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社会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1 13:50:49

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第1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26-06

布迪厄(1930-2002年),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终生在追求解释“社会世界(法国)的秩序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社会学问题。他用创制的社会实践理论及场域、惯习和资本的概念对文学场、法律场和教育场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鲜有人了解他在20世纪70、80年代用社会实践理论对体育场域、体育运动、体育参与及体育运动中的“身体”所做的启发性研究,其中蕴含丰富的体育社会学思想为日后法国乃至欧洲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我们认定布迪厄之研究为体育社会学范畴之时,则隐含了一个如何理解体育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样的研究才称得上是一项真正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它最终要完成什么任务或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本文将简要梳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及分析策略,在阐释他的社会学研究之基础上,就“何谓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何为”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做一探讨,并就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理论的使用和适用性问题做进一步的反思。

1 社会实践理论脉络及分析策略

布迪厄追随涂尔干和莫斯的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世界中的各种分类图式(见于一些成双的对立形容词,如“重”与“轻”,“高贵”与“低下”等)不仅是社会世界自我呈现的方式,更是社会世界合法化自身的方式。布迪厄想弄清楚的是,这些对立的价值判断(即价值标准)是如何可能落实到各个行动者的身体和心智之中,并被行动者认可和接受,从而使社会世界呈现出秩序。

首先指出的是,这里的“实践”,不是马克思常用的“实践”,而是人的“实际活动”,是指人类一般的日常性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换、政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实践理论的关注点在于阐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按照什么方式展开?在社会空间中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图式?这些问题得以同答后就是行动者社会实践的展开,即惯习是行动者实践的依据,资本是行动者实践的工具,而场域为惯习和资本提供了运作的空间。

1989年,在东京的一次讲演,布迪厄针对《区隔》一书谈到了他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信念,即“确信只有深入一个经验的具有历史处境的现实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会世界最深刻的逻辑,而且把这个特殊性建构成一个按加斯东・巴什拉尔所说的‘可能的特殊情况’。也就是说,就如同在一个可能构型的有限领域里的一个典型例子。”布迪厄要表达的是,对特定社会的理解不能建立在空泛的“社会”概念之上,而只有通过对一个个“社会小世界”即场域的研究才能理解社会。场域作为一种由资本数量和结构决定的客观力量的构型,深刻地表露了其关于社会世界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思想。正像他所指出的,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因为植根于人们使用的语言本身之中,“更适于表达事物而不是关系,呈现状态而不是过程”’。而事实上,“社会科学并无必要在这些极端间进行选择,因为社会现实既包括行动也包括结构,以及由二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历史,而这些社会现实的材料存在于关系之中”。

在此进路下,布迪厄认为,社会世界强加的各种价值标准就依托于场域而发生作用,对场域再生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特定社会空间建构的原则。在与社会空间具有结构同源性的特定场域中,同绕“何谓正当性”的斗争就表现为争夺某种正当性定义的权力,而惯习――行动者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本体论契合――则将这一有关“正当性/合法性”问题的斗争消解于无形之中。

布迪厄的这种思维方式还体现在他力图“防止对结构分析,或更恰当的说关系分析的‘实体性’阅读”。因为“每个社会的每个时刻,人们都要接触到全部社会位置,这些社会位置通过一种同源关系而与全部活动(打高尔夫球或弹奏钢琴)或财产(别墅或大师的画作)相结合,这些活动和财产本身具有明显的关系上的特征”。这一关系性的理解方式,“表明恰当解读社会地位、性情倾向(或惯习)同采取的立场和社会行动者在实践的不同领域,如烹调或体育运动、音乐或政治等方面所作的‘选择’之间关系的分析的首要条件”。它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某项体育运动与某一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天然的,而实质上这一联系是在社会空间和体育场域之间的关系上被建立起来的,也只有从这一关系上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才是有意义的,且布迪厄认为,这一思维模式适用于分析类似于体育实践活动的所有文化实践活动。

2 体育场域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供给与需求的逻辑

在社会实践理论观下,布迪厄将体育场域视作为体育供给和体育需求之间关系的产物,或可以说成是一个在给定的时点上提供的体育产品空间和有某种禀性(disposition)的空间(该禀性空间与在社会空间中占据的位置相联系,它可能用与另一个供给空间相联系的其它消费形式而得以表达)之间关系的产物。在这一假设下,布迪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体育场域的供给问题。在社会场域中,是否有一个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被社会性的意识到和接受的体育娱乐世界(体育场域的供给方)?第二个问题,体育场域的需求问题,即社会是如何生产出来对这些体育产品的需求的,人们又是怎样获得体育“品味”以及喜好某种运动而不是其他它运动?

