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5 22:49:07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1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2篇

一、问题探究策略――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人文底蕴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教?W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问题分析、理性探究、应用创新等阶段。具体方式是:围绕教学内容,教师精心制作一个视频或者画册,引导学生探究内容,发现、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主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问题,学生从感性欣赏开始升华到理性感悟中,在观察、比较、分析与讨论中欣赏作品,并从语言和动作上进行表达,从而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完成作品的欣赏。这一教学模式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以学生为欣赏主体,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避免出现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与满堂灌的弊病。这种教学方法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通过及时的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成功,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将美术欣赏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有很多美术现象,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在教学中,将学术欣赏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打通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使美学情境宏观化。将学术欣赏课堂设在校园中,可以通过欣赏校园建筑,探究校园及其建筑的布局与特色,让学生围绕一个兴趣浓厚的建筑做全方位的观察与审美,学生能够从每日见到的情境中,找到新的收获,发现其中的美。将课堂设在校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园林、民居、寺庙以及博物馆等,欣赏这些建筑的特色,比较这些的不同,从中领悟更深的人文特色。也可以将课堂设在野外,欣赏大自然的美与人造风景建筑的美,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欣赏人造风景与建筑和大自然的区别与和谐之处,让小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感受生活,提升美术欣赏的境界,认识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特色与审美特征,美术欣赏也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与改造。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中选取学生熟知的景、物、人、事,做为美术欣赏载体,让学生在一个更轻松、愉悦的教学情绪中完成美术的欣赏。如,可以让学生配置服装色彩、制作贺卡、布置房间等,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就能够有更生动的审美感知,不断积累审美经验,感悟美术对于实际生活的价值,通过美的创作不断培养健康生活素养。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3篇

关键词:姊妹艺术门类 价值和作用

人类的学习历史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综合认知是知识传承的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虽然音乐有自己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来自于对某些音乐课题的研究和创造中。因此,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积极寻找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对跨学科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对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一、舞蹈

古人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来说,音乐与舞蹈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共同肩负着表现主题内容的使命。正如当代舞蹈家吴晓邦所认为的那样:“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①音乐属于听觉范畴,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凸显主题,有声无形。舞蹈属于视觉范畴,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形无声。音乐与舞蹈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要求它们必须站在统一的战线,共同战斗。此外,音乐和舞蹈还有很多互通性。如,在节奏上。音乐是靠节奏来构成整体韵律的,舞蹈靠节奏来表现情感的。舞蹈作品中,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不仅能够触动人的心弦,更有助于丰满舞蹈形象;在抒情作用上。音乐与舞蹈都具备长于抒情的特性,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用来表现情感的重要原因。

以乐助舞,以舞现乐,两者相兼相容,更有利于学生体味音乐的真谛。以音乐剧《妈妈咪呀》为例,它的首次演出就打破了伦敦票房记录,伦敦交通更为之瘫痪。截止到2010年该音乐剧已经巡演全球240座城市,从美国拉斯维加斯到汉城东京,创下了一个有一个票房奇迹。笔者认为,《妈妈咪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除了它因为包含了《妈妈咪呀(Mamma Mia)》、《舞蹈皇后(Dancing Queen)》、《胜者为王(The Winner Takes It All)》、《钱、钱、钱(Money, Money, Money)》以及《给我一个机会(Take A Chance on Me)》等22首超级乐团ABBA乐队脍炙人口的经典金曲外,活力四射的舞蹈也是它成功的基石。观看过该剧的人一定深有体会,随着音乐的旋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站起来,挥动四肢,随歌而舞。因此,在欣赏这部音乐剧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座位,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感受音乐。另外,我们可以先把音乐和舞蹈分离开,听音乐就是听音乐,看舞蹈表演就是看舞蹈表演。之后再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

二、美术

音乐的某些外部形态和美术有一定的对应性。如,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曲式与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音乐中的旋律与美术中得线条等等。在色彩方面音乐与美术更是有着惊人的对应性。有研究表明,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声音与色彩的发展变化过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艾认为,音乐中的7个高音,与美术作品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7种颜色有着惊人的对应性。法国作曲家梅西安更是说过:“要理解我的音乐中的音色和声及声音的组合,你就必须热爱色彩,对色彩敏感,懂得音乐和色彩的联系。”由此可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座相互融合的桥梁,在这座桥上,你可以聆听音乐的同时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应情应景的水墨画,亦可以在看一幅画的时候耳边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曾说过:“音乐常赋予我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听音乐时,我非常想画画。”②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准备上画笔,水彩,把用耳朵听到的旋律用笔来写实。如,欣赏《渔舟唱晚》着手古筝独奏曲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在夕阳西下,晚霞斑斓,片片白帆缓缓移动,渔民们纷纷归航,收获的喜悦让让他们放声歌唱……从而使音乐欣赏不再仅停滞于听觉的满足,而是听觉、视觉、触觉三者相溶的境界。

