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视文艺节目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0 01:26:18

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第1篇

关键词 电视节目;专题文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48-02

1专}文艺的界定

由于专题文艺包含的范围广、类型多,若想对其进行准确界定,就需要聚集众多学者,通过交流讨论,方能得出较为合理准确的定义。由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此举办了3次专题节目,节目中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通过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探究,顺利的开展了界定专题文艺的研讨会。活动通过3次会议的详尽讨论,归纳并整理了各种复杂纷繁的电视专题节目形态,并用具体的定义表述出了节目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延伸,最终制定了《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分类条目简表》。由于专题文艺包含的范围广、类型多,所以简表中未能将其进行准确的规划预定义,但简表中将专题文艺节目归纳为专题节目的一个分支。其中,专题节目的特点是主题鲜明一致,文艺节目的特点是以文艺为选题对象,综合两者可以看出专题文艺既与专题节目又共同的特性又秉持文艺节目自身的个性,是一种通过文艺素材能够全面、详细、深入的反应主题的一种节目形态。因此,专题文艺节目就被界定为专指中心为文艺人物、作品、现象、活动和问题等题材的节目。

电视专题节目既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归类,对专题节目的界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无法用单一的标准对其进行概括,而专题文艺节目是指由文艺编导制作的节目,它既可以说成是属于文艺专题节目的一小部分,也可说成是文艺与专题的综合产物,有着二者共同的属性,将真实性和文艺性合二为一,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2专题文艺的类型

2.1访谈类专题文艺

访谈类专题文艺节目的反映对象不是以文艺为本体,而是以对文艺现象的评价和介绍为主要对象,它必须是以访谈的形式对与文艺有关的活动的开展进行界定。例如,《春节晚会访谈录》就是以春节晚会为主题进行的采访、评论、叙述和伸展,节目是由主持人提问、受访者回答和二者之间的交谈3部分组成的。类似的访谈节目有单人访谈和多人访谈,《春节晚会访谈录》就是一种多人访谈节目,访谈中设计的方面较广,访问的人数较多,受访者的回答也丰富多彩,这种多人访谈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基本能涵盖广大电视观众的观点、想法、意见和愿望。单人访谈是深入探讨和详细介绍以艺术创作为话题的访谈。例如,《王洗平谈春节歌舞晚会》这个访谈节目,通过提问和解答的互动形式,对歌舞晚会的构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晚会的艺术处理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对晚会幕后的花絮进行了趣味性的报道,此类访谈基本上是从细节的角度对节目的创作历程和表演手法进行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也能使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使观众的审美得到培养。

2.2报道类专题文艺

报道类专题文艺主要报道的是有关文化艺术和电视文艺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表演和导演等等,因其纪实性与新闻相同,故与新闻同样具有的时效性。例如共有8集的《来自98春节晚会的报道》,从晚会的筹备过程到演出过程再到幕后花絮都系统的向观众详细的报道,让观众对晚会的演出场地、所用道具、舞台布置、节目安排、幕后人员的前期准备及晚会负责人的工作情况一目了然,使观众不再将目光拘泥于晚会的舞台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了晚会的各个细节及整体布局,让观众们了解到晚会幕后工作的繁杂与艰辛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们对晚会幕后神秘感的好奇心,从而对晚会的主创团队更加包容、理解和支持。

2.3介绍类专题文艺

介绍类专题文艺的制作是从介绍的角度出发的,通过对人物、知识、作品等的介绍使观众增长知识。节目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文艺界的杰出人物,有关文艺的知识常识和具有特色的文艺作品。介绍类专题文艺主要分为介绍人物、介绍知识和介绍作品3种类型,其中介绍人物的节目主要是对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表演艺术家、雕塑家等任务的介绍;介绍知识主要是类似于《京都古戏楼》《古乐南音》《川剧变脸》等知识进行介绍;介绍作品就是对诸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红》《茉莉花》《歌唱祖国》等作品进行介绍。

2.4赏析类专题文艺

赏析类专题文艺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如对歌曲《雾里看花》、歌曲《东方红》等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目的、作品灵感来源及作品内容进行赏析。

2.5评述类专题文艺

评论类专题文艺一般指一种在叙述中掺杂议论,将二者合并为一体的节目,既有解说词来叙述作品又有对节目的评述,有的时候还会加入隐身含义,借题发挥,对主题进行更深远的讨论和深化。例如,《1997年中国电影回顾》《舞蹈比赛评述》等。

2.6艺术片类专题文艺

电视艺术片与其他电视节目不同,它是即一个特立独行的形式又是一个对电视艺术特性充分反映的形式品种,但由于它不是对某方面知识的介绍,因此又不同于介绍类专题文艺,而是能起到对欣赏性的集中和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对人生奥秘的探究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的作用。

3专题文艺的表现元素

专题文艺节目设定的主要目的是对知识进行详尽的介绍、对信息进行准确的传达、对情感进行恰当的抒发、对专题文艺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观众对文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观众对文艺节目的喜爱程度。因此,在专题文艺节目的制作时,要抓住中心思想,集中表达主题,阐述鲜明的观点,还要通过精巧的构思使用尽可能多的艺术表现手法,最终得以实现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视觉和听觉是电视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官感受,鉴于此,有学者将电视专题片的描述形态分为画面、有声和造型3种语言形态,学者们将专题文艺节目设计到的语言元素归纳为主持语言、解说语言、画面语言、字幕语言、音乐语言、造型语言、音响语言、资料语言和采访语言9种元素,以上9种语言基本可以涵盖组成文艺专题节目中的各个小部分。

在专题文艺节目稿件的编撰过程中要保证文字与图片出现的时机相投,互辅互助,使二者相互融合,不可显得某一方突兀。解说词的书写问题要采用散文的形式,通过散文语言细化中心思想,突出主题。由于专题文艺节目的结构简单,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丰富资料,保证素材多样化,提高节目的信息量,使节目形式更加饱满,节目内涵更加丰富。

电视文艺节目第2篇

其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节目特征和类型并非首创,早在近几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这样的节目已崭露头角而渐成气候:《千手观音》(2005年)、《俏夕阳》(2006年)、《小城雨巷》(2007年)、《飞天》(2008年),这些我们大家熟悉的节目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节目有着一致的艺术外形与文艺特征,这些节目的备受好评已经证明,中国大型文艺晚会的节目构成与发展态势有了新的变化,以视觉冲击为主体的奇观影像节目时代呼之欲出,电视文艺节目的一场新变革正在悄然展开。

一、电视奇观节目的含义圈定

我们借助南京大学中文系周宪教授对“奇观电影”的论述,可将上述节目圈定在电视奇观节目的范畴之内。周宪教授认为:“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1] 依照这个定义而言,我们称上述节目为电视奇观节目并不过分。从《千手观音》到《飞天》再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这些节目无一不是以人为主体,以电视媒体为传播介质,通过光影等高科技手段为大家提供了极具视觉冲击的影像画面,从而在艺术审美上感染观众。虽然电视与电影有一定的艺术区分,但是在“影视合流”趋向日益明显的今天,电视奇观节目与奇观电影却有着相似的艺术实质。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叙述话语权在该类节目中比重减少,图像性的视觉冲击成了该类节目的主导话语。无论是奇观电影还是电视奇观节目,它们的话语策略已不是传统的语言叙事,图像性的视觉冲击与光影感染成为其主导话语。无论是张艺谋的《英雄》还是文艺晚会上的《千手观音》《小城雨巷》,它们有着一致的话语权,即光影图像对传统语言叙事的瓦解。

其次,两者的重心都在“奇观”二字上。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节目,他们的表现重心都是以丰富的想象铸成感染力极强的奇观影像从而征服观众的眼睛进而在心理上引起审美共鸣。这从影视艺术本体而言,意义是重大的。这标志奇观使得影视更加亲近本我的视觉艺术,而不再拘泥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从这点来看,电影与电视的区分已经不是那么严格。而奇观电影与电视奇观节目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讨论,形成“影视合流”中另一种影像奇观。

二、电视奇观节目的形态特征

电视奇观节目有着共同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特征:

1.从形态领域分布上看,电视奇观节目主要集中在舞蹈、曲艺、杂技、武术等领域。《俏夕阳》是典型的舞蹈;《十三人顶碗》则杂技色彩浓重;《行云流水》是太极武术;而整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则是舞蹈、曲艺、杂技、武术互融,大有交相辉映之势!

