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哲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5 23:10:56

建筑哲学论文

建筑哲学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时代精神 建筑 哲学 美学

一、总述

1、建筑与时代精神

贝聿铭曾说:做建筑一定要有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可以从建筑的技术层面,设计理念,甚至材料以及形式形态等方面去表述出来,它的涵义可以很广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时代精神”必然是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风气习俗一脉相承的。一个失去了相应的时代精神品质的建筑,仿如2世纪的思想家回到古罗马帝国的时代,又或者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人来到2l世纪那样,必然与整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2、哲学与思想;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形成相比起艺术,宗教甚至建筑都要晚,这大概因为哲学是一门总结的学问,是一个涵盖所有的总的体系,它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静思。但是思想的存在就一贯有之,从人的存在开始就有了的。从哲学发生的时候,它就代表着时代精神。

3、建筑与思想;建筑与哲学

或许建筑的一开始是没有思想的,即使有那种遮风避雨的观点,大概也还不能称之为思想。建筑中的思想是在美学或者艺术作为一种纯目的表达而加入到建筑中的时候才产生的。从古希腊的建筑开始,建筑的美或者说建筑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雕塑美的体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筑有了最原始的思想。希腊的柱式就是很典型的文化现象,它只是曲折的反映了当时的哲学和审美情趣。

二、历史的印迹

西方建筑到底与哲学之间发生了怎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过怎么样的对话和接触,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才能找到答案,或者通过分析过往的历史种种能给予今天的时代精神一个启发。

结束了长久的黑暗便是光明的时期,当欧洲的人们重新从拉丁的古籍中寻找到被沉睡了多年的古希腊文化,人们因见到竟然有那种面向人生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明而欣喜若狂,从而也揭开了一个崭新的产生天才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从十四世纪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大革命可以称为近代,在大的时期哲学和建筑领域的划分并没有不同,但是在具体各自体系的发展中有各自的特色。

文艺复兴是一个融百家思想于一炉的时代,相对于旧的经院知识体系,从古代亚里士多德那里传承下来的大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无疑是一个知识的急速膨胀,而当时的各个知识技术领域并没有严格完全的分工开来,每个学科都有相对的联系和依存的可能,建筑和雕塑可以“混为一谈”,天文和数学可以有同样的理论,不过这正是出产全能天才的时代,同时这也是关系人本身的人文主义时代。所以许多建筑师本身也是哲学家,各种思想之间的共融性非常明显。

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虽然是来自古希腊文明,但它绝对不是复制的文化,古希腊的文明对于它只是一种启发,这是一个在时代的共性中显现个性的时代。对于建筑来说有几个方面是受这个思想开放的时代精神而影响深远的。其一是建筑师的正式分工独立,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而开始存在,这是以后建筑师专业化的良好开端。其二是建筑理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分支在这个时期开始细化和专业化,各种建筑专业的理论指导书陆续发行,这个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开放风气密切相连。其三是建筑形式和布局的自由和清新,为以后建筑的自由发展而不需要遵照一定的定式开辟的道路。

当时的建筑师多数都是在各个领域都精通的天才大师,虽然他们的个人风格有所不同,但是介绍其中一个也大概可以反映当时的概况。当中比较突出的当算达芬奇了,这里选择介绍他是因为他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的人物。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因为他的人文主义观念,他从人体的分析中总结出最典型最美好的比例和几何形状,以此来论证美,因为他同时一是一个建筑师,这种美的原则也被运用到建筑中来。达芬奇还是一个机械学家和建造专家,他设计了新的大型机械以帮助建设水利建筑,并设计了一些水利建筑专门的构件。当时的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些通才的把知识融合运用的情况下把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文化深深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的,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种建筑精神。

关于这个时代的美学,依然是继承古希腊以和谐为美的美学涵义,同时对美的规律性也是艺术家们共同赞成的观点,然而,关于这一套规则的产生贝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其实这也是至今仍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当时比较偏向于一种先验的理论,就是说这种法则是天才的人头脑中固有的东西,艺术的法则只可以被大众所接受,这种美学的思想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有着批判继承的发展,下部分会继续分析。而关于我本人对于美学的思想和美学的形式之间的思考,我认为在这一个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美学主要表现为绘画的顶峰时期,在建筑上的美学和艺术上的诠释除了雕塑,绘画是另外一种表现方式。而绘画通常是以神话中的人物或者一些贵族的肖像为内容的,我认为在美学的思想上有了本质的不同,这已经不是一种对自然美的一种模仿,人自身便把生活带进了艺术里面,因而艺术便有了思想,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在绘画中得以表现。有一个故事可以表现这一点,教堂的主教要达芬奇画一幅教堂的壁画,达芬奇苦思三天没有头绪,后来主教基于功利的原因威迫达芬奇,达芬奇于是当晚便有了最后的晚餐的构思,主教无形中成了犹大这个人物的模特。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画家通过塑造犹大这个人来表达现实中主教这样的人物,也把自己的不满的情绪通过画表现出来,把现实存在的这样状况的社会因素引入艺术从而成了思想。

