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3 04:16:13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实施;效果

一、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实施情况

(一)实训内容

本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筹资决策案例分析实训。(2)项目投资决策案例分析实训。(3)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实训。(4)利润分配决策案例分析实训。(5)综合案例分析实训。(6)案例分析结果汇报。以上前四个模块讲义各附3个大型案例。

(二)组织实施

每班学生根据指导教师要求,以8-10人为一组成立财务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小组,组内再进行合理分工,推举一人为小组负责人,负责组内实训任务协调和实训结果汇报。

(三)模拟实训进度

学生的课堂实训时间是8课时,课后需要有20课时的时间去完成讲义的各模块案例任务,写在实训报告册上。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财务管理学案例模拟实训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根据学生在模拟实训期间的实际表现和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强调实训过程管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实训情况、课堂案例完成情况和综合实训报告编制质量评分。(1)平时成绩占20%。(2)课堂范围内小组案例作业及表现占30%。(3)综合实训PPT汇报、实训报告书、实训总结占50%。

二、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使用效果对比及差异原因剖析

(一)实训参与度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教改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改优化后学生总是参与实训和经常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主要原因总结如下:(1)案例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在实训阶段运用大量国内外现实案例,启发了学生运用财务管理学已学过的理论去解释具体案例并找出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案例实训的方法通俗易懂并且实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乐意参与到实训中来。(2)团队精神的督促作用在实训中成效显著。教改前采用每个学生各自做题目训练的方式,这样他们只负责“各扫自家门前雪”,由于每个学生自控力不一样,对自己学习的要求高低不一,造成大家的实训参与积极程度不一样。教改优化后采用分小组的“头脑风暴法”对实体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强化训练财务管理各模块的学习,通过模拟实践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成绩对比

(1)组织实施上,教改前没有明确实训课程的具体组织方案,各个学生按照指导老师要求做自己的实训作业,做完提交即可。教改优化后每班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小组协调实训任务,以强带弱,共同进步。(2)考核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成绩提升。教改前成绩以学生的到课率作为平时成绩,最终提交的实训作业作为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前述教改后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

(三)掌握程度对比

(1)教改优化后,本课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相关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发散思考、集体讨论,避免了学生学习较为抽象的财务管理学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境地,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2)案例实训借助教改优化项目将相关的教学资源分享到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在实训中查找理论依据。找上市公司近三年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也激发同学搜集实时数据,进入角色,主动学习。(3)会计学专业作为经济系的应用型专业,符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结合更为优化的课程建设,为历来学风浓厚的会计学专业掌握理论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三、结语

总之,案例实训不仅符合财务管理学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更顺应了整个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施意义重大。本文只是根据一届学生的应用,设置教改前的实训情况作为参照组,结论难免偏颇,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学习同行更好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做精做好。

作者:陈兰艳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2篇

通过课程的优化,首先是强化实用性强的理论知识内容,弱化理论过深的知识内容;其次是扩充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学生的竞技实践能力,以适应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高技能要求,并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课程设置的符合体育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进行以开放式教学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该门课程,将运动训练实践、高水平运动训练观摩、运动训练前沿知识讲座等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使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符合用人单位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动向、新情况加以积极思考,对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课程进行改革、分析和探讨,从而使课程教学效果能符合当前及未来运动训练的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专业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竞赛的优秀运动员;企事业单位、俱乐部、健身场馆的运动训练指导者;各级运动训练单位的专项教练员。根据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目标出发,进行调研访谈,对该课程的岗位执教能力需求进行探讨分析。一名运动训练执教者的成功多取决于他的执教理念,具备科学正确的执教理念能决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合理运用体育科学知识、体育科学的管理进行组织和实施,给予合理的技战术技能指导。因此,运动训练学课程给执教者所带来的岗位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训练实践规划能力、分析能力;为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制定安全、有序有目的合适的训练计划的能力;对运动员的行为进行监测并制定运动处方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对受训者训练时能够进行合理的讲解和管理;依据教练员计划纲要,具备为运动员设计一个年度和阶段训计划的能力,履行相关的管理职责。因此,在教学模式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有针对性并围绕专业能力,讲授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内容;课程内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同时培养学生多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对《运动训练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与改革

设置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现代运动训练要求执教者是一个多种实战操作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打破以单纯理论学习为中心的传统思路,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其核心是由知识本位转到技能与能力上来,突出满足职业能力或资格的需求,强调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适应执教工作。因此,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需多样化,包括实例案例分析、讨论与启发式问答、训练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针对课程内容要求,采用直观性强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全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积极采用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在观摩实践教学环节中,学院有着高水平运动队的硬件以及全省乃至全国高水平的运动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专项直接进入项目所属运动中心进行观摩实践,同时请优秀运动队的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实战指导。让学生对运动训练诊断、训练目标确定、运动负荷安排、运动训练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控制反馈等过程进行模拟实战体验,增加这样的直观性实践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关键步骤。优化课程知识结构,拓展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不断渗入更新当前最新的前沿训练信息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结合现代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发展运作,讲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结合优秀运动队专业训练来分析项群训练理论,并由学生根据各自所属项群来加以阐述;结合竞技训练、健身训练、青少年训练实践案例讲解运动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加入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课后资源检索环节;根据不同项目以及各身体素质的特点,结合训练实践讲解运动训练基本操作方法与不同身体训练负荷特点,同时进入优秀运动队或校外运动健身俱乐部实践基地进行技战术的观摩实践。在课程内容增加运动训练竞赛总结分析的内容。学习如何对于训练过程的赛前竞技决定因素进行分析、赛中的比赛调控及表现进行分析、赛后对于问题的解决与改进及预期目标等进行总结分析。该部分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在优秀运动队的在训队员在赛后针对比赛的分析总结。以主动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模式相结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独立学习策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独立获取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运动训练的相关问题。课后布置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摄取与课程相关的教学以外的知识内容,并且将最后的结果占课程结业考评的百分比。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的结合,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真正将学习策略的运用与指导纳入到课程教学中。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课程的评价模式和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评价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运动训练知识与能力,自己是否具备了胜任执教岗位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传统理念仅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在过程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因此,应该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评价,又注重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评价;既重视理论考试,又重视开放性的实践操作能力评价;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与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为中心达到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

结语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 综合实训项目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30-02

