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5 20:06:33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1篇

 

一、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调研概况

 

自2010年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实施以来,全市中高职贯通累计招生已超过15000人,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连续招生6年,2010年招收的首批学生已经顺利毕业。研究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全面认识中高职贯通教育,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实现自己的理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对现有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中职和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贯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第二部分调研中高职贯通班德育或思政教师配备情况,第三部分调研德育课程开课情况及教学内容。调研问卷发出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其中,高职段108份,中职段235份;教师28份,学生315份。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一是个别学校已经将中高职所有的思政课在贯通班的低年级即所谓中职校内上完,有的院校中职和高职课本同时使用。二是多数高职院校对与之贯通的中职思政课教学指导很少,只有少数学校中高职校际交流较好。三是学生管理方面多数是低年级和中职学生共同管理,高年级和高职生一起管理,针对贯通教育特殊性和学生德育特殊性开展工作不够。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受四个特殊性影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不能认识到这四个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将缺乏针对性,进而出现种种问题。如不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将会造成管理手段和教学内容难以适用教育对象,可能低于或高于他们的要求;不了解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安排、职业技能考核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一方面具有全局性,在很大程度上和中高职贯通的教育方案制定及目标定位有关。

 

二、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表现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但中高职贯通学生毕业拿到的是高等教育文凭而不是中职教育学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中职学生起点相同,终点有别;而中高职贯通学生和高职学生比较,则是起点不同,终点相同。中高职贯通学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其特殊性包括心理特殊性、认知特殊性和行为特殊性。

 

心理特殊性。调查问卷显示,在315份学生问卷中,入学时年龄最小的是14岁,最大的17岁。其中,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占61.3%,16~17岁的占39.5%。这个阶段是独立性逐渐增强的阶段,也是逆反心理较重的时期。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不愿意让家长、教师参与,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中写日记的占24%,而且女生占绝大多数,经常在QQ空间、微博或微信上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占96%。到了高年级,写日记的学生略有降低,表达自己感受的以博客为多,占到高年级调查对象的56%。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长大思维也越发严密,表达欲望也日趋平稳,而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要急于表达出来。整个中高职贯通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从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逐渐过渡到不轻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心理较为稳定的过程特点。

 

认知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入学时比普通中职生成绩要高出不少。特别是2010年中高职贯通招生试点开始时,可以用“火爆”形容。480个计划名额吸引报名人数7000多人,考生中甚至有人考分高达570多分,直逼市重点高中录取分[1]。虽然这几年中高职贯通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普通中职录取分数线的差别有所缩小,但整体上还是高出很多。如2015年商业会计专业录取分数线高达507分,最低的房产营销专业是330分,多数在420分以上,而普通中专最低投档线为320分,职校、技校招生分数线则会更低[2]。入学成绩不同也造成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普通中职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正是中高职贯通学生成绩比较好,知识基础较为扎实,所以比普通中职学生较能接受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提高也快。从发展的整个过程看,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时听家长意见的较多,而高职毕业时,做什么工作自己决定的则占了多数。中高职贯通学生认知能力从入学到毕业,差异较大。

 

行为特殊性的表现。相对于中职学生,中高职贯通学生不仅成绩要好很多,日常行为也更为规范,便于管理。初中毕业生刚进中高职贯通班学习时,还未脱离孩子气,举止行为有天真和幼稚的一面。正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还让人感觉到可爱,即使有一些过分的举动,教师也会容易包容他们。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中高职贯通高年级学生逐渐趋于成人,言谈举止也接近于或刻意模仿成熟,因此其行为的不稳定也是中高职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又一个表现。

 

(二)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教育主体就是指对中高职贯通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中既有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包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包括前一阶段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班主任,也包括后一阶段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还包括整个贯通阶段中对学生后勤、教学和园区进行服务管理的其他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座谈发现,中高职贯通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构成的复杂性、专业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三方面。

 

构成的复杂性。实施中高职贯通德育教师组成较为复杂,从阶段性来说有中职阶段的师资也有高职阶段的师资;从类型看,有后勤服务如饮食、住宿、医务和图书信息等服务人员,有教学辅助人员,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教师,他们同样负有德育的任务。调查数据显示,在中高职贯通教学中中职教师数的占调查总数的73%,居于显著多数,来自高职的教师则是不到2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配备的不合理。除了学校内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还有一个表现是外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个别学校师资不够,就会外聘教师,这些外聘教师往往是其他学校德育教师,甚至有的还是未毕业的研究生。

 

学生在学习期间还会到企业中实习实训,这样企业的指导教师或师傅也扮演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向学生言传身教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操守等。专业的多样性。专业的多样性不仅指教师专业多样化,也指各类和学生发生直接影响的学校员工素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性。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办学历史较为悠久,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除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专业外,语文甚至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来上德育课的仍占一定比例,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在中高职贯通低段明显,在高段就很低,这和高职教师专业要求比较严格有很大关系。这里反映出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在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段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风格的丰富性。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教育主体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管理岗位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管理较为严格,从学生普遍害怕学生科或学工部的教师这一点可以看出。对学生抽烟等不良行为批评较多的、甚至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的也是这些人。德育教师往往会出于专业的习惯对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比较敏感。而对外聘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最喜欢哪一类教师这一问题时,93%的学生选择“幽默风趣”,84%选择“有亲和力”,63%选择“学生渊博”,31%选择“教学严格”,只有14%的学生选择“对学识不问不管”。因此,对放纵学生的教师,学生自己并不认可。

 