建筑哲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学哲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一、哲学与建筑

哲学是属于一般性科学,而建筑学属于特殊性科学,想要论证建筑学有没有可能与哲学交互,首先就要了解建筑学与哲学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了解两者的内容,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从中发现两者是否有交互的可能性,下面就谈谈哲学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与人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建筑了。从一个人的诞生、成长、学习、居住、工作、甚至是丧生都离不开建筑所建造的空间,也就是说人类存在的形式与建筑体是息息相关。虽然建筑中部分结构的构建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但它却是人类主观目的下诞生的产物,还包含了人类思想认识等观念,所以建筑是一个复杂而且存在内在矛盾的存在事物。

(二)认识哲学与建筑学

物质材料构成了建筑,构建的过程中其组合方式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所以建筑是构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然而,建筑记录了人类历史与文化;因为历史,它成为了现在人类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因为文化,它被赋予了人类情怀,同时也赋予其一种带着沧桑的生命气息,所以建筑也就成为了哲学家文化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因此建筑学拥有了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特征。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都无法否认建筑已然成为人类生存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人类直观感受自己存在的一个参照物。不同的建筑给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建筑客观存在的一般性及感知认识论的一般性使得其成为了哲学的探讨对象和研究对象。总之,建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这个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筑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思考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变相思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毕竟在如今的人类世界中,建筑早已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的学者,对哲学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从而导致两者的关系仍旧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现在比较普遍的理解为:建筑学和哲学的关系就是特殊性科学与一般性科学的关系。

二、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与实践

建筑的构建结构虽然要符合自然规律,但是其产生的主观原因却在于人类,而建筑诞生之后所承载的沧桑历史及包涵的人文情怀,都散发出迷人的哲学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是人类的共同记忆,更是让诸多哲学家为之着迷,不能自拔,所以人类成为建筑学与哲学之间的纽带。也就是说哲学和建筑学交互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与人有关,一方面可能是有哲学家倡导的,他们以严格的分析精神来解剖建筑学中所表现的哲学精神,从而完成哲学深度到建筑学深度的越界,这不仅表现了哲学与建筑学交互的可能性,也为建筑学提供了其他的视角;另一方面可能是有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倡导的,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建筑学理论,发现其中相关概念阐述缺乏对溯源性的探索,这也就给他们在建筑学上的研究实践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不解,这也就为建筑学与哲学交互诞生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那么怎么去看待这两门学科在交互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又怎么去探究哲学在建筑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又如何去评价它在建筑学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呢?这都是需要我们分析和思考,只有理清这其中的脉络,才能更好的说明两者交互的可能性。下面就从可能性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始展开分析。

(一)两者交互的可能性

哲学和建筑学交互出现的可能性与建筑师及建筑理论家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在长期的建筑工作发现有些建筑学问题很难通过建筑科学来解释,于是产生了一种向哲学寻求解惑的愿望并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这种愿望的持续发酵,使得哲学与建筑学这两门学科在学科之间得以互动,也就是本文说的“交互”。研究交互的意义主要是研究交互的结果,很显然这两门学科交互的结果对建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交互的结果中包含了一些逻辑与路径,建筑学正是通过这些逻辑与路径来探索该学科有关概念的溯源性。

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将哲学和建筑学交互的定义不同,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两门学科的交互定义就是“越界”。这种观点的诞生不是没有原因的,二十世纪知识领域开始迅速扩张,而且这种扩张还有严格的专门化风格,在种极为复杂的背景下,“越界”这一观念应运而生,这些在郑炘教授的《关于建筑的科学哲学》一书中都有提及到。这种定义与哲学与建筑学交互的可能性的第一个方面也不谋而合,这不仅是建筑学的需要,也是当代哲学越界研究的需要。

