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05 04:33:04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8年, 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8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 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技术人员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 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技术人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8]。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008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9年10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技术人员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通过借鉴其他国内技术人员的做法,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 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已经于2010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2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技术人员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 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 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2001,(1):102- 103.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2篇

1.1管理体制缺失,各类规章制度执行程序较弱

可以说重使用与轻管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们的管理思想。诸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并未编制非常完整且严格的机械设备装置管理机制,关于机械设备的台账及对应技术资料档案和维护管理记录等方面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施工企业往往只是注重机械设备的使用,却忽视了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尽管进行了定人定机的制度,但是并没有关于机械设备保养机制来对人为性各类活动进行制约,并未将责任落实到人,以至于机械设备装置管理工作极为混乱。或者是具备些许制度却并未严格执行,导致维护管理水平偏低。

1.2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弱及机械管理意识薄弱

建筑施工往往是战线长及参与人员和设备装置调动非常频繁,诸多施工单位领导人员对于机械设备装置管理方面意识非常薄弱,总是为了要降低管理部门人员的编制,以降低人力资源的相关成本,任意缩减机械管理人员数量,或者是让其他施工管理人员来兼任对应机械管理人员。长此已久,也就导致了专业化机械管理人员数量极为缺乏,而且所兼职的管理人员素质往往达不到所需要的标准,导致机械管理方面工作存在极大的空白,或者是工作中相互推诿及设备无人管理。

1.3维修设备缺失及维修人员技术偏低

诸多施工企业并未构建较为健全的设备维修车间,以至于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应用,现今设备制造精度不断提高及结构持续复杂化与控制技术不断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总是很难凭借以往经验而及时发现安全故障隐患的存在。某些维修人员自身知识水平偏低及质量意识较差,并未进行先进知识的更新,往往会使用之前的经验来进行工程机械维护工作。相关机械设备装置在出现故障时,很多的维修人员没有责任心,并未在本质上处理故障问题,仅仅关注表面问题的处理,进而导致对应设备故障开始持续扩张及发展,并总是存在相互责任推卸的问题。

1.4机械应用不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流动性极大,一些操作人员对于施工技术及设备的应用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短期聘用的相关人员,通常培训时间较少或者是仅仅关于操作的培训,并未涉及保养方面的知识培训。往往会为了要赶工程进度,机械总是处在超负荷运作状态,或者是各种违章操作等,这些都加快了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2.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策略

2.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及规范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想要落实机械设备装置管理工作,就务必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是顺利展开的,并实行定人定岗职责及全方位综合性管理。并且构建非常健全的机械设备档案,强化统一化管理及设备技术性资料更为详细。定期进行设备检查,技术档案应该安排专人保管。

2.2强化机械设备应用及维护人员专业素质及意识提升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技术含量也持续提升。这时就需要施工及技术人员持续学习各类新型技术与知识,以便于能够科学的应用机械设备。关于施工企业机械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专业化技术素质及意识的充分提升,就务必要充分增强各类新型技术的培训力度,并选拔与培训懂得机械管理方面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提升职员技术水平来适应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3弹性机械设备保养机制

机械设备的保养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进度及完成,所以务必要严格落实机械设备日常保养及定期保养机制。因为工程机械往往是类型极多且机型复杂和产地不一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制造工艺及材质差别,不同机械运作状态和作业对象及环境或者是各个施工企业维修条件及操作人员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应该依据具体情况将企业自主维修及厂家专业化维修有机结合,达到不同设备、部件是不同维修方式以及相同设备不同使用情况使用不同维修方式。相关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该依据保养说明书编制切实可行的保养计划,并进行技术交底程序,务必落实抽查及督导保养工作。

2.4构建奖惩机制

把机械应用及管理水平和施工人员所显示的经济效益有效挂钩,依据所规定的操作或者是接连几个周期都没有出现安全性故障或者是机械应用未出现损坏等人员给予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奖励,对于时常违反操作的职员给予一定惩罚,促使其通过教育进行一定程度改正,充分确保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3.结语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3篇

前不久,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翻译麦世基选编,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谭学斌担任技术顾问、《工程机械与维修》副主编高衡为责任编辑的《工程机械专利文献选编》(以下简称《选编》)初稿已经完成。

