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在职工程硕士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18 07:40:37

在职工程硕士

在职工程硕士第1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 校企联合 培养质量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科技工作者感到只有重新“回炉”进行新一轮“充电”,才能解决知识陈旧给科研生产带来的种种困扰,才能在面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不感到力不从心。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置正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知识更新继续深造的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优势,也有效发挥和利用了企业的科研优势,将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使学校、企业及科技人员都受益匪浅,达到了“共赢”的效果,受到社会、企业的重视和欢迎。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培养质量。

一、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企业的工程需要,但目前,校企联合在制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时,没有完全体现企业的工程需求,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

2、教材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在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方面,没有针对工程硕士特点,专门开发适合工程硕士需要的专用教材,大多数教材还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未体现出工程特色。

3、“双导师”职责不清,作用发挥不到位。一方面,校方导师由于教学任务繁忙,指导的学生较多,很少有机会针对性的指导在职工程硕士学员,甚至,有部分企业学员直到答辩前才见导师一面;另一方面,企业的导师大多由技术人员担任,他们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直接影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4、教学管理实施有效性差。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工与学的矛盾在所难免,学员基本都是科研生产一线或管理岗位的骨干人员,出差或加班非常频繁,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导致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

工程硕士培养之前,校企双方缺乏深入有效的沟通。一方面,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培养主要是学校一方的事,企业只需协助管理即可,没有积极充分的分析本单位专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校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缺乏针对性调查研究,没有为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导致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工程专业特点、特色不够,这些因素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前提。

2、制度刚性不强,导致管理不规范,操作困难

由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为“进校不离岗”,要求学员在学习期间,进校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但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校方为满足一些企业的要求,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方便企业学员,将“进校”环节省略了,理论课程阶段,将老师派到企业上课,虽然方便了学员,但也为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不进校,一方面,难将自己从琐碎的家事及工作中解脱出来,不能静下来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不进校,就很难与校方导师有充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校方导师的资源优势,很好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改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对策

1、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做到学以致用

根据工程硕士培养宗旨,校企双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坚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提高工程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及时了解并掌握自身实际需求,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同时要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校方也应主动帮助企业分析需求调查结果,根据培养单位设计的专业领域,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论证、研讨,同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

2、创新形式、把关质量,严格过程管理

(1)源头治理,改进选拔培养方式。在职工程硕士人员选拔时,应改变惯用的单位推荐、费用报销的形式,采用学员自主报名、学成奖励的方式,从源头上入手,提高学员学习主动性,为后期学习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2)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加强管理。学校方面侧重于知识传授方面的管理,企业单位则侧重于日常管理。在理论教学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对学员要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监督学员认真完成好每门课程规定的学时数,同时,培养单位还要加强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评估。

(3)结合工程实际选题,严格论文管理。工程硕士论文选题要结合科研项目,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难题。因此,要求校企双方导师要各负其责,相互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认真严格执行开题评审、中期检查、论文评审、答辩等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论文质量。

3、完善制度、保障质量,强化考核评估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如何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制度是保障,是先导,校企双方应根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制度、校企联合导师管理制度、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同时,双方还应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整个过程的跟踪、检查和考核评估,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结束语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正处于一个发展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完善的培养体系。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和体系,还需要长期的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本文根据企业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性的提出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改进意见和想法,希望能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常宾,罗秋敏.认清办学理念 努力做好工程硕士办学的特色创新.大连交通大学

在职工程硕士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 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快速传播。“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激发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1],而这种“互联网+”的思想应用于教育教学上,则可以具体对应上MOOC[2](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和SPOC[3](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教学教法上,将具体网络应用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目前也有一些基于MOOC和SPOC的教学教法研究[4]。

而研究生教学,特别是在职研究生教学,则更适合应用这种“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学校的教育之后能够在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中快速上手,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结合实践能力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环境的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 “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组织模式

对于研究生课程设置来说,有不少基础课程都和本科生本专业的课程内容有重合。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课程为例,“高级计算机网络”“高级数据库”“高级软件工程”“算法导论”“高级操作系统”就同本科生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在内容上有重合。有些基础内容是本科阶段已经讲授过的,导致学生会觉得奇怪,研究生的课程和本科生课程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些课程和本科一样?以“高级计算机网络”为例,在脱产的双证研究生班上课时,就有学生在问“高级计算机网络高级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课程内容,既要抓住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又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导引。

2.1 脱产硕士生的课程组织研究

网络课程中的主体内容是重复的,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协议,在各个网络课程中都要讲到,且有大量的重复性教学。重复的教学不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如同之前我们曾提到过的[5],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考虑从技术发展的主线来整理。例如应用层各个协议的发展,HTTP协议从non-persistant HTTP到persistant HTTP,从只支持单对象到支持多个对象;从FTP的PORT传输模式到PASS模式的改变,Email客户端从POP3协议的普及使用到IMAP4协议的普及使用。应用层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是从具体应用需求提出的,启发学生思考Killer Application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其他偏向于协议改进的层次,如传输层来讲,除了TCP和UDP的基本理论,还可以介绍TCPng-SCTP[6]、TCP拥塞控制的具体各种改进协议,针对UDP协议的拥塞控制协议DCCP[7]等。对网络层则从IP地址不足的角度介绍分类别IP地址、VLSM、CIDR、NAT、IPv5、IPv6、IPv7等,当然对于下一代的IP协议还是以IPv6协议作为重点介绍,说明IPv6同IPv4相比增加或减少的功能及原因;数据链路层则可以从CSMA系列展开,如CSMA/CD、CSMA/CA、CSMA/CN[8]、CSMA/CP[9]等。

