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向型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5 08:44:23

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第1篇

近年来,中山市积极推进“外向带动”战略,加快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对接,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迄今已与13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到2006年底,全市累计出口达78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6.7亿美元,全市各类涉外企业约5000家。2006年进出口额达231.3亿美元,比增23.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亿美元,比增8.4%。在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土地紧缺、用电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下,我市外经贸始终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市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世纪的前20年是外经贸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协调平衡发展的关键而重要的时期,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确保外经贸可持续增长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要加快外贸发展,提升外贸竞争力,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外经贸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注重扩大进口,加大设备、技术和战略资源的进口;注重培育新亮点,扶持一批民营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内外源经济互补互进的外经贸新格局;注重营造良好的外贸进出口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注重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外经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外贸出口从低附加值、贴牌生产出口和货物贸易为主向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出口为主和注重服务贸易转变,推进对外贸易从出口导向为主向进出口协调发展转变。

全面释放外贸主体活力是我市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要适应入世后的经济运作规则,必须实施投资主体、目标市场和出口产品的“多元化”战略,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深化企业所有制改革,充分释放外贸企业的活力。我市的外贸企业原来绝大部分为纯国有性质,近年来,我市积极对外经贸企业改革进行探索,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坚持一司一策,选择最佳转制模式。2001年全市外经贸系统所属21家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转制面达100%,走在全省各市外经贸系统的前列。转制后,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其走实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跨国经营之路。转制几年来,大部分企业资产质量好转,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改善。目前出口超亿美元的外贸企业,已由转制前的1家增加到6家;转制外贸企业出口21.5亿美元,是转制完成当年的3倍。

其次,我们着力做大做强外贸龙头企业。外经贸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提升外贸发展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是要提升外贸企业的竞争力。过去,我市外贸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还经常发生不规范的竞争,削弱了国际竞争力。经过探索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企业实现规模经营,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政府角度,就是要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培养规模大、效益优、竞争力强的龙头外贸企业,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实现整个行业实力的全面提升。2005年,我市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行列,有3家公司成为我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2006年全市有16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针对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涌现的情况,我市制定完善了《关于扶持民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工作方案》,扶持民营外向型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对重点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充分挖掘增长潜力,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竞争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民营进出口企业694家,占全市内资进出口企业的91%,2006年民营进出口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0%。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靠价格低,这样容易遭遇反倾销制裁等贸易壁垒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追求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战略导向上更加注重出口的质量、结构、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动出口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积极推动外向型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体系和各类产品认证等工作,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立自有品牌、商标。为此,我市对民营进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取得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各类产品认证,取得国外知识产权,在省分配资金额度内予以支持;对获得部级和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被授予“中国专利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等企业予以资助和奖励,在实施名牌战略中,走出了一条创区域品牌与企业创名牌相辅相成的路子。同时以区域特色经济和名优品牌产品为依托,以民营进出口企业为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出口基地,增强出口竞争力。2006年高技术产品出口达35亿美元、比增21%;机电产品出口99亿美元,比增30%。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纺织服装、箱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大宗商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结构,并打造了一批知名出口品牌。

外向型经济第2篇

 

应该说,宁波之所以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却不是国际化的都市,是因为宁波是外向型经济而不是开放型经济。而宁波近年来的尴尬与失落,根本上是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外部需求拉力减弱,对以传统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导致动能不足的结果。在我国现代治理及全球战略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宁波的价值、位势与未来,应该是需要抓住创新全球化战略机遇,以开放式协同创新全面转向开放型创新经济,通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而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打破“老二不好当”的魔咒。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背景意义

 

一是伴随全球化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到创新全球化,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把握新一轮全球化规律及机遇,将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地图上的新兴尖峰。自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步入了创新全球化新阶段。过去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追逐价格红利,遵循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全球化逐渐式微,以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主的全球化,逐步转向以人的流动、创新思想和商业模式的传播方式为核心,体现高端辐射的创新全球化转变。这其中,伴随人脉网络、创业资本、专利技术、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及优化配置,使得开放型经济从拘泥于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的港口经济发展及其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外向型经济,到了加快全球链接、高技术服务、跨区域创业、国际科技合作、国际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形式为主的开放式创新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伴随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向中国双重位移,美国等发达国家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以开放型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有利于区域突围支撑大国崛起。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加速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双重位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及结构变迁。在此背景下,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加快重返亚太的脚步,并谋求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着眼建立完善的开放型经济,加快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外资及产业要素输入到人才及创新资源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被动适应参与全球游戏规则到积极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有利于局部地区通过加快建设扩大开放、参与竞争的前台实现区域崛起,还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通过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找到新兴经济体打破战略围堵的出口。

 

三是伴随“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加快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先机。着眼增强内部的统筹协调发展张力、缓解外部的战略围堵压力,我国加强全球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部署,先后实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力求通过打破空间距离、地域分割以及体制束缚,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新形势条件下加快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不仅有利于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局限,加快发展城市经济;还有利于突破跨区域合作体制的机制障碍,形成区域的错位分工和联动发展;更有利于以区域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以狼群效应实现群体突围。

 

四是伴随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以及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宁波的经济形态加快多重系统转换;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率先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开放型的创新经济。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宁波形成以创业经济、民营经济为根本动力,以外向经济、港口经济为基本特征,以工业经济、传统产业为基本形态,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为基本格局的发展模式。未来,将由外向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传统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变、由封闭跟随创新向开放协同创新转变、由传统临港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等。

 