据悉,为适应工程机械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满足“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的社会要求,促进国内外技术沟通和交流,《选编》以国外1990―2013年公开的行业专利文献为主,兼收在此期限以外的一些专利和标准,以求全面地反映本行业技术发展概况。面对近年来国内市政工程常见的重大事故,《选编》还特意采集了探测地下管网和观测地面设施的一些专利技术,以防挖掘机、起重机、大型卡车等在施工中对于市政设施的人为破坏。此外还收编了“电动推土机”、“电动装载机”、“多功能手柄”以及“液压变幅的港口起重机”等专利文献,旨在倡导安全、环保意识和提高机械经济效率,呈现了”机―电―液”结合的技术思路。为了能够拓宽思路,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技术人员带来更多国外技术信息,在经过麦世基老师授权后,本刊将从《选编》中摘取部分专利文献,分期将其摘要信息进行发表,以供大家参考。

专利名称:土方机械的能量储备系统

专利号:US 6,497,059 B1

公开时间:2002年12月24日

专利简介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储备系统,可装在带有动臂总成的正铲挖掘机、装载机等土方铲装机械上。这种能量储备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瓦斯气压缸和活塞,从挖掘机/装载机车架前端伸到动臂总成。尽管这种活塞出力不足以保持动臂总成的起升状态,但能承受动臂总成的部分重荷以及连带的有效负荷。于是,这个能量储备系统,能够减小动臂总成升降的液压力,或减少动臂总成升降的周期时间。本发明的能量储备系统用于铲装机械刚,也能改善控制动臂总成升降的工况。最后,动臂总成降落时还储存了潜能的一部分,也就是将活塞气体容量的一部分,基本上压回到动臂总成起升前的压力水平,从而保存了能量。

《工程机械专利文献选编》中,涉及内容包含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机动工业车辆、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和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线路机械、市政与环卫机械、军用工程机械、电梯与扶梯、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以及其他专用工程机械等。

但由于类目繁多,无法单独收编成册和登载,所以《选编》将上述内容拆分为5个分册,即第一分册:综合类;第二分册:起重/挖掘/桩工/矿山工程机械;第三分册:铲土运输机械和人员代步装备;第四分册:钢筋加工以及混凝土搅拌/输送/摊铺/压实/回用机械;第五分册:林业/园林/环保/消防/装修机械。以上分类,是对“主机”而言,至于“部件”则视其用途而定,属于通用性的,归入第一分册;否则,随其主机分类。例如,作业中对于地下设施的安全探测,凡属通用技术的,都归入第一分册;如特指用于挖掘机的,则归入第二分册。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汉水、旬河横贯县城。这里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变化较大,伏旱表现明显,雨量较少,常年降雨量在851.2毫米,全年光照时间为1794小时。全县国土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2个镇、318个村,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耕地面积53.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15万亩,旱地50.02万亩,水浇地0.6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烤烟、黄姜、蚕茧等。旬阳县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川道地区,农业耕、种以人工作业为主,大量依靠手工劳动。

一、旬阳县农机技术发展现状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攀升,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2.28万千瓦,拥有各种农业机械89137台。其中:拖拉机368台,农用运输机械4197台,农用排灌机械1617台,畜牧机械1597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6533台,其它农业机械11218台。全县机械植保面积4750公项,机收面积2100公顷,水田机耕面积1550公顷。粮食机械脱粒25986吨,农产品机械加工149015吨,机械化饲料加工2255吨,农机运输作业量1251万吨,公里。总体全县农机作业水平约28%,特别是粮食脱粒、粮食初加工、畜牧业饲料初加工,植保防虫机械作业程度可以达到95%以上。

二、制约旬阳县农机技术发展的因素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在农机推广工作开展实际过程中,我县农机装备配备严重不足,配备的机械结构单一,无法将最新的农机化技术有效的传播出去,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存在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的现象,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较少,工作效率低不说,作业范围也很有限,不能适应当地的农业发展进程。

2.受区域地理条件限制

平原地区农机化进程一般较快。地势平坦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机推广工作也相对好开展。但是我县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山大坡陡,田块小,自然条件恶劣,市场现有的耕作农机具很难适应我县农业生产需要。

3.推广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农机推广机构和专业的推广人员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农机推广服务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且推广工作人员大量流失,特别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导致农机推广队伍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承担农业机械和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而使一些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机技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和普及。难以充分发挥农机的有效性。

