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针灸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8 03:43:04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第1篇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

针灸医学论文第2篇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针灸医学论文第3篇

1.1对象

参加远航的某舰全体官兵,其中女军人3名,年龄18~57岁,平均(27.2±5.5)岁。连续航行或漂泊89d。远航前体检均无明显的躯体性疾病,符合远航健康要求。航行前对舰艇进行消毒、灭蚊、灭蝇、灭鼠、灭蟑和饮用水水质检验,符合防疫要求。

1.2方法

对远航期间全舰官兵发病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有针灸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针刺、耳穴贴压或针药治疗。针刺治疗时采用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补虚泻实,根据病症留针或不留针。耳穴贴压治疗时采用辨证取穴和根据病变部位在耳部的投影取穴相结合,用王不留行籽耳贴贴压耳穴,嘱咐患者每小时压迫耳穴1次,每次1min,感觉到酸胀痛为宜。所有患者均在24~72h后评价疗效。

1.3疗效评价

针刺或耳穴贴压24h后评判疗效。痊愈:症状消失,无不适主诉;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轻微不适感;有效:症状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结果

2.1患病情况

全舰官兵89d内共患病343人次(复诊除外,下同)。具体如下:出航阶段9d共患病63人次(18.4%),其中晕船(中度A级以上)18人次(5.2%);执行任务阶段72d共患病270人次(78.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9人次(31.8%);返航阶段9d共患病10人次(2.9%)。任务前期(第0~30天)患病165人次(4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9人次(25.9%),中度A级以上晕船22人次(6.4%);中期(第31~60天)共患病92人次(26.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人次(5.5%),腰腿痛13人次(3.8%),真菌性皮炎10人次(2.9%);后期(第61~89天)86人次(25.1%),其中腰腿痛12人次(3.5%),功能性消化不良11人次(3.2%)。

2.2针灸治疗或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应用情况

总患病343人次,有针灸适应证者208人次(60.6%),疼痛性疾患如腰腿痛、功能性疾患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感染性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129人次(37.6%)接受针灸或者针药治疗,占有针灸适应证的62.0%。共发生晕针1人次,立即停止针刺,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接受针灸或针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见表1。

3讨论

舰艇长时间远航执行训练、演习、护航等任务,远离大陆,补给困难,人员密集,空间狭小,气象海况条件复杂,医药器材有限,因此做好远航期间卫勤保障和医疗服务相对困难。笔者利用此次远航,对一些病种进行针灸或针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认为针灸在舰艇远航卫勤保障中有以下特点:

3.1适应证广,操作简便

针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治疗科学,它通过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或者经验取穴,施以针刺、穴位贴压和一定的手法,以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它不仅适用于各种躯体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背、腰、腿疼痛[1],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2]、便秘[3],以及一些疾病的对症治疗,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4]和咽部疼痛[5]、急性胃肠炎和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腹部绞痛[6],而且也适用于急重症如昏迷、晕厥、虚脱、中风、小儿高热惊厥[7-8]等的抢救,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针刺和耳穴贴压操作简单,理论也不是很复杂,仅需短期的学习和培训就可以掌握,便于基层军医运用。

3.2成本低廉,疗效确切

针灸成本低廉,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昂贵的药品,有利于利用有限的卫生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针灸治疗病症,只要辨证合理,取穴准确,一般“得气”后即刻就能缓解大半,总有效率多在90%以上。

3.3诊治结合,利于鉴别

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同时也是鉴别诊断的手段。一个部位的疾病往往在相应的经络或穴位上有所反映,可以通过视诊、触诊、针刺等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如在耳穴方面,目前已发现有80多个耳穴对应着人体的80多个解剖部位,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往往在其相应的耳穴上反映出来,表现为耳穴皮肤颜色变化、软骨增生、变形、水肿、脱屑、压痛、电阻变化等,而对这些耳穴进行贴压又能缓解和治疗相应部位的病痛。一些特异性耳穴的阳性反应还有助于某些疾病性质的鉴别。譬如耳朵的过敏区是诊断过敏性疾病、判断是否过敏体质的要穴,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穴、支气管穴、平喘穴和过敏区都出现阳性反应,而在支气管炎等疾病,过敏区就不会出现阳性反应[9]。在体穴方面,一些部位的疾患往往在特定穴位上压痛十分明显。譬如胃痛在足三里、小肠绞痛在上巨虚、大肠绞痛在下巨虚、阑尾炎在阑尾穴、胆囊炎在胆囊穴、肾绞痛在三阴交和阴凌泉会出现明显压痛[10]。在缺少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对这些阳性反应点的触诊有助于判断急腹症的病变部位,而在这些穴位施以针刺,又能缓解甚至治愈腹痛。

