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3 07:42:31

供应商论文

供应商论文第1篇

(一)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是由不同的利益个体组成的较为稳定的长期协作体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采购关系。供应商,尤其是主要的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经营业绩甚至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实现与上游供应商的紧密联接和协同运作,才能使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的供应部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需用物资的供应厂商进行选择、考核、评比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1]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可*的供应商管理队伍,通过实施良好的供应商管理策略,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最终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快捷服务保障。好的供应商是高质量的保证,卓越的供应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资产,将为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带来丰厚的回报。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管理思想,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模式。[2]主要研究如何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企业实现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使供应商及其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甚至是市场销售的过程中,并通过对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整合来共同开拓市场,降低产品前期的高额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

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是这么定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用于建立商业规则的行为,以及企业为实现盈利而对于和不同重要性的产品、服务供应商进行沟通的必要性的理解。[3]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己经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供应链的地位在当今商业运营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Gartner认为,“当今企业想要成功的唯一条件是拥有一条优秀的供应链”,[4]而在供应链中,供应商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在由原材料生产直至最终消费者的这条价值链上,其强调的是上下游厂商以及与最终消费者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点是放在制造企业上游供应商环节,强调的是来料管理,即采购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战略性采购的概念,强调从集成的角度看待采购。[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采购早己走出了国门放眼世界了,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及购买的成本在整个的最终产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增长。现代制造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供应商为企业制成品提供的增值部件,很多时候,企业终端产品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供应商,因此,制造企业在寻求成本控制以及竞争优势的时候就需要更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

对许多企业来说,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关系,其所带来的价值会是难以估量的。这些价值可能会包括:

(1)提高收入: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协助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或更早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并有可能通过批量的缩小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从而细分市场;

(2)降低成本:除了从传统的价格方面,从供应商推荐的新材料的运用方面,也可以获得成本的降低;

(3)资本扩张: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使企业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也可以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做出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利用率;

(4)提高客户满意度:供应商的合作,对企业提高质量,缩短交货时间,提高供货率,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服务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5)降低风险:企业及时、安全地获得关键性原材料,可以降低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制度基础

自从1938年伯纳德的名著《主管的功能》发表以来,组织设计学家的研究旨趣便显露出朝着4个主要方向发展的趋势,这4个方向是:倾向于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系统,注重组织中的信息处理系统,组织设计中采取权变的观点和生态学的观点。同样在对组织决策的研究中,西蒙针对“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对决策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这些事件不难发现组织理论研究者对组织中复杂性的关注。

1、开放系统理论

以Bertalanffy为主提出的开放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组织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否则就会死亡。因此,组织必须像生物体一样对环境开放,建立一种与周围环境融洽的关系。这一观点与古典管理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极少关注环境,只重视组织内部的设计并将其封闭起来。而开放系统则认为,环境是值得时刻注意的关键要素,开放系统理论的出现开辟了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新思路,打破了官僚和封闭式的思维方式,这正是组织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2、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则更进一步,认为组织除了要对环境开放外,还必须考虑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两位英国学者,TomBurns&Stalker,G.M.在50年代完成了建立权变理论的一部分重要工作。两人考查了不同企业后提出,契约的组织和管理应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率,当环境变化率高、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不断带来新问题和新机遇时,应该采用开放的组织形式。权变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组织是开放系统,需要精心管理以满足和平衡内部需要并适应环境;没有最佳的组织形式,组织的适当形式取决于任务或所处环境的类型;在同一个组织中,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组织类型。

3、合作竞争理论

合作竞争理论则强调合作与竞争的同时性,Brandenburger,A.M.&Nalebuff,B.J.对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与书名相同的新名词——合作竞争,书中指出,企业之间既不是完全的竞争,也不是完全的合作,而是合作与竞争共存。他们把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分成四类:顾客、供应商、互补者和竞争者,这些利益相关企业的角色总是变化的,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也就是说,企业与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总是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和互补者的综合体,合作与竞争关系具有同时性、兼容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决策者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中保持清晰的头脑。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评价、选择供应商过于主观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评价和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如选择的标准不全面,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而且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主观的成分过多,有时往往根据企业的形象来确定供应商的选择,选择时往往还存在一些个人的成分。

2、对客户需求反应速度过慢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向多样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产品响应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国的GM公司因其响应时间过长而丧失了20%的顾客,而且还有40%的顾客尽管买了他们的产品但对响应速度却不很满意。[6]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更是普遍存在。我国企业传统的供应商管理,还存在着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不能改变与供应商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企业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重新订货就需要增加谈判过程,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另外,在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采购方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也只能进行事后把关,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7]

3、交易成本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比较重视交易中供应商价格的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经常要进行报价、询价、还价等来回地谈判,并且多头进行,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决定订单。在这种供应商关系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是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因此互相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日常的小事上,对长期性的预测与计划工作没有时间考虑,增加了许多合作中的不确定性。

4、企业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

为了增强竞争优势,现在各个企业纷纷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而将其他活动交给别的企业处理。企业己经意识到供应链对自身企业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成功的供应链首先要促进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日常联系,信任、诚实和开放的观念是共同发展的先决条件。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商业信息。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没有准确的信息,那么采购商和供应商都必须保持大量的存货以保持快速反应,也就无法将安全库存量减至最少。而且,由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不通畅,缺乏沟通,将会经常发生冲突;还有就是由于供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文化上的差异,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

[1]侯方森:《供应链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李建伟:《供应商的管理问题》,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澜:《战略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周澜:《战略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杨占中:《供应链管理及其面临的问题》,《物流管理》,2003年9月。

[6]陈兵兵:《管理与供应商的关系》,《IT经理世界》2002年版。

[7]刘兆军:《现代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1年第11期。

供应商论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经济发展阶段;物流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特点

大多数人解释不清楚什么是电子商务,专家们也在为它的精确定义争论不休。电子商务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大公司通过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各个机构之间、商业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这个过程被称为EDI(电子数据交换,俗称无纸贸易)。EDI通过传递标准的数据流可以避免人为的失误,同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据估计在世界1000个最大的企业中,95%以上在使用这一技术,它过去是、现在主要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基于EDI技术的电子商务由于需要建立昂贵的公司独立网络和巨额的开销,成为大企业、大银行和大的合作伙伴之间的专利,中小企业无法进入这一领域。

电子商务引起广泛关注是近几年的事,Internet带来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简单地讲,Internet是遵从共同的通信协议、覆盖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互联互通和全球性是Internet的两大特点。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出现,对企业信息部门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由于Intranet平台统一、管理方便、培训简单,建造Intranet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必然的趋势。外联网Extranet概念的提出,使Intranet由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 Extranet 通过向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添加外部连接来扩充Intranet 。