五是伴随社交化趋势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外向型经济基于物理空间创新的格局;基于虚拟空间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将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出现了社交化、社交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互联网经济的崛起。这种社交化变革,打破了原来生产方式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变革的态势,使得生活方式转变导致生产方式转变。基于虚拟空间的开放式创新,不仅使得线上与线下闭环,还使得境内境外交互,不仅打通了人才、资本、项目等高端创新资源流动的通道,还进一步扩大了人类活动及生产的疆域,成为开放性的重要内涵。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方向趋势

 

应该说,未来的开放,不仅仅是投资的开放、市场的开放、贸易的开放,还要有产权的开放、治理的开放,更要有心态的开放、视野的开放;未来的创新,不仅仅是适应性创新、集成性创新、跟随式创新,还要有颠覆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引领性创新。而“开放型创新经济”,需要以结构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开放扩大强化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增进产业原创,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营造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尤其是实现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要素资源输入到高端人才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跟随适应创新到原创引领创新、从资源条块分割到全球资源配置、从被动适应参与到积极主导组织、从封闭狭隘拘谨到开放包容融合。

 

这其中,于宁波而言的五个关键问题或者发展趋势是:

 

一是超越制造业全球化的局限;

 

二是着眼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

 

三是依托产业组织创新;

 

四是着眼拓展区域创新网络;

 

五是打破“小富即安、单打独斗、闷声发财、窝里横”的文化魔咒,营造社交化的文化氛围。

外向型经济第3篇

(2005年1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门召开全市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高度重视。刚才,韦新同志回顾总结了2004年外向型经济工作情况,全面部署了2005年外向型经济工作任务,希望大家按照会议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申之重是要全面扩大利用外资。现在,我着重就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推动我市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强调三点意见。

一、全面提高认识,摆上突出位置,坚持把利用外资当作“牛鼻子”经济来抓

利用外资是外向型经济的“牛鼻子”。各镇、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利用外资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利用外资是提高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利用外资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利用外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水平的高低。当前,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三先”目标,关键是要坚持以工兴市,主攻项目推进;而坚持以工兴市,主攻项目推进,关键则是突破利用外资。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实践特别是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都反复证明,一个外资项目的引进,不但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而且可以带来广阔的市场和一流的人才。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力以赴突破利用外资,才能全面提高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水平,才能全面提高以工兴市、新型工业化水平,也才能全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实现“三先”目标的步伐。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利用外资是抢抓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极好机遇。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一体化继续加速发展,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显著,中国经济中的“世界因素”明显增强,外资加速涌入中国、外企加速进入中国的势头更趋强劲。今年,我国主要产业的“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国内市场和产业对外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刺激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发展。从内部因素来看,大丰港一期工程建成通航在即,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望,我市的土地、产业、农副产品资源等优势“含金量”逐步提高,这些都为我们扩大利用外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全面出击,就完全有可能乘势而上、取得突破,开创我市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的新局面。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利用外资是检验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我们基层来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发展能力建设。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持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重要的是要保持在加快发展上的先进性。而能不能在利用外资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是检验我们发展能力强弱和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投身利用外资、全面参与利用外资,努力在利用外资工作中比一比、试一试,努力争当适应对外开放要求、适应科学发展要求、适应“三先”目标要求的党员干部。

二、突出重点环节,狠抓关键举措,坚持把利用外资当作“主旋律”工作来抓

1、要咬定“大目标”不动摇。今天的会议确定了全市今年利用外资工作的主要目标,即完成合同利用外资7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00万美元。市委、市政府还全面下达了各镇、各有关部门利用外资工作目标任务,并专门签订了责任状。这些目标是刚性目标、必达目标,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来不得半点含糊。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充分认识完成目标任务的严肃性和紧迫性,尽快把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和外资项目,切实做到外资任务优先下达、外资项目优先引进,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两区”和大中镇是利用外资的主力军,要敢于坚持高目标追求,勇于自加压力、自我超越。“两区”要在确保完成1000万美元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利用外资突破1500万美元;大中镇要在确保完成400万美元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力争利用外资突破1000万美元,为全市的利用外资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2、要围绕“大项目”快突破。今年全市排出了十大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和36个重点跟踪外资项目,这些重点利用外资项目协议利用外资总额达1.5亿美元,如果能够取得突破,必将大大提高我市利用外资工作的水平。因此,必须把认真跟踪落实重点利用外资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这些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都明确了具体的责任人,各责任人要切实增强与项目共荣辱的意识,市四套班子领导要亲自跟踪洽谈、亲自排忧解难,具体责任人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一门心思、一心一意扑在项目上,确保项目早实施、早建成。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各个部门要把重点利用外资项目作为服务的重中之重,有求必应,有难必帮,高效服务,优质服务,从而确保十大重点利用外资项目今年既定的投资全部到位。

3、要确保“大活动”结硕果。重大经贸活动客商云集、商机较多,仍然是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全市今年将有计划地组织香港、台湾、韩国、欧美等一系列重大境外招商引资活动,还要结合大丰港通航,认真举办好大丰港通航暨第五届麋鹿节。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活动时间要从紧,早组织、早出击,力争尽快获取一批项目信息、达成一批项目协议;活动准备要充分,精心筹划、精心部署,不打无准备之仗;活动成果要实在,对在活动中签约的项目要确定专人负责,紧盯不放,做细工作,力争把投资意向变为投资现实,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版权所有

4、要促进“大环境”再优化。要加快建设政策大丰,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吸引外资政策,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不适应新形势需要或没有外地政策有吸引力的,要借鉴外地经验,加以调整、完善和补充,提高政策的含金量,做到既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又能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要加快建设效率大丰,下决心筹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次性收费,一条龙服务”,为外商投资构建绿色通道。要加快建设国际大串,积极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流行投资规则办事,主动适应外商的投资方式和运作习惯,让外商在大丰体会到在国外投资合作的感觉。要加快建设诚信大丰,各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诚信意识,严格按照签约的条款办事,不能承诺的决不乱承诺,答应的条件要坚决落实到位。