一、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

训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模具结构的设计、模具零部件图的绘制、成形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试模及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从图纸绘制到零件加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由于受教学体系和实验手段限制,目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大多只能进行冲压模具拆装和模具冲裁综合性实验两个基本型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认识,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欠佳,缺乏自主创新实验,对于细节知识很难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模具创新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

(一)项目设计突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冲压模具技术不仅在模具设计、技术研究和加工制造中大量使用CAD、CAM等技术软件,而且在包括CAE分析软件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在内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教师必须克服机械式的验证实验模式,除基础实验外,应结合新技术开发一些更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

(二)项目设计源于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过适应化处理,可以开发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减少经费开支的条件下,增强自主创新实验力度,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另外,可以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实验当做一种开发过程来完成,使学生对模具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由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指导教师只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亲自设计模具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优化参数,并进行加工、装配、实验;教师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实用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任务内容

从“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训项目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查阅项目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成形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培养知识总结能力。

(二)成形工艺分析。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成形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具体成形方法和成形步骤,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成形工艺获取最好的产品。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掌握模具材料、成形工艺、模具设计等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三)模具设计分析。基于成形工艺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让学生掌握CAXA、Pre/E、AutoCAD、UG、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零件图的绘制标准、装配图表达、模具结构表达,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创新能力。

(四)模具参数优化。根据设计的模具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成形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取相关的模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对相应的模具参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模具参数优化熟悉有限元的相关知识、有限元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五)模具制造。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图纸,分析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卡片,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种机械设备,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调试。学生通过加工实践,掌握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加工的知识、机床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六)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将调试好的模具安装到相应的成形设备上,完成不同参数的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对成形产品进行质量和强度分析等,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成形工艺、成形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产品的质量和强度评价分析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七)项目成果。实训结束后,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交模具设计全套图纸(二维图和三维图)与设计说明书、实训总结、其他的过程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影像)等项目成果,培养和提高材料撰写和总结能力。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 民营物流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一、民营物流企业员工培训的特点

1.培训成本约束性高。我国物流企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不具备很强的实力,都希望能够以最小的培训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2.培训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员工要求。由于物流具有网络性和规模性的特征,大部分民营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也呈辐射网络性。物流企业总部的员工与分部的员工的培训需求是不同的,如总部员工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论和思维观念培训,基层的员工更希望获得较多的操作与实践经验,用于指导日常的工作。

3.培训需要进行规范化、快速化和整合化。物流运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整合化和网络化等四大特征。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决策权力大部分在于总经理,决策者的随意性很容易影响到培训的效果,这就要求员工培训工作也同样需要进行规范化、快速化和整合化。

4.培训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构化

据调查,我国民营物流企业中培训需求的确定更多的是采用简单的下发《培训需求表》让员工自己填报或者是访谈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不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培训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专人专项的对培训需求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现状,将提出基于绩效咨询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原则及评估标准,使之结构化。

(一)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概述

1.引入绩效咨询模型,细化任务分析与人员分析。

2.组织分析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为导向。通过对企业战略、内部环境、培训资源及外部培训环境因素的把握,理清企业战略与业务发展目,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对培训需求的影响。主要分析方法有:阅读经营管理报告等企业文件、访谈企业高层管理者、查阅政府宏观管理文件等政策性文献。组织分析的结果是得出对应于企业战略目标、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市场竞争压力以及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的培训需求。

3.采用绩效咨询模型将任务分析与人员分析合二为一。首先是发掘出公司为实现业务目标、获取行业关键成功因素而必须要做到的理想岗位绩效,然后是构建绩效模型,即公司为实现当前和未来战略目标而必须表现出来的绩效行为描述的总和。任务分析重在了解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正在做什么”,明确员工“应该做什么与怎么做”,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分析,通过科学的评估手段分析员工现有技能水平与绩效模型(理想绩效行为)的差距,再根据差距分析模型原理确认出可能存在的培训需求。最后,通过培训使员工的岗位绩效行为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促进业务目标实现。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深入访谈培训对象、查阅企业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设计问卷调查培训对象的任职技能。

(二)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1.评估现有技能水平。绩效咨询模型的假设是:存在能满足业务目标的理想绩效行为,即要实现业务目标,行为者的绩效必须要在工作中显现出来。如果行为者的现有技能水平与理想绩效行为存在差距,则可判断可能存在培训需求。评估现有技能水平的方法主要时通过360考核方法,从中可以获取有效信息。

2.根据考评结果,首先依照员工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和观念态度的差别,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求程度。

3.如果需要接受培训,则进一步细化培训需求。

员工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思维观念态度、管理技巧与人际关系、分析决策能力,它们基本上涵盖了物流企业员工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员工培训内容应该是多方面,不应该仅仅培训员工物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滚动地推出思维观念态度培训、管理技巧与人际关系培训和分析决策能力培训等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员工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向前滚动发展。根据培训需求最终确定员工的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管理技巧与人际关系、分析决策能力和思维观念的培训类型。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化学检验工 技能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76-02

化学检验被称为化工行业的“眼睛”,是进行质量检测、控制与监督的重要手段。化学检验对原材料质量把关、产品质量控制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监督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检验工的技能水平对化工企业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检验技能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学生在毕业之前要接受化学检验工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后取得《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方能从事化工企业的化学检验工作。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及其行业标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化学检验工的技能进行了基础定位和细化剖析,构建了针对高职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训练体系,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构建技能训练体系的指导思想

1.1构建体系的目的

(1)确立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

(2)使化学检验工技能训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明晰化。

1.2构建体系的基本原则

(1)符合国家、行业的技能考核标准。

(2)密切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

(3)遵循教学规律,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以化学检验操作能力为核心。

1.3构建体系的依据

根据《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化学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标准还规定了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的具体内容,本文以标准提供的考核内容为指导,并进行了细化和分类,构成本体系的依据之一。

构建体系的核心依据是化工企业的岗位职责,有些化工企业化学检验岗位的职责是针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来分的,如有的企业划分为“原材料化验员”,“中控化验员”,“产品化验员”等。在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种岗位职责划分的特点,在技能训练体系中强化了“履行工作职责”能力的培养。

