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求职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1 00:06:53

求职心得体会

求职心得体会第1篇

还清楚的记得12月1日城市学院举行的广州生源的招聘,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招聘,里面什么工种都招,简直把我们这些社会新鲜人当成了廉价劳动力。就在满怀激情排队的时候,从广播中传来了这么一句话:“各用人单位注意了,各用人单位注意了,招聘会结束之后,请各用人单位一律把投递者的简历带走,请勿遗弃在田径场上。”看着手上的简历,有一种说不出的莫名的伤感。

那天,我投了三份简历,两间学校,一间设计公司。因为我只有三份,所以我非常明确自己投递的方向——学校,尽管我所学专业涉及的东西可能更加适合在设计类公司工作, 但我还是想当老师,老师这工作很稳定,很平实,就是教书育人,却非常踏实。广州中学要招美术老师只有3间,也只是招代课的。面试的时候我挺紧张的,回想起来,缺乏平日的自信,语言由于紧张不自信,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没有一点逻辑。第一位面试官应该是这间中学的女校长,她要我自己介绍一下,就在我介绍自己情况的同时,她快速翻阅了我的简历,她问了我的实习情况,我简单的概括了我实习去的技工学校,所在班的情况。问我上美术课用什么方式上,还问了我简历里面提到的奖项。面试好象进入到朋友的聊天,最后她说,你准备好要试讲。就这样,结束了,感觉并没有什么,就像聊天。开了个好头,感觉还不错,又去排队了。这次就碰到二对一,连环轰炸,没有丝毫让你呼吸的机会,先自我介绍,你觉得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怎样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两个又空又大的问题,真的让我无从应对了。连闯两关后,我来到一家设计公司展位,人不算多,很快就轮到我了,看完我的简历后,她说,你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怎么玩具、广告都涉及了,太泛了吧?我答到:“设计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她还要说:“太泛了就不精了!”她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我肯定没戏了。那天投递的三份简历,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至今没有收到一个叫我去面试的电话,难道我的简历真的被遗弃在田径场上了吗?

12月8日华师的师范类专场招聘会,让我感受到就业形式与我所想的差距甚远,为了弄进场的门票,我出动了所有关系,甚至在网上开价买门票。在招聘现场,一条条望不到底的长尾巴,不知道该在那里排队,足球场上站满了人,寸步难行。为了把简历交给面试官,同时和让他在3分钟内了解我,我花了3个多小时才递交了一份简历。现在回想真的佩服自己,排3小时的队,竟然没有怨言,因为我知道,在这里除了要和自己班的同学竞争外,还有广州其他高校,省里的,甚至外省的人竞争。到处是在211工程学校里毕业的学生,到处是人才,别人都在排,别人都没有怨言,我又算什么呢?看着展位,我告诉自己,近了,近了,坚持……现在看来,这种毅力到底值不值得鼓励?想法可能偏激,其实就是事实。

参加招聘会其实无奈,就等于排队卖身,上前脱衣服等人,之后再给面试官玩弄一下,完后还有一种大难不死,自我感觉良好的态势,结局其实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求职心得体会第2篇

关键词:职业女性 精神需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53-02

职业女性是个特殊社会群体,对整个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从她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中,可以看出未来妇女发展的方向。当今社会处于瞬息万变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职业女性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与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相比,职业女性心理压力更大、心理问题更多、心理负荷更重[1]。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职业女性的心理健康,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日益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1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

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往往要开展各种活动以满足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用,这就是精神生活。当今社会之所以要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是因其主观欲望和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持自我精神世界存在和发展方面的要求,它表现为职业女性从事精神生产活动和追求精神享受,是激发和调动职业女性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因此,社会应该对女性的精神需求给予合理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这样,她们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才能得到有效调动。可以说,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是职业女性的主观愿望,同时也是社会各行各业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人的精神需求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平等、信息沟通、知识获取、休闲娱乐、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同样也是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而其中对于当代职业女性而言,更为迫切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职业女性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

拥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职业女性往往能够引领时代潮流,这固然是令人羡慕的一面。但同时她们要承受的压力并不比男性同事少。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也较男性多,既希望她们有男人一样果敢坚强的性格,又希望她们保留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就往往习惯于用事业、家庭双重标准来要求女性,这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2]。这种来自于工作、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过多的压力令她们身心俱损,使她们在美丽的外表背后显得又有些脆弱,近年来职业女性心理障碍、亚健康发生率普遍增高。职业女性要游刃有余地承受各种压力,首先需要的精神需求便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的职业女性通常具备几点特征:即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职业女性必须学会调整心态和情绪。目前的社会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优胜劣汰是基本法则。女性必须敢于直接勇敢地面对,及时化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积极、自信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

其次,职业女性需要充分体现人生价值。

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是职业女性精神需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女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她如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的发展使许多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职业女性通常都受过高等教育,学历、能力、心理素质等都相对较好。但她们在追求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不得不扮演“家庭主妇”角色。”[3]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女性由于生理和身体结构方面的原因,在精力方面普遍要弱于男性。职业女性不仅要承担工作任务,而且要处理繁重的家庭事务,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绝大多数的家庭基本上由母亲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这必然使职业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许多职业女性既不愿放弃自己的追求目标,又不肯耽误家庭事务,希望做到两者兼顾、两全其美。但这种追求,在我国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是需要极大的付出的。作为职业女性要扮演好职员、妈妈、妻子、儿媳、女儿等各种角色,在精神需求方面就需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所谓正确的角色定位,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竭尽全力,量力而行。首先确保履行各方面的基本义务,扮演好各种角色,但不需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各方面都要做到优秀,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某些方面做到优秀就可以了。盲目自大或者妄自菲薄都不是可取的做法,人们往往会因此丧失适合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职业女性首先要学会自知,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尽可能真实的掌握自己的各种情况,这样遇事时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在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要在清楚明白认识的基础上,要对自己的长处予以充分肯定。制定目标时力求从现实和自我的实际状况出发,不可不切实际。要敢于承认差距,正确定位,扮演好各种角色。