2.从话语策略来看,电视奇观节目“去语言化”和“去叙事化”色彩浓重,对视觉文化的尊崇与对传统语言叙事的解构成为其新颖的叙述特征。我们细数那些奇观电视节目,可以说都是无声的艺术,传统语言在这里好像无足轻重,肢体和表情配合光影等科技手段同样可以贴切传达编导的意图,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一种新语言的诞生,这种语言不是以文字和声音为载体,影像却成了至关重要的诉求点。整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最让观众记忆深刻的还是一段段或大气磅礴或唯美浪漫的视觉影像。一种“去语言化”、“去叙事化”的新叙述语言在这里悄然展现。

3.表现内容上,此类节目大都着力于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节目民族化特征明显,中国文化底蕴丰厚,使得节目具有一定的文化感召力。《小城雨巷》让我们领略到杏花烟雨的江南神韵;《行云流水》让我们感慨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逗趣》让我们迷醉于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剪纸姑娘》更将民俗风情展现地淋漓尽致。

4.艺术风格上,这些节目的演出主体都是多人化,而且整齐划一,有高度的和谐一致性。编导坚持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体现,并以中国美学的写意精神来展现东方文明的深厚底蕴,同时冠以绚烂的色彩来展示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与富有创造性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相辅相成,赋予节目以现代性和多众性的艺术风貌。节目风格多以浪漫唯美和大气磅礴为主。例如,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飞天》,就将中国传统的敦煌文化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现代辉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广大观众制作了一席传奇、唯美地视觉盛宴。

三、关于电视奇观节目流行化的论证

我们以大型文艺晚会的最高代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分析范例,历数往届的节目构成,不难发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形态的流变轨迹。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是歌曲的天下,近40个节目只有4个小品、6个相声。最有意思的是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也是近40个节目,小品和相声加起来才3个,其余基本都是歌曲节目。直到1990年,相声、小品开始崭露头角,在当年的节目总数中达到11个,而且质量上乘,许多小品名角初登春节晚会,小品大王赵本山也是在这一年以小品《相亲》第一次踏上春晚的舞台。而后,小品、相声渐渐成为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流,这里并不是单以数量为标准,受众的喜爱程度及其影响力是衡量的根本实质。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相声渐渐没落了,随着冯巩、牛群、姜昆、笑林等人的退出,相声已渐渐成为小品的点缀,退落到“四不像”的境地。而新世纪后,歌曲也是山穷水尽,基本上不再有能让观众记住和传唱的经典歌曲了。就连宋祖英、这样的歌曲名家也难得歌舞类第一大奖,歌曲的退落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时的小品仍是春节晚会的顶梁大戏,不说赵本山的小品已臻于完善之境,更有高秀敏、范伟、郭冬临、蔡明、郭达、宋丹丹、黄宏、潘长江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合力将小品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从2005年以后,我们遗憾地看到语言类节目的山穷水尽与整体退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枝独秀难以带动全盘。2005年以来的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的形势可谓一枝独秀,即赵本山的小品一统天下。但是小品新秀的断层与同时代演员水平的良莠不齐显然证明一枝独秀并不代表小品发展的整体繁荣。我们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赵本山的小品之后有谁能够挑起大梁?是不是小品也会像相声那样伴随着多位大师的退出而走下坡路?

第二,纵向上看,赵本山的小品也是成下滑趋势,笔者认为“白云黑土”已经是赵本山小品的高峰,要想超越这个高峰,对于要专心于电视剧创作的赵本山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到2008年,他的小品虽然横向上依旧独占鳌头,但是比之往年已是勉强支撑。叙事话语的牵强,肢体表演的匮乏,让我们隐约感到这个小品巨匠的苦苦支撑与身心疲惫,依照当年晚会得票支持率的数据和各方的反应,这个小品都算不上赵本山的上乘之作。

但是,伴随着小品发展形势的不容乐观,另一个现象却值得我们去关注,那就是歌舞曲艺类中频频有亮点出现,这些亮点不是单纯的歌曲音乐和舞蹈,而是前面我们所论述的电视奇观节目。这些节目雄踞本领域节目的榜首,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它都有足够的支持率。以《千手观音》为例, 在新浪网进行的2005年春晚观众调查中,《千手观音》以在3万余名投票者中支持率67.03%、得票数20587的绝对优势获歌舞类节目支持率第一和所有节目得票数第一的好成绩,成为2005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一改小品等传统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电视奇观节目一发而不可收,《俏夕阳》、《小城雨巷》、《俏花旦・集体空竹》《行云流水》、《飞天》、《逗趣》、《盛世雄风》、《进城》、《剪纸姑娘》、《腾飞》,这些节目无可争议地成为春晚不可或缺的压轴大戏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而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全场除了主题歌曲的演唱,全是电视奇观节目压轴,无论是开篇的击缶,还是依次而出的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等等,都是电视奇观节目的主流体现。至此,电视奇观节目的流行化已经浮出水面。

为什么电视奇观节目能够兴起,歌曲、小品、相声的整体退缩只是外因,视觉文化的语境下人们对视觉冲击的审美崇拜和电视艺术对视觉自我的本质回归或许才是关键的内因。审美层次日益提高的当代大众已经不再拘泥于对传统叙事的喜爱,人们急需一种新的视觉刺激艺术来带给他们新的审美愉悦,而电视奇观节目恰恰以新的叙事语言、新的形态特征带给观众以新的视觉冲击,这在人们的心理维度上引起了知己般的共鸣。对超现实的幻想和对高难度的膜拜使得观众有理由对这些奇观节目报以热烈的掌声。而此刻,电视作为艺术在经历了多种艺术形态后又回归了它本我的视觉艺术而不受其他非视觉因素的束缚,这种艺术自然的回归是任何人为因素所不可阻挡的。于是,在人与艺术本我的夹缝中,电视奇观节目巧妙地完成了自我升华而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这一席之地的范围还在继续地扩张。

四、关于电视奇观节目流行化的几点思考

大型文艺晚会的节目形态由歌曲的一统天下到相声小品的独占鳌头再到电视奇观节目的流行崛起,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省和认识:

第一,我们应该以足够的清醒认识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成功对以后中国大型文艺晚会的影响。尤其是业界人士应该以敏锐的嗅觉触到电视文艺晚会以后发展的风标变化,包括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无意识的不自觉中都会受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影响。我们经常说与时俱进、顺势而动,而电视奇观节目的流行和崛起应该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和深思,以期在这个大趋势下使得文艺晚会这一艺术形式有新的作为。

第二,我们强调电视奇观节目,但不是说歌曲、小品和相声从此就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销声匿迹。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分量是不会明显减少的,无论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的整体退缩与群体没落,但没有小品、相声和歌曲的春节晚会,广大观众是难以接受而不能允许的。所以,这里又有一个量化和平衡的问题,我们说哪一个新事物的流行与崛起,不是将它全面而绝对化地对其他兄弟艺术形态的取代,而是在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上如何争得自己的一块甚至是更大的一块才是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我们在欢迎新的艺术形态到来的时候也不赞成任何忽略、漠视其他艺术形态的行为存在,毕竟,艺术也需要人文关怀。

第三, 虽然我们不赞同为了迎接新的艺术形态而忽略其他艺术形态的存在,但是艺术固有的规律还是可以让我们在这里做个大胆的预测,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崭新时代即将来临,电视文艺节目的奇观化趋向日益明显,在电视文艺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征服世界观众的可能不是一段小品或相声,甚至是一首流行音乐,它会是一个大气唯美的电视奇观节目。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中国广大的文艺晚会工作者加强认识的一个善意提醒。大型文艺晚会中,以舞蹈曲艺为载体的电视奇观节目将渐渐改变以小品为代表的语言类节目一统天下的格局,并且渐渐解构语言类节目的传统优势而成为大型文艺表演的主流形态。可以预见,大型电视文艺晚会领域将迎来一场新的历史变革,它义无反顾地将文艺表演节目的构成推向一个新的境地,它将更为深刻地影响“影视合流“这一艺术趋向。而在视觉文化日益成为主导的语境下,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东风,电视奇观节目也将迎来它赏心悦目的春天。

第四, 这里还有一个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视觉文化时代中人们的心态转换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不是理性文化主导的时代,理性文化向文化的转变早在前些年的快餐文化中有所显现,而今已经波及到影视领域,可见,文化的发展之速与影响之大。而认识这些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我们再不必对以前精英文化走下高贵神坛产生措手不及的惶恐与彷徨,在一个文化渐成消费主流的时代,或许贵族文明与草根文化远不如我们想象地那么泾渭分明。这是个奇观影像的时代,在奇观影像盛行之际,我们应以广博而平静的心态去接纳和包容一件新事物的诞生,使得电视文艺优雅地完成它本该完成的一次自然过渡。

注释:

电视文艺节目第3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

1电视节目与频道包装的重要意义

电视节目的包装是的根据节目内容和特点,采用新颖和鲜明的形式,对电视节目进行整体介绍和宣传,建立和维护整体形像,树立品牌。

(1)电视节目包装是提升电视节目品牌化形象体系的有效途径。

电视节目是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而树立品牌化形象就是要通过包装的形式把节目、频道向受众推广出去。栏目的个性化、节目的精品化为电视节目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电视节目包装反过来形成了促进电视频道品牌化体系发展的重要手段。