企业内联和外联的因特网化,必然会促使以企业间交换信息为主要功能的EDI系统因特网化,促进EDI技术摆脱以前的昂贵的公司独立网络而融于Internet,更多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则干脆直接采用Internet技术来进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将传统的电子商务从一个小范围的、局部的、专一的、昂贵的商务概念推广到一个开放的、公众化的、廉价的系统中。它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计划、生产、销售和运营模式,甚至改变整个产业的基本生存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理解为是以开放的Internet环境为基础,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进行的全球性的商务活动。基于Internet和全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如果将电子商务理解为基于Internet,那么就很难将企业在专用网络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纳入其中。目前,专用网络仍然是企业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和物质平台,因此,目前的电子商务可以理解为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利用电子工具实现的在线商业活动和行政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但是,今后专用网络的因特网化是大势所趋。

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随着各种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不断应用,生产率已经被提高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制造加工过程本身的技术手段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潜力开始变小。为了进一步挖掘降低产品成本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潜力,人们开始将目光从管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转向产品生产周期中的整个供应系统。产品在生产周期中供应环节的费用(如储存和运输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正日益加强,它们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很广的地域间转移、存储和交换,这些活动的费用构成了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整个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供应、储存和销售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加快物料的流动、减少库存,并使信息快速传递,时刻了解并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大大减少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构建供应链成为现代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供应链是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直到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组成一个链状结构。资金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最成熟的,也是最有保障的。下面讨论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问题及现状。

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础,没有现代物流,供应链只能是空中楼阁。物流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经历:(1)经济起步阶段;(2)经济高速发展阶段;(3)经济稳定发展阶段;(4)经济低速发展或停滞阶段。在经济起步阶段,尽管构成物流功能的各项活动诸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等以各自单项的形式存在,与此相应的技术开发、改善和合理化等活动也在进行,但是综合这些活动的物流概念是不存在的。

物流概念的出现,归功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物资流动量会急剧增长,结果可能是国内的运输能力、储存能力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港口等的严重不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增加成为物资流动量增加的基础。这时,企业的运输、储存能力的扩大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的主要目的是能力的扩大和费用的降低。为此,宏观方面要求社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港口等的整合和扩大,这将推动运输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企业也追求流通活动的合理化,力求建立自己的流通中心,其中包括现代化的机械的购置和信息技术的引进。一旦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物流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能力扩大和降低劳动强度,而是变成提高生产效率和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管理,这时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将不可避免,对信息流的管理将变得重要。进入经济低速发展或停滞阶段后,与物流的发展相关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将受到关注,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大气和噪音污染以及与建筑物相关的居住幻境恶化等问题将凸现并可能得到解决。因此,作为国家的物流政策在追求物流现代化的同时,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兼顾环境保护。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凸现出对物流能力和管理效率提高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政府在道路、港口、运输工具等硬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即使是这样,物流硬件在目前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例如沪宁高速公路不得不拓宽和京津将建第二条高速公路。政府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立法和规划也很重要,这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

随着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强,我国许多地方政府正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和完成现代物流规划研究工作的经济中心城市近30个,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北方沿海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及经济欠发达省市也或制订了物流发展规划。这将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提供经验,但由于规划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持,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政府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和制订物流法律和政策的同时,微观上,企业在促进物流现代化和提高生产效率及物流系统效率上应起主导作用。企业物流当初是指在工厂、分店等各自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活动中进行的作业活动。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物流能力扩大的同时,企业力求引进运输机械和管理体制以削减物流费用。物流不仅仅是货物的集散而是各种活动的集合,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在信息及物理上的实现。在各项活动的平衡中实现物流的现代化来削减物流费用。企业的流通中心的机械化、物流活动的信息化和新运输机械的采用等使技术现代化的同时,最终必将开发或引进连接生产、经营和运输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信息共享,形成企业价值链。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效的物流管理不仅是企业的目标之一,而且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互适应,并最终形成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论文第3篇

1.1电子商务信任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和时空分离性等特征,进而产生物理距离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加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意识偏低。因而造成电子商务信任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主要原因,如果电子商务信任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则其发展优势会更为突出。目前,电子商务模式多为B2B、B2C、C2C和G2C等,交易风险无处不在、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直接导致了对信任的依懒性,电子商务信任问题是决定网上交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理论模型是实证研究的先导,众多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信任管理模型,相关经典模型如下。第一代信任管理系统PolicyMaker是由Blazeetal(1996)开发的,PolicyMaker管理系统是根据相应策略和凭证来进行有关信任决策的,它描述一个值得信赖的动作,该动作是由接受一组局部的政策声明、一系列的证书和一个字符串来实现的。Williametal(2000)提出自动信任协商模型(ATN:AutomatedTrustNegotiation)该模型实现了在多个虚拟组织环境下,通过资源共享和协作,可以迅速地建立信任关系。仿真分析技术在电子商务信任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郭洪海等(2009)改进了Sporas模型,在Sporas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易量、交易次数等变量并引入了惩罚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C2C模式的社区成员E-Sporas信誉值计算模型,并进一步运用仿真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E-Sporas信誉值计算模型对治理损毁名誉和谋取信誉这两种不正当行为有着积极的正面效果。卞佳(2008)应用Matlab为仿真工具,结合Monte-Carlo随机抽样方法建立了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的仿真系统,分别针对买家行为、卖家行为和信用评价改进前后对比三种系统方式进行仿真,验证了信用评价对买卖双方存在正向引导作用。李季等(2011)在借鉴了信任衰减向量的基础上,开发了P2P网络信誉模型,并且还应用仿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P2P网络信誉模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还可以提高买卖交易的成功率。

1.2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是电子商务产业与物流运输业高度融合所形成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系统,使线上和线下密切联系起来,具有高度信息化、先进现代化和广泛社会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与传统意义上的物流运输相比,它更严格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充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进行物流派送跟踪管理,进而准确快速的完成派送服务,定时和定点的实现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供应链协会所提出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ceModel,SCOR)概念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SCOR模型的框架由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这五个基本管理流程所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立运行的系统。只能通过这些相对独立的实体来协调系统的完成其每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才可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作为现代辅助决策的一种方式,将其运用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有着突出的实际作用。唐秋生(2011)建立了电子商务环境下需求不确定性的库存“双源”和销售“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并针对“推式”和“拉式”两种不同生产模式的特点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应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数值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验证了“拉式”生产模式优于“推式”生产模式。周庆等(2002)在Agent遗传分层有色户petri网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级Petri网,以研究供应链配送系统动态行为,其所描述的模型为适应性主体执行层的动态模型。第三方物流将作为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业务运作的主导模式,赵亮等(2012)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运行模式进行模拟仿真,以探索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服务面临的瓶颈问题,并针对仿真结果提出探索性解决措施与方案。

