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量体系工程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3 00:27:50

质量体系工程师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1篇

关键词: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张仕海(1977-),男,河南光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阎兵(1968-),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项目编号:VTNE016)、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B01-08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C03-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29-03

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示范引导作用。[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卓越计划”,其中机械学院在开展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基于课题调研及我校模式,就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影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析

针对我国“卓越计划”要求,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包括: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自觉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的开拓创新意识及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人才专业知识和能力除了具备机电领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外,还应了解机电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具备机电系统的综合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具备机电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开发、研究和协调、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对机电领域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具备机电企业实习、实践、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初步经验等。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在实践性能、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实施必不可少。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条件包括:科学、全面、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批拥有工程和国际背景的校内外合作的教学团队,高效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教学设施条件,一批优秀学生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教师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安排、调整学习条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信息。教师是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师基本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面、丰富的机电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整个教学团队的工程能力要求包括机电设计开发能力、机电技术创新能力和机电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校内外专、兼职机电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机电领域“卓越计划”首要条件。

2.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未来机电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内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以及赢得的社会声誉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成功的最好的显性标志。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机电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做到学生共性需要和个性发挥的完美相结合。

3.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是知识、技术、价值准则等。因此,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围绕培养机电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进而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知识、技能、价值准则的教学体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校内、外教学设施

校内教学基础设施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实践教学设施及图书资料等,校内教学基础设施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的内部物质保障条件。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较,机电领域属于高成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配备就须满足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要尽可能贴近、模仿、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的工作场景和氛围。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地进行实习的场所,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保证学生获得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的社会保障条件。

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其是连结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各关键环节、要素的纽带。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其贯彻实施,是确保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体系应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与关键要素,并用以设计、组织和实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二、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问题分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针对“卓越计划”及行业特点与要求所制定的,确保既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目标实现的序列体系文件,并在计划开展的过程中,依照体系文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贯穿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指导着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渗透到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以充分利用学校及校外相关资源,协调教育中的个人行为,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高校能否按“卓越计划”标准要求而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体系。

为制定出合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课题组对国内机电领域卓越计划实施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由于“计划”实施时间较短,国内相关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其一,从管理上讲,一些院校已经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但对贯彻体系缺乏主动性,处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运行状态;部分体系涉及人员缺乏对体系本身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体系设施过于机械化,存在走过场的行为及反感情绪。

其二,一些单位在体系构建和实施时过分偏重于形式,而对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各要素的功能独立性与相关性的统一方面缺乏研究和保障,使得体系无法覆盖到各要素。例如,人为将招生、教学等质量管理部门,以及教材、设备管理,实习、就业指导等体系要素职能割裂,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各自独立,缺乏相互监督、沟通与反馈等方面的功能,体系没能促成一种“全员参与”和“人人有责”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三,教管过于分离。由于体系要素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部门在缺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往往仅根据主管本部门领导的要求、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忽略了社会企业对卓越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被动执行国家“卓越计划”相关文件,片面地设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及环节。教育管理成为一个教学管理部门计划、落实的单向、单边过程。

其四,缺乏有效的内部审核机制,由于内审的结果要报到审核机构,审核机构要验证不合格项的纠正情况,内审员通常会避重就轻,对人才培养中的不合格项进行技术处理,仅对一些非严重性、易于纠正的问题进行不合格认定,使内审的效果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其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重课堂教学的监控,对实践、实习等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少;重理论教学监控,轻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监控;重教学程序监控,对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等方面重视不够;重校内教师教学理论的素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校外专家教学团队的建设;重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缺乏全面有效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缺乏行业人员、第三方机构、社会等方面参与及保障体系等。

三、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五维三全”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符合相应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体系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体系要涵盖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的各过程、环节及要素等。本文针对机电行业特点,提出了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维”是指建立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三全”是指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与构建对策如下:

1.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

建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对机电领域“卓越计划”的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体系相关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改进。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要求出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把握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和教学目标、过程的特殊性,灵活策划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设计要素。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开展哪些教学和质量管理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开展过程,由谁来做、谁来查,做完后如何记录,如何分析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质量标准要素的移植过程中,尊重机电卓越工程师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

2.完善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这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全面教育质量提高的保障,规章制度中不仅要确定可行的质量目标,还要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各环节、各要素的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并明确各环节、要素之间的互动职责和功能,从而使整个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以教学主管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能充分调动校内外机电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体系,形成包括目标监控与评价制度,计划监控与评价制度,过程监控与评价制度,反馈监控与评价制度,效用监控与评价制度等内容的完整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3.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的“三全”管理体系