2 满足职业女性精神需求的相应对策

满足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既需要职业女性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用人单位和社会为职业女性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职业女性的光与热,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就职业女性自身而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只有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此外,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缺乏周围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人们遇到挫败时承受能力会大大下降,甚至难以适应。所以,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借助周围人的力量,在人际关系上用心经营,争取与周围尽可能多的人建立互信。那么职场上人人之间就会充满更多的温馨和关怀。

其次,勇于承担责任和善于学习。在工作中,要勇于担起工作责任,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拈轻怕重,就易避难;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逐渐树立信心和威信,从而获得成就感;要自觉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承压能力;要保持坚强的信念,承担事业和家庭中的各种责任;要克服过于感性的弱点,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面对得失,要理性地加以区分,既不可轻易放弃,更不可草率决定。因而,职业女性要具备知识涵养和道德修养,要求职业女性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再次,适度进行自我调节。职业女性要掌握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不宜长期进行紧张的工作。可时常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能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这对消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职业女性而言,加强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就用人单位和社会而言,可以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做工作:

第一,成立俱乐部,为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更快的生活节奏和更重的社会压力,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成立各种类型的俱乐部,缓解职业女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为她们提供培养健康心理状态的场所与机会,通过俱乐部满足职业女性渴望获取知识、朋友和各种信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为女性职工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供方便。俱乐部可以带有一定的赢利性,以便提高服务质量。俱乐部中可以开设各种培训班,丰富职业女性的业余生活并缓解压力,比如开设瑜伽班。瑜伽能够充分发挥女性阴柔之美,从而把女性带入至美境地。同样,这项运动也有双重功效:不仅可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此外,要想不被烦恼所扰,获得精神上的健康和解放,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休闲体育的方式也是职业女性可以采取的一种有效途径[4]。

第二,定期召开女性论坛,探讨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在职业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人单位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女性论坛,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做专题讲座,共同探讨职业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也给职业女性提供各抒己见的场所与机会,及时了解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关心她们的工作与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一些重大难题,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在读书、绘画、文学创作、科学研究等活动中,女性通过自我兴趣的探索,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新知识,并获得自我展示、自我认识的机会,有利于自我的重新定位与评价,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加速自我的发展。”[4]

第三,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应得到广泛关注,政府方面,可制定政策提高职业女性地位,为女性创造好的政策环境;妇联则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她们创造好的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使她们工作在充满爱、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用人单位则应提供平等、安定的环境,充分考虑女性生理等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保障其基本权益,“要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尤其要考虑到女性在人类再生产中、在家庭生活中,已经付出了比男性多得多的代价,为妇女提供更加广阔的社会劳动环境,提供适合妇女特点的社会劳动机会。”[5]用人单位要注意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制定工作业绩指标时,不可脱离实际,管理上更不可不讲人性。职业女性精神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支持与关心,后者更能有效地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注职业女性的精神需求,职业女性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职业女性心理压力及自我解压探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8):111-114.

[2] 罗亚莉.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7):27.

[3] 唐银辉.现代知识女性面临的双重压力及其成因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2.

求职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 职业健康检查;心理需求;对策

职业健康检查和一般的门诊检查有所不同,体检者多且集中,健康人群多,没有明确的目标疾病,以单位为团体集体体检。要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就应该掌握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特点。近2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疏导,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笔者根据工作体会对职业健康检查中体检者的心理需求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1 心理需求

1.1 受尊重心理 受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他们文化层次多样化、工作经历比较复杂,在其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尊重。

1.2 陌生心理 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对体检环境感到生疏,困惑,茫然,体检程序复杂多样,加之急于检查完的心理,常导致体检者烦躁不安,重复往返各个诊室之间,迫切需要医务人员的引导,得到医务人员的同情和帮助。

1.3 能否得到真实的体检结果 由于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者比较多,体检者常常担心自己的体检结果能否准确,能否检查出自己潜在的疾病。还有的体检者认为体检结果会受到用人单位及其他方面的干扰,缺乏公正性。

1.4 需要了解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知识 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多是单位组织来的,对职业健康检查缺乏一定的了解,在思想上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检查就是走形式,应付差事。对自己所从事危害因素的岗位知识匮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5 希望个人隐私得到保护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大三阳、小三阳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等其个人都希望检查结果能得到保护,以免受到歧视。

2 心理护理

2.1 要关心尊重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体检者 尊重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最基本的重要条件,不要单纯的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而要以“生物-心理-社会” [1]医学模式为指导,设法满足体检者希望得到尊重的心理。在工作中惯策人性化服务理念,坚持以体检者为中心,始终把体检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做到首问负责制,解释要耐心。医护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患者放心[2],医护人员要通过科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尊重,在为他们思考,牵挂,让体检者也能体会医护人员的辛苦和真情。

2.2 医院检查科室布局要合理,科室标识明显,护士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务热情,工作细致,耐心,周到,条理分明,忙而不乱,主动帮助体检者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体检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达到顺利检查的目的。为加强医护人员和受检者的互动,候检大厅内配备电子荧屏,可播放体检注意事项和各种常见病预防知识,护士也可利用候检时间向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体检者不但掌握了健康知识,又从感觉上缩短了候检时间。在这样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可使体检者情绪放松,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检查。