(二)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实践

正如前文说到的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出现很大程度可能是由哲学家倡导的,这一点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实践和论证,这也是两门学科交互实践中的第一种类型:由哲学家倡导,让哲学思想向建筑学渗透。例如著名哲学家康德常常就以建筑学方面的描述来阐明其美学思想,他曾经说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直观中让人感觉喜欢的东西装饰到一栋建筑物上,前提是那不是教堂。”他还对教堂、博物馆、花园和宫殿等建筑物作出了美学分析,提出了建筑的没应该属于美之列的观点,还认为所有形式的美都要以其目的概念为条件。曾经还有人提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提出的那一刻就处在绵绵不休的争论海洋中。然而这种观点或相近的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德国的著名哲学家谢林和著名诗人弗·施莱格尔以及文学家歌德都过这方面的比喻。这种观点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这都表明了哲学家从哲学越界到建筑学的事实。

前文已经提到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在长期的建筑工作发现有些建筑学问题很难通过建筑科学来解释,于是产生了一种向哲学寻求解惑的愿望,并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而正是这种愿望使得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第二种实践得以诞生。

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事物在原始属性方面的路径基础早已成为建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它大幅度的促进了建筑学在建筑生成价值和意义上的研究,同时也对建筑的本质做出了一定的阐释。

在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可以让建筑师不过于主观,从而变得高尚,不过于贪婪,从而变得谦虚诚实。建筑师追求的价值与哲学有着很大联系,因为没有廉洁和诚实的价值观是难以作出合适、合理的设计。同时哲学还能是建筑师的视野挣脱利益欲望的囚牢,让建筑师更加珍惜建筑职业所带来的声望,这就是哲学对建筑师的影响。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已然存在,而且这种论证正在向评估其实践意义而转变。许多哲学家往往都将建筑看为哲学的一般思考对象,通过以哲学的思维从外部来审视和讨论建筑,从而去了解建筑的本质,而从建筑师方面来看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又为建筑师提供另外的一种视角——哲学的眼光,它可以建立起某些路径,这些路径使得某些抽象性的建筑概念和建筑形式生成以及运行设计之间形成联系成为了可能,从而启迪建筑师,使得他们在建筑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张宇,王其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探源——提法及实践[J]. 世界建筑. 2011(02)

[2] 郑炘.建筑哲学——从哲学的观点看建筑[J]. 建筑与文化. 2010(03)

[3] 关于建筑的存在论思考[J]. 建筑与文化. 2010(03)

[4] 场所问题[J]. 建筑与文化. 2010(03)

建筑哲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空间场所;体验;哲学研究

人类学、符号学、美与崇高、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都属于建筑理论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和问题,这都是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在魏玛艺术馆共同讨论的尼采与我们的心灵建筑研讨会中,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针对建筑、文学、艺术、建筑的隐喻等问题。建筑空间场所的体验属于建筑理论界自身向哲学领域的一种拓展。

建筑理论十分非常重视建筑的哲理,哲学的批判理论也成为建筑历史批判与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欧洲的建筑哲学家开始将结构语言学引入建筑思想当中,首次关注建筑的语言表现,学者的思维碰撞开始将解构主义引入建筑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建筑的理论范式和哲学的理论范式都成为了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早自19世纪末,尼采就发表了建筑是哲学意志投向权利的审美客体的言论,首次提出了言说的建筑与知觉的建筑概念。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啦则提出了以超越笛卡尔现象的概念去理解建筑的观点。

当代建筑理论开始从关注建筑的形式转向建筑的逻辑,深入更普遍的本体论;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建筑理论又十分关注人与建筑的关系,可见其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哲学强调的是针对景观、场所、基地及其建造过程,特别是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态度,这给建筑理论研究注入了生命力。近年来,建筑现象学也开始朝着哲学思考的方向探索,开始深入研究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是人们感知建筑内在组成部分的的媒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人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再一次成为现象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建筑现象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建筑的形成及其怎样产生作用,其不仅关注和认同建筑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关注建筑感觉层面上色彩、材质、管线等,而在所有感觉层面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空间场所的体验。

空间是建筑区别于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的关键特征。长期以来,空间本身被看做一个数学概念,看做一个并不拓展,坚固的被动背景,被坎作为一个恒定的场域。建筑从诞生时期起就是一种空间,这是不同于绘画与雕塑的重要特征。

建筑一直在广泛的学科当中获取新知识,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化哲学了,哲学家对空间的解释也推动了建筑理论家对空间的再认识。罗杰琼斯认为现代的空间概念是一种符合隐喻,它体现了人们对分离、区分、连接、隔离、划界、分裂、区别以及一直等所有的关键和体验。几何定律和透视法是对人们无关联产所体验的一种提炼和总结。空间已开始被完全抽象化、综合化、外化为空无、寒冷的虚空。

