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体育辅导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3 03:22:21

小学体育辅导员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 少先队 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25-02

近几年,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基于城乡教育和谐的发展理念,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少先队工作作为对农村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就在2015年6月份接见中国少先队全体代表的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农村少先队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来逐步增强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促使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1 新时期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职责

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德育常规教育和少先队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少先队进行各项教育活动等,在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维护小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区的少先队辅导员也是如此,其不仅应该在开展少先队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对自身政治素养的培养,以身作则,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和影响,还应该结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少先队工作需求开展特色的少先队活动,尽量增强农村少先队工作质量,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学生一般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农村家长不重视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德育教育和引导,因此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在开展少先队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此外,受到农村地区经济环境和网络信息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生甚少接触网络,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在未来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出现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少先队辅导员在开展少先队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适当的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势和危害等,为学生未来获得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只有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进一步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重视,并结合时展需求对少先队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使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2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在国家的号召下农村地区的学校已经逐渐加强了对少先队工作的重视,但是从整体上看W校领导尚未真正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对少先队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制定相应的措施支持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优化开展。同时,受到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甚至部分少先队工作名存实亡,少先队的德育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农村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下面,本文就结合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调查进行具体分析。

2.1 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

受到农村教育条件和薪资待遇的影响,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准入门槛相对较低,90%以上的辅导员为小学语文或者数学等主科教师兼任,不仅少先队辅导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也相对较重,甚至造成辅导员在少先队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质量。同时,由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对少先队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大部分少先队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工作前未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一般只是在入职后才能够接受过短时间的教育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力度不足,培训针对性较差,甚至部分辅导员没有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形成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无法结合本地区情况开展高质量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对农村小学少先队工作的优化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2 部分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受到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影响,虽然农村小学教育部门已经加强了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现阶段农村小学辅导员薪资待遇不理想,极小部分辅导员能够领取为数不多的薪资补助,但是大多数兼职辅导员甚至无法获得这部分补助。导致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工作,对少先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也严重限制了少先队工作的优化开展。一方面,70%左右的辅导员表示其并未对少先队工作的价值形成系统的认识,并且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工作重点放置到提升学生成绩方面,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相对忽视。甚至存在有的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当做是自身负担。若不注意结合时展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调整,仍然坚持传统的工作形式,对农村少先队工作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无法获得全面支持

虽然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农村地区教育管理部门也加强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开展了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希望能够借助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对辅导员工作加以强化,进而保证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得到优化开展。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严重限制了农村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同时,少先队辅导员所能够设定少先队活动的空间较小,大部分辅导员只能在学校中组织相应的少先队活动,无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也不够理想。农村某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就表示,其在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已经开始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愿意积极开展相应的少先队活动,但是受到经费和活动空间方面的限制,其只能在学校中采用传统的活动方式,不仅辅导员工作质量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也不理想,辅导员工作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

3 新时期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措施

新时期,教育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当前在农村地区加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尝试探索相应的措施支持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够切实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让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也能够接受相对健全的德育教育,为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建议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了辅导员教育培训活动、农村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农村辅导员职称晋升以及少先队辅导员媒体素质培训活动等,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希望能够切实推进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对农村学生实施科学的德育教育指导。

3.1 在农村地区建立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组织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参与培训

由于当前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自身素质相对偏低,无法满足新时期小学少先队工作需求,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质量,政府教育部门还应该对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积极构建相应的辅导员培训班,结合新时期少先队工作需求对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培训,如对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实施相应的网络德育教育、媒体素质教育等,让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结合时展需求组织开展相应的少先队活动,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少先队活动的接轨,为新时期背景下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为了切实改善当前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在对辅导员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也应该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让辅导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而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合理组织少先队工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教育服务。

3.2 借助垂直管理加强对农村少先队辅导员的领导

要想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质量,还应该重视对农村地区的少先队辅导员实施科学的管理,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促使辅导员工作的规范性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进一步增强少先队活动水平。因此根据农村地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尝试采取垂直管理模式,即结合辅导员工作需求由学校和上少先队管理部门成立专职的农村少先队辅导员管理领导小组,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管理和考核管理负责,进而有效分离辅导员考核和教师考核工作,明确农村地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责任,进而通过科学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领导,促使辅导员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在提升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改善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教育服务,为农村地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3.3 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优化开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促使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当前农村地区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新形势下,各地方政府管理的教育管理部门在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对农村少先队辅导员提供相应的薪资补助、设立辅导员晋升优先条件等,提升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争取获得社会相关组织的资金支持,进而进一步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加以创新、引进先进的少先队活动设备等,对少先队活动空间加以拓展,促使少先队辅导员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能够合理开展少先队工作,为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充分挖掘农村资源,提升少先队辅导员活动组织能力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活动资源,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能够为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为少先队辅导员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首先,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对农村老一辈人进行调查了解,将他们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少先队活动中,激发少先队员的感恩之情。如利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开展“妈妈,我爱您”主题演讲活动、“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尊老活动等,让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亲情的重要,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深入了解,为少先队员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立足农村地区的农业实践,组织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借助农村地区优势开展农业实践活动,不仅农村少先队工作能够得到顺利推进,还能实现对少先队员农业科学技术的培养,对少先队员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少先队辅导员可以在农闲时间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中讲解农业种植技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种植生产实践,在家长“一帮一”的带领下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增强少先队员的实践体验。“一棵葱”活动就是某地区少先队辅导员设置的少先队农业种植活动,队员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种植知识,参与种植实践,并且在完成种植收货后学校将学生种植的大葱用于公益捐赠,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以强化。

