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1 12:25:20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1篇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其对外报道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旅程中,经历了由讲求时机向追求时效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时效性这一新闻价值的执着追求。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发布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将这方面的经验高度概括为“新闻,旧闻。无闻”六个字。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原则上提倡“压新闻”,等到确有把握再发布;反对“抢新闻”。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新闻作风,必须反对。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还曾长期受到外交工作的影响。“对外传播与外交”紧密联系,外交部门和涉外事务部门常常强调重视外交工作的要求,忽略新华社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性、职能和工作方式,严格地规定约束了对外传播实践。这反映在具体实践中就是,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受到“新闻与外交”关系的困扰,新闻时效性难以保证。直到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人们才逐渐科学认识到对外传播是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是有别于传统外交的现代公共外交方式,它有自身独特的新闻传播规律。外交工作的约束减少了,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增多了,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逐渐转变。

由于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新华社对外报道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其时效性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很差。当时,新华社在采访、编辑和发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缺乏时效·观念。有一段时间还有人专搞“抗压式”的新闻,压一两个月还能发。不少稿件中,“最近”、“不久前”还相当多。一件事发生了,很少有及时发新闻,然后再连续报道的,总要等事情快处理完了,有了结果才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外传播现实挑战的加剧,新华社对外报道日益强调时效性,将其提到前所未所的高度,“抢新闻”逐渐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应该说,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既有来自中央领导层的支持,又有来自学界对新闻规律的积极追求,更有来自对外传播业界的大胆摸索实践。

一、加强建设: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物质基础

新华社80至90年代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时效性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尤其对提高新闻采访与发布环节的时效性至关重要。80年代,新华社以发展为主导,大力夯实基本建设,包括:其一、国际新闻信息采集网大建设。建立了4个海外总分社、3个欧美编辑部和10个国外分社;其二、新闻用户事业大发展。具体落实“一手抓新闻报道,一手抓新闻落地”的决策,发展供稿和用户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其三、第一次技术飞跃。实现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质的转变。90年代,新华社基本建成世界性通讯社,表现为:其一、建成比较完整的世界新闻信息采集网。截至2001年底,建成驻国(境)外分支机构104个,国内分社31个,支社16个,记者站35个;其二、建成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到2001年,新华社每天用7种语种播发180多万字和约290底新闻图片;其三、建成覆盖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供稿体系。到2001年6月底,新华社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33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135个供稿点,新闻信息用户达到13295家,其中海外新闻信息用户4015家。其四、建成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飞跃,在整体通信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西方大通讯社。

二、制定政策: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根本依据

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界开展以业务改革为重点的第一轮新闻改革,包括新华杜改进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许多实践探索得到了中央的政策支持。1981年11月,在庆祝新华社建社50周年茶话会上。习仲勋代表中央书记处讲话,对新闻业务改革提出五点希望“真、短、快、活、强”。其中,“快”就是新闻报道要快发,讲求时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国新闻界掀起多写新闻,快些新闻,写好新闻的热潮。新华社在这一热潮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将提高新闻时效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社长穆青在新华社1983年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之一就是提出必须改革国内新闻报道,讲究时效。要求记者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内把消息发到总社。编辑编急稿时,要注明收到的时间和编好的时间。记者迟发或编辑耽误者要追究责任。1987年7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通讯社联合发出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必须改革我国新闻机构关于国内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经常比外电“慢三拍”,“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并且提出改进新闻时效的具体意见,主要有:1,中央的重大决策、决定和措施,中央领导同志同外宾的重要谈话。以及各条战线的重大成就,需要公开发表的,都要及时地向国内外作报道,力争发在外电、外台之前。2,凡有外国记者在场或涉及外国人的重大事件,都应及时报道,并力争发在外国记者前面。3,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外国、港澳地区或海外华侨、华人新闻从业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报道一般不应晚于对方。4,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连续报道,并力争赶在外电、外台之前。5,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故。应及时作报道。6,涉外事件中凡在国内影响不大,而在国际上可能产生影响的,对国内可不作或少作报道;对外则需及时作连续报道,说明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意见》肯定了新闻业界在业务改革方面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表现出中央改革国内重大新闻对外报道时效性差的极大决心和开放态度,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199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国内突发事迹对外报道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国内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新闻信誉”,总的对外报道原则是“先发制人”,要求提高时效性。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英语国家分社的英文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体育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发布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发布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政治、外事、经济、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文革’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编辑。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2篇

一年来,我本着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原则,认认真真地去从事每一项工作。为尽快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我力求做到虚心向同事请教,勤向领导请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很多关心和帮助,使自己能够很快地掌握新闻采访技巧和为人处事方式。工作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在学和做中获取了不少知识,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有很多的收获。现将XX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一年工作情况1、在思想、学习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我认真深入的学习xx同志的"xxxx"重要思想,以及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电视、报纸中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中央的指导方针等。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时的勤勉积累对于记者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2、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单位,我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工作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注意向同事们学习,取长补短。