近年来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跨学科探索交流中,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中大部分达成了空间是交流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本质所在,是建筑的主角的共识。莱恩劳森之处:空间创造了环境,环境组织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哲学家讨论空间问题时,既从形而上的领域出发,也设计到形态的层面。哲学家认为空间是物质的伸张行和广延性,是所有物质系统当中各要素的共存与相互作用的标志。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说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产生空间感,空间感则是人们对物体进行定位及距离测量的过程,是对空间的体验,而这些体验过程依赖于感知者的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当中,场所就是天、地、神、人的集中体现。场所和建筑与城市空间有密切关联,场所精神在能够产生共鸣、能够容纳体验的空间中存在,场所既属于空间体验的产物,也属于空间的再创造。

诺伯格舒尔茨对建筑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做出了强调。他明确指出,建筑现象学是把建筑在实在的、具体的和存在的理论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建筑现象学将建筑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现象,一次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要栖居则需要在环境中能够辨认方向,与环境相认同,栖居的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发生的空间,即场所。场所是生活世界,是一种具有清晰特征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场所、场所精神、存在空间以及空间体验被纳入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

建筑和空间以及场所的关系具有唯一性,这是由于建筑和场所的同一性和一致性,这形成了场所精神的基础。建筑和场所有着形而上的、气候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联系,如果建筑脱离了场所,就会将这种联系隔断,自然也失去了场所精神。

人类建造了建筑了城市,因此人类也共同塑造了自身。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文化区建造我们的城市。我们想象中的城市有时候甚至比我们测量统计数据图纸中的硬性城市更加真实。这种想象既是虚幻的,又是现实的,是一种能够让人体验的空间。

弗洛伊德理论表明,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往的回忆。既是对过去曾发生过的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真实感受,是一种早年储存下来的意象的显示,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所以说,体验是一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为建筑空间的一种再创造。

空间体验和城市场所和建筑相关,而城市场所和建筑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关,只有同时体验建筑和城市空间以及形成城市空间和建筑的社会和地理环境,才是完整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建筑的空间在于创造一种能够提供体验的场所,而这种场所体验又和一定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意大利锡耶纳的市政厅广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大广场的正中是建于1297-1310年的市政厅,大广场中的9块石板,象征着这个注明城邦国家的9位杰出执政官。红褐色的陶瓦屋顶和砖石建筑墙面,始建于1196年,在此诞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托斯干纳文化,历史、地理与文化交织的体验共同形成了锡耶纳的场所体验。

优秀的建筑是让建筑与环境成为共同的空间体验场景,成为自然的生活舞台和观众席,城市设计和体验,就是对生活的设计,对体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l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查戴维斯虚拟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8

[2]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3I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丹尼尔里伯斯金建筑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一一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2

[4]孙周兴译.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5]部元宝译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95.

建筑哲学论文第4篇

像这样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只是论述类文本的一个分支。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包罗万象,专业性强,许多学生纠结于其中的知识,越看越糊涂,提笔做题自是“很受伤”。

这里,我们首先明确一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不是我们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深广与否,因此大可不必在知识的细枝末节上纠缠。相反,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才是引导我们读懂论述类文本的主要方法。

由文题悟文意

像《中国建筑的特征》,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破题途径。“特征”是中心词,“中国建筑”指明研究对象。在全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句子――“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文章的主体部分旋即凸显。题目就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也就等于抓住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文体析结构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在完成了“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的任务之后,它更重要的职责是借助专业领域知识来“论说”自己的科学理念――“用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因而介绍九大特征之后,作者所花的笔墨是为顺利得出最后一段的结论所做的准备工作。追究“是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整篇文章的框架一目了然。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议论文,大多数议论文又多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模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从文体特点入手,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明确论证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我们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的重要手段。

抓词句明层次

论述文大多是条理清晰的文章,很容易找到中心句或主旨句来帮助我们划分层次。中心句或出现在开头,或归纳于末尾。另外,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也有可能是分论点;即使不是分论点,也起着引领或者总结本段的作用。

除了中心句、主旨句,关键词也起到勾连上下文的重要作用。在作者详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时,我们可以看到(三)(四)(五)中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学专业术语。高频词汇“木材”“结构”“立柱”“横梁”“梁架”可以帮助我们把各个构件同主要构架串接在一起,将它们统归为结构特点。

可见,抓住关键词句,可以高效地梳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脉胳,明确中心论点,也有助于我们快速读通、读懂文本。

