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31 06:17:09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1篇

[关键词]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术期;护理

为探讨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 作者对本院近 2 年收治的 90 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 2012 年 10 月 ~2014 年 10 月收治的90 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 , 其中男 59 例 , 女 31 例 , 年龄65~82 岁 , 平均年龄 (74.31±3.99) 岁 ;病灶位置 :食管上段29 例 , 中段 30 例 , 下段 31 例 , 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 各 45 例 ,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 术中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后常规留置引流管 , 常规禁食6~10 d。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 护理措施包括用药指导、呼吸道护理、生命体征监护 ,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 具体措施如下。

1. 2. 1心理护理 患者进食难度较大 , 同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 , 患者对手术不了解等 , 均可导致术前患者心理出现较大的波动 , 机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 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接受治疗等 , 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多沟通交流 , 排解患者担心的事情 , 将疾病发生原因、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等告知患者 , 有效消除其恐惧心理 , 同时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手术的影响 , 保证患者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手术。

1. 2. 2饮食护理 吞咽困难症状直接对患者的饮食造成影响 , 饮食不良可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 不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及术后患者的良好康复。因此在手术前 , 医护人员需要联合患者、患者家属及营养师等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 从而帮助患者提高机体抵抗力 , 有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有效改善预后。

饮食结构尽量以高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等流质或软质食物为主 , 对于无法正常进食患者 , 则采用静脉营养支持的手段 , 尽量少食多餐。在术后患者进食时可能出现反酸、呕吐及食物反流等胃部不适症状 ,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食时的体位进行指导 , 告知患者 2 h 严禁平卧。

1. 2. 3并发症护理 在手术后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 ,同时功能下降 , 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 , 因此常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等现象 , 术后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一旦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 则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在手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 对患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等进行观察 , 告知护理人员正确的咳痰、咳嗽方法 , 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在给予患者肠营养时要保证食管的通畅 , 同时对滴注速度、营养液温度等进行严格控制。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 并在患者出院时分发本院自拟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表 , 主要包括医院环境、护理人员态度、护理能力、需求解决情况等, 共100分, 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125.4±15.3)min, 平均住院时间 (14.5±1.7)d, 参考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178.6±16.0)min,平均住院时间 (18.4±2.1)d,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 6.6%, 参考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 24.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1】

2. 3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评分平均为 (93.26±5.28) 分 ,参考组患者对护理满意评分平均为 (81.21±4.77) 分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食管贲门癌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老年人为疾病的主要发作人群 , 肿瘤组织倍增周期长、侵袭力差、淋巴结转移率第及手术切除率高等特点[1], 临床根据这一特点将手术切除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 然而老年患者多伴随多种基础类疾病 , 同时身体抵抗力及功能均明显下降 , 围术期常出现并发症等 , 同时患者恢复效果较差 , 因此为围术期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人们出于对癌症的恐惧等 , 当疾病确诊后多会出现恐惧、绝望等情绪 , 同时患者进食困难及癌症疼痛等可导致患者生理及心理均承受着较大的痛苦 , 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 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2]。针对患者的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 ,医护人员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 为其情绪宣泄提供出口 , 同时给予其安抚及解释 , 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 更好的接受治疗 , 同时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3]。针对患者进食困难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营养不良现象 , 提高机体免疫力 , 同时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能够减少患者的生理痛苦 , 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 同时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参考组 (P<0.05), 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观察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参考组 (P<0.05)。

综上所述 , 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舒适度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尤俊 . 老年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的对比研究 . 肠外与肠内营养 , 2010, 17(2):78-80.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2篇

本研究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取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性激素(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住院、门诊患者共78例。均为女性,年龄40―55岁。更年期患者有典型潮热盗汗、心悸、多疑易怒、健忘失眠、眩晕症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疾病,确诊更年期综合症。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性激素(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治疗组38例。性激素(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治疗对照组38例。

1.2方法 治疗组38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1.2g,每日3次,联合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2粒,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复方醋酸甲羟孕酮胶囊2粒,每日1次。两组均为5天1疗程,共两疗程观察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用药时间的长短、病程、不良反应。

治疗观察两疗程治疗组38例,治疗1疗程30例,两疗程8例。对照组38对照组,治疗1疗程20例,两疗程18例。对照组3例出现阴道不规律流血,2例出现疼痛难忍而终止治疗。治疗组38例,未出现不良反应。