(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德育内容的特殊性可以从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和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来认识。本文着重分析前者。

 

理论教学的特殊性是指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和中职以及高职相关课程差异很大。中高职贯通实施的本意就决定了教育内容和中职高职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果还是采用中职加高职的教学,中高职贯通也就失去了意义。针对升入高年级的贯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学校采取中职和高职教材都讲的方式,82%的学生认为教材重复较多或严重重复,只有15%的学生认为重复很少。目前中高职贯通所涉及的中职德育课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存在以下特点[3]:一是课程雷同,许多课程之间大部分内容重复,如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属于雷同课程,解决方法是调整与合并相关课程。二是内容脱节,德育的一些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都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但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建议在中高职阶段德育课中补充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三是内容交叉,比较当前的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不难发现,有很多属于内容交叉的地方应适当删减。

 

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是指将课堂上学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对于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的娱乐性和生动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实践更加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性。中职活动安排参观、游览比较多,很多地方和中小学很相似,而在中高职贯通阶段德育实践活动安排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较多,带有明显的高校学生活动的特点。

 

(四)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实施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即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又可分为工作制度特殊性、考核管理特殊性和教学组织特殊性等方面。

 

工作制度特殊性的前提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时段横跨了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单纯用中职或高职的工作制度将会带来诸多不便。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过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学习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要求中高职贯通的相关中职和高职学校都要注重整体性,协调差异性,共同完成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

 

例如,贯通班学生在中职校学习,不能完全无视高职院校的要求,因为这些学生能否顺利进入高年级即等同于高职阶段学习,要把五年时间统一安排考虑。教学要统一,管理也要统一。特别是一所高职院校和几所中职学校贯通,也有1所中职学校的不同专业和几个高职院校贯通,这样复杂的关系没有统一的工作制度,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威胁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

 

调查问卷显示,10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成立或参加了同高职院校合作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联合教研室不是一对一的中职和高职的联合教研室,也不是单纯德育课程的教研室,而是涉及了多所中专和几门课程的联合教研室。不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联合教研室将会有力推进中高职贯通教学。

 

考核管理的特殊性在转段时期即从第3年转入第4年时表现更明显。因为传统的中职生毕业要去工作,要发给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现在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在中职校学习结束并没有毕业,他们最终拿到的将是高职的毕业证书。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中高职贯通学生的考核管理和中职生不同。另一方面,中高职贯通是5年时间,实际管理是低年级放在中职,高年级放在高职管理,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单位内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考核管理不是在同一所学校完成的。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中职校中少量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单位,这样的被称为体系内办学;更多的是中职校和高职院校没有互相隶属关系,这一类属于体制外办学。

 

教学组织的特殊性指中高职贯通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实施具有和中职及高职不同的特点。由于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问题,高职思政课一般采取中班和大班教学。中班70~100人左右,100人以上为大班。调查显示,高职中实施中班教学的占37%,大班教学占60%,极少的班级是小班单独教学。这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在贯通班中,低年级即在中职校学习时超过95%的班级是小班教学,少数由于师资等原因出现合班教学现象。贯通班高年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基本也是接受中班或大班教学,几乎没有采取小班化教学。这种教学组织的特殊性虽然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在后面的监督管理中应该有统一严格的检查制度,确保中高职贯通教育健康发展。还有一种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是课堂时间的特殊性。中职一般都是40分钟一节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而高职一般采取8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也有9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的。这说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经历两种上课模式,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

 

三、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既要包容又要严格要求。包容是因为他们在初期年龄比较小,还属于未成年人,很多事情想的不全面,要给他们时间,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他们;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对于一些规则和制度要明确告诉学生要令行禁止,认清是非。

 

第二,针对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教学理念,跟得上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以及上级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要调整师资结构,适应教育改革,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尽快适应中高职贯通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第三,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加紧建设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德育教材虽然有上级部门的严格管理,不能随意调整,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整合各门课程,防止简单重复。如果能够联合多所高职或者中职共同开发一套供各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会更好。对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实践活动也要纳入到整个教学方案中去,以便统筹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四,针对教学管理的特殊性,鼓励以高职为主建立中职和高职一体的德育联合教研室或者中高职联合的管理机构,如果几所高职一起参加进来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减少了德育教学的盲目性。联合教研室也可以让后勤保卫、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学生科等部门人员参与,从各个层面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就能实现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的全程覆盖、立体集成的新格局。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二、工作目标:

在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简单的纪律约束性德育转变为引导发展性德育;由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双向活动;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向社会开放式转变。立足目标小一点,内容实一点,距离近一点,切入深一点,方法新一点,手段活一点,开展好德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养成教育。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2、道德品质教育。即以明理、诚信、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劳动、爱科学、爱祖国”的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遵纪守法教育。即从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有关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

四、德育主题操练目标:

1、低年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课内外相结合,说教与训练相结合,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2、中年段以学会学习,诚实守信为重点,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加强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3、高年段以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磨练学生意志,正确面对各项挫折,结合关爱留守子女,教育学生不忘恩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社会,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立志成材。

五、具体措施:

1、构建关爱特殊生工作体系,成立特殊学生关爱委员会,认真做好贫困生、单亲、留守子女暨家庭教育滞后学生的关爱及疏导工作,让这些在家庭德育中不能正常受到教育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形成健全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德育中也享受公平教育,均衡发展。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培养家长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教育家长做好子女的德育示范作用,树立家长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学习观。举办临时监护人职责培训班,让所有临时监护人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及正确的育人方法。

