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摄影毕业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23 14:24:38

摄影毕业总结

摄影毕业总结第1篇

来自北京、广东省、珠海、惠州、阳江的摄影界权威和深圳市企业家摄影协会、福田区、罗湖、南山区等摄影协会的领导莅临现场与近200位嘉宾和学员们共同见证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深圳分院一年来的工作成就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出席年会的主要嘉宾包括: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教务长袁钦玲、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全燕荣、陈锦波、中国摄影家杂社艺术总监蔡焕松、深圳市企业家摄影协会秘书长王琛、深圳市摄影家学会副会长国华、周顺斌等摄影界精英。

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教务长袁钦玲在致词时,首先代表总院热烈祝贺深圳分院24期学员顺利毕业。对深圳分院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深圳分院会成为全国35家分院的佼佼者和排头兵。

她指出:“自2010年4月深圳分院成立以来,历经了诸多困难,但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嘉宾们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学员们的参与下,深圳分院的同仁们同心同德,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深圳分院的义工们积极奉献爱心,走在了全国分院的前列,谨代表总院表示感谢与致敬”。她强调:“2014年恰逢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成立30周年,希望深圳分院和学员们要适应时代变革的新形势,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配合总院实现由单一摄影知识的提供,向提供丰富的摄影教育的价值转变;在摄影创作方面实现由独家摄影向独家视角转变。在全民摄影来临的时代,强调独家视角和作品编辑的重要性的认识。要在关注身边事、关注身边人和关注社会方面下功夫,创作出更多、更丰富、更优秀的作品”。

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深圳分院院长魏玉明代表分院向与会学员和嘉宾们做了工作总结。魏玉明院长在回顾去年工作时,主要从更新观念,走特色办学之路;加强队伍建设,确立老师的人本地位;引进名家名师;交流合作;摄影义工等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四年来的工作实践,深圳分院已经走出了一条“和而不同”具有特区特色的办学之路。四年来,学院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共有15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35人加入了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有几百幅学员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摄影比赛中获奖,更有学员作品入了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为学院摄影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在谈到2014年发展纲要时,魏玉明院长着重强调在庹兵副院长的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下;设立和完善职能部门;扩大学院的社会效应及影响力方面做了置。希望在提升学员和社区乃至全民综合艺术素养,在摄影教育、培训领域树立一面新的旗帜。

大会现场为24期基础班学员和24期艺术班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还现场颁发了优秀学员、优秀班部、优秀义工奖。

摄影毕业总结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摄影课程探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39-02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摄影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在之前已有的课程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传媒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文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的摄影课程为例,探讨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办学特点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摄影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摄影课程作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是本专业群中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旨在让以往习惯了素描、色彩,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数码相机,并且在今后的艺术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通过摄影来观看、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设计。摄影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程后续开设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通过摄影课程的前期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好符合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的办学特点。根据传媒艺术系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情况,结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此课程定位为:了解现代摄影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摄影实践操作,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码相机,成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场景,完成图片拍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三)课程作用。摄影课程的开展,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中相关的专业如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与行业接轨,因此多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毕业证和上岗证。因此,传媒艺术系改变了以往书面考试的方法,而是通过摄影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获得国家劳动部门所颁发的摄影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广告摄影、新闻摄影、影视后期制作、动画摄影等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二、摄影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与传统艺术院校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导向来进行组织教学,课程设计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摄影展览,注重学生间作品的交流讲评;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采用情景实践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课程设计理念。摄影课程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于摄影基础技能的提高。摄影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及内容、任务开展教学环节,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摄影职业能力为主,并通过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关系,积极与各类摄影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三者的合一,使学生易于接受,寓教于乐。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布置相关作业,每次作业后进行交流讲评。教学环境的理实一体化设计:运用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情景教学,循序渐进;课堂讲授,作品欣赏,讲评与摄影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以提交作品的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取代以往的书面考试形式,强调在实践拍摄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培养目标。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摄影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摄影常识,能准确使用各种数码相机,参与摄影实践,满足一般工作场合的图片拍摄要求,最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摄影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毕业求职就业掌握一门技能,满足一定的工作能力要求。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在摄影课程内容选择上,高职院校与普通艺术类院校还是有所区别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块。在理论教学部分,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目前知识够用为原则,只讲授最基本的摄影知识,而一些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接触比较少的内容则被排除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之外。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和课后把相机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熟练使用各种相机;面对各种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充分实践,能够完成基本的图片拍摄。

(二)课程内容组织。一是课堂讲解结合实践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展开教学;二是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摄影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三是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按难度进阶,每个部分都结合日常的实际案例展开。摄影课程是对整个摄影行业进行分析整理和对摄影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摄影工作的过程要求而制定的整体课程教学内容。并且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能力递进原则,编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讲授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摄影课程按照摄影实例和工作过程设立了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的项目模块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安排。

