工具,危机并未改变其属性与功能作用。银行经营方式从来不按传统与现代划分,只有各国监管政策、市场化程度之区别。

中国的银行在境外设立机构,当然按照所在国的监管要求与范围经营,如同西方银行进入中国,本土化之后才有生命力、竞争力。

例如,外资银行在中国一定会大抓存款、大设机构,因为丰富诱人的存款是经营货币最重要的资源,2009年存款余额增长25.35%,2010年增长高达44.71%,不少银行存款翻番。又如,据披露的30家外资银行的平均存贷比,2009年时高达149%,2010年降为102%,2011年达到75%的监管限定。这就叫入乡随俗,适者生存。

西方重要的资产管理、投行、衍生品等业务,其市场要素在中国尚在形成过程之中。例如,资产证券化之路仍坎坷难行,问题卡在宏观调控指向的信贷规模上。由于贷款严格受到货币政策控制,银行不得随意突破,资产证券化等渠道具有避规模之嫌,自然难以兴起。

这就出了个经营难题:在银行经营货币的范围、渠道及产品有限的金融环境下,何以增加利润?在一个缺少金融衍生品市场渠道的格局中,信贷之外的富余资金,只能进入债市及同业市场,购买企业债、金融债及国债等,更多存款资金被存款准备金、各种央票等吸纳,因此,银行头寸反倒紧张,时有周转之困。

简言之,在西方是存款少的经营方式:市场机制强一些;在中国是存款多的经营方式,政策机制强一些,银行与监管总是随着存款起舞。

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有多种因素必将改变现有模式,第一,假如存款规律改变了,存款增量变得少了,以至不足以维系贷存比的底线,影响到了信贷支持经济的功能,贷存比控制的经营模式势必随之动摇和瓦解;第二,商业银行发展中资本金短缺之困境,也将促使监管政策的调整改变。打开这条溢出贷款的关键通道,便可从容地纾困;第三,金融国际化进程将推动银行进入衍生品交易市场。中国银行业在这个巨大的全球市场中,不能两手空空,总做局外人。这事关一国银行的职责,你不去创造并将本国衍生品推向国际市场交易,就只能去交易国外的衍生品。当然,改革需要时间。发展中国未来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会采用管制贷款的消极方式,定会采取开放渠道的积极措施,来启动市场。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金融服务;情况;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现状

1.辽北某县调研数据

(1)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各金融机构存款占全辖存款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农村信用社40.8%,邮政储蓄银行27.8%,农业银行22.5%,工商银行4.65%,盛京银行4.0%,农发行0.02%。各金融机构贷款占全辖比重由高到底分别为农村信用社47.8%,农发行22.8%,工商银行12.4%,农业银行11.3%,邮储银行5.5%,盛京银行0.08%。农村信用社是辽北某县存贷款业务的主力军。

2013年末,全县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总额及投放方向:工商银行为43119万元,其中国电辽北某县电厂投放额占90%以上,其他为龙源发电厂和几家小企业;农业银行39315万元,其中国电辽北某县电厂投放36000万元,糠醛厂360万元,县医院1000万元,农户贷款1995万元;农村信用社166468万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3亿元,农户贷款13.6亿元;农发行79285万元,全部为粮油棉收购贷款;邮储银行19301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5500万元,商户贷款1660万元,二手房贷款692万元,个人商贷1349万元;盛京银行279万元全部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2)2010年-2013年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2013年末较2010年初全辖存款增长293777万元,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增幅最大,分别为12亿元和11亿元,原因是两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最多,吸收的存款较多。2013年末较2010年初贷款增加69472万元,农村信用社增加9亿元,增量最大,工商银行增加投放3.4亿元,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发放贷款1.9亿元,发展银行减少6亿元。需要说明的是,农业银行2011年剥离不良贷款5亿元,2013年末较2010年初贷款实际增长3.8亿元。

(3)不良信贷情况

2013年末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工行无,农行0.67%,农发行5.32%,农村信用社7.15%,盛京银行无,邮储银行0.08%。(农村信用社实际上的不良贷款率可能高于7.15%,甚至达到30%以上)

2.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的调研数据

(1)客户及涉农信贷投放概况

截止2013年6月底,辽南某县级市中行涉农授信客户19户,比年初增加8户,占公司类授信客户总量的95%;贷款总量86,514万元,比年初增加18,984万元,增幅达到28.22%,涉农贷款总量在四大银行中名列农行之后,排行第二位。

(2)贷款投放与地方经济结构匹配情况

①农渔业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为全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共有农渔企业2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5家,生产量占辽宁地区50%以上,年进出口总量超过6亿美元,对地方出口创汇贡献在72%以上,已形成地方行业优势。企业主要以农渔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为主,农渔产品加工企业80余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5家,年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8家。

农渔业企业客户在本地及所属地级市内各商业银行共获得贷款支持合计35亿元左右,在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的4户企业贷款余额为6700万元,市场份额为1.91%,与地方农渔行业发展现状匹配度较低。导致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份额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以前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对农渔行业信贷政策影响有关;二是农渔产品加工进出口企业多集中在农村,农村信用社、农行在网点服务上占有绝对优势,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相对处于劣势;三是近年来辽南某县级市中行虽然通过中小企业新模式争揽了一部分农渔类授信客户,但由于授信权限、额度等限制,满足不了客户的融资需求,导致部分客户流失,规模较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营销难度很大。

因对农渔加工类企业客户授信总量有限,直接影响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国际结算业务“优”而无“劣”,2013年上半年结算总量只有5500万美元,虽然同比增幅达到48.65%,但市场份额不足20%,而辽南某县级市农行份额则为69%。

②房地产开发建筑业方面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每年新增开发面积均在100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财税收入贡献在50%左右。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总量近15亿元,辽南某县级市中行贷款余额3.25亿元,市场份额为21.66%,与地方房地产行业总体匹配度相对均衡。

③工业方面

该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30余家,主要集中在家具制作、机床机电产品制造、服装制作等方面,对地方经济贡献度在30%以上。与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合作的7家工业企业中,5个均为近两年来通过中小企业新模式发展营销的客户,从客户数量及贷款规模方面,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经营与地方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匹配度不足。

④政府融资平台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于2011年2月向辽南某县级市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3亿元,主要用于环渤海、黄海“五点一线”滨海公路辽南某县级市段建设,该项目已于2011年10月竣工通车,对拉动渤海经济带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显现。目前,该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紧邻滨海公路,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与园区合作前期事宜已在省行公司业务部的帮助下取得进展,随着园区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对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结算客户营销、授信投放等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3)金融服务方面

近年来,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形象、一流的业绩”的发展方向,在服务产品上不断创新,在服务手段上不断完善,在服务方式上不断规范,近3年先后推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国内商票贴现,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辽南某县级市中行新大楼盛装启用,成为地方服务行业一道靓丽的窗口,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等活动,成为国家省市巡检必检单位,已连续两年被地方政府评为“文明单位”,继2010年被银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后,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千佳文明规范服务单位”,并连续3年被上级市劳动保障局、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6家单位联合评为该地区唯一一家“诚信守法A级单位”。服务工作开始领跑地方同业,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依然很突出。