3、从对教师的评价上体现德育的首要位置,从根本上改变以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方法,把对学生德育及教师个人的师德表现纳入到业绩评价中,把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及本身言行示范作用作为常规考核及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意识深处提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水平,从管理评价上把德育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

4、彻底改变师德考核以量化为主的作法,把职能部门量化考核,学生对教师示范作用的评价及师德督查三方面的考核作为师德月考核的主要内容。使师德评价主题及内容多元化,从教师思想深处转变观点,真正把学生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

5、针对目前社会德育的缺位,主要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及心理疏导教育。一方面利用德育基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以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及进行感恩操练;另一方面开展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历练和正确的心理疏导专项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勇对挫折的精神风貌。

6、开展法制教育、明理教育、自爱自护教育、自立自强专题教育及操练实践,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育学生识大体、明大义、顾大局。尝试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学校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有感染力的活动,避免学生有过多时间泡在网上。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各类阴暗现象,纠正学生在校外的不规范言行。

7、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墙壁说话、让花草树木育人、布置主题墙壁、主题走廊、让名言警句育人。

8、利用重大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教育作用,开展德育专题教育活动。

9、强化班队德育活动阵地。

①、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旗仪式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在耳边响起,这种庄严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从心理热爱和尊敬国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②、学生自办《德育手抄报》。以德育为题材,让学生定期办手抄报,张贴、评比。通过选择内容、撰写文章、设计栏目、绘制插图以及相互协作等实践活动,学习道德知识,促进自身的人格完美。

③、开辟黑板报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定期更新板面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④、开展读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每期、每月都有读书重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活动安排:

二月份:开学典礼;制定班级德育活动计划;制定关爱留守子女方案,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制定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方案;以寝室、校园环境整理为重点开展德育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四年级校级班队会。

三月份:结合三·八活动,开展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植树、学做家务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校园育人环境布置(名言警句征集、主题墙壁、走廊布置);三年级校级班队会;制定师德考核办法。

四月份:革命传统教育;临时监护人培训班;名人故事演讲会;家庭育人方法资料印发;二年级校级班队会;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3篇

关键词 德育工作;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1-0063-04

一、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调研概况

自2010年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实施以来,全市中高职贯通累计招生已超过15000人,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连续招生6年,2010年招收的首批学生已经顺利毕业。研究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全面认识中高职贯通教育,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实现自己的理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对现有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中职和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贯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第二部分调研中高职贯通班德育或思政教师配备情况,第三部分调研德育课程开课情况及教学内容。调研问卷发出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其中,高职段108份,中职段235份;教师28份,学生315份。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一是个别学校已经将中高职所有的思政课在贯通班的低年级即所谓中职校内上完,有的院校中职和高职课本同时使用。二是多数高职院校对与之贯通的中职思政课教学指导很少,只有少数学校中高职校际交流较好。三是学生管理方面多数是低年级和中职学生共同管理,高年级和高职生一起管理,针对贯通教育特殊性和学生德育特殊性开展工作不够。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受四个特殊性影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不能认识到这四个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将缺乏针对性,进而出现种种问题。如不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将会造成管理手段和教学内容难以适用教育对象,可能低于或高于他们的要求;不了解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安排、职业技能考核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一方面具有全局性,在很大程度上和中高职贯通的教育方案制定及目标定位有关。

二、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表现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但中高职贯通学生毕业拿到的是高等教育文凭而不是中职教育学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中职学生起点相同,终点有别;而中高职贯通学生和高职学生比较,则是起点不同,终点相同。中高职贯通学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其特殊性包括心理特殊性、认知特殊性和行为特殊性。

心理特殊性。调查问卷显示,在315份学生问卷中,入学时年龄最小的是14岁,最大的17岁。其中,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占61.3%,16~17岁的占39.5%。这个阶段是独立性逐渐增强的阶段,也是逆反心理较重的时期。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不愿意让家长、教师参与,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中写日记的占24%,而且女生占绝大多数,经常在QQ空间、微博或微信上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占96%。到了高年级,写日记的学生略有降低,表达自己感受的以博客为多,占到高年级调查对象的56%。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长大思维也越发严密,表达欲望也日趋平稳,而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要急于表达出来。整个中高职贯通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从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逐渐过渡到不轻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心理较为稳定的过程特点。

认知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入学时比普通中职生成绩要高出不少。特别是2010年中高职贯通招生试点开始时,可以用“火爆”形容。480个计划名额吸引报名人数7000多人,考生中甚至有人考分高达570多分,直逼市重点高中录取分[1]。虽然这几年中高职贯通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普通中职录取分数线的差别有所缩小,但整体上还是高出很多。如2015年商业会计专业录取分数线高达507分,最低的房产营销专业是330分,多数在420分以上,而普通中专最低投档线为320分,职校、技校招生分数线则会更低[2]。入学成绩不同也造成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普通中职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正是中高职贯通学生成绩比较好,知识基础较为扎实,所以比普通中职学生较能接受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提高也快。从发展的整个过程看,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时听家长意见的较多,而高职毕业时,做什么工作自己决定的则占了多数。中高职贯通学生认知能力从入学到毕业,差异较大。

行为特殊性的表现。相对于中职学生,中高职贯通学生不仅成绩要好很多,日常行为也更为规范,便于管理。初中毕业生刚进中高职贯通班学习时,还未脱离孩子气,举止行为有天真和幼稚的一面。正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还让人感觉到可爱,即使有一些过分的举动,教师也会容易包容他们。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中高职贯通高年级学生逐渐趋于成人,言谈举止也接近于或刻意模仿成熟,因此其行为的不稳定也是中高职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又一个表现。