(三)课程的针对性。江苏城市职业学

院摄影课程主要是针对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所拍摄图像的理解,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略微有所调整:对于广告专业,加入广告摄影基础知识、影棚拍摄的方法;对于影视动画专业,加入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的内容;电视节目制作则偏重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对于装潢专业,加入适当的艺术摄影技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四)课程的适用性。摄影课程的开展,适用于本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五)网络资源。在摄影课程开设的同时,可依托学校网络资源,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设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QQ群与学生及时沟通,能够第一时间与学生保持交流,并且在知名摄影网站上设立专业讨论版,不定期开展摄影作品的在线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摄影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在摄影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实训的内容,从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到各种题材的拍摄技巧,从摄影构图、光线的运用到拍摄体会,告诉学生即使同一题材、同一拍摄环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拍摄手法。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使用学校最新购买的专业数码相机和灯光影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相机的操作,掌握摄影技术。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到校园周边进行摄影拍摄指导。此外,还可在系内成立摄影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图片交流和摄影展,带领学生参观各种摄影展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已经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暗室工艺,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图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常识,加大摄影后期处理的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教师自身摄影实际拍摄的经验,从案例分析、实际拍摄出发。这种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起以往明显提高。

(二)实训条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拥有专业暗房,大型灯光影棚,多组专业影室灯具,尼康、佳能共计40余台当今主流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高标准设置的专业苹果电脑机房,专业扫描仪和打印输出以及相关的印刷设备,能够满足学生的摄影实践拍摄需要。在摄影理论学习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摄影器材,完成课堂作业、课后大作业的拍摄,并参与课外实践,通过机房中的专业电脑完成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与相关的影像输出。

(三)工学结合。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实习同样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现与南京多家摄影工作室、相关摄影企业、图文制作公司、后期印刷企业建立了校外合作关系,并设立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过程搬到校外课堂来进行,让学生接触到当今最新的数码拍摄与冲印设备,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间去。

(四)企业实习。学生在校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可以根据所学专业不同,选择相关校外实习基地,亲自参与到广告、人像摄影的拍摄和数码影像后期制作的实践中间去,以增强对于该课程理论部分的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摄影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十多名应届毕业生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校外基地完成了数码摄影,以及影像后期处理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校外基地领导的好评,有部分同学与企业间确立了毕业就业意向。

摄影毕业总结第3篇

学生的特点是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同时思想活跃、超前。本栏目从摄影院校人手,介绍这些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发展、成长。

关联影视 实验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的侯海涛老师,针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问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数码摄影》:贵校在摄影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侯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具有90余年历史,其中影视学专业最早开设于1992年,并于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成立影视系,现有影视媒体和数字媒体两个专业,培养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等各级人才。从1996年开始,摄影一直是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迄今已有15个年级400多名学生修习了摄影课程,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影展和比赛中获奖。

《数码摄影》:国外的摄影教育开展较早,课程设置系统科学,针对性较强,专业定位较为明晰。国内院校专业定位近年来也趋于明晰。那么贵校是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

侯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基础摄影课程强调技术手法与艺术理念的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意能力:专题摄影课程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摄影选题策划和全程执行能力。课程包含多种实践现场的密集指导训练,强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叉积累,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相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作意识。

《数码摄影》: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互访,互派学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贵校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侯老师:近几年,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与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并与其中一些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交换培养机制。

《数码摄影》: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

侯老师:毕业生多分布于科研,教育、影视传媒和摄影专业领域,并享有良好声誉。

毕业生代表

刘耀楠

生于1987年;

2006-201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读书期间任摩登天空音乐节官方图片摄影师、尤伦斯艺术中心歌德之夜戏剧现场摄像师及“Fal Art目耳计划现代艺术展”(凯伦・史密斯策展)摄影师(与陈曼合作拍摄艺术展画册内页用图,为艾尼瓦尔拍摄的肖像照被英文杂志《Beijinger》转载);

2010年6月至今任北京佳明(GARMIN)签约景点摄影师;

2010年8月任陈可辛影片《武侠》工作照摄影师。

张兆国

生于1986年;

摄影毕业总结第4篇

2011年11月,将是我学生生涯最后的一个阶段,充满期待,又满怀焦虑毕业后,我能挤过百万就业军的独木桥吗?能胜任公司交给的任务吗?相信这是每个毕业生不敢松懈的问题,因此,怀着对自己未来的打算和期望,以及在父母的强烈催促下,我从事了与我专业符合的职业。

锦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事影视制作和文化传播的专业机构。长期从事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策划和包装,在为多个经济开发区、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咨询与服务的同时,先后摄制、制作了数十部大型电视专题片、广告片。公司在摄制大型工程项目专题、协助大型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此外,在从事与政府审批关联的文化项目方面,也有特别的专业知识。对于这样一个新兴成长的公司,我非常幸运地被他们所接纳,成为了公司的一名在校实习生。在公司的培养下,我有幸参与了公司里多个重要案子。从中,自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在这期间,随着经理的思想指导完成布置的任务,学习视频制作基本技巧,加强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在工作过程中研究方法,认真作备,公司领导给予帮助和指导,指出不足,学习先进经验。shixi.exam8/

我的实习生活是从2011年11月10号开始的,实习一开始,由于刚刚公司接到了关于汕头供电局盖新楼做宣传片的项目,这是我第一次做关于我学以致用的一项目。一开始我只是自己试试着做来作去,每次经理的作业,都是他提前先做好的,然后再叫我去练习做,我体验到了经理的辛苦,他对我的关心。我也很努力的去学习。发现实践中与考试的差别真的非常大,课堂上好多东西都是没有讲过的,有很多视频制作不懂得地方,我都会和我同学互相交流和深入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方式,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公司中的第二个月,我慢慢的接触了前期摄影。虽然我是负责后期制作的,但是前期是后期之母。我开始学习使用“小摄影枪dv”拍摄,慢慢的使用了“大枪”我学习拍摄了汕头供电局的变电站。学懂了如何调“光圈”“对焦”推拉“变焦”的方法。这一切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课程。实习报告网经理还教我们做人,社会处事,对待他人。

