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视听说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0 08:47:07

视听说实训总结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1篇

一、忽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理念下,“满堂灌”和“填鸭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新课改提出,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扮演好启发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交往关系,提倡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误区,认为语文教学不再需要背诵和记忆,只注重调节课堂气氛,任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学习训练,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以《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学为例,该课文是经典诗词之一,诗人以湘江橘子洲的景象为背景,影射出作者及那个年代的青年胸怀国家,满腔抱负的壮志豪情。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只是一味地调节课堂气氛,忽视对经典词句、段落、描绘的听说、赏析和诵读,将很难把握住文中作者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流露的豪迈情感。

二、忽视“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训练

“听、说、读、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体,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实践中,仍然有不少教师将四者看成独立分离的个体进行单独训练,认为只要各个击破,听、说、读、写能力便自成一体了。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上都单独安排专门的视听赏析、阅读和写作课程,疯狂进行“听、说、读、写”单项训练,大补某一能力,这种分离训练,没有真正搞懂四者的关系,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犹如人体的眼、耳、口、鼻,其中任何一个器官都无法代替全部整体。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发展。听读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说写是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实现新课改强调的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就必须让语文教师正确认识“听、说、读、写”的关系,把四者当成整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体训练,偏废其一都将偏离新课标的

要求。

三、忽视教师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行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促成这一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再提高。甚至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自己已然经历过专业、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具备了扎实的“听、说、读、写”功底,够用了,没必要再折磨自己,花专门的时间去重新炼狱、重新学习。

“学高为师,身为示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识和能力也日渐提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学生需求相脱节是很正常的。新理念对于“听、说、读、写”也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更应积极摄取新鲜能量,更新知识储备,与时俱进。此外,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词汇新现象。比如,网络新语等,学生对于这些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教师如果不加强自身的学习,将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准方向。

四、只重训练,不关注效果

新课改推行下,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不再反复诵读课文,不再强调背诵记忆,教师不再讲授解析,学生很少提笔练习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采用的一些新方法,更有教师把自己当作“甩手掌柜”,一个问题抛下去一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没有点拨、没有解析、没有总结、没有作业,美其名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这是对于新课标的误解。

比如,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的学习,课文内容都是剧本,篇幅长且难以找到切入点。于是,不少教师就找到了播放视频这一轻松且自我满意的方法。基本采取看视频―自主讨论―学后总结的模式,即一个课时观看视频,一个课时学生就内容合作探讨,一个课时学生写学结。乍看起来,课堂不仅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还紧跟新课标要求,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基本都有,但教师在其中完全成了“甩手掌柜”。如果说教师是掌柜,那么这些教师对于自家店铺的经营和管理实在有些失职。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出发点,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并不是可以放任课堂不管不顾。学生虽然是教学关系的主体,但仍需教师适当的引导。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说话能力培养措施

能说会写,口笔兼长,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这已成为标志现代实用人才综合实力的两大基本能力。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及人才管理活动的日益加强和深入,口才这一被誉为与原子弹、美元或电脑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武器”,其传导沟通、交际协调功能愈益显著。不善言谈,拙于表达,“敏于思而讷于言”的人,不能算作合格人才。注重说话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口头实际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同仁的共识。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言作为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录音等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口语得以随时记录、传播和保存。在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今天,那种靠书面语言交流的场合会大大减少,而代之以口头语言。因此,没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对于造就未来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从语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中来看,说话训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要理解口头语言便要“听”,要理解书面语言便要“读”;要运用口头语言便要“说”,要运用书面语言便要“写”。因此,要运用口头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便不可缺少,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①因此,听、说、读、写是相通的。它们各有功能,相互促进。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单项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

再进一步说,“听、说、读、写”,“听、说”在先,“读、写”在后。“读”和“写”的培养属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它们始于学校;“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它始于社会。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接受“听、说”能力的训练。故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说话”培养,不是指说零碎的话说俏皮的话或者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说两三分钟以上,并且准确、周密、有条理、有头有尾的整段话、整篇话,它们有具体的要求:第一,要把话说得准确、得体,让人听了清楚、无误;第二,要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多的意思;第三,要重点明确,有头有尾,意思完整,条理分明;第四,要生动优美,符号规范,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只有这样的说话才能收到语言交际的良好效果。这样的说话能力,也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结构体系中有其重要的地位,任何的轻视或忽视都是要不得的,而且是不应该的。