(1)全过程管理。当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管理重点放在计划实施的阶段,而忽略了涉及教育质量的其他过程。如招生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毕业生管理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企业对招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从而导致人为地把教育质量局限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全过程管理就是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从招生到毕业的所有阶段,使整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要保证信息有效传递,也要保证实施效果得到有效监督与实时调控的完整体系。从而实现质量体系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管理循环,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推动整个体系的大循环,以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使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2)全要素管理及管理要素的最优化。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包含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方面。不仅要重视人才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还要控制好人才质量培养中的各个要素,努力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结构关系。要充分发挥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各个要素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改变原有的因人设岗、人浮于事、难以发挥各要素应有作用的现象。还要做到不仅仅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把教学结果等相关的反馈信息作为检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既定目标的有效监督手段。

(3)全员参与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发挥体系内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及要素,要具体到每一个人,强调各司其职与积极配合。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宣传和培训制度,并落实到体系内的各过程、环节和要素当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惩制度,防止各个过程、环节被割裂而相互独立的现象。另外,学校负责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主管领导要重视和承诺,他们是质量体系的制订者,质量计划实施的颁布者和监督者,没有领导的重视,一切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机制都可能成为空文。

4.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监控体系

(1)有效的监控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体系有效实施重要条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企)业全程参与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测、反馈等动态管理。

(2)内部监控。涉及校、院、教研室、学生等,主要体系包括:过程监控体系,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而展开的课堂授课质量、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招生质量、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毕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和监控;反馈督导体系,包括从监控部门通过评价、监控获得教育质量信息,及时向学校最高管理者反馈存在的问题、改进效果或取得的成果等方面。

(3)外部评价和监控体系。外部评价、监控由主管政府、行(企)业、其他社会成员与机构等共同组成。做到充分地吸收社会力量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的符合性加强监控。规范政府督导职能,使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评价检查、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行政指令性途径,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发挥更具专业水准的作用。促进有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包括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课堂授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小结

本文针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开展研究,总结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要求,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师资、学生、校内外教学设置、教学内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从管理主动性不强、实施上过于偏重形式、教管分离、内部审核机制缺乏、体系不健全等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起步阶段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从体系的构建、规章制度的完善、“三全”质量管理、“五维”监控等方面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

[1]曲明哲,解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Z].2011.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

[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2).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2篇

一、前言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作为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自2010“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年实施以来,不同类型的高校分批参与和实施[2],旨在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而企业环境是工程师培养的最重要条件,而如何保障企业学习期间的教育质量是“卓越计划”实施面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以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研究及实施对象,对“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企业培养阶段的特点

1.学习环境不同。学生生活、学习都在企业,运行和管理制度都很严格,节奏感强,强调时间、效率和质量,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机械化,缺乏个性。

2.学习模式和内容不同。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主要是参与式学习;学习内容也是以实践教育为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事产品设计、生产或项目实施、研究开发等企业日常运行和管理等主体工作,并辅以必要的理论专题,最终完成工程职业教育。

3.教学组织不同。采用前期相对集中学习理论,后期在不同车间、不同岗位分散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

4.校企责任不同。企业为主,负责学生在企业的食宿安排、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安全教育、企业教师的选派、学习岗位和场地的安排、实习实践指导等;学校为辅,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安全保密教育、配合企业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3]。

三、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培养质量是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从专业知识掌握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熟悉产品的生产过程到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开发等多种要素的集合,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要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等内容[4],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培养质量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

2.科学性原则。根据“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尽可能从企业培养相关要素中选取那些最能体现学生学习质量本质、实力和潜力的衡量指标,既要解读过去,还要关注现在和预测未来,体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又要体现多元化和相关性。

3.可操作性原则。从理论上讲,设计出的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企业培养阶段的质量做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视角的评价[5]。评价指标越多,评价结果就越真实,因此尽量选用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标,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二)质量评价的内容

1.学习过程资料,确保评价的真实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如学习笔记、学习报告、学习总结、毕业设计、项目报告、平时的考核管理等。

2.工作业绩资料,保证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一些要求要归档的业绩资料等,如在企业的考核评价、考试成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企业或部门主管的总体评价等材料。

(三)多层次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反应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方面,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具体见表1。

(四)“多元制”质量评价方法

为了全面、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学校、企业和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6],将评价指标的内容贯穿于整个评价体系中,不仅仅是学校和学习企业,让学生本人和社会也参与其中,既体现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又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从而更好地体现出评价的公平和合理性。

具体的企业培养阶段质量评价体系表2。

三、实践及效果

质量评价体系被应用到2011级和2012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并对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东新?N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企业进行了调查和交流,对成果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成立了“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和聘请的企业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学习内容、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的研究与改革工作。