从中我领悟到了:影片图像与声音素材的分解与组合。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对拍摄的一次再创造。剪辑与剪接不同,后者指对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光阴似剑,岁月如梭,一晃我以实践了两个月了,在这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收获和欢乐,但也有苦涩和教训,这些成功的经验将激励我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失败的经历将使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作得更好,这一切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摄影毕业总结第5篇

闯荡非洲二十国

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杨磊作为新华社派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唯—名摄影记者,常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当年摄影记者的驻外名额非常少,为了争取向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派驻一名摄影记者,总社摄影部做了很大努力。当时摄影部有意派杨磊去,为此他准备了一个月参加英语考试,之后不久,就被派往内罗毕。

在一个不太了解的国家工作,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走在街上,总会有很多双好奇的眼睛注视你—这种成为“老外”的感受非常奇特,也让杨磊感到不安。在一开始的工作阶段,他总有束手束脚之感。初来乍到,杨磊为了听懂“非洲英语”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直到逐渐熟悉了当地环境,才越来越主动和自信。

新华社虽然在非洲派驻记者,却极少到战乱或者形势不稳定的地区采访—“确保安全”一直是新华社驻外记者采访的首要原则。内罗毕的治安状况并不好,记者们除了必须的外出采访或集体活动,晚7点之后是不允许外出的。到第三国采访也必须得到北京总社的签批,到不稳定的国家采访更是难上加难。

虽说纪律和限制是如此之多,但杨磊在驻内罗毕的两年期间,还是到近20个非洲国家做了采访。他曾端着相机在枪声如麻的多哥首都洛美街头战战兢兢地走过,也曾坐着只有十几个木头座椅的小飞机降落在索马里临时首府乔哈尔高低不平的黄土机场,还眼睁睁看着津巴布韦反对派用大棒击打自己的汽车……

因为杨磊从不满足于被动等待分配任务,而是擅于主动创造和抓住各种机会。

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时至今日,战争还没有结束。2004至2005年,索马里临时过渡政府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逐步建立。杨磊坚持采访、拍摄了过渡政府在内罗毕的所有活动后,终于和政府高官们有了一些“交情”。2005年6月底的一天晚上,他与索马里过渡政府的外长在内罗毕一家咖啡厅聊天,得知第二天他们将回索马里参加独立日活动,就提出和他们一起进入索马里。外长犹豫了一阵,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是新华社记者在索马里内战14年后第一次进入这个“非洲之角”。

2006年1月,非洲联盟第六届首脑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吕国增应苏丹政府的邀请访问苏丹达尔富尔。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近年来,随着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此地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毗邻的国家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随行的杨磊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进入达尔富尔采访的中国摄影记者。

向前迈一步

在非洲的诸多采访经历里,杨磊最难忘的就是多哥暴乱。

多哥是西非小国家,2006年初,多哥举行总统大选,结果势力强大的反对党仍然输给了执政党,两方立刻在首都洛美发生武装冲突。反对派在全城的主要街道上堆放轮胎放火燃烧,阻断了交通,洛美全城浓烟滚滚。而早已做好应变准备的武装部队迅即冲进城内进行镇压,街道上枪声大作。杨磊不顾危险,在总统府附近采访、拍照,在交通完全阻断前赶回分社及时发稿。给总社发了一组大选结果的照片后,杨磊背着相机又走出了洛美分社的铁门。政府军在全城实行,四处抓捕戴黄头巾的反对党分子。反对党不甘示弱,用砍倒的树木封锁了通往其大本营“绿区”的街道,在马路上和政府军对峙。处在“绿区”内的中国驻多哥使馆也遭到了冲击,就连大使也受了轻伤。

最惊险的是,杨磊的相机一天之内被政府军士兵抢夺了三次,而杨磊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机智,一次次保住了手中的相机。第一次他正拍摄在路边巡逻的士兵,一个黑大个上来就抓住杨磊的相机,杨磊赶紧把相机带套在脖子上不松手,与黑人士兵厮扭在一起,眼镜也掉了。这个士兵竟然还解下腰带高高举起,想抽杨磊,幸好被另一个士兵跑过来推开,杨磊这才保住了自己的相机。第二次,杨磊正在拍执政党的支持者和政府军士兵拦截一辆美国使馆的越野车,这时士兵们发现了他,便喊叫着冲过来。杨磊急中生智,瞬间向别的地方连拍了十几张照片,然后向过来查问的士兵展示了几张街景照,成功蒙混过关。第三次,杨磊有了经验,动作也快,士兵还没来得及说第二句话,他就掏出10美元塞过去,避免了一次盘查。

杨磊认为,做摄影记者,一定要有“再向前迈一步的勇气”,不论是正常采访还是突发事件,有勇气才会主动出击,才能争取到采访机会。

好照片的两要素

杨磊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一生从事新闻。受父母影响,杨磊也希望成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多累积一些经历。