2讨论

更年期综合症(又称围绝经期综合症)是女性绝经前至绝经后的一段时期,也是女性从青年到老年的一个过渡阶段。更年期综合症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发现,每一个妇女全身有400多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膜上有雌激素受体,当更年期时卵巢功能减退,性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升高,这些组织和器官就会发生退行性变或代谢上的变化导致更年期妇女在精神、心里和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出现不平衡,机体在重新调过程中患者不能适应,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心悸、健忘失眠、多疑易怒、眩晕等症状【1】。目前,对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1)非激素药物治疗,如:夜晚服用艾司唑仑片助睡眠、谷维素片助调节植物神经,但治疗效果不佳,并且副作用较大。(2)单于性激素治疗要求有一点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及潜在致癌风险,部分患者不适用性激素或对性激素使用有很大顾虑而不愿使用。【2】作为中药副作用小、少,病人易于接受。参松养心胶囊中医组方以心脉散为基础多。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酸枣红、桑寄生、丹参、芍药、土鳖虫、甘松、黄连、龙骨等组方而成。具有养心安定心律、健脑助眠的功效【5】。现代临床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有降低冠脉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生频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6】。

根据上述更年期综合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以及更年期综合症目前治疗方法和参松养心胶囊的药理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性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用药时间明显缩短,病程缩短。对照组3例有不规律阴道流血、2例疼痛难忍而终止治疗。治疗组38例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吴楠、尚丽新、高桂卿,等.围绝经期综合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J】,人民军医,2009,594(5):326-367;

[2] 曾凡芝、潘云英、张秀英,等.补肾育阴汤加服妇复春胶囊对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 et.no含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6,8(3):15-16;

[3] 丰卫红,短期激素代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4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490-501;

[4] 贾旭、贾萍,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诊治【J】,浙江临床医学.2007,4(5):27-29;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3篇

【关键词】 协同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自护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6-0099-02

doi:10.14033/ki.cfmr.2015.06.049

协同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其重点是将专业护理人员作为临床教育者、工作协调者与支持者,而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主体进行的一种护理方式。其关键优势在于重视患者主观能动性,强调患者的积极参与[1-2]。协同护理是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价值[3]。目前协同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患者、冠心病日常护理以及糖尿病护理等,而针对慢阻肺的护理,较少见于报道[4]。本研究则主要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3.5±5.1)岁,病程5~25年,平均(11.5±2.5)年,吸烟史10~30年,平均(21.3±2.5)年;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63.4±5.0)岁,病程5~25年,平均(11.6±2.7)年,吸烟史10~30年,平均(21.5±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吸氧、卧床休息、止咳化痰、加强营养等基础治疗,其中观察组实施本研究协同护理,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肺功能变化,并统计1年内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

1.3 协同护理干预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第一步,护理上建议在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进行入院指导,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尽快进行角色转变,适应医院住院环境。同时做好与患者的第一次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慢阻肺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需求,并告知可能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患者及其家属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慢阻肺的发病原因、机制、诱发原因、指导方法、临床表现以及预后和防治方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5]。通过入院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互信关系,逐步将依赖性护理转变为主观能动性护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和自我维护的能力。在患者入院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如何有效的通过咳嗽进行排痰,教会患者咳嗽咳痰的方法,并告知家属如何有效的协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呼吸功能锻炼的指导,结合患者营养状况、体重、疾病发展程度等,制定患者可耐受运动负荷,做到循序渐进以逐渐增加潮气量,提高患者呼吸幅度。注重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自我护理教育,病友之间存在相似的疾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方法,鼓励患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巩固协同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FVC和VC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1年内营养不良、急性发作及呼吸衰竭比较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电话或者门诊随访,1年后,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协同护理模式主要是指在责任护理基础上,有效而且充分的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护理能力,鼓励家属积极参与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法[6-7]。其应用于临床后,有效且创造性的改善了目前护理人工短缺现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其中协同护理过程中,责任护士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情绪的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把握整体护理方向[8]。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治疗患者疾病方面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与护理,做到因人而异的护理干预。

协同护理模式全面且有效地促进了患者护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和VCma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较对照组显著好转,可能是因为协同护理的观察组积极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肺功能方面锻炼,掌握了咳嗽咳痰方法有关。另外本研究随访1年后,观察组发生营养不良、急性发作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与患者通过病友之间的沟通,得知加强营养的重要性,同时相互之间交流了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的方法。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协同护理,对于提高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急性发作及呼吸衰竭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毕艳玲.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生,2012,19(14):327.

