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6 01:37:50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1篇

1、最杰出的人总是用痛苦去换取欢乐。

2、从不充分的前提中推断出充分的结论,这种艺术就是人生。

3、要选择行动的一生,而不是浮夸的一生。

4、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5、心安即是归处。在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会被坏人欺负。有善心的总会被恶意伤害。你对人真诚,总会有人来骗你。但即使是如此,我们也不要因此而改变自己。因为这不是一个谁受伤谁就输的游戏。人生到最后,比的不是赢,而是心安。坏人赢了,可良心却输了。做人吧,心安就是赢了一辈子。

6、学会用一颗强悍的心,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人生真正的终点是希望的终结。苍鹰的骄傲是飞翔的双翼,人生的意义是不断的追求。不要等错过了才悔恨,不要等老了才怀念。时光一去不回头,抓住每一个当下,再苦再累也要奋力飞翔。

7、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事太喧嚣,你耐不起重口味的折腾,凡事最好少计较,少争执,能往宽处行就莫往窄处挤。有些事情,有些感情宁愿看淡点,吃咸点,做一个淡泊宁静的雅人。但是,切忌淡而无味,即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和追求。

8、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9、一个没有事业的人是可悲的,一个事业不成功的人是苦恼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都是希望活得轰轰烈烈,事业有成。有一句话叫:"命运本非天定,成败自在人为。"这里面的"人为"是什么呢?简单说,"人为"那就是人为了与命运去抗争而进行的一种努力与奋斗。

10、人这一辈子需要去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是让人感到累得慌。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是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就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11、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12、假如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态,人生必将摇摆不定,终极会与成功尽缘。幸福的人不是没有不幸,只不过他们都面向阳光。面向阳光,背对阴影,只要不回头,前方永远是阳光。积极一些,乐观一点,一心追求你的幸福,把不幸与烦恼统统甩到身后去。时间久了,你的眼里自然只有幸福的阳光。

13、我们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不是天天的在混日子,我们也不是天天熬日子,而是要天天享受日子,这就需要经营日子。尘世中有太多的喜怒,太多的悲欢,太多的烦恼和痛苦。惟其如此,才能知足常乐,乐天知命,一生舒坦,快活似神仙!

14、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

15、人生是绘画,不是做算术。

16、活着就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无论高尚与卑微,都要强烈追逐自己的命运,只有你想要,然后才可能拥有。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痛苦,或欢悦;或雨雪纷飞,或阳光明媚。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时时更新自我,才会在逆境中成长。

17、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8、每个人一生都是会去经历各种磨难。心态消极的人无论如何也挑不起生活的重担,因为他们无法面对人生挫折;而积极的心态能发挥潜能,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那么就是在毫无希望时,也是能看到一线成功的亮光。

19、人生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了多少苦,而在于他们错过了什么。

20、自己的历史自己写。

21、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情,因为你太好说话了。什么事情,别人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别人一给你就要。这样你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做人除了说YES之外,还是要经常说一下NO。亲和力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价值,却是靠拒绝而来的。拒绝,可以让你变得更珍贵。

22、不要被突如其来的实惠或好运迷惑。其实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掉进陷阱里的人,全都是因为贪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诱惑,结果总是得不偿失。面对诱惑多一些思索,多一份清醒,就不会被生活的陷阱欺骗。

23、关于这个世界,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大家都不傻。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貌似在做一件傻事,那只能是说明你不了解这个人。在他的世界里,一定还有别的原因支持他坚持做一件别人别人无法理解的“傻”事。

24、生活里是舍还是不舍,难过到了放手,自然也就是会醒悟,那是我们给命运的一个诺言。人生中的很多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而是在等待中夭折了。面向阳光,背对阴影,只要不回头,前方永远是阳光。积极一些,乐观一点,一心追求你的幸福,把不幸与烦恼统统甩到身后去。

25、对小人一定要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实在不行把属于自己的空间也送给他们,让他们如莺歌燕舞般陶醉吧。俗话说大人大度量,不去把俗事放在心里,小人鼠肚鸡肠,惹着小人就是等于惹了麻烦,天底下顶数小人是惹不起的。

26、人的幸福是由自己创造的。

2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那也是会对他很吝啬。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那想尽一切的办法去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28、手指脏了,不必把手指砍掉;帽子小了,不必把头削小;证明鸡蛋是否变味,不必把它全都吃掉;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临;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看清世界,更要看清自己。