1.3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

当今市场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转向市场份额的质量,戴尔以及Ebay的总裁都把忠诚度作为电子商务经营活动成功的关键要素。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用户资源。针对我国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Fredfick.Reichheld等(2000)首次提出电子商务忠诚度(E-Loyalty)一词,2001年,国际著名咨询公司KPMG与牛津大学零售管理学院(OXIRM)电子商务忠诚度定义为在线顾客对网上企业或其网站品牌的忠诚。本节将从顾客忠诚度测量维度和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两个层面上来论述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模型基础内容。Lee等(2012)以台湾网上银行的使用群体为调查对象,进一步分析认为这种银行的服务质量对于消费者信任和满意度的提升有明显作用,进而影响顾客忠诚度。TaoLu(2010)等融合了C2C零售网站销售特征,应用数据包络研究方式测量客户忠诚度,利用信息熵理论限制权重分配,最终实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沈晶,孙玲芳(2007)探讨了影响电子商务客户忠诚的原因,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此外,还对某一具体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验证性分析。RamakrishnanRamanathan(2011)用实证研究方式探讨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卖家处理退换货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1.4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在Internet环境下的商业生态系统,具体表现为寄生、偏利、非对称互利和对称互利等不同模式。在国外信息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马歇尔•麦克卢汉最先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如“媒介就是信息”和“地球村”等。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对信息生态理论进行研究,谢金生等(2006)基于企业内外部视角,认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与此同时,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差异化;闵惜琳等(2007)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各主体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应该采用合理的发展策略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李琪(2008)则诠释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指出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竞争策略为共同进化;需要指出的是将仿真方法运用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2、国内外现有研究评述

2.1电子商务信任

首先,电子商务信任相关的经典理论内容丰富,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应用型理论更新速度落后于电子商务发展变化的速度。其次,电子商务信任机制是一个动态运营模式,其模型的架构及仿真实验主要集中在静态环境条件下,有关信任动态演变路径研究不够深刻,深入研究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再次,从现有的仿真模型运行来看,仿真多数集中在电子商务信任的影响因素上,有关信任服务质量的仿真实验比较缺少。最后,每个模型仿真实验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每个因素都具有被限定的意义,因而电子商务信任仿真模型的验证结果其适用性和通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2.2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

首先,国内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领域有很多有价值的仿真模型,但多数仿真模型存在对物流随机性的考虑不够或是研究的内涵不够深入,应用仿真模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够突出。其次,物流供应链仿真的一些成果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的还不成熟,应该将传统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结合起来,建立线上和线下统一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最后,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系统工程,学者们在进行仿真模型的过程中无法将供应链中所有环节都纳入仿真系统内,因而只对其部分环节或部分重点内容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与现实物流运营状况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出入。因而有必要根据研究需要,优化仿真模型。

2.3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

首先,针对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目前学者们还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准确定义,学者们对其定义还存在分歧。其次,关于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模型的研究层面,应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的研究偏少,这是一个亟需填补的空白领域。最后,关于电子商务顾客忠诚度的研究,学者们没有针对不同的购物网站顾客的忠诚度会存在差别而将电子商务环境按照购物网站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

2.4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从上述的观点中可以得出,实际的生态理论目前并未涉足到电子商务失衡层面上来,关于如何应用生态系统视角深入挖掘电子商务活动相关信息,将其应用于平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的研究暂无实际性进展。另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运用仿真的方法研究比较少,随着仿真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问题会成为专家学者的较好选择。

3、总结

供应商论文第4篇

不管是传统的制造企业还是供应链下的制造企业,都需要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核心企业的采购成本,而采购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美国,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大型制造服务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成本竟高达80%,而大型汽车生产商零配件采购成本与企业销售总额比例也高达50%。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不但可以很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业绩,因此如何选择供应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论及,并提出了一些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方法。比如TOPSIS选择法、AHP层次分析法、面向顾客需求的评价方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等。但这些方法大多局限在通过静态的评价指标来进行选择。这一点,使得它们的运作和实际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复杂的过程产生了偏差。为此本文基于企业成本的考虑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的评价和选择这样不但可以减小这种偏差的出现而且更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二、评价指标的建立

对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研究最早影响最大的是G.W.Dickson,他通过分析170份对采购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标准。Dickson认为质量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交货、历史绩效等七个因素则“相当重要”;“一般重要”包括遵循报价程序、沟通系统等14个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往来安排则归入“稍微重要”之列。

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98.5%的企业考虑了这一标准,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外,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因此根据Dickson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这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中的三项作为供应商选择的决策目标:即质量、准时供货、价格。其中:质量是衡量供应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按质量的缺陷率来计算由于质量问题所产生的成本。准时供货是衡量供应商绩效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不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证,而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本文通过计算订货提前期和安全期来计算由于供应商不能准时供货所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价格也是选择供应商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愿意选择能够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供应商,因此通过价格计算采购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支付的成本。

三、评价模型的建立

4.供应商动态评价模型的建立。企业在进行物料采购时往往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企业采购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减少不必要的采购费用。但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不用再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相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企业制定合适的采购策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然而,为了避免一期供应商的偶然性企业可以根据T期对各供应商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以后的采购策略。同时本文引入ABC角制法,就是为了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例如根据式(8)计算的结果按照由小到大对企业进行排序,然后确定各企业的ABC角色。A角作为主供应商,分配较大的供应量,B角和C角作为副供应商分配较少的供应量,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单渠道采购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样供应商为了得到更多的订货量而不断改造自己、优化自己。因此本文给出了动态的评价方法为以便于企业能够对供应商的业绩作出更准确的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某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有一种零部件需要从其他企业进行购进,该企业已选择了三家供应商为其供应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企业打算每隔三期对这三家供应商进行一次评估,企业针对评估的结果考虑在接下来的三期中确定各供应商的地位,并且按照ABC角制法按一定的比例确定各供应商在接下来三期内每期的采购数量。首先,假定该企业上一次评估后分配三家供应商每家零部件数量如下表,并且上三期各家供应商的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

如果零件出现缺陷由于运输和时间的限制企业自行进行处理,为此每个缺陷零件的返工和处理成本为5元,企业根据质量可靠性(95%)确定的系数?籽=1.64和标准差S,企业取定S=70,与零部件有关的维持费用系数?姿=20%,并且根据表1,的数据和式(1)~(6)计算各供应商三期各类成本。同时,根据式(7)得到三家供应商各期的单位零件成本如表2所示。

最后,为了评价各供应商在这三期内的评价结果,取a1=0.3,a2=0.33,a3=0.37,根据式(8)分别计算供应商1,供应商2,供应商3的综合评价值为11.425,12.625,12.81,由此可见供应商的排序为供应商1优于供应商2优于供应商3优于。因此,根据排序结果可以确定出供应商1为A级供应商,供应商2为B级供应商,供应商3为C级供应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各供应商的以往情况的考虑确定各供应商的分配的采购额。