针灸医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针灸文化;传承精髓

社会正在进步,中医针灸伴随着现今的时代变更也增添了新内涵。在各个时段内,中医针灸都表征为不同特质,传承悠久的这类文化应能融汇全方位的中医内涵。中医针灸根植于仁爱,应能真心去关爱生命并且尊重病患。针灸也有着深层的潜力特质,应能顺应根本的病情以便于采纳最适宜的医治方式[1]。要从整体入手,妥善把控针灸关涉的各方面。依循天人和谐的根本思路,妥善调和了机体内的阴阳双重关系,解决长期累积的潜在机体病症。

1 精髓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医学,针灸根植于悠久性的中医文化,拥有本身的独特内涵。传统医学范围内的针灸应被看作珍贵遗产,现已归入非物质文化。从现状来看,针灸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明,不应予以忽视。国际化状态下,西医辐射过来的较大影响日渐渗透于中医,潜在偏离了本源的价值理念[2]。更多人日渐接纳了中医,然而中医趋向于迷失必备的方向,不得不予以反思。

现今针灸的较多医师没能吸纳传统性的精髓文化,缺失了医治病患必备的经典思路。有些医师觉得:针灸本质为物理性的某类疗法,它根植于神经节段必备的理论。从现有状态看,针灸仍单纯涵盖了神经痛、骨伤及运动性的障碍[3]。针灸覆盖的现存范畴仍偏窄,减低了本该有的覆盖面,更不能够处置多样的疾病。西医多样的新颖医治手段含有红外辐射及电针,与之相比的针灸面临于绝迹失传的潜在隐患。针灸绝技例如针刺及祖传性的疗法没能寻找到适宜的传承者,也将濒临灭绝。在这种态势下,亟待回归原先的针灸文化,深入掘进深层次内的文化属性。针对于更深层次,还应反观哲学性的针灸理论,解析本体的针灸内容[4]。

2 现今的传承缺陷

2.1针灸文化脱离于本体的技术特性,二者是分离的。相比于养生、方药等的中医,针灸更侧重于技能。早在我国古代,中医可并用药剂及针灸,但现今总体趋向应为侧重于针灸而忽视了调配药剂。现今开设的针灸培训课程也表征为短期的弊病,脱离了深邃的悠久文明。针灸文化很深邃,短期培训并没能把控深层的针灸本质。经过了培训后,学员只能接纳针灸常用性的技术,没能辨析深层的针灸特性[5]。在某些情形下,针灸治疗应能获取期待中的实效;然而从整体看,并非利于持久的学术传承。深入拓展并传承针灸,不可依托于短期的单一性培训。

2.2在应用层次内,针灸缺失了可用性。某些中医没能拥有高水准的针灸技术,缺失深化的针对于中医的领悟。这种状态下,也缺失了针灸被运用的必要价值。例如:受到内经启发,可借助针灸方式以此来诊疗超出50类的病症,这样即可获取最佳的针灸实效。再如:急救昏厥可选的方式包含按压穴位,急救性的针灸可获取相比于西医的持久效果。然而,若单纯从表观入手,即便掌控了技术步骤也并没能明晰中医的深邃内涵。现今针灸采纳的作用机制单纯侧重了表观的生理,缺失了充足理由[6]。

2.3针灸采纳的手段并没能契合古代中医特有的诊治方式。中医针灸依循了全息理论及生理神经理论,理论支撑下的现今针灸也快速在进步。借助于针灸技术,医治了多样的杂症及疑难病症,多元化趋向下的针灸科目配备了新颖的技术途径[7]。由此可见,医学指引下的现代针灸确实能医治病痛,解决患者的难题。与此同时,现今针灸也设定了明晰的技术及方式,更能便于世界范畴内的医师掌控。但从本质来看,仍没能注重于传承独有的针灸观念,缺失了优良针灸成果的延展继承。

2.4在较大程度上,现今针灸脱离了必备的要领,背离这种要领。例如:针灸学科依循的宗旨应为查看内在经脉,观察经脉的表征等。这种要旨应被用作针灸临床,发挥根本的指引价值。纵观现今多样的书籍,临床报道仍缺失了关乎这一根本机理的案例,很少依循经脉理论。再如:较多医师觉得,针刺补泻相比来看并没能发挥刺激量的同等价值,为此应能更侧重针刺带来的刺激量。只要吻合了刺激量的外在表观,即可有效予以医治[8]。在这种认识下,日渐淡化了补泻应有的位置。临床工作更少注重于密切关联着针灸的传统文化,忽视了这种根基。