(2)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使电视节目包装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电视节目的整体包装对于电视品牌宣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节目包装从以往少量的、局部的需求,发展到大量的、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整体的需求;包装也从单纯制作行为,发展为具有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多环节的复合创作行为;从有感而发的个体的创作和制作,发展到精心组织策划和实施的集体生产形式。

2电视节目包装存在的几个误区

包装一经电视媒体重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频道包装上的火爆,同样也在操作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追求视觉表象冲击,风格仿效趋同,从而忽略了媒介的独立特征。很多电视台的形象宣传片,追求视觉表象上的华丽,盲目的仿效,通常用一些无地域特征的镜头组合来构成,如:“日出”、“山河”、“大海”、“立交桥”等先进的工业流程、四季风光的变化等,最终造成了视听混淆,媒介风格的迷失和观众的无法识别。

误区之二:包装的基本元素不够协调。现有包装系统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和谐,音乐、造型、字幕等几个元素同时运用,不分主次,让人感到无主信息渠道,西洋乐和民乐共存,不注重音乐节奏,不注重色调,制作上往往流于粗糙。

误区之三:理念过重,负载过重。电视形象片最大的特点是瞬间性,它的理念不应该是沉重的,意向应该单纯、感性,表现元素简洁、轻松、好看。现在我们在屏幕上见到的有的形象宣传片往往试图赋予太多的思想,字幕解说过多,生怕观众看不懂,起不到一目了然的推广效果。

误区之四:过于写实,不够现代。频道包装体现的是媒体的品位和地方特质,是节目系统中最现代的成分,它的难度是独家意向的提炼和延伸。而有些频道包装是专题片式的,平铺直叙,缺乏韵味和意境,停留在表象和展示的层面上。

误区之五:多重标识破坏了信息解读。台标、栏目标、版块标题复合呈现,使受众视觉累赘,多重信息使形式破坏了内容。

3视节目包装实现的方法及步骤

针对在电视包装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弊病,通过认真学习和总结包装创作的规律,我们大致可以将电视包装分为分析、创意、设计及最终执行四个主要步骤。

3.1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主要又可以分为受众分析、地域分析和现状分析。这些是在创作整体包装前必须考虑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收视率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整体包装核心理念的体现。

(1)受众分析。

电视整体频道包装所面对的观众,不仅是在年龄、身份、性别有所不同,而且在文化程度、审美观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并导致欣赏兴趣和评判标准的巨大差异,在包装时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根据不同的目标收视对象,进行不同的包装。

(2)地域分析。

电视包装要突出自己的特性,尽量避免台与台之间的趋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强调地域,突出地方特色,强化个性化包装,是区别其他台的包装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3)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指整体包装改版之前对目前正在动作的包装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当前整体包装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只要具体分析透彻了,在以后的包装中都会把握的更好、更准确。

3.2创意阶段

通过前面对影响电视包装的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后,下面就可以开始分析总结,得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拟订一个整体的创意策划文稿,即创意方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包装核心理念和突破口。

下面具体谈谈电视包装的创意阶段应当注意的两个原则:创新原则和统一原则。

(1)创新原则。

电视包装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形式的创新、声音的创新和画面的创新。

①形式的创新。

所谓形式的创新,一般是指为片花、导视或宣传片等电视包装元素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包括新的创意、技术和播出方式等。

片花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形象标志的不同表现形式上。片花在电视播出中出现最多的,它的时间短,不断重复的播出可能强化它的视觉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宣传片的表现形式上已经不仅仅是台标的形象表现,而是以突出频道的精神气质、强化形象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突出整个频道的追求和定位的同时,还要有极高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画面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明确的传播理念,而且整个宣传片要与音乐、音效等声音完美结合。

导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包装形式,有节目导视、内容导视,它除了在画面的设计上很精美之外,往往通过提高导视的播出频率,起到引导观众、增加收视率的作用,所以它的创新也尤为重要。

②声音的创新。

声音的创新主要是以树立频道的形象特征为目标,将具有特色的声音或音乐融入到画面中,构成一种永久的声音传播符号,用来强化整体形象、增强视觉理念。

③画面的创新。

画面的创新,主要是强调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的融合。画面是电视包装中的主要元素,也是观众选择节目的主要依据,画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文字、色彩、标识及动画等,这一切又根据节目长度的不同和形式的限制而改变。画面要有冲击力,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内涵,在不脱离节目表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与画面做到有机结合。

(2)统一原则。

强调整体包装的统一性和规范化,也就是在频道形象定位的基础上,使其表现形式的整体风格一致,以及制作上规范和统一。

电视包装的统一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形象标志的统一。

在整体电视包装中,始终都是围绕一个台的形象标识展开的。形象标志的统一应用,可以使一个台给观众以整体感,也能增强栏目或节目的段落感和节奏感,更能起到一种推广和强化频道的作用。

②风格的统一。

电视包装的风格一般体现在包装的三要素上,也就是从运动、声音、画面等要素上都应该相对统一,从而构成频道的特色,形成个性化和风格化。关于风格的表现,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节奏、音调和基色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是统一运动、声音、画面的关键点。

节奏的统一,就是电视包装中的运动节奏感要谐调;音调的统一,即整个包装中的音调呈现一种调和状态;基色的统一,也就是电视画面的色彩上要有一个基本的色调。

③节目单元包装的统一。

整体频道的包装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频道包装的片头片花或宣传片等的制作要统一,频道中的各个栏目包装和制作都应在整体频道包装的基础上进行统一。

3.3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就是一个整体包装创意的实现过程,往往实现创意之前就需要对整体包装进行初步的总体设计。

下面谈谈这些因素中直接影响整体包装设计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也是总体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1)标识。

频道的标识是由标志(logo)、字标、口号及音频标志构成。标志和字标是用于画面中直接展示、直接沟通的,而后两者往往结合标志出现比较多,是进行一种口头的朗读和宣传。标志可以由纯图形构成,也可以有纯文字构成,而文字结合图形的用法一般在频道播出的过程中或末尾定版的时候用得最多。

(2)颜色。

不同的文化定位决定了不同整体包装的色彩定位的不同,色彩在人们的心理感知中,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心理接受效应。所以确定频道整体包装的基色,在考虑栏目本身定位同时,要考虑观众对色彩的接受程度。不同的色彩在刺激人的知觉时,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甚至在不同的节目中给不同的观众的感觉也不相同。

(3)声音。

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元素。整体包装中的声音就是将这些生活中的声音进行巧妙的融合,使之与包装的形象设计、画面风格有机地形成整体。

一般电视包装中的声音大概就由主题音乐、人声和声效构成。

(4)画面的运动。

运动是构成画面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因素,画面的运动设计包括对画面中所体现的每一个元素和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进行设计,这三种运动方式基本上就构成了整体包装的所有动画方式。

运动和声音的结合非常重要,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运动的不足,能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度。一般在片头包装中,靠音乐来加强运动的表现力度和节奏感,尤其在总片头中,这种声音结合的应用体现出来的震撼力更明显。

(5)字体。

字体的设计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尤其是在整体包装中的应用,它是在以往平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感化。包装中的字体一般包括中英文字体和它们的组合。

上面具体介绍了设计阶段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整体包装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缺一不可。总体设计之后就是进一步深入到具体单元包装的设计。

3.4执行阶段

在设计出最终的整体包装手绘效果图即故事板之后,紧接着就是紧张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了。这一步就是前面所有分析、创意、设计之后的执行阶段。其实也就是实现故事板设计的制作阶段。在制作阶段没有太多的理论可讲,主要就是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效果的实现,在整体包装的制作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成型的技术手段,保证频道包装的有序进行,又要不断吸纳新的技术,达到创新效果。

4目前各电视台在电视包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视节目的包装虽然在电视事业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发展,但目前的电视节目包装仍存一定的问题。

(1)电视节目包装不重视前期策划及方案工作。

统一的、整体的创意策划是形成电视频道宣传包装风格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制作人员具有把握全局的观念。

(2)电视节目包装的资料匮乏。

建立完备的资料库: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片资料,特别是音乐资料、音响资料。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

(3)电视节目包装过份强调视觉效果。

现代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包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电视节目的包装只见繁复的物特技在耀目,而忽视整体包装的功能诉求,就会大大削弱包装的意义。

电视文艺节目第4篇

用时尚形式推广经典,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传统的中国文艺样式,是中国人民在悠久的文明史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传统文艺样式因为国人的喜闻乐见得以流传至今,有些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广播电视文艺应为这部分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贡献。但由于电视文艺节目的海量播出,仅采用传统文艺样式的节目不仅供不应求,也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多元需求,借鉴和引进非传统文艺样式的节目也理所当然。这符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宗旨。不过,目前大部分电视文艺节目还是处于借鉴阶段,成功的本土电视文艺节目形式很少。往往一种节目样态走红,各大卫视和地方电视台就一哄而上,竞相模仿。一时间,众多内容雷同、缺乏创意的同类节目充斥荧屏,不仅使观众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而且使传统文艺样式更加边缘化。为改变这种状况,不少有志者做过有益的探索。