供应商论文第5篇

为保障供应商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哈电机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和流程明确供应商绩效管理模式和各责任部门的职责。公司层面设立供应商管理委员会,负责供应商管理政策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对供应商的准入、升降级和退出进行审批。供应商管理委员会下设供应商管理办公室和供应商评审办公室。供应商管理办公室是综合管理机构,常设机构为企业管理发展部,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年度供应商需求计划、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供应商名录归口管理,并协调供应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供应商评审办公室是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相应类别合格供应商准入、升降级及退出的评审,并向供应商管理办公室提交评审结果。供应商评审专家数据库由哈电机各职能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人员规模将近200人,评审时由计算机系统自动随机抽取。

二、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哈电机按照供应商提品和服务的类别分为原材料、设备、加工制造、工程项目、运输、集成配套和其他七大类,每类可划分若干产品类别,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对于同类别的供应商,借鉴卡拉杰克矩阵分类法,根据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果及与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将合格供应商划分为战略供应商、优先供应商、普通供应商、专有产品供应商。另外,对于满足合格供应商条件,但仍在准入考核期(两年)内,或者基本满足合格供应商条件,但需要其提品和服务的,列为临时供应商。哈电机根据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果,对不同级别的供应商给予不同的采购政策,激励供应商提升自身水平。一是战略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加强与战略供应商经常性的沟通与技术交流,获取关键资源,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加强合作;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战略供应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常进行有关成本、计划、质量等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参与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相互提供行业发展动态和产品升级换代信息;哈电机对配合其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一定的专项投入的战略供应商提供优先供货权;战略供应商中对哈电机有突出贡献的,通过加大订单的方式进行激励;对战略供应商,可通过各种媒体为其进行宣传,获取广告效应。二是优先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加强与优先供应商的沟通与交流,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其供货份额;对于绩效评价优秀的优先供应商,通过加大订单的方式进行激励;对优先供应商,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其获取广告效应;对绩效评价优秀、符合哈电机战略发展需求的优先供应商可升级为战略供应商;对绩效评价不达标的优先供应商降级为普通供应商。三是普通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加强与普通供应商的沟通与交流,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有资格获取供货份额;对绩效评价优秀符合哈电机发展需求的普通供应商,升级为优先供应商;对绩效评价不达标的普通供应商降级为临时供应商。四是专有产品供应商的管理策略:按照合格供应商进行管理,对其定期进行绩效评价。加大与专有产品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共同探索深化合作方式,确保专有产品供应商提供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专有产品和服务。五是临时供应商的管理策略:增进与临时供应商的沟通,帮助指导其改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对绩效评价达到普通供应商条件的临时供应商,可升级为普通供应商。

三、实施供应商动态绩效评价

1.综合绩效评价维度设置

要合理评价供应商的绩效,评价维度的设置非常重要。哈电机在评价维度选择上,参考美国学者Dickson与Weber对供应商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类别和专业特性,确定了供应商绩效评价的五个维度:质量水平、价格水平、交货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质量水平:依据供应商在哈电机的历史业绩、供应商认证结论和供货质量等对供应商进行质量水平评价;生产过程中和交付后发现的质量问题,由质量检验部根据每月的不合格品处置单等,对I、II类物资的收货质量进行评价;仓储部负责III类物资收货质量问题等评价,将评价信息反馈到质量检验部。价格水平:企业管理发展部依据供应商订货合同和标准价格,进行价格水平评价。交货水平:生产部依据供应商交货准时度和交货数量准确性,组织实行交货水平评价。技术水平:技术部门依据供应商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后续研发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问题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实行技术水平评价。服务水平:使用单位依据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相应管理部门,实行服务水平评价。

2.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层次目标决策模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工具,哈电机以层次目标决策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五个维度十二项指标”,每个评价维度下设若干评价指标,分别为历史质量、质量体系保证能力、交检质量、实物质量、价格稳定性、价格调整、时间准时度、数量准确度、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后续研发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客户回复时间长短及容易联络程度、具体服务事项等。

3.供应商绩效评价方法及结果应用

对不同产品类别的供应商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维度和权重,通过对各维度评价次数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系数求和,得出不同产品类别供应商的绩效评价值,具体计算公式略。供应商管理办公室按年对供应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得分情况,按照类别将供应商分为A、B、C、D、E五档,详见表。年度评价达C档以上(包含C档)的供应商纳入下一年度的合格供方名录;年度评价B档以上的供应商可结合市场供应情况、哈电机自身战略发展需要等方面,择优升级为优先供应商或战略供应商;年度评价D档的供应商予以警告;年度评价E档的供应商降级。

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哈电机积极推进供应商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现代化手段,建立网上招标采购平台和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系统,从供应商准入、招标采购、供应商绩效管理、供应商退出等方面,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1.网上招标采购平台

哈电机于2010年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了网上招标采购平台,改变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招标管理模式,实现采购过程从招标立项到评标定标的全程管理与监控。对众多供应商从价格、质量、交货、服务和技术等五个维度进行整体打分和综合评价,对供应商按照产品类别进行分类自动排名。自2010年以来,对网上招标系统进行三期优化完善,进一步提高招标工作的效率,在优化供应商队伍、降低采购成本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益。哈电机招标工作采取计划指导、统一协调、分类组织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年度招标计划,有序开展招标工作。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管理体系,保证招标制度和程序得以落实,在招标工作具体操作上,哈电机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投标单位。采购外包部门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项目招标文件,确定具体的招标要求,通过网上招标系统进行提交。哈电机在进行招标文件编制时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多环节控制,确保每项招标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实行网上招标是哈电机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也是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通过网上招标工作的实施,增加了招标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化,不仅能够保证招标制度和程序严格执行,预防腐败和遏制可能的人为违规因素干扰,节约采购资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使大量准确数据的统计更加便捷,为供应商综合绩效评价和信息共享提供了依据。

2.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供应商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实现供应商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哈电机配合ERP一期工程,对现有供应商管理进行了整合,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供应商准入、供应商评审、供应商综合评价、信息反馈等环节均纳入计算机系统,同时充分利用网上招标采购平台的成果数据,开发了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系统是动态的存优去劣的系统,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从几个维度全面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绩效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帮助供应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水平。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系统融合供应商准入评审、供应商评价、供应商升降级和退出等功能,实现对众多供应商的价格水平、质量水平、交货水平、服务水平、技术水平五个维度的整体打分和综合评价,并对供应商按照产品类别进行自动排名,为采购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迅速地掌握市场供应信息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该系统的开发摒弃了以往各职能部门以手工方式分散评价和打分,实现供应商价格水平在招标或核准单制定过程中的自动打分方式,杜绝了主观打分现象,把采购部、成套办、控制事业部、热加工事业部、项目管理部、质量保证部、技术管理部、六大分厂等部门提供的各供应商的分数汇总在一起,得出五个维度的综合分数,并最终评出等级,实现了以手工打分计算方式向信息化的转变。