3、业务能力明显增强。从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我把每次采访、写稿都当成是学习、锻炼的机会。为了写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闻,每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没有思想准备的突发事件,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立即采访、报道。与此同时,我自觉树立“精品意识”,撰写普通新闻题材时注意寻找新的“视角”,注意对传统的文章结构进行创新,努力拓宽视野,写了许多关注“民生”的稿件和一些实际存在,但又极易被人忽略的新闻,把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海门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我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写作灵感。通过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稿件分别被人民公安报、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录用,在南通两家媒体上也刊登了一定数量的新闻。我还拿起相机,学会给自己的文章配图和记录日常社会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工作上的不足,首先是学习不够,在完成日常采访报道工作后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多,有时对于新事物、新情况的反应还不是很灵敏,直到错失了或是文章发表了,才发现没有把很好的新闻体裁做深、做精,留下了遗憾。其次是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案件的采访过程中过分相信警方调查人员判断以及所谓程序上“保证”,没有想方设法通过其他信息源对报道中涉及的新闻事实进行逐一核实,因而造成了两次并非主观意愿上的报道失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以后一定会在工作中给予注意和克服。

二、今后的工作打算

新时期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自觉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力争做一名学习型、专家型记者。我还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多侧面地观察社会现象,提高创新思维和辨别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更好的把握新闻、选准角度,真正做到“高看一眼,深挖一层”。一、全力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和省市作出的安排部署。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把这一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年,积极参与,努力工作。

二是配合区委宣传部等举办了新闻宣传知识培训班,广泛邀请大众日报社、省人民广播电台、日照日报社等资深记者前来授课,有力提升了全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队伍的写作素质,为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准确把握宣传重点,紧贴中心加强造势

XX年,我们围绕落实全区总结表彰会议和区“两会”精神,努力聚焦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岚山,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战役。以“回眸XX”为主题,分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作风建设、和谐民生等篇目,组织开展了XX年发展成就回顾宣传;突出抓好了区两会和全区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在报刊、电视开设专栏、专题,刊发各镇办、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紧密结合“革除思想障碍、推动进位争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设“解放思想、争当先锋”、“解放思想看行动”专栏,配发《建设三个阵地、争当三个先锋》、《敢为人先、在思想观念上达到新境界》、《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用硬措施打造优良发展软环境》、《真抓实干、开创发展新局面》、《让干事创业的活力迸发》、《弘扬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等系列评论员文章7篇;5月7日至13日,按照全区“革除思想障碍、推动进位争先”解放思想活动的总体安排,组成“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江苏行”新闻采访团,先后赴江苏省沭阳、邳州、淮阴、昆山、江阴、张家港等6市区(县),对各地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采访,撰写出《人口大县的崛起》、《邳州现象》、《张家港精神》等 “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江苏行系列报道6篇,产生良好反响;认真做好区委工作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议报道工作,撰写出《创业激情力量有多大》、《产业集聚水平有多高》、《环境引力有多强》、《瞄准标杆找差距、加快发展再提速》等向北看“胶东半岛纪行 ”四篇稿件,产生良好反响;全面做好“为抗震救灾献爱心、为发展稳定做贡献”主题宣传,及时宣传我区各级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加快发展支援灾区的具体行动;及时做好孙培杰先进事迹宣传,在《新岚山》开设“我眼中的孙培杰”栏目,刊发全区党员干部学习孙培杰先进事迹的反响和体会,刊发系列文章30篇。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3篇

我在黄石日报从事新闻采写已有四年时间,也深深体会到了用脚步丈量新闻的意义。这种坚持“三贴近”、坚持“眼睛向下、心中有人、笔下有情”写出来的新闻,是与开会拿材料凑出来的新闻有明显高下之分的。正如东楚晚报在改版时的定位一样:“新主流情怀,老百姓情结”,晚报倡导要真实地倾听民声、反映民意。

作为市级党报,同样应该把“新闻有情”放在报道采写的重要位置,改变“板起脸训人”的老面孔,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心声,拉近媒体和群众的距离,突出“以人为本”的报道原则,这样才能与我们党报“权威、深厚、清新、大气”的办报风格相匹配。

说起“走转改”,从业四年来我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写出了一大批从一线采回来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在黄石日报专副刊中心做深度记者时,每周我的深度新闻几乎都是从乡村、社区等基层带回的鲜活报道,这对我新闻写作习惯的养成、新闻写作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刚进入报社工作不久,我被告知要到大冶市金牛镇采访艾滋病人。对于艾滋病人这个群体,我起初总有些回避,但任务总归要完成。下乡后,我与许多艾滋病患者面对面地交流,很多艾滋病人是因献血患病,许多孩子又因为母婴传播携带了病毒。因为病毒吞噬健康,许多病人未老先衰;因为社会对艾滋病人抱有成见和抵制,使得病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在采访中,我为病人们的不如意而抱憾,也为他们乐观生活而振奋。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行完成了6000余字的通讯稿――《善待生命可贵的尊严》,稿件一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从那以后,每年12月的全国“防艾日”,采访艾滋病患者的任务几乎被我“包”了。在采访中,我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并通过报道让艾滋病患者融入社会,也让更多的市民关心、关爱艾滋病患者。