2.制定了“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实习协议”、“机制专业卓越班学生企业培养阶段轮岗学习实施细则(试行)”、“机制专业卓越班企业学习项目驱动教学实施细则(试行)”、“机制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学习质量监控体系”等,改变传统的顶岗为轮岗的学习模式,使岗位多样化,将学习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体现了“基础―提高―创新―基础”不断循环的过程,进而循序渐渐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调动了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实施的积极性,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企业制定了不同的“卓越计划”的企业学习内容,对每个学生都有严格的考核记录,从而提升了学生了学习质量。

4.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后续“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与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目前正在积极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教学过程;CDIO

近几年,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成为其战略重点[1]。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各高校进一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专业领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各学科专业“卓越计划”具体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方案是根据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起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以“创新、卓越、精英、国际化”的目标为指引,利用“卓越计划”实施契机,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作为与高校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体单位,要求“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和紧密的合作,关注教学过程控制,积极推进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高等工程教育者都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己任,而企业和社会认可度却不高,说明“卓越计划”的培养过程以及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师资及评价等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培养模式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及社会需求不适应;(2)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与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不协调;(3)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不匹配;(4)教师队伍与卓越工程师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不匹配。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发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在“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订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体现高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标准;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联合管理机构,对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进行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二、“卓越计划”的教学过程与培养质量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其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条件要素和过程要素。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条件要素包括教学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包含了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环境和条件;过程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就使得培养质量控制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既强调综合素质,也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培养质量虽然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估,但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出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评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缓慢性。如果企业及时反馈,可以更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基于对培养质量特殊性的认识,建立教学过程控制的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最终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个体上,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主动投入与培养质量成正比。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控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主动参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和培养质量的控制过程,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师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教学过程控制,参与培养质量监督,不断改进教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达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目的[2]。

三、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产学研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理工科为主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尝试,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特别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CDIO思想,强调“做中学”,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与企业合作,并针对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采取措施和策略,不断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认可。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确定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闭门造车”是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之一。高校通过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急需具有哪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便校企共同确定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能够系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具体要求,明确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结合高校自己拥有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后,针对社会急需的金融行业中金融信息工程人才稀缺的现状,按照高等工程教育CDIO的要求,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IBM公司和花旗集团)大力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型主机特色专业方向。解决了社会金融行业急需大型主机人才问题,也缓解了全球软件外包业转向中国后大型主机人才紧缺问题。

2.以CDIO理念为指导,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目的就是要对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等与企业大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构建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大工程理念。强调工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追求卓越培养。追求卓越培养的方式为:一方面各高校为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开设大量选修课,压缩必修课总学时,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灵活教育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实际的社会和生产环境,在专业选修课上设置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让学生把高校中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某个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上来,以便通过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大项目实践来提升大工程理念。

经过工业界对大型主机人才质量需求反馈,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根据《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的改革思路,以“依托校企合作,突出全面教育,重视工程实践,建设精品课程”的具体措施,按照软件产业的要求,与IBM公司和花旗集团共同研究定义了大型主机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系统与产品构建四个方面详细定义了精英型大型主机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8大领域知识结构(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大型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确认与验证、软件过程、软件质量与软件管理、大型主机基础和大型软件开发)、6种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与10种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具备未来从事复杂技术研究与大型工程应用的潜能;了解软件开发流程、国际标准与规范;具有复合学科和系统的观点;了解工程知识;善于交流和表达;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系统化思维、辨析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适应多变环境的自信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深刻了解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及应具备能力)。确立了“夯基础、厚理论、重实践、强工程、瞻发展”五大特色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从中确定了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四门核心课程,并得到国内其他13所高校和IBM及IBM客户(花旗等)的认可和肯定。

3.以产学研校企联合为机制,校企共同建立教学工作组,实施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华中科技大学携手大型主机行业的知名企业,联合多所重点高校,有效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以“重工程,重实践”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一套“一一一三”的大型主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即“开设一个大型主机应用专业方向,搭建一个多校联合、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紧握一条校企合作的育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3]。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是以市场对主机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校联合,校企多方位合作,共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机制,提高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贴近度;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种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企业和各高校合作下,建立了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该工作组的职责是建立各个企业和多个高校联合机制,协调企业和高校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多校联合的优势,使得校企合作和多校联合的工作更加常规化、规范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协作创新,面向世界,共同提高我国大型主机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生态链。工作组日常工作由IBM大学合作部协助主持,各高校轮流主持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的工作,目前参与高校已达13所。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每年在社会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一次校企人才培养计划会和总结会,对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各个环节实施监控,探讨企业参与教学环节的合适机会,研究企业和学校分别履行的职责,校企共建大型主机实验共享平台,制订校企和多校大型主机共享资源方案,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型主机创新应用大赛,共同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估和检验。

