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2 00:19:19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1篇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周建指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加强了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我们鼓励并支持公众喜闻乐见的环保公益活动开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完成环境保护目标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环保嘉年华活动形式新颖活泼,以寓教于乐形式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快乐环保,精心打造环保教育主题乐园,是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创新之举。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德荫介绍说,美国安利公司创立50年来,一贯将环保的理念贯彻到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等全过程。安利(中国)更将环保作为两大公益主题之一,多年来持之以恒。此次安利非常荣幸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及各地政府联手,在全国十个城市陆续推出环保嘉年华活动。活动将选择周末进行,突出家庭、参与、体验、互动、娱乐等要素,切实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力。预计全国十城市将有30万人次亲临参与这场环保教育盛宴。黄德荫并表示,各站嘉年华所有环境教育器材,将在活动结束后捐赠给当地环保宣教部门,实现重复利用。

主办者并宣布将依托本活动开展《十城市公众环保行动力调查》,调查结果将于11月份嘉年华系列活动结束后公布。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2篇

一、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投资

(一)环境保护投资的分类。根据高速公路建设不同阶段的环境保护投资分类,可以把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投资可以分为:建设前期的环保投资,施工期的环保投资,运营期的环保投资。

(二)施工前期的环保投资。建设前期的环保投资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总体的方案设计、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等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工作的投资。建设前期环保投资的主要内容有环保科研费、环境规划费、环境评价费、环境保护总体方案设计费、环保工程设计费、其他环保工作费。其中环境评价费由三部分组成:战略环评费、规划环评费、环境影响评价费。

(三)施工期的环保投资。施工期的环保投资主要是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开进行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施工期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工作的投资。所以施工环保投资主要有:环保单项工程费、环保污染防治费、环保科研费、环境监测费、生态环境保护费、环境管理费、环保验收费、其他环保工作费。

(四)运营期环保投资。运营期的环保投资主要是指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营、保养、养护、维修以及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工作的投资。运营期环保投资主要有:环境后评价费、环境管理费、环境监测费、环保工程养护费、环保设施维护费、增建环保设施费、环保科研费、应急措施费、其他环保工作费。

高速公路在建设前期、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保投资额相差比较大,通过查阅资料。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前期环保投资额仅占环保总投资额的约1%,施工期环保投资额占环保总投资额的80%左右,而运营期管理、维护、监测等环保投资费用约为19%。所以加强施工期环保投资的管理,提高施工单位环保的积极性,保证环保投资在施工期的有效使用,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效益最大化起重要作用。

二、高速公路环境投资效益

高速公路工程环境投资效益分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指的是人类的活动给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某种影响而产生的效应,即环境效益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效果。

环境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分。例如,植树造林会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使空气清新,气候正常,其为正环境效益。像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三废”污染水体、土壤、大气,降低环境质量。这就是负环境效益,也称为环境损失。

(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就是人类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占用及消耗的劳动,与所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产出与投入的比较。

(三)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贡献。通常,人的活动可以产生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直接效果又称为内部效果,一般可以计量。活动对社会产生的非直接效果称为外部效果,外部效果分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一些间接经济效益。外部效果有些在经济上可计量,但大部分在经济上不可计量。

三、高速公路环保投资效益--费用评价法

效益――费用评价法是高速公路环境效益评价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度量高速公路项目总体效益的一种系统方法。它是在效益和费用的量值大小的基础上,评价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性的一种方法。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投资效益――费用评价分析步骤如下:

(a)确定分析环境保护投资的类型和范围。确定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问题的范围与边界,以避免分析范围过大,无法达到评价目的,或评价范围过小,不能反映投资的实际效果。( b)预计后果。投资项目的费用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等;效益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要利用科学的方法预测项目实施后,效益和费用产生的定量影响。( c)确定方案的各种费用和效益价值。环境保护投资往往时间跨越较长,因此效益和费用发生的时间不尽相同,要通过一定的社会贴现率把不同时期的价值折算成现值。(d)综合评价各种效益和费用的现值。综合效益评价有净效益和效益费用比两种评判方式,其计算表达式为:净效益=总效益-总费用,效益费用比=总效益/总费用。

本文在考虑了EC(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损失值)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对效益――费用评价方法进行应用。

(1)效费比。 总效益与总费用之比,记作BCR。用公式表示为:BCR=■。 在考虑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时,其价值直接作为费用被计入工程的总体费用,效费比的公式变为

BCR=■。EC为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损失现值,当效费比BCR>1,表明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大于支出的费用,项目或方案可以接受:当BCR

(2)净效益。净效益是总效益减去总费用的差额,记作PVNB,用公式表示为: PVNB=PVTB―PVTC。在考虑了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损失时,工程的净效益变为: PVNB=PVTB―(PVTC+EC)。当净效益PVNB>0时,表示项目或方案的所得大于所失,项目或方案是可接受。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负效益或费用的节约的归属处理不当所造成的错误;当净效益PVNB

根据资料统计,现阶段我国把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水土流失:路基开挖和填筑、桥梁工程、表土临时堆存点、工程弃渣、取土(料)场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2. 林地、耕地、湿地:林地、耕地和湿地面积占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施工期环境: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较多,重点是非污染性的生态破坏,比如占用农田,林地资源的破坏等等。

4. 生物多样性:临时占地与施工活动也会干扰破坏周围的植物多样性,使群落结构受到破坏,且可能造成林窗效应和边缘效应,而由于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裸露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因素之一。

5. 草地:草地具有很多功能价值,如产草,蓄水等。工程修建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6. 景观:项目对沿线重要的文物资源均给予了避让。大部分路段不涉及重要的省级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点位。

7. 环境地质: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可能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8. 水环境:项目的建设会对沿线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对沿线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或降低。

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是高速公路环境投资效益评价更准确,在使用效益费用法评价时,计算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损失EC均采用的现值,这里价值损失现值是用社会贴现

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生态环境资源损失折算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现在的资金比一年后等量的资金更有价值。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发生在当时,但是生态环境因其破坏而产生的价值损失却是持续的,为了能够综合判断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所以把其价值损失贴现到基年。

贴现率的选择也比较重要,选择高的贴现率时,未来环境效益与现在相比就变小了,未来环境成本的重要程度也下降。所以高贴现率对环境保护不利。我国国家计委和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中规定规定我国社会贴现率为12%。在计算环境影响时,运营期一般按20年计算。

EC的折算过程按下计算:

EC=■[1+■+■+…+■]

式中:EC为总损失价值现值;