4.推广经费不足

由于财政困难,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低耗多样性方向发展,我县的农机推广的人力明显匮乏。投入推广经费不能满足机具从引进到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开支。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二、旬阳县农机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

旬阳县是一个自然地貌结构比较复杂的山区县,发展农机化不能延用固定发展模式或典型经验加以引导和推广,而是要在农机化发展途径、发展思路和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上下功夫。

1.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机推广模式

要推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合理引导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强农机推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加强机构建设,增强机构实力,探索并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提高农机科技应用程度。

2.加快实现农机具装备结构调整

必须加强组织措施和领导措施,充分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有效机制,加快实现农机具装备结构调整。围绕畜牧、蔬菜、摩芋、黄姜、果业、烟草等县域主导产业,积极做好机械配套服务,尤其是做好强村大户畜牧养殖机械的配套设施。增强经济作物附加值的提升,更好、更有效的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3.培养专业的科技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专业知识的队伍是没有发展潜力的队伍。因此。加强农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农机科技知识的消化。可以通过培训或者组织工作人员到其它地区进行参观学习,来提高科技知识和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有前途,爱钻研,肯实干的中青年人员,尽快掌握农机推广工作的新动向,结合农机推广工作发展的态势,对未来的工作做出合理的展望和规划,实现农机推广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5篇

1.问题

农业机械科研支撑乏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形势,不能满足毕节农业生产对适宜山地农机的大量需求。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少,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缺乏创新团队,科技管理滞后等,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

2.1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应具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建立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试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三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2引入媒体教学

农业机械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动力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和产后加工机械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调整和合理应用。学习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学过机械基础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工程术语都不懂;再一个就是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教学实践表明,对这类学生,仅用挂图或教具简单教学手段,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难以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结构、机器的整体连接具有较清晰的认识,降低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农业机械教学中,使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各种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实际操作状况。同时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3校企联合培养

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专业很难一下子改变,而社会各行业迫切所需的仍是数以百万的、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具有不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农业机械的运用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应用实际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是学生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心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场等企业可为农机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弥补了毕业实习的仓促性和不完整性,实现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甚至可以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方面认识和改变自己。在团队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

2.4增强创新能力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1 21世纪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行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要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该专业的专业背景是装备制造业,加强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已不仅仅局限于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田间作业机械,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的总称。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大面积推广、高效率规范化实施,都必须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机服务业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并呈快速发展态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性能不断完善,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设计制造技术相对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几十年。在农机行业中,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偏低,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人才接续困难。此外,专业不对口,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等现象也很严重。许多农机企业迫切期望大学毕业生前去工作。

2 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优势,突出机械学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有机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机电结合为核心,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机械CAD、CAPP、CAM、CAT、CG有机交叉模块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凸现出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色。从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现有的学科水平、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农机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可以看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基础在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科优势也在农业机械。因此,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仍应坚持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为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建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出高质量的、独具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柔性专业方向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等。课内总学时为2520。实践性教学环节37周,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优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中,以机为主,机、电、液、气、材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核心,是从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工作的知识基础。专业课时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既要体现专业特色,也要体现淡化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为: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

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有关农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适度拓宽专业面,体现专业特色。这种适度扩大选修课种类和数量,适度放宽柔性专业方向选择权的做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增强素质培养。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仍保留2周的农业机械生产实习,为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使用、维护、性能及结构设计奠定实践基础。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可根据学生所选柔性专业方向,分农业机械、农用运输机械、通用机械和其他一般机械进行设计与实践。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发挥了办学优势,又突出了专业特色,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改变了相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千人一面的状况。

总之,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和较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及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人类的发展繁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1(75):57-58.

[2] 陶秀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5:91-93.

[3] 喻九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04,3(81):17-19.

[4] 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5] 张锁龙.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59-61.