杨磊回忆,当年父母的书柜中多是文学、历史、新闻类的书籍。耳濡目染,杨磊也自小喜欢读书读报。当年杨磊的父亲其实一直希望儿子可以学医,甚至高二分科时还逼着他进了理科班。但杨磊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终于在高三时又转到文科班。高考之后,他报考了口碑很好的兰州大学新闻系。

1997年7月,杨磊大学毕业,适逢刚成立的新华社重庆分社招文字记者,他顺利被录取。分社组建之初亟待成立摄影采访室,杨磊借这个机会向分社领导申请转为专职摄影记者。

杨磊当上摄影记者不久,来总社参加新入社记者培训。培训结束那天,新记者们每个人都领到两台尼康FM2相机。杨磊接过相机摆弄了一会儿,马上报告说:“老师,我的相机坏了……”管器材的人拿过来一看,笑了,原来相机还没有装电池。

当年还是对摄影一无所知的“菜鸟”,在摄影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来,成了今天的摄影记者杨磊。

在杨磊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摄影记者首先需要洞悉新闻内涵,而摄影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要准确地用影像把新闻用最合理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出来,同时使其具有感染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责任心”是驱使杨磊用心拍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采访机遇相对更多 ,如果不用心拍摄,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职业,每一幅作品,都会面向媒体和受众,所以必须要经得起受众检验。此外,能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能不能坚持到事件的最后一分钟,这些都体现着一名摄影记者的用心程度。时代特征和画面的独特性,这是杨磊认为好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两者不可或缺。

在实践中成长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2010南非世界杯、广州亚运会等等重要的新闻现场,都留下了杨磊的身影。杨磊也在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拍出了一些佳作。

1999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假球案件—“渝沈之战”,主场比赛的重庆隆鑫队与沈阳海狮队在这场比赛中被判定为踢假球。赛后,杨磊在球员休息室外拍下了一群武警护卫“铁帅”—重庆队韩籍主教练李章洙—的照片,为这场假球和当年中国足球联赛中极其猖狂的假球和黑哨现象作了耐人寻味的注脚。这张照片被《人民摄影报》评为当年最佳体育和最佳人物照片,同时获当年中国新闻奖铜奖。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磊租车从重庆开进四川灾区,于当晚进入都江堰并发回报道。他是新华社除四川分社以外第一个进入灾区核心地带的其他分社记者。杨磊在现场拍摄了《还有谁是孩子的亲人?》,当时医护人员都认为孩子的父母已经遇难。照片后,刊登照片的多家报社不断接到社会各界要求领养灾难遗孤的电话。人们把这张照片张贴在灾区,所幸三天后,孩子的父母又通过这张照片找回了孩子。

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杨磊主要负责拍摄举重项目,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残疾人的举重是躺着做仰卧推举,在场内拍摄席上很难拍到运动员的脸。他查阅了之前残奥会的照片,拍摄效果也欠佳。在仔细了解和熟悉体育场环境之后,他决定在体育场楼顶正对运动员的地方架设了两台遥控相机,加上自己在记者席上的一台,三机同步拍摄,做到了运动员的精彩画面基本不漏。

2009年的60周年国庆报道,杨磊被指定在天安门广场的最高点拍摄大全景,需要在45米高的消防云梯车上工作。45米的高度比人民大会堂还要高出一截,细长的云梯支架把他“顶”到了天上,狭小的工作台随风晃动,一不小心就要摔下去。这样的工作环境更考验摄影师的专心与意志。杨磊通过接片的方式,将阅兵和庆典的宏大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他的作品《和谐盛世》成为新华社国庆图片展览中的首幅照片,另外一幅《世纪大阅兵》也被评为社级好稿。

杨磊对于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报道,几乎可以出一部关于南非世界杯的“百科全书”。除了精彩的比赛画面,赛事环境和风土人情等等细枝末节也都汇聚在杨磊的相机里。最特别的是,他还在世界杯主办城市之一开普敦进行了航拍,这是其他各大通讯社都没有选择的拍摄角度。

2012年杨磊被派驻新华社洛杉矶分社。在美国,他感触最深刻的就是面对各种采访机会,记者的坚持是至关重要的。

一次在盐湖城的世界杯短道速滑比赛,杨磊先后写了5封邮件申请采访,直到比赛开始前3天才得到采访资格。刘翔在尤金的世界田联钻石赛,他也是多次申请才得到采访机会,最终拍到了刘翔夺冠的精彩瞬间,还拿到了社级好稿。201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记者名额锐减,已经拍了十几年奥斯卡颁奖的新华社也差点被组委会拒于门外。洛杉矶分社写了多封邮件申请,反复申述,最终争取到了报道机会。

遗憾与展望

说到经历的遗憾之事,杨磊特别有感触。

2002年,亚洲议长年会在重庆召开,杨磊的任务是拍摄主会场。在会场里拍了半小时后,他溜出会议厅拍摄场外花絮,而参加会议的朝鲜和韩国的议长就在此时在会场内进行了一次握手。由于擅离职守,杨磊没有拍到朝韩议长握手的珍贵画面。正是通过这次遗憾,杨磊明白了坚守现场的重要性。