2.1 体育供给场域的生成

布迪厄认为:“从游戏到严格意义上体育的转换,发生于为未来社会精英所设置的教育部门内,如英国的公立学校。在这些学校里,贵族或上流社会家庭的后代承袭了大量的平民游戏,并且……改变了原来承载在这些平民游戏上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可以逐层递进来理解这一转变过程。

首先,民间游戏被改造成上流社会的体育运动。在精英学校里,身体训练“被剥去了附属于传统游戏上的社会和宗教功能”。它们信奉的理念是,进行体育活动仅仅是为了体育本身,体育和其它艺术形式是用来标榜自己以实现与其它社会阶层的区隔。布迪厄认为,所谓“公平竞赛”,其实也是贵族精英们用以维持与其它社会阶层予以区分的角色距离的一种方法,而且暗含在为未来领导者所设定的角色规范之中。

其次,通过“公平竞赛”等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规则,来祛除早期的地方差异所具有的特殊主义。在不同的公立学校建立选拔体育管理人员的机构被赋予自我管理和规则制定的权能,这预示着体育场域开始进

入一个相对自主发展的历史时期。同时,诸如英国等国家的体育场域的构成还与相应的体育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类似艺术,但比艺术更适合用来标榜和确证未来领袖之男子气概的优点。在此,“体育被想象为一种对勇气和男性气质的训练”,公平竞赛则被构想为专属于精英阶层的惯习,它不同于大众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胜利的体育哲学。

布迪厄认为,即使在支配阶级中,作为被支配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后代们在学校中经常对精英阶层的后代在学术能力方面形成挑战。因此,精英阶层需要通过建立一种多元的成就标准,以使自身在品格上的卓越性得以现实化。与此相联系,体育被精英教育机构建构为“有活力的”、“有勇气的”、“具有意志力的”,而体育的这些品质是军队或企业未来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美德。因此,“体育实践场域成为斗争的场所,其关键是对体育实践的功能进行合法性定义的垄断权的争夺”。

在民间游戏被改造成上流社会的体育运动之后,又经历了体育从精英学校向一般平民传播,并且变成为由专业选手来进行生产、成为大众消费的观赏活动的过程。布迪厄认为,这一逆向化过程最根本的根源在于,体育被政党、工会、教会和各种企业机构建构成填充时间的工具。政治权力的介入一方面支配了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另一方面当体育从政府获得资助的时候,体育也就开始成为政治斗争的目标。从而,当新的社会行动者(包括体育赛事组织者、体育商品制造商、健身产业和体育媒体)继续进入之后,他们或联合、或敌对,会对体育场域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体育场域的功能,并在国家宏观系统上呈现出来。由此,从场域的角度来谈论体育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2.2 体育场域中需求的逻辑――惯习的应用

布迪厄认为,对体育运动的研究不能忽略了阶层惯习。我们将求助于《区隔》一书所表达的思想来阐释惯习对理解体育需求的有用价值。

1)体育实践、品味与惯习。

布迪厄认为,体育实践如同听音乐、欣赏绘画等文化实践一样,构成了一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文化实践的空间表征(f也称为“生活方式空间”)。他对20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文化消费的研究正是指向“生活方式空间”和他所称的“社会空间”(即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区隔》一书中,布迪厄描绘了一种在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之间的等级关系体系。“但他的分析目标并不是要识别社会群体的消费样式,而是要通过绘制社会位置间以及不同文化实践之间的图表来揭示对立的结构。他的这种分析关注不同群体施予实践的不同意义,而施予意义的社会分类则进一步让他能够揭露社会构成中起作用的权力关系”。为了分析这种权力关系,他集中于品味和品位判断(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鉴赏程度)的研究。品位的表达使得社会科学家能够识别将鉴赏各种生活方式实践连接起来的生成性原则,比如品位能够揭示对健身活动而非表演性体育活动的偏好等等。进一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和其它群体品位的判断构成了一种区分化和等级化社会群体的分类行动。因此,人们会选择适合自身品位的消费品和文化实践,当然包括体育实践。拉什和厄里认为,布迪厄所主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消费的不是产品,而是意图建立社会区分的符号”。而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为此,布迪厄发展出“惯习”的概念,来说明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

布迪厄认为,是通过惯习这个动态的中介,社会空间中的位置才被“转译”成了文化实践和偏好。在动态的视角下,布迪厄认为“惯习”一方面被具有某个社会位置特征的现存条件所形塑,另一方面,它又是可分类的文化实践和品位判断的“发源地”或生成性原则。换言之,与不同社会位置相联系的不同存在条件会生产出不同的惯习,同时,惯习也是以品味形式来表达的文化实践的生成性原则,引导人们以契合其所属社会群体的方式来行动和作出反应。所以,惯习概念以它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特质,为我们理解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不同的惯习不能很容易地被识别出来,但尽管如此,惯习仍是通过实践表达出来的,所以,有可能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成员的实践、品位和品位判断的观察以及关系性的分析来重构实践生成的原则。那么,惯习对于体育场域的研究,其启发价值又在哪里呢?