在欣赏莫斯科雅阔夫创作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先让学生观赏俄国著名画家伊里亚·叶非莫维奇·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因为,直接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深度的感官刺激,引发他们的“感同身受”。音乐的开头,微弱的号子声、叹息声仿佛来自远方,慢慢的油画中的伏尔加河纤夫们拖着瘦骨嶙峋的身躯缓缓走来,吃力地拉着满载着物品的大船,背负着青天,面向着大地,受尽了欺凌和屈辱。随后音乐的力度达到了最高音,这时船夫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光明的愿望就跃然“画”上。

另外,我国很多的民乐都是依据古代的古墓石刻或者壁画等美术作品为蓝本,如,《飞天》、《蜀宫夜宴》、《观花山壁画有感》等。在欣赏这类音乐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观摩相应的蓝本,借此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内涵。

三、建筑

建筑界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凝固的音乐,音乐——流动的建筑,审视这两种艺术,我们会发现在它们的身上都能看到对方的影子。“我们在音乐里所得到的感受和我们在凝视建筑形式的相互作用时所得到的感受完全同”。③

概况来说,音乐与建筑有几个突出的相关性:一、节奏感和韵律感。西方美学的奠基人柏拉图(Plato)认为“黄金分割”的悦目比例与音乐节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的旋律是通过节拍与旋律的变换组合来实现,建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则来自建筑形体的变化引发的视觉刺激,进而激发人在心理上的美感想象。二、欣赏的层次性。人们对音乐美和建筑美的欣赏都要经历从知觉欣赏到情感欣赏再到理性化欣赏的过程。在知觉欣赏上,音乐通过节奏、音高和音色来激起人们的知觉认知。建筑通过空间体型的变化与材料的色与质的变化来触动人的知觉。在情感欣赏上,音乐与建筑都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如,音乐大多用不同的调性、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的质感和节奏的徐疾来表达感情,比较抽象。而建筑的表情法有具体和抽象之分,且以抽象为主。理性欣赏上,人们可以用音乐的眼光去欣赏建筑,也可以用建筑的眼光去欣赏音乐。黑格尔在阐述音乐与建筑的联系时说:“在可归到数量及其凭知解力去认识的外在定性这一点上,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与结构上”。④

这些音乐与建筑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以建筑的视角去感受音乐,用音乐的旋律去诠释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建筑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呢,事实上这很简单,建筑与音乐的融合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巴洛克一词说起,“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圆的珍珠,是珠宝商人对蹩脚货的鄙称,是18世纪文艺理论家借来嘲笑17世纪建筑风格的词。在他们看来——上一辈人所喜爱的建筑模式——如意大利许多教堂的大圆顶——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不圆的洋葱头而已。后来的学者们沿用了这个诨名,泛指16-18世纪这段时期的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⑤也可以从大家都很熟悉的故宫说起,故宫的整个院落布局俨然就是一首内容丰富的交响曲,如,交错纵横的院落,体现音乐作品惯有的前奏、渐强、高潮和收尾;大小不一的殿宇,展现了红花与绿叶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天坛回音壁与三音石更是音乐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以回音壁为例,外来音律能够通过它内层墙面内弧的传递而回荡,久久不息。倘若站在壁前轻轻吟唱,深沉婉转的和声会随之响起;如若高歌一曲,回音亦会随之高亢激昂。

另外,一些著名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音乐欣赏中通过建筑来感悟音乐。如,欣赏《少女的祈祷》时,可以先带学生到教堂感受一下,那里神圣、庄严、肃穆的氛围;欣赏舒曼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时,先从哥特式建筑谈起,因为音乐中别致而短促的主题犹若诠释了哥特式的线条。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建筑物去欣赏音乐,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三门峡畅想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长城随想曲》、《姑苏行》等等,都是具有建筑特点的音乐。

注释:

①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②[法]爱米尔·安托瓦尼·布德尔:《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辽宁:美术出版社,1900年。

③王沛纶:《音乐辞典》,台北:文艺书屋印行,1981年。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4篇

1 小学生欣赏美术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同时具有随意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还善于联想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 进行美术欣赏的策略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5篇