3 解析精髓的内涵

不断发展的各中医学科都不可脱离传承,针灸文化也亟待创新,增添新颖的医治内容。若没能真正传承精髓,针灸疗法就缺失了根基。国际化特定的视角下,更多人接纳了针灸,认同了针灸医治得出的成效性。更广范围的这种认同推进着针灸发展,用作诊治现今多发性的多样疾病。针灸根源于厚重的自身土壤,应能复兴传统文化并且增添了源泉性的推动力[9]。由此可知,复兴中医针灸、传承精髓的针灸文化,要注重于如下层次的传承:

3.1真心关爱病患 传统文化提供了厚重的针灸文化根基,文化孕育了针灸独有的机理及途径。在儒家影响下,针灸也拥有了自身多样的内涵。从根本来看,针灸并不单纯涵盖了必备的医治技术,更融汇了文化,密切整合了人文及针灸科学。在这样的引导下,针灸应能尊重并关爱患者,真正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的特质,针灸学把病患视作最为珍贵的,肯定并尊重唯一性的生命价值。例如:古代记载下来的针灸书籍都含有关爱的内容[10]。人命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财富。在针灸诊疗时,医师要轻声细语并心怀仁爱,诊疗可选的方式也应巧妙,注重减低病痛。古书之中记载:在筛选针灸医师时,若没能做到心地朴实、善良并且宽厚,是不可选作针灸医师的。患者把生命托付给了医师,针灸时要尤为谨慎,心怀厚重的职责感。

针灸时应能心怀宽厚,体现精湛医术。医治病痛者都应慈爱宽厚,致力提升总体的医术水准。唯有真心关爱万物、力求挽救病患的性命,才能拥有提升医术的根本动力。传承至今日,中医针灸仍不可脱离仁爱的关怀精神。若医师都能心怀仁爱,将会缓和原本僵化及冷漠的医患关系。在这种基础上,重设了医患彼此优良的关系,真心关怀并体谅彼此。经常怀有仁爱的心意、精诚提升针灸医术,就消解了医患潜在性的彼此隔阂[11]。现今的针灸推广中,倡导仁爱仍拥有必要的价值。

3.2符合常态的作息习性 针灸要依循天人和谐这一根本思路,符合平日的作息。这是由于,人们平常作息都含有内在性的规律,不可打破规律。与此同时,机体也有着深层次的运转规律,人体的心跳、肠胃蠕动都依循了规律。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依循了本身的调节机制,医治时唯有顺应了规律才可治好疾病。针灸要顺应根本的机体运转规律,操作手段都应是辩证的,顺应了机体表现出来的规律。先要探析深层的某一病因,而后逐渐予以攻克[12]。

此外,针灸还不可忽视机体拥有的本身康复能力。致力于调节经脉,以此来激发机体自带的调节性。促进人体自我痊愈,协调整体性的内在机体。应当顺势采纳最必要的医治手段,例如针刺可调和阴阳双重的血气。针对于不同表征的患者,都要筛选最合适用作针灸的某一手段。调节机体平衡,求得最为和谐的机体状态。阴阳平衡应被看作总体性的,顺应各时段不断变更的病情,这样才更能便于调控。机体没能表现出病症之前,就要预先予以针灸[13]。这样做,激发了应变及抗病的机体自身能力,防控未来隐藏性的病症。从长久视角看,也减低了伤害性的疾病程度,这种针灸更适宜亚健康的现今各类群体。

3.3凸显个性及灵活性 中医拥有独特的自身特性,能够观察病患的外在形态,深入体察了深层的内在病理。中医针灸凸显了更高层次的个性,为此也应增添灵活性。医治的进程要被设定为辩证性的,并不含有既定的某种规范。由此即可得知:中医针灸就要表现出灵活性,针对于不同个性的病患来诊治。临床范围内的多样病症都含有某一外在的表征,各个阶段特有的病情也在不停变更。应当灵活应变,不可固守设定好的某一治疗方式[14]。

中医在治疗时,既要把控根本性的针灸规律,又应贯穿医治流程的始终。病情是变化的,针灸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动,个体化针灸拥有了灵活性。例如:书籍可查到的针灸方式并没能依循既定的路径,都提供了可参照的某一方法。出于灵活的考量,先要把控变动着的症状,而后才可对症予以针灸。这样做,灵活的针灸赢取了更多的诊疗时间,灵活性的针灸融汇了多样的机体器官,贯通了可选取的各类针灸方式。

3.4依循天人和谐的总体思路 针灸以和为贵,注重天人合一。在中医理论内,若患有某一病症则可归结于紊乱及失常性的人体性能。阴阳失衡的状态下,中医针灸力求于矫正原本的失衡。调控某一衰弱的要素,强化另一要素,针刺等途径就激发了机体本就拥有的调节潜能。借助于针灸手段,重设了原先的机体平衡,回复和谐的状态。健康的根本就在于调节,恢复机体的平衡[15]。