P为基准年影响损失值;

r为社会折现率;

m为当前年与基准年的差值

n为运行(影响)年限。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3篇

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民意调查活动情况的调研报告我国目前的人口13亿多,约有9亿农村人口,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长时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民的增收致富,教育发展不理想,资金不到位,农村失学率一直高于城市,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财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不能让我们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贯彻落实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精神,落实联村联户干部任务,是达到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脱贫致富的目的。一、基本情况 (一)大滩村基本情况天祝县赛什斯镇大滩村位于赛什斯镇西南处,全村人口1789人,共计563户,耕地4850亩。 (二)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周生全,家庭人口3人,劳动力2人,耕地面积5.7亩,因给老母亲治病而致贫,家住大滩村六组,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常言道:“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进村入户,走到群众当中去,接接地气,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脱贫致富。

我们必须看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节奏,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保持工作连续性,一步一个脚印,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帮群众脱贫致富,否则就成了“应景之作”。

为确保“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扎实开展,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思想上重视,集中精力安排部署,可以通过集中辅导和讨论交流的方式,认真学习理解惠民政策,对难以把握和有疑问的地方,集中联系咨询相关业务单位,努力做到把政策吃准吃透,做到准确理解,灵活应用。有些干部“进村入户”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人到位了,心思和精力没有到位。虽说该看的地方看了,该去的地方去了,就是发现不了问题,对基层的情况若明若暗,心中无数;有的下去指手画脚乱指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基层添了乱,引起群众不满。二、实施了走访纪实制度,联户干部将走访时间、走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等,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开展好联户走访工作的“参考书”。三、真心实意做好事。按照胡总书记‘七一’讲话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群众,千方百计谋民利、造民福,真心实意排民忧、解民难,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才能真正感召群众、凝聚群众。村民反应比较多的现阶段问题都牵扯到农产品的生产、运输等。如:道路路况较差,老百姓出行、生产、生活方面的存在困难。与此同时积极联系农业技术专家,进行农业技术专题授课。四、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必须从心底里视群众为亲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当前,群众主要的意见,集中反映在“门难进、人难见、事难办”。要充分发挥这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优势、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矛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群沟通主渠道的定位职能和运作方式。真正把群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怀着赤诚之心、赤子之心,主动和群众接触、主动与群众交流、主动向群众问需,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认真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五、紧紧依靠群众。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领导者的思想是否符合实际、作出的决策是否正确,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最具体。要坚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甘当学生,问需于民,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觅得良策,真正使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帮扶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六、积极引导群众。坚持既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方法,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 XX县关于环卫工人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报告建立健全的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各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之一。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提出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长期的工作重点。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关乎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证之一。我市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并在全市范围的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做了大量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于2010年10月发文,针对全市企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保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进一步落实新《劳动法》相关规定提出了要求,下发文件通知各用人单位必须在2011年1月起为临聘人员购买基本养老保险。我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社保覆盖工作,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我市目前在各企事业存在600多名环卫工人,至今尚未纳入任何社会保障范围,而对这些处在社会基层的环卫工人来讲而言,基本的社会保障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这不仅仅直接关系到他们本身以后的生活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城市环卫工作是公益性行业,政府应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加大投入,并通过加大对社会公益性岗位的投入,来扩大和和增加城市再就业岗位,扶持就业有困难的人群,鼓励他们积极就业,如又脏又累的城市环卫行业。这样不仅解决了目前存在的环卫工人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大量商品房相继建成,大量人口回迁,环卫部门承担的作业任务日趋繁重。环卫作业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环卫作业任务尤其繁重。环卫工人不论严寒酷暑,不怕脏、不怕累,城市创建工作中,克服困难,为美化市容市貌,默默奉献,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多年来环卫在编职工一直没有得到相应补充,环卫作业岗位缺员现象日益严重。按XX省城市环境卫生作业人员定额标准,仅清扫、保洁作业一项应定员247人。由于环卫经费严重不足(多年来,一直按XXXX年基数核定环卫经费),如我们XX区的清扫、保洁实际佣工142人,(其中在编职工40人),岗位缺员达102人。为适应城区创建工作的需要和在编环卫工人逐步退休离岗,环卫工作对临时聘用人员的需求会逐年增多。目前,仅XX区聘用环卫工人共199人。其中:环卫清扫、保洁工142人、公厕管理人员47人、机修工5人、化粪池操作工5人。由于环卫工作又脏又累,同时受择业观念的影响,聘用年轻人比较困难,环卫作业临聘人员的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44岁,他们大都是城市就业难的群体。通过调查,XX、XX两城区的环卫临聘人员已是环卫行业中的主力军,其数量占现有环卫职工的65%以上。去年五月,市政府发文要求事业单位为临聘人员办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环卫临聘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呼声和要求日渐强烈。城区环卫职工因养老保险问题提起的诉讼和劳动仲裁时有发生,不稳定现象有逐步蔓延趋势,已影响到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正常运转。 由于市财政在环卫经费年度预算中,一直没有安排环卫临聘人员的工资和各项费用;并于XXXX年对环卫经费核拨,实行以上年度基数进行包干,一定三年。所以环卫临聘人员的所有费用一直由区环卫处自筹,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无力再为环卫临聘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如果要解决环卫临聘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职工队伍,落实政府有关文件要求,保证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正常开展,只有政府有关方面重视并解决这些环卫工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 关于***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 丁江辉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旨在为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进行资助,今年已是第七届。***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于2012年6月正式启动,至2012年9月圆满结束,历时三个月,经过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企业座谈会、“放飞梦想·圆梦大学”公益助学募捐晚会、“爱心圆梦大学”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款发放仪式等四个阶段,通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资助共筹集资金104.876万元,资助各乡镇特殊家庭及一般家庭贫困大学新生276名。 一、***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流程***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自6月启动以来,总共经过了4个阶段:1、“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在团县委将2012“爱心圆梦大学”整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完毕之后,团县委首先向全县各完中及相关部门下发了《腾团联发(2012)1号爱心圆梦大学通知》文件,在通知中明确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活动的助学对象、受助学生申请助学资金的流程、以及申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召集各完中及相关部门召开“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各主要媒体也积极对启动会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的注意。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企业座谈会在召开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之后,团县委开始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包括:***县各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县各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进行宣传,落实“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来源,确定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可能捐款的数额。并且专门针对历年有过爱心壮举的企业召开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企业座谈会。同时,团县委深入各完中、乡镇、村寨,初步确定可能需要资助的大学新生范围,针对可能需要资助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学习成绩进行了调查走访,发放《***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贫困生调查表》及《***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申请表》。3、“放飞梦想·圆梦大学”公益助学募捐晚会在对资助方和受助方进行了初步调查走访之后,团县委进一步针对***县各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县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明确各单位及个人捐助的“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金的金额。同时,团县委开始收集整理之前发放的《***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贫困生调查表》及《***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申请表》,对受助学生按长期资助、单亲家庭、特困学生、困难学生、一般学生及已在读学生等6个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明确各个不同种类的受助学生所接受的助学金金额,并初步确定***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名单。至此,团县委基本确定了***县2012发放“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所需资金的数额。2012年***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团县委首次举办了“放飞梦想·圆梦大学”公益助学募捐晚会,通过募捐晚会搭起了资助方与受助方沟通的桥梁,使资助方能够切身感受到受助方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同时让受助的学生及其所在学校有机会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对资助方的善举表示感谢。更重要的是,在募捐晚会前后,社会各界对***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捐助资金已基本到位。4、“爱心圆梦大学”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款发放仪式高考过后,针对之前初步确定的受助学生名单,团县委根据受助学生的高考成绩及录取情况,确定了***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受助学生的最终名单,并在高考录取结束后举行了***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款发放仪式,按照之前确定的学生分类及受助资金情况,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至此,圆满完成了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二、***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资金来源分析***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共计募集资金104.876万元,筹集资金过程中,90个县政府部门及职工、18个乡镇政府及职工、35个***县企事业单位、及数十名个人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倾囊相助。针对各不同群体出资的情况,本人制作了下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企业是***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总计捐助资金61.01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57.60%,平均每个企业出资1.7万元。***县各政府部门及职工捐助资金为26.49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25.01%,平均每个单位出资0.29万元。***县各乡镇政府及职工捐助资金为14.03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13.25%,平均每个单位出资0.78万元。以个人名义捐助的资金总计4.39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4.14%。三、结论通过对***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资金来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县的“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最大来源是企业,这说明,一直以来***团县委与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需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具体的,***团县委可以通过青年联合会、青年文明号、创业省长奖、创业市长奖、非公团组织、“大团委”等联系和纽带继续加强团县委与***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继续开展。2、作为***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第二大来源和第三大来源,***县各政府部门及职工和***县各乡镇政府及职工所捐助的资金虽然分别只有26.49万元及14.03万元,占比分别为25.01%及13.25%,远低于***县企业的捐款,但二者却是***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其受经济及社会变化的影响也最小。如果考虑到二者性质上的相似之处,都作为政府部门来看,将二者的捐款和占比合并之后,捐款数额将达到40.52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比重也将达到38.26%。因此,作为***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得益于***的经济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加以及***公务员队伍的爱心,***县各政府部门及***县各乡镇政府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的支持力度令人钦佩。3、就单个单位的捐助资金来看,***县各乡镇政府及职工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力度大于***县各政府部门及职工。***县18个乡镇政府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支持平均达到了0.78万元,明显高于***县各政府部门的0.29万元,这可能与乡镇政府与各完中及受助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县各乡镇政府之间的出资情况差别巨大。其中,出资最多的滇滩镇政府及职工捐助款项3.61万元,而出资最少的马站乡政府及职工捐助款项仅有0.20万元。这可能与各乡镇政府的财力有关,同时可能与各乡镇政府与团县委的关系好坏有一定的关系。总体而言,作为县一级团委,***团县委开展的***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是有序并且顺利的,圆满完成了276名大学新生的资助任务,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学习。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4篇