(二)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教育主体就是指对中高职贯通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中既有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包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包括前一阶段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班主任,也包括后一阶段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还包括整个贯通阶段中对学生后勤、教学和园区进行服务管理的其他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座谈发现,中高职贯通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构成的复杂性、专业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三方面。

构成的复杂性。实施中高职贯通德育教师组成较为复杂,从阶段性来说有中职阶段的师资也有高职阶段的师资;从类型看,有后勤服务如饮食、住宿、医务和图书信息等服务人员,有教学辅助人员,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教师,他们同样负有德育的任务。调查数据显示,在中高职贯通教学中中职教师数的占调查总数的73%,居于显著多数,来自高职的教师则是不到2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配备的不合理。除了学校内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还有一个表现是外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个别学校师资不够,就会外聘教师,这些外聘教师往往是其他学校德育教师,甚至有的还是未毕业的研究生。学生在学习期间还会到企业中实习实训,这样企业的指导教师或师傅也扮演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向学生言传身教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操守等。

专业的多样性。专业的多样性不仅指教师专业多样化,也指各类和学生发生直接影响的学校员工素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性。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办学历史较为悠久,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除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专业外,语文甚至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来上德育课的仍占一定比例,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在中高职贯通低段明显,在高段就很低,这和高职教师专业要求比较严格有很大关系。这里反映出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在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段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风格的丰富性。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教育主体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管理岗位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管理较为严格,从学生普遍害怕学生科或学工部的教师这一点可以看出。对学生抽烟等不良行为批评较多的、甚至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的也是这些人。德育教师往往会出于专业的习惯对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比较敏感。而对外聘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最喜欢哪一类教师这一问题时,93%的学生选择“幽默风趣”,84%选择“有亲和力”,63%选择“学生渊博”,31%选择“教学严格”,只有14%的学生选择“对学识不问不管”。因此,对放纵学生的教师,学生自己并不认可。

(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德育内容的特殊性可以从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和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来认识。本文着重分析前者。

理论教学的特殊性是指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和中职以及高职相关课程差异很大。中高职贯通实施的本意就决定了教育内容和中职高职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果还是采用中职加高职的教学,中高职贯通也就失去了意义。针对升入高年级的贯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学校采取中职和高职教材都讲的方式,82%的学生认为教材重复较多或严重重复,只有15%的学生认为重复很少。目前中高职贯通所涉及的中职德育课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存在以下特点[3]:一是课程雷同,许多课程之间大部分内容重复,如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属于雷同课程,解决方法是调整与合并相关课程。二是内容脱节,德育的一些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都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但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建议在中高职阶段德育课中补充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三是内容交叉,比较当前的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不难发现,有很多属于内容交叉的地方应适当删减。

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是指将课堂上学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对于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的娱乐性和生动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实践更加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性。中职活动安排参观、游览比较多,很多地方和中小学很相似,而在中高职贯通阶段德育实践活动安排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较多,带有明显的高校学生活动的特点。

(四)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实施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即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又可分为工作制度特殊性、考核管理特殊性和教学组织特殊性等方面。

工作制度特殊性的前提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时段横跨了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单纯用中职或高职的工作制度将会带来诸多不便。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过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学习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要求中高职贯通的相关中职和高职学校都要注重整体性,协调差异性,共同完成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例如,贯通班学生在中职校学习,不能完全无视高职院校的要求,因为这些学生能否顺利进入高年级即等同于高职阶段学习,要把五年时间统一安排考虑。教学要统一,管理也要统一。特别是一所高职院校和几所中职学校贯通,也有1所中职学校的不同专业和几个高职院校贯通,这样复杂的关系没有统一的工作制度,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威胁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调查问卷显示,10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成立或参加了同高职院校合作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联合教研室不是一对一的中职和高职的联合教研室,也不是单纯德育课程的教研室,而是涉及了多所中专和几门课程的联合教研室。不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联合教研室将会有力推进中高职贯通教学。

考核管理的特殊性在转段时期即从第3年转入第4年时表现更明显。因为传统的中职生毕业要去工作,要发给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现在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在中职校学习结束并没有毕业,他们最终拿到的将是高职的毕业证书。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中高职贯通学生的考核管理和中职生不同。另一方面,中高职贯通是5年时间,实际管理是低年级放在中职,高年级放在高职管理,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单位内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考核管理不是在同一所学校完成的。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中职校中少量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单位,这样的被称为体系内办学;更多的是中职校和高职院校没有互相隶属关系,这一类属于体制外办学。

教学组织的特殊性指中高职贯通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实施具有和中职及高职不同的特点。由于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问题,高职思政课一般采取中班和大班教学。中班70~100人左右,100人以上为大班。调查显示,高职中实施中班教学的占37%,大班教学占60%,极少的班级是小班单独教学。这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在贯通班中,低年级即在中职校学习时超过95%的班级是小班教学,少数由于师资等原因出现合班教学现象。贯通班高年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基本也是接受中班或大班教学,几乎没有采取小班化教学。这种教学组织的特殊性虽然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在后面的监督管理中应该有统一严格的检查制度,确保中高职贯通教育健康发展。还有一种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是课堂时间的特殊性。中职一般都是40分钟一节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而高职一般采取8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也有9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的。这说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经历两种上课模式,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

