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5 01:17:04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1篇

笔者将必背篇目作了分类统计,其中文赋13篇,诗歌19首,词曲7首,发现如果将这些篇目运用得当,完全可以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熟练掌握必背古诗文中的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008考试说明(江苏卷)》列出的必背篇目中共有13篇文赋:初中8篇(孔子语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高中5篇(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都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是用典范古代汉语写就的。因此诵读这些文章,首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正确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本来跟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不同的文言文在学生眼中就会变得浅显如白话文了。

其次,这些篇目汇集了数量众多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比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第8题A选项考查了“进之步指算,不爽”中“爽”的意思,与必背篇目《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爽”的意思一样,均为差错之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命题人在出题时,往往一个句子选自课外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中的这些典范的古文。例如2007高考语文试卷(山东卷)第10题的D选项考查了《师说》中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话中“之”的用法。所以在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古文时,可以结合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进行复习,总结这些篇目中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的典范篇目辐射,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训练其迁移能力,从而提升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以必背古诗文为鉴赏训练材料提高古诗鉴赏解题能力

古诗鉴赏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8分。学生在这一项历来失分较多。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考生在应试中减少失误、提高得分呢?很多人从解题技巧加以论述指导。笔者认为解题技巧固然重要,但回归本源,如果把必背古诗文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来分析,综合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这样既训练了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背诵也就轻而易举了。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重庆卷)诗歌简答题就将初中必背古诗文中的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作为题料。但高考命题往往考虑到材料尽量避免出现考生已见过的,避热就冷,但是与必背古诗词中相似的形象、相近的情感、相似的语言风格的考题在高考中还会出现。如2007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第12题。这道题的第1小题所考查的情感与必背篇目中《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所表达的惜别之情很相似,与《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所体现的因道路的重重艰难险阻而产生的感慨无奈之情亦是相通的。至于诗句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望岳》《观沧海》《登高》《琵琶行》等必背篇目中都可以找到。第2小题考查词的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种翻出新意、不落俗套的语言风格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相类似。王诗一扫离别诗的伤感情绪,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只要是知己,纵然在天涯海角也会心心相通,劝友人在分别时不要悲伤流泪,要振作起来。这种突破与此词下片所认为的“不应把离别(欢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的写法是相近的。所以,很有必要从鉴赏必背古诗文入手,全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解题能力。

可以鉴赏“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鉴赏《氓》中的女主人公勇于追求爱情又独立自尊的形象;可以徜徉于李白瑰丽神奇的想象中,可以遨游于庄子恣肆、令人神往的逍遥游的境界中;可以喜爱陶潜的恬淡自如,亦可以惊叹于坡的豪放情怀……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三、巧用必背古诗文提高高考作文写作水平

作文在高考试卷中赋分为70分,占了试卷总分的四成以上,所以加强写作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文章内容空洞,举例陈旧老套,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生动。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除了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外,在时间和精力等条件的限制下,背诵、巧用这些古诗文在写作上大有裨益。

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必背古诗文中的名句,这样会给文章增添不少文采,也会使文章变得灵动而富有诗意。

其次,可以要求学生适当剪裁、推敲句式,在自己的作文中化用必背古诗文中的名句。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是借鉴古诗文对语辞的斟酌锤炼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之文采斐然。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2篇

【关键词】背诵;古文学习;重要性

要想学好古文,背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高中教材改革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去掉了大量古文背诵篇目。虽然要求背诵的篇目逐渐减少,但有些学生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背诵高考要考的名句。这样的做法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利于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虽然不会从课本内选择文言文,但大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直接或间接对应的知识点。背诵课本内的文言文名篇不仅能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而且能增强语感,比教给学生一大堆的语法和句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背诵文言文名篇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