[2]姜淑霞,程建云,牛琴.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241-247.

[3]马红梅.JCI评审标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2,20(4):266-267.

[4]程建云,曹静,林淑兰.笔者所在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17-618.

[5]赵雪萍,薛小玲,苏翠红,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6-208.

[6]王慧容.协同护理模式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142-144.

[7]王新歌,樊少磊,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07-209.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4篇

目的:对比改善实验室质量管理前后临床微生物分析结果,探讨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前5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作为对照组,实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后的5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作为观察组,两组结果进行对比,记录分析数据。结果: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准确率86.00%。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后,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准确率为90.00%,两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质量管理;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2-02

近年来,医院不断有新的耐药菌株出现[1],感染病例也不断增加,这对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的结果能够为医师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还能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及时检测医院感染流行情况的依据。因此做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微生物检测分析准确性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风险的有效途径。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实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前的50例临床微生物检测分析报告作为对照组,选取实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后的50例临床微生物分析报告作为观察组。

1.2 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

1.2.1 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2]:

参考ISO或国家制定的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和操作手册等,提供给所有参与检验工作者参照和学习。

1.2.2 认真详细编写管理文件[3]:

SOP作为检验工作人员参照的主要指南和依据,它能保证所有检验工作人员的检验操作更标准规范和统一。SOP文件在编写时应当包含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步骤、采集方法、使用试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操作注意事项和相关参考文献。SOP文件编写完成后须有责任科室主任签字生效,不得随意更改。

1.2.3 标本采集方法:

明确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如应在发热时抽血培养标本,根据不同样本的采集要求明确适当的采集方法、所需要的培养器皿、培养温度、运送时间等,送检标本如不合格,应立即要求检验人员与临床进行联系。

1.2.4 检验人员素质培养[4]: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在上岗前应经过严格的培训,每一位检验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项测试的考核,考核通过才能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除此之外,每年还应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

1.2.5 检验仪器校准:

所有检验仪器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定校准程序和操作程序,定期对检验仪器进行校准,校准程序应包括校准的方法、可接受范围和期限。每做一次仪器维修和保养都要做好记录,并且在之后做好校准工作。更换过的鉴定板每更换一块都要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细菌鉴定仪每次鉴定前都应该进行自动校准,采用化学试剂纸片对高压湿热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1.2.6 检验试剂及培养基:

所有用于检验的培养基和试剂都应该想进行登记记录,无论是商品化采购,每一样试剂都应该有明确清晰的产品信息,包括品名、批号、有效日期、浓度等。同时试剂在使用前都应该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检查,通过试剂颜色、厚度、是否有细菌污染现象、是否存在溶血、是否存在过多气泡等方面来检测试剂的质量。而检验所用的培养基和细菌鉴定板在石永强都应该观察包装是否破裂,是否在使用有效期内。试剂盒染色液的容器上应该明确表明相关信息,过期的试剂和染色剂绝对不能在继续使用。

1.2.7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与配合:

与临床及时有效的沟通,向临床宣传正确的采集标本和运送标本的正确方法,以减少实验前的误差,提高检验分析结果的质量。

1.2.8 准确的检验报告[5]:

患者的检验结果在公布之前必须进行双责任人签字确认,包括检测分析操作者和复核主管签字确认。复核主管必须对检测报告的合理性、准确定进行审核和判断,要杜绝错误报告的产生 ,当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检验结果时,复核人员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注意。

1.3 试验数据处理:

两组微生物检测分析结果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SPS19.0处理,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当P

2 结果

对照组50例微生物检测报告中有43例检测报告准确性有效,占总检测报告数量的86%;观察组准确性有效的检测报告为45例,占总检测报告数量的90%。观察组检测报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报告有效率,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一所疾病防疫控制机构的检验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疾病防疫控制机构的综合实力。随着各种关于实验室管理技术规范、管理法规的颁布实施,实验室的设计、建造、验收、检测过程等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些措施的颁布和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实验室的实施条件和环境质量,而严格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检测试验操作更加规范化,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微生物检测报告的质量结果,最终影响医师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要在临床推广实施实验室管理措施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亚玲,康凤凤,王治国.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J]. 中国医院,2014,02:7-9.

[2] 何梦林. 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刊,2013,S1:347-348.