这样的“走基层”采写回来的稿件还有很多。为了采写居住在鄂州花湖的黄石市民的居住现状,我一连七天在一路之隔的鄂州花湖采访黄石居民,并在稿件中一一反映了他们的喜悦、无奈、无助、困惑和期待。为探访我市社区干部的生存状况,我的脚步遍布所有城区,和许多社区干部聊天做朋友,他们有苦、有乐、有委屈、也有希望,后来我写成《社区干部的苦与乐》一稿,被全国重点报纸、核心期刊收录。为反映铁金港这条河流的污染治理情况,我辗转问路,自费租着摩托车沿铁金港一线实地采访工厂、居民,把群众对这条河流的复杂情感充分融入了稿件。稿件见报不久,全市整治铁金港的大幕就轰轰烈烈地拉开了。

老百姓关心什么,我们就应该关注什么,这样的新闻才有生命力。

“三贴近”的新闻采写作风,不但让新闻有情,而且让新闻更有人情味。例如,我写过的从帮助侯召祥的讨薪,到帮助郑江找妈妈;从年关前菜市场凌晨的蔬菜探价,到医院里半夜时分的专家门诊挂号,许多深度报道和头条通讯都坚持了“有情”采写。新闻采写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要始终把群众作为报道的主角,通过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倡导相互关爱,颂扬人间真情,弘扬真善美和社会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新闻应有之义。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4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党报 通联工作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roles of reporters and news writers in the racial regions, and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ed.

key wordsracialregionspartynewspaperwork of reporting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编辑们总在抱怨通讯员的来稿太少了;而总编室则称收到的稿件并不少。私下想想,认为编辑们所谓的“少”,是指适合自己版子的、可上头条的重量级的稿子较少;而于总编室来说,据2007年数据统计,除去1月、2月、3月三个月属“稿荒期”,通讯员的来稿相对较少外,4至11月,总编室每月平均收到的稿件在1200条左右,每天平均36条左右。阿坝州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224个乡镇。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县与县相距最近几十公里,最远达几百公里,地广人稀, 经济 欠发达,新闻资源分散,在记者有限的情况下,通讯员撑起了阿坝日报的半壁江山。要办好《阿坝日报》,通联工作就尤其显得重要。

一、民族地区报纸通联工作的现状

作为“群众办报”中最重要的一环——党报的通联工作,是新闻媒体开展思想 政治 工作的一种形式,是既通俗广泛又有重点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通联工作仍然是新闻媒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的体现。人们一直把它比成“桥梁和纽带”,这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经验之谈。凡是重视和改进通联工作并有所创新的新闻媒体,必然能率先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忽视报纸通联工作的倾向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民族地区党报的通联工作近年来有着一种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认为,通讯员来稿必用,一方面会导致通讯员因“旱涝保收”而不讲求稿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讯员稿件的大量使用会影响记者的写稿积极性,因此为了照顾记者用稿,编辑便大量挤掉通讯员的来稿,致使通讯员在媒体中的作用逐步减弱;阿坝日报的通联工作由总编办公室兼任,没有专门的机构如通联部等,总编办公室工作繁杂,因此诸如沟通、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就比较表皮,许多工作无法向纵深延展;来稿较弱时,有一些编辑转而依靠“线人”报料,获取新闻线索,或依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按照版面的要求随手摘取,这样既节省编稿时间,又能节省稿费开支,便忽视了通讯员来稿;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报社内部量化考核的实行,记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于是记者们便顾不上与通讯员联系了;阿坝日报社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各县委宣传部的骨干通讯员,宣传工作一旦搞出了成效,便随时会被调动工作,因此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通联工作投入再大,都是白忙一场;有些通讯员来稿不多,质量又不过关,一些编辑认为顾及这些稿子是又费精力又费时间,于是忽视了这部分稿件和通讯员……

以上的做法是弊多利少,既影响了报纸质量,又削弱了报纸通联工作。应当正确地认识到,网上资源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它代替不了当地新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媒体必须靠当地新闻取胜,舍弃这点何谈特色?看来,只有广泛发动基层通讯员共同抓好地方新闻,不断拓宽报道面,扩大信息量,才是根本的途径。在充分肯定内部考核与奖金挂钩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使其制度不断完善、更趋合理,应当将记者、编辑联系通讯员的情况如何,列入考核的范围。同时,通联工作要把基层领导重视报道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让他们看到报道的效果,感到报道的益处,同时要与多方面共同协商,解决好通讯员的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稿酬标准等,并且要落实好通讯员工作责任制,经常保持联系,加强指导,巩固和稳定通讯员队伍。

总之,民族地区要办好新闻媒体,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抓好通联工作。实践已经证明,通联工作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而是非要不可,是大有作为的。