上文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从文题、文体、关键词句等方面入手,细读文本,整理归纳了一些可行性办法,便于我们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入品味文本意蕴。

[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这句名言为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所引证,用以解释哲学的起源。但在我看来,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实证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可见,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以往一些文学作品总是对哲学家的沉思报以怀疑和讥笑。事实上,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却十分可爱。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学问题,有时候竟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站一天一夜!哲学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识论》后,为避空袭,他抱着书稿躲进了防空洞。空袭过后,他还未从哲学沉思中完全摆脱出来,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书稿。后来,他根据回忆,重新把这部70多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哲学家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怪故事,然而,他们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哲学并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实证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说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

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了了解整个文本,人们必须先了解文本中的每个部分。但如果你没有吃透整个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对文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于是,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互动的关系。另一个是认识者的期望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就认识的期望而言,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对象获得客观的认识,但往往我们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之见。这也是人们在任何诠释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悖论。实际上,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顺应这一悖论。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也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思想。只有自觉地反思语言表达中的种种困惑,我们的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哲学本身充满了困惑。然而,唯其如此,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本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思考问题时既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又让人感到十分可爱。因为他们所思索的往往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其思考方式异于常人。

B.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区别在于: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而哲学询问的是价值,它必须对实证科学表示“惊奇”。所以,问题意识是哲学研究的关键。

C.在哲学研究中,哲学家如果能够尊重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摒弃认识外部世界时自身存在的先入之见,就能顺利解决诠释活动中存在的悖论。

D.哲学本身面临种种困惑,使得它充满活力和魅力。事实上,越是深刻和难以把握的学问,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建筑哲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海德格尔;建筑设计;空间;西方哲学

一、哲学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

纵观人类设计史和文明史,建筑设计自始至终都会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到康德的理性主义,再到近代的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都深深地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①同样也影响着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发展。

十九纪以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在建筑界则表现为对功能主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建筑的技术美学是主流,它影响并试图改变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在现代主义发展时期,西方建筑流派和哲学思想是繁多,如“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机器美学”“装饰就是罪恶”等主张,如未来派、风格派、极少主义等流派。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倾向于功能主义的美学取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期建筑的美学风格可以归纳为“功能主义”的技术美,因为它们的审美特征都表现为功能决定一切,形式要服从能。国外建筑美学正是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才产生很多设计大师如密斯、柯布西耶、莱特、格罗皮乌斯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强调功能和实用性,功能以外的色彩、装饰等均不做过多考虑。我国改革开放时,深受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以至于大部分的建筑及室内设计都是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的。因此,哲学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风格。

二、西方哲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思想是一种主、客两元对立的自然观,“以人为本”曾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它把“以神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是历史性的飞跃。这种思想构建了整个西方现代文明。也正是在这种哲学的影响下,西方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是西方的科学与技术让我们拥有了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地球的资源正在枯竭,生态平衡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人类社会又该走向何方?

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准是创造财富的多少,人生价值观也是收入的高低。这种思想在客观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使许多设计公司及设计师,为了得到项目工程,把设计变成了谋取利润的砝码。从而产生了许多对环境、人文不负责任的设计方案极大地浪费了地球有限的资源。这种纯功利性的行为夸大了设计的商业价值,而遮蔽了建筑设计本身的真正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国际上出现了“绿色设计”的浪潮,倡导社会责任感、反对屈从于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反对单纯的“以人为本”设计,而主张更加适应环境的设计。虽然这些思想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要彻底改变现状及给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就不得不摈弃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中消极的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特别是设计师对建筑的重新认识,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问题种种,确实需要从哲学的层次来思考建筑设计及其本质。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价值。

三、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

现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尔(德, 1889―1976)对西方传统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元对立的自然观,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海德格尔本人曾认为,正是在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才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空前破坏。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偏离了其自身的本真,而海德格尔则想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到正途上去,使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本真性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拯救我们的方法。

(一)建造本质

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是在1951年在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的演讲中表达出来的,该演讲稿收入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论》(1954年)。他通过词源学的考证,用古老的语言把那些被现代流行用语所掩蔽的事物本质重新展示出来。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本身的意思就是定居,而定居又指持留、逗留。 所以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把建造只作为一种手段,其实已经遮蔽了定居的真正含义。建造就是定居乃是人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也意味着:居住。”②古德语bauen(居住)同时还具有爱护和保养的含义,因此,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建造本身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营建和制造,二是爱护和保养。海德格尔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建造理解为营建和制造之意,把建筑、建造作为手段来思考建筑的本质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建造即定居乃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重要的思想却被掩蔽、遗忘。倾听语言最原初的呼唤,把被掩蔽、被遗忘的事物之“是”的本质重新唤醒,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思路。

