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农民培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31 08:45:57

职业农民培育

职业农民培育第1篇

一、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中专以上的学历教育,还要满足其从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涵盖了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农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政策、经济、法律、农业、财务、管理、营销等知识,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自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解决怎么做,怎么办等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培训系列项目,但多是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仍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

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很难学习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才能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建设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平台,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介入信息服务、生产经营服务、科技服务以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恰当的时候为农民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培训,满足农民经常、随时、随地、随机学习,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掌控农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动态的职业农民,从而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架构

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的基本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立足建设、管理、使用的有机统一;坚持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互联互动、多用兼容、优化融合、实用持续和功能多元;坚持需求应用驱动、智慧农民为本,提高专兼职教师和职业农民对设备、资源的使用能力,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让农民在四化同步中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致富成果,建设适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农广校是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养兵千日”必须有所担当。依托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库和体系办学的强大优势,重点建设好部级和省级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点等渠道,延伸到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和实用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和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针对省级平台建设来说,要在充分整合现有涉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相关信息,打造适合省级区域特色和职业农民需要的教育教学信息聚集平台,由前台门户和后台支撑系统两部分构成。前台门户供访问者查阅、浏览信息 ;后台支撑系统为前台门户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前台门户。采取三级架构、二级栏目设置。一级栏目按功能划分为农民教育培训、惠农政策、互动系统和涉农网站链接等,预留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系统接口。二级栏目是在一级栏目下进一步细分,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再分为教育培训、农技文库、农业视频等。

后台支撑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软件、服务器、存储、安全防护系统、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运行维护等。其中硬件可以自建、租赁,数据库等软件以自建为主。

三、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一级栏目的建设构想

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硬件投入、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安全防护等综合成本,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提供快捷方便、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需求,优先考虑实用性、时效性、经济性。具体设想如下:

1.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

“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为职业农民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农业知识的平台,建立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库,提供电子图书、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内容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生活常识等内容,用户在这里可以学到想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分为农技文库、教育培训和农业视频等3个栏目。农技文库含农业要闻、实用技术、农业创业、农事百科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教育培训按照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含文字教材简介、音像教材介绍、网络课件、标本模型、图文简介、教学挂图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等内容;农业视频主要为专家教授讲授的新技术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标准、法律讲座、政策解读、实用生活常识和课程辅导、国际视野等。农民朋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根据自身情况“闲时多学,忙时少学”,自主选择在线学习或者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料。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面广、量大、类型繁杂,平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且投入很大;同时农业生产受地域、季节等因素制约明显,单纯依靠信息平台,农民学会并熟练运用新型适用技术也不容易。因此,要发挥全国农广校的体系办学优势,积极开办“四大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技能培训效果。一是在乡镇村、企业、合作社教学班开设固定课堂,应用直接示范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辅以“土”专家、“田”教授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媒体教学,对农民开展超越时空和距离教育培训的空中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办好《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乡村大讲堂》和《农广天地》、《农广在线》等栏目,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的作用;三是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农民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获得实践技能;四是运用“流动教学车”、“移动媒体资源播放器”等开设“流动课堂”,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实施流动教学讲堂,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

2. 惠农政策信息系统

“惠民政策信息系统”,综合性政策和农业专业行业政策等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掌握农业政策的需要。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信息相对闭塞滞后,农民朋友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开设惠农政策信息系统,主要分为综合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补贴、合作社扶持、农村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辅以专家讲座和专业讲解点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更好地利用惠农政策组织农业生产,建设美好乡村。

3. 互动系统

“互动系统”包含微调查、专家咨询、职业农民之家3个栏目。由于平台是一个依附于互联网而建立的系统,肯定会产生单向输送信息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新技术,开设“微调查”栏目,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地推出问卷调查,调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想了解哪些农业知识,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及时更新平台里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

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参学农民对部分新技术、新事物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开设“专家咨询”系统,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咨询系统,选择师资库中的老师,向其提交自己的问题后,等待回复。平台通过短信提示老师们应当在问题提交后的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直到提问者满意为止,其他用户同样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答复,从而得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系统管理员在统计问题时,方便做出问题统计与查询,这更加有利于管理部门了解农民朋友们关注哪些问题,工作更有针对性。