29、人生的信仰是青年的精髓。好词好句伤感的句子

30、大多数不开心的人,往往都是低估了自己所拥有的,又高估了别人所拥有的。所以,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31、生命是惟一的财富。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2篇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3篇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培养他们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爱好,牵引他们步入经典诗文的美丽田园,享受诗意的人生。

一、营造诵读氛围,让经典拨动心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诗文,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浓郁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它。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文化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创建班级图书角,真正做到好书共赏,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教室的中队园地设“诵读之星”、“经典推荐”、“诗歌园”等栏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或用书法的方式,越是形式多样化,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利用每周一节语文视听课,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等经典视频,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书香氛围,使大家置身在诗情画意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进行诵读训练,让经典启迪心智。

学生喜欢上了经典诗文,那又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一)读思结合

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读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力不仅仅只集中于文字上,还要凝注内隐于心中,要时时提醒孩子们不要只用嗓音读,声音要发自内心,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意思,从而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当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诵读的语气外,还要孩子思考想象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促进孩子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二)读悟结合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抓住诗眼,把握诗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才能缩短他们与诗词的距离,把握诗的灵魂,再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领会诗歌的艺术意境。

如在讲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先让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画面,描述一下渔者捕鱼时的情景。全班同学神思飞跃,描述惟妙惟肖,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诗中描绘的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便会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此环节,不仅促使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很快进入角色,还使学生不由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悟”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与文本神谋,与作者心印,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能够在学生记忆的底板上划下深深的印痕。

(三)读用结合

经典诵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文化熏陶,开启智慧,颐养性情,它讲究潜移默化,并不强调及时功用。但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通过涵养积累进行言语储备的同时,还需要迁移运用关注言语输出。学生天天习读,犹如与圣人对话,时间越久,文化浸润,心性养成,尽在其中。让孩子们更深入领会主题内涵,同时将习得的经典诗句加以运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让经典诵读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语言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在班级开展了“古诗词日”活动,在学生积累背诵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名篇后,要求学生在班级设定的“古诗词日”中,开口必须说一句古诗词。刚开始,学生百爪挠心,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们没有半途而废,我带领孩子们互说互评,坚持了几个星期,渐渐地,有的学生能运用自如,且基本恰当,远到《诗经》,近到《诗词》,脱口而出,朗朗上口。即使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偶尔也能蹦出一两句令人欣喜的话来,令我倍感欣慰。

三、开展多样活动,让经典滋润心灵。

为了有效地促进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结合“书香校园”开展一些班级活动,愉悦诵读过程。

经典晨曲:每天清晨,教室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经典歌声:下课铃一响,随着学校广播站播放配乐的经典诗文的音乐的响起,我带领学生或跟读、或跟唱,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书卷之香,真正达到“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经典交流:每天坚持“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展示,领读或领诵优秀古诗文、名人名言或妙词佳句,尽显诵读之美味;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进行诵读复习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经典记录:建立学生读书存折,创办专刊,载摘经典。学生将读书计划,诵读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留下他们美好的读书足迹……

经典共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首诗,加强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同交流。

经典赛事:开展“快乐读书节”活动,通过师生阳光诵读赛、古诗擂台赛、古诗伴舞现场书法赛、读书问卷等各种形式,去讲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演经典,使学生在学习、竞赛等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4篇

素养。

一、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价值取向

古典白话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教师应立足学段,遵循课标,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语文素养。

1. 感受典型鲜明的小说特点

古典白话小说具有典型鲜明的小说体裁特点。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有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曲描细叙的艺术刻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特点。

2. 习得凝练传神的言语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情节曲折紧凑,语言生动凝练。如选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数百字,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让主人公伸着两个指头的情节深入人心。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等表达方法,感悟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辉

古典白话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教师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 开启浩瀚无涯的快乐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宝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背后是《红楼梦》,《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景阳冈》的背后是《水浒传》……教师应在引领学生感悟此类课文的魅力之余,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由此开启快乐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则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2. 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挖掘文本丰厚内涵,将其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的关心,实则更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语言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3.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是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

画等。

例如,学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教师可引导其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