1.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落后不健全

现有征信系统不能给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提供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信用评价结果,信用报告只能为金融机构提供部分参考意见,不能全面、有效为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信贷关系的桥梁,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仍存在,金融机构有钱不敢放、放不出去,一些优质的、发展前景好的比如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得不到及时的信贷支持,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些客户因此成为非优质客户,金融机构在丧失优质客户的同时减少了盈利。(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地方对信用引导不力。个别乡镇和村屯干部言语误导群众,所谓项目只要有贷款就到手,项目就是没有贷款也要骗到手,贷款是国家的不贷白不贷。甚至少数干部蒙骗群众套取贷款入私囊)

2.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农民金融意识落后

辽北某县是部级贫困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又由于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机构缺乏对外宣传力度使很多原本就贫困落后的农民更加无从获得有益的金融信息。前些年农民贷款难与金融机构放款难之间的恶性循环,更加剧农民对金融问题不闻不问。虽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但由于对新生事物的畏难情绪使农民再一次失去致富机会。例如:2011年,沈阳市对辽北某县的71万亩大田作物给予了保费额80%的政策补贴,鼓励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是农民对此反应却非常冷淡,积极性不高。当时经过近2个月的宣传发动,仅落实了不到5万亩。农民缺乏必要的金融常识,不利于金融惠农政策及其他惠农政策的落实。

3.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贷产品在辽北某县由于缺乏操作平台不能顺利开展

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时具有创新意义的信贷产品,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由于缺乏对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评估、流转平台,这两项信贷业务不能开展。

4.全辖仍表现为资金上存

部分金融机构吸储功能过剩而贷款功能不足,2013年末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盛京银行存贷比分别为33.8%、13.4%、1.3%。县级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动作幅度较大。上级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不仅大量抽走县级金融机构资金,而且上收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门槛,审批条件极为严格,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对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和农行,农行目前的农户贷款不足2000万元,支农能力有限。

三、改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情况的建议及规划

1.对改进辽北某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情况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应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者货领导者,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从信息资料的采集到科学评价结果的形成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除了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工商、公安、税务、环保等共同合作来完成。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信用档案的更新也需要个部门的参与,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小企业的投入,县域小企业一定要做足功课,打好基础,不能现上轿现扎耳眼。

(2)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加大对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宣传,尤其是征信知识的宣传,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有效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3)继续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引导、支持与鼓励。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应持续给予支持与鼓励。

(4)提倡政府部门为金融政策、信贷产品提供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例如加快建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的评价、流转机制。

2.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对地方涉农行业信贷支持与服务的总体规划

(1)在机构层级改造方面

要将现有的6个网点全部升级改造为经营性支行,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打造金融“套餐”服务,提升网点的单产效益和竞争力,网均存款量要超越工行名列第一位。

(2)在服务产品方面

进一步创新推广,争取在近期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突破,选择优质客户积极推介客户委托贷款业务、公司理财产品等,加强与中信保、中银保的合作,尽力满足客户的多方位服务需求。

(3)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

要进一步充实加强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年内新增中小企业授信客户16户,新增贷款2.5亿元;要通过商票贴现、出口抵汇等贸易融资产品协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通胀紧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探析当前,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压力。央行频出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发行央行票据、多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通胀高企的宏观经济态势加上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活化资产负债管理手段,以应对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实现业务经营持续又快、又好发展。本文试就香港培训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谈谈通胀紧缩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并探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路径。

通胀紧缩对我国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态势,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长期居高不下,且频创新高。为应对通胀对经济运行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对商业银行而言,这些调控政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以来先后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创记录的21.5%;二是多次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截至目前,2011年已发行43期央行票据,累计发行金额8820亿元;三是大幅度上调利率,2010年四季度以来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央行已四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意图明显。

从宏观上来看,通胀紧缩一方面

有利于促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紧缩货币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所需的经济环境有一定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尽快转变经营理念,’并牢固树立稳健的风险取向。同时,通胀的经济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加快调整经营策略,提高抵御风险的免疫力。但另一方面,通胀紧缩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尤其是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央行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综合运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流动性、资产结构调整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宏观调控的对象和重要参与执行者,商业银行应深入研判这些影响的作用方向、广度和力度,从而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案,把握经营管理的主动权。

(一)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投

放。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的上下调整将影响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量。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今年以来,央行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

累计调整300个基点,可冻结资金2.3万亿元,加上利率工具和资产价格管理组合工具的运用,其对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的作用正逐渐显现出来。

此外,央行已启动信贷控制政策,加大了窗口指导力度,严把信贷投放关,增强了政策刚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

(二)增大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

力。一方面,随着加息、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定向发行央票、窗1:3指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也将产生分流效应,降低银行间接融资规模。以上加存款总量的同时。提高优质客户占比.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增强资金盈利能力;三是根据负债的期限和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和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拓展中间业务,开辟解

决流动性问题的新途径。在通胀紧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受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较大。也直接受调控冲击。加上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存贷业务的风险日益明显、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如继续保持其在业务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注定会影响商业银行综合收益率0而发展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可有效改善这一经营劣势,甚至可成为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改变盈利结构、促进增长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深化对中间业务的战略认识,加快业务转型,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开辟发展新领域、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核心途径。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效抢夺高端客户和高附加值业务市场,特别是基金、理财等新型资本市场类业务的拓展,加快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优化收入结构、业务结构、风险结构、盈利结构.推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业务经营、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弱化传统存贷业务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价格传导作用,

进一步加强全额资金管理当前经济背景下,需要商业银行根据通胀紧缩形势进一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调控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手段,结合全额资金推广应用,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

1、以资金管理改革为导向,进

一步增强全额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从差额模式转变为全额模式,是资金管理体制一次全新的变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影响广泛,更注重发展品质问题。在管理导向上,基本能及时根据经济环境和本行发展方向从产品价格上做出揭示。因此,在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明确不同阶段应鼓励发展何种业务、限制什么业务,并通过全额资金管理准确反应资金导向意图,使经营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快经营转型步伐,为提升发展品质提供有效、有利和有力的支持。

2、寻求业务全面均衡发展,提

高综合竞争力。通胀的作用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不可避免受到不同程度制约,而各项业务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稳健、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如何把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统筹、调和到一个最佳状态,对通胀紧缩下的综合经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而全额资金管理正好可以起到这一杠杆作用。在全额模式下,由于全行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一笔资金来源或运用在入账时即确定了一个内部收益率或成本率,资产负债比例和业务品种、期限、结构合理的行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综合贡献度就大。以内部转移价格为核心的全额资金管理,将业务经营与发展的方向、路径、重点与要求蕴涵在资金的配置和价格的变化中,通过资金调控和内部计价的传导,体现经营的导向和政策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经营环境下,充分发挥全额资金管理的杠杆作用,对应对通胀紧缩不利影响、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突出发展重点,引导业务结