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曾发起一个背诵百篇古文的活动。我利用假期将初高中教材的古文名篇全背诵得滚瓜烂熟。走上教学岗位之后,对文言文教学就感到得心应手。背得多了,许多东西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形成了文言文语感。比如在做课外文言文《三国志·蜀书》中有关费祎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时,其中有句“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我们就能根据背诵过的古文名篇判断出“向”译为“先前”,“聊”译为“姑且”,“信”翻译为“确实、实在”,因为《兰亭集序》中有“向只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中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句子,依据课文中的词的意思,很容易将这句话翻译出来。因此,对教材熟悉就会使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阅读文言文及古诗词,关键是要读懂原文,然后才能涉及其他,而能读懂原文的前提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背诵的文言文多了,内容就会特别熟悉,以后遇到同一个词语自然会想起以前背诵过的句子。

二、背诵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认为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之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哭之人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哭之人不友。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从这三篇千古至文里读出那么深的感情了,原因固然有古人今人思想观念的不同,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背诵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脱离文言文语境的学生来说,只有背诵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三、背诵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背诵;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1-01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两大支柱。高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语言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没有背诵就没有知识积累,没有知识积累何谈人文素养。诵读一些经典名篇,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幸福观等,对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起着重大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注重诵读,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忽视了背诵。况且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明确要求,在现今的各级各类考试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增强学生的“背功”,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精彩片段,大有必要。

一、背诵可丰富积累,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离不开积累。背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学生记住了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不仅有了字词语言材料的积累,也有了篇章修辞、语法逻辑等语言章法的积累,同时还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审美判断的积累。高中生有着记忆力较强的优势,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背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要求高中生背的古今优秀诗文达一百多篇。当学生将这些诗文充实到自己的语言库时,教师还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经典诗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思想内涵等,从中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二、背诵可增强理解,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在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加深理解,自然也就培养了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烂熟于心,能或多或少地体察甚至掌握鉴赏文本或写作文章的基本方法,其间必然培养了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那些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正是因为有数十篇甚至成百上千篇的文章在胸中,所以解答阅读理解题就有驾轻就熟的感觉。

三、背诵可储备材料,提升写作能力

古人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说书背诵得多了,书中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自己的Z言,在写作文时精词妙句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供你选择,成套的结构章法供你模仿。行文时精妙的诗文闪现在文段之中,既充实了内容,佐证了观点,又充满诗情画意。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名家之所以能够写出横空巨著与背诵有着莫大的关系。像鲁迅能把唐宋家的作品默写出来,茅盾在12岁的时候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10岁的时候就可以将《古文观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诵下来。巴金在晚年的时候说,他之所以后来成为作家,写出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当年那200多篇背诵的文章垫底。我国伟大的领袖在青年求学时代,读书范围十分广泛,对先秦的哲学、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诗等很多名篇佳作都能背诵,并能融入自己的写作中,这正是所谓的“厚积而薄发”。可见提升写作水平,背诵必不可少。

四、背诵可陶冶情操,涵养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4篇

【关键词】功利性背诵;失衡;失真;失态;扭转尴尬局面

背诵被誉为语文学习的“千古真经”。将名诗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文材料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无疑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但是,当背诵拖上功利性的阴影时,它就尴尬无比!

当下,有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课改前,高中语文课程系统里,有一套六册读本,课本叠起来一尺多高,然而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翻过它们?课改后,新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选修课本以外,还配有一套精美的读本,可是它们都被束之高阁!是文章内容不好?不!所选文章堪称古今中外经典,短小精悍,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可谓雅俗共赏,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没有时间去读?也不!语文早读时间事实上足够,每周三个早自习,全期至少有50课时早读,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读一本读本应该说时间绰绰有余。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师生都不亲近这些好文章呢?很简单,原来这些文章都没有考试(尤其是高考)的默写内容!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主观题,古诗文默写最客观,考前大家都可以把握,惟其如此,谁在这题失分,谁就最易失败,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于是乎,语文早读有了极强的排他性,奇怪的现象在高中三年六期的早读中周期性的出现:对要考的古诗文先读后默,再读再默,一来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有些课文,有些句子,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竟达几十遍之多!应该说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背诵已经劣迹斑斑!