为了提高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职业农民之家”栏目,以实名制认证的方式进行会员注册。用户不但可以在论坛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想法,在看到感兴趣的帖子后,互相之间还能及时地联系,方便他们在平时进行交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热心会员还可以当版主,汇聚专业兴趣相同的同行,共同探讨交流行业发展、发家致富的经验教训,抱团闯市场、干事业。

4. 涉农网站链接

职业农民培育第2篇

在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业是中央国务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化农业、确保国家农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云南省富源县为背景,探讨了该地区在现有农业农民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从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和教育两大层面给出思考策略,希望快速推进云南省农民的新型职业化发展步伐。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云南省;对策

云南省富源县以中山山地为主,非常适合农林牧业发展。从现实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该县从2010年开始每年农业财政收入都照比前一年平均增长20.22%左右,农业化程度相当高,整体态势发展良好。但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富源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这就导致了县内农业的兼业化、空心化现象出现,农业从业人员严重老化,劳动力出现不足状况,从县内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极度影响其农业推进进程。为此,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对我国与富源县相似的大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意见,希望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科学专业技能、有管理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进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农民大量流失问题。

1云南省富源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富源县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富源县是云南的先进农业县,所以在多年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业教育经验,例如以富源县农广校为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已经在劳动人事、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真正实现了以分类培训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了乡村化技术学园,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民教育机制,充分满足了县内农民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及农业运行机制方面的不同需求。另外,县内也充分运用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以重大农业工程做引导,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到2016年,富源县农广校已经累计开拓了14个专业,学员超过1500人,学员“三率”(学员智力参与率、课堂时间利用率、教学目标达成率)也在全省内都排名靠前。可以说,富源县所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真正达到了农业教育目的,其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120期,总共培训学员10300人,其中有58%获得“绿色证书”,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转化,为富源县农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2富源县传统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富源县农广校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快速,但实际上该县在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教育层面还是存在问题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在富源县的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这就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因为大部分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所以在接收培训方面意识并不强,这使得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农用技术不能被广泛普及。第二,富源县及云南省各级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虽然每年都有新开设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课程,但实际上其教育工作与部门统筹配合并不是十分有利,支持程度也远远不够,仅有少数农民能够真正完全掌握教育内容并实现职业化转化。这就依然需要农广校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争取更多方面支持,同时寻找更多突破切入点,进一步落实实际,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属于公益性非盈利事业,所以它必须依靠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现实状况是目前农广校的培训软硬件建设水平还并未达到标准,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和补助方面还依然存在资金缺口。再加之农广校在“双师型”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深入展开。第四,富源县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方面还并不成熟,存在一定的媒体教育资源与教学实际环节脱节问题。例如县内目前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开发就还不够丰富,在资源共享与业务交流机制方面也存在偏差。这就让农广校的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结构层次性,造成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与实际预期存在较大差距,还未能全面适应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标准需求。综上所述,富源县在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丰富教育体系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问题弊端,需要进一步深化丰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才有可能有所突破[1]。

2富源县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对策

如上文所述,应该从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两大层面来给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对策。

2.1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层面

首先,要加大对富源县农业职业教育的财政倾斜力度。目前富源县内以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为主,许多家庭也属于中低收入水平,所以农民不愿意再拿出更多经费来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经济问题,云南省及富源县政府应该共同出资设立助学金,推动县内农广校助学政策,对农广校正式学籍学生实现全日制教学,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员的学费开支。从资助范围来看,可以将原本对学员的资助面积从5%扩大到60%,根据情况酌情实施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解决经济后顾之忧。其次,要着力培养职业农民教育师资团队,改善农广校知识教育系统陈旧和教育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就目前农广校的状况来看,它的生师比为30:1,这一比例不符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生师比16:1的标准。所以富源县农广校应该积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问题,通过提升职业农民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有学历、有实践经验的职业教师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当中,形成坚实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最后,也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促成新教育办学模式,争取从多个角度来提升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应该将学生带到农业企业、农场等等参与生产实践,完成所指定的农业生产课题,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寻求技术提高,丰富自我见识。再者,产学研结合也能为农广校带来更多资金支持,再配合对县内农业发展的直接支持,这让农广校更有能力挖掘职业农民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优势,使产学研结合节奏推进步伐越来越快[2]。