构优化。内部转移价格的导向性可以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结构,提升综合回报水平,在现阶段要增强主动负债意识,不断优化负债结构,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合理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同时要加大资产营销力度,有针对性的将稀缺的信贷资源配置到转移利差最大的信贷业务(产品)中。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一是要创新发展资产业务,优化贷款结构。当前,受国家宏观调控约束。存贷比过低问题难以有效改观,随着近年来负债业务的迅猛发展。资产业务发展相对不足问题更加显现,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思维,积极寻找优质业务载体,从中寻找资产业务发展突破口,提升资产业务比重,增加利息净收入。二是要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优化存款结构。要坚持以存款FTP#I]差为引导,在确保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优化存款期限结构,合理提升活期存款和同业存款占比,改善资金来源结构。提高资金来源类产品的FTP净收入。

4、以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为手

段,降低不合理资金占用。在提高经营性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要加大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力度,优化固定资产结构,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降低资金成本支出。同时,要合理控制备付率,由于实施全额资金管理后对库存现金等资金占用要收取资金占用成本,因此,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主动创效意识。加强备付金的精细化管理,在保证正常支付的前提下。将备付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

(三)突出资源配置的引导作

用,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侧重于引导商业银行内涵式增长。由于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强化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更能激励其主动调节自身资本结构。在当前通胀紧缩背景下,只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支持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的业务发展上。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金体系中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三)制约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

整。在前几年“保增长、促就业、扩内需”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出现了“井喷”,在总量高速扩张的同时,也埋下了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的隐患。这期间多数贷款投向了政府担保的基建项目以及地方重点保障项目,企业实际有效贷款增长较:。基建贷款往往由于期限长、流动性不足以及银行同业激烈竞争造成的利率下浮致使资产综合收益低,对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因此,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货币紧缩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大幅减少,通过加大短期贷款投放来改善信贷结构的期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四)加大流动性管理操作难度。一方面,通过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基准利率,使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被大量抽走冻结,并造成部分银行,如中、小银行。出现阶段性的资金紧缺,资金头寸偏紧,运营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不足,资金流动性不断增加并向银行聚集,使得负债流动性增强,尽管可补充商业银行流动性,但又具有短期性和周期性特点。这样便形成了微观流动性短缺和宏观流动性过剩并存、流动性阶段紧张与长期充裕并存、局部流动性紧张与整体流动性宽松并存的局面,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调控管理难度,成为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考验资产质量管控目标实

现。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且收回难度也会加大,坏账的可能性无形增加,有可能进一步延伸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加之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风险可能趋于集中,信贷成本趋于上升,一方面,信贷总量控制限制了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组合的能力。有限的信贷资源可能会逐渐集中到少部分大客户;另一方面。一旦贷款利率继续提高,信贷总量调控持续加强,将使得部分借款人难以承受,资金链就会断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就可能有抬头之势,对资产质量形成新的考验。

通胀紧缩背景下我国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近期。温家宝总理在大连举办的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

可见,只要通胀不得到有效遏制,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很难解除,通胀紧缩的经营背景将持续存在,并预期将来一段时间不会改变。在当前通胀紧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无疑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形成更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新举措。以迎接严峻环境的考验。

(一)依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之后段资本市场向好预期对存款形成的分流作用,防范流动性不足、控制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银行需采取切实有效措旋,实现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有机统一,确保业务经营安全、有效、持续发展。

1、管住信贷总量,合理确定投

放节奏。按照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银行资金运用要以存款沉淀余额为限,根据存款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在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将安全性摆在首位,管住信贷总量,防止贷款盲目扩张。一是控制贷款总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确保信贷总量在规模控制下适度增长,做到信贷投放既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又要服从宏观调控需要。二是把握贷款投放节奏。要密切关注自身流动性特点和市场变化情况,既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问题,改善流动性管理,也要注意客户在流动性管理上可能面临的困难。以此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支付风险。三是关注不良贷款反弹。在通胀紧缩环境下商业银行更要审懊地发放贷款,提高贷款质量,密切关注大环境对资产质量的影响,防止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同时要切实在存量不良贷款上下功夫,加大盘活、清收、重组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保持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2、确保负债总量,优化资产负

债结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负债业务成功与否取决于负债规模和质量结构的优化。当前,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增强了储蓄的吸引力,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好存款工作,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商业银行新增存款中可用资金比例减少,流动性风险上升,这促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存款工作。以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此外。成本是决定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支持贷款和其它金融服务时,应选择适当的渠道和工具以控制负债成本,优化负债业务结构,提高主动负债能力。一是大力拓展同业存款。树立多元增存意识,根据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新形势,以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以切入点。大力拓展同业存款,并将其纳入增存考核体系,全El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缓解流动性紧缺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低成本资金占用获取高回报.才能达到化解调控困局。最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品质经营的目的。

1、提高经济资本管理重要性的

认识。经济资本是风险的反映,通过限制经济资本盲目扩张可以有效控制银行风险,通过经济资本总量的限额管理,可以促使银行主动调整客户结构或产品结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经济资本占有少、收益率高的业务上,主动减少无效资产的资本占用。

通过优化存量资产结构。合理配置经济资本增量。有利于商业银行变被动的规模控制为主动的内生资本约束。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因此。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提高应对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抵抗能力。

2、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对业务引

导作用。一是在大力发展零资本占用业务。紧缩的政策下。经济资本资源不可避免会受制约,因而发展零资本占用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可有效规避经济资本约束,既可增加收入来源。改善收入结构。又有利于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二是积极发展短期信贷业务。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持续偏紧,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大力发展短期信贷业务不仅可以占用较低的经济资本。还能更好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水平;三是全力拓展优质贷款客户。高信用等级的优质客户贷款有着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在当前信贷规模从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加大对高信用等级以上客户的营销。有效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对提升经济资本绩效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严格落实经济资本管理措

施。一是严格资本计划管理。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实际,做好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工作,加强对涉及经济资本管理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督促和推动经济资本管理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同时。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的计划约束能力。起到引导经营行业务发展方向的作用;二是严格资本回报水平考核。把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作为信贷资源配置和定价取向的主要指标。按照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开展业务经营,以经济增加值决定客户的进退,对不能带来经济增加值的业务和客户要果断退出。对资本回报水平高的业务优先审批,以此引导经营行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业务上来,实现内涵式增长。

(四)坚持总量和结构两手抓。

进r步加强资产业务管理

通胀紧缩环境下.受货币政策约束和规模控制影响,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空间相对不足,而在当前阶段,资产业务运行情况对商业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影响还是占据重要位置。

处于这种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更需做好资产业务管理。

1、深入研究通胀影响。突出资

产业务发展的前瞻性。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肯定会有一部分企业会遭受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的区域性范围较广。潜在的风险损失也会比较大,信贷资金如果投放到这类行业中,其资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高度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动向。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全力做好资产业务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在国家重点产业政策和优先扶持的行业中选择优质的企业作丸自己的信贷客户,确保新形势下银行新增资产质量。