一、古诗文背诵现状

(1)失衡。背诵的目的绝不尽是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按理,阅读背诵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好,范围越宽越佳。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大大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强化了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其后果是,除了要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对其他美文背诵日渐冷落,对报刊杂志上的佳篇视而不见,对现实生活大事件充耳不闻。背诵、默写缺失应有活力,几近僵化,学生反感不得其法的背诵、默写,反感指令性的背诵、默写,致使“有文不读不背”的现象大行其道。这也是极佳的读本“藏之课桌”的直接原因。

(2)失真。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的背诵,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我们不妨称之为“假背诵”。功利性的背诵就是这种假背诵。因为被考试所迫,学生不得不读背规定的内容;因为是机械读背,背后很快就忘记;因为忘记得快,考试次数又多,学生不得不高频率重复;因为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效率低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个材料越读越背越出更多问题的情况。实际上,强功利性的“假背诵”才是这种情况最好的注脚。

(3)失态。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的存在,得分高低差异首先表现于选择题和默写题上。相比较而言,做选择题还有技巧,这样一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的重要性就和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评价不可思议地联系起来。于是,高考必背古诗文的读、背、写俨然成了师生们的宝贝,年年读月月背天天写,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大有不及其余之势。这个“宝贝”得宠,除了浪费教学资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解决古诗文背诵现状的办法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20-02

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诗歌被赋予神圣的位置,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古典诗歌的教育从古至今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当代语文教学依然把古典诗歌的学习摆放在重要的位置。从小学到高中这三段的教学中,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层次是逐年深入的。高中语文是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古典诗歌在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培养中发挥着具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当今教育界古典诗歌越来越走向边缘化,学生因其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攻克语文中其他的考点,而放弃对诗歌鉴赏能力的学习。诗歌是我国文化的标志,是几百年的历史所造化的,加强对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入研究探讨,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责任更是为了学生自身语文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古典诗歌的教学思想。教学大纲在每年的修订中教学目标都存在不一致性,并且其要求模糊,这使古典诗歌教学容易进入误区。教学大纲在规范中指导思想与要求有时也存在不一致性,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的研究后才能找到教学方向,比如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中提到“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意引导学生重视积累、体验和感悟。”语言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为日常的教学增添了不必要的困难。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完全理解教学大纲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两难境地,这对学生古典诗歌能力的培养是存在问题的。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存在不考虑其年代背景直接讲解的问题。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典诗歌大多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历史性等相关问题的存在使诗歌存在理解不同等问题,很多诗歌在教学中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在一段历史思潮下会涌现出不同的文学,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只是把文章的大概意思翻译一遍,并不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的问题就会造成中学的古典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和不确定性。比如,高中语文课堂讲解《阿房宫赋》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学中简单的解释了文章的每一句的意思,并没有详细解读《阿房宫赋》的作者的思想变化,以秦喻唐对当时唐朝即将衰亡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详细说明。仅是按照课本后面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全篇背诵,这种机械性的背诵不但使学生在难理解的情况下背诵出现问题,同时也不能为学生增加任何的思想升华,最终使学生对文章没有任何的理解。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不会对古典诗歌产生任何的研究兴趣,不会把诗歌中所存在的意境美完全领悟,降低了诗歌的欣赏性。没有起到古典诗歌对学生道德培养的功效。

三、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对策研究

1.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教材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大纲是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对教师有提高和指示的作用,在制定上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在古典诗歌部分可以明确写出对古典诗歌的掌握程度,如对诗歌及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并重点标出那些诗歌要点,重点学习,通过对诗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可将此方法运用到现代文作品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学习上。教学大纲在对于古典诗歌的考试上可以具体要求,如考试方式要多样化,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的字面解释上,避免片面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的倾向,在考试题目的设定中,加强学生创新和自我分析能力的发挥。语言组织上应该严格杜绝语言模棱两可,在措辞上应该有严谨性,严格检查教学大纲的最终修订版本,定期更换或定期修订,不要过于频繁。中学教学大纲中所修订的内容尽量深刻、全面,方便教师备课,杜绝模糊不清,教材大纲指挥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只有不断的完善了中学的教学大纲,才能在本质上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成为了真正的教学,使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充分的了解古典诗歌的真正意义。