在2006年多哥暴乱后的第二天,杨磊只身开车去拍摄大使馆被砸的照片,回来的路上,他看见不远处的一座加油站旁,一名士兵正在鞭打一名跪在地上的年轻人。杨磊犹豫片刻,最终没敢下车拍摄。让他事后懊悔不已的是,当年“荷赛”(WPP,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一幅获奖照片拍的就是这个画面。提起此事,杨磊说自己“为胆怯付出了代价”。

伴随着工作中的这些遗憾,杨磊也在一步步成长。“新闻发生的瞬间无法复制,没有人能永远不错过精彩的镜头。这种遗憾总是伴随着我,我能做到的只是让这种概率减到最小。”

说到目前的局限和未来发展,杨磊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勇气,更持久的耐心和更灵动的智慧。

“我的计划分两方面,一是走更多的路,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作为通讯社的记者,我有机会走进更多的新闻现场,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领域。一个摄影者应该有宽广的视野,我的视线也许受媒体的局限多,跳出一个框架,也许视线所及会有更多美景。”

“我的另一个计划是,掌握更全面和前沿的图像处理方法,探索图片多媒体化的制作,让我的照片不再仅仅是照片,不再仅仅是一种平面的存在。”

其实在图片多媒体化方面,杨磊已经开始有过一些尝试。杨磊特别建议摄影的同行们,不要轻易删掉暂时用不着的照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高清影像就是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绝佳素材。

在工作之余,看画册和网络照片已经成为杨磊的职业习惯。“摄影始于模仿,又在模仿中突破,如果没有相当的影像积累,是很难有想象力的。作为摄影者,失去想象力就不会有进步了。”

摄影毕业总结第6篇

关键词:摄影教育;人文定位;职业资格测试

本着对摄影的热爱,笔者在法国求学多年中,对法国高等摄影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着重总结出了法国当代摄影高等教育的四大系统,以及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改革我国高职摄影教育的方向,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摄影高等教育应该在高职普通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并应有完整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论作为国民教育系统学位教育的巴黎八大学,还是造就摄影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行业高校,乃至私立摄影高校,都要求人学者必须持有在综合性大学读完普通大学课程后获得的结业证(DEUG)。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教育程序,相反,它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摄影专业教育不能替代一般文化素质,而摄影从业人员却必须具备大学水准,这无疑是个矛盾。在中国,这个矛盾是用进人大学后,以一年左右的公共课解决的。但事实证明,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的科技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一点不但应引起我国摄影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也应为我国各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所注意。尤其是各门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材体系都还缺少自己的特长。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作为一个普通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大学生,还不具备一点摄影摄像知识,连最起码的照相知识都不懂,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应该说这是不健全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鉴于此,建议我国高职考虑法国摄影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普通教育中设立摄影知识教育。

二、摄影高等教育应适度、应突出人文定位

法国的各类摄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这一点使法国高等摄影教育,有别于英美的同类教育。在英美摄影高等教程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摄影原理、摄影技艺及摄影应用课程。但在法国,哪怕是完全进行职业教育的摄影专科学校,列在第一位的课程,都是“艺术史”、“摄影史”等人文课程。很明显,在法国的摄影高等教育中,最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承继,和“摄影精神”的养成。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美学”、“现代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摄影高等教育还显得相当稚嫩。据调查,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了各类型摄影课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这类课程的,也缺少像样的教材,更没有专攻艺术史、摄影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对摄影教育中的人文课程如何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者更为罕见。可以说,专门的摄影人文教育队伍,几乎是个空白。这种状况,与我国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因此,开展摄影人文研究、培养我们自己的摄影人才理论专家和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之事。建议高职学院和大学考虑派出教学骨干到法国巴黎大学第八大学摄影和多媒体系、国立高等摄影学校等摄影高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进修,实地了解情况。至于派教学骨干赴法进修则更是一条捷径,可以直接改善我国摄影高等教育师资的结构。同时,也为我国摄影职业化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摄影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测试同步进行

摄影毕业总结第7篇

济南的刘小飞中专毕业后,死活不肯听从家人的安排去上班,偏要凭着爱好去学婚纱美容化妆。可没过多久,她又发现只化些生活妆或者新娘妆太单调。一天,她在网上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个化妆与影视化妆造型班,专教影视剧里那些刀伤等奇特的特殊效果妆。不安分的她决定去北京充电。父母极力反对,说:“学了有啥用?以后也没什么目标!”可执拗的她还是孤身奔到了北京。她相信,学了肯定能有用武之地。

学习了一年的影视化妆后,刘小飞开始四处联系剧组。好不容易进了一个剧组,却只是给别人打下手。有一次,她跟随剧组去北影厂,正好看到 “古装苑”。好奇的她忍不住钻进去一看究竟。“古装苑”是北京一家古装摄影的公司(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77号 北京电影制作片内 电话:010-82047051省略),发祥于中国最大的影视基地――北京电影制片厂。它的古装服装、道具、饰品、化妆……样样齐全。照片完美再现了温婉含蓄的古典美女形象。

刘小飞心动了:在剧组里做个小跟班,工作辛苦受气,还不如自己也做这种古装摄影生意呢!可得知对方的加盟费要4.8万元,刘小飞没有马上答应。她又特地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了一年摄影。