以上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Internet找相关的文章和素材,提前准备,方便课上介绍和讨论等。至于其他的网络新技术,如无线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光网、量子通信网络等,则更是需要利用Internet查阅相应的材料。探索网络课程体系中网络资源的系统化、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完善网络课程组织方案。

但是这些组织方法只适合于本专业、本科学过“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课程的研究生,对于在职的工程硕士,则无法直接从系列技术的分析和技术的延展进行组织,需要其他的组织方案。

2.2 在职工程硕士的课程组织研究

在职工程硕士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又是不同的情况。以笔者今年上半年上的3门在职工程硕士的高级计算机网络为例,大连半脱产2016级,56人,每周二、四、五上课,每周7学时,上3周半;大连在职2016级班,50人,每周六晚上上课,每次4学时,上8周;营口在职2016级(AS)班,74人,周四至周日上课,每天4―12学时,4天上课。3个班不同的人数,不同的上课强度,不同的基础。其中,大连半脱产2016级的学生虽然不是全日制学生,但是上课的时间集中,同全国统考的硕士生上课形式类似,且周末也会集中上课,2年的研究生课程会在一年以内完成,所以本文还是把这类班级归到在职工程硕士一类。

基本每个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学生曾经是其他专业的,包括英语、化学、材料、会计等,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办法以上一小节的内容组织教学内容,需要新的教学方法。

除了让学生课后找相关资料外,在这种类型的班级里笔者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法,在3个班级里都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举一个曾经用过的“计算机网络”试卷,提前通过网站、QQ群、微信圈子等方法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上回答一个问题,以完成课程参与度的分数(一般为20%),在学生回答题目的基础上做知识点的展开。让学生自己或通过班级QQ群、微信圈子里找其他人询问、讨论,是一种自学或学生互相之间讨论的方式。特别是学生互相之间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以P2P的方式询问和解答问题,解决教师作为“服务器”的瓶颈问题,加快讨论速度和效果。

(2)以课件的outline页为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论述某个技术,在某位学生说过后,再进行必要的补充,由学生选择所在某一层次的技术讲解的先后顺序。这种对某个技术的论述,也可以作为参与度分数的评判标准。

(3)在主体内容完成后,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给有基础的学生更高的讨论。当然讨论的问题也可以用于脱产的研究生课程上,这种问题除了细节外,还会多一些分析或思考。

① UDP头、IPv4头、IPv6头中都有total length或payload length字段,但是在 TCP头中为什么没有相应表示segment长度的相应length字段?

② UDP头、IPv4头、TCP头中都有Internet Checksum字段, 但为什么IPv6没有校验和字段?

③ 在常见的头中,都是源地址在前、目的地址在后,如TCP头和UDP头中都是源Port在前,目的Port在后;IPv4头和IPv6头中都是源IP地址在前,谜底IP地址在后;但在Ethernet帧或802.3帧结构中却是目标MAC地址在前,源MAC地址在后。

④ token ring的效率理论上要比CSMA/CD高得多,为什么没有使用token ring?为什么WLAN中的MAC地址会多于两个?

其他的一些常见的讨论,如为何IP地址和MAC地址可以共存,CSMA/CD为什么不能在无线网络中使用,TCP在有线网络中的拥塞控制方法为什么在无线网络中不适用等。

在本次3门在职工程硕士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明显感觉学生的参与度要好,课上及课间的参与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在课下与教师的交流和探讨问题的频率和次数要大大增多。还有学生因为出差错过了一次课程,在考试结束后,还专门约时间单独补上错过的课程内容。

整体来说,这种组织方法提升了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利用Internet环境和资源,进行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资源实践的探索,为以后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方法、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2.3 实验课程材料的组织

理论和实践结合,一方面要求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整体把握、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或解决方案等,以准确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离的,课堂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实验处于辅助地位。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灌输特点,不太强调学习者的内在条件,学生只是接受者的角色,长期下去,学生很难学会学习。理想的学习方法应强调学习者的主导作用,在计算机教育实践中,要求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互为补充。强调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其显著特征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利用各种工具辅助教学,这些工具将和各个抽象层次的可视化支持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定一个编程任务,提供学习环境和背景知识;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是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很少有机会做配套的实验,只能从原理和步骤及他人视频上做一些了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Internet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学习知识。研究生在宿舍或者课余时间就能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与研究生之间和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进行实验的远程模拟部署和录像演示并可以远程访问,以此让对课程感兴趣的研究生随时随地进行远程学习。