(二)何为定居

既然建造本身就是定居,那么我们不是因为建造才定居,而是因定居才建造。定居除了有持留的含义外,在古萨克逊语和哥特语中,还有带来和平、保持在和平中等等之意。“定居,即带来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保护在其本质之中。定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但‘在大地上’就意味着‘在天空下’。两者一道意指‘在神面前持留’,并且包含着一种‘进人人的并存的归属’。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归于一体。”③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定居在这四重整体之中的,即拯救大地、接纳苍天、期待诸神、关怀人性。人是以定居的方式保护着四重整体,并让四者的本质得以显现。因此,建造就是定居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了天、地、神、人四为一体。反过来说,只有当建造按照人存在方式去建造,并能聚集和保护四重整体时,营建和制造的结果才能显现建筑物的本质意义,即建筑物之为建筑物。

从这一点看,西方传统哲学中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就显得片面了,只看到了人的存在,而忽视了天、地、神。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当下的种种问题。人自身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大自然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海德格尔的这种哲学思想与我国传统 “天人合一” 的古代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空间概念

空间一词的古老意义是:为定居和宿营而清理出空的地方。空间本质上乃是被设置的东西,被释放到其边界中的东西,就是需要用构筑物去围和才会形成的东西。而构筑物作为边界不是空间的终结,而是空间开始。这也正是与当代对空间的认识有所不同的地方。正如建筑理论家格里戈蒂所说:“当在建筑地点放下第一块基石的时候,就改变了地点的意义,使之变成了建筑。”④建筑物所提供的空间是可测量的距离即间距,但是如果我们仅从可测量的间距来划分空间的话,那么空间就因只强调科学理性而丧失了建筑物的本质意义,即丧失了天、地、神、人的聚集,也就丧失了人的定居。在海德格尔生活的那个时期,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高涨的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单行本书《走向新建筑》中提到:“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提倡功能决定一切设。片面的夸大了理性的数据,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就像现代物理学把自然数学化而使其丧失其丰富性、神秘性一样。海德格尔对现代建筑的这种主张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四)建造技术

建造技术通常被理解为在建造建筑物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样的理解仅仅抓住了某些正确的东西,并没有触及其本质。他再一次借助词源学的考证,在古希腊语中, “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以来就被遮蔽在营造法式之中,在现代技术的理解中遮蔽得就更深了。回顾古代建筑,不论是那个国家,其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创作的出发点都是艺术,这种审美式的显现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建造的本质;而在现代建筑中,从设计、施工到使用都打上了工业技术的烙印,这种仅仅以功能主义来显现的建筑,同样也遮蔽了建造的本质。如果按照这些方式来建造,那么建造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就不能聚集四重整体,人也就不能定居,那么人类社会就面临的生存危机。海德格尔曾用两百多年前德国黑森林里的农舍来表达他的定居理想,但他并不是主张我们要退回过去,而是强调建造只有沿着人“是”之路,即定居之路去展开,而不是仅仅沿着技术之路去展现,危险才能得到拯救。⑤

至此,我们对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想做了简单的介绍。他使人们对通常建筑的本质及相关概念产生了质疑。从他的角度再次审视建筑时,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极大地推动了人对建筑空间丰富性的理解。建筑的主角是空间,它根源于人生存的需要,它构建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不能从某一个片面去出发,而应该从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营造建筑,以使人们定居。

总结

从历史上看,尼采的思想宣告了上帝的死亡,海德格尔的思想宣告了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死亡。正像他说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去避的过程,但是在去避的同时又遮蔽了自己。人们通过对现代科技的去避,从而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遮蔽了其给环境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经济与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的渗入,使建筑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些为人服务的技术又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给人们带来了苦果。建筑师应该利用他的哲学思想重新考虑设计方法及原则,以使建筑的本质得以显现。

海德格尔作为现代技术的批判者,并不是单纯反对技术,他也不像浪漫主义者卢梭那样,主张人类回归过去,而是主张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技术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生存问题,同样也能给人类带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当下的种种问题,如何使建造的本质得以显现,如何形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建筑哲学不可回避的任务。也许有人会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没有很实际的意义,但是至少他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注释:

①王鹏.《艺术设计中的哲学思考》,《装饰》2005年5月,

第38页。

②海德格尔.《筑•居•思》,《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0页。

③海德格尔.《筑•居•思》,《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2页。

④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第337页。

⑤邓波.《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

研究》2003年12月,第40页。

建筑哲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建筑哲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场;共生;康德哲学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47-02

收稿日期:2006-11-28

作者简介:林煌斌(1981-),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

1 引言

人与环境处于共生状态,人创造了环境,生态、和谐的环境又会促进人的发展。在人所置身于其中的环境里,既包括纯粹客观的物,又承载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物。波普把纯粹客观的物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一,把凝结人的思想和文化的物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三,人类的主观心理活动构成了世界二。在波普看来,世界三对于人的影响更大,它更为直接地作用着人的主观世界(世界二)。[1]本文认为,虽然波普的学说有片面之嫌,但他无疑指出了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世界对于人类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涵育功能。波普意义上的世界三包括可以弹奏音乐的乐器、凝结人类思想的书籍、体现人类设想的建筑等等。然而,本文并不满足于单纯谈论世界三对于世界二的影响,而是试图把建筑作为研究的核心,探讨通过建筑连缀起三个世界的整体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建筑场的概念。它既不是纯粹的物理场,也不是完全的心理场,更不是二者之间的简单结合。建筑场包涵人本身及人相互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融为一体。建筑场中人和建筑是相互塑造、相互共生的。本文提出的基于建筑场的共生哲学分析是源于笔者在阅读伊曼纽・康德哲学作品时的联想,如果要真正理解伟人的创作和思想时,是否应该到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去参观,到他所曾经历的生活环境去体会,是否应该到与他创作思想共生成长的建筑场去体验?是否应该到康德故居到弗里德希炮台间的被后人喻为“哲学大道”的街道去体验?答案是肯定的。

2 建筑场概念阐述

建筑生态环境学是指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2]建筑场就是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共生所形成的和谐整体,它包括建筑物、气候、山水、土地和植被等。在参与塑造生活在该建筑场中每一个内界(精神)的方面,建筑场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莫扎特是在18世纪非西方的建筑场中成长的,他的音乐语言将是什么模样?他还会攀登上西方古典音乐的顶峰?他还会有千载独步的成就?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不仅指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也包括惊叹宏伟秀丽的建筑。宋朝苏辙则直接强调“……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也可见古人对建筑场的理解。

孔子故居面对阙里街,夹于孔庙、孔府之间,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门内为孔子故居,内有御赞碑亭、礼器库及诗礼堂等古迹,如果换成是古希腊建筑,那能和《论语》中的意象和语境对得上号吗?孔子一生除了住在鲁国外,其他时间都在周游列国。游览这些建筑场对我们了解孔子生平和学说是会有帮助的,至少提供给我们想象力的空间。

莫扎特经年累月接触、感知到的建筑,包括教堂、剧院、音乐厅和普通民居。所有这些环境结合一起营构了一个建筑场,这样的建筑场对其音乐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宗教、音乐方面,正如流水孤村、寒鸦古木的建筑场塑造中国古代诗人一样,这样宗教建筑场造就了莫扎特的宗教音乐,建筑场同音乐是共生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语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圣・彼得堡18和19世纪的建筑(含教堂、修道院、火车站和普通人的住宅)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因为在这两百年里,俄罗斯出了不少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从收集的建筑文献出发,笔者试图从这些建筑场中听出、见出文化巨人的文化创作同这环境建筑场内在、微妙和隐蔽的关系。如果这些建筑都换成欧洲建筑,那还有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乐?还会有俄罗斯味十足的旋律吗?可以肯定的是18世纪俄罗斯的建筑场参与了“甜美忧郁”的创造。

建筑场同音乐、诗歌、绘画和哲学思维等都有微妙的内在关联,这微妙关联正是共生的哲学。建筑一舞台、人生一出戏,建筑场构造了大舞台,其他文明活动在该舞台上展开。

3 析康德哲学思维形成的建筑场

在阅读康德著作,在研究他的哲学继承关系时,常局限于哪些思潮对其哲学体系形成的影响较大,可以列出如牛顿力学、18世纪的天文学等等,几乎所有研究康德的传记著作都忽略分析康德所生活过的建筑场的分析。柏拉图说过:几何学把灵魂引向真理,产生哲学精神。建筑场是由无数个几何形体构成,康德的哲学精神不可避免地在建筑场中酝酿与共生。