一、可持续发展与“整体本位论”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始于本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其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协调发展,永续不断。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负面效应和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免遭或少遭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子孙安居乐业,继续发展,从而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哲学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反波动性等特征。(注: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j]。法商研究,1998(3)。)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环境、资源的协调一致,共同发展。从空间上看,可持续发展是各地区、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全社会范围内,各阶层、各集团、各单位都增进利益的共同发展。“整体本位论”作为经济法的哲学基础,以社会整体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体利益为次,客观地反映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要求,其目的也在于实现社会整体控制与协调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法的调控、规制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协调和控制,以及在具体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和引导的统一过程。

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而个人权利本位以自然权利理论为其哲学基础,它有利于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民法看来,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并组成社会利益。只有充分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才可以促成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注:陈云生。权利本位价值模式的历史命运[j]。政法论坛,1997(3)。)

同民法着眼保护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利益本位思想相反,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价值目标。在经济法看来,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整合,不是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社会利益决定个体利益,只有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而个体利益至上,必然破坏利益均衡与和谐。所以,经济法所坚持的利益原则是整体利益至上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保护并限制个人利益原则,保护社会弱者利益原则。(注:何文龙。经济法理念简论[j]。法商研究,1998(3)。)

其次,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的发展,不仅要全面协调发展,而且要稳定、永续发展。经济法与民法促进个体(私人)经济安全不同,经济法应着眼于国民经济全社会整体安全。这种整体安全首先是指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协调是关于发展过程和系统总体状态的规则,是指一系统存在多重因素关系和多种相互作用条件下,把不同质的因素和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统一起来,满足指定功能的过程,表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客观规定性同人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观规定的统一。(注:王宏波。论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4(1)。)国民经济发展协调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一方面,在总体上,它表现为社会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适应与满足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具体上它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和多种力量的多重促进、多元互补的合理配合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无波动性还要求通过经济立法抑制经济系统中不协调因素与力量,防止经济疲软、过热和动荡以及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消极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对促进消极意义上的经济安全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注:积极意义上的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协调状态。)

再次,经济法还致力于促进整体效益。(注: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效益作为一种法律价值,导入法学领域始于60—70年代法律经济学的兴起。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器,民法和经济法都必然把促进效益作为其重要的价值目标,但其具体精神并不相同。民法的私人经济生活本位和个体利益决定了它追求的效益首先是个别的、微观的,然后以此去最终促进社会整体效益,所以,它难以解决个别效益与整体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只有经济法能摆好这些矛盾之间的关系。(1)经济法以促进社会整体效益为目标。发展经济效益以提高和不损害社会整体效益为导向,把经济效益纳入社会整体效益中评价。(2)协调个别、微观的经济效益以取得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优。把微观经济效益纳入宏观经济效益中评价。(3)经济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宏观、微观经济行为纳入经济效益中评价。(4)提高经济效益,须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环境、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经济法的哲学观、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二、可持续发展与宏观调控法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经济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全部可持续发展诸要素中,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实现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注:陈银娥,杨艳琳。可持续发展需要宏观调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4)。)。而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通过计划法、投资法、价格法、信贷法、税法等保障实现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这种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过宏观调控法,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各种比例关系。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些比例关系又受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关系受到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的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受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又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资源短缺又会制约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公会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宏观调控法如:资源法、环境法、计划生育法等,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才能保持这种比例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通过宏观调控法弥补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缺陷。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作用,在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经济活动中起着其他调节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自发调节,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并会导致资源浪费,带来环境恶化,同时也会产生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等。如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应通过法律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来实施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如征收资源税和环境污染税,由此,企业将资源税和环境污染税也作为成本的构成而计入生产成本。在我国现阶段还未形成环境成本的概念,只对一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费。但是,事实上,一些在生产过程中未造成直接污染的企业,对环境也可能间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摩托车在其生产过程中也许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大,可是其在消费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却非常严重。因而,从宏观经济过程观察,经济增长中环境成本是很大的,付出的代价是很高昂的。日本学者枇杷木在《论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结构》一文中提出“增值价值环境税”的理论主张不仅对每个生产阶段的增值价值要征收环境税,而且要“对商品的服务和生产不加以区别的对其‘增值价值’进行课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我国目前的自来水收费,既不是资源费,也不是污水处理费,而是制造自来水的费用。如果按照综合成本理论,应当加收资源税或污水处理税,那自来水的价格就要高得多。因此,要克服市场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完善资源法、环境法和税法,通过开征资源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开征环境税、防治污染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通过宏观调控法,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协调的基础之上的,宏观调控法就是要协调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总体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利益关系有: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关系,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地区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产业调整法、预算法、投资法、税法、银行法等法律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宏观调控不到位或不能有效地协调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那么,宏观经济就很难获得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社会总体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宏观调控法有助于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宏观调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适度增长、充分就业、资源优化配置、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社会收入公平分配,实现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综合平衡。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稳定与增长,经济保持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如果经济稳定受到严重破坏,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必须有宏观调控来引导。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由于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宏观调控法能保证经济发展,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宏观调控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币值稳定、资源优化配置、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等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宏观调控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更离不开宏观调控法律保障。建国以来,之所以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发展而不能持续”的情况,是因为缺乏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更缺乏完善的宏观调控法。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成果的出现,必将进一步丰富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和体系,进而促进经济法的发展。同时,完善的宏观调控法也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可持续发展与市场规制法