2、用足用活信贷规模,活化信

贷资产。一是要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占比。要认真分析市场,加强客户细分。突出助业、住房和消费三项“拳头”产品,积极推广个人自助循环贷等新产品,加大对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中高端客户层等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的营销力度,进一步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发展速度和财务贡献度。二是要提高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的发展速。度。当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迅速改变对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效益低”等偏颇认识,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分布在大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上的配套型中小企业。地区产业集群中绩效居前的优势中小企业,业务关系稳定、业绩优良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品牌优势突出、现金流充沛的服务型中小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明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作为重点营销和支持目标。有选择地进行营销和管理。加大成长性客户培植能力。逐步把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成为支柱业务之一。三是要努力提高法人客户综合回报率。要加强法人客户评级授信力度,提高优质客户贷款占比.充分利用信贷资源偏紧的政策背景。深入拓展客户综合价值。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6篇

另一个被广泛提及的原因,是央行试图抢在2月11日公布1月宏观数据之前释放政策信号。在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可能超过去年11月5.1%的预期下,央行通过加息再度回收流动性,释放调控通胀信号,进一步抑制企业投资需求。

与央行调控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月狂奔的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

据监管部门统计,1月前七个工作日,日均新增贷款超过1000亿元,其汹涌程度不亚于危机时期。

此后数日,央行和银监会通过存款准备金、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监管提示等多重手段,警示银行审慎放贷,控制节奏。

但信贷依然如出笼猛虎,一路狂奔。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1月新增信贷总额在临近月底前已超过1.2万亿元。依照全年7万亿到7.5万亿元的信贷总量推算,仅1月单月已占全年目标的16%左右。已达到监管层容忍的上限。

此次加息政策出台,监管层回收流动性的意图坚决。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旺盛的信贷需求,作为资金供应方的银行身处其中颇为纠结。一场激烈的信贷阻击战已然展开。只是这一次没有信贷规模指标的管控,让人更难摸到监管的底线。

组合拳收紧信贷

1月14日晚,人民银行宣布,从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12个月内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券商报告均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还将继续上行,直至信贷平稳、通胀遏制。

与此同时,14日前后,央行召集各商业银行负责人开会布置今年资产增速限额,信贷规模也一同推出。此前有媒体报道,四大行一季度的新增信贷规模数据分别为:工行2109亿元、中行1800亿元、建行1962亿元、农行1388亿元,总计7259亿元。

但1月新增信贷总量依然突破1.2万亿元。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数量型调控工具的效用明显不足,于是2月8日晚,央行再度启用价格工具,宣布加息。

平安证券固定资产收益部执行副总经理石磊认为,本次活期存款利率上调了4个基点至0.4%,今后可能继续上调,这对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会有巨大影响,对于社会平均资金成本有明显的推升作用。本次加息的期限结构特点显示决策层仍急于提高存款利率水平,以降低实际负利率的程度。这预示着未来仍具备可观的加息空间,且下一次加息时间应不会与本次相距很远。

在调控当局人士看来,勒住信贷缰绳并非易事。2009年1月,银行在“4万亿”号召下放出1.62万亿元天量贷款,成为提振经济的功臣。行动较快的建行、中行也饱尝市场扩张的成果,并被多家银行效仿。此后信贷潮屡禁不止。2010年1月第一周,新增贷款激增6000亿元,央行数次祭出存款准备金率处罚,银监会也数次劝告银行,最终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以1.39万亿元收场。

今年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任务重归央行负责,银监会则从审慎监管角度予以配合。此前央行召开2011年度工作会议以及针对商业银行负责人的政策吹风会,明确使用新的信贷调控工具,即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据了解,央行已经确定了差别准备金率计算公式,并要求各行据此约束信贷投放量。

在央行此次加息前,更严格的调控已深入至银行的日常经营。某大型银行人士透露,银监会已开始用每日上报存贷比约束银行放贷行为。具体在执行存贷率时,不是按照日常法定的75%,现在达到73%就算触线,监管层就会对放贷进行控制。

“这个时候全凭自觉。”一名大行信贷高管表示,2011年货币政策稳中从紧已是共识,冲规模占市场的做法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就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规模,获得尽量多的收益。

无形的规模调控

多家大型银行人士透露,四大国有银行月初已初步明确了2011年放贷规模,“以去年规模为基础,减少10%-15%”,然后将此总量分解至各行业、各地区分支机构,进行矩阵式管理。

“基本上大行是按照14%-15%的资产增量定的经营计划。”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说。

据了解,上报经营计划时,各银行计算今年信贷投放量基本是按照全年整体7.5万亿元的盘子推出。“最终结果被砍得很大。”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各地分行叫苦不迭。基层储备了大量项目,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规模已经被限定。”上述总行信贷人士表示,分行不断给总行打电话,希望给一些宽松余地。但是,今年控制规模已经纳入了银行人员的业绩考核,不能轻易突破。

同时,各商业银行也收到监管部门的意见,贷款投放要均匀,月信贷投放最好只占全年的1/12,季度投放节奏“3∶3∶3∶1”,季度内月份则按“4∶4∶2”投放。规划“最好给年初留下提前量”。

“这就是要所有银行按同一个节奏跳舞。”中行资深业务人士表示,银行对规模考核,已经精确到每日一汇总,数字精确到个位,“给我3800亿规模,就能控制到3799.5亿。”这种过于微观的约束,束缚了银行拓展的手脚。

相比于去年大量融资后资本无忧的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等更多的监管限制。中信银行总行人士表示,中信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直未达监管要求,“今年的信贷控制得非常非常严格,公司业务都快没得做了。”

实际情况却是,贷款需求很旺盛,银行竞争也很激烈。据多位银行信贷部一线人员透露,目前贷款需求与去年年初差不多,关键是供给量被控制。受访的地方企业和政府人士也表示,各方面资金需求量都很大,并没有下降趋势。

至今,银行今年的信贷投放总量目标仍是未知数,取而代之,央行提出对信贷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控。据了解,该指标的计算吸收了最新国际银行监管规则Basel III的部分原则,与银行资本水平、信贷发放量以及“经营是否审慎”有关。在资本水平等较难改善下,信贷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准备金率指标调控信贷量被业内人士认为“向市场化一步”。“现在总行的人都很紧张,怕超规模后被提存款准备金侵蚀利润。”一位股份制银行分行人士说,所以给分行施加的压力很大。

“虽然至今还没有今年整体信贷规模的具体数字,但大家的基本判断是7万亿-7.5万亿元。”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说,“否则一些续建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无法保障,会逼出坏账的。”

“对信贷额度进行控制,实际上会带来很大的扭曲,分派额度也没有太多依据。”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副董事廖强说,“对银行的激励机制也就谈不上了。”