2.技能训练体系的主体框架结构

《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将化学检验工的工作内容划分为七项职业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技能要求和必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参考该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将化学检验技能分为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两大部分,组成了技能训练体系的主体框架。知识技能是体系的基础,操作技能是体系的主体,知识技能服务于操作技能。技能体系的构成,按操作难度来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成“阶梯式”的能力结构模式。

2.1知识技能

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工分析专业知识、其他相关知识三部分。①化学基础知识。无机、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等。②化工分析基础知识。记录、计算和分析数据;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分析试样的采集知识;有机化工产品的分析知识电化学分析、分光光度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有关分析仪器原理等。③其他相关知识。标准化计量质量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与卫生知识;电工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实验室管理等[1]。

2.2操作技能

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①基本技能。化学实验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如,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各种玻璃仪器、普通电器设备的使用等。②专业技能。样品采集、处理与保管;容量仪器的标定与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维护;常用滴定分析操作、仪器分析操作等。③综合技能。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表、台帐填写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电气设备使用;意外事件处理;与同事的工作协调能力;个人学习与工作总结能力;班组质量监督、管理与业务协调能力等。

3.技能训练体系的教学内容

根据技能训练体系的主体框架结构,构建技能训练体系的教学内容的模块式结构,教学内容总共分七大模块:

模块一是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分析天平的检查、调整、称量步骤、称量结束整理、称量的质量、称量记录等。

模块二是容量仪器的洗涤与使用。包括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洗涤与使用等。

模块三是溶液配制。标准溶液、试样溶液、其它试剂溶液的配制,包括物质的溶解、有关容量仪器的使用、浓度计算、数据记录等。

模块四是滴定操作。包括滴定管、锥形瓶的洗涤与使用;指示剂的使用;指示剂使用与滴定终点判断;滴定管读数;数据记录等。

模块五是PH计、熔点测定仪、水分测定仪等检测仪器的使用。包括仪器原理、使用规则、数据记录等。

模块六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包括标准溶液配制;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吸收曲线的测量;工作曲线的测量;试样成分测定;数据记录与计算等。

模块七是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常用的两种检测器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热导池检测器。包括色谱气体使用操作;按操作规程选用色谱条件;色谱条件的维护;进样操作;色谱仪器的开机、关机操作;色谱工作站的使用与维护;数据的处理与存储等。

对于一个具体的分析项目来说,可能同时含有上述几大模块中的基本内容。以分析某固体烧碱的含量为例,包含的操作模块应有:称量;试样的溶解与溶液配制;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滴定操作;分析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因此,笔者认为,上述模块式结构在不同的检验项目中(如标准中列举的日用化工产品、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是通用的,属于化学检验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2]。

4.教学及考核方法

4.1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建有化学分析实验室、分析天平室和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常规分析仪器配备齐全(如滴定分析用仪器、PH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可供50人同时做实验。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化工企业的原材料、中间体及其产品的化学检验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

4.2教学方法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过程和思维逻辑顺序,科学合理的安排上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即在一个实验项目中,重点安排一项操作模块,使学生重点掌握一项技能。对较难掌握的内容,要分散安排在不同的实验项目中。如,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不能同时集中在一项实验内容中,要分别安排在几个实验项目中,使学生逐项学习,逐步提高。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能力体系的阶梯式结构,针对检验项目中的操作模块,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阶梯式训练模式,类似于某种体育运动的动作分解,熟练后将其连贯起来。如滴定操作,其阶梯式训练模式为:第一级,滴定管和玻璃仪器的洗涤,读数,滴定管试漏等;第二级,滴定的基本操作(滴加滴定剂、摇动锥形瓶等);第三级,终点的控制与判断以及数据记录等。

(3)分散掌握,综合应用。在安排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时,要做到单项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常规仪器的使用训练,要密切结合技能考核内容和化工生产实际,设计和安排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内容,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参与实际的化工分析项目,集中训练学生化工分析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参与和合作的能力[3]。

4.3教学方法的实施

(1)示范操作,讲练结合。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详细讲解,规范演示分析仪器的操作要领与步骤,同时让学生跟着练习。使学生边学边练,尽快掌握。

(2)重点辅导,以点带面。教师在指导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对重点的操作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尽快克服难点,掌握要领;还应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主要是对操作技能掌握较快的学生和掌握比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使表现突出的学生起到带头作用,以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效果。

(3)及时讲评,总结提高。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频率较高、较为普遍的错误,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注意总结操作要领,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4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与内容

采用笔试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主要以国家标准制定的考核内容为主,同时考虑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

(2)考核时机

考核时机可分为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最终考核三种形式。平时考核的形式,主要通过指导教师在训练课上观察考核以及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考核,考查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阶段性考核形式,通过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项目,考核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给出学生的阶段性成绩;最终考核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实验项目完成,具体来说,指导教师设计出任务书,也可利用化工企业对某种产品或中间体的检验操作规程设计,让学生根据任务,自行设计出具体的分析方法、过程与步骤,最后得出科学、严谨的分析结果。

不同阶段的考核重点不同,每一次考核都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考查和提升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加技能证考核的预演过程。最后,学生参加省劳动厅主办的《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考核,成绩合格后获取证书。

5.认识与结论

(1)文中以《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检验技能、完成《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考核内容为目标,探索搭建了化学检验技能训练体系,其本质是建立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技能训练系统的框架。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划分具有“阶梯式”结构,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

(2)该体系的建立,提高了高职化学检验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使训练目标更明确,技能训练更科学,为化学检验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可以有效提高化学检验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人事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试题集化工分析工.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2]孔祥生,孔令平.化学检验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评估;培训质量;学员;培训师;委培单位;评估反馈

作者简介:陈大凤(1963-),女,福建上杭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高级讲师;林宇(197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教培管理部,高级讲师。(福建福州350009)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24-02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其有效开展可对培训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近几年来,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利用人资管理系统,通过对已完成培训项目的评估,总结培训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使新的培训项目更加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学员为主体的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是测定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评估的主体是参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员直接在人资管理系统上,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学员对于培训项目效果的反应。从培训内容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培训方式、培训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效果总体评价等七个维度,系统评价培训的整体效果。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比对评估数据库,深入分析评估结果,是寻求教学培训质量“短板”的重要手段,为培训各方提供有价值的培训反馈信息。2011年度,在249期培训班中开展了培训效果评价,共评价了1154项培训课程,48358人次参加测评。纵观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定量分析