三、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既要包容又要严格要求。包容是因为他们在初期年龄比较小,还属于未成年人,很多事情想的不全面,要给他们时间,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他们;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对于一些规则和制度要明确告诉学生要令行禁止,认清是非。

第二,针对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教学理念,跟得上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以及上级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要调整师资结构,适应教育改革,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尽快适应中高职贯通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第三,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加紧建设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德育教材虽然有上级部门的严格管理,不能随意调整,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整合各门课程,防止简单重复。如果能够联合多所高职或者中职共同开发一套供各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会更好。对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实践活动也要纳入到整个教学方案中去,以便统筹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四,针对教学管理的特殊性,鼓励以高职为主建立中职和高职一体的德育联合教研室或者中高职联合的管理机构,如果几所高职一起参加进来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减少了德育教学的盲目性。联合教研室也可以让后勤保卫、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学生科等部门人员参与,从各个层面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就能实现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的全程覆盖、立体集成的新格局。

参 考 文 献

[1]杨玉红,李征.上海“中高职贯通”竞争激烈如考市重点中学[EB/OL].[2010-07-21].http://.cn/zhongkao/2010-07-21/1521259766.shtml.

[2]2015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确定[EB/OL].[2015-7-10].http:///html/article/201507/82345.php.

[3]茌良计,李俊平.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职教论坛,2015(14):40-43.

Abstract To study the particularity of moral work of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rasp the rule, an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is one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succes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moral work of the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es the particularity of education objects, the particularity of education subject, the particularity of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cop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ies.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4篇

一、强师德,凝心聚力,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队伍是学校前进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到校伊始,我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层以上干部及教师的思想动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交心谈心,关心教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相关矛盾,并让他们为学校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不仅拉近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内动力。同时,为了更好的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我校以《重庆市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南川区师德师风五条禁令和十条规定》等为准绳,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劳动纪律教育,筑牢师德师纪防线。面对折翼天使,我们秉持“培聪启智,奉献爱心”的育人理念,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扎实开展教职工献爱心、有耐心、尽责任心“三心”教育活动,让干部教师俯下身去关心爱护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爱滋润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开展野外拓展训练、为教职工集体过生、节假日送温馨送祝福、法律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其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缓解精神压力,凝聚人心,提振教职工的精气神。

二、建制度,依法治校,着力强化学校管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一个学校就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就要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发展协调一致的良性机制,要依制度办事;凡事有法可依,有章可查,有规可循。制定学校《章程》。我们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章程》,交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由学校颁步实施。《章程》将根据依法治校的要求,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党支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体的决策机制和议事制度;规范完善管理体制及内部治理结构;对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及运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法治校、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总纲,是办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准则。学校以此为依据,组织教职工反复讨论,制定《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五年发展规划》。这样更进一步规范和指明了学校发展的路径,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形成学校发展与全体教职工息息相关的“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制度。根据实际,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南川区特教中心竞聘上岗工作方案》《职称评审工作方案》《特教中心重大事项民主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学校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着力提升学校的执行力、服务力和公信力,逐步营造“自由与平等、公正与法治”的良好氛围。优化考评机制。制定《南川区特教中心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南川区特教中心培智与聋教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实施方案》等考核评价指标,看过程、重细节,让老师们看到希望,跳一跳,摸得着。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岗位晋级、年度考核等方面,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及一线优秀教师倾斜。

三、搭平台,提高素质,着力提升专业水平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北京、南京、重庆等市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工作压力,消除职业倦怠,增强了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教学骨干到渝中区、钢梁、綦江等兄弟区县参加教学研讨,观摩学习。根据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着力加强培智教育“医教结合”的教师培训,把医学知识与儿童康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综合的康复训练体系,对各类特殊儿童有效地实施集体康复和个别化康复。组织教学骨干教师到广西南宁参加国培,了解特殊教育的最新动态,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开展学科赛课,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三笔字、手语等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引导教师制定3—5年的专业成长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

四、研课题,主动发展,着力提升科研水平

建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学术委员会,开展学术研讨,发扬学术民主,扎实推进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激励教师实现主动发展。深入研究“特校残健融合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加强管理,开展送教上门、与普校联谊及特殊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职责和研究路径,推进融合教育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感恩的能力。强化残疾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践和探索,充分利用残疾人培训基地,培养残疾儿童美工剪纸、缝纫、根雕等职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树典型,培养骨干,着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5篇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职工素质;思想教育;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48-01

在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首要因素,物质要素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和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现代社会中,普遍认可一个不争的话题――“人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以人为本,其核心是如何提高人的素质。人素质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艺术素质、身体素质等。要想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其次要制定相应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最后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提高素质提供必要的便捷的条件。

一、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支优秀教职工队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为配合形势教育,学校分别邀请了省委、市委、县委党校教师来校作“三个代表”、“双思教育”等讲话精神的学习,使教职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关键是抓住人的思想,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坚持把教职工的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整个教职工队伍的素质,拒绝和抵制不良作风。

学校应该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到教师队伍建设最为关键的位置,组织广大老师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时期教师必备的教书育人的能力,认真履行教职工的职业责任,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也强化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学校也应加强对教职工队伍的管理,对有损教师职业形象的行为、职业道德水平低的老师,给予批评教育;对品行优良、关心学生的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二、找准关键点,全方位提升职工素质

以我院为例,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一流的教职工队伍。近年来,我校围绕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加大培养力度,着力提升教职工学历层次

