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8 17:38:36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1篇

1.1物联网应用者隐私安全问题

日常生活中,物联网被应用到所有领域,所有的物品都可能随时随地的连接到网络上,而物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觉察,他将不受控制地被定位、追踪,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个人隐私泄露问题,这无疑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这不只是涉及到网络技术问题,严重的还会上升到法律问题,从而产生纠纷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现今的物联网时代,怎样预防财产信息、个人信息不被不法分子盗用,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现今物联网发展道路上需要扫清的重大障碍。

1.2物联网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

物联网系统感知节点相对简单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欠缺有效的监测管控手段以及相关设施,同时节点总量较为复杂庞大,传送的消息和信息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使得它们无法具备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但物联网技术可以代替人来实现一些繁琐、机械和危险的工作,因此物联网为了减少人力消耗和危险性大多数用来做一些远程控制,机器设备基本上会安置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中。这样便可令进攻者、入侵者快速地找到并影响该类设施、设备,从而进一步对其造成破坏影响,高手还可以利用本地操作进行相关软硬件系统设施的变换,势必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3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标识缺乏自身保证安全的能力,这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致使攻击者或者入侵者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使读写器无法接收正常的标签数据,造成通信拒绝服务。同时射频识别技术(RFID)读写器要与主机通信,那么射频识别技术(RFID)本身也可以成为攻击的对象。因此,射频识别技术(RFID)本身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影响了物联网的应用。

2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根据物联网的组成及其特点,结合物联网信息安全隐患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防范的措施:

(1)完善的感知层操作规章制度。首先要保证物联网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即便物联网的感知层或者设备受到不法攻击,物联网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系统对其进行修复,以降低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时还需要在节点的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增加备用节点的数量。而且还需要对物联网的管理权限进行合理的设置,避免非专业人员对物联网的关键环节进行更改,同时还需要严格加强物联网管理人员的身份认证制度。

(2)物联网的安全防护。物联网自身的安全性能决定着物联网的安全防护能力,因此需要从物联网的协议、设备等方面予以加强。要从物联网信息传输的协议层出发提高其安全协议的级别,以更好的增强物联网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物联网传感器节点相关硬件设备的安全协议级别,以降低物联网遭受攻击的机率。

(3)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物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亟需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因此相关的政府和管理需要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物联网信息安全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措施,以更好的规范物联网的发展,降低物联网发生破坏的机率,保障物联网更好的发展。

3结语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 改革 教学改进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50-01

物联网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专业方向,由于它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而言增加了感知层,因此显得更加神奇。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对于已经存在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而言,又多了些新鲜元素的加入,主要是感知层设备和通讯的安全。由于物联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教学体制需要改进。

一、物联网信息安全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困惑

对于物联网专业的学生而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物联网信息安全和互联网信息安全到底有什么区别。他们往往是非常困惑的,分不清它们的区别,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们两者分开来讲。因此,在给学生传授这门课程的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学生两者的区别。从讲课的经验来看,传统的文字表述或者PPT表述都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以Flas或短片的形式传达效果更佳。

此外,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也不是很了解,因为从上课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系统居然没有装安全软件。这部分学生中有人表示从未中过病毒,也未被人攻击过,所以,安全没有必要。

2.教师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物联网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电子通讯等多门学科专业领域的课程,它需要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因此,对主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非常高。主讲教师必须自己全方面的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更全更新去了解物联网信息安全动态,才能更好的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的不断充电、更新已有知识。

3.实验环境的局限性

除了学生的不理解,教师专业功底的自我加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实验室操作环境的局限性。目前,这门课程的实验课基本是在实验室虚拟机上模拟操作,最开始学生还有点兴趣,基本一次课两个小时左右,学生的兴趣就快消失了。

大部分的高校实验现状是关断了实验室外网的,对于一般的编程或课程设计类课程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物联网信息安全类课程,没有实际的感知层设备,没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可供攻击的网站,确实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4.学生的主观原因

此外,有一部分学生的前期专业功底没打好,导致非对称密码学这一部分内容听不懂,后面就不愿意听;有些学生沉迷于手机创建的互联网,上理论课不听,上实验课更不主动去动手操作。这些都造成了上好这门课程的难度。

二、物联网信息安全的教纲现状

物联网信息安全这门课程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放到这个学期来学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合理的。但是,要学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因为密码学是整个信息安全的核心内容。高等数学、概率论与统计、线性代数这些课程在低年级的时候必须要掌握好。可是,有些高校物联网专业却没有系统学习概率论这些课程,这就给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的学习带来了隐患。另外,计算机网络、通讯原理、高级编程语言也必须要掌握,缺一不可;数据库理论和网站的开发也需要了解,因为在攻击网站或数据库时,如果没有专业功底,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

三、教学改进建议

1.传达安全隐患无时不在

在给学生讲授这门课程的开始,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网络上安全隐患无时不在,不论是物联网最低层的感知层,还是中间的传输层,或是最高的应用层。小,则信息丢失;大,则经济利益损失惨重。并且,拿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不注意安全带来的严重后果。