将传统文艺样式元素融入时尚文艺之中,让观众容易接受。有的把格律严格、文辞难懂的古诗词进行通俗化改造,使喜爱通俗歌曲的青年人也爱听爱唱。一度流行的通俗歌曲《涛声依旧》的词“带走一盏渔火 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和“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等,虽然没有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的意境却有其意味。还有的把京剧的曲调以歌曲的唱法来演唱,后来大家都称之为“京歌”。这种“京歌”可以让青年人从感到“京歌好听”逐渐发展到“京剧也好听”,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也能吸引不少参与者。

在地方形成传统文艺特色,扩大观众群。中国地域广大,每个地区的文化都具有地域特征,也会形成其特有的文艺样式。各地电视台可以进行发掘,将其融入本台文艺节目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一种优势。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诞生在河南,享誉全国,历经十年而不衰。《梨园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它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除了为本省的豫剧、曲剧提供舞台外,还为邻省的秦腔、蒲剧等提供一席之地,并兼容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等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的其他剧种。所以,不只是河南人、中老年人是《梨园春》的“粉丝”,邻省人、青少年甚至连几岁的小朋友也争先恐后到《梨园春》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梨园春》的特色是民族的、本土的,背靠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所以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和无限的生命力。

为传统文艺样式增加现代制作手段,提高其观赏性。在对传统文艺样式制作手段进行创新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与播出模式,对中国传统文艺样式进行本土化改造。2011年湖南卫视的“端午赋”诗歌晚会采用了国际先进的3D全息投影技术,以3D舞美营造出的天马奔腾的意境,实现了诗歌与高科技效果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将“阳春白雪”的内容以先锋、时尚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湖南卫视的“端午赋”诗歌晚会可以被视为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具有典范性的标本,很有借鉴意义。

用现代视角重新认识传统题材,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电视文艺节目要想吸引观众,创造出好的收视效果,除了敢于在形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还必须在内容上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毋庸讳言,传统文艺在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方面都有局限和糟粕。我们传承传统文艺样式必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体现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中国人民勤劳坚强、正义善良等需要弘扬光大的传统剧目、故事,以电视文艺为载体,广为传播,让青年人了解中国文明史,了解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贡献。这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内容推陈出新,用传统文艺样式表现全新思想内容。许多民间流行的文艺样式如二人转,过去由于插科打诨的内容等原因登不上大雅之堂,但赵本山的拉场戏《摔三弦》令人耳目一新,以二人转演员为代表的一代笑星的小品表演也成了央视春晚的力作。这与节目内容的推陈出新不无关系。

二是不断推出传统文艺样式的新作,增强传统文艺样式的新鲜感。尽管许多传统剧目、唱段中老年人百听不厌,但年轻人却认为传统段子炒来炒去缺乏新鲜感、没看头。虽然年轻人的看法有些偏颇,但努力为传统文艺样式推出新作也很必要。有些老的剧目也有翻新提高的空间。京剧《锁麟囊》经程先生改编的新版比以前更受欢迎,在电视上学唱的很多,不少是青少年,可见这次改版有较好的推广作用。新编历史剧《谢瑶环》的推出也是这样。侯宝林先生不仅说、学、逗、唱的表演上乘,而且长于翻旧为新,他的相声多取材于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大部分是根据传统剧目或笑话改编的。如《戏剧杂谈》《关公战秦琼》《空城计》等,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大连西岗区文化馆为推出更多的相声新作,举办过多届全国相声大赛,许多新作产生轰动效应,如《还礼》《无价的情》《缘分》《梦飞东洋》《迎接视察》等;输送了许多相声人才,大兵、周志华、陈寒柏、王敏、奇志、孙晨等都是通过“西岗杯”这个舞台有了知名度,继而走向全国,成为观众喜爱的演员。如今“西岗杯”相声大赛是大连的一个文化品牌,在全国相声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

打造热爱传统文化的节目制作团队,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

电视文艺节目的筛选、编导和播出,需要有好的品质做保障,这就需要有一支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能对文艺节目有非常好的把握和拿捏。人才是关键,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人才,才能创办出高品位的文艺节目。

首先,选好编采播人员。电视台从栏目编导、摄像到节目主持人,要对民族文艺有感情,以传承民族文艺为己任,善于从热闹的演播室跳出来,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

其次,制作有推介作用的节目。大连电视台的编导录制过姜家锵演唱古典诗词名篇的《诗香歌雅万古流》,荣获全国“星光奖”,可见业内对传统文艺传承的共识。地处辽宁省南部的瓦房店电台经常播出当地中老年人喜爱的辽南影调戏,为吸引关心影调戏迷,他们编排了一个“孙女”和“爷爷”对话的节目,介绍影调戏的渊源、主要唱腔和经典唱段,很受欢迎。

最后,利用好社会力量。广播电视文艺源于社会文艺,是社会文艺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部分。只有利用好社会文艺,包括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文艺人才,团结和联合社会力量,才能既能很好地为观众服务,又能完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2008年湖南台开播的《天天向上》将节目定位于传播中华礼仪文化,力邀中国手影大师沈晓、全国普通话泰斗级人物张颂、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计文波等名家加盟。节目巧妙地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使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同文化产业的运作与互动中重新包装开发,把文化中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和文化不容忽视。在传媒高度发达、各种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和改造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国情,展望世界,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中国电视必将走得更远。

电视文艺节目第5篇

那么,电视媒体的编导如何应对呢?

这是一个审美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懈努力。

一、重新审视电视文艺节目的变化,以及形势对编导的要求

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经过电子技术手段的二度创作,构成充分电视化的、独立完整的电视艺术作品,给观众以多样化和整体感的审美享受。

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电视化的过程。以往的电视文艺节目,只是各种文艺节目的简单组合,观众鉴赏的仍然是原有的文艺节目形态。只有电子手段介入创作后,才能真正构成名副其实的电视文艺节目。这犹如电子创作的“MTV”,才是真正的电视音乐;电子创作的“PTV”,才是真正的电视诗一样。电视文艺节目,也只有经过电子手段创作,才能真正构成电视的文艺节目。

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便携式摄像机、隐型话筒、微型调音台、电子编辑机,可以将电视文艺节目的演出调离舞台,走向无限广阔的时空。从而扩展了观众的视野,造成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以及变化多端的审美感受。便观众通过小小电视屏幕的方寸之地,显现电视文艺节目的独特光彩。

电子特技的综合开发不可忽视。

正是这些先进的电子技术,造成了屏幕画面千奇百怪的奇特变化,给观众以目不暇接,难以想象的奇妙视觉效果。

场性信息的艺术体现尤为重要。

舍弃线性思维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电视的场性思维,声画同步地给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文艺演出信息:环境、氛围、情绪、形象、声音、光效、色彩、节奏、韵律,形成了完整的“场信息”。这样,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幅谐合的自然场、文艺演出的艺术场,激昂慷慨的音响场,欢腾雀跃的氛围场。从而给观众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

二、赶超电视观众审美的时尚性

现代的电视观众,已不是手拨频道的电视观众了,而是手握遥控器的电视观众。他们想看什么节目,只要轻轻按动电钮就行了。因而审美的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构成了电视重要的审美特征。也就是说,你的节目好,人家就看下去;节目不好,人家就转向其他频道。看与不看的操纵权,完全控制在观众自己手里。这不能不说是对电视综艺节目编创作者们的巨大威胁。面对手握遥控器,掌握审美主动权的电视观众的严峻挑战,电视综艺晚会的创作者们绞尽脑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拼命在节目的设计和安排上尽力做到百花齐放、品种翻新,在节目的形态、风格、样式、品种上力求多种多样、丰富多采,以满足不同审美趣味的电视观众的不同审美需要。在舞蹈节目中,有民族舞蹈,有现代舞蹈,还有现代化的传统舞蹈;在歌曲节目中,有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还有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在戏曲节目中,有京剧、有川剧,还有武旦绝技;在曲艺杂技节目中,有小品,有相声,有魔术表演,还有气功绝活儿……正是这种节目形式的多样性、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视观众的审美主动性。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观众再也不是像早期那样只守着一两个频道一看到底,无多大选择余地了。目前,一般的数字电视观众可以看到数不胜数的撩人眼目的频道了。这样,现代电视观众的审美选择性大大增强了。因此,现代电视观众的观赏特征是――“转着圈”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比如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无论地方台的还是中央台的,仍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它仍然逃不出观众审美选择性的客观制约。因为任何魔力都难以让观众在长达三五个多小时里不转换频道。这种设计和安排本身又违背了现代电视观众审美选择性的根本特征。恐怕没有哪一个观众从头到尾地看完这一台春节联欢晚会。那么,创作者的什么整体构思、完整框架、内在逻辑、艺术脉络、整体把握、完整构筑,不就统统落空了么?究其原因,这种晚会的整体设计本身与电视观众的审美选择性相违背。这是值得晚会创作者们认真对待的客观实际。不能视现代电视观众的审美特征于不顾,只是一厢情愿地搞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第6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综艺节目特点;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84-01