二、民族地区报纸通联工作的对策

众所周知,基层的通讯员最接近新闻源,也最懂得哪些新闻受欢迎。他们与干部群众的接触比较频繁,关系比较融洽,一方面能搜集到许多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另一方面还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基层通讯员的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有多有少,用稿率有高有低。针对这些情况,报社的通联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与编辑、采访、发行、广告等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全社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通联工作的良好格局,长久地考虑新闻媒体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舆论、搞好服务,考虑宣传报道的社会效应及其良性循环,以求得生存和 发展 。因此,对通讯员注重“投入”,力图在创新上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这是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力量之源、战略之举。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充实基层报道力量,建立和健全通讯员 网络 ,并加强制度管理。阿坝日报社通讯员网络是随着《阿坝日报》的逐步成熟而逐渐建立壮大起来的,主要由各县记者站骨干通讯员、部分部门记者站通讯员和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等构成,网面覆盖全州,但缺少精心的经营。本人认为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通讯员管理制度,比如坚持通讯员的标准和条件,明确任务和要求、权利和义务、组织和纪律、奖励和惩处等。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基层党政有关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共同提高“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自觉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帮助调整和充实好通讯员,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素质较好、业务较精、能力较强、比较稳定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应该考虑为所有的通讯员建立工作档案,入档材料可作为考核、表彰的依据。为了方便采访活动的开展,重新核发通讯员证,确保通讯员采访活动的合法性。

——采用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提高通讯员的政治、业务水平。邀请一批资深记者、编辑、专家、学者,运用多种方式加强通讯员的培训工作;要组织通讯员及时学习中央和上级领导对当前宣传报道的指示精神,通报每个季度的报道计划和报道要求,征求来自基层的意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通讯员不同的水平、层次,报社选派骨干采编人员深入到各县开展基层通讯员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传播新闻业务知识和写作技巧,认真听取通讯员提供的重要信息,共同研究深入采访、精心写稿的有关事宜。

——实行激励机制,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通讯员及先进集体。为了满足广大通讯员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相互学习的要求,报社应从原来一年一度的通联工作会议着手进行改革,采用分片集中、异地互动的方式,不定期地召开“片区通讯员业务交流会”,通过有效的互动,使编辑部与通讯员感情得到交流,信息得到沟通,彼此获得理解,将为以后的编辑部约稿,提供有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联谊活动,使通联工作不仅是总编室的事,而成为了全报社的事,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关心通联工作,关心通讯员。同时表彰优秀通讯员,表彰支持和关心通讯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介绍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心得体会,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新闻系统各级各类好新闻、好作品评选中,要注重推荐通讯员的佳作参评,对获奖的通讯员也要按规定发给奖状或证书以及奖金,并公布于众。

——把办好阿坝州记协刊物《阿坝通采》作为一种智力投资,为通讯员提供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意见反馈的园地。为了让《阿坝通采》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2008年《阿坝通采》将实行栏目的重新增设,除了开辟“每期一评”、“政策传真”、“业务研究”、“编辑声音”等栏目外,将着重打造对通讯员的好稿件进行“好稿评析”,注重通讯员培训的“新闻写作”、“摄影广角”,反映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以及成长历程的“通讯员园地”,介绍优秀通讯员的事迹和优秀作品的“通讯员风采”等栏目,这样既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述 现代 的新闻采写方法,又通过对通讯员刊登在阿坝日报上的稿件、照片进行评析,肯定作者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写作的个性,同时中肯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这种贴近性稿件评析,极具针对性,不仅对作者本人、对其他的通讯员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5篇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 政治 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发布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WWw.133229.cOm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 英语 国家分社的 英文 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 体育 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发布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发布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 政治 、外事、 经济 、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文革’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 历史 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6篇

一是宣传工作较为薄弱。就街道当前宣传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三方面不够,即:思想不够解放、措施不够先进、落实不够到位。相对而言,“对上宣传”、面向基层宣传都相对薄弱,供稿量不足,采用率低。2010年,全街道上报信息100余条,被各级采用仅几十余条;宣传报道投稿几十篇,被各级新闻媒体采用仅十来篇,具任务目标相差甚远。宣传工作中对社区、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抓得比较薄弱。比如,对重大会议、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街居干部接触较多,而广大居民群众则接触较少。

二是宣传工作措施不力。在宣传报道上不够大胆创新,层次不够鲜明,缺乏大张旗鼓地宣传扬名的特色和亮点。从上到下重视度不够。往往是说时重要,做时次要;考核、奖罚不到位,激励措施少,尤其是奖励力度不够,致使稿源不足,提供稿子被动,没有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宣传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形式化较多,实质性内容和布置后任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差,宣传动作迟滞。

三是宣传工作方式单一。在工作方法上,沿用过去的办法,把开会、挂横幅、作报告当作宣传工作的主要手段,不善于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工作,互联网、远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少之甚少。居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仅局限于广播或电视机,致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很难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中。