又如,少先队辅导员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定期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通过与留守儿童的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少先队辅导员还针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教育,如组织留守儿童参与“给妈妈爸爸写一封信”活动,并帮助学生寄送,同时选取高质量的信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升留守儿童对少先队集体的认同感。

实质上,针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少先队辅导员能够设置的活动还有很多,如从尊师角度让学生在教师节送给教师一朵自己栽种的花、开展环保小卫士选举活动、寻找本乡特色文化元素活动、红领巾志愿活动岗服务等,只要少先队辅导员深入挖掘,必然能够发现农村地区中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进而组织规划少先队活动,提升自身少先队活动组织规划能力,为少先队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根据当前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现状,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深化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农村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探索相应的措施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优化,进而有效提升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水平,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德育教育指导,让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也能够享受全面的少先队服务工作,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宝音乌日图.如何做好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J].学园,2014(30):155-155.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课堂;思政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教育目标。辅导员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引导员可以引进项目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项目化概述

(一)项目化的含义。所谓的项目化,就是把工作中的各种项目进行细分,进行复合型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项目化,立足于现代项目化的管理观念,主要是把管理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项目进行集中管理。

(二)项目化的发展历史。项目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项目化的观念最早诞生在二战时期,美国把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在原子弹的研制项目中,对原子弹的生产、试验、运行进行项目化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项目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从武器领域扩展到建筑领域、软件领域等生产作业型领域。在我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更是渗透了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方法。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中,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把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进行划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菰嚼丛焦惴海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繁杂。根据社会学家的相关调查,高校辅导员需要处理的业务类型大约有30种以上,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庞大。高校学生的生活具有丰富性,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在处理复杂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精力会出现透支情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过多重视某一问题,忽略全局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性和覆盖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布置工作时把班干部的汇报作为唯一的参考指标,通过班干部来进行遥控指挥,使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召开学生的工作会议时,仅仅对工作进行布置,没有在会议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工作缺少系统性和常态性,阻碍了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的现象。一些高校以学生的成绩和竞赛水平作为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能形同虚设。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但是一些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对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让学生背诵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五)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校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辅导员思政骨干的地位都被严重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辅导,生活辅助职能的突出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发生动摇。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实行项目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辅导员想要进入课堂,势必会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此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能增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细分,把大的项目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工作项目,并进行科学策划和推进工作。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之后,辅导员的繁杂工作能更具体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和负担。在细化工作之后,辅导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中,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具针对性,因此辅导员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未来工作的实践,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四)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处在较为尴尬的状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考核依据很难确定下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无所事事,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评价来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建立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不仅属于教师的队伍,更属于管理队伍,也就是高校的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重身份。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可以让辅导员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引导,突出自身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进入课堂之后,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定,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这样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原则。1.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项目化的思政模式主要建立在现代项目的管理理念之上,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在进行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时,应该以现代项目管理观念为基点,促进项目内容的创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2.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辅导员处于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可以让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委员等辅助工作,形成项目小组。在建立项目小组的过程中,应该限制小组人数,对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采用跨年级多人配合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常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学院领导提供应有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学院领导应该提供应有支持。学校的支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化思政模式的建构中,学院领导也应该加大支持,设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补充。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意见,作为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依据。学校的协调小组在组建时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把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团委书记、党委组织委员等纳入小组之中,提高协调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内容。1.项目化管理的指定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指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要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辅导员要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辅导员要在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项目化管理的自选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自选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可以以专题项目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对勤工助学、人际关系等项目进行改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可以把社会焦点、政治热点作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流程。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研,明确项目的目标。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侧重点,然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展开调查。比如,在调查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存在哪些思想困惑亟待解决?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高校学生面临怎样的两难抉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在完成调研工作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得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实现教育工作的项目化转变。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把计划细分成不同的环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然后再让相关人员进行落实,确保项目计划的准确无误。3.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在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之中,如果贯彻落实项目计划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高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高校要确保辅导员的主体地位。第二,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建学生队伍和协调小组,辅助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其他部门的作用,(下转第69页)(上接第65页)保证项目取得成功。4.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在完成项目计划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评,总结经验教学。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终结标志是学生毕业,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阶段,高校辅导员都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在学生毕业之后,高校的辅导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项目循环r收获更好的工作效果。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更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正确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承担着较大责任,为了提高教育水平,高校应该引进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项目基金: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管理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3LSSK04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许力双.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韩芳丽.民办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5.

