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手指游戏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5 10:57:24

手指游戏教案

手指游戏教案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

引言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其以后的修订版本中,体育游戏都被列为中小学的基本教材.为顺应中小学教学的要求,在1986年,体育游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使体育游戏在师资培养和后续发展上有了更为充分的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游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现实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的丰富而不断丰富,目标内容的丰富,就必然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综合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1],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好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等评价[2].通过结果反馈学习过程的质量,用过程导向(评价)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认同度,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提高今后应用能力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

要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评价,首先必须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全面性、发展性、可行性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基本原则,然后再确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体育游戏教学评价内容包括三部分:学生自评、学生他评、教师评价.由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培养的是今后的体育游戏实践实施者,因此,应将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对他们教学实践的评价上,它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组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上述评价内容,可以具化为体育游戏教学理论水平评价的五个指标和教学实践操作评价的十七个指标.

1.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可采用量表评分形式,也可采用实践操作反馈时的问答方式.自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情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交互合作水平.教师应将学生的自评成绩作为总体评价成绩的一个影响指标.

1.2学生他评

学生他评方式同学生自评.他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习惯养成、情感、进步水平、交互合作水平、集体主义倾向等.他评应作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补充内容出现.

1.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体育游戏教学评价中的重点内容和指标.具体评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1.3.1对学生的体育游戏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效果和自身教学实践操作的重要因素.其中实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组织实践示范教学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常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是其重要的评价内容.但应注意的是,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操作后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吸纳也是其学习态度的重要表现.只有主动通过对教师评价意见的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充实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提升专业化水平.

1.3.2对学生的体育游戏理论水平评价1)体育游戏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看体育游戏教学的目标能否达成,能否按照规定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能否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安排;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此指标评价时应注意的是,体育游戏教材一定是有着竞争性和趣味性特点的内容,应与普通的术科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中,以游戏采用的身体运动形式与普通竞技体育项目内容相同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因此,不仅在游戏内容上而且在组织教学教法中,均应体现区别.2)教案编写格式和课的结构体育游戏的教案格式写作是作为教师的必修内容.通常来说,教案的编写格式与其他体育类术科教学的教案格式是相同的.但应注意的是,教案的格式规范不仅是教学规范的需要,也是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同时也反映着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教案中课的结构安排要求清晰、合理,无错漏.3)教案图解体育游戏教案中的图解,一般来说包括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图解(一般位置、动作和路线图解)以及基本部分图解(主要为体育游戏的示范方法图解和具体教学内容、形式图解).图解的绘制不仅是教案格式的组成部分,更是直观教学的保障.基本部分图解应采用综合配图法进行.4)教案与实际教学相符程度教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指导,同时也反映编写者对体育游戏实际教学过程的提前思维演练能力.在编写教案时,不仅应熟悉所选用的体育游戏教材内容,更要根据所授课程班级学生的具体年龄、人数、场地、气候和课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来安排教案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应“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问修养、备社会人生”的教学要求.如果备出来的教案在各组织环节均与实践操作有着较大的出入,那么要看具体情况来进行判定,在场地器材人员等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则表示编写者对教案内容和组织教法的考虑不足.如是因条件限制而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的正确调整,则反而应对其表现出来的灵活运用水平和对教材内容的良好把握予以赞许.5)教案中组织教法的安排体育游戏教案的编写应体现体育游戏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游戏是一个统筹安排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涉及技术动作完成、师生交往能力、规则完成情况和安全原则的执行等.它和通常的术科(实践)课教学中的分组练习、预防和纠正错误等组织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