(1)维度评价指标对比。将学员重点关注的培训内容针对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方式、效果总体评价等四个维度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评分为“好”及“很好”的学员占总参评人数的比例的统计结果用直方图进行对照(如图1)。

从学员反馈情况来看,培训内容总体效果好,培训组织好,各项指标均能达到96%及以上。从横向比对看,学员对采用的培训方式的满意度偏低,培训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图,今后要加强培训师的教学教法的培训,采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学员满意度。

(2)多类别单一评价指标对比。根据实际培训专业构成,将年度培训班按照专业划分为班组长、技能人员、党校、供电所长、综合等五大类培训班,对“培训内容针对性”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评分为“好”及“很好”的学员占总参评人数比例的统计结果用直方图进行对照(如图2)。

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针对性”评价结果总体满意,平均值为98.31%。横向比对,综合类培训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中心需加强与综合类主办部门的沟通,及时反馈学员信息,搭建培训交流的平台,拉近主办方与学员的距离。

2.定性分析

反应层评估在设计量化打分的同时,还在人资管理系统的评估功能上,设计了培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2011年度,收集到教学服务类意见、建议857条。其中肯定意见670条、改进意见34条。绝大多数学员对培训中心的教学表示认可。对培训表示满意。同时,培训学员对培训效果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培训能够针对性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关注,注重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让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

3.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评估效果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依赖于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可见,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

(1)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性。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反应层评估方案“《培训项目反应评估和改进意见书》(一级)”的要求,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对培训质量满意率、综合服务满意率、建议与意见等实施定量评价。涵盖师资水平、课程内容、教学服务、后勤服务等评价,指标全面,反映了培训课程、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层次。在学员评价上采用量表形式,设置五个等级做基本的区分:5―很好、4―好、3―一般、2―差、1―很差;简单清晰,易于学员操作。

(2)数据全面性。为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要求每个培训学员用本人身份证号在培训后登陆系统,在人资系统上进行培训满意率和后勤服务满意率评估,并将学员的参评率纳入送培单位的考核指标,每个评估人员亲自登陆系统进行评估,建立评估数据库,保证了评估数据的最大化。避免由于“以偏带全”导致评估分析的误差。

(3)数据客观性。培训评估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科学、准确、真实地反映对象的全貌。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的评估系统,完全采用了“背靠背”模式,一般人员无法获取学员信息与评估结果的对应关系,改变了学员采用填写纸质评估表格的模式,打消了学员的顾虑,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特别是在教学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上,更多学员愿意在信息平台上发表自己对培训的感受,为培训教学和后勤服务献策献言,特别是针对评估指标的深度分析,利用定性分析数据与定量数据进行比照,使评估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提升培训质量控制决策的精准性。

二、以培训师为主体的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它是测量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训师通过考试、操作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受训人员对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在评估中主要是应用考核成绩进行分析,与一级评估相比,二级评估建立在学员的考核成绩上,具有更强的客观性,深入二级评估是优化培训师对培训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福建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开展的学习层评估主要应用于技能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

1.定量分析

在学习层评估中,培训考核分为应知和应会两个部分。培训师针对考核成绩分别对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合格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性,对学员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及与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成绩分数段的饼图来分析学员的培训效果。从2011年度统计数据来看:应知部分的整体考核成绩理想,达到了预期效果。应会部分的考核成绩大多由2至3门技能考核成绩综合取得,成绩段的分布特点是“中间大、两头小”。能取得高分的学员并不多,但大部分学员能达到基本要求,说明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作业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在作业现场长期持续地培养和训练。

2.定性分析

培训师根据学员考核成绩和培训情况,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度和原因,进行自我剖析。对教学实践所运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实现教学的自我纠偏。优化调整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1年度的评估分析来看,事故处理和分析能力成为各专业学员掌握的难点,培训师应进行针对性地加强。

3.评估侧重点

(1)培训师关注度。学习层评估是培训师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也可以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和知识的增长程度。分析能力强的教师,在自我评价时善于纵向思考、横向对比,能通过现象看本质,能从复杂的反馈信息中寻到自己最为薄弱的环节。若培训师对评价结果分析的重视程度不高,常会出现同一课程,评价雷同。尤其是培训师只关注当期培训,缺少对以往课程的结果横向比对,评估效果不佳。

培训管理者应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和进入角色,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有效性。若仅仅根据学员或他人提供的信息和数据,来判断一位培训师的工作难免有失公正,在这种情况下,培训师提供“自我画像”的评价机会就显得十分必要。

(2)过程关注度。对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来说是结果评价,但对整个教学实践来说则是过程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更应重视学员培训的反馈信息。从回忆学员的培训表现开始,到反思教师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再到提升培训内容、培训案例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这些行为评估所总结的教育智慧是教学实践的产物,也是优化教学实践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以委培单位为主体的行为层评估

行为层评估在学习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行为层评估是培训学员的直接主管对学员在培训后(3-6个月)运用所学内容使其行为改善程度的定性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所学知识技能实际应用的使用频率、为学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的实际帮助、对学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单位的制度与文化对学员使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的支持度、对培训目标达到的程度评价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2011年度在8个专业的持证上岗班级中开展了三级评估工作。利用各维度的统计数据做出直方图进行比较分析(如图3)。

可以看出,送培单位对培训效果反映好,各项指标值在89%以上。绝大部分送培单位对培训目标达到的程度评价为满意。认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契合度高,对现场工作帮助大,达到了培训目标。学员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契合度高。同时,需要通过培训,学员在工作效率方面得到更高的提升。建议通过加强培训中的标准化作业培训,强化学员的行为习惯等方式来实现。

培训中心建立在第三方(即培训学员的直接主管)上的行为评估,注重以企业适应性为导向,参照《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行为层评估方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要求每个培训学员主管用本人身份证号在培训后登陆系统,“背靠背”的评估模式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定量的五分制评估和定性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委培单位对培训的需求。

四、建立以培训各方为主体的评估反馈系统

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致力于评估后的工作改进,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系统,确保评估报告确定后,能及时在企业内进行传递和沟通。健康的评估机制主要应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反馈:一是培训学员及培训学员的直接主管:及时培训成绩,使他们了解培训的效果,以便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二是培训师:督促其积极研究与改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三是培训主办方:他们可以决定培训项目的未来,优化和调整设计培训项目。四是培训管理者: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争取培训管理,后勤保障,培训服务等各部门对培训的支持。通过闭环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并在提高培训效果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培训标准,进而使企业培训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五、结论