5、要接轨“大上海”求实效。加快接轨上海是现阶段我市扩大利用外资的一条捷径。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抢抓机遇、接轨上海的意识,抓住世博会前上海大批企业外迁的历史性机遇,专门成立攻关小组,加强与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的沟通与联系,集中力量对上海纺织集团、电气集团、宝钢公司等重点企业和驻沪外资企业、外资机构进行攻关。一季度,市委、市政府将在上海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在接轨上海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把大丰与上海的关系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大丰真正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基地,力争全年与上海合作千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个,投资总额不低于30亿元。

三、切实强化领导,加大组织力度,坚持把利用外资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

1、要把领导责任落实到位。今年是我市“利用外资突破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利用外资突破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切实强化对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认真搞好目标分解和督查考核以及招商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各镇、各部门的“一把手”是外向型经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协调解决问题,全身心投入到外向型经济工作中去;其他领导也要视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己任,全力支持外向型经济工作。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群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动力,形成一级一级抓落实,一级一级保指标的良好局面。

2、要把督查制度落实到位。切实加大对利用外资进度和实绩的督查力度,实行利用外资情况月月督查通报制,市委督查室以及市外经局要月月督查,重点督查各类招商活动签订的外资项目跟踪情况,督查十大重点利用外资项目的落实情况,建立台帐,并通过电视等有关媒体定期以排行榜的形式通报各镇、各部门利用外资的进度和实绩。要切实加大对部门服务的督查力度,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外资企业座谈会,听取外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市优化办要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对外资项目引进过程中部门服务不到位,甚至故意刁难的,行政效能监察中心要迅速受理调查,情况属实的,对当事人坚决实行一次投诉查实待岗制度,以此督促各部门各负其责,竭尽所能,努力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外向型经济第4篇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时也是我国与世界联通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福建较早树立了品牌意识,从1995年就开始推进品牌工作,十余年中硕果累累。近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福建省大力实施出口名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自主出口品牌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5年,福建拥有“中国名牌”62个,有18个品牌被评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目前福建已是全国旅游鞋自主品牌最多的省份,共有12个旅游鞋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

实施品牌带动利好多多

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品牌经济”。品睥是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表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或区域通过品牌产品占据市场,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才能充分显示强劲的经济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当前的福建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阶段。虽然福建工业外向度较高,外贸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之一,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福建主要参与加工制造环节,不少企业采取贴牌加工方式,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不是从事速度、设计、流通、营销等高增值环节,大部分利润被拥有品牌权的国外企业所获得。所以,实施品牌带动,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整合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从国际品牌建设的经验来看,韩国、日本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就创建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品牌,并由此带动了本国产业的全面提升,确立了自身的贸易强国地位。而中国企业一直比较忽略品牌建设,多数仅是作为跨国公司代加工的生产基地,无缘品牌创建带来的超额利润,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品牌,既影响了贸易收益,也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深入实施自主出口品牌带动,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培育,是增强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发展结构的必然选择。尽管福建是一个出口大省,但福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偏弱,缺少自主品牌、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在产品源头、品牌形成这两个重要环节上福建企业才刚刚起步。

自创品牌百花齐放

过去与国内大部分外贸强省一样,福建省的外贸出口是在低水平竞争下起步和壮大的,靠的是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大多数出口企业仅仅存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大量从事贴牌生产,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这种低层次的竞争,在反倾销、国外进口管制、技术性壁垒面前显得何其弱小。随着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已成必然之势。

目前全省已有18家企业的18个产品列入2005~2006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约占全国出口名牌总数的1/10,位居全国第五位;进入商务部候选出口品牌名单的企业逐年递增,第102届广交会福建省进入商务部候选品牌区的企业达到45家;4家企入选商务部2006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今年福建又根据商务部关于推荐“中国出口名牌”的资格条件,经审核向商务部推荐71家企业76个品牌申报2007~2008年度“中国出口名牌”。

此外,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出口名牌评价体系,88家企业入选2006~2007年度福建出口名牌,涉及机电产品、轻工工艺、纺织服装、食品土畜、医药保健等多个行业。

为鼓励企业创品牌,福建省出台各种政策扶持措施,对获选商务部和省级出口名牌的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建立了“商务部出口品牌一省级出口品牌一候选出口名牌”多层次的出口品牌培育体系,此举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并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

据专家介绍,福建省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品牌行业覆盖面广。全省已初步形成的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晋江鞋业、石狮服装、德化丁艺陶瓷、泉州箱包、南安水暖器材、福安电机设备、漳州钟表家具等产业集群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浔兴拉链、九牧王洋服、富贵鸟鞋业、匹克集团、中宇建材、闽东安波电机、盈丰食品等龙头品牌企业不断涌现。

二是品牌技术含量高。截至2006年,全省开发新产品26489项,比上年增加2363项;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分别达到12家、123家、10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深刻地体现了品牌的内涵,引导着我省经济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实现质的飞跃。

外向型经济第5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外向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4-0003-07

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油击我国外向型经济

2007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发生位移;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迈入萧条期;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滥,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JEAN PISANI-FERRY(2009)…认为金融危机及国家对危机的拯救改变了全球化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力量的平衡;当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力(开放的市场、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及私人所有制)正在受到侵蚀,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再度出现;并且曾经无约束的跨国公司正在向其本国回归。黄海洲(2009)认为由于美国开始积极转型,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有所收缩,第一、第二产业重新快速发展,因此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可能下降,这势必对主要依靠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某种程度制约。