[3] 韩淑娥,孟芝君.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山西医药杂志,2013,12:1433-1434.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5篇

【关键词】 抗生素;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随着现代医药的不断发展,药物品种、种类越来越多,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1]。我院临床药学组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考核、评比、反馈干预,有效降低了抗生素的滥用情况,提高医院抗感染的治疗水平,使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有效。现报告如下。

1 制订合理用药的管理制度

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卫生部的《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及《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了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1.1 将抗生素进行分级管理 共分三级,即一线用药(非限制用药):经临床医师同意即可使用;二线用药:主治以上医师同意方可以使用;三线用药:副主任医师以上或科主任同意方可使用,用药原则不得超范围、超级量用药。严格控制三线药物的使用,如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高档药物的使用须经过科主任同意并上报医务部批准,且该类抗生素不得作为预防用药。

1.2 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住院患者入院后,即采集相应的检验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依据病原学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病情不允许等待者,先依据患者病情及本科室的经验治疗方案使用抗生素,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及时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1.3 严格执行会诊制度 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病例,组织本院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4 临床药师定期参与查房 临床药师定期深入病房,与医师共同进行查房,直接了解病房用药情况、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等资料,协助医生制定用药方案。为临床提供专业药学指导,要求临床医师在使用、更改或停用抗生素时在病历上注明详细的分析记录,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1.5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成立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医生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在24 h内上报临床药学室;重大的药品不良反应,如群发的药品不良反应要求立即上报临床药学室并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各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由临床药学人员及时向药监局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1.6 开展抗生素血药浓度监 通过测定患者抗生素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达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2 制定合理用药的考核办法

制定本院各个部门合理用药监测的考核方案,层层治理,层层落实,层层参与考核评比。定期组织人员对照医疗、护理、合理用药制度督察标准进行考核,对考核进行汇总、分析讨论,形成报告,上报院长。由院长针对存在的医疗、护理、药学方面的问题反馈各科室,限期整改,再考核,再评比。考核结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与科室和个人奖金挂钩。具体方法如下。

2.1 建立处方考核制度 严格执行现行的《处方管理办法》,定期抽查门诊处方,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点评。重点考察特殊限制使用的药物,如万古霉素、三代头孢舒巴坦的复方制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氟康唑等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有科主任签名。检查处方的书写是否规范,药物的配伍禁忌,严禁大处方、超量处方。

2.2 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及检查内容 ①指征用药:每种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是否存在超量或不足量使用情况,给药途径有否适当,抗生素使用疗程要合理,不能过短,以免感染复发。也不能过长(尤其是广谱抗菌药),要防止二重感染。抗生素不宜频繁更换品种,一般用药要观察72 h,重症观察48 h,必要时方可对治疗方案进行变换;②检查临床医生是否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调整抗生素。

2.3 对于毒性大的抗生素要进行安全性用药监测 如临床报道加替沙星类药物对血糖影响较大,故提醒医生为糖尿病患者用加替沙星类药物药时要慎用,并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使用肝肾毒性大的抗生素。

2.4 认真做好不良反应上报工作 建议临床医师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对上报的不良反应要加以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临床医师,提醒临床注意药物的滴速、患者用药时的状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5 临床药学室分析本院的药敏实验数据,了解本院的抗药、耐药菌株情况,并指导临床用药。

2.6 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和PK/PD的参数,制定给药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的长短。对时间依赖性药物如青霉素应每日分次给药,比1次/d给药方案效果要好。

2.7 检查外科预防用药,对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干预 避免无针对性地以使用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常用药,控制用药档次和超长时间用药。从常规来说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是由G+球菌引起,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和对G-杆菌兼有作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即可达到预防手术感染效果。通过对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进行干预,提高抗生素的合理利用率。

3 抗生素合理用药监测管理促进了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本院通过查处方、查房、查病例等形式,对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考核、评议与汇总,促进了本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减少了医患冲突。考核前抗生素使用率为81%,考核后生素使用率为67%,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由考核前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调整为以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主,特殊限制药物使用率由10.23%降到6.25%,三联用药由原来的8.25%降至5.16%,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下降,考核前药物细菌敏感试验的送检率23.5%,考核后药物细菌敏感试验的送检率为43.2%较考核前有明显提高,临床能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我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严重,由于不合理用药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延误患者的病情、增加了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大负担[2]。开展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临床药学人员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加强与临床及患者的沟通,为临床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不断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参 考 文 献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6篇