基于培训学员、培训师和委培单位的多维度定性定量分析的三级培训效果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度培训质量的反映总体良好。培训学员希望采用更加丰富的培训形式;委培单位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规范技能操作过程,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在现场的工作效率;培训师通过自我分析,对技能项目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自我完善。经评估结果传递于培训各方的有效沟通,保障培训满意度评价体系的闭环运行,强化培训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穿透力。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7篇

一个单位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仅是靠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来自单位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而培养方式,除了单位业务实践的锻炼之外,培训无疑是提高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增值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中各方面的钱都可以省,惟独研发费和培训费绝对不能省。”

本文根据二所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型的应用,就如何确保培训效果提出意见。

一、二所培训现状与分析

近几年,二所的科研任务饱满,纵横向任务相比以前有较大增长。为适应业务工作开展需要和发展要求,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前培训、重点岗位资质培训,以及新员工入职培训、质量程序、环境安全、保密等管理培训。

根据从事培训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统计显示可见:

第一,培训计划数和执行数逐年提高。

2011年培训计划数接近2008年培训计划数的两倍,说明随着科研任务的增多,配套的培训也在逐年增多,满足了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合理性逐步提高,但还不够清晰。

2009年起,培训计划变动率从43.2%逐步下降到32.8%,说明依据培训需求调查制定的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地符合程度,在逐年提高,但仍需改进。

目前二所培训需求调查主要是基于开展本年度科研任务的强制性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从各科室收集、整理、汇总而来,员工个人、项目主管、职能部门、所领导较少参与培训需求调研分析与计划制定,渠道比较单一,导致了每年至少有1/3以上的培训与计划不相吻合。

第三,培训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送外培训从2008年到2011年数量几乎没有增加,占培训总数比例不断下降;同时,内培主要采取课题讲授式培训,更为灵活、实用的基于业务或专业的互动式团队学习型培训较少。

培训工作光是靠内部培训是不够的,需要吸取专业培训机构的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才能向专业化方向迈进。目前二所的培训以内培为主,外培所占比例较低。

第四,员工素质培训所占比例较低,结构有失衡倾向。

培训内容结构主要是知识技能培训和强制性管理规章制度培训两大类,基于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一直不多。

素质培训包括员工的学习力、企业文化的传承、单位内聚力的加强、员工工作热情的激发、员工压力管理等等。二所近四年的培训实施主要是满足眼前需求和短期需求,即科研活动需要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但长期规划较少,对员工的素质培训缺乏系统安排。

第五,培训成果缺乏转化机制与环境。

要促使培训效果有效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同事间的沟通、互助,资金、配套设施及时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位因为时间紧迫、科研项目进度紧张等情况,培训后常常没有对员工提出更高的岗位工作要求,没有后续转换的机制安排与环境,导致培训效果转化率低。

第六,培训管理与单位管理体系脱节。

所管理体系没有对培训结果的指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与考量,也没有对评估结果实施奖惩等措施。目前,我所的培训工作与员工业绩和晋升影响不大,因此培训对员工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

二、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模型

第一,培训需求分析的准确度。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其准确度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培训需求分析经典模型是Goldstein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Goldstein分析模型

第二,培训方法的多样性。

培训方法是调动学员兴趣,确保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目前流行的培训方法体系从培训主题和培训方式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将培训方法方式归为四类,如图2所示。

图2 培训方法坐标图

第三,培训成果的转化。

员工培训后,需要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及行为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Timothy Baldwin和Kevin Ford提出了培训转化过程模型的基础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培训转化过程基础模型

第四,培训结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以提高培训质量的过程。威斯康辛大学的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教授提出的柯氏四级评估模型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如表1所示。

表1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三、提升培训效果的途径

根据目前我们所的培训现状,想要达到较理想的培训效果,有必要参照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具体应用到培训实践中去,从培训目的到培训成果转换的各阶段进行精心设计和严谨实施。

第一,详细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围绕整个单位战略发展的需要,对组织内各部门及员工的目标、任务、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何时需要培训、需要何种培训。

常用的收集培训需求方法包括:申报法、问卷法、访谈法、档案法、集体座谈法、测试法。申报法针对方向是单位总体需求,如质量管理规程、环境安全体系培训等;问卷法针对方向是员工个人需求;访谈法针对方向是岗位技能培训等;档案资料法是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确定培训需求的,针对方向是员工岗位授权、特种作业操作培训等;集体座谈法针对方向是项目试验前培训等;测试法针对方向是员工综合素质培训等。

根据具体情况交叉使用一些方法,来明确培训需求。针对个体需求,可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和测试法,针对项目任务需求,可采用集体座谈法,针对部门需求,可采用申报法等。

明确培训需求后,需要结合单位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人员类别结构情况、人员培训状况对收集的需求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员工需求分析表和较准确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第二,明确培训目的。

培训目的是衡量培训工作效果的标准。每个培训项目都有明确目的。培训目的要简洁,具有可操作性,并明确地记录下来,以便有效检查人员培训的效果和培训效果评估。

记录内容应明确各类人员参加相应培训的学时、培训的原因、预期达到的培训效果等。同时培训管理应与整个管理体系联系在一起,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强制要求特定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学时。比如人员晋升前必须经过相应岗位资质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颁证上岗、提干,新的项目投入试验研究前必须进行试验前培训,可优化人岗匹配度。

第三,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员工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知识培训是员工培训中的第一个层次,应占全部培训的50%。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技能培训是第二个层次,应占全部培训的30%。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等都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素质培训是最高层次,应占全部培训的20%。

选择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分层次地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即使是同一个员工,在不同的时间点,需要接受的培训也是不相同的。以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例,针对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内容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领导力等,针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内容是人际关系、指导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针对研究室员工的培训内容是岗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岗位技能和实际操作等,针对机关职能部门的培训内容是专业技能培训,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

第四,不断优化培训方法。

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

讲授法。培训师系统地向学员传授知识、重要观念,有利于培训学员系统地学习掌握新的技术知识。适合技术知识类培训。

演示法。运用实物和教具进行演示,通过示范和学员试做,使学员掌握工作技能方法。适合岗位技能类培训。

研讨法。通过培训师与培训学员之间或培训学员之间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引发培训学员积极思考,开发培训学员的能力。适合学术研究类的培训。