1.3.3对学生的体育游戏教学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体育游戏教学实践操作中的身份是教师(下文中“学生教师”均指参加教学实践操作的学生),其他配合学生的身份仍为学生.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评价通常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的结构、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师生交往的过程、运动负荷的界定、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等的系统性评价[3].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实践操作中教师角色学生的体育游戏组织教学水平和个人教学能力.评价方法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队形调动体育游戏的队形通常分为集合整队队形、准备活动队形、讲解示范队形和游戏队形.各队形之间的有效快速转换不仅体现学生教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和对相关学科内容的掌握水平,也影响着体育游戏实践操作的教学进度和完成时间.好的队形调动应是要求明确,辅以手势和术语指挥学生快速至指定位置,并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完成再次的整队和报数等工作.2)口令术语体育游戏的口令术语要求声音响亮、清晰、正确.口令的动预令应明显.3)讲解示范讲解应正确、内容全面,重点完成对规则和要求的讲解.示范应明确游戏过程和动作,能结合教材需要选用正确的示范方法、方向,示范的场地和人员数量选用合理,示范效果好.讲解与示范的结合方法应能根据体育游戏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选择.4)教态情绪学生教师的教态和情绪直接反映教学态度,影响实践操作教学效果.可从他们的着装、行为方式、对教学出现问题时的反应态度和对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反馈的态度上进行评价.5)教法选择a.讲解示范与分队的时机选择.除试练(实例解析)式示范外,应一律采用先讲解示范后分队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b.试练式示范后应有明确的完成表示,应与游戏的正式开始有间隔.c.应明确游戏的动作规格,明确合理和犯规的界限.d.游戏的分队数量应能符合游戏的需要,能根据游戏内容和学生性别、体重、能力等进行妥善分配.e.对助手、裁判与学生教师本身的分工合作的安排是否合理.对助手裁判的管理是否到位.能否应用裁判判罚结果作为最终判罚依据.f.对场地的安排是否恰当,能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由此影响了游戏的结果判定.g.对需要较强技术性的动作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动作,应安排事前的专项准备活动.6)助手、裁判选择a.可选用见习生作为助手、裁判,但应要求他们随队听讲,了解游戏的规则和目的.b.裁判的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即可.c.在游戏开始前,可以根据情况用队伍调动的短暂时间将规则对裁判作再次强调.d.裁判、助手应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教师进行规则和安全的提示.e.裁判应秉公执法,出现问题一定要追究,没有双重标准.f.裁判的站位应与学生教师的站位形成互补,站位应不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7)教师站位体育游戏的教师站位直接影响游戏的进程、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最后结果的仲裁.学生教师站位应符合教学法中相关位置要求,不得影响学生对游戏的完成和安全.8)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主要是学生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和游戏进程的管理要求.a.应根据教学进行情况随时作讲评和规则、完成提示.b.对安全的提示和要求.c.对游戏中出现的恶意违规或对具体人的歧视行为,应加以及时的制止和处理.d.分队游戏时应保证各队裁判的公正、规则的执行、场地的范围、界限标识、完成的时间和动作规格的一致性.e.学生教师应有足够的注意力宽度和广度,对所有学生均表现出同等的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女生或有伤病的学生.9)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括对课堂纪律和队形的管理.a.对队形可以规定方式,提出要求,保证课堂正常秩序和裁判员的判罚不受影响.b.对学生在游戏中具体站位位置,应予以规定并加以实时控制.c.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情绪波动和抵触、消极等情绪,应及时了解并加以控制.d.采用各种方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e.在讲解示范、队形调动、游戏前提示、游戏进行各环节,对学生加强纪律要求,保证教学秩序和效果.10)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个性、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在教学中,学生教师应发挥技巧性的语言和行为榜样的力量,应保持对整体教学的控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加以判断,对超出教学目标范围的要求应不予考虑,应在自己掌控的情况下使用助手、裁判并应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但不应由裁判代替自己完成对游戏全局的掌控.11)灵活运用对体育游戏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教材安排和教法执行错误,可以在完成一次游戏后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改进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应采用正确的组织教法并有明确具体的说明或安排.12)判罚在判罚时,如喊数抱团、喊号扶棍等失败次数较多的游戏可以采用完成一次判罚一次的办法,以减少最后集中判罚的压力.判罚除不需重新整队的游戏外,均应在集合整队前完成,以免失去判罚的意义.13)总结放松体育游戏的总结放松是体育游戏教学的最后环节,目的在于针对游戏完成情况为具体有效的反馈提供条件.总结应全面、细致、结合游戏进行中的实际发生情况和存在问题加以考虑和总结.放松可以使人减缓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放松的时间加长总结前的思考时间,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总结.14)安全措施安全措施主要针对规则的完善程度、课堂管理和教学要求的执行情况、场地教具的使用和安排.如在教学分队时,分队的数量和各队位置的安排以及各队间的间隔距离均应有安全考虑;在完成外延不确定的游戏时,应指定游戏的场地范围和跑动方向、超越方向.15)教学时间体育游戏教学时间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所有的教学过程均应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对教学时间的掌握受队伍调动、教学过程考虑、单个游戏完成时间安排和教学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16)教具场地安排教具场地安排是影响体育游戏实践操作成绩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场地位置和方向,合适的教具器材选用不仅关乎成绩,还关乎安全和最后的完成效果.a.在游戏进行中,明确的场地界限有利于最后的成绩认定、判罚的裁定和执行判罚.b.场地的安排应与游戏内容、进行范围和游戏方向相吻合.需前进或后退的游戏应在相应方向上留出足够的空间.c.鼓励采用安全的非体育教具器材物品作为体育游戏的场地标识,也可根据需要使用改变用途的教具器材作为场地界限或标识.d.场地安排尽量在游戏前完成;对场地的调整应在学生的安静状态下进行,以保证游戏继续进行的安全和效果.e.教学过程中对教具的管理,反映着学生教师的全局掌控能力、注意力广度和对安全保障的意识.随意的触碰教具或任教具离开规定位置,不仅影响学生对讲解示范和教师教学管理的注意力,还极易造成安全事故.17)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动作或记分方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整体游戏的完成管理目标明确,选用教法合理有效,学生兴趣和配合程度高,整体反映良好.

手指游戏教案第2篇

关键词:幼儿 球类游戏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49-01

幼儿园的球类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准备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指教师在开展球类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1 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内容

1.1 幼儿喜爱的球类游戏活动类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合我园实际条件的球类,如抛接球、滚球、踢球、拍球、打球等,经过实践探索,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类型选择上的差异,并及时记录和统计观察结果。

1.2 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有效的指导

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积极对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投入到实践中进行不断检验和调整,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

1.3 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情况进行记录

在开展幼儿的球类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事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能对幼儿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来提高幼儿玩球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 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意义

在开展幼儿园球类游戏时,它已经不止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在球类游戏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

2.1 开展球类游戏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实施球类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幼儿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它是技能技巧要求较高的游戏,要求掌握各种球类的运动技能,其中手眼协调更是关键,它也有着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让幼儿在扮演角色、同伴交往等活动中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心、快乐、大胆、荣誉感、合作等,从而进一步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得到健康的发展。

2.2 利用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注重引导、有效指导、及时肯定,增强幼儿参与球类游戏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仔细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能够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在幼儿球类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出现问题,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引导他们游戏,让他们体会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让教师的游戏指导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游戏水平的阶梯。在球类游戏中,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幼儿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活我们要注重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激励他们的进步和兴趣。

2.3 真实客观的记录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球类游戏进行案例的研究,把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要针对每个案例而言的,因此必须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要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要原汁原味,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3 如何正确开展球类游戏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球类游戏中进行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尽快提高幼儿的球类水平。

3.1 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球类游戏内容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材料作为辅助,来激发他们对于球类活动的兴趣。在选择辅助材料时,材料要丰富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要多元、操作方便、耐玩实用的原则。我们相继开展了各类球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呼啦圈、平衡木、梅花桩、椅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激发幼儿探索新游戏的欲望,以及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对球类游戏的掌握能力。

3.2 细心观察,随机介入,有效地指导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非常重要,可以寻找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可以帮助幼儿提高他们游戏的能力。观察主要是看活动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幼儿在活动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对幼儿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在对幼儿指导的过程中,不需要单纯的灌输,而是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探索出方法。

3.3 正面评价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不能快速的掌握各种技能,但教师还需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进行正面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都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多说说“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加油”,消除他们的挫败感,保持活动的积极性。