4 结语

2010年末,中医针灸被归入申遗范围,列入共有的遗产范畴。保护针灸文化,从长久来看更能认同并且尊重传承下来的针灸方式。应当明确的是:成功申遗也更能妥善保护针灸这一文化。面对于现今的态势,留存完整性的中医针灸精华是尤为必要的。随着医学演进,针灸内容也将变更并且增添新内涵。针对于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医学特性,有序融汇全面范围内的针灸文化,注重于精髓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欧阳颀,魏智钧.中医针灸文化之传承精髓[J].环球中医药,2013(01):53-54.

[2]王键,黄辉.中医药传承的战略思考(上)[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01):1-5.

[3]贺新.传承中医文化 谱写针灸新篇--记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02):62.

[4]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63-69.

[5]姚振江,王智琴,喻建兵,等.从针灸"申遗"成功看针灸的发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4):42-44.

[6]杨秋晔,李赛美.当代针灸学术流派特点与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1(11):789-791.

[7]王莹莹,杨金生.对中医学术流派与传承方式的若干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44-46+49.

[8]Li Jiajian, Guo Jing,Wang Linpeng.Beijing modern acupuncture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verview [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14):1178-1181.

[9]何春辉,秦慧娟.西医院校少数民族医学生针灸学教学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7):115-116.

[10]王伟杰.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06-211.

[11]Yang Jinsheng ,Wang Yingying, Cheng Kai, et al. a famous expert's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f mistakes [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2 (12) : 801-804 + 816.

[12]潘桂娟,于智敏,刘洋,等.关于中医理论现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06):1-11.

[13]杨金生,王莹莹,张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传承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5):388-390.

针灸医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针灸;学习;误区

针灸疗法较比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疗法取得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从目前的疾病来看,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种类超过300种,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较为显著的疾病为100种以上。从目前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教学中存在多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纠正针灸专业学生的不良行为。

1 侧重手法而轻视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较比常规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针灸手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就针灸学生而言,加强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和练习极其重要。从目前的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针灸专业与中医专业的知识差异较大,针灸专业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有限;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因此,上述问题需受到针灸业界的高度关注。简单而言,针灸学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类似,均属于疾病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要将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针灸专业的学生要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从以往的针灸医家来看,多数重视理论和综合知识,如:《内经》和《难经》,该文章里主要阐述针灸的理论知识,在《伤寒论》中,主要强调针灸的重要作用,如:“二纲六要”和“切脉观神”[1]。从以上书籍可以发现,中医的主要核心为辩证论治,而中医综合知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因此,针灸医师不仅要侧重针刺手法的练习,其中西医知识也不容忽视,

2 针灸取穴的角度和深度完全被忽视

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来看,书中所介绍的穴位仍处于“二维”平面,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完全忽视穴位的“三维”特性。简单而言,针刺疗效与穴位的定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针刺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掌握,其后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将上述问题考虑全面,才能使针刺疗效得到充分发挥。

简单而言,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针尖的位置得以体现,据针灸医家杨继洲指出,毫针的动作相对较多,如:上下、左右、快慢以及深浅等,加之腧穴的结构变化,使针刺手法得以形成。但是,就同一个穴位而言,针刺的角度、深度与疾病的适应症和效果截然不同。如:选取患者的风池穴,该穴位的主要适应症为颈源性头痛和眩晕,针刺的角度为颈神经根部位时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头痛,若针刺的角度在椎动脉沟附近,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眩晕[2]。与此同时,就软组织损伤疾病来说,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因此,该疾病作为针灸医学中的重点病种。因此,选择合理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对针刺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肌腱炎治疗中,其效果相对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针刺角度和深度的不同,针刺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数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时,针刺的疗效较比老师,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学生仅侧重于表面,并没有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知识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在效仿老师时,针刺疗效远不如老师。

3 不能充分理解针灸疗效,且多数学生缺乏信心

就目前的针灸治疗而言,其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风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上述疾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念,不要受到表面的迷惑而对针灸疗效产生质疑[3]。由于针灸疗法有利有弊,且均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就现代针灸治疗来看,其病种包括三类:①主治病症,如:面瘫和中风等,该疾病使用针灸疗法较比采用药物治疗,其优势较大,且疗效较为显著。②协治病症。该类疾病主要是将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③研究病症。如:遗传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的针灸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针灸教学要加强对理论和针刺疗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疗法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圣克鲁斯.董氏奇穴针灸学习心得[A].首届国际董氏奇穴针灸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149-150.