电视综艺节目相对于其他电视节目是一档新兴起的创新类节目,对于它的审美判定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界定,而是要一种新的独特的视角来探讨它的存在价值。

一、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综艺节目虽然是电视节目中的新起之秀,但是已经经历过四个阶段的转变,在保留原有的发展模式基础之上,增加了新的表演内容。从最初的传统表演形式,到后期的以游戏无主的节目,接着是像益智类形式的转变,到近期的真人秀节目。四个发展阶段展现了综艺节目的成长过程。

二、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模块

(一)娱乐文化

随着社会变革,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白于生活和工作等各方而的压力让人们找寻一种可以释放这种压力的新的生活方式,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它的大众化,广泛化,廉价的特性广受人们喜爱。随着电视职能的解放,人们的身心需求,电视收视率的需要,促进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发展。因为对娱乐文化的诉求,即使是严肃的新闻节目也有了创新,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内赋予节目一定的娱乐效果,让整体风格呈现轻松舒适之感。

(二)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有别于精英文化的的一种另类文化,它是非常态的不受拘束和限制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提倡全民参与全民狂欢。但是这种全民参与的形式在一定形式上是对电视主流意识的的一种逃避,它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不限年龄、性别的大众表演,使参与者体味到了,个别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心灵的震撼,但是却不能产生长期有影响力的效果,只是短暂的眼前感受,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没有影响力。大众文化参与的形式有多样性,文艺展示,能力展示,全身心地参与体味节目带来的。代表精英文化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他们对于这种大众娱乐文化,大多数是持疏远甚是批评的态度,对于表演只是出于礼貌性的偶尔发笑和鼓掌。

(三)视觉文化

视觉行为是一种观看的过程,一种复杂的文化行为,通过视觉感受可以认知世界把握世界。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背景,对这种文化的认可进而消费就会加速这种文化的产生和传播。综艺节目的丰富多样化使消费者进入过度消费的一个阶段,针对观众感官刺激的需求,节目也在积极调整这种视觉文化效果,甚至成为一种主体文化形态。对于社会地位的变动,人们不能很好的把握这种变动带来的生活转变,视觉文化可以起到一种指导性作用,行为指导,鉴赏能力指导,甚至是穿着文化的指引。综艺节目可以很好的引领视觉文化,它的平而化、视觉化可以使商品简单明了的展示给消费者,不需要消费者必须具备足够的鉴赏审美能力,很直观的展示商品的吸引力。

视觉文化是消费社会背景的产物,通过视觉体验带来的和愉悦感,满足消费欲望,引领大众进入消费社会。视觉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形象性带来了戏剧化的效果,它的表象具有娱乐性和虚拟性,提供给观众让他们进行观赏,参与,进而消费。视觉文化集表演性公众性仪式性于一体,现在的大多数综艺节目都要进行栏目编排,然后演员表演或者仪式性的演出,受众群体也是开放式的。对于视觉文化的欣赏注重的是时尚的关注而不是内容的关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电视综艺节目文化弊端

(一)综艺节目低俗化

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为了迎合大众和和追求收视率造成的文化节目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失去了作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大众的责任,形成不好的社会语境和氛围。例如,在国内某一档比较知名的相亲类节目,一位男嘉宾很诚恳的问其中的一位女嘉宾,你愿意和我一起骑单车吗,女嘉宾的回答是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另一对男女嘉宾之间更加直白,女方问男方,你有钱吗,男嘉宾回答我家有多少房产有多少车,这种畸形的恋爱物质观会引领大众走向误区,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主持人的文化素质也是保证综艺节目是否低俗化的一个因素,有的主持人个人素质文化修养不够,整体使综艺节目走向低俗化,降低了文化质量。综艺节目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娱乐性,娱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和放松的过程,但是因为社会和道德的规范和限制,人们的心理受到一定的束缚,传统的综艺娱乐效果己不能缓解这种心理负荷,人们需要更刺激的节目达到满足放松。人类的好奇心,猎奇心理达到满足可以释放这种压抑,媒体利用大众的这种心理状态制造相应的综艺节目,从而导致节目的低俗化。利用明星的私生活大做文章,满足大众偷窥心理需求,没有底线,提高收视率成为唯一的节目要求,节目质量自然下降甚至低俗。

(二)缺乏创新性

综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艺术,艺术讲究创新性独特性,这样才能彰显艺术之美。电视节目的创新可以体现在思想上,电视语言,技巧,表演风格变现形式,这些方而的创新可以让一个节目脱颖而出。可是而对商业化的入侵,节目早己抛弃了创新原则,国内节目模仿国外节目,国内节目互相模仿,机械性的复制,是原创商品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复制品也不能很好的展现原创品的精髓。近两年,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提倡节目原创,并对引进模式做出了限定,针对新的形势,各大省级卫视纷纷推陈出新,也不乏一些革新的作品涌入市场,如《叮咚隆咚呛》等节目,目前虽未取得现象级成功,但依然呈现出一种积极向好的态势,有力地扭转着综艺节目文化缺失的尴尬局势,为电视综艺节目的明天带来向阳的希望。

四、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一)制作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综艺节目是现在大众比较热衷的一档电视节目,所以更加要承担起建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社会职责,在保证收视率的前提下,要提高节目品位,抵制低俗,勇于创新,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电视节目。有关部门也要制定保障制度,让各个节目之间公平竞争,提倡绿色收视。如今,电视综艺节目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而,残酷的市场竞争刺激着电视节目向更高质量、更高审美的方向,由此产生的最受欢迎电视综艺化身为“现象级大片”,不仅占据荧屏,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更是始料不及,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奔跑吧兄弟》、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节目”,极大地提高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水准,也提升了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提高媒体人的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综艺节目离不开优秀的媒体人才,针对现在节目的低俗化现象,各个部门都在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抵制这种现象,首先,主持人的文化补位,主持人(或参与嘉宾)是节目的核心要素,节目主体即人的素质,综合能力,文化的提高,将直接有助于综艺节目的文化表现。其次,节目制作团队的整体文化提升,随着制播分离的彻底普遍化,综艺团队成为综艺节目市场的金子,团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成败,目前国内较强的综艺团队包括体制外的“灿星团队”、体制内的“洪涛团队”等等,这些金牌团队不仅在节目的生产、产品的融合、资源的整合等方而能力超群,团队综合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制作出的节目在视觉品质上、艺术审美上、文化追求上都更显一流。因此,要提高媒体人的综合素质,让高素质人才参与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综艺节目的高品质化。

五、结束语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领域的新起之秀,尤其是“现象级节目”的出现,对大众有着一呼百应的的高影响力。它的兴起是基于电视功能的解放,人们的需求。娱乐性虽然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也要具有真正的娱乐精神,不是互相的抄袭和复制,更不是为了迎合大众低俗需求,降低节目质量。将综艺节目真正艺术化,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才能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电视文艺节目第7篇

经济信息可大体分为企业形象、商品促销、电视直销、质量评论、功能介绍分析等诸多种类,经济信息类节目在中国问世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全国有部分城市电视台纷纷开辟经济节目。形式多种多样,花样层出不穷,但至今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阶段。

济南电视台自94年创办收费性经济信息专题节目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如何办好节目,增加创收,提高栏目收视率,使栏目常换常新,观众喜闻乐见,一直是我们这些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如何能使商业栏目更加贴近观众,可视性更强,更好的为商家服务,我想要从方方面面利用电视媒体的特长,在视觉和听觉上下功夫,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起点和构思体系的综合产物。它是一刹那灵感的闪现,有了好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成功就有了保障。经济节目每天播出新制作的节目,产品要推向市场,商家要招揽顾客,如何使节目抓住人心,要在宣传主体的切入点上下功夫,以何种方式体现主体,以什么样的角度宣传主体,具体的词语要精彩简炼,画面要突出主体,要以崭新的视角,并配以靓丽清新的画面,在较短的时间内,冲击、震撼观众的心灵,在观众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8年底《商业七色光》改版为《购物乐园》,在主任李一平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义,改变栏目的形式,使栏目风格轻松活泼,不但从新制作了以栏目主持人为人物的新片头,而且还自己作词作曲制作了栏目的片头曲,歌词既符合《购物乐园》栏目的风格,又付予了节目新的含义。歌词大义是:谁都喜欢美,