世界最美十大港湾: 1、维多利亚港

2、里约热内卢港

3、旧金山湾

4、天堂湾

5、函馆山海港

6、杰克逊海港

7、热内亚海港

8、攀牙湾

9、芬迪湾

10、马赛港

1、维多利亚港 详细介绍:说到港湾,怎么少得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呢,这里的美景可以说享誉全球,想要欣赏香港的夜景,这里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2、里约热内卢港 详细介绍:里约热内卢作为巴西的首都,这个港湾附近还有着许多的著名建筑,尤其是岛上的耶稣神像,到了晚上这里还会举行各种喜剧和舞蹈表演,能够一边感受巴西的热情一边欣赏港湾的美丽夜景。

3、旧金山湾 详细介绍:旧金山湾有着许多的著名景点和建筑物,比如金门大桥,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的风景都是独一无二的,附近的海岸线也非常迷人。

4、天堂湾 详细介绍: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天堂湾是南极洲的天堂湾,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冰川美景,还可以看到可爱的企鹅。

5、函馆山海港 详细介绍:函馆山海港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里的美景堪称一绝,尤其是在夜晚或者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函馆山上俯瞰,有一种电影画面的感觉。

6、杰克逊海港 详细介绍:杰克逊海港位于悉尼歌剧院附近,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海滩和歌剧院,还能够欣赏享誉世界的世界的悉尼港大桥。

7、热内亚海港 详细介绍:热内亚海港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个港湾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保留着最为电影的罗马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很有韵味,如果你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感兴趣,可以来这里看一看哦。

8、攀牙湾 详细介绍:攀牙湾位于泰国的普吉岛境内,这里的自然风景非常优美,永远都是阳光明媚的天气,清澈见底的水流和各种怪石嶙峋也增添了不少风采,还因此获得了泰国小桂林的称号。

9、芬迪湾 详细介绍:芬迪湾不仅是加拿大著名的渔业地区,也是很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景色特别优美,周围还有芬迪国家公园,是特别值得游玩的一个港湾。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6篇

关键词:聋校;美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40-02

一、运用信息技术寻找发现“美”

俗话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聋哑学生由于生理、经历等方面的局限,其生活视野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创作的主题缺少生命力,表达的画面缺乏表现力。信息技术运用于聋校美术教学是实现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要表现“海底世界”这方面的作品时,要求学生想象绘画出丰富的海底世界,大多数聋哑学生从未见过“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很难想象。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去发现海底世界的美?教师可以课前发动学生去收集一些有关海底的图片、录像片,上网去下载一些资料,若有必要,教师也可以积极帮助学生去找寻相关资料,在教学时通过相互展示,使得学生在不出课堂、没有实际经历的情况下,也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直接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体验到美丽的海底世界,从而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资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海底世界,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参与收集信息,极大地发挥了齐心合力的作用。很多的信息聚集到一起,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合力,并在交流、讨论、筛选、提炼的过程中发现“美”,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美”

所谓“昙花一现”,其实就是说美的事物总是显得那么的短暂。因此,人们总希望能够将美好的东西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身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为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教学《京剧脸谱》这课时,笔者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了许多脸谱的图片和有关京剧艺术的起源、发展、现状等知识,如果仅靠让学生简单浏览一下、欣赏一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回去创作时仅凭记忆也不能很好地表现画面。这时,教师如果能教会学生综合几个相关网站,将收集到的图片由学生自己整理筛选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存放在相应的文件夹中,并由教师统一整理存放,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创作及课后延伸的资料,这样就有助于帮学生抓住美,为学生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在静下心来真正创作作品时,就可以随手拈来,有内容可画,有激情可发。

学生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信息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不仅能较熟练地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在抓住美的同时,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材料。在这里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注重了聋哑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欣赏感悟“美”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资料,而美术教材上的资料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通过各种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解决常规教学中信息量单一等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有系统性、灵活性。