倒逼银行业务转型

与以往的加息策略不同,此次加息将活期存款利率少有地提高了四个BP(一个BP为万分之一),三个月、两年、三年期定期存款提高了35个BP,五年期存款提高了45个BP,上调幅度均高于上轮加息周期。这显示央行有意控制商业银行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其结果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息支出。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研究员邱志承表示,央行此次非对称加息,会使银行息差扩大的趋势明显放缓或者停止。

资金成本上升、信贷规模控制、资本约束、息差扩大止步……商业银行开始转变以往依靠存贷差赚取利润的经营模式。

一位参加了1月银行年度工作会议的上市银行人士总结称,今年的关键词就是压规模、拉存款,同时要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节约资本的同时提高收益。

为了约束基层分支行的放贷冲动,部分银行今年将绩效与拉存款、压贷款和创收挂在一起。据了解,为了调整信贷结构,给高收益业务腾挪空间,目前中行、建行已经停止个人按揭贷款发放,而交通银行也暂停了固定资产贷款以及短期贷款。

在贷款结构上,上述银行人士表示,银行同业今年普遍想在大客户领域退一点,往中小型企业客户发展,提高收益,预计对中型企业客户的竞争比较激烈。

2011年,民生银行制定了较为激进的小微企业贷款目标。据记者了解,民生银行2011年 “商贷通”业务规划为余额2700亿-2800亿元人民币,占信贷总额约为20%。

一位邮储银行人士表示,“今年公司业务被砍了几百亿的额度,因为要向中小企业等方面倾斜。”

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发展,大型企业脱媒趋势显现,纷纷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获得低成本资金,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则作为企业承销商,赚取中介费用。“正在筹备的私募债发行和债市扩容,也会增加债券发行量”,银行可以通过中间业务等多种方式来给大企业提供服务,将规模留给收益更高、风险可控的中型企业。

邱志承认为,较长期来看,国内外的银行监管环境,均从资本、杠杆率以及损失准备等多角度趋于严厉,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趋于下降,国内趋紧的货币政策也将给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所以银行会加强中小型企业包括个人客户营销,最近及未来一段时间债券市场发展较快,对于银行信贷会有一定的替代,银行的客户转型将是中长期的趋势。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7篇

据Wind资讯统计, 2008年全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8474款,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2248款,占理财产品总量的26.53%,55%的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有1183款信贷类理财产品到期,其中41%的产品实际收益率在3%〜5%,只有15.2%的产品实际收益在5%〜8%,另有41%的产品未公布实际收益。2009年全国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2590款,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3421款,占理财产品总量的27.17%,发行规模较2008年增加1173款;受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影响,信贷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95%的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以下;有2488款产品到期,实际收益率在5以上的只占29.3%。

2010年1〜4月,信贷类理财产品只发行了692款,只占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13.81%,比重较2009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9年12月,银监会连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分别从两方面限制了信贷类理财产品:一是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二是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俗称“双买断”)等方式规避监管。两项新规的出台是2010年初该类产品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贷款控制力度的加大,特别是房地产信贷管理新政的出台,商业银行已经受到信贷总量和结构调控的双重压力,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等仍然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

从发行规模来看,如每款规模在1亿元至5亿元,2008年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致在2248亿元至1.1万亿元之间,占当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额比重在6.2%〜30.6%;2009年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致在3421亿元至1.7万亿元之间,占当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额比重的3.5%〜17.7%。可见,信贷类理财产品从出现到近两年大规模发展,经历时间虽短,但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和挑战却不容忽视。

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特点

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银行募集资金以单一资金信托方式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理财资金购买该银行自主发放且未到期的信贷资产(短期或中长期贷款)。按到期是否回购,可分为卖断型和回购型两种。信托贷款

类理财产品,则是银行募集资金以单一资金信托方式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理财资金自主发放短期或中长

期贷款。信贷类理财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不同信贷类理财产品对银行资产负债影响不同

在卖断式信贷类理财产品模式下,银行于理财成立日等额减少资产(信贷资产)和负债(存款余额),同时增加表外科目余额。而在回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模式下,银行在调减存款余额的同时,相应增加理财性其他负债余额,银行的信贷资产总额并不受影响。理财到期日,银行只是在负债科目间调整,即将企业存款转为理财客户(其他企业和个人储蓄)存款,资产和负债总余额并不变化,原来计入表外的科目余额于理财到期日冲销。与卖断型信贷理财产品不同的是,对于回购型信贷理财产品,在理财成立日银行收到信托公司购买贷款的款项时,并不调减被转让的信贷资产,而是于理财到期日(即贷款到期日)再行调减。

在信托贷款理财模式下,当银行在理财成立日将理财募集款项划给信托公司时,借记个人或企业存款类科目,贷记同业存放款项;当信托公司收款后随即贷给企业时,银行借记同业存放款项,贷记企业存款。在理财到期日,企业还钱、信托公司收款后随即委托银行兑付时,银行借记企业存款,贷记同业存放存款,同时借记同业存放款项贷记个人或企业存款类科目。可见,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对银行的影响是,在理财成立日和到期日,理财客户(即企业或个人)存款与其他企业(即贷款企业)存款相互转换,影响的是银行的存款结构比例,并不影响银行其他资产负债,其资产负债总额不发生变化。

银行完全控制理财资金和转让后的信贷资产

在信贷类理财产品中,银行控制了客户选择、产品设计、销售、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是真正的发起人,信托公司则处于附属地位。从信贷转让合同看,银行受托全权负责管理信贷资产(包括追偿权责),即完全控制信贷资产,信托公司则只是按期足额向银行支付受让款项和保密义务,并无其他权责。从资金到账时间看,理财资金在信托公司账上只是瞬时过手,并不停留,因为信托公司也是通过转让银行开户,除了盖章、收取手续费外,并不负责其他事项,因为银行控制了所有的资金环节。显然,这种理财产品的实质是银行将自己的信贷资产卖给了自己的存款客户,并控制理财资金和转让后的信贷资产。其某些功能近似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没有采取证券化程式操作,不进入二级市场转让,流动性也嫌不足。

信贷类资产理财对银行具有多重吸引力

首先,卖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将表内信贷资产业务转到表外,可以改变银行的风险资产构成,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其次,信贷资产转到表外,可突破2008年央行信贷规模控制。有人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是2008年此类信贷类理财产品大发展的原因。的确,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各家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贷款额度紧缩,面临着有钱不能贷的尴尬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信贷类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只要找到一个信托机构,就能绕开信贷额度控制。这无疑给受缚的商业银行带来一个新的机会。有人认为,信贷类理财产品是被政策逼出来的金融创新。但笔者认为,从紧货币政策并不是其全部原因,否则就很难解释美国等没有信贷规模直接控制却存在巨额信贷类证券化的事实。其三,与其他理财产品一样,信贷类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了近乎贷款利率的高息收益机会,起到了维护客户资源、吸收更多存款的作用。担保条款和回购条款的广泛实施也使得产品风险较低,这对广大低风险偏好存款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果购买理财的客户存款是被高收益吸引的行外客户资金,显然,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而存款转出表外则可以降低实际存款准备金总额,降低资金成本。银行发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看重的并不是中间收入,而是通过信托公司,能够满足贷不到款的客户的融资需求,并且能够锁定一些大的公司客户和优质客户。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业务链条中,银行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