3 分类教学网站的设计和实现

对于教学网站的设计,课件分享和组卷、自动评分系统都已有一些研究,比如在林桂亚等[10]的工作中,根据学生频繁使用手机这一趋势,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改革情况,建立了基于WAP的课程教学网站。吴巧玲等[11]研究了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的实现,系统采用自然语言理解,并依据CNKI的“知识库”来作为自动评分的依据,实现了分类教学网站的设计。

网站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网站的访问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游客,另一种是注册用户。游客与注册用户共有的功能是搜索与观看视频,注册用户有修改个人信息、评论以及查看评论等功能。网站的维护者是管理员,管理员负责推荐信息管理、视频管理、评论管理以及账户管理等。网站的核心功能在于视频管理和评论管理,学生可以作为访问者观看网站视频,并可以用提交评论的方式与其他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分享学习心得。网站用JSP和MySQL数据库等相关技术进行了实现,目前已经在教育网内部进行了使用。

4 教学效果和总结

以考试成绩为统计的教学效果见表1,其中2016级3个班是使用了在线视频网站的,而之前2个2015级的班级并没有使用该系统。特别要说明的是,2016级大连半脱产和16级大连在职的两个班的开卷形式是“一本书开卷”,即学生只能带纸版的参考材料;而2015级的三个班及2016级营口在职班的考试形式是“全网开卷”,即学生可以用电子版和纸版的参考材料。

在职工程硕士第3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信息系统;综合管理

0 前言

从国务院学位学院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起,工程硕士培养从最初的只有九个培养单位、十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仅一千多人,发展到如今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的主要人才输出渠道之一,其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规范管理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培养工作,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的如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是现今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解决方案。通过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中间架起一个信息互通的桥梁,便于三方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准确、高效率的教学管理。

1 在职工程硕士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职研究生的工学结合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在课程信息及时、监督培养过程方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善,针对其特点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管理系统,方便在职研究生准确获取学校通知的同时也增加其在管理中的参与感,更好的完成学业。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部分都是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共用一套系统,造成数个环节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3]。

1.1 学籍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的学制一般为3―5年,远长于全日制的研究生,并且毕业时间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管理与监控上更为严格准确。在职工程硕士多数都已经脱离校园学习生活多年,重新回到校园后对于学校的管理缺少参与感,加之工作任务繁重与校内导师或院系教学秘书疏于联系,有些学员超出学习年限后并不自知,从而错过答辩时机。每年都有不少学员面临未取得学位就要取消学籍的境况,给学生的学业、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都带来较大影响。

1.2 信息备份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为学员和管理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诸多便利的身后,隐藏的是管理者过度的信赖与依赖,容易使其忽略信息备份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系统和数据不出问题的时候“顺风顺水”,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却“一筹莫展”。教育管理的数字信息化虽然比实体纸质记录在存档和整理方面来的简单、迅速,但也同样面临着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1.3 信息安全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大量的学生信息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正常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和维护者对于信息安全有足够的重视,设置和维护防火墙以防范网络病毒与黑客的攻击。由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由第三方开发,后台服务器即使是存放在学校,维护方也有最高使用权限,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也是必要的。数据的安全与保密都是要长期注意与投入大量精力的重要课题。

1.4 二级管理中的权限分配

大部分高校的在职工程硕士管理模式也是沿袭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二级管理制度,而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同样需要体现二级管理,院系教学秘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明确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高校在在职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混乱,在管理中既要保证院系教学秘书的足够管理权限也不能赋予其太高权限,不能把管理权利全部放在院系,以免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2 一些措施建议

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善预警系统,对于临近超出培养期限的学员,要适时给予提醒,并同时提醒其导师,以督促学员完成学分、开题,并在培养期限内完成论文与参加答辩。同时系统要具备学员的培养中间过程监控功能,管理者需要实时观察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展,“到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做好提醒和督促的工作,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顺畅、紧凑、高效的进行,从而减少学员超出培养期限被取消学籍的情况。

2)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代替了很多纸质记录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工,但是信息备份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一是平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网络数据丢失、损坏;二是信息数据与实体数据同时备份,如每个学年的纸质成绩单、纸质学籍卡片等,都要打印并留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在职工程硕士,外地进修班的数据更是要重视并存档,例如开课的课程记录、进修班人员名单、课程设置表之类信息,都要妥善保留和存档。

3)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其所修课程要满足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培养方案与学生选课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用户,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并查询所修学分是否满足了培养方案,增加学员的管理参与感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对于进修生考取在职工程硕士入学资格后的课程免修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规定,来决定新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方法的更新,使得信息化的内容与管理制度统一、协调,使管理平稳、有序。

4)要重视信息安全工作,重点保护在网络上已经存储了的数据安全,以防不法分子对软件破坏,从而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或利用教务网站平台不实信息,做出危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的事情。对此,要积极设立功能健全的网络“防火墙”以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除此之外,要经常对所有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备份,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及网络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考虑到教务人员熟悉管理工作周期较长,尽量减少教务管理者的变动,也是有利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也有利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在职工程硕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发和完善,无论从技术上、规章制度上、管理人员配置上,都需要随之进行变化和改进。各高校只有从自身出发,结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结合的特点,不断探索、思考,通过现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仇守银.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荟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慧.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50-50.