2.教师跟上科技的进步

教师首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从基本的加解密原理,再到网络攻防技术。同时,经常逛逛黑客论坛和贴吧,关注黑客微信群和最新技术。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触与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加入到中国黑客联盟,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学习。

时时发生的黑客攻击事件可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激起学生求识的欲望。

此外,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避免学生走入歧途。

3.教学大纲的改革

学校在编写教学体制大纲时,一定要明确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在低年级学习期间,类似概率论、数据库原理、高级程序设计(任何一种编程语言都可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原理等这些基础课程,必须全面系统的学习掌握。

4.实验环境的改善

开放外网是一个必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在这个智能手机横行的时代,断开实验室外网的意义真的没有那么大了。相反,如果教师创建几个可供学生实验去攻击的网站,通过外网学生能访问到,并且能对网站的相关漏洞发起攻击,这样能大大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上实验课时由于学生较多,并且解决单个学生的问题往往耗时较长的情况下,教师未必能及时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开放了外网,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自己去搜索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四、邀请安全有关公司人员介绍实例

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人脉资源,邀请与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的公司一些了解安全事件实例的专业人员,来给学生讲解系统如何被攻陷,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以及相关公司正在进行的相关产品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去参观或者参与有关项目产品的开发。相比于单个教师的讲授,这种形式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

五、课程的应用前景传达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不知道学习了这门课程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或者说以后就业可以应聘哪些公司的哪些岗位。因此,上课过程中可以引导性的告诉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可以应对哪些工作,从事哪方面的研究,或者可以去哪些高校继续该领域的深造。这些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参考文献

[1]邓淼磊, 刘宏月. 对物联网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3):78-79.

[2]王兴华. 物联网信息安全解决方案[J]. 科技资讯, 2014, 12(16):12-12.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3篇

关键词:认识论 信息安全 理论基础 方法论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53-03

1引言

2011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十二五”规划的新兴产业首位,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面向市场需求的新兴技术和保障政府、军队、银行、电网、信息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技术必修课程,符合高新产业技术的市场需求和教育法规,以其为高新产业迅速发展和控制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信息安全学科是数学、物理、生物、通信、电子、计算机、法律、教育和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与这些学科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信息安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内涵、理论、技术和应用,并服务于信息社会,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索信息安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内涵。

认识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作为认识的主体,首先在于人是实践的主体;知识、技术作为认识的客体,首先在于它们是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的客体,应该从主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从主体的主观能动方面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认识信息安全学科,必须遵循认识规律、专业规律。到目前为止,有关信息安全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缤纷凌乱。在此,笔者以武汉大学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体系为基础,探讨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以其为课程建设抛砖引玉。

2信息安全的学科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1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

信息安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密码体制研究、密码编码与密码分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入侵检测、灾难备份和应急响应、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协议安全、可信网络连接、信息隐藏与检测、内容识别与过滤、信息对抗理论、信息对抗技术,以及信息安全工程等。

网络安全以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实现安全威胁的识别和数据的安全传输,防止非法篡改和泄露保密信息。网络安全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的各个范围和层次内采取防护措施,以便检测和发现各种网络攻击威胁,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研究网络攻击威胁、网络防御理论、网络安全理论和网络安全工程等。

2.2信息安全的方法论基础

信息安全学科有自己的方法论,既包含分而治之的传统方法论,又包含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方法论,而且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具体概括为,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技术实现、逆向分析四个核心内容,这四者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相互结合,指导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推动信息安全学科发展。其中的逆向分析是信息安全学科所特有的方法论。

3现代通信网的技术体系

现代通信网是一个多种异构网络技术融合的综合体系,本文只讨论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射频识别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

3.1计算机网络

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互联,指明了下一代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Cisco研究表明,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基于IP,支持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的统一通信,充分整合面向行业的垂直应用,亦称为IP-NGN。具体地说,就是把社区、企业、机关、医院、交通、航空等元素互联起来,形成一个休闲、工作、学习、娱乐的虚拟社区。计算机网络是一种由多种异构平台组成的多样化技术结构体系,在这个平台中,设备构成主要体现在感知网络、交换路由、服务提供和信息安全等四个方面。

3.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短消息是移动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服务,3G必须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可根据室内、室外和移动环境中不同应用的需求,分别支持不同的速率。

3.3射频识别网络

RFID系统包括三部分:标签(RFID tags)、阅读器(tag reader)和企业系统。标签是一个微芯片附属于天线系统,芯片包含存储器和逻辑电路,接受和发送阅读器的数据;天线接受和回射阅读器的同频信号;标签作为专用鉴别器,可以应用到一定区域内任何对象(人、动物和物体等),代表对象的电子身份。阅读器发送同频信号触发标签通信,标签发送身份信息给阅读器,完成一次查询操作。企业系统是阅读器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阅读器提交身份信息由企业系统存储。RFID系统通常用于实时监控对象,可以实现物理世界到虚拟世界的映像。