四是宣传工作人才匮乏。“工作路线确定以后,人是关键因素。”从事宣传信息工作的同志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宣传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要想取得优异的宣传成绩,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建设。而目前,信息、宣传报道撰写过的硬,采用率高的人员不多,尤其没有专门的音像、摄影人才,致使宣传渠道过窄。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现结合街道实际,特提出如下整改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为宣传主线和重心,按照整改落实阶段“重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在人民群众满意”的要求,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通过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在解决人民群众和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的新突破、新举措,在提高创新能力,改善民生,在社区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为街道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街道宣传工作重点

(一)深入宣传上级精神,促进街道和谐发展。深入学习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胡总书记“七一”精神,增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重点抓好以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工作,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党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精神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用先进文化武装人,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使人们能与时俱进,促进社区和谐,推动街道两个文明建设发展。

(二)围绕街道中心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宣传工作。突出宣传社区稳定、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新举措出台等方面内容;突出宣传中央、省、市、区各级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同时,严格宣传工作纪律,确保宣传过程不出政治性、导向性、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切实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创新南长、魅力南长、幸福南长”的战略要求,精心组织策划和积极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建设相关活动,广泛调动群众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提升群众文化需求档次和精神境界,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要深入抓好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并要大力加强环境绿化建设,确保举办文体活动时有阵地有场所,配合开展“运河文化特色区”主题活动,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大创建力度,提高群众文明意识。

(四)宣传典型弘扬先进,促进街道整体发展。抓好各社区各方面的先进典型,介绍勤奋工作、勇于奉献、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文明社区、五好家庭先进经验,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用先进典型教育居民、教育群众,促进街道整体发展。

三、信息宣传报道任务目标

(一)宣传工作分工负责。宣传部门负责本街道年度对外新闻报道的任务分解,并每月1次对街道各部门和各社居委的发稿情况进行统计通报。各单位、部门负责在每月5日前,将本单位、部门发稿复印件送交宣传办公室备案记录,并进行必要的核对。

(二)街道对内信息反馈总量要求:计划发稿目标任务**篇。上报街道网站***篇条,被录用***篇条,争取策划专刊或专版1次。

(三)街道对外新闻报道总量要求:计划发稿目标任务**篇。在区级上报《南长信息》**期,**篇条;《南风报》**期,**篇条;政府网**篇条;其中被各级采用**篇条。在市级《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电视台、无锡广播电台发表(播出)稿件**篇;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和在国务院新闻办批准主流网站上刊登的稿件**篇;在市级以上报纸策划专刊或专版1次。

(四)各单位、部门发稿任务:

1、党政办一、党政办二:在《南风报》发稿15篇;在部分省级以上媒体发稿6篇;在市级媒体发稿24篇;争取在《南风报》策划专刊或专版1次;力争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策划专刊或专版1次;

2、经发办(包括安监)、财政所(包括资产)、社会事务办(包括民政、残联)、计生办、建管所、城建办、社区综合治理办7个部门:在《南风报》各发稿10篇;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5篇。

3、各社居委:在《南风报》、《南长信息》各发稿15篇,在市级以上范围媒体(包括主流网站)发稿50篇。

四、主要措施

(一)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今年的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宣传部门将紧跟发展大局,深入调查研究,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努力探索新时期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形成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不断把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做深做实,从而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进一步抓好信息宣传工作,创新街道宣传工作思路,在信息宣传方面坚持有所作为,围绕街道的中心工作,针对街道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抓好信息宣传工作。把全街道特别是各社区、居委会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整改上来,教育大家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整改工作的重要性,从完善管理,推动街道各项工作,树立街道良好形象的角度认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改变消极对待和无所谓情绪,实现彻底整改的思想飞跃。

(二)加大面向群众宣传工作力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把面向群众宣传的宣传提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在宣传内容上紧密结合基层的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宣传与社区、居民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区《南风报》及街道网站,用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思想来占领宣传阵地,扩大信息宣传的空间,为街道的和谐稳定及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和舆论环境。

(三)要加快宣传工作网络建设。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的网络已成为人们掌握信息、开展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下步将加快宣传工作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快捷、便利的特点,使之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正面作用,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创新提高应对网络舆情,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化解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净化网络宣传阵地。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突出重点,把握正确导向,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要紧紧围绕市、区精神和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报道基调,有效突出报道重点,特别是要牢牢抓住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完善体制机制等报道主线,以及狠抓建设和谐社区、改善民生等工作落实的报道重心,为扎实推进街道工作鼓劲造势,形成上下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舆论强势。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与新闻媒体的工作联系制度,定期组织新闻单位集中时间到我街道采访,不定期地向新闻媒体通报我街道工作的情况和各个阶段的宣传要点,同时,要积极为新闻媒体提供信息、资料和新闻线索,提供各种机会和服务,发挥新闻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技术力量强的优势。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7篇

应景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根据银行部门的一些活动写成。例如,上街宣传反假币、哪家营业部门开张等等。