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薛荣久(2009)认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在它的全球性、多样性、虚伪性、复杂性、深层次和资本保护主义。新贸易主义抬头对中国经济冲击很大,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对GDP贡献率为负3.9个百分点。新贸易保护主义引起学者们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反思。Kai Guo and Papa N’Diaye(2009)质疑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能否持续?柴庆春(2009)认为中国传统外向型经济将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陆磊(2009)认为我国外向型经济表现为产能过剩,而现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会恶化产能过剩。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第一,顺应金融和经济周期,压缩和淘汰过剩产能或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第二,扩大内需,以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第三,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前两种观点不是积极态度,只是对问题的回避。持第三种观点学者,大部分主张要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没有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作为解释变量。本课题将以贸易格局变化为起点,以新型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研究后危机时期我国的对策。

二、我国外向型经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一)外向型企业困境

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之后,世界经济处于不稳定的恢复时期,外部需求不明朗使得我国外向型企业经营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出口受阻,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处于歇业甚至倒闭状态,也有一部分企业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总体而言,我国外向型企业面临着诸多经营困境,后危机时期我国外向型企业将何去何从?本课题将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的外向型企业发展规律,以期得出对外向型经济不能简单全盘否定的结论。

外向型企业经营困境首先表现为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汇率风险。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是相对较小的,因为在缓慢升值的环境下,人民币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相对应的汇率相比还有差距,因而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具有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影响了外向型企业的利润。因为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汇率风险,加上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双重效应使得国内外向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地挤压,进而形成外向型企业的不愿意进一步生产,或者是转型。

外向型企业经营困境其次表现为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导致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劣。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是受到反倾销投诉最多的国家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倾销更为盛行。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金融危机之前是国内的因素多于国外的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后是国外因素多于国内因素。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反倾销更多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低,对进口国家的产业形成巨大冲击,进而使他们提出对国内商品和产业进行保护的反倾销议案。其次还因为中国出口企业或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散、弱现象较为突出,行业协会和企业本身没有对反倾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甚至主动放弃市场。金融危机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进口国更多从文化、环境和经济安全等角度,一方面激活国民消费本国商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意识,一方面为了促进就业对制造业保护。因而外向型企业受到由金融危机滋生的无形的贸易保护。

外向型企业困境还表现为内向型企业高回报率形成的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冲击的是外向型企业,而内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小,甚至很多内向型企业在政府刺激经济的背景下投资回报率更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外向型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一样都存在恶化趋势,进而使得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转产,或者是由“内生外销”(在国内生产,到国外销售)转变为由“外生内销”或者是走出去。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出现结构性调整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层次:内部经济环境变化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在中国出口导向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下,金融危机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从封闭式经济体产业结构向开放式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转变;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此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发生质的变化。其一,以前不注重产业主体,现在注重结构调整的企业属性。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以前更注重全球化背景下,满足出口需要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后则注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下推动产业结构的安全和合理性。其二,以前注重对外开放,现在注重“走出去”。究其原因,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发生了变化,以前以市场换技术、以廉价地租换资本、以牺牲环境换取产值等等做法已经因为成本的上升而难以为继。其三,以前注重产值,现在注重社会效应。究其原因,追求GDP政绩观已经受到多方面质疑。

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源自我国市场化和工业化初期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优势。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是基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环境保护和发展观念的变化已经触及到产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但是矛盾没有那么激烈。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部市场约束(反倾销和新贸易保护)和生产要素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稀缺性增强、及原材料依靠进口)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外向型经济已经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首先,人口红利结束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结束主要标志是

“民工荒”,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发生结构调整。其次,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和原材料稀缺性增强导致成本上升决定外向型经济发展将受到客观环境约束而进行结构调整。再次,产业结构调整核心是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不可否认,外向型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承接国外产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对技术创新始终存在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对产业的保护和依靠技术形成垄断的保护。

(三)经济政策悖论

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而且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这与引进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相悖,因而客观上要求改变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如果追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根源可以有这样的逻辑进行解释:经济发展是强国的前提条件――闭关锁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贫弱的根源――发展经济必须要对外开放。在这一前提下,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计划经济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市场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吸引资金、学习西方管理经验和技术。在这样的逻辑下,首先解决资金问题,改革开放初期解决资金问题是关键问题,因而我国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励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上是新重商主义。其次,解决技术问题,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方式吸引大量外资企业入住中国,有学者把这种模式冠名为“市场换技术”。在合作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受到冲击,原有的品牌和技术沦为“三流”。再次,由于文化的不同,外企的管理经验在中国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外资企业依靠高工资吸引大量中国劳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凡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均成为经济发达区域,现在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从资金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债权国,流动性过剩;从技术上看,市场开放了,技术还是要靠自主创新;从管理上看,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了“物质激励”的管理模式。然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能够完全顺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

首先,汇率问题。管理浮动汇率某种意义上保护了传统外向型企业利益,因为管理浮动汇率使得人民币升值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了汇率的大幅波动,基本上能够降低外向型企业遭受太多的汇率风险。不可否认,我国汇率政策是基于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但是对于传统外向型经济而言,是否值得保护,或者保护的结果将会如何?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保护传统外向型经济实际上就是维护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此外,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与此不无关系。

其次,产能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期,我国外向型企业遭受外部需求锐减的冲击,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各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传统外向型企业均会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正是如此,产能才能在国际范围内流动。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产能不可能人为地破坏掉,某种意义上说在扩大内部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我国所谈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深层次触及到外向型企业,特别是没有涉及到外向型企业中的外资企业。更多的是从环境和资源保护角度,限制和约束一些外向型的内资企业。更多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在鼓励和支持引进外资型外资企业。甚至环境污染性和资源浪费型的外向型企业只是从中国的发达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