3.1城市历史与“物自体”和“现象”的二分

“物自体”和“现象”的二分是康德哲学的基石。在康德看来,我们无法真正认知物本身,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主体对物自体给予人刺激的整理。对于康德的这个思想,我们不仅要从哲学史进行分析,更应该从康德所生活的城市历史与其理论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历史上,普鲁士曾经分为东、西普鲁士两个行政省,东普鲁士的首府叫哥尼斯堡。1724年康德就诞生于此,1804年这位哲学家逝世并长眠于此。作为首府的历史赋予哥尼斯堡一些雄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徜徉在这些建筑之间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追忆那些辉煌的岁月。然而康德在世时哥尼斯堡已经沦落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曾经的浮华与眼前的寥落形成了极强的对比。面对此情此景,熟悉历史的康德很可能会产生世界如梦、历史变幻的想法,这是否是他把“物自体”与“现象”对立起来的原因呢?据说康德除了曾到几十英里外的但泽旅游过外,几乎没有走出哥尼斯堡一步,真正做到了“不出户、知天下”,“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虽然说地理意义的旅游很重要,但是伟大思想的升华却是孤独思索的结晶。康德习惯了哥尼斯堡,当然也习惯了这个城市的建筑,也许康德只有在这样的建筑场里才能做出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思考和写作。苏联学者古留加曾写过:“按照惯例,我们叙述康德的一生要从叙述他生活的那个城市开始,哲学家的那些严密学说仿佛是用这个城市的花岗岩石砌筑而成的”[3]。很可能,康德的思想不仅受惠于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家,更受惠于城市的花岗岩和城市的历史。

3.2崇高感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

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体系本身就宛如由花岗石砌筑而成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给读者以崇高的美感。在哥尼斯堡及其周边的地区并没有高山峻岭,就外部环境而言,教堂建筑和星空是康德有关崇高概

念的两个刺激源。同时还有抽象意义上的崇高――数学和力学上的崇高。如果把康德哲学体系比做哥特式大教堂,那么其尖顶便如他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头顶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罗伯尼切教堂是康德住宅对面的标志性建筑,偏爱眺望的康德,同罗伯尼切教堂默默对话,随后堕入沉思默想,悲壮沉郁。

3.3道德星空思考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哥尼斯堡的建筑场净化、营养和拔高了康德,助他登高临远,洞察一切。星空之所以被注意到,与哥尼斯堡挺拔的教堂建筑的指引是分不开。建筑引发人的思考,也激起康德对道德星空的探索,使其越来越体会到人性之伟大、人性之美,引发“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的星空与古希腊的宇宙(cosmos)概念一脉相承,在康德的宇宙中一切都井然有序,并充满着人的意志自由。或许正是这种以教堂为背景的星空,成就了康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考[4]。

3.4城市建筑与“为自然立法”思想

康德习惯于每天出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他会想起哥尼斯堡这个名字还与一个数学难题联系在一起。在哥尼斯堡的莱茵河上有七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小岛和河岸连接。生于斯、长于斯的哥尼斯堡人产生了一个疑问:能否寻找一条路线,经过每一座桥只一次而能回到出发点。整个城市没有人能解答,欧洲的著名数学家也一筹莫展。后来数学家欧拉于1736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为拓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初等的例子。如果哥尼斯堡人没有提出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也不会成为数学上的著名问题。这说明哥尼斯堡人非常喜欢理性的思辨。康德应该经常在七座桥梁上漫步,桥梁以及七桥问题对他那善于思考的气质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他的前提是“物自体”与“现象”的二分,所以他认为自然本身并无规律,所谓自然的规律只能是人先天能力赋予的。这就是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后来被视为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分水岭。对于专业哲学家来说,哥尼斯堡七桥与康德哲学是个“弱”相关关系,但又有谁能否认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呢?

4 结语

在阅读康德的哲学著作和浏览哥尼斯堡城的建筑时,我们深深感动于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及与其哲学思想共生的建筑场的壮丽。建筑场可以使人产生崇敬感、敬畏感、使人兴奋、激昂、深沉、伤感、惆怅……建筑场可以容纳人类所有的情感中。建筑场可以影响人们的深层意识,对人们在形成科学、人文、历史、物质、生命、环境、技术等观念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建筑场理论分析基础上可以融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使设计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最佳答案。建筑场与意识共生发展,它不仅是对和谐发展观的补充,也将进一步推进建筑设计思想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孙鸣春.生态环境设计中的诸多因素[J].环境设计,No.01,2002:21-24.

[3]贾泽林译.康德传.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建筑哲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建筑哲学论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