1998年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转向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间接调控模式,然而十年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西方的广义货币传导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尽管一直以来,我国有着“信贷规模调控”的传统,2008年央行又实行了从紧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规模控制,意欲通过直接信用管制来直接调控银行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西方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强调的是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信贷供给的意愿和能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两者有质的不同。相比其他传导渠道,信贷渠道仍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最主要的渠道。显然,卖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对信贷规模控制是一种突破,而完全操控贷后管理权的银行也可以随时操控贷款总量。无论如何,这种信贷资产转让反映了银行信贷配给意愿,这与央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方向和目标并不一致。无疑,这使央行此类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影响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

卖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存款与贷款同时从表内减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了影响。如果忽略居民现金购买理财(即假设都是用存款购买),企业和个人购买此类理财,均会造成存款减少,并导致银行体系内货币供应量减少,尽管购买理财的资金来源各异。而回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将企业存款或储蓄存款转为理财款项,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将储蓄存款变为企业存款,加大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M1和M2的监测难度。信贷类和其他理财产品创新的迅猛发展,必然推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央行货币定义及监测难度加大,货币供应量调控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货币供应量调控都是非常困难的。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

与前述相关的另一后果是,理财产品改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存款计算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极端地说,假设全部银行贷款都通过理财转由企业和居民直接持有,那么也就没有了银行负债,准备金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银行存款是安全可靠的金融资产,基于商品交易和银行日常清算头寸的需要,存款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但理财规模的扩大和资产证券化的兴盛,必然对准备金制度形成严重冲击。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央行很少使用该手段的原因之一。

影响存款利率政策

目前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各行都是用本行最优质的信贷资产进行操作,收益率几近贷款利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存款在期限和收益率档次更具灵活性,对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突破了存款利率管制的上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将大大改变居民持有货币资产形式和金融机构资金传统来源模式,并对金融体系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建议

改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从数量调控逐步变为结构和方向调控。引导银行资金投放意愿,推动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领域。实践表明,不仅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信贷总量也很难控制。应综合考查信贷总量、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应在做好信贷总量监测的基础上,重点跟踪和调查信贷资金投向结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保证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畅通有效。

加强理财产品统计监测。密切关注各类理财产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对转入表外科目的理财款项,分析其特征和影响,做好统计监测。根据理财产品影响,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监测,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英美等国央行货币政策实践看,在金融市场较为完善的环境条件下,利率等价格控制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总体表现要好于数量控制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及时调整准备金交存口径,改进准备金制度。尽管准备金制度弊端很多,但目前仍是央行调控的重要工具。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使准备金交存口径存在较大的弹性,削弱了该制度的预期效果。另外,现行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准备金制度效应,加大了央行调控成本,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乐得将资金存放央行,对较高的准备金率并不在意。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8篇

【关键词】银行业支持;新疆发展;对策

2010年7月19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拉开了全国金融援疆的盛大序幕。一年以来,新疆银行业肩负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在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把握机遇,全力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疆同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目前银行业支持新疆经济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境。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难点及其对策加以研究分析。

一、目前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银行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截止到2010年末,新疆共有法人及分支机构3110家,从业人员4.72万人,存款总额8642亿元,贷款总额5217亿元,新疆银行业存贷比为61%、近五年贷款平均增速仅为16.96%,金融增加值仅占全疆GDP的4.65%、万人机构覆盖度仅为1.42个,这些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结构、区域发展失衡

一方面主要突出体现在客户大小不均、信贷投向行业不均、金融服务地区不均和各类机构责任不均。大客户资金宽裕,而占企业总数80%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总量的14%,电力热力、化工开采等五大行业(除农业)占贷款总额的36.83%(高于东部发达省区平均值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边境团场农牧民相对贫困,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发展困难大。2010年末有全疆近30%人口的南疆三地州贷款总额仅占4.12%,存贷比仅为27%。

(三)对“三农”、中小企业、民生建设等薄弱领域的服务力度不够

1.“三农”服务方面存在信贷支持面临的困难

首先,信贷、证券、保险“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类信贷为主,农村信贷市场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其次,由于规模削减引起的资金缺口问题,部分现代化农业发展项目无法如期实施,仅新疆农行系统2011年一季度信贷资金缺口就达40亿元。最后,优惠补贴不够的问题。新疆银行业缺少相应的利率、汇率优惠,缺少锁定信贷资金留疆的倾斜政策。

2.中小企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乌鲁木齐、昌吉、伊犁等天山北坡经济带,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南疆五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27.55%,中小企业贷款在银行业间的不平衡、在南北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抵押担保缺失、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银行企业的信息不对 称、地方中小法人银行网点分布不均及信贷额度不足等。

3.改善民生,对口援疆配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贷规模受限。2011年在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信贷规模扩张的情况下,辖内大部分银行信贷规模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紧缩从而导致一些安居富民工程也资金不能有效保障。其次,贷款条件受限。由于援疆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用途的特殊性,难以确定具体贷款主体。钢铁、煤炭、化学原料等能源项目,总投资金额较大,需要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的核准,短期内项目手续不全,不符合贷款条件。最后,监管政策受限。银监会明令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企业应收财政资金或补助为由,向企业发放财政性资金的搭桥贷款,并严格控制平台贷款的发放。而19省市对口援疆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城镇化建设等,多属于政府融资平台授信,未来还款来源主要是援疆省市的财政资金,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

(四)银行金融机构服务覆盖不全面

一方面表现为县域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减,存贷比不足50%,明显低于全区金融机构平均水平,金融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截至2010年6月,全疆仍有211个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乡镇,占全部乡镇的四分之一,这些地区的群众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金融机构对偏远贫困地区金融信贷支持不足。由于南疆三地州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的限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信贷资金的支持。据2010年末统计数据显示有全疆近30%人口的南疆三地州贷款总额仅占4.12%,存贷比仅为27%。

二、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新疆特色”银行体系,提升银行业实力

为了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要不断完善“新疆特色”银行业组织体系,提升银行业实力。首先,新疆银监局加强对内地商业银行在新疆设立机构的审批服务。例如: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三峡银行在新疆设立机构通过初审。2011年9月光大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喀什分行、昌吉支行已开业。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发展。诸如: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哈密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引进优秀投资者,改善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最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进展。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正积极改制组建。截止到2010年末石河子交银村镇银行等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先后开业,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增至7家。

(二)采用灵活的金融授信政策,加大重点项目信贷支持力度

为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各家银行总行在全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背景下,对新疆分支机构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授信政策。一方面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如农发行新疆分行适度下放二级分行的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工总行大幅度调增新疆分行部分重点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审批权限;农总行、中总行、招总行等均不同程度下放了授信审批权限。另一方面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如工总行、中总行、中信银行总行均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但符合新疆区情的行业对新疆分支机构给予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三)完善对“三农”、中小企业、民生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