[4]李春民.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

[5]王兵.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6]彭余.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3篇

【关键词】学习型团队;辅导员;育德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老师,辅导员与学生有着最近距离、最直接、最广泛的接触,辅导员的师德具有比高校其他教师更明显的示范作用和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育德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也更复杂,更具不确定性,尤其在道德表现上更趋多元。辅导员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是把工作做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学生政治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辅导员的育德能力受到来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与挑战,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育德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构建学习型团队的视角来探究辅导员育德能力的提高。

一、辅导员育德能力弱化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使辅导员对自我道德修养产生倦怠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时至今日,一些人仍然认为辅导员不是大学教师。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是,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尚未完全被认同,依然是“双重身份”,是临时性、兼职性的“过渡角色”。[1]辅导员群体内部也常常会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缺乏身份认同,产生职业困惑甚至“职业尴尬”,更不用奢谈职业自豪感。教师和干部的双重定位使辅导员所担任的角色复合性程度较高。一个承担着复杂角色功能的职业角色必然容易产生角色内冲突,而角色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更多地是在完成学校各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社会、家庭、学校各部门对辅导的角色有多重要求和期望,总体来说,是不要出问题。有关学生的任何事情出了问题,首先被问责的往往是辅导员。学生的选课出了问题需要辅导员来协调,学生宿舍调配不合理要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上课迟到或不认真也要问责辅导员,甚至学生对任课老师的知识基础和职业素养提出质疑也要辅导员跟学生解释……这些事情,有些是跟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有些是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辅导员常常扮演着学生保姆、救火队、消防员的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让辅导员在多项与己有关或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奔命。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侧重智育,但事实上高校往往把智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部分学科教师通常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把学生生活德育的种种问题交给辅导员。在整体育人氛围不成熟的环境中,辅导员更易产生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2.专业归属感的缺失使辅导员轻视育德过程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过:“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可言的。辅导员专业化是目前讨论较多的焦点问题,从师德建设角度来说,专业化理论水平对提高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个促动,因为具有一定理论背景和知识支撑,会促使辅导员从各方面审视自己。但在很多学校的实际操作中,辅导员专业化变成辅导员负责学院与其专业发展方向相关的所有学生事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同,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更缺乏专业归属感。在专业成长路径不明朗,事务工作缠身的情况下,辅导员即缺乏专业成长动力,也缺乏一定的精力,德育过程中容易产生得过且过、不重过程、不重积累、也不注重结果的心态,产生只要把事情解决好就行这样的消极被动想法。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党团建设这些问题,是需要一定的经验,但仅靠经验往往很难把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它需要一定的理论、机制、方法和手段,需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对于缺乏育德指导的辅导员来说,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成为工作的难题。

3.职业幸福体验的缺失使辅导员缺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职业幸福感的体验来源因素是多方面的,垂直方向有来自上级的,有来自服务对象的,横向有来自于其他群体的,当然主要来源于工作者内心个人的幸福体验度。作为教师来讲,对于所在行业的总结研究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辅导员显然难以很好满足思想教育与研究的要求,更多的是事务性操作。由于辅导员处于教育管理中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最后一环,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学生处、团委、教务部等部门的许多学生事务都由辅导员来承担。工作职责的不明确使事务性的工作常常占去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每当出现学生品德问题、学风不正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校园安全稳定问题,学校可能会首先问责面对学生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日常琐事缠身的情况下,辅导员应接不暇,身心疲惫,备感压力。这也导致辅导员既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满足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也难以在价值追求上实现自我满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辅导员比学生更加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校园,更加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比学生丰富。但自身职业幸福体验的缺失容易使辅导员在工作中较少地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着想,甚至会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与道德培育。

4.繁杂单调的日常工作使辅导员缺少团队奋战意识

辅导员工作任务具有多样性,班级管理、安全教育、党团建设、团队指导、宿舍管理、心理疏导、学风教育等,还包括各种临时指派的其他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一般是“各自的孩子各自抱”。日常事务的各自为营,年终绩效的考评,使辅导员之间很难形成完全合作的意愿。同事之间的工作依赖感缺失,与工作无关的问题,同事间可以畅所欲言,而一旦谈到学生管理有时竟会无话可说。学院之间工作分配的差异,同学院之间具体负责板块的不同,也使辅导员之间较少共同话题。在忙于处理各部门分配下来的任务时,辅导员各负其职,接触的机会虽然较多,但交流的机会却相对较少。教育机构也经常性地开展辅导员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并不是面对所有辅导员的,有些也缺少持续性和专题性,培训的内容以想当然为主。在这些培训中,辅导员只是被动地接受,在“需要”交流的时候,辅导员反而感到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拿来交流。这实际上是由于自身职业角色的自卑感而产生的群体之间的疏离感,表现为没有共同的团队愿景,没有团队合作的意愿。

二、构建学习型团队,提高辅导员育德能力的思考

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共同学习如何学习。”[2] 学习型团队是包括学校领导、教工队伍和学生在内的共同体,本文所探讨的辅导员学习型团队是学校学习发展共同体的一部分。狭义上的辅导员学习型团队一般是按照辅导员的专业化方向建立学习小组,把学校内部专业背景不同、所处学院系所不同、但专业方向相同的辅导员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学习小组或学习沙龙,各学习小组构成学习型团队。以我校为例,在学生处的牵头组织下,按照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将各学院的辅导员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如心理咨询学习小组、形势政策学习小组、学生党建学习小组、帮困助学学习小组等。学习小组的主要负责人由学工部相对应科室的负责老师或是在学校相对应的专业方面比较杰出的辅导员担任。学生处领导对这些学习小组统一协调。另外,在学院内部,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牵头,将各学院的辅导员组成学习小组,定期学习交流,各学院学习小组组成学校的学习型辅导员团队。构建学习型团队在辅导员育德能力的提高方面有如下积极意义。