3.4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节点,以多跳路由和自组织方式构成的无线感知通信网络,其目的是同步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每一个节点具有感知、计算、路由三种功能,某节点感知监测对象的数据,通过其它节点路由到汇聚节点,经其它网络发送给用户。RFID系统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合作,可以很好的记录物体的状态(位置、温度、位移),加深对环境的认知,扮演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4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

4.1计算机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依靠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和公钥基础设施(PKI)。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原型采用了包过滤技术,通过检查数据流中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所用的端口号、协议状态或它们的组合来确定是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在网络层上,防火墙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过滤进出的数据包;在应用层上检查数据包的内容,查看这些内容是否能符合企业网络的安全规则,并且允许受信任的客户机和不受信任的主机建立直接连接,依靠某种算法来识别进出的应用层数据。

(2)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网是指在一个公共IP网络平台上通过隧道以及加密技术保证专用数据的网络安全性。VPN是一种以可靠加密方法来保证传输安全的技术。在智能电网中使用VPN技术,可以在不可信网络上提供一条安全、专用的通道或隧道。各种隧道协议,包括网络协议安全(IPSec)、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和二层隧道协议(L2TP)都可以与认证协议一起使用。

(3)公钥基础设施。公钥基础设施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PKI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按不同安全需求提供多种安全服务,主要包括认证、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不可否认性、公正和时间戳等服务。

4.2移动互联网安全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由TCP/IP协议族脆弱性、终端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攻击技术普及等缺陷所导致的传统互联网环境中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1)手机病毒。手机病毒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恶意软件代码,一般利用短信、微博、微信、@mail、WAP网站等方式在无线通信网络内传播;同时可利用蓝牙、wifi等方式在智能手机间传播。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统一的操作系统平台,手机病毒的传播和爆发会泄露用户空间隐私、时间隐私等危害,并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管理和支撑业务造成一定威胁。

(2)隐私信息泄露。移动设备的隐私信息防泄露主要包括三类技术:控制类技术,设置用户的管理权限,集中控制和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对关键数据的加密保护和保密传输,并定期审计和检查权限日志,防止隐私数据的非法外泄。加密类技术,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加密技术,磁盘设备加密技术,安全芯片加密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密钥预分发管理技术。过滤类技术,在内网和外网的边界出口,安装协议数据包过滤设备,可以分析通信网络协议HTTP、POP3、FTP、即时通讯的数据包,并对数据包内容分析和过滤隐私信息。

(3)无线局域网安全。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主要是IEEE制定的802.11n标准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制定的WAPI标准。802.11n采用基于密钥共享的双向身份认证,定义了WPA2/TKIP加密算法;WAPI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双向身份认证,定义了我国的首个商用SMS4加密算法。两项标准都要解决用户到AP无线接入的认证和加密问题,中国电信无线局域网是在用户接入AP后进行Web认证,验证用户实体身份。两项标准已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和移动智能互联网终端得到实施,并且应用广泛。

4.3射频识别网络安全

由于RFID的成本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对安全算法运行的效率要求比较高。目前有效的RFID的认证方式之一是由Hopper和Blum提出的HB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改进的协议。HB协议需要RFID和标签进行多轮挑战——应答交互,最终以正确概率判断RFID的合法性,所以这一协议还不能商用。

4.4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常用到的是ZigBee技术。ZigBee技术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基于IEEE 802.15.4,网络层和应用层则由ZigBee联盟定义。ZigBee协议在MAC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都有安全措施。MAC层使用ABE算法和完整性验证码确保单跳帧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网络层使用帧计数器防止重放攻击,并处理多跳帧;应用层则负责建立安全连接和密钥管理。ZigBee协议在密钥预分发管理中有3种基本密钥,分别是主密钥、链接密钥和网络密钥。主密钥在设备出厂时由公司缺省安装。链接密钥在个域网络(PAN)中被两个设备直接共享,可以通过主密钥建立,也可以在出厂时由公司缺省安装。网络密钥通过CA信任中心配置,也可以在出厂时缺省安装。链接密钥、网络密钥需要循环更新。

5结束语

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与时代科技发展同步的新兴领域,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嵌入一些无线局域网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射频标签网络安全、云计算安全等新兴技术。因此,在规划其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掌握网络安全技能目标为基础,以当代大学生的认识规律为起点,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为手段,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青少年认识规律的、与时代同步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马克思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焕国,赵波,等.可信计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 Luigi Atzori,Antonio Iera,Giacomo Morabito.The Internet of Thing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 54 (2010):2787-2805.

[4] Debasis Bandyopadhyay,Jaydip Sen.Internet of Things: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i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J].Wireless Pers Commun(2011)58:49-69.

[5] 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等.信息安全综述[J].中国科学(E辑),2007,37(2):129-150.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4篇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级测评;物联网;云计算

Research of Effect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to Classified Evaluation

Zhao Liang

(Sinopec Shandong Dongying Oil Company ShandongJinan 257000)

【 Abstract 】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strategy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work. And Classified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testing and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tection. The appearance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tri-networks integration, brings new challenge to the Classified Evalu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s upon Classified Evaluation from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st method research,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to further research.