外向型企业产能过剩是一个动态问题,当外部需求上升,外向型企业产能过剩现象就不存在,当外部需求下降时,会出现短期的产能过剩。因而外向型企业产能过剩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现象,就像正常市场需求变动一样。

再次,资本管理问题。中国没有放开资本项目,资本管制相对较严。但是对于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依然持积极欢迎的态度,如绿地投资和产业投资。资本项目管制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开放的初期和中期以及开放后期。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资本项目管制主要防止外资进入到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领域和防止国内资本外逃;开放后期,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项目管制主要防止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制造经济泡沫。不可否认,资本项目管制维护了中国经济稳定,但是从外部来看,也保护外资的稀缺性和垄断性,因而也等于保护外资企业的特权。然而目前来看,资本项目管制也约束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应当由对外开放向“走出去”转变,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走出去资本并不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表1)。

因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传统外向型和走出去的非协同性。其次,资本项目管制给汇率变动形成理性政策预期,资本只要能够流入中国就可以获得高回报,从而使得市场行为转变为政治行为。从而使得外向型经济更难以转变。

三,靳型外向型经济理论初探

我国外向型经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同时,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要求,因而传统外向型经济必须要转型,我国要适应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发展新型外向型经济。

(一)超越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约束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不论是出口导向还是进口导向均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梦想的路径选择。坚持出口导向政策的好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坚持出口导向政策的坏的结果是“荷兰病现象”,出口越多越贫穷。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政策到底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难以定论,因为经济发展是不可否定的事实,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已经摆脱了“小国的双缺口模型”,因而面对未来经济发展要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为导向,必须要走全面全球化道路。

1.超越出口导向 超越出口导向首先要扬弃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具体而言,要扬弃对“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外资依赖等外向型经济形成的经济体系。扬弃外向型经济才能真正走技术立国的发展道路,才可能真正摆脱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商主义”思想,才能制定“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2.超越进口替代 首先,扩大内需和进口替代战略是不同层面上的概念。因为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导致中国进口量加大,这种市场需求更多是由于中国资源短缺导致的价格上升,为了使生产顺利进行,必然要进口原材料和能源,这种进口不是商品进口,而是原材料的进口。进口替代战略更多是运用国外资金与国内资源相结合进行生产。目前来看,我国扩大内需更多源自外部需求不足的积极反应,然而实际产生的结果是除了家电下乡之外,把房地产市场化扩大到农村。究其原因,在技术创新跟不上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只不过是为国际商品提供市场,扩大内需没有解决好内部供给问题,而是把外向经济产能运用行政手段加以保护。因而必须要超越进口替代和扩大内需畸形结合。

总之,中国的全球化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全方位推动全球化和以中国为主体的一体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放把外资引进来”,而是改变国际规则“走出去”。

(二)超越外资和内资的界限

从全球经济来看,为了拯救国际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宽松政策,在后危机时期全球流动性增强,资本的稀缺性减弱。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手持25万亿美元外汇

储备,购买近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且可以预期的未来是,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减少。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内资还是外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必须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超越内资和外资界限,实现外向型经济转型。

首先,外资内部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资总量较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其中,外资形成的风险也较大,特别是如果中国经济不稳定时,国际资本外逃会使中国爆发金融危机。因而超越内外资首先要实现外资内部化。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在通过股权交易或其他行为使外部在中国的产业资本减少,实质上是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减少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其二,资本市场开放,新进外资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受到金融市场调控。主要手段是通过外汇储备购买,这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经济安全,还可以有效阻止输入性通货膨胀。

其次,内资外部化。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资源货币化使得人民币资产极其丰富,有学者称之为“货币之谜”,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应该为市场化红利。如此财富积累和资本集聚,必然要为人民币寻找出路。其中,货币资本“走出去”应该是新型外向型经济与传统外向型经济主要区别之一。人民币直接走出去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币国际化,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我国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只有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内资外部化,才能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国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三)超越国内与国际政策界限

为了吸引外资我国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外资和外资企业的政策,现在看来这些政策在我国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尽管如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经常受到外国学者和政府的批判。如我国的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等等。一定程度上,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政策更多着眼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外资利益,也即维护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当世界格局变化有利于中国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要超越国内和国际,而是面向全球化。

首先,内部政策国际化。双轨制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中的主要路径之一,从实践效果来看,渐进式转变虽然遗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乃至长期养成的路径依赖以及左右政策制定的利益集团,但是经济平稳过渡还是功不可没的。尽管双轨制政策有利于外资和外资企业,但是在中国积极面向全球化的时期,国内外经济政策一致性这是中国要作为大国和强国必然要选择的路径。内外政策一致相对有利于形成新型外向型经济。从国内来看,中国虽然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由于政策的不一致,走出去的困难还是很多。以至于走出去的企业主体是国有企业。从国外来看,内外政策一致可以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信心,有利于中国资本融入世界经济中。

其次,外部政策一体化。新型外向型经济实质上是要改变依赖外资、依赖外部市场和依赖外部技术的“三依靠”的外向型。正是基于依赖思维,传统外向型经济中政府制定优惠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本质而言,这是单方优惠政策,长期来看不符合国家利益。要发展新型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政策要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的同时,还要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一体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话语权。

四、简单建议

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是过去的扬弃过程。尽管我国外向型经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政策制定中还是要采取渐进式的扬弃,不能采取激进政策。因为产能只能有序转移和释放,如果通过政策人为地破坏将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乃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把传统外向型经济向新型外向型经济转变,这主要工作是要寻找合理的外向型企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路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Jean Pisansi-Ferry,Inclhira Santos.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y.Finance and Development,Match Vol46,Nol,2009.