2)用惯习理解体育实践差异化分布。

为理解体育运动在阶层间的差异化分布,他原先求助于业余时间(经济资本的一种转化形式)、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差异来解释。在他本人看来,这个模型还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体育运动与不同阶层间的统计关系强度,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体育运动对不同的阶层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变化。因为在体育需求研究中,针对从体育运动练习中获得何种效果而言,不同的社会阶层其需求是不一样的,这种需求“不仅源于它有无可能满足人们经济或文化成本的那些因素,而且还源于不同体育实践所带来的即刻或延期收益的知觉和鉴赏力方面的变化”。他后来不仅对这3种因素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业余时间,而且还考虑到了差别化的身体倾向性和期望从体育实践中获得的收益――前者即为他提出的“作为手段的身体”和“作为目的本身的身体”,后者即为他所言的“真实的收益”(是阶层惯习所需要的、体育能够赋予的身体塑造、个性培养等功能)和“想象的收益”(也是阶层群体所需要的,这是一种信仰状态,源于他们期望从体育中获得社会收益,即体育所能提供的那种区隔化的、分配的意义,而这种分配的意义是体育运动从其分布于社会阶层中的行动者身上获得的)。

正因为体育为不同的身体塑造提供了可能性,所以体育实践是行动者想要展示自身伦理道德或社会价值印象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刻在身体上的自然秩序”的差别上升到“具有重要区分意义的符号秩序”。既然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可分类的身体形态就成为社会结构中不同地位的符号表达,因此,有关身体形态的品位判断就成为了合法化社会差别的手段。3何谓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何为

布迪厄将人所从事的体育实践活动看作为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一种,认为体育实践与其它文化实践活动一样,其中也充斥着何为“合法性/正当性”的斗争和争夺。他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体育场域中这一斗争背后掩藏的机制,从而批判性地来认识法国社会空间建构的原则和机制。进言之,就是揭示在法同社会的结构在行动者身上的承载如何可能表达、如何可能实现――这是布迪厄创制社会实践理论的起点和旨归。

前文已述,当我们从布迪厄研究体育角度将之归属为一位体育社会学家的时候,就隐性地提出了两个理论问题:“何谓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社会学何为?”本文认为,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第一个面向是,把体育用作理解社会的一把

钥匙,研究直接指向某个社会学的理论问题(比如社会学中普遍关注的结构一行动者关系问题、个人一社会的关系问题、结构一功能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变迁问题、社会分层问题等等),在特定社会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有关体育的经验事实来阐释这一问题,从而也部分地论证了该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合理性。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一个社会学理论都期望将理论应用扩展至这个领域,从而拓展自身的解释力。

“何谓体育社会学”的第二个面向,研究虽然也在社会学的某个理论视野下展开,但与前一面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重在解释和理解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本身;甚至不管是采用量化还是质性研究的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发现新的因果关系,从而建构新的解释模型以进一步指导体育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在回答“体育社会学何为”之前,要提一笔的是,上文中,我们一再强调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理论的使用,而中国社会的实际又并不完全符合西方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条件,因此,对“中国体育社会学何为”的解答会参入西方理论本土化的要求。从而,在第一个层面上,“体育社会学何为”要求研究不能只限于对体育经验事实的解释和讨论,而应将这一研究上升到对更为抽象的社会学问题的探讨。换言之,研究要能够体现体育对理解中国的社会学问题的价值所在。体育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性,更具有社会性、文化性、人文性的现象,是我们了解和阐释中国社会学问题的有益支点。诚如科克利所言的,体育社会学是“把体育运动当作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来研究,以此来理解体育运动所处的社会、围绕体育所产生的社会世界和与体育相关的个体与群体的经验”。(但在本文看来,科克利对体育社会学的理解只涉及了体育社会学的第一个面向)。

在第二个层面上,虽然关注点在于对体育经验事实求得理解和解释,但更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得以锤炼,不仅可以拓展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力(社会学理论的价值所在),而且具体到某些体育场景(比如现场观看球赛),还能为社会学研究,诸如人际互动之类的社会学主题提供了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无法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这也是体育或者说体育社会学对母学科――社会学的价值所在。更重要的,在一个迥异于西方社会的新语境中,无论是社会学理论本身还是其概念工具都会出现适用上的瓶颈,这需要研究者对原有理论做某种修正、对原先的理论工具做新的概念化处理,这同时也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工作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发展出新的概念工具,甚至可能提出新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式,不仅提升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品质和学术地位,而且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关于“何谓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学何为”之对应的两个面向的认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第一个层次只是将社会学理论应用于一个新的领域的话,那么第二个层次则明显地具有从理论上来探讨这一适用性的理性思辨功能,而它又有助于提升第一层次解读的质量并拓展其解释深度。因而,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规范都不能止步于“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论述,而应有更深层次的学理讨论。

4 反思:理论使用与概念工具适用

因为社会实践理论是一项与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那么,承接上文体育社会学研究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使用和本土化的话题,下文以国内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对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研究为例,讨论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理论使用和概念工具适用的问题。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社会不平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韦伯和马克思以降,社会学界沿着两个不同的进路用不同的分层指标从事社会分层研究”,但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有等级的社会结构,以此人们在财富、权力、声望和职业地位上处于不平等的分配状态。在这一论域中,西方体育社会学一般可以划分为4个视角:体育环境下的社会分层研究、体育运动与社会阶层研究、体育运动分层与地位和权力研究,以及体育运动与社会不平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功能主义的视角)将社会不平等看成是正当的、不可避免的社会产物……(批判主义的视角则)将不平等看做不合理的社会产物,认为应该进行改革”。换言之,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会明确在哪个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进行并回归到社会学问题的讨论。