关键词:新员工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岗前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新员工岗前培训,它能够使新员工快速适应新岗位,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但大多数医院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培训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及文化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实践的培训,导致新员工的操作水平较差。现选取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在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2名,其中男15人,女37人,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7.42±3.78)岁,硕士8人,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19人,设置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4名,其中男16人,女38人,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17±4.04)岁,硕士10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学历20人。设置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岗前培训。成立短训班,实行14d集中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如志愿者服务、专题报告学习、军训和座谈会等开展培训,比如,聘请专家,针对某一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该科室工作方面的专题报告会,整个科室新入职员工集体进行专题报告学习,了解科室护理方面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工作要点等。再比如,由医院领导与各个科室的主治医师、科室主任等召开座谈会,针对以往工作总结探讨,对未来方向提出建议。新入职医护人员集体参与聆听座谈会内容,加深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规章制度、医疗安全、医学人文、职业生涯规划、医院信息化、医患沟通技巧等。让员工了解医院文化、医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思维模式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做好新入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重视医风医德教育,上岗前举行授帽宣誓仪式。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开展培训,通过播放医院宣传片,让他们详细的了解医院。向新员工介绍医院情况,包括医院现状、医院历史及发展方向等,开设专门的医学课程,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增加拓展训练,新入职员工在基础知识培训后,模拟医患场景,让每个员工进入到场景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让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培训者,要对新员工的业务水平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使新员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培训中得以业务水平的提升。

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新员工对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越好。培训结束后,让新员工参与临床实践中,并用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新员工服务态度等。让患者对新员工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4.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1.两组培训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患者对两组服务水平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新员工服务水平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做好岗前培训,能够为医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医院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卓越的人才。新员工的加入,给医院增添了新活力。开展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岗前培训,才能提升医院人才数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教育,但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缺乏。开展岗前培训,让新员工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技能详细了解,尽快转变角色,更好的参与临床工作。认同医院文化的内涵,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医院这个大家庭,促进员工间沟通交流,进而提升医院凝聚力。

开展培训,既提升了新员工知识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岗前培训,新员工可以切身体会到医院对自身的重视与关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提升新员工对医院忠诚度。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效果

传统的岗前培训,往往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传统岗前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岗前培训模式。创新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这种岗前培训模式下,无论是新员工的知识水平,还是实践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建议

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尽管目前的岗前培训方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后培训工作中,仍需对岗前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前,要充分考虑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等,进而开展有效地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我们结合医院工作特点,利用下午和晚上进行培训,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因操作技能不同,我们分时段分别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我们运用传统授课和多媒体相互结合,构建培训平台,使其融合培训资源,打破培训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新员工实时培训。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对新员工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经过创新后的岗前培训,能够提升新员工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医院信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洪燕萍.医院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53-154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7篇

关键词:弃婴;救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58-01

大多数弃婴曾经被其父母实施过相关的救治,后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其被放弃治疗并被遗弃,而放弃治疗原因多为经济因素。,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水平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弃婴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值得我国伦理学者和医疗工作者关注的。本次救治的弃婴患儿推测是在家长认为治疗无望后被遗弃的,但经过我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治疗和活力后,成功被救活。现将具体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病例情况

1.1 一般资料:患儿、男性、约10天(具体出生日期、时间不详),因“发现全身皮肤青灰色,呼吸急促2小时”入院。患儿于2012年9月27日16:35被人发现遗弃在公园厕所内,全身青灰色,经市民报警、呼叫120急送入院,由儿科科主任、护士长(作者本人)组织参与抢救,并立即开放院内绿色通道。

1.2 诊断情况:患儿患有重症肺炎、新生儿败血症以及新生儿冷伤综合征,新生儿中度贫血。

1.3 入院初步检查情况:患儿体温38.3℃,脉搏130次/分,心率48次/分,体重3.5Kg,血压80/60mmHg,患儿反应差,予静脉留置穿刺时无反应,呈足月儿貌,全身青灰色、浮肿,躯干部可见明显花斑,腹部胀满膨隆,头部左侧、额顶部、双手、足背及腕部,腹股沟、双侧腋窝处可见多处针孔,脐部干净,脐带未脱落,左下腹可见穿刺针眼3处,周围呈圆形紫红色瘀斑,直径1.5cm, 会、双、双侧均硬肿。