表扬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是写优质服务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常的稿件不是写这位营业员技术比武受到表彰,就是写那位营业员不怕辛苦兑换残币。

汇报式稿件。这类稿件的特点是事无巨细,只要与银行有关,都要写到稿子里去,唯恐少写一条,就会冲淡主题。这类稿件多取材于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或对某件事情的汇报。

专业式稿件。写这类稿件的人,确实对金融业务很在行,因此,稿子中出现了许多行话和专业术语。特别是在专业术语方面,什么存贷余额、银行承兑、贴水贴现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四类稿件,媒体很难采用,因为,它犯了新闻的大忌。

一是新闻不新。应景式和表扬式稿件,从时效上看,是近期的,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认为它就是新闻。这两类稿件所涉及到的事,有的是例行公事,比如反假币宣传,每年人民银行都要下来搞这个活动,早已不是新闻。有的是银行的基本工作,像兑换残币、说文明用语、对客户优质服务。这还用得着写稿子表扬?

二是主题模糊。像汇报式稿件,一二三四五,样样都想写清楚,从班子建设到抓职工素质提高,从开拓业务到两个文明建设,从各项管理到严格考核,事情确实不少,但是哪条也没写明白,导致重点不突出,主题难现。

三是有碍解读。像专业式稿件,且不说其水平高低,就凭那一句句行话和一组组专业名词,就不符合媒体对金融新闻的要求。作为媒体,不只是面对银行部门的业内人士,在更大的范围内面对的是其它层面的读者,若发表这类专业式稿件,就有碍于他们解读,同时也不能达到宣传银行的目的。

就银行写银行,是定位不准的症结所在

在银行部门写金融新闻的人,总是以为,我就是写银行的事,这还存在定位问题?其实,这是种错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金融新闻来讲,它首先是供媒体传播的新闻。这就是说它不能仅仅局限于银行系统认可,关键是要向社会上,要让银行系统以外的读者能明白,从而理解和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如果社会上的读者不认可,你写的即便是银行发生的事,但也违背了事实的“新闻性”这一基本要求,这种金融新闻写得再长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

再从阅读效果上看,金融新闻必须有其通俗性。可是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在这方面考虑欠妥当。他们把金融新闻等同于本部门、本系统的汇报材料和工作简报,只求自己和领导看得懂,却忘记了金融新闻的真正读者大多数是外行这一特殊性,因此,对些名词术语不做解释,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不作交待,这就背离了金融新闻的初衷。因为,你的本意是要让更多的人去读它,而更多的人却看不懂,这不是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吗?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时,在定位上存在着一个最大症结,这就是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对金融新闻定位,因此,他们所写的金融新闻就很概念化,大多失去了新闻性。

社会价值是新闻定位的重要标准

要走出金融新闻的定位误区,笔者认为,银行部门的人必须跳出本系统的圈子,站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像一般读者那样,去分析金融现象,目的就是从中挖掘出金融新闻的社会价值。达到了这个目的,金融新闻定位的问题就可得到基本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写本系统的金融新闻,要认准其新意所在,除把握好时效性以外,最关键的是内容要出新。这倒不是说,一些原来的题材不能用,而是要看它的社会价值。例如,写金融部门的管理问题,如果站在银行角度,就管理论管理,可能会觉得总是这一套,了无新意,但是若把它按社会价值定位,就会发现常写常新。这是因为,站在了客户的角度看银行管理,站在了竞争的角度看银行管理。这方面会对银行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写金融新闻的人通过比较后,就可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8篇

为充分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新成果,开平区立足实际,从宣传报道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出发,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一是全方位多层面报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外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企业自主创新、温州商城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内容的五大宣传战役。通过组织记者团、多渠道投稿等方式,开展宣传报道,全方位、多层面展现本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亮点和呈现的新特色。今年年初,这区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学雷锋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推出了十二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共产党员先进典型——赵子军。其事迹先后在省、市多家媒体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反响。版权所有

二是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拓宽宣传广度。在加大传统媒体主攻力度的同时,着力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提高宣传报道的覆盖范围。以打造和谐开平的“发展名片”为切入点,先后在互联网上开通了“中共唐山市开平区委宣传部”和“新华网唐山市开平区网站”两个舆论宣传网站。到目前,全区已在网站上文字新闻和照片新闻近3500条,占对外宣传总量的32%,凸显出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以网络媒体为经、以传统媒体为纬”的对外宣传新格局。此举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挖掘宣传深度。为畅通信息渠道,在基层单位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及时反馈全区各条战线的工作成果、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同时,根据上报信息质量和在市级媒体刊发稿件情况,完善信息奖惩制度。采取新闻稿件月通报、优秀新闻稿件季奖励、优秀通讯员年评选等措施,提高信息联络员和通讯报道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新闻稿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将媒体监督情况以《媒体动态》的形式报送区领导,确保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媒体关注的事情,也可以使媒体监督的事情得以妥善解决。将本区有影响的稿件以《呈阅新闻稿件》的形式送区主要领导审阅,加强了区领导对外宣工作的动态指导,为挖掘宣传报道的深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版权所有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第9篇