2.3 培养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 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时时处处的做到以体检者为中心,全心全意的为体检者服务。在体检中我们医护人员要本着科学,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份体检结果,以《职业病防止法》为依据出具体检报告。我们的每一个结论都关系到一个体检者的就业,甚至是对其职业病诊断的判断都至关重要。

2.4 加强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知识的宣教 利用候诊间歇,加强宣传教育,使其掌握相关的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提高体检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懂得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5 保护个人隐私 医护之间不随便议论,传播体检结果,对各项体检结果体检者凭身份证进行查阅,外人无权查阅他人体检结果,维护体检者的隐私权。

3 讨论

我国现有劳动力人口近7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少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仍然较差,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已经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最主要因素[3]。目前,该现象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在逐年上升,体检者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医护人员只有了解体检者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的提供体检服务,才能充分的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预防和控制消除职业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75.

求职心得体会第4篇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SGSY2009ZDO28);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09SJB790004)。

作者简介 黄海艳(1973-),女,江苏阜宁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谢茂拾(1958-),男,湖南长沙人,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文章在文献梳理与访谈的基础上,确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行为的主要表现,运用大五人格量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分类,并进行求职行为的测试,运用方差分析不同人格特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行为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五种人格类型在“您会积极通过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这一问题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题项都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求职行为;人格特质;应届本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6-0061-04

求职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主要的环节,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也是一段痛并快乐的历程。求职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提高求职成功率并缩短求职周期,节约求职成本。求助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着重研究五种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求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分别在求职行为的哪些指标上的差异显著。期待研究结论能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工作的选择;大学生培养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可借助研究结果在招聘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员工。

一、理论回顾:国内外关于求职行为以及人格的研究

1.求职行为的相关研究

求职行为定义的定义很多,从职业探索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种[1]。Steff,Shaw和Noe从信息搜寻角度来定义,认为求职行为是求职者对职业信息的数量和适用性进行探索的行为。Bretz,Boudreau和Judge也是从信息搜寻角度来定义:求职行为是花时间和精力获取有关劳动特定行为,包括准备求职行为和实际求职行为,不包含求职动机因素及求职结果。Soelberg认为,求职是包括识别理想职业、制订搜寻计划并选择工作、确定并接受选择结果等四种彼此相关行为,该定义仍关注信息搜寻和制订决策,没有关注准备求职简历和参加面试等行为。Kanfer等将求职行为定义为:动态的、循环的自我调适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并受主观意愿驱动的行为模式,开始于就业目标的识别,进而为实现就业目标付出努力[2]。在上述几种定义中,都将求职行为当作是指向目标的活动,目的是为了缩小目前状态与就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西方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个体的求职行为,建立了个体求职行为的心理学模型。西方学者一般都以态度―行为模型为基础来构建个体求职行为的心理学模型,其主要包括费西宾和阿正(Fishbein,A jzen)的缘由行为理论、阿正(A 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菲泽尔(Feather)的期望―价值理论及布兰特(Bryant)的前景理论[3]。西方经济学家的求职模型中大部分是研究失业者的求职而对在职人员的求职研究较少。西方主要关注求职行为、求职结果,预测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毕业生、失业者、待业者和在职人员等,研究求职行为时,主要从求职者对工作信息资源的利用、求职强度和求职努力性等角度进行描述与衡量。目前中国针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的研究,主要有陈仪梅、周红萍和张淑华[4] (2007)运用实证方法得出大五人格特质对求职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外倾性人格特质与其求职行为显著相关,其中开放性特质的个体,在求职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向上,敢于冒险,善于尝试,不怕失败,研究结果未显示神经质与求职行为的相关性。

2.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指一个人习惯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成年后比较稳定。严格地说,人格并无好坏之分,但是人格会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有利或者不利条件。因此充分的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个人就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Kobasa[5](1979)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定的人格特质包括对自身的赞许、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内部控制等在应对压力事件中起积极作用。Kanfer(2001)研究表明人格、期望、社会动机等与求职行为成显著正相关。

“大五人格”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而提出的人格五因素模式。大五人格主要包括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五个人格倾向。适应性主要表明个人情绪和行为的稳定程度,强适应性的特点为能自律和克制,情绪反应较平缓,接受规则;社交性则表明一个人的内外倾向及其程度,高社交性者往往很热情、较能接纳他人,有信心、乐观、渴望成功;开放性主要表明自身对外界和自我内心的开放和接受程度,高开放性者对新事物敏感,追求新奇,易于沟通,乐于接纳自己,也希望给外界留下良好印象;利他性主要表明个人的社会生活取向和环境认同程度,这方面较好者往往很谦虚,适应他人和环境,不易发生冲突;道德感则主要反映个人的诚信、责任心及道义感,高分者重视个人诚信,愿意承担责任,富有同情心。

实践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模型能有效预测人类行为,如Salgado选取欧共体的研究做元分析,结果表明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对所有职务和所有绩效的效标都有很高的预测效度,并能很好地预测培训成绩效标(丁立平,2004)[6]。在求职行为中,Wanberg(2000)的一项研究表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外倾性、责任感与求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7]。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出研究假设1.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在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