其次,说话能力的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众所周知,说话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语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果快速地转换为外部语言(话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内部思维与口语表达迅速传递,不断交错进行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因此,学生在说的时候,不断地把自己本来较模糊紊乱的意识转化为清晰有条理的语言,同时还要不断地注意听者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其思维内容是积极的和亢奋的,远比表现为书面语言的思维频率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说话要边想边说,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敏捷,智力的迅速发展。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会说出很有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个“总枢纽”就会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叶老的这个见解应当说是十分深刻的。

最后,从课堂教学的特点来看,课堂教学应是以教材为媒介的师生信息交流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的双向交流,学生应有听有说,主动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学生听的不仅是课文的内容和老师的语言,还有同学的意见,这就可以培养听的能力,发表订正性和争论性意见,有利于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意义是重大的。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3篇

“语言——思维”型教育区别于“文字——语言”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 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维训练之所以要同语言训练很好的结合,也因为学生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成其为语文的思维。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训练;问题;对策

一、初中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哪些问题?其一,语言基础问题。对于音标、发音等基础知识,不外乎基础不牢和重视程度不够两方面的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发音,对听力材料自然是一知半解。其二,教学僵硬问题。单方面加强听力训练,缺少方法、技巧传授。僵硬的学习方法,效率低下,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三,心理素质问题。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心理紧张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听力训练作用的发挥。其四,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语言学习影响甚大。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以汉语思维答题,往往会判断错误。其五,结合性问题。听力训练总是加强“听”,从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相互结合。事实上,英语学习需要“共同进步”。单一地加强听力训练,并不是有效的方法措施。

二、提升学生听力水平的建议措施

1.语言基础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素养的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何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首先,音标问题。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忽视“音标”的重要性,48个国际音标发音不够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难以正确地辨别元音的长、短音;鼻音和舌侧音之间的区别。因此,要重视音标的学习,熟记每个音标的发音。其次,重视朗读。对于文本教材及其他资料的阅读,需要掌握好句子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的划分。阅读中发现错误之处,千万不能忽略,要及时地纠正错误。此外,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语言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明白语音规则等。

2.方法技巧

听力练习具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首先,快速浏览。听力训练中,学生手里都拿着听力题目。在没有播放听力材料时,应当迅速地浏览题目、选项,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其次,捕捉重点。客观来说,初中生无法理解所有的听力材料。因此,明白大意、找出重点就十分重要。事实上,复杂的听力材料中,均包含题目所需的重要信息。例如,表示转折、因果、并列的词汇。疑问词是“who”,注意相关的人物主语;疑问词是“where”,注意相关的地点词汇。此外,听不明白的地方,不能反复纠结,要继续往下听,避免影响下面的听力对话。

3.心理素质

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表现甚佳。然而一到考试时,成绩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合格。相同难度的听力材料,倘若是由于害怕、畏惧、紧张等心理因素,造成学生“手足无措”。长远来看,将严重阻碍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因此,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必然需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直面困难。听力学习,客观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如果没有接触的勇气,终究不可能取得进步。教师要教导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听力训练。其次,营造氛围。英语是人文学科,教学氛围应当活跃、轻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态。

4.文化背景

萨丕尔曾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因而语言的逻辑方式、思维方式等差异性十分明显。倘若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总是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英语,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英语听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融入“西方文化”(如西方国家的历史、餐饮、电影、曲艺,乃至于名人的趣闻轶事)。此外,还应鼓励学生阅读。开卷有益,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书籍、文献、资料等,缩短学生对西方文化认识上的差距,避免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5.相互结合

这里的“相互结合”,指的是听、说、读、写四个要素相互结合。教学实践表明,英语学习需要“学思并举”“齐头并进”。如果不能正确地发音、阅读,不能规范地书写,只是片面地加强听力练习,学习效果必然不好。听力训练中,如何进行相互结合学习?其一,以说代听。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开流。例如,以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情景对话”。又如,给定一个话题,在学生准备之后,让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在“说”的同时,其余同学要注意聆听,寻找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其二,以写代听。听力训练同样离不开“书写”。“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促M眼、耳、手、脑器官的协调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尊重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致力于学生听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5篇

英语听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集中突击训练的做法。要把听力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教学;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听力专项训练,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先听后说、再读、再写的教学方法,使听力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7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可以在开始上课时播放教材内容的录音,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以“Ifyourfriend'sbirthdaysoon,whatpresentwillyoubuy?”为话题进行讨论和情景对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和学习课文,讲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的词句,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这样,就将听说读写逐步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训练听力的同时,说、读、写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2)合理安排教学以提高听力训练的实效

在听力训练中,教师要合理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听力材料,要综合材料内容、词汇、句子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挑选,以保证教学的进度。还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简化听力训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进行教学和训练,并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能有效提高听力训练的实效,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