学校要上台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教职工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制度,每年都从全国各大专院校引进优秀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为我院师资提高新生力量。同时,也不断鼓励本院职工提升学历,目前已有大部分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有些已经拿到了硕士学历证书。我院还采用特殊人才引进手段,特别招入了一大批有特殊技能、特殊专业的专家来我院执教,全面提高了本院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二,更新教职工知识,重视对教职工的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各行各业知识更新很快,尤其是汽车行业,高技术、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为此,学校十分重视教职工的进修、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对教职工的继续教育。

在“请进来”方面,学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汽车驾驶、汽车修理技术培训。为增进专业课教师对汽车新技术的了解,学校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和教学管理能力,学校分别请来杭州教科所和浙江大学教师讲心理学、教学育、教材教法、学校德育工作等;每年学校还举办班主任培训班,请全体教师参加了培训,大家一致反映受益匪浅。

在“送出去”方面,学校利用假期时间,选送教师到汽车4S企业实践和出国进修、新技术学习等各种培训。通过实践和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更重要的是使不少教师认识到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不断学习、自我发展的紧迫感。

三、加大教育投入,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学校将职工教育视为增强学校实力和发展后劲的基础,大力增加对职工教育的资金投入。因我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为留住优秀人才,在城区为新进教职工提供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鼓励教职工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学校还应注意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进行综合的参考评价,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还需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在教师中实行工作量制和质量考核制,每月奖金按考核计发;班主任工作实行考核制,根据班级考核综合得分发放班主任津贴,并对带班良好以上的班主任,根据学期考核给予奖励。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6篇

本办法将镇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奖励分为三部分:教与学考核奖励、学校及教师发展项目扶持资金、其他补助专项资金。

一、教与学考核奖励

(一)学校教育教学考核奖励

1、学校荣誉及办学特色奖

对获得教育系统区级以上综合性先进集体和被评为特色品牌教育的学校,根据荣誉类别和级别,实施奖励。重在奖励学校创新管理,规范办学,打造品牌特色,提升学校知名度。按学年度,由学校汇总申报,经镇教育发展捐赠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后,给予区级1-2万元,市级2-3万元,省级3-5万元的奖励,从高奖励,不重复计奖。

2、教育教学质量奖励

对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绩明显,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公认度明显提高的学校特设教育教学质量奖励。

学年起,前三学年,中学中考成绩超镇近五年平均水平3%的给予5万元奖励(超3%以上的每提高1个百分点递加伍仟元);新增中学,参照已有中学前五年平均水平值为基点;达到区平均线以上的,给予10万元奖励;达到区前茅的(前三所)给予15万元的奖励。考虑到中考成绩与小学教育间的紧密联系,上述奖励总金额的20%,按人头返回相应的小学作为奖励。

中小学按江教[2007]187号文件《江干区中小学学科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对达到一类水平的学校给予10万元的奖励。

镇中心幼儿园按照江干区学前教育考核实施细则进行考核,学年总分达95分以上的,奖励3万元;90分以上奖励2万元。辖区各幼儿园创建甲级幼儿园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

(二)“十佳”优秀教育工作者奖

1、十佳教师奖

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进取,拟在我镇中小学校及成校教师中评比产生“十佳”教师(校级领导除外),要求获奖教师师德高尚,教育教学业绩突出,教科研成果显著,并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好评,对获得区级以上优秀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各校自行评选,推荐2-3名镇十佳教师候选人,并将相关材料报送镇教育发展捐赠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综合后最终确定十佳教师,经公示后给予每人5000元的奖励。

2、十佳班主任奖

各校在班主任(含年级组长)中进行评比推荐,要求所带年级或班级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学业成绩整体水平突出,相关教师管理能力优异。各校报送事迹材料,经镇教育发展捐赠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议后,全镇评选10名优秀班主任或年级组长,给予每人3000元的奖励。

3、十佳管理工作者奖

根据地区各学校(中小学、成校)中层以上干部人数,各校上报1-3名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学校师生满意度高的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上交事迹材料(按德、勤、能、绩、廉),全镇评选10名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并给予每人3000元的奖励。

4、十佳青年教师奖

为鼓励青年教师立足岗位,认真学习,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扎实工作,早出成绩,努力成为区域教育教学骨干,拟对1-5年内的新教师特设地区优秀青年教师奖。每年各学校推荐1-2名教育教学能力进步显著,工作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每人给予3000元奖励。

5、十佳助教奖

为鼓励全镇辖区各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学校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合力发展教育的局面,在全镇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中推荐热心教育事业、关注教育发展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为地区优秀助教奖,每年评选10名,每人给予3000元的奖励。

6、十佳幼教工作者奖

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加强我镇学前教育管理和幼教队伍建设,鼓励幼教工作者扎根,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特在全镇区域内(公办或民办)的幼教队伍中评选十佳幼教工作者,每年评选10名,每人给予3000元奖励。

(三)“十佳”学生奖

1、十佳高考状元奖

每年对高考总分列前10名(文理科各前五名)的户籍考生,给予每人3000元的高考状元奖。

2、十佳中考状元奖

每年对中考中总分列为前10名的考生(在区域的初中就读),给予每人1000元的中考状元奖励。

3、十佳学习能手

为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在中小学校中树立学习榜样,特设十佳学习能手奖,每学年由学校自评推荐(推荐办法各校根据实际制定),镇教育发展捐赠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分别给予每人500元的奖励。

4、十佳德育标兵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鼓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有理想、有道德、讲文明的学生,特设十佳道德标兵奖,每学年由学校自评推荐(推荐办法各校根据实际制定),镇教育发展捐赠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分别给予每人500元的奖励。