五、与供应商共同促进技术进步

1.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

供应商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召开供应商绩效年度评审会议,根据评价结果,编制供应商绩效评价报告,并及时反馈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管理水平。哈电机坚持开展第二方质量审核,协助供应商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供应商与哈电机“同质化”。

2.对供应商进行技术培训

对于一些需要应用新技术的外购件,为使供应商能迅速掌握供货产品的技术特点及生产难点,哈电机采购外包部门积极组建培训团队,对供应商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培训团队成员包括哈电机设计部、工艺部、生产部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团队根据产品特点,确定技术培训及技术交底关键点,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对供应商进行系统培训。供应商在接受培训过程后,根据自身人员、设备、技术、质保等情况,按照培训团队要求提出完成产品生产及保证产品质量的应对措施。为确保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得到落实,哈电机对供应商实施生产过程巡检。通过巡检,直接针对供应商从原材料、复验、生产过程、检验试验等进行审核,发现不符合项,提出整改要求并对整改情况及时验证。

3.供应商提出技术改进的处理

哈电机针对供应商提出产品技术改进,专门建立了通畅、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供应商在承揽配套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若发现产品设计或产品工艺可进一步优化改进或设计图纸、加工方法存在瑕疵等问题,可通过填写《HEC分包产品技术改进信息传递表》,向哈电机提出技术改进申请。哈电机技术部门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的专家进行技术评定,充分考虑更改后产品性能指标对配套件总体性能、寿命、法律法规要求等的影响。若供应商提出的改进方案可行,则以《技术更改通知单》形式在哈电机内部各职能部门传递。

4.与关键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

供应商论文第6篇

近十几年来供应商关系已逐渐在转变,随着JIT(即时生产)、TQM(全面质量管理)与SCM(软件配置管理)等观念普及,制造商-供应商关系已逐渐由互相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互相合作的关系。

总的来看,其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传统模式(traditionalmodel):1970年前,制造商-供应商关系为传统模式。在此时期,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为敌对的状态。制造商设定供应商的特殊契约、持续的更换供应商以寻求价格的折扣、彼此间的信息很少流动、各自寻求在交易中的最大利益。在此时期中,双方只针对价格争论,较少涉及到质量、设计和运输能力。

压力模式(stressmodel):1970年以后,由于全球市场的衰退及激烈竞争,供应商持续忍受了制造商不断要求降价的要求,双方的竞争更为激烈。此时,质量控制的观念开始兴起,制造商开始对供应商的质量做评定,也逐渐开始将供应商包含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来。这时制造商-供应商关系符合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买卖双方都不断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

溶解模式(resolvedmodel):1980年以后,由于价格已成为决定主要绩效的来源,质量和运输对绩效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制造商开始认识到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很多公司开始采用JIT运送策略,且让供应商得到长期契约,双方开始交换信息。供应商在承受降低价格的压力之下,还需根据制造商的要求作出相应改变。

供应商伙伴关系与网路阶段(supplierpartnershipsandnetworks):1990年之后,西方制造商认识到日本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是其主要竞争优势来源,JIT被广泛采用,制造商也认识到对供应商的支持有助于零部件的质量保证与运送的可靠性。在网络组织关系的制造商-供应商关系中,交易双方可建立复杂的关系来管理供应链中的产品和服务。透过买卖双方的互动,打破了两个个体的边界及增加了彼此的竞争优势。这个时期强调的是伙伴及网络关系,强调彼此的互相帮助、信任及技术、信息的共享。

企业要提升自己的利润,就要努力与上下游的产商竞争以获取利润。在此种情况下,制造商-供应商的关系就倾向敌对状态,在实际中的做法包括:为了抑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powerofsupplier)过于强大,制造商会从多个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来维持供应稳定;同时,努力提高原材料的可替代性,以降低原材料的转换成本避免单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过强;避免对供应商作出长期承诺,利用供应商间相互竞争来压低价格。另一方面,供应商会通过加强独特性或向前整合来增加议价能力。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是零和博奕,双方不能建立起长期信任的关系。

而在JIT管理方式下的制造商-供应商关系则不同。JIT强调制造商要与少数供应商维持紧密与长期的合作关系,鼓励交易双方互相依赖产生协同效应。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供应商只有少数的买方,使得供应商免于在市场上与其它供应商竞争。而对于制造商,则可以享受纵向整合的利益,而不用承担相等的投资与风险。供应商通过与制造商密切合作,共同提升在产业中的竞争位置,共同分享利润,创造长期绩效成为主要目标。表1、表2比较了对于这两种制造商-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的异同。

供应商伙伴关系

有学者认为制造商-供应商关系的本质为:工业市场是较集中的,也就是在工业市场中面对相对较少的消费者;工业采购所采购的数量都较大;对供应商而言,大客户是很重要的;买卖之间是彼此互惠的;工业市场所产生的交易金额相对高于消费性市场。

制造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可以定义为在供应链上居于不同位置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一定时期内达成的一种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关系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企业的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结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应用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这种环境下,企业产品的制造过程的周期会因供应商的密切配合而缩短,而且对顾客服务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也将提高。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适于构建供应商伙伴关系呢?现实的复杂情况表明这种伙伴关系根据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合作程度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层次,图1和图2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指导性策略。图1从实务的角度出发,将制造业的物资按采购量和对生产的重要程度两个维度将物资分为四类,并认为应对Ⅰ类和Ⅳ类物资分别与供应商建立关键性和一般性的伙伴关系。图2中则按照供应商在所在行业的竞争力和供应商相对于企业的增值能力这两个维度将供应商分为四种:普通合作伙伴、技术合作伙伴、影响力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李静芳.循序渐进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

供应商论文第7篇

1传统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管理存在三大缺陷:

(1)库存太大。传统供应链上的库存缓冲,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库存,而这正是造成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原因。在供应链上,如果各个公司的仓储和存货点不一致,库存问题就会扩大化。由于供应链的每个参与方都有库存,再加上库存管理的失误和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相互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环节时,库存水平与实际的货物需求几乎毫无关系。

(2)反应太慢。传统的市场配销渠道的松散是固有的。由于在供应链上再订货过程的脱节,其可能从未满足热销产品的销售需求。

(3)处理需求单一。传统的物流管理处理产品的方式单一。如公司关于挥发性产品和非挥发性产品的库存水平相似,并通过同一种物流网络对它们进行分发。

在过去,仓库主要用于储存和处理货物,货物周转和循环很慢。一个卡车给配销中心运来一车货物,配销中心收货并进行实物存储。过了一段时间,当产品被记录进公司的库存系统后,如果有订购,它就会被装到出库的卡车上运出。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星期,而其他货物则放在库存中。