(3)重视训练的过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听力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听力训练中重视训练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听力习惯。在对听力技能的训练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和判断连读、重音、弱读、语调等,对较容易混淆的语素进行重点讲解,如seat和sit,mouse和mouth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用英语的思维翻译和理解句子,如“能告诉我您的电话是多少吗?”可以翻译成“Canyoutellmeyourtelephonenumber?”但不能翻译成“Canyoutellmewhatisyourtelephonenumber?”在听力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国外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的认识和了解,把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带入到听力训练中。如西方人说“Youaresobeautiful”,应该回答“Thankyou!”而不是“No,Idon'tthinkso”;再如西方人说“I’mfeelingblue”意思是“I’mfeelingsad”。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而且还能训练其英语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听力的提升。

(4)结语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6篇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要发现教师自身存在的听说读写能力问题,分析解决好自身问题,解决好听说读写能力问题,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听说读写;语文

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概括的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辨别语音,理解语意,评品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能正确完成阅读活动,包括认读、理解和一定的速读能力,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经历,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查找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这种片面性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使得相当多的学生不爱说话,不会说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总认为,读写是“硬”任务,听说是“软”任务,练不练无关紧要。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听话说话是人人都会的,读写能力提高了,听说也会跟着提高,用不着单独训练。有的教师埋怨,语文老师都够累的了,那还有时间去搞听说练习。在这些错误思想支配下,语文教学中就常常出现“欺软怕硬”的现象――对读写内容不敢有丝毫马虎,而对说话课则往往是敷衍了事,走过场,有时则干脆为读写让路。还有的教师主观上也想把听说抓上去,但由于平时对听说教学不研究或研究不够,在教学中练不得法,训不到位,出现问题时又指导不上去,所以常常是费时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因此几个“回合”之后也就气馁下来。这种由于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或训练不得要领而造成的形式主义的听说训练目前还普遍存在。所以听说训练很难走出误区。

一是阅读分析为主,忽视听说训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中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静听式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但是要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念仍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尽管有频频“启发”、“提问”和“谈话”,也不乏有“一声雷”似的热闹景象,但仍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语文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模式。真正的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却是微乎其微。

二是重读写,听说能力水平低。重“读写”轻“听说”,影响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有的学生在课堂提问时,站起来就紧张脸红,低头不语,即使有回答,也声音低得难以听清,或对所要说的知识不懂,手足无措。在课堂中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很注意听讲,但总是沉默不语,自己很少举手,当然也就更少有说话的机会。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班级举手率虽然很高,但能言语流畅比较准确回答问题的还只是少数。多数学生往往在说话时出现神态紧张,声音偏低或偏高,有的词语贫乏、内容简短,或语句重复脱节,语病比较多等问题。

2. 存在的原因 口语和书面语(即听说和读写)相辅相成,都是人们用以交际的主要手段,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但许多人总认为听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成长的能力,而未意识到自然生成的听说能力只是一种低级的语文能力。因此听说教学一直被冷落,陷入误区而难以自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听说训练的认识不高,能力不强,方法不当。

一是有的教师自身的听说能力不强――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方言土语较重;或者是口齿不清,语气不明,语流不畅;或者是语言罗嗦,语意不清,中心不明;或者是对学生说的话理解不准,指导失误。

二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只提问尖子学生,而冷落了一般的多数学生;有的教师对他满意的学生倍加表扬,而对“笨嘴拙舌”的学生则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要彻底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语文教学真正转到听说读写互相结合,以能力训练为主要任务的轨道上来,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

一是加强现职教师听说教学能力培训。现职教师没有受过系统严格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这就需要学校和行政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补课”和培训,对于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对在岗的语文教师十分重要的。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7篇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8篇

语文课堂的40分钟由语文教师主宰,但不能为语文教师独霸。教学活动的全部,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为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时间总量上深考虑、加限制,在课堂时间总量的分配上大胆革新。

深考虑

课堂教学要真正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就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看似极平常的问题:保证“教”的时间还是保证“学”的时间?一些教师(既有青年教师也有中老年教师)常常感叹:“要讲的太多,要说的太多,40分钟太少。”“也知道要让学生动起来,多说多想多练习,就是没有时间。”于是,教师说不完的话,问不够的问题,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设计的教案完不成?压学生的训练。在四川某市听课后,请我评议,我只提供了一个数据:40分钟内执教教师提问共83次。老师急了:“未必我每分钟提两个问题?”看了课堂录像,她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说:“以前以为多问就是启发式,结果只是‘假打’。”又一次,在湖南某市听课,课堂内教师安排了不少学生活动的环节。评议时我照样提供了一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长达千字的课文只给了10秒钟;“请同桌的同学议论一下,怎样给课文分段,说说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更惨,6秒钟收摊!又是“假打”。要强化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量,首先要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需要我们从很多方面进行深刻思考。思考内容与结果,这里不再赘述。