1.4 彩超检查结果:肝脾肿大、腹腔积水,头颅CT考虑有缺血缺氧性脑病,肺部CT示肺部感染,动脉血气分析示氧分压80mmHg,血氧饱和度95%,血糖2.7mmol/L, WBC30.16×10 9/L,HGB95g/L,入院后入重症监护室,予特级护理,心电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鼻导管吸氧,输液泵控制滴速,计24小时出入水量,患儿经精心治疗护理后,于9月30日全身皮肤及面色转红润, 10月3日全身多处针眼已全部愈合消失,会、双、双侧硬肿消失,给予人工断脐。

2 救治情况

2.1 成立该弃婴的专治护理小组:从接诊到该例患儿后,医院立即开放绿色通道,成立专门医疗、护理救治小组,使患儿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救治,并得到全方位的治疗护理,例如科护士长每日到病床旁指导护理工作,给予患儿、喂养等护理措施,以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积极参与救治,决不放弃,使患儿得到康复。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电监测,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计24小时出入水量,发现病情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

2.3 积极控制感染:因患儿在外院进行过多处静脉穿刺,且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抗生素要每8小时静脉点滴一次,故固定专人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静脉穿刺处肿胀,液体渗出[1]。

入院时血培养示革兰氏阴性菌生长,经治疗后复查无菌生长,出院前复查腹腔彩超正常,头颅CT正常,肺部CT明显吸收好转,共住院14天,于2012年10月11日10:30送儿童福利院收养。

3 护理情况及护理体会

3.1 合理喂养,促进生长发育:患儿奶具严格消毒,奶嘴孔大小适宜,奶液新鲜,温度适宜(34℃-36℃),喂养由少量循序渐进过渡到适量,喂养时抬高患儿头肩部呈30o,喂奶过程中观察患儿吸吮、吞咽能力,喂奶后竖起患儿轻拍背部,入睡时患儿取侧卧位,防牛奶窒息。护理时我们注意定期测体重,评价喂养效果。患儿入院时体重3.5Kg,入院第一周3.75 Kg,入院第二周3.95 Kg,说明喂养有效,生长好。

3.2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极易发生感染,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采用专人护理,医护人员每次接触患儿前后均严格洗手,穿隔离衣;各种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并对衣服进行消毒处理。本例患儿无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2]。

3.3 加强皮肤护理:注意观察患儿皮肤是否红润,每日予擦浴一次,注意环境温度适宜、保暖[3]。每次便后给予温水清洁肛周,皮肤皱褶处涂婴儿爽身粉。

3.4 加强口腔护理:患儿因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易致鹅口疮,故入院后即注意口腔护理,每日使用1.4%苏打水洗口。

工作中注意护理细节如尽量避免减少采血次数,每次采血时注意仔细计算采血量多少,避免医源性贫血[4];予脑蛋白水解物护脑治疗,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患儿今后生存质量。。通过对本例无名弃婴的护理,笔者认为在护理过程中,我们怀着一颗对生命永不放弃的心,通过自己高度的同情心、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挽救了患儿的生命,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刘楚婕,李玉香.放弃生命支持治疗在ICU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 17(30):3695-3696

[2] 韦艳姬.早产儿喂养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 50-51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8篇

【关键词】腰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术后并发症;护患满意率

腰椎结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继发结核病变,其原发病灶多为肺结核。腰椎血运丰富,结核杆菌易在此停留,同时由于腰椎负重大、运动复杂,发生结核菌感染后骨质易破坏,造成椎体塌陷、肉芽组织增生而压迫脊髓,导致截瘫等严重后果。临床主要以抗结核药物结合手术治疗为主[1]。我院对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108例,均有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盗汗、腰背有压痛和叩击痛等临床症状,经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结核。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42.16±8.94)岁;感染椎体2个者36例,3个者15例,4个者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为(41.83±9.05)岁;感染椎体2个者35例,3个者16例,4个者3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感染椎体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和护理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抗结核药物和营养支持治疗,并择期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后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进行腰椎结核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此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了解腰椎结核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2]。

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深呼吸等呼吸道功能训练、床上排便训练等。嘱患者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