反观国内研究(在此,对比并非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有学人总结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体育经验研究伏体相当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第一个视角)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社会分层与大众化研究、社会分层与参与体育差异研究以及社会分层与体育消费研究;而且从研究文献来看,一方面并未发现研究中的理论视角所在,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更多地倾向于体育领域中的对策性探讨(比如说,社会分层与体育大众化的研究旨在分析社会分层与体育大众化的关联,探讨如何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发展大众体育加速大众化的进程;社会分层与体育消费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体育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试图从社会分层的视角进行体育消费市场细分,寻求引导体育消费的社会分层策略);与经验研究相对,也有一些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该使用何种社会学理论的探讨一比如布迪厄的场域论、文化资本理论,笔者认为:惯习、资本、场域、利益这些概念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得以展开的分析工具,单纯的一个概念并不能构成理论:而且概念只有放在适合它的整体理论中才能产生最大可能的解释力。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结局往往是,要么提倡本土化,但“又多局限于经验研究,罔顾理论”,要么将西方理论硬套于中国实际。尤其后一种倾向,有使研究走向歧途的可能性――比如,孙立平曾认为,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政治资本的强势地位并未削弱,“通过政治权力的作用,整个社会中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高度不分化的总性资本的状态存在着,而不是以相对独立的资本的形态存在着”;也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当中存在象征性表达和客观性实践之间的背离现象,即象征和物质领域的背离,类似的情形都在提醒我们,应用布迪厄“资本”概念时要特别加以注意。换言之,像布迪厄研究法国那样,期望不同的资本形式相互对立并能够转化,在中国会遇到挑战。

另外,布迪厄是在阶层惯习这个意义上使用惯习概念的,其适用的“学术合法性”在于法国有一个相对固化的阶层结构。在中国语境下,虽然有学者使用“阶层结构定型化”来描绘中国社会阶层以及阶层关系愈来愈稳定的现象,但同时也认为,这种“阶级关系结构化”只是一种倾向,至今尚未定型;而且在中国社会中,像身份、政治分层这样一些具有独特性的变量,仍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过程和特点。仇立平也认为,“我国的社会分化还没有完成,尤其是国有资产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完成,我们就不能说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根据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我们是有可能从行动者从事的职业或所处的社会位置这一角度,在群体这一层面上来使用惯习概念,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身处科层制行政体制中的哪一个层级,其行动的手法和办事的策略基本上是相似的,其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因为有着相似的一套性情倾向系统。

体育社会学第2篇

社会体育

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残障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民族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民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

城市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开展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体育正向社会化、社区化、家庭化、设施配套化、活动内容多样化和高档化方向发展。

农村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乡镇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乡镇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在我国,主要作用是以其辐射作用促使农村体育网络化,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婴幼儿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出生1个月至学龄前的婴幼儿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机能协调发展和身心和谐,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生理条件的各种户外活动,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各种自然因素;对活动场地、服装、设备。器材和项目等的安排要以安全、卫生为原则;合理掌握活动的生理负荷,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教法手段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化,活动组织游戏化。

儿童少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7—18岁儿童少年进行的身体锻炼与教育活动。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有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青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18—25岁的青年进行的以健康、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这一年龄阶段是身体的成熟期,要充分发挥其身体的潜在能力,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掌握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和体能。

老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老年人进行的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疾病,丰富晚年业余生活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要根据老年人的健康、体力状况和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安全卫生和因人而异;不要做憋气、速度太快或猛然使劲举起重物,以及突然蹲下或低头等动作练习;应避免剧烈的对抗性竞赛。此外,定期的医务检查并指导参加者日常的自我医务监督,是开展老年体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女子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女性进行的以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可分为:青春期体育、怀孕期体育、产后期体育、更年期体育等。

职工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工商、企事业、机关、团体等职工中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目的是提高职工健康水平,调节情绪,增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防止职业病。以职工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适合职业岗位劳动特点的各种有益于健身和娱乐的锻炼项目为主。形式有工前操、工间操小型多样的锻炼或竞赛活动、简易运动会等。

残障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身体残疾或精神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帮助残障人解除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锻炼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坚持户外,健残兼顾,注重实效,持之以恒。

聋哑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双耳听力丧失、听觉障碍、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获得健康生活的乐趣。主要特点是以直观形象的演示,结合手势、口型等方法进行指导。

盲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视力丧失以至全无光感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提高机体的灵活性,触觉的灵敏感,发展听觉以补偿视觉的缺陷,提高定向、平衡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活动前要让运动员熟悉运动场地。活动中结合采用辅助设备器材,以声音和触觉为导向是主要特点。

肢残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四肢残缺或麻痹畸形而导致运动系统功能不同程度丧失或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增强残疾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避免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提高生理机能,改善残疾部位的畸形状态等。锻炼时要充分发展和锻炼健全肢体,加强残疾侧尚存肢体的锻炼,使补偿薄弱环节与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提高锻炼效果。

智障者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脑器官损伤引起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智能明显低于常人平均水平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使其身体得到正常发展、增进健康、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社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企业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主的身体锻炼活动。形式有工前操、工间操、小型多样竞赛和简易运动会等。是建设现代文明企业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振奋企业精神,增强企业活力和劳动者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中国社会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之一。是领导、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群众体育组织。主要职能是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科学地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社区体育骨干的业务学习,开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

