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9 20:47:38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1篇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进入了多媒体网络化交互式教学阶段,这也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多媒体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此,对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网络化教学,实现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常规课堂教学

网络化课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CAI主要是教师实施传统教学的一种先进手段,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而网络化课程注重的是学习环境要素的提供,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学习者将处于某种情景,通过与他人交流协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表达,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能力,建构学习思想。这种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提供的信息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环境下的常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教师精心设置学习内容。设置的原则是在包含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概念、人物、事件等丰富的课外知识及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等外延性知识。

第二,通过超文本的方式,使目标知识(新知识)和相关问题的预备性知识(旧知识)以及伴生性知识(学生随机产生的多种问题)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制成网页。网页的设计应当体现知识体系的有效性和关联性。最好设计成多套的学习路线,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三,学生浏览网页,完成自主学习。在这种以网页浏览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操控电脑,浏览经过精心设计的关联性知识体系,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通过讨论及接受个别辅导,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共同探究各种关联性很强的问题,为深层次的理解创造空间。

第四,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而本网页不能解决的时候,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浏览互联网的其他网站,查询资料,解决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讨论层次达到一定水平后,可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深化,把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网页,向其他学生展示,让大家对自己的言论、观点进行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最关键的是问题的设置。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什么,并且这个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最重要的是资源的搜集与处理。资源是指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有关信息或网页清单,这些资源都是指导者(教师)预先选定的,以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主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这样学生才会通过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网页中提供的相关资料,由浅入深的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上述整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策划者,包括前期探索环境的建立和探索过程中的适时引导。在后者中,教师处于一种同时兼顾整体和个体的状态,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做出引导。

如在讲《文艺复兴运动》时,我采用单机版与网络版交互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单机投影上主要进行课堂的组织活动,而学生通过我的网络版课件,一方面运用查询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单机版上提出的问题。如: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有哪些?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代表人物及其他们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你如何理解人文主义精神?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式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欣赏到了很多绘画作品,阅读了不少课外资料,既得到了美的熏陶,又拓展了知识面。通过这种课堂探究,我发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够相互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课题或任务驱动为核心,利用网络手段获取和交流资料,或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远程交流,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历史学科以其内容丰富、涉猎领域广泛的特点,有很多让学生感兴趣的选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整合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更应当摒弃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应当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都是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案例,大有一种博古通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变得更加直观。总结下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如下优势: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很难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方能找到拓展课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拓展,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的搜索,然后对一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天然的集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学往往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有利于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搜集大量信息,通过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等方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局面,而是需要通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学课件制作的方式、音频视频的融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误区

凡事皆有两面性。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下来,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存在如下误区: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很多教师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而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2.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忽视质量。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形式,忽视实质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因为,多媒体课件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重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形式。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上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09.

[2]朱庆强,刘月英.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的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信息技术 整合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更应当摒弃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应当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很多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笔者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

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都是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案例,大有一种博古通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上,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变得更加直观。总结下来,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具有如下优势:

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知识都是源于课本,很难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方能找到拓展课本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拓展,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的搜索,然后对一些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筛选,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案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多媒体天然的集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学往往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有利于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搜集大量信息,通过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等方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局面,而是需要通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教学课件制作的方式、音频视频的融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误区

凡事皆有两面性。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会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下来,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存在如下误区:

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很多教师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而是简单地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

2.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忽视质量。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现形式,忽视实质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因为,多媒体课件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重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形式。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以上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供广大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中小学电教,2009.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33-01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

信息技术课程当前已经纳入了全国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之内。作为必修课程,其含义是学生必须掌握,而且是能够熟练运用的。然而,一些地区的初中信息课程的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可操作性不强等。这样的客观现实一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门课程逐渐失去兴趣,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从实际上来看,许多教师往往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上讲授一些与课本内容脱节的知识,使得学生“跟不上节拍”,教学质量严重下降,阻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对于教学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