5、十佳特长能手奖

为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个性发展,特在中小学校设立特长能手奖,每学年由学校自评推荐(推荐办法各校根据实际制定),镇教育发展捐赠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分别给予每人500元的奖励。

二、学校、教师发展项目扶持资金

(一)引进优秀教师住房补贴奖励

对引进地区的优秀教师,且符合江干区引进优秀教师相关指标要求的,给予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享受年限为三年。

(二)学校(幼儿园)、教师发展扶持专项资金

学校(幼儿园)开展特色教育,进行特色项目或重点扶持项目建设(如大型课题、教师队伍专项建设等);对学校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如教育科研、教师因学校特色发展而开展特殊培训等),各校可报送1-2个项目,每年9月份提出申请,根据申报的项目报告,经镇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议后,给予经费补助。

三、其他补助专项资金

因下列情况需使用专项资金的,通过资金管理委员会同意,给予经费补助保障;

1、根据教育集团理事会工作的需求,如购置固定资产等特殊需要;

2、教育集团理事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给予0.5-2万元奖励;

3、教师慰问补助(含教师因病或特殊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7篇

【关键词】技校;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必要性

技校,是技工学校的简称。在我国,技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高(职业高中)、中专(中等专业学校)一样,等同于高中层次学历,其目标在于培养各类型的技术人才。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技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更加侧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出的一般都是实用型人才,他们是国家未来掌握高技能的产业技术工人,是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当代中国,随着自身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对于产业技术工人已不仅仅是要求其具备高技能,更要求其具备高素质,这正是时代对于产业技术工人的两个最基本要求。因而,对于技校,亦需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不能仅仅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产业技术工人素质的灵魂和核心在于思想政治素质,这意味着我们在培养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时,必须要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上是就国家、社会发展的层面而言。除此之外,就学生自身发展的层面而言,加强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具备高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其在工作上的顺利发展乃至整个人生也具有不可取代的重大意义。在技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因此,技校需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效果。

一、技校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技校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概括而言,思想政治课在技校中不受重视,遭受“冷遇”,教学效果极差。所谓不重视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校领导、老师的不重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往往以学校后勤人员、外聘老师甚至是学生兼职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代课老师。这自然也造成了这些代课老师的不重视,缺乏应有的教学热情,其结果就是在教学方法、知识体系上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的客观需求。其二是技校学生的不重视,在思想政治课上纪律散漫、漠视课堂,往往表现为无故旷课、上课睡觉、上课玩手机甚至大声聊天等等。

领导不重视、教师无热情、学生无心情,这便是技校思想政治课的真实写照。显然,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根本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作用,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了。

2.针对这一现状的原因分析

面对技校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必须要予以改变。而改变现状,就需要首先了解造成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二是技校教育的特殊性。

(1)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近些年,中国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的德育也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并重视。然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中,德育大多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当前,中国的教育在实际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还是要让位于升学考试,大部分学校只是将德育看成知识教育的一部分。面对应试教育的状况,各学科的教学普遍采用的还是“智能教育”模式,一味的追求认知、高智商,走上了一条“唯理智主义教育”的歧路。

然而,一种教育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对于思想政治这样一门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来说,若单纯的以老师为中心,采取“说教式”、“一言堂”、“填鸭式”等方式,忽视了本应当是教学主体的学生,那么学生除了记住一些生硬的抽象的词句以应付考试以外,其认知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得不到任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本应当带来的德育功能无从发挥、展现,学生也易对乏味的课堂产生懈怠、漠视,逐渐形成老师无热情、学生无心情的恶性循环。思想政治课这样一门主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成为一种摆设。

因此,传统应试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适用于思想政治课的,反而成为限制思想政治课真正教学效果的桎梏。

(2)技校教育的特殊性。技校教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与普通的中等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标的特殊性。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技校更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学校和学生对实习操作高度重视,即使是在理论课方面,也以专业课为主,而思想政治课这种表面上与动手操作能力无关的课程,则不可避免的遭到“冷遇”。其结果就是:技校领导不予重视,代课教师不够认真,甚至对于一些学生和家长来说,上技校就是为了学习一门手艺、技术,完全是冲着专业而来,而认为与专业表面上无关的思想政治课不过是一种附设,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也就不予关注、丧失兴趣。另外,技校学生毕业后需直接面对社会,不再继续在学校中学习,便形式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观念,由于没有了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凡是跟技术无关的课程,厌学情绪更加凸显,这自然也表现在思想政治课中。

第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技校的招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初中毕业生,二是高中毕业生,三是社会再就业人员。在这三者之中,初中毕业生占到了绝对多数,且大多为没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加上传统观念认为上技校前途不佳,这些都决定了技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其一,个性心理的特殊性。技校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感处于上升期、缺乏自我独立生活能力、思想尚显幼稚、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奋斗目标,加之社会价值的评判,使他们缺乏自信甚至自卑、内心过于敏感、挫败感较强。所有这些,都对以传统教育模式来教学的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二,文化素质的特殊性。技校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但考高中落榜的学生,其入学起点普遍较低、自身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根本对继续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兴趣。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倘若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必然与他们以前的文化课成绩一样较差,那么,旷课、上课睡觉这类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二、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技校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若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否则高素质将无从谈起,也必将影响所谓的高技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和技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此,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和应对之策。