社会体育指导员

中国开展社区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从事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指导锻炼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属非职务性,具有社会服务性,工作对象广泛的特点。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带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引导和帮助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投资。

体育社会学第3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理论;教学;和谐发展

一、体育社会学理论概述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美国《社会学拜客认为》:“体育社会学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制度,研究他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和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二、当前体育的社会结构和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体育社会现象出现了集注化、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体育社会现象的集中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现象开始不再依附于其他社会现象(如教育、文化等),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现象。全球的“体育人”以及和体育有关的人在增加,体育的社会组织的扩张,各国政府对体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体育占用社会的总时间在不断增加,因此体育中形成了一一些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如球迷与俱乐部、球员与业主、社区居民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这些新社会关系的出现吸引着社会的注意力,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军事、宗教、民族等的变迁与发展,要想解释、理解和管理这些社会现象进一步求得体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们诉诸于体育社会学这门学科。

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与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形成较大反差。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和产业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体育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具有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为主,组织管理居民自治与行政主导相结合。

三、体育教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前进方向,体育作为一项独立的运行行业和事业出现以来,它的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使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同时,让体育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实施体育战略发展目标必不可缺的基本因素。我国学者周西宽等指出:“体育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体育的历史表明体育和人类其它活动一样,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的,并在同各种社会的相互影响中体现其规律。从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对体育的影响是同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同时,体育也通过自己的特殊作用积极为~定的社会及政治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少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体育经常也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服务,体现国家的意志,得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有经济作为基础,体育总是在经济的发展中而繁荣起来的。反之,体育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四、体育社会学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前进方向。

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体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它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的造型、色彩、功能,常常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着社会心理:大型的全国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奥运会等,已经成了主办城市推动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唠动技能,培育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体育和教育都存在密切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首先,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体育系统为了适应科学系统的要求,必然要使体育系统自身的功能与结构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其有能力接收和消化科学系统的影响。而要有成效地实现科学影响对体育系统的渗入,就必须要由体育系统制定出一系列既能反映科学系统的要求,又能符合体育系统自身行为特点的具体政策。其次,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政治系统即国家与政府作为媒介加入了科学与体育社会互动的行列。

体育社会学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理论;教学;和谐发展

一、体育社会学理论概述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美国《社会学拜客认为》:“体育社会学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制度,研究他的结构、内容、变革和发展,研究以体育运动为特点的社会行为、关系和作用、包括系统内的和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二、当前体育的社会结构和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体育社会现象出现了集注化、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体育社会现象的集中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现象开始不再依附于其他社会现象(如教育、文化等),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现象。全球的“体育人”以及和体育有关的人在增加,体育的社会组织的扩张,各国政府对体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体育占用社会的总时间在不断增加,因此体育中形成了一一些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如球迷与俱乐部、球员与业主、社区居民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这些新社会关系的出现吸引着社会的注意力,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军事、宗教、民族等的变迁与发展,要想解释、理解和管理这些社会现象进一步求得体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们诉诸于体育社会学这门学科。

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与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形成较大反差。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和产业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体育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具有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为主,组织管理居民自治与行政主导相结合。

三、体育教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前进方向,体育作为一项独立的运行行业和事业出现以来,它的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使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同时,让体育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实施体育战略发展目标必不可缺的基本因素。我国学者周西宽等指出:“体育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体育的历史表明体育和人类其它活动一样,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是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的,并在同各种社会的相互影响中体现其规律。从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对体育的影响是同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这种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同时,体育也通过自己的特殊作用积极为~定的社会及政治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少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体育经常也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服务,体现国家的意志,得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有经济作为基础,体育总是在经济的发展中而繁荣起来的。反之,体育运动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四、体育社会学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前进方向。

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体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繁荣起来,它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的造型、色彩、功能,常常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着社会心理:大型的全国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奥运会等,已经成了主办城市推动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唠动技能,培育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体育和教育都存在密切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首先,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体育系统为了适应科学系统的要求,必然要使体育系统自身的功能与结构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其有能力接收和消化科学系统的影响。而要有成效地实现科学影响对体育系统的渗入,就必须要由体育系统制定出一系列既能反映科学系统的要求,又能符合体育系统自身行为特点的具体政策。其次,当科学作用于体育的时候,政治系统即国家与政府作为媒介加入了科学与体育社会互动的行列。

体育社会学第5篇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依据教育方针、体育的目的任务、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体育的功能制定的。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配合德育与智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学校体育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的突出特点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简单来说学校体育是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

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由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够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体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它是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社会化”

体育是一种以人为实践对象的实践学科,它所涉及的任何理论与模式都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够得到检验。通过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这三个方面来对学校体育认识是符合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的有关原则的。

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学校体育对于社会体育具有辐射作用和服务功能。学校体育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寻求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点,让学校体育能够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同时学校体育社会化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决定的,也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打破围墙,主动拓宽空间,以社会体育发展为动力,来激发出学校体育活力,同时还能够使学校体育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开发出社会体育的潜在市场,从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