2.相关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从我国第一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至今不过短短十年时间。而在这十年时间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也没有得到提升与改善。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作为升学的指标,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不加以重视,往往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太多的自主时间,而忽略了实际的教学内容,甚至放任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其他的事情。正是教师的不重视,给学生作了负面的“表率”,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

3.教学缺乏完备的硬件、软件

作为演示性以及操作性极其强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相关设备的采购、保养等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反映在信息技术课上缺乏相关操作的最终原因是缺乏设备。而且,即便是有了相关的硬件,许多学校教师都将设备当作是“摆设”,即便是拥有了硬件,硬件上的软件也是落后于教学标准的,既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也不对学生的实践提供任何帮助。可以说,硬件以及软件的缺失是制约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缺乏支持

这里所说的“支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缺乏良好的师资力量的支持。由于信息技术不受相关部门重视,优秀的师资力量难以引进,而现有的师资力量也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正是这样的矛盾,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是资金的缺乏,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束手束脚”。

二、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的相关策略

1.改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当前,学生反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听不懂”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改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才是提升初中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将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同时,由于初中生缺乏相关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的同时也应该使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话语来表述相关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一些艰涩的知识。

2.相关教师提升教学观念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相关教师提升教学观念,摆正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尽管信息技术教育不作为升学的标准,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的运转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因此,相关教师也不应该自我沉沦,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重要。应该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具有促进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将相关学习习惯等运用到其他学科上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3.加强对相关硬件以及软件的补充以及使用

前面说道,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硬件以及软件在课程中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对于课程学习的辅助功能也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从校方的角度来说,应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客观需要,对校内的信息技术的硬件以及软件作一定的补充,使得“教无所用”的相关情况不再出现。同时,在补充了硬件以及软件之后,也要提高使用频率,不能将其作为“摆设”,应该使得硬、软件物尽其用,真正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支持

前文说道各方面对信息技术的支持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因此,从解决对策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说,校方以及教师之间应该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得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进入到教学平台之中,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而另一方面,从资金的角度来说,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且保障资金能够真正被使用到相关的层面上,以最大程度来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而服务。

三、总结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作为新时代生存的必备技能,信息素质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仿佛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因此,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就成了当前教育方所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教育部门加强对师资、教学监督以及资金的支持;学生上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教育资源;社会也应该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只有各方面团结努力,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真正为今后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艳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5篇

一、对教材分析后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初中新课改的背景。目前许多国家达成共识:未来社会要求的现代人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乡镇来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或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当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零起点”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差的学生能通过教学逐步提高,但却造成了小学、初中、初中学习同一或相似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初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对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

新课程不再立足于初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认为他们在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也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初一新生应该都能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但目前,至少是前一至两年,初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在初中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学习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网上聊天和玩游戏,极少数学生学过网面制作和动画制作,并有少数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很少有学生学过编程;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所以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根据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合理采用教学方法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初一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初一新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完全按新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会有部分学生跟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学生是大部分在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而B类则为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

A类是大部分学生,初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初一必修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B类学生是初一新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硬件的原故,很多乡镇初中没能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他们没有学习初一新课程的基础。在初一必修课的前半个阶段,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和A类学生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A、B两类学生,我们也应关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如对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2、新课程强调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或分组探究、讨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解决办法。

对于初一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而是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用得最广的教学方式便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而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相关软件,而这些软件的使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开始接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单学会某一个或几个软件的使用,因此,通过“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任务驱动学习操作技能的方式会更少地被采用。但这并不是说新课程不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相反,我们要更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其次,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表明,目前还很少有学生自己去积极想出问题去解决,只有老师布置适当的任务,学生才会去分析问题,探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才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6篇

一、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的简称是IT,是利用网络、计算机、广播电视等多种硬件设施设备及软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储存、加工、传输及使用的和。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对信息系统与应用软件进行设计与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课程分析

(一)逻辑性

数学教学中的公理、公式均是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与反复的证明才得出的,因此其逻辑性较强,其逻辑性具体体现在几何与数量关系的推导上。当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既要讲求一定的方法,也要符合逻辑思维。