针灸医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针灸疗法;文献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37-01

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我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针灸在多种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同时,针灸在全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而广泛。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通过SCI可查阅最新文献、跟踪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本文以SCI源数据库为检索库,以“acupuncture”、“moxibustion”、为检索主题词,在SCI Web版数据库中检索式为Topic=(acupuncture)OR Topic=(moxibustion);Timespan=2012.Databases=SCI-EXPANDED共检索出830篇,将所获得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以了解2012年针灸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

1 文献来源国家/地区

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疗法的一大特色,我国研究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及传播其疗效、作用机制等。从表1看,我国发表的文献仍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美国、南韩、英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更易接受针灸替代治疗,这与其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有密切联系。中韩之间就针灸所有权曾引起一时风波,依据此次检索,南韩对针灸疗法的重视也可见一斑,其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文献数达80篇以上,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联盟资助文献达14篇。

4 影响因子较高来源出版物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也反映该期刊的论文质量、水平及价值高。2012年刊登在《临床肿瘤学杂志》的针灸文献是Molassiotis,Alexander发表的针灸可改善乳癌放化疗后等所致的疲劳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针灸是一种对癌性相关疲劳症状的有效干预措施及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由此可见,针灸疗效是得到认可的,尽管其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总观2012年针灸文献来源出版物的影响因子多数在5以下,论文的引频数并不高,这与论文的设计密切相关,如设立对照组,双盲等,仍是故有难点,一直存有争议,因此不少研究人员认为针灸的实际效应存在偏倚。然而,针灸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实地实验于人类身上,具有无可否认的地位。针灸的理论源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相距甚远,不应该以西医的研究模式对针灸疗效一概而论。

针灸医学论文第7篇

[主题词]针灸学;医学家;针灸师

邱茂良教授(1913~2002),浙江省龙游人,少时在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随张山雷等名医学习,深得张氏等温病学派真传;18岁学成即在家乡悬壶济世,求治者甚众,医名广传;20岁时,为改变当时中医重汤药而轻针灸及百姓有病无钱医治现象,又转向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学习针灸,精通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对针灸学造诣尤深,针灸医、教、研方面成绩卓著,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为我国中医针灸事业与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生前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江苏省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国家科委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香港、阿根廷、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名誉主任、针灸系主任等职。

1 精勤不倦著书忙。留给青史皆文章

邱教授一生倾心、倾情、倾智、倾力于中医学的弘扬与传播,在针灸教材建设、著书立说方面,卓有成就,先后出版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材、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

1.1 首次出版《针灸杂志》

1934年邱教授就学于承淡安先生于无锡,毕业之后,经承先生热情挽留,执教于针灸研究社,编辑出版《针灸杂志》(现有资料表明,这足我国有史以来出版的第1本针灸专业期刊)。

1.2 首次编著第1套针灸系列教材

20世纪30年代初,承淡安先生与邱教授一起创办针灸学校,邱教授同时在该校中任教。针灸教学当时尚无固定、实用的教材,他自己也少有教学和编写经验。他对自己约法三章:首先进行再学习,确实提高;其次是搜集资料,整理归纳;再次是限定时日,撰稿成书。在编写和授课的过程中,他广泛阅读中医、针灸著作,深入研究、系统分类,使原有中医针灸基础又更趋丰富,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别是《针灸治疗学》教材的编写,因少有资料借鉴,只得从前人对穴位的应用或病案的记载中去挖掘,从承先生的授教及其他医家的经验中去总结,从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中去提炼,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列举纲目,充实内容,并吸取当时西医学对有关疾病的认识和对针灸治疗原理的研究成果,几易其稿,终于告成。在短短的2年之中,陆续编写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等针灸系列教材,分别铅印或出版发行。针灸系列教材出版发行以后,受到学员及针灸界的好评。

1.3 首次按临床科别编著《针灸学》分科教材

在20世纪50年代初,邱教授根据分科教学的需要,并采用西医病名分类编排方法,编著针灸分科教材,主要有《内科针灸治疗学》和《新编外科针灸治疗学》等。这是当时以西医病名分类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针灸学术著作,其后逐步形成了邱教授学术著作独有的鲜明特色,从而开创了我国中医、针灸学术著作多以病为纲、证为目的撰写体例和一代文风,也提高了针灸著作的学术价值,促进和推动了针灸学中中西医结合方法的应用及研究。

1.4 主编新中国多个版本的《针灸学》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南京中医学院名义编写的中医专业多个版本的针灸学教材,集中了邱教授等一批专家的智慧与辛勤劳动。明确写上“邱茂良主编”的是第5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本教材体例合理,内容准确,总结有方,文字工稳,难易恰当,便于教学。自1985年出版后的20多年来,此书一直为国内外学习针灸者所沿用,成为一本经典教材,受到教育界、针灸界、出版界的一致好评。其后,邱教授又于2001年出版了《实用针灸学》,亦受到针灸教育界的关注。