2.2农民农业职业培训层面

第一,要创新农业职业培训技法,更进一步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富源县农广校应该将田间农业实践作为一种参与式农民农业培训模式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理论教授形成遥相呼应,体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优越性。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以弄技术推广为主,发展农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意识,并教育他们针对县内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来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丰富他们的农业知识层次,真正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融合起来。第二,要依托富源县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某些农业企业开展农业职业培训教育。让农民学员更多参与到职业培训项目中,例如职业院校、农广校、农业推广机构当中,形成民间农业机构参与模式。针对这些校企合作来研发新的农业短期培训项目,例如“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联系多家县内农业机构来承担各种短期农业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从社会、农广校等多个角度来提高县内农业劳动力素质,也鼓励社会上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都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当中,形成教育合力[3]。

总结

从本文的研究思考可以发现,像富源县这样的农业县若想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是关键。目前富源县还存在农民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过大、面临城镇化农民迁移等问题,所以县内相关部门一定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视为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寻求长远发展,从教育模式上改变思维,创新职业培训模式,真正扎根农村,以培养技术娴熟与管理意识先进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长远发展目标。

作者:杨丽华 单位:云南省富源县农广校

参考文献

[1]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94-115.

职业农民培育第3篇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到2020年,全面建成包括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为此,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要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 努力培养大批优秀农业人才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江西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日益紧迫。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江西省农业实现“三个超历史”和“六大新突破”,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一直主动担当了主力军的责任,在向农村输送农业现代化急需的中高职毕业生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为江西省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较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农业职业院校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目前江西省乃至我国农业产业仍处于相对的困境和劣势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偏低等,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小康社会的长期拦路虎。而我国包括农业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信用度和吸引力一直不被看好,高职毕业生忠诚度低、岗位意识和敬业意识不足、职业素质差、终身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职业观很难确立,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下哪儿去”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些带有根本性的人才培养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解决。为此,在今天全球依然深陷经济危机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现实下,农业高职院校贯彻党的十报告精神,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精英农民、大学生农民。

2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的角色定位

2.1 具有爱农护农的决心 他们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他们敬重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决心务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唯有如此,将来他们才可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职业中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

2.2 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只有加强吃苦和实干精神的磨练,培养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作风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才能始终坚持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第一线,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的重要性,才能真切地了解到农业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去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脚踏实地地为农民办事。

2.3 具有执着奉献的精神 他们要能够忍受住农村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经受住来自亲朋好友和社会上的冷嘲热讽,禁得住喧嚣与财富的诱惑;轻个人之得失,重农业之发展、农村之繁荣、农民之富裕,才能执着地追求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高境界,才能充分享受到奉献的满足、理想实现的快乐。

2.4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他们对农村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现代市场经济变动性的应变能力强,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调节能力、自求平衡能力。

3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要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承担这一历史人物的重要力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农业高职院校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对象的选择 为确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应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在岗的终身的继续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且对农业有着深厚感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者。培育对象既可以是从农业职业院校毕业后自觉从事农业、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人,也可以是子承父业不离开土地的人,以及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他们是农业农村真正用得上、留得住、扎下根的现代职业农民。

3.2 培训学习内容的制定 包括在岗培训和职业辅导在内的职业农民教育,应是全面系统的农业教育,应根据农民学习特点,面向产业需求,从培养目标、对象、内容、学制、路径、方式、评价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如专业内容安排应包括农业和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农业性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专业和课程设计应结合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农民学习、成长特点;学制与教学安排应实行农学结合、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累积学分制和适合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的灵活教学计划;办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应注重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短期脱产和不脱产相结合,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建立“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和“固定课堂”。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方面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农村能工巧匠、土专家和“田秀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师资培训,优化教师学历和学科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4 结语

职业农民培育第4篇

多年来,任丘市始终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三化’互动,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积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强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紧抓机遇,先行先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新模式。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那么先让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新型农民呢?新型职业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不仅要有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使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综合素质高,具有现代特征农民的总称。自2014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我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640人、专业技能型150人、社会服务型100人。通过培训,全市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 通过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在深入走访农村、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生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拿我市举例来说农业人口58万,农业从业人员46万,目前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认定目标309人,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农业适度发展经营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认定数量,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尽快形成一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力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3.2 允许学员连年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具有发展意识、自身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出去,而留守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或文化素质较低,对职业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项目要求,同一学员三年内不能重复培训,造成部分学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不明显。建议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水平等特点,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允许有适度经营规模的学员连续进行培训,适当延长受训时间,切实提高农民的从业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职业农民培育第5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20-0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到培育新型农民,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针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自己搞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几年的实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一、正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现实选择,更是农民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必须有驾驭市场和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与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总的来看比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距离较大。

