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27 22:35:30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1篇

1.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 

2.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3.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 

4.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特点  

5.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 

6.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框架的建构 

7.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8.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  

9.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0.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 

12.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文本表述和结构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的影响 

14.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研究述评  

15.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 

16.第一学段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7.海南省小学生数学能力基础水平调查 

18.中国不同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19.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 

20.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21.小学生数学观、数学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23.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24.小学生数学能力系统干预效果评价 

25.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方案的研究

26.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调查研究  

2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28.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探讨  

29.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特征及原因分析 

30.问题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

31.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综述 

32.新课程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延迟效应 

3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4.小学生数学能力要素与评价调查分析 

35.论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36.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与基础学力培养 

37.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 

38.试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9.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40.从中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表征看数学教学

4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在贵州省的应用分析 

42.黑龙江省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常模的制订 

43.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中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44.浅析优化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途径——以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为例 

45.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46.小学生数学表述能力的迷失与重建 

47.新时期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48.运动干预对数学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49.中美四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比较研究 

50.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1.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应用研究 

52.外部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53.武汉市与江苏、海南两地城市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54.我国中小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其成因分析 

55.关于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内涵的讨论  

56.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57.教师教学思维对小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

58.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59.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 

60.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态度与其数学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研究

61.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现状及对策——以YC市YF小学六年级为例

62.农村4-6年级小学生数学自我概念的个体差异研究

63.西北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调查

64.3~6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及发展:一个矩阵设计研究的实例 

65.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66.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研究

67.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与实践 

68.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启发方法 

6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70.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71.小学生数学意识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评介 

7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

74.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  

75.中日两国小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 

7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77.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78.实践性知识视野下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探析 

79.基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80.问题结构呈现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81.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视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及表征方式的影响

82.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中介作用 

83.分析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合理性——以“万以内加法竖式”中的错误分析为例 

84.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85.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思考 

86.河南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调查研究 

87.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88.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89.刍议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90.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9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的贵州常模制订  

92.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93.小学生数学错误的类型及对策  

94.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95.小学生的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研究  

96.小学生数学学习力:一种基于发散性思维的理解与诠释

97.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98.规范数学语言 发展思辨能力——例谈小学生数学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 

9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研及其启示 

100.关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101.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102.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103.视空间工作记忆和非言语流体智力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题中的作用 

104.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05.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 

106.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107.小学生数学计算策略教学  

108.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9.我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研究文献现状述评 

110.试论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11.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现状研究 

112.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113.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原始知识例释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36-01

一、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理论概述

有关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最早来自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通过研究儿童在认知阶段中“同化”和“顺应”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成果,通过构建自身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使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整合,让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在我国应用最广的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从八个方面来对人的认知发展进行阐述。在新课改中,诸多教师在采用教学策略是会感到困惑,这种理论无疑给教师很多的启示。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他的理论在教学策略应用上要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有一定难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展示自己的潜力,使学生超越现阶段的最近发展区。

此外,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指出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师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高效的学习教学成果,使得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实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运用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全面发展的理论说明了人的发展要从德智体美劳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效性的教学观念及要求

新课改下,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要树立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生活状况上的教学重视程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课时及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后的评价与反思进行高效的重视。

其一,要确定以学生为核心的方针政策,通晓学生是处在发展阶段的人,是具有独立和完整的个性特点,且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策略要考虑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二,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教师为预设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生成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将两者相辅相成的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其三,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空间里协调的发展,重视学生与数学知识、重视数学知识投入到生活中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小学数学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具体要求。

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状况

通过研究,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在教学策略有效性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改提出的教学三维目标不明晰,采用教学策略时不切合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脱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没有明晰的方向,造成教学与实际情况脱离,三个维度没有结合起来。

2、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不明确,很多教师单纯地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忽略了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3、小学数学教师在采用教学策略过程中运用的策略显得单调乏味,形式很匮乏。

4、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后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很含糊,在评价的时间和全局上效率不高。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施中受到的影响研究:

其一,外界因素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行的影响。首先,小学数学的课本内容层次是影响教学策略实施的直接因素。其次,实行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直接活力就是要有社会期待。最后,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新课改的实施为教学策略的实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二,在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时,该策略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程度上,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要调动其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产生。也要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适应,学生才会积极地接受数学,然后去学习数学。