谁都喜欢甜,

谁都喜欢好东西,

谁都喜欢少花钱

………………,

愿你天天都喜欢,

购物乐园天天见!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很容易上口,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串联也一改往常的惯例,由两位女主持人以闲谈的形式将节目串联起来,既轻松又随意,在不经意间为后面播出的节目做了铺垫,使观众能够依照兴趣有选择性的收看不同节目。

一、经济信息类节目实质性的真实往往只是部分的真实。除了关于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要绝对真实外,所传达的其他信息可以是虚拟的。大部分的商品宣传是借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典型的环境、情景和人物,只要包含实质性合理的、可信的因素,都可用来增强信息传达的效果。例如栏目中常有的保健类产品的节目,常常通过一个典型形象来演绎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并且对产品有较详尽的功能讲解和使用说明,使观众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二、经济信息节目反复、重复的特性。新的产品需要向市场上推广,已经为观众所熟悉的商品也需要持续的宣传,单一品种的产品和系列产品以及知名品牌的产品在做系列节目的时候,在文字和画面上要力求新颖,这往往需要编辑记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节目。在功能和特点上寻求新的切入点,画面也要以新的视角给观众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大密度的播出节奏。因为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是多次性的,它可以在某一个台或多个台滚动播出,形成稠密地“大轰炸”宣传,也可以在某一个台经年累月不断的播出,以求给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在以往的节目中,我们曾连续报道过海尔的电视机、洗衣机、洗碗机、冰柜、热水器、空调等家电产品,以洗碗机为例,在体现其功能和使用上我就下了一翻功夫。如碗筷、盘子、杯子怎样摆放才能节水、节电,如何在冲、洗烘干后不留污渍、水渍,明亮如新。对同样一个洗碗机,怎样摆放才能容纳更多的餐具等。由于现在家庭洗碗机的拥有量比较少,站在观众的角度对适用于不同家庭的洗碗机的功能和型号进行分析才能抓住观众的心,请海尔的工作人员将不同材质及粘有各种油污的餐具放进洗碗机,进行示范,使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经过清洗的碗盘光洁如新,很有说服力。

三、经济信息节目的具体化、语言环境的具体化、观众角色的具体化也是栏目的一个特性。多数的节目都是直接通过片中的主持人之口来介绍商品,人物对话也常常被安排在家庭、社会交场所等特定的环境中,事实证明,担任传达信息任务的主持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观众,比单纯的以客观的画外音的形式介绍商品的节目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要求摄像在拍摄主持人出镜的画面时,尽可能使画面更完美。如环境要好,光线要充足,如果背景颜色比较亮丽,但环境较零乱,则可采取远拍人物,使背景虚化,突出人物。拍人物近景的时候,则要求人物化妆和穿着要精致一些。主持人也应更贴近节目的形式,更注重仪表形象。

四、节目的家庭化。由于电视是一种家庭化的传播媒介,经济栏目在创作的格调上应该与家庭的和谐、安宁、轻松的氛围协调一致。画面尽量选择形象好的镜头,避免出现恐怖的、丑恶的、反面的、刺激性很强的镜头。电视属于情感媒介,节目尽可能以情动人,寓广告宣传于艺术之中。就画面而言,一般要清新、活泼、生动,形象要好,富有魅力。就音响效果而言,一般要根据节目形式与节奏,选择轻松、愉快、优雅悦耳的音乐,语言一般要简洁明快,含蓄风趣,并且言之有物,使观众看后有所学,有所悟,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例:《购物乐园》获奖作品《鱼缸》。鱼缸做为一种装饰品是近年来才走进大众家庭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它既能装饰家居,又能陶冶性情,花或多或少的钱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为家庭增色不少。节目介绍了济南市场上各种档次的鱼缸,对不同品种鱼的观赏、饲养以及如何成为养鱼“发烧友”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画面是鲜艳神奇的水底世界,话外音是养鱼的基本知识和小窍门,配以舒缓动听的音乐,整部片子如行云流水,节目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象一股甘冽的泉水流入了人们的心田,喻教于乐,使人看后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之感。

五、节目制作要精美,通过综合的视听符号,突出传播的特点。

1、观众要能通过电视画面“看懂”节目,虽然可以运用诸如视听的多种符号,但从本质上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介,观众在收看电视时,是以“看”为主,以“听”为辅的,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文字、配音居于辅助的地位。

2、文字与画面的“对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声画对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文字的含义必须与画面所表达的含义一致,另一方面是文字和画面根据创意的要求各自承担自己的传播职能。画面表达信息不明确之处,就由文字来表达,画面本身已经建立了正确的上下文关系,表达了明确的信息,就不要再把过多的文字塞进去,节目所传达的写作信息要和节目画面相吻合,同时流动的画面和变化的音响要保持同步关系,而不能脱离画面和音响。文字的结构随着画面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时,有了对画面充分的想象,也更容易明了哪些信息可以通过画面来传达,哪些信息必须通过文字来传达,哪能些画面需要文字对画面作必要的诠释。这样可以得到画面与文字语言结合的最佳方法,使文字与画面配合恰到好处。

3、语言文字易于理解是节目的基本要求。在风格上打破了各种文体间的界限,将各种有助于吸引观众,有助于使经济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并收到理想效果的风格结合起来。论文的严谨、散文的随意、诗歌的优美、新闻的纪实,都可以为节目所用,使整体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

写作时要严格遵守各种法规,特别是《广告法》。同时要注意尊重和民族风俗习惯。

节目有多种表达方式,既可以以画外间的形式表现,也可以以人物语言或者字幕的形式表现。因此,画外音、人物语言、字幕的运用及其比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一些客观评述性的语言,如果直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会显示得生硬、呆板;一些属于人物内心独白的语言,如果在片中直接作为人物语言出现,也会令观众感觉极不自然;而一些重要的、观众一时不一定理解或者需要观众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则可以以字幕、画外音或人物语言的形式同时出现。字幕是表现电视节目内容的一种常用的方式,尤其是某些以“无声”的方式来创造特殊的传播效果的节目,更是经常使用字幕这种方式。

六、商品和企业形象节目是传递信息,是说服性的。它将有关商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商品产生认知。它通过对商品优势的展示和对观众的承诺引发观众对商品的兴趣,从而指导消费者消费,促使观众产生持续的购买行为,加强观众购买商品后的满足感,并形成对品牌的一贯认知性。商品和企业形象宣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对象、有连续性广泛传递信息的特点。节目要讲究艺术性,目的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商品的知名度。

写商品介绍时应注意:

1、突出此种商品的优点。例如功能和功能优势,或功能更多,在某些方面功能更强,发明了同类商品不具备的新功能等。商品的材质和材质优势,如使用了特别的材料,使用了天然的材料,使用了新型材料等等。商品的技术和技术优势,产地和产地优势。如原装进口,名牌、名厂出品,来自著名产地等。历史优势,如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工艺成熟等等。品牌和品牌优势,如著名品牌、传统品牌、外国品牌等内容。服务和服务优势,如免费保修,免费安装,24小时服务等等。价格和价格优势,同等质量、重量,价格如何等。

例:孟氏中药拔罐。孟宪忠所长突出“不用火,不用电,哪里疼拔哪里,会拧水管就会拧拔罐”,简单易学,朗朗上口。罐体采用聚脂材料,不变形,不易裂碎,并继承了传统针灸拔火罐的原理,免费试用,免费保修,还赠送穴位挂图和拔罐指南丛书。新发明的活血通络液(纯中药制剂、外敷),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要根据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的不同,来分别进行写作,市场导入期商品的宣传侧重传达观众未知的新信息,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该产品,并产生好感和购买行为。市场成长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对观众已知品牌信息的深化,并继续提供新的信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促进商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市场成熟期商品的宣传侧重商品信息的表达方式的不断变化,以使观众对已经非常熟悉的信息能再次引起注意,从而起到不断提醒观众购买商品的作用。

3、在写作食品、酒类、化妆品、保健品的节目时,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使用的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超越使用范围,误导观众消费。

例:某某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补酒等,在采访使用过的人服用效果时,说食用了或饮用了某种产品后,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比吃药打针还管用,真是神了,效果最好。这种形式听起来没什么,但它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误导了消费者,所以是不可行的。

4、以情动人,以悠久的历史增添恒久的魅力。例如98年干红葡萄酒正热销市场的时候,张裕干红葡萄酒就以酒的生产历史作为创意的契机,并配以酒文化,如何品酒、如何饮酒,吃什么菜配以什么酒,来诠释干红葡萄酒的妙处,同时在《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两个栏目中集中地大密度地播了一段时间。酒作为一种最能够寄托情感的商品,往往代表着喝酒人的某种情感和个性,因此,在品牌、产地、历史、口味等基本的内容之外,将酒与观众的感受相联系,营造一种或温馨浪漫,或热烈奔放或沉静或庄重的氛围。同样,与之相联系的酒的消费者的个性也常常在文字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们在做企业形象宣传时,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有关的企业信息,传达企业良好的形象,经营理念,包括企业的技术形象、企业的精神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等等。确立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显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消费者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的认同。