4.以校企人才培养生态链为牵引,校企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

社会、高校、企业、学生之间形成人才培养生态链,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通过全员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和全因素的质量监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管理的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优化。首先,学校通过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组成一个高效、严密质量保证的有机整体,并且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周期性地运转。其次,通过校企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教学过程管理平台、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平台”等,构建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使得过程管理中信息尽量能及时反馈、问题尽量能及时解决、工作尽量能及时改进。再次,逐步构建起一个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并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对某段时间的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成效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方面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根据校企共建的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制订的人才评估方案,在专业方向开始之前,加强学生对人才培养目

标的认识,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巡讲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并不断引进企业课程或新技术,按照课程要求培养工程能力,为学生发放相关课程的企业认可的能力证书。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型主机校友会及网站,通过学生和企业不定期地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人为本,校企联合,共同组建卓越工程师专兼职联合教学创新团队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校企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和行业需求,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模块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对理论强的教学,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重点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等课程模块的专业教学团队;对工程需求强的教学,发挥企业优秀工程师的作用,重点建设工程及专业技术教育、职业及企业文化教育等课程模块的工程教学团队。

针对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校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根据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课程的业务关联性,组建了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组成的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专兼职联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了“教学团队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分层次运行管理制度。教学团队中既有学术造诣深厚和工程水平卓越的老专家,又有一批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为主的中年骨干教师,企业中年富力强具有工程经验的优秀工程师,还有一批思想活跃、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青年教师,这些优秀教师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在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上发挥作用。不仅组建了合理的联合教学创新团队,而且企业还帮助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大工程理念,每年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需要,规划师资培养计划,每年为各大学优秀教师提供到企业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制订大型主机师资认定办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佑莲. 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49-150.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4篇

一、工程师在质量控制中的职责

在FIDIC施工合同下,工程师承担了设计人、监督人、合同管理人、签证人等基本的角色。对工程质量控制而言,工程师承担了质量监督人的角色。其含义是,承包商负责遵照设计要求(包括技术规范),工程师负责检查承包商是否遵照了设计要求。承包商负责质量控制,而工程师则负责监督承包商维持恰当的质量控制。

鉴于土木工程施工的一次性和长期性,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在第一时间或尽可能早的时间发现违规和缺陷。所以,赋予工程师监督人的角色是起草FIDIC合同的本义,但这个角色应看作是承包商实现质量目标的支持者,而不是实现质量目标的主体。

有些人认为监理工程师是负责质量控制的主体,要求监理工程师承担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这一点是违背国际惯例的。但这并不是说工程师不承担任何责任。在FIDIC合同下,工程师承担了照管工程设计和监督质量的责任。在普通法环境下,工程师没有履行这一责任称之为失职,可通过民事诉讼,以第三方诉讼方式来处理。我国建筑法规定,工程师应当检查而未检查应承担连带责任。

内尔・布尼(Nael G. Bunni)在其著作《FIDIC合同》一书中对工程师质量监督的内容也做了阐述。他指出,在红皮书模式下,工程师监督的内容是监督工程实施,确信在工程完工时,业主拥有一个符合合同的工程。工程师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对承包商的施工方法作出指示。即使工程师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承包商的施工方法将可能造成财产损害和人身安全,工程师监督的义务也仅限于警告和提醒。

为阐明这一点,布尼给出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即1976年的Old-school v. Gleeson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原告是两片相邻财产―艾斯林敦30号、31号绿地的业主,他打算对绿地进行重新开发。第一被告是建筑承包商,第二被告是咨询工程师。施工内容是对31号绿地全部进行拆除,对30号绿地部分进行拆除。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1972年3月14日,当31号绿地的拆除和开挖几乎结束时,分割31号和32号绿地的隔离墙倒塌了。原告向两个被告人提出诉讼,要求损害赔偿,以弥补32号绿地业主遭受的损失。承包商承认他有保障业主免遭其他诉讼的义务,但向咨询工程师提起第三方诉讼,要求咨询工程师承担原告的索赔要求,以及由于工期拖延给承包商造成的损失。承包商声称,咨询工程师违背了照管工程设计和监督施工的义务,因为他本不应该做出一个造成分割墙倒塌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咨询工程师也未能进行充分的监督。

这个争议的实质是:为达到要求的结果,咨询工程师应对承包商实施工程的方式承担多大的义务。承包商认为,咨询工程师有义务查看承包商以合适的方式来实施工程,特别是当涉及工程安全问题时。承包商认为,咨询工程师有义务对承包商实施工程的方式作出指示,如果工程师看到承包商的施工方式危及工程安全,工程师在必要时应停止工程施工,或让承包商按与计划的、或拟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不同的方式来施工。但咨询工程师认为,工程施工方式是承包商的事情,他不能要求承包商遵照任何特殊的工作顺序,他也没有权利和义务卷入承包商的工作中去。当然,他不会对可能危及生命危险的情况置之不理,如果他看到可能会导致财产破坏的情形,他会进行干预。法官支持咨询工程师的观点,他认为咨询工程师没有义务告诉承包商应该如何实施工程,无疑咨询工程师可以提出建议,但选择开挖方法以实现工程设计是承包商的责任,承包商应当决定开挖顺序以及开挖后的临时支护方式。法官驳回了承包商的请求,判决如下:

1.咨询工程师的设计并非不坚固,分隔墙的倒塌不是设计错误的原因。

2.咨询工程师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对承包商的施工方式作出指示。

3.即使法律要求当咨询工程师知道或应当知道承包商没有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而缺乏这些措施会有财产损害的风险时,咨询工程师有照管承包商小心避免损害发生的义务,但咨询工程师的义务也不应超出警告承包商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的范围。

4.咨询工程师事实上已对承包商提出了充分警告,他没有违背其义务。

二、工程师质量检查的水准

工程师代表及其职员采取的检查水平取决于承包商检查和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完备性。对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独立检查和质量控制系统的承包商来说,工程师代表及其职员仅需要有限的监督。另外一种极端情况是,一个无能的或不诚实的承包商未能提供充分的现场监督或者没有多少管理机构,业主和工程师将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工程师代表来检查。

布尼在《FIDIC合同》一书中也指出:“如果承包商投标时没有打算安排监督人员来实施质量控制目标,在其计划的施工方法中也没有包括质量目标,在工程施工和控制中也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质量。那么,在工程现场工程师和承包商保持平滑和满意的关系将是极端困难的事情。这时,工程师将不得不充当警察角色,每天忙于发现错误和考虑纠正错误的方法。”

工程师的质量监督并不是对每个工人的监督,工程师应注意承包商必须雇佣监督人员,由他们直接和现场人员联系,包括向现场人员发出指令,来保证工程实施质量。除他们之外,工程师/业主不能直接与现场人员发生联系。

工程师代表应避免自己的下属进行日常检查和质量控制管理,这些应当是承包商的责任。照此而行会导致承包商的工人不断地欺骗监理工程师,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施工监理的被动局面,因此,工程师代表的人员必须通过承包商的监督人员来管理指导现场工作,千万不要直接指导工长、施工员或者工人。

在某国际工程工地上,曾有工程师代表的人员直接指挥承包商的工人,结果导致承包商的极大不满。除来函抗议外,承包商还借题发挥向DRB报告,渲染和扩大事态,以贬低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丑化工程师的形象。

三、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是用来检查一个公司的产品达到预期质量的管理体系。为做好质量管理,承包商最好有一个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质量控制系统。因为质量保证的目标是第一次就使它走上正规,而质量控制的目标是检查结果。

在我国,业主的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一般会要求承包商设立一套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监理规范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例如《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DL/T-2001)第5.5节规定: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承建单位按合同文件的规定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承建单位的质量体系必须报经监理工程师审批或认可;《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J 077-95)第3.3节规定: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审批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施工监理规范》(GB50319-2000)第5.2节规定:工程项目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单位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

但对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现场的作用,不同国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英国在现场引入质量保证体系就受到了抵制,因为许多在现场的人感到它是对他们额外的和不必要的控制和检查。

在FIDIC合同1999年版本以前的合同条件中没有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果指令一个国外承包商执行一套详细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可能引起合同和费用方面的索赔。FIDIC合同1999年版施工合同条件中已增加了质量保证条款,将不存在这一问题。

因此,除非合同中有清楚地规定,否则,工程师应小心不要卷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

有了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允许降低工程师在监督施工合同中的地位,这在国际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师有责任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他不能将此责任转嫁给别人。如果唯一的信任建立在承包商工程质量的保证体系上,那么合同将需要进行大的修改。只有在有些种类的交钥匙或简易采购合同中,可以仅依赖于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即使在这类合同中,业主也会任命一个检查员来代表他自己查看承包商的工作。

四、质量标准

工程师应该认识到,施工缺陷并不都是承包商造成的,它们可能是设计要求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即设计错误或不完善的技术规范造成的。从事国际工程监理的工程师不能苛刻地理解或生搬硬套技术规范,或认为任何情况下设计规定的质量标准不能改变。这在国内工程中可能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在国际工程中却可能引起重大的索赔和争议。

如果规定的质量标准达不到,不是由于承包商的施工工艺的原因,而是由于设计错误的原因,工程师应抱着主动的态度,及时提出设计的改进措施,尽早就其实施的合同后果和业主、承包商进行磋商,并尽快付诸实施,这对工程总体利益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技术规范本身不完善,正常情况下的施工工艺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工程师必须采用注重实效的态度来决定施工中的偏差到底是否是一个问题,或规定的质量标准是否一定必要。工程师应和承包商进行技术讨论,试图找到最好的可达到的质量标准。