电子商务时代,在物流管理较好的公司,当产品在运送途中时,配销中心就已接到电子通知,并知道卡车将于某时到达。这可使公司对该卡车货物进行征订。当卡车到达时,工人可将产品卸下来并通过扫描输入到系统,此时库存记录会马上变更。计算机根据征订结果,通知工人将某种产品取下来并与库中的某被选产品匹配打包,并装入出库的卡车上运交客户。这样,货物可不在仓库停留,进出库几乎是同时的。

2电子商务中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以生产为中心,力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成本,来获得利润。在销售方面则采用促销方式试图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顾客,并通过库存来保证产品能不断地流向顾客。而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对顾客未来的需求的预测来拉动产品和服务。基于这种思想,产生了多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快速反应策略、有效客户响应策略、电子订货系统和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等。

2.1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QR,是美国零售商、服装制造商以及纺织品供应商开发的整体业务概念,目的是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QR的着重点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实施QR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所有的商品单元条码化,即对商品消费单元用EANUPC条码标志,对商品储运单元用ITFil4条码标志,而对贸易单元则用UCCEAN--128条码标志,利用EDI传输订购单报文和发票报文。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与内部业务处理有关的策略,并采用EDI传输更多的报文,如发货通知报文、收货通知报文等。

第三阶段:与贸易伙伴密切合作,采用更高级的QR策略,以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一般来说,企业内部业务的优化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在贸易伙伴间进行合作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障碍,在实施的第三阶段,每个企业必须把自己当成集成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2.2有效客户反应

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ECR,是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ECR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使零售商及供应商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食品杂货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战略思想,首先,应联合整个供应链所涉及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改善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使其最合理有效;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具体地说,实施ECR需要将条码、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集成起来,在供应链由生产线直至付款柜台之间建立一个无纸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间断地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同时,信息流能够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流动。这样,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2.3电子订货系统

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orderingsystem,EOS,指将批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业、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因此,EOS能处理从新商品资料的说明到会计结算等所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作业,可以说EOS涵盖了整个商流。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零售业已没有许多空间用于存放货物,在要求供货商及时补足售出商品的数量且不能有缺货的前提下,更须采用EOS系统。EDIEOS因内涵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手段,因此在国际上使用非常广泛,并且越来越受到商业界的青睐。

EOS系统并非是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而是许多零售店和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运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

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2.4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网络式供应链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相关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企业在供应链的策划上,可以选择3种模式,包括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系统与其他企业合作提高供应链效率直接接受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即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一些企业选择了第一种模式,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降低操作经营成本,使客户的满意度最大化。但是,其结果往往是增加合作伙伴的成本,对其合作伙伴造成损害。实践表明,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懂得协调、利用和管理与伙伴企业之间关系的企业,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供应链的重要性,认识到协调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分享被认为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信息流被认为是对供应链效

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有许多企业都制定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客观真实、充分反映客户需求的数据,这些企业都只能根据其过去的经营或库存量的变化情况,做出市场预测,并进而通过生产和库存使这些预测变为现实。其结果就是所谓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即定单信息变动沿供应链呈现倍增效应,从而导致生产商收到的市场信息与实际的市场信息之间有相当大的误差,从而导致供给不足或过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更有效的客户需求预测方式的出现,使企业直接从产品消费场所或产品使用地点,搜集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并直接对市场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

第三,要有懂物流的中、高级人才,参与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人才应当具有新的企业经营理念,能及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能够熟练驾御新的技术,并有能与商业伙伴的合作精神。

依据物流的基本过程,以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要实现货物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高效率流动,最完美的供应链应当是企业间网络式的供应链系统。其基本特征为“三个能力”,即:与市场需求同步的反应能力;对信息充分而又同步的传输能力;处于物资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的商务运作能力。要建立一个这样的供应链系统,存在种种的限制条件,既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包括行业壁垒、地区壁垒的消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也需要在供应链中的企业具有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信息设备,能够被相互接受的标准化操作方式,即相关企业能够实现网络式的供应链操作。当这种网络式的供应链系统可能产生的效益被所有企业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就可能升级为多条供应链效率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消费者的满意度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供应商论文第8篇

如图1所示的三层结构[1],通过在结构功能层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的职能管理和业务推进,以实施层的信息技术、策略过程、施设设备及组织变革来实现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各流的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及“三流”之间的集成和协同,从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实现组织的最高使命和战略层的目标。

1.1结构功能层在信息化的今天,敏捷而有效的供应链规划、组织和管理,是以高效协作为前提,以信息流为手段,以有效需求管理为核心,将物流、资金流、商流集成于相互联系业务流程的协调运作,寻求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与合作,从而促进供应链速度、成本、效率的优化。从商流管理来看,通过卷烟商流与资金流、物流体系的分离和流程推进,加强采购、销售、服务等营销管理,做好上下游客户服务营销,真正按市场需求,做好客户需求的获取、分析、预测,适时地组织货源的计划、采购和补货。从资金流管理来看,通过对每个运营、管理活动成本、盈利等要素的核算与监控,实现对供应链上的业务单元的准确核算和控制,以缩短对客户订单的响应周期,有效控制产品成本,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资金流的管理目标。从物流管理来看,通过DC、仓库、中转站的规划、选择和网络优化、运输管理的优化、物流服务改进来实现与供应链战略、财务约束相匹配的物流服务。

1.2从实施层来看从实施层面来看,建立在以信息技术和一定设备设施基础上的组织变革、策略流程的创新是“三流合一”和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因此,信息技术是实现“三流合一”的基础支撑,也是实现供应链快速反应的前提和保证。在烟草商业供应链中,从工商的销售计划衔接、烟草商业的购进、入库,到由烟草商业对零售户的网上订货、卷烟配送构成。在这其中,烟草商业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起着承接工业、零售户的作用。其主要的卷烟商流(不包括烟叶)是指从采集客户订单到与工业企业签订采购合同的过程,包括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货源分配、订单采集、订单管理、需求采集和管理等业务活动;卷烟物流是指从卷烟出厂,到进入烟草公司仓库,再到分拣、配送到零售户为止的过程,包括仓储出入库扫码、入库、存储管理、分拣、打码、出库、出库扫码、送货签收等业务活动;卷烟资金流是指从与零售户的销售结算到与供应商的采购交易、结算、对账、资金转账等的过程。从实施层来看,需要通过对需求、计划、采购、订单、销售、补货等的需求和交易信息共享和协同实现商流的顺畅和协同;通过RDC、DC、中转站的选址、作业流程来实现物流的协同和精益管理;通过精确的资金流收支、核算和监控来实现经济活动价值目标;而每一个“流”重要环节与其他“流”的重要活动间的协同、交互和准确是实现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2烟草商业“三流合一”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架构的初探(Theinitialexplorationoftobaccocommercialagilesupplychai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architecturebasedon"threeinone"concept)