[3]王莉莉.在职硕士综合管理系统构建[D].复旦大学,2012.

在职工程硕士第4篇

温哥华大学是加拿大政府批准设立的非营利大学,拥有109年的悠久历史,在温哥华拥有数处校园。获准在加拿大、美国华盛顿州、英属哥伦比亚颁发学位。温哥华大学开设的MBA课程涉及管理学领域的12门核心课程并有大量的案例教学,课程实用性强。

特色

■ 涉及管理学领域的12门核心课程

■ 大量国际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实用性强

■ 入学不需要托福或GMAT成绩,不参加全国联考

■ 全部课程在一年内学完

■ 为期一个月的赴加实地实习

■ 学位获得加拿大移民局认可, 为移民加拿大提供坚实保障

学位认证

课程结束综合考评合格,赴加实习通过后在加拿大颁发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

管理经济学 Managerial Economic 企业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营运管理 Operation Management

市场营销Market Strategy 电子商务 Electronics Management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HR Management 高级财务管理 Advanced Accounting

会计财务管理 Financial Accounting 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商务法 Business Law

招生对象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并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学历并有四年以上工作经验

■ 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相当的认识

学制

每周六、周日上课,共计800个课堂学时(45分钟/学时),全部课程在一年内修完

赴加拿大温哥华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实地实习

学费

学费共计人民币58000元(包括赴加实习的签证服务费用)

师资

教授团队实力强,教学理论与国际企业操作经验丰富; 全部课程皆由北美著名商学院教授和国内一流大学的MBA教授授课, 部分课程配备同声翻译.

部分核心课程教授介绍

l Dr.Tom Koplyay-著名策略专家,哈佛客座教授

l Dr.Michael Miles -著名市场策划专家,渥太华大学教授

l Dr. Bruce La Rochelle-加拿大国会议员的法律与经济政策专家

入学材料

1. 毕业证书复印件

2. 成绩单

3. 推荐信2封

在职工程硕士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5-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向以应用型培养为主转变。在经济转型期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硕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坚持与行业紧密联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切实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才能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服务。

一、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优质生源不充足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以在职人员为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上培养质量遭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诟病,对工程硕士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时,家长与学生明显对工程硕士存在偏见和误解,报考意愿不足。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宣传不到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低人一等,不如工学硕士,常常出现先报考工学硕士,然后再申请调剂到工程硕士的现象,工程硕士生中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

另外,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没有完全实行分类录取,初试沿用工学硕士标准,考题过分偏重知识性内容,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不够;复试忽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考查,一些真正希望在职业能力上有所提升的学生无法获得入学资格,而一批对行业认识和了解不足、工程意识和职业潜能缺乏的学生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形成学生学习期望与后期培养之间较大的落差,影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工学硕士类同

在观念上,培养单位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一样都需要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导致两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类同;部分教师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一样的,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单独开课的必要,加之由于部分领域学生的招生数量少,培养单位考虑到成本因素,使得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同堂上课现象多有出现。除专业实践外,其他环节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区别不大,培养的区分度不高。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着重视度不高、系统性不强、重复性过多、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生课程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未能有效发挥。课程间纵横向区分度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内容与本科内容重复,差异性和层次性不明显,专业课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在部分重要原理和数学公式的推导中疏于书写,只是通过 ppt来讲述公式,甚至照本宣科,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应用型师资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以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为主,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深厚,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深刻理解,工程实践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培养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严重不足。校外的兼职导师虽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不熟悉,投入的精力不足,他们与校内导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少,沟通不多,其作用发挥不够。总体而言,高校指导工程硕士的应用型师资十分缺乏。

5.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硕士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渠道。为了提升工程硕士生的能力和素养,保证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各培养单位都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实质性实践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导师要求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实际上成了导师科研课题的“打工仔”,导师根本不愿意让学生去专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即使去了实践基地,由于项目不足、指导不到位,学生对行业及其规范了解不多,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专业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6.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不畅

目前的现状是进入行业没有标准和要求,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以去行业一线,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准入标准不对等,企业选人的标准是学历、学生的性价比,而不是学生的能力。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并不考虑行业需求,培养与行业的联系不紧密,大部分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跟行业资格认证没有对接,少数工程领域虽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但两者的衔接也不顺畅。

二、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对策与建议

基于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应以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需。

1.严格分类招录与分类培养

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不同类型的学位,虽然属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一样。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应该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不一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职业性与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应单独划线,只招收报考志愿为工程硕士的学生,不接受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调剂;同时,应建立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制订更加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实践训练,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力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极不成熟,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进行无缝对接是关键。只有这样才会促进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才会加大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的改革力度,才会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才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否则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没有市场。