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两大基本亚体系,一是反映国家干预市场的市场规制法律体系,二是反映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从全局出发,调控社会总产品和总需求平衡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体系。二者在整个经济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注:王继军,李建人。经济法是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有机结合[j]。法律科学,1999(1)。)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5篇

――潘 岳

从“圆明园防渗听证会”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和许多环保人士确定了一个信念:透明的行政执法和深度的公众参与是解开中国环保困境的一把钥匙。

解决严峻环境问题 最终动力来自民众

日前,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起并组织的“绿色中国――环保公益日”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南昌、深圳、郑州、西安、福州城市同时进行。

在北京延庆县的活动主会场,一场不期而至的沙尘暴,让在此举行的“绿色中国――环保公益日”活动显得意义更加不同寻常。黄沙蔽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站在漫天飞舞的黄沙中深沉地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这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极不协调。因此,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潘岳说,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环保公众参与不能仅仅停留在种树植草的层次上,而是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环境大使、全国政协委员关牧村作为第一提案人,并由濮存昕、杨澜等十八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用法律手段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设立国家“环保公益日”。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说,设立全国“环保公益日”,就是响应政协委员们的提议,树立“新公益精神”,推动环保公众参与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公众真正成为中国环境治理的关键力量。

信息越不公开 特殊利益勾结机会越大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将加强公众对政府环境决策参与权。事实已经证明,公众获取更多的环境信息不会导致冲突的增加,而会有利于及时缓解冲突、解决矛盾。

信息越不公开,特殊利益勾结的机会就越大,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就越大,谣言的市场就越大,不稳定的因素就越大。

在国务院公布信息公开条例后,环保总局成为第一个制定公布本部门信息公开办法的部门。

潘岳表示,要改变“不公开为惯例”的基本规则,环保总局不怕暴露缺点被人指责。《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在加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后,加强公众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参与权。在各种环保事务进行的过程中,公众能够及时得到环境信息并表达意见,各方达成妥协与共识,而不是在造成既成事实后产生冲突。宁可要争吵的决策过程,和谐的结果;也不要“一致”的决策过程,混乱的结果。

推动一系列关于公众参与的体制和政策变革。现状的不足不是裹足不前的借口,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针对“目前中国的环保并不是垂直管理,环境信息的公开势必在有些时候会和地方利益冲突,地方环保部门也有可能不去执行这个《办法》,对此环保总局有没有相应的对策?”

潘岳回答:地方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上一级环保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同时建议监察部依据《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当前,公众的知情权非常地不够。很多地方,村子附近有重大污染企业,问它排什么污水、排了多少,被回答说是“商业机密”,问多了还有危险,连记者都会被打。县里市里要在水源地附近上大项目,什么时候上,有没有污染、污染了怎么办,这是“国家机密”,甚至常规性的污染企业名单,也有可能迟迟不见天日。

潘岳认为,各种法律中“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的抽象原则,如果没有“谁来公开”、“怎样公开”、“不公开怎么办”的具体规定,就容易变成一纸空文,变成特殊利益勾结的腐败温床。公众得不到信息,表达不了关切,就会丧失对政府的信任,谣言四散,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务,各级政府应该举行符合一定程序标准的听证会,邀请公众发表意见,并对是否采纳、如何采纳公众的意见作出合理、及时的解释。

环保不能仅靠政府 更需民众支持

2006年是中国环境形势更为严峻的一年。全年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环境投诉达60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30%。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没有实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基于此,2007年元月,潘岳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称,环保事业不仅要依靠政府的行动,还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文章指出,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第三次环评执法,采取了“区域限批”的措施,说明政府是下了大决心的,这是政府行动力的表现。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公布,表明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环保事业不仅要依靠政府的行动,还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文章说,环境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使公众参与正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量。编制《民生指数2006》,用量化的方法把原本抽象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权威的论证和科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数据量化和问卷分析,直接反映公众在环保方面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推动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

潘岳在文章中说,食品污染、饮用水安全、空气污染、环境维权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一方面惊叹环境压力极为沉重,另一方面也在反思自己的环保理念和环保行为方式。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这两项不及格的得分给我们敲了警钟,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有赖于我们的宣传教育,有赖于媒体的舆论监督,有赖于更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有赖于更多的人为环保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

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更多的公众切实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使公众懂得:关心环保就是关心自己,就是关爱子孙后代。

民众参与 堵截“特殊利益勾结”

早在2006年的1月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太低是重要原因之一。

潘岳在讲话中认为,环保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企业公民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力量之一,应积极承担起环保的社会责任。

他说,当前中国环保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公众参与程度太低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就会变成少数人的事而最终一事无成。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也不仅要靠国民的高素质,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更为重要。

潘岳认为,公众参与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号,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保障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扩大公众参与。

公众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我们发现,公众参与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参与意识,而是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就是下决心要解决公众获取信息不畅的问题。

曾有过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潘岳,在谈到信息公开条例时,潘岳把“环保”加在“知情权”之前,强调要对环境问题充分曝光,保障中国公众拥有更多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对于“不公开”的危害,潘岳认为:“信息越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就越大,谣言的市场就越大,不稳定的因素就越大。”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不久将会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修订草案针对常见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其中,违反“三同时”规定、擅自停运治理设施的违法行为,罚款额上限由原先的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造成水污染事故的,提至300万元。