关键词:时事新闻 地市晚报 选编策略

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新闻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地市晚报面临的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既要拿出大量版面刊登广告搞创收,又要在有限的版面里不断增加看点、亮点,吸引读者阅读。而时事新闻报道作为最受读者关注的地市晚报板块之一,必须在选编策略上适时调整思路,才能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本文就媒体竞争格局下地市晚报时事新闻的选编策略进行探讨。

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

新闻界通常认为时事新闻即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①目前,有关地市晚报(都市报)时事新闻报道特点的总结归纳比较少,笔者根据工作经验认为,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主要有以下特点:

重大性。从新闻界对时事新闻的相关定义可以看出,作为地市晚报时事新闻,它首要的任务是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由于重大事件的稿件来源通常为新华社,因此省市级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常处在同一起点上。

热点性。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群众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注重捕捉热点问题中的典型事件及其动态并进行深度解读,是地市晚报吸引读者阅读的有效手段。

突发性。时下,随着记者采访手段和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新闻的传播越来越快捷,从昨日新闻到今日新闻直至即时新闻,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地市晚报越来越注重时事新闻的时效性,尤其是注重突发新闻的报道。

地域性。地市晚报一般只在特定的地市及所辖县区发行,其时事新闻还应注重报道所处省(市)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能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地缘接近性等的时事稿件,体现其地域性和贴近性。

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稿件的选取策略

地市晚报时事新闻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方面是新华社供稿,另一方面是网络选稿。新华社稿件权威、客观,但相对平和、稳重,网络稿件快捷、全面,但良莠不齐,真假需认真辨别。如何从这数量庞大的备选稿件中,选出迎合读者阅读需求、符合地市晚报特点的时事新闻稿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注重报道的权威性,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准确无遗漏。在时下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传播手段中,报纸以其更具权威性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对国内国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政策宣传解读及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不能出现遗漏,且力求准确、及时。

笔者印象较深刻的是《襄阳晚报》关于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报道。这次事件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8点45分,北京时间当晚12点多钟,新浪网上开始出现图文报道。当时《襄阳晚报》已经清样准备付印。为了抢发这条重大新闻,值班总编辑迅速撤换有关稿件,并在头版整版大图片报道,成为次日国内为数不多及时报道这一事件的地市晚报;其封面入选新浪网“9・11”事件报道专辑。可见,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对于提升地市晚报的影响力不无裨益。

注重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坚持社会责任并重。凶杀、情变、贪官、暴力、仇富、灾难等方面的稿件是当前报纸的一个卖点,也是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当前,一些报纸出于吸引读者眼球的需要,片面追求和大量选取这方面的稿件,特别是一些地下报纸、街头小报更是以此立报,连篇累牍刊登此类稿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让读者误以为社会很阴暗、官员都很腐败、暴力事件频发等。为此,地市晚报在这方面稿件的选取上,既要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要注意媒体担当的社会责任,避免负面报道过于集中,以免形成舆论误导。

注重迎合读者的关切,但应以正确舆论导向为前提。时下,我国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因文化、服务、保障等发展滞后,带来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反映民众呼声与抱怨情绪的新闻事件很容易迎合读者的需求,但往往会令政府的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在这类稿件的选取和标题制作等方面,要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刻意地炒作渲染。

2010年5月27日,武汉一家报纸及其网站无视国家部委有关通知及蔬菜价格已大幅下降的客观事实,对个别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行炒作。其网站还冠以《中国农产品全线涨价恐整体失控》的标题进行宣传,国内其他新闻网站大量转载,在全国范围内造成恶劣影响。事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对这家报纸及其网站提出严肃批评,并责成其就此事写出深刻检查。②

注重拉近读者的心理距离,多在接近性上下工夫。近年来,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地市晚报越来越注重本土新闻的发掘。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虽不像本地新闻那样与读者近在咫尺,但同样也可以在稿件的选择和处理上做到接近性。

2010年12月15日,《襄阳晚报》8版“华夏报道”头条刊发新华社消息《湖北通报8起贪腐案》。这8人中有一人曾担任过当地樊城区长,因此时事编辑在副题意点出“黄石市原副市长信祖国在担任襄樊市樊城区长等职期间收受礼金贿赂”这一具有地域接近性的事实,使当天的报纸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时事新闻的接近性处理还有一种方式是“新闻落地”。2010年12月11日,有一条新华社稿件为教育部公布一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试点地区名单,其中包括湖北省,为此,《楚天都市报》的标题直接就制作成《我省成中小学生减负试点地区》。

注重读者的多层次需求,稿件内容多样化。地市晚报的基本读者对象是“这座城市有行为能力的、有话语权的16岁到76岁的人群,其结构非常复杂,流动性非常大”③,这就对报纸时事稿件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因此,时事新闻报道既有严肃、重大的稿件做主打,又需要适当的趣味性、知识性稿件做补充,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版面的编排策略