(1)突出职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科为基本单元,按学科的逻辑进行,而是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按行业、职业的逻辑进行。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开设与行业任职资格相关的课程,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

(2)结合行业需求,推进与行业的紧密联系。邀请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熟悉行业、了解行业,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3)突出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和案例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案例、出版案例教材,并讲授案例课程等,通过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实践平台;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学生结合基地的工程实际项目开展专业实践或直接参与导师的横向工程课题研究,参与工程实践;三是通过参与各种工程项目的实践研究,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规范的认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懂行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推动校内专任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进行项目研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选聘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且实际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工程硕士生的指导教师,不定期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和实践课、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再次,开设“导师学校”,对工程硕士生校内外导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让其熟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等各环节的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最后,加强校内专任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4.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硕士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工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树立新的工程硕士培养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轻学生自主的现象,确立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引导、参谋、组织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思维方法的熏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应具有的胸襟,在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经验。工程硕士教育发端于西方,英、美等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制度。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工程硕士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先进经验。

(3)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4)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培养模式和培养制度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培养方案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培养环节上要加强管理,在进一步建设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培养质量上狠下工夫,使得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真正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不长,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及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等方面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在职工程硕士第6篇

关键词:中职硕士;专业学位;辨析

作者简介:南海,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5-0044-02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态,而且主动适应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七年来的培养实践业已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中职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极大地改善了中职学校教师的师资结构,提升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尽快适应我国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出了贡献。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里,对一个命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一个概念“中职硕士”进行一些必要的逻辑分析与界定。希冀这样的逻辑分析与界定有助于“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

一、“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命题分析

显然,这是一个简单命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简单命题。这句话所描述的是一种“事态”:“中职教师”在职攻读一种“硕士学位”。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简单命题。简单在其形式,复杂在其内容。其内容的理解是非常复杂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下面,我们就来扼要地分析一下。

首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一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属于命题。句子的主语:“中职教师”,谓语:“攻读”,宾语:“硕士学位”,状语:“在职”。

其次,“中职教师”的内涵与外延问题。“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一个特称命题,这里的“中职教师”其实是一个特称概念,指有些中职教师而不是所有的中职教师。按照教职成司函〔2002〕48号“关于做好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报考条件,是指“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年龄在40岁以下,在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年(含三年)以上,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和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教研工作三年以上的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属性就是“中职教师”概念的内涵,其外延就是具有上述属性的中职教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概念是发展的,“中职教师”也不例外,2003年,上述条件中的从事教育教学年限降低为2年以上,到2004年,条件又宽松了一些,年龄要求中含40岁,从事工作年限降低到2年以上。内涵变了,相应地其外延也就发生了改变。以发展的观点来看,上述条件在今后还会逐渐放宽。

最后,该“硕士学位”的性质与归属问题。学位的性质有学术性和专业性两种,相应地,学位的类型也就有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两大类。“中职教师”在职所攻读的“硕士学位”之学位性质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到这种学位的种类归属,并进一步关系到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运作。从内容上说,“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最根本的特质为实践性(操作性与技能性),以此便可以与学术性教育类硕士(如教育学硕士、职业教育学硕士)以及教育类专业硕士(如教育硕士)相区别;从形式上看,“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采用联考方式“入门”,以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方式“出门”。此与其它所有专业硕士的方式完全相同。基于上述两点理由,我们就可以确认该学位的性质是专业性的,属于专业型学位的范畴。

二、“中职硕士”概念辨析

究竟什么是“中职硕士”呢?它是指一种学位,还是指一种特定的攻读一种特定学位的学员群体,还是一种特定的攻读多种不同学位的学员群体呢?迄今为止,无论是在培养院校还是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或是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域,“中职硕士”的使用均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

第一,“中职硕士”不是一个学位的名称。首先,其表述不合乎规则。专业学位大多只设置硕士一级,专业学位的名称表述规则为“XX(职业领域)硕士”。而“中职”显然不是职业领域范畴的概念。其次,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从未公布或认可过“中职硕士”这种学位,甚至在文件中也未曾使用过“中职硕士”这一概念,培养院校也从未发放过“中职硕士”的学位证书(诚然也不可能)。

第二,“中职硕士”也不应是一种特定的攻读多种不同学位的学员群体。因为,从逻辑上说,假如存在着这样一种特定的学员群体,并且分别在攻读几种不同的专业学位,那么这种特定的学员群体就一定是一个彼此之间在职业、专业或工作方面没有多少共同本质属性的“杂合群体”,而我们所说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员群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的职业、专业或工作背景属性的,所以,上述假定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如此,那么,自2004年春以来,参加“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出门”时被授予的却是几种不同的专业学位,诸如工学硕士、管理学硕士、教育硕士等,又该如何解释呢?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由于我们缺乏表述明确的合法化的专业学位政策与制度予以规范的结果。

第三,“中职硕士”应是指一个特定的在职攻读某种特定学位的学员群体。这里,第一个“特定的”的含义是该群体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职业背景――中职学校教师职业,他们大多是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至少目前情况是这样);第二个“特定的”的含义是这种学位有着特殊的属性,这种特殊的属性是由其职业的性质以及由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培养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职业的性质是教师,同时又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因而除了具有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具有掌握某个行业生产领域里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属性以及一定的技术改造、革新或研发的能力。大抵可以用“双师型”教师来概括之。既是教师,又是技师或工程师。

三、结论

在现阶段,“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存在:有一定年龄限制的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中职骨干教师在职攻读一种专业学位,这种专业学位理应是“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中职硕士”既不是一种学位,也不应是一种攻读多种学位的学员群体,而应是指具有中职学校教师职业背景的在职攻读一种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或教师群体。

参考文献:

[1]教职成司函〔2002〕48号“关于做好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工作的通知”.