公开节能减排信息 唤醒公众广泛参与

政府的信息公开,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政府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有助于防止腐败滋生。同时,政府信息作为一种重要公共资源,它的公开,本身就是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个法规,标志着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提升。从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这样一个长远的维度来看,它有着深远的意义。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恶化形势,一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无论是对污染企业的关停处罚,还是对相关责任人的处分,仅靠环保部门的政策手段还十分有限。过去,环保部门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就是希望对污染企业和地区形成一定的舆论监督压力,以此来弥补部门政策手段的不足。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要搞好环境保护事业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环保执法、舆论监督、公众参与,这三者联合在一起,才是推进环保的三大支柱。但是,过去的信息公开一方面不够规范,一方面也引起很多部门、地区、企业的不理解和质疑。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国务院正式法规出台,使环境信息以后在公开方面更加规范。

潘岳说,“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而且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4月份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总理亲自任组长,可见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节能减排取决于多种因素,有些措施当年可以见效,有些措施,如结构调整、工程技术措施等则需要一个过程。把五年目标科学准确地分解到每一年,难度较大。因此,今年没有再提年度性的节能减排指标。

减排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公众的参与。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对于减排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6篇

2013年年尾收官之时,日系车触底反弹,丰田在华销量创下了新纪录。这是否预示着丰田将彻底从低潮中复苏腾飞,没有人可以预料,但是,面对危机时丰田积极面对的态度,至少让消费者们感受到了丰田足够的诚意。其实,一个具有“愚直”特质的企业的诚意是很容易传播的,但是就“愚直”本身来讲,却不是别人想学就能学到的。因为需要坚持,和继续坚持。

相比你争我抢、滩涂“险恶”的市场,丰田的“愚直”更容易单纯而彻底地灌注到社会公益实践当中。而关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丰田的老掌门人丰田章一郎对“经济”二字的独特解读是最好的回答,那就是“经世济民”。在接受《汽车纵横》的采访中,丰田中国社会贡献部部长李德木先生历数了丰田在社会公益方面的作为,有规划、有系统、有侧重。

《汽车纵横》:您如何理解“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

李德木:我们的老丰田社长,也就是丰田汽车名誉会长丰田章一郎有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他问我:什么是经济?我当时没答出来,我不知道确切的应该怎么解释。他说:经济,其实就是经世济民。就是说,作为一个企业来讲,首先是从事经济活动,然后要回报社会。丰田从1937年创立以来,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丰田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汽车,创造富裕社会。也就是扎根当地,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一直就是遵循的这个理念。

我个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处理它和它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的这么一个理念。作为一个企业,从企业经营活动本身来讲,它的投资、雇佣等行为实际上已经是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产品责任,对用户负责。除此之外,社会公益方面,比如捐赠等,是在此基础上再做的一些事情。

《汽车纵横》: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刀阔斧地改善环境与企业利益是相矛盾的。您认为应该怎样平衡企业经营活动与其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

李德木:我觉得并不矛盾。产品和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硬实力,企业社会责任是软实力,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目前来说,多数企业可能还更多地注重硬实力,而软实力方面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我认为汽车行业在公益方面其实做得并不差、并不弱。包括丰田其它的同行,都做了很多事儿。

《汽车纵横》:丰田中国的CSR项目有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定位?

李德木:我认为作为企业,首先应该考虑你是哪个行业,你是做什么的,从你的行业出发,从你的企业自己的特色出发,去思考做什么。

那么作为一个车企,应该为社会做的是什么?可能汽车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是环境,另外一方面是交通,包括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作为一个车企,至少应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事情。所以,首先环境方面,我们是从产品入手,就是节能环保技术,这是从产品角度出发的环保方面的责任履行。从公益慈善角度,我们2012年编了一本册子希望做一下回顾,其实我们在中国的社会公益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是首汽丰田驾校的成立。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丰田环保奖”。这个奖已经资助了两百多个环保研究项目,已经进行了六七年了。去年我们还利用微博这个现在最热门的传播手段、这个平台来征集环保点子、环保创意。比如,我们倡导等红灯也是一种环保行为。这个主要是针对自行车和行人,因为等的时候会有大量怠速车尾气排放,会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倡导。

另外,基于一个企业自身的特质要做什么,丰田坚持“造车即育人”的理念,在中国做了很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公益事业。再有,面向未来,中国社会哪些课题需要企业协助去解决,比如老龄化社会,怎样去帮助残障人士,等等。我觉得企业可以去做的范围还是很广的。

《汽车纵横》:丰田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怎样做的?

李德木:其实总结起来,丰田在中国一直持续进行的是“三个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品。这是基于“只有使环保车得到普及才是真正对环境做出贡献”的理念,以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及污染大气的废气排放。比如2005年底,作为第一款在日本以外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PRIUS率先投入到中国。此后,还有混合动力车型凯美瑞尊瑞,等等。今后,丰田还将充分利用TMEC研发基地,积极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本地化研发,实现“2015年前后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车型在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国产”的目标。

第二个“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工厂。我们在汽车的开发、生产、物流、销售、使用、循环利用的各阶段,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环境管理体制。比如于2007年设立的中国环境委员会,以丰田汽车中国本部长为委员长、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副总经理为副委员长,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环境战略方向和课题、切实进行日常工作中的环境管理等。

最后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活动。丰田连续13年开展的首都圈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在丰宁的植树造林项目已累计直接投入资金约3600万元,植树约500万棵,绿化总面积4.6万亩以上(约4200个足球场),树木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治沙绿化效果。此外,丰田还开展了交通安全体验活动、沈阳技工培训中心项目等众多持续时间较长、社会反响较大的社会公益项目,等等。

2012年,丰田中国了首个自主战略“云动计划”,并且设立了社会贡献部,专门负责公益项目及CSR相关事务的推进,把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事业去做。

《汽车纵横》:作为外资企业,丰田在本国所进行的社会公益项目活动与中国有什么区别吗?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7篇

(一)公益环保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人们向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四月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这无疑给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各种废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扩大了环保事业的领域以及发展需求。可见,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收益于内外动力的共同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公益环保的范畴公益环保事业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环保产业一般是指在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公益环保事业是指在环保产业中,由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涉及公众利益、非盈利性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行为的总称,例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公益环保事业不仅与广大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现代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提供社会公共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基础设施。公益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是指负责组织项目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来源、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的政府机关或其授权行使国有资金投资管理职权的企事业单位。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企业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供应以及安装调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其他主体。

(三)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依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公益性环保的市政项目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在不少地方为了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还采用BOT、BT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市政设施,在BOT项目中公益环保项目的中标(投资)方(也有可能是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有权对项目的技术方案、招标条件等进行设置,因此相对于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来说,招投标阶段的各投标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但是,项目最终的投产运行效能需要由中标企业的施工、供货、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具体行为来实现。可见,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最终能效的发挥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面临的问题