2.在教学中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在教学中涉及到古典诗歌的,教师都要重点加强对背景的介绍,因为诗人在诗词创作时所有的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一种真情流入。因此,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必须先向同学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这种背景介绍下,学生很容易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要结合韩愈被贬而使其生活经历比较清苦的历史背景。苏轼《乌台诗案被贬》中也有同样的意思,“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皆是苏轼被贬的地方。再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主要写的是与同僚出城打猎时的情景。回顾其历史背景当时正值熙宁四年,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因此,在诗篇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通过以上几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介绍,学生不必再深挖词语,诗词所抒发的情怀是一目了然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论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积极的引导学生加强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并通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有序的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祥夫.阅读与联想[J].中学语文教学,2010,(09).

[2]胡存勇.背诵古诗文名篇的意义和策略[J].学语文,2010,(03).

[3]王美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意境的有效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05).

[4]万虹.语文教学当以文化雕琢灵魂[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03).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6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诵读指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文言文中尤其重要,文言文毕竟是古人的东西,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形象,在诵读中理解、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味,对文章没有了陌生感,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的断句,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伟抱负。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要传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断句有词组断句法和意义断句法两种,学习者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的背诵奠定了基石。

第二,教词句理解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学生笔记本中,文言文部分,我提倡这种方式整理笔记:(1)本课字音字形整理(2)通假字(3)重点词,分为实词和虚词的整理。注意整理时,要结合句子。(4)词类活用(5)一词多义(6)古今异义这六大部分。因为,整理的过程就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第三,指导学生背诵。

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大班制可采取分组背诵,老师要监控好,并不定期抽背。

第四,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外,还要把所学知识用在文章里,使文章精悍凝练。在现代文里引用具有哲理的古诗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妙笔生花;用文言文练习写作,还可巩固所学文言文知识。例如学完《论语》后,可以让学生就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写读后感。写景、抒情、言志的警句更应该随时用在作文里,使文章妙趣横生。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文言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古代文化遗产的乐趣。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7篇

【关键词】培养;高中生;古诗文;背诵能力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许多经典的古诗文都被载录到教科书中,以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和精神,提升学生素养。历年来高考中古诗文都占有一席之地。我国高中生语文教育对古诗文的重视可见一斑。

古诗文的表达大多都言简意赅,常用之乎者也。学生们读起来不顺口,不容易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含义。在现阶段古诗文背诵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高中语文老师讲述古诗文时都是逐句解释字字解释,硬生生的把古诗文翻译出来,许多同学理解不了,背不过,或者记不牢,学习古诗文的效率很低,甚至都的同学讨厌阅读背诵文言文。针对于当前高中学生们对古诗文背诵阅读能力所出现的问题,笔者以前人研究的基础为前提下阐述如何培养提高高中生古诗文背诵能力。

二、提升高中生背诵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更新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起到主导作用。而语文教师其自身的人格素养、思维模式、专业知识结构、教学风格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质量。“术业有专攻”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一定的基础性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教师自身素养知识结构好的同时也应该实际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持有灌输性教学观念的老师把知识讲出来、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记下来、背下来等等方式灌输给学生,师生没有一点互动。老师只是做到了教,没有让同学们学到怎么学。使同学们没有思考,失去了求知的兴趣。优秀的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采取一系列教学措施,变“填鸭式”为主动学习,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给高中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