(二)抽象性

数学的抽象是复杂数量逻辑关系及图形空间形式的反应,抽象性并不是数学学科独有的,在研究数学抽象性知识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将图形、文字等联系起来并形象的展示出来。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抽象性的概念,也不会更好的构建数学模型,因此,需要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该问题。

(三)实践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该观点将数学应用范围之广体现的淋漓尽致,数学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工具与手段,其实践性很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一)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本身是一门既枯燥又乏味的课程,而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图形、动画、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讲解时,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比如讲解圆锥、圆柱体等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将上述形状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图形,通过组合、拆分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严谨性、抽象性及实践性等特征,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的首手段很难满足现有的教学的需求,比如无法全方位展示立体图形的构造等,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进行处理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及动画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在该方面优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随着信息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加深,比如多媒体课堂中CAI课件的应用,教师通过该课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教师能够更加灵活的掌握教学进度。信息技术的应用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高密度等特点,能够有效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不足之处

(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

有时教师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反而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主体地位,出现初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滥用的现象,反而降低了数学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时,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三角形的图片展示给同学,学生通过视觉进行感知,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筷子、胶带等工具动手制成三角形,如此看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更有优势,其既能断粮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计信息技术。

(二)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虽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教学中的一大趋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的位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该现象十分常见,教师将信息技术放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注重与学生进行共同与互动,使得学生和教师间的联系变少,进而导致教师不能清楚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比较盲目,有了疑问也不及时向老师反映,久而久之,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均会下降。

五、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

(一)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结合实例

教师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理论教学,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引入实例。比如学生在学习圆形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数学课堂中的圆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太阳,有的学生说像车轮,还有的学生说像呼啦圈等,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说的这些实际物体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学生对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重视师生的课堂互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扬长避短,不能丢掉传统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疑问,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疑难问题进行汇总,并逐一给出思路和意见,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只在乎信息技术应用与否,而是既要应用信息技术,又要认清传统课堂的重要性,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能缺少。

(三)注意数学课件的设计

充分考虑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具体的讲课思路,合理设置课件中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并适当分析和讲解。另外还需清楚以下内容:数学教学课件与教学目的是否贴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可以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否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相符,教学课件的使用时长等均是教师设计课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合理应用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相当于为学生搭建了免费、便捷的数学学习平台,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已经学过的课程制作成视频等,通过社交软件或网络进行,学生可以在家温习学过的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数学学习讨论群,教师可以跑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难点和疑问进行自由发言与交流,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7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93-02

生活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动手实践能力,还可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尤其是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说,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与现实生活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更多的生活资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科学的应用价值和生活服务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的设计原则

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操作为重点的学科特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即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对于同一问题的解决,不要一味开展标准化的教学,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价值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案时,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增强生活化教学的针对性,加快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难易适中原则

对于初中生而言,信息化素质的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很多抽象化、复杂化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在理解和应用方面还存在能力上的不足,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时,一定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探究乐趣,又不能因为难度过大而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就是要求生活化教学方案的制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信息化素质的养成。同时,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要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减少一味的批评指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积极情感。

二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善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常识

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积累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遇到了很多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对个别信息技术知识的感性认识,这其实已经为学生理解和学好某些信息技术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讲到某些信息技术知识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常识来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障碍,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让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例如,在“计算机

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学中,很多同学一开始可能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理解和区分并不完善,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早就有该方面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开展更加深入的教学,如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环节,可以从学生已知的鼠标、U盘、键盘、显示器等常见硬件设备入手,延伸到CPU、内存、硬盘等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设备,这样会在第一时间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陌生知识的心理距离,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扫除学习障碍。

2.善于发掘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外,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只要是有利于教学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生活教育素材都可以充实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来。一方面,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这是因为现在的网络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又能够实现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联系,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素材和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吃、穿、住、行、学、用、玩等生活环节出发,多搜集那些集知识性、生活性、应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尽快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引入生活中的视频、声频、Flas等趣味化的多媒体作品,开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生活化教学,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加强实物的观察与操作