【 Keywords 】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ultilevel security database;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1 引言

社会信息化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基础性与全面性作用逐渐增强,而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突出,并逐渐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而等级测评作为检验和评价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等级测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越来越多网络新技术的出现,在开拓等级保护与等级测评应用领域的同时,也对传统等级测评技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分别介绍了物联网和云计算两种新的技术应用,并探讨了其对等级测评技术产生的影响,旨在推动等级测评技术的发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 安全等级保护与等级测评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根据应用业务重要程度及其实际安全需求,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信息安全实行等级化保护和等级化管理,以保障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等级保护是帮助用户分析、评定信息系统的等级,在后期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

在我国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等级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

等级测评是指第三方等级测评机构根据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针对已经实施了安全等级保护的信息系统进行的符合性测评活动,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护措施符合对应等级的基本安全要求,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完成后进行,也可以在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过程中进行。《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作为等级测评的基础性标准,目前主要基于其进行符合性判定。

3 物联网技术与等级测评

3.1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有效节约成本,还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目前,美国、欧盟、韩国等都在加大力度深入研究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明显的特征:(1)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2)以互联网为基础;(3)其本身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用途广泛,主要应用领域有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农业。

3.2 物联网对等级测评技术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将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对国家、社会、企业、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开放性的特点与信息安全理念背道而驰,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的工作方法及测评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信号易扰:虽然物联网能够智能化的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不需要人为干涉,但传感设备都是安装在物品上的,且其信号很容易收到干扰,因此很可能导致物品的损失。此外,如果国家某些重要机构如金融机构依赖物联网,也存在信号扰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隐患。这样如何评估物联网技术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成为等级测评中的难题。

(2) 针对性入侵技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使得互联网上的安全隐患同样也会对物联网造成危害。物联网上传播的黑客、病毒和恶意软件等进行的恶意操作会侵害物品,进一步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尤其是对一些敏感物品如银行卡、身份证等物品的恶意掌控,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在对物联网进行安全保护以及等级测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物联网无线网络的防恶意入侵能力,更要考虑互联网传统的入侵技术。

(3) 通讯安全:物联网与3G手机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移动通讯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会对物联网造成影响。移动通信设备存在许多安全漏洞,黑客很有可能通过移动设备的漏洞窃取物联网内部的各种信息,从而带来安全隐患。而且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其很容易丢失,若被不法分子获得,则很容易造成用户敏感信息的泄露。因此,在对物联网进行等级测评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通信终端及通信过程的保密性。

总之,在考虑物联网的等级保护与等级测评过程中,要以构建物联网安全体系框架为目标,在充分理解物联网的结构、技术和应用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物联网设备、网络、信息和管理等各层面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梳理物联网安全的主要问题,明确物联网安全需求(“物”的真实性、“联”的完整性、“网”的健壮性),并针对各项安全需求,研究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低能耗密码算法设计技术、海量信息标识技术、物联网设备管理技术、物联网密钥管理技术、动态安全策略控制技术、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技术、传感设备物理安全防护技术),提出物联网安全目标以及技术体系、承载装备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体系框架,给出物联网安全体系顶层设计思路、建设任务和应对措施,为全面建设物联网安全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

4 计算与等级测评

4.1 云计算技术简介

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Cloud Computing)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云计算的概念最早由IBM提出,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机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并借助各种商业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给终端用户。其核心思想是使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和功能强劲的服务器运行网络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使得任何一个用户都能轻松访问应用程序。这种特殊的应用模式,使得云计算具有大规模、服务虚拟化、通用性、高可靠性、高扩展性等特点。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和应用模式,研究尚未成熟,还存在若干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包括服务的可靠性、标准化问题、安全性问题、数据传输瓶颈以及信誉和法律危机。其中云安全问题是目前发展云计算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2 云计算对等级测评技术的影响

云计算平台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仍不可避免的面临严峻的安全考验。由于其用户、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带来的安全事件后果与风险较传统应用高出很多。据IDC在2009年底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云计算面临的三大市场挑战分别为安全性、稳定性和性能表现。由此可见,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尤为迫切。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等级保护和等级测评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1) 身份与权限控制:大数用户对于云计算缺乏信心,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对于云模式下的使用和管理权限有顾虑。在复杂、虚拟的环境下,如何有效保证数据与应用依然清晰可控,这既是用户的问题,也是云服务提供商的问题。因此,身份与权限控制解决方案成为云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样的,传统等级测评中针对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也不适用于这种虚拟、复杂的应用环境,需要开发专用的测试技术;

(3)计算层并行计算的干扰:计算层的主要功能是为整个云计算提供高效、灵活、高强度的计算服务,但也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有计算性能的不可靠性,即资源竞争造成的性能干扰,云计算主要采用并行计算间性能隔离机制来解决此问题。因此在等级测评中,需要开发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来评估并行计算间的干扰问题。

云计算给我们带来创新和变革的同时,对安全问题与等级测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云计算环境下,无论是使用云服务的用户,还是云服务提供商,安全问题都是第一大问题。研究适用于云计算应用的等级测评技术,将极大的推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等级保护和等级测评工作已逐渐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研究课题。许多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推广应用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等级保护乃至整个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别介绍了物联网和云计算两种新的技术应用,并探讨了其对等级测评技术产生的影响,旨在推动等级测评技术的发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公通字[2004]66号 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2] 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3] 杨磊,郭志博.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等级测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o. 1 2007.