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服务。

4.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起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再如,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一般都认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使权弄势的十足小人。由于节选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此时可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让学生读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趋全面,更能体会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丰厚的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5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我一直在书堆中寻寻觅觅,及时掌握教改信息,认真学习领悟课改理念,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借鉴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次创设条件,走出去观摩聆听名师大家的经典课例。好多位名师的教学经典一次次吸引了我。他们的课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连课堂过渡语也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使听者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之感。我现在如同一个习武者获得了武功秘籍,教学中边读边操练,借鉴名师经典,落实课标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了师生交流、互动、展示的舞台。于是学生们发现:先前一本正经、总是板着面孔的我有了诚挚的微笑、宽容的目光、协调的动态语言,课堂多了一些轻松,多了一些真实,多了一些笑声,多了一些灵动。为此,我略有感悟,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向名师学哪些呢?我认为要向名师学习以下两点:

一、学习名师的一颗童心

名师共同特点是:他们关爱每一位学生,一颗永远的童心。名师是幽默的,在恰到好处的夸张中点拨迷津,在意想不到的诙谐中激励导行。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名师是孩子化的,他们的语言总能与孩子的语言碰出火花。他们尊重人、欣赏人,即便是独到的见解,也用商量的口吻道出。

许多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段使我终身难忘,不断引领着我去模仿、创新,促使我从困惑中走出来,从反思中醒悟。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古诗《草》,最后安排学生回家汇报,老师转换角色,分别演妈妈、哥哥、奶奶,对汇报学生或赞赏,或引导,或考察,或归谬,情境生动,寓教于嬉,令人忍俊不禁;而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抓住重点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了个“来来回回读重点”。文章共四个故事,读完每个故事后,老师就事论事,不作点评,然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段话。学生感悟一次次加深,深切的怀念之情写在师生脸上,令人动容。

支于恒老师在教《匆匆》一课时,根据文本的特点,运用了诵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充分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个教学环节为“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创作”自己的格言或警句。教师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对课文、对时间和生命个性化的感悟。我听后真正感到,支老师把课堂时间真的还给了学生,把黑板真的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怪听课老师异口同声说到:支老师的课堂是读书的课堂,也是艺术的殿堂。使人听后久久难忘,既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又引领着我们去模仿、去探究……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捶捶乐》,教学如同拉家常一般,口语交际、表演、现场交流、推销产品等教学环节层层铺设,学生领悟到了“语言有魅力”的真谛。是啊,作文,不正是以“语言的魅力”作基础吗?窦老师授之以渔,这堂课,能不让我们对“超越课堂,超越生活”作点思考吗?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春望》时,引来杜甫的另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详学一略读。诗言志,诗人的悲之切、熹欲狂的情怀让学生深深感动。读书感悟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们不得不赞叹教育者的独具匠心。

二、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方式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6篇

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选篇通常是出自经典名著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章节,如果只立足于某一选篇进行教学,无法让学生对名著整体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名著中同一片段或章节通常以较易理解的白话文语体,或相对较难理解的原著文言文语体,被列入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语文教材。例如,目前语文课本中的《西游记》选篇主要有: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小圣施威降大圣》(选自《西游记》第六回)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美猴王》(选自《西游记》第一回)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与《美猴王》都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讲的是美猴王的由来。区别是考虑到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对文言文理解的能力,小学阶段出现的《猴王出世》采用相较文言文而言更容易理解、也更接近白话文的语言形式,而初中阶段的《美猴王》摘自《西游记》原文。除此之外,仔细阅读两篇课文,会发现,小学阶段的《猴王出世》更注重对事件的概述,对事物具体的描写部分都以概括性的语言掠过;而《美猴王》《西游记》原文中将仙石、猴子的特点描写得更为具体,这有部分原因是根据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的学习目标是有区别的。