长期以来学校被传统的组织管理和制度从社会中隔离出来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学校体育不能够够与社会体育进行良好的互动,发挥作用时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互动。因此,学校体育逐渐的开始习惯于稳定、规范和单一的封闭式管理体系,与社区体育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很好的衔接,这就导致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目标、内容、形式上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出现了体育人力资源等的闲置、浪费。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也多为竞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大都“难、繁、偏、旧”,这使得很多学生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最后当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就会中断体育锻炼。为了能够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须要树立起全民健身的观念,改变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传统角色,由客体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建立起有效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模式。这样可以使得学校体育由封闭转向开放,逐渐的将自身纳入到活跃、合作和多元性的社区体育空间之中。这样做虽然在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徐诶奥体育以及学生带来各种冲击与影响,但是却能够给学生提供多视觉多方位的观察、接触对象与事物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全面、准确地思考与判断事物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二)社会体育的“学校化”

这里的社会体育“学校化,并不是指的将社会体育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它主要指的是以下的一些方面。

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与学习兼容。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社会体育的发展十分的快速,其中很多发展都与学校体育有关,对于学校已有的场地设施社区不应重建和重购,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要发展那些学校没有的、学校和社区都急需的体育设施上。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社区用来发展的资金融入到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当学校在规划新建体育场馆的时候,社区可以提供计划用地给学校,共建共用。

社区能够主动的争取到学校对体育活动的指导。学校的体育力量是现成的,同时学校体育也拥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因此,社会体育“学校化”要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尽可能借用学校体育力量进行培训、组织和指导,使得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学校的指导,可以使得社区体育活动取得有益于身体锻炼的价值,并能够活跃活动气氛,激发群众进行体体育锻炼的兴趣,达到吸引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社区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去。学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其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较多,社区可以多和学习进行联系,并积极的组织织项目爱好者参与到学校的体育运动之中,例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可组织专项运动队与师生进行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增进居民与师生之间的友谊,而且会推动社会体育运动的发展速度。而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社区在参与时,应该给予经费上的一些支持,或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奖品。

(三)终生体育是两者之间的接口

终身体育源于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终生接受体育教育,始终进行体育参与的一种身体教育过程。即一个人从诞生到生命结束,都要适应环境与个体发展需要,进行体育锻炼,获得生活和学习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联系中,充当纽带作用,相联于二者,相融于二者。

首先,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终身体育已经作为一个基本改革理开始念贯穿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全过程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有着严格的规范,它是一个规范的体育教育过程,可以起到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人这一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中学教育结束后,掌握一到二种体育技能,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养好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信念。

第二.终身体育在社会体育学的学科结构中,充当体育参与角色。利用参与这一角色作用,整合诸如参与主体、时空,以及财物等必要因素,形成相对完整的社会体育运行体系。体现以健身、娱乐为主的社会体育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

第三.终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直接目标,是学校体育的始终追求。除此之外,终身体育在社会体育体系中,保持着参与主体的恒久性,包容着参与形式的多样性,整合着参与客体的资源性,维系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动力性。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大使命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及群众性体育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与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对推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闲娱乐类这几类。这四类指导员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够对社会体育事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而高校则可以系统的培养出这些专业人才,促进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能源补充

学校体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这两大特点,使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方针中体育一直都排在德育和智育的后面,这并不标明体育比这两项所占的分量要小。相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按照一定课时数接受体育教育。如果没有一个号的体魄又如何能够发展其德与智。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这一部分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得比例十分巨大,这也就使得体育能够尽最大可能的被普及,这些都是任何群体都无法企及的。同时由于学校体育的系统性与规范化,可以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整体运动技术水平。因此我们说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能源补充。

(三)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进行了延伸

社会体育活动穿插在居民的工作学习、生产劳动、甚至家务劳作之余,它是在居民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可以从事的一种或几种健身活动,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且活动内容自选,形式也多样灵活,不仅仅非常符合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社会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对体育活动的终身意识。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融合状态下强健学生身心健康的新局面。另外,那些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的人,社区体育为他们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使得他们继续了学校体育的延伸,实现了终身体育。

(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相影响

学校体育资源丰富,能够为社区体育提供支援,改进管理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投资,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支持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这样做不仅能够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也能为学校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作为学校体育延伸的社会体育,它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朝着教育社会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优势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通过社区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更加贴近生活,反过来也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

(五)两者结合能够为两者带来不可想象的作用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契合对学校体育的转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可以引入社会体育的思想,使得学校体育能开发出新的教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会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够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活跃的氛围。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能够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存在的困难是缺少设施、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居民参与率也比较低。要想使得这样的局面有所改观,就必须依靠现有的各级种类学校,并充分的发挥这些学校的体育资源优势,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社区体育。通过学校体育能够促进社区体育的文化建设,而学校的学生也能够为社区体育活动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得社区体育能够朝着轻松、愉快、活泼的方向发展。

体育社会学第6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学;视角;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3-02