[4] 刘忠宝.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研究. 信息与电脑,2010年第10期.

[5] 郝文江,武捷. 物联网技术安全问题探析. 实践探究,2010.

[6] 王斐. 浅谈信息化的新浪潮――云计算. 科技创新导报,2010 No.30

[7] Jon Brodkin. Gartner: Seven cloud-computing Security risks[EB/OL]. 2008,07.http:///d/.

[8] 陈丹伟,黄秀丽,任勋益. 云计算及安全分析.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 第2期.

[9] 任伟.物联网安全架构与技术路线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5.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技术;云计算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通过改造物质世界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因此“物联网”的概念也呼之欲出了,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是基于原有的通信网、互联网“物物相连”。然而物联网技术不是所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将上述技术有机交融,并且添加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与配合[1]。

2.物联网技术和研究

2.1 RFID

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的基础。目前的信息釆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等方式完成。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进行全双工数据通信,从而自动识别对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的数据,识别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适用于各种恶劣的环境。RFID突出的优点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有机的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2.2 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是将分布式信息釆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融合的网络信息系统,以其低成本、微型化、低功耗、自组织等特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的技术。物联网可以通过遍布各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感知整个物质世界。物联网丰富的应用和庞大的节点规模既带来了商业上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物联网由众多的节点连接构成,无论是釆用自组织方式,还是采用现有的公众网进行连接,这些节点之间的通信必然牵涉到寻址问题。

2.3 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将一个智能化的系统植入物体中,使物体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智能性,能够与用户进行沟通,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智能技术研究包括人工智能的理论的研究、虚拟现实及各种语言处理的入机交互技术与系统、可准确性定位跟踪的智能技术与系统、智能化的信号处理。

2.4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nm-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纳米技术能使微小的物体也能进入物物相关的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这使物联网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万物的互联。可见纳米技术必然在物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5 GPS

目前最成熟的全球定位系统给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物与物之间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GPS技术以其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等特点为物联网中的定位追踪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使物联网功能更加完备。

2.6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当前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其基本工作流程如下:通过网络将庞大的需求分析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小的子程序,再经众多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当物联网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如何处理庞大的数据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数据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便有丢失的可能;而如果暂存未处理的数据,那么海量的数据所需的更大的存储空间也是无法预知的。因此,云计算便成为物联网中处理数据的强大的工具,于是可视之为物联网的“大脑”。

3.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能满足我们对生产过程、家居生活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釆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及机器设备的智能报警和控制。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它在各行业将可以被广泛应用。

3.1 建筑消防

消防安全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由各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设备组成,这一部分主要实现感知和识别物体,釆集和捕获各种使用场景产生的相关信息,同时执行接受的各项命令。网络则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将感知层的险情隐患传递到应用层,并将应用层的消防指令传回感知层。应用层则是包含消防部门、防火重点部门、管理人员及火灾相关人员的信息系统。应用层信息丰富[2]。

3.2 军事应用

美军近几年来连续启动一系列的研究计划,探索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自组的SensIT项目,通过部署在战场上的不同类型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网络,使士兵可迅速、全面的获得战场实况信息。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采用协同感知的方法,融合不同位置、不同传感器数据分析应用场景[3]。

3.3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之所以能够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其关键意义在于对整个电网信息的充分和及时的掌握。而电网信息的充分掌握,则需要良好的通信线路和大量的终端信息采集应用,使数据安全稳定传输,提升数据交换的可靠性,为智能应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一致的信息。智能电网将会连接更多的设备包括各种智能的传感器、控制原件、地理设备等[4]。

3.4 农业

物联网在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物安全可追溯系统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当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时的釆集和处理农业现场和养殖业及其相应病虫害的各种信息。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牲畜的环境状况、土壤气候变更以及大面积的地表监测,收集温度、风力、湿度、大气、降雨量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减灾预灾[5]。

4.物联网遇到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的技术覆盖特性,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比互联网更多、更广,后果更加严重。一是由于釆用了RFID、无线数据通信技术,通过单一的商品就可获得全部的商业信息,使得信息窃取手段更加方便,更为隐蔽。二是物联网的目的是整合全球的商品供应链,因此其出现问题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三是由于物联网涵盖范围更为广泛,信息窃取手段更为方便,从而对社会国家安全威胁更加巨大。

5.建议和展望

物联网固然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我国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相关的企业和研究领域机构在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物联网的实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资金和成本的问题是阻碍物联网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其次包括通信的距离、外部环境指标及网络安全在内的应用技术问题、标准的制定也是急迫需要解决的。此外物联网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产业化的历程,物联网的产业链机制的研究和完善有待时日,物联网的发展还需要考虑隐私保护、云计算、环境保护等等若干问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乐南.从采集型多媒体通信定义物联网[C].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2010.