二、经典名著蕴含的历史文化

“从词源学上来讲,西方的‘经典’一词来源于闪族语qan,意为向上生长的芦苇。在古希腊文学中,‘经典’一词最重要的意义是‘度量衡’,指建筑中用于表示尺寸的规则,先是指正确的尺寸,后来指正确的比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则和规范,把经典作为规范、典范,这种理解类似于我们对经典的认识。叶圣陶为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中所说:“朱自清所说的经典,指的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用文字记下来的东西”。经典是对文化的记录,必定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一点恰恰提醒我们,传承经典意在传承经典所承载的不可复制的、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经典是永恒的,这是经典的根本特征,每一部经典之作必然要经历历史的选择、具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才能被奉为经典。但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创作出来的,经典正因此呈现出无可比拟的特殊性才被世人认为是值得传承的,于是经过世代相传、奉其为经典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作品。换句话说,经典之作能否得到持续地传承并能持久地获得文化认同,关键在于其自身能够承载多大的文化价值,及传承人能否真正地理解每一部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其背后隐藏着的独特的文化意涵。具体讲,我们理解的经典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种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用概括、抽象的语言加以释义出来的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意义的规范、典范;另一种是我们很容易忽视的、但却又是我们理解经典最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必须回到经典作品产生的最初的历史和时间中,探寻真正支撑着经典的背后的独特文化价值。我们经常谈经典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世代传承的,但如果传承人不理解经典中的经典之处,经典传承的过程终会导致经典一点一点地遗失直至被遗忘。

三、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要基于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和推进“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将不同年段语文课本中出自同一本名著的同一或不同x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然后将多个选篇与名著原著进行整合。名著阅读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将具体选篇中的主旨与名著原著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等内容相结合,意在将文本所要表达的文化意旨及支撑着经典作品的整个文化发展脉络呈现给学生。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感悟经典文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启发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单一选篇阅读转变为由多篇名著选篇整合阅读,进而扩展到名著原著的自主阅读。

1.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教育应该回归经典的呼声愈为强烈。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在2003年就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应对西方价值霸权、文化帝国主义与英语霸权对教育的冲击,就要通过经典教育进行文化陶冶,经典教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所必需的选择之一。”彭书雄2011年就发表了《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一文,认为“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文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拯救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的危机”’。2013年张蔚等在《语文建设》上发表的《经典阅读与语文教育》中明确提出“经典阅读,实则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而早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两份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先后在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方面共计八次谈到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以传授母语为使命的语文课程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并且在两份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均附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传授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将经典纳入语文课程,不是单纯地促成语文教学内容自身的变革,而目的在于通过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经典文化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人文性的最大化,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以经典名著《西游记》为例,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结合西天取经过程中的具体事件,分析佛家倡导的善对孙悟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宗教文化,体悟佛家倡导的“善”,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获得人格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名著阅读学习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2.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

把经典作品作为课程内容与以往其他课程内容相比,不同之处就在于经典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它被时代赋予某种责任,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经典作品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蕴藏其中的中国人最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学习经典,就是要从中学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名著阅读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一部经典作品背后呈现出来的文化发展脉络及在整体上表达出来的文化取向,由此使其借助于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切体悟经典作品背后内在的独特历史文化意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以《西游记》为例,其形成于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禅宗(强调本心是佛)渗透,《西游记》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汲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因此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明代文化发展的脉络足够清晰,并能够认识到《西游记》形成与发展,及其在明代文学发展史中的位置,了解“三教”代表的文化意旨,在此基础上了解《西游记》基本内容,其“对人性美和自我价值的肯定”等主旨及其“物性、人性、神性合一”等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并依靠这些隐性文化资源,将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显性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西游记》意在倡导的“善”念、“善”行等潜在的人文意涵。这样,学生习得的就远远超越了固定的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关于一部经典形成、发展的整个文化脉络,包括其对文化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对不同文化之间关联性与延续性的认识和理解。

3.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7篇

【关键词】经典;民族文化;德育素养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首先,安排诵读的时间,以及规定的诵读的篇目。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晨读给学生提供十分钟经典诵读,课前五分钟集体背诵经典诗文,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低年级要求诵读,背诵《三字经》、歌谣,以及课本规定的篇目;中年级要求诵读,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课本中规定的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能诵读,背诵《论语》中经典的段落,并加以理解运用,和课标中规定的诗篇等,在读中去感悟,体味其中的意境美,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还规定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课,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以及激发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喜爱之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培养学生诵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其次,创设经典诗文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你步入我们泡子学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置身之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一首首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飘逸着浓浓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浓厚的经典诗文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你看,校园的橱窗中张贴名师名句,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位学子;操场四周的墙壁都写上诗意的语言;楼中的走廊,挂上同学们精心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设计,凝聚着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表达出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特殊的意境;班级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内容,有激励学生学习的诗句,有立志做人的名言,有提醒教育学生行为的诗句语言“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享受着整个校园古朴典雅的诗词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先哲圣贤对话,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校园的每一处都孕育着经典诗文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充满着这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律墨韵顺风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8篇