美术欣赏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后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数据的光盘放入电脑点击播放就行。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教师先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世界,以及优美的节奏,给学生的视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当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借助多媒体电脑,不但可以用常规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态的形状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演示,让建筑作品旋转活动起来,让学生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使用这种手段在中年级的《立体构成》与高年级的《组合形体写生》一课中,可以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学生可以按照预先设置的浏览路线,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浏览一座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又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别的电子图片和指导性的网页浏览路径,深刻理解到了建筑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以及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效果是一般的美术建筑图片无法比拟的,也是空洞的理论所无法达到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再现信息创造“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社会美、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真、善、美在作品中的有机统一。许多美好的事物总是能让人流连忘返、回味不已。当众多美好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汇入学生的脑海时,如何进行信息再现,把心中的美定格成理想的艺术作品,重塑自己心中的美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对大量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对美好生活进行观察,使学生深入体验生活的美、艺术的美,进而感悟、思考、体验、创造美。因此,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要将平时所积累大量的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启发创作思路和创作灵感。多媒体电脑可以将大量图片、录像处理,通过投影仪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欣赏分析。大量丰富而多样的图片、录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美,满足了学生的视觉享受。如教学《螳螂》一课时,笔者将学生寻找、发现、收集、整理的有关螳螂特征的信息、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造型、色彩、创意上欣赏、分析。有的学生认为螳螂的前足上有很锐利的锯齿,像一把镰刀,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美。于是笔者利用电脑放大螳螂的前足,仔细观察、探索,在创作时画出的螳螂的前足就像钢锯一样,显示出了一种稚拙的美。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美的、最感人的事物用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或泥塑、或想象画、或拼贴画、或电脑绘画,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才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这里,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共享交流传递“美”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果不注重对外交流和信息互通,那么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等都会落后,美术教育尤其如此。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舞台空间。如在学校举办的一些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会拍摄一些活动的摄影作品,创作一些活动的美术作品等。如果仅在自己的学校开展活动进行交流,显得视野狭窄,活动效果肯定不理想。运用网络在网上进行作品交流,通过互览、互议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作品水平,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7篇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欣赏课;兴趣;想象力;艺术品味;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2-01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新课程下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技能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社会发展要求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多面人才。中职美术学科开设了全面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主要的教育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种基本手段。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欣赏课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提高美术欣赏的前提

美术欣赏需要做到眼到、心到、耳到、手到,如果缺乏兴趣是无法做到的,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就中职学生而言美术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内容,少数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听课,一起探讨,一部分学生是排斥现象,这时如果美术教师再长篇大论地灌输,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让少数人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之初,教师都要绞尽脑汁,想出让学生有兴趣上这节课的方法。比如在上有关《具象艺术》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大家欣赏《教皇英诺森十世》这幅作品,然后让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模仿教皇的动作和表情,让学生分析教皇的性格特征。这个学生平时就爱调皮捣蛋,表演起来却很是逼真,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于是,这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又如,对建筑艺术欣赏时,介绍几幅中西方彩色建筑图片(幻灯),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高耸挺拔、轻盈灵巧、构造美观,内部空间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觉得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讲到:“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也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从整体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中职美术欣赏课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赋予作品的表达方法。比如,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中三个柔软得像面条一样的时钟是主要形象,分别被挂在干枯的树枝上,搭在直角的方台上,卧在奇怪的生物上,我们可以先从绘画奇特而具有新意的表现手法、怪诞的风格入手,然后结合社会生活,多方面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终止、柔软的钟表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达利把柔软的时钟想象成死亡的生物,想象成失去功能的生命体的大胆而新奇的想像,不仅丰富了现代绘画的风格,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绘画的发展。这种想象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经验,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一种梦幻一样的情境,我们在欣赏这种超脱现实的想象时,被这种想象所感染,同时也使我们产生各种想象……

三、在情景中引导学生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胜境

四、在多媒体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应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改变了“图片+讲解”的授业的方式,开创新颖的教学欣赏情景。动态的图片与相关资料的链接,资料及影片的欣赏与问题思考的链接,网络检索与教材的链接等等,都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的视听领域。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小课堂”拓展成广阔无限的大课堂。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过程的一种现象,因此激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课件等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讲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中职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美术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第9篇

东京帝国饭店:

接受了上帝的检验

1915年,赖特接受了日本的邀请,为东京设计了著名的帝国饭店(1915年-1922年)。为设计这座饭店,赖特在日本居住了五年,并且于1918年访问了中国。在访问中国期间,他深受老子《道德经》的启发。他常常引用老子“道法自然”、“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从而影响到他著名的“有机建筑理论”。

东京帝国饭店是个层数不高的豪华饭馆,平面大体为H形,有许多内部庭院。建筑是砖砌墙面,使用了大量的石刻装饰,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显得复杂而热闹。饭店建筑糅合了西方和日本风格,在装饰图案中又夹杂着墨西哥传统艺术的某些特征。这样以来,使建筑物带有浓烈的混搭风格。而饭店整体的“和风”式样,反映出赖特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以及他的有机建筑风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帝国饭店的抗震措施。日本是个地震频繁的国家,赖特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设计当中,从轻型屋顶到混凝土灌注浅而密的桩基,乃至管弯接,都独具匠心。连庭院中的水池也考虑到可以兼作消防水源之用。似乎是上帝专门要检验赖特的作品,在饭店落成的第二年,即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东京大地震。当时周围大批房屋坍塌,而帝国饭店却经住了考验,并在火海中成为一个安全岛。帝国饭店以经受住1923年东京大地震的考验而闻名于世,也使赖特本人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流水别墅:建筑与自然的奏鸣曲