1.加大涉农信贷投入,支持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方面为了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新疆银监局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引导不同类型银行发挥优势,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结合自治区“十二五”设施农业规划,制定配套支持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涉农投入。支持农信社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鼓励中小法人银行增设农村网点。另一方面加大对“三农”信贷政策保障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加对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放农户及兵团农工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可比照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方式,力争人民银行、银监会、总行在信贷资金管控上的倾斜、优惠政策,获得银行业在利率、汇率、贷款不良考核率、存贷比例等多方面的倾斜政策,新疆的农业较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各行在疆“三农”贷款业务也要作出特色,截止到2011年6月末全疆涉农贷款余额达26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6%,高出全疆贷款增速9.63个百分点,使新疆农业现代化得到跨越式发展。

2.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长足发展

一方面提高小企业融资担保实力。通过增加注册资本、财政补助等多种措施增强新疆各地、州、市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借鉴内地省市的成功经验,安排风险补偿金,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参与的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平台。2011年6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81.93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余额76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8%,高出全疆贷款增速14.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为了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目前,全辖共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89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全疆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3.加大对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

首先,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做好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工作。做好对口援疆资金在民生领域、公众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相关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对“富民安居”、“富民兴牧”工程以及保障性住房和生活设施、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加大南疆三地州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贷款呆账核销和贷款责任认定制度。逐年增加对南疆地州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使未来五年南疆三地州信贷平均增速不低于20%。最后,完善银行业体系的信息披露制度,辖内银行不仅为各援疆省市指挥部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和账户管理服务,还要了援疆资金专款专用、运行高效和公开透明。

(四)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领域的覆盖面

首先,使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更趋合理,努力形成以城区、县域和乡镇三级结构相配套的金融网点布局。认真贯彻人民银行《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不断加大考核督促力度,有效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努力形成各类银行机构齐全,服务全面,竞争充分的良好局面。不断改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服务水平,使全区偏远乡镇和兵团团场实现金融服务100%覆盖。其次,合理扩大南疆三地州银行分支机构授信审批权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贷款呆账核销和贷款责任认定制度。逐年增加对南疆地州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未来五年南疆三地州信贷平均增速不低于20%。最后,出台信贷资金锁定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将更多来源注入当地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南疆等经济发展困难地州的信贷投入,“十二五”期间其信贷增速应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燕琳,赵琳.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财经界,2011(4).

[2]李寿龙.金融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金融,2010(16).

[3]王晓东.金融支持喀什跨越式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0(10).

[4]新疆金融.银行业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政策分析及路径调研,2011.7.

[5]新疆金融.银行业支持边疆地区发展六大问题待解――对阿克苏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关调查,2011.5.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第9篇