其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本质是数学教师专业涵养。具备专业涵养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着高昂的心理状态。

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效性的改善措施

在新课改的发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虽然有很多存在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具体的改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一方面,科学的备课是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实现小学数学课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材、目标等研究透彻,拟定科学可行的教案,为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首先,要保证备课的效果能与实际联系起来,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明确三维目标,使得备课的效果有方向性。最后,不能忽视教师的预设作用与学生的生产作用,保障备课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策略,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环节,因为对策略的选择将直接对教学成果造成影响。首先,要保证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和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以及目标紧密联系。其次,灵活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形式来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后,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种融洽活跃的学习环境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小航.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太强,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只有数学教师认真分析新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如何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该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施各项环节的措施。在本中我们简要的将其分成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塑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探索精神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我们的祖先以及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注重的是对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论证。学好数学知识对于开拓人对空间的思维和感触以及逻辑判断、论证分析能力有着重大的帮助。首先,数学知识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一些数理现象和活动进行的总结,它是来源于生活的。人们传播和学习它的目的也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数学中的一些数字现象和几何图形与社会现实进行很好的联系,让学生们知道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以及广阔的使用空间。

在数学初级计算的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举一些简单的实例,比如说:“小明家有三口人,每天要食用五斤面粉,一袋面粉越为一百斤重。请问小明家买一袋面粉最多能食用多少天?”这样学生们就会想起自己家一天要食用多少斤面粉?一袋面粉在自己家可以食用几天?等等延伸性的问题,并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这对于拓展学生们纵向思维或者是横向思维上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以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进行自发的延伸探索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频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它能够通过创设的虚拟情境,将课堂抽象知识与现实进行很好的衔接,从而让学生们有点可循,不至于在获取知识的道理上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创设情景教学。比如说,在进行元、角、分计算的过程中,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到商店去买东西的虚拟场景,并对商店里一些文具进行简单的标价,例如:铅笔一角五分、钢笔一元五角、铅笔刀三角、圆珠笔五角、作业本两角五分、橡皮一角、文具盒两元等等,然后向学生们提问三元钱可以买到多少文具用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并且会发现不同的算法有时候也会得到一样的结果,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对数学展开探索,并在探索中因为新的发现和得到新的结果而高兴,从而培养成他们不断进行创新的习惯和意识。

情境教学的理论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本能,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远远要比成年人高得多。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促发以及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们创新的意识很快就能培养成。具体的做法主要是无论学生们探索的结果对与错或者创新的结果好坏与否,教师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给他们一个快乐创新的环境才是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的开放式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是计算的路线比较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开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从多重角度去分析问题有着很的帮助作用,这也意味着这种问题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着比较高的效用地。比如说,在一个铺满了方形地板砖和有着等距离柱子的长廊里,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长廊的长度?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们往往会回答用脚步量或者是数柱子、数地板等等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经常性进行类似问题的作答,将会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很强的加强性作用。

2.运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由学生们分组或者整体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就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们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及反思自身思维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讨论的最后,老师对每位同学或者是每个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再进行点评,对结论正确、全面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结论不正确的同学进行补充、指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运用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讨式教学是将科学实验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在理工科类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研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对于培养小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再到得出答案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创新的科学性、准确性。此外,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与思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结束语

关于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措施和建议还应该根据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创新基础、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来可观的选择和制定。并且创新的需求也会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存在不同。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与教育界同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学习,在此也希望更多的人士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教育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0(12)

[2]宫恩华.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创新[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课堂活动 基本程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9-01

经过几年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摸索、实践,笔者构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寻求规律-――概括结论,实践运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这一程序的操作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位著名心理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思维是人们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产生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探索活动的开始,任一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育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课堂教学中尽力追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强烈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通俗地说也就是矛盾。然后在设疑的引导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来。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关新知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认识新知的冲动。实践中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社会生活阅历浅,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面具有表面性,直观具体性,依赖性的特点,在学生的数学认知中,直观形象的思维通常处于峰顶地位。所以,数学课堂上的课开始,数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让学生尽快的进入一种好奇,渴求,迫不及待的思想意识中,因此,通常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力求表现出以下几个要点:

1.1力求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可采用设疑猜谜、表演小品、讲故事、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数学问题活动中去思考、体会、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有关数学新知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数学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他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猜着,最后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用如游戏等,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娱乐活动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如: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短等心理特点。

1.2针对数学知识,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画面中产生数学问题,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对数学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构成联系时,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学生所学的数学新知的本身是抽象的,只要教师有心善于观察,大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喜乐接受的游戏原型。这种“现实化”的课程导入,从而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踊跃发言,急于探索数学新知。

1.3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发现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认知矛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收集大量可用资料,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教师也可设置让学生自主设题,通过学生自己构造题目,教师再引导学生给予科学的分类、观察,在认识比较分析中形成认知冲突,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质疑,最终提出数学问题。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最优化的操作是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了一个能激起学生的数学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情境”:“从6月2日起,东东的爸爸,每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就带东东去公园玩。那么最早到 几 月几日东东全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这个问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数学认知冲突,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

2 探究数学问题,寻求内在规律

探究活动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它也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要素,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问题,才会努力去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积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三步骤:(1)个体独立探究;(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争论交错进行。争论过程即可以是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经过争论,思维发生碰撞,知识才会被内化和激活。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思维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3 总结概括数学结论,学以致用

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主要是数学教师,依据各小组讨论的多种结果,进行汇总,组织学生再分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内化、拓展和升华。如:在数学教学的这一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分组讨论后的正确的结果是很多的。比如:“分母可以去整除10、100、1000……中的一个数”、“分母里面只有2和5两种质数”、“分母是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找到的新知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引领学生让他们用最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结论:“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里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认识理解了新的知识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将学生已习得的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把新知应用于实践的的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新知练习时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奖励与强化,及时反馈与矫正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靳玉勒.探究教学论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5篇

自学能力是独立获取新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要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仅用已获取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需要自学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新知识。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后,指出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自学的计划与方案,定期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获取毕业论文所需的新知识。

2传授文献检索方法,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的积累,只有对研究背景和现状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的做法是:根据毕业论文和课题,导师告诉学生该研究方向需要检索哪些文献,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刊物,并传授其检索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3研读最新文献,确保问题新颖性

研读最新文献特别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权威期刊文献,才能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将自己的最新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换获得的文献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确保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4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提出猜想是创新的源泉。课题组的做法是:学生阅读文献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是掌握好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表述数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题组的做法是:以小论文习作、数学建模竞赛为途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6结语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6篇

怎样发表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纯数学论文,另一种为数学教学论文。许多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有很难有大量时间去编写数学论文、发表论文和论文标题的修改,所以许多人把工作经验总结来写一些数学研究论文。数学教研论文是对课程论,教学法,教育思想,教材及教育对象心理加以研究。但无论哪一种数学论文都要遵从论文格式及写作规律。

1.1创新性

作为发表研究结果的一种文体,应反映作者本人所提供的新的事实,新的方法,新的见解。论文选题不新颖,实验没有值的报道的成果,即使有高超写作技巧,也不可能妙笔生花,硬写出新东西来。基础性研究最忌低水平重复,如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测指标,结果与前人雷同,毫无新意,这样论文不值得发表。

1.2科学性

科技论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论文毫无价值,而且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撰写论文应具备:(1)反映事实的真实性;(2)选题材料的客观性;(3)分析判定的合理性;(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3规范性

规范性是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科技论文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论文格式,大体上由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摘要(应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意义等);索引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讨论,结果等部分组成。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是无数科学家经验总结。它的优越性在于:(1)符合认识规律;(2)简洁明快,较少篇幅容纳较多信息;(3)方便读者阅读。

2撰写数学论文忌讳

2.1大题小作

论文不是书,如论文题目选的过大,那么泛论,浅论就在所难免。数学教育论文基本特征:有数学内容,讲数学教育问题,具有论文形态,不贪大,不求空,具有新见解。这样作者应将课题选的小一些,写出特色。