2005年4月,一直在北京漂着的刘小飞匆匆回家。本以为孩子想通了、安分了,可谁知她这回又“折腾”开了。“要开古装摄影店?咱济南有多少婚纱摄影店都赔着呢,你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嘛!投了这么多钱,一旦亏了怎么办?净胡闹!”父母极力反对。可刘小飞想:目前国内的摄影行业,主流是以西式的婚纱摄影和现代艺术照,只有古装苑是以影视民族古装造型为主,它能让顾客能亲身感受独特的中国古代各类女性的柔美、含蓄、高贵。东方古典美和古代仕女美的形象在中国女性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摄影正好让人们重温东方古典美,市场前景可观。现在济南的消费水平不低,古装摄影又迎合了年轻人爱美的特性,再加上自己把爱好当作事业去做,一定大有前途。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态度,刘小飞东拼西凑了一些钱,交了加盟费。

她一边参加北京总店的培训,一边周末跑回去看看店面装修情况。培训完毕后,她的古装摄影店也正好装修完毕。刘小飞沿用了总店的招牌,称之为“古装苑”。总店建议将店面设计成稳重的黑胡桃色,但刘小飞却装成了自己喜欢的活泼喜庆的中国红。

2005年5月6日,济南古装苑开业。为了更好地宣传新店,她没有像别人那样花钱做广告,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宣传方式。她让员工穿着古装、化着古典造型出去发宣传单。结果,“古典美女”到哪儿哪儿堵车,很多人好奇地张望,以为是演什么电视剧呢!得知是古装摄影,很多人都说新鲜。最初的一个月,来店内咨询的人非常多,忙得员工团团转。可真正掏钱照相的却不多。月底结算,营业额只有五六千块,刚够交房租的。

古装照毕竟是个新鲜事儿,大家的认知需要过程,这一点刘小飞还是比较自信的。可道理是这么回事儿,生意总这么赔下去,总不是办法啊。刘小飞又琢磨着怎么刺激大家的消费。

开业后的第二个月正好赶上学生放暑假。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于是,她针对学生推出了一系列特价古装照。这一招确实管用,得知这地方采用影视化妆和商业化妆相结合的手法,能把自己装扮成各朝代人物及历史名人,甚至能塑造成心目中的古代“四大美女”、太平公主、李清照、花木兰、红楼梦中的金陵12钗,以及清代的小燕子、近代五四时期的女性等电影电视中各类古装人物,一些女孩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价格是按照衣服数量计算的,拍的衣服越多价格就越高。因此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消费额,从200元一直到几千块钱的都可以。店内有古装仕女、古装情侣、古装儿童等系列可供选择。

活动开展以后,来拍照的学生很多,笑着说:“价格合适,而且也想穿上古装感受一下电视剧里古典美女的那种感觉,挺棒的。”每个月开始有了些盈余。刘小飞一直悬着的心这才稍稍安定了些。后来,有些外国游客路过,看到电视中才能见到的中国古装都很欣喜,纷纷进店拍照。古装苑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勤修历史文化 使古装摄影魅力四射

为了使古装苑能吸引更过客人,刘小飞每年都要从总部进购一批新式古装,包括从秦汉时期到清末民初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宫中、民间服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袖翩翩的衫子;中晚唐时期更加明显的大袖衫裙、长裙、披帛、唐代贵族妇女穿着的透明纱衣;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垂地长袍……

此外,不了解一个朝代的人文历史及生活特征,是无法做出符合历史要求的造型的。由于古装妆面造型很有讲究,不同朝代不同身份也有不同的发型及头饰。为了让顾客百分百满意,刘小飞不断补充这些知识,如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此: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古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色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黛眉”。所谓“花钿”是两眉之间的装饰。据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宫女见之奇异,乃争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钿除了用颜色染绘之外,还有用金属制造的。至于面靥,是因为有个贵妇,面颊上有块斑痕,特点此作为掩饰,众人觉其妍丽,便竟而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掌握了知识后,她便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经营中,不断提高自己和店员的化妆技术。顾客装扮拍摄成的“西施浣纱”、“贵妃醉酒”、“黛玉葬花”等形象惟妙惟肖,顾客看后都拍手称奇。

摄影毕业总结第8篇

《贝壳之恋》一部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这部作品以三对不同类型的男女同学毕业前的学习,生活为线索,反映毕业生所面临的工作和感情的问题,同时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贝壳”是北科的谐音“贝壳之恋”的恋,是爱情友情,师生情,以及对学校的感情。”说起《贝壳之恋》的拍摄直到现在该剧的编剧兼导演张伟还觉得不可思议。在两个月之内拍摄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对于这些从来没碰过DV也没有剧本创作与拍摄经验的新手,的确是大挑战。

对母校的爱成就“第一人”

在谈到为什么耍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张伟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想毕业前留给母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事物同时也给同学留下美好的回忆;二是北科当时还没有谁拍过部DV电影,我想做第一个第三嘛,当然是想尝试下做导演的感觉。

这部片子最后成了张伟本科毕业之前献给母校北京科技大学的份大礼。对于学习工商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DV也从来没有学习过电影创作的张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极重的礼品。