[6] 余历军.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58):95-98.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制约因素;建议;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19-02

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机装备总量逐年稳步增长,农机装备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为全面掌握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研究分析今后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固原市农机管理部门对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农业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老旧农机装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 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相比中北部黄河灌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落后,201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4.68万kW,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52.76%,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11万台,配套农机具6.20万部,配套比为1.0∶1.5。农用拖拉机在册管理3.80万台,入户率为92.5%;在册驾驶人员3.4万人,持证率为89.7%;检验拖拉机2.71万台,检验率为71.3%。农机管理机构实编人员170人,高级职称32人,占总数的18.8%,中级职称88人,占51.8%,初级职称22人,占12.9%,技工或工勤人员9人,乡级农机监理参公编制人员19人;45岁以上63人,占37.1%,35~45岁79人,占46.5%,35以下28人,占16.5%。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55个,从业人员964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44个,从业人员788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农机化技术试验研究基地,示范推广带动能力弱

目前固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试验研究基地,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研究主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配合完成,试验性农机化技术风险承担责任不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引进购置的机具存放管理不规范,维护保养不到位,机具损坏严重。

2.2 没有老旧农机装备报废与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老旧农机装备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还没有出台有关老旧农机装备报废政策,在这一点上尚属空白。固原市还有20世纪70―80年代农民购买的拖拉机仍进行农业生产,远远超过设计使用寿命,发动机虽然能正常运转,但耗能非常严重,不符合经济使用原则。缺乏必要的检修、审验有效办法,有些农户还使用远远超过使用寿命老旧拖拉机,只是更换了发动机,改装改型现象严重。多数老旧农机由于年久失修,在农机监理站不能通过年度检验,但农机手又舍不得报废,机械技术性能差,安全隐患突出,造成了老旧农机事故多发。

2.3 农机化管理机构人员专业技术素养低,缺乏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

农机化管理机构技术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45岁以上占37.1%,35岁以下占16.4%;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多数是非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全市尚无正高级农机工程师,农机管理队伍总体专业素养偏低。

2.4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落后,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目前固原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企业牵头、村级牵头和大户牵头3种类型。企业牵头型是以农机销售和提供农时机械化作业为经营管理手段的企业。村级牵头型是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牵头成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以收取机械化作业费用为经营收入,用于维护组织管理。大户牵头型是5人以上拥有农机装备的大户合作成立合作社,在完成社员自有农时机械化作业的同时,也为所需农户提供农时机械化作业,赚取作业费,维护农机具管理。3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粗放,管理制度落后,缺乏财务、管理和技术等专业人才。

3 制约因素

3.1 地理条件

固原市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多平川少,农业种植主要以山区梯田坡台地为主,地块面积相对较小,平整度较低,制约着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相对适合中小型农业机械发展。

3.2 气候条件

固原市属高原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常年干旱少雨,以旱作雨养田为主,近年来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起到很大作用,但是伴随着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农用残留地膜对农业生产环境危害严重,治理困难。

3.3 农田管理制度

农村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农业生产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田管理面积一般为0.33~3.33 hm2之间,地块分散、种植面积较小,制约着机械化作业。农民购置全程农业生产机具投入高,机具经济利用率低。

4 发展建议

4.1 建立农机化新技术与新机具试验研究基地,加强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应用

鼓励和扶持农机化推广机构建立农机化技术试验研究基地,加强国内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研究,科学分析新技术新机具推动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可行性,明确试验性技术风险承担责任,规范引进购置农机具维护管理,提高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带动能力[1]。

4.2 建立农机报废与回收利用机制,创新农机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老旧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自治区及时出台废旧农机装备报废与回收利用制度或管理办法,特别是废旧拖拉机管理,规定相关农机监理检验审理程序,符合报废的一律报废,解除老旧农机生产事故隐患,加快新型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同时加强创新管理,回收利用报废的农机装备及重要部件,一方面农户可从报废农机装备中得到部分收入用于购置新装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钢铁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流失[2]。

4.3 创新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加强农机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农机部门应通过人事公开招考的形式,招聘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人才,补缺农机化管理机构专业技术岗位;根据农机化技术发展需求,应加强组织在岗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提高农机化技术专业素养;对工作优秀、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深造机会,鼓励农机化管理技术人员科研创新[3]。

4.4 创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加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要有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核心,在建立和持续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的观念、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发展的成败。还要有配套管理制度和财务、技术等管理人才,才能使其越办越强,逐渐扩大经营规模,建成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彻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更要注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通过专业技术管理培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技术人员专业素养[4]。

5 参考文献

[1] 路战远.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2.