3.4 真实客观的记录幼儿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

在幼儿活动过后,我会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原汁原味,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手指游戏教案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游戏软件;游戏开发;教育

随着国内动漫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公司都从传统的软件开发逐步向游戏开发转型。因此,国内对游戏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为适应社会需求,近年来,全国不少高职院校纷纷考虑开设游戏软件专业,但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它的专业体系、师资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笔者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游戏软件专业为例,探讨一条适合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发展的道路。

1.游戏软件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游戏软件专业的就业现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因此,判定一个专业是否开设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就业情况。目前,广东省只有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游戏软件专业。从2009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把游戏软件开发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招生,至今已招收3届学生。在2012年,学校将游戏软件开发方向从软件技术专业中脱离出来,单独确立为一个新专业,即游戏软件专业。我们从2009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虽然学生就业率非常高,但很多学生都是从事与游戏软件开发无关的行业。而2010级学生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游戏软件开发方向的学生都不想寻找与游戏软件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造成了游戏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普遍较低的现象。与此相矛盾的是,珠三角地区很多用人单位依然需要很多的计算机应用类人才,尤其是游戏开发类人才,却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说明,学校游戏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并不能归因于外部就业形势不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关的。

1.2原有课程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游戏产业的发展和更新是很快的。然而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这就导致“学”与“用”之间存在了时间错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了3年后,毕业找工作时,却发现之前所学的知识都已过时。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两年会制定一次课程教学计划。目前,2010级游戏软件开发方向的学生使用的是2009年版的软件技术(游戏开发方向)教学计划。该计划把对学生培养的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这3种能力的确是游戏开发行业所需求的。但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找到跟游戏开发专业对口的工作却非常少。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在于学校设置的与3种能力对应的课程体系不能与市场最新的需求接轨,教学计划相对滞后。

因此,对于游戏开发专业而言,要适应信息的迅速变化,需要根据目前市场的最新需求及时修改教学计划。但目前教学计划是两年制定一次,不能够体现出“新”。如果在学期中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或者是用人单位对课程的需求改变了,学生并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学习到新技术,这就造成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发生错位,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例如,“J2ME手机游戏开发”这门课程是2009年设置的,但现在社会上更需求的是“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和“iOS手机游戏开发”。因此,学生在学完“J2ME手机游戏开发”后,还必须自学Android和iOS平台下的手机游戏开发才能找到与现在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工作。

1.3教学、实训设备配套不完善

随着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游戏软件的开发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必须要配备游戏外设,因为有些技术在计算机的手机模拟器中是无法进行模拟的,例如重力感应、指南针、移动终端摄像头、GPS应用等。由于学校现有的游戏开发实训室没有配备相应的手机、耳机和手柄等游戏外设,使得一些游戏开发课程无法进行实测,影响教学效果。

1.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从之前的游戏开发方向的一届学生逐渐发展到游戏软件专业三届学生的规模,可是游戏软件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还没有完全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2.游戏软件专业进一步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游戏软件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计算机系正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游戏软件专业的建设力度。

2.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游戏软件专业教师要深入多家游戏开发公司进行调研,全方位地了解目前游戏市场的情况,并多次向相关行业技术人员请教,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制定游戏软件专业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协商,游戏软件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专业被分成两大方向,分别是网页游戏开发方向和手机游戏开发方向。另外,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了2013年版游戏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专业培养目标

游戏软件专业面向网页游戏设计和手机游戏设计行业,培养学生掌握游戏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具有游戏策划、游戏测试、游戏美工设计、网页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的能力;具有游戏整体方案策划、游戏文案编写、游戏脚本策划、关卡策划等游戏策划能力;具有游戏UI设计、2D场景及角色设计、3D场景及角色设计等游戏美工设计能力;具有开发网页、社交游戏和手机游戏的能力;具有测试与维护游戏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2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游戏软件专业的学生面向的岗位是游戏开发工程师,包括游戏策划与测试人员、游戏开发工程师、游戏测试工程师。学生毕业后可到网页游戏设计和手机游戏设计企业或相关技术单位从事游戏策划、游戏测试、游戏运营与管理维护、游戏美工设计、网页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政府机构、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网站设计、手机应用开发等工作。

2.1.3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及能力分解

1)岗位职业要求。

将游戏专业按岗位群分为游戏策划与测试人员、游戏美工设计师、网页游戏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图1所示是游戏软件职业岗位群划分图。

2)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按职业岗位进行划分后,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把岗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取出来,得到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图,如图2所示。

3)学习领域构建。

将岗位的职业要求转化为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得到学习领域构建表,如表1所示。

2.1.4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游戏软件专业的岗位职业要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学习领域构建,得到课程体系结构表,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为了体现课程的“新”,除了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的课程固定之外,在拓展能力中有两门课程可根据当前市场的需求适时进行变化,分别是“游戏服务器端开发”和“手机游戏开发”。课程名并没有指定具体的编程语言,而且是大三上学期开设,因此,这两门课程完全符合社会对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的需求。例如“游戏服务器端开发”可以开设“C++服务器编程”,也可以开设目前较新的“Go语言服务器编程”;而“手机游戏开发”可以开设“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也可以开设“iOS手机游戏开发”。若将来继续有更新的、更流行的平台出现时,教师都可以在这两门课程上讲授最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

2.2实训环境建设

为了使机房配置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将一些游戏开发必备的硬件配套完善。为此,计算机系向学校提交了游戏开发实训室建设方案。方案明确了所购设备包括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系统(Android和iOS)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各3~5台,总数42台,目的是使开发出来的游戏能在不同终端进行运行和测试。另外方案还增购了耳机、手柄,提高了计算机硬件配置,在原有计算机配置的基础上增加独立显卡。方案实现后,游戏开发实训室便能满足网页游戏开发和手机游戏开发的需求。