二、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路

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确立“一个脱钩”、“两个挂钩”和“三个结合”(即:土地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脱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土地经营面积挂钩,与使用继承权挂钩;绿色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知识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优化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机制。现阶段,应以普及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并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与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结合起来,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承包权分开,通过政策杠杆,鼓励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经营更大面积的土地,培育高素质的农民大户。

2.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并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沟通,建立农村教育“立交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打破现有的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明确界限。在招生上,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将技能考试列入总成绩,力争在招收农民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上,应增设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市场信息处理与决策、无公害农业生产、WTO与国际贸易等学科专业,以适应当前农村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理顺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将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要将高等院校和科研纳入到农科教系统中来,突破现有“技术棚架”,促进实施科教兴农。

4.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计划,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制,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

5.充实农民科技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满足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同需要。一是实用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农时季节,选择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村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工作实际,宣讲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促进党和国家农村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三是与地方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树立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选择培训内容。四是系统教育培训内容。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编制培训教材。以培养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大家创市场、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人才。五是专业技能。与技能鉴定工作结合,与农民工培训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养裁剪缝纫工,就讲裁剪技术;培养餐饮服务人员,就讲餐饮服务礼仪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园艺工,就讲特种种植、园林绿化技术等。

三、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应根据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1.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要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渠道,强化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提取10%~15%,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

2.进一步规范绿色证书教育。对于绿色证书教育,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实行绿色证书分级教育,并与学历教育挂钩、接轨,即高级(三级)绿色证书教育与大专层次教育接轨,中级(二级)绿色证书教育与中专层次教育接轨,初级(一级)绿色证书教育即为现行的绿色证书教育。

3.加快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在按照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要求,今年基本实现主要村干部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文化的目标基础上,力争到2010年,主要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

4.各级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企业和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实用技术,促进科教兴农。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农村一线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做出突出成绩者,要表彰和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科教兴农的队伍中,为促进农民素质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Z].2002.

[2]中国农技推广网.我国明年将在100个县扶持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Z].2004-11002.

职业农民培育第6篇

[关键词]农民 培训 现代化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亟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发展模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这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培育新型职业职农民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农民培训。

一、以完善教育体系为先导。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 制定培训计划

职业农民培训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有针对性,并应当配备完善的考察机制,反馈机制。这就需要以一定地区为范围(可以自然行政划分为单位,也可以地缘相近、情况相近的村镇相组合)制定系统的本地农民培训计划。计划的制定就需要有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支持,对地区实际情况展开专业的摸底调查,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此外计划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监督控制机制,要定期对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对工作展开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要客观,要为参与培训农民制定培训档案,以作为下一步培训安排的一项参考依据,并注意进行跟踪随访。

2 拓展培训渠道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农广校等教育资源,以及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田间讲座等教育形式采取“校企联合”、“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协会+农户”、现场推广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学、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加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济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3 灵活培训方式

农民培训,对象特殊,内容特殊,应当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培训方式要务求实效。首先,在拟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评价选择。短期培训由于时间有限,很难让参与培训的学员在知识能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长期培训对于绝大部分参与培训农民来说又不现实,因此可以按农民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部分群众性的学员参与短期班。但对于一部分负责人、带头人,有必要组织长期班。其次,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多方式结合。可以聘请相关专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是进行现场展示,或是根据农民提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专场或直接进驻现场教学。还可以通过下乡讲座、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广大难以专门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再次,集中式培训与咨询相结合。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的展开与主讲人的引导,很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实际问题,但是碍于有限的课堂及课下时间,有些问题主讲者无暇解决,予以回答的部分问题也回答的较为浅显。因此可以在培训的整体时间中安排集中的咨询时间,放置在集中授课结束之后,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跟踪反馈。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者的听课积极性,也能够借助培训的机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还可以成为培训组织者了解农民目前主要面对实际问题的窗口。在具体的培训手段上,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综合使用各种手段。这主要是针对参与脱产集中学习的农民。培训的手段多样化有利于学员对内容的接受消化,以及学习疲劳感的缓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实际状况通过照片、视频展现给学员,增强培训的生动性;主要内容文字与讲解同步,便于学员记录。并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将其他地区的成果、经验加以展示,并请当地实际操作者进行介绍讲解。