与公益环保项目本身所需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特性相比,承包企业在实际的项目招标投标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较大程度依赖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受制于技术水平,往往缺少对设备运行条件的充分考虑。实际上,国内环保企业的总体技术自给率不高,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不足和不平衡是当前实施环保项目的主要难题。其次是近年来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对环保施工做出明确的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先进技术研发时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进入低收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及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产业都面临着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事实。虽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约定合同调价条款的方式来缓解,但是持续上涨的人力、物力及价格指数只能迫使企业进一步想办法降低成本参与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尽量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发展,否则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见,面对大幅度波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普遍《招标投标法》对公益性环保项目大多数实行了强制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受原有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为了保护地方企业,没有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制止违规操作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地方企业采取非法手段中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环保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导致了这些企业缺少机会到市场中充分锻炼,缺少市场竞争力。随着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这些受地方保护又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一旦失去地方主义的保护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时,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处于不利位置。综上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硬实力和受到政策法规环境的影响,在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后续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和显现。由此可见,投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同时,公益环保事业的规范成长更需要政策法规为导向,才能促进整个环保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投标企业资质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一)符合公益环保事业的本质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必须是高品质、高效能的,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品质提升、效能保证的基本前提。公益环保项目因其特殊的形式、影响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成为了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而在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社会作用明显的承包企业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目标依旧遥远,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依然突出。除了受各地域的政策限制等,承包企业本身存在着战略观念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鉴于公益性环保项目发挥着关系国计民生的深远作用,其承包企业理应承担重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对公益环保事业的宏观要求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未对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在公益性环保项目招标采购中,对投标企业的资质要求往往是适用市政公用工程相关资质标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事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环保项目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较为粗放、落后的环保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资质标准。此外,公益环保项目不仅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效益,更涉及公众安全,公益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按照相关准入制度的政策法规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不意味着提高壁垒,而是引导整个公益环保事业向更好、更高、更可靠的阶段发展。

(三)符合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招标投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公益环保项目的投标企业成为了施工承包企业后,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而是按照类似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建设活动中,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办事困难等现象客观存在,这与我们所制定的环保目标和进度规划相差甚远。尽管我国公益性环保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相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有不小差距。各项资料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全球经济大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公益环保事业在经历了最初发展阶段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本条件之后,加强公益环保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环保产业的系统工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方向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宜居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弥补环保产业制度规范的缺失,而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台统一的准入制度,规范环保承包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益环保事业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运用,环保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广泛运用了公开招标投标的采购模式。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向国际化的优秀环保企业靠近,优质环保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各项竞争实力。巨大的市场机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环保企业在施工技术、产能规模、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技术研发、经营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并开始着手进行品牌建设。环保产业的基础核心是效能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基于效能作用。近年来,各环保企业在提升效能作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环保产业稳步升级转型,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效能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意识国际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线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等都意味着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这类企业逐步成长为公益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将会发挥更多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规范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公益环保承包企业准入制度建议参照现行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活动纳入国家强制性许可的范围中来。准入制度既可以解决公益环保项目监管职责明确的问题,又可以对承包企业做出明确的法律向导。

(二)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建议在执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标准,进一步制定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适用的资质标准。同时,在技术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服务以及品牌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化标准,承包企业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才能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资质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全方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议结合公益环保项目准入制度,适时推出鼓励优秀的承包企业在参加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能够得到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在招标投标评审过程中,强制规定将企业环保资质标准等级纳入商务评审,鼓励有能力、有技术、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投标。

(四)建立环保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公益环保项目信息公开、广泛监督的特点,有必要建立环保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建设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在资质认证、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投资人、建设企业双方提供便利支持,有利于规范企业招标投标活动,有利于企业开展合法经营活动。(五)规范公益环保项目多种建设承包模式建议适时引导和鼓励国内环保项目采用BT、BOT等多种建设投资模式,制定对应的规范制度和具体规则,并给予承包企业必要的融资支持。多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配置资源,将社会优质的资金、技术引进到公益环保事业中来。

五、总结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8篇

1生态经营计划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营计划就是基于循环经济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指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根据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怎样保持自身与环境的相容性,又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

1•1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企业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原料、能源和其它一切资源,而且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果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那么将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生存基础。如果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那么该地区将很难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这里的企业必将陷入恶性循环,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它能否制定出一个兼顾生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态化水平,并且和生态环境保持相容性的生态经营计划,这个计划既决定着企业对整个生态供应链的支持程度,也影响着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所以,企业在制定生态经营计划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且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能够为其解决哪些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又应该如何做?等等。这些问题在生态经营计划中都要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及总体的计划安排。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要能够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同繁荣及持续成长。

1•2生态经营计划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行动方案

传统的经营计划仅仅从企业自身如何发展的角度来谋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经营计划的最终目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将会产生损害消费者、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短期行为。企业也将丧失社会公众的信任,遭受环保法规的惩罚,最终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确定企业经营总目标,并把总目标包含的社会目标、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生态经营计划的总目标可分解为三个二级分目标,即经济目标(资产增值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目标等)、社会目标(上缴税收目标、职工收入目标、职工福利目标等)、生态目标(资源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生态产品目标等)。企业在制定和执行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为了能够实现三者目标的动态平衡、统筹兼顾,企业必须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共同提高,而不是相互损害,尤其是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目标,因为生态环境目标有最高和最低之分。最低目标就是政府规定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企业务必达到,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关、停、并、转。最高目标就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国际先进水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而言,必须以政府规定的标准为基础,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等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目标,将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企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富强。

1•3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制定和贯彻执行生态经营计划既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策略,也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国外一些大企业为了在新一轮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无不寻求在生态环境技术上的垄断。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就宣称,争当生态环境的行业领袖。又如世界著名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公司从1990年开始,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率先回收氟里昂,并计划在30年内,不断地减少“三废”排放量,努力成为真正的生态企业。生态经营计划已成为当今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2生态经营计划的特征

生态经营计划是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选择以及各项目标和任务完成的进度规定,等等。概括起来,生态经营计划具有下主要特征:

2•1生态经营计划的目标性

生态经营计划及其派生的各种业务计划都致力于企业的生态经营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的实现。企业通过精心合理的安排,将经营与环保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让其明确自己和部门的环保责任与生产经营任务。实践证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有利于生态经营计划的落实和环保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的生态经营计划工作就是要针对企业所要实现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目标,想方设法取得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经营效果。如果没有生态经营计划作为企业的行动指南,那么企业的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各项活动必将出现混乱局面,其结果不堪设想。

2•2生态经营计划的领先性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虽然企业的各种管理职能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管理系统在发挥作用,但是生态经营计划工作始终处于特殊的领先地位。首先,它为企业确立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企业效益的奋斗目标;其次,它为企业制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措施和具体步骤;再次,它还让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明确知道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优秀人才,遵照什么方针来指挥与监督下属,以及采取何种控制方法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p#分页标题#e#

2•3生态经营计划的普遍性

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各级负责人的行动纲领。虽然生态经营计划工作的特点和涉及的范围,会随着各级负责人所掌握的职权和分管工作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总经理还是基层管理者,几乎无一例外都需要从事程度不同的生态经营计划中规定的工作,都要为完成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