1.构建学习型团队,强化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激发职业自豪感

学生工作中不乏年轻而有激情的辅导员,他们有热情,但不一定能坚守,有干劲,但有时比较浮躁。于是,当务之急必须改善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幸福感。如果只靠个人孤独行走,很难取得成效。没有幸福的教师团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幸福,要使学生德育工作更好地发展,必须引领广大辅导员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学习型团队本身的构建可以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幸福感。首先,在群体内部,辅导员会意识到不止是他们个人,而是整个群体都面临着这样的双重定位和双重身份,在这个相同的群体内他们会产生归属感,这对他们个人的情绪压力有一定缓解作用。其次,通过学习型团队内部的互助学习,辅导员自我职业意识将得到强化。他们会逐渐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认识,他们会意识到高校辅导员是一项以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 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职业,并逐渐将这个内化为职业精神,这将提升辅导员内在的价值感。再次,学习型团队内部不乏优秀的辅导员,他们将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的工作协调的比较好,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突出,他们也是从同样尴尬的境地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他们的亲身经历、心路历程及采取的方法对新任的辅导员不啻是一面镜子和一剂良方。群体的归属感、职业的价值感及优秀的范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尊严和职业自豪感,产生师德建设的内在督促和自我要求,从而使提高个人师德修养成为辅导员自身内在的动力和自我的需要。

2.构建学习型团队,强化辅导员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师教育中心”‘下移’的势头日趋明显:教师自身、教育实践、个体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情景、‘关键事件’等日渐成为教师发展、教师学习的依靠性力量。[3]任何组织的学习都是以个人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没有个体学习就没有组织的学习。自主学习是指成员个体有学习的自我要求,自我动力,并自我实现。在目前知识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个体学习囿于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及模式化倾向,获取的知识必然十分有限。任何教师的反思性训练其实也必须要依靠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和支持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构建学习型团队,进行团队学习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学习型团队首先尊重和提倡辅导员作为独立、完整的职业个体的学习,鼓励辅导员自主学习,以学习为乐,这是团队学习的基础。同时要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学习平台形式多样。一是合作学习。团队内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挥辅导员队伍的集体智力,发挥辅导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配合能力;二是交流学习。扎根于学生日常工作实践与创新,组织辅导员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某些案例进行探讨交流。在学习小组的学习讨论中,辅导员把看到、听到、遇到、想到、思考的许多源自身边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事后进行伙伴合作,主动探求解决问题,这逐渐促使辅导员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的习惯;三是实现学习共享。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系统更利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样可以凝聚团队智慧,激发辅导员的思维互动。通过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辅导员意识到他们是团队中的一员,价值感得到提升,同时在各不相同的专业背景中互相启迪和相互触动,取长补短,促进了理论水平的学习。四是专业指导。学生工作的内容繁杂,但是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生涯规划指导、党团组织建设、社会实践指导、助学帮困等都可以成为专业发展方向。

3.构建学习型团队,促进辅导员合作对话

遵循实践逻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成为近年来学界与实践领域的一个热点。今天,实践、对话、经验、校本、合作等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流行用语。[4]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就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工作过程,不论是工作的流程(对学生来说是被要求的程序),还是学生工作者运用的具体工作方法、表现出的工作态度等因素,甚至就是具体的工作内容本身,都在与学生互动中成为学生价值观的构塑等学习建构过程的直接影响因素,成为学生学习的“默会知识”的来源。[5]而学生工作中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有其特定对象,特定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适用实践逻辑。在工作中,辅导员面对的具体问题纷繁复杂,构建学习型团队,有利于辅导员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对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步骤与方法。

资深的辅导员在长久的工作压力下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裹足不前,青年辅导员管理经验的缺乏又使他们面对具体问题时无所施从。经验共享的学习团队的构建有利于打破桎梏。在学习型团队中,资深教师的辛勤劳动经验和成果能够得到青年辅导员的珍视和尊重,青年辅导员的开拓意识、激进精神又激活了老辅导员的进取精神。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共享就意味着鼓励教师们相互交流好的想法和观点,共同解决问题。研究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合作的工作方式能培养集体的创造力,这种方式既能促进学校进行革新,又能使教师们相互促进、不断提升自我。[6]辅导员之间的交流越多,思想的碰撞也就越多。随着共享与交流的增加,辅导员的理论和经验也就更为丰富,更能形成育人合力。由于学习型团队内部是合作伙伴关系,只注重合作、提高,不存在评价、判断、定性,学习小组的氛围尽管有争论、有异议,但始终是友好的、和谐的、发展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参加学习型团队的辅导员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敢于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能虚心地听取负责人及优秀辅导员的指导,愿意实践、反思、重建,在此基础上提升个人育德能力及专业水平。