[2]沈阳,吴菲菲.物联网在建筑物消防安全中的应用[C].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1.

[3]王培国,林红卫.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探析[C].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网络系统 安全 技术

物流网络系统是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手段逐渐衍生出的一种网络物流系统,其将传统的物流系统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而形成采购、运输、存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销售、物流信息处理等一体化管理系统,以加快传统物流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我国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物流网络系统安全保护内容

1.1 仓储

仓储是物流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其物流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的过程中其是基础部分,也是重要部分之一。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网络系统对于仓促的保护主要是从仓促的安全性上出发,以保障仓储过程中装卸、搬运、存储各个环节物品的安全性,进而保障整个物流企业仓库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在物流网络系统中仓储安全保护的根本内容及时对其工作流程实施检测和管理,并且以信息分析的方式强化仓促技巧,优化仓促机构,在实际工作和管理的过程重视实现双重保障。

1.2 运输

随着物联W环境下的物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需求的逐渐提升,物流网络系统安全构建上需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而实现对物流运输网络的安全保障。因此,运输成为物流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就物流网络系统中对运输的保护来看,其在市场价值和基本出发点而言运输更加侧重的是货物的对接,因此物流网络系统构建中也必须从起物流企业运输发展的角度出发,实现货物安全对接网路系统的构建,进而保障货物对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此外,运输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运输的车辆和人员进行安全性保护,因此要求物流网络系统中具备对运输的实时监控和保护的作用。

1.3 信息

信息是物流的基本数据库,无论是传统物流体系还是现代网络物流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均需要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面对当前物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整体安全性较低的现象,物流企业构建安全信息物流网络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物流信息是保障物流运输、物流交易、物流转运等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其物流网络系统构建中需要从信息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内容入手,保障物流信息的基本安全和加密性,进而实现企业物流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1.4 交易

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实现网络交易,进而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物流企业实施了网络系统安全交易保护,不仅从交易双方的基本信息实施保护,还需要对交易内容进行保护,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P2P模式的逐渐发展,物流网络化交易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实现物流网络系统交易安全性构建则成为保障物流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手段。

2 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网络系统安全技术优化

为进一步强化物流网络系统安全性必须从其技术上入手,强化技术安全保障,进而实现为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系统整体安全性的完善奠定基础。

2.1 现代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物流网络系统想要保障其通讯信息的安全性可以在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射频识别技术,以物流全过程管理为基础,实现产品供应链的信号识别和相关数据记录,为企业仓储、运输和信息内容加强核心保护技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现代射频识别技术需要注意射频识别技术系统包含防护、检测和交通三个系统。因此,在网络系统环节使用上需要合理选择其系统能力。

2.2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主要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在物联网环境下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物流企业想要实现网络系统安全性优化也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对其进行技术革新。例如,在货物编码、货物识别、货物归档等环节中应用传感其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人力的使用,还能够从时间上缩短仓储、运输的时间,强化物流供应链的实效性,进一步满足物联网下消费者的需求,在完成安全操作的基础上加强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2.3 EPC编码技术

EPC编码技术是以标签的形式利用硅芯片或天线对物品、箱货等进行标识,利用特殊设备扫描能够实现其动态信息的获取,完成基本信息的对接。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网络可以利用EPC编码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加密处理,进而保障物流供应链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加密性,实现系统安全优化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EPC编码技术进行仓储信息的定期更新和识别,起到检测数据完整性的作用,为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安全提供保障。

3 总结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网络系统构建的安全性是保障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为来在其物流网络系统安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以仓储、运输、信息、交易等安全为根本,利用现代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EPC编码技术等实施信息安全加固,稳定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进而实现我国物联网环境下网络物流的稳定、安全发展,为我国整体物流经济的优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裴立军.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网络安全系统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1(01):120-121.

[2]黄琳娜,刘春立.网络环境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J].中国商贸,2012,02(05):142-143.

[3]杨申燕,胡斌.物联网环境下物流服务创新的发展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4,06(08):147-150.

