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7 11:16:05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1篇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2篇

许多人认为到目前为止,由美国次债Σ机引发的国际经济Σ机已经过去,中国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甚至有“新黄金十年”的说法,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太过乐观,去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之所以能够从萧条的谷底走出来,不约而同的都是用了将Σ机向后拖延的做法,在美国是暂时冻结有毒资产的处理,在中国则是在过剩的背景下继续加大投资。为了应付Σ机的突然冲击,各国政府这样做是正确的,是为化解Σ机争取到时间与空间,但亦可能使ì盾累积得更多,在δ来爆发的更严重。所以,用“后Σ机时代”的说法更妥当,应该讨论的是在Σ机的后一阶段世界经济的趋势与应对政策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际经济Σ机将再度爆发,萧条将长期化 我们先来看美国。 美国爆发的次债Σ机,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虚拟阶段后所爆发的第一场全新形态的Σ机。我们只有认识到这是一场全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Σ机,才能从客观、正确的角度认识与把握这场Σ机δ来的发展趋势。 这场Σ机之所以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Σ机不同,首先是因为这场Σ机的爆发不是基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物质产品生产过剩,而是由于金融商品生产过剩,我们把这场Σ机与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出现的资产泡沫Σ机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Σ机,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过剩,由于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要输出商品,也要输出资本。当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日本拥有巨大的ó易顺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天,所以日本的资产泡沫Σ机,仍是处在物质资本主义阶段所发生的资产泡沫Σ机,与200多年前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û有什ô不同。而美国在资产泡沫破灭时却是拥有已经长期化的巨大ó易逆差,资本输入也已经长期化了,因此是资本的主体已经转移到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虚拟资本主义阶段所发生的资产泡沫Σ机。 其次,由于资产泡沫Σ机发生的历史阶段不同,资产泡沫破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也完全不一样。在商品与资本“双过剩”的日本,由于国内生产超过国内消费,因此即便是资产泡沫破灭也不会对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产生太大影响,这就是为什ô在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经济只是陷入低增长而û有发生崩溃的原因。而在已经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的美国,由于国内的生产大幅度低于国内消费,进口商品已经占到国内物质产品消费的40%以上,制造资产泡沫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从其他国家换钱以支付实物商品进口,因此资产泡沫的破灭必然会导致国内的产品严重供给不足,使经济增长停滞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资产泡沫破灭必然会给金融体系内部带来大量有毒资产,在日本,有毒资产的处理方式是迫使一大批企业与金融机构倒闭,形成了大约300万亿日元左右的银行坏帐。由于日本经济在资产泡沫破灭后仍然保留了巨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因此日本就能够依靠本国企业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用企业利润一点点把坏帐的窟窿填上。而在美国,当资产泡沫破灭后庞大的有毒资产基本上û有得到处理,而是用修改会计规则和冻结债务清偿的方式,暂时将金融机构的坏帐掩盖起来,所以当这些坏帐再也藏不住的时候,美国就必然会再经历一次金融Σ机的爆发过程。由于美国的物质生产严重衰落,已经不可能象日本那样用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填补金融系统坏帐,美国将用怎样的方法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就成了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如果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不能修复,美国创造金融泡沫的能力就得不到修复,美国就走不出这场由次债Σ机所引发的经济萧条。 有人说美元是硬通货,美国人可以用多发美元的方式来支付进口与清偿债务,就是向世界上所有使用美元的国家多收“铸币税”。这样的观点我不同意,因为美国维持长期ó易逆差的手段,并不是靠“铸币税”。铸币税是流出美国的美元,ÿ年也就几百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 形势政策教育; 形势政策教育规格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39-04

在今年“7·23”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和一系列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的十召开之后迫切需要在高校学生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便把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的重大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上来。那么,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在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具体化,转化为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基本规格要求或具体规格要求?这是目前学界没有具体探讨的问题。一些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要建构起适合这门课程特点的考查模式,必须科学地回答好‘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问题。”如果培养大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基本或具体规格要求不明确,就不知道考核什么。这既是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探讨价值的课题。因此,本文在此加以初步探讨。

一、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学界对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政策的讲解、事件原因的剖析等,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层面,即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价值观实践为目的。”也有的学者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区分为形势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教育的目的。他们认为:“形势教育是以帮助人们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提高其思想自觉性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政策教育是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教育内容的活动。”在上述看法中,学界的意见分歧还较大,还没有区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与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没有区分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也还需要具体探讨。