4 强化培训师资

把师资力量从较为单一的劳动技能的配备上向多领域配备上转化,培训教师的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上解疑答惑。

二、以搭建服务平台为手段。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

1 优化创业环境

积极协调金融、工商、税收等相关部门对职业农民在农业科技立项、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并建立引导服务机制,为农村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办证、办照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及时帮助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引导大多数农民走出种养+务工的低水平创业模式,走向一条上规模、有特色,依靠科技、文化、品牌等支撑的创业道路,对扶持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和大种养户重点扶持。

2 营造创业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民自主创业的意义、作用、方法和途径,推介农民自主创业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选树一批自主创业先进典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充分利用正面效应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民自主创业,营造一种“人人想创业,人人都在创业”的浓烈创业氛围。

职业农民培育第7篇

2015年,洪泽县立足早谋划、早动员、早培训、早鉴定,农民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又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年,全县开展省级新型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2500人的培训任务;全年开展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0人,超额完成部级培训指标34人;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261人,鉴定人数比例达10.4%,培训农民满意度接近95%。洪泽县“四早”培训举措,为洪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跑全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度领跑全少

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至11月底全县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农民2593人,占目标任务2520人的102.9%;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2期,培训农民194人,占目标任务180人的107.8%;全年完成农业职业技能鉴定261人,占目标数2520人的10.4%。

与此同时,我县2015年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未进12月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其中举办生产经营型培训班1期,培育家庭农场主163人;举办示范班2期,培育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民231人,合计39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360人的109.4%。组织6名青年农场主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组织渔业类培训班1期,培育职业渔民50名,占全年目标任务50人的100%。

2015年全县完成省级农民培训2787人,部级农民培训450人,县委农工部扶贫培训300人,县妇联妇女技能培训300人,县农机奖补获证数116人,涉农中专县农广校336人,职中87人,技校1125人,合计持证人数为5501人。全县2014年农业从业人员6.162万人,全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新增达8.93%,累计达32.19%。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领导同行

2.1 研读实施方案,培训目标更加准确。

根据省、市级文件要求,充分领会文件精神,梳理培训思路,定位好培训专业和内容,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对培训课程、时间、地点、参训对象、师资等做好合理安排。全年的培训方案经县农委确认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方便社会监督和省市管理机构实地检查。县农委与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职责,为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提供保证。

2.2 服务区域发展,培训内容更加实用。

一是以稻麦为主的粮食高产技术。我县是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稻麦也是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培训中以稻麦高产创建为重点,内容包括稻麦高产高效栽培、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稻茬小麦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及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农药减量使用与绿色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

二是以水产、畜禽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养殖技术。我县位于洪泽湖东畔,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县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55%,我县是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在农民培训中我县以生态、环保的养殖理念为中心,内容包括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技术及以龙虾生态养殖技术和大闸蟹健康养殖技术、畜禽养殖等以地方品种为主的主导品种养殖技术。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洪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知识、稻麦和蔬菜无公害生产、秸秆还田、生态养殖等内容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

四是更新农民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商品化速度,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培训中以农产品经纪为重点,内容包括: 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和实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建设等。

2.3 融入农村实际,培训方式更接地气。

一是集中授课与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班除做好课堂理论授课外,还组织洪泽县农技部门的专家对所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服务。由于今年11月下旬突遭冷空气袭击形成霜雪冰冻天气,田里的稻子虽已成熟却无法按时收割,农户焦虑之余,担心会造成小麦无法正常播种甚至减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跟踪指导的农技专家们对农户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天气,在如何选择小麦的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及施肥计划上做了指导安排,农户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学习到不少知识,深深体会到在县强大的农技技术团队人员的指导下,象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下一季的小麦种植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是情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组织培训班学员到县农业园区、市农委、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学习其他县市农业先进的设施和种养技术,由被参观基地的具体负责人介绍基地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创业经验、项目前景、人员组成、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通过实施情景教学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示范,使学员耳目一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指导了学员的生产,同时增强了学员想自我创业的信心。