2.3组建专业教师团队

游戏开发知识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而且知识涉及面非常广,从游戏策划、美工,到开发、测试都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最新最全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学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需要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梯度的教师团队,并通过组织教师自学、开会讨论、外出培训、多走进游戏产业用人单位调研和在相关企业挂职等手段来开拓教师团队视野,充实团队的专业知识。这样做可以使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能及时地将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与社会接轨。

2.4采用工学结合,真案真做,启发式教学

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授课方式,边学理论知识,边做实训,而且实训内容都是来源于真实的游戏创作。从游戏策划开始做起,到场景设计、美工、编码、测试,让学生真案真做,把游戏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每个模块应掌握的知识点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当一门课程学完后,学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也体会到了创作游戏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上讲台,分享自己创作的思路及主要技术实现的方法,也可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利用不断讨论、不断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这样做既能调节课堂氛围,又能促使学生更快地学到相关知识。

2.5期末考试方式多样化

期末对学生的考核,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科目采取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一些创作性强的课程,采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既要进行期末笔试,又要进行课程设计,并且适当增加答辩等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动手和表达的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多参加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可让一些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申请免考期末考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付出和获奖情况酌情给分。

2.6开设网络课程

每位任教游戏开发专业的教师必须将自己所教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后到网上,让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现有游戏软件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为“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J2ME手机游戏开发”,以后还将开设更多的网络课程。除此之外,教师课后应该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为学生提供答疑。

2.7多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的能工巧匠来校做讲座或兼课

计算机系在2012-2013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了游戏社团。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的游戏策划师、美工师、音效师或开发工程师来校做讲座或兼职授课,为师生补充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另外,还可以采取让专业教师讲授课程,企业的能工巧匠带课程设计或让学生走进企业实习的方式来进行双轨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2.8成立虚拟公司,承接企业项目

游戏产业的用人单位大多数都要求学生在学校时能够具备一定的游戏项目开发经验。而学生的项目经验光靠课堂上所学习的游戏项目个案来获取是不够的,应该在课后承接一些企业的实际项目来做。为此,计算机系成立了一些虚拟公司,让学生自主运营,同时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游戏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获取一些游戏项目,让虚拟公司的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得到锻炼,并为虚拟公司配备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

3.结语

鉴于目前游戏软件专业建设所遇到的困难,“让专业走出去,让企业走进来”,是游戏软件专业建设的宗旨。要使学生能在游戏产业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学有所用,就必须把专业做实、做强、做新。因此,我们通过校企多次协商,制定了新版游戏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同时,计算机系申报建设的游戏软件开发实训室,也通过了审核,准备于2013年实施,这使学生的游戏开发实训条件得到了保证。专业建设除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供必备的教学设施之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s],教高[2009]3号,2009.

手指游戏教案第4篇

在营造区角活动的活动区域时,教师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划分区角和投放材料,然后才是区角开放与幼儿参与。但现实却往往是,在此会产生一个“休止符”——孩子们看到丰富的游戏材料便一拥而上,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教师却开始“退居二线”,成了一名旁观者——教师常常害怕过多的干预会扼杀幼儿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而显得有些畏首畏尾。然而,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适时而有效的指导更能促进幼儿区角活动的展开。所以,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成为教师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虽然指导幼儿区角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以下两条: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考虑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当然少不了具体的方法。那么哪些指导方法更为有效呢?

1.介绍法

案例(中三班全体幼儿):

随着活动主题的展开,教师在不同区角不断投放新的材料,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教师召集所有小朋友围拢在一起,拿出了美工角中的新玩具——“半个好朋友”。画纸上,老师画好了半边的人脸,小朋友们则需要去尝试画出对称的另外半边脸。此类的添画活动比较简单,又是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所以,孩子们自然跃跃欲试。老师引导全班幼儿回忆前些天集体教学时看到过的对称图形,并简单介绍了新玩具的玩法。

分析:

类似于添画半边脸这样目的性较强的活动,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先讲明游戏的目的和玩具的玩法,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实际操作。这位老师,在介绍玩具时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示范,而是帮助幼儿回忆看到过的对称图形。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便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教师保护了幼儿的探索和创造热情,所以能较快达到活动的目的。

2.示范法

案例(威威,4岁6个月,中三班):

区角活动开始了,威威兴冲冲地来到了美工角,准备折一架他最喜爱的小飞机。只见他匆匆将正方形纸按斜角对折出一个三角形,之后他便停了下来,看着橱柜边的纸飞机示意图,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他一直坐在美工角里,一会儿看看示意图,一会儿看看手上的纸,显然已经无从下手了,但并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这时,老师马上走了过去,也拿起一张手工纸,慢慢地折起了小飞机。这个动作一下就引起了威威的注意,他忙将小脑袋凑了过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折起来。不一会儿,他便和老师同时折成了一架纸飞机,高兴得跳了起来,还喊来了小伙伴一起玩。

分析:

当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活动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果教师贸然介入孩子的游戏,不仅会打击幼儿的信心,也会破坏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所以在此案例中,教师只是以另一名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活动,没有讲话,而是以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此巧妙、及时的指导,必然会吸引幼儿跟着模仿,从而完成操作。

3.师生互动法

案例(锋锋,4岁3个月,中三班;小文,4岁7个月,中三班):

中三班的教室里,锋锋和小文正在“家里”照顾娃娃,不一会儿,只见锋锋拿起了桌上的一台电话座机的话筒,像模像样地打了起来。小文见了,二话不说,一把抢过了电话也想要“打电话”。就这样,两个小朋友争抢了起来。这时,老师连忙过来,着急地说:“哎呀!刚刚我打电话给你们,可是怎么也打不通,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锋锋和小文对望了一眼,连忙将话筒放回到话机上,对着老师说:“你再打一下就通了。”老师看了看他们说:“两个好朋友一起接电话,电话能接通吗?”锋锋和小文想了想,达成了共识——“我们一个一个接,电话就通了。”

分析:

中班幼儿对玩具的喜爱和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游戏时常常会发生争吵和抢夺事件。教师该不该介入、干预呢?一般来说,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教师首先应该观察争吵和冲突是否有缓和的趋势,观察孩子是否已经在沟通协商、试图解决问题了。只有在争吵和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教师的介入才有必要。当然,介入的时机和方式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发现两名幼儿的争执过于激烈时,才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及时介入,通过与幼儿的语言互动,引导幼儿把注意力从电话机本身转移到通话的畅通上,一场冲突才得以及时化解。

4.结伴游戏法

案例(昊昊,4岁8个月,中三班;小天,4岁5个月,中三班):

建构角中,昊昊正在一边回忆,一边尝试用塑料积木搭出一个小椅子,一旁的小天却已经搭好小椅子并玩了起来。昊昊看着小天的小椅子,十分着急地拼搭着,却因为积木的长短不同,怎么也拼不好。这时,他抽泣着寻求老师的帮助:“我的小椅子拼不好,老师能帮帮我吗?”老师带着昊昊来到小天身边,对昊昊说:“你看,小天的小椅子已经搭好了,看来他有好办法呢!不如请小天与你一起合作,一定能完成的,对吗?”小天听到后高兴地说:“我来帮昊昊,我们一起搭!”两个小伙伴一起动起手来,没一会儿,便搭好了几个小椅子。

分析:

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对成人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时如果我们马上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示范或讲解,幼儿便会将动手制作的过程交给成人。在本案例中,教师注意到建构角里有正在操作同样玩具的幼儿,如果能引导两个孩子结伴进行游戏,共同合作,既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也能将游戏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这样,一次适宜的指导,促进了孩子间的交流与碰撞,并解决了游戏中的难题,提升了儿童游戏的经验。

5.交流分享法

案例(中三班所有幼儿):

教室中间,是一大块画有道路和交通标志的地板,幼儿可以在地板上玩开汽车过马路的游戏。可是,教师观察到大部分小朋友活动时状态很兴奋,常常会把小汽车拿在手上举得老高,相互碰撞。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便组织幼儿围拢到电脑旁,播放刚刚拍下的马路游戏视频片段,让小朋友们从中发现游戏时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和个别幼儿的提议,孩子们初步拟订出了新的游戏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是大家一起商定的,所以在之后几天的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孩子们的马路游戏更有序,孩子玩得更投入了。

分析: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拢在一起回顾活动过程,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一些建议或想法,不但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情景再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也可以给幼儿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给整个游戏画上完美的句号。

教师的活动指导需要建立在细心观察之上。有了细致观察、客观分析和耐心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游戏的推进,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自己通过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指导方法,发现幼儿在活动时的规则意识、游戏经验和活动兴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手指游戏教案第5篇

关键词:个性发展;生活即教育;角色游戏

陶行知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而在幼儿园的诸多游戏中,无论是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最喜欢的都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了解生活,巩固生活经验,还能从中学习到新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角色游戏的进行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案例一:

在我班“公共汽车”角色游戏中,司机开×正开着汽车到处乘客人呢!突然,我听到圆×和开×的争吵声,过去一看,圆×想要乘公共汽车,但是开×用小手挡着,不让圆×上去,我生气地把开×叫到一边:“你怎么不让圆×上车啊?”开×不太开心地说道:“她上车没有刷卡。”圆×委屈地说:“我没有卡啊?”开×想了想:“那好吧,先借我的卡给你用一下。”说完将拿出的卡纸在车上一刷说:“请进吧!”

案例二:

今天的娃娃家真安静啊,我来到开×家,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在教室外的草坪上找到了开×一家,他们正坐到草地上,杯子、帽子、水壶、娃娃等扔得到处都是,我批评指责了他们,爸爸未×说:“我们在郊游呢!”妈妈甜×马上也说:“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和弟弟出去郊游的,很开心!”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社会生活在变化,生活工具、方式也在日新月异。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扮演角色,通过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活动,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一点一滴地教授,而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扎实,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有趣,从游戏中学习,还能加强幼儿间的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生活经验自然也越来越丰富,这时我们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如coco奶茶店、五星团购、自动取款机、红红火火火锅店、公共汽车卡等,让幼儿能够与时俱进地游戏,在游戏、生活中快乐成长。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案例一:

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鸿×、宁×、娜×等正在心×家玩游戏。过了一会,突然传来宁×的哭声和大叫声:“老师,老师,鸿×打我,好疼啊,呜呜呜……”我走进一看,鸿×正把宁×压着,用小手打着宁×的小屁股呢,嘴里还在说:“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乖不乖了……”我赶紧上前制止他,并严厉地批评鸿×不该欺负宁×。鸿×很不服气地说:“我不乖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我是爸爸!”

案例二:

今天的乐×超市真冷清啊,一个人也没有,咦,售货员和收银员呢,我在小小建构城里和理发店里找到了他们,我问他们怎么都不在乐×超市招待客人啊?他们说都没有人来买东西,就到别的地方玩了。我和他们讨论:“为什么会生意不好?”“没人买,都不想买东西。”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我跑到各区域,边跑边喊道:“大促销啦!超市东西便宜啦!买一送一啊!”不一会儿,超市里就挤满了人。销售员热情地招待客人,还不时地说:“大促销,这个便宜,买一送一!”收银员都来不及收钱了,他们开心地笑了!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过怎样的生活就受怎样的教育,受怎样的教育就过怎样的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扮演着一个角色,对角色的理解决定着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游戏的质量和水平,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接触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也都不同,如,有的幼儿父母教育孩子比较暴力,因此,孩子认为做父母都是这样的,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的孩子父母在超市工作,就知道售货员在一天的工作中需要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的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在游戏选择时很喜欢爷爷奶奶的角色;有的孩子经常乘公交车,知道公交车是做什么的,要怎样上车下车……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角色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如上述案例中的鸿×,因此,我们应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园合作,请家长尽量在生活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榜样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思考,让幼儿多说、多看、多听,如,餐后让幼儿观看一些关于某一角色游戏的视频;或每次游戏前教授幼儿一些新投入的角色游戏材料的玩法;或在游戏点评时,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角色理解,共同讨论如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等,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角色,从而认识到生活中每个角色的重要性。