银行工作总结

200*年以来,在支行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上级行专业部门的认真指导下,我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组织资金,拓展市场,调整资产结构,培植黄金客户,寻求赢利最大化为目标,踏踏实实,攻克难关,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现将具体情况形成总结如下:一、客户部200*年工作的简单回顾(一)存款工作1、单位存款方面:200*年,支行的单位存款增势迅猛,截止12月31日,单位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单位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新增单位存款主要是xx市财政局社保资金户的亿元增量和xx理工大学的亿元存款。在这项工作中,支行坚持稳定老客户,努力拓展新客户的营销原则。全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年初,支行多次召开单位存款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制定了今年的单位存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步骤,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并按季指定了相应的考评方案和奖惩措施,增强了基层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多次组织对员工的学习培训,使大家树立了“围绕效益,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全员创利”的经营理念,变“要我揽储”为“我要揽储”。二是坚持以“管理出效益”为原则,强化对内管理,狠抓服务质量。我行成立了“营销存款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并坚持执行《大额存款转移报告制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服务质量。第三,抓住契机,努力增存。4月份,总行批准了我行向理工大学发放3亿元贷款项目。此笔贷款,按理工大学的原意应按工程进度,分期、逐笔发放。但我行本着早放款早受益、创造最大效益的想法,经与理工大学多次协商,在迅速做好贷前调查及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于4月30日向理工大学全额发放了3亿元贷款,至年末,滞留资金过亿元,该校收取学费的资金帐户也转到我行,对我行完成全年单位存款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2.储蓄存款工作:至2006年末,支行储蓄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储蓄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外币储蓄余额折合人民币万元,较年初净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教育储蓄余额万,较年初净增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在第一季度的“迎新春”活动中,支行立足于抢先抓早,积极部署,群策群力,在本次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支行外币储蓄余额折人民币高达万元,获得外币储蓄先进单位称号,支行营业部人民币储蓄较年初净增万元,获得储蓄先进集体称号,景阳分理处的张祝平同志荣获先进个人称号。(二)中间业务截止12月末,支行中间业务收入成绩喜人,实现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寿险工作成绩突出,全年共计实现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余万元,为支行创效万余元,此外,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此项工作将在银行卡工作中详细说明)。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势迅猛,寿险业务功不可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安排专人负责与各保险公司的业务联络和关系协调,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同时,派多人次到市内其他商业银行“取经”,以客户身份,进行实地了解,学习其好的做法和经验。2、提高全员对保险业务的认识,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年初,我行将保险业务的计划进行层层分解,落实给各分理处和每名员工,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我行注意加大对内宣传力度,使员工意识到保险业务是一项惠己利行的新兴业务,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外宣传方面,通过各服务网点张贴宣传海报,发宣传单,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大力宣传保险业务益处,增加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保险。3、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其从事该业务的服务技能。为了做好保险业务工作,我行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与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合作,积极组织人员利用统一休息时间和串休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员工进行保险业务培训,讲解保险知识,传授营销技巧。4、建立保险业务的日报告制。我们指定了操作性很强的检查考核方案,实行“日报告”、“周检查”、“月通报”制度,建立了保险业务销售台帐,时时掌握销售信息。(三)银行卡工作截止12月31日,支行银行卡业务收入表现不俗,共计实现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存款余额万元;银行卡发卡量余额张,较年初净增张;银行卡消费额累计消费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自2006年2月16日起,农行开始实行新的金融服务收费标准,许多客户并没有因为收取手续费而不在我行办理业务,这主要是因为虽然相应的收取了手续费,但我行的员工服务热情,以真诚赢得了广大客户。以青年路分理处为例,该分理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激增就是因为该行员工不怕困难,积极争取周边的个体工商户到我行办理银行卡异地汇款业务(这些个体工商户存款的券别多为10元以下面值),从而使得该分理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度提高。虽然支行银行卡收入完成的较好,但是,其他指标年度计划的完成不容乐观。针对支行银行卡各项指标发展较不均衡的经营状况,今年5月份,支行制定并实施了《xx支行2006年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经营考核评比办法》和《xx支行2006年度金穗卡“1+n”活动实施方案》,目前看,这两个考核办法均已取得成效,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银行卡工作积极性,“爱我金穗,用我金穗”已成为我行每位员工的工作宗旨,仅仅6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员工持卡消费高达50余万元,同时,经支行多方公关营销,与xx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达成协议,为新生办理借记卡余张,为支行的银行卡工作带来质的飞跃,全面带动银行卡发卡量、银行卡存款和银行卡业务收入的均衡、快速发展。(四)贷款工作截止12月31日,我行客户部各项贷款余额合计为万元;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年初余额为万元,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年初余额为万元;截止12月末,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余额为万元。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余额为万元。培植优良客户4户,共新投放信贷资金358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良贷款清收上,我们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精神,调整思路,转换观念,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共清收不良贷款万元,盘活万元。总结全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科学合理的信贷资产结构对于改善资产质量,控制信贷风险,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中,我们认真执行省行提出的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信贷资产的方针,在对客户信用测评的基础上,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客户坚决不予贷款支持,制定严密的压缩计划,积极倡导“一保、二争、三扩、四退”的经营策略,完善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在确定新增贷款投向上,我们坚持风险控制和综合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彻底杜绝点贷、指贷、人情贷、关系贷款,千方百计控制信贷投放切入点,深入挖掘潜在客户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大优质客户的开发力度,重点培植规模较大的黄金客户和经营前景较好的优势企业,切实优化贷款结构。xx理工大学欲进行南校区项目建设,急需银行的信贷扶植,这无疑是我行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的绝好项目。经过周密准备,统筹规划,客户部门在行领导的带领下,把营销的触角伸向了xx理工大学。xx理工大学项目的巨大效益引来了共行、建行、交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竞争者,均欲将其收入自家囊中。面对这种局面,我行领导在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一次不行,就去两次,在对学校营销的同时,又巧妙地对该校的主管部门开展更高层次的营销。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校领导,他说:“我真服了你们这股韧劲了,领导我见得多了,可像你们这么敬业的领导我还是头一次见,行了,我们就与你们建立信贷关系了”。为了使该校项目的信贷资金早投放,早见效,为了使该校项目的信贷资金早投放,早见效,在上级行的帮助下,我行又向总行申请了“特事特办”,行领导多次前往总行,汇报项目情况,寻求政策支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将xx理工大学发展成为我行的优良客户,银企双赢,互惠互利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外,我行又向xx市路灯处、xx洗浴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5800万元。2、根据上级行部署,实施不良资产分帐经营。年初伊始,按照上级行的部署,我行客户部门积极实行不良贷款的分帐经营。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共计对28263万元不良贷款实现了分帐经营,此举对于我行减轻经营压力,优化资产质量,改善资产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3、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积极做好收息工作。我行客户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行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积极深入企业,将利息及早落实。此外,前台会计人员协助看好贷款企业帐户,做到贷款利息一分不流失。由于领导有方,措施得力,收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共实现利息收入万元。4、上半年,在优化增量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整治力度。结合各项指标和工作实际,经过精密测算,将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人,纵向分解落实到企业,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我们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取得了清贷收息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5、扎扎实实做好贷后管理工作。2006年,xx银行总行从战略的高度将贷后管理工作作为本年度的“四大工程”之一作为全年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将信贷客户的贷后工作做实做细,我行客户部门在行领导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贷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业务,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和探索,扎扎实实地做好贷后管理工作。xx理工大学是我行的大客户,贷后管理工作尤其重要。贷款发放后,我行认真执行上级行的贷款管理制度,对企业用款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先后多次深入学校教学和建筑施工场所,进行实地检查,并按照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了该贷款贷后管理人员队伍的调整力度,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其中来,建立了客户经理组,设立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组人员为,组长:孙国启,副组长:x0,组员:x1、x2、x3,确定了经营行行长为贷后管理主责任人;风险经理为x4、x5。作为重点客户,省市行均配备了客户经理组,贷后管理过程中,我行客户部门严格履行客户部门的贷后管理主要职责,对资金用途、限制性条款的落实、项目的建设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和处理。按照客户经理组制定的贷后管理方案努力做好贷后的维护工作。二、2005年工作的部署与展望回首2006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基本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工作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将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鼓足干劲,开拓创新。因此,明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将放在继续控制成本,扩大市场营销力度,大力拓展市场营销份额,强化服务,完善信贷管理。1、加强成本控制目前,从我行的各项业务经营情况的量化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存款余额的增加比例和利润的增加比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银行卡的发卡量和银行卡余额也是不成正比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收入增加的同时,我们对成本的控制仍然不够。例如,银行卡的发卡量方面,在以前年度,有些分理处单纯追求发卡的数量而不顾质量和效益,开出了许多空卡和长期不动卡,这种处于休眠状态的卡不产生利润却增加了成本,因此我部将在明年严格控制成本,以保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市场营销是现代商业银行工作中永恒的主题,有鉴于此,2005年,我部将积极公关,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把营销工作做实做细、做大做强。同时,还将继续推行“1+n”银行卡持卡消费活动,这里的“1”指员工持卡消费,“n”指员工发展和动员的持卡人(非农行员工)持卡消费,即以员工的持卡消费带动周围消费群体的消费,以期扩大我行银行卡的影响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银行卡存款另外我部也将继续督促和指导各分理处和储蓄所加大对存款的营销力度,努力拓展寿险业务市场,开发新的目标客户,为支行创造更大效益。3、强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的优劣对企业的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例如“海尔”的服务,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在目前已有的软和硬件条件下,我行强化服务是增加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2005年,我部要积极把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对在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在员工中间开展“假如我是一名客户”的大讨论,进行换位思考,使之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设身处地地为客户排忧解难。4、完善信贷管理2006年的工作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那样的差距和不足。基于此,明年我们将在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再鼓干劲,着重做好如下工作:(1)、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三加”,即信贷结构调整要加速;不良贷款清收要加力;风险管理要加强。结构调整要“加速”是指按省行党委确立的“抓两头和一保、二争、三扩、四退”的经营发展战略,大力压缩劣质客户的贷款占用,努力提高优良客户贷款占比,积极扩展、培植和巩固优良客户群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抢占消费贷款市场份额,加快消费贷款的发放,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清收盘活要“加力”是指要进一步集中精神,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加大力度,最大限度地盘活不良贷款,以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从而腾出有限信贷资金,支持产品有市场,经营见效益的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风险管理要“加强”是指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选准新增贷款投降,加强贷后管理,切实优化增量,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营运管理水平。(2)、在优化增量的基础上,避免前清后增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整治和利息的回收工作力度。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阶段性目标,坚持抓早和常抓不懈。要结合各项指标和工作实际,进行精密测算,将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人,纵向分解落实到企业,清收目标分解到信贷员之后,要签定《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书》,明确具体目标,然后与个人的工资和奖金挂钩。按月考核,按季兑现。要按照责任和时间的要求,把收息工作落到实处,作到该收必收,应收尽收。要采用目标清收、责任清收、领导包大户清收、依法清收、感情投入法进行清收,因企施策,一企多策,多策并举,争取早见成效,早出效益。xx支行客户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