4.构建学习型团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建立共同愿景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意味着学校的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有共同的学习愿景,逐步形成群体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各展所长、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在实践中以包容的心态与欣赏的眼光建立积极的经常性的研讨与探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的空间,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在学生自我修养上给予更多的真诚的帮助。而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也应当带着欣赏与求教的态度,虚心学习,潜心实践,在辅导员集体活动中,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因此,构建学习型团队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团队内培养老师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的师德建设氛围。高水平的育德能力,只有在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认识并理解道德的价值时才会产生。以学生为本位的师德意识的培养与学习型团队内部的氛围是分不开的。如果学校把对辅导员的关怀和关注辅导员的发展为本位,那辅导员学习型团队内部的氛围会比较温暖,辅导员也会把学生放在心上。如果团队内部是冷漠无情的,辅导员感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温情,那辅导员对学生大多也会冷漠无视,甚至粗暴简单。学校领导要保护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年轻心态,积极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搭建良好的舞台。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型团队内部更容易形成彼此关心、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人文氛围。他们在面对学生时,会秉承学习型团队的良好氛围,把这样的氛围带到他所指导的班集体中去。他们在工作中将会更加注意学生的主体感受,重视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建义.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2]彼得•圣吉,张成林.第五项修炼[M].中信出版社,2009.

[3]龙宝新.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钟摆”倾向的反省[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程良宏.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及其超越―基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16.

[5]阿尔玛・哈里斯,丹尼尔・缪伊斯.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4篇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5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011年,学院开展了以“科学管理、内涵发展、质量提高、形象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年活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出台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工作条例》《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专(兼)职辅导员岗位职责》《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津贴发放办法》等辅导员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2012年,学院开展了以“落实制度、强抓质量、提高效率、打造特色”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年活动,通过落实制度,在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等管理方面做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学生工作部(处)每年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对全院辅导员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辅导员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度建设,充分调动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激发了工作热情和事业进取心。2013年,学院开展了以“抓管理、出特色、提质量”为特色的创建活动,全院辅导员积极投入活动中,一批管理特色正在逐步形成。

学院在完善领导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了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学院党委出台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考核管理办法》,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和评价标准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在每学年末组织开展严格的考评,公布考核结果,兑现奖励承诺。每年进行优秀辅导员的评选和表彰,同时,又将辅导员纳入教师的评选和表彰体系,有效调动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

二、创新思路方法,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严格标准,选聘专职辅导员

学院认真贯彻中发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精神,严格标准,选聘专职辅导员。为此,学院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选聘机制,严格按照专业化、高学历、素质好的标准选拔配备辅导员。除要求辅导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等条件外,还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对于现有辅导员队伍中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学院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初步建成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二)拓宽思路,选聘兼职辅导员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在充分发挥专职辅导员育人作用的同时,学院还鼓励35岁以下的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这部分教师大多学历高,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有热情,充满正能量,熟悉现代信息教育手段,而且他们的年龄与学生相距不大,与学生能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很容易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他们在授课之余,深入学生,和专职辅导员形成了很好的配合和补充,相得益彰。

(三)充实队伍,选聘学生助理辅导员

学生党员干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学生和老师的桥梁和纽带,是化解学生矛盾的调解员。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探索出了助理辅导员工作思路,从在校学生党员中选拔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学生担任新生班级助理辅导员,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为此,学院制定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辅导员管理暂行规定》等。助理辅导员在组织上受系(院、部)党总支的领导,在工作上接受辅导员的指导。通过实施助理辅导员制度,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细化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落实政策,着力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学院创新理念,认真制定辅导员发展规划,积极为辅导员搭建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对辅导员实行双重身份管理的具体政策,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在生活待遇方面,按时足额发放辅导员日常管理津贴、夜间值班津贴、节假日值班津贴等。对辅导员在干部任用、入编、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这些政策对稳定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院共有辅导员94人,其中有专职辅导员74人,党员比例100%。另外,有学生助理辅导员100人,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

三、拓展平台,注重辅导员工作成效

(一)重视培训工作,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

为提高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水平,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学院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制定了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每年举办多期辅导员培训班,并邀请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的教授和全国优秀辅导员来学院授课。连续三年选派辅导员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参加培训学习,重点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二)选好载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角色就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我们注意选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做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辅导员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做义工、举办周末文化广场、参加学院美化亮化义务劳动、举办诚实守信演讲比赛等。抓住重要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入校时,他们认真细致地对学生进行入校教育、心理疏导、自我保护、安全出行教育等;在毕业生离校时,积极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引导他们感恩母校。近年,毕业生为母校捐赠了“盛世鼎”“感恩石”“书画作品”,种植“成材林”等,带着对母校的眷恋文明离校。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我们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心灵深处,润物无声。

(三)拓展平台,将学生管理工作延伸到宿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既有全日制的大专生,又有五年制“3+2”的大专生和体校、艺校的中专生。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给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学院构建了院领导、中层干部、辅导员值班的学生管理1-2-3模式(即每天由一名院领导、2名中层领导、3名辅导员值班),构建了学生管理的立体网络,辅导员的工作空间也延伸到了宿舍。例如:园林食品加工系辅导员乔梅老师就是充分认识到了宿舍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教育,将宿舍从学生生活的场所打造成自我提高的平台,在学生管理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目前,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桥梁,为了方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院要求辅导员要有自己的博客、加入校内网、建立自己的QQ群,利用网络阵地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五)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学生、将爱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之中