搬动患者时采取三人平托法,分别托住患者头颈部、腰臀部和双下肢,注意保持患者身体不发生扭曲。术中及术后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完成后患者均于重症监护室,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送回病房。术后嘱患者睡于硬板床上,取平卧位6h以减轻伤口张力,缓解疼痛。之后每2h帮助患者翻身1次,注意呈轴式翻身,勿扭曲腰部,防止脊柱二次损伤或内固定松动。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0d。20d后可于硬质腰围保护下进行活动[3]。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如发现敷料有渗出,记录渗出液性状和范围,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翻身时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或脱出。定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如24h内引流液量多、呈淡红色,应考虑发生脑脊液漏。一般术后2-3d引流液明显减少,如24h内引流量少于50ml,可拔除引流管。术后24h内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有无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排尿异常等症状,如发现有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4]。

术后约6h排气后患者可以进食,注意避免进食牛奶、豆制品、含糖量高等易产气食物。指导患者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清淡易消化食物,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防止发生便秘。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和关节活动,预防发生压疮。

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d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3-5次/d,10-20min/次。术后1周后可进行床上抬臀运动,以锻炼腰背肌,预防神经根粘连。运动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以不引起患者劳累和疼痛为度。

患者出院时进行健康指导,嘱患者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避免负重、突然弯腰等剧烈活动;出院后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5]。

1.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疗养院参观考察报告第9篇

方法:抽取96例产妇病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平均每组48例。观察组产妇在产后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护理。

结果:实验组产妇排气时间明显早于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围产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观察组;乳汁分泌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

结论: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妇进行产后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 产后康复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06-01

产后尤其是剖宫产后由于手术带来的创伤、麻醉、牵拉等所产生的刺激常使得产妇在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显著减弱,机体正常的排气和排便功能出现一定的障碍,对产妇的正常进食及哺乳、乳汁分泌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中选取96例产妇病例,对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其进行产后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产妇病例9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观察组中包括初产妇31例,经产妇17例;年龄20~40岁,平均25.8岁;孕周37~42周,平均39.1周;实验组中包括初产妇33例,经产妇15例;年龄21~42岁,平均27.1岁;孕周36~43周,平均39.7周。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产后进行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乳汁分泌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乳汁分泌情况评价标准。良好:每2~3h之间需要进行1次哺乳,哺乳过程中母亲会感到明显的下乳感,且其能够听到婴儿的吞咽声,在2次哺乳的间隔过程中,婴儿能够得到满足,并能够熟睡。一般:每1~2h之间就需要进行1次哺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不良:每次哺乳进行完毕后,婴儿仍然不能够得到满足,需要应用奶粉或使奶粉量增加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2]。

1.4 数据处理。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2.1 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产妇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1.64±5.82)h和(8.62±1.28)d;实验组产妇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3.85±4.18)h和(5.83±1.36)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 乳汁分泌情况。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效果为:良好14例,一般23例,不良11例,及格率77.1%;实验组产妇乳汁分泌效果为:良好19例,一般26例,不良3例,及格率9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产妇和实验组产妇在住院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分别7例和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4.6%和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在手术后排气的早晚会对产妇的正常进食、营养及乳汁分泌情况造成严重影响。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和牵拉产生的刺激,加之产妇在术后的活动会受到的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术后的12~24h内肠蠕动功能可能会完全消失[3]。相关资料报道显示,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可以利用低频脉冲产生的电刺激,对内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可以对局部的血液循环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对肠管蠕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排气时间缩短,从而使产妇的饮食能够尽快恢复正常,对营养进行补充,并且使乳汁分泌增加,使泌乳时间提前,使产妇对母乳喂养显得更有信心,使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提高[4]。

泌乳受腺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素的调控,同时又会受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神经递质和性激素调节。在孕妇自然分娩后,生理心理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产时产妇的体能消耗非常大,再加上处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产妇大多会存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容易使其生理功能的协调性出现异常而乳汁分泌造成影响。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可以通过电极产生的刺激,充分模拟婴儿的吸吮过程,产生的刺激强度要比婴儿的吸吮力高5~10倍,使结缔组织能够产生运动,进行带动,对神经放射机能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对泌乳素及缩宫素的分泌起到促进作用,使泌乳量明显增加,使泌乳时间进一步提前[5]。

参考文献

[1] 王志新,罗新,徐玉苑.妇产康复治疗仪促进泌乳和子宫收缩的临床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11(14):318-319

[2] 姜铭英.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临床观察报告.临床应用汇编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J].北京:2009:116-117

[3] 黎翠容,伍洁华.妇产康复治疗仪治疗宫缩痛的护理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13(11):176-17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