[2]南海,薛勇民.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政策研究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19-21.

在职工程硕士第7篇

[关键词]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职业选择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硕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素质,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就业期望。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整体质量的下降、招聘单位需求的变化等,硕士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成功的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职业需求,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高校并不真正了解硕士研究生的职业需求特点,对其的职业指导不甚理想,一方面,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职业期望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且多数人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也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硕士研究生对于求职感到迷茫,对于求职时出现的困境不知所措,高校对于他们的求职帮助也缺乏针对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本文“职业需求”概念。传统心理学领域中的需求概念都不同程度的认可“需求是一种缺失状态”的观点,这成为“需求”概念的共识。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关注的侧重点在于硕士研究生的求职困难,这里我们将继承这一观点,而更突出需求在求职领域的表现。

因此,本文将职业需求定义为:由于现实环境中各种制约条件的影响,个体在选择职业时所不能够实现或很难实现的那部分理想需要,意即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二、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特点分析

1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经过广泛文献调研和实地访谈编制《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调查问卷》。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构如下:

硕士研究生理想职业特点调查各题目划分为如下类别“个人发展”、“人际支持”、“工作保健”、“工作价值”、“单位形象”。职业选择影响因素调查各题目划分为如下类别:“个人特质因素”、“外部支持因素”、“单位优势因素”、“家庭限制因素”、“个人优势因素”。每道题目采用1~5评分,1表示重要程度低,随着数字增加重要程度加强,5表示程度最高。

2 研究对象。抽取北京市某两所财经类高校07、08、Dg级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其中男生55人,女生137人,07级研究生144人,08级和09级研究生共48人,专业涉及金融、国贸,经济、财政、会计、统计、人口学、企业管理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理想职业重要特点。由数据得出,广受硕士研究生青睐的理想职业特点有:与自己的兴趣符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能够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机会、能够得到平等的晋升机会、单位发展前景较好和同事之问关系融洽。这些题目的得分都在4分以上,并且表明“个人发展”、“人际支持”在理想职业特点中重要程度较高。据此,硕士研究生选择职业时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付出和优越的外部条件支持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凤凰网2009年6月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两个因素是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发展机会最重要,排在第三至六位的因素分别是专业对口、行业前景、单位地域、单位性质。可见,对于“专业对口”这一择业因素,财经类研究生并不看重,分数仅为3.4g,这说明由于财经类专业技术性不强,求职者专业素质具有趋同性,导致财经类工作对求职者要求更高,使得硕士研究生较难找到与本专业符合的工作,所以渐渐产生了跨专业领域求职的观念。数据中还反映出这样几个问题: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与实际职业兴趣存在一定差距:单位性质与知名度并不能增加硕士研究生的事业成就感:硕士研究生并不过多追求工作的挑战性。由此推断,第一,财经类高校在专业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研究生更注重实际工作内容,对单位性质、知名度等外在硬件因素关注不多,思想更踏实、心态更积极;第三,较长的学习经历使得硕士研究生更加务实,成本意识保守,不愿花费过多成本去追求挑战,更希望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改进。(2)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由数据得出,个人专业技能、个人性格和兴趣个人交际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用人单位提供的各方面待遇等方面是影响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个人综合素质得分最高,为4.39;学习成绩得分最低,仅为2.95,实践经验、个人的社会关系对研究生求职的影响也比较明显。据此,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个人特质因素”、“个人优势因素”是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两方面因素会对“个人发展”的实现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一定的职业需求。统计数据还从侧面反映了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已不再是用人单位招聘时特别看重的因素,其倾向于看重硕士研究生求职者的专业技能、交际能力、综合素质,实践经验等:另外,“家庭限制因素”在研究生求职时并没有占据重要位置,这反映出了当今硕士研究生自我独立意识较强,注重主观感受。(3)其他问题。其他问题调查部分涉及就业指导、求职前景、求职优势等方面的内容。由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仅有11.9%的被试者对学校给予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满意:有35.7%的被试者对当前宏观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而有44.1%的被试者对自己的求职前景持乐观态度:有69.5%的研究生对本专业感兴趣,有超过70%以上的研究生认为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作经历很重要:仅有不超过半数的被试者认为硕士研究生较之本科生具有更大的求职优势。据此分折:由于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多,财经行业重经验轻专业的现象较严重,使得硕士研究生对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经历非常重视。一方面,硕士研究生求职期望高,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完善,这导致了他们的求职优势不明显,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的消极影响,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求职前景不容乐观。(4)职业需求群体差异。通过对不同性别研究生在理想职业特点各类别的差异比较,发现“单位形象”与性别的相关系数较高,即男女硕士研究生在“单位形象”的理想职业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如表1显示,在“单位形象”方面,女生的平均分数都明显高于男生。其中,女生较之男生更看重单位性质和单位知名度,说明女生较注重工作起点的高低,希望在一定的优势条件下开始新的工作,风险意识较高。