作者简历

王涛(1982-),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工业网络安全、物联网、OEE等。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7篇

本次学术交流会热忱地欢迎在信息安全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应用和服务的组织机构及个人踊跃投稿。所投稿件经过专家遴选后,录取论文将在《信息网络安全》(第10期)杂志上刊登,并可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此外,专委会将把该期杂志赠送给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作为藏书收藏,并向被录取的论文作者发放稿费,向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颁发奖金与证书。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面向新需求和新挑战的信息安全”。2013年,国家信息化建设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全面发展。目前,包括物联网、3G应用与移动网络、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给信息安全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的需求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推动信息安全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期。同时,由于国际上激烈的政治斗争也在不断地把信息安全问题推向全球注目的焦点。可以说,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在“十二五”规划伊始,面临着一个充满新需求和新挑战的时代。

本次征文的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三网融合与其安全管理、云计算与云安全、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等级保护技术、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可信计算、信任体系、网络实名制、工业和控制系统安全、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等。凡属于(但不限于)以上信息安全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成果介绍均可投稿。

征文要求:1. 论文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能反映信息安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未曾发表,字数控制在5000字左右。2. 提倡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新概念、新成果、新发现的发表和争鸣,提倡端正学风、反对抄袭,专委会将对投稿文章进行相似性比对检查。3. 文责自负,涉及保密的内容在投稿前应由作者所在单位负责进行保密审查。4. 作者须按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统一发出的论文模版格式排版,在截止日期前将论文电子版和投稿表发送至秘书处邮箱。5. 论文模版及投稿表请到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cn)。

联系人:武捷 电话:010-88513292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8篇

关键词:质量安全;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物联网

一、绪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00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占比50%。自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占肉类总产量的62%以上,猪肉产量一直占猪牛羊肉总产量的81%以上。

但同时,我国层见迭出的猪肉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人生安全:自1998年起,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事件就频频发生,直到2011年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瘦肉精”事件,“瘦肉精”才引起大众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但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有安全质量保障的猪肉的呼声越发的强烈。但是保障猪肉质量与品质是需要养殖、屠宰、批发、零售等各个企业和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质量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的有效监督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如何建立、完善猪肉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提高我国猪肉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本文通过对畜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找寻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早在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阿曼德・费根堡姆最早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2]。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利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产品的质量决定于设计、制造和使用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必须从市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采购到检验、运输、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把控质量关。而且,各个环节的配合和信息的反馈对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与畜牧业

1、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3]。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2、物联网应用于畜牧业的重要性。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猪肉产品全程质量溯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实现,对今后生猪养殖的规范化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屠宰加工标准化、质量溯源、质量监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作用,是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质量溯源、质量监控和物流溯源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和有效的举措[4]。

三、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畜产品安全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在加强监管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发挥重要作用,使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如利用RFID技术,对畜禽养殖、加工、批发、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以供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查询和追踪[5]。

(一)养殖环节。现代畜禽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高、数量多,仅仅靠人工标识识别,难度高、效率低,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管理与控制的要求。而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就十分适合应用于当代养殖产业中,满足企业需求[6]。

(二)屠宰加工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由于其流程的客观复杂性,是猪肉整个生产流程中最需要把控质量的一个环节。猪肉屠宰加工的时间短,环节多、数量多。生猪被运送到屠宰场后,首先,检疫人员检查产地检疫证等合法证件,检查无误后,生猪即可送入待宰区,通过RFID模块装置集并记录生猪的各种数据,及时上传到屠宰加工信息采集系统中,用于建立生猪屠宰加工数据档案,并上传至中心数据库;而不合格的生猪将采取措施控制。通过RFID模块装置的数据采集,如屠宰时间、批号,屠宰场编号,胴体重量,宰后检疫信息,冷却信息将会上传信息采集系统和中心数据库,使得屠宰环节得到有效控制。

(三)批发、销售环节。猪肉到达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检测中心会对猪肉产品进行各种相关指标的检测,不合格的猪肉立刻追溯问题来源,并且立马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合格产品即可进行批发进入市场。

在消费环节中,畜禽产品上会安装产品质量安全条形码,消费者可以利用超市的条码查询机,对条形码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企业名称、品牌信息,产品生产地、加工地情况,以及检疫检测情况等一系列的生产信息,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安全食品。

四、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顺应养殖模式的转型与政府监管的要求,从开发到实施,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从物联网系统的技术环节本身而言,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1)标准问题。一些基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系待修订。如地方标准在编码上的局限性很明显[7]。2)关键技术与产品缺乏。采集生命数据信息的专业传感器与识别产品类型少,产品价格高,大规模应用起来很有困难。3)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节点的本地数据安全问题、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等。

(二)展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感知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宏伟目标,随着相关理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必定会应用在各行各业[8]。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必将极大推动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更加促进农业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蒙蒙,董玉德,张沙,等.基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41-143.

[2] Feigenbaum,A.V..Total Quality Control,3rd,1983.

[3] 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22.

[4] 陈新文,温希军,王琼,龙伊,李天斗.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2(7):8.

[5] 肖静,刘子玉,李北伟.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追溯管理系统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2.

[6] 周仲芳,游洪,王彭军等.RFID技术在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Feb.2008,24(2):241-245.