1.5 主编新中国成立以来集针灸临床研究之大成的《中国针灸治疗学》

1988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集其50余年针灸医、教、研的心得体会,将其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本着继承与发扬并重的原则,在突出中医理论的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内容,如采用西医病名和分类方法、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实验研究,均属对西医理论的应用。邱教授为此而着重指出,这样编排,“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发展针灸学的需要,不仅无损于中医特色,而且为今后振兴中医所必不可少”。因此,本书系统地编排了西医病名,除临床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外,对内科病还进行了系统分类,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共列120余种病症,每一病症分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实验研究、古今治法选萃、按语等。全书内容全面、完整,更切于实用,故历经再版,仍供不应求。这本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百万字的宏篇巨著,是邱教授针灸学中的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一次大总结,是其众多中西医结合著作中的代表作。不仅如此,邱教授还从几十年来针灸医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为针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方法的状况,预测了针灸临床治疗从当时到其后10~20年内发展趋势,认为有7大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这其中除了包括经络、腧穴、针刺手法、治疗方法、辨证与辨病进一步结合、理法方穴规范化等以外,特别指出,针灸临床期间将有如下所述的飞跃发展:其一,从治疗到预防;其二,从治慢性病到治急性病;其三,从功能性疾病到器质性疾病;其四,治疗恶性肿瘤;其五,从繁重的人工操作代之以机械操作。这些预测从多学科研究角度指明了未来针灸临床研究方向,对于针灸临床医学的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从该书出版迄今已20年,但针灸临床正是在上述方面不断得以发展,针灸临床的许多研究课题也正是沿着邱教授指出的方向在努力进行。这也充分说明邱教授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思想十分丰富和学术上的高瞻远瞩。

2 培桃育李杏花香,广布医道奋蹄忙

邱教授认为,中医、针灸的发展在于人才。因此,他毕生重视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堪称现代中医针灸教育大师。

2.1 开办20世纪最早的中国针灸学校

清末、民初,由于统治者限制中医、针灸,加之欧风东进,排斥我国传统医学,使中医,特别是针灸日趋衰落,几至危绝。面对针灸医学倍遭摧残,日益衰弱,而广大劳苦大众却贫病交加,缺医少药,盼望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的针灸疗法之情形,邱教授与其师承淡安先生相商,毅然决定,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兴废继绝,救难于民。1934年师徒二人在无锡开办中

国针灸学校、针灸研究社,先后招收全日制学员300多名。

2.2 举办最早的针灸函授教学

20世纪30年代邱教授在江苏无锡开设针灸函授班,学员人数逾万,遍及海内外,如有朝鲜、越南、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学生。为搞好函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员要求,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编写教案,授教答疑,使海内外学员都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当时一批函授学员,日后多数已成为中医、针灸界的名家。

其后由于日寇侵华,无锡沦陷,学校停办,他于1937年又应邀在浙江台州中医学校培育后学。抗战胜利后,他又与承先生在苏州复办“中国针灸研究社”,复刊《针灸杂志》,举办针灸函授教学。这种针灸函授教学模式在针灸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

2.3 致力于中医针灸全日制正规教学和针灸走向世界

1954年,应江苏省卫生厅之聘,到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直到去世。他为国内外培育了一大批针灸师资人才和临床医生。他的夯实基础、培养思维、立足临床、侧重应用的教学模式最早为针灸教育界所认同与应用。

从1978年以后的20多年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针灸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去,传道、授业、解惑,把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有关中医院校成立针灸系。邱茂良教授亲自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的招生等,都一一亲自规划、操劳。特别值得可书的是,邱教授根据他几十年的临床与教学经验,提出针灸教学的根本在于师资,只有将中医针灸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他创见性地提出,所有教师都要首先放到临床一线去培养。因此,他将当时的全部任课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到各大医院去学习提高。同时还让年轻教师学习其他省市的针灸临床经验,派出多批老师去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进行为期1~2年的针灸临床学习、锻炼、提高。实践证明,这样从师资建设入手的针灸教育,把握了针灸教育的关键,对于提高针灸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他还多次应邀赴国内外讲学,所到之处,报刊、电台皆连篇报道,引起轰动,对他精辟的课堂讲授、高超的临床技艺予以极高的赞誉。他为针灸学术的提高、传播,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邱教授授教,备课认真,精于表达,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好评。平素对学生和下级医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精心培育,用之以长。每因后继乏人而忧,更见学生成长而喜。对学生的求教,总是耐心辅导,百问不厌。他经常告诫,要学习新知,大胆实践,多出成果,热忱鼓励中西医结合。晚年尽管他年事渐高,体力不济,但始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感染后学。“杏林皆春色,老牛恋夕阳。奋蹄自迈进,素志安敢忘。”他为南京中医学院建院30周年而作的这首诗,既是其雄心不减、老而弥坚的自我勉励和对数十年教学、业医经历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后学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在他几十年含辛茹苦地精心培育下,杏林满园春色,桃李硕果飘香,针灸人才辈出。