视听法。使用幻灯、电影、录像等视听教材进行培训。目前我所新员工入职培训主要采用这个方法。

角色扮演法。设定一个培训环境,指定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角色演练来理解培训内容,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可用于管理类培训。

案例分析法。利用书或影片描述实际或想象的情况,主要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作诊断或解决特别的问题。质量管理程序培训、环境与安全培训、保密培训等培训可使用这种方法。

为提高培训效果,可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将各种方法配合运用,充分调动培训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第五,深入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应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四个层次进行评估,如表3所示。对整个部门或整个单位进行的培训,运用第一层评估;要求培训学员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进行第二层评估;对培训周期较长、企业投入较大、旨在解决企业内部关键问题、企业决策层比较重视或关注的、培训效果对企业发展很关键的等培训项目进行第三、第四层评估。

表2 四级评估表

培训效果评估需要撰写评估报告,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包括:培训实施过程、培训学员出勤率与表现、评估方式、评估结果、总结并提供参考意见等。

第六,重视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后,员工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直接转化成单位或团队的知识,我们要尽量转化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来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在培训后要完成以下工作:

首先,完成培训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提炼培训的关键内容、关键理念、心得体会及工作改进计划,工作改进计划要切合实际并且具体化。

其次,可持续的工作行动。要求员工按照书面的工作改进计划,采取行动落实下来,培训组织部门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培训改进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总结。

最后,培训成果的认定和表彰。定期将员工培训总结在我所内网进行评选,评选和表彰培训成果转化得最好的员工。培训成果的认定和表彰要有组织、有制度、定期进行,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可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养整个单位良好的学习培训风气。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状态数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21-02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评估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估与办学条件相结合,用动态数据反映学校办学总体运行情况。教学状态数据是各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学质量的反映,它将高校最全面、最基本的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1]。

一、平台中实践教学指标基本信息

高职高专采集平台于2008年开始实施,现改版至V2.12a,并逐步由单机版向网络版发展。平台采集表共109个,分为13个一级类,77个二级类。实践教学管理项目共17项,涵盖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具体情况如表1示。

二、平台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数据采集,汇总统计,实现实践教学运行与平台数据对接

1.实践教学信息点多,数据来源相对复杂,通过平台规范采集,方便数据统计汇总。实践教学数据来源于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实训、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训、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校内外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方面工作。其特点是信息点多,数据来源杂。采集平台具有数据的原始性和采集的即时性等特点,具有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功能[2]。状态数据平台采集是原始数据,由下而上,由信息“源头”生成,谁管理,谁负责,保证数据来源真实、有效。根据平台“原始、即时、公开、独立”特点,制订平台建设制度,规范平台数据采集。

2.各院校要根据实际,制作适合于平台管理表格,及时做好数据采集、更新,实现对接。如在平台“4.1校内实践基地”项目信息点中有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值、设备数、主要实训项目、学年使用频率(人时)、年原材料(耗材)、年设备维护费用、专职管理人员(名)、兼职管理人员(名)、周公共开放时数(学时)等方面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相对稳定项目,即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保持稳定的静态项目,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固定项目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另一类是动态项目,如做好学年使用频率、周公共开放时数等实训室使用情况的数据登记、汇总。

三、引导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1.积极引导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其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双证书”等来源于16号文件,与传统普通高校教育有质的变化,高职重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平台信息点设置,引导高职院校要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求,改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就必须具备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的校内外实训基地[3]。平台中校内实训基地实况指标共有14项,注重实训室使用率、仪器设备投入等信息,通过平台可以掌握到每一间实训室建设与使用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对使用率低、开出率低的实训室进行整合和课程优化,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同时,又可以系统了解专业(专业群)实训室的建设情况,引导专业(专业群)建设出体现职业岗位特征的综合实训室,建立工厂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将职业技能双证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3.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产学合作、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校外实训基地实况指标共有26项,从“顶岗实习”“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方面积极引导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建立顶岗实习制度,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合作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为学院提供双师培养、顶岗实习环境与条件,参与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将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平台十分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根据数据情况分析,对于一些使用率高、产学合作取得良好业绩的基地,总结合作经验,示范推广。反之,对于一些使用率低甚至为零使用基地,要认真分析原因,适时调整,实行优胜劣汰,避免资源浪费。

四、为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应用平台实践教学数据作为办学水平的监测点。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反馈工作,可以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4]。平台将教学管理与办学水平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教学管理重要手段,在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平台对实践教学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现有条件、办学质量、工学结合等情况,结合评估指标比较、分析,明晰办学情况。如生均仪器设备值是否达标、生均实训面积是否达标,专业课程总学时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是否符合要求等。

2.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层面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科学决策,进行宏观调控,实施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5]。通过数据采集平台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实践教学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科学决策,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平台采集,一方面做好数据积累原始资料,掌握实践教学动态,反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时段(周期)的比较、分析,从实践教学条件数据中进行观测:哪些方面有了具体改善,哪些方面问题仍存在。从而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深入分析该平台能够细化管理指标,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实践教学改革,建立适应高职教育专业发展实践教学条件,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利于高职院校,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经验总结,使实训基地管理更具科学性、目的性,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晔,孙忠梅.基于教学状态数据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吉林教育,2009,(3).

[2]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

[3]何锡涛.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结构与内涵之解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2,(8).

[4]王锋.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的规范化管理[J].管理观察,2009,(7).

[5]赵鹏飞.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EB/OL].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第9篇

implement double item keep both of the double track type conceive of teaching. From the ability targe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rogress, investigated evaluation's etc. to carry on a whole project design, in order to in aftertime of the teaching ability better realization to student occupation core ability of training.