在古诗文背诵学习中,教师的教诲是促使同学们学习的外因。“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提高高中生的背诵能力,更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努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情况下,教师传授的知识很难让学生接收和背诵。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同学们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心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死板式背诵。在教授古诗文以前教师应该做好与文章相关知识的准备和了解。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让同学们走进作者更容易了解作者作品的含义思路。调动同学们的求知性和兴趣。讲述古诗文的同时,可以与同学们开展一系列的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积极地思考学习,在互动中逐步激发和培养同学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古诗文背诵理解是关键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增加古诗文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环境,还原古诗文的“语境”。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教师结合作品环境能更好的把学生带入文章来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理解的基础上每次背诵古诗文其实都是学生与作者的一次沟通。教师的有必要讲解和古诗文相对应的历史环境作者介绍,把当时作者创作原文的情景用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切的理解原文“语境”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培养高中生对古诗文的鉴赏。引导学生们认真主动地去思考,把学到的东西深入到自己的意识中有利于对原文的背诵。

(四)重点突出,循序渐进

在古诗文教学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层次分明,知识点介绍清晰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吸收。在背诵古诗文过程中要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们加强记忆。如可以在背诵过程中先让同学们熟悉背诵古诗文的第一个段落,等可以背诵后,再背诵第二个段落,等第二段落能背诵后,加上第一段一起背诵一遍,要是可以背诵下来,就背诵第三段,每一增加一段以此类推循序渐进。

三、背诵古诗文的方法

(1)听读并用增强学生体验

古诗文背诵,前期要多练习带有感情的朗读。在课堂上下古诗文背诵也可以采用很多方法,空中接龙背诵一人背诵一个段落或者一个人背诵不上来时下一个人接上;分组背诵分成小组互相出题背诵古诗文,或者两个同学间即兴轮流背诵。增加合作竞争气氛,让每个同学参加进来。这样在同学背诵的同时,又听了一遍脑海了也跟着回复背诵了一遍,达到听读结合重复记忆的效果。增加同学亲身体验的机会,是调动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性有效方式之一。

(2)情景体验式背诵

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情景语境再塑造,能更深刻的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更深层含义。不仅能轻松掌握古诗文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事情、什么情感,还能更好理清古诗文的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学做线索,增加同学们的想象空间和独立自主的思考机会。更好他在培养高中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感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背诵水到渠成。有效避免在背诵死记硬背式的卡思路问题,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清晰流畅、一气呵成。

(3)温故而知新

大脑记忆是有周期性的,当同学们刚刚背诵过古诗文后,过一定时间就会忘记。学生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或老师根据教学情况而制定一定的复习计划让同学们对古诗文再回忆再记忆。

【结束语】

在古诗文背诵中老师和学生都是直接参与者,因此形成互动比较的重要。教师要做好自我提升的同时随时塑造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调整教学观念。高中生们也要保持积极的良好的心态,通过自身努力摸索总结出适合自身的一些背诵方法。背诵古诗文就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而古诗文阅读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没有古诗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母语教育。因此,古诗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虽然中职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后续,但是进入职高之后,大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语文课程,相信很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虽说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深化,但我们还是经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无奈地感慨:“这么简单的知识,都讲过十来遍了,怎么还没记住呢?”或者“学生怎么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会呢?”也常常看到,对于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特别是讲到古诗文,教师用上十八般武艺,讲词析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一细细道来,学生却听得如坠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仍是“不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文学习方法。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体验学习之乐。

一、引“笑”课堂,吸引眼球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很重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首先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一次上课的开头几分钟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把他们的眼球先聚焦到一个点――教师,让他们乐意听你讲课。

譬如,在讲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古诗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曲。由于《包青天》电视剧的风靡,很多学生熟悉这首歌曲;听完歌曲,再让学生去读古诗,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原句在这里呀”。接下来教师再分析这首诗歌,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另外,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情绪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所以,在刚进入课堂“起立――请坐”的师生礼仪中,教师应迅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调动上课气氛。