对各种具体情况,工程师应用其工程经验来判断。在混凝土浇筑时偶然出现一次其强度与要求强度有一较小的差距的情况可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混凝土会随着时间延长而获得一个合理的强度。与这个情况相对的是,如果混凝土强度经常达不到要求强度,这时就需要工程师采取行动。视情况需要,工程师可能要求承包商提出处理措施,或在必要时由工程师签发指令。

五、以单元工程为基础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将一项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工程,作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基本单位。这种做法在国内工程现场非常普遍。我国的监理规范普遍要求工程师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应以单元工程为基础,以工序控制为重点,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为实施对工程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有权对施工工序进行监督,承包商必须按批准的方法进行施工,按规范要求的工艺操作,工序完成自检合格后请现场工程师检查签证,未经签证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这种做法对由国外承包商承建的国际工程来说,可能会产生冲突问题。因为他们会认为这种做法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并对他们自主监督工程造成困难。

控制施工措施计划和单元工程质量对国内工程来说可能习以为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工程师更直接的控制工程施工。但在FIDIC合同和其他类型的合同中,施工措施、计划和质量都由承包商来负责。工程师的职责仅是监督保证工程符合合同,干扰承包商的责任会产生合同问题。工程师质量控制的责任和质量检查的水准在前面已有详细的阐述。

六、质量与支付的关系问题

按单元工程为基础进行质量考核、计量和支付在国内工程中是普遍的做法。比如,《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DL/T5111-2000)第9.2条规定,工程计量以单元工程或分项工程为基础,未经工程质量检验合格不予计量,第9.3条规定,只有工程质量检验合格,监理机构才予以进行工程计量和办理合同支付。”

但工程师应注意,将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挂钩的做法对于国内合同来说可能非常正确,但对于国际合同就不尽然了。

比如,在处理支付问题时,有人认为混凝土构件上出现了裂缝尚未修补,就不能对其进行支付;有人认为,作为单价合同的支付,就应该严格按质量标准对照,低于标准的就不应付款;有人认为,试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不应付款;有人认为工程尚未检查就不能支付;有人认为尚未提交支持文件材料就不能支付。

事实上,质量标准和付款标准是两个不直接相关的概念。如果二者直接相关,FIDIC合同中风险的平衡关系就会改变。这是因为在FIDIC合同下,支付并不意味着对完成的工程进行批准。一般来说,每月的支付证书是对承包商按照合同完成的工程的评定,并不是要精确地对完成的合格工程用人民币来描述。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哈德逊建筑及工程合同》中关于签证和中期支付证书的一段话得到证实。引用如下:

“通常,这些条款所指的支付只表示到支付那天所做工程的大约价值(或一部分价值),也可能表示到场材料的大约价值。如果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支付并不能表示对工程质量和材料的满意,从而具有最终决定性,也不会对业主具有约束性。支付经常用来表示按要求完成的工程的价值,这是可以的,因为在任何关于支付的条款中这样一个条件是很明显的。实际上,关于中期支付的大多数条款中都规定,在签发每一期证书时,要对整个工程(不是自上次证书以来所做的工程)进行重新评价。因此,无论是最终支付证书,还是每一期的中期支付证书,通常都要作重新调整……”

FIDIC合同的公正性的一个体现是,它要求承包商应该为他所做的工作得到支付,以保证他的现金流和工程有一定的进度。同时,FIDIC合同中有保留金扣留、履约保函以及其他保险措施来保证承包商按照质量规范进行施工,以保证业主得到一个满意的工程。如果干扰这种风险平衡机制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索赔和争议,造成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

比如,在国内某国际工程中,承包商就这类问题提出了签证不足的争议,并提交给DRB审议,结果业主方不但支付了扣留的本金,还付出了一大笔利息。

根据该项目国际咨询专家和DRB的建议,处理质量和支付问题的恰当做法是:

工程师在签发证书时必须公平合理,如果一个项目中的整个工程没有全部被拒绝,那么扣除100%的申请金额是不合理的。

通常情况下,未提供质量资料、试验资料、工程师尚未检查等不是签发中期支付证书的必要条件;对有些项目来说,等到试验以后再进行支付也许是合适的,但是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下一期签证中作扣除。

工程师不能扣减全部申请金额,除非工程师已发出明确的指令该工程必须全部拆除和重做,否则扣减只适用于需要拆除和重做的那部分工程。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5篇

规划纲要监控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历来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07年起动的“质量工程”,目的在于通过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今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首要任务。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是要紧抓影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强化对主要因素的质量监控,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契机,在全面总结多年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上,紧抓影响教学质量的“院系、教师、课程”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强化对“院系、教师、课程”三要素的质量监控,探索以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教师课堂授课评价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强化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引导院系重视教学质量