三、陶行知: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案例:

在今天的加工厂游戏中,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折康乃馨呢。突然,传来了星×的哭声,我过去一看,旭×正拉着星×想要抢下她手中的康乃馨,星×边哭边左右躲开。我赶紧把他们俩拉开,问怎么回事?我话刚落下,旭×就指着星×大声说道:“老师,那是我折的康乃馨,她抢我的。”我问星×为什么抢别人的康乃馨,她只是紧紧拿着康乃馨不说话,最后在我多次提问下,才说了“送妈妈”三个字。我没有多责备星×,而是告诉她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妈妈也不会喜欢的,她把康乃馨还给了旭×,并向他道歉,最后我陪她一起折了一朵康乃馨,她很开心!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我和小工人们说,马上就要母亲节了,请他们制作一些康乃馨,送到超市里,让客人们购买,送给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即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维果斯基说过,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如在医生游戏中,扮演护士的幼儿会边打针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

总之,孩子的生活经验是游戏的基础,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愉快游戏,健康成长。

手指游戏教案第6篇

关键词:师生;游戏活动;互动

【活动案例】

在“娃娃家面包坊”游戏中,彤彤今天是营业员,面包坊生意好火爆,不一会儿娃娃面包坊里的面包,就给小朋友卖完了。欢欢看见面包坊里什么都没有了,就怒气冲冲地对营业员彤彤说:“你怎么把面包坊里的好吃的全都买光啦,我很生气。”彤彤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教师走过去,蹲下来微笑着说:“你们俩能不能自己动手做面包呢?”彤彤:“那用什么来做面包呢?”教师叫来欢欢,引导欢欢和彤彤一起讨论,一会儿彤彤高兴地说:“我们想用泥工做面包。”教师:“好主意,你们真聪明。”欢欢和彤彤就坐下来一起做面包啦,“小小点心师”做面包可认真啦,他们玩得好开心呀。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用泥工做面包、蛋糕或是饼干,不仅解决了游戏中的“卡壳”现象,而且及时帮助幼儿拓展了思路,丰富了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促使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谈话,观察幼儿之间的交往,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从而有的放矢,适时地给予幼儿帮助和指导。教师给予幼儿的引导语,可以是直接的引导,包括指示、直接教和具体指挥等,也可以采用间接、隐性的引导语,主要包括用语言提醒、提示、评论,适时地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以角色身份影响或参与游戏等,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推动幼儿游戏的开展。

指导与调整:(1)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2)发挥想象,一物多玩。(3)教师的引导语。

1.引导语的开放性。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要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引导语,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教师语言指导方式,要多用开放式的话题,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

2.引导语的方向性。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考虑,教师的语言在于引导和提升,做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语言不能漫无目的、信口开河。

手指游戏教案第7篇

一、以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

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就是对幼儿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意图上来说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幼儿的某种行为;另外一种是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幼儿的某种行为。但无论幼儿教师的指导是促进或肯定还是抑制或否定,都需要建立在幼儿教师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当前的活动兴趣、已有的游戏经验,才能准确地做出是否需要介入或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介入的判断。因此,观察和分析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二、把握幼儿教师的介入时机与介入方式

当幼儿教师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后,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教师介入到幼儿游戏的时机或方法是不合理的,将会给幼儿的游戏带来负担,那幼儿教师的指导就成了无价值的行为,甚至会出现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的现象。

(一)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按照游戏进行的过程,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游戏开始阶段。一般在游戏开始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但有时会出现幼儿扎堆一种游戏的情况,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当幼儿进入游戏时,有的幼儿却无所事事,没有明确的游戏意愿,徘徊在游戏之外无所适从,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顺利进入游戏的时机;幼儿在构思游戏玩法时,出现困难,只是随便摆弄游戏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构思游戏玩法。

(2)游戏高潮阶段。这时候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教师需要介入的时机大大减少。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产生冲突,自己却又不能解决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当幼儿的游戏内容出现不合理的消极内容时,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转换游戏内容,使幼儿朝着积极的发展方向进行游戏。

(3)游戏结束阶段。这时候教师的介入一般是提醒幼儿游戏时间的结束。

2.按照幼儿所进行游戏的熟悉程度,确定恰当的介入时机

(1)进入新游戏的介入。新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新颖的,可以是教师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起的。新游戏的进展过程中,游戏又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开展,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帮助幼儿解决新游戏中的困惑,如教师发现幼儿游戏不能有效进行是因为缺乏适合的材料,那教师就需要介入游戏中为幼儿提供材料;在新游戏中,幼儿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2)游戏成熟期的介入。这时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已熟悉,也能顺利开展游戏,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盲目进入,通常是幼儿在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教师才介入,此介入时机主要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鼓励和肯定。

(3)游戏疲乏期的介入。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或破坏纪律,或滥用材料。此介入时机主要是帮助幼儿转换游戏或更换游戏材料。

(二)选择合理的介入方式

一般认为,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预的方式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1.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不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游戏中,而是以教师的身份,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建议、引导、说明、鼓励,其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材料的提供来进行。

案例一

辰辰和佳佳吃完早餐后,来到“娃娃家”。佳佳做“妈妈”,辰辰做孩子。佳佳给辰辰拿了一个玩具手枪,对辰辰说:“我给你买点好吃的东西,你在这好好玩儿!”佳佳一会回来了,拿着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糕点”。辰辰放下手中的玩具枪,摆弄各种“糖果”和“糕点”,然后说:“我要吃蛋糕!”佳佳手里拿着“蛋糕”对辰辰说:“‘妈妈’喂你,把嘴巴张开”,辰辰张大嘴巴,把“蛋糕”咬住。在一旁的教师连忙说:“辰辰,蛋糕是假的,你不能吃。”

案例一中,由于小班幼儿容易将现实与想象混淆,以假当真。教师用直接告诉的方式唤起幼儿的假扮意识,这种介入就是一种直接介入。

2.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是指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影响或干预。这种介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

案例二

“7+7”中式快餐店营业有一会儿了,没有顾客来。“服务员”瑶瑶大声叫卖,仍不见“客人”来,“收银员”豆豆、“厨师”雨辰没事可做,开始胡乱敲打,好多东西散落在地上,也没有人去收拾。突然豆豆和雨辰开始抢着摆弄“电风扇”。

教师看到这些情形问道:“你们在忙什么呀?”