[2]黄海洲.全球经济格局转变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导刊,2009,(10).

[3]薛荣久.新贸易保护主义新在哪里[J].人民论坛,2009,(3).

[4]Kai Guo and Papa N’Diaye.Is China’s ExpoS-Oriented Growth Sustainable?IMF WorkingPaper.August 2009.

外向型经济第6篇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综观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是必然选择。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现在不用走出国门,就自觉不自觉参与了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要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协作,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实力,把握发展主动权。从全国、全省情况看,现在已经到了要求外向型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阶段,但从我市的实际看,外向型经济还刚刚起步。刚才正彩副市长在报告中讲了,我市自1985年在全省率先引进首家外资企业——山兴公司以来的23年发展历程中,总共审批外资企业119家,现幸存的仅38家。利用外资的规模,2007年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实际利用外资达644万美金,但仅占全省的0.06%。外贸方面,去年我市的进出口总额达9354万美金,外贸依存度仅6.7%,而全国外贸依存度为67%,浙江省72%,*17.36%。外经方面,企业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的也很少,主要有:华顿公司、美伊公司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设立产品设计中心和办事处;欧派门业在意大利、德国和罗马尼亚设立产品直销公司;健康蜂业利用技术和设备在巴西设立产品加工厂。这与*经济发展实力和所处阶段是很不相称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主观因素,我们的有些领导干部对发展外向型经济认识不足,存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无从下手”的消极畏难情绪,短视、近视行为严重;一些企业开放意识淡薄,有的不愿与外商合作,有的不敢与外商合作,有的不懂如何与外商合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以解决。首先要提高对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外向型经济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当前国内工业经济增长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又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工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品增加、产能增加,仅靠内需一时难以吸收,只能靠出口,通过出口国内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工业发展需要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和先进设备,必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确保进出口的良性运作,加快工业化进程。外向型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欠发达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和借助外力来激发内力,加快发展速度。只有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管理经营理念,提升我市的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外向型经济是调优经济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技术等,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能有效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本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很不乐观,特别是外贸压力很大。一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很多企业生产增加,利润下降,使得企业不愿意出口。二是自去年7月1日开始,国家对2851种出口商品进行调整,尤其是对资源类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从13%下降到5%,对我市来讲,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明晰思路,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切实做到外资、外贸、外经“三外”并举,即要大力做强外贸,着力做大外资,努力做实外经。首先要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引进来。要充分发挥*的政策、投资环境、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装备、技术。其次要积极引导千方百计走出去。要做到政府主导、政策引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产品和劳务输出。其三要优化服务千方百计促发展。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的投资发展环境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是根本、是关键。外资既是项目、资本、就业,也是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可起到杠杆撬动作用,可以说今天的外资就是明天的外贸、后天的外经,抓住了利用外资就等于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牛鼻子”,我们要在继续强化“市外就是外”的同时,牢固确立“内外并举”、“重点突破外资”的理念,坚持以外资突破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主动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在引进外资总量、引进优质项目、引进国内乃至世界级大企业上取得新突破。

1、要构建大平台,着力夯实招商基础。一方面是加快平台建设。开发区、工业基地是引进外资的主战场、大平台。今年要加快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园区建设,要求年内确保推出土地1000亩;同时启动莲华山区块开发建设,要求6月份必须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要坚持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规划、整合、扩容、提升工作,把“二区四基地”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另一方面是夯实招商基础。重点要抓好招商项目储备库、重要客商资源库和在谈项目信息库“三库”建设,着力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储备项目要广泛调动全市上下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对接省“三个千亿”工程,挖掘谋划“基础网络、惠民安康、产业提升”三个百亿工程项目,不断充实市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并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凸显亮点,找准卖点,确保有项目可招商。对重要客商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商策略,着力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对在谈项目要紧盯不放,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到位率。

2、要实施大接轨,突出招商重点区域。当前,以上海、苏州、东莞为龙头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等普遍紧缺,正在大规模实施“腾笼换鸟”、产业调整升级,如上海等地已明确要求全出口、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限期搬出,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主动接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根据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增加就业等要求,有重点、有选择地接受辐射。今明两年利用外资的重点区域要突出台资和港资,在上海、厦门、东莞、无锡等外商、台商集聚地区,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定向招商,力求在引进台资、港资上取得新进展。

3、要推进大转变,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引进外资的难度相对较高,要在继续抓好常规招商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一是要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围绕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要求,把利用外资与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创汇型农业、机械制造、电子器械及生产业等产业,逐步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二是要强力推进专业招商。在全社会营造招商引资氛围的基础上,继续采用自荐报名、部门推荐、组织选派等方法,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外资专业招商队伍,分区域、有重点地开展小分队专业、定点招商,把对外资专业招商小分队的考核与对部门的考核相结合,把专业招商作为年轻干部展示才华的平台。三是要广泛开展企业招商。进一步加强与台商、侨商和台湾、香港同乡联谊会以及与发达地区外资企业的联络,通过“以外引外”引进外资,并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外中介机构,招聘一批专业招商经纪人,包装一批操作性强的外资招商项目,大力推行网上招商、以贸引资、以民引外、增资扩股等行之有效的外资招商方式,务实推进外资招商工作。