2•4生态经营计划的效益性

生态经营计划的效益性是以完成计划的所得扣除执行计划的支出之后的余额来衡量的。在这里,完成计划的所得是指实现企业生态经营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而执行计划的支出则是指为了贯彻落实生态经营计划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其它非预期代价之总和。这种效益性不仅仅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综合反映。

3生态经营计划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经营计划是生态供应链上企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有效合作的基础。它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它必将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友好相处,并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1生态经营计划对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指企业仅仅采取一些节约资源和减少“三废”排放的相关措施,而是要求企业持续不断地改善自身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能够持久性地保持融洽、和谐的友好关系。由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永无止境的长期经营行为,伴随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所以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制定企业的生态经营计划,以确保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早在1991年,日本松下公司就发表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的《环境宣言》;1996年ISO140000国际标准刚刚颁布,该公司就立即作出积极响应,并有200多家企业陆续进行了资格认证与环保审核活动;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通道、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品的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树立“珍惜生态资源,重视循环利用”的经营理念,努力实现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营目标。进入21世纪后,松下公司又投入巨资购置新型环保设施,更换和淘汰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积极研制与生产无氟冰箱、节能灯具等环保型产品,所有废弃物都实现了达标排放的目标。显然,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与生态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生态经营计划对企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生态经营计划是企业进行资源与环境管理的行动纲领

生态供应链上的企业要想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企业持续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按照生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成长方向制定相应的生态经营计划和保障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分析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现有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自身的技术条件,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慎重确立资源与环境管理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制定出能够确保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措施。例如:柯达公司认为,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环境管理目标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企业生态经营计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柯达公司明确规定了自身的环保责任,并制定了有效的环保方案用于指导和帮助经理人员将公司的环保责任融入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柯达公司响应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号召,199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仅相当于1990年排放量的50%;到1995年,该公司完全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正在枯竭的臭氧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废物最小化和再循环利用也是柯达公司制造业与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柯达公司等企业在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业绩,无不都是在生态经营计划的指导下所完成的。由此可知,生态经营计划就是21世纪企业进行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有效行动纲领。

3•3生态经营计划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公众对环境保护也更加重视,企业的环保形象和生态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经营计划,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生态经营计划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视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并认真制定和贯彻执行生态经营计划。例如:贵州铝厂是全国最大电解铝生产企业,过去该企业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当地居民怨声载道,曾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处罚。然而,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十分重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把降低能源消耗和吨铝含氟量作为工作重点,并制定了生态经营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改造活动,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大大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降低了成本,扩大了产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结果:该厂的吨铝含氟量从以前的23千克降到0•7千克,SO2气体排放量也大大降低。因此,该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

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首先应根据社会发展目标、生态环境、生态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对企业的要求,找出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在近期和远期应该解决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站在长远的、全局的高度指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生态供应链管理,有效地帮助企业决策者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1制定生态经营计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生态经营计划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在编制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在编制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到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是还要兼顾到生态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统一筹划。因为生态经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来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而整合与优化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和外部合作关系的协调。影响生态经营计划编制的因素很多,如果不进行统筹兼顾,就容易造成经营目标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企业、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2)重点控制原则。在编制生态经营计划时,首先要能够分清企业内部各种工作的轻、重、缓、急,以及它们影响企业生态化水平和环保形象的作用大小;其次,要能够辨明各生产环节、各职能部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主次;最后,要能够抓住生产流程中影响“三废”达标排放的重点环节,制定严格的控制标准和详细的监督程序,做到重点问题优先解决,关键环节重点控制,着力解决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定、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确保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科学发展原则。在编制计划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从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划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各种合作关系;要能够预见到整个生态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既要把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反映在生态经营计划之中,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劳永逸的规定。最终制定出的生态经营计划要能够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滚动式调整。

(4)经济效益原则。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生态经营计划更是如此。在生态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该追求计划的经济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要易于实现,各种计划标准的制定既要科学又要便于控制。整个生态经营计划在企业中贯彻执行的结果,应该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2制定生态经营计划的程序

企业在制定生态经营计划过程中,必须兼顾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同时还要将计划的目标和相关措施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其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研究企业和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并确定生态经营计划的总目标。21世纪企业和社会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影响可持续发展有三大因素:(1)能源严重不足;(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3)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注重环保,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方案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应该在生态经营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根据企业现有条件和生产状况,确定近期应该解决的问题和长期要完成的任务。将能源、资源、环保等问题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解决各类问题的时间进度表以及完成的标准,同时兼顾合作伙伴的要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制定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考察其可行性。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一系列行动方案,并建立与其相配套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争先恐后为环保工作做贡献。

第四,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最佳的满意方案。对企业的节能降耗、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据各评价指标对方案的技术性、效益性和满意性等进行评价,从中选择技术上先进、效益可观、操作满意的方案作为行动方案。第五,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将选择的可行方案投入运行,并加强控制与监督。定期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原定目标和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以确保方案能够顺利实施。既要尽可能实现生态经营计划中所规定的目标,又要将方案实施的结果反馈到第一步,为新一轮生态经营计划的调整与修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整个生态经营计划的制定过程必须按照上述五个步骤进行。

环保公益活动总结第9篇

1.环境保护投资概念的两种主要观点

    1.1费用说

以较早进行环境治理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费用说”把环境保护投资解释为环境保护费用,即社会为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付出的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的总费用111。目前,社会对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经济或社会活动的同时,注重了环境保护,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使得在实现经济或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保护甚至改善;(2)在经济或社会活动的同时,忽视环境保护,甚至牺牲环境,致使经济和社会得到暂时的发展,而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受破坏;(3)介于两者之间,在经济或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投入一定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但由于资金不足,仅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都或多或少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问题,究其原因,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根据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公害泛滥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倍,污染就要增加约6~7倍。针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巨额社会成本代价,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工业发达国家就着手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用大量资金投资于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其环境保护投资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2%。“费用说”认为,在开展某项经济或社会活动时,为保护环境所投入的费用与这项活动造成环境破坏而带来的损失之和统称为该经济或社会活动的环境代价。用公式表示即:

环境代价=环境保护费用+环境危害费用美国把一切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都归为环境保护费用。美国把环境保护费用分为四种,即损害费用、防护费用、消除费用和预防费用。损害费用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身的直接费用,如废水排入河流造成的渔业、农业、工业等方面的损失费用;防护费用是指公民为保护自己免受不利环境影响而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所花费的费用;消除费用是指人们为消除或减缓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所消耗的费用;预防费用则是指各类企业为避免产生可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建设和安装各种预防性措施或采取其他预防性手段所投入的费用,如用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除了工厂治理污染的投资之外,还包括很大一部分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一些欧洲国家,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补助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转费用。如瑞士主要由企业自身投资进行污染治理外,国家还拿出一部分资金补助环境保护事业,以便进行环境科研、环境管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风景游览区建设。按照美国、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标准,环境保护投资都包含污染防治和一部分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然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恢复生态和改善生态的投资一般都不包含在环境保护投资之内。在我国也有类似于“费用说”的定义,如“凡是用于环境资源的恢复和增殖、保护和治理的费用就是环境投资121。”再如环境保护投资是“为保护资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所支出的资金总额”。