加限制

在湖北某市听课了解到,他们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硬性规定:学生课堂内的自学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20分钟内,教师不能有一句集体指导的话,只能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另外,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的时间规定在10分钟以上。从表面看,学习活动占教学时间总量的四分之三强。不管这种限制存在些什么问题,但对目前小语教学现状而言,这种作法毕竟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结果,这项实验的“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不能让快车等慢车”的指导思想,至少得到时间上的做主,在按照大纲教材要求保底的基础上,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备课,用惜墨如金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加限制”不能搞成形而上学,教师当讲时要敢于大胆讲,哪怕多用一点时间。

二、训练总量的再分配

课堂学习活动的总量需要开发,除了时间总量的再分配以外,还得搞训练总量的再分配,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要提高学习活动和训练活动的含金量。听了不少课,总的感觉是:课堂上重视训练的现象已不鲜见,较之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可算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在训练总量的分配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重读轻写,重说轻听,重操作轻思维;第二个方面,重共性轻个性。

重读轻写

有人讲:“小和尚念经就是要念。”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视让学生多读 ,似乎只有一班“小和尚”念经,才是真正的“训练课”。以朗读为例,一位教师在一次课中让学生全文朗读、分角色朗读、选段选句朗读多达二十余次。多读,当然是好事。但是,无指导的读真的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么?那么,设置小学语文课有何用?我认为,读中一定要有指导,这样的读,才能称为学习活动。这位教师也注意了训练的指导:“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读?”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情感,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情感,一字不提,读了半天,还是那个样。写,就更少了。几乎所有的写(这里仅指动笔,而非写作),都由家庭作业承包了。抄写生字词语,填空造句,段意中心,一古脑推给课外。学生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不知与此有无干系?看来,在学习活动总量中,读与写,需要进行再分配。

重说轻听

说的训练比较多,让学生能说会道的确是好事,但听力的训练也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是课堂中看到谁在进行听的训练,那真要赞叹一声难能可贵。“要专心听讲”,已是教师的口头禅,但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却无指导与训练,充其量来一句“不要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在省内某县,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的环节:一道思考题,同桌左边同学说给右边同学听,教师再请右边同学把听到的意思先说出来,然后加评论。课堂出现了花絮:左边同学起立说右边同学说的不是他的意思,引起听课者一番善意哄笑。好得很!这的的确确是在进行听的训练,同时还有听的品质训练。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暂不让学生回答,先进行其他活动,再请学生说出刚才听到的两个问题,然后进行评议。这样除了强化“记忆”,也是训练“听要专心”的好形式。

重操作轻思维

一说学生学习活动,往往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外部操作活动,听说读写,热闹非凡。但对内部思维能力的启动,一般因较难把握而不进行训练。思维活动,是学习活动的重头戏。思维在头脑中“无声”进行,我们都可通过“有声”把它外现出来。一位教师每提一个问题,都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小声念出来,通过组织语言来组织思维,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可惜这样的训练也见得太少。

视听说实训总结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民族地区、英语听说习惯

众所周知,要学得一门外语,获得大量运用该语言的机会是根本前提。然而,民族地区,由于多地处边贫山区,经济教育落后,使得当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得不到与汉族地区学生相同的许多有利学习条件。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步子慢,当地少有或没有现代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到访者更少。英语对当地经济建设的作用尚不突出,也尚未形成学习英语的社会风尚。学生走出教室后就再也感受不到英语的气息,更谈不上有任何学用英语的机会或条件。再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学生无论在家、在社会,还是在学校,汉语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用本民族语交流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用英语的比例几乎是零。这说明当地学生全然没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真实机会。此外,6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或工人家庭,谈不上有家庭辅导,也无更多经济实力为学生购买必要英语学习资料或设备,学生接触英语的量就更有限了。

虽然多数民族学生上进心强,勤奋学习,但在初中学习中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民族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卑自我封闭是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这一障碍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同时由于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汉族学生,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这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因此,只有找到科学的方法,从素质教育入手,认真总结,认真分析,抓住关键,才能解决问题。