4、要组织大活动,全面宣传推介*。实践证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参与一些重大外贸活动,是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对今年的外贸活动,有关部门要早作安排,特别是对参加港澳经贸洽谈会、浙洽会、义博会、厦洽会、广交会等重大经贸洽谈活动,更要精心筹划,周密部署,舍得拿出最好的资源、包装最好的项目去吸引外资。要在致力抓好企业主体利用外资、抓好工业项目利用外资的同时,把发展外向型农业项目、生产业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利用外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政府性项目的利用外资。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发起对外宣传新攻势,不仅要宣传生态*、平安*,更要宣传开放*、活力*,展示*对外开放的新形象、新成果,进一步提高*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更多的客商、外商了解*,看到投资*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三、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合力

经济外向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外经贸工作,克服“一叶障目”的短视行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合力推动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着力拉长我市经济外向度这条“短腿”。

一是组织领导更强化。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外经贸、招商引资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做到定人、定责、定目标,加强对外向型经济的领导,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企业也要高度重视外向型经济工作,做到外向型经济有人懂、有人管、有人抓。今年,市政府将对外向型经济目标任务实行争先考核,刚才已与“二区四基地”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专门签订责任书。对外向型经济工作实行专项考核,表明了市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度。

二是激励政策更有力。今年我市已对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作了调整和完善,在外贸扶持政策上,加大了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生产原料以及到境外注册商标、创出口品牌、培养引进外贸人才,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层次;在利用外资扶持政策上,突出鼓励企业利用外资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生产业等项目的利用外资;在外经扶持政策上,突出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加境外展销会,到国(境)外开辟原料基地、投资办厂,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全面提升竞争力。

外向型经济第7篇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等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达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不是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基地。我们的产业也不能永远停留于只做加工贸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国家实现民主富强。这跟外资公司在我国投资以期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是不同的。 

■我国外向型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 

一、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9%,外贸年均增长约16%,比同时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快两倍。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升温。 

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报告,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6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案金额达到115.96亿美元,影响我国约191亿美元产品出口。发生的案件之多、影响我国出口金额之大,居世界各国前列。而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巴西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有四大特点,一是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二是贸易壁垒形式不断翻新;三是涉及行业广泛;四是形式多样化。报告认为,这些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涉案企业损失严重,还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 

2、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造成的贸易规模不合理。 

经过简单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问题。2004年1-9月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547.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227.50亿美元;但对韩国逆差263.30亿美元,对日本逆差177.92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55.55亿美元。虽然我国进出口总体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已经引起美国、欧盟屡屡出台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有利于美国产品扩大对我国出口,却伤害了本国企业的高新科技产品按自己国家的标准上市销售。 

另一方面,我国对韩国、日本、东盟等存在贸易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据了解,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产生的逆差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其在我国大陆设有三资企业,而这些三资企业进口不断增加,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相当部分销往美国、欧盟等地。进一步分析,从1980年代至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日本、韩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贸易摩擦有时比较激烈,为了减少贸易摩擦,避开美国锋芒,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相继来到中国投资设厂,其产品改为从中国对美国出口。这实际上是属于日本、韩国对美国的迂回出口,产生的顺差也是迂回顺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却不顾上述事实,只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全部顺差记在中国账上,让中国承担全部责任,仅与中国交涉有关贸易摩擦事宜,显然不合理。 

3、根据世界进口增长水平确定我国出口贸易的适度增长。 

我们研究我国外贸的适度规模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将便于人们理解适度规模是需要适度增长维系。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外贸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今后。据世贸组织统计(见附表),我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增长均远远超出美国和欧盟。其中我国出口增长长期高于美国和欧盟进口增长。因此,我国在美国、欧盟(按15国口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据世贸组织统计,1990年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约3%,至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2%,超过了日本所占比重;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比重也由2.4%增加到8%,也超过了日本。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4年1-9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34.3%,接均水平,规模达到885.06亿美元,顺差达到547.84亿美元。根据美国统计,1-9月美国进口10800亿美元,增长15.5%,同期美国贸易逆差4816.6亿美元,增加18.0%。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市场比重又提高到13%,我方贸易顺差1143.07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23.7%。我预计,至2006年我对美出口将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15%,贸易逆差所占份额将达26%。 

从美国货物贸易总逆差看,2003年约有5400亿美元,2004年1-9月4816.6亿美元,大致分别占美国名义 G D P5.1%和5.8%。1985年美国等西方五国协调出台广场协议,认可汇率市场进入贬值期,当时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占名义 G D P的7%,财政赤字占 G D P6%。可见当前美国财政赤字(约占美国 G D P3.8%)和贸易逆差问题又可能再次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势必要在不远的将来再次提出重大调整措施。当前,美元币值对欧元最高点贬值50%,对日元2002年平均汇率已经贬值20%。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前的美元贬值不过是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大调整的前奏。1985年美国对外经贸政策调整主要对象是日本,其次是德国。这次如果美国再次进行对外经贸政策调整,很有可能将中国列为第一对象国。 

正如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报告所讲,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国外对我国商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大要案将会增加,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会遭受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特保措施,反倾销仍是主要手段,但特保措施依然存在,反补贴成为新的手段。我国的出口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如上所述,中国自身贸易进出口基本平衡,与1985的美日贸易关系有很大不同。中国与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美国要调整与我国的贸易,势必涉及到在华三资企业利益,涉及到中国如何调整对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关系问题。特别是对韩国贸易逆差突出,可能作为主要调整对象。这些调整必将涉及到其在华的三资企业。 