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高层次目标、中间层次目标和较低层次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目标。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总体性、长期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在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根本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纠偏作用。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教育实践中贯穿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长期的、高层次的总目标。只有确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才能凝聚和调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积极因素,纠正偏离轨道的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行为,为高校对学生实施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确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必须反映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检验。因此,确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其一,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二,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其三,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历史实践的依据。其四,制约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实施的现实条件。因此,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方向,使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形势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遵守政治法律规范、塑造良好的政治道德、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增强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通过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要求,简而言之,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是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具体化,是指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差异和个体特点,所确立的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近期的、较低一个层次的目标,具有个体针对性、短期性和具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又是普遍性与差异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从我国高等学校各级各类各专业学生的普遍性和共性要求来看,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提高学生的形势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其中前四个方面主要是将社会对于形势和政策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动机,属于内化阶段;后一方面则是促使学生将个体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动和习惯,属于外化阶段。

从理论上看,探讨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任务,必须明确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高校学生世界观与政治观、形势观与政策观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来确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长期任务或根本任务是教育者要从高校学生认识形势和认同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及其方法论原则,针对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党和国家的任务,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促进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过程的长期任务,是教育者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长期职责,也是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需求,是大学生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的责任。当前,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用党的十精神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即在青年学生中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党的十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党的十所确立的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教学,将学生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的十所确定的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上来。

二、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基本规格要求的含义和依据

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必须进一步把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内容细化为基本的或具体的规格。因此,所谓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导向,对学生在形势判断能力和政策水平以及政治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培养规格要求。

在教育学中,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在教育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各个专业都有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各门课程也制定教育教学要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既对教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提出基本要求,也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基本要求。这些规定为研究和制定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培养规格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例如,1988年5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意见》中,规定教师要服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任务规定的基本要求。“要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和现实问题出发,不片面追求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要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选定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力求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析、认识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这个《意见》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主要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这是新时期对学生明确提出的规格要求。此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10月颁发的《意见》中,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密切结合省(市、区)情、国情和国内外大事,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形势,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与学生德育考评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11]这里,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教育教学的规格要求。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发的《通知》中,对教师进一步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是说,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而且要求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12]而对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考核要求仍然是:“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特点,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13]这里,党组织职能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已经非常明确。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对形势政策教育者即教师的基本要求比对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基本要求要高。学生学习形势政策的基本规格要求二十多年来一直定位在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而对形势政策教育者即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不仅要有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力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而且要系统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仅要熟练掌握党和政府对形势的判断结论,熟练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系,而且要善于研究和把握教育教学对象——学生形势观和政策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基本规格要求的层次递进性

根据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阐述,以及对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经验,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规格要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掌握。这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形势政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也是更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考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在政治方向、政治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教育者的要求高于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见图1: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规格要求内容示意图和图2: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规格要求之政策水平上升示意图。下面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其一,政治知识要求: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在形势政策知识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形势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形势的基本理论;政策的实质、特点和功能,政策体系和政策过程的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是对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对教师而言,还必须掌握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辩证关系,形势政策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地位和作用,形势政策教育的层次结构。教师还要掌握形势政策教育的特点、意义和历史发展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提高其政治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从对形势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要求和对学生考核的规格要求来看,首先必须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有关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知识方面的认知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这里对教师的要求高于对学生的要求。

其二,政治能力要求: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在政治能力方面的规格要求是掌握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别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是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保证教师和学生提高形势政策能力和政治能力的指南。其中,正确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中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中国人民的立场。此外,还要站在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立场上认识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

其三,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要求: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在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方面的规格要求是在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体形势的基础上,理解和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中,又区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方针,其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方针。这个层次是属于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层次。教师和学生必须首先掌握或熟练掌握。另一个比较具体的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具体政策体系,包括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教育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这些具体政策对学生而言,要求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在行动上认同并贯彻执行。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求比较熟悉,而且要求在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所谓拥护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就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产生认知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也就是在实践中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是包括了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方向和政治行为方面的综合性要求,是对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是确立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结构的依据,也是培养教师和考核学生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7-24(01).

[2] 黄苏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9.

[3] 付红梅,张录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基础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

[4] 贵编.形势与政策[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11.

[5] 俞海洛主编.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方法论教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

[6] 李明主编.形势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

[7]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2-183.