[Keyword] Occupation core ability Ego study ability train

The occupation particular ability train Double track type teaching

Course design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文章以《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化学检验》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在职业特定能力训练同时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实施双项目并存的双轨式教学的设想。从能力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进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方案设计,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训练职业特定能力训练双轨式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讨

人的能力分为三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支柱,是依托,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职业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于培养能力。

其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有很多方法,其中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是主角,参与是关键,必须“手―脑―心”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

教学的基本程序采取“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即OTPAE五步训练法,结合以职业活动为载体的特定能力训练的具体步骤和内容,适时的穿插融合核心能力的训练,采用双项目并存,双重能力目标共存的双轨式的教学方式,以期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训。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深刻感受到核心能力对职业活动的重大意义,因此在从事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在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有一些粗浅的感受和心得,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以期获得更多的宝贵经验。(鉴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作自我学习能力训练的介绍。)

二、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

――《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化学检验》课程中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想:在《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化学检验》课程整体实施职业特定能力的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系统化的自我学习能力培训的项目化教学,即在同一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下既进行职业特定能力训练又进行自我学习能力培训,构成更高效率的一箭双雕的双轨式(双项目并存)教学方式。在每个项目的教学中,依照“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步骤进行训练,两个能力同时培养。随着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将对其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整体能力目标:

序号 整体能力目标

通过自我学习能力训练,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能明确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可执行的学习计划,能够具体实施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状况,反馈与评估学习效果。

(2)单项能力目标:

单项能力目标(能力点)

序号 单项能力目标

1 能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2 能制订相应的可执行的学习计划,清楚地列出完成每一个目标的行动要点及期限

3 能根据需要寻求老师、同学等支持;

4 能利用行动要点开展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

5 能利用他人的支持实现目标;

6 能主动安排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7 能选择并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8 能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9 能听取他人的建议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10 能对自我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11 通过行动要点请测评人员检测目标的实现情况;

12 能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13 能证明学习的东西在工作或生活中的应用;

14 能提出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设想。

2、知识目标:

序号 知识目标

1 理解自我学习的概念,意义

2 掌握各单元自我学习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了解自我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知识目标

(三)课程内容设计

1、项目内容

序号 项目名称

1 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2 计划运筹时间,获取支持指导

3 执行学习计划,按时落实任务

4 自主选择和善用有效方法及手段

5 检查学习效果,分析原因现状

6 运用学习成果,不断改进学习

2、 能 力 训 练 项 目 及 教 学 进 度 设 计

职业特定能力训练(A) 自我学习能力训练(B) 学时

项目名称

(A项目) 知识、能力目标 项目名称(B项目) 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教学活动 结果

导言 兴趣激发,理解自我学习的意义,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 B项目2

A项目一

课程概述 1、水泥定义、分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化学分析法分类及在水泥控制方面的运用

2、化验室安全知识 B项目一

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1能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2、会收集与目标、计划相关的信息

1、学习的基本原理

2、确定目标的五原则

3、信息收集的原则、渠道和方式。 一、提出目标(A项目目标和B项目目标)

二、确定任务(A项目任务和B项目任务)

三、准备

知识准备(进行B项目一教学):

(一)案例示范确定学习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二)任务驱动训练信息的收集方法(收集与课程相关信息――课程内容、教学进度、课程表、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信息)

四、行动(A、B项目的实施):

(一)分组讨论确定A项目一目标

(二)进行A项目一教学(要点讲解、问答、讨论)

五、总结评估(本次课略)

六、课外作业

(一)A项目一作业

(二)确定本学期个人学习目标 1、确定学习目标

2、与目标、计划相关的信息资料

3、A项目一的课外作业 B项目4

AB项目4

A项目二

称量分析训练 1、分析天平的规范操作

2、直接法、固定称量法、间接称量法的操作 B项目二

计划运筹时间、获取支持指导 1、能制订相应的可执行的学习计划,清楚地列出完成每一个目标的行动要点及期限

2、能根据需要寻求学习上的支持 1、编写学习计划的基本规则。

2、取得他人帮助和支持的方法或技巧。 一、提出目标(A项目目标和B项目目标)

二、确定任务(A项目任务和B项目任务)

三、准备

知识准备(进行B项目二教学):案例示范学习计划的编写、取得他人帮助技巧

四、行动(A、B项目的实施):

(一)分组讨论制定A项目二的学习计划

(二)进行A项目二的教学(称量分析训练)

1、观看操作视频或教师操作演示

2、学生操作训练

五、总结评估(本次课略)

六、课外作业

(一)A项目作业(A项目二实验报告

(二)B项目作业(制定个人本学期自我学习计划) 1、A项目二的学习计划(小组)(有教师对目标确定和学习计划编制的总结和评价)

2、A项目二实验报告

3、个人本学期(本课程)自我学习计划

B项目2

AB项目6

A项目三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 掌握常用滴定分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重点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操作使用) B项目三

执行学习计划,按时落实任务 1、能利用行动要点开展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 1、计划落实、控制和调整的方法和技巧。

2、管理的诀窍。

一、提出目标(A项目目标和B项目目标)

二、确定任务(A项目任务和B项目任务)

三、准备

(一)知识准备(B项目三教学):

案例示范落实、控制、调整计划的方法和时间管理的诀窍。

(二)分组讨论制定A项目三的学习计划

四、行动

A项目三和B项目三的共同实施(滴定分析操作训练――执行学习计划),同时作好A项目三的学习记录

五、总结评估(本次课略)

六、课外作业

(一)A项目作业(A项目三实验报告

(二)B项目作业

自我学习进度记录报告 1、A项目三的学习计划

2、A项目三实验报告

3、A项目三的一份有效管理时间和完成任务情况的记录

4、自我学习进度记录报告

B项目3

AB项目3

A项目四

重量分析操作训练 掌握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1、沉淀技术

2、沉淀的过滤、洗涤、干燥、灰化和灼烧

3、掌握重量分析基本计算 B项目四

自主选择和善用有效方法及手段 1、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2、能选择并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3、能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学习 1、学习方法和技巧。

2、行动导向学习法的几种基本方法和程序 一、提出目标(A项目目标和B项目目标)

二、确定任务(A项目任务和B项目任务)

三、准备

(一)知识准备(进行B项目四教学):

1、要点讲解、案例示范基本学习方法和技巧

2、行动导向学习法介绍

(二)分组讨论制定A项目四的学习计划

四、行动(A项目四和B项目四的共同实施):任务驱动学习――重量分析操作训练

(一)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网上搜集并观看有关重分析基本操作的视频)。

(二)运用行动导向学习法(任务驱动法)进行A项目四的学习

五、总结:

(一)A项目内容总结(操作要点总结)

(二)B项目内容总结(进行学习方法总结)(分组讨论)