在赖特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将他推向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宝座的是流水别墅(1934年-1936年)。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熊溪河畔的别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百年世界名建筑中排列首位,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杰作之一。

匹兹堡百货公司的考夫曼老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买下了熊溪附近一块300英亩的土地。他想在此建一幢度假别墅,通过在赖特建筑事务所学习的儿子,他找到了赖特。赖特在仔细考察了这里的溪流、树木、石壁、巨石和草木之后,凭借着对建筑艺术的敏感,他认为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于是欣然接受了设计邀请。熊溪水流湍急,落差有四百多米。就在熊溪海拔395米处,赖特打算在此利用溪水六米落差形成的跌水来设计一座别墅。

经过半年时间的构思,当赖特告诉考夫曼打算把别墅盖在“跌水”上方时,考夫曼大为惊讶:“我以为您会把别墅放在靠近跌水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它上面。”赖特回答他:“考夫曼先生,我想让您和跌水生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观看它。跌水要成为您整个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终,考夫曼接受了赖特的方案,他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私人别墅竟然有幸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流水别墅“背靠陡崖,生长在小瀑布之上的巨石之间,水泥的大阳台叠摞在一起,它们宽窄厚薄长短各不相同,参差穿插着,好像从别墅中争先恐后地跃出,悬浮在瀑布之上。那些悬挑的大阳台是别墅的高潮。在最下面一层、也是最大的、最令人心惊胆颤的大阳台上有一个楼梯口,从这里拾级而下,正好接临在小瀑布的上方,溪流带着潮润的清风和淙淙的音响飘入别墅……”赖特巧妙利用了自然的声响,这不得不令人叹为神来之笔。“平滑方正的大阳台与纵向的粗石砌成的厚墙穿插交错,宛如蒙德里安高度抽象的绘画作品,在复杂微妙的变化中达到一种诗意的视觉平衡。室内也保持了天然野趣,一些被保留下来的岩石好像是从地下破土而出,成为壁炉前的天然装饰,一览无余的带形窗使室内与四周浓密的树林相互交融。自然的音容从别墅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来,而别墅又好像是从溪流之上滋生出来的……”

可以想像,流水别墅建成后获得了怎样的声誉,成为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在1963年,赖特去世后的第四年,小考夫曼决定将别墅献给当地政府,永远供人参观。交接仪式上,考夫曼说:“流水别墅的美依然像它所配合的自然那样新鲜,它曾是一所绝妙的栖身之处,但又不仅如此,它是一件艺术品,超越了一般含义,住宅和基地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类所希望的与自然结合、对等和融合的形象。这是一件人类为自身所作的作品,不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所作的,由于这样一种强烈的含义,它是一笔公众的财富,而不是私人拥有的珍品。”

古根汉姆博物馆:一代大师的纪念碑

古根汉姆博物馆(1943年-1959年)是赖特设计的在纽约的唯一建筑。该建筑在1959年10月建成开幕,而此时赖特已经去世半年了。赖特虽然没能看一眼他最后的作品,但是它是赖特建筑设计生涯的句号。古根汉姆博物馆于1986年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25年奖的殊荣。

富豪古根汉姆请赖特设计这座博物馆的初衷是用来展览他的美术收藏品。古根汉姆恐怕没有料到,结果是大家欣赏赖特的建筑多于欣赏他的收藏作品。

博物馆坐落在纽约第五号大街上,主体是一个巨大的螺旋形建筑,里面是一个高约30米的圆筒形空间,周围有盘旋布上的螺旋坡道。走在纽约大街上,会发现这座博物馆蜷伏在高楼林立当中,体形极为特殊。那上大下小的螺旋形体,沉重封闭的外貌、不显眼的入口,异常的尺度等等,让它看来更像是童话世界中的房子,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有人说它同纽约的街道和建筑无法协调。因此,这座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同美术展览的要求发生了冲突,建筑大大压过了美术,前来参观博物馆的人们更多的是为了来欣赏这幢别致的建筑。因此评论界认为,赖特取得了“代价惨重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