一名合格的大学辅导员,首先应具备责任心、爱心、细心和耐心。学院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内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院党委书记刘树红曾多次强调:辅导员的责任心有多强,你的事业就能走多远,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这份责任。作为院长,我也多次告诫辅导员,威信不仅是用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去树立,更要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去“影响学生”。为此,我们采取辅导员宿舍值班制度、辅导员考试和考评制度、五年制学生辅导员跟班制度等。召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的管理办法,开展辅导员工作的专题研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6篇

1 多元化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为学校德育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凤鸣小学目前现任的校外辅导员有100余人,既有学校聘请的学校校外辅导员,也有班级聘请的中队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队伍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同志、淄博市副市长段立武同志、周村区区委书记王树武、教体局局长余中兴同志等,也有亚足联中国部部长刘劲松、上海教科所博士生导师蒋鸣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奥数培训基地主任黄森磊、淄博国际语言学校主任李传义、市少年艺校常务副校长杜祥君等,以及各社区、企业、村两委、妇联等德高望重、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心人和志愿者。多元化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为向学生全方位、多渠道渗透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校外辅导员的聘请已成为凤鸣小学德育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

2 校外辅导员的支持和厚爱,开创德育教育新天地

2.1 榜样示范,激发斗志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一直是校外辅导员所关心的问题。学校借助他们在社会中的模范性和榜样性,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2.2 专家讲座,丰富知识

学校借助校外辅导员行业的特点,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内容的讲座:与交警队联合开展的“交通法规记心中”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爱学习,讲责任”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培养了学习的积极心态;“火灾逃生”讲座,学生懂得如果遇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提高了自救自护的能力;“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明白了生命的珍贵,应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法律伴我同行”法制教育讲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丰富多彩的讲座既武装了学生的头脑,也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2.3 特长培训,增长才干

学校充分发挥“兴趣爱好型”校外辅导员的优势,在学校和基层中开设各种特色班。例如,在学校开设的“凤鸣书苑”,得到中国书法协会会员牛国泰老师的指导;在齐鲁少年报记者纪晶老师的帮助下,成立小记者站;在市少年艺校常务副校长杜祥君老师的辅导下,建立凤鸣合唱团等;在亚足联中国部刘劲松部长的鼓舞下,学校的“足球俱乐部”蒸蒸日上。在基层开设的特色班,主要依靠中队校外辅导员的力量,对兴趣爱好相同、家离得近的学生组成小特色班,利用周六日进行辅导。这样既调动了校外辅导员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学生周六日干什么的问题,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3 优化校外辅导员队伍管理,确保德育教育常青

学校注重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对教育的热情,积极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德育教育常青。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校外辅导员工作室,由德育处具体负责。构建班级―校级两级校外辅导员管理网络:班级中队辅导员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联系沟通,使热心学校教育的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校级校外辅导员由学校负责聘任,通过建立“爱心助学基金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支持学校教育。

3.2 注重沟通交流,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通过定期召开校外辅导员座谈会,向他们汇报学校工作,听取意见,交流情况,并指导他们开展工作;通过六一节、新年等重大节日给校外辅导员寄发汇报信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以便更好地进一步指导学校工作。

3.3 密切家校结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凤鸣小学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带动社会教育,实现三结合教育模式,形成学校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少先队辅导员;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48-01

一、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作用

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整个少先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纯洁的思想环境中成长。同时我们也知道少先队是培养党和国家人才的摇篮,是产生祖国栋梁的地方,所以对于少先队思想教育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周围充满着许多的诱惑,而作为少先队员的他们还无法拥有足够的自制力,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在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无疑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学生思想的成型期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引导,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小学是整个人生阶段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力和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思想教育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体现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二、如何提高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1、国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国家几年前颁布了《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少年队辅导员的工作,对儿童在不同阶段需要辅导员发挥的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一些考核机制,思想教育是一个很空泛的内容,而且效果不会只体现在某一个点上,这就让很多辅导员觉得有机可乘,极少数辅导员并不真的关心学生,他们只是发表一些任务性的冠冕堂皇的演讲,这不仅不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无法及时的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也会让他们的专业素养无法与时俱进和提高,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所以国家应该出台相关考核机制,每个辅导员都有自己需要管制的班级和学生,随时关注他们的一切行为,每周都要提供一份报告,然后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升、降、奖、惩,这不仅是对辅导员工作的监督,也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应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每个辅导员都要明白自身的职责,他们不同于专业课的老师,因为专业课的老师虽然只讲授专业课的知识,但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明显要长,这就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困难,那么每个辅导员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出对学生最有效的指导。这就需要辅导员平时的积累和大量的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了配合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出版了大量的书籍,里面有大量的实例可供辅导员们学习。这会让辅导员在现实中碰到相似的例子后,迅速抓住学生问题的中心,为良好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辅导员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特别是一些比较内向和自卑的孩子,这些学生都极需别人的重视和帮助,要善于聆听他们的问题,努力的对他们进行诱导,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倾听者。这些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是一些重要的人生经历,很有可能会因一句话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3、小学少先队辅导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枯燥而且经常是以批评的姿态出现的,这就让辅导员的工作在很多时候难以展开。所以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应该逐步放弃那些冗长的冠冕堂皇的思想教育模式,放弃那些传统的观点和观念,将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其中,使得学生认为思想教育并不是一种批评,而是老师和他们的平等谈话,并且辅导员谈话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减少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所以这需要辅导员积极地创新思想教育模式,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是进行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他们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现实,那就是我们辅导员的整体的专业素质并不高,所以我们不仅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去培养大量优秀的具有高素质的辅导员,同时更需要我们已经在这个岗位上的辅导员们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为整个国家培养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敏敏,李伟琴.以校本研训促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德育,2009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90后学生特点,80后辅导员,内在素质要求