在今年的9月23--24日,我县组织了约160名学员代表到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参观学习。两天的时间里,学员参观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科院水稻试验及新品种展示基地、部级桃资源圃、六合高效农业示范点及种植基地、循环农业养猪场、养羊基地等。

南京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建设依托"汤山温泉"的知名品牌,将温泉与园区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项目,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参观学员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要发展家乡洪泽的经济,一定要多努力学习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除了发展好本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的两大优势以外,还要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现代文明县。

三是专家授课与现身说法相结合。聘请名家名师登台培训是我县农民培训的一贯做法,多年以来我县坚持聘请省、市级相关部门及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授课,此举获得农户的一致好评。2015年我县先后邀请了省农科院、省淡水所、淮安市农工部、淮安市商务局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多位专家教授为参训农民讲授螃蟹高效生态养殖、龙虾健康养殖、设施蔬菜栽培、葡萄栽培、蔬菜保鲜技术、设施蔬菜水旱轮作技术、养猪生产及猪病防治、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知识;同时还邀请学员代表与培训学员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生产心得体会。各位专家授课图文并茂,种养能手现身说法,受训农民全神贯注,培训现场鸦雀无声。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与各位专家的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表示此类农民培训给农户带来的实惠,是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2.4 严格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更加规范。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制。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务与资金计划的通知》(苏农计[2015]52号) 和2015年省级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明确了各自职责,为规范完成全年部省级农民培训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二是实行网上申报制。每期培训班开班前一周,及时在江苏农民教育培训网上申报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将培训班的教师、学员及培训班活动等相关信息及时到网上,便于省、市开展监管。

三是实行督查检查制。2015年7月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来洪参加我县部级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典礼,对培训单位和参训学员提出具体要求;2015年10月12-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到我县岔河镇开展“三解三促”现场调研活动,同时到我县部级专业技能型培训班和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检查指导我县农民培训工作。陈校长一行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塘口,先后随机走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农资营销户及普通农户代表,询问他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参训情况。2015年10月16日,省校蒋平科长和王汉林研究员来我县检查指导农民培训工作;2015年7月19日、10月17日,市农广校邢国文校长来洪,分别到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高良涧街道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督查农民培训工作。每次办班我县都主动向县财政局汇报,接受财政部门的检查;县农委在每期培训班开班后都派督查人员到培训现场就培训情况进行核查。

四是是实行资金报账制。2015年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经费151.2万元,实际支出111.2万元,余额40万元正在报账中;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60万元,实际支出33.8万元,余额26.2万元正在报账中。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领先全市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合格率90%以上。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目前,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培训学员合格率达100%。

3.2主管部门与实施单位合同签订率100%以上。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确保我县2015年部省级农民培训项目顺利实施。

3.3 10%以上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参加技能鉴定。组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艺工121人、农产品经纪人140人,累计261人,达全年省级培训人数2520人的10.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职业农民培育第8篇

关键词: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州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8日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进一步强调,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向职业转变。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甚至是唯一来源。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职业发展空间,把实现自身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职业发展目标。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经营单位。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

二、苏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分析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苏州家庭农场发展快速,为新型农民的成长和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分析。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得以实现,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而形成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有效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细碎化经营问题,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2)家庭农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农场既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同时也保留着家庭经营的优势。家庭农场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不雇工或在农忙季节少量雇工,监督成本几乎为零。家庭农场通常代代相传,其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农业文化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的传承;(3)家庭农场要经过工商注册。家庭农场不同于种粮大户,其登记注册具有一定的标准。只有符合相关标准才能获得国家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农场的稳定发展,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经过注册的家庭农场由政府统一管理,还能享受国家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这是吸引农民建立家庭农场的基本前提。

(二)苏州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苏州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号文件”以及省农委《关于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通知》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在全省率先明确了家庭农场必须符合有资质、有技能、有规模、有设施、有标准、有品牌、有效益、有信誉的“八有”标准,引领带动苏州市家庭农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目前,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家庭农场340户,其中2014年新注册134户,2015年新注册107户,2016年新注册28户,其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有17家,今年又有18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根据江苏省农委《家庭农场项目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给予每个家庭农场9万元的补助。该奖补主要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等。