在新课标下,通过校本教研,在认真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后。我觉得民族地区学生英语的学习主要还是要从学生的听说抓起。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讲,任何一种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它是口语的记录。毫无疑问,听与说是第一性的,是不可分割的。听而不说或只说不听,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说不通的。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首先应是听说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大些”。《大纲》规定听说读写的顺序是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同时对考试、考察的要求是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并制定了听力考试的具体量化标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从而忽视了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考试一直是笔试一统天下的指挥下,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许多英语教师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而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将英语教学当作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完全忽视了听说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对英语不重视,即使有部分学生成绩比较好,通常也只是“高分低能”。根据《大纲》的要求,加强学生的听说和口语表达能力,杜绝“哑巴”英语现象的发生,就成了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了,还有助于其读写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在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实施英语组织教学

实践证明,帮助学生克服听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一般情况下,影响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当初一年级的新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我就鼓励他们多听、敢说、大声朗读,以克服他们怕羞、畏难、不敢开口的心理。对于学生口语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我的态度是“流利第一、基本正确”即可,一般不当场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采取过后纠正或暗示的办法,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积极性。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以及结合教材坚持每日做值日报告,也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有效办法。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大胆的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就给以鼓励的眼神,让其在鼓励下能大胆的回答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以“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为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用学生学过的英语知识介绍将要学习的新语言,学生开始听的有些吃力,我就辅之以表情、动作等,帮助他们理解;用演示图片、实物等方法缩短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如在教“take…to”和“bring…to”两个短语的区别时,我举了这样2个列子:“Nancy,takemyradiotomyoffice,please.”“Boysandgirls,bringyourfamilyphotototheclassroomthisevening,ok?”这样,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在组织“现在进行时”的操练时,既可借助动作,也可借助简笔画进行教学,效果较好。我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不同的动作,比如,扫地,读书等等,让下面的学生用进行时描述这些动作。这样,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说的勇气,提高他们说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师生之间基本可以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与此同时,每节课前,我都要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作值日汇报。报告内容有浅入深,如初一年级学生摄取的语言信息量少,他们除了完成日常的报告内容外,还可请别人回答问题及讲一些简单的故事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活跃、主动地学习,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二、发挥新教材优势,做好口语训练

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在总体设计上许多突破,比如: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十分重视英语的交际功能等。

这些都很好的反映了学习英语的重点,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口语训练时间和材料。但是民族地区学生听英语时,由于不熟悉英美人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兴趣、爱好等,常会感到所听材料虽无具体的新词句,但却听不懂内容。为此,听力训练可配置一定的情景,并在教学中主要介绍文化背景,这样,在听时思想就不会转不过弯了。众所周知,听的训练包括听音会意和听音辨音两项。前者说的是,听到别人说英语,自己能听懂;后者说的是,听到别人说英语,自己能觉察出他在语音、语调上的特点,会听也就会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口语录音带和听力录音带,以教材为本,辅之以课外拓展和补充。坚持经常听、反复听,进而达到听音会意和听音辨音的目的。

学生接受系统的听力训练,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听力一样,说的能力同属于口语能力。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对口语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教学手段,口语训练又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对话、游戏及认真唱好英语歌曲,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是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录音能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便于学生正确模仿,对培养听说能力极为有利。通过听录音,可以给同学们提供模仿标准语音、语调的机会,潜移默化的使他们掌握了地道的英语,培养了学说流利的口语和良好的语感。学生在看了一段录像或电影后,教师可把声音去掉,让学生借助画面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总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改革更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现代化,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互动

正如《大纲》所说:“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不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初中生争强好胜,具有强烈的竞争与进取意识,英语教学中恰当的采用竞赛形式,对所学的知识深究探疑,对强化记忆很有好处。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手段,对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培养“尖子生”和学生的听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在教学中认真抓好每一次课外活动,组织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检查、有评比。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成立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故事会、编英语报、举办英语晚会、英语角以及进行各种英语竞赛等集体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觉得所学的英语有用处,愿意学英语,普遍养成自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语言的巩固识记与运用。

五、改革评测方式,布置“有声作业”

为了督促学生在课后进行英语听说训练,我在平时测试中加大口语练习的分值,利用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掌握他们进行听说训练的进展情况,我在布置作业时增加“有声作业”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几盒空白录音带,用来录制口头练习,可以单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读时注意语音语调,定时交给教师审听,以便教师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并认真给与指导和帮助。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积极性,对提高其听说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民族地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很不够的,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增加听说实践的机会,以弥补外语环境的不足。增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外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努力方向。我们要认识到,随着英语的普及化,听说的天地远比读写的天地广阔。如果一个读完中学的初中生,听力和口语还是一个“低能儿”,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因此,我在近几年英语听说训练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重点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教学成绩也较好。我认为,教师只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不断地深化教法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振德:《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研究,2003.3

2、杨盛目、陈:《中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思考与探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