通过对不同性别研究生在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发现男、女硕士研究生在“家庭限制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的某些题目中存在明显差异。

如表2显示,在“家人的期望”和“家庭经济情况”题目中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的家庭依赖感较强,较之男

生在求职时更多地考虑家庭因素。在“所在学校提供的就业支持”题目中,女生平均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需要在求职时得到学校的就业支持,反映了男生在招聘单位的招聘需求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因此找工作的难度比女生低,对学校的提供的就业支持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不同年龄硕士研究生在理想职业特点各类别的差异比较,发现“工作价值”与年龄的相关系数较高,为-1.80。不同年龄段对应的工作价值的平均值如表3显示:

由表3可以看出,21岁~24岁群体对于“工作本身具有乐趣”和“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比较重视,平均分高于25-29岁群体。25-29岁群体基本上是由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具有工作经验的硕士毕业生组成的,他们对于工作价值的注重程度会因为缺少活力以及现实的消极因素而降低;21岁~24岁群体主要是由非硕士毕业生组成,他们还处在非求职阶段,看待工作本身的态度乐观积极,求职压力较小,对现实认识模糊。

4 结论。(1)硕士研究生十分注重“个人发展”、“人际支持”,而在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个人特质因素”中,“个人综合素质”得分最高,其次是“个人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在理想职业特点中,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点在于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工作的匹配、事业上的成就感,这些会受到个人综合素质的限制,同时,还有一个职业需求点在于同事之间良好的支持合作,这会受到个人交际能力的限制。(2)硕士研究生普遍将“用人单位提供的各方面待遇”作为影响其求职的重要因素,而他们对于工作的休闲性和薪酬的合理竞争性比较重视,也就是说工作所带来的附加值很受青睐,因此会产生这样一个职业需求点 工作的乐趣和工作的合理回报。这也是现代硕士研究生寻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表现。(3)“个人优势因素”在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实践经验”和“个人专业技能”会对其求职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单位形象”的要求产生差距,一些硕士研究生对单位性质和知名度的追求会受到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影响,招聘的主动权在于单位,所以对于一些硕士研究生来说,往往会产生一种被动的职业需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和知名度高的单位。(4)家庭限制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对女硕士研究生的职业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她们较之男硕士研究生更看重就业的稳定性,因此女硕士独特的职业需求点是:工作的高稳定性。

三、政策建议

1 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课程除了设置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外,应该多借鉴国外优秀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增加选修课,加大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室外教学活动等,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多进行导师课汇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考能力:在重视学术科研培养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多组织与联谊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和娱乐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

2 增加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建议财经类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招聘行业的需求,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使其具有更大的求职竞争力。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实习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荐学生实习:与优秀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既让用人单位及早选拔合适的人才,也能让研究生及早接触到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 帮助硕士研究生准确设定职业目标、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建议财经类高校充分发挥心理学优势,对硕士研究生施以心理辅导以及必耍的心理测评,如成立心理测评和辅导中心,聘请心理学专家帮助硕士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在求职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另外,培养创业意识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高校在研究生教学中增加一些创业知识、鼓励创业政策等内容,同时与校友建立密切的关系网,积极提供创业帮助,这样既有利于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在职工程硕士第8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6-02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personnel distributions and students quality that enter oneself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n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presents some methods that how to recruit th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Master of EngineeringRecruit the student Status in quo

自1997年国家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批准了212个培养单位具有工程硕士招生权,现涉及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4万余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工程硕士现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教育规律和办学模式仍在摸索中,为了大力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国家下放给各高校较大的办学自,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但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工程教育的市场化,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正确认识,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不顾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培养能力的限制,变相地降低学位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上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不如工学硕士教育质量的偏见。同时工程硕士教育由于属于在职教育,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还存在着生源不足、生源不稳和生源质量下降等生源问题。生源问题方的存在加大了高校招生工作的难度,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无法切实制定本单位工程硕士培养的长期规划,进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无法保证生源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录取的工程硕士跟着工学硕士班就读,简单的改改几门课就算是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招生政策根据招考形势也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今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2009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出现连续3年招生不足10人的工程领域,将停止该领域的招生。”这是旨在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也给招生单位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属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我国首批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已在13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新增加3个工程领域)。这几年我校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势头,比如,2007年至2009年现场确认人数依次分别是:151人,196人,227人。单从数字来看是在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依然存在问题,好几个工程领域当年在外有开设新班的时候人数就比较多,等到下一年没有新的教学点时,人数就会剧减,甚至会出现无人报考的现象。现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招生规模的稳步增长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