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方式比较直观、活跃,但是理性思维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多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与客观实物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又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对于CUP、内存、主板、声卡、显卡、网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学生在下次看到实物时可能还是区分不了,教师只有多进行实物教学,并阐述各个硬件的功能和识别技巧,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4.善于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书面考试形式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多是机械性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或者脱离实际陷入“题海”教学的弊端,这样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很多学生甚至因此丧失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使复杂的、深奥的、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化、通俗化、具体化、生动化,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对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例如,在“文件的建立、复制、查找、删除”等内容的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先引入生活中文件夹的概念,看现实生活中文件夹是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然后再延伸到“我的电脑”与文件夹、文件管理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

5.善于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不应当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应当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思考、多探究,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记忆,加快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形成。例如,在“键盘操作与汉字输入”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仅仅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学习与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汉字键盘操作与汉字输入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要依赖于现实生活中的不断练习和反复应用,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外给学生安排一些打字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多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 结束语

总之,生活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新课程理念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主动贴近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多创设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信息化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严鸣鸣.教学联系生活提升学习效果――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4(6):96

[2]仇小妹.浅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4(5):67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8篇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两者相互整合的好坏对地理教学影响巨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多样化多方面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都要运用现代代信息技术,而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优化,达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

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对现代信息技术要求不同,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难点,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掌握,如,地球的公转运动可充分利用动态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动态中感知新知识地球的公转的特点。有的地理教学内容则不需要用复杂的多媒体课件,甚至不用课件也完全可以,或只需运用简单的投影手段就好达到教学效果。如,地图一节的比例尺的讲解和运用就是只需举例运算使学生达成熟练掌握比例尺\用的基本技能。

二、不同的年龄阶段决定了选择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

班级不同,学生学习状况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不一,如,初一学生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较你,而初二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要比较娴熟,在地理课上,初一学生的地理课上设计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准,要符合初一学生的要求,教学互动要要求也比较低,要满足初一学生会用的、能用的要求在而只能设计简单的操作技术。

三、不同的课型决定了选择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

一堂课的课型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在教学设计中也会有很大偏差,因此,根据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需要设定自己的地理教学课型是常规课还是探究课还网上研究学习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课型的不同要求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也不同,如运用网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不仅仅要多媒体课件的配合,还要学生会熟练运用电脑知识,运用电脑为地理教学服务,而练习课则可以用一般投影方式达成学生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四、不同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条件决定了选择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

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装备不足,有的装备先进,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不同特点利用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优的学校,在地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如移动多媒体、手提电脑、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为初中地理教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学生学识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决定了选择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第9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现状;策略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存在许多不足:

1.在课程开课方面: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教学中受重视程度不高,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课时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少,一周就一节课,而且也不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而由会计算机技术操作的教师代替,而且空上理论,没有实际操作课,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存在着胆怯心理;除此之外,只有七年级开课,八年级和九年级有书无课,课程如同虚设。城市地区则一周开两到三节课,教师技术相对比较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比较高。

2.教学资源设置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尤其农村地区,计算机设备极其短缺,没有上课必备的机房,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无法正常开展;而城市地区设备比较齐全,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学生认识方面:农村广大地区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简单的上网聊天、看电影和打游戏,一学就会,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只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日常娱乐工具,并没有真正用于查找资料和日常学习;而城市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从小接触电脑,对电脑的理解范畴更加广阔,懂得利用电脑查找资料、做相应的文件以及用于学习,不仅仅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比较高端的娱乐工具。

二、改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措施

1.注重内容设计选用,精心组织实施,强化学生能力提高

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教学,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理解教材,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内涵,明白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探究规律的,并且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

2.老师要努力创造学生先学后教的课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师要了解他们不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这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做到课前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3.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并在其中找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因此,为了更快地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4.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化学生学习成功体验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并时刻受到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消极的环境则会对人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不得不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强化他们学习成功体验的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发展。

5.强化学习方法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方法比学会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会更重要。所以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摒弃以前那种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创造开放,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的互动式课堂。同时,在利用计算机的同时,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可以很好的发展,这既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不断分析和研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现状及策略,不仅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我国初中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技能水平,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