物联网信息安全论文第9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全局。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物联网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网“三网合一”的建设与整合的分析,构筑农产品供应链的新型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可视化和可追溯,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质量安全,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 农产品 供应链 食品 质量安全

供应链管理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并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最有力的竞争工具之一。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从最初的生产到最终用户的管理行为日趋复杂,对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在这种形式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从组织生产、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严格农产品安全与质量出发,由农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管理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刘德军等,2009)。从物流理论来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这些理论大多建立在工业品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上,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论仍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来提高其管理水平,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种植者、养殖者、加工者、物流服务经销商、消费者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冷志杰,2006)。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被形象地比喻为“种子――食品”,在我国通常被称为“田头――餐桌”。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农产品供应链具有资产专用性高、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市场力量不均衡、对物流的要求高等特点(李军民,2007)。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实践,即以消费者需求引导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不是环节的单独管理,而是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严格控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通过贸易伙伴间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最好的服务,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并通过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供应链上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朱毅华,2004)。

我国企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供应链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引起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决策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生产加工成本、市场成本无形中被加大;社会化资源整合能力的不足等使得供应链管理中参与各方处于断裂或较少关联的自流状态下,形不成供应链的一体化组织协同运作;资金严重匮乏,导致企业发展战略严重受阻;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偏爱人海战术,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还远没有达到操作自如的境界,因此称不上严格意义的供应链管理(欧阳斌,2009)。

物联网概况

2009年8月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通过物联网,世界上任何物品都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被标识、追踪和监控。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它的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其核心技术之一就是RFID技术。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实质就是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 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且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这些信息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管理。

(二)物联网的组成

典型的物联网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见图1 ),即RFID系统、中间件Savant系统和Internet系统。其中,RFID系统主要包括RFID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及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Processor)软件;中间件savant系统由Savant服务器、ONS(Object Naming Service)服务器、PML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服务器及相应的数据软件等组成;Internet系统由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服务器等组成(李如年,2009)。

(三)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系统中的RFID阅读器可控制射频模块向电子标签发射读取信号,并接收标签的应答信号,同时可对电子标签的对象标识信息进行解码,从而将对象标识信息连带电子标签上的其他相关信息传输到Savant系统以供处理。通常其工作频段和电子标签上频率是一致的。在如图1所示的物联网系统中,阅读器在接收到来自电子标签的载波信息,并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会将其信息送至计算机中的中间件Savant系统软件进行处理,处理后传送到Internet,然后再在Internet上利用ONS找到该物品信息所存储的位置,由ONS给Savant系统指明存储该物品的有关信息的服务器,并将这个文件中的关于该物品的信息传递过来。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控,严把食品安全源头

多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对食品进行有效跟踪和追溯是一个极为迫切解决的全球性课题。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从源头开始抓好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一套质量追踪、追查、追溯的机制和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旦农产品出现问题,特别是出现危及消费者生命和健康的重大问题时,可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监管部门的违规责任。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广大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物联网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产品生产(甚至是原材料生产)开始,就在产品中嵌入EPC 标签,记录产品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消费者在购物时,只要根据卖家所提供的产品EPC 标签,就可以查询到农产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食品,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关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购买,彻底解决了商品信息仅来自卖家介绍的问题,使消费者通过物联网能主动了解产品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不会以卖家的意愿来决定的。

(二)改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构筑“三网合一”新平台

“三网合一”指的是因特网、物联网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网,通过对这三个网络的建设和整合,构筑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新平台。在“三网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上,各个网络所承担的功能不一样,它们各自所托的资源也不尽相同。首先,因特网,它所依托的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资源,通过它的全球范围内的复制性建设,可构筑在信息高速流转时代的技术平台。其次,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即原料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通过物联网,企业可以实现对每一种农产品的实时监控,对物流体系进行管理,不仅可对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过程进行监督和信息共享,还可对农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对农产品当前所处环节的信息进行预测,估计出未来的趋势或意外发生的概率,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预警,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最后,要充分运用农产品物流信息网强化追溯、预警和信息,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起一个“以生产技术档案为管理平台、以产品追溯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以产品追溯标签为表现形式、以查询系统为市场服务手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查询,质量安全可追溯,问题产品可召回。这既是企业针对新的市场形势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管理在高科技技术背景下的一次观念更新和对长远发展目标的锁定。

(三)发展现代物流新技术,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三网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必将得到应用和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物流技术是实现农产品物流通畅、跟踪其质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踪的关键。如,一些企业发展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高新技术追溯系统,如农场主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健康记录和饲养记录等。还有电子签票拣货技术、GIS 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 技术等新兴物流技术的发展,对于跟踪、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渐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孙小会,2009)。因此,必须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三网合一”建设,以支持多层次、多目标的供应链集成化管理,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供应链运作的时间,在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供应链集成系统,以确保农产品能不断的由供应商流向最终用户,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整体管理水平。

结论

现代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管理已成为提高农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手段,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已经逐渐彰显优势并代表未来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方向。然而,目前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由于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尚处在培育阶段,相关文献大多仍停留在技术本身和应用领域的介绍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必将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德军,张广胜.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与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冷志杰.集成化大宗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及其应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军民,朱有志,曾福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大学,2007(2)

4.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5.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