例:贵和购物中心的宣传方式。开业之初,我在做节目时就侧重于它是由山东鲁能集团投资,北京赛特集团经营管理的中高档购物中心,所售商品都是名优名牌,并且保真,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在贵和设有专柜,是山东省高档豪华商厦之代表。在以后的节目中,与贵和公关部配合拍了不少关于企业文化的片子,类似于贵和消夏交响音乐会、贵和商场内的美术、摄影展,时装表演等活动。同时,也详实地为观众介绍了F1层名贵大堂、F2层秀美天地、F3层英俊世界、F4层休闲乐园、F5层新生活之家,节目文字轻松活泼,画面体现了商场的豪华、气派,伴着动听的音乐,节奏有张有弛,充分体现了贵和“荟萃中外名优精品,传播现代消费文化”的经营宗旨和“精品与人品共存,赢心与赢利并重”的服务准则。

电视文艺节目第8篇

[关键词]奇观电视文艺节目 错觉构建 编创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指运用各种先进的高科技电子技术手段,对舞台上或演播室中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进行二度创作,在保留了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殊艺术功能,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奇幻影像和画面,以满足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的电视屏幕上的节目样式。[1]本文拟就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谈点认识。

一、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创特点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在当下发展的新形态,它的编创具有与传统奇观形态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认识错觉奇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构建错觉奇观。

1. 高科技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高科技与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高度融合的产物。所谓高度融合,是指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在高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上较之早期阶段更加深入、立体和多元。这种高度融合体现在节目的选题、策划、表演、舞美、灯光、拍摄、编辑、包装等各个环节。高科技逐渐从形式本体转为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甚至成为节目的主角之一,例如《除夕的故事》和《机器人总动员》等。

2. 各种感官的多元共融

错觉需要各种感觉的多元共融。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融入立体舞台、3D数字影像、特技动画和虚拟现实等科技元素,并且在艺术形态上走向多元共融,例如,舞蹈与武术的融合、乐器表演与舞蹈的融合、歌曲与杂技的融合、真人与虚拟影像的融合、古典与时尚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在混搭中创造出令观众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中的错觉。因此,各种感官的多元共融是错觉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编创的显著特点。

3. 错觉的新奇创意

奇观重在稀奇、罕见或少见,这就要求创意要新颖、奇特,要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否则就会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奇观也就丧失“奇”的吸引力了。但仅仅有新奇的创意还不足以支撑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因为这种类型的节目的灵魂在于错觉的构建。这就要求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意不仅要新颖奇特,更要围绕“错觉”的营造进行构思和体现。编导在选题策划、舞美编排,拍摄和编辑等各方面都要时刻体现营造错觉的新奇创意。

4. 全维空间呈现

全维空间即“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在这种特殊的空间里,错觉奇观成为“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在奇观的入迷之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从”[2],它的这种功效在于它的移情作用,在于用错觉奇观吸引观众的同时感化观众。借助错觉奇观的移情作用,观众在预设的情境中得到情感满足和共鸣之后,会反过来对原有的情感体验产生好感,从而打破自己对传播客体的原有认知和刻板印象。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之所以能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产生错觉体验,就是在节目的编创过程中积极构建了全维空间,营造全维感的感官效果,让观众产生奇特的错觉在场感。

二、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

对于电视文艺节目来说,演员、舞台、背景、画面、空间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自然也离不开这些元素的重组与再生。

1. 构建以观众为中心的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构建不仅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核心,而且是奇观电视文艺风格的立足之基。奇观电视文艺风格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高度拟态的舞美效果所带来的异时空观感体验是主要原因。

拟态环境作为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基础,足够绚丽的舞台光影效果是其应有之义,强大的硬件支撑也必不可少。早期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以2005年的《千手观音》、2006年的《俏夕阳》、2007年的《小城雨巷》和2008年的《飞天》等为代表,当时的舞美效果可以说是拟态环境的雏形,仅仅覆盖了观众眼前的舞台,画面表现以正向的中近景为主,是局部性的拟态,舞台环境和现场氛围渲染仍主要依赖正向舞台的LED屏幕和灯光音响设备,动感和立体化设计十分欠缺。演员与观众的界线分明,提示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关系,现场观众并不与晚会构成“浑然一体”的关系,观众实际上是仰视者,演出的亲和性较差,接受的教育性大于艺术的审美性[3]。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依然是作为局外人在观看舞台表演,存在明显的间离感。

近年来,大量先进的技术被应用于舞台建设之中:全息投影和LED投影技术相结合,实现了2D光效和裸眼3D效果在演播大厅整个立体空间内的完美覆盖;LED拼接大屏与线阵吊机和升降台的结合使传统实物布景基本淘汰,真正达到了舞台上下移步换景、景随意动的效果;水幕和光幕设计、升降式云梯、吊挂式侧向车台的联合,将相对单一的舞台表演变得层次鲜明;观众席的位置则由以前的圆桌散布式改为集中于舞台表演区两侧,上空还布置了大量线列吊机和水幕。主舞台表演区的三个立面和栅顶均布置LED屏,紧靠台口设置两道侧向车台,主舞台表演区的上方布置升降云梯,在舞台的后区,紧贴升降云梯布置大型的高清晰度LED屏[4]。

从结构上说,舞台不再局限于观众面向的方向,而是向以观众为中心的整个立体空间延伸,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立方体盒子之中,视线所及之处均是舞台范围所属,舞美效果的渲染作用被最大化,鲜明的舞台表演层次和参与感使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轻易陷入一种异时空的观感体验之中。从观众自身来说,全息投影和LED屏幕环绕,将观众的存在也划入舞美的范畴,使观众具有一种身在舞台之中的强烈临场感,与舞台表演之间的间离感自然削弱。尤其是进行异时空光影塑造时,这些虚拟的图像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但在内心中却渴望看到的影像可视化,与心灵的想象空间相对应,填补了观众的视觉空白。充满“崇高”主义色彩的影像构建,反射出鲜明的“技术的崇高”思想,对“不合常规的、不可再现的东西,新生事物和复杂现象”[5]进行解构式的重现。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强烈的沉浸感中得到震撼,使演员的表演得以升华。[6]从观众对近年来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评价和反馈来看,以包容性的舞台结构设计为基础的拟态环境,在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 真人与虚拟演员联合参演

虚拟演员参演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2005年以来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整个发展过程的关照,笔者将“虚拟演员”界定为具有非生命属性的舞台表现主体,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虚拟布景参演、非生命体参演以及真人与虚拟影像联合参演三个阶段。

(1)虚拟布景参演

虚拟布景参演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错觉构建手法。布景与舞台表演向来是一对互助共存的统一体,因而也具备天然的表演属性,只是由于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原因,从来都是以配角的身份为舞台表演提供支持,直到2005年《千手观音》的出现,布景的表演属性才得以发掘,“成为一名虚拟演员,一个隐形角色,可以与表演者一起参与表演”[6]。

在虚拟布景的参与下,观众被LED屏幕、全息投影影像和舞台灯光设备包围,仿若乘坐时光快车,自由地穿梭于水底云端、过去和未来。布景借助虚拟的翅膀摆脱了舞台表演配角的地位,以其独特的运动感、节奏感、时空感和包容性成为舞台表演的众多演员之一,表现出对于节目氛围的强大控制力,如《鼓韵龙腾》中环绕整个演播大厅的“神龙”和《我心永恒》中如梦似幻的“深海风光”,真正做到了“无布景,不奇观”。

(2)非生命体参演

表演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但在《机器人总动员》中,机器人这一非生命体则成为舞者。如果说虚拟布景参演是通过对传统的强化来构建错觉式观感的话,那么非生命体参演则是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形式在塑造电视文艺节目的奇观性。这一表演形式所构建的错觉式奇观观感体验的两个主要来源是模仿与科技。一方面,“模仿”作为奇观感的重要来源,是指机器人作为表演者并不具有生命,但其表演行为却延续了人的表演模式,这种与传统既矛盾又统一的表演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奇观。另一方面,“科技”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机器人”的概念长期以来受到文学和影视等领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色彩;二是,通过特写镜头将机器人舞者矩阵在观众周围的LED屏幕上模拟投现,人为地构建了一个被机器人(或者说未来主义)包围的观赏氛围。模仿与科技相结合,最终为观众带来一种穿梭于现实社会与未来科技的奇观与错觉并存的观赏体验。