一、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体育教育的目标

1.打破严格的竞技标准,突出人性化发展。社会体育学是一种大众化的体育学习,适用于社会的所有成员,强调的是体育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明确指标的体育教学,而是以学习者的体育素质为核心,以不断地增强体育能力为根本,促进个人在体育练习过程中技能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增强及体育素质的上升。将社会体育学与当前的体育教学联系起来,能够不断地促进真正素质意义上的体育教育的发展。

2.更加强调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融入社会体育学的核心价值,突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打破严格的竞技标准,更加强调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健康、身体体质的增强。实现社会体育学与当前体育教学的结合,能够充分地构建学生的健全体魄和精神建设,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社会体育学视角下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一味地以竞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一味地以竞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了个体的发展。竞技只是体育教育结果考核的一个指标,而不是体育教学的全部内涵,但是在很多的体育教学课堂上却忽视了这一方面,认为竞技考核的标准是体育教学的最终意义,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必要的技能的训练,一味地重视考试和测试的结果,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对于素质教育改革的贯彻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想充分地实现真正素质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就要首先改善这个局面和观念。

2.从观念上忽视了社会体育学的价值。对于社会体育学的认识不到位,是目前体育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因素。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能力就是竞技和考核的成绩,忽视了体育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体育学的发展就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完完全全地实现体育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不再单单地以一个人的体育成绩来判断其体育水平,在具体的体育学习中更加强调体育精神的构建、体育素质的提升及体育的实用价值的融合,实现体育学习与应用的相融合,这是素质教育改革下的体育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

3.在体育课堂上没有更多地融入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很多的体育课堂上对于体育认识的错误导致了体育学习方向的偏颇,在具体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只是严格地按照固定的体育学习标准来进行体育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例如体育学习和训练中分成好多个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项目对于学生锻炼的重点不同,但是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将所有的项目都做好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学生,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那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长的发挥和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可能在有的项目达不到正常的标准却在另一方面有超常的水平,如果只是一味地一刀切,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

三、如何实现社会体育学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1.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重心由竞技向精神层面的转化。实现社会体育学与当前的体育教学相融合,首先要做到的是在具体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要实现教学重心由竞技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化,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体育带给学生的精神意义的提高,让这种精神逐渐地渗透在学生以后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学习体育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地实现他们的各项技能的训练,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社会体育学观念对于体育教学的渗透,不断地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体育的训练和练习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竞技精神,而不是竞技本身,这是一种追求形而上的理念,并将这种精神作用于形而下的学习和生活中。

2.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的体育能力发展。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人的体育能力的发展,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对于体育的教学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要把重视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能力放在首位,不断地通过专项的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是以训练过程本身作为最终目的。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通过单一的训练标准和评价指标来对学生做出片面的评价。个体的差异性是造就体育才能、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众多的体育运动员,他们所擅长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人的特长,同时也不能过多地强调个人学生的平衡性,要容许差异的存在。这种差异性能够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3.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体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积极地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社会体育学的因素,就要充分地重视社会体育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关于体育的学习已不再简简单单的是一种学科的训练,而要将它的发展与社会相结合,即将它部分实用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同时也能够极大地促进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育改革。社会教育学带给学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能力的训练,包括个人的抗压能力、生活状态的调整等。因此在具体的体育学习和训练中要充分地保证这种实用精神的实现,在授课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宗旨都要充分地体现这一点,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实现社会体育学与当代体育教育的结合,能够不断地将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精神功能与体育的教学相融合,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较为单一的体育教学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体育教学。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体育能力的发展,突出体育本身的实用价值,即实现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而不再是仅仅的体育竞技成绩的提高。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地融入社会体育学的内涵和标准,对于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燕:社会体育学教学初探[J].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10.

[2]黄靖:体育社会学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3]矫祯玉:“三点式”教学法在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特征分析——以1997年-200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学立项课题为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

体育社会学第7篇

1.1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依托社会体育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与社会体育接轨。在我国的高校里社会体育课程一般是公选课,从课程开设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现今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构想,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渗入,使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越来越能认识到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对科学健身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不再单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践成绩评定。为大学生制订的课外实践成绩评定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安排,参加体育俱乐部等。要缓慢地提高实践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社会体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实践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社会体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健身的自觉性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健身效果正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使体育健身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1.2社会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还要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着终身健身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体育教学演化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接轨,使社会体育教学走向社会化、人性化的道路,结合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程。只有通过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才能科学地掌握健身的基本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1.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人们进行健身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动作示范的高素质体育人员。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成功与否。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人们对科学健身、计划健身有着强烈的迫切需要,因此,壮大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迫在眉睫。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在校大学生要在加强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助力。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还能熟练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组织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组织任务。只有对全民健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对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2实践环节的优化

2.1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1.1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功底,以及基本的社会体育工作技能,掌握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团结能力,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2.1.2知识面要宽广

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素质教育由单一的社会体育理论教学转向多学科联系教学,尤其是相邻的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等学科,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拓宽体育知识的教育范围,提高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1.3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侧重创造性和能力提高的轨道上来,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

2.1.4素质的提高

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的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高校教育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市场配置资源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

2.2加强基础建设

实践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都要进行预算。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一个好的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进行。