1.2 投资说

对环境保护投资概念界定的另一种主要观点是“投资说”,“投资说”主要以我国为代表。“投资说”认为环境保护投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主体而言属于政策性投资。“投资说”的代表人物我国学者张坤民认为:环境保护投资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支付的,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投资111。李健指出环境保护投资目的的多重性、模糊性,使准确界定其内涵十分困难,只能给出一个操作性的定义,即是社会各投资主体在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其相关的管理、监测、科研、宣传等方面的投资141。“投资说”认为环境保护投资作为一类相对独立而又比较特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既具有一般固定资产投资的普遍性质,又具有其特殊属性。它的特点在于:第一,环境保护投资主体以企业为主。由于环境保护投资遵循“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以企业为主要投资主体。第二,环境保护投资主体与利益获得者往往不一致。环境保护投资的效益往往不表现在投资部门本身,而表现在环境保护投资区域内的工业、农业、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表现在整个社会。第三,投资效益主要表现在环境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环境效益上,但许多环境投资项目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很强。在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决策时,重要的是要考虑投资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经济和财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投入一定的环境保护资金,不但不会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益,而且还会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从长远和整体看经济效益也最好。第四,投资效益的价值难以用货币直接计量。大多数环境保护投资不产出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因此计量环境保护投资产出的价值就很有难度。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这种难以计量性和投资主体与效益获取者的不一致性,使得污染单位一般不会自觉自愿地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所以,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投资活动,都必须借助于法律、标准等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在国家计划的指令或指导下进行。

2.环境保护投资概念分析

2.1环境保护投资概念界定原则

环境保护投资概念必须能反映出环境保护投资的本质特征,即环境保护投资的内涵是明确的。同时必须包含环境保护投资所反应的全部对象,即环境保护投资的外延对象应是完整的。

2.2环境保护投资的概念包含的内容

(1)投资主体。环境保护投资仍然是投资的一种,它仍是一种资本或资金的投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主体予以实施。一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局限于以政府为主,这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包括国家(政府),也包括各类企业、团体法人和居民个人,这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的原则。

(2) 投资载体。即环境保护投资借助于什么得以实现。资金是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无论是社会积累资金还是补偿资金,环境保护投资的载体是资金。

(3) 投资对象。投资对象受不同投资主体的性质和活动范围所制约,有生产性投资,也有非生产性投资;有实物性投资,也有金融性投资;有物资资本投资,也有人力资本投资;有工业投资,也有农业投资;有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流动资产投资,等等。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来概括环境保护投资都不全面,所以,环境保护投资的对象环境保护事业的投资。

(4) 投资目的。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投资者的行为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环境保护投资的目的是获得预期效益,而这种预期效益表现为综合性,它是表现为环境、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

(5) 投资结果。环境保护投资的投资结果分为隐性结果和显性结果两种。它的隐性结果表现为环境的改善,生态平衡的恢复等等;它的显性结果表现为资本或资产存量的增加。

(6) 投资说”与“费用说”的对比分析。“投资说”认为环境保护费用与环境保护投资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它认为总费用可以分为基本费用和一般费用,所谓基本费用是指产品生产(劳务或作业)中,由于工艺过程直接引起的各项费用。所谓一般费用是指产品生产(劳务或作业中),并非由于工艺过程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管理和组织生产以及为生产服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总费用还可按是否确认与某种产品有关,并便于直接计入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环境保护费用是指进行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环境保护活动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消耗掉的原材料费、燃料和动力费、职工工资和工资附加费以及交纳的排污费等等。排污费是环境保护费用中不同于一般生产活动费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保护费用包括环境保护投资,而环境保护投资是环境保护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1(6。笔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环境保护投资是投资的一种,所以它具有一般投资的根本特性,但它却又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而在于它的综合效益。投资是以预期收益为目的的资金(资本)投入及其运动过程,获得预期收益是它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投资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得预期收益,这表现了环境保护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共性,但环境保护投资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投资对其预期收益的理解仅限于经济效益,而环境保护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不仅指它的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它与一般投资的区别之处。而相对于“费用说”对环境保护投资的理肖解环境保护投资的性质是一种费用,但费用强调的是一种负担。费用的特征是:费用的发生一般通过财产物资的消耗或支付义务的发生来确认,并通过财产物资消耗额或以此为基础的现金支出等价额的计算来测定。这与环境保护投资的投资属性具有明显的区别,从本质与特征上看,认为环境保护投资是一种费用是不合适的。而基于投资和费用的不同特性,环境保护投资的范围明显是大于环境保护费用的。

3环境保护投资的根本特征——效益的多重性

(1) 环境保护投资的环境效益,这是一般投资所无法获得的。环境保护投资的环境效益是指由于环境保护投资而获得的环境效益。环境保护投资的环境效益是环境保护投资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投资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好坏,不但标志着环境保护投资使用情况的优劣,而且关系到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提高企事业单位的污染治理水平,增强国家在防治污染方面的综合国力,达到控制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使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有效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的自然生态保护,使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得到恢复和增殖,使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得以保护和繁衍,从而缓解或控制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 环境保护投资除了能获得环境效益之外,与一般投资一样也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投资的经济效益是指由于环境保护投资而获得的经济上的收益。环境保护投资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的经济效益的有机构成。环境保护投资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标志着人们认识和运用一系列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深度和广度,也是环境保护投资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统一的具体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效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环境污染的产生总与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不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环境保护投资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也就能够相应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环境保护投资极大的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下,企业为了达到环境标准,除了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外,必须通过经常的技术更新与改造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再次,减少企业环境支出,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过一次性环境保护投资后,污染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企业就可免交超标排污收费,免受罚款等经济惩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3)环境保护投资还能获得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投资的社会效益是指由于环境保护投资而获得的除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的其它所有效益。环境保护投资的社会效益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减少各类环境纠纷,促进社会的稳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形成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推进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综上所述,与一般投资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不同,环境保护投资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效益,这种综合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环境保护投资所获得的这种综合效益,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差距。虽然环境保护投资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一种显性效益,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隐性效益,并且环境保护投资所获得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长期性,经济效益与一般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比,也明显较少。由于环境保护投资所追求的综合效益的预期结果并不明显,且具有长期性,对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投资者来说,当然宁愿将资金投向见效快,周期短的投资项目中,对投资者个人的驱动力较小,因而环境保护投资在现实中表现出了难度大的状况。环境保护投资是一项公益性兼具私益性的活动,而其中更强调公益性,由于环境保护投资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或二者之和大于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应借助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客观调控作用,设计一套良好的环境保护投资制度,以建立健全投资机制,更好的通过制订政策、法律,引导多元投资主体进行环境保护投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