二、数据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与问卷

本次调查共在南京6所高校的大四学生中进行,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这段时间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求职高峰期。笔者认为,在此段时间他们对求职行为的感受最深,也最感兴趣,对问卷的回答比较认真。调查中将大五人格量表与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一起发放并回收。共调查了500个样本,其中女生为307人,男生为193人;专业包含经济管理类、工程类、计算机类等。问卷主要请教师或班长组织班级集中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回收493份,其中有部分问卷的大部分题项的选择为1或5,认为该部分被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时的态度或状态有点问题,故在统计中去掉了该部分问卷。有效问卷为439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其中外倾性80人,所占比例为18.3%,神经质97人,占22.2%,开放性75人,占17.1%,随和性90人,占20.2%,尽责性97人,占22.2%。

大五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论的基础之上,由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雷在1987年根据大五人格理论编制的,编制者前后共经过两次修订,并于1992年出版了NEO人格问卷的修订版(NEO-PI-R)。NEO人格量表自中科院的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并引进之后便被国内不少学者使用,由于NEO人格量表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在广泛的实践中已经被证实,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大学生目前的人格特征,并作研究与分析,为大学生人格培养提出正确对策。本大五人格量表共25个题目,并分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五个维度进行测评,每个维度设置了5道题目。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由张建新教授修订后的。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问卷主要借鉴了山东大学的王同军(2007)的硕士论文《大学生的职业归因风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求职行为的关系》中的求职行为的问卷的一些条目,以及暨南大学汪璞的硕士学位论文(2008)《广州市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结构及相关研究》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初步的题项,根据初步设计的题项对30名求职已经成功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进而确定求职行为的主要表现。最终确定18个题目,具体问题见表1。问卷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项目计分从1到5为“从不”到 “非常多”,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0.880,2符合研究需要。

表1. 求职行为问卷的题项

2.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者用SPSS for Windows 11.5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 “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去除因子负荷小以及双重负荷、甚至多重负荷的条目,建构应届毕业生求职行为的初步模型。根据黄胜兵(2002)和周志民(2003)的观点,项目在因子分析中,单独成为项目的因子应首先删除,其次经旋转后因子负荷值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值都大于0.4者删除。本研究在第一次因子分析中根据特征值大于1,旋转因子负荷大于0.4的原则,共提取了6个公因子,其中第9题和第16题的因子负荷较低,在除去这2道题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了5个公因子,具体数据略。

运用方差分析五种人格特质在求职行为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描述性统计数据(具体数据略)表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具有一些共性,同时不同特质的大学生在求职行为上的表现各异。

(1)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具有一些共性。在16种大学生求职行为中“您会等待家人帮忙张罗工作吗?”总体均分最低,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比较强,不会依赖父母帮助寻找工作。“为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等吗?”、“您会合理的缓解求职的心理压力吗?”以及“您会积极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吗?”得分均较低。“为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等吗?”得分较低,说明大学生在求职中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素质,而不是外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经济问题,如支付不起高档服装或其他美容项目费用。“您会合理缓解求职心理压力吗”得分低,可能源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抱有怀疑态度。“您会积极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吗?”得分较低,可能也源于大学生求职的压力,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寻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往往会选择一些与专业不相关或相关度很低的岗位。“您会有针对性的准备简历吗?”总体均分最高。“您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吗?”、“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网上搜到的相关职位,您都会网投简历吗?”、“您会积极学习有关求职的礼仪吗?”4个题项上得分也偏高,说明大学生对求职定位有很好的认识,会利用网络这一比较便利、便宜、快捷的求职手段,在求职过程中为保证求职成功会有意识的学习有关求职礼仪。

(2)不同特质的大学生在求职行为上差异。外倾性的人在“您会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吗?”,

“除在高校所在地的求职活动外,您会去远一点的地方参加面试、笔试或者招聘会吗?”,“您会等待家人帮忙张罗工作吗?”3个题项上得分最低。在“您会合理的缓解求职的心理压力吗?”、“您对自己找工作方面的事情充满信心吗”,“您会努力争取有可能的面试机会吗?”、“您能客观地接受笔试、面试结果吗?”、“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5个题项上得分最高。神经质的人在“您会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寻求与自己求职有关的帮助吗?”,“您对自己找工作方面的事情充满信心吗?”2个题项上得分低。在“面试或者笔试前,您会积极搜集单位的笔试、面试题目吗?”,“您会积极总结自己的笔试面试经验吗?”,“您能合理的缓解求职的心理压力吗?”,“您能客观地接受笔试、面试结果吗?”,“网上搜到的相关职位,您都会网投简历吗?”,“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吗?”6个题项上得分最高。开放性的人在“面试或者笔试前,您会积极搜集单位的笔试、面试题吗?”1个题项上得分最低。在“您会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吗?”,“您会积极学习有关求职的礼仪吗?”,“您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吗”,“除在高校所在地的求职活动外,您会去远一点的地方参加面试、笔试或者招聘会吗”4个题项上得分最高。随和的人在“您会积极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吗?”和“您会等待家人帮忙张罗工作吗?”2个题项上得分最低。在“您会努力争取有可能的面试机会吗”,“您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吗?”,“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找工作,您会买价格不菲的正装,或做美发吗?”4个题项上得最高。尽责性的人在“您会积极学习有关求职的礼仪吗?”,“网上搜到的相关职位,您都会网投简历吗?”2个题项上得分最低。“您会积极总结自己的笔试面试经验吗?”1个题项上得分最高。

“您会通过诸多求职网站来获取职位信息吗?”这一问题上,五种人格类型都没有差异,都表现出对网络利用的较高热情,均分为3.710,7。其他题项在人格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假设1.绝大部分得到验证。