3结语

体育社会学第8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社会学 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方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登攀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与社会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在竞技体育中反映出来。同时竞技体育对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反作用,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竞技体育是体育社会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竞技体育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其所具有的重要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已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竞技体育在政治领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政治手段,竞技体育对维护政治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竞技体育是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政治家们十分重视竞技体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作为外交手段,竞技体育是一种国际政治手段,对改善国际关系,发展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有时它甚至是国际政治的先导,是开展外交活动的前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就是从“乒乓外交”开始的。

二、竞技体育对促进社会活动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娱乐行业的一部分,已经广为人们重视。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体育娱乐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举办大型运动会是竞技体育的一种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活动,直接的收入是门票、彩票、纪念品、广告、电视转播权出卖等,间接收入是促进旅游、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目前,竞技体育与广告和电视转播已紧密结合,互相支撑,成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竞技体育的各种协会、俱乐部和比赛活动的经济收入,不仅可以维持和发展它自身的正常运作,而且可以为社会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门路。

三、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竞技体育是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运动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对大脑的两个半球的均衡发展和智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它对人的运动能力的教育是通过模仿、反复练习、创造优秀动作、参加竞技四个阶段来实现的。模仿,可以使作为文化形态的竞技体育得以继承;反复练习,可以改善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养成习惯,提高掌握动作技能的能力,创造人体文化的过程;而参加竞技比赛,则是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一种考验,对提高参加者的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

竞技体育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首先,竞技体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同时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其次,竞技体育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积极作用。最后,竞技体育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当中得到其实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承载着丰厚的社会文化理念

首先,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竞技体育每项新的成绩、新的记录、新的高难度技术的诞生,都标志着人类在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促使每个参赛者都要不断运用训练科学和技术方法的新成果去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其次,它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场上的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所传播的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最后,它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观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许多人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得以欣赏到健康美、服饰美、形体美、道德美。这种欣赏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与这种欣赏同时发展繁荣起来的体育新闻、体育文学、体育摄影、体育影视、体育邮票、体育纪念品、运动服装、体育建筑等文化形式,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社会的情感文化。

五、竞技体育存在的社会问题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这种竞争有别于以灭绝对方为目的的战争方式的“竞争”,也不同于以获得更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经济方式的竞争。竞技体育毕竟是文化领域的竞争。奥林匹克精神所表达的“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是对竞技体育竞争现象的一种理论上的平衡,是对竞争与协作这对矛盾的理想描述。反观现代竞技体育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已成为社会学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体育的竞技化、商品化,这在发达国家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国当今的体育发展正置身于这样的阶段。竞技化、商品化倾向不仅制约着竞技体育,而且严重影响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轨迹。不仅如此,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竞技体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兴奋剂的泛滥和各国各地的球迷骚乱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人们在创造竞技体育灿烂文化的同时,一种竞技体育所特有的负面文化――“兴奋剂”也产生了。兴奋剂的危害首先是对运动员身心的危害,它可造成心血管系统紊乱、致癌、导致猝死,同时对心理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不仅加大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而且致使一些运动员一生难以摆脱负罪感。兴奋剂的泛滥极大地危害了竞技体育的公正性,违逆了奥林匹克的宗旨。而球迷的骚乱则是一种激情犯罪行为,其特点是没有预谋过程并且具爆发性,这种状况在球场形势与观众心理定势发生巨大逆差时尤其严重。由于近年来对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过度渲染,以及受到不健康文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的球迷骚乱和球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负面影响的社会问题。

体育社会学第9篇

1.参与社会体育的热情不够高涨

有调查表明,在20~59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的成年人群体各有53.63%和63.96%的人不能达到每周进行一次体育活动。其主要原因分为:

(1)工作占用时间较多。

(2)没有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60~69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群体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分为:

1)没有形成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受家务劳作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论,我国目前16岁以上人口的空闲时间已经是1900小时/年,显而易见,因工作忙或家务忙造成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主要造成人们不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不了解参与的意义和对参与体育活动没有热情。

2.年龄结构分布不均

我国目前参与体育人群就年龄结构来看属于凹形结构。即青少年和老年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热情比较高,而中年人的参与情况较差。青少年还处在学校教育阶段,直接接受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老年人的余暇时间比较丰富。另外,延年益寿、丰富晚年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热情也比较高;而中年人的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率偏低。

3.场馆的现状不适合

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小,公共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的体育场馆也仅仅是集中在一少部分的学校里,街道、公园、社区中的体育场馆寥寥无几,这给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因素

1.参与者对社会体育的态度

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包括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积极参与的态度。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直接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积极的态度可以促进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消极的态度则直接阻碍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其中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是人们能够排除困难、持之以恒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参与者余暇时间

目前,实行了一周5天工作日后,我国群众的余暇时间有逐步延长的趋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的时间也都被用于做家务、学习等上,参与社会体育的时间几乎没有,这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所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直接原因,其中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学校对外开放的场馆设施、街道的健身器材,公园内的活动场所以及森林公园等。但就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设施来看,很难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情况不容乐观。相对于体育较发达的广州而言,其室内人均活动面积仅为0.0025平方米,室外0.0112平方米,面积数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相差甚远。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到世纪末,城市公用体育用地1~2平方米,小学2.3平方米,中学3.3平方米”的标准也远远不能达到。

三、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