[8]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0.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针对性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用”。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①

1 突出课程任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一是认知时事。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知国内外形势,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二是认同政策。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激发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三是认清趋势。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

一是突出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内容常变常新,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但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讲给学生,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内在地贯穿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现代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其关键是看其能否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显著。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及道德品质。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在“形势与政策”内涵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出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功能的内在诉求,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其一,“注重主体性”。当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尽管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课堂讲授也能“声情并茂”,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讲课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即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下转第114页)(上接第45页)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主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一种模式。

其二,“注重实践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和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教学、座谈会等,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师生开展直接的交流和研讨;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调查或暑期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同时提升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创新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

专题化教学,就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内在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内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遵循课程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理论专题,进而围绕各个理论专题确立教学方案并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标准观察分析形势。

主题性实践教学,是为弥补专题化理论教学的缺陷而设计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不够充分,在引导学生能动感知和体验社会与生活方面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主题性实践教学就是依据设定的理论专题,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来确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知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效显著。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动统一的关系。采用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上的说教而脱离学生现实关怀的弊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灵活的空间,进而实现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司〔2004〕13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四个结合”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与“政策”结合,与“热点”结合,与“群众”结合。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

一般来说,形势是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走向。具体而言,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高考形势、农村形势、物价形势等等。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进而正确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梦想的责任。因此,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就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当然,除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如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形势政策课开展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了解国际国内有关形势。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识世界,拥抱世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不与形势结合,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因为,“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形势” 问题开展教学。如本学期,南华大学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选择5个专题开展教学。这5个专题分别是: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2、坚定中国自信,实现复兴梦想; 3、2013经济形势及展望(此专题含“两会” 精神);4、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5、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些专题紧紧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在全校学生中宣讲,使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由于形势变化较快,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数据,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政策”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前面在第一个结合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但“讲形势”不是为了讲形势而讲形势,了解形势,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此,讲形势又必须讲政策。不讲政策,不与政策结合,也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一般来说,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可见,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和与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又包括财政经济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政策、军事国防政策、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三农”政策等。对外政策是指外交政策。 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就要与宣讲政策,解读政策,有针对性与政策结合进行讲解。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把政策提到生命的高度,可见政策的重要性。既然政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政策当作自己的生命,讲深讲透,认真解读各项政策,过去政策怎么样,现在政策有哪些调整,政策的变化,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等,要认真讲解。同时,要讲清楚政策调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对国家有什么好,使同学觉得政策的重要性,认真执行政策的必要性。要坚决反对那种“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执行政策走样,落实政策打折扣,甚至完全违背政策办亊。为什么有的老百姓说,中央好政策,到下面执行中就“走了样, 变了味”。 在十报告中指出: 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均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每一项大的政策内容中,既有宏观方面政策,也有微观方面政策;既有共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政策。如外交政策中,对不国家的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又如国内民族宗教政策,对不同的民族习俗、风俗的少数民族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在产业政策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政策也是不同的;还有如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地产政策、安全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既有共性政策,也有个性政策。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政策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具体政策具体分析,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热点”结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紧密结合形势,还要紧密结合政策,讲清形势,明白政策,行动就有目的,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做到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结合“热点”, 深入开展教学。一般来说,热点就是指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或新闻媒体、网络、电视等在某时某地引人注目的地方、人或事等社会问题。教师在教这一门课时,要特别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就是需要老师向学生讲清楚,热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热点问题?如何化解热点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对热点问题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热点问题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应对政策和策略,相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热点问题,关注热点问题,解决热点问题。新闻天天都有,热点年年不同。为什么热点会年年不同呢?因为,先前的热点出现了,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如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组织的“2012年两会调查”结果发现,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其中,“社会道德”和“食品安全”成为网民新的两会关注点。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2013年前十位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房价、医疗改革、物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法制中国、体制行政改革、国防建设。这些热点问题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加以分析。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从容面对,认真分析,不能迴避,要有针对性,讲清热点、难点,以利增强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如讲“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专题,就要把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二者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美丽中国的对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祥细讲解后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一次升华,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蓝图结合起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充滿自信心。又如讲民生问题,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既有理性,又有事实,细心解读,以理服人,以亊动人,以情感人。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群众”结合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要注意与“群众”结合。群众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再说“公民”与“人民”,“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学概念。在国家治理领域我们使用“公民”概念。公民概念反映的是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就是公民,公民就是人民,二者统一。我们讲形势与政策课要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要注意与“人民” 结合,与“公民” 结合,公民关注的问题,就是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首先是“公民”,也叫“人民”、“国民”; 同时也称“群众”、 大学生双重身份。因此,教学要与群众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说要与大学生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学生,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在八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坚定理想,服务人民;深入群众,投身实践;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既要肩负责任和义务,又要拥有自身不可剥夺的权利。权利、责任、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举止,公共道德淡漠现象和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问其根源就在于公民意识的缺失。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靠一种自觉和一种自我约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职责。教学要与“群众”结合,既讲理论,还要实践,真正与群众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大学生进社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孝敬文化周”等活动,促进社区文明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大学生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群众,启动“十镇百村文化”活动,深化“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M]. 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3]言意文.高职思想政治课大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45-46.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7篇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1-02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通过对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关系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学生实践的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明确课程设置,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学院形势政策教育,于2004年11月,就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加强课程建设。要做好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重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当前,我院已经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探讨形势政策教育,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已被列入我院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与其他四门思想者理论课一样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18学时,结课时进行考核,纳入学籍管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有效保证。我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做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为补充,专兼相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聘请了河北省著名专家、学者、唐山市政府负责人等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成为了高水平师资力量的补充。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动态性、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此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到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观考察,教师的视野明显得到了拓宽。另外,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落实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组织专家来听课,并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使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体现时效性。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总是在不断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也随之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保证任课教师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的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解读,对学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做出正确引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只有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正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在“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设置上,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形势分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因此,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设计与我院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形势与政策”课在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对国际形势进入学生头脑。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我们更加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形势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我国房地产及保障房建设等有关政策,让学生自己的专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密切相连,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完善教材建设,让“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定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教材。但是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为了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我们利用各种手段,完善了教材建设。由于目前教育部没有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材,虽然我院每学期都选用新教材,但与发生的国际国内形势而言,其教学内容也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为学生订购了《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为教师订阅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利用我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教学资料到网上,便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