[2] 刘兆清.农机化干部岗位培训要把握四个结合[J].山东农机化,2001(2):9.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8篇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 机械化特征 发展建议

所谓现代化畜牧业是把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完善的结合,通过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安全的畜产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企业或农户得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实践证明:利用机械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促进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10年陕西全省加工玉米秸秆饲草大约800万吨,仅此一项直接为农民增收约8.5亿多元。

工作量:在自动饮水、人工投料、人工干清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250~3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在自动饮水、自动投料、水泡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500~8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并负责疾病治疗、按照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驱虫保健、转群及统计工作,协助技术经理搞好种猪选择培育工作。对发病猪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显而易见,机械化可以改善畜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减轻从业者的劳动轻度,增加畜牧养殖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推广应用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率,提高竞争率。

因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现代畜牧养殖业,选择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应优先贯穿在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如:饲料生产加工与储备,良种的培育、饲养,畜产品的加工,检疫检测、消毒防病治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设施。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善结合。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美国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养牛方面,从拌料、投料、挤奶到牛舍冲洗等几乎全部机械化;在养猪方面,从种猪、仔猪、饲料、育肥到销售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也都很高;养鸡方面机械化程度就更高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澳、新两国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几百头牛的小型农场只需要1~2个人经营管理。

荷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牧场从饲料的耕种、收割、青贮到舍内供水、给料、温度、通风、挤奶、清粪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饲养管理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畜禽粪便送到大田或草地。对于施入土壤中过剩粪肥脱水加工成颗粒状肥料。

日本奶牛、肉牛饲养和养鸡、养猪业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

进入20世纪以来,以工厂集成化栅(散)栏养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奶牛DHI测定技术、TMR技术、牧场电子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提升现代畜牧养殖发展水平的新模式。

三、陕西现代畜牧业发展特征

1.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

据统计,全省养殖农户由2004年的868.3万户减少到2009年的335.1万户,减少了62%;以生猪饲养为例2009~2010年就有63%的散户退出。

2.规模养殖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4851个,其中2006年以来建设的2811个,占全省规模养殖场总数的57.9%。

3.社会资本成为投入主体。据调研2008年以来,全省新建的养殖场80%都是业外人士投资建设。80%的投资都是社会资本投资,全省新建种猪场的社会资本占投资总额的98%,新建奶牛场的社会资本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8.7%。

4.畜牧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就规模养殖来说,目前建设1个1000头规模的奶牛场需要投资2000万元,建设1个万头的肉猪自繁自育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

5.现代高科技广泛应用。生猪集成栅栏养殖、奶牛散栏式饲养、DHI测定、TMR饲喂、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电子管理等代表当今世界畜牧业生产最高科技水平的生产技术正在全省应用推广。

然而,全省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据统计,畜牧养殖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配套机械相对较少。“十一五”末,畜牧养殖机械拥有量为29.37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28.57万台,畜牧饲养机械0.43万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0.37万台,机械化加工饲草800万吨。当前的畜牧机械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挤奶设备为例,全省奶牛的总存栏量约为60.5万头,而机械化挤奶设备仅能满足约13万头奶牛的需要,缺口巨大;饲草(料)加工机械总体较少,加工数量明显不足,其它的饲料搅拌、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温湿度调控、粪便清理等机械数量与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四、几点建议

1.我省各级农机和畜牧主管、专业技术部门应紧密协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十二五”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采取加大补贴、项目扶持等措施,为畜牧养殖企业(农户)做好选型、宣传示范,力争畜牧养殖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2.应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畜牧养殖机械装备。应用于我省畜牧养殖业,促进畜牧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应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畜牧养殖机械分为十三类,从秸秆饲草(料)收获、加工,生猪产仔、禽蛋孵化繁育保育设施,自动饲(喂)料与饮水设施,畜禽舍温、湿控设施,畜禽养殖消毒、防疫设备,粪便清理脱水加工设备,畜产品的采集加工(剪羊毛机、挤奶、贮奶、冷藏)设备等,品目繁多。结合我省各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选优推广适宜本地的畜牧养殖机械,落实好国家对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这一惠民政策。

4.应强化现代畜牧养殖示范(点)区建设,针对畜牧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立足秸秆饲草收集、加工青贮机械、饲料粉碎机械、挤奶设备、自动饲喂机、粪便处理机械等新技术设备。实现奶牛、生猪的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

5.力争信贷政策的扶持,努力保障我省畜牧养殖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户)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在解决从业高投入、成本高、风险高的同时,达到提升全省畜牧养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使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6.以提高畜牧养殖从业人员的管理养殖技能水平为目标,注重培训畜牧养殖机械操作使用技能人才,是畜牧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能有效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第9篇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