三、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研究假设绝大部分得到验证。说明了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有显著差异,这其中有些行为是有利于与求职成功的,有些则会导致求职的失败,如“不能合理缓解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求职的积极性,有时还会造成更大的后果,如自杀等。不重视“复习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可能会导致在求职的面试或笔试中得不到好的成绩,而与期望的职位插肩而过,导致求职失败。

2.建议

大学生作为求职过程中的主体,掌握求职行为的主动性,应在正确认识自我人格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定向培养自己的人格倾向,努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优化自身优势与岗位的配置,让人格特质为自己的成功求职加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平衡自己的心态,在面试官面前做到不卑不亢,展现真实的自己,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技能素养来打动面试官。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人格特质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求职的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人格特点中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地学习各种求职技巧、缓解求职压力,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地展示自己的实力。招聘单位可以在招聘过程中,在考察求职者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通过考察其求职行为来挑选适合招聘职位的员工,做到人岗匹配,提高招聘的成功率,以节约招聘成本。

[参考文献]

[1]汪 璞.广州市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Kanfer R, Wanberg C R, Kantrowitz T M.. Job search and employ-

ment: A personality-motivation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 (5):837-855.

[3]刘永安,赵曙明.西方个体求职行为心理学模型述评[J].商业研究,

2008(3):30-32.

[4]陈仪梅,周红萍,张淑华.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求职行为作用机制研

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90-95.

[5]Kobasa S C.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nes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9,

37(1):1-6.

[6]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04(1):7-11.

[7]Connie R W, Joseph T B, Rtuth K.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net

working intensity among unemployed job seekers [J]. Journal of Ap

plied Psychology Washington,2000,85(40):491-503.

Differences in Job Searching Behavior of Fresh Graduates with Bachelor Degree in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Huang Haiyan,Xie Maoshi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求职心得体会第5篇

由于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类别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也已转变为向社会供给专职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有力后援力量,而职业院校中良好的体育教学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将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职业体能进行有效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设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职业素质

伴随时代不断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体系已得以较为有效的完善,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形式也逐步走向了多样化路线,由于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类别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也已转变为向社会供给专职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有力后援力量,这也要求职业院校在对专职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与适当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得以充分有效的提高。而良好的体育教学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将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职业体能进行有效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设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向

(一)将以“健康为首要目标”的教学观念深植学生心中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照顾不同体质学生的不同身体需求,不能以强硬的要求命令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完成教师所自主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自身的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不同体育水平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以全面的提升,使体育教学课程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得以使自身的职业体能有所提升,进而为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奠定良好稳固的基础[1]。体育教师应当通过体育教学课堂将“以健康为首要目标”的观念深深的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即便脱离了体育课堂甚至脱离校园生活之后,也仍可以良好的将终身体育精神延续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之中,使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不只是止步于眼下而得以长久的保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的职业体能与素养得以持续的提升。

(二)将体育教学体系进一步合理有效的完善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体系随较以往而言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要相关教育界人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合理有效完善,要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根据社会对于职业性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而实施适度的针对性完善措施,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其职业需求进行较为周密的考虑,使学生在对体育相关的技巧与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在精神意志与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参与职业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此同时,任课体育教师还要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学习力度来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只有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保障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才能使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一)将职业特点合理融入体育教学

随着眼下我国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新兴行业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这使相当一部分行业的职业性与特色性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更加鲜明的展现,对于各行业工作者而言这种快速发展与变化对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为严苛与高标准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安排与设定时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性与职业需求加以考虑,从而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进而使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以充分的提升[2]。例如,在针对机车、机电等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将来步入职场以后的工作要求,这些学生的身体部分肌肉以及身体综合体能需要得以有效的锻炼,从而使其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保持较为充足的体力,不因自身体能不足而对自身的事业甚至前途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当在该专业的体育教学课堂上位同学剖解分析其工作对其体能以及分体部分肌肉力量的需求,并向同学讲解体育锻炼技巧与专业知识,使学生得以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着重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及时有效的锻炼,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将劳动模拟教学形式引入体育教学课堂

无论对于何种职业而言反复多次的实践练习都是职业基础中的重要部分,若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能够将对于劳动的模拟行为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中,势必将对学生将来对于职业操作的熟练掌握与其自身的职业体能以及职业技能造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授课之前对不同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不同劳动形态与劳动特点进行全面性的细节剖析,并设计合理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堂与体育形式将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建筑施工专业学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对其抛接转砖头的劳动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后利用排球运动的抛接特点,将体育运动与工作劳动进行合理有机的完美融合,使学生在抛接排球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动作技巧,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通过肌肉记忆使这些技巧得以恰当的应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职业体能得以有效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需要突破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体育教师需要转变自身在体育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将学生视为主体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人性化且职业化,在遵循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体能的培养,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和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136,148.

求职心得体会第6篇

(一)在职员工的工作情绪状态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9道题来调查在岗职工在工作中是否有饱满的情绪状态,是否愿意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挑战和学习中,是否体验到负面的情绪情感等,调查结果如下:1..感觉精力充沛或很好的员工占到62.1%,感觉精力一般的员工有32.5%,感觉精力不足的人占5.1%。2..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重或者很繁重的员工占62%,感觉任务繁重程度一般的员工占35.4%,认为任务不重的人占2.4%。3..员工中没有身心疲惫的感觉者占14.6%,,偶尔有身心疲惫的感觉者占63.1%,经常有身心疲惫的感觉者占22%。4..有40.1%的员工觉得压力非常大或者大,有50.7%感觉压力一般,只有8.4%感觉压力不大。