院系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基础,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其教学状态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地构建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体系,旨在强化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引导院系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监控,这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实施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一方面,能够促使院系及时总结自身教学工作的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够及时掌握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全校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让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1990年起就实施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制度,按指标体系对院系进行综合评价。经过多年的实践,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逐步完善,极大地调动了院系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紧跟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并结合《规划纲要》精神和教学实际情况,依据科学性和公正性相结合、可行性和可比性相结合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新的院系工作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分别评价)。本科教学建立了以3个评价单元为核心的14个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就业与考研、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和日常教学管理,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一次就业率、国家质量工作相关项目建设情况、教改研究、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及教师遵守教学行为规范等;研究生教学建立以了3个评价单元为核心的8个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招生及就业、日常培养和学位论文,二级指标主要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这些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力求做到公平合理、符合实际。每年由学校职能部门提供各院系评价指标的数据内容,由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汇同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对数据进行审核和处理,最终确定院系评价结果。

院系教学工作评价结果全面反映了院系的教学工作状态,学校在工作中高度重视评价结果,将其作为院系年终业绩分配、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2010年以奖金的形式重奖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状态评价前五名的院系,极大地鼓舞了院系投入教学的热情。通过院系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逐渐强化院系的教学管理意识,使院系各个环节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管理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极大地调动院系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强化教师课堂授课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科学有效的教师课堂授课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学校实施的教师课堂授课评价是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评价为主体,以专家评价为监督和保障的涵盖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6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工作过程 ;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呈现大众化,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发展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发展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及内容进行了界定,其次依据评价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实际应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涵及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目的,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要注重过程的发展性,重视平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使评价由静态变为动态。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师德和作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包括量化考核和非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占40%,非量化考核占60%,非量化考核包括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

量化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参与系部建设、常规表现、科研情况、实践情况等。

督导评价以随堂听课、学院信息反馈为依据,主要从教师的师德作风、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以随堂听课、日常交流为依据,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以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为依据,进行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实情,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加强全过程的教师表现管理和考核,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架构,本文构建如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详细指标内容如表1、表2。

三、总结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建立和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学校每个关节的系统,需要从下到上的反馈评价,从上到下的监控,从下到上的改善,从上到下的激励。相信随着质量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推广及百所国家师范院校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能在高职院校中得到很好的完善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许芳奎. 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2)

[2] 周执平. 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研究.2013(1)

[3] 姜义 董先.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14)

作者简介: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7篇

摘 要:在国家提出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江苏省盐城师范院校开展了培养“卓越教师”的试点工作。如何对卓越教师培

>> 煤炭类“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究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建立施工监理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前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启示 民族地区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讨与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实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思想政治保障体系的建设探析 以《标准》为龙头,构筑立体化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民办高校发展培养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合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07.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8篇

工科院校的教育工作本质上说应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世界上所有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有的是为未来的工程师打好基础如美国;有的是直接培养工程师如德国。中国高校多年来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一点,许多工科院校都把建设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作为发展目标,不重视工程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各个学校包括清华在内的一流工科大学,都在积极研究如何把本科教育引入到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正确轨道上。改变“重科学轻工程”的价值取向,树立基于实践和应用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树立正确的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理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研究现有评价体系的缺陷和不足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考试轻实践、重条条框框轻可操作性、重评价轻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不能完整体现应用型工程师能力培养要求。(2)研究工程实际对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根据企事业单位对机械类本科人才作为应用型工程师的要求,分析培养过程脱离生产实践要求的环节,分析不断变化的实际要求与人才培养策略的关系,主动适应实际需求。(3)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根据现有评价体系缺陷和工程实际要求,树立面向应用的正确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改变仅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陈旧观念,探讨综合评价方法并形成体系。

2机械技术基础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关键环节

2.1参照现有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框架

评价体系包括对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和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两大部分。课堂教学依旧是机械类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课堂教学,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现有指标体系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评价层次中的工作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逐一细化,尤其在内容、方式、教改和课程考核创新等方面加强要求,使评价指标指导课程的教与学,使课程教授的理论和方法密切联系应用实际,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应用。机械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是另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有许多可参照的成熟经验,而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多涉及动态评价,相对成熟经验较少,是评价体系中应该关注的重点。课程的实验特别是课程设计环节,最能反应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反应了整个技术基础课程真正的教学水平,应予足够重视。在评价指标上可从如下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创新思维及其培养、创新技法与创造训练课程教学评价标准;(2)创造性设计、创新制作的评价标准;(3)操作技能与劳动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标准;等。完善后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体系,作为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新的评价体系框架。