例如,在细雨迷蒙的春夏之交、沉闷的高温天的下午上语文课,学生常常是一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如果不给他们一针兴奋剂,那么这堂课很有可能就是催眠课。所以,适当地给他们放点轻松搞笑的短片,例如《憨豆先生》或历年经典小品,逐渐唤醒他们的脑细胞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学生从混沌中清醒后,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推崇模仿,强调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不仅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诗“下笔如有神”是和他“读书破万卷”分不开的;韩愈之所以能够成为古文大家,是和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分不开的。可见古人也是通过大量诵读前贤诗文,从中悟出为文之道的。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出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可见,在古诗文学习中,朗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中职学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爱偷懒,但善模仿。如果我们单纯地让学生去背诵古诗文,五六分钟之后,他们就耷拉脑袋,自由活动了。但是,学生对于别人的一言一行很在意,尤其是名人们的话语和行为,往往喜欢品头论足,加以亲身“体验”。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把它充分利用起来――模仿式学习古诗文。

在每篇古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搜索相关的朗读带或者影视作品,适时给学生播放,让他们跟着读、跟着做。例如,中央台的《子午书简》之“唐诗十家”“宋词十家”部分,虽然每集时间不长(大概10分钟),但每个诗人词家的主要作品都会被拣出来诵读。因此,在相关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跟着读、跟着做,无论慷慨激昂还是摇头晃脑,给他们足够的“享受”时光“陶醉”其中。在诵读中,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巴陵胜状”之中,随范仲淹或悲或喜;在诵读中,可使学生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所折服。渐渐地,学生会读了,也会背诵了。

三、讲些故事,加深印象

由于古诗文的短小浓缩――短短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也许涵盖的意思无穷,因此古诗文课程教学是语文老师极费脑力的事,古诗文的理解学习也是中职学生头疼的一件事情。所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要把字数不多的小小古诗文扩编成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有些古诗文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或通过寄情于山水,或表达含蓄。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融入作者所要创造的意境中,学习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游记类的文章《小石潭记》,如果先让学生收集柳宗元的生平背景,那么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欣赏优美的景色描写上了。同样,在学习如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时,让学生对南宋这个特殊的朝代进行自己的调查、整理,那么体会文中作者壮志难酬的心境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须介绍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讲述里面诸多典故,学生才会逐渐明白诗人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感慨。

四、循环反复,善于积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得出的结论,人的遗忘有一个规律: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因此,在每篇古诗文结束之时,我都会当场要求学生强行记忆几分钟,抽背全文或部分段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在特定时期也未尝不可,当然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亦乐乎?

实践证明,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这个时期背诵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经常记诵古诗文,犹如锋刃之于磨刀石,常磨常锐,有利于对人脑记忆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勤读多背诵:早晨齐读、上课抽背、课堂默写……即使今天不是上古诗文部分内容,在课堂剩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灵活地进行古诗文学习。

学习古诗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古诗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等,都把它写下来,方便查阅。

对于古诗文的积累,还要求我们关注作家的时代、风格、创作背景以及文体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甚至历史知识等。譬如“××居士”等类型的作家称呼可以归纳在一起,上课时不定时抽查一下。

如果把古诗文的学习比作通向我国古代文化的“快车道”的话,那么丰富知识的积累,才会让我们在“快车道”上顺利通行。总之,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古诗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五、合作探究,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偏活跃,喜欢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不喜欢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再怎么声嘶力竭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交流彼此意见也是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统的古诗文基本上是历百代而不衰的文学经典。既然能称之为经典,经得起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就是因为作品中有永恒的内涵存在,能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这种永恒的内涵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创造性思维中。

同时,给学生多点自主学习、自己思考的时间,需要教师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导学生抓住其中“永恒”的东西,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例如《蒹葭》这种诗歌,一说是感情诗,学生就来了兴趣,教师可以把一半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由阐发。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既可以知道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了解他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便于日常管理。

总之,古诗文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强灌知识点,更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巧,引导学生用口去阅读,用手去记录,用心去积累,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感受到了学习古诗文的乐趣,才会不断地去探求思考,才会真正地想学习古诗文。这样,我们教师也才会得到“解放”。

参考文献:

[1]吴炫.中国当代思想批判[M].学林出版社,2001-08.