在小学阶段推行国学教育,就是要通过诵读积累国学经典的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汲取古人圣贤的智慧和力量。基于这样的理念,唐山市路北区裕华道第一小学精心编创校本教材,开发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读写空间,在诵读与写作的反复锤炼中,达到国学经典教育的知行合一,为小学阶段的国学经典教育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我们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精心编创了《裕华道第一小学国学校本教材》,一年级《蒙学之冠―三字经》、二年级《神奇的姓氏》、三年级《穿越千年与圣贤对话》、四年级《智慧宝典・ 增广古训》、五年级《垂范将来―孝经 家训》、六年级《幼学・典故》。每课时我们都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或从故事的结局入手,或从读后的感慨入手,或从实践活动入手……使学生积累中学习,在诵读中思索,在感悟中交流,在写作中沉淀,在实践中升华。

一、低年级的读写着眼于丰富积累

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知识的储备,此阶段学习国学,重点就是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广泛诵读,积累语言,养成习惯。因此我们将低年级段国学校本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定位为“丰富积累”。引领他们在《三字经》《百家姓》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和积累中,说写结合,培养语感,丰富语言。

例如:二年级的国学校本教材是根据《百家姓》改编而来的《神奇的姓氏》。此教材从姓氏的类别到历史的起源进行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根据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把讲故事引入读写训练,让他们学会复述自己及家人姓氏的来源,搜集并积累自己姓氏由古到今的名人故事。在生动活泼的故事中,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诵读与积累中,大量优秀的语言丰富着他们的头脑,在整理和誊写中,名人的成才经历更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他们的言行。

二、中年级的读写着眼于感悟交流

中年级的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自己的思想,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我们抓住这个思想飞跃的黄金期,将此学段国学校本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定为“感悟・交流”,引导他们学而思之,思而写之,写而悟之,悟而分享之。

四年级的国学校本教材《智慧宝典・ 增广古训》,是以《增广贤文》为蓝本,将古时的贤文至理归结成册,共分人品、言志、读书等五个章节共107篇名句。

例如:第一章第三课《宽恕》,本课通过引用和解析“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等四篇名句来诠释宽恕的内涵。

课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结合深化学生感悟: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宽容就是 …… (同学们,学完这个单元,对于宽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古代圣贤做一次心里邀约吧!)

宽容就是 。因为 。

孩子们经过这样的读写练习,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宽恕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感到看似古老的圣贤智慧就在我们的身边。为了让他们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读写结合之后,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学会宽容,收获快乐”成长卡。

亲爱的同学们,“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下面是学校精心为同学们设计的“学会宽容,收获快乐”成长卡,希望你能从古代圣贤的智慧中学会宽容,与同学分享收获的快乐!

“学会宽容,收获快乐”成长卡

成长足迹(请把你用宽容之心收获到的快乐与大家分享)

把自己收获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一个人的智慧就得到了双倍的叠加。中年级的孩子们在读与写的实践中,感悟交流,不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高年级的读写着眼于综合实践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我们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国学校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创上将读写结合重点放在“古今对接,实践活动”上,力求利用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书中学习的古代先贤的智慧巧妙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自己的内涵和修养。

例如:六年级《幼学・典故》校本教材是根据《幼学琼林》一书中的相关历史典故改编而成。全书共囊括父母、人事、诚信等13个单元,51个典故。在典故五《武职》故事三――《毛遂自荐》课后,我便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

“毛遂自荐”――我实践:

同学们:相信你一定也愿意担当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一份力量献给学校,班级和家庭。请你充分准备,主动向班主任老师毛遂自荐一份班级职务,并尽职尽责的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将此次 “毛遂自荐”的经历记录下来,把你的骄傲与大家分享!从现在开始,就请你迈开自信的脚步,把握机会,在感叹古代圣贤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历史”写下绚丽的一笔吧!

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第9篇

关键词:诵读;想象;拓展;探究

当代高中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5000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我构建了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1 反复诵读,体会节奏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 合理想象,感受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3 扩展延伸,提升能力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①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②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③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④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4 开展活动,拓展空间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①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②定期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④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⑤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5 合作探究,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