2.2针对机械类主干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企业对应用

工程师的要求,突出教学评价体系特点机械类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具有与社会生产联系密切、教学与工程科研结合紧密、专业针对性强、专业课内容变化快等特点。在教学评价体系中需突出这些课程特点,建立符合企业对应用工程师的要求的评价体系。为使课程评价体系具有面向工程应用的特点,各技术基础课程要在上述评价体系基础框架上,建立课程教学实体与用人单位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间、课程教学各保障环节间的闭环交流运行机制,以评价体系作为闭环的反馈环节,并以此改进现有课堂教学、实验、设计选题、专题讨论等教学环节内容、形式和方法,适应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需求。

2.3通过教学实践,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在此过程中加强如下联系:(1)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2)加强和各专业课程教师的联系,建立该评价体系的良好运行环境;(3)密切与教学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体系实施。

3用发展眼光和国际视野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质量体系工程师第9篇

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这已是勿庸置疑的共识。因此,各高等院校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师教学质量测评方法。问题在于,教学质量的测评能否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质量缺陷,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建立教学质量测评制度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这种机制来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通过他们的行为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然而,目前的情况与这个目标还相差很大的距离。尤其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出现了几个方面的不适应:一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适应:二与学校总体改革发展不适应:三与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不适应:四与教师诉求不适应:五与常规教务管理流程不适应等。

因此有必要通过创新,对现有的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体系进行再设计。

观念创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传统认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测评是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反映。虽然在更高的层面上,大家也都清楚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是在教学质量测评过程中这种思想并未能有效地贯彻。“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所谓“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表述,就是:以高职阶段学生培养目标作为衡量一切事情的最终标准;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参与作为实施一切事情的最优选择:以有效推进学生学业和行为的改善和进步作为确立一切事情的终极价值。把这种观念落实到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体系中,思路会更加开阔,创新空间会更加扩展,从而给测评体系再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内容结构创新-以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本

内容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课程内容: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素质内容。

理论与实践并重。质量测评要能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只有提升学生“懂知识、精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水平,才能使学生拥有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发展力。培养学生具有就业竞争能力应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教学质量测评重点要对教师教学效果一人才综合水平培养的“质”提出规定,并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具体做法上,归结为“激发学习兴趣;考核成绩正态分布:掌握知识锻炼实践能力:进行专业教育:提高思想素质”等并以其作为教学质量测评的基本内容。

由此可见,具有“较强能力”是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特点。测评体系必然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的导向。要实现这个目标,那就必须有一支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测评体系中设计了与理论课教学并列的实践课程测评内容。一个教师同时兼任理论和实践课,两个方面的教学状况都需要接受测评。在测评体系的分值设计中按照课程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点的要求,设计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测评体系,从而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

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劳动者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建立教学质量测评制度应引导教师育人和教书并重,教师通过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

教师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效果体现,而教学效果是教师多方面素质综合的结果。可见,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应该能够引导教师全面发展。为此在测评体系的设计中,突破了仅以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一位教师的狭隘做法,而相应地充实了许多鼓励教师全面素质发展的内容。“工作态度认真主动,教学能力较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学习进修,了解本专业最新科技成果”等等已逐渐融入测评体系,成为教学质量测评的重要内容。

管理程序的创新-坚持客观公正的测评方法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做法是:

测评工作的管理重点下移到系,部一级。这是基于学院目前已经实行了二级教学管理制度,而且系,部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比任何部门更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

采用多主体测评方法。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某个不确定因素干扰对教师的客观性评价,除了一般院校都有的学生,督导,同行测评外,还可以增加由各教研室主任等教师专家和由系,部行政管理人员分别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更广泛角度的测评。

为了进一步保证测评过程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测评体系的主体设计中,强调建立测评小组的重要性,以保证个体意见和集体结论的和谐结合。同时还在操作体系中设定了每一个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设定了在学生测评分数中去掉15%最低分,去掉5%的最高分的数据处理方式,防止学生“情绪化”打分对教师测评总分结果的干扰。直面性、多元化、多主体、集体性的综合测评,保证了对教师测评的公正客观。

教学质量测评体现了对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对教师意义重大。测评体系加强了民主管理。民主性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让教师有发表意见的参与权:二是体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有知情权。三是体现在《测评条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听取教师意见,不断修正、补充、完善。

方式手段的创新-提升测评方法的技术含量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学院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传统模式下的手工操作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学院与青果教学管理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教学质量考评子系统,现在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登陆“教科办网站”均可以实施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测评:一个班级只需10分钟就可完成对本班任课教师评教工作;可以进行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教学水平比较;可以在学院范围内或分系部进行教学质量排序:可以即时获得测评统计结果等等。2005年末,全院有11000名学生和教师,完成了460门次课程的全面测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