瑶瑶:“我们修电器呢,装修房子!”

教师:“我和你们一起装修,我是设计师。”

教师的提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瑶瑶、豆豆、雨辰争着说:“我来做工人!”于是,大家一起投入装修工作中。

教师先把桌子摆放整齐,把在水池边胡乱堆放着的小毛巾,叠平整放好,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餐桌上还应该放些什么呢?我要仔细考虑考虑,好好设计一下。”说完教师便悄悄退了出来。

瑶瑶、豆豆和雨辰把“电风扇”摆好,说:“电风扇修好了,‘客人’来吃饭就可以吹了。”然后再餐桌边又忙碌起来,在每个座位摆上一整套杯子、盘子、调羹等,再加上一块小毛巾,并逐一放上“小瓶醋”“辣椒”等。这样一摆放,中式快餐厅变了样,很快吸引了很多‘客人’。

案例二中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把教育意图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暗示的影响,这种介入就是一种间接介入。

手指游戏教案第8篇

 

但当前游戏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困境:理论与实践目标顾此失彼;教材不理想,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学方法单一或零散;教学评价忽视“学与用”的关系等。

 

基于此,教育者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目标并重;精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方法有机整体;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凸显实践性。

 

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幼儿教师培养、准入、考核的基本标准。该文件明确指出,“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是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七大专业能力之一,说明了学前儿童游戏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理解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基本形式,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游戏设计、创编、组织与指导方法,为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奠定基础。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游戏组织和指导能力与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之间还存在距离,反映出学前儿童游戏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困境,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儿童游戏教学中的困境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一、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理论与实践目标顾此失彼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宜。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目标、轻实践目标的现象,造成游戏理论知识的堆积,却与实践相脱离。部分教师认识到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职业的价值,重视实践操作,却过分突出了“游戏的能力”,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游戏的价值与特征的重要作用和对“游戏设计创编与组织”的指导意义,渐趋于纯粹的游戏嬉戏。

 

(二)教材不理想,教学内容缺乏整合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针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目前学界出版了较多版本。有相当部分教材内容十分全面,却庞杂繁琐,难以抓住重点;部分教材体系完整,却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理解;还有部分教材包含丰富的案例知识,却鲜于理论的阐述和提升,这给教师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同时,迫于科研压力或其他原因,教师可能随意选取其中一本进行教学,并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或有效整合,这将影响学生掌握游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单一或零散

 

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班额增大,据了解,很多高校已达到每个班50人左右,加之,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本身包含丰富的内容,教师在面对大量教学内容和较大班额时,容易选择照本宣科,为了完成工作量而采取单一的“满堂灌”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游戏的兴趣,也违背了游戏课程实践性的特点。随着课程的改革,部分教师也采用了案例法、讨论法等,但十分零散,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教学方法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各教学方法或相互孤立、互不联系,或突出一种方法,贬低另一种方法。从辩证矛盾来说,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某种方法可以顺利解决某一教育教学任务,但用于解决另一任务就不那么成功,而对解决第三种教学任务甚至可能有所妨碍。如集体授课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向众多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却难以获得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获得职业角色的体验,而这些缺陷正是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的长处。所以,采取任何一种单一的或几种零散的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评价忽视“学与用”的关系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前的主要评价方式是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中主要关注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而忽视了“学与用”的关系。我们知道,“学好”与“会用”之间是存在差距的,从认知与能力的关系来讲,学生理解了幼儿游戏的概念、设计创编、组织指导等知识,只说明其具有游戏的潜在能力,而是否具有游戏的现实能力却不得而知。因此,当下的评价方式是片面的,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更不能满足当前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的出路

 

(一)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目标是以学校和院系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划为总体依据,结合课程自身的性质与特点确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以“应用”为主导,主要教授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将来的职业和学术准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为导向,学前儿童游戏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目标,掌握游戏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等理论知识;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训练,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环境、创编游戏、设计游戏教学活动、组织和指导游戏;第三,情感目标,树立科学的游戏观,领会游戏精神,把握“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谛。

 

(二)精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选准和用活教材,也就是精选教材内容,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可将学前儿童游戏教学内容确定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部分,主要阐述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本质、产生发展、分类与作用等基本理论,为各类游戏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是各类游戏介绍,包括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亲子游戏,这部分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实践教学,主要涉及游戏的环境创设、观察记录、组织指导、设计创编等问题,这是本课程的难点部分,同时,其中的组织指导也是本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三)建构教学方法有机整体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广泛吸纳多种教学方法,建构教学方法的有机整体。这里的有机整体是指各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1.讲授法与自学指导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多少,在当前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班额大的情况下,传统的讲授法是不可或缺的。如,针对第一部分——游戏基本理论,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和板书进行讲授,让大量的学生在短时间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针对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充分运用自学指导法,如,第一部分中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可让学生充分阅读,归纳总结,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2.案例法与研讨法相结合

 

由于本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如,针对本课程的第二部分一介绍各类游戏,则可以通过课内观摩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公开课视频或录像的方式,尤其是优秀园长和优秀幼儿教师游戏教学经典案例。教师提出与视频相关的问题,引发多方解释,形成多方对话,并参与讨论,各小组整理各类游戏的特点、作用和指导要点,教师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同时,还可将这些典型的案例分类整理,形成游戏教学案例资料库,作为学生课内外阅读和研讨的辅助材料。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也能丰富学生游戏教学经验,使其更快地进入游戏教学情境。

 