3 师古不泥谱新章,厚积薄发成巨匠

3.1 倡导针灸临床科研理念

邱教授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生命科学认识的深化,反复提出针灸学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要不断进步,要进行科学研究。其任务是既要努力阐发临床治疗机理,又要通过科研之先导,以指导临床、服务于临床,提高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邱教授的科研以临床疑难病症及社会需求为方向,充分吸收与利用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广泛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数十年中,他一直把针灸科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植根于临床,坚持不懈,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成为在针灸临床科研方面一名勇敢的探索者与排头兵。

3.2 最早在国内开展现代针灸临床器械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邱教授与承淡安先生创办的“中国针灸研究社”即带有研究性质,在皮肤针、皮内针、抽气罐、电针、电灸等针灸器具的研制与应用方面,在国内都是最早研制与应用。同时也为其后中国现代针灸器具研究起到示范与引导作用。

3.3 首开针灸治疗传染病、急性病、疑难病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

针灸治疗传染病,古代文献有所记载。但针灸治疗传染病的效果究竟如何?其机理何在?自古至今无人知晓。邱教授决定就此首开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肺结核病猖獗,邱教授决定就从肺结核的针灸临床治疗人手进行研究。在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刚刚成立之初,他就与邮电部结核病疗养院协作,制定了针灸治疗肺结核病的科研,亲自主持、参加此项工作。所治肺结核病例,治疗前后皆经过X线摄片、血沉、痰检等多项指标的观察,临床和实验都获满意结果。从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针灸科研,特别是针灸治疗传染病研究之先河。他所撰写的“针灸治疗肺结核291例疗效观察”论文,在1958年全国经络大会上交流,获得好评。该成果被列入国家科研成果汇编。

在近50年的科研实践中,他始终把传染病、急性病及疑难病临床研究作为针灸科研的重点,认为立足于临床的针灸相关科研才是方向,才有出路,才会多出成果。因此,他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科研中先后重点研究了肺结核、食道癌、大叶性肺炎、溃疡病、小儿麻痹、遗尿症、泌尿系结石、胆石症、中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表数10篇学术论文。其中“针刺治疗胆石症”之科研,荣获1978年江苏省科技奖;“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之科研,1989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认为该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别是经过几十年努力的“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之科研,组织了诸多科室协作,开展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其指标涉及生理、生化、免疫等各个方面,结果较全面地阐述了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及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方法、疗效等,论文在我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作大会交流,一致获得与会的国内外学者的极高评价。该课题通过卫生部部级鉴定,获1978年全国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人民日报》特作专题报道。

其后进行的“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部级课题,发现针刺可调整与提高机体的免疫状况,加强和健全T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此类研究成果,多数是针灸领域中的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为扩大针灸治疗病种,阐释针灸治疗机理,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针灸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针灸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良好声誉,也对未来的针灸科学研究和

针灸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针道领军挥师忙,雄才大略征四方

几十年中,邱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学科建设。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畏艰辛,为针灸学科建设呕心沥血,从而做出了巨大贡献。

4.1 首设针灸医疗病房

早在1934年无锡办学期间,他就和其师承淡安先生一起设置10多张病床的“医房”,以适应远道而来的患者诊治之需求,亦作为学生临床实践课的基地。期间还积累了有关类似病房管理的经验。

1954年,应政府之邀,与承淡安先生一起来南京筹建江苏省中医院。邱教授在全国省级中医院中率先设立针灸病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家设立的针灸病房。它使得针灸临床治疗有了系统深入的观察疗效、研究机理的阵地,这也为其后在我国中医院中普遍设立针灸病房和加强针灸专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4.2 首建针灸推拿医院

邱教授研习针灸经典时发现,《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著作中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范围或病种的论述。在《针灸资生经》已明确记载,针灸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100多种疾病。但至清末、民国时期,因针灸日衰,致使治疗病种单调、稀少。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无锡研习针灸时,承、邱师徒二人反复商议,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必须建立针灸专门医院,以扩大针灸病种,提高治疗效果,阐明获效机理。但在解放前这一愿望不可能得以实现。