(二)在职员工的工作态度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10道题调查在岗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热情,是否喜欢,是否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工作中能否愿意与他人沟通,体验到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统计后得出以下结果:1..10.2%的员工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50.5%喜欢自己的工作,34.5%对工作的态度一般,4.8%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2..9.2%的员工非常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63.3%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15.3%不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12.2%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3..24.5%的员工没有感觉到不被人理解,66.5%有时会感觉不被理解,3.4%会感觉不被理解,5.6%经常感觉不被人理解。4..37.2%的员工没有感觉自己对工作的热情降低,48.1%有时会感觉对工作的热情降低,6.6%会感觉到对工作的热情降低,8.2%经常会感觉对工作的热情降低。

(三)在岗职工的工作成就感这部分题目设计了9道题调查在岗职工能否体验到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能否找到工作的意义所在,是否有较高的工作效能感,统计后得出以下结果:1..11.9%的员工认为当然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快乐,57.1%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快乐,34.2%的人只是偶尔获得满足和快乐,还有8.4%的人根本就不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和快乐。2..16.9%的员工会积极主动承担工作并享受完成工作后带来的成就感,53%能够主动承担工作并享受成就感,26.3%有时会主动承担工作并有成就感,3.8%根本不会主动承担工作。3..42.7%的员工不会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46.2%有时会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3.1%会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8%经常会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4..44.1%的员工感觉可以达到工作要求,而49.4%的人感觉有时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工作要求,6.1%的人经常会感觉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工作要求。

(四)在职员工的压力来源及心理健康意识这部分题目调查了在岗职工对压力来源、压力处理途径、心理健康、是否有必要开展心理调适工作等问题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讲,在岗职工的心理压力较大,压力源主要集中在工作和经济上;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认为心理调适工作非常有必要,对工作的促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心理咨询专业的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统计结果如下:1..工作压力是在岗职工的第一大压力,56%的人存在工作压力;经济压力成为在岗职工的第二大压力,32%的人存在经济压力。2..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有52.8%的员工会选择向朋友求助,41.2%会选择向家人求助,11.4%会向同事求助,只有7.4%会向领导求助,还有11.4%不知道该找谁帮忙。3..87.9%的员工认为应该及时调整情绪释放压力。在实际遇到压力时,有49.9%的员工选择了向朋友或家人倾诉,42.9%选择了娱乐活动或运动,17.5%选择了藏在心里,这对于心理健康是很有危害的,只有5%的员工选择了寻求心理咨询,说明人们对心理咨询专业还不是非常认可。4..有27.2%的员工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很多,56.5%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是很多,14.9%认为几乎没有人存在心理问题。5..有17%的员工觉得自己需要心理调适。95.9%的员工认为应该重视心理问题。有18%的员工存在情绪低落或情绪起伏大的问题,这部分人是心理调适的重要工作对象。

二、在职员工职业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了多组参数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有以下七个因素影响了在职员工的职业压力感和心理健康状况。

(一)单位因素不同单位的在岗职工在对工作的喜欢程度、满意程度、成就感、对自身发展及职业的规划清晰度、挫败感、心平气和、得到关心、身心疲惫、对工作不再热心等15个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讲,国家机关的在职人员体会到了较高的工作价值感、保持了较高的工作热情;社区工作人员的价值感和工作热情位居其次;学校教师、医院员工及企业员工在各方面的体验水平都明显低于前两类单位,具体情况如下:1..医院工作人员不喜欢工作的倾向性明显大于其他单位,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喜欢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单位。2..国家机关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在获得心理满足和快乐的程度、工作成就感、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单位。3..社区及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应对工作新要求的信心、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在工作中获得进步与发展三个方面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单位。4..国家机关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反思个人工作、学习、生活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单位,医院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个人反思方面的水平显著较低。5..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体验到的挫败感明显低,企业的工作人员体验到的挫败感明显高于其他单位。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很少体会到身心疲惫的状态,而医院及学校的工作人员体验到的身心疲惫状态显著增多。

(二)性别因素性别因素对在职员工心理状态的各种体验影响不大,总共影响了5个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男性在岗职工比女性在调整工作心态方面存在一些优势,男性比女性在职业规划方面更清晰,对于应对工作中的新要求更有信心,更能反思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工作中更能保持精力充沛,也更能保持心平气和。

(三)年龄因素年龄因素影响了在职员工职业压力中的16个问题,年龄越大对工作的喜爱程度越高、热心度越高、挫败感越低、成就感和价值感越强,在工作中越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但在一些题目上30-50岁之间的员工选项要比低于30岁、高于50岁的员工选项更消极。

(四)婚姻状况差异婚姻状况因素影响了在职员工职业压力中的10个问题。已婚人士更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更清楚工作职责,更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更不容易怀疑工作意义,更不容易体验到挫败感和力不从心的感觉,更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但是未婚人士比已婚人士更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较少感觉到任务繁重,这和未婚人士没有家庭职责的压力有很大关系。

(五)学历因素学历因素同样影响了在职员工职业压力中的10个问题。1..学历越高,对工作的喜欢程度越高,更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在工作中的建议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2..学历越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越明确,更清楚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提升的能力,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能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进步,对这些问题,大专学历群体并没有表现出比高中学历群体更高的数据,可能是因为这个群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迷失方向。3..学历越高,越感觉工作任务重,其中硕士学历这个群体和大专群体的数据类似,比本科学历群体的数据略低,这可能是因为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同时能够承担的任务也越多。

(六)收入因素收入水平差异影响了在职员工职业压力的11个问题。收入水平越高,职工对工作的喜欢程度越高,职业规划越明确,越清楚自身在工作中应该提升的能力,越能感到心满意足,越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进步,越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能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越感觉任务繁重,越少体验到挫败感,越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在工作中的建议越能得到尊重。但是2000-4000元这个收入段的职工数据比较特殊,经常会比低于2000元收入的群体的数据更消极。