于是,离毕业还有两个月时张伟开始筹拍《贝壳之恋》。“当时其实也没有想好拍什么,只想拍一些反映毕业生生活,学习,感情,的片段,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找了一个搭档一起构思,成立了摄制组。那时我们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开始自学拍摄剪辑,张伟激动地说,“当时有浓厚的兴趣和澎湃的激情,促使我和我的搭档一起去挑战这项工作,接触DV之后也不觉得特别难,记得当时我们经常上网看别人的拍摄经验和技巧,看别人拍的DV短片,从中学习怎么用镜头说话,怎么用灯光等。大家边学边做就连《贝壳之恋》的名字也是大家举手表决的结果,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剧组的主创人员白天拍摄,晚上就起讨论第一天要拍摄的戏。刚开始我们想过要自己写剧本,但因为时间太紧来不及写,就参考了《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里的点情节加以改编,融入我们自己的故事元素和创意,成了《贝壳之恋》。

学生“大片”的诞生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部绝对“大片”仅摄制组核心人员就有十多人,参加演出的有50多人,工商管理专业两个班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参加了演出,还不包括来自其他各系的群众演员,谈起经验张伟说:“要得到大家的支持,首先要得到老师的支持。我们首先把这个想法跟我们的辅导员说了,他非常支持,随后我们写了一份倡议书,表明我们的想法和这个活动的重大意义发给每位同学看,希望他们参与,结果同学们特别踊跃我们原来认为的最难的人手问题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解决了。”

在拍摄过程中学校也给予了他们大力的支持不仅解决,经费的问题,且在场地及设备等方面也是有求必应。这部电影还在学校举行了首映式,结果大礼堂全场爆满,在学校引起轰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出席首映式的校党委副书记说,这部电影将载入学校发展史册”谈到这段令人自豪的往事,张伟很是激动。

在首映式之后《贝壳之恋》热度节节攀升,做成了光盘,在校园内出售,当时辉煌的“销售业绩”成了北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部片子的销售额几乎把当时投入拍摄的所有费用都收回来了,“本院的好多同学都是一人买好几,张用来送人。本专业的同学我们赠送其他则是以10元或15元套出售。10元的是黑白封面的包装15元是彩色封面的包装。因为这部片子确实很有纪念意义,很多学生都愿意买,不少是看了首映之后自己不仅买,还介绍同学朋友买。

这部片子生动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状态,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和困惑,剧情和创意都非常不错但作为第一次拍摄这部电影在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这也是张伟感到遗憾的地方。但是瑕不掩饰,这的确是部可圈可点的好片子,从在学校的热烈反应就可见一斑。

贝壳DV电影协会

大四时,张伟放弃了保本专业研究生的机会考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出于对DV的热爱他,与搭档龙根星在2005年3月成立了贝壳DV电影协会,后来学校原视频中心与之合并改名为现在。“贝壳视频协会”。

创社之后张伟拍摄了学校的一些大型晚会,学校活动的纪录片等,自己也继续创作了一些短片,社团还创立并举办了学校DV大赛,评出了学生DV金贝壳奖。承办了电视剧《谈谈心,恋恋爱》的校内首映式,同时也不时与外面的公司和团体接触拍摄广告片,宣传片,MV等。这些活动的收入再加上学校的资助使DV社的经费相当充足。

在DV社的众多活动中,最令张伟难忘的还是与水木年华合作摄制的MV《少年维特的烦恼》,说到与水木年华的合作张伟十分自豪,“当时水木年华的一个忠实歌迷找到了我,把她的想法告诉了我,希望我们协会去拍这个MV。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参加了水木年华的几次歌友会,说服水木年华跟我们拍摄是比较棘手的事他们特别忙,一开始也没完全同意参加我们MV的拍摄,我们就拿出《贝壳之恋》的片段给他们看,找机会和他们谈,说我们的想法,最后他们答应让我们试一下,水木年华MV拍完之后,我们又为水木年华公司旗下的天空乐队拍摄了一部MV《我们走过的路》,当时《新京报》也对此作了报道。

“贝壳”之后,天空更宽广

张伟后来在学院任党支书,团委科技部副部长等职,还去了西门子公司实习,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在做了一年多DV社长后,张伟退出了协会,毕业后,张伟成功地应聘到了上海宝钢浦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工作。

回忆起那段与OV为伴的日子,张伟说:“DV社的锻炼对我以后的工作影响很大,在DV社,我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同时作为社长也锻炼了抗压和组织协调的能力,这为我在宝钢的面试中确实帮忙不少,当知道我当时拍片领导的是一个60多人的团队,在资源缺,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很多考官都很赞叹”。结果张伟顺利被录取了,工作之后,张伟又导演了宝钢新进大学生文艺晚会,可见他的社团工作经验在公司中还是很得到重视的,

摄影毕业总结第9篇

1 但导演回家开了婚庆公司、考过爆破员执照

导演毕赣,1989年出生于贵州凯里,大学时期他拍摄的黑白短片《南国》《老虎》已初露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而同样拍摄于贵州凯里、充满着梦境般的长镜头、频频讨论生与死的《金刚经》还曾拿下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但毕业后毕赣却跑回家乡开了一家婚庆摄影公司,拍电影的手没能做好生意,赔了不少钱,公司在一年后倒闭了。随后他又跟着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去考爆破员,居然也考过了。