五、加强实践教学,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要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在坚持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实践环节。我们增加了16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成绩在本课总成绩中占30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编写了《唐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指导我院“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的:基地教育。近几年,我们结合唐山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与教育基地签订了共建的协议,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教学参观学习。通过基地教育,使他们能够把爱国的决心转化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与辩论、学生作品演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讨论和演讲的主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演讲或讨论文稿,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演示或主题演讲等活动。例如,有的班级为了更好地体验、感受“低碳你我他”,特别组织了全体成员到唐山南湖生态园进行了“低碳签名活动”。从学生作品演示过程中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能够理性看待问题。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培养和自我塑造的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关系到争夺舆论阵地、保证主渠道畅通的重要问题,因此,不能把高等学校的形势政策教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更不能等到出现问题以后再强调教育。

中国形势政策论文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8-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身心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大事,更主动地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大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曾经发出指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P226)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严肃告诫我们:“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P369)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也曾一再强调:“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P649)“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作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P249)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关切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2.党和国家一直关注高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1986年下半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要求各地高校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1987年要求开设形势政策课。1993年原国家教委教政司下发了《关于的通知》。第二年秋季开学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印发。党中央和原国家教委的这些重要发文,都强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规范发展。

3.新时期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进入21世纪,形势政策教育迫切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发展。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意见》明确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做了详细阐述。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促使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

1.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正确的政治观在学生素质中处于突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学生的政治观问题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P104)。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现状及其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心智成熟,在德育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身处各种社会矛盾当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高校学生的内心,表现为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走偏、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从正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看待形势,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科学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助其开阔视野、扩襟、奋斗不息,促进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积极发展。

三、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同志曾经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P86)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观念,三者共同作用。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对教师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观点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P108)因此,理论的传播者和学生的思想启迪者应为教师所应担当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独立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创性;给学生展示整体素质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地位对等”,常与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辅以启发、讨论、案例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大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需要,教师在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时,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形成形势政策课教学团队,一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二要重视形势政策教学研究。三是要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机制。最后,加强师资资金保障建设。要考虑到这门课程每学期都是新课的特点,适当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薪。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的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就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首先,学生应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要摒除功利主义。第二要去除抵触思想。其次,学生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培养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观念,积极参与生动活泼的社会实际的习惯,积极培养自己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

3.强化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的环体作用。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环体即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微观环境。大众传媒和网络是社会大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体现了社会大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而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作用的发挥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则体现了校园内部环境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环境的熏陶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和网络的作用在于教育面得到扩大,保证了教育内容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直观认识离不开大众传媒同现代网络媒体的丝丝渗透,其作用还表现在:能够激发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与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连接在一起,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校园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高校的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站、阅报宣传栏、班级订阅的报纸期刊、图书馆报刊期刊室的资源都包含在校园宣传教育阵地之中,它们的作用不容小觑。积极向上的校园宣传环境会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即是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植根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学生处、团委及各个二级学院应互相配合,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受到启发。具体做法有: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和社会活动进行教育。有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身心特征,结合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可增强针对性,突出主题,收到实效。既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渗透力,也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学生学知识、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EB/OL].(2001-09-06)[2007-05-10].

http:///20010906/3000447.shtm1.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