六、课外作业

(一)A项目作业(A项目四实验报告

(二)B项目作业

(学习方法总结报告) 1、A项目四的学习计划

2、A项目四实验报告

3、B项目(学习方法总结)报告

B项目3

AB项目5

A项目五

水泥生料分析 1、掌握碱熔法分解试样的方法及操作

2、掌握银坩锅的使用方法

3、掌握各试样中硅、铁、铝、钙、镁的测定方法及操作

4、掌握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计算 B项目五

检查学习效果,分析原因现状 1、能自我评估学习的内容,自述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通过行动要点的审核或考试,自述实现的目标 1、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检查目标进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归纳、测量等)

3、成功学的基本要点 一、提出目标(A项目目标和B项目目标)

二、确定任务(A项目任务和B项目任务)

三、准备

(一)知识准备(进行B项目五教学):要点讲解、案例示范自我评估的方法

(二)分组讨论制定A项目五的学习计划

四、行动

(一)进行A项目五的任务实施(水泥生料分析)

(二)检查改进(进度检查、质量检查、数据补充)

五、总结评估:(一)A项目内容评估(操作要点掌握情况评估)

(二)B项目内容评估(评估方法掌握情况的评估)(分组讨论)

六、作业

(一)A项目作业(A项目五实验报告

(二)B项目作业

(A项目五及B项目五学习情况评估报告) 1、A项目五的学习计划

2、A项目五实验报告

3、A项目五及B项目五学习情况评估报告

B项目4

AB项目12

A项目六

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的测定(甘油无水乙醇法) 1、掌握冷凝装置的安装方法

2、掌握非水滴定的操作

3、掌握甘油无水乙醇法测定游离氧化钙的方法

3、掌握相关计算 B项目六

运用学习成果,不断改进学习 1、能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2、能提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设想 1、成功学习的基本要点。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提出目标(A项目目标和B项目目标)

二、确定任务(A项目任务和B项目任务)

三、准备

(一)知识准备(进行B项目六教学):要点讲解、案例示范分析影响学习因素的方法

(二)分组讨论制定A项目六的学习计划

四、行动

(一)进行A项目六的任务实施(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的测定)

(二)检查改进(进度检查、质量检查、数据补充)

五、总结评估:(一)A项目内容评估(A项目六学习情况评估)

(二)B项目内容评估(自我学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评估,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分享成功经验。)(分组讨论)

六、作业

(一)A项目作业(A项目六实验报告

(二)B项目作业

(自我学习情况总结评估,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1、A项目六的学习计划

2、A项目六的实验报告

3、A项目六学习情况评估报告

4、自我学体计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同时要求: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B项目4

AB项目4

3、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1)以头脑风暴形式,让学生想出30条影响水泥质量的因素及产生的恶果,以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入本课主题,阐述《自我学习能力》对《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化学检验》课程学习、职业发展及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介绍《自我学习能力》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4)介绍《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化学检验》及《自我学习能力》课程的考核方法。

(5)案例示范确定学习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6)任务驱动训练信息的收集方法(收集与《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化学检验》课程相关信息(课程内容、教学进度、课程表、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信息)

4、《自我学习能力》课程单元设计

(1)基本信息

本次课标题:《自主选择和善用有效方法及手段》之《实践学习,行动导向》――以“重量分析操作训练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学习

授课班级 硅酸盐工艺班 上课时间 8学时 上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化学分析实训室

教学

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提高的自我学习能力

2、培养应用行动导向学习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1、基本学习方法和技巧

2、行动导向学习法(任务驱动学习法、角色扮演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学习法)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任务 1、确定任务,明确目标:(1)重量分析操作训练――任务驱动学习法

2、知识讲解:(1)基本学习方法和技巧(2)行动导向学习法(任务驱动学习法、角色扮演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学习法的)的方法要领

3、学生分组

4、制定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时间安排)

5、资料收集与学习准备

6、组织实施:(1)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网上搜集并观看有关重分析基本操作的视频)。(2)学生操作训练(任务驱动学习):重量分析操作

7、找出学习中的问题

8、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比训练法、模仿训练法的运用)

9、评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参考资料

(2)教学设计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目标

(教学内容、目的) 《实践学习,行动导向》――以重量分析操作训练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学习 讲解、演示 PPT 集体学习 5分钟

任务

(引入任务项目) 任务驱动学习――重量分析操作训练 讲解、演示

PPT

集体学习 5分钟

准备

(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1、知识讲解(B项目内容):

(1)基本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2)行为导向学习法介绍(任务驱动学习法、角色扮演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学习法的掌握)

2、课堂分组

3、制定计划(A项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时间安排)

4、资料准备:准备教学所要用到的相关资料 讲解、指导、监督、检查 PPT、多媒体、学生活动 小组活动 80分钟

行动

(任务驱动学习) 1、确定主题 :任务驱动学习――重量分析操作

2、开展训练(AB项目共同实施):

(1)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网上搜集并观看有关重分析基本操作的视频)。(2)学生操作训练(任务驱动学习):重量分析操作

3、找出问题

4、解决问题 指导、监督、检查 多媒体、网络视频、学生活动 小组活动

240分钟

评估

(能力点) 1、A能力点的掌握情况

(1)沉淀技术

(2)沉淀的过滤、洗涤、干燥、灰化和灼烧

(3)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B能力点的掌握情况

(1)行动导向学习中各学习方法的掌握

(2)问题的发现及解决 观察

评析 自评

学员互评

教师点评 小组活动 30分钟

总结 1、A项目内容(重量分析操作)的总结

2、B项目内容(行动导向学习)的总结

作业 1、 A项目(重量分析操作)报告

2、 B项目(学习方法总结)报告

后记

(四)考核方案设计

1、指导思想:按照平时的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综合考核进行综合评定,包括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两方面内容。

考核分值比例:总成绩=平时过程考核70%+期末综合考核30%

(1)平时过程考核:(100分)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作业检查,每项各占25%

(2)期末综合考核:(100分)

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每项各占50%

2、课程考核评定表

平时过程考核

(70%) 期末综合考核

(30%) 总评

项目 职业特定能力考核(50%) 核心能力考核(50%) 理论考试(50%) 实操考试(50%)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项目四

项目五

项目六

平均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25%学生互评25%

教师点评25%作业检查25% 教师测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