2.1构建“三流合一”集成平台是实现行业敏捷供应链的重要途径国家局提出的CT-155蓝图的根本诉求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总结国内外的优秀实践。根据行业信息化应用特点,构建应用集成架构和技术集成架构一体化的集成平台是实现“三流合一”的重要途径。

2.1.1应用集成架构通过元模型方法构建设比较完善的企业级信息化架构,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疏理和差异化分析,建设并实施符合行业“三流合一”的集成平台架构[2]。从应用架构来分析,从人员、活动、管理记录和活动记录四个维度来记录每一项业务活动,其重点是管控记录和三流活动记录,管控记录是对操作人员所做的业务操作进行合规管理、痕迹化记录、质量监控、平衡记分卡记录和战略关注的工具;三流活动记录是综合记录业务活动的需求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增减变化情况。应用集成必须改变管理流与业务流相脱节,制度规范众多、许多纸质文件传递、人工流转、数据和信息并非数出一门、重复输入、处理、存储的状况,改变实际运行执行烦,效率低,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与管理信息流的融合,实现数据流、非结构性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根据管理及应用的详细程度,可将管控记录和三流活动记录中的任一项变量进行细分成若干个子项,例如,资金流,可细分成收入、支出、成本等子项。因此,应用集成架构A可用以下函数表达:A=f{人员(代码、角色、分组、权限),活动(名称,前置条件,模式),管控记录(操作名称、操作者、标准、操作痕迹、质量监控、BSC记录或战略关注),三流活动记录(需求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这样,引入流程智能和平衡计分卡管理思想,进行数据分析,以便于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业务流程协同,对流程节点进行审核、监控、预警以及标准化、精细化、过程化、科学化的全面绩效管理。

2.1.2高效集成技术架构按照国家局CT-155统一应用平台规划蓝图,集成平台指行业统一平台,应具备数据分析服务能力、应用集成与协同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数据传输与交换能力和基础设施资源管理能力。它应能实现企业级“三流合一”内部整合的功能,它一般采用SOA、ESB、BPM、主数据管理、BPEL4WS、云计算、规则、组件、门户等技术搭建可灵活配置的具有集成能力的集成环境、数据环境和行业云环境。与ERP系统架构等其他系统架构相比,这样的架构具有先进、开放、灵活、集成、集约、可配置、跨系统、可扩展、可管理的技术架构,可以更好地利用原有遗留信息系统的资产,使建设集页面、节点、表单、活动、消息、门户、报表等一体的集成平台成为可能。这种架构的优点是可以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和服务的共享,将相关企业的WebService集成到云服务环境或自身系统中。但集成的深度取决于统一应用平台基础架构的健壮性和灵活性。

2.2通过导入ERP实现企业级“三流合一”是构建敏捷供应链的基础一体化数字烟草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实施ERP,其优点是为“三流合一”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财务业务的及时、高效、精准一体化的成本核算。ERP系统一般具有较强的流程引擎和较完善的流程管理功能,世界级的ERP产品在其系统架构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并保持超强的研发优势,从而保持了其产品在系统架构、流程管理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著名的SAP的NETWAVE具有建立流程模型、、维护、跨系统组合等诸多功能;能提供支持BPMN/BPEL等协议的流程建模、定义、编辑、集成和仿真工具,确保业务流程设计开发过程的快捷和高效。同时,加上ERP在数据关系定义上严密科学,使得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三流”信息严格同步。ERP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企业内部尤其是ERP系统中的“三流合一”。为了适应供应链合作的需要,可能通过ERP提供的接口来实现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的互通和应用,以实现“三流”的分离推进、“三流”集成和协同运作,以信息流驱动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实行业务过程的不断优化。

2.3混合模式这种模式引入ERP管理思想和企业集成架构的理念方法,内核应用采用ERP的架构,非ERP应用则向企业集成平台发展[3]。这种模式的集成包括企业内部的ERP系统集成和外部的ERP系统集成。而对于内部集成,又可以区分为ERP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ERP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对于外部集成,也同样包含与ERP之间或其他系统之间的集成[4]。这需要从组织架构、主数据等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规划,采用ESB、SOA、BPM等技术进行企业集成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和研发。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企业内部的不同应用系统、不同企业的应用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商务、交易、结算、物流等数据的交换;实现SCM系统与和ERP、DRP、WMS、TMS等商流、财务、物流系统之间的集成。这里举一个订单处理环节三流合一的例子:业务单元通过网订或电话订货获取的客户订单由WMS根据对零售客户的送货时间等服务承诺,对订单进行按线路优化排程,形成合理的订单波次,传送给分拣系统;同时,将订单汇总后生成的出库数据一方面传送给WMS以给分拣补货用,另一方面物流系统中产生的出库单据凭证传送到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以此进行存货核算。分拣系统在进行数字拣选处理并将订单发送给打码到条分拣中心控制机,进行分拣、打码到条处理。打码到条后的卷烟按户进行包装后,按TMS计算获得的车辆和送货线路、时间窗口进行送货和签收,保证按时送达,还可以通过ETL定期抽取到物流运作管理系统,使得物流运作管理系统能够跟踪管理整个货品的物流过程。从而实现了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同步运作。

3结论(Conclusion)

供应商论文第9篇

关键字中药产业物料供应商

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是我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之一,然而这一优势正逐渐被打破,据统计,在如今的国际中药市场上,日本、韩国产品占据的份额高达90%;国内市场上,“洋中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国际市场上每年中药的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中药所占比率不足5%。中药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由于中药生产原料供应的链条比较长,因此原料供应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目前由于人们对于中药越来越重视,一方面,中药治疗对病人的副作用比较小,另一方面,中药是天然药物,对当今追求“天然产品”的人们讲,中药治疗肯定是最佳的途径。随着中药产业规模的扩大,中药的原料供应越来越成问题,一方面,天然原料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种植的中药在环保标准上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中药材的供应成为影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药生产的特点及对物料供应的要求

中药生产的特点及原料的利用情况

产业链条长,环节众多,每个环节的生产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药的生产如果从原料供应至产成品到消费者手中,纵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果按照国际GMP规范生产,可以想象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药产业其产品对患者的作用机理目前并不是非常清楚,其理论依据多是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而国际市场上对药品的要求必须有产品的成分、作用机理的说明,否则是不能够作为治病的药物出现的,而只能作为普通的保健品,因此中国的中药生产面临相当大的药理知识的障碍,使得中药产品多以保健品的形式出现在国外的超市中。

中药产业其产品多是复合制剂,其原料为许多种中药材,因此其生产过程中多种原料之间的数量的协调和质量的控制都显得非常困难,再加上医药生产本身就特别严格,因此,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中药材生产的特点