时事稿件不仅在选取上要下工夫,在编排组合上,更要注重版面语言,体现编辑思路,既要有看点、亮点,又要美观、严谨。具体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以深度解读为重,兼顾信息量。在如今信息来源日趋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下,唯有深度解读才是报纸竞争的利器,综观国内知名的《扬子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主流晚报,越来越注重增强深度解读所占版面的分量,对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而言,这也是一种趋势。在确立了深度解读对象后,还应围绕背景、延伸、分析等组织稿件,尽可能做深做透。

笔者随机抽取2010年12月20日至26日《东楚晚报》的时事新闻进行了统计。这一周该报共有30个国际国内时事版面,其中12个版面为特稿版,占40%;1条(广告占去半版位置时)或2条(整版无广告)深度报道或重点解读接近或超过版面位置一半的有15个版面,占到50%。也就是说,在《东楚晚报》这一周时事新闻报道中,深度解读或重点解读占到了约九成的比重。

控制负面新闻比重,保持版面平衡。时事稿件编辑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某一天想选个好头条都不易,而有时某一天又会出现新闻井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综合时事版面稿件的平衡问题,调配正面、负面、中性报道的比例,避免出现一整版负面新闻的情况(时事专题版面除外)。

以《三峡晚报》2010年12月26日国际时事新闻版为例。该版共10条稿件+1张配图,几乎都是关于战争和灾难的负面新闻,读者在阅读该版稿件时会形成一种错觉――世界很乱很恐怖,到处都充斥着战争、灾难。然而真实情况是,民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和谐。因此,时事编辑在版面编排中要尽量避免负面报道过于集中的情况。

注重图文并茂,力争视觉冲击力。作为一种快速消费类精神产品,受标题阅读等影响,报纸读者静下心来阅读一整版文字的习惯正受到挑战,因此时事编辑在版面处理中应加强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形成较强的版面语言;特别是对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应强化、突出处理;而当版面稿件比较平淡时,可选用一些有趣味的新闻图片,让版面更吸引人。

在笔者经常接触的晚报类报纸中,《扬子晚报》在时事报道中配图较为充分。以2010年12月30日的《扬子晚报》为例,当天,该报国内国际时事新闻共7个版面,用配图24张,平均每个版面3.4张。而在图片的冲击力及版面语言的组合上,《北京晚报》特色突出。

加强重大突发新闻策划。近几年来,地震、冲突、战争、冰灾等频发。面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地市晚报与省市级媒体往往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只要加强报道策划,如版面的调配、稿件的组织、图片的搭配等,同样可以出彩。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8月9日,媒体纷纷拿出版面进行报道。湖北省内地市晚报中,基本上都是不超过1个版面进行报道。而对比当天的4家湖北省级晚报都市报,都拿出3个以上版面进行报道,有的还分成“动态”“救援”“连线”等板块,统一制作报眉题花,使整组报道形成了很强的冲击力。

避免与网络、电视新闻过度重合,体现差异化。时下,网络新闻以其快捷、翔实的内容,对报纸时事新闻报道造成了非常大的的冲击;同时,地市晚报时事新闻受自身版面设定的限制(4个版面左右),再加上广告对时事新闻版面的挤占,信息量很难扩大。在这双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差异化,即对重大新闻事件做深、做透、做足,对一般时事新闻做精、做短、做新。

同时,对电视和网站在事发当天已进行了大量报道的新闻也宜采取差异化报道方式,注重寻找新的看点;对那些不宜寻找新角度的新闻则进行简化、淡化处理,以便腾出更多的版面位置,刊登新鲜、有看点的新闻事件。其最终的取向在于,在有限的版面内呈献给读者尽可能多的有看点、有亮点的时事新闻,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结语

本文对媒体竞争格局下地市晚报时事新闻报道的选编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特别是提出了地市晚报时事新闻地域性报道倾向、开展差异化选编等新特点。由于水平所限,文中观点或引用案例或有谬误,期待各位同仁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华科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赵星耀副教授、顾建明副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3.卢圣虎:《地市晚报如何应对省城报纸的竞争》,《中国记者》,2005(9)。

4.朱封金:《时事编辑的选稿技巧》,《新闻前哨》,2002(12)。

5.徐梦生:《地市报时事新闻编辑创新之道》,《青年记者》,2008(12)。

6.滕嘉娣、董家骥:《编辑时事新闻稿件的思路点滴》,《新闻传播》,2007(7)。

7.东悦杭、沈爱国:《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新闻实践》,2001(7)。

8.康安娜、王风平:《关于网络信息传播冲击下纸质期刊的应对策略》,《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注 释:

①林富:《概念辨析 时事新闻》,法律教育网,省略/news/20800/213/2006/7/xi18521647191760026132-0.htm

②来源新华网,finance.省略/a/20100609/006732.htm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