(七)工作年限因素工作年限差异影响了在职员工职业压力的15个问题。工作年限越长,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越清楚,越能经常反思自己,越清楚工作职责和要求,越能有效完成任务,越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更能在工作中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越感觉到工作任务重,越不会怀疑工作的意义,力不从心的感觉越少,越少体验到挫败感,越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对工作的喜欢程度、获得心理满足和快乐的程度、获得成就感的程度和对工作的热心程度,随着工作年限的变化,呈现出上下起伏的特点,即高——低——高——低的变化特点。

三、结论及分析

(一)西城区在职员工的工作压力普遍较重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六成的职工感觉工作任务重或者非常繁重,这个数字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可能和被调查对象为北京西城区的在职员工有关系,大城市的工作压力要高于中小城市,同时西城区位于北京的核心位置,工作要求高、责任大,尤其是街道及社区工作者,是政府的基层行政组织,工作繁杂、任务重,各项工作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工作压力也会明显偏大。

(二)国家机关在职员工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在各类单位之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国家机关的在职员工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是最高的。以往很多学者对公务员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感、心理健康等课题进行研究,认为公务员的心理问题突出,职业倦怠比例高,重点关注了这一群体,但本研究在各类单位的比较中发现,国家机关员工的职业压力感相对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好。这可能是因为公务员职位在国内来讲是众人瞩目的岗位,因此受到的关注也较多。还有一种可能是区域差异。

(三)医务人员及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调查数据显示医院及学校的在职员工职业压力过大,倦怠感较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其中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比教师更重,职业倦怠感更强,本研究的统计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心理减压工作任务重大。

(四)30-50岁的员工是心理压力过大的高危人群调查数据显示,在工作任务繁重程度和精神状态等方面,30-50岁之间的员工要比低于30岁、高于50岁的员工感觉任务更重,精力充沛的程度更低,压力感更高。这和他们的家庭任务、工作任务都比较重有关。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更值得关注。

(五)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成为最大压力源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成为在职员工两个最大的压力源,但是这两个压力源的确让人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收入,就会拼命工作,从而增加自己的工作压力;如果减缓人们的工作压力,那么经济压力相对又会加重。这种恶性循环有其时代特征,也是由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求职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恋爱挫折;辅导对策

青春是美好的,恋爱的季节是青春洋溢的季节。高职大学生处在活力的青春期,青春因恋爱显得更加美妙,因而恋爱已成为大学普遍的现象,进入高职校园,学生情侣随处可见,高职学生恋爱的范围比本科院校的恋爱行为毫不逊色。由于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高职大学生在追求、享受爱情的同时,也很容易遭遇心理挫折,这些挫折给高职大学生带来较严重的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为之付出生命。由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以学生为本、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恋爱辅导等方式来探讨高职大学生恋爱受挫后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帮助高职学生预防与解决由恋爱挫折产生的心理困扰。

1 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类型

高职学生的恋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高职学生恋爱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恋爱挫折心理:

1.1 仇恨心理

从高中的学习压力中解救出来,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培养成一种成人的感觉,对于异性的渴望和追求也成为其展现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的一种方式。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异性的尊重和认可。如果恋爱的结果是成功的,这无疑将提升甚至膨胀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然而,一旦失败,对于自我的认识和他人的认识便会出现偏差,“爱不成反成仇”就是这样一种心态的产物。高职大学生一旦在情感追逐中遭遇失败,往往会失去理智,产生报复的心理,甚至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他人。

1.2 顽固心理

失恋是爱情的悲剧,对于失恋者来说,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但大多数失恋者都能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这一现实。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因为把失恋看得太重,并在负性情绪冲击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得不到别人休想得到”就是由一种绝望情绪产生的反常心理。失恋者在失恋后把自己的痛苦统统归罪于对方的抛弃,因此有的采取卑劣手段败坏对方名声;有的铤而走险,用暴力伤害对方,以发泄行胸中的仇恨。

1.3 唯一心理

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高职大学生青春年少,在情感体验上不乏初摘青果的痴男怨女,当他们第一次投身于感情世界,第一次体味到爱情的酸甜苦辣时,很容易萌发宿命论的主观愿望。所谓“海誓山盟”、“一见钟情”反映的正是这种心理。由于社会阅历的局限,高职学生把社会微缩到校园,在他们的意识中,只问情为何物,恰如瑶小说中那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当然,我们肯定这种情愫是美好的,是青春期对感情的体验,但是,如果一旦恋爱失败,这种“唯一性”是另一种比较极端的心态。仅仅从个人的一次失恋便否定了爱情本身,终日沉沦在痛苦之中,反复咀嚼失恋的痛苦,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感情脆弱、性格古怪、形单影只,让人难以接近。这种现象在男同学群体中较为常见,在心理上称为“自我失败预言”。

2 对高职学生恋爱挫折进行辅导的有效策略

高职学生因恋爱引发的挫折心理,尽管表现各有千秋,每一案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根据求助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咨询的方法与进程。但高职学生同时存在社会阅历浅;思维广阔性、深刻性不够;看待问题片面、易钻“牛角尖”;情绪易冲动、处理关键问题依赖性强等相似的心理特点,也为研究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的共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高职学生相似的心理特点,运用情绪宣泄一重新建构对恋爱的认知体系一行为训练的辅导策略,能在高职学生恋爱挫折辅导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情绪宣泄