 

面对新的主体90后大学生,80后高职辅导员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将在分析90后的高职学生特点和研究他们与80后高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80后高职辅导员的内在素质要求。

一、90后高职生学生特点

1.思想行为独立,但人际交往能力差

90后高职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想观念比80后高职辅导员的思想更前卫,他们更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勇于付诸行动,不愿意接受别人管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当遇到问题他们习惯性地通过网络来解答疑惑,对他人依赖性减少,这自然削弱了辅导员在90后高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他们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见,好强,从小与电脑为伍的他们,课外人机交流时间远远超过人际交流时间,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较弱。他们需要辅导员的关心和有效地引导。

2.个性丰富,实践能力强,但抗压能力弱

相比本科院校的大学生,90后高职大学生个性更为丰富。部分90后高职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接受过特长班学习教育管理论文,部分学生便是艺术或者体育的特长班落榜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才多艺,个性丰富。然而他们盲目追求个性,宁可花更多时间在文体及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实践上也不花在学习上,本末倒置。高职院校的专业比本科院校的专业更职业化,实用性更强,90后高职学生对实践课程兴趣大,因为实践锻炼机会多,90后高职生实践能力强。

由于90后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里最小的孩子,集众人之爱于一身。他们在这种庞大的爱保护伞下成长,加上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90后的高职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抗压力。在交往、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一些学生就难以承受,开始空虚、无聊,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情绪低沉,沉迷网络,盲目恋爱等现象。这时他们需要辅导员的关心帮助。

二、80后高职辅导员与90后高职生之间的矛盾

90后高职学生特点很明显对80后高职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80后高职辅导员的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心理素质现状仍与90后高职学生的要求不相符。这便导致80后高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90后高职学生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80后高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与90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虽然80后辅导员和90后学生的成长背景相似,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出现很大时代特征。80后高职辅导员无法接受90后高职学生观念。比如读书无用论,当辅导员强调学习是主要时,他们便反驳道:兼职让他们学地知识更快更实用,并且赚的钱比你辅导员还多,这些话让辅导员无语。所以80后辅导员经常无奈感慨现在90后没以前的学生乖巧,勤奋好学,现在的学生素质低,屡教不改,而90后高职生认为80后辅导员不理解他们。

二是80后高职辅导员的供给与90后高职学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80后高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与90后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不一致论文提纲格式。由于辅对所带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理解则不能给予学生相应指导,因而90后高职学生非常敬仰专业老师而不是辅导员,更愿意与专业老师交流。同时由于80后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科学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对90后学生贫困、厌学、心理等问题不敏感,不能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其次是80后高职辅导员个性指导与90后高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不一致。90后高职生注重个性发展,表现欲强教育管理论文,若辅导员在文体方面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便不能很好指导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仅仅是一个生活老师。

三、80后高职辅导员的内在素质要求

这些矛盾的存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80后高职辅导员是教育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要解决这些矛盾,80后高职辅导员首先有必要做的就是是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

通过解读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配备与选聘的第八条辅导员选聘标准为,结合90后高职学生特点本文认为80后高职辅导员内在素质要求主要有这些方面:

第一,具备深受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是辅导员职业素质中政治素质基本要求,也是教育部招聘辅导员标准(一)的具体体现。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思想上的益友、道德上的楷模。80后的高职辅导员只有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只有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敏锐的政治感,才能抵挡消极的文化侵袭形成正确的三观,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与90后高职学生开放的思想保持一致步伐。

辅导员与学生经常接触,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学生看在眼里。当辅导员的要求学生具备某种思想品德时而辅导员不能以身作则,学生便不会听从辅导员的教导。90后的高职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他们对敬仰人要求也高。所以80后辅导员要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发挥榜样作用。

第二,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这是辅导员职业素质中心理素质具体要求,是教育部招聘辅导员标准(二)的具体体现。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是指要形成爱岗敬业及与时俱进的精神,乐观的性格,自我控制和适时转换过硬的心理素质。

80后高职辅导员面对90后的高职学生时,已经工作几年的辅导员有了职业倦怠,新任的辅导员没把这个当做一种职业。80后高职辅导员只有爱岗敬业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才能有动力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俱进。80后高职辅导员与90后高职学生年龄代沟还是存在,80后高职辅导员只有保持乐观性格和才比较容易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信任。

辅导员这份工作复杂繁琐,随着扩招专科分数线的降低,90后高职学生生源层级悬殊,他们的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差,学生心理问题或者矛盾自然增多,作为80后的高职辅导员只有拥有过硬的心理身体素质,懂得自我控制情绪,适时转换压力教育管理论文,才能应付突发事件或者日常繁琐小事,永远保持工作激情。