3.模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由教学目的决定,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就是使学生掌握“游戏的技能”、“游戏指导的技能”、“游戏创编和教学的技能”对教学技能的培养,模拟教学与微格教学不失为有效的途径。如,针对本课程的第三部分一实践教学,可让学生根据要求设计游戏教学活动方案,小组讨论修改后模拟试讲,吸取各方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和提高游戏教学能力。另外,微格教学也是充分体验职业角色的有效手段,学生可分小组定期录制微格游戏教学视频,并通过不断自我检视、分析,改善指导策略。

 

模拟课堂总是比较完美的,但作为学前教育教师还要能灵活扮演多种角色,具备恰当分析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中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要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教学教研的平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首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主要了解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活动观察记录与评价。其次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并进行模拟教学,集体运用理论对活动设计与组织进行讨论与评价,不断修正和完善。最后,再回到幼儿园进行游戏活动的实践。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游戏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掘科技成果带给教学的福利。如利用微信建立“学前儿童游戏”公众平台,学生关注公众微信号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可以通过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随时自己的游戏活动设计方案,游戏活动观察记录等,师生可进行点评。另外,也有高校开始尝试开发专门性的类似于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课程软件,学生通过下载软件的手机客户端进行登陆,根据登录的时间和相关文章和问题的数量来赚取经验值,并将这一数据纳入到课程评价中。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四)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凸显实践性

 

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因此,改革评价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学前儿童游戏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注重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出勤率、参与研讨的情况、课堂模拟教学水平、幼儿园实践教学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应用水平,并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中,除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游戏指导和游戏教学活动的设计。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即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的记录、评价、反思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一评价方式具有评价的针对性、差异性和即时性,能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水平,学生通过反思评价可以获得成就感,不断激励自己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明确改进方向。

 

总之,学前儿童游戏课程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方法有机整体,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教学,进而建立起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手指游戏教案第9篇

【关键词】角色游戏;教师介入

【abstract】role-playing games is the most typical early childhood, the most distinctive games. the course of the game in young children,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should be reasonable to impose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r interference, that is to guide, to ensure that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the game and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practical realization. the-spot guidanc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ame with three-fold function: ① the attitude of the game features support for child care; ② the emotional function of the clos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③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functions; teachers "intervention" is the key to the game early childhood instructor factors, teache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e time to intervene or not.

【key words】role-playing games;teachers involved in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把幼儿自己创造的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1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1.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1.3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2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因此,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老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的主题。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介入”与“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个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就是我们一线老师最难把握的。下面,我围绕两个“案例”从实践层面谈谈老师在遇到类似情境后“介入”与“不介入”的情况。

案例一

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好了工(大卉是医生,潇予是护士,强强是病人),他们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①老师走过来没有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就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护士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②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小护士真细心!”等老师第三次再来到医院游戏时,正遇到医生与“病人”强强发生了争执,医生要求强强出院,因为又有新的病人要进行手术了,而强强认为自己刚进行手术还不能出院。两方谁也不让谁,游戏僵持着。此时,③老师说:“你们认为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潇予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那你们就去准备吧,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又用小椅子在边上搭了一个床位,把“病人”强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在上例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共有三次,笔者把其分为两种情况,分别对之分析、阐述。

情况一:无意义的干扰

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前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把它列为无意义的干扰。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老师的两次介入①②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对幼儿的游戏发展产生了干扰性作用。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作用,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 “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情况二:有意义的帮助

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老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如上例中孩子对于“开完刀”的病人如何安排出现了争议。而老师的第三次介入就是及时的捕捉到了幼儿的需要,运用了间接的语言提示才促使幼儿游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老师并没有直接的提议,而是进行间接的引导:“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该在哪里观察呢?”孩子在得到老师的语言提示后,马上找来替代物“小椅子”,并把它一个一个拼成床位,把“病人”转入普通病房,医生马上给一位新的病人“开刀”。老师的介入满足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是适时的、也是适宜的,更是一种支持性的介入,而并非是干预性的。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丁丁和宁宁分别担任了“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游戏开始后,每人拿了一盆“水果拼盆”的操作材料各自进行操作,对外界的干扰不闻不问。游戏过半,老师发现两人始终没有说过话、离开过娃娃家,就说:“妈妈,你家的孩子生病了吧!需要送医院去吗?”“妈妈”还没答话,“孩子”却先回答说:“我不去!”“妈妈”看了看孩子,继续操作“水果拼盆”。老师发现孩子根本不理睬就走开了。过了会儿,老师又来了说:“妈妈,去超市吗?等一下我来找你!”孩子并没有回答。老师随即出去,回来时手里提着小食品说:“妈妈,我给你们买了些小食品回来,放哪里?”孩子一概不理,专心致志的操作着“水果拼盆”。

为什么老师多次执意的介入?老师认为:“孩子太专心于操作“水果拼盆”了,都忘记了自己‘妈妈’、‘孩子’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行为,游戏间也没有进行交往,老师想通过自己的提示或介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交往经验。”原来老师以理想的游戏模式束缚了孩子的自由游戏的空间。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情感的、知识的、技能的等等目标我们都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实施来实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并不是每一次游戏都能达到促进孩子全方位的发展的理想教育目的。在上例中出现了孩子专心操作“水果拼盘”的情况,而暂时忘却了娃娃家“妈妈”、“孩子”的身份和角色职责。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介入孩子游戏实质已构成对孩子游戏的干扰,也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孩子需要的机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无论做多大的努力也无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移开。这种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关注的现象,在幼儿的活动中经常发生,也是幼儿给教师的某一种信息。作为老师,笔者认为应该暂时放弃直接干预游戏的方法,而应采取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跟踪性观察”的方法,来了解有多少孩子关注“水果拼盘”?关注的程度怎样?都在进行怎样的操作?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果有很多的人关注“水果拼盘”,老师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开展一个“水果拼盘”区域,引导孩子在排列方法等技能上从纵深出发展。如果只有少数的孩子关注“水果拼盘”,老师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水果拼盘”区的人员有没有与别的区域进行交互,或者可以采用“扮演角色”等方法促进游戏间的交往。

总之,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如“打乒乓球”的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教师要学会接住幼儿的“有效球”,即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把握时机,只有在孩子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和准备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最佳时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