1958年,在邱教授积极倡议、努力争取之下,终获批准在南京石婆婆庵建立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邱教授具体负责筹划和主管业务。1959年,医院正式开诊。门诊分科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5个针灸室,病房有90多张床位。其门诊量日平均500人次左右,各科病种剧增。针灸由原来治疗常见的腰背关节疼痛逐步发展到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疗效也不断提高。并接收全省、全国的进修生、实习生;同时还接纳了苏联、越南、朝鲜等友好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以此为基地,首开我国针灸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针灸治疗肺结核、小儿麻痹后遗症、面针疗法等一批科研成果,此间相继面世。

该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首家针灸专科医院,它对于我国解放后重视针灸专科医院建设,培养针灸人才,发展针灸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而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针灸专科医院。

4.3 首建部级针灸重点学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始建于1955年,其中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的设立、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的成立等,即为学科建设早期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其创始人和奠基者是承淡安、邱茂良。承淡安先生病故以后,邱教授遵照承先生的遗愿和重托,积极投入针灸学科建设。在邱教授和学科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使学科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临床医疗、文献研究、科学实验及外事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处于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1982年根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针灸教育,培养针灸人才的意见》,成立了针灸系,邱教授为针灸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针灸学科建设步上了新的台阶,如在教学环节与管理上探索出一系列措施;新编多部针灸教材,拍摄了系列针刺手法电教片;自主地培养针灸博士、硕士、学士人才;接受国内外针灸人员的深造;建立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加强了针灸临床基地建设,整理了一批经典文献;建立了针灸研究室,继而成立了针灸研究所;积累了针灸临床防治疾病的经验;出现了一批临床研究成果;在针灸继承和发扬方面别具特色等。针灸学科成为全国针灸进修教育基地和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1993年针灸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我国针灸医学领域中第一家,也是惟一的一家同时获得部级、局级、省级重点学科称号和殊荣的单位,是对邱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在针灸学科中几十年辛勤耕耘和为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4.4 积极筹建中国针灸学会与“世界针联”

根据我国针灸事业发展的需要,邱教授与北京的王雪苔、上海黄羡明教授等共同努力和积极筹划,中国针灸学会于1980年获准成立。它原隶属于中国中医学会,为二级学会,邱教授在该学会任副主任委员。学会成立以后,邱教授为其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党和国家的支持,针灸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员来华学习针灸,国际间的针灸医学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因此中国针灸学会的工作越来越多。邱、王教授等通过分析认为,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二级学会的体制已小能适应当时针灸发展形势,便联系黄羡明等同志,适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将中国针灸学会升格为一级学会的申请。几经努力,终于获准,从而使中国针灸学会为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能更好地发挥计划、组织、协调等作用。

由于世界性“针灸热”的掀起,国际间的针灸教学、医疗、科研等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活动日趋频繁,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世界性的针灸组织来协调此类事宜,于是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议题应运而生。经过邱教授等中国专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及其他大量的准备工作,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京成立,总部设在北京。这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性学术组织。邱教授任该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成立使中国针灸学术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与组织的保障;“世界针联”的成立,构建与拓展了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通道。这是邱茂良教授等老一辈针灸学家为我国针灸事业与针灸国际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4.5 为针灸腧穴命名国际化方案出谋划策

针灸穴位国际通用命名(即标准化命名)是针灸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拟采用其他国家提出的将经脉、穴位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码的方法进行命名。邱教授反复、郑重强调,中国是针灸的发明国,我国古往今来均认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其穴名与中医理论、治疗作用及腧穴部位等有关。若单用编码方法命名腧穴,实际上是把穴位名称简单作为代号而已,此舍弃了针灸穴名之真髓,此为历代针灸医家所忌。中国是针灸的故乡,因此,无论是按照尊重发明者意见的国际惯例出发,还是从领悟针灸穴位名称真正的医学内涵而言,均不宜单纯采用穴位编码方案,而应采用中国传统的针灸穴位命名法为主。邱茂良、王德深教授等先后辗转于北京、香港、日本等地,与中国针灸同道们一起据理力争,终于使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的代表同意使用我国传统的针灸穴名和汉语拼音作为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由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执行。

针灸医学论文第8篇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灸医学论文第9篇

[摘要]通过对目前针灸医学临床循证试验文献研究,在充分剖析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不足原因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临床研究实践体会,分析针灸医学临床试验的特色,提出未来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要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既要强调坚持循证医学研究,又要注意保留针灸医学自身特色,积累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针灸医学临床特色的研究方法评估体系,提高针灸医学地位,发展针灸医学。

[主题词]随机对照试验;针灸学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 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 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 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 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4 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