第一,针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而言:情感教育是与传统“智能教育”相对的概念,所谓的情感教育模式,就是指老师和学生利用教材,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组成的实施“情、理、能”和谐发展的整体教学活动。“智能教育”模式的最大缺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感情的交流,单纯的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当做知识灌输给学生,纯粹对学生将“理”,不仅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且课程缺乏吸引力,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情感教育模式以情感作为教育手段,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所学的内容。因此,情感教育这对于思想政治课这样一门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无疑是一种更为适合甚至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第二,针对技校教育的特殊性而言:技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殊性和文化素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教育模式对他们的无效。文化素质较低并不是问题,因为这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将差距赶上,关键在于他们个性心理的特殊性,这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去学习。学生的个性心理必然要通过情感的沟通才能了解,情感教育作为联系老师和学生的纽带,就为老师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提供了前提,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赞扬,激励他们自主学习、自我进步,逐步克服不自信乃至自卑的心理,进而认可自己,这对其学习乃至今后的人生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合适的,更是必要的。

三、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所需把握的原则

在技校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还需结合技校学生的特殊性,把握相应的原则。

首先,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技校学生个性心理的特殊性,这一原则尤为重要。只有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才可能消除他们不自信的心理以及传统价值评判上认为技校学生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在这一基础上,老师才有与学生沟通的可能,也才可能进一步去帮助学生。

其次,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和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学生才敢于主动学习,进而不断进步,形成一个学习-进步-学习的良性循环。

第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中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诗歌、图画、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感知和具体场景的体验,激发其内在情感因素,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情感,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和目的在于德育,只有内在的情才可能产生德,而德也需要通过情予以表达和展现并反作用于情,德与情之间这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技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情感教育很可能是一种最为适合、效果最佳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沈付刚,李爱丽,薛亚东.浅谈技校的情感教育[J].职业,2007,(8).

[2]卢惠璋.技校生,我拿什么吸引你――浅谈技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学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3]黄志彬.让情感教育走进技校政治课堂[J].中国科技财富,2010,(8).

[4]林明江.改进技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0,(10).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8篇

教师作为特殊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力度,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1)偏远地区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虽然特教学校、特教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程度数量有所提高,但特教老师工资水平因各地经济差异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慢,教师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特教老师工资更为偏低,所以造成一些地区特教老师匮乏的情况,某些特教学校甚至采取业余、兼职、等形式,特教老师教学水平难以保证,影响了教学的质量。(2)特教老师学历职称偏低由于特教老师本来就少,所以在特殊教育领域考核门槛整体偏低。缺乏职称学历考级压力,自然就造成了特教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高。(3)特教老师认同感、待遇低在笔者所在学校,特教老师职业认同感低,待遇也很低。很多特教老师将自己与“职业保姆”划上等号,在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也很大,加上工资水平整体普遍不高,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教育课程实践性差在教育课程方面,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器材保障不到位情况,所以造成教育课程实践性差。特教学生课程内容还不是很科学,虽然教育部颁布了相关规定,但是就整个特殊教育领域,并没有系统性、针对性的细则出台,教师教学弹性空间很大,造成教育课程内容差异性大,整体实效性并不高。

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对策建议

特教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特殊性,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特殊教育教学的综合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校来说,需要从思想上真正把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中重要一环,全面认识特教学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为特教学生创造良性环境,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作为教师来说,进一步加强对特教事业的认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结合特教学生特点,投入更多耐心、爱心、责任心,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家长要端正特教学生教育思想,敢于让孩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并积极与学校、老师交流,掌握孩子特长,进行针对性的生存能力和品德培养。

2、制订特教老师工资保障机制

建议政府、教育和其他部门从政策上制订特教老师工资保障机制,让特教老师和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挂钩,整体提升特教老师的福利待遇,并让待遇与学历职称等级考试挂上等号,有利于激励现有的特教老师实现自我增值,从而提高特教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3、构建特教评价机制以提高实践性

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实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特别重要。所以建议构建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课堂小结等综合考核,在考察特教老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便于提高往后教学实践水平。

三、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第9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有效管理;人才竞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5-01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弊端:责任制的确定不明显,以至于责权不分的现象泛滥,不利于统一管理;管理者往往在管理过程中开设“一言堂”,唯亲是任,捕捉不到民主的影子;学校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导致出现贪污或挪用现象,严重影响教育的真正意义的展现;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过少,不利于在学生中良好形象的树立,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教育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优化教师队伍

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建设,而且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影响到全社会。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但我们也看到,受众多复杂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师德滑坡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些学校之中。因此,抓师德建设,先要抓思想建设。先从思想上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师德建设也就会水到渠成。学校应该每周都安排教师进行集中学习,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2、树立典范,实现群体创优

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全员性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3、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师德的形成是由外部的他律逐步转化为自己内部的自律。在师德建设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正是有效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的一种有效手段。

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加强师德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处主任为副组长的师德工作领导小组,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为依据,结合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通过精细化管理,将师德考核、业务考核都进行量化,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个人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度,促进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

二、拓宽师德建设的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师德建设活动

1、养成习惯教育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认为,这就是当今时代师德的基本内涵。我校把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规范作为师德建设工作的基本任务来抓,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勤管理、行为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入手,注重教师有教师样子的形象塑造,同时结合学校领导的言传身教和教师的自我教育,使得良好的师德表现在校园内蔚然成风,有力地促进了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

2、课堂教学和班会课为弘扬师德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和班会课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弘扬师德的主要阵地。我们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结合案例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透析,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班会课,是师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师用良好师德去影响学生思想的契机。为了让班会课开展得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富有意义,我校每学期都举办主题班会观摩课活动,互相学习、促进。

3、拓展渠道,收集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