第三,养成不断自我教育的习惯,完善知识结构,兼顾专与博两方面

这是辅导员职业素质中业务素质最根本要求,也是教育部招聘辅导员标准(三)的具体体现。90后的高职生特点已经呼吁辅导员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成为源源不断的小溪。80后辅导员要成为小溪就要自觉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人文知识。

80后高职辅导员要使自己能够无愧于“老师”的称呼,在学生中具有权威和个人魅力,就应该博览群书,不仅学习所在班级的专业相关基础知识,方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进行专业指导;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辅导员也应自觉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必修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掌握现代教育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学生,优化管理途径和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运用知识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再者,80后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还要主动学习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文艺、体育、科技和美育等知识,争取自己拥有某一项特长。这样可以与学生更好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第29卷第8期

【2】黄妩高校90后学生干部的特点及培养方法探析《棘:教育纵横》2010第八期

【3】中共中央1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

【5】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141-143页

【7】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第四节

小学体育辅导员第9篇

关键词:生涯幸福;高校辅导员;发展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切实感到幸福,而又在幸福中获得教育。辅导员在高校扮演着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成长指导顾问等多重角色,那么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应以学生幸福为旨归,唯有学生幸福,辅导员才能体验自我愉悦感和自我实现感和谐统一的生涯幸福。而根据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从生涯幸福的角度,构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生涯幸福的缺失

1.生涯幸福是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助推器。生涯幸福是指劳动者把从事的工作看成幸福的事业,在工作中收获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是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并体验到职业的快乐与幸福。生涯幸福是辅导员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内驱力,是辅导员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

2.当前高校辅导员生涯幸福状况不容乐观。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辅导员的生涯幸福在逐渐减退,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主要表现为:①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如对自身的工作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长期疲于应付学生事务性工作,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对事业发展的进取心。②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深度认同感,工作情绪不稳定,如经常出现烦躁、疲劳感、自我认知模糊、工作满意感下降等。大量研究证实,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影响生涯幸福的重要因素,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生涯幸福就越低。

二、构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的生涯幸福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生涯发展。辅导员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激发辅导员的生涯幸福,对辅导员专业成长及幸福能力培养、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共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是具有共同专业发展兴趣和要求的辅导员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共同成长;是以育人为本、促进自我发展为特征的自发性组织,在生涯幸福互生互长的原则下,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的群体。

1.有利于唤醒辅导员生涯幸福和创造力。辅导员长期活跃在学生工作的最前线,是寓教育与管理于一体的服务者,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共同体以“促进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让让学生在自由、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体验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以“生涯幸福”为落脚点,让辅导员在享受的心态下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享受工作中唤醒辅导员的创造力量,挖掘他们的生命智慧,全体师生上下携手成长、成才、成功,从而达到师生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和谐统一。

2.促进辅导员专业成长和幸福能力培养。辅导员共同体强调的是每个辅导员都积极参与,互相探讨和鼓励,这种团队合作氛围更有助于辅导员群体间的感情交流与专业情谊的培养;此外,还注重专业互助的引领,这种引领为辅导员的成长搭建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为辅导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引导辅导员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辅导员。辅导员通过自发、主动地去营造自身成长的合作组织,潜移默化地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进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

3.有助于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共同成长。高校辅导员既是服务者,也是引导者,更是学生的知心者,要把幸福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其内化成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会生活和生存,这样的教育才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幸福教育。而在发展共同体中,辅导员与学生在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合作交流,商讨解决办法,制订目标计划,不断实践反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发展的双赢。

三、生涯幸福的回归:构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

1.树立共同愿景,营造对话文化。在同一共同体中的全体成员,包括辅导员、大学生、学生工作管理者、学术专家等相关发展对象,要形成共同的需求、愿望和发展目标,树立一种“问题即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的信念,形成寻求教育幸福之最大化的集体力量,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强调开放的经验分享,积极寻求合作与交流,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动交流与合作。

2.科学划分小组,促进生涯发展。根据生涯发展、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等,将辅导员划分为不同性质的活动小组,把不同阶段的辅导员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共同的发展愿景和专业兴趣将他们联结起来,如可成立职业规划教育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党务学习小组、团学工作交流小组等。通过兴趣小组,有效促进辅导员群体间的交流,这样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共同的兴趣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享,他们可以在群体内进行专业性的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整合外部资源,完善评价机制。辅导员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要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不仅要重视促进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关键是要探索一种长效发展机制,这个机制便是要完善评价奖励机制,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根据其现有的基础和辅导员个人发展特点,对辅导员的生涯发展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挖掘他们的的生涯潜能,从而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最终实现辅导员的生涯幸福。

4.促进共同成长,共享生涯幸福。加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当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处于一种平等的情境中,能够更多地进行生活、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深层次交流,如创造性地开展“周日快乐谈”、“学生工作沙龙”、“典型学生工作个案分享会”等一系列师生交流分享活动,这样不但促进学生收获成长的快乐,而且促进教师收获育人的幸福,促使他们通过对职业生涯体验性的总结、反思、研究等,将其职业生涯的幸福感、快乐和内在的愉悦持续并升华。师生共成长的发展状态为辅导员生涯发展创造了幸福的底蕴,辅导员通过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逐美,也得以造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3-02.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5]曲建武,熊晓梅,张伯威.高校辅导员工作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6]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伦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