情绪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的是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辅导实践表明,当高职学生遭遇恋爱挫折心理时,在精神上会受到严重的挫折,打击之后产生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孤僻等负面心理。宣泄力增强,理性思考问题能力就会严重下降。因此,在个体心理辅导中,首先应通过倾听、理解、共情、鼓励、情感反应等参与性心理咨询技术打开求助学生心中堆积不良情绪的阀门,疏通情绪宣泄通道,引导求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尽情宣泄因恋爱受挫产生的不良情绪。宣泄并不一定是只是向某一个人一吐肺腑之言,也可以用写日记等的办法来解决,当然找到自己的家人、朋友、亲戚、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则更好。除此这外,还可引导求助学生领悟在生活中以“不伤人、不害已、不损物”为原则进行合理宣泄的方法,如跑步、郊游、书写、大喊等。通过情绪宣泄,学生郁积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心情就会相对轻松与平静,更容易理性、客观思考爱情挫折事件本身,也为下一阶段心理辅导的开展奠定基础。

2.2 重新建构对恋爱的认知体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其极具影响力的“情绪ABC理论”中强调,情绪与不良行为(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信念(B)造成的。大学生之所以因恋爱问题深陷心理困扰,与其面对恋爱问题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些糟糕之极、非黑即白、以偏概全、主观臆测的不合理信念,在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中普遍存在。因此,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辅导要重视修正求助学生存在的错误认知,让其思维回归理性,客观面对现实,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通过概述、具体化、解释等心理咨询技术引导学生领悟、确认其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通过“空椅子”、“产婆术”、“合理情绪想象”、“RET自助表”、“RSA报告”等咨询技术,引导求助者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以达到消除或减轻求助学生不良心理症状之目的。

2.3 行为训练

经过情绪宣泄与重建认知体系,求助学生基本能对自己面临的恋爱挫折心理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而要进一步走出因恋爱挫折心理带来的伤害,与恋人和谐相处或走出恋爱失败的阴影,则需要锻炼合理行为能力。因此,高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心理辅导,需要就求助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行为训练方法,训练求助学生的合理行为。如“积极心理暗示”、“优点或成功事件集锦”、“择优参与”等方法可帮助求助学生走出自卑的沼泽,重建自信;“一分钟深呼吸”、“橡皮筋弹腕法”等方法可增强求助学生情绪调控能力,避免冲动行为;“换位思考”、“多方求证”等方法可引导求助学生消除主观臆测,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合理行为反应。总之,在高职学生恋爱问题心理辅导中,行为训练方法灵活,可因事、因人制宜,在解决高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同时,还要发展高职学生良好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1986,12(5):260-262.

[2]马志国.彻底粉碎心中的焦虑[J].大众心理学,2009(10):8-10.

[3]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求职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8-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2]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4]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

[5]陈玲.基于团体辅导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 50)

求职心得体会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邱秋云(1968-),女,广东省潮州市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立项研究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编号:GDKM2011-1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教学的特色与要求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必须正确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的人才,除具备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首要任务是“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的人性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发展,既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其次是“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取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既要注重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获取知识及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发展变化的职业要求,为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重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高职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更进一步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掌握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思政课着重在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一个做法,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16号文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既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反过来强化对理论的认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信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为了实现高职教育思政课的上述目标,应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除追求上述目标外,还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主动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为此,高职院校要注重从校企合作切入,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方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相融合,凸显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色,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面对挫折,等等,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突出德育目标

诚信敬业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思想道德品质好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突出以爱岗敬业、诚信守法为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看待问题视角多样化,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设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怀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些困惑和迷惘。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功利化价值取向明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大力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岗训练、职业规划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在今后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激发学生为事业而努力奋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精神,树立起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自身长远发展进步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诚信教育,夯实职业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因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各式各样的诚信缺失现象,毒害人的灵魂,吞噬人的良知,高校校园也深受其害。考试作弊、拖欠学费、毕业生推荐材料弄虚作假等信诚缺失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令人深感不安。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并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在校园营造诚信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受到校园诚信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尤其要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来自企业、社会等外力的鼓励、教化,引导和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中,能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使心灵得到熏陶和感化,避免受到利益的困扰,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诚信意识,提高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

3.加强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离不开课堂的理论教学,但通过在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中进行教育,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学校要通过工学结合,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互支撑的平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培养目标。当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企业的规章制度能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这对于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提前体验将来从事职业的具体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也使学生在体验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深刻感受职业道德的意义。

(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突出能力目标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特征日益显现,职业的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职业技能,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学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要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以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和人生顺利发展为重要追求目标,强化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和思想行为的能力,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政课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向现实实践的转化。实践不仅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实践中,学生能接触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实操技能,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高职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这条主线,全面考虑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能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3]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保证和基础。

(三)注重人文关怀,突出情感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4]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公平、政治公正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不同意识形态竞争加剧,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发展使职业竞争更趋激烈,竞争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也使学生倍感压力。面对竞争压力和社会矛盾,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政治上的鲁莽和行为上的失范等现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灵的完善与和谐,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心灵间交流的过程。思政课的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它伴随着人的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实践是知行转换的关键环节。在知行转化过程中,情感承担着“催化剂”和“调节器”,[5]发挥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积极探索将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掌握学生喜欢什么、接受什么、厌恶什么,并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积极开展情感体验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检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助人的乐趣,感受别人指导、帮助的体会,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学会与人相处,真正认识到人的价值。通过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高尚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内在动力,树立成才的理想和成功的信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其健康的内心世界和正确的行为方向,形成良好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3.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10-12.

[3]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