2.2关门写稿

一本学术杂志中的论文,单独拿出来看自然是独立完整的。就杂志的整个体系来看就会有一些联系,它们或是构成一个小专题或是使讨论不断深入。这样作者就要对你准备投稿刊物有所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不能缺乏事实凭空捏造,夸大结论。首先应该知道别人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避免在自己的论文中重复。同时可以借鉴别人成果,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避免做无用功。

2.3形式思维混乱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在世界范围内已趋向统一。论文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有的论文东拼西抄,前后矛盾,这样的论文很难教人读懂。所以撰写论文应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正确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尤为重要。

3关于数学论文选题

数学论文选题是找“热门”还是“冷门”?“热门”课题从事研究的人员众多,发展迅速。如果作者所在单位基础雄厚,在这个领域占有相当地位,当然要从这一领域深入研究或向相关领域扩展。如果自己在这方面基础差,起步晚又没有找到新的突破,就不宜跟在别人后面搞低水平重复。选择“冷门”,知识的空白处及学科交叉点为研究目标为较好的选择。无论选“冷门”还是“热门”,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性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

(2)创新性选题应是国内外还没有人研究过或是没有充分研究过的问题。

(3)科学性选题应有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作依据。

(4)可行性选题应充分考虑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4关于数学论文文风

4.1语言表达确切

从选词,造句,段落,篇章,标点符号都应正确无误。

4.2语言表达清晰简洁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必须了解其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通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才能优化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课堂效率,并不断地迎合课改进程,最终实现我国素质化教育进程的完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伴随着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趋于多元化,其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但对比于教育先进国家而言,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依旧存在较多困境,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缺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学过程重形忽质,教师职能并未完全转变,学生也并未得以最大程度上的自主发挥,让小学生成长课堂型人才,而不是生活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数学缺乏生活化的现象,并不是没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而是其他影响过于严重,导致教师创设情境却无法应用,学生对于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通俗点来说,便是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无法点燃生活化教育的导火线.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对策

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辅助”与“主导”过程,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联想、有思考地去学习数学.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生活实际作为教学“导火线”,其必须具备生活化、趣味化、探究化等特点,才能让学生去感兴趣地接受数学教学,更加认真、自主、合作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质.

以“负数”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以及配音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例如,上海多云0~8℃、南京阴有小雨-5~2℃、杭州阴天-3~6℃等.首先,采用游戏化教学,安排几位学生踊跃参与“天气预报”的播报,先预热教学课堂氛围;其次,把几个城市的温度用中文汉字书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师:哪个城市的温度是最冷的?此类,看似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但对于个别学生依旧存有疑虑,教师让学生进行举手表决,让不确定、不知道的学生举手,让其大胆发言,说明理由,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让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刻温度的印象;最终,师:你们有谁会用数学的表达方式来书写南京和杭州的天气吗?解释其中这个符合“-”的意义.教师提倡各组学生推荐会的人,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选其书写最快,且解释“-”最为正确的学生为优胜小组.

整个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接地实现了教师对于温度的教学以及“负数”教学的引导,使其更具备印象化,从而更好地为“负数”教学作下情境铺垫,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更加易懂化,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2 实践生活化数学问题

所谓实践课堂,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的实施.对于这种认识,无须去否定,但想要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生活化应用,则需走出课堂的教学实践,如此,才能让学生把所学所知直接运用到生活中.

以“找规律”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与课本进行“找规律”的一些诀窍、典型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对于“规律”有了初步认识.随后,教师有序地组织学生去操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两组实践“规律”活动.其一:让班级学生进行10人一组,以变化各自身高,相互列队,直接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想象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出现“高低、高低......”、“高高、低低......”、“低高高......”等规律,让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找规律”比赛,哪组学生最先找出规律,教师给予一定的小奖励;其二:结合学校的路灯,让学生进行“一小步”与“一跨步”的测量路灯之间的步数,结合每组学生的相关实践数据,教师进行归纳与分析,解释其中的“规律”特点,让学生了解任何规律是构建在一个参照体系中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参照体系,那么有规律也变得无规律.

为第二课时“找规律”课堂教学以及训练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晴晴.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4).

[2] 倪晶.联系生活,回归数学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3]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4] 刘玉萍;刘振梅;张乐江.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WwW.133229.cOm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