4、外资外贸不宜长期占据发展经济的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国家,发展潜力是极其巨大的。我们常常宣传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国际上外商也普遍承认这一事实。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来华投资更加积极、踊跃,其原因无非就是看中中国大市场。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摆在家里的市场不去占领,反而一个劲地跑到国外开拓市场,似乎有主次“颠倒错位”之嫌,此其一。其二,要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应该注意外资、外商来投资发展有如浮萍。因为外商能将国际产业迁移到中国,就完全有可能迁移到世界上他们认为最能赚钱的其他地方。再有,外资企业需服从其跨国公司总部意愿,与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不同,对外资企业我们不能强人所难。但内资企业根在国内,国家可以调控。外资企业根在国外,存在一些调控不到的地方。 

二、积极发展内需经济,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过渡 

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时,讲到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讲到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理念,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等,归结为一点就是发展内需经济。新一届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实际上也是注重发展内需经济。 

但是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差距。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一日之间完成。我国国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所以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况且我国外向型经济也不是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了。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大,在不同地区可分别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大致设想如下。 

1、在东部地区率先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地区仍保留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2、确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应以刺激个人消费为主。国家制定政策应积极支持、大力发展为个人消费服务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国的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产业也是相对比较落后,同样需要积极发展。 

3、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内需经济还应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城市化。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产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推进,其核心就是消化和吸收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 

外向型经济第8篇

■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等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达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不是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基地。我们的产业也不能永远停留于只做加工贸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国家实现民主富强。这跟外资公司在我国投资以期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是不同的。 ■我国外向型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 一、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9%,外贸年均增长约16%,比同时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快两倍。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升温。 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报告,从1979年到2011年8月,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6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案金额达到115.96亿美元,影响我国约191亿美元产品出口。发生的案件之多、影响我国出口金额之大,居世界各国前列。而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巴西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有四大特点,一是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二是贸易壁垒形式不断翻新;三是涉及行业广泛;四是形式多样化。报告认为,这些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涉案企业损失严重,还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 2、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造成的贸易规模不合理。 经过简单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问题。2011年1-9月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547.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227.50亿美元;但对韩国逆差263.30亿美元,对日本逆差177.92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55.55亿美元。虽然我国进出口总体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已经引起美国、欧盟屡屡出台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有利于美国产品扩大对我国出口,却伤害了本国企业的高新科技产品按自己国家的标准上市销售。 另一方面,我国对韩国、日本、东盟等存在贸易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据了解,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产生的逆差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其在我国大陆设有三资企业,而这些三资企业进口不断增加,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相当部分销往美国、欧盟等地。进一步分析,从1980年代至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日本、韩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贸易摩擦有时比较激烈,为了减少贸易摩擦,避开美国锋芒,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相继来到中国投资设厂,其产品改为从中国对美国出口。这实际上是属于日本、韩国对美国的迂回出口,产生的顺差也是迂回顺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却不顾上述事实,只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全部顺差记在中国账上,让中国承担全部责任,仅与中国交涉有关贸易摩擦事宜,显然不合理。 3、根据世界进口增长水平确定我国出口贸易的适度增长。 我们研究我国外贸的适度规模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

外向型经济第9篇

关键词:商务局;对外经济政策;优化

一、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原有成员国,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商务局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区位基础、产业基础、机构基础和发展四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区位基础,交通运输是任何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交通运输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基础。;其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产业基础,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之一是冲击本土产业,所以提高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机构基础,机构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而外向型经济涉及的部门较多,运作起来环节较多,如若不能畅通的衔接必然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的效率;最后,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发展基础,虽然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商务局外向型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分析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运转及涉及生产监督、工程制造、行政执法、物流运输、外向型经济金融支付、相关工作保障等多家单位,需要各家单位积极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保税区的设立、出口企业保险的资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制定、出口品牌的打造和扶助政策的制定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商务局提出设立保税区政策。设立保税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很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扩大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使我国更加的全面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体系中去。同时国内提出了“一路一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有部分是针对保税区定制的,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商务局出口企业保险资助的政策。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安全的发展应对部分大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险资助。经济全球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出口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风险,如若有恰当的保险政策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企业交易的安全度。因此商务局应积极地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保险政策。

第三,商务局制定跨境电子电子商务政策。《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规定了电子商务的四种服务模式,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先行政策,具有很强的倾斜型。而创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先一代的具有存量更多、流量更大等完善的优势,在优化电子商务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第四,商务局应提醒企业注重出口品牌的创立。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端的品牌不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输出量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商务局应制定相关的应诉政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激烈,国际市场时局动荡,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企业的诉求也越来越多,相匹配的应诉政策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出口的情形。

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的刍议

本文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可以优化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刍议:

第一,重新整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思路。改革开放将我国外向型经济引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经济全球化严峻的国际形势又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只有制定出适合发展形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保证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第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着手的重点。统筹运行国家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保障我我国外向型经济顺利发展,其重点应从产业机构升级、加工贸易转型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升级外向型经济产业机构优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优于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地位。其次,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弊大于利,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受到发展中国家”殖民“必须加快我国工业贸易的转型;

第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具体部署。具体部署分为以下几步:一、加快重庆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管理创新;二、加快推进重庆特色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三、加快进出口产业基地和特色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四、推进重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五、打造重庆外向型经济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

结束语:

商务局对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除了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固化了国际分工,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发展特点,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提出了优化的要求。本文将多年从事行业的经验与现有的局势相结合提出了几项关于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刍议,希望可以给业内人士带来研究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任祥,邵万清等.保税港区建设与发展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陈立泰,杨小玲.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考[D].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

[3]吴文丽,曾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D].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0.

[4]曾庆均.重庆商学院学报[J].2000.1.

[5]卿成.加工贸易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论文,2014.4

[6]赵青松.中铁国际铁路班列运行特点、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5.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