中药材的栽培,既有和农作物、果树、蔬菜栽培一致的方面,也存在有别于这些植物栽培的一面。由于种类繁多,生长地区的不同,各种中药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中药材栽培方式的多样性。总的来说,中药材生产应注意以下特点:

中药材生产讲究产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栽培的中药材,最终是用来防病治病。如果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低或者完全没有,就降低或失去了药用价值。而产量过低,又影响了药农的收入。药材的质量主要由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疗效决定的。此外,药材的形态、大小、色泽,即商品性状(俗称“卖相”)也是质量的一个方面。

中药材栽培有忌连作的特点。很多中药材,特别是一些根茎类药材如白术、、地黄、丹参等都不宜连作。一方面是由于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改变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病虫害严重。此外,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一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也使得连作的效果不好。这就使得原料的总供应量受到限制。

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多样性。由于不同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栽培年限的不同,形成了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多样性。

中药生产企业物料供应商的选择

根据中药生产的现状和中药材的生产特点,结合供应商的选择理论,提出如下的选择方法:

根据ABC法粗选供应商。根据表1所列数据对中药材供应商进行分类,在保证供应方面,对这三类供应商的要求是一致的。但A类供应商,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且数量少,对其加强管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潜力所在,所以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BC类供应商,因其所提供的物资比重小、数量多,他们不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点,可以作一般管理。我们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将A类供应商作为主要的供应商。

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供应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内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各目标的权重。计算组合权重,即得到各方案的相对权重。根据相对权重,选出最优供应商。

集团对物料供应商的管理

建立供应商的竞争机制。根据中药材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制定响应指标的阈值,供应商们在这个阈值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只有进入ABC法粗选出的供应商才有资格进行有关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这样,一方面使管理工作得到简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主要的供应商感到有压力,督促他们做好物料供应方面的工作。

做好物料供应的质量审验工作。中药的质量与中药材收购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GMP明确规定:“药品生产所用物料应从符合规定的单位购得,企业应确立定点采购并依规程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的基本原则。

审验的内容。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包括对新选择供应商的质量审验和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质量审验。对新选择供应商的质量审验内容有:供应商基本材料审核,样品检测、验证,实地考察,结论与信息反馈等;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质量审验内容有:物料质量状况回顾,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调查,供应商业绩综合考评等。

审验的程序和方法。对新选择供应商的审验。

成立审验小组。企业以规程形式,明确规定对新选择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时,审验小组由供应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料使用部门、科研技术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其中,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协同质量审验工作。审验小组成立后,依规程确定一名组长并由其对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部署。

材料审核。对供应商基本倩况的掌握和了解是进行供应商质量审验的第一步,一般通过对其提供的文字材料的审核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供应商材料审核包括两部分,即:对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材料的审核和法定材料的审核。

样品检测、验证。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确定:审验小组应明确所采购物料的质量标准,此标准可为法定标准或高于法定标准的药厂内控标准,需注意,有内控标准的必须执行内控标准。

实地考察。审验小组在对供应商所提供物料表示满意后,应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有时实地考察可不进行或推后进行,在何种前提下可不进行或推后进行,需提供哪些补替材料等,企业在规程中予以明确规定。

信息反馈及跟踪审验。对供应商所提供样品的检测、验证情况及实地考察情况,审验小组应做好向供应商的反馈工作,对于某些检测指标和结果可能还需同供应商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确定,供应商也可通过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改进,使其产品达到要求或提高质量水平。对质量审验存在问题需做整改的,审验小组应进行跟踪审验并随时记录。

起草审验报告,批准审验结论。审验小组在进行以上工作后,应由组长根据审验情况起草审验报告。药厂应规定审验报告的书写内容和格式。审验报告应对所进行的审验活动进行总结性说明并做出质量审验结论,由审验小组成员讨论通过并签名,提交总工批准。

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审验。

供应商确定后,在其少量供货及长期供货过程中,应对该供应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验。审验的周期和内容应依据供应商的不同和所供物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定期或不定期审验可围绕如下方面进行:物料质量回顾,包括合格率、退货率、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供货的及时性;质量保证体系或生产设备、设施。发生重要变化时,定期、不定期审验可成立审验小组,或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验应有报告。

质量审验档案。从事质量审验活动的所有材料归入质量审验档案,作为供应商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审验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或调查表);供应商法定材料复印件;供方质量标准及出具的样品检验报告单;本药厂物料采购标准检验操作规程及本厂出具的样品检验报告单;物料正式采购后三批进厂检验报告单复印件;物料均一性验证“评价及结论”复印件;现场考察报告;质量审验报告;定期、不定期审验材料及报告。供应商质量审验档案应由企业规定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和管理。

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正如在前面看到的那样,中药行业的物料供应商与其他行业有明显的不同,其所提供的中药原料质量及价格差别也非常大,究其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条太长,供应商就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来看,是非常难以做好的,为此作为生产厂家,中药生产企业采用中药产业化生产的模式,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确保物料供应的畅通和安全。

中药产业化发展就是根据中药生产GMP规定,从中药的种植一直到加工、销售,采取规范化操作,在中药种植领域实行GAP规范种植,并在每个生产环节尽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中药价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集团公司+供应商+农户”这样的发展模式。

生产企业主要在市场信息的搜集、资金支持、技术咨询等方面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使供应商有实力能够带动中药基地的建设,通过规范化的基地建设,才能够保证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

对于加强供应商管理的政策建议

由于行业特点,目前中药生产企业的物料供应商大都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比较低,大都停留在中药材的收购、批发等业务领域,真正具有规模化供应能力的供应商还比较少,而且,供应的原料质量和数量极不稳定,对生产企业的稳产优产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应当立足于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应当着眼于未来。

正因为目前供应商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生产企业应当立足于加强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供应商的原料基地建设。目前虽然大多数地区都在进行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项目往往都中途流产。按照现代医药GMP管理的相关规定,建设一个GAP中药材基地,无论在技术、资金还是管理等方面都要求非常高,实力弱小的供应商想完成这样的项目几乎不可能,因此中药生产企业必须与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精心培育一两个大型的供应商,按照国家GAP中药材规范化建设的标准,生产合乎产业发展的原料。

供应商的市场反应体系建设。由于传统中医药大都是以野生动植物为原料的,但是现在随着野生动植物的减少,中药产业的原料供应越来越成问题,通过原料供应的影响,市场的波动加大了,因此供应商对市场的反应体系建设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加强供应商同产学研的结合。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中药产业在新世纪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想使这些好的机遇变成经济优势,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来武装传统的中药产业。在中药的种植行业里,着力用现代的育种技术开发新的医药品种,用现代的栽培技术,人工培育产业化生产所需的大量药材。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人工中药材代替野生药材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的广泛参与,最终实现原料的安全供应。

参考资料:

1.刘大可,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利关系研究,经济学研究,1994.10-12

2.赵希男等,供应结构与供应商的选择,决策与借鉴,200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