[2]刘爱伦.思维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5.

[3]吕叔湘.语文散论[M].商务印书馆,1992-07.

[4]刘春霞.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7(01).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第9篇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我都会从新发的课本上找一首比较容易背诵的古诗或古词,先让学生试着默读,再找一名学生读给全班听,师生一起评议他朗读的情况:字音读得准不准,节奏划分得正确不正确,等等。然后我就带领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画出名句,体味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明确朗诵的语言技巧: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学生掌握这些后,顺便提出诵读要求:明天课前检查背诵。一首古诗或古词,就那么几句话,又进行了诵读指导,学生很快就能背诵,第二天检查时,纷纷举起手来。我先指名三四位同学背诵,见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背诵了,再提议全班齐背,点面结合,共同进步,增强学生背诵的信心。这样学生会认为古诗词背诵并不枯燥乏味,而是产生一种成就感,渐渐的就培养出背诵的兴趣了。我接着布置了第二首的背诵任务……

语文课大都是一天一节。就这样,容易背诵的,第一天布置,第二天就可以完成了;较难一些的,第三天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全册包括“课外古诗词(十首)诵读”的古诗词只是二十多首,每周背诵二――四首,六七个叫教学周就能背完了。

全册古诗词背完之后,下一步开始复习巩固。巩固基本上是一天一首,多是第一天布置,第二天检查背诵、理解、名句默写完成后,接着布置第二天要坚持的内容。课堂上采取教师指名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先指名同学背诵,进一步说出诗词大意、名句内涵等,然后师生自由评议,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个环节至多四个教学周。

余下来的时间里怎么办呢?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背诵。找出思想内容、行文技巧相似、或同一诗人、同一时代、或相同题目等等的诗词,两天或三四天一首,先是由学科代表或喜爱书法的同学抄在后黑板上,我给点拨一下诗词大意和表达技巧,每节课前三分钟内,或课余时间,学生有意无意地朗读。一学期下来,也积累不少,不仅拓展了诗词学习内容,还掌握了一些理解、欣赏的规律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距期末考试还有两三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计划地复习,主要复习课本上二十多首。每节课采取指名上台默写和其余在台下默写的方式,或默写整首诗词,或默写其中的名言警句,让每个学生检查各自的不足和疏漏,增强所背诵的诗歌的运用能力,包括应试能力。

就这样,全册诗歌学习整零推进,情趣引领,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古诗词的压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无论是期末考试还是中考,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校全镇乃至全区都是名列前茅,其中,试卷上考查古诗词的题目学生极少失分。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日学生说话和作文不自觉引用古诗词,渐渐文雅起来。

学生背诵古诗词不仅丰富了自己,还有不少同学仿写古诗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副产品,例如:学生养成了每课必读的习惯,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提高了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指导有切身的体会。

一、采取整零进行的策略

中学语文每册选作课文的和附录中编辑的古诗词大都是二十篇左右,集中在几天内或一两周内学习,学生要理解、背诵、默写、巩固等,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把全文的古诗词化整为零,一两天一首,化整为零,不集中突击,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读背背,在诵读中一步步理解,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越背劲头越大。

二、运用激趣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 古诗词浩如烟海,理解其语句、结构等更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握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要多读。机械地读不行,敷衍地读不行,必须有学习古典诗词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朗诵情趣呢? 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日读成趣:每天与古诗见一面,读一读、背一背、品一品、议一议。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定会收到令人惊喜的的学习效果 。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是选择学生容易记背、琅琅上口的一首,让学生觉得背诵古诗并不难。接着选取比较容易的一首,这样有易而难,循序渐进,每天自读自悟,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和补救。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诗歌鉴赏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