(三)苏州典型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分析。近年来,苏州积极展开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截至2014年12月底,苏州市已完成持有“涉农中专及以上学历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持证”的农民93,792名,占全市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6.7%,居全省首位。仅2015年就新增培育职业农民6,885名。苏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以苏州吴中区东山东湖家庭农场为例。东湖家庭农场创建于2013年,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渡口村现代渔业示范区,现有土地总面积100亩,其中种植面积50亩,水产养殖面积50亩,下设农业观光区、水产养殖区、绿色蔬菜种植区、家禽养殖区、农副产品展示区等。农场于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农场主徐斌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农场由父母的传统种植结合徐文斌的现代化经营,先后推出了“体验式农场”、“私人订制配送”、“O2O体验消费”等新型农旅项目,在短短3年内收入翻了好几倍,一年纯收入100万元。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被认为是一项成功的举措。

三、苏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分析

苏州家庭农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不高和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储备缺乏等问题。只有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善苏州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2006年,苏州政府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和实行财政补贴激励,使得苏州土地流转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尽管如此,苏州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专门负责管理土地流转事务的机构,因此各种纠纷和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的乡村基层组织以行政方式干预土地流转的行为,不尊重农民意愿,强迫其进行土地流转。由于散户和大户之间在经营规模和生产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无法直接交流沟通,因此在土地供需信息方面不对称,由此会提高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散户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不高。苏州家庭农场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自身实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目前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加上季节性雇工和土地流转成本的上涨,导致家庭农场的效益难以提高。有些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虽大,实质上只不过是扩张的种养大户。由于家庭农场的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土地的集约化经营难以实现,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只会导致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和收益率的降低。

(三)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储备缺乏。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储备缺乏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根据《苏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苏州农业从业人员为37.88万人,51岁以上人数占66.8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71.2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2%,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文化素质偏低。另外,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农村培训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不够,且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培训时间安排不灵活,农民的参训率较低。

四、苏州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为了完善苏州家庭农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结合上述分析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完善苏州土地流转机制。首先,相关部门应尽快颁布专门用于规范土地流转的基本法,规范并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积极落实《土地承包法》;其次,土地流转要以农民的自我意愿为前提以保证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制定灵活的流转形式,引导农民将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发展规模化生产;最后,要完善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和土地流转补偿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二)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优势,又克服了小农经营的弊端。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应该加以重点发展。但在家庭农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家庭农场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以季节性雇工为辅。这样有利于保证家庭成员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参与,有利于农业技术的传承和生产经验的积累;其二,家庭农场的规模要适度。家庭农场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农场的规模要与自身的资源条件等相适应,否则会造成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难度加大和经营成本的提高。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求各方都能积极参与,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首先,苏州市政府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在给予农业投资、农业补贴、农业优惠贷款的同时,加强职业农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其次,要鼓励各地区、各培训单位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根据地方需求,有侧重地开展培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培训质量。除了必要的生产经营技能以外,还可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市场营销、经营管理、食品安全、网络营销等多门课程,满足职业农民多方面的需求;最后,鼓励多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等等,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不同培育主体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所能创造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能培育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更是有所不同。只有鼓励多方共同参与,才能为更好地构建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北京农业,2013.8.

[2]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职业农民培育第9篇

紧跟时代要求,办学目标和方向明确的优势。近年来,农广校体系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大局,与时俱进地调整和确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自觉将思想和行动落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之中,对推动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10月,中央农广校为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在杭州萧山召开会议,提出了要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积极推进送教下乡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三项核心任务。2012年3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并对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多来,全体系同发一个声音,同走一个步调,三项任务都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能力建设是农广校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根本。一是资源开发和媒体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办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的制播工作,开发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农广校体系的媒体资源开发、传播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教育培训条件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构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媒体资源库建设和管理,完成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开发,通过数字化移动终端为体系提供培训资源。完善卫星网络系统,全国已建有卫星小站600个。三是开展体系师资队伍培训基地建设,在山东寿光、黑龙江垦区、云南昆明和湖南省农广校设立了现代农业特色培训基地,为全国农广校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提供新平台。

农广校职能明确的优势。农广校最主要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农民职业教育,一个是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对象是在岗的务农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村社会事业服务者以及农业农村新增劳动力。农民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培训要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系统性、经常性全程培训。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立足主导产业、遵循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即“一点两线”的模式开展全程培训。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应以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