(3)真人与虚拟影像联合参演

真人与虚拟影像联合参演(下文称“联合参演”)是目前最成熟的错觉构建手法。从近年来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来看,联合参演具体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虚拟影像作为独立个体与真人演员共同完成舞台表演(下文称“独立表演”),一种是虚拟影像作为舞台角色塑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舞台表演(下文称“参与表演”)。虚拟影像在应用方面的不同,反映了联合参演在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中由尝试到应用、由创意到模式、由合作到结合,虚实融合不断加深的发展过程。

《除夕的传说》和《冰与火》是独立表演式联合参演的代表作品。以《除夕的传说》为例,整个舞台表演由真人演员韩庚与虚拟演员年兽共同完成,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真人演员与虚拟演员的配合如行云流水,虚实动作衔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成功地使观众忽略了年兽的“虚拟”属性,产生韩庚与年兽同台表演的错觉。而年兽的形象向来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当借助虚拟影像呈现于屏幕之上时,必然具备了奇观属性。奇观与错觉的合理结合,使观众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亦幻亦真,难以明辨,而独立表演式联合参演的魅力便充盈于这真假之间。

以虚实分离的独立表演形式为基础,《雀之恋》和《嫦娥》在演员的虚实结合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它们不仅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更加绚丽的舞美效果,而且将虚拟影像作为舞台角色的一部分与真人演员相结合,共同完成舞台主体角色的塑造。在《雀之恋》中,演员杨丽萍与虚拟孔雀尾影像的结合,成功地将节目的整个意境渲染和情感表达推向高潮,实现了奇观感与错觉构建的完美融合。在《嫦娥》中,表演者李玉刚以脚下站立点为结合点,与整个虚拟天宫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舞台表现符号,为观众带来异时空错觉观感。

对比上述三种由虚拟演员参演的错觉构建方式,不难看出:虚拟布景参演逐渐与拟态环境合二为一,共同成为奇观电视文艺风格的主力军,在时空环境的错觉构建中占据主体地位;非生命体参演受限于演出成本和科技水平等种种因素,虽然效果上佳,若演变为一种固定模式则颇有难度;联合参演的表现形式,不仅成功地将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以虚实结合的手段实现奇观电视文艺节目错觉构建的崭新道路。

3. 巧妙切换画面营造错觉

画面表现是电视文艺节目的重要信息传播方式,也是电视创作者对现实场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结果。从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是局部的、有限的,是经过选择和加工处理过的。因此,画面表现技巧就成为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重要的错觉构建手段。

(1)选择性强化

现实场景很难毫无保留地通过电视这个平面画框全方位地显现给观众,观众看到的影像必然是通过创作者选择的。换句话说,电视影像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存在纯粹客观的影像。也正是由于电视的这种特性,创作者才能够合理剔除现场的干扰信息,在有限的画面内将创作者认为最满意的信息传播给观众。对于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来说,这种选择性强化恰恰能够增强节目构建错觉式体验的需要。《琴筝和鸣》中将全息投影的中国结和两位表演者的全息实时投影作为画面表现主体;《春暖花开》中以全景镜头展现“三堵墙”式的奇幻舞台,以吊顶摄像机的顶摇镜头展现铺满“花瓣”的整个舞台环境,从而带来轻微的眩晕感;《剪花花》与传统舞台表演的正向观看视角不同,节目将观看视角设计为顶视角,同时将雪花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在画面中进行全景展现,镜头在林立的3D雪花投影中穿梭,进一步增强了顶摄视角带来的奇观感和冷中带暖的异时空情境气氛。

(2)补偿性强化

补偿性强化是利用画面技巧进行错觉构建的一个辅助手段。由于电视屏幕是二维的空间,因此,从时空关系上来讲,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只存在于观众眼前的二维画面上,而非现场观众所处的三维立体空间。为了弥补这种观感上的削弱,创作者开始尝试加入一些现场观众看不到的,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观感有强化作用的画面技巧,于是补偿性强化就成为一种专门面向电视机前观众的错觉构建的辅手段。如在《风吹麦浪》中,摄像机穿过舞台上的3D投影影像,向观众展示了一组在金黄树叶中缓缓穿行的镜头;《要抱抱》中用MTV的手法让光影走廊与演唱者交替出现在画面中,起到了渲染气氛和情绪的作用。从画面表现来看,无论是摄像机的运动还是后期效果的叠加,都是对观众面对的2D屏幕与现场的3D环境之间的间离感的一种补偿,意在强化错觉式观感,带有鲜明的拼贴/模仿式的美学策略以及杂糅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4. 全维感表达助推错觉

现代文艺演播厅的地面升降舞台、地面LED系统、动态LED背景屏幕等都采用了高新技术。为了达到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新科技手段被充分使用,以往的三维空间也在虚拟技术的打造下变成了全维空间。表演者所在的空间被数字技术所创造的虚拟景象充斥着,从而在人们的视觉感官中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维感知和心理认知。

动态3D数字屏幕为错觉打造梦幻场景。《万物生》是萨顶顶演唱的一首歌曲,旨在用歌声向观众传达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讯息,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寄托于演员、歌词、乐曲、服装、立体舞台和动态屏幕所共同打造的视觉美中。当舞台上下左右和演员背后的LED屏幕上,根据歌曲内容变化出真实与虚幻交融的3D景象时,将观众带进了那犹如仙境般的自然界,让生活在浮华中的现代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与升腾,再配以天籁般的音乐和歌曲尾声时利用影像技术创造的扑朔迷离般的虚影效果,一种空灵之美顿然显现,这种无法言说的全维感错觉效果离开动态3D数字屏幕所打造的梦幻场景是难以实现的。

立体活动舞台让错觉构建更加游刃有余。《龙凤呈祥》在表现“龙”和“凤”于众人聚拥中缓缓升腾时,借助立体舞台的自由升降,将“龙”和“凤”的华美升腾表现得婉转而形象。舞蹈结尾处众人组成的“龙”和“凤”的图案更是借助层级错落的立体舞台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的中国心》当唱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时,舞台变换成长城的形状,使歌手张明敏正好处于长城的台阶上,而且舞台上的长城和舞台背景中的长城正好组接在一起,让视觉得以延伸,空间感也得以延展,错觉氛围笼罩全场。

绚丽流动的光影使错觉回味无穷。《眷恋》灵活运用LED屏幕和灯光创造出绮丽光影,时而冷时而暖,时而刚时而柔,时而明时而暗,时而显时而隐,在变幻莫测的流动光影中将节目的禅意显现出来,令人留恋,引人思索,回味无穷。《鼓韵龙腾》将鼓舞和武术结合在一起,既有舞蹈的柔美,又有武术的刚强,刚柔并济。随着鼓点一同闪烁的灯光,照到鼓面和演员身上,配合背景中舞动的游龙,鼓、舞、人、乐、影、光、色融为一体,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与现代传承。

动态3D数字屏幕、立体活动舞台和绚丽流动的光影是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重要组成要素,但是这三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互相融合中共同编织出绮丽的视听错觉奇景。与之相适应,摄像也应随之做出一些改变,例如用俯拍拍摄地面的LED屏幕,用仰拍拍摄天幕的LED屏幕,用广角和大景别尽量让更多的要素包含在画面内,因为全维感的产生要借助于各个维度上的要素的共同参与。《叫一声爸妈》随着演员的演唱,舞台时而变换成小桥,时而变换成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而LED屏幕和灯光所映衬出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仿佛时光倒流,引领观众回到那逝去的童年以及与父母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既再现了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也道出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此情此景都融入这逼真的立体空间中。《追爱》融合了歌唱、舞蹈和杂技,讲述的是少数民族小伙追求姑娘的故事。舞台上的角楼与背景相映成趣,配合浪漫主义色彩的光影,使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婚恋文化尽收眼底。在《舞动冰凌》中,LED屏幕创造出的冰雪效果将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冰雪融化,叮咛作响,仙气弥漫,飘逸俊洒。

电视文艺节目的奇观化日益成为一种固定的风格、形式和创作趋势,并逐步形成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风格。编导通过创意的表达和合理的编排,在错觉思维中打造视觉奇观,这是编导顺应奇观电视文艺节目发展的必然选择。

注释:

[1] 高森.视觉文化视阈下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2]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3] 吴月农.电视歌舞的同乐性不可忽视.当代电视,2000(1):57.

[4] 何晓新,周立锋,陈余庆等.央视2013年央视春晚台上设备的设计及应用.演艺科技,2013(3):35-37.

[5] 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1-153;142-143.

[6] 王海智,周玉基.数字舞美中的技术之美――以2012年央视“春晚”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3):13-15.

[本文是201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受众传播行为及心理规律研究》(GDT1240)的研究成果、2011年曲阜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国产影视动画创新与传播策略研究》(XJ201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电视文艺节目第9篇

关键词:娱乐节目;平民化;泡沫意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