但经过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电影行当,脑海里的剧本已经想了三年,他拿着2万块的启动资金,找来亲朋好友当演员、工作团队,开始了《路边野餐》的拍摄,大部分的摄像设备都是借来,拍摄地点就在家乡的周边乡村,紧张地拍摄完两个月后,他又带着零星几个人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补拍,“我能忍受简陋的拍摄条件和漫长的制作周期,这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然而过程的艰难无比却并不仅在于此,“我写剧本拍电影的过程,真的是每写完一个场景,就不知下一个要怎么写。”在影片终于完成后,毕赣找到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参展,“对我而言最大的改变就是找到了团队,有了监制和制片,他们可以去决定很多电影之外的事情。”毕赣对于得奖并不意外,他直接表示自己是拿奖拿习惯了的人,“我19岁拍第一个作业在学校拿最佳影片奖,我从来没有没拿过奖,作品有好评也有争议,我很习惯。”而他自信地直言:“说这部片多好的(评论),没有出乎我意料。”在金马奖所得到的最佳新导演对他来说比较重要,因为他所喜欢的侯孝贤导演对《路边野餐》作出了赞扬,“很谢谢他,他的评价对我来说比任何奖项都重要。”

2 演员都是亲戚朋友男主角是导演的小姑夫

影片在凯里、荡麦以及附近的小乡村拍摄,导演最偏爱、最常用的背景是“废墟”,他拒绝画面出现任何现代化的痕迹,“因为它丑,我会规避是以为它不配进入我的影像,废墟不美,但它们是城乡发展遗留下来的生活痕迹,具备感情。”电影中的演员几乎全部都是素人,他们的身份分别为毕赣的亲戚、朋友、拍摄团队成员,只有卫卫与洋洋的扮演者勉强属于半科班出身。在《路边野餐》中,这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情感充沛,表演到位,丝毫没有怯场,这归功于毕赣花费了许多时间的调教,“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和设计,通过细节的一些训练,互相培养出来的信任。任何一个给你们呈现出来的都是通过认真训练的,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交流的话有很多办法啊,带他们看电影啊,告诉他们怎么演啊等等这样的方式。”

“比如那位演医生的老太太,我很头疼的,因为她怎么演都达不到我的要求,就不断训练,不是告诉她怎么演戏,而是告诉她那种感觉,让她看别人演戏。应对非职业演员要不同方式,你跟小孩说要演一个等待的孩子,他怎么可能懂,你要跟他说演一个等超人来接你的孩子,他就懂了。”男主角陈永忠是毕赣的小姑夫,从学生时期的作品《老虎》《金刚经》开始,他便一直都是毕赣电影中的固定阵容,毕赣很早就发现了小姑夫的潜质,“都是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里一点点观察出来的。”

从去年以来,接连拿下了

洛迦诺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等

国内外十多个奖项的艺术电影《路边野餐》就备受业内的讨论与关注,

以其恍如梦境般超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吸引了多方面的注意,

影片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部分,

彼此之间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类似于迷宫一样的构造,

讲述了背负沉重过往的诗人陈升在寻找侄子的过程,

沉陷进入与曾经的爱人重逢的时空中,

并因此不断地遇到似曾相似的人与事。

该片被不少影评人评价为“看到了侯孝贤和阿比察邦的影子”,

而导演表示自己想讲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采写_关敏薏 录音整理_实习生 马娜

下一部投资是1000万

南都娱乐:在电影前半段,观众一不留神就很容易弄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片段,你怎么看待自己设置的这些障碍?

毕赣:电影就是需要这样的障碍,就像是一个迷宫,艺术都是有障碍的,障碍就是来自于设计。如时间的障碍,比如他骑车骑了一分钟,为什么呢?大家只有通过车的距离才能了解地理和空间。在前半部分,现实和记忆非常地混淆,很多意象浮起又沉下去,很难得捕捉和抓住,但这些障碍进行到最后的时候,长镜头后半部分,所有的部分才会汇集起来,当观众走进这个迷宫之后走出来的这一刻就会打动自己。

南都娱乐:电影中那段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受到很多人的好评,镜头中的摇晃感是否故意为之?听说这段长镜头拍了三遍?

毕赣:因为是借来的拍摄工具。那些镜头的摇晃感就是技术的故障,是一种失误,接下来的电影就会解决掉它,因为这个是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但当时没办法解决,所以我不会遗憾。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也是用不同的素材拍出来的,总共拍了3条,第一条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第二条是电视台的推拉机器摄像机,第三条准备用淘汰掉的DV。但是这样拍长镜头并不是要完成某种东西,而是要用不同的设备去看哪一种最合适。

南都娱乐:结局让我觉得故事还没有讲完?

毕赣:是的,还没有讲完,我在结束时给了那样一个画面,其实是并没有结束故事。在电影里,老医生和林爱人代表着过去,陈升和张夕代表着现在,卫卫和洋洋代表着未来,卫卫和洋洋会在我的下一部电影出现,故事会继续下去。(那是打算让这些人物出一个系列故事?)暂时没有这种想法,但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南都娱乐:你之前说过,下一部电影《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会是一部商业侦探片。

毕赣:下一部并不能说是商业电影,是侦探类的电影,现在在筹备中,明年4月拍。(风格如何?)会有《路边野餐》这种气质,也会有新的电影语言,是一个关于乡野侦探的电影,投资是1000万元。