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外基地培养,只要是依托企业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外实施分段教学和开展论文研究;另一种是校内集中培养,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急需的个别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学生来源分散、专业各异、不宜在校外集中的特点,采取学生到校集中授课和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培养方式。不管选择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哪一种,都是要和企业有一定的联系。工程硕士学位的设立,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实现了优势资源的互补。企业具有资金、市场优势,高校具有信息、人才优势,通过培养工程硕士为企业输送了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校通过工程硕士的培养使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教育日益社会化的体现。我校先后与西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南勘测设计院宜昌分院、西安印钞厂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保证了学校工程硕士招生的规模。近几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的考生中有80%是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报名的,这足以说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于保证高校生源的重要性。

二、树立工程领域品牌,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品牌做大做强才会得到企业和考生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立足内部,仔细研究我们工程领域的特色,突出特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具体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岗位的工作实际,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难题为依托来组织。这样既解决了实际的工程问题,也让学员在工作中增长了知识,为社会培养了技术人才;再次就是要加大宣传,不能在办公室里面坐、等、靠,要走出去,进入企业开展现场咨询,宣传学校特色、工程领域专业特色,加深社会、企业及其员工对工程硕士的熟悉度和了解度,提高学校工程硕士的知名度。在以企业为主的情况下,将招生对象拓展到各种规模和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在职技术人员,例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很快,2006年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就占所有工业企业产值的65%。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为中小型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工程硕士教育,既能帮助在职人员继续“充电”,还能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同时本人在这几年招生工作中发现,在报考我校的工程硕士中有许多都是本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参加工作以后想进一步进修深造往往选择在母校,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生源,是一个“后备军”,所以在每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我们也应该加大工程硕士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学子对我校专业学位的认识,这在以往几乎是个空白。

三、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制度

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有着非常明显的职业背景,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的工程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成为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与国内相应行业资格认证相联系,借鉴国内的会计师、建筑师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各工程领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建立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合作关系,推行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包括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内的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为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缺失,是建立国际通行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重要障碍。如何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主管部门、培养单位与工矿企业的充分沟通,建立与国内各行业工程师协会以及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行业工程师协会、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教育体制,提高我们的教育影响力,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形成领导牵头,自上而下、奖惩分明的机制。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类型不同的学位,同一层次指的是两者同属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范畴,类型不同指的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工学硕士主要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硕士主要培养从事工程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两者应该置于总体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下进行界定,避免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作为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相关领导应该把工程硕士教育纳入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地位来对待。有工程领域招生权的学院应该设置由院领导主导的招生小组,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不能因为今年组织到了一批生源就放松了下来。要充分发掘各学院潜在的资源,全员动员起来,可以利用院庆或校友会的机会寻找生源信息,还有就是各学院的教授在和企业做课题的同时会和企业有许多的联系,可以通过这些教授的影响力和企业联合办班的形式来达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可以考虑给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教职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甚至也可以和职称、绩效工资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是关键。工程硕士的设置和实施是深化我国学位工作改革,完善学位制度工作的一部分。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硕士招生工作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积极创新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极思考,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新路子、新方法,为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金林、李 琳、曹 春.工程硕士教育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在职工程硕士第9篇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 中等职业学校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导向型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培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师范类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C11122)和201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73-03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吸纳了一批师范类高校参与工程硕士的培养,2010年新增的73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中,从学校的名称上看,有25个师范类学校,算上已改名但有师范背景的高校应在30个以上(总数有50多个),占到新增总数的40%以上。师范类高校以往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学术型为主,专业学位主要是教育硕士,工科的学科基础较弱,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大学和传统工科大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师范类高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出一套既适合自己现有资源、又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方能有的放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职教师应该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师范类高校的良好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在专业教师培养、学科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些优势对于培养未来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将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师范类高校应扬长避短,转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观念,采用职业定位的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学型工程硕士”。

一、开展“教学型工程硕士”教育的可行性

国家对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 亿元支持职业教育系统建设;2006年颁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投入5亿专项资金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今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6亿的专项资金培训45万骨干教师,职教师资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350万,按16︰1的生师比来计算得出的数字,另从2000年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增加了70%,教师只增加了13%,现生师比高达26︰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201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0]3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同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逐步提高”。这两个文件为师范类高校指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硕士,同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一举两得地解决师资匮乏和教师学历偏低的问题开出一剂良方。因此当前形势下,国家的政策导向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实际需要,师范类高校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大展身手,开展“教学型工程硕士”教育。

二、引导新生选择攻读“教学型工程硕士”

如何吸引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呢?笔者认为:第一,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构建师资队伍补充机制时,要优先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如果中职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得到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第二,师范类高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就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和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使学生认清形势,积极选择攻读“教学型工程硕士”学位。第三,中职院校要与师范类高校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参与专业理论教学和论文(设计)指导,为学生实习实训系统设计和开设实践训练课,接